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髓中浆细胞数对急性白血病分型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茶晖[1](2021)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中FIB、D-二聚体、AT-Ⅲ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初诊MM患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期之间的关系,阐明FIB、D-二聚体、AT-Ⅲ在MM预后中的价值,为预后评估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1.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11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65例MM患者,收集患者的FIB、D-D、AT-Ⅲ、性别、年龄、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血清白蛋白(ALB)、血清钙(Ca)、β2-微球蛋白(β2-MG)、乳酸脱氢酶(LDH)、血清肌酐(SCR)、DS分期、ISS分期、免疫分型、骨髓瘤细胞比例、骨髓病理等临床病理资料。2.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确定FIB、D二聚体、AT-Ⅲ的界值,以此为标准将患者分为高值组和低值组。3.分析治疗前FIB、D二聚体、AT-Ⅲ高、低值组在临床病理特征、无进展生存(PFS)时间、总生存(OS)时间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初诊MM患者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数据分析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65例MM患者中,女性30例(46.2%),男性35例(53.8%)。发病年龄在32~87岁之间,中位年龄55.5岁。发病时的症状以骨痛最为多见。DS及ISS分期以II期和Ⅲ期为主。免疫分型Ig G型最为常见,其次为Ig A型。2.根据ROC曲线确定MM患者初次化疗前循环血中FIB、D-二聚体、AT-Ⅲ最佳截断值,分为高FIB(≥2.46g/L,43例)、D-二聚体(1.75ug/ml≥,23例)、AT-Ⅲ(≥83.75%,41例)组及低FIB(<2.46g/L,22例)、D-二聚体(<1.75ug/ml,42例)、AT-Ⅲ(<83.75%,24例)组。3.与低FIB组相比,高FIB组患者的年龄、SCR、β2-MG水平偏高,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性别、DS分期、ISS分期、免疫分型、HB、PLT、ALB、骨髓瘤细胞比例、骨髓病理中浆细胞成熟状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与低D-二聚体组相比,高D-二聚体组患者的年龄偏高、ISS分期较晚、ALB水平偏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性别、DS分期、免疫分型、HB、PLT、β2-MG、SCR、骨髓瘤细胞比例、骨髓病理中浆细胞成熟状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与高AT-Ⅲ组相比,低AT-Ⅲ组患者的PLT、ALB水平偏低,两组间免疫分型、PLT、AL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年龄、性别、DS分期、ISS分期、ISS分期、HB、β2-MG、SCR、骨髓瘤细胞比例、骨髓病理中浆细胞成熟状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高FIB组患者PFS时间总体短于低FI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D二聚体组患者PFS时间总体短于低D二聚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高AT-Ⅲ组(AT-Ⅲ≥83.75%)和低AT-Ⅲ组(AT-Ⅲ<83.75%)之间的PFS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7.高D-二聚体组中位OS时间总体比低D-二聚体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高FIB、AT-Ⅲ组和低FIB、AT-Ⅲ组之间的OS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均P>0.05)。8.在纳入研究的数据中,单因素分析显示D-二聚体≥1.74ug/ml、ISS分期、SCR、β2-MG是MM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均P<0.05),性别、年龄、HB、PLT、ALB、LDH、骨髓瘤细胞比例、FIB≥2.46g/L、AT-Ⅲ≥83.75%与MM患者预后无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HB、ISS分期是M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1.MM患者血浆中FIB、D-二聚体、AT-Ⅲ水平的升高与高龄、肾功能不全、ISS分期较高等提示患者肿瘤负荷、预后较差的指标有一定相关性;2.FIB、D-二聚体升高的MM患者中位PFS时间缩短,D-二聚体升高的患者中位OS时间缩短。因此血浆FIB、D-二聚体在评估初诊MM的预后方面有重要意义,AT-Ⅲ在本组资料中与MM患者预后无关。
刘琳琳[2](2020)在《6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特征及VEGF表达的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收集河北省人民医院自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新诊断的6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初次就诊科室、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清白蛋白、血钙、血清肌酐、β2微球蛋白、骨髓浆细胞比例、分期、分型等情况。2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3运用SPSS23.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67例MM患者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36例,男:女0.86:1,年龄范围32-86岁,中位年龄62岁,其中≥60岁占63%(42例)。患者初次就诊科室涉及血液科、骨科、肾内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胸外科、肿瘤科、呼吸内科等11个科室,前3位科室分别为血液科、肾内科、心血管内科。起病以骨痛为表现者18例(27%),以恶心、呕吐、纳差为表现者18例(27%),以乏力为表现者16例(24%),以呼吸道感染为表现者6例(9%),以皮肤黏膜出血为表现者5例(7%),以蛋白尿为表现者4例(6%)。IgG型32例(47%),IgA型16例(24%),轻链型12例(18%),IgD型的6例(9%),不分泌型的1例(2%)。血清肌酐≥177μmol/L 27例(40%),高钙血症患者10例(15%),全血细胞减少6例(9%),骨骼损害42例(63%)。根据ISS分期,I期10例(15%),Ⅱ期28例(42%),Ⅲ期29例(43%)。2 MM患者VEGF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MM患者骨髓中VEGF的表达与患者ISS分期、β2微球蛋白呈正相关,而与年龄、骨髓中浆细胞比例、血清肌酐值无关。结论1本研究中67例MM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2岁,其中≥60岁占63%(42例)。初次就诊科室涉及广泛,以血液科、肾内科、心血管内科最常见。起病以恶心、呕吐、纳差、骨痛、乏力为常见临床表现。多发性骨髓瘤的ISS分期以Ⅱ、Ⅲ期为主,分型以IgG最常见,其次为IgA型。2 MM患者VEGF表达水平明显增高,VEGF的表达与患者ISS分期、β2微球蛋白呈正相关,而与年龄、骨髓中浆细胞比例、血清肌酐值无关。图[1]幅;表[8]个;参[122]篇。
崔壮壮[3](2019)在《长链非编码RNA在急性白血病和移植患者中的鉴定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lncRNA(Long non-coding RNA)芯片筛选出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者和正常人中具有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寻找能够指导AL患者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2)利用RT-q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方法在AL患者和正常人标本中验证芯片结果,同时对患者的预后进行分析,了解lncRNA ENST00000519507、lncRNA ENST00000488259、lncRNA ENST00000604266、lncRNA ENST00000511270、lncRNA ENST00000487332、lncRNA ENST00000547417、lncRNA ENSG00000228113、lncRNA ENST00000461818、lncRNA ENST00000545379、lncRNA ENST00000551855是否有望成为预测AL发生、发展及预后的一个分子标志。方法:(1)使用lncRNA芯片检测3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2a(Acute myelogenous with maturation 2a,AML-M2a)患者和3例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具有差异表达的lncRNA,对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后进行GO、ECGG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与之相关的转录因子、表达蛋白及信号通路,预测有望指导AL诊断、治疗及预后的5个高表达和5个低表达的lncRNA。(2)收集138例AL患者和120例正常人标本,利用qPCR方法检测lncRNA芯片筛选出异常表达的lncRNA表达水平,运用统计学原理及方法分析并验证基因芯片的检测准确度。(3)在110例可行临床预后分析的AL患者中,经ROC曲线分析人群验证中具有差异表达的lcnRNA的最佳截断值,将差异表达基因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统计分析不同表达水平下AL患者的预后,寻找对AL患者预后具有指导意义的lncRNA。(4)在7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分析差异lncRNA高低表达组患者的预后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lncRNA基因芯片检测结果显示,AL患者与正常人中存在大量异常表达的lncRNA。按照Fold change≥2.0且P≤0.05的筛选标准,共筛选出9199个异常表达的lncRNA,其中5969个高表达的lncRNA,3230个低表达的lncRNA。(2)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后,行lncRNA功能分析。功能分析(molecular function)显示:高表达lncRNA分子功能主要富集在金属离子结合,多聚腺苷酸尾RNA结合,DNA结合。低表达lncRNA分子功能主要富集在受体结合,糖结合,跨膜信号传导受体活性。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分析显示:高表达lncRNA生物过主要富集在基因转录、翻译及其调节。低表达lncRNA生物过主要富集在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细胞表面受体信号通路。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分析显示:高表达lnc RNA主要富集在细胞核,核仁,核糖体亚基。低表达lnc RNA主要富集在细胞质膜,细胞外泌体,溶酶体。Pathway分析显示:利用KEGG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Pathway分析,高表达lnc RNA代谢通路主要有核糖体代谢,RNA转运,核苷酸代谢。低表达lnc RNA代谢通路主要有破骨细胞分化,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3)按差异表达显着性FC值排序,选取高低表达组差异显着的5个lnc RNA,最终筛选出lnc RNA ENST00000519507、lnc RNA ENST00000488259、lnc RNA ENST00000604266、lnc RNA ENST00000511270、lnc RNA ENST00000487332、lnc RNA ENST00000547417、lnc RNA ENSG00000228113、lnc RNA ENST00000461818、lnc RNA ENST00000545379、lnc RNA ENST00000551855作为后续人群验证及生存分析的基因。(4)q PCR法在138例AL和120例正常人中的检测结果显示:10个异常表达的lnc RNA中lnc RNA ENST00000545379、lnc RNAENST00000461818显示出高表达,lnc RNA ENST00000488259显示出低表达,本次芯片检测结果与人群验证结果的一致率在70%。(5)lnc RNA ENST00000519507在AL患者中表达水平比正常人外周血高(P<0.0167),且表达水平的高低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lnc RNA ENST00000488259在AL和正常人中表达水平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但正常人骨髓比外周表达水平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67)。lnc RNA ENST00000604266在AL患者中表达水平比正常人骨髓和外周血均高(P<0.0167),且表达水平在AML和ALL白血病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lnc RNA ENST00000487332在AML患者中表达水平比正常人外周血高(P<0.0083),且AML和ALL中表达水平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83)。lnc RNA ENST00000547417在AML患者中表达水平比正常人外周血降低(P<0.0083)。lnc RNA ENST00000545379正常人骨髓比外周表达水平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67)。lnc RNA ENST00000551855在AL患者中表达水平比正常人外周血低(P<0.0167),且正常人中骨髓表达水平比外周血低(P<0.0167)。(6)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白细胞数、lnc RNA ENST00000519507、lnc RNA ENST00000545379是患者总生存(OS)的影响因素。年龄、白细胞数、lnc RNA ENST00000519507、lnc RNA ENST00000547417、lnc RNA ENST00000545379是患者无进展生存(EFS)的影响因素(p<0.05)。lnc RNA ENST00000547417、lnc RNAENST00000551855是影响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总生存(OS)及无事件生存(EFS)的影响因素。其中白细胞、lnc RNA ENST00000547417、lnc RNA ENST00000519507、lnc RNA ENST00000545379是患者EF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lncRNA芯片检测结果显示,AL患者与正常人中存在着大量异常表达的lnc RNA,且不同的lnc RNA可与多种蛋白、转录因子、通路相关联。(2)lnc RNA芯片检测与q PCR验证结果一致率在70%。lnc RNA在AML、ALL、正常人骨髓、正常人外周血表达水平存在显着差异,表明其可能通过不同作用机制参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3)lnc RNA ENST00000519507、lnc RNA ENST00000547417、lnc RNA ENST00000545379、lnc RNA ENST00000551855与AL患者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预后相关,有望成为判断AL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预后侧分子生物学标志物,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姚卫芹[4](2019)在《十色流式技术监测微小残留病灶及循环浆细胞对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及预后的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十色流式技术监测微小残留病灶对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及预后的意义目的:探讨采用十色流式技术监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治疗后骨髓微小残留病灶(MRD)对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从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50例MM患者,其中102例(68%)在治疗后获得VGPR及以上的疗效纳入最终分析,患者的诊断、治疗、疗效评估均根据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WMG)制定的最新标准。在末次诱导治疗结束后1个月以及移植后3个月、6个月、1年分别进行了血清学疗效评估和骨髓MRD的检测。MRD的检测采用十色流式技术,比较MRD(+)和MRD(-)患者的生存差异。结果:1.诱导治疗结束后获得MRD阴性(39.1%,34/87)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明显优于MRD阳性患者(两组中位PFS分别为未达到和21个月,P=0.022);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年内获得MRD阴性(49.3%,34/69)的患者中位PFS未达到,MRD阳性患者中位PFS为18个月,P<0.001。2.移植后未达到完全缓解(CR),如果MRD转阴,患者PFS也将优于MRD阳性患者,甚至同CR疗效MRD阴性的患者相当;同样在R-ISS分期中晚期,伴有遗传学高危因素患者中也是如此。在MRD 羊性患者中,CR和<CR的患者生存上无明显差异,同样R-ISS分期早期和中晚期患者在生存上也无差异。3.根据MRD的动态改变将患者分为MRD持续阴性、阳转阴、MRD持续阳性、阴转阳四组,四组的2年PFS分别为84%、81%、38%、0,P<0.001。4、多因素分析显示诱导治疗结束后MRD的水平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2,HR=4.808(1.818,12.718)。结论:治疗后MRD的阴转提示着更好的临床预后,十色流式技术检测MRD对于患者预后的评估是一项有效的手段,可以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第二部分:十色流式技术监测循环浆细胞对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及预后的意义目的:探讨循环浆细胞(cPCs)的存在对于初诊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及采用十色流式技术检测cPCs方法的可行性。方法:2016年8月-2017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初诊的MM患者74例入组,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过患者知情同意,中位年龄60(42,73)岁,61例(82%)采用含硼替佐米的三药标准治疗4疗程,13例采用来那度胺的三药标准治疗4疗程。其中37例(50%)进行了自体干细胞采集和移植,其余患者原方案巩固2疗程。后期予以至少2年的以沙利度胺或来那度胺为基础的方案维持治疗。采用十色流式技术检测循环浆细胞,实验室标准阳性为外周血1,000,000个有核细胞中异常浆细胞(?)20个,将病人分成循环浆细胞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疾病特点、诱导治疗疗效以及两组病人在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上的差异。结果:显示cPCs阳性患者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白蛋白更低,M蛋白、球蛋白、β2微球蛋白、骨髓浆细胞比例更高,两组患者在ISS分期,R-ISS分期,免疫受限程度和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并且阳性组诱导治疗结束后缓解率较低P=0.031,CR23%vs 39%,VGPR以上52%vs 83%。MRD阴转率也较低,P=0.046,MRD阴性44%vs 63%。阳性患者中位PFS24个月,阴性患者中位PFS未达到,两组在统计学上有差异,P=0.0372。阳性组2年OS为80%,阴性组为100%,P=0.0751。采用ROC曲线将cPCs(?)0.165%选择为最佳的阳性诊断界限值(灵敏度0.647特异性0.727曲线下面积:0.698,P=0.014),cPCs(?)0.165%的患者中位PFS为17个月,而cPCs<0.165%的患者中位PFS未达到,P<0.001。同样,cPCs(?)0.165%的患者2年OS为65%,而cPCs<0.165%的患者2年OS为98%,P=0.001。而且在年龄>65岁和≤65岁的患者中,在R-ISS分期中晚期(R-ISS II期和III期)的患者中,遗传学标危患者中,显示同样的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cPCs(?)0.165%是影响MM患者P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循环浆细胞的存在显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更差的临床表现,更高的肿瘤负荷,且和高危遗传异常,较差的诱导治疗反应和更短的无进展生存及总生存有关。无论在年轻患者还是老年患者中,在R-ISS分期中晚期患者中以及遗传学标危患者中都显示多色流式分析cPCs(?)0.165%是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郭慧梅[5](2019)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分泌的微泡与血管新生及疾病进展相关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发生在浆细胞的恶性肿瘤,目前我国MM发病率为1-2/10万,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位居第二,且有逐年增加趋势。MM患者总体上5年存活率大约45%(高危患者不到2年),中位生存3-4年。目前已知的MM的治疗方案还都不能治愈本病。因此,急需更加深刻地探索MM的发病机制,以期能找到更有效、更好的治疗方案。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对肿瘤进展的重要性近年来已被广泛认可。肿瘤在动态的和复杂的微环境中逐步形成,并得以持续的生长、侵袭和转移。癌细胞与微环境的相互作用可以调节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以及血管生成。肿瘤血管是TME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肿瘤具有诱导血管生成的能力,血管新生对肿瘤的发展至关重要,其生长、迁移和侵袭都依赖于血管新生。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EVs),包括外泌体(exosome)、微泡(microvesicles,MVs)和凋亡小体(apoptosis body),是各种细胞在激活或凋亡时脱落形成。近年的研究发现,EVs具有一系列的生理和病理作用。它们可促进血栓的形成,调节促炎过程,将RNA和蛋白质转移到细胞,引起细胞信号转导,调节细胞的功能。肿瘤EVs参与肿瘤发展和调节肿瘤细胞增殖;可调节免疫应答,影响致癌信号通路,促进肿瘤转移;含有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支持肿瘤微环境中的新血管的形成。EVs传递至靶细胞的信息决定于EVs的组分,而这又取决于EVs的起源细胞和EVs生成时的周围微环境。不同类型细胞来源的EVs都能够将复杂的信息传递给内皮细胞并诱发促进或抑制血管新生的信号。由于微环境的动态变化,EVs不断改变它们携带的货物的成分以调整血管形成过程。MM的发生、发展强烈依赖于骨髓(bone marrow,BM)微环境。MM细胞和骨髓微环境间持续的相互作用对肿瘤的发病、活力、增殖和耐药都是重要的。在过去的几年里,MM与BM微环境的相互作用完全归因于包括IL-6(interleukin 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bFGF(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其他因子在内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但这些还不足以完全解释整个过程。直到最近,MM来源的EVs才被识别其作为MM和BM微环境之间交流的介质和肿瘤进展的促进剂。硼替佐米(bortezomib,BTZ)和来那度胺(lenalidomide,Lena)是目前治疗MM的主要药物,但仍有部分MM患者会出现耐药、病情进展等情况。单独靶向恶性MM细胞不足以根除疾病。MM是非常复杂的,且极其依赖于BM微环境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除了针对MM细胞自身的治疗之外,预期BM微环境中的细胞从支持肿瘤到杀伤肿瘤的变换有望成为更有效的治疗。目前,在关于MM血管新生机制的研究中,EVs与血管新生的关系的研究少见,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对EVs血管新生影响的研究很罕见。本文通过研究MM中MVs和血管新生的关系,以及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对MM MVs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一步探讨MM血管新生的相关机制,为MM的治疗选择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并通过鉴定、量化不同时期MM患者与正常对照的循环MVs,探讨MM患者恶性浆细胞来源的MVs以及与其他表型MVs和血管新生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从而研究其与疾病的血管新生、疾病进展的临床相关性,以探讨循环MVs作为新的诊断、监测病情的潜在用途。本研究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分泌的微泡对血管新生的影响目的:通过提取多个骨髓瘤细胞系的MVs并鉴定其大小、形态、免疫表型,观察MM MVs与内皮细胞间的作用方式,并研究其对内皮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小管形成的影响,从而探索MM MVs对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1.培养RPMI8226、U266、KM3三种骨髓瘤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2.提取三种骨髓瘤细胞培养液上清的MVs,透射电镜观察MM MVs大小和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MM MVs大小和完整性、表型并计数,BCA蛋白定量方法对M MVs进行定量分析。3.MM MVs与HUVECs共培养后,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术检测MM MVs被HUVECs摄取的情况。4.通过CCK8方法检测MM MVs对HUVECs增殖的影响,应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小管形成实验检测MM MVs对HUVECs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1透射电镜下MM MVs的形态观察差异离心法提取骨髓瘤细胞上清的MVs,透射电镜下观察骨髓瘤细胞来源的MVs形态,可见MM MVs为直径<1.0um的完整囊泡。2 MM MVs的大小、完整性、数量及表型的检测2.1流式细胞术发现MM MVs分布于1.1um标准微球的左下方,直径<1.0um。2.2流式细胞术分析样品的Calcein阳性率,即为具有完整膜的MVs所占百分比。所提取的三种骨髓瘤细胞的MVs的膜完整率如下:RPMI8226为89.90±1.39%、U266为86.77±3.95%、KM3为90.00±4.33%。2.3三种细胞MVs的产生率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三种骨髓瘤细胞分别以5×105/ml的密度接种于培养瓶,培养24小时后检测。2.3.1 BCA蛋白定量方法测定MVs蛋白,结果:每5×105个细胞所产生的MVs,RPMI8226为2.62±0.74 ug、U266为1.99±0.59 ug、KM3为2.70±0.65ug。KM3>RPMI8226>U266。2.3.2流式细胞术计数:每5×105个细胞所产生的MVs,RPMI8226为(2.11±0.54)×106个、U266为(1.60±0.51)×106个、KM3为(2.17±0.62)×106个。KM3>RPMI8226>U266。2.4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MVs表达起源细胞的标志,三种骨髓瘤细胞的MVs的CD138阳性率:RPMI8226为24.17±3.70%、U266为23.43±4.71%、KM3为20.53±2.59%。3 MVs被HUVECs摄取MVs与HUVECs共培养2h、6h、12h、24h后,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MM MVs被HUVECs动态摄取。随共培养时间延长,摄取逐渐增多。另外,共培养24h后,HUVECs的CD138表达率从0.80%增加到9.23%。4 MM MVs促进HUVECs增殖不同浓度MVs(1ug/ml、5ug/ml和10ug/ml)与HUVECs共培养24h后,三种细胞的MM MVs均可促进HUVECs增殖,以10ug/ml最显着。5 MM MVs促进HUVECs血管新生5.1 MM MVs促进HUVECs迁移三种MM细胞株产生的MVs(10ug/ml)与HUVEC细胞共培养,在划痕0h和24h时分别观察、拍照,之后用Image软件计算愈合率。结果发现,三种MM细胞株产生的MVs均可增加划痕愈合率,促进HUVECs迁移,均有统计学意义。5.2 MM MVs促进HUVECs侵袭三种MM细胞株产生的MVs(50ug/ml)与HUVEC细胞共培养6h后,结果发现三种骨髓瘤细胞来源的MVs均不同程度地促进HUVECs的侵袭,与PBS组相比,RPMI8226MV组和U266MV组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05和P<0.01),虽然KM3MV组侵袭力也有升高趋势,但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5.3 MM MVs促进HUVECs小管形成三种MM细胞株产生的MVs(10ug/ml)与HUVEC细胞共培养6h后,于显微镜下观察、照相并计数闭合小管数。结果发现6h时三种骨髓瘤细胞来源的MVs均不同程度地促进HUVECs的小管形成,与PBS组相比,RPMI8226MV组和KM3MV组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05和P<0.01),虽然U266MV组小管形成也有升高趋势,但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1.通过差异离心法能提取到完整的MVs,直径小于1.0um。MVs携带起源细胞的标志。2.MVs与HUVECs共培养,MVs能被HUVECs摄取。MM MVs可促进HUVECs增殖及血管新生。第二部分硼替佐米和来那度胺对体外骨髓瘤细胞分泌的微泡促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目的:血管新生在多发性骨髓瘤(MM)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微泡(Microvesicles,MVs)是一种细胞外囊泡,是细胞与细胞间通讯的重要参与者,第一部分研究已经证实正常培养的骨髓瘤细胞分泌的MVs可促进血管新生。硼替佐米和来那度胺是治疗MM的重要药物。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硼替佐米和来那度胺对人骨髓瘤细胞分泌的MVs促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细胞培养RPMI8226人骨髓瘤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 ECs)。2.分组及处理条件对数生长期的RPMI8226细胞以5×105/ml的密度接种,并随机分成5组。分别于细胞液中加入PBS(对照组)、10nM的硼替佐米、100nM的硼替佐米、1uM的来那度胺、10uM的来那度胺。培养24h后,差异离心法提取液上清的MVs,分别命名为N-MV、B10-MV、B100-MV、L1-MV和L10-MV。3.用流式细胞术计数各组MVs个数,BCA蛋白定量方法定量MVs,统计比较各组MVs的量。4.CCK8检测HUVECs增殖能力HUVECs以5×104/ml密度种细胞于96孔板,分6组,分别加入PBS和以上5组的MVs(10ug/ml)(N-MV、B10-MV、B100-MV、L1-MV和L10-MV),共培养24h后,CCK8检测细胞活力。5.HUVECs血管新生能力的检测HUVECs以5×104/ml密度种细胞于96孔板,分6组,同上所述,分别加入PBS和以上5组的MVs。应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小管形成实验检测各组HUVECs血管新生的能力。6.QT-PCR检测MVs中血管新生因子内容物采用QT-PCR方法检测以上5组MM MVs中VEGF、IL-6和bFGF的mRNA表达水平。7.QT-PCR和ELISA检测HUVECs的血管新生因子水平HUVECs以5 x 104/ml密度接种并分成6组,同上所述,分别加入PBS和5种不同的MM MVs(10μg/ml)。共培养24h后,QT-PCR检测不同组HUVECs中VEGF、IL-6和bFGF的mRNA表达水平,ELISA检测HUVECs培养上清中这些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8.HUVEC细胞NF-κB通路的检测同上,HUVECs随机分成6组,分别与以上5种10μg/mL的MM MVs或PBS共培养24h后,分别应用QT-PCR、Western、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F-κB的水平。结果:1 MM MVs的定量MM细胞有很多的MVs脱落,硼替佐米组(B10-MV和B100-MV)的MVs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但来那度胺对MVs的分泌无显着影响。2 MM MVs对HUVECs增殖的影响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与对照组(PBS)相比,正常MVs显着促进HUVECs增殖,但药物处理的MVs组(包括硼替佐米和来那度胺)对HUVECs增殖无显着影响。3药物处理可显着降低MM MVs的VEGF、IL-6和bFGF的水平QT-PCR检测发现,与PBS组相比,硼替佐米和来那度胺组MVs中VEGF、IL-6和bFGF的基因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但硼替佐米和来那度胺组之间无差异。4 MM MVs的内化改变了HUVECs血管生成因子的水平。分别采用QT-PCR和ELISA方法检测VEGF、IL-6和bFGF在HUVECs及条件培养基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正常培养细胞的MVs(NMVs)中上述细胞因子均显着高于PBS组。所有加药培养细胞的MVs(DMVs)中VEGF、IL-6和bFGF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NMVs组。5 NMVs促进HUVECs的迁移、侵袭和小管形成,但硼替佐米和来那度胺使MM MVs的促血管新生活性下降。5.1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NMVs处理24小时后,HUVECs向划痕区域的迁移显着改善。与NMVs组相比,DMVs组的细胞迁移活性整体降低,虽然B100-MV和L1-MV组没有达到统计学差异。5.2 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侵袭能力NMVs促进细胞侵袭,与NMVs组相比,4个DMVs组的细胞侵袭能力显着下降。5.3小管形成实验检测血管生成活性6h时,NMVs组与对照组相比虽有增加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但所有DMVs组与NMVs组相比小管形成均显着减少。在24h,与对照组相比,NMVs显着促进HUVECs的小管形成;与NMVs组相比,所有DMVs组的小管形成能力均显着下降。6 NMVs增加HUVECs中NF-κB的激活,但硼替佐米和来那度胺抑制了MM MVs对HUVECs NF-κB的激活。6.1用QT-PCR检测NF-κB p65亚基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NMVs组NF-κB p65的表达增加,所有DMVs组与NMVs组相比均显着降低。6.2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UVECs总蛋白中p65和核蛋白中p-p65的表达水平p-p65蛋白表达水平:NMVs组显着高于对照组;与NMVs组相比,所有DMVs组显着降低。然而,p65水平在各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6.3免疫荧光显微镜检测p65的核内转运p65核内易位在NMVs组中显着增加,而在DMVs组中显着减少。小结:1.硼替佐米可诱导骨髓瘤细胞释放的更多的MVs,但来那度胺并未显着改变MVs数量。2.硼替佐米和来那度胺处理可降低MM MVs的VEGF、IL-6和bFGF的水平,使得MM MVs的血管新生因子含量减少。3.硼替佐米和来那度胺处理可抑制MM MVs的促血管新生能力。4.硼替佐米和来那度胺处理可抑制MM MVs促进HUVECs中NF-κB活化的作用,并减少了HUVECs促血管生成因子的分泌。5.硼替佐米和来那度胺可能通过减少MM MVs中血管新生因子含量和抑制HUVECs中NF-κB活化来抑制血管新生,从而为MM的抗血管新生治疗提供另一种机制。第三部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循环微泡的检测及与疾病相关性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量化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与正常对照的各种循环MVs的水平,并通过测定血清中的血管新生因子,探讨MM患者恶性浆细胞来源的MVs的水平以及与其他表型MVs及血管新生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临床特征、药物治疗的关系,以探讨其可能作为新的诊断、病情评估指标及治疗靶点的潜在用途。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住院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共66例,包括初治患者39例,缓解期患者27例,21例非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缓解期患者根据是否应用硼替佐米分为两组:无硼替佐米组(无BTZ组)共15例,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治疗方案组(BTZ组)共12例。收集病例资料,详细记录临床信息并分析统计;差异离心法提取MM患者外周血的MVs,透射电镜下观察MVs形态,流式细胞术计数MVs并检测MVs的表型,ELISA测定患者血清中VEGF、IL-6及bFGF水平。结果:1.MM患者外周血的MVs同样为直径<1.0um的完整囊泡2.MM患者的外周血中CD38+CD138+MVs的比例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而且初治组患者高于缓解组。相对于初治组患者,流式细胞术计数发现缓解期患者的CD38+CD138+MVs数量显着下降,随着缓解程度的加深进一步地下降,而疾病进展后,又似有升高趋势。3.MM患者的CD41+MVs和CD45+MVs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初治组和缓解组患者之间无显着差异。相比之下,初治组CD105+MVs平均比例明显高于缓解组和对照组,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CD38+CD138+MVs与CD41+MVs、CD45+MVs及CD105+MVs均呈正相关。4.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初治MM患者的VEGF、IL-6、bFGF均显着升高,随着骨髓瘤治疗的缓解,缓解期患者的这三个血管新生因子水平均显着下降。CD38+CD138+MVs与VEGF、IL-6以及bFGF水平均呈正相关。5.初治MM患者外周血的CD38+CD138+MVs数量与患者的分期、骨损害、骨髓浆细胞比例还有β2-MG水平呈显着正相关。6.缓解期的MM患者分成无BTZ组和BTZ组,bFGF水平在BTZ组显着下降,但两组的CD38+CD138+MVs、CD41+MVs、CD45+MVs、CD105+MVs的数量和VEGF、IL-6的水平均无显着差异。小结:1.MM患者恶性浆细胞来源的MVs(CD38+CD138+MVs)的数量可能与肿瘤负荷相关,初诊时显着升高,治疗后随肿瘤负荷降低而下降。CD38+CD138+MVs可作为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和评估病情的一个指标。2.CD38+CD138+MVs水平与CD41+MVs、CD45+MVs、CD105+MVs以及VEGF、IL-6、bFGF的水平正相关,CD38+CD138+MVs可能与MM患者血管新生有关,可成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干预的一个有力靶点。3.CD38+CD138+MVs水平与MM患者分期、骨损害、骨髓浆细胞比例以及β2-MG呈正相关,提示CD38+CD138+MVs可能是反映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肿瘤负荷和预后的一个指标。结论:1.通过差异离心法能提取到完整的MVs,MVs携带起源细胞的标志。MM MVs能被HUVECs摄取,可促进HUVECs增殖及血管新生。2.硼替佐米可诱导骨髓瘤细胞释放的更多的MVs。硼替佐米和来那度胺可能通过减少MM MVs中血管新生因子含量和抑制HUVECs中NF-κB活化来抑制血管新生。3.MM患者循环CD38+CD138+MVs的数量可能与肿瘤负荷及血管新生相关,可作为MM诊断和评估病情、反映预后的一个指标以及治疗干预的一个靶点。
翁香琴,王莉莉[6](2017)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及浆细胞肿瘤微小残留病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文中提出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MP-FCM)是运用不同荧光标记的多种抗体组合对造血细胞表面或胞内抗原的表达状况进行检测,进而对细胞的系列来源、分化程度、表型异常与否进行分析判断的高通量、高敏感性检测技术,其在恶性血液病的诊断分型、治疗监测、预后评估及治疗靶点筛查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实验诊断
鲁俊[7](2015)在《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复习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PPCL)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方法:报道1例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临床上较为罕见,发病时,在外周血中有大量异常的浆细胞,一些脏器和组织也广泛浸润。临床症状表现为贫血、出血、发热、骨痛等。结论:目前临床上对原发性浆细胞的治疗方法有多种,主要为按照急性白血病治疗的方案和按照多发性骨髓瘤进行治疗的方案,或前两种方案综合治疗的方案,但是其疗效均不是很理想,预后较差。
王亚哲,林海蓉,刘艳荣[8](2008)在《血液淋巴系统肿瘤细胞的临床流式分析指南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目前,免疫分型在血液淋巴系统肿瘤诊断和预后监测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国内开展流式细胞术进行白血病/淋巴瘤免疫分型分析的医院越来越多,但问题较多,总体水平有待提高。2007年国际"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制定了"血液淋巴系统肿瘤细胞的临床流式分析指南-第二版"。主要是关于急慢性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浆细胞肿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免疫表型特点的指南。内容涉及病人群体、肿瘤标本
张金巧[9](2003)在《血管新生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意义及三氧化二砷的抗血管新生作用》文中提出目的:近30年肿瘤领域研究的重大进展之一是确立了血管新生在肿瘤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抗血管新生治疗的意义。血管新生(angiogenesis)和血管生成(vasculogenesis)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过程。血管生成是指在胚胎发生和器官形成过程中,从中胚层内皮细胞中分化出新的内皮细胞以形成原始血管网的过程,仅见于胚胎发生的早期,出生后即停止。血管新生是指在已经存在的血管的基础上以出芽的方式形成新的微血管的过程,可见于胚胎发生期以及出生后。生理条件下发生的血管新生是一严格受控的过程,在创伤修复、伤口愈合和女性的生殖周期等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病理性的血管新生则是一个无序、无控制的过程,这种持续的无规则的血管新生推动了疾病的发展。肿瘤的生长可分为无血管期(avascular stage)和血管期(vascular stage),在无血管期肿瘤主要依赖周围组织的弥散作用来获取营养物质和排泄代谢产物,肿瘤的生长受到明显的限制,肿瘤的直径一般不超过1~2mm;而在血管期肿瘤内出现新生的毛细血管并获得了进一步生长的能力,从而肿瘤迅速生长并发生转移。肿瘤的血管新生能力决定了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能力。血管新生在实体肿瘤中的作用研究比较充分,但在恶性血液病中的研究较少,作用尚不明确,国内尚无有关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国外学者发现在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等疾病中存在血管新生,但有关的结论并不一致。肿瘤细胞可分泌刺激内皮细胞迁移和毛细血管增殖的因子来促进血管新生。促进血管新生的因子中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最重要。其生物学功能包括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提高血管通透性及改变细胞外基质使其更易于血管的生长等,同时VEGF对造血祖细胞克隆的形成有促进作用。VEGF通过其受体发挥作用。VEGF有三种高亲和性的受体。近年来抗血管新生治疗成为肿瘤治疗的一大热点。抗血管新生治疗可通过干扰促血管新生因子的<WP=5>活性或增强血管新生抑制剂的效应来实现,如抑制VEGF的产生、阻断VEGF受体或阻断信号的传导途径、抑制基质蛋白酶、抑制内皮细胞的迁移和活化等。定位于血管新生的治疗代表了一种特异的、毒性小而有效的治疗方式。最近有研究认为三氧化二砷(As2O3)也有抑制血管新生作用。为了研究血管新生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及三氧化二砷的抗血管新生作用,我们研究了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组织的微血管表达情况,并从蛋白质和基因转录水平研究了VEGF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及其与AML预后的关系。同时观察As2O3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NB4细胞及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凋亡、bcl-2蛋白表达和VEGF分泌水平的影响,以探讨血管新生和VEGF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以及三氧化二砷的抗血管新生作用。目前国内尚无有关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均未见三氧化二砷对HUVEC bcl-2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报道。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VEGF在急性白血病中是否呈现过度表达,探讨将其作为白血病转归及预后指标的可行性,试图为临床的治疗提供简便可靠的观察指标。同时探讨As2O3是否具有抗血管新生作用,能否应用于APL以外的白血病。建立准确的测定方法是正确评价VEGF作用与临床价值的基础。我们同时选用了免疫组织化学、酶联免疫吸附和PT-PCR等三种方法检测骨髓组织或白血病幼稚细胞中VEGF的表达,三者相互补充。方法:1. 临床资料: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28例,男性12例,女性16例,年龄11~74岁(平均38.5±14.4岁)。其中M1 3例,M2 2例,M3 9例,M4 4例 ,M5 8例,M6 2例。除M3 外均采用标准DA方案(M3 采用维甲酸+化疗)。分别于治疗前和诱导化疗后第21天骨髓抑制恢复后于髂后上棘行骨髓穿刺和活检术咬取骨髓组织。对照组20例,均为骨髓形态学及病理学检查正常的白细胞减少症和未累及骨髓的实体肿瘤的骨髓活检组织。白血病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无显着性差异。2. AML患者治疗前后骨髓组织Ⅷ因子相关抗原(Ⅷ-R-Ag )、VEGF及其受体KDR、Flt-1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测定AML患者诱导化疗前后骨髓组织中Ⅷ-R-Ag 、VEGF、KDR、Flt-1的<WP=6>表达,研究VEGF表达与 AML预后及骨髓组织血管新生的关系。免疫组化的步骤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简而言之,石蜡包埋的骨髓组织制成5μl切片,用 H2O2室温5-10分钟以灭活内源性酶;微波加热修复抗原;滴加正常山羊血清封闭液封闭非特异性抗原,然后加入稀释的一抗(Ⅷ-R-Ag、VEGF、KDR或Flt-1),4℃过夜,用 PBS洗涤。滴加生物素化山羊抗小鼠IgG。滴加SABC试剂, PBS洗4次;DAB显色,苏木素复染,显微镜下观察。用Ⅷ-R-Ag来显示骨髓组织中微血管。每张切片先在100倍视野下选择3个血管最多的区域为“热点区”,然后在400倍视野下计数每个“热点区”的微血管数,用3个热点的微血管数的平均数来表示微血管密度(MVD)。VEGF、KDR、Flt-1阳性结果的判定:凡胞浆出现棕黄色染色为阳性,表达情况采用半定量计分方法。即对每张切片阳性细胞的着色强度及阳性细胞比例(0%,25%,50%,75%)分别计分为0,1,2,3。然后根据两项计分之和进行判断,“0-2”为阴性,“3-6”为阳?
王兆阳,许月琴[10](2000)在《骨髓中浆细胞数对急性白血病分型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骨髓中浆细胞数对急性白血病分型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髓中浆细胞数对急性白血病分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初诊多发性骨髓瘤中FIB、D-二聚体、AT-Ⅲ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筛选标准 |
2.2.1 入选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2.3 判定参考标准 |
2.3 资料收集 |
2.4 检测方法及分组 |
2.5 随访情况 |
2.6 分析、观察指标 |
2.7 化疗方案 |
2.8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MM患者的一般资料 |
3.2 FIB、D二聚体、AT-Ⅲ截断值的确定 |
3.3 FIB、D二聚体、AT-Ⅲ与 MM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3.3.1 FIB与MM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3.3.2 D-二聚体与MM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3.3.3 AT-Ⅲ与 MM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3.4 不同FIB、D-二聚体、AT-Ⅲ组 MM患者生存时间比较 |
3.4.1 不同FIB、D-二聚体、AT-Ⅲ组 MM患者无进展生存(PFS)时间比较 |
3.4.2 不同FIB、D二聚体、AT-Ⅲ组 MM患者总生存(OS)时间比较 |
3.5 MM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
3.5.1 MM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
3.5.2 MM预后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凝血功能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6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特征及VEGF表达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实验方法 |
1.1.3 实验相关试剂及器材 |
1.1.4 实验步骤 |
1.1.5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初次就诊科室 |
1.2.2 年龄和性别分布 |
1.2.3 临床表现 |
1.2.4 血常规参数 |
1.2.5 血清学检查 |
1.2.6 骨髓浆细胞比例 |
1.2.7 免疫球蛋白分型 |
1.2.8 临床分期 |
1.2.9 VEGF在 MM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参数的关系 |
1.3 讨论 |
1.3.1 初次就诊科室 |
1.3.2 年龄和性别 |
1.3.3 临床特征分析 |
1.3.4 骨髓浆细胞比例 |
1.3.5 VEGF参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发展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VEGF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相关研究 |
2.1 多发性骨髓瘤及VEGF概述 |
2.1.1 多发性骨髓瘤 |
2.1.2 VEGF |
2.2 VEGF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相关研究 |
2.2.1 VEGF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2.2.2 关于miRNA调节VEGF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研究 |
2.2.3 关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VEGF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研究 |
2.2.4 细胞遗传学与VEGF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研究 |
2.2.5 关于Survivin与 VEGF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研究 |
2.3 靶向血管生成的抗骨髓瘤治疗 |
2.3.1 沙利度胺 |
2.3.2 蛋白酶体抑制剂 |
2.3.3 血管内皮抑素 |
2.3.4 MPO250 |
2.3.5 青蒿琥酯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3)长链非编码RNA在急性白血病和移植患者中的鉴定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LncRNA芯片差异基因筛选及相关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差异表达LncRNA的临床验证及生存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或缩略词表 |
致谢 |
(4)十色流式技术监测微小残留病灶及循环浆细胞对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及预后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小残留病灶对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意义 |
1. 背景 |
2. 方法和病人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流式细胞术检测循环浆细胞对于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
1. 背景 |
2. 方法和病人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药时代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评估:微小残留病灶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及分期标准 |
附录 2 中英文词汇表 |
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5)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分泌的微泡与血管新生及疾病进展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分泌的微泡对血管新生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硼替佐米和来那度胺对体外骨髓瘤细胞分泌的微泡促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循环微泡的检测及与疾病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胞外囊泡和血液恶性肿瘤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9)血管新生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意义及三氧化二砷的抗血管新生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研究论文 血管新生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意义及三氧化二砷的抗血管新生作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骨髓组织的血管新生及其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三氧化二砷的抗血管新生作用和VEGF的促白血病生长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血管新生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恶性血液病中的作用 |
综述二 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抗血管新生治疗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骨髓中浆细胞数对急性白血病分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四、骨髓中浆细胞数对急性白血病分型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初诊多发性骨髓瘤中FIB、D-二聚体、AT-Ⅲ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D]. 茶晖. 大理大学, 2021(09)
- [2]6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特征及VEGF表达的临床意义[D]. 刘琳琳.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长链非编码RNA在急性白血病和移植患者中的鉴定和临床研究[D]. 崔壮壮. 青岛大学, 2019(02)
- [4]十色流式技术监测微小残留病灶及循环浆细胞对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及预后的意义[D]. 姚卫芹. 苏州大学, 2019(04)
- [5]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分泌的微泡与血管新生及疾病进展相关性的研究[D]. 郭慧梅.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6]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及浆细胞肿瘤微小残留病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J]. 翁香琴,王莉莉.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7(12)
- [7]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J]. 鲁俊. 临床医药实践, 2015(01)
- [8]血液淋巴系统肿瘤细胞的临床流式分析指南解读[J]. 王亚哲,林海蓉,刘艳荣.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2008(05)
- [9]血管新生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意义及三氧化二砷的抗血管新生作用[D]. 张金巧. 河北医科大学, 2003(01)
- [10]骨髓中浆细胞数对急性白血病分型价值[J]. 王兆阳,许月琴. 临床荟萃,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