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发性气胸闭式引流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孙涛,王坤,茹玉航,王伟[1](2021)在《肺大疱伴自发性气胸VATS手术的合理化操作方案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肺大疱伴自发性气胸的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合理化操作方案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研究。亳州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肺大疱伴自发性气胸患者119例。分析患者基线资料、手术操作方案、手术情况资料、术后8 h疗效性指标及并发症情况。分析不同入路选择(单孔操作、双孔操作、三孔操作)、引流方式(单腔静脉引流、双腔气囊引流)、肺泡处理方式(肺泡切除、肺泡结扎)。结果不同入路分组中, 单孔操作组和双孔操作组的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三孔操作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双腔气囊引流组肺复张和住院时间短于单腔静脉引流组(P值均<0.05), 单孔操作组、双孔操作组术后8 h的PaO2、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均高于三孔操作组, 单孔操作组、双孔操作组术后8 h的PaCO2、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均低于三孔操作组(P值均<0.05)。肺泡结扎组术后8 h的PaO2、SGRQ评分均高于肺泡(叶)切除组, PaO2(89.75±10.93) mmHg(1 mmHg=0.133 kPa)比(70.63±8.83) mmHg, SGRQ(46.42±3.38)分比(40.77±3.13)分, 肺泡结扎组术后8 h的PaCO2、VAS评分均低于肺泡(叶)切除组, PaCO2(32.52±3.23) mmHg比(51.26±4.78) mmHg, VAS(3.07±0.77)分比(5.43±1.14)分(P值均<0.05);单腔静脉引流较双腔气囊引流以及肺泡(叶)切除较肺泡结扎并发症高, (χ2值分别为19.611、4.933, P值均<0.05)。结论单孔操作、双孔操作的入路选择和双腔气囊导尿管胸腔闭式引流术的引流方式是肺大疱伴自发性气胸患者VATS手术中较合理的操作选择, 术中尽可能避免肺泡切除和肺叶切除, 行肺泡结扎术可改善临床预后。
赵峰[2](2021)在《改良胸腔闭式引流与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在自发性气胸治疗中的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在自发性气胸治疗中应用改良胸腔闭式引流与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的不同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68例自发性气胸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观察组接受改良胸腔闭式引流,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相关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肺复张时间、导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低于对照组的32.35%(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2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胸腔闭式引流与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效果相近,可明显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叶俊,李小林,罗正武[3](2020)在《自发性气胸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常规胸腔闭式引流术中精密调节负压引流调节器的应用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精密调节负压引流调节器在自发性气胸中心静脉导管常规闭式引流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在中心静脉导管常规闭式引流术中应用精密调节负压引流调节器,对照组予单纯中心静脉导管常规闭式引流术,比较两组术后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 <0.05。观察组中,当负压值在1~3、4~7、8~10k Pa时,有效分别为18(90%)、20(100%)、16例(80%),各负压值之间比较,P=0.01。观察组皮下气肿和纵隔气肿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6%、30%,两组比较,P=0.01。结论精密调节负压引流调节器的应用可提高自发性气胸中心静脉导管常规闭式引流术的临床疗效,且能有效降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赖德益[4](2020)在《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与传统粗硅胶管胸腔闭式引流的比较,观察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在自发性气胸治疗的疗效及优缺点,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将2014年4月—2017年10月收治的自发性气胸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回顾我院用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29例)及传统硅胶管胸腔闭式引流术(31例)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资料,并对疗效、手术操作时间、肺复张时间、留管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疗效及肺复张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操作时间、留管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相比传统硅胶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方法具有疗效可靠、手术操作快捷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基本无残留疤痕等优点。
朱景俊[5](2021)在《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后细管引流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术后留置细管径引流管与粗管在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后各项指标对比分析,探讨细管径引流管在胸腔镜术后引流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胸外科行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VATS)治疗自发性气胸(Spontaneous pneumothorax,SP)患者115例,分为两组,对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引流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细管组(65例),二组为粗管组(50例),两组组术前住院一般治疗均有胸腔闭式引流及防治肺部并发症对症治疗,由我院胸外科医师同期行单孔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其中65例留置细管引流(8F一次性胸腔闭式引流导管),50例留置粗管引流(26F一次性使用硅胶引流管)。回顾性分析两组的比较分析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拔管前疼痛程度、拔管后疼痛指数、带管时间、并发症的发生、住院费用。结果:患者性别、年龄、手术部位等一般资料两组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说明两组均衡性较好。术后指标方面,两组中,粗管组与细管组的住院总费用(28468.10±4527.84VS25308.77±3505.18)元、拔管前疼痛指数(5.56±0.91VS3.72±1.08)分,两组数据p值分别为<0.001,<0.001,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两组中,拔管后疼痛指数(2.88±0.82VS2.34±0.83)分,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住院天数(3.86±1.01VS3.37±1.04)天,代管时间(53.42±32.35VS42.97±24.04)小时,p值分别为<0.05,<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情况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后细管引流是安全可行的引流方法,可充分引流胸腔内气体及积液。2.细管引流较传统粗管引流方法可减少术后疼痛、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减少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符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丁理星,夏俊[6](2020)在《改良胸腔闭式引流术与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肺大泡自发性气胸患者的效果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改良胸腔闭式引流术与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肺大泡自发性气胸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郑州颐和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46例肺大泡自发性气胸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改良组(23例)和静脉导管组(23例)。改良组给予患者改良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静脉导管组给予患者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康复指标(症状缓解时间、带管时间、气胸闭合时间、住院时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总有效率为73.91%(17/23),静脉导管组为82.61%(19/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症状缓解时间、带管时间、气胸闭合时间、住院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静脉导管组[21.74%(5/23)]低于改良组[52.17%(12/23)](P<0.05)。结论改良胸腔闭式引流术、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肺大泡自发性气胸临床效果好,但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并发症更少。
武正斌,吕晓丽,姚世红[7](2020)在《猪尾巴管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猪尾巴管行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调查2016年1月—2018年6月我院胸科58例行传统胸腔闭式引流(传统组)及急诊科44例行猪尾巴管微创胸腔闭式引流(微创组)的自发性气胸患者,观察2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2组患者治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组并发脱管率、伤口感染率、血胸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微创组皮下气肿及管周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猪尾巴管行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与传统闭式引流相比治愈率相当,且具有皮下气肿发生率低、患者耐受性好等优点,值得临床开展。
吴兴法,姜亚飞[8](2020)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硅胶管闭式引流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感染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7%,略高于对照组的9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感染发生率为0.0%,低于对照组的13.3%(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6.1±0.5)d,少于对照组的(9.6±0.7)d(P<0.05)。结论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效果显着,安全性高,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周旭,罗文,李宗武,范国宴,钱超[9](2020)在《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与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自发性气胸患者的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与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自发性气胸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医院收治的自发性气胸患者8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试验组给予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胸痛时间、肺复张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自发性气胸患者的疗效较好,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
丁海滨,张建,张永波[10](2019)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与常规胸腔穿刺在自发性气胸治疗中的应用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与常规胸腔穿刺在自发性气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4例自发性气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对照组进行常规胸腔穿刺。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肺复张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 63%,对照组为56. 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血气胸、纵隔气肿、胸腔积液、继发感染、疼痛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肺复张时间、住院时间均显着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显着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治疗后1、2个月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的复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优于常规胸腔穿刺抽气,并且前者的操作更为简单,创伤更小,并发症更少。
二、自发性气胸闭式引流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发性气胸闭式引流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改良胸腔闭式引流与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在自发性气胸治疗中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康复指标 |
2.2 术后并发症 |
2.3 治疗有效率 |
3 讨论 |
(3)自发性气胸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常规胸腔闭式引流术中精密调节负压引流调节器的应用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精密调节负压引流调节器在中心静脉导管常规闭式引流术中的应用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2.3 两组术后复发率比较 |
3 讨论 |
(4)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材料 |
1.2.2 操作方法 |
1.3 观察方法 |
1.4 疗效评定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比较 |
2.2 相关观察指标比较 |
2.3 两组的并发症比较 |
3 讨论 |
(5)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后细管引流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病例选择 |
2.2 术前检查及准备 |
2.3 手术方法 |
2.4 术后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术后各项指标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发病特点、病因及治疗现状 |
4.2 术后指标的比较 |
4.3 住院费用探讨 |
4.4 术后细管引流的优点与不足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胸腔闭式引流术在胸外科术后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6)改良胸腔闭式引流术与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肺大泡自发性气胸患者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3.1 改良组 |
1.3.2 静脉导管组 |
1.4 观察指标 |
1.5 疗效评估标准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康复指标 |
2.3 并发症 |
3 讨论 |
(7)猪尾巴管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微创闭式引流组 |
1.2.2 传统闭式引流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8)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感染率和住院时间 |
3 讨论 |
(9)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与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自发性气胸患者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临床评价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
3 讨论 |
(10)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与常规胸腔穿刺在自发性气胸治疗中的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评价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2.3 两组肺复张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 |
2.4 两组复发情况比较 |
3 讨论 |
四、自发性气胸闭式引流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肺大疱伴自发性气胸VATS手术的合理化操作方案探讨[J]. 孙涛,王坤,茹玉航,王伟. 国际呼吸杂志, 2021(23)
- [2]改良胸腔闭式引流与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在自发性气胸治疗中的疗效[J]. 赵峰. 当代医学, 2021(09)
- [3]自发性气胸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常规胸腔闭式引流术中精密调节负压引流调节器的应用观察[J]. 叶俊,李小林,罗正武. 山东医药, 2020(27)
- [4]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研究[J]. 赖德益.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15)
- [5]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后细管引流的应用[D]. 朱景俊. 延边大学, 2021(02)
- [6]改良胸腔闭式引流术与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肺大泡自发性气胸患者的效果比较[J]. 丁理星,夏俊. 河南医学研究, 2020(15)
- [7]猪尾巴管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观察[J]. 武正斌,吕晓丽,姚世红. 基层医学论坛, 2020(13)
- [8]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效果观察[J]. 吴兴法,姜亚飞. 基层医学论坛, 2020(08)
- [9]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与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自发性气胸患者的疗效[J]. 周旭,罗文,李宗武,范国宴,钱超. 医疗装备, 2020(01)
- [10]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与常规胸腔穿刺在自发性气胸治疗中的应用比较[J]. 丁海滨,张建,张永波. 现代医学,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