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烷基硫酸钠对合成天然气水合物储气性能的影响

十二烷基硫酸钠对合成天然气水合物储气性能的影响

一、十二烷基硫酸钠对合成天然气水合物储气特性的影响(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王春华,马贵阳,潘振,吴怡,赵静君[1](2021)在《复配体系下酸碱度对甲烷水合物生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 m3甲烷水合物分解后释放0.8 m3的水和172 m3的甲烷,燃烧时产生的高热量和低污染使其是理想的烃类能源。但是,其储气量少、诱导时间长等问题,使水合物技术难以在工业上大范围使用。文中使用4 mm氧化铝颗粒,并将其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溶液混合。研究在275.15 K和7 MPa的条件下,通过改变酸碱度来观察水合物的生成情况,并以双电层理论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此复配环境下,存在着最佳的酸碱度促进甲烷水合物的生成。在pH=4的情况下,水合物的储气密度和气体消耗量达到最大,储气密度为301.4 mol/mol,气体消耗量为0.538 mol。且无论酸碱度如何都不改变水合物的生成位置。同时酸碱度的改变,减少了水合物生成过程中的诱导时间。

刘真真,杨亮,刘道平,谢育博[2](2020)在《金属颗粒与纤维悬浮液中天然气水合物生成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改善天然气水合物生成速率和储气能力,将纳米铜颗粒和不锈钢纤维悬浮于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中形成复合导热悬浮液储气体系,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在该悬浮液中的生成动力学特性。悬浮液中纳米铜颗粒的粗糙表面为水合物生成提供丰富的晶体成核点,溶液中纵横交错的不锈钢纤维可作为水合热快速疏导的"高速公路"。实验结果表明,相同压力下对比表面活性剂溶液体系,水合物能够在导热型复合悬浮液中快速生成,显着提升了单位体积天然气水合物的储气速率与储气能力。

宋学明[3](2020)在《适于船舶运输的天然气水合物合成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气是最清洁的化石燃料,主要包含甲烷以及少量的高碳氢化合物。目前约占全球能源需求的24%。天然气可以以气态,液态或固态方式进行存运。天然气水合物就是以固态的方式进行天然气储运。船舶运输作为全世界能源运输的主要渠道,目前并没有使用天然气水合物方式进行天然气储运的先例。因此结合已有的研究基础,研究一种适于船舶运输的天然气水合物快速合成方法对于天然气水合物在船舶运输上的应用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制约天然气水合物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水合物的合成过程速度慢且成核没有任何规律可以归纳,随机性太高。在本文的研究中首先对国内外前辈先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归纳,对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SH型天然气水合物,合成的条件容易达到,单位体积储气量大,适合作为船舶运输的天然气水合物的载体。接着本文作者对水合物成核的能量壁垒、临界尺寸、驱动力与成核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分析了 SH型水合物热力学与动力学模型,并根据水合物生成机理对实验基本条件进行设计,自行设计搭建了一套天然气水合物合成实验台,开展了一系列的SH型天然气水合物实验研究。在不同大客体分子对SH型天然气水合物合成的影响实验中得出以下结论。提高反应效率:环庚烷>环庚酮>甲基叔丁基醚>甲基环己烷>甲基环戊烷。储气效果为:环庚酮>环庚烷>甲基叔丁基醚>甲基环己烷>甲基环戊烷。经过与实验数据的对比认为本文所选用的动力学模型可以对SH型水合物反应时间的趋势进行一定的预测。在实验中若只考虑合成速度,应选择环庚烷与环庚酮。但这二者价格昂贵不适用于大规模开发应用。在大规模合成使用中可选择价格低廉,效果也很好的甲基叔丁基醚与甲基环己烷作为大客体分子。在不同表面活性剂对SH型天然气水合物合成的影响实验中发现。通过缩短SH型天然气水合物的诱导时间和加快反应速度来提高反应效率:SDS>鼠李糖脂>吐温80。储气量促进效果:SDS>吐温80>鼠李糖脂。因此SDS在这三种表面活性剂中最符合实验的要求。而鼠李糖脂作为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本文中首次用于SH型水合物的合成实验,有着良好的环境友好性,同时对于反应效率的提高仅仅比SDS弱,比吐温80高出许多。在考虑环境保护时,可以优先选择鼠李糖脂。结合以上结果可知在进行大客体分子物质的选择时,其分子本身大小对于SH型水合物的水合反应具有较大影响,分子小的大客体分子物质更容易发生水合反应;其本身的官能团属性与水中溶解度也会对反应的发生造成影响,官能团亲水性高,反应容易发生。大客体分子的表面张力也是促进水合物生成的重要影响因素,表面张力越小水合物生成越容易。在进行表面活性剂选择时,表面活性剂对于液面张力的影响程度是衡量表面活性剂促进作用的重要标准,与此同时也要考虑到表面活性剂的使用条件是否符合水合物合成条件。本文大客体分子中甲基环己烷与甲基叔丁基醚更适用于船舶运输的天然气水合物合成,在275.15K,5.0MPa的温度、压力和500r/min的搅拌驱动条件下,加入质量分数为0.25%的表面活性剂SDS或鼠李糖脂可以快速的合成SH型天然气水合物。这为解决SH型天然气水合物合成技术研究面临的诱导时间长、制备工艺不完善等问题提供现实可靠的实验数据及天然气水合物的工业化合成和商业化应用提供实验与理论支持。

李政[4](2020)在《采用气体水合物法高效分离CO2/CH4混合气的热力学特性及动力学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页岩气是一种清洁的非常规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CH4)。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CO2)压裂技术开发页岩气能强化开采页岩气并实现CO2地质封存,但采收的页岩气会与逸出的CO2混合,因此为了提升页岩气品质,需将CO2/CH4混合气高效分离。采用气体水合物方法分离CO2/CH4混合气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工艺流程简单、经济环保等显着优点。气体水合物是水分子与CH4、CO2等气体小分子在低温和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固态笼型化合物。采用气体水合物法分离气体混合物是根据水分子与气体分子生成水合物难易程度不同的原理实现混合气体分离的新型气体分离技术。目前,国内外对气体水合物法分离CO2/CH4混合气的研究从早期的纯水体系发展到热力学促进剂体系,水合反应所需的苛刻操作条件进一步降低,但一级水合反应速率、水合物储气率以及水合物对CO2气体选择性等关键参数仍无法满足工业应用的需求。为了缓解水合物形成条件、缩短水合反应时间、提高水合物储气率和对CO2气体的选择性,本文针对以上问题,重点研究了CO2/CH4混合气体在不同添加剂体系形成水合物的热力学特性,以及气体水合物法分离CO2/CH4混合气的动力学特性与反应机理,从而获得低耗能、快速、高效的气体水合物法分离CO2/CH4混合气体系和强化方法,为水合物法分离页岩气中CO2气体的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利用自主设计搭建的气体水合物生成/分解实验平台测定了CO2/CH4混合气体在热力学促进剂四氢呋喃(THF)和四丁基溴化磷(TBPB)溶液体系生成水合物的热力学条件,发现THF和TBPB都能显着降低CO2/CH4混合气体生成水合物的相平衡压力。研究了THF和TBPB溶液浓度对CO2/CH4水合物相平衡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THF或TBPB浓度越高(理想化学计量浓度以内),水合物结构越稳定。(2)基于热力学实验结果,构建了不同的溶液搅拌反应体系,研究了s I型、THF-s II型水合物分离CO2/CH4混合气的宏观动力学特性及CO2分离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提高初始反应驱动力能缩短水合物成核时间并加快水合物初始生长速率,但CO2选择性大幅降低,纯水体系和1.0 mol%THF溶液体系CO2分离因子分别由8.8±2.0和3.5±0.7降至1.7±0.2和1.9±0.1。在纯水体系生成s I型水合物的气体消耗量(21.5±2.0 mmol gas/mol water)、CO2回收率(52.3±2.4%)和CO2分离因子(8.8±2.0)均高于1.0 mol%THF溶液体系的12.9±0.3 mmol gas/mol water、49.9±2.9%和3.5±0.7。尽管THF-s II型水合物有效降低了水合反应的操作压力且反应速率和总体反应时间优于s I型水合物,但对CO2的选择性较差。(3)针对THF-s II型水合物对CO2选择性不佳的问题,将TBPB半笼型水合物应用于CO2/CH4混合气体的分离,研究发现理想化学计量浓度(33.2 wt%)的TBPB溶液体系水合物生长速率最高(8.6±0.3 mmol gas/mol water/h),且水合反应时间最短(<2h),同时将反应的操作温度提升至接近室温的条件(284.2 K),CO2分离因子提高至31.1±3.3,表明TBPB半笼型水合物分离CO2/CH4混合气体的性能优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4)基于自主设计搭建的高压显微实验平台利用“三步法”研究了TBPB和四丁基溴化铵(TBAB)半笼型水合物在静态体系的微观结晶规律和生长动力学特性,揭示了水合物晶体生长行为对气液传质的作用机理。TBPB水合物晶体在气液界面成核后迅速横向生长导致气液界面被致密的水合物膜所覆盖,进而阻碍了气液传质;TBAB水合物在气液界面生成针状或柱状晶体后发生沉降现象,保留了气液界面,同时在液相堆叠的复杂的多孔水合物结构增加了气液传质通道,提高了水合物储气率。(5)为了解决溶液搅拌反应体系的气液传质阻力较大和能耗高的问题,以13X分子筛和煤颗粒为载体构建了新型吸附-水合反应体系,相比搅拌溶液体系大幅提高了反应速率和储气率,在吸附-水合耦合效应下储气率最高达到51.1±0.9 mmol gas/mol water,且发现通过改变固定床水饱和度、固定床高度等参数,能实现对CO2/CH4混合气体分离性能的调控。(6)针对动态分离过程中难以获取水合物相气体组分的难题,基于自行搭建的原位拉曼光谱实验系统结合间接硬建模算法开发了一种原位、在线分析水合物相中CH4与CO2物质的量之比的方法,并基于此方法研究了气相、水合物生成前富水液相以及水合物生成后固态水合物相中CH4与CO2物质的量之比的时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气体溶解阶段贡献了约72%气相中CH4与CO2物质的量之比的增量;水合物浆中固态水合物的含量随原料气中CH4组分降低而升高;水合物生长初始阶段水合物相中CH4与CO2物质的量之比迅速增加,表明CH4在水合物生长初期大量进入水合物笼型结构;且CO2分离因子始终遵循富水液相>水合物浆>水合物相的规律。

陈花[5](2020)在《天然气水合物一维注热开采前缘移动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气水合物被广泛认为是一种优质、洁净的可替代能源,具有广阔美好的开发利用前景,被誉为“后石油时代”最有希望的战略资源。主要开采方法有降压法、热采法、注抑制剂法及CO2置换法,其中热采法具有较强的实际可操作性和经济性。前缘移动规律的研究是明确热采过程中温度、压力分布的前提,为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热采过程的影响因素以及优化注热条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基于我国实际天然气水合物藏的饱和度分布情况,通过室内水合物生成动力学装置,采用间歇加气法合成20~30%、30~40%、40~50%三组不同饱和度的水合物样品,从开发动态指标(注入流速与注入温度)和地质影响因素(含水合物饱和度)两方面出发,分析天然气水合物一维注热开采前缘的敏感性因素和热量传递规律。得出结论如下:(1)大量合成实验数据表明,水合物合成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爬壁效应和铠甲效应,制约了水合物的均一分布和进一步合成。间歇流条件下,压力扰动可以打破合成过程中的铠甲效应,大幅度增大水的转化率,有效实现水合物的增量合成。(2)注热开采实验结果表明,分解前缘、热前缘和注入热水前缘以不同的移动速率沿一维填砂管中心轴向前推移,是三个不重叠的概念。按移动速率由小到大排列为分解前缘、热前缘和注入热水前缘,其中分解前缘定义为分解区与未分解区的交界面,热前缘指水合物藏初始温度开始上升的曲面。(3)本次定义水合物开采能量利用率为水合物分解消耗的热量与总的输入热量的比值,注热开采过程中产气规律与能量利用率直接决定了不同注入参数下的开采的效益。注入温度为80℃,流速为6ml/min时注入热水能较好地实现均匀推进,且此时的能量利用率随时间变化不大,约为0.22。(4)唐良广、夏曦冉、曹文、Selim模型都是一维无限大水合物层热前缘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均将水合物层分解为分解区和未分解区,热前缘为两者的交界面,且不考虑水合物的二次生成。对比分析可知,不同模型的计算结果差异较大,但基本趋势一致,其中曹文模型与本次实验结果最为接近。

王素莹[6](2019)在《天然产物促进甲烷水合物形成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甲烷水合物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未来将成为全球能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如何更高效、安全地储存和运输天然气依然困扰着人类,以水合物的形式储运天然气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然而水合物工业化进程缓慢,因为其形成条件苛刻,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就是寻找高效的甲烷水合物促进剂。水合物的动力学促进剂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代表的表面活性剂,但是其均为石油化工产业的副产品,不可避免引发一些环境问题。一些科学家开始从自然界中寻找高效的水合物促进剂,发现茶叶、绿豆淀粉、茄子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甲烷水合物的形成。本研究从天然产物出发,探索了600种天然药物提取液的储气性能,发现其中的有效成分,并首次提出了以色素作为甲烷水合物促进剂。探索以赶黄草、西青果和黄芩为代表的天然药物提取液促进甲烷水合物形成动力学。赶黄草和西青果提取液体系中甲烷储气量分别达到了146 mg/g和141 mg/g,诱导时间(ti)分别为4 min和2.5 min,达到最大储气量90%所需的时间(t90)分别为15 min和17 min。黄芩提取液的储气量虽然只有139 mg/g,但0.05 wt%的低浓度下储气量可以达到143 mg/g,ti为3 min,t90为38 min。同时,黄芩的自保护效果最好,有利于水合物的运输。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黄芩提取液中促进甲烷水合物形成的有效成分为黄芩苷盐。本研究以黄芩苷为原料合成了黄芩苷镁,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元素分析和质谱等分析方法,验证了其结构。同时发现,黄芩苷镁、黄芩苷钠和黄芩苷钾促进甲烷水合物形成的最佳浓度分别为0.02 wt%、0.1 wt%和0.05 wt%,储气量分别为149 mg/g、144 mg/g和144 mg/g。首次研究色素促进甲烷水合物形成动力学,发现了以靛蓝、茜素红和黑色素为代表的色素水合物促进剂。在色素体系中,0.5 wt%的靛蓝储气量最高为145 mg/g,ti为5 min,t90为27 min。0.2 wt%茜素红和0.05 wt%黑色素的甲烷储气量分别为144 mg/g和142mg/g,均优于相同条件下的表面活性剂SDS。

彭雪松[7](2019)在《水溶性试剂对甲烷水合物生成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然气水合物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潜在能源,而且基于水合物的特有属性,衍生出一系列水合物工业技术应用,因此水合物的生成分解过程优化成为现今科研工作者们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管道输送天然气时或海底输气管道中,由于温度以及压力条件适宜,经常产生天然气水合物堵塞,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生产安全问题,要抑制管道内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然而当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输送天然气的媒介时,又需要加速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因此不论是抑制还是促进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对于水合物技术的应用而言都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盐类是现今工业领域应用最广泛的甲烷水合物抑制剂之一,首先在静态条件下研究了NaCl对甲烷水合物的抑制性能,实验温度为276.15K,初始压强为6Mpa,与纯水条件相比,甲烷水合物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中生成受到抑制,但静态条件下无论是纯水还是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中,甲烷水合物均在气液界面优先生成,阻止了水合物生成反应的持续进行,导致实验结果的完整性和可靠性降低,为了进一步验证NaCl对甲烷水合物的抑制性能,添加搅拌(300r/min)继续进行对比实验;考查了四氢呋喃对甲烷水合物生成的影响,探索了四氢呋喃对甲烷水合物的最佳作用浓度,对比了四氢呋喃浓度与添加搅拌对甲烷水合物的促进效果;最后考查了双性表面活性剂LAD-40(月桂酰两性基二乙酸二钠)在不同浓度范围内(10500ppm)对甲烷水合物生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NaCl对甲烷水合物生成的抑制效果明显,随着NaCl浓度增加(5%10%),其抑制性能增强;结果表明四氢呋喃不仅能改善甲烷水合物生成的热力学条件,而且能够促进甲烷水合物成核,缩短成核诱导期,四氢呋喃对甲烷水合物生成的促进效果存在最佳作用,当浓度为20%、30%时,对甲烷水合物生成的促进效果达到最优;压力一定时,与纯水条件下甲烷水合物生成核温度相比,添加浓度为(10500ppm)的LAD-40,甲烷水合物成核温度变化微小,未能改善甲烷水合物生成热力学条件;LAD-40提高了气液接触面积,缩短了成核诱导时间,且使水合物在反应釜体相生成,随着溶液中LAD-40浓度提高,甲烷水合物生成速率加快,气体消耗量变化较小,但与纯水条件下相比显着提高,因此LAD-40为一种优质的动力学促进剂,但不具有热力学促进特性。

曾浩鹏[8](2019)在《压力扰动对甲烷水合物合成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天然气水合物作为21世纪的重要能源在全球已经进入试采阶段,工业化开采势在必行。但基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应用技术还有待提高,如能源气储运、二氧化碳存储等。促进天然气水合物合成方法众多,但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缺陷,主要问题在于合成速度慢、储气密度低、无法工业化应用等。本文旨在探讨通过压力扰动促进甲烷水合物快速合成。由于甲烷水合物合成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本文首先进行了静态不同温压条件下的甲烷水合物合成实验。其次,开展了甲烷水合物合成过程中增压对甲烷水合物合成影响实验,分析了增压时系统能量变化和促进甲烷水合物合成的机理。然后,本文首次提出了在甲烷水合物合成过程中使用降压法促进甲烷水合物合成,并开展了不同温度、不同初始压力、不同降压量、不同降压时刻的实验。通过计算吉布斯自由能否定了压力扰动是通过提高能量促进甲烷水合物合成。分析了降压促进甲烷水合物的合成机理。最后,改进了储气密度的计算方法,对比分析了静态合成和降压实验、增压实验三者之间甲烷水合物外观形态、诱导期、合成速率、储气密度的差异。通过研究发现:(1)静态合成甲烷水合物的确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多次实验统计发现7MPa、2℃组实验的平均诱导期为44122S,7MPa、4℃组实验的平均诱导期为48742S,5.5MPa、2℃组平均诱导期为52880S。诱导期随着压力升高、温度降低减小。(2)在不同实验温度、压力条件下增压都可以促进甲烷水合物的合成。压力扰动量的大小对促进甲烷水合物合成没有明显的影响。在增压时间点1800S的实验中促进合成成功率为70%,3600S实验成功率为100%。(3)在不同实验温度、压力条件下降压都可以促进甲烷水合物的合成,并且在不同降压量下都具有促进效果。在降压时间点为1800S、3600S重复实验中促进甲烷水合物成功合成概率为90%。(4)与静态合成相比,降压法可以有效缩短快速合成期,约为静态合成的67%,但储气密度较低;增压法的快速合成期约为静态合成的120%,但其储气密度高,达到了理论值的89%。

李文[9](2019)在《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物性参数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未来潜在的可持续开发矿产资源,由于燃烧后清洁无污染,在自然界中储存量巨大,相关研究人员认为是最具有开采利用价值的新兴能源。自然界中天然气水合物多存在于海底沉积物中,海底区域存在取芯难度大、过程复杂、取芯造价高等特点,本文通过SHW-3型水合物岩样声电力学测试装置人工合成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并进行实验研究。本文通过使用SHW-3型水合物岩样声电力学测试装置,开展了一系列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的合成实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单一种类砂颗粒粒径影响实验研究、混合粒径砂组分占比影响实验研究、混合种类砂颗粒粒径影响实验研究。首先结合水合物合成机理与特性提供了一种在松散状多孔介质中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孔隙饱和度的计算方法,然后采用声电技术研究了沉积物颗粒粒径变化以及不同沉积物颗粒混合对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合成实验中声、电、力学等物性参数的影响,最后对物性参数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天然气水合物合成机理与岩石力学相关理论给出了物性参数变化的机理及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在本文的22组实验中,对于单一砂合成的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合成结束后横波波速、纵波波束以及电阻阻值均随着砂目数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合成砂目数的增大,其抵抗压缩变形的能力逐渐增强,胶结程度逐渐增大,杨氏模量与体积模量也呈增大趋势。相同目数时,棕刚玉样品抵抗压缩变形的能力比石英砂强,动态泊松比经对比分析后无明显规律。(2)通过混合目数砂合成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样品后,其声波波速、体积模量、杨氏模量以及电阻阻值更接近于目数较高单一砂的合成样品。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抵抗压缩变形的能力随着合成砂中高目数砂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强。(3)将相同目数的棕刚玉与石英砂混合进行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合成实验,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纯砂混合砂样品纵波波速明显更接近于石英砂样品,合成后混合砂样品纵波波速介于石英砂与棕刚玉单一砂样品之间。合成后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杨氏模量、体积模量更接近于石英砂合成样品。(4)单一砂合成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且合成砂的目数大于200目时,水合物在沉积物中合成时间有大幅度缩短现象,合成时间可缩短至30~46min。采用不同目数砂混合合成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且较高目数砂达到一定占比时,对水合物合成的促进作用大于单一目数砂,合成时间可缩短至18~25min。

肖朋[10](2019)在《水合物法储甲烷强化及连续储气中试放大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水合物法储气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储气新方法,由于水合物生成动力学不理想且实际储气密度低,截至目前尚未有实际应用的报道。为了提高水合物生成速率和储气量,提升水合物法储气技术的可行性,本文针对富水多孔材料体系、主体水相体系提出了相应的水合物生成促进方法。基于油包水乳液体系设计了水合物连续生产流程并搭建了中试装置,验证了水合物法中试级储气的可行性。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利用柴油在富水多孔材料固定床中创建气体通道以提升水合物储气性能的方法。结果表明:在富水固定床中,动力学促进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加入不但不促进,反而抑制水合物生成。加入柴油后,水合物最大储气量及床层储气密度分别从68.00 V/Vw和51.93 V/Vbed提升至180.40 V/Vw和111.75 V/Vbed,且取得该储气量所需时间可从文献报道的数十小时降至3小时。通过调整活性炭、水以及柴油的含量,床层储气性能可进一步提高。床层储气性能随着循环使用次数的增大而降低,但可通过简单的搅拌再生。(2)针对纯水体系中水合物的生成,提出了一种往复搅拌/冲击的物理强化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冲击器形态、温度、压力、水的负载量以及冲击频率对甲烷水合物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冲击器均能有效地促进水合物生成。在冲击作用下,温度和压力对水合物储气量无显着影响,但对浆液阶段的生成动力学影响较大。往复冲击过程中,出现多次水合物成核现象,且结块后的水合物生成速度主要取决于间隙水的转化效率。水合物最高储气量可达150.30 V/Vh且4小时内水的转化率可达90%。该装置的最小冲击能耗仅为4.13×10-3 k Wh/mol。(3)通过考察水合物生成-分解-再生成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及动力学特征,进一步研究了往复冲击的促进机理。在浆液阶段,大量的球形水合物壳在气液界面上形成,并在不断地生成和破碎的过程中为水合物生成提供良好的传质和结晶条件。在水合物块刚形成时,部分间隙水可被挤出以继续生成水合物。随间隙水的转化,水合物逐渐变得坚硬,包裹在其中的水合物壳为间隙水的转化提供了气体及空间,成为促进水合物生成的主要因素。水合物再生成动力学表明分解条件和活化水的放置时间对水合物再次生成的储气量及动力学有一定的影响,当分解推动力较大且活化水放置时间较短时,水合物再生成动力学及储气量均不理想。(4)基于油水乳液体系提出了水合物连续生产概念流程。考察了甲烷水合物在不同的柴油-水乳液体系中的生成以及水合物浆液的过滤特性。结果表明,在乳液体系中水合物可在0.5小时内完成生成。仅用Span20作乳化剂时,水合物储气量最高但生成的浆液较为粘稠。TBAB或皂角与Span20复配时水合物储气量降低,但浆液流动性优于仅用Span20时的流动性。从生成动力学和流动性考虑,Span20(1.0wt%)+TBAB(4.9wt%)复配乳化剂最适合水合物生产,且采用该乳化剂在低速搅拌下制备的乳液仍具有良好的储气性与流动性。浆液过滤实验结果显示温度高于冰点时不利于水合物过滤,大颗粒水合物有利于过滤,但其生成速度较慢。(5)完善了水合物生产工艺流程设计,搭建了一套处理能力为1 m3(H2O)/d的半连续生产中试装置并进行了间歇和半连续生产实验。结果显示,在中试级装置中水合物仍能快速生成,浆液流动过程未发生管道堵塞现象。当过滤温度为268.2 K时,采用滤桶过滤未能得到水合物,采用全封闭式滤网过滤能较好地实现水合物浆液过滤,但在水合物滤饼较厚时过滤效率迅速降低。针对间歇和半连续生产实验中的问题,提出了工艺改进方案,包括:用回流柴油预冷补充的新鲜水以防止水合物浆液温度升高;增加换热器预冷水合物浆液至过滤温度以避免过滤器中水合物分解过快。

二、十二烷基硫酸钠对合成天然气水合物储气特性的影响(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二烷基硫酸钠对合成天然气水合物储气特性的影响(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复配体系下酸碱度对甲烷水合物生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实验装置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步骤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酸碱度下水合物生成的情况
    2.2 诱导时间
    2.3 机理分析
3 结论

(3)适于船舶运输的天然气水合物合成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天然气水合物简介
        1.1.2 适于船舶运输的天然气水合物选择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目的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3 研究目的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2 SH型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机理分析与实验设计
    2.1 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机理分析
    2.2 水合物成核机理分析
        2.2.1 水合物成核的能量壁垒和临界尺寸
        2.2.2 水合物成核的驱动力与成核率
    2.3 水合物生长机理分析
        2.3.1 SH型水合物的热力学生成模型
        2.3.2 SH型水合物的动力学生成模型
    2.4 基于水合物生成机理的实验设计
        2.4.1 实验设备与实验条件设计
        2.4.2 大客体分子的选择
        2.4.3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2.5 小结
3 不同大客体分子物质对SH型天然气水合物合成的影响
    3.1 天然气水合物合成实验装置与系统
    3.2 实验装置具体参数介绍
    3.3 实验试剂
    3.4 实验方法和步骤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1 无SDS的SH型天然气水合物合成实验
        3.5.2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体系下SH型天然气水合物合成实验
        3.5.3 实验结果分析
    3.6 小结
4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SH型天然气水合物合成的影响
    4.1 实验装置与系统
    4.2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和步骤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吐温80对SH型水合物形成的影响
        4.4.2 鼠李糖脂对SH型水合物形成的影响
        4.4.3 曲拉通X-100对SH型水合物形成的影响
        4.4.4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SH型水合物形成的影响
        4.4.5 实验结果分析
    4.5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SH型水合物的动力学模型计算程序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采用气体水合物法高效分离CO2/CH4混合气的热力学特性及动力学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世界与我国能源现状
        1.1.2 超临界二氧化碳采收页岩气
    1.2 CO_2/CH_4混合气体分离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吸收法
        1.2.2 吸附法
        1.2.3 冷凝法
        1.2.4 膜分离法
    1.3 气体水合物法分离CO_2/CH_4混合气研究现状
        1.3.1 气体水合物及其应用技术介绍
        1.3.2 气体水合物法分离CO_2/CH_4混合气原理
        1.3.3 热力学研究现状
        1.3.4 动力学研究现状
        1.3.5 微观机理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1.4.1 已有研究工作的不足
        1.4.2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2 溶液搅拌体系s I 型、s II 型水合物分离CO_2/CH_4混合气体
    2.1 引言
    2.2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装置及系统
        2.2.3 实验方法
        2.2.4 分析方法
    2.3 热力学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实验装置准确性验证
        2.3.2 THF浓度对THF+ CO_2+ CH_4水合物相平衡条件的影响
        2.3.3 THF+ CO_2+ CH_4水合物分解焓
    2.4 动力学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驱动力对s I型水合物分离CO_2/CH_4混合气体的影响
        2.4.2 驱动力对THF-s II型水合物分离CO_2/CH_4混合气体的影响
        2.4.3 动力学促进剂SDS的影响
        2.4.4 三种溶液搅拌体系动力学实验结果比较
    2.5 本章小结
3 溶液搅拌体系半笼型水合物分离CO_2/CH_4混合气体
    3.1 引言
    3.2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实验装置
        3.2.2 实验方法
        3.2.3 分析方法
    3.3 热力学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动力学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TBPB浓度对水合物生成动力学的影响
        3.4.2 TBPB浓度对CO_2/CH_4混合气体消耗量的影响
        3.4.3 TBPB浓度对CO_2/CH_4混合气体分离效率的影响
        3.4.4 TBPB溶液体系与THF溶液体系动力学实验结果比较
    3.5 本章小结
4 静态溶液体系半笼型水合物分离CO_2/CH_4混合气体
    4.1 引言
    4.2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装置及系统
        4.2.3 实验方法
        4.2.4 分析方法
    4.3 半笼型水合物晶体生长动力学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TBPB+ CO_2+ CH_4水合物晶体生长动力学
        4.3.2 TBPB+ CO_2+ CH_4水合物晶体生长动力学
        4.3.3 水合物晶体生长模式对气体消耗量与CO_2分离效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吸附水合耦合法分离CO_2/CH_4混合气体
    5.1 引言
    5.2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5.2.1 实验材料与实验装置
        5.2.2 实验方法
        5.2.3 分析方法
    5.3 13X分子筛体系动力学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反应初始驱动力的影响
        5.3.2 动力学促进剂SDS的影响
        5.3.3 水饱和度的影响
        5.3.4 固定床反应模式与搅拌反应模式对比
    5.4 煤颗粒体系动力学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吸附水合耦合法与吸附法对比
        5.4.2 初始压力驱动力的影响
        5.4.3 煤颗粒固定床高度的影响
    5.5 本文实验结果与文献中报道实验结果的对比
    5.6 本章小结
6 CO_2/CH_4混合气形成水合物过程的原位拉曼光谱在线监测
    6.1 引言
    6.2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6.2.1 实验材料与装置
        6.2.2 实验方法
        6.2.3 分析方法
    6.3 原位拉曼光谱实验体系动力学结果分析
        6.3.1 CO_2/CH_4混合物在气相、富水液相以及水合物浆中的拉曼光谱
        6.3.2 原料气组分对气相中CH_4与CO_2物质的量之比的影响
        6.3.3 原料气组分对水合物浆中固态水合物摩尔组分的影响
        6.3.4 原料气组分对水合物相中CH_4与CO_2物质的量之比的影响
        6.3.5 原料气组分对CO_2选择性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5)天然气水合物一维注热开采前缘移动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水合物研究概况
    2.1 水合物成藏机理
    2.2 相平衡理论模型
    2.3 开采理论模型
    2.4 不同井网与井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饱和度水合物的合成实验
    3.1 实验装置与材料介绍
    3.2 甲烷水合物生成过程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合物一维注热开采实验研究
    4.1 注热实验设计
    4.2 温度场分布
    4.3 分解前缘移动规律
    4.4 产气规律分析
    4.5 能量利用率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合物热采模型建立与分析
    5.1 水合物热采模型建立
    5.2 注热开采能量分配
    5.3 模型与实验数据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6)天然产物促进甲烷水合物形成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气体水合物概述
    1.2 水合物技术的应用
        1.2.1 水合物法储运天然气
        1.2.2 水合物法分离混合气体
        1.2.3 水合物法海水淡化
    1.3 水合物生成动力学
        1.3.1 原理
        1.3.2 水合物成核动力学
        1.3.3 水合物生长动力学
        1.3.4 水合物强化技术
        1.3.5 水合物技术工业化局限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天然药物提取液储气性能研究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 实验步骤
        2.2.1 天然药物提取步骤
        2.2.2 提取率的计算
        2.2.3 高通量实验步骤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天然药物生长阶段对其储气性能的影响
        2.3.2 炮制方法对天然药物的储气性能的影响
        2.3.3 天然药物不同部位对其储气性能的影响
        2.3.4 高通量筛选600 种天然药物
        2.3.5 压力对天然药物提取液储气性能影响
        2.3.6 浓度对天然药物提取液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芩提取液促进甲烷水合物形成动力学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1.2 实验装置
    3.2 实验步骤
        3.2.1 水合物形成动力学研究
        3.2.2 储气量计算方法
    3.3 天然药物提取液促进甲烷水合物形成动力学研究
        3.3.1 纯水体系
        3.3.2 天然药物提取液体系
    3.4 黄芩提取物促进甲烷水合物形成动力学条件优化
        3.4.1 提取溶剂对黄芩促进甲烷水合物形成动力学影响
        3.4.2 提取温度对黄芩提取液促进甲烷水合物形成动力学影响
        3.4.3 浓度对黄芩提取液促进甲烷水合物形成动力学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芩苷镁的合成及其促进甲烷水合物形成动力学研究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 黄芩水提液的成分分析
        4.2.1 实验方法
        4.2.2 实验结果分析
    4.3 黄芩苷镁的合成
        4.3.1 合成原理
        4.3.2 合成步骤
        4.3.3 合成条件的优化
    4.4 黄芩苷镁的表征
        4.4.1 紫外吸收光谱
        4.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4.4.3 黄芩苷镁组成分析
        4.4.4 高分辨质谱
    4.5 黄芩苷盐促进甲烷水合物形成动力学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色素促进甲烷水合物形成动力学研究
    5.1 实验材料
    5.2 色素促进甲烷水合物形成动力学研究
    5.3 色素促进甲烷水合物形成动力学条件优化
        5.3.1 靛蓝促进甲烷水合物形成动力学条件优化
        5.3.2 茜素红、茜素黄R促进甲烷水合物形成动力学条件优化
        5.3.3 叶绿色铜钠、藏花橙G、苏木精、黑色素促进甲烷水合物形成动力学条件优化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600种天然药物实验数据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术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水溶性试剂对甲烷水合物生成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天然气水合物的探索发现与意义
        1.1.1 天然气水合物的发现
        1.1.2 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意义
    1.2 天然气水合物的促进与抑制
        1.2.1 天然气水合物的促进
        1.2.2 天然气水合物的抑制
    1.3 天然气水合物生成动力学模型与热力学模型
        1.3.1 天然气水合物热力学模型
        1.3.2 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数学模型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1.5 文章创新点
2 水溶性盐(NaCl)对甲烷水合物生成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2.2.1 实验原理
        2.2.2 实验装置
        2.2.3 实验材料
        2.2.4 实验步骤
        2.2.5 计算公式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对比纯水与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对甲烷水合物生成影响研究
        2.3.2 添加搅拌
        2.3.3 NaCl浓度变化对甲烷水合物生成影响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水溶性中性试剂(THF)对甲烷水合物生成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3.2.1 实验原理
        3.2.2 实验装置
        3.2.3 实验材料
        3.2.4 实验步骤
        3.2.5 计算公式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四氢呋喃对甲烷水合物生成影响研究
        3.3.2 四氢呋喃浓度变化对甲烷水合物生成影响研究
        3.3.3 添加搅拌
    3.4 本章小结
4 水溶性两性表面活性剂LAD-40 对甲烷水合物生成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4.2.1 实验原理
        4.2.2 实验装置
        4.2.3 实验材料
        4.2.4 实验步骤
        4.2.5 计算公式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LAD-40 对甲烷水合物生成热力学影响研究
        4.3.2 LAD-40 对甲烷水合物生成动力学影响研究
        4.3.3 LAD-40 对气体消耗量的影响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8)压力扰动对甲烷水合物合成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械强化法
        1.2.2 化学强化法
        1.2.3 其它促进方法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本文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静态条件下甲烷水合物合成实验研究
    2.1 实验回路及设备
        2.1.1 实验回路
        2.1.2 实验设备
    2.2 诱导期及相平衡简介
        2.2.1 诱导期的定义及判别
        2.2.2 水合物相平衡条件
    2.3 实验
        2.3.1 实验参数及物料选取
        2.3.2 实验试剂
        2.3.3 实验步骤
        2.3.4 实验方案
    2.4 实验结果
        2.4.1 实验现象
        2.4.2 静态下水合物合成形态
        2.4.3 甲烷水合物诱导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增压对甲烷水合物合成影响实验研究
    3.1 实验回路及设备
    3.2 实验参数及方案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案
    3.3 实验内容及步骤
        3.3.1 实验内容
        3.3.2 实验步骤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1 不同加压量实验
        3.4.2 不同实验温度实验
        3.4.3 不同实验压力实验
        3.4.4 不同加压时间实验
    3.5 不同增压时间促进效果研究
        3.5.1 实验方案
        3.5.2 实验结果
    3.6 驱动力分析
    3.7 促进机理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降压对甲烷水合物合成影响实验研究
    4.1 实验回路及设备
    4.2 实验材料及方案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案
    4.3 实验内容及步骤
        4.3.1 实验内容
        4.3.2 实验步骤
    4.4 实验结果分析
        4.4.1 不同降压量实验
        4.4.2 不同实验温度实验
        4.4.3 不同实验压力实验
        4.4.4 不同降压时间实验
    4.5 不同降压时间促进效果研究
        4.5.1 实验方案
        4.5.2 实验结果
    4.6 驱动力分析
    4.7 促进机理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压力扰动对甲烷水合物物性影响分析
    5.1 压力扰动对水合物形态的影响
    5.2 合成速率影响分析
        5.2.1 合成速率影响分析结果
    5.3 甲烷水合物储气密度
        5.3.1 水合物储气密度计算方法
        5.3.2 储气密度计算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

(9)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物性参数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工程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流程及数据分析方法
    2.1 SHW-3型水合物岩样声电力学测试装置简介
    2.2 实验操作流程
        2.2.1 实验准备阶段
        2.2.2 样品合成阶段
        2.2.3 力学加载阶段
        2.2.4 实验结束阶段
    2.3 测试装置数据分析方法
        2.3.1 水合物孔隙饱和度计算方法
        2.3.2 声波测量方法和动态力学参数计算原理
        2.3.3 压缩数据处理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单一砂粒径对物性参数影响实验研究
    3.1 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
        3.1.1 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案
        3.1.2 实验步骤
    3.2 电阻数据分析
    3.3 声波实验数据与合成时间分析
        3.3.1 声波实验数据分析
        3.3.2 合成时间分析
    3.4 动态力学参数分析
    3.5 压缩性质分析
    3.6 实验影响因素分析
    3.7 物性参数变化机理分析
        3.7.1 水合物结构及其基本性质
        3.7.2 水合物合成机理
        3.7.3 实验规律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合粒径砂含量对物性参数影响实验研究
    4.1 实验内容和方案
    4.2 电阻数据分析
    4.3 声波实验数据与合成时间分析
        4.3.1 声波实验数据分析
        4.3.2 合成时间分析
    4.4 动态力学参数分析
    4.5 压缩性质分析
    4.6 物性参数变化机理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混合种类砂对物性参数影响实验研究
    5.1 实验内容和方案
    5.2 电阻数据分析
    5.3 声波实验数据与合成时间分析
        5.3.1 声波实验数据分析
        5.3.2 合成时间分析
    5.4 力学动态参数分析
    5.5 压缩性质
    5.6 物性参数变化机理分析
    5.7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水合物法储甲烷强化及连续储气中试放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气体水合物简介
        1.2.1 气体水合物的基本性质
        1.2.2 基于水合物的工业技术
    1.3 水合物生成促进技术研究进展
        1.3.1 水合物化学促进剂
        1.3.2 水合物生成的机械强化
        1.3.3 固定床体系中水合物的生成强化
        1.3.4 乳液体系中水合物的生成强化
    1.4 天然气储运技术研究进展
        1.4.1 天然气储运技术对比
        1.4.2 水合物法储气工艺
    1.5 记忆效应研究进展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柴油促进富水固定床中水合物的生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装置
        2.2.3 实验步骤
        2.2.4 数据处理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含油富水固定床中水合物的生成
        2.3.2 含油富水固定床中水合物的生成
        2.3.3 固定床中水合物的分解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往复搅拌/冲击强化纯水体系水合物生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装置
        3.2.3 实验步骤
        3.2.4 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3.3.1 往复冲击对水合物生成的影响
        3.3.2 温度和压力对水合物生成的影响
        3.3.3 水的负载量及冲击频率的影响
        3.3.4 往复冲击的能耗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往复冲击的促进机理及水合物分解-再生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装置
        4.2.3 实验步骤
        4.2.4 数据处理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往复冲击时水合物生成动力学及形态
        4.3.2 水合物分解形态
        4.3.3 往复冲击促进机理
        4.3.4 水合物恒压分解及再生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油水乳液的水合物法储气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油水乳液体系的连续生产概念流程
        5.2.1 概念流程描述
        5.2.2 水合物生产概念流程的技术难点
    5.3 乳液体系水合物生成动力学及储气性能
        5.3.1 实验材料
        5.3.2 实验装置
        5.3.3 实验步骤
        5.3.4 数据处理
        5.3.5 甲烷在柴油中的溶解度
        5.3.6 油水乳液中水合物生成动力学
        5.3.7 油水乳液中生成的水合物浆液形态
    5.4 油水乳液水合物浆液过滤
        5.4.1 实验装置
        5.4.2 实验步骤
        5.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油水乳液体系水合物连续储气的中试放大
    6.1 引言
    6.2 水合物法连续储气中试装置的搭建
        6.2.1 工艺流程简述
        6.2.2 主要工艺装置
        6.2.3 公用系统和控制系统
    6.3 乳液体系水合物间歇生产
        6.3.1 实验步骤
        6.3.2 实验结果
    6.4 乳液体系水合物半连续生产
        6.4.1 实验步骤
        6.4.2 实验结果
    6.5 水合物连续生产工艺的改进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十二烷基硫酸钠对合成天然气水合物储气特性的影响(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复配体系下酸碱度对甲烷水合物生成的影响[J]. 张宇,王春华,马贵阳,潘振,吴怡,赵静君. 化学工程, 2021(08)
  • [2]金属颗粒与纤维悬浮液中天然气水合物生成实验研究[J]. 刘真真,杨亮,刘道平,谢育博.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20(03)
  • [3]适于船舶运输的天然气水合物合成实验研究[D]. 宋学明.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4]采用气体水合物法高效分离CO2/CH4混合气的热力学特性及动力学机理研究[D]. 李政. 重庆大学, 2020(02)
  • [5]天然气水合物一维注热开采前缘移动规律[D]. 陈花. 长江大学, 2020(02)
  • [6]天然产物促进甲烷水合物形成动力学研究[D]. 王素莹.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水溶性试剂对甲烷水合物生成影响研究[D]. 彭雪松.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9(06)
  • [8]压力扰动对甲烷水合物合成影响研究[D]. 曾浩鹏.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9]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物性参数实验研究[D]. 李文.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10]水合物法储甲烷强化及连续储气中试放大实验研究[D]. 肖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1)

标签:;  ;  ;  ;  ;  

十二烷基硫酸钠对合成天然气水合物储气性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