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定位与对策思考

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定位与对策思考

一、关于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定位和对策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马存勇[1](2021)在《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文中指出

赵莹莹[2](2021)在《城市多民族社区依法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潘燕[3](2021)在《泸沽湖沿岸彝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杜渝,姜川涛,张履用,付士清[4](2021)在《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估分析》文中提出要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方针战略,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中小城市以及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从而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当前国家提出的发展成渝城市群是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等城市群之后,我国发展起来的一种一体化区域板块。成渝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一项关系到我们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

李会玲[5](2021)在《地方博物馆与地域文化展陈研究 ——以宜昌博物馆为例》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被普遍认为是中华民族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精神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不断推动、促进世界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至今已走过1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中国各类博物馆在场馆设施建设、藏品保护研究、陈列展示和免费开放、满足民众需求、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全新进展。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被认为是中国历史的真实保存者和实时记录者,也被当代中国人民认为是实现建设中华民族伟大繁荣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随着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在国家政策、民众需求、文化支撑、地方发展等多因素的影响下,以展示地域特色文化的地方博物馆日益增多,地方博物馆成为展现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地方博物馆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囿于各地在对本区域文化挖掘研究不够、策划人员水平不一,投入经费不足等,地方博物馆建设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态,对地方特色的展示片面,导致地方博物馆建设达不到凸显地方文化的目的。宜昌博物馆在2019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前后至今不足两年。该馆建设采取全新理念,不同于以往地方博物馆的建设,以全新的技术手段呈现宜昌地区的地域特色,馆内各大展陈蕴含着宜昌地区特有的活力,各展厅整体发散的是灵动的氛围。但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缺乏一定程度的深入思考,本文意在从博物馆角度切入,通过对博物馆全面细致地剖析,客观评析宜昌博物馆对宜昌地域特色的展现。其中主要从宜昌博物馆的建筑、展陈、社教推广等方面了解该馆对宜昌地域特色的展现是否全面独到,并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为其他地方博物馆的建设与完善提供案例支持,意在总结出一套适应地方博物馆发展的通行之道,为地方博物馆建设的完善添砖加瓦,为地方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基础。

叶璐[6](2021)在《多维城乡差距的测度、成因及经济效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实施追赶战略的导向下,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逐渐形成并不断巩固。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在经济发展的背后,不平等的问题逐渐凸显。收入差距,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是这种不平等的集中体现。随着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城乡差距已逐步延伸至经济、社会等领域。传统意义上的城乡收入差距不能完全体现城乡之间的不平等,“多维”应该成为城乡差距相关研究的重要视角。在城乡关系的变迁过程中,城乡差距如何演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影响作用和影响程度如何?各个维度城乡差距之间存在怎么的关联性?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新时期,城乡差距的演变是否对高质量发展产生阻滞影响?为回答上述问题,在对中国70年城乡关系的全面梳理的基础上,采用全国30个省份1993-2017年的数据,对居民生活、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和社会民生四个维度的城乡差距进行测度;基于多维不平等的理念,构建动态联立方程模型对各维度城乡差距成因以及维度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实证检验;从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视角出发,分析城乡差距对经济总量、经济效率、消费规模、资本规模的影响作用,为城乡差距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提供实证检验,同时为后续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相关战略的部署和政策的实施提供丰富的经验支撑。论文的研究结论表明:(1)多维视角下测度的城乡综合差距以-0.45%的年均速度波动下降,并呈现“西高东低”的阶梯状分布特征。城乡居民生活差距缓慢下降,但差距水平依然保持高位,城乡社会民生差距逐渐凸显。产业发展和要素配置方面的差距呈“固化”特征,甚至出现加剧态势。(2)居民生活与社会民生维度的城乡差距存在“加剧”不平等的内在效应;城乡产业发展差距对城乡社会民生差距具有单向的“加剧”效应。城乡居民生活差距与城乡产业发展差距存在互动的负向关系。(3)四类形成因素对不同维度城乡差距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经济发展方面,人均GDP每增长一单位,城乡社会民生差距缩减0.12,要推动地区,尤其是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市场化方面,非国有化程度每上升1%,城乡居民生活差距缩减0.33,要素配置、社会民生的城乡差距分别增加0.88、1.33,因此,要完善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无形的手”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需要政府“有形的手”对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引导。城镇化方面,人口城镇化率每上升1%,居民生活、要素配置的城乡差距缩减0.24、1.88,城乡社会民生差距增加0.77。城市规模结构每上升1%,城乡社会民生差距扩增0.17,因此,要以户籍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农民市民化的意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民覆盖率。财政方面,涉农财政支出每增长1%,居民生活、产业发展的城乡差距分别扩增0.62、0.76,但从长期看,有助于城乡产业发展差距缩减。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每增长1%,城乡社会民生差距缩减0.42,亟待改革和完善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纠正财政政策“城镇导向”、“经济导向”效应。(4)城乡综合差距对高质量发展具有负向影响。各维度城乡差距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经济GDP受居民生活、产业发展差距每1单位的影响,相应减少0.03、0.01单位;经济TFP受到产业发展、要素配置的城乡差距每1单位的影响,相应减小0.01、0.01单位。社会民生、要素配置的城乡差距对实际消费规模的影响依次递减,差距每扩增1单位,消费规模分别缩减0.11、0.04单位。实际资本规模在受民生、要素配置差距每1单位的影响,相应下降0.02、0.04单位。此外,城乡居民生活差距对消费规模具有“净正向效应”。城乡差距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明显阻滞效应,缩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全面融合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新时期,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论文创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从多维视角出发,构建城乡差距的指标体系;二是从多维不平等视角出发,将多维城乡差距纳入同一框架,在分析外部影响因素的作用同时,检验各个维度之间的关联性。三是从经济发展新格局出发,实证分析城乡差距对经济总量、经济效率、消费规模、投资规模的影响,探讨多维城乡差距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杞蕾[7](2021)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政策发展历程、实施效果与前瞻建议 ——基于文本分析和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政策是促进区域间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推动高等教育资源合理布局,实现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举措。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面对实现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全面振兴的中国教育“十四五”之问,本研究将回归东西部地区高校对口支援工作的原点,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重新审视和反思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二十年行动。绪论部分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核心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第一章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政策的背景分析。深刻地阐释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的两大政策背景,即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全面总结其历史意义。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政策是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新举措,培育西部地区高校自我发展能力的新路径和实现东西部地区合作共赢的新机制。第二章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政策的文本分析。回顾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的历史沿革,综合借鉴麦克唐纳和埃默尔(McDonnell&Elmore)以及施耐德和英格拉姆(Schneider&Ingram)的政策工具分类方法,对“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实施以来22份政策文本的政策工具使用频次进行对比,发现政策工具使用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权威工具使用过溢;二是政策工具偏向短期效益;三是政策工具系统化程度不高;四是政策工具类型缺乏科学的组合配置。第三章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政策的效果分析。全面回顾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二十年行动,总结政策实施以来取得的实际成效,以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为个案,认为西部地区受援高校在经费投入和硬件设施、办学理念和管理能力、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对外合作和交流方面成效显见,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摸着石头过河”的基本经验。第四章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政策的反思和前瞻。结合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政策工具维度分析,从政策顶层设计、政策运行机制、政策监督评估体系方面予以相应的政策建议:一是保持长期、连续、稳定的政策供给;二是健全对口支援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三是优化对口支援布局结构;四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五是加强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六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七是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对口支援评估监督体系。

杨雅蓉[8](2021)在《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研究》文中认为云南滇中新区是全国第15个国家级新区,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是云南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全省经济核心增长极,是辐射带动滇中乃至全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云南省“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与也设立滇中新区重要意义、滇中新区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协同一致,又好又快地实现滇中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政府的重点工作任务。招商引资长期以来作为地方经济增长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是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工作。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化,本文结合滇中新区的区域特点和发展优势,探索招商引资过程中企业需要的扶持政策、政策环境以及政府提供的服务,通过调查、实践、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提出更好地提升滇中新区招商引资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选择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成果的整理,在参考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选取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情况为研究对象。其次对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进行介绍,梳理了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出台背景、政策内容及政策执行目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等分析研究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情况现状及成效,从政策执行的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对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现状进行分析。结合调查情况,运用史密斯模型,从政策本身、执行主体、目标客体、政策环境四个因素对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体系、强化政策保障力度,理顺机构职责、大力培养招商人才、推动招商专业化和产业化,精准招商、加强监管,完善城市功能、建立公平市场秩序和优化营商环境四个方面着手,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对促进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有效执行、促进新区乃至全省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杨益英[9](2021)在《云南大理环洱海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与之相应,我国的民族工作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难。在促进广大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同时,需要不断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步伐,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因此,积极采取综合措施继续建设美丽宜居乡村,逐步提升民族地区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能力,促进广大民族地区乡村发展是实现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选择;不断探索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路径,创造性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耦合推进,密切不同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交流互动,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关键。论文采用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大理白族自治州环洱海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实践为例。从内在逻辑机理、外在表现、耦合发展模式三个层面出发,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的经验进行总结与归纳,希望能为类似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提供借鉴参考。论文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其中,绪论部分主要对选题研究背景、意义、现状、内容、方法、创新点及不足进行介绍。第一章主要对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概述。首先,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美丽乡村建设、民族工作相关理论实际等进行分析。其次,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美丽乡村建设的演进发展、主要内容及建设意义进行梳理。再次,对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关系、民族发展、可持续发展、耦合、共同体等基础理论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同步实施推进、前景广阔等发展趋向进行论述。第二章主要围绕着大理环洱海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机理分析展开。首先,从自然条件、人文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等四个方面对大理环洱海区域发展情况进行概述。其次,从学理范畴、政治实践、法制规约等角度出发,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的逻辑关联进行分析,明确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美丽乡村建设一同属于乡村社会治理范畴,是一项关乎民生、关涉民族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政治任务。同时,创建和建设实践受相同成文法(包括《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和民间规约机制(包括村民公约、乡规民约等)的约束,是自治、德治和法治三者的有机结合。紧接着从领导力量一致、参与主体重合、依靠力量一致、利益指向群体相同、创建路径融通、建设过程互促、根本目标相同等方面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的外在体现进行论述。最后,着眼于新时代、民族地区这一特定时空场域,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的意义进行探讨。第三章为论文的案例呈现部分,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大理环洱海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的路径模式进行分析。首先,对环洱海区域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概况进行简单介绍。其次,从喜洲古镇、古生村、关迤社区等民族团结进步实践案例出发,明确特色小镇建设、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等是大理环洱海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的典型模式,并对其实践经验与做法进行凝练总结,希望能为类似的地方提供“环洱海区域经验”和“大理智慧”。最后,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五个层面对环洱海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的现实效益进行评估。第四章为问题提出与对策分析部分。基于大理环洱海区域美丽乡村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耦合发展现状,分析其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与挑战,从而提出解决对策。并对环洱海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与延伸,由个案延伸至民族进步发展现实。在民族地区乡村建设实践中,应做到“六个坚持”,即“坚持党建引领、坚持民主政治、坚持生态优先、坚持文化交流、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系统思维”,最终实现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与发展。结语部分则为文章内容的总结。

肖怡然[10](2021)在《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村寨旅游扶贫绩效研究》文中认为

二、关于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定位和对策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定位和对策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4)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城市群的概念
四、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情况分析
    (一)城市初具规模,增长情况明显
    (二)发展轴线明确,形成点轴开发格局
    (三)成渝城市群的产业优势
五、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劣势情况分析
    (一)城镇缺乏完善化发展体系
    (二)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缺乏有效协调
    (三)城市职能结构有待完善,产业趋同,分工不明确
六、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一)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
    (二)优先发展成渝共有优势产业,实现产业集群化
七、结语

(5)地方博物馆与地域文化展陈研究 ——以宜昌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历史及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重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宜昌地域文化特色
    第一节 宜昌地域文化的自然环境
        一、山地平原相接
        二、高山河流相接
    第二节 宜昌历史发展脉络
        一、史前至秦汉时期的宜昌
        二、魏晋至明清时期的宜昌
        三、近现代时期的宜昌
    第三节 宜昌地域文化特色
        一、多民族文化共存
        二、巴楚文化混融
        三、名人文化凸显
        四、茶事兴盛
        五、其他文化
第二章 宜昌博物馆对宜昌地域文化的展陈
    第一节 地方博物馆的发展
        一、地方博物馆发展阶段
        二、地方博物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三、宜昌博物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节 地方博物馆的展陈
        一、地方博物馆展陈主题选定
        二、地方博物馆的展陈方式选定
    第三节 宜昌博物馆与宜昌地域文化
        一、宜昌博物馆建筑设计与宜昌地域文化
        二、宜昌博物馆展陈主题及内容与宜昌地域文化
        三、宜昌博物馆社教推广与宜昌地域文化
第三章 宜昌博物馆对地域文化展陈的启示
    第一节 宜昌博物馆展陈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展示方面的问题
        二、展厅空间划分方面的问题
    第二节 地方博物馆展陈地域文化的建议
        一、适当融合地域外相关内容进行展陈
        二、加大地域非物质遗产相关内容的展陈
        三、通过文创经营增加陈列展的资金投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多维城乡差距的测度、成因及经济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城”和“乡”的概念
        2.1.2 城乡差距的概念
        2.1.3 城乡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概念
        2.1.4 城乡差距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及城乡融合发展的关系
    2.2 理论基础
        2.2.1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
        2.2.2 城乡融合发展理论
        2.2.3 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理论
        2.2.4 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
第三章 中国城乡关系演变轨迹
    3.1 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逻辑框架与战略形成
        3.1.1 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逻辑框架
        3.1.2 中国城乡关系发展战略的形成
    3.2 建国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的变迁
        3.2.1 改革开放前:立国战略下城乡二元体制形成和固化时期
        3.2.2 改革开放到本世纪初:富民战略下城乡二元结构逐渐破冰
        3.2.3 本世纪初到十八大前:城乡统筹发展阶段
        3.2.4 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国战略下城乡全面融合发展阶段
    3.3 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问题
        3.3.1 城乡收入消费差距下降,但依然保持高位
        3.3.2 产业高级化与产业分化共存,城乡产业发展差距固存
        3.3.3 制度壁垒和市场分割问题凸显,城乡要素配置差距扩大化
        3.3.4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乡社会民生差距显着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乡差距的多维测度
    4.1 城乡差距测度的维度选择
    4.2 城乡差距测度的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基础指标的选取
        4.2.3 数据来源、指标处理方法
    4.3 测度方法选择及权重的确定
        4.3.1 测度方法的选择
        4.3.2 基础指标和维度指标权重的确定
    4.4 城乡综合差距的测度结果
        4.4.1 城乡综合差距时序演变分析
        4.4.2 城乡综合差距空间格局分析
    4.5 城乡差距的多维度分析
        4.5.1 多维城乡差距的时序演变分析
        4.5.2 多维城乡差距的动态演进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维城乡差距的成因及内在关联分析
    5.1 多维城乡差距形成机制
        5.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1.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5.2 多维城乡差距的形成机制实证分析
        5.2.1 数据处理和模型估计方法选择
        5.2.2 联立方程模型估计前检验
    5.3 估计结果分析
        5.3.1 基准估计结果分析
        5.3.2 稳健性检验
        5.3.3 多维城乡差距内在关联性检验
        5.3.4 不同区域的估计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维城乡差距的经济效应分析
    6.1 城乡差距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6.2 城乡差距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6.2.1 城乡差距通过物资资本、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6.2.2 城乡差距通过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6.3 计量模型、变量和数据
        6.3.1 计量模型
        6.3.2 变量说明以及数据来源
        6.3.3 内生性问题及处理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城乡差距对经济总量的影响估计
        6.4.2 城乡差距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估计
        6.4.3 城乡差距对消费需求的机制讨论
        6.4.4 城乡差距对经济资本的机制讨论
    6.5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与研究启示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政策发展历程、实施效果与前瞻建议 ——基于文本分析和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理论基础
    六、研究方法
    七、创新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政策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政策的实施背景
        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二、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
    第二节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政策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新举措
        二、培育西部地区高校自我发展能力的新路径
        三、实现东西部地区合作共赢的新机制
第二章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政策的历史沿革和文本分析
    第一节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政策的历史沿革
        一、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政策萌芽期(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
        二、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政策初步探索期(2001至2009年)
        三、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政策跨越发展期(2010年至今)
    第二节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政策工具维度分析
        一、政策文本的选择
        二、分析框架的建立
        三、结果讨论
第三章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政策的效果分析
    第一节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政策的实施成效和基本经验
        一、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政策的实施成效
        二、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政策的基本经验
    第二节 案例研究:以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为个案
        一、院校领导互访、干部挂职
        二、教师队伍建设
        三、文化和物资西援
        四、学科专业建设
        五、人才培养质量
        六、科研水平
        七、对外交流与合作
第四章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政策的反思和前瞻
    一、保持长期、连续、稳定的政策供给
    二、健全对口支援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三、优化对口支援布局结构
    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五、加强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建设
    六、推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七、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对口支援评估监督体系
结语
附录 2000-2020年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政策文本汇总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期刊论文
    三、硕博学位论文
    四、政策文件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述评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国家级新区
        二、招商引资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政策执行理论
        二、史密斯模型
第二章 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概述
    第一节 云南滇中新区概况
        一、区位条件优越
        二、科教创新实力较强
        三、产业发展优势明显
        四、区域综合承载能力较高
        五、对外开放合作基础良好
    第二节 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内容
        一、政策层级
        二、政策类别
    第三节 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目标
        一、经济发展目标(2015 年至2020 年)
        二、产业发展目标(2015 年至2020 年)
        三、环境建设目标(2015 年至2020 年)
第三章 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现状及成效
    第一节 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现状
        一、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
        二、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
        三、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
    第二节 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成效
        一、招商引资提质增效
        二、区域经济较快发展
        三、产业培育成效显着
        四、投资环境不断优化
第四章 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的问题及分析
    第一节 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情况调查研究
        一、问卷调查
        二、访谈调查
    第二节 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招商引资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
        二、招商引资执行主体存在的问题
        三、招商引资政策目标群体存在的问题
        四、政策环境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制定存在缺陷
        二、政策执行主体执行不力
        三、目标群体观念存在偏差
        四、政策环境存在短板
第五章 优化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的对策
    第一节 国家级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成功经验借鉴
        一、国家级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情况分析
        二、招商引资政策执行成功经验总结
    第二节 完善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的建议
        一、基于理想化的政策为维度
        二、基于执行主体的维度
        三、基于目标群体的维度
        四、基于政策环境的维度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情况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9)云南大理环洱海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范畴和民族工作相关理论实际
        一、核心概念的选取及意义
        二、民族工作相关理论实际梳理及意义
    第二节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内容概述
        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发展历程
        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基本内涵
        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践要求
        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美丽乡村建设内容概述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进程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内涵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第四节 理论基础概述
        一、民族平等团结理论
        二、民族关系理论
        三、民族发展理论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五、耦合理论
        六、共同体理论
    第五节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趋向
        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相互促进
        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
        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前景广阔
第二章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机理分析
    第一节 大理白族自治州环洱海区域发展概述
        一、环洱海区域的自然条件概况
        二、环洱海区域的人文条件概况
        三、环洱海区域的经济条件概况
        四、环洱海区域的社会条件概况
    第二节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
        一、统一于乡村社会治理
        二、属于国家重大政治任务
        三、法理及价值理念相同
    第三节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的外在体现
        一、核心领导力量一致
        二、参与主体完全重合
        三、依靠指向群体相同
        四、创建路径相互融通
        五、建设过程双向互促
        六、根本发展目标相同
    第四节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的意义
        一、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效发展
        二、有序推进民族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事业
        三、创新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章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个案分析
    第一节 环洱海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概况
        一、环洱海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概况
        二、环洱海区域美丽乡村建设概况
    第二节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个案分析
        一、特色小镇建设——喜洲古镇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古生村
        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关迤社区
    第三节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二、政治效益
        三、文化效益
        四、生态效益
        五、社会效益
第四章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第一节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成员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二、建设资金筹措融通困难
        三、民族特色产业规模化效应不强
        四、人口流动引发利益分配分歧
        五、公共空间资源紧缺
    第二节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存在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二、不断完善创新现有融资模式
        三、培植特色品牌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四、建立健全社会利益保障机制
        五、科学规划使用有限空间资源
    第三节 经验总结与启示
        一、坚持党建引领,发挥民族干部优势
        二、坚持民主政治,完善基层治理模式
        三、坚持生态优先,促进民族持续发展
        四、坚持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国家认同
        五、坚持与时俱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六、坚持系统思维,实现民族全面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关于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定位和对策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D]. 马存勇.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2]城市多民族社区依法治理研究[D]. 赵莹莹.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3]泸沽湖沿岸彝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D]. 潘燕.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4]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估分析[J]. 杜渝,姜川涛,张履用,付士清. 今日财富, 2021(12)
  • [5]地方博物馆与地域文化展陈研究 ——以宜昌博物馆为例[D]. 李会玲.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2021(12)
  • [6]多维城乡差距的测度、成因及经济效应分析[D]. 叶璐.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7]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政策发展历程、实施效果与前瞻建议 ——基于文本分析和案例研究[D]. 杞蕾.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8]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研究[D]. 杨雅蓉.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9]云南大理环洱海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研究[D]. 杨益英.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10]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村寨旅游扶贫绩效研究[D]. 肖怡然.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标签:;  ;  ;  ;  ;  

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定位与对策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