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塔山矿井副平硐锚喷支护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魏效农,封华,汪青仓,李翔宇,王文忠[1](2019)在《可可盖煤矿采用TBM施工主副斜井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对代表当今世界地下工程最先进的技术——TBM的典型工程应用及优势进行了介绍,并重点阐述了台阁庙煤矿和补连塔煤矿实施TBM的情况;通过对设备选型、涌水防治、工期、经济方面的对比分析,可可盖煤矿采用TBM实施双斜井开拓技术可行,并较传统工艺工期可缩短16个月,创造综合效益达23.7亿元;为使TBM更好地适应可可盖斜井开拓实情,还对下步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思考。
杨皓博[2](2018)在《软岩平硐TBM施工围岩稳定性控制研究》文中提出开挖扰动作用下巷道围岩失稳与卸荷易诱发掘进工作面岩体大范围冒落,甚至导致围岩动力灾害,严重制约现场安全高效掘进。TBM(Tunnel Boring Machine)全断面掘进技术因其安全、高效、优质、快捷和有利于围岩稳定性等诸多优点,将是保障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工程建设的首选工法之一,对保障安全开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神华新疆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涝坝湾煤矿副平硐TBM施工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勘察、理论分析、物理模拟实验、数值计算和工程应用等方法与手段,开展了软岩施工条件下副平硐围岩稳定性控制研究。通过现场勘察、岩石力学实验与理论分析,较全面分析了穿越石门子水库位置前后距离约120m泥质岩层地质情况,研究表明岩土赋存特征复杂、松散易风化、层状软弱、围岩破坏和失稳类型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掘进过程中易导致动力学灾害;通过构建平硐TBM施工物理相似模型实验,揭示开挖扰动作用下岩体变形、破坏冒落、动态压实和失稳致灾演化过程机制;借助三维有限差分数值计算方法,揭示副平硐掘进过程中覆岩时空演化特征,研究表明随着平硐TBM持续推进,顶板处沉降量最大、破坏区范围最广,分析未支护与管片支护条件下巷道顶板沉降量,得出随着掘进的持续深入,管片支护后的沉降量平均较未支护状态下巷道沉降量降低50%,应力峰值减小且呈线性分布。优化管片支护参数,结合TBM施工管片支护条件下工程实例,基于SIR-20地质雷达对管片支护区域进行扫描监测,监测显示壁后填充固结围岩支护密实程度良好,经管片支护有效地控制了顶底板弹-塑性影响范围,采用管片加壁后注浆支护,确保管片支护范围内围岩紧密连续,支护效果达到预期目标,控制效果良好,实现了安全掘进。本研究对软岩平硐TBM施工条件下巷道围岩稳定性和管片加壁后注浆支护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借鉴价值。
程坤[3](2018)在《涝坝湾煤矿副平硐TBM施工围岩与管片变形三维模拟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TBM(Tunnel Boring Machine)隧道施工技术逐渐被引入煤矿井筒建设中来。大量工程实践表明,盾构过程中应对不同地质条件时,管片接缝处变形及相邻管片环间的破坏也大不相同,滑动、裂损、错台、渗漏等问题层出不穷。所以,研究煤矿井筒TBM施工衬砌管片及围岩的变形规律具有实践指导意义。论文以涝坝湾煤矿副平硐建设工程为背景,科学设计了三维物理相似模拟实验方案,通过岩样基础物理性质力学试验,结合物理相似模拟实验理论,合理选择了土体模拟材料包括砂、石膏、大白粉、黏土和巴厘石等材料介质,根据几何相似条件、应力相似条件设计了硬质PVC材质的简化模拟管片,并依托Ansys Workbench中静力学结构模块针对三维物理模拟实验中管片的模拟材料建立了对应三维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模型,通过计算分析了副平硐周围岩体在自重及覆岩压力作用下管片的应力分布与变形情况,与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进行比对验证。模型铺填尺寸长、宽、高分别为4.42m、1.95m、2.90m。模型采用分阶段开掘方式,利用“声-光-电”综合信息数字化监测系统监测、采集实时数据并加以分析,结合荷载结构法及数值计算对衬砌结构的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提出了相关建议。结果表明:井筒掘进过程中,多次开掘扰动导致其周围岩层整体性受到破坏,衬砌管片环主要承受荷载为压应力,其两侧集中存在较小拉应力,衬砌结构变形、破坏位置主要为管片环顶部以及两侧管片接缝处,变形破坏主要形式包括顶部管片拉伸变形、接缝处拉裂破坏,(少量)拱块局部开裂;岩层整体会出现“V”型沉降。
陈吉[4](2018)在《山西塔山煤矿2203巷掘进过断层带联合支护方案设计》文中提出为避免塔山矿2203巷掘进过断层带时出现顶板破碎、局部冒顶现象,进一步提高巷道掘进效率及顶板支护稳定性,分析了该巷道的原支护方案(巷道顶板采用锚杆、锚索、钢带、金属网进行联合支护,护帮采用单锚杆进行支护)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以施工交错式悬吊钢带、注射膨胀剂、架设π型钢棚为主的联合支护方案。研究表明:该方案的成功实施有效保证了2203巷安全顺利通过断层破碎带,提高了破碎顶板支护稳定性,可供类似矿山巷道掘进支护参考。
缪志炳[5](2017)在《主平硐在不间断运输下的局部改造》文中研究指明塔山矿主平硐中部驱动硐室是在已投入使用的主平硐及三联巷局部进行挑顶刷帮改造而成。为确保硐室施工不影响矿井正常生产,该硐室施工方案需充分考虑主平硐的设备设施保护以及施工空间受限等问题,故不同于一般的硐室施工方法。本文就塔山矿主平硐中部驱动硐室的特殊施工方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类似条件下的硐室施工提供借鉴。
黄燕波[6](2017)在《千万吨矿井回风暗立井施工新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解决塔山矿35#层二盘区辅助回风巷原设计中部回风系统巷拐点多,巷道断面相对较小,施工困难,工期长等问题,提出了在2218回风绕道处施工暗立井,使用反井钻机导硐施工法施工,采用回风暗立井替代回风暗斜井,缩短了施工距离和工期,节约了材料,降低了劳动强度,经济效益显着。
刘泉声,黄兴,刘建平,潘玉丛[7](2015)在《深部复合地层围岩与TBM的相互作用及安全控制》文中提出TBM工法因其安全、高效、优质、环保和有利于围岩稳定等优点,将是交通、水利和矿山等重大生命线工程建设的首选工法,而深部复合地层围岩与TBM的相互作用及安全控制是TBM掘进过程中面临的重大基础问题。在回顾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紧扣围岩与TBM的相互作用及安全控制这一主题,阐明深部复合地层地质条件与力学行为特征、TBM-深部复合地层相互作用与致灾机理、深部复合地层TBM施工安全控制与系统适应性评价决策等关键科学问题。论述围岩与TBM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安全控制研究思路,并介绍了部分研究进展。最后简述了TBM在煤矿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可以预见TBM工法将是未来煤矿超千米深部主要巷道建设的必然发展趋势。
张存建[8](2016)在《塔山煤矿矿井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项目后评价是建设项目管理中的最后环节,成功的后评价不仅可以全面认识项目的决策、工程的实施和管理的正确性,还能提高新项目的决策质量。后评价引入我国时间较晚,但发展较快。然而,在前些年煤炭市场的巨大利润下,煤炭行业忽视了后评价工作的必要性,仅有的后评价内容也局限于对环境的后评价。面对当下煤炭市场的低迷,总结矿山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提高矿山建设的投资效率成了煤炭企业追求的目标。塔山矿井于2009年6月达产,是目前全国煤炭行业建成的第一个规划最完整、建设速度最快、效果体现最明显的塔山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龙头企业,也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建设的第一个千万吨级矿井。对于这样一座矿井进行后评价,具有典型的示范效应。本文从技术和经济后评价、生产系统安全后评价和社会及环境后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客观评价。本文用到了灰色聚类法、多层次灰色评价法、模糊数学等方法。全文的结构为:第一章为前言;第二章为矿井建设经济后评价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矿井建设的基本财务状况后评价、基于建设过程的财务后评价以及矿井建设国民经济后评价,提出适合塔山矿井的经济后评价指标,并对塔山矿井进行了实证的经济后评价分析;第三章为矿井建设技术后评价,对塔山矿主要技术进行了“三性”——可靠性、适用性、先进性后评价研究;第四章为矿井建设安全后评价综合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煤矿安全事故致因理论、煤矿安全评价研究内容、安全评价的分类、安全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塔山矿矿井建设安全后评价具体内容、安全后评价方法介绍;第五章为塔山矿井建设安全后评价实证研究,包括巷道工程的灰色定权聚类研究、通风系统的安全后评价、排水系统的安全后评价、供电系统的安全后评价;第六章为塔山矿井建设社会后评价,包括煤矿建设社会后评价的机理分析、煤矿项目社会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塔山煤矿社会后评价实证分析;第七章为塔山矿井建设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内容包括煤矿环境影响评价概述、工程分析及环保措施有效性分析、塔山矿环境影响后评价;第八章为结论与展望。详细的研究内容及观点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述评国内外项目后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同时也介绍了国内煤炭行业后评价的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之上,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二章矿井建设经济后评价。将矿井建设项目经济后评价分为矿井建设财务后评价和矿井建设国民经济后评价。评价结果为:从基本财务指标的对比分析看,塔山矿井实现了预期效果,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1.3%,说明矿井的盈利能力比较强。实际投资回收期虽然比前期预估的回收期要长些,但偏差较小,对投资效益的影响并不大。实际投资利润率及投资利税率均大于预测值,表明塔山矿井达到了预期的投资获利能力,对国家积累的贡献水平达到了行业的平均水平。在提取国民经济后评价指标时,选用了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投资净效益率两个基本的国民经济后评价指标,选取煤炭资源回采率这个指标来衡量矿井对整个国家的煤炭资源的利用或浪费的状况。评价结果为:经济内部收益率远高于行业水平,说明塔山矿井建设项目是可以接受的,而且还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对经济投资净效益率指标对比,塔山矿井的投资效益也是可行的。塔山矿井工作面煤炭资源回采率达到了85%的水平,而一般高产高效矿井的煤炭资源回采率要求达到75%,说明塔山矿井煤炭资源采出率高,煤炭资源利用率高。第三章矿井建设技术后评价。介绍了建设项目的技术后评价内容,并对塔山矿井建设项目从可靠性、先进性以及适用性三个方面进行了技术后评价。具体而言,通过提取塔山矿井技术的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塔山矿井的主副平硐立井掘进、运输系统、掘进系统、采煤工艺及设备、供电系统等进行“三性”后评价分析。第四章矿井建设安全后评价综合研究。探讨了导致煤矿安全事故的轨迹交叉论,认为具有危害能量的物体(或人)的运动轨迹与人(或物体)的运动轨迹的交叉诱发了事故;能量转移论认为异常的或不希望出现的能量转移是伤亡事故的致因;骨牌理论的意义在于移除位于“中间位置”的事故,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人因事故理论介绍了威格里沃思的事故模型和瑟利事故模型。本章还介绍了塔山矿巷道工程、供电系统、排水系统以及通风系统的概况,建立了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介绍了用于安全后评价的灰色聚类和多层次灰色评价法。第五章塔山矿井建设安全后评价实证研究巷道工程安全后评价:选取塔山煤矿10条主要巷道,设计调查问卷,通过专家调查法获得原始数据,利用ahp法和熵权法获得指标权重,确定灰类个数和灰色白化权函数,采用灰色聚类法,分辨出最安全的巷道,并将10条巷道根据安全程度进行了分类,其中属于“安全”灰类的有5条,“较安全”的有5条,同时还确定了各个指标对巷道安全性的影响程度;通风系统安全后评价:ahp法获得指标权重,构造评价矩阵及白化权函数,由计算获得各级指标的综合评价值。研究认为影响塔山通风系统的5个一级指标中,通风网络合理性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对其安全影响程度占38.63%,设计因素次之;二级指标中,通风方式方法对通风安全最为关键。设计因素、矿井风流稳定性和通风设施安全性的综合评价值均大于4.0,属于最高等级的灰类,即“安全”的灰类。认为这三个因素的质量对实现通风系统的高度安全具有直接的积极作用;而巷道因素属于安全度“较高”的灰类,通风网络合理性属于“较低”安全度的灰类。通风系统综合评价值为4.05。根据上述结果,本文认为塔山矿通风系统属于“高度”安全的灰类;通过ahp法得到排水系统2个一级指标及9个二级指标对排水系统安全性的影响程度权重,多层次灰色评价法的结果认为,自然因素和防治水工程的综合评价值均大于4.0,属于“高度”安全灰类。整个排水系统的综合评价值也是大于4.0,认为塔山矿通风系统属于安全性高的灰类;供电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大于4.0,属于“高度”安全的灰类,其中,供电系统施工质量和管理水平属于“高度”安全的灰类,而供电设备的安全性属于“中等”安全的灰类。第六章塔山矿社会后评价。定义了煤矿建设社会后评价的概念,探讨了煤矿社会后评价的特点,将煤矿社会后评价的内容概括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项目所在地居民及弱势群体的影响、对区域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影响、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影响。接着,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塔山矿矿井建设项目进行了社会后评价,本文认为塔山矿井建设项目提高了矿区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了国土开发利用效益,但对大气、水资源、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的破坏,然而对社会经济的正面影响是巨大的,项目促进了当地就业率,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拉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对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在社会环境影响方面,项目对当地政府和管理机构的影响较大,其它方面影响力一般;项目对文化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力也一般。第七章塔山煤矿矿井建设环境影响后评价。给出了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程序和范围,以生态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环境空气以及清洁生产作为调查因子对工程运行期大气污染进行调查分析,包括锅炉污染源监测与分析、无组织排放检测与分析、工业场地周围环境空气质量检测与分析;环境噪声的评价结果为,杨家窑村(工业场地南侧50m)环境噪声昼夜间可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i类标准。厂区噪声的评价结果为,塔山矿井工业场地和盘道风井场地昼夜间厂界噪声全部能满足《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中的iii类标准;对矿井生活污水、矿井水和地下水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塔山矿井建设对当地生态影响主要表现在受井下采煤形成地表沉陷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发水土流失的影响,对上覆煤层的沉陷治理情况和塔山井田沉陷区治理情况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对矸石场、工业场地及风井场地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价;塔山矿井建设工程较好地体现了清洁开采、清洁利用、全过程治理的清洁生产思想。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本文将技术后评价作为矿井建设后评价的一个单独的研究内容,从技术的可靠性、先进性、适用性三方面对塔山矿井建设项目运输系统、采掘系统以及辅助生产系统三个方面技术进行评价分析,建立了塔山矿井技术后评价“三性”后评价模型,采用基于专家打分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实现了对塔山矿井技术的综合评价。研究认为塔山矿井建设项目的技术后评价效果为“优良”,其中二级指标运输系统工程属于“优良”评价等级的隶属度最高。(2)煤炭项目的社会影响具有多层次性,间接影响和间接效益多。本论文针对煤矿的社会效益与影响以及与社会的互适性展开分析与研究,不单单研究煤矿对当地经济带来的效益,将社会环境、科教、当地居民的生活也纳入到了后评价的范畴,构建出一个多层次性的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实现了对塔山矿矿井建设的社会影响后评价。(3)本文创新性地将安全后评价纳入矿井建设项目后评价中,鉴于煤矿生产系统信息的灰色特征,借助灰色理论模型实现了对塔山矿达产后生产系统安全性的综合评价,研究认为作为一级指标的塔山矿通风系统、供电系统和排水系统均属于“高度”安全的灰类,但有部分二级指标属于“较高”、“中等”或“较低”安全灰类,对10条主要巷道按照安全程度进行了分类,其中5条属于“安全”灰类,5条属于“较安全”巷道。
杨悦[9](2015)在《TBM(盾构)施工斜井管片和锚喷衬砌结构力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煤炭资源作为主要能源的现状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煤炭的开采深度逐年增大,对于深部煤矿斜井的应用会越来越多。为了提高建井施工效率,选用TBM(盾构)进行斜井的建设势在必行。但关于TBM(盾构)施工斜井的衬砌结构受力性能的研究还不成熟,深部斜井的相关研究也较少。本文针对神华新街台格庙矿区TBM(盾构)施工段斜井的工程地质资料、支护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法等,充分运用弹塑性力学、隧道力学、岩石力学、结构力学、煤矿地质学等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推导,得到了围岩、管片衬砌结构和锚喷支护结构的位移、应力和应变的解析解。采用FLAC3D软件对TBM(盾构)施工过程进行了全过程数值模拟。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管片衬砌结构在非均匀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进行了数值计算。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开挖面空间效应的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1)考虑到软岩变形不是瞬间完成的,需要开挖面不断地向前开挖,进而释放开挖面的约束效应才能得到充分变形这一特点,本文首先借助既有公式,计算了TBM(盾构)开挖过程中每个开挖步对应的围岩位移。总结了考虑开挖面空间效应的影响,在TBM(盾构)开挖过程中围岩位移的发展规律。(2)采用FLAC3D软件对TBM(盾构)开挖过程进行了全过程模拟,暂不考虑支护过程。选取了长59.5m的开挖范围,每个开挖步进尺为1.5m。提取了每个开挖步对应的围岩位移和围岩应力,总结了二者随开挖步的变化规律。(3)将围岩位移的解析解和数值解对比分析。结果表示,二者在随掌子面推进过程中的发展规律是一致的。掌子面在观察面之前2倍洞口半径时,观察面处开始产生位移,直到经过观察面以后5倍洞口半径为止,位移达到稳定。另外,还可以看出,埋深越大时围岩位移释放的越慢,达到稳定状态需要的时间越长。(4)将围岩应力的解析解和数值解进行对比分析,应力变化的主要特征基本相同。径向应力在开挖后大幅度降低,切向应力大幅度增加。但是数值解和解析解变化过程略有不同,解析解在开挖前后没有逐渐变化的过程,只是在开挖的瞬间发生突变。而数值解在开挖前后有一个逐渐变化过程。数值解更符合实际工况,而围岩应力的既有公式没有考虑开挖面空间效应的影响。2、对锚喷支护结构的力学特性进行理论研究和数值计算(1)对于锚喷支护结构,通过理论计算确定了斜井在300m、400m、500m和600m四个埋深处的最早支护时机,分别是在与掌子面距离为2.5倍、2.56倍、2.98倍和3.34倍的洞口半径处。由此得出埋深越大的断面最早支护时机越晚的结论。(2)求解了锚喷支护结构在TBM(盾构)施工过程中的应力解析解,对比分析了几种不同支护时机下锚喷支护结构的应力发展过程。得出当埋深一定时,支护结构施设得越晚,其应力越小的结论。虽然对其本身受力是有利的,但是如果支护过晚,可能造成围岩破坏。(3)用flac3d软件对最早支护时机下的tbm(盾构)开挖、锚喷支护过程进行仿真模拟,计算了锚喷支护结构的位移和应力的数值解,探明二者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将锚喷支护时和只开挖不支护时的围岩位移量进行对比,得到锚喷支护结构基本上是不能减小施工过程中围岩的变形量,只是减小了其位移发展速度的结论。(4)用flac3d软件对几种不同支护时机下的tbm(盾构)开挖、锚喷支护过程进行仿真模拟,计算了锚喷支护结构的位移和应力的数值解,探明二者的变化过程受支护时机的影响规律。提取最后一步时锚喷支护结构的位移和应力数值,分析支护时机对二者的影响规律。(5)对于埋深500m处的tbm(盾构)施工斜井,假设四种不同的围岩侧压力系数,逐一用flac3d软件对施工过程模拟,计算锚喷支护结构的位移和围岩压力的数值解,分析它们随掌子面推进的变化过程受侧压力系数的影响规律。并将侧压力系数的影响程度和支护时机造成的影响程度对比,认为支护时机的影响比较显着。3、对管片衬砌结构支护的力学特性进行理论解析和数值计算(1)考虑开挖面空间效应,建立了回填层和管片衬砌结构的力学模型,推导了在tbm(盾构)开挖支护过程中管片和回填层的应力应变解析表达式。计算了掌子面推进过程中支护结构承受的围岩压力解析解。计算了管片衬砌结构和回填层的应力解析解,总结二者的应力在tbm(盾构)开挖支护过程中的变化规律。(2)考虑开挖面空间效应,采用flac3d软件对tbm(盾构)开挖、管片衬砌结构支护进行全过程数值模拟。提取管片衬砌结构和回填层的应力数值,分析它们随盾构机掌子面推进的变化规律。(3)对于埋深500m处的tbm(盾构)施工斜井,假设四种不同的围岩侧压力系数,逐一用flac3d软件对开挖和管片支护过程模拟,计算管片衬砌结构的应力的数值解,并分析它在施工过程中的发展趋势受侧压力系数的影响规律。(4)将tbm(盾构)开挖支护过程中管片衬砌结构和回填层二者的应力数值解和解析解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应力的数值解和解析解随施工过程的变化规律一致,只是应力的数值解结果达到稳定的时间较早。4、管片衬砌结构的力学特性受回填层影响的理论分析(1)利用弹性力学理论,计算了不考虑回填层时管片衬砌结构的应力,将其值和前面考虑回填层时管片的应力解析解进行对比。分析回填层对管片应力的影响。认为回填层能使管片衬砌结构的应力绝对值降低很多,建议在盾构隧道的管片结构设计时,要对管片衬砌结构受到的围岩压力进行折减,来降低施工成本。(2)回填层是由豆砾石和水泥砂浆组成的复合材料,利用均匀化理论、摄动技术和弹性力学理论,提出了求解复合材料等效弹性模量的一种新方法,推求了它的解析式。利用此新方法,计算了新街台格庙矿区TBM(盾构)施工斜井的回填层的等效弹性模量。利用虎克定律,由前面求得的管片衬砌结构的应力值,进而计算其应变值。并将考虑和不考虑回填层时管片衬砌结构的应变进行对比。认为回填层对管片衬砌结构的稳定性是有利因素。(3)TBM(盾构)施工时,在脱出盾尾的一环管片衬砌结构外表面立即回填豆砾石,之后灌注水泥砂浆。由于水泥砂浆的强度在28天之内是持续变化的,使得回填层对管片衬砌结构的侧面摩擦阻力也随之变化。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和规范,综合分析并拟合出豆砾石灌浆回填层的强度值在各个时间段的变化曲线,给出各个阶段回填层对管片侧面能提供的最大摩擦阻力的表达式。(4)在TBM(盾构)施工过程中,千斤顶支撑在未脱出盾尾的管片结构上,从而提供向前的反推力,同时管片衬砌结构也受到千斤顶向后的推力。根据各个时间段内回填层对管片衬砌结构能提供的最大摩擦阻力,逐块进行受力分析,计算各环管片衬砌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明确盾构机推进过程中千斤顶的推力对管片衬砌结构的影响范围。并研究影响范围内各环管片的正截面压应力和侧表面剪应力的递变规律。5、非均匀荷载作用下管片衬砌结构的受力特性分析在井夯工程中,非均匀荷载经常出现。针对常用的一种非均匀荷载分布形式,计算了管片衬砌结构的径向变形量。经过查阅大量文献,综合分析确定了围岩的弹性抗力系数。进而计算变形产生的被动弹性抗力的分布模式。在非均匀荷载和弹性抗力共同作用下,基于多铰圆环模型推求了管片衬砌结构的内力解析式。计算了管片衬砌结构上每一截面的弯矩和轴力的解析解。又借助ANSYS有限元软件,分别基于多铰圆环模型和均质圆环模型,对管片衬砌结构内力进行了数值计算。采用beam188单元释放自由度的办法实现了铰接不传递弯矩的效应。将两种模型的数值解结果和基于多铰圆环模型的解析解结果对比分析,得出了弯矩和轴力的分布规律的异同点,提出了一些建议。
张有喜[10](2014)在《厚表土层下富水顶板特厚煤层集约化开采关键技术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厚表土层深井富水顶板特厚煤层如何实现集约化开采问题,以同煤集团麻家梁煤矿为工程背景,综合运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等研究方法,对影响安全高效开采的生产模式、顶板水害防控、大断面煤巷围岩控制、矿压控制与提高综放面顶煤放出率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创新成果:(1)提出并成功实施了厚表土层下富水顶板特厚煤层集约化开采的新模式,即大断面立井、全煤层大巷的分带开拓方式,实现了煤炭的快速自动化提升和大型装备的无拆解无转载一站式运输及快速安装。在麻家梁煤矿建设了直径9.3m的副立井并装配载重50t罐笼,实现了重型综放支架等大型设备由地面到井下作业地点的无转载连续运输;在直径9.0m的主立井内配备了两对载重45t箕斗,实现了千万吨矿井单井集中提升。(2)揭示了顶板水渗流特征和采动卸压效应,得到了工作面推进速度、面长、采厚和工作面宽度与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相关关系,提出并实施了“工作面布置优化+减少开采对含水层扰动+多阶段立体式疏排水”的顶板水害防控技术,实现了富水顶板下特厚煤层安全开采。(3)揭示了富水顶板大断面煤巷围岩稳定控制原理,提出了分阶段联合支护与顶板控水协调的富水顶板大断面煤巷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并成功应用于麻家梁煤矿9.0m宽大跨度开切眼围岩稳定控制实践。(4)总结了大埋深厚表土特厚煤层综放面矿压显现基本特征,分析了基载比对顶板矿压规律的影响,揭示了大埋深厚表土顶板结构特点,即老顶无法形成稳定的“砌体梁”结构,而呈现出类似浅埋薄基岩煤层顶板结构特征,基于关键块平衡理论提出了这种条件下工作面支架阻力的计算方法。(5)实测了大采高综放工作面煤壁的片帮特征。建立了煤壁稳定性评价模型,分析了护帮力、支架阻力、护帮板长度、移架滞后割煤步距、以及煤体原生裂隙对煤壁片帮的影响规律,提出了煤壁稳定性控制技术,成功应用于麻家梁煤矿14101工作面开采实践。(6)揭示了含水顶煤成拱致损机理,得到了支架放煤口煤拱稳定性与掩护梁夹角、顶煤摩擦系数的相关关系,提出了降低顶煤含水率、增加顶煤破碎块度和优化放煤机构等提高顶煤放出率技术,14101工作面顶煤放出率提高4.5%。
二、塔山矿井副平硐锚喷支护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塔山矿井副平硐锚喷支护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2)软岩平硐TBM施工围岩稳定性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围岩稳定性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围岩稳定性控制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围岩稳定性控制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案 |
1.4.2 技术路线 |
2 软岩平硐TBM施工地质特征及平硐围岩应力分析 |
2.1 工程地质概况 |
2.1.1 地质条件 |
2.1.2 生产技术条件 |
2.1.3 软岩地质段特征分析 |
2.1.4 富含裂隙水地质施工影响分析 |
2.2 软岩平硐岩体力学特征分析 |
2.3 基于弹性孔理论的副平硐围岩应力分析 |
2.3.1 基于双向等压应力场内的圆形单孔分析 |
2.3.2 基于双向不等压应力场内的圆形单孔分析 |
2.3.3 多孔周围的应力分布 |
2.4 本章小结 |
3 软岩平硐TBM施工围岩运移规律物理模型实验 |
3.1 概述 |
3.2 软岩平硐TBM施工物理相似模型实验设计 |
3.2.1 平硐TBM施工软岩岩层模型构建 |
3.2.2 平硐TBM施工软岩岩层围岩稳定性监测系统 |
3.2.3 三维物理相似模拟实验过程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3.3.1 管片支护条件下副平硐应变分析 |
3.3.2 副平硐掘进条件下热红外辐射特征 |
3.3.3 模拟岩层位移变形特征规律 |
3.3.4 副平硐内部岩体变形光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软岩平硐TBM施工围岩稳定性三维数值计算 |
4.1 概述 |
4.2 TBM掘进副平硐三维数值计算模型构建 |
4.2.1 模型构建 |
4.2.2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及本构关系 |
4.2.3 数值模拟的计算程序 |
4.3 副平硐围岩塑性区分布及变形表征 |
4.4 管片支护作用下副平硐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
4.5 副平硐掘进扰动作用下覆岩变形规律分析 |
4.6 TBM掘进副平硐支护作用下管片内力分析 |
4.6.1 管片受力分析数值模型 |
4.6.2 管片结构内力分布规律特征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工程应用 |
5.1 软岩平硐施工TBM选型 |
5.1.1 机型选择 |
5.1.2 TBM姿态及模式确定 |
5.2 TBM掘进副平硐施工工艺 |
5.2.1 TBM副平硐掘进 |
5.2.2 管片拼装 |
5.2.3 壁后填充固结 |
5.2.4 底板回填与混凝土浇筑 |
5.3 现场效果监测与分析 |
5.3.1 监测原理及方案 |
5.3.2 监测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涝坝湾煤矿副平硐TBM施工围岩与管片变形三维模拟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TBM隧道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
1.2.2 TBM施工巷道围岩变形规律的理论研究现状 |
1.2.3 三维物理模拟实验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涝坝湾煤矿TBM施工地质特征与岩石力学试验 |
2.1 工程地质构造特征 |
2.1.1 区域地质力学背景 |
2.1.2 涝坝湾矿区地质构造 |
2.1.3 施工井筒地质状况 |
2.2 TBM施工软弱地质段特征 |
2.3 副平硐围岩体基本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
2.3.1 岩石劈裂试验 |
2.3.2 岩石抗剪试验 |
2.3.3 岩体力学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3 三维物理相似模拟实验理论及方案设计 |
3.1 三维物理相似模拟实验理论 |
3.2 三维物理相似模拟实验模型设计 |
3.3 模型管片的设计取料方案设计 |
3.3.1 模型管片的设计与取材 |
3.3.2 基于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模型管片实用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三维物理相似模拟实验方案实施 |
4.1 模型材料预制与铺装 |
4.2 实验过程中加载模式 |
4.3 TBM施工巷道监测系统 |
4.4 实验过程及其现象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模型实验研究结果分析及其应用 |
5.1 模型试验监测数据收集与分析 |
5.1.1 模型岩层内部力学行为AE信号特征分析 |
5.1.2 模型管片的变形特征分析 |
5.1.3 模拟岩层整体位移变形的图像化表征 |
5.1.4 模型岩体内部损伤光学特征分析 |
5.2 实验研究成果应用 |
5.2.1 衬砌构造设计与优化 |
5.2.2 现场应用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山西塔山煤矿2203巷掘进过断层带联合支护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2203巷顶板原支护方案及存在问题 |
2.1 2203巷顶板原支护方案 |
2.2 问题分析 |
3 联合支护方案设计 |
3.1 永久支护优化设计 |
3.2 施工交错式悬吊钢带 |
3.3 注射膨胀剂 |
3.4 架设π型钢棚 |
4 结语 |
(5)主平硐在不间断运输下的局部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施工方法 |
2.1 第一环节施工方法 |
2.2 第二环节段施工方法 |
3 结语 |
(6)千万吨矿井回风暗立井施工新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矿井概况 |
2 千万吨矿井回风暗立井施工原因及贯通前准备 |
2.1 回风暗立井施工原因 |
2.2 立眼贯通前准备 |
3 施工方法及新工艺 |
3.1 施工方法 |
3.2 爆破作业 |
3.3 出矸与提升系统 |
3.4 封口盘 |
3.5 通风方式 |
4 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采取的安全措施 |
4.1 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
4.2 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
5 应用情况及社会经济效益 |
(7)深部复合地层围岩与TBM的相互作用及安全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1深部复合地层地质条件与力学行为特征 |
1.2TBM-深部复合地层相互作用与致灾机理 |
1.3深部复合地层TBM施工安全控制与系统适应性评价决策 |
2关键科学问题 |
( 1) 深部复合地层地质条件与力学行为特征。 |
( 2) TBM - 深部复合地层相互作用与致灾机理。 |
( 3) 深部复合地层TBM适应性与安全控制。 |
3研究思路 |
4研究进展 |
4.1TBM破岩机理与力学模型 |
( 1) TBM滚刀破岩机理。 |
( 2) TBM滚刀破岩力计算模型。 |
4.2挤压大变形卡机致灾机理与预测分析模型 |
( 1) 挤压大变形卡机致灾机理。 |
( 2) 卡机灾害预测分析力学模型。 |
5TBM在煤矿中的应用与发展 |
6结论 |
(8)塔山煤矿矿井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项目后评价发展历程 |
1.2.2 国外后评价的理论和进展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后评价方法综述 |
1.2.4 国内后评价的应用综述 |
1.2.5 国内煤炭行业的后评价应用综述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塔山矿井建设经济后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 |
2.1 矿井建设项目的经济后评价概述 |
2.2 矿井建设项目经济后评价内容及指标分析 |
2.2.1 矿井建设项目基本财务后评价内容及指标分析 |
2.2.2 基于建设过程的矿井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体系 |
2.2.3 基于建设过程的矿井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研究 |
2.2.4 矿井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内容及指标分析 |
2.3 塔山矿井建设经济后评价 |
2.3.1 塔山矿井建设基本财务后评价 |
2.3.2 基于建设过程的塔山矿井财务后评价 |
2.3.3 塔山矿井建设国民经济后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塔山矿井建设技术后评价 |
3.1 关于建设项目技术后评价的概念 |
3.2 矿井建设项目技术后评价的概念和内容 |
3.2.1 矿井建设项目技术后评价的概念 |
3.2.2 矿井建设项目技术后评价的研究内容 |
3.3 塔山矿井井下运输系统后评价 |
3.3.1 矿井井下运输系统后评价的必要性 |
3.3.2 无轨胶轮车辅助运输方式后评价 |
3.3.3 胶带输送机运输系统后评价 |
3.4 塔山矿井采掘技术后评价 |
3.4.1 塔山矿井掘进技术后评价 |
3.4.2 塔山矿井采煤工艺及设备后评价 |
3.4.3 塔山矿井巷道布置后评价 |
3.4.4 塔山矿井采区及工作面装备后评价 |
3.5 塔山矿井辅助生产系统后评价 |
3.5.1 塔山矿井机电通讯系统后评价 |
3.5.2 塔山矿井通风系统及设备后评价 |
3.5.3 塔山矿井排水系统及设备后评价 |
3.6 塔山矿井技术综合后评价 |
3.6.1 塔山矿井建设项目技术“三性”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6.2 塔山技术后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 |
3.6.3 塔山矿井建设项目指标权重的确定 |
3.6.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塔山矿井建设项目后评价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矿井建设安全后评价综合研究 |
4.1 安全事故的致因理论 |
4.1.1 轨迹交叉论 |
4.1.2 能量转移论 |
4.1.3 骨牌理论 |
4.1.4 人因事故模型 |
4.2 煤矿安全后评价的内容 |
4.3 安全评价分类 |
4.4 安全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5 塔山煤矿矿井建设安全后评价的具体内容 |
4.5.1 塔山煤矿矿井建设巷道工程 |
4.5.2 塔山煤矿通风系统 |
4.5.3 塔山煤矿排水系统 |
4.5.4 塔山煤矿供电系统 |
4.6 安全后评价方法介绍 |
4.6.1 灰色聚类模型原理 |
4.6.2 递阶多层次灰色评价模型 |
4.6.3 最优组合赋权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塔山矿井建设安全后评价实证研究 |
5.1 巷道工程的灰色定权聚类研究 |
5.1.1 聚类灰类的划分 |
5.1.2 基于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的组合赋权 |
5.1.3 各个灰类临界值白化权函数的确定 |
5.2 通风系统的安全后评价 |
5.2.1 通风系统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2 指标评分等级标准的制定 |
5.2.3 灰数及白化权函数确定 |
5.2.4 多层次灰色评价的计算 |
5.3 排水系统的安全后评价 |
5.4 供电系统的安全后评价 |
5.4.1 评价矩阵的确定 |
5.4.2 计算指标权重 |
5.4.3 灰色运算及综合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塔山矿井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 |
6.1 煤矿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定义与特点 |
6.1.1 社会后评价的定义 |
6.1.2 煤矿项目社会后评价的特点 |
6.2 社会后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方法研究 |
6.2.1 煤矿社会后评价的机理分析 |
6.2.2 煤矿项目社会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6.2.3 煤矿项目社会后评价方法研究 |
6.3 塔山煤矿社会后评价实证分析 |
6.3.1 基于AHP的煤矿社会后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6.3.2 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
6.3.3 定性指标相对隶属度计算 |
6.3.4 结果分析 |
6.3.5 煤矿项目社会后评价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环境影响后评价 |
7.1 煤矿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
7.1.1 煤矿建设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概念 |
7.1.2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主要内容 |
7.1.3 环境影响后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 |
7.1.4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作用 |
7.2 环境影响后评价重点 |
7.2.1 工程分析及环保措施有效性分析 |
7.2.2 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 |
7.3 塔山矿环境影响后评价 |
7.3.1 环境影响后评价程序 |
7.3.2 后评价范围 |
7.3.3 大气影响调查 |
7.3.4 声环境监测 |
7.3.5 水污染源和水环境监测 |
7.3.6 生态影响调查 |
7.3.7 清洁生产与总量控制调查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附表 1 |
附表 2 |
附表 3 |
附表 4 |
附表 5 |
附表 6 |
附表 7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主要获奖 |
(9)TBM(盾构)施工斜井管片和锚喷衬砌结构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围岩压力的研究现状 |
1.2.2 开挖面空间效应研究现状 |
1.2.3 软岩隧道合理支护时机的研究现状 |
1.2.4 TBM(盾构)隧道管片间接头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斜井TBM(盾构)施工开挖面空间效应研究 |
2.1 工程背景 |
2.2 斜井TBM(盾构)开挖过程中围岩位移和应力的解析解 |
2.2.1 基本数据的选取 |
2.2.2 洞周围岩的应力计算 |
2.2.3 洞周围岩的径向位移计算 |
2.3 斜井TBM(盾构)开挖过程中围岩位移和应力的数值解 |
2.3.1 三维计算模型的建立 |
2.3.2 初始应力场和开挖过程的模拟 |
2.3.3 围岩位移的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2.3.4 开挖过程中围岩应力变化规律分析 |
2.4 围岩位移和应力的解析解和数值解结果对比 |
2.4.1 围岩位移的解析解和数值解结果对比分析 |
2.4.2 围岩应力的解析解和数值解结果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考虑开挖面空间效应的TBM(盾构)施工斜井锚喷支护结构的受力特性研究 |
3.1 TBM(盾构)施工斜井锚喷最早支护时机的理论解析 |
3.1.1 锚喷支护结构的极限变形确定 |
3.1.2 TBM(盾构)施工最早支护时机的确定 |
3.2 几种不同支护时机下锚喷支护结构的应力解析解 |
3.3 最早支护时机下锚喷支护结构的力学特性研究 |
3.3.1 三维模型建立 |
3.3.2 最早支护时机下锚喷支护结构的位移数值解 |
3.3.3 最早支护时机下锚喷支护结构的应力数值解 |
3.4 几种不同支护时机下锚喷支护结构的力学特性研究 |
3.4.1 不同支护时机下锚喷支护结构的应力数值解 |
3.4.2 支护时机对锚喷支护结构最终位移的影响 |
3.4.3 支护时机对锚喷支护结构最终应力的影响 |
3.5 侧压力系数对锚喷支护结构的受力特性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开挖面空间效应的TBM(盾构)施工斜井管片衬砌结构的力学特性研究 |
4.1 考虑开挖面空间效应的管片衬砌结构应力理论解析 |
4.1.1 力学模型的建立 |
4.1.2 TBM(盾构)施工过程中围岩压力的解析解 |
4.1.3 管片和回填层的应力解析式推求 |
4.1.4 施工过程中管片衬砌结构的应力变化规律研究 |
4.2 考虑开挖面空间效应的管片衬砌结构应力数值计算 |
4.2.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4.2.2 管片衬砌结构应力的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4.2.3 侧压力系数对管片应力的影响 |
4.3 解析解和数值解对比分析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回填层对管片衬砌结构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 |
5.1 回填层对管片结构横向应力的影响研究 |
5.2 回填层对管片横向应变的影响研究 |
5.2.1 一种求解复合材料等效弹性模量的新方法 |
5.2.2 等效弹性模量新解法和既有方法比较 |
5.2.3 基于新方法的回填层对管片应变的影响分析 |
5.3 TBM(盾构)施工回填层对管片纵向受力特性的影响分析 |
5.3.1 TBM(盾构)施工过程管片纵向受力机理 |
5.3.2 回填层对管片衬砌结构摩阻力的确定 |
5.3.3 第 1、2 环管片衬砌结构纵向力学性质分析 |
5.3.4 第 3、4 环管片衬砌结构纵向力学性质分析 |
5.3.5 第5环以后的管片衬砌结构力学性质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非均匀荷载作用下管片衬砌结构的力学特性研究 |
6.1 非均匀荷载下围岩-管片相互作用模式研究 |
6.1.1 非均匀原岩压力分布模式的确定 |
6.1.2 原岩压力产生的椭圆化变形研究 |
6.1.3 围岩-管片相互作用荷载模式的确定 |
6.2 考虑围岩-管片相互作用的接头受力情况分析 |
6.2.1 管片间接头受力的表达式推求 |
6.2.2 围岩弹性抗力系数的确定 |
6.3 考虑围岩-管片相互作用的管片内力的解析解 |
6.3.1 非均匀荷载下管片轴力和弯矩的解析式推导 |
6.3.2 非均匀荷载下管片内力解析解分布规律研究 |
6.4 考虑围岩-管片相互作用的管片内力的数值解 |
6.4.1 基于均质圆环模型的管片内力数值解 |
6.4.2 基于多铰圆环模型的管片内力数值解 |
6.5 管片内力的解析解和数值解对比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厚表土层下富水顶板特厚煤层集约化开采关键技术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2 厚表土层下富水顶板特厚煤层集约化开采模式研究 |
2.1 特大型矿井集约化开采模式 |
2.2 麻家梁特大型深立井集约化开采实践 |
2.3 本章小结 |
3 富水顶板高强度开采水害防控机理与技术 |
3.1 顶板水采动渗流特征 |
3.2 高强度开采覆岩裂隙发育规律 |
3.3 顶板水位及采空区涌水变化规律观测分析 |
3.4 富水顶板高强度开采水害防控技术 |
3.5 本章小结 |
4 富水顶板大断面煤巷围岩稳定性控制 |
4.1 工程概况 |
4.2 原开切眼围岩支护失效原因分析 |
4.3 富水顶板下大断面煤巷围岩稳定控制原理 |
4.4 麻家梁 14101 工作面开切眼围岩稳定控制方案及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5 厚表土层下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矿压规律与控制 |
5.1 厚表土层下特厚煤层综放面矿压规律实测分析 |
5.2 表土层厚度对工作面矿压规律的影响 |
5.3 厚表土层下特厚煤层综放面支架阻力确定 |
5.4 工作面煤壁稳定性机理与控制技术 |
5.5 本章小结 |
6 含水顶煤成拱致损机理与提高放出率技术 |
6.1 放煤方式和参数对顶煤放出率的影响 |
6.2 顶煤成拱致损机理研究 |
6.3 提高放出率技术与应用效果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塔山矿井副平硐锚喷支护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可可盖煤矿采用TBM施工主副斜井的可行性研究[A]. 魏效农,封华,汪青仓,李翔宇,王文忠. 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技术研究——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2019)暨第三届“绿色勘查科技论坛”论文集, 2019
- [2]软岩平硐TBM施工围岩稳定性控制研究[D]. 杨皓博. 西安科技大学, 2018(12)
- [3]涝坝湾煤矿副平硐TBM施工围岩与管片变形三维模拟实验研究[D]. 程坤. 西安科技大学, 2018(01)
- [4]山西塔山煤矿2203巷掘进过断层带联合支护方案设计[J]. 陈吉. 现代矿业, 2018(03)
- [5]主平硐在不间断运输下的局部改造[J]. 缪志炳. 同煤科技, 2017(05)
- [6]千万吨矿井回风暗立井施工新工艺研究[J]. 黄燕波. 山西焦煤科技, 2017(07)
- [7]深部复合地层围岩与TBM的相互作用及安全控制[J]. 刘泉声,黄兴,刘建平,潘玉丛. 煤炭学报, 2015(06)
- [8]塔山煤矿矿井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D]. 张存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07)
- [9]TBM(盾构)施工斜井管片和锚喷衬砌结构力学特性研究[D]. 杨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5(09)
- [10]厚表土层下富水顶板特厚煤层集约化开采关键技术与实践[D]. 张有喜. 中国矿业大学,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