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阶非线性周期方程的奇异点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周鲁天[1](2020)在《基于LSTM的矿山电网行波波头辨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山电网的稳定运行对保障矿山安全生产和矿山工人人身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矿山电网规模的扩大,其原有的基于人工巡线的故障搜寻以及处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矿山企业的生产需求。高精度、高采样频率的采集设备也在矿山电网中推广运行,以行波为主的故障定位方法也逐步的应用于矿山电网,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果。然而,矿山电网短线路众多,且矿山设备容易产生复杂的高次谐波和高频噪声,高次谐波和高频噪声严重影响了行波波头辨识的精度。所以,选用适合于矿山电网的行波波头辨识方法是提高矿山电网故障定位的关键,也是提高矿山电网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首先,本文在矿山电网内搭建了电缆线路模型,并设置故障接地点。通过触发故障,采集了矿山电网下的行波信号,并对行波信号中噪声信号进行了分析,分别采用了自相关函数检验、基于Loess的周期性函数分解两种方法,自相关函数检验用于对噪声信号中含有规律性信号进行定性分析,基于Loess的分解方法用于对某一组信号进行全分解,进一步验证了其噪声信号并非高斯白噪声,而是存在一定的周期性规律的噪声信号。针对此规律性的噪声信号,本文提出了利用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来提取噪声信号的规律,并在原始信号中减去LSTM输出的噪声信号,达到滤除该规律性噪声的目的。在LSTM进行训练获取噪声信号规律时,输入信号中不能包含行波波头信息,所以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lilliefos正态分布的逆时序搜索法用于确定LSTM输入信号的时间窗,该方法利用降噪信号在行波波头到达时刻前后分布性质的改变来确定时窗位置。最后,由LSTM选择最佳超参数后对行波信号进行降噪处理,对降噪波形进行ADF平稳性检验,利用降噪波形中行波波头到达时刻前后平稳性不同的性质来确定精确的行波波头到达时刻。本文采用了采样频率为1Mhz的行波测量装置采集了矿山电网单相接地故障行波数据,介绍了行波测量装置的连接、设置以及数据信号的上传与接收,并应用实际现场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同时,应用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法、经验模态分解模极大值、差分及其阈值约束法、高通滤波法、低通滤波法求取行波波头到达时刻进行对比和结果分析。经检验,本文所提方法优于以上行波波头辨识方法,波头辨识误差低。
曹安琪[2](2020)在《面向助老的内置牙齿外骨骼机器人研究》文中认为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老年人的咀嚼功能普遍发生退化甚至于完全丧失咀嚼能力,因此,如何修复重建老年人的口腔咀嚼能力是目前医疗界乃至其他各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咀嚼机器人的问世在医疗方面可以帮助或者代替医生辅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等活动,在食品质地分析方面可以进行食品质地的分析。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咀嚼机器人的体积大、重量重、不易携带,并不适用于日常的食物咀嚼。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设计理念,设计一款轻便可移动式的辅助咀嚼机器人,即内置式牙齿外骨骼机器人,它是一种能模仿人类咀嚼方式,实现辅助咀嚼的独立机器。将咀嚼机器人的理念与外骨骼机器人的思想相结合,将驱动机构、传动机构、执行机构集成在口腔内部,通过控制系统模块实现辅助口腔张合,针对不同的食物选择不同的咀嚼力和咀嚼方式,以在未来能够完全实现老年人等咀嚼障碍人群的日常辅助咀嚼需求。本文对内置式牙齿外骨骼机器人进行了机械结构的设计,并计算了自由度,对其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运用ADAMS仿真软件对机构进行了运动仿真,最后通过两组实验验证咀嚼模式与实际相符,验证机械结构的可行性。
任汉付[3](2019)在《基于奇异函数分析模型的距离像特征重构算法研究》文中认为高分辨率距离像(High Resolution Range Profile,HRRP)是宽带雷达接收到的目标后向散射回波在距离单元内叠加而成,提供了目标散射强度沿雷达视线的分布情况,具有易于获取和处理简单等优点,因此成为雷达自动目标识别领域的研究热点。首先介绍了 HRRP相关背景知识,包括HRRP成像特点,基于HRRP的目标识别过程中常用的预处理方法、特征提取方法与分类方法等。在此基础上,针对姿态敏感问题,研究了基于奇异点提取目标散射中心位置特征的方法。利用奇异点在距离像中表征散射中心的性质,提取距离像的奇异点构建目标散射中心位置特征。在仿真实验中,比较了散射中心位置特征以及奇异点与其他提取散射中心算法的识别性能。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第一,相对于散射中心强度特征,散射中心位置是一种姿态更加稳健的特征;第二,与其他提取散射中心的算法相比,奇异点能更准确地提取距离像的强散射中心。针对距离像缺失和平移敏感问题,将核磁共振图像处理领域的奇异函数分析模型重构思想引入距离像识别。利用奇异谱函数分析模型能够从部分谱数据重建完整信号的性质,对原始距离像及其FFT幅度特征进行重构,补全距离像未获取的频谱数据。仿真实验中,选择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及其改进算法作为分类器,分析了目标距离像与FFT的重构特征的识别性能。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对距离像特征进行重构可以补全未获取的频谱数据,有助于改善目标识别性能。
张洁[4](2019)在《重型商用车钢板弹簧疲劳分析及台架试验程序载荷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物流运输业的迅猛发展,重型商用车在此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中少片式变截面钢板弹簧和平衡悬架型钢板弹簧是三轴式重型商用汽车悬架中最常用的弹性元件。汽车行驶在随机路面时,来自不平路面和多变的载荷激励使得各类钢板弹簧总成受力情况复杂,对其疲劳耐久性评价研究带来一定困难,也亟待解决。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变截面钢板弹簧等疲劳寿命分析评价方法。基于Timoshenko梁理论提出一种简化分析模型,快速简便地求解变截面钢板弹簧弯曲簧片和平直簧片在不同载荷工况下的弯曲应力。通过算例与ANSYS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所提计算模型的准确性。基于名义应力法和Miner损伤累计理论对钢板弹簧疲劳热点进行疲劳寿命预测,得出交变载荷下的等寿命值曲线图。以某型重型商用汽车为平台,以少片式变截面钢板弹簧和平衡悬架型钢板弹簧疲劳耐久性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道路实测载荷谱与计算机仿真相结合的疲劳寿命计算方法。在ANSYS软件中建立考虑几何非线性和接触非线性的少片式变截面钢板弹簧和平衡悬架型钢板弹簧有限元模型,获取任意形变状态下的应力分布结果。在试车场获取前悬架总成位移载荷谱和平衡悬架钢板弹簧前后端位移载荷信号,提出载荷谱等效处理方法,形成平衡悬架钢板弹簧状态判别分析流程。结合有限元分析结果获取两种钢板弹簧疲劳热点处的应力载荷谱并用于核算疲劳寿命。接着,采用雨流计数法对实测载荷谱进行分析获取载荷幅值和均值的分布形式,基于数理统计理论推断和检验载荷谱的分布规律,发现少片变截面型钢板弹簧的载荷幅值和均值分别服从威布尔分布和正态分布且相互独立。同时,研究发现平衡悬架钢板弹簧应力载荷服从威布尔分布,但均值不服从威布尔分布或正态分布。采用参数估计方法和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确定不同类型钢板弹簧载荷幅值和均值的概率密度函数并对载荷谱进行外推。最后,根据Conover方法将载荷谱编制成适用于台架加速寿命试验的程序载荷谱,对比试验结果,编制的加速寿命试验程序载荷谱能后有效的缩短试验时间,节省试验成本。本文对重型商用车钢板弹簧总成载荷谱采集、疲劳耐久分析和加速寿命试验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李德婷[5](2018)在《基于微分平坦理论的SGCMG路径规划与控制》文中指出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Single Gimbal Control Moment Gyros,SGCMG)由于具有优秀的力矩输出能力以及轻巧简单的机械结构,是小卫星姿态控制的首选。本文以SGCMG为研究对象,对SGCMG的路径规划和姿态控制方案进行研究。首先针对SGCMG在机动过程中的奇异饱和失效问题,研究了基于微分平坦理论的SGCMG无奇异路径规划方法。采用奇异较少且没有冗余约束的MRP参数描述姿态并建立姿态动力学、运动学模型;通过引入附加框架角速度约束条件扩展路径规划模型的微分平坦属性,使姿控系统中的所有状态量和控制量都可以映射到平坦输出空间;采用Bezier曲线描述平坦输出,将平坦输出映射到多项式系数空间;采用非线性规划算法对SGCMG路径进行求解。实现了SGCMG无奇异的最优路径规划,提高求解最优控制问题的求解效率,适用于星载控制。其次考虑环境干扰,设计了基于两种误差模型的滑模控制算法,并对两种模型进行比较。基于差值MRP(Modified Rodrigues parameters)参数,不考虑姿态控制模型的物理意义,设计了滑模跟踪控制算法,仅从数值的角度考虑,算法设计比较简单,控制算法跟踪精度较高,具有鲁棒性;基于具有物理意义的误差MRP,建立姿态误差动力学模型,并基于此设计滑模变结构跟踪控制算法,算法设计较复杂,对系统模型建立要求较高,精度更高。基于状态扩张观测器设计了无需角速度信息的姿态控制算法。考虑了小卫星无姿态角速度反馈控制环境,以误差MRP参数模型的控制算法为基础,利用状态观测器对系统状态实时估计,将姿态误差估计量代替角速度反馈量,减少控制需要的反馈信息;通过扩张状态观测器对系统未知的干扰模型进行实时估计,在控制算法中对干扰力矩进行补偿进一步提高控制算法鲁棒性。设计SGCMG控制半物理仿真系统总体方案。分析了半物理仿真实验的主要部件、仿真实验系统工作流程和数据接口;设计了气浮系统的搭建方案;设计金字塔构型SGCMG机械结构、确定了其电机芯片等主要零配件;设计数值仿真与物理仿真通道解耦方案和通道解耦后的姿态求解方法。
蒋浩,陈丙珍[6](2018)在《化工过程稳定性分析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化工过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时刻面临着扰动,稳定性作为化工过程可操作性的一个重要元素,决定着化工过程在扰动消失之后能否回到原来的操作点,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以及过程的安全性。对于稳定性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及调控化工过程的非线性行为,例如多稳态现象和持续振荡等,从而保证化工过程在扰动的作用下能够长周期、平稳、安全运行。本文从多稳态现象和多稳态点的稳定性分析、考虑稳定性的化工过程优化方法、化工过程稳定性的调控以及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稳定性分析4个方面综述了化工过程稳定性分析的研究进展。
赵瑞杰[7](2017)在《3-PPR球面并联机构运动学性能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三自由度球面并联机构是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的重要分支。动平台上的参考点在球面上运动。由于其特殊的运动轨迹,可以应用到具有球面要求的工作任务中,如:高精密的球面机械加工、航天航空的定位和测绘系统、仿生关节的结合处等。本文选择3-PPR球面并联机构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理论角度和数值验证角度研究该机构运动学特性,为3-PPR球面并联机构的产品化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利用3-PPR球面并联机构的结构特点建立了矢量闭环方程,在静坐标系中,对该球面并联机构中运动副的位置坐标进行了计算,给出了该机构中各运动副的位置矢量,写出3条支链的运动螺旋系,计算了并联机构的自由度,且与运动螺旋系的反螺旋系进行对比分析,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其次,在该机构每条支链的运动螺旋系的基础上,利用螺旋理论推出反螺旋系建立约束子矩阵和运动子矩阵,再利用矩阵理论知识,对约束子矩阵和运动子矩阵组成的完整雅可比矩阵的秩进行考察计算,分析发生约束奇异和运动奇异的条件,讨论发现该机构不存在奇异位形。再次,对3-PPR球面并联机构中影响工作空间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给出影响因素的范围。结合该机构的运动正解方程,利用蒙特卡洛法搜索法,在Matlab中进行计算,求解出该球面并联机构的可达工作空间,并与该机构的奇异性进行相互验证,证明求解结果的正确性。然后,讨论了少自由度并联机构影响系数的直接法。利用各支链的运动螺旋系,给出3-PPR球面并联机构的一阶影响系数矩阵和二阶影响系数矩阵,并且利用数值法和仿真法对该并联机构的一阶影响系数矩阵和二阶影响系数矩阵进行实例验证,对比分析各方法的结果,验证影响系数矩阵的正确性。对3-PPR球面并联机构建立模型进行仿真,通过改变驱动函数的设置,并对比分析不同模式下,恒速驱动和正弦驱动对3-PPR球面并联机构运动学的影响。最后,基于脚踝运动特性的研究和脚踝康复机理对机构的要求,对3-PPR球面并联机构进行重新设计,规划出脚踝处的运动轨迹,选择适合的驱动模式,并给出示例进行仿真验证,并对比脚踝运动特性和脚踝康复机理对机构的要求,证明3-PPR球面并联机构应用在脚踝康复机器人中的可行性。
徐洋[8](2017)在《母函数求解算法设计及在航天器队形重构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类对太空资源不断探索的需要,单一航天器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航天器的空间应用也从单一航天器向航天器网络迈进,航天器的编队飞行是其中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该领域的研究虽然已经非常丰富,但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编队飞行航天器的构型设计,队形重构的最优控制等。本文以编队飞行航天器相对运动的动力学模型和基于分析力学的航天器相对运动Hamilton模型为基础,研究了航天器相对运动的两点边值问题,并应用母函数求解的方法对编队飞行航天器队形重构中的最优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分析力学的Hamilton理论,推导了母函数和相应正则变换,并推导了Hamilton-Jacobi方程,在此基础上详细推导了应用泰勒级数逼近求解母函数系数数值解的方法,并将母函数的数值解应用于两点边值问题解决。分别基于动力学方程和分析力学的Hamilton理论,建立了在编队飞行航天器相对运动的Hamilton系统模型,并应用母函数法对基于这两种模型的编队飞行航天器队形重构问题进行了求解和仿真。基于在动力学模型基础上建立的Hamilton模型,对编队飞行航天器队形重构问题进行研究,应用母函数的方法进行求解,并结合实例,进行仿真分析,求得了编队飞行航天器队形重构过程中的最优控制律和在最优控制律作用下的伴随航天器相对主航天器的运动状态的变化和最优运动轨迹。基于分析力学直接建立的Hamilton系统模型,对编队飞行航天器队形重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实例进行仿真,分析了队形调整时间、不同终点位置对在初始位置所需的速度增量和队形重构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的影响。
曹锦佳[9](2017)在《低频旋转磁岛对快离子输运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研究中高能量离子的输运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随着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研究的推进,由磁流体力学(MHD)不稳定性诱发的快离子输运,是近年来托卡马克核聚变研究的重点。以往的快离子输运研究中,更多的关注高频模诱发的快离子输运,例如环位形阿尔芬本征模。但是MHD的低频、甚至静态的磁扰动,能显着增加快离子输运,由于与高频模诱发的快离子输运的认识不一致,对于低频磁扰动诱发的快离子输运的物理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低频旋转磁岛是新经典撕裂模(NTM)磁岛具有的特征,实验上观察到旋转的NTM磁岛使得通行快离子产生迅速的损失,捕获快离子损失速度相对通行粒子慢,但是损失通量显着大于通行粒子。通行和捕获快离子损失具备共同的特征:损失快离子的周期和旋转磁岛的周期锁相,而且只在某些投掷角(pitch angle)区域发生损失,快离子在迅速的损失过程中发生了慢化。目前,对于旋转磁岛诱发快离子输运的研究,主要采用单粒子轨道理论,漂移岛宽交叠是诱发快离子损失的主要物理机制。本文采用漂移动理学方法,对快离子输运过程建立模型进行研究。着重研究了岛旋转与通行快离子的共振相互作用诱发的输运,对快离子损失的投掷角选择性和迅速的慢化,首次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证实了共振的漂移岛面和磁岛面的交叠形成了快离子输运路径的理论。论文首先介绍了MHD不稳定性诱发的快离子输运的研究现状,引出了低频旋转磁岛对快离子输运的研究问题;然后,介绍了导心轨道理论,对托卡马克中的磁场的Boozer坐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推导出了存在磁扰动情况下的快离子的单粒子运动方程,对通行和捕获粒子的共振条件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漂移岛的结构方程,对漂移岛宽交叠诱发快离子输运的理论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3章和第4章为本论文的研究侧重点,取得了如下研究进展:1)建立了考虑磁岛旋转和碰撞效应的快离子输运模型。在一般的研究快离子输运的工作中,因为旋转磁岛的频率和快离子与背景等离子体的碰撞率都很低,通常被忽略。本论文的研究中发现磁岛的旋转能在磁岛附近的磁面产生岛静电势,磁岛的模频率和快离子产生共振,共振通过岛静电势与磁面发生耦合,形成共振通量面。不同位置的共振通量面对应不同的能量,快离子由于漂移穿过不同的磁通量面,同时还会穿过相空间耦合的共振通量面。共振通量面越密集,面与面之间的能量梯度越大,碰撞的耦合效应越显着。本文考虑了这两种效应,推导出了快离子输运的动理学方程。2)发现了共振通量面和磁岛面的连续性交叠形成快离子输运路径的物理机制。共振形成的共振通量面和磁岛面具有映射关系,论文把这种映射称为岛面交叠,文章计算了连续交叠的共振漂移岛面区间,在这个区间中快离子可以连续的穿越岛磁面产生输运,然后对朗道共振条件进行了分析,发现了不完全重叠和完全重叠两种输运方式。3)理论证实了快离子损失的投掷角(pitch angle)选择性。利用岛面交叠的模型,论文分析了从磁岛有理面到等离子体边界的共振漂移岛面结构,发现在等离子体边界处存在投掷角间隙。存在三种共振漂移岛面结构,一种没有投掷角间隙,投掷角散射占主导;第二种漂移岛面存在投掷角间隙,快离子穿越漂移岛面时,同时会发生投掷角散射和能量改变;第三种漂移岛面也存在投掷角间隙,但是这种漂移岛面一部分在通行区,另一部分在捕获粒子区,快离子主要发生能量的改变。三种漂移岛面,通过连续性交叠形成三种不同的输运路径,对应的投掷角区间也不一样,证实了快离子损失的投掷角选择性。4)发现了快离子迅速慢化的物理机制,定量的估算了慢化时间。很小的碰撞率与拥挤的共振漂移岛面耦合,共振的漂移岛面越密集,面与面之间的能量梯度越大,产生的输运效应越明显,同时耦合慢化效果也越显着。论文推导出了快离子输运的扩散系数和总的径向速度,得到了快离子的耦合慢化率,定量的估计了快离子的慢化时间,其结果与ASDEX Upgrade装置上的快离子损失结果定性的一致。文章的最后,总结全文,并提出工作展望。
朱通通[10](2017)在《面向BIM与智慧城市的智慧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木行业BIM是目前最为先进的、服务于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技术,尤其是近几年在我国建筑行业迅猛发展,可见其重要性非同一般。随着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倡导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逐渐被提上日程。BIM具有的优点如下:①完备性;②参数化性;③一体化性;④可视化性;⑤协调性;⑥模拟性;⑦优化性;⑧可出图性。这就使得BIM的研发方面蕴含着巨大的潜力。智慧城市在技术层面上讲:是以信息、知识为核心资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支撑手段,以泛在高速光纤为基础,通过广泛的信息获取和对环境的透彻感知以及科学有效的信息处理。其在社会方面的效益为:以此来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以达到智慧经济、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公共、智慧家居、智慧管理等目标,实现人口、产业、空间、土地、环境、社会活动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智能化为全新的城市形态和发展模式。虽然BIM技术在理论上可以使人们受益匪浅,但是人们要想从BIM中真真正正地获益还得需要很长地一段路要走。究其关键是还需实现BIM的“着陆”。本文正是基于BIM急需要“着陆”的现实,以装配式轻钢活动板房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通过软件的开发、信号处理、建筑结构软件模拟等方式拓展了 BIM在全寿命周期(尤其是在运营维护阶段)的应用范围,使其与结构健康监测相结合,赋予建筑物“感知”自身的能力,以此来实现智慧建筑乃至智慧城市,为人民、社会更好地服务。
二、一阶非线性周期方程的奇异点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阶非线性周期方程的奇异点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LSTM的矿山电网行波波头辨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2 行波产生与传播和奇异性分析的基本理论 |
2.1 行波的产生与传播 |
2.2 三相信号的解耦 |
2.3 信号奇异点的辨识 |
2.4 本章小结 |
3 行波中的噪声特性分析 |
3.1 行波信号中的噪声 |
3.2 自相关函数检验 |
3.3 基于Loess的周期性趋势分解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LSTM检测的波头辨识方法 |
4.1 循环神经网络 |
4.2 长短时记忆网络 |
4.3 常用的LSTM超参数选择 |
4.4 ADF检验降噪波形获取波头到达时刻 |
4.5 本章小结 |
5 矿山电网试验验证 |
5.1 矿山现场线路模型的搭建 |
5.2 行波测量装置的设置与信号采集卡的数据接收 |
5.3 波头辨识结果及案例分析 |
5.4 与其他方法相比较以及滤波的作用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面向助老的内置牙齿外骨骼机器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外骨骼机器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咀嚼机器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目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人类咀嚼运动的生物学研究及咀嚼机器人建模 |
2.1 人类咀嚼的生物学分析 |
2.1.1 口腔架构分析 |
2.1.2 下颌运动分析 |
2.1.3 咀嚼轨迹分析 |
2.1.4 咀嚼力分析 |
2.2 牙齿外骨骼机器人建模 |
2.2.1 牙齿外骨骼机器人的结构设计 |
2.2.2 牙齿外骨骼机器人的自由度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牙齿外骨骼机器人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
3.1 牙齿外骨骼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 |
3.1.1 刚体位姿与齐次坐标变换 |
3.1.2 运动学分析 |
3.2 牙齿外骨骼机器人的奇异性分析 |
3.2.1 牙齿外骨骼机器人的雅克比矩阵 |
3.2.2 机构的奇异性分析 |
3.3 牙齿外骨骼机器人的动力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内置式牙齿外骨骼机器人的仿真分析 |
4.1 ADAMS模块介绍与仿真流程 |
4.1.1 软件常用模块介绍 |
4.1.2 仿真流程 |
4.2 ADAMS仿真分析 |
4.3 运动仿真结果分析 |
4.3.1 下颌张合运动仿真结果分析 |
4.3.2 下颌侧方运动仿真结果分析 |
4.4 动力学仿真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机构设计与实验 |
5.1 实验系统的设计与搭建 |
5.1.1 实验装置选型 |
5.1.2 实验模型搭建 |
5.2 实验方法设计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3.1 切碎机实验结果分析 |
5.3.2 咀嚼机实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本文的创新性 |
6.3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学术论文、发明专利等) |
(3)基于奇异函数分析模型的距离像特征重构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雷达高分辨率距离像 |
1.3 雷达高分辨率距离像的识别方法 |
1.3.1 预处理过程 |
1.3.2 HRRP的特征提取方法 |
1.3.3 HRRP的分类方法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基于奇异点提取散射中心位置特征 |
2.1 散射中心位置特征 |
2.2 基于奇异点提取散射中心位置特征 |
2.3 其他提取散射中心的方法 |
2.3.1 RELAX算法 |
2.3.2 MUSIC算法 |
2.4 仿真实验 |
2.4.1 不同阈值的识别性能 |
2.4.2 散射中心位置特征的识别性能 |
2.4.3 散射中心位置特征的抗噪性能 |
2.4.4 与其他提取散射中心方法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奇异函数分析模型的距离像重构 |
3.1 重构方法概述 |
3.2 奇异函数分析模型 |
3.2.1 一维奇异函数分析模型 |
3.2.2 二维奇异函数分析模型 |
3.3 高分辨率距离像重构 |
3.3.1 距离像重构分析 |
3.3.2 距离像重构参数确定 |
3.4 分类器 |
3.4.1 BP神经网络 |
3.4.2 BP神经网络算法改进 |
3.5 仿真实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总结和展望 |
4.1 总结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重型商用车钢板弹簧疲劳分析及台架试验程序载荷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机械总成及零部件疲劳寿命研究现状 |
1.2.2 钢板弹簧动力学及疲劳寿命研究现状 |
1.2.3 台架程序载荷谱编制及加速寿命试验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重型商用车钢板弹簧总成道路载荷谱采集 |
2.1 前钢板弹簧总成载荷谱采集方法 |
2.2 后钢板弹簧总成载荷谱采集方法 |
2.3 试验场典型道路试验与载荷谱采集 |
2.3.1 前钢板弹簧总成强化道路载荷采集 |
2.3.2 前钢板弹簧总成高速环道载荷采集 |
2.3.3 后钢板弹簧总成强化道路载荷采集 |
2.3.4 后钢板弹簧总成高速环道载荷采集 |
2.4 钢板弹簧道路载荷谱处理方法 |
2.4.1 毛刺信号处理方法 |
2.4.2 信号漂移处理方法 |
2.4.3 前钢板弹簧位移载荷谱等效分析 |
2.4.4 后钢板弹簧状态判别与定量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等寿命曲线的变截面钢板弹簧可靠性分析方法 |
3.1 考虑变截面钢板弹簧弯曲时应力分布 |
3.2 考虑变截面钢板弹簧平直时应力分布 |
3.3 变截面钢板弹簧有限元仿真与模型验证 |
3.4 钢板弹簧疲劳可靠性分析与等寿命图绘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疲劳分析及台架试验载荷谱编制方法 |
4.1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1.1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装配仿真分析 |
4.1.2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满载仿真分析 |
4.2 随机路面激励下的钢板弹簧疲劳寿命分析方法 |
4.2.1 随机路面激励下应力载荷谱的获取 |
4.2.2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疲劳寿命仿真分析 |
4.3 少片式变截面钢板弹簧台架试验程序载荷谱编制方法 |
4.3.1 基于道路实测载荷谱统计特性分析 |
4.3.2 载荷谱均值与幅值概率分布独立性检验 |
4.3.3 均幅值二维载荷谱编制 |
4.3.4 一维载荷谱编制 |
4.3.5 结果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平衡悬架钢板弹簧疲劳分析及台架试验程序载荷谱编制方法 |
5.1 平衡悬架钢板弹簧有限元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
5.2 平衡悬架钢板弹簧疲劳寿命分析方法 |
5.2.1 随机路面激励下应力载荷谱的获取 |
5.2.2 平衡悬架钢板弹簧疲劳寿命仿真分析 |
5.3 平衡悬架钢板弹簧台架试验程序载荷谱编制方法 |
5.3.1 载荷谱统计学分析及其分布概率密度函数求解 |
5.3.2 均幅值二维载荷谱编制 |
5.3.3 一维载荷谱编制 |
5.4 车辆总成及零部件载荷谱统计特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5)基于微分平坦理论的SGCMG路径规划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SGCMG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2 卫星姿态控制算法综述 |
1.2.3 半物理仿真综述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基本模型 |
2.1 姿态描述 |
2.1.1 四元数 |
2.1.2 罗德里格斯参数 |
2.1.3 修正罗德里格斯参数 |
2.2 卫星姿态模型 |
2.2.1 参考坐标系 |
2.2.2 姿态运动学方程 |
2.2.3 姿态动力学方程 |
2.3 控制力矩陀螺模型 |
2.3.1 SGCMG动力学模型 |
2.3.2 SGCMG操纵率 |
2.3.3 SGCMG典型构型 |
2.3.4 典型构型的性能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微分平坦理论的SGCMG路径规划 |
3.1 引言 |
3.2 SGCMG路径规划模型微分平坦化 |
3.2.1 微分平坦系统的属性 |
3.2.2 路径规划模型微分平坦属性扩展 |
3.3 平坦输出参数化 |
3.3.1 虚拟域Bezier曲线 |
3.3.2 时间域简单多项式曲线 |
3.4 微分平坦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 |
3.4.1 非线性规划问题 |
3.4.2 约束条件及性能指标 |
3.5 数值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变结构跟踪控制 |
4.1 引言 |
4.2 基于差值MRP参数的滑模跟踪控制 |
4.2.1 跟踪控制器设计 |
4.2.2 稳定性分析 |
4.2.3 数值仿真 |
4.3 基于误差MRP参数的滑模跟踪控制 |
4.3.1 基于误差MRP参数的误差动力学模型及跟踪控制器设计 |
4.3.2 稳定性分析 |
4.3.3 数值仿真 |
4.4 基于非线性扩张观测器的无速度反馈控制 |
4.4.1 基于跟踪动力学模型的非线性状态扩张观测器 |
4.4.2 无速度反馈的跟踪控制器设计 |
4.4.3 数值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GCMG控制系统半物理仿真实验平台设计 |
5.1 引言 |
5.2 SGCMG姿态控制半物理仿真系统 |
5.2.1 半物理仿真系统的组成 |
5.2.2 半物理仿真系统工作流程与数据接口 |
5.3 主要硬件系统选型及设计 |
5.3.1 气浮系统 |
5.3.2 金字塔SGCMG系统 |
5.3.3 通讯设备 |
5.4 半物理仿真通道解耦 |
5.4.1 通道解耦方案设计 |
5.4.2 数值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单轴气浮轴承三视图 |
附录B 电机减速器三视图 |
(7)3-PPR球面并联机构运动学性能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并联机构的应用 |
1.3 并联机构的研究现状 |
1.3.1 运动学分析 |
1.3.2 奇异性分析 |
1.3.3 工作空间分析 |
1.3.4 动力学分析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3-PPR球面并联机构的构型及工作空间 |
2.1 引言 |
2.2 机构位置分析 |
2.3 机构的自由度分析 |
2.4 基于螺旋理论对机构的奇异性分析 |
2.4.1 完整雅可比矩阵 |
2.4.2 奇异性分析 |
2.5 机构的工作空间分析 |
2.5.1 影响 3-PPR球面并联机构工作空间的因素 |
2.5.2 工作空间的确定 |
2.6 本章小结 |
3 3-PPR球面并联机构的影响系数矩阵分析 |
3.1 引言 |
3.2 少自由度球面并联机构影响系数的直接法 |
3.2.1 影响系数的概念 |
3.2.2 一阶影响系数及速度分析 |
3.2.3 二阶影响系数及加速度分析 |
3.3 3-PPR球面并联机构影响系数矩阵的建立 |
3.3.1 机构的一阶影响系数矩阵 |
3.3.2 机构的二阶影响系数矩阵 |
3.4 3-PPR球面并联机构的速度及加速度实例分析验证 |
3.4.1 基于Matlab数值分析的影响系数求解 |
3.4.2 基于Adams仿真分析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4 3-PPR球面并联机构的仿真分析 |
4.1 引言 |
4.2 3-PPR球面并联机构的虚拟机 |
4.3 运动学仿真分析 |
4.3.1 恒速驱动对运动学的影响 |
4.3.2 正弦驱动对运动学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3-PPR球面并联机构在脚踝康复机上的应用 |
5.1 脚踝康复机理对机构的要求 |
5.2 机构驱动的选择 |
5.3 应用于脚踝康复机上仿真模拟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母函数求解算法设计及在航天器队形重构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航天器编队飞行的主要计划 |
1.2.2 编队飞行航天器相对运动动力学建模 |
1.2.3 编队飞行航天器相对运动最优控制问题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航天器编队飞行相对运动动力学模型 |
2.1 引言 |
2.2 坐标系的定义及变换关系 |
2.2.1 地球惯性坐标系(E) |
2.2.2 主航天器地心轨道坐标系(C) |
2.2.3 质心轨道坐标系(T) |
2.2.4 坐标系转换关系 |
2.3 相对运动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2.3.1 建立模型的基本前提 |
2.3.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2.3.3 动力学模型的线性化 |
2.3.4 相对运动动力学模型的解析解 |
2.3.5 相对运动动力学方程的状态空间表示 |
2.4 轨道摄动力分析 |
2.4.1 地球非球形引力摄动 |
2.4.2 太阳光压摄动 |
2.4.3 大气阻力摄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母函数求解算法与航天器相对运动模型 |
3.1 引言 |
3.2 Hamilton系统和Hamilton-Jacobi理论 |
3.2.1 动力学普遍方程和Lagrange方程 |
3.2.2 Hamilton正则方程 |
3.2.3 正则变换和Hamilton-Jacobi方程 |
3.2.4 母函数法求解Hamilton系统相对两点边值问题 |
3.3 泰勒级数方法逼近母函数的近似求解 |
3.3.1 母函数的近似表示 |
3.3.2 母函数的近似求解 |
3.3.3 母函数的初值确定 |
3.4 基于Hamilton系统的航天器相对运动模型 |
3.5 基于动力学方程与最优控制理论的航天器相对运动模型 |
3.5.1 最优控制问题 |
3.5.2 航天器相对运动队形重构中的最优控制问题 |
3.5.3 母函数法求解队形重构中的最优控制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航天器编队队形重构问题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动力学方程和最优控制理论的队形重构问题研究 |
4.2.1 队形重构最优控制问题求解思路 |
4.2.2 队形重构最优控制问题求解算例 |
4.3 基于Hamilton系统模型的队形重构问题研究 |
4.3.1 航天器相对运动的Hamilton模型 |
4.3.2 基于Hamilton系统模型的队形重构问题的求解思路 |
4.3.3 队形重构问题的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9)低频旋转磁岛对快离子输运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核聚变能 |
1.2 托卡马克装置 |
1.3 撕裂模基本理论 |
1.4 高能量粒子输运 |
1.5 MHD磁岛诱发的快离子输运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单粒子导心运动方程与共振条件 |
2.0 本章内容介绍 |
2.1 Boozer坐标 |
2.2 单粒子导心运动方程 |
2.3 通行和捕获离子共振条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旋转磁岛诱发通行快离子在磁岛附近区域的输运 |
3.1 本章内容介绍 |
3.2 快离子漂移动力学方程 |
3.3 共振条件与岛面交叠 |
3.4 岛面交叠引起的径向运动 |
3.5 数值结果和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共振漂移岛面非局域交叠引起的输运 |
4.1 本章内容简介 |
4.2 岛面交叠的模型方程 |
4.3 在非局域交叠区域共振漂移岛面的特点 |
4.4 等离子体边界附近的漂移岛面和投掷角间隙 |
4.5 拥挤的共振漂移岛面和碰撞之间的耦合产生的慢化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其他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面向BIM与智慧城市的智慧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BIM与智慧城市研究状况 |
1.2.2. 国外BIM与智慧城市研究状况 |
1.3. 有待解决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结构设计分析与结构健康监测理论技术 |
2.1. 结构设计与分析理论 |
2.1.1. 模态分析 |
2.1.2. 特征向量法与Ritz向量法 |
2.1.3. 反应谱分析理论与方法 |
2.2. 结构健康监测理论与技术 |
2.2.1. 结构损伤诊断概述 |
2.2.2. 动力特征参数与指纹 |
2.3. 本章小结 |
3. 装配式轻活动板房BIM结构应用 |
3.1. 引言 |
3.2. 项目背景 |
3.3. 装配式轻钢活动板房建筑BIM实现 |
3.3.1. BIM模型的建立 |
3.4. 装配式轻钢活动板房BIM结构分析设计 |
3.4.1. 结构模型建立 |
3.4.2. 结构分析与健康监测结构构件选取 |
3.5. 本章小结 |
4. 结构健康监测与原位动力试验 |
4.1. 引言 |
4.2. 试验概况 |
4.2.1. 装配式轻钢活动板房健康监测实验概况 |
4.2.2. 原位动力试验概况 |
4.2.3. 自由衰减试验加载方案 |
4.2.4. 测试内容和量测方案 |
4.3. 原位动力试验过程及现象 |
4.3.1. 一级加载实验现象及分析 |
4.3.2. 二级加载实验现象及分析 |
4.3.3. 三级加载实验现象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Unity3D构建BIM三维信息系统 |
5.1. 引言 |
5.2. BIM三维信息系统的构建 |
5.2.1. Unity3D综合开发平台的特点 |
5.2.2. 三维BIM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构建 |
5.2.3. ZTHM-BIM系统结构监测预警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智能结构健康监测与智慧城市建设 |
6.1. 引言 |
6.2. ZTHM-BIM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概述 |
6.3. 数据采集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6.3.1. 传感器 |
6.3.2. 数据采集子系统程序流程及实现方法 |
6.4. 结构分析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6.4.1. 数据处理及分析系统程序流程 |
6.4.2. 数据分析模块的设计 |
6.5. ZTHM-BIM系统实验数据结果分析 |
6.5.1. 健康监测实验数据分析 |
6.5.2. 原位动力试验数据分析 |
6.6. ZTHM-BIM系统智慧城市规划方案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一阶非线性周期方程的奇异点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LSTM的矿山电网行波波头辨识[D]. 周鲁天.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2]面向助老的内置牙齿外骨骼机器人研究[D]. 曹安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3]基于奇异函数分析模型的距离像特征重构算法研究[D]. 任汉付. 山东大学, 2019(02)
- [4]重型商用车钢板弹簧疲劳分析及台架试验程序载荷谱研究[D]. 张洁.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5]基于微分平坦理论的SGCMG路径规划与控制[D]. 李德婷.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6]化工过程稳定性分析研究进展[J]. 蒋浩,陈丙珍. 化工学报, 2018(01)
- [7]3-PPR球面并联机构运动学性能研究与应用[D]. 赵瑞杰. 中北大学, 2017(08)
- [8]母函数求解算法设计及在航天器队形重构中的应用[D]. 徐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2)
- [9]低频旋转磁岛对快离子输运影响的研究[D]. 曹锦佳. 南华大学, 2017(04)
- [10]面向BIM与智慧城市的智慧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开发研究[D]. 朱通通.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