一、后备二元母猪的选择与培育(论文文献综述)
韦超南,黄颖川[1](2021)在《中小养户三元母猪复养技术》文中提出生猪复产是非瘟疫情过后畜牧生产工作的重点,全国畜牧兽医总站指出,只有中小养殖户复养成功,才能从根本上达成猪肉稳产保供的目标。如何利用疫后余生的杜长大外三元商品猪作基础后备母猪,通过饲养管理与选配回交技术一定程度上承担起生猪复产任务。1 基本情况2018年末,百色市田阳区10个乡镇共有养猪户2.213万户,年饲养量100头以下的占75.3%。生猪存栏共14.52万头,其中能繁母猪2.98万头,长大二元杂母猪占85.3%,
刘国信[2](2021)在《种用三元母猪的科学饲养》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二元母猪因病大批死亡或净化淘汰,存栏量急速下降,导致能繁母猪种源减少,严重影响商品肉猪生产。因此,部分养猪场户将本该出栏的商品猪(杜长大三元杂种猪)被迫留作种用繁殖母猪,以快速补栏,也属无奈选择。
徐保阳[3](2021)在《肠道菌群干预对母猪卵巢和子宫发育的作用及其机制》文中提出近年来研究发现:作为宿主第二基因组的肠道微生物具有内分泌器官的功能,提示其可能参与母猪繁殖生理的调控。本研究团队以高繁殖性能的梅山母猪、相对低繁殖性能的长白×大白(长×大)二元母猪和基因敲除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技术和多组学方法解析肠道菌群参与调控母猪繁殖性能的机制。首先,我们比较了遗传背景一致的高低产仔数梅山母猪的肠道微生物。随后,我们研究了梅山母猪FMT对受体长×大后备母猪子宫和卵巢发育的影响并筛选出关键差异肠道微生物。最后,以广谱抗生素处理过的和基因敲除的小鼠为模型研究关键差异候选菌调控卵泡发育的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第一部分遗传背景一致的梅山母猪产仔数与肠道微生物显着相关我们比较了高繁殖力梅山母猪(HMS,产仔数15.9±2.6)与低繁殖力梅山母猪(LMS,产仔数10.7±2.1)的粪样中微生物、雌二醇(estradiol,E2)、孕激素(progesterone,P4)和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主要结果如下:1)HMS肠道微生物的碳水化合物代谢能力强于LMS,而氨基酸和脂类代谢能力则弱于LMS;2)相应地,HMS的粪便SCFAs(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浓度显着高于LMS;3)高产仔数的梅山母猪粪便中生殖激素P4和E2浓度显着高于低产仔数梅山母猪,且E2、P4和产仔数与肠道微生物(差异物种和多样性指标)显着相关。小结:遗传背景一致的HMS与LMS的肠道微生物不仅差异显着,而且与产仔数及粪便中生殖激素浓度显着相关。第二部分梅山母猪FMT显着改变了受体长×大后备母猪繁殖生理我们采用FMT技术将日龄相近的后备梅山母猪粪菌移植至商品后备长×大母猪肠道内,研究FMT对长×大后备母猪子宫和卵巢发育的影响并筛选出关键差异肠道微生物。梅山(Meishan,MS)后备母猪8头(日龄95±7)作为FMT供体猪。28头长×大后备母猪(日龄90±4)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对照组(control,Ctrl)、灭菌组(sterilized-dose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SFMT)、低浓度组(low-dose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LFMT)和高浓度组(high-dose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HFMT),分别饲喂20 m L 0.9%Na Cl溶液、高压灭菌的粪菌悬液、107 CFU/m L粪菌悬液和108 CFU/m L粪菌悬液。隔天饲喂一次,至180日龄为止。屠宰取样后进行如下分析:子宫角和卵巢的组织形态学分析、粪样微生物的16S r DNA扩增子测序分析、血浆和肝脏组织代谢物的非靶向代谢组分析和卵巢组织的i 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1)FMT均改变了受体长×大后备母猪肠道微生物区系(LFMT组效果最好),使它们向FMT供体梅山后备母猪的肠道微生物区系转变;2)LFMT促进了卵泡发育,显着增加了子宫腺的密度;3)LFMT促进了受体长×大后备母猪机体循环中类固醇激素代谢,增强了卵巢类固醇激素的合成小结:FMT可能通过影响受体长×大后备母猪生殖激素的分泌及机体类固醇激素的代谢调控子宫腺和卵泡的发育。第三部分口服繁殖相关差异菌促进了小鼠卵泡发育结合第一部分的HMS与LMS的肠道微生物差异分析和第二部分的FMT试验,我们筛选出4种与母猪繁殖性能相关的关键差异菌包括纤维杆菌(FI)、粘膜乳杆菌(LM)、嗜热双歧杆菌(BT)和瘤胃球菌(RF)。经广谱抗生素处理的21日龄ICR雌性小鼠经口灌服0.2 m L生理盐水(Ctrl)或0.2 m L微生物悬液处理,包括纤维杆菌(Fibrobacter_intestinalis,FI)、粘膜乳杆菌(Lactobacillus_mucosae,LM)、嗜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_thermophilum,BT)、瘤胃球菌(Ruminococcus_flavefaciens,RF)和上述混合物4种微生物(Mixture,Mix)。在第三个发情期的末期收集卵巢组织,下丘脑、血浆和肠道粪便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单种差异菌或MIX可显着增加次级卵泡和有腔卵泡的密度,以及次级卵泡与原始卵泡的比例;但是,只有MIX增加了有腔卵泡相对于次级卵泡的比例;2)差异菌对生殖激素具有调节作用,特别是E2;3)差异菌显着促进了性腺白色脂肪组织(g WAT)发育和瘦素分泌;4)差异菌均显着促进了类固醇激素的合成途径。小结:口服单种或4种繁殖相关差异菌的混合物可能通过增加SCFAs产生促进g WAT发育并分泌瘦素,进而调控生殖激素的分泌,最终促进小鼠卵泡发育。第四部分SCFAs信号通路介导繁殖相关差异菌对小鼠卵泡发育的促进作用本试验旨在进一步探讨肠道菌群代谢产物SCFAs与卵泡发育之间的关系。考虑到SCFAs受体GPR43的激活具有配体偏好和浓度依赖性,我们以4种差异菌混合干预后小鼠盲肠的SCFAs的浓度为基础测试了一系列SCFA的浓度梯度以确定促进小鼠卵泡发育的最优SCFAs浓度。随后,我们使用Gpr43-/-小鼠进一步探究GPR43通路在SCFAs促进小鼠卵泡发育中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SCFAs以浓度依赖方式增加了次级卵泡和有腔卵泡的密度;可能是由于Gpr43基因在g WAT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脂肪组织,SCFAs选择性的促进了g WAT发育;2)SCFAs同时增加了下丘脑组织中亲吻素1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浓度;同时,SCFAs激活卵巢瘦素受体,促进了类固醇激素合成通路;3)SCFAs的这些效果在Gpr43-/-小鼠中无法观察到。小结:SCFAs以浓度依赖方式促进小鼠卵泡发育;GPR43介导SCFAs对小鼠卵泡发育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肠道微生物参与调控母猪的子宫腺和卵泡发育。初情期前,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SCFAs以浓度依赖的方式通过激活GPR43促进g WAT的脂肪生成和瘦素分泌。机体循环系统中升高的瘦素可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控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和雌二醇分泌,从而促进卵泡发育。
张广卫[4](2021)在《法系大约克母猪膘情调控及其对繁殖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光明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前身为上海农场,是上海市生猪异地养殖转移的重点项目。2016年生产能力已达100万头,占上海市生猪最低保有量的40%。为进一步完善农场生猪繁育体系,加快品种改良步伐,2012年12月20日农场引进300多头法国新一代长白、大约克等法系种猪。2015年11月引进杜洛克75头,12月又从法国引进260头法系猪,2016年11月份再次从长白以及杜洛克270头,为了更好地使用这批优良进口种猪,充分发挥其遗传潜力、对其进行选育提高,并提升现有品种性状,光明核心育种场结合参加全国种猪联合育种工作积累的实践经验,结合法系大约克母猪的特点,一直在探索与之相适应的饲喂方案及其效果。此方案可指导场内技术人员更好地开展生产工作,为本场选育符合时代发展所需要高端种猪、改善和提高种猪性能等提供一套易懂、系统、综合的种猪饲喂流程与操作方法。本论文包括3个试验,具体如下:一不同饲喂方案对膘情和繁殖性能的影响从法国原种猪及其F1代后备猪中选择100头进行试验,分成2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50头,同期配种。对照组执行方案一:递进式逐步增加饲喂量,妊娠1-28天每头每天饲喂量1.8kg前期料,29-60天每头每天饲喂量2.3kg前期料,61-84天每头每天饲喂量2.5kg前期料,85-95天每头每天饲喂量2.5kg后期料,96-110天每头每天饲喂量3.75kg后期料。实验组执行方案二:简化饲喂程序,提升妊娠前期饲喂量,即妊娠1-28天每头每天饲喂量2.8kg前期料,29-84天每头每天饲喂量2.5kg前期料,85-110天每头每天饲喂量3.5kg后期料。产房分娩之后,对于仔猪调群只针对同组间进行,即试验组与试验组、对照组与对照组之间可以相互寄养,但是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不进行寄养。记录总仔数、活仔数、木乃伊、死胎、初生重、断奶数、断奶重以及背膘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方案二优于方案一,有利于提升母猪的产仔性能。二法系大约克母猪膘情对繁殖性能的影响选取光明核心育种场2016年7-8月配种的300头母猪,统一采用“高低高”的饲喂方案,全程跟踪本胎次饲喂情况,分别于产前(妊娠110天)和断奶(哺乳21天)当天进行背部P2点背膘测定。同一头母猪临产前背膘与断奶时的背膘相比较,其减少量即为哺乳期的背膘损失。记录母猪的产前背膘、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断奶背膘、断奶窝重等其产前产后直至断奶的完整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产前P2点背膘在16-18mm范围内的母猪产仔性能最好三后备母猪膘情对繁殖性能的影响选取光明核心育种场2016年留种的2批次后备母猪80头,记录后备母猪配种前的背膘,并分析初配背膘与窝产活仔数;进入产房分娩后21天,再次测量背膘,并分析断奶背膘与断配间隔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背膘在16-17mm时后备母猪产仔性能最好。实验结果表明:生产母猪最佳背膘范围为16-18mm,后备母猪最佳初配背膘范围为 16-17mm。
陈涛[5](2021)在《枣庄黑盖猪繁殖性能的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猪种质资源大国,为加快向育种强国的转变,地方品种的种质保护和开发利用亟待提升。枣庄黑盖猪是山东省7个地方猪种之一,由于通过国家畜禽种质遗传资源鉴定时间较短,对其研究还不够全面。因此,为充分挖掘枣庄黑盖猪的繁殖特性,本研究以枣庄黑盖猪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年龄对公猪精液品质和曲细精管的影响,以及不同胎次、分娩季节和与配公猪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为枣庄黑盖猪的杂交改良和繁殖性能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年龄公猪的精液品质检测:结果发现精子密度、精子活力和精子活率随年龄增加呈极显着降低趋势(P<0.01),其中1-2岁公猪的精液密度为2.03亿/m L、精子活力为0.85、精子活率为93.11%,精液品质最佳;3-4岁的公猪其次,5-6岁的公猪最差。精子畸形率以1-2岁(10.50%)最低,5-6岁(35.83%)最高;精液的p H、采精量和射精时间均随年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2.不同日龄公猪的曲细精管比较:对14 d和80 d的纯种枣庄黑盖猪公猪睾丸组织进行切片、HE染色,利用Makler评分系统比较发现,日龄对曲细精管内径、界膜厚度、生殖细胞成熟度和管壁生殖细胞层数有极显着影响(P<0.01),同时在80日龄的公猪曲细精管管腔内发现有精子生成,即枣庄黑盖猪的初情期可能在80 d左右。3.纯种枣庄黑盖猪(HG×HG)和杜洛克公猪与枣庄黑盖猪母猪(D×HG)的杂种后代公猪的曲细精管比较:在对14 d HG×HG与14 d D×HG曲细精管进行Makler评分比较,结果发现仅后者曲细精管内径极显着高于前者(P<0.01)。4.不同胎次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枣庄黑盖猪1-6胎的总产仔数随着胎次增加而提高,各组间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1胎、2胎和6胎的健仔数较低,3-5胎健仔数最高(11.09头)。同时1胎木乃伊数和弱仔数高,6胎死胎数和弱仔数高,生产性能以3-5胎最佳。5.不同分娩季节对母猪繁殖性能影响:分娩季节对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没有显着差异,但夏季和冬季的木乃伊数、死胎数和弱仔数均高于春秋两季,其中夏季的死胎数和弱仔数与其他三个季节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表明枣庄黑盖猪繁殖性能在春秋季优于夏冬季。6.不同与配公猪对母猪繁殖性能比较:HG×HG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和出生窝重均高于D×HG,其中产活仔数和出生窝重差异极显着,D×HG杂交后代的21d窝重和个体重极显着高于HG×HG(P<0.01)。7.枣庄黑盖猪母猪初乳与常乳成分检测:初乳(分娩1 d)的乳糖、乳蛋白、非脂乳固体和灰分极显着高于常乳(14d),而其乳脂率显着低于常乳(P<0.05),含水率则极显着低于常乳(P<0.01)。综上所述,枣庄黑盖猪1-2岁公猪的精液品质较好,母猪在3-5胎和春秋分娩季节的繁殖性能较高。
章红兵,章瑞,陈立平,简毅科[6](2021)在《种用外三元母猪培育对策》文中指出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及对引种的谨慎,部分猪场将本场生产的杜长大商品代育肥猪中的部分母猪留作种用,以补充或扩大种群。本文通过调查与研究,分别对种用杜长大三元母猪后备期、妊娠期、哺乳期的饲养管理提出具体培育策略,以期解决杜长大三元母猪作为种用存在的繁殖问题。
邢栖森,曹广芝,赵鸿璋[7](2021)在《三元商品母猪繁殖效率劣势分析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在非洲猪瘟影响下,养殖企业(户)选择三元留种扩群也是一种无奈之举,本文针对三元母猪在繁育性能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解决当前养猪行业的困惑。
王忠[8](2020)在《肠道菌群对猪行为性状初情期启动及免疫性状疫苗抗体产生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猪肉是我国居民肉类消费的主要种类,而养猪业是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肠道菌群具有影响猪饲料利用效率、脂肪沉积等多种重要经济性状的巨大潜力。已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与性激素相互作用,诱发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等诸多性激素紊乱相关疾病。初情期是后备母猪非常重要的繁殖性状,初情期启动失败多由类固醇性激素分泌障碍引起。目前尚不清楚肠道菌群是否会通过影响性激素而影响后备母猪初情期的启动。此外,疫苗是猪场疾病预防的重要工具,猪群接种疫苗所产生的抗体水平在个体间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猪群抗体整齐度差会给猪场疾病预防带来风险。前期已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改变会导致宿主流感疫苗抗体的显着降低,表明肠道菌群对于疫苗抗体反应的重要性。肠道菌群是否影响猪只疫苗抗体产生,目前尚缺乏相关的研究。本研究探索了肠道菌群对后备母猪初情期启动和疫苗抗体产生两个复杂性状的影响。在第一部分实验中,鉴别了与初情期启动失败显着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类别,研究了后备母猪发情周期四个阶段肠道菌群变化的规律,并基于预测宏基因组功能通路初步探索了肠道菌群引起母猪初情期启动失败的可能原因。在第二部分实验中,通过肠道菌群与猪场常用疫苗抗体之间的关联性分析,评估了肠道菌群对疫苗特异性抗体水平差异的贡献度,并鉴别了肠道菌群中可能参与疫苗抗体形成关联的菌属。具体结果如下:本论文通过对908头后备母猪的发情行为持续跟踪观察,获得73头至9.5月龄仍未观察到发情的后备母猪样本,选取90头正常发情的全同胞或半同胞作为对照组。对其粪便样品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比较两组母猪肠道菌群的差异。结果发现普氏菌属、密螺旋体属、Faecalibacterium、Oribacterium、琥珀酸弧菌属和厌氧弧菌属在正常发情的母猪肠道中丰度显着更高,而瘤胃球菌科、毛螺菌科、瘤胃球菌属、粪球菌属和颤螺菌属则富集在初情期启动失败的后备母猪中。对肠道菌群功能预测发现视黄醇代谢通路显着富集在正常发情的后备母猪中,表明特定的肠道共生菌可能对后备母猪的初情期启动具有重要作用,视黄醇代谢障碍可能是情期启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观察了22头正常发情后备母猪的发情间期、发情前期、发情期和发情后期四个阶段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通过构建肠道菌群的共发生网络,发现以Sphaerochaeta和密螺旋体属菌为主的共发生网络模块与母猪发情周期的变化密切相关。利用所采集的母猪样品,本论文选取了198头后备母猪,开展肠道菌群影响疫苗抗体水平的研究。于197日龄左右采集血液样品,测定所有母猪的猪瘟、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其中49头还测定了伪狂犬、猪乙型脑炎病毒和猪细小病毒疫苗的抗体水平。同时,采集了所有猪只的粪便样品并进行16S rRNA基因V3-V4区测序,注释获得菌群分类学信息。通过Two-part模型鉴定与抗体水平显着关联的菌属。结果发现,本试验猪群5种疫苗的特异性抗体水平个体间存在显着差异,肠道菌群能解释个体间抗体水平差异的比例为1.11%~9.35%。与抗体水平关联的肠道微生物菌属中,瘤胃菌科、毛螺菌科、颤螺菌属以及普氏菌属与4种或5种疫苗特异性抗体水平显着相关。此外,我们还对猪瘟及乙脑病毒抗体阳性和阴性个体进行了组间共丰度簇的比较,发现以普氏菌属为主的共丰度簇CAG11和乳酸杆菌属为主的CAG12富集在猪瘟抗体阳性组个体的肠道菌群中,CAG15则富集在猪瘟抗体阴性个体的肠道菌群中。而密螺旋体属为主的CAG28显着富集于乙脑抗体阴性组。我们发现肠道菌群与后备母猪初情期启动相关,肠道微生态的失调可能可通过干扰视黄醇代谢引起后备母猪情期启动失败。这加深了对母猪乏情机制的认识,为通过益生菌/益生元促进后备母猪初情期启动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此外,还发现肠道菌群与疫苗抗体水平具有紧密的相关性,这对于猪用疫苗的设计、肠道菌群作为内源性免疫佐剂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陈伟,曾勇庆[9](2020)在《非洲猪瘟疫情下三元母猪轮回杂交繁育策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洲猪瘟导致能繁母猪产能断崖式下降,二元母猪价格居高不下,产能严重不足,而频繁引种不利于疫情防控,这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快速恢复生猪产能,三元商品猪被迫留为种用;然而,三元母猪繁殖性能较差,如果选留、选配等管理措施不当会进一步降低其繁殖性能。文章针对这些问题介绍了非洲猪瘟对我国养猪业的影响,重点分析了杂种母猪的利用原理以及三元母猪的轮回杂交闭群繁育选配策略,期望实现三元母猪的种用价值最大化,提高商品猪养殖的经济效益,促进生猪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张利娟,郭宗义,陈四清,张亮[10](2020)在《后非洲猪瘟时期洋三元(DLY)商品母猪作种用的可行性分析及建议》文中提出自从2018年非洲猪瘟在中国暴发以来,为了尽快恢复产能,我国很多猪场在生产上开始采用洋三元商品母猪留作种用。通过收集某大型猪场的二元((LY)母猪和洋三元(DLY)商品母猪的生产记录,统计两者在生产成绩上的差异,并综合其他文献来分析洋三元商品母猪留作种用的优缺点,给出改进的措施,为后非洲猪瘟时期养猪生产提供参考。
二、后备二元母猪的选择与培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后备二元母猪的选择与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养户三元母猪复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
2 三元母猪与二元母猪繁殖性能比较 |
3 三元母猪复养技术 |
3.1 三元后备母猪的选择 |
3.2 妊娠期限喂 |
3.3 慎选父本 |
(2)种用三元母猪的科学饲养(论文提纲范文)
1.三元母猪留作种用的主要弊端 |
2.种用三元母猪的精细化管理方案 |
(3)肠道菌群干预对母猪卵巢和子宫发育的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前言 |
2 哺乳动物主要繁殖器官 |
2.1 卵巢 |
2.2 子宫 |
3 猪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
3.1 猪肠道微生物定植规律 |
3.2 猪肠道微生物生态位分布 |
3.3 肠道微生物与猪性状互作研究进展 |
4 肠道微生物作为内分泌器官的功能 |
4.1 肠道微生物作为内分泌器官的基础 |
4.2 肠道微生物与生殖激素调控 |
5.FMT技术及多组学技术进展 |
5.1 FMT技术 |
5.2 FMT在解析肠道微生物与猪性状关系中的应用 |
6.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猪肠道微生物与繁殖性能相关性研究 |
1 前言 |
2 试验材料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粪便样品采集 |
2.2.2 粪便微生物基因组DNA提取 |
2.2.3 微生物16S rDNA测序及生物信息分析 |
2.2.4 粪便中短链脂肪酸测定 |
2.2.5 粪便中E2及P4测定 |
2.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高通量16S rDNA扩增子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
3.2 高繁殖力与低繁殖力的梅山母猪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3.3 高产仔数与低繁殖力的梅山母猪肠道微生物结构分析 |
3.4 高产仔数与低产仔数的梅山母猪肠道微生物功能分析 |
3.5 高产仔数与低产仔数的梅山母猪粪便SCFAs和生殖激素浓度 |
3.6 梅山母猪肠道微生物与其产仔数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第三章 FMT对受体长×大后备母猪繁殖生理的影响 |
1 前言 |
2 试验材料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动物试验设计 |
2.2.2 饲养管理 |
2.2.3 血浆样品采集 |
2.2.4 屠宰样品采集 |
2.2.5 卵巢组织形态学检测 |
2.2.6 组织RNA的提取 |
2.2.7 RNA反转录 |
2.2.8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2.9 血清激素的检测 |
2.2.10 粪便中SCFAs浓度测定 |
2.2.11 粪便微生物基因组DNA提取 |
2.2.12 微生物16S rDNA测序及生物信息分析 |
2.2.13 血浆及肝脏组织非靶向代谢组分析 |
2.2.14 卵巢组织蛋白质组学分析 |
2.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16S rDNA扩增子测序数据质量控制 |
3.2 FMT对受体长×大母猪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3.3 FMT对受体长×大后备母猪肠道微生物物种丰度的影响 |
3.4 FMT对受体长×大后备母猪肠道微生物功能及其代谢产物影响 |
3.5 FMT对受体长×大后备母猪体重及卵巢发育的影响 |
3.6 FMT对受体长×大后备母猪卵巢组织蛋白表达影响 |
3.7 FMT对受体长×大后备母猪生殖激素的影响 |
3.8 FMT对受体长×大后备母猪卵泡中颗粒细胞形态的影响 |
3.9 FMT对受体长×大后备母猪子宫发育的影响 |
3.10 FMT对受体长×大后备母猪子宫腺发育相关激素分泌的影响 |
3.11 FMT富集的差异菌与母猪子宫发育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12 FMT对受体长×大后备母猪血浆和肝脏组织代谢组的影响 |
3.13 非靶向代谢组鉴定的长×大后备母猪血浆和肝脏组织中差异代谢产物KEGG富集分析 |
4 讨论 |
第四章 母猪繁殖性能相关差异菌对小鼠卵泡发育的影响 |
1 前言 |
2 试验材料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动物试验设计 |
2.2.2 饲养管理 |
2.2.3 样品采集 |
2.2.4 血浆激素的检测 |
2.2.5 粪便和血浆中SCFAs浓度测定 |
2.2.6 粪便粪便微生物基因组DNA提取 |
2.2.7 卵巢组织形态学检测 |
2.2.8 组织RNA的提取 |
2.2.9 RNA反转录 |
2.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2.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抗生素鸡尾酒法处理小鼠效果评价 |
3.2 繁殖性能相关差异菌对小鼠卵泡发育的影响 |
3.3 口服繁殖性能相关差异菌对小鼠生殖激素的影响 |
3.4 口服繁殖性能相关差异菌对小鼠性腺轴的影响 |
3.5 口服繁殖性能相关差异菌对小鼠粪便和血浆中SCFAs浓度影响 |
3.6 口服繁殖性能相关差异菌对小鼠卵巢激素合成相关通路影响 |
4 讨论 |
第五章 SCFAs干预对小鼠卵泡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 |
1 前言 |
2 试验材料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动物试验设计 |
2.2.2 饲养管理 |
2.2.3 血浆激素的检测 |
2.2.4 粪便和血浆中SCFAs浓度测定 |
2.2.5 小鼠基因型鉴定 |
2.2.6 卵巢组织形态学检测 |
2.2.7 组织RNA的提取 |
2.2.8 RNA反转录 |
2.2.9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2.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SCFAs添加对小鼠卵泡发育的影响 |
3.2 SCFAs添加对小鼠脂肪组织发育的影响 |
3.3 Gpr43 基因在不同白色脂肪组织中表达情况 |
3.4 SCFAs添加对小鼠生殖激素的影响 |
3.5 SCFAs添加对小鼠gWAT细胞分化及瘦素分泌的影响 |
3.6 SCFAs添加对小鼠下丘脑激素分泌的影响 |
3.7 SCFAs添加对小鼠卵巢类固醇类激素分泌的影响 |
3.8 GPR43在SCFAs促进小鼠卵泡发育中的作用 |
3.9 GPR43在SCFAs促进小鼠脂肪组织发育中的作用 |
3.10 GPR43在SCFAs促进小鼠gWAT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
3.11 GPR43在SCFAs促进小鼠gWAT细胞分泌瘦素中的作用 |
3.12 GPR43在SCFAs促进小鼠下丘脑激素分泌中的作用 |
3.13 GPR43在SCFAs调控小鼠生殖激素的中的作用 |
3.14 GPR43在SCFAs调控小鼠卵巢类固醇类激素分泌中的作用 |
4 讨论 |
第六章 总结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之处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致谢 |
(4)法系大约克母猪膘情调控及其对繁殖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母猪的体况评定 |
1.1 眼观评分法 |
1.2 背膘测定法 |
2 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
2.1 妊娠期的营养需求 |
2.2 妊娠期的饲喂方案 |
3 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 |
4 饲喂量、背膘厚度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试验一 不同饲喂方案对膘情和繁殖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1.2 饲喂方案 |
1.3 测定指标 |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饲喂方案对背膘的影响 |
2.2 不同饲喂方案对产仔数、初生重、初生窝重的影响 |
2.3 不同饲喂方案对死胎、木乃伊、弱仔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二 法系大约克母猪膘情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1.2 试验器材 |
1.3 饲喂方案 |
1.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母猪产前背膘对产仔数影响 |
2.2 背膘对断奶窝重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三 后备母猪膘情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1.2 试验器材 |
1.3 数据收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后备母猪初配背膘对产仔性能的影响 |
2.2 初配背膘与产仔过低的关系 |
2.3 断奶背膘对一胎母猪发情率的影响 |
7天)的关系'>2.4 初配背膘、断奶背膘与超期母猪(断配间隔>7天)的关系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枣庄黑盖猪繁殖性能的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地方猪种质资源保护现状及对策 |
1.1.1 地方猪种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
1.1.2 生物技术的应用 |
1.1.3 生物安全的影响 |
1.1.4 生产管理 |
1.2 山东省生猪产业概况 |
1.3 枣庄黑盖猪概述 |
1.3.1 基本状况 |
1.3.2 种质特性 |
1.3.3 研究进展 |
1.4 繁殖性能研究概况 |
1.4.1 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因素 |
1.4.2 影响公猪繁殖性能的因素 |
1.4.3 曲细精管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动物与饲养管理 |
2.1.1 试验时间及地点 |
2.1.2 供试动物饲养管理 |
2.1.3 供试动物免疫程序 |
2.1.4 供试动物饲料营养水平 |
2.1.5 与配公猪及配种方式 |
2.2 枣庄黑盖公猪繁殖性能测定 |
2.2.1 供试动物选择与分组 |
2.2.2 枣庄黑盖猪精液品质测定 |
2.2.3 睾丸组织石蜡切片制作与形态学观察 |
2.3 枣庄黑盖母猪繁殖性能测定 |
2.3.1 数据来源 |
2.3.2 数据分组 |
2.3.3 繁殖性状的测定 |
2.3.4 母猪背膘的测定 |
2.3.5 初乳和常乳的测定 |
2.3.6 后备母猪情期和断奶配种间隔测定 |
2.4 试验仪器与试剂 |
2.5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枣庄黑盖猪公猪繁殖性状的特性 |
3.1.1 年龄对枣庄黑盖猪精液品质的影响 |
3.1.2 精液品质各性状相关性分析 |
3.1.3 日龄和父本对曲细精管的影响 |
3.1.4 不同日龄睾丸Makler评分的差异分析 |
3.1.5 不同父本间睾丸Makler评分的差异分析 |
3.1.6 枣庄黑盖猪曲细精管生殖细胞发育 |
3.2 枣庄黑盖猪母猪繁殖性状特性分析 |
3.2.1 胎次对繁殖性状的影响 |
3.2.2 分娩季节对繁殖性状的影响 |
3.2.3 胎次和季节主效应检验 |
3.2.4 繁殖性状各表型间的相关系数 |
3.2.5 胎次对枣庄黑盖猪泌乳力的影响 |
3.2.6 与配公猪对母猪繁殖性状的影响 |
3.2.7 初乳和常乳的差异分析 |
3.2.8 枣庄黑盖猪后备母猪、断奶配种率、背膘和妊娠期的特性 |
4 讨论 |
4.1 枣庄黑盖猪公猪繁殖特性及影响因素 |
4.1.1 年龄对枣庄黑盖猪精液品质的影响 |
4.1.2 日龄和父本对曲细精管的影响 |
4.2 枣庄黑盖猪母猪繁殖特性及影响因素 |
4.2.1 胎次对繁殖性状的影响 |
4.2.2 分娩季节对枣庄黑盖母猪繁殖性状的影响 |
4.2.3 与配公猪对繁殖性状的影响 |
4.2.4 枣庄黑盖猪各胎次泌乳力相关特性 |
4.2.5 初乳和常乳的差异分析 |
4.2.6 枣庄黑盖猪其他生产性能的特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三元商品母猪繁殖效率劣势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三元商品母猪在生产繁殖性能上存在的问题分析 |
1.1 产仔性能明显低于二元母猪 |
1.2 发情不明显及受孕低率 |
1.3 初产母猪难产概率的比例增加 |
1.4 泌乳力差 |
1.5 繁殖障碍性疾病影响较大 |
2 应对措施 |
2.1 高标准的选留三元母猪,为高产仔猪奠定基础 |
2.2 做好三元后备猪的基础免疫与监测,减少繁殖性障碍疾病的发生 |
2.3 实施精准营养,以满足三元杂种的生长需要 |
2.4 从精细化管理做起,抓好后备三元母猪的培育 |
2.4.1 饲养策略 |
2.4.2 饲养管理 |
2.5 严格执行配种操作规程,确保后备三元母猪高产高效的繁殖性能 |
2.5.1 认真细致地查情,防止漏配 |
2.5.2 把握最佳配种时机,做到适时输精 |
3 小结 |
(8)肠道菌群对猪行为性状初情期启动及免疫性状疫苗抗体产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1 肠道菌群概述 |
1.1 肠道菌群影响猪健康和经济性状 |
1.2 影响肠道菌群因素 |
1.3 肠道菌群的互作网络 |
2 肠道菌群与母猪初情期启动失败关系的研究进展 |
2.1 母猪初情期启动失败 |
2.2 影响母猪初情期启动的因素 |
2.3 肠道菌群与类固醇激素的相互作用 |
3 肠道菌群对疫苗抗体产生的影响 |
3.1 动物肠道免疫系统概述 |
3.2 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 |
3.3 疫苗抗体水平的个体间差异 |
3.4 疫苗抗体反应差异的影响因素 |
3.5 肠道菌群影响疫苗抗体反应的作用机制 |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意义 |
第二篇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肠道菌群对后备母猪初情期启动的影响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表型测定和样品收集 |
2.2 粪便微生物DNA的提取和16 S rRNA基因测序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后备母猪肠道菌群组成及其影响因素 |
3.2 初情期启动失败母猪与正常发情母猪肠道菌群共丰度簇差异的比较 |
3.3 与初情期启动失败关联的肠道菌群类别鉴定 |
3.4 初情期启动失败母猪肠道菌群功能的改变 |
3.5 后备母猪发情周期四个发情阶段肠道菌群共发生网络的变化 |
3.6 发情周期中各发情阶段富集微生物种类的鉴定 |
4 讨论 |
5 小结与展望 |
第二章 猪肠道菌群对宿主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和样品收集 |
2.2 疫苗接种和特异性抗体测定 |
2.3 粪便微生物DNA提取和16S rRNA基因测序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试验后备母猪疫苗抗体的产生情况 |
3.2 后备母猪个体间肠道菌群组成的差异 |
3.3 鉴别影响疫苗抗体水平的肠道微生物类别 |
3.4 影响多种疫苗抗体水平的肠道微生物类别 |
3.5 肠道菌群对抗体水平个体间差异的影响程度 |
4 讨论 |
5 小结与展望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非洲猪瘟疫情下三元母猪轮回杂交繁育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非洲猪瘟对我国种猪的影响 |
2 杂种优势及杂交利用 |
2.1 杂种优势 |
2.2 终端杂交 |
2.3 轮回杂交 |
3 非洲猪瘟常态下三元母猪选配策略分析 |
3.1 三元母猪种用价值分析 |
3.1.1 三元母猪种用劣势 |
3.1.2 三元母猪主要优势 |
3.2 三元后备母猪的选留 |
3.3 三元母猪选配策略 |
4 结语 |
(10)后非洲猪瘟时期洋三元(DLY)商品母猪作种用的可行性分析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洋三元(DLY)母猪做种用的优缺点 |
1.1 优点 |
1.1.1 数量多,扩繁快 |
1.1.2 免疫闭环,减少生物安全风险 |
1.2 缺点 |
1.2.1 发情 |
1.2.2 产仔性能 |
1.2.3 肢蹄病 |
2 利用DLY母猪作为种用的技术措施 |
2.1 后备母猪的选育 |
2.1.1 后备母猪的选种 |
2.1.1. 1 提早计划 |
2.1.1. 2 选种标准 |
2.1.1. 3 健康状况评估 |
2.1.1. 4 选留数量 |
2.1.2 洋三元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 |
2.1.2. 1 加强管理及防疫 |
2.1.2. 2 后期限喂 |
2.2 发情期管理 |
2.2.1 后备母猪的发情 |
2.2.2 断奶后发情 |
2.3 配种管理 |
2.3.1 适时配种 |
2.3.2 优选终端父本 |
2.4 妊娠期营养及管理 |
2.5 哺乳期营养及管理[16-17] |
2.5.1 控制难产,减少应激 |
2.5.2 产期管理 |
2.5.3 调整营养 |
3 小结 |
四、后备二元母猪的选择与培育(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养户三元母猪复养技术[J]. 韦超南,黄颖川. 广西畜牧兽医, 2021(05)
- [2]种用三元母猪的科学饲养[J]. 刘国信. 新农村, 2021(07)
- [3]肠道菌群干预对母猪卵巢和子宫发育的作用及其机制[D]. 徐保阳.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4]法系大约克母猪膘情调控及其对繁殖性能的影响[D]. 张广卫. 扬州大学, 2021(09)
- [5]枣庄黑盖猪繁殖性能的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D]. 陈涛.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6]种用外三元母猪培育对策[J]. 章红兵,章瑞,陈立平,简毅科. 畜牧产业, 2021(04)
- [7]三元商品母猪繁殖效率劣势分析与对策[J]. 邢栖森,曹广芝,赵鸿璋. 中国畜禽种业, 2021(01)
- [8]肠道菌群对猪行为性状初情期启动及免疫性状疫苗抗体产生的影响[D]. 王忠.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9]非洲猪瘟疫情下三元母猪轮回杂交繁育策略分析[J]. 陈伟,曾勇庆. 猪业科学, 2020(10)
- [10]后非洲猪瘟时期洋三元(DLY)商品母猪作种用的可行性分析及建议[J]. 张利娟,郭宗义,陈四清,张亮. 猪业科学,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