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餐饮油烟净化处理技术与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琪,常甜,陈庆彩[1](2021)在《餐饮源VOCs组成特征及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餐饮油烟排放是环境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来源之一,严重威胁着环境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结合餐饮油烟VOCs的组成特征,总结近几年餐饮油烟VOCs净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难点,同时阐述了油烟VOCs净化组合工艺的优势和必要性。最后针对现有问题对油烟VOCs净化组合工艺的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发展绿色高效油烟净化技术提供参考。
欧阳雨川[2](2020)在《高压静电—DBD联用技术脱除餐饮油烟的实验研究与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餐饮油烟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严重影响大气环境与人体健康。除含油颗粒物之外,餐饮油烟中还含有浓度较高、种类复杂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其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且作为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与O3的重要前体物质,对大气环境造成明显影响。因此,研究高效的油烟净化器对餐饮油烟的治理有着重要意义。本实验针对“板-板”式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及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s,DBD),在各设备运行参数下结合进入设备前后的油烟浓度、VOCs各组分浓度及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拟,探究了其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确定静电式油烟净化器综合最佳参数后与DBD装置联用,对VOCs浓度较高的烧烤油烟进行了实验治理,研究了两种设备联用对油烟和VOCs的治理效率。同时,本实验分析了烧烤油烟VOCs的产生特征,利用健康风险评估模型与最大增量反应活性系数法(Maximum Incremental Reactivity,MIR)计算了实验设备各采样点VOCs的致癌风险(Lifetime Cancer Risk,LCR)、非致癌风险(Hazard Index,HI)和O3生成潜势(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OFP)。实验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板-板”式静电油烟净化器的设备参数如:电压(10 kV-14 kV)、设备内烟气流速(1.3 m/s-2.0 m/s)、静电模块数(1-2组),对设备治理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实验探究,结果显示对于30 mg/m3左右的餐饮油烟,在设备参数:静电模块数2组、通过设备流速1.425 m/s、电压13 kV的条件下,“板-板”式静电式油烟净化器的最高治理效率可达98%,出口基准浓度<0.5 mg/m3,理想治理风量1475 m3/h。静电式油烟净化器的实际最大治理风量主要受设备内烟气流速分布均匀程度影响。(2)在综合考虑后,采用最佳参数即两组静电模块、电压为13 kV、设备中心断面流速1.9 m/s、通过风量900 m3/h左右时,实验中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对烧烤油烟VOCs平均治理效率可以达到41.5%;在同时段30 kV下DBD设备对VOCs的平均治理效率达到了76.6%,两种设备联用对VOCs理效率为86.3%,对油烟去除效率达到97.7%,其对VOCs单独组分治理效率可能与目标物化学键稳定性与化学反应活性有关。(3)检出的烧烤油烟VOCs共68种,总浓度为11402.06μg/m3,成分以烷烃、烯烃和芳香烃为主。致癌风险值(LCR)计算结果表明,油烟VOCs中正己烷、1,3-丁二烯和1,2-二氯乙烷LCR值位于1?10-6~1?10-4之间,具有潜在致癌风险;苯的LCR值大于1?10-4,具有高致癌风险;非致癌风险值(HI)值计算结果表明其中丙烯醛和苯HI值(596.6和5.4)均大于1,存在很强的非致癌风险。实验中烧烤油烟VOCs的OFP总值为50401.51μg/m3,主要OFP贡献物质有:丙烯(35.5%)、1-丁烯(14.8%)、丙烯醛(13%)。(4)对于致癌风险物质苯,在经过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处理后,苯的高致癌风险与非致癌风险仍存在;与DBD联用处理后,苯的高致癌风险降至潜在致癌风险,非致癌风险消除。正己烷、1,3-丁二烯和1,2-二氯乙烷仍具有潜在致癌风险。另外,丙烯醛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在经过静电式油烟净化器与DBD联用治理后仍然存在,但HI值降低了92.6%。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减少了51.4%的烧烤油烟VOCs的OFP贡献总值,与DBD联用后,对烧烤油烟VOCs的OFP贡献总值削减率达到了92.7%。
郝瑞森[3](2020)在《食堂厨房排油烟系统调研及测试分析》文中指出高校食堂厨房内烹饪时间长,烹饪量大,烹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蒸汽以及油烟污染物。不仅污染室内空气、危害人体健康,还是大气污染的重要前体物,需通过排油烟系统的高效运行以实现对污染物的捕集和净化排放。基于此,本文选取天津市某高校食堂为研究对象,对该食堂进行实地调研,选取食堂内大锅灶间作为测试对象进行测试,以了解食堂类厨房排油系统实际运行状态,为开发适用于中式烹饪商业厨房的排油烟系统设计方法提供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典型食堂厨房建筑基本信息、灶具、排油烟系统、补风系统和厨房运作流程进行实地调研,了解高校类食堂厨房布局及工作形态。为研究厨房排油烟系统提供一定的背景基础。(2)依据调研结果,选取典型操作间(大锅灶间)为测试对象,对该操作间及其排油烟系统制定测试方案并进行长达10个月的连续性测试。测点分布为排油烟系统测点、厨房室内热舒适环境测点、补风系统测点、室外气象参数测点。测试参数分别为风速、温度、湿度、油烟浓度及系统能耗。为研究商业厨房排油烟系统提供充足的实验数据。(3)对厨房室内热舒适参数(厨房室内温度、湿度、风速)结合操作间内实际运行流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烹饪期间,厨师工作区温度比室内温度高2.5℃~5.7℃,厨师工作区湿度比室内湿度要低3.8%RH~23.3%RH。春、夏、初秋季节厨师工作区温度大多高于标准规定的耐受温度上限值32℃;秋末、初冬温度较为舒适。冬季出现低于标准规定的下限18℃的情况。运行灶具个数及菜品烹饪方式对厨师工作区温度均有影响,相对于灶具的开启个数,灶具内的烹饪方式对厨师工作区热湿环境影响更大。(4)对排油烟系统关键参数(温度、风速、通风量、油烟浓度、能耗)结合测试时记录的操作间工作现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排油烟系统油烟源、罩口断面、罩内吸风口以及排放口温度趋势一致,控制点和室内测点温度趋势一致。所测得排油烟系统控制风速为0.40~0.68 m/s;罩口断面风速为0.43~0.46m/s;吸风口处风速为6.5~12.8 m/s;出口段水平干管风速为6.2~7.3 m/s;垂直干管风速为12.3~14.6 m/s。不同吸风口因距离主管道的位置不同导致其风速不同。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该操作间补风量与排风量的比值在76.08%~94.24%之间。同时发现不同烹饪类型所产生油烟量不同,顺序为爆炒>油炸>炖菜>煮。
赵振楠[4](2020)在《基于多层丝网惯性捕集原理的餐厨油烟净化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餐厨油烟是食物高温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危害人体健康的气、液、固三相混合物,成分复杂,治理难度大,严重威胁生态系统和居民健康。随着我国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餐厨油烟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对餐厨油烟的净化治理已不容忽视。然而,现有油烟净化装置结构复杂,维护费用高,油烟净化效率不高,且随使用时长的增加效率衰减现象严重,难达到理想的净化效果。开发节能、高效的油烟净化技术已成为餐厨油烟治理的关键。本论文旨在通过技术创新,以装备设计角度为出发点,借鉴海水淡化与盐雾分离技术,将多层丝网惯性捕集原理引入餐厨油烟净化过程,应用于餐厨油烟高效净化领域,提高净化技术水平,促进油烟净化装备快速发展。为此,本论文构建了餐厨油烟惯性捕集净化系统,以测试多层丝网惯性捕集原理在油烟净化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并进行工艺参数优化。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实验获取了 160 mm圆形管路内主体气速与管路中心气速的函数经验关系,探究了丝网填料压降随主体气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主体气速为2.0~3.0 m/s时,油烟惯性捕集净化装置的丝网填料压降为400~750 Pa。降低丝网填充率可以有效地降低填料压降,填充率为12.3%的丝网填料模块在避免气体短路的同时具有较低的填料压降。(2)探究了多层丝网惯性捕集模块的油烟净化性能,2.6 m/s的主体气速下,模块的油烟净化效率可达到90%以上,满足国家标准中对油烟净化设施的最低去除效率的要求。当丝网填充率介于12.3%~15.3%时,惯性捕集模块具有良好的油烟去除性能,填充率低于11.4%时,丝网模块净化效率大幅下降。油烟净化过程十分复杂,随烹饪方式与加热温度的变化,污染物的性质发生变化。随启用的灶头数目的变动,油烟处理负荷剧烈波动。实验表明,对不同加热温度下产生的油烟污染物、低浓度油烟污染物与高浓度油烟污染物,丝网模块均能保证90%以上的油烟净化效率。(3)利用FLUENT软件,从压降变化的角度,探究流体与丝网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细微调控丝网与丝网间的排列方式,改善流体再分布过程,以指导实际应用。(4)结合实验结果与流体力学模拟,设计出一款餐厨油烟净化产品设计方案,可应用于大中型餐饮行业。采用800 mm×800 mm的方形管路,气体总处理量可达到6000 m3/h,油烟净化效率可达到90%以上。
高嘉利[5](2020)在《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低快速增长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餐饮业的兴旺发展,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经济、提高人民物质水平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然而由于餐饮业油烟管理中存在的选址不当、油烟净化设施运行不当、监管不到位、联动执法机制缺失等问题,餐饮油烟污染已成居民投诉的高频问题,不但导致餐饮服务业经营者与相邻住户关系紧张,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也造成环境污染,危害公众健康,不利于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解决餐饮业油烟的污染问题,应该将突破口放在对餐饮业油烟污染的现状上,以全方位多角度掌握我国各个地区油烟污染差异状况和治理情况为基础,再结合各个省市、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以分类的形式,有针对性的展开管理。第一步,必须彻底理解并掌握我国相关法律中涉及油烟污染的规定,同时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遵照上述法律予以彻底的贯彻落实。第二步,应当对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进行分析,并从立法体系、监督管理体制、相关基本法律制度、立法中的法律责任四个角度发掘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三步,针对餐饮业油烟污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首先,国家可总结各地区实践经验,出台专项法规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其次,修订已有的油烟污染排放标准。同时,各地区也应积极开展立法实践来遏制油烟污染。最后,在具体的立法内容建议中应明确要建立高效的餐饮业油烟污染监管机制,并且完善基本法律制度、明确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法律责任,拓展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救济途径。
黄永海[6](2020)在《餐饮油烟中VOCs代表物的排放特征及催化氧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餐饮油烟作为城市VOCs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不仅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同时也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餐饮油烟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寻求新型高效的餐饮油烟净化技术也日益迫切。催化氧化法在优良催化材料的作用下具有良好的VOCs净化效果,同时也有效的避免了二次污染的产生。因此,本论文在探究了不同种类食用油产生的餐饮油烟中各类VOCs排放特征的基础上对餐饮油烟VOCs中的代表物进行了催化氧化实验研究。首先,系统研究了餐饮油烟中非甲烷总烃(NMHCs)、醛类物质、烃类物质和苯系物的排放浓度,发现在相同的加热温度下产生的餐饮油烟中,NMHCs浓度最高的是大豆油,醛类物质浓度最高的是花生油,烃类物质浓度最低的是大豆油,苯系物浓度最高的是调和油。并根据所得数据计算出其排放因子并拟合出排放特征曲线和排放因子多项式,构建了上述油品典型VOCs排放规律的计算模型。其次,研究了餐饮油烟中VOCs的催化氧化复合材料的优化制备参数。由于NMHCs是目前各地区最新餐饮油烟排放标准中VOCs排放的重要指标,因此以餐饮油烟中的NMHCs为代表物进行催化剂的设计与性能检测。结果显示,溶胶凝胶法制备的Mn-Ce复合催化剂对餐饮油烟中的NMHCs有更好的催化氧化性能。同时,在筛选出的最佳催化剂配比及制备条件下引入涂层材料和超声辐射均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性能(在250-300℃反应温度区间对餐饮油烟中NMHCs的去除效率提升了 1.4-3倍)。催化剂活性提升可能的原因是在这个条件下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更好的孔道结构,更高的Mn4+/Mn3+、Ce3+/Ce4+和 Oads/Olatt 的比例。最后,探究了餐饮油烟中VOCs的催化氧化机制。由于NMHCs成分极其复杂,研究其催化氧化机制较为困难,故选取餐饮油烟VOCs中检测到的浓度最高的典型物种——正己醛作为代表物研究其催化氧化反应机制。通过动力学计算确定了复合材料表面正己醛的氧化反应符合Mars-Van Krevelen反应机理并获得了最低的反应活化能(28.565kJ/mol),MS软件对材料的氧空位形成能的计算结果也与催化剂的性能相符。同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探测到关键的反应中间产物,揭示了正己醛逐一脱碳分步氧化途径(C6H12O→C5H10O→C4H8O→C3H6O→H2O+CO2)。
陈恳[7](2019)在《新媒体环境下S环保公司品牌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已经融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逐步演变成整个社会的变革。新媒体正是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在这个背景下,企业与客户交流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其显着特征成了即时性、有效性。S公司所处的环保行业是新兴的朝阳行业,在国家政策利好的情况下,环保行业呈现出新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竞争变得日趋激烈,品牌成为企业最持久的资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对品牌的经营与管理。传统大众媒体传播环境下,单向性是品牌传播的主要特点,客户接受的是单向灌输,没有表达的渠道,也缺乏表达的欲望。然而,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企业可利用的发声渠道和资源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客户的角色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们不再单纯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担任了信息传播者的双重角色。本文以S环保公司油烟净化设备品牌营销策略研究为例,通过内外部环境分析,调研S环保公司新媒体品牌营销现状,发现公司新媒体品牌营销存在投入不足、缺乏全局规划、内容建设缺乏深度、活动营销品质有限、客户互动不足、品牌个性欠缺等问题。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一步梳理这些问题,并分析其内在关联。基于此,笔者在新媒体营销理论、品牌传播理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等的指导下,结合S环保公司的行业特点,借鉴优秀企业的新媒体营销策略,从认知、平台、内容、活动、客户、形象六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新媒体品牌营销策略及措施。在此框架下,提出了新媒体创新小组用人机制模型,新媒体品牌营销账号矩阵模型,新媒体品牌营销活动钟摆原理,KOL传播原理,为策略执行提供理论支持。最后,我对本文的内容和结论进行总结,同时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改进的方法。
王恒嘉,王旭,董大伟[8](2019)在《我国餐饮业大气污染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餐饮油烟作为重要的大气污染源,虽然近年来加大了对其治理力度,但是其污染防治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从管理制度现状及油烟治理技术现状出发,系统分析了我国现阶段餐饮业大气污染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希望餐饮业大气污染问题能够引起足够重视,为管理部门制订和完善餐饮业污染防治管理体系提供借鉴。
杨成炜[9](2019)在《高校食堂油烟净化工艺改造设计及运行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餐饮业所带来的油烟污染一直是人们关注且急需解决的问题。油烟中含有醛、酮、酸、醇等多种有毒有害成分,若不能有效去除,不仅会影响大气环境质量,还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因此,为充分去除油烟污染物,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需对现有油烟净化技术和设备进一步优化。本文以兰州某高校食堂为设计对象,通过对食堂原有油烟净化工艺进行设计、改造和优化,以解决食堂油烟过量排放的问题。研究过程中选取油烟浓度、油烟颗粒物浓度和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浓度作为检测指标,分析复合工艺对餐饮油烟的净化效果,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对食堂油烟排放情况及净化措施进行调查,分析食堂现存油烟污染问题。以原有油烟净化系统为基础,选取液体喷淋+静电沉积+紫外光解的复合工艺来净化油烟,并对油烟净化设备的运行原理进行研究分析。(2)对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和紫外光解装置的主要参数进行设计计算,并依照设计安装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和紫外光解装置,并向运水烟罩中添加化油剂。(3)对改造后的油烟净化工艺进行效果监测,结果表明,该工艺对油烟的去除率高达87.3%,对油烟颗粒物的去除率为67.9%,对TVOC的去除率为61.5%。三项污染指标的排放浓度均低于最新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1488-2018)的油烟排放浓度限值。(4)对改造后油烟净化工艺的运行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运水烟罩中添加化油剂,对油烟的去除率可提高至39.62%,对颗粒物的去除率为50.10%,对TVOC的去除率为30.03%;静电油烟净化器在运行42天后净化效率大幅度下降,油烟无法达标排放,需定期清洗电极板以保证较高的净化效率;另外,研究了紫外灯管数量对油烟净化的影响,发现灯管数量越多,即油烟被紫外光照射的时间越长,紫外光解装置对油烟中TVOC的净化效率越高。现场总效率监测和优化实验证明了该复合工艺不仅可以弥补单一工艺的不足,同时能够对油烟中的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进行有效治理,最终使油烟浓度、油烟颗粒物浓度以及TVOC浓度都能够满足最新的油烟排放标准,进而很好地解决了食堂油烟污染问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姚宏旭[10](2019)在《应用于油烟净化电源的级联电流型LCC谐振变换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也加速了餐饮行业的蓬勃发展,餐饮油烟的大量排放对空气污染的加剧作了不小的“贡献”。高压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具有成本低廉、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等优点,在餐饮行业的环境保护中应用广泛。然而,在复杂多变的电晕电场中,油烟净化电源供电方式的不同会对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行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针对油烟负载频变的状况,对具有电流源性质和良好负载适应性的谐振类变换器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首先比较了三种谐振类电路拓扑结构的优缺点,提出采用Buck电路和电流型LCC谐振电路级联作为油烟净化电源的主功率拓扑,解决了单级拓扑占空比变化对变压器的噪声干扰问题。同时详细分析了LCC变换器谐振腔呈感性时的工作模式,在此基础上,推导出LCC变换器在恒流特性的条件,并对其恒流工作过程进行了数学描述。针对恒流特性,通过图示比较的方法,确定了品质因数和串并联电容比值的最优取值范围。接下来对两级电路拓扑进行了参数设计,深入分析了分布参数对高频变压器的影响以及抑制措施,给出变压器的优化设计方法。通过LCC谐振变换器恒流特性的数学描述,提出一种谐振参数的设计方法,根据其与基波法的数学关系,作了进一步的优化,优化后的参数设计方法同时具有准确性和快速性的特点。最后根据设计的参数,利用Saber软件对级联电流型LCC谐振变换器进行了详尽的仿真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优化后参数设计方法的正确性。搭建原理样机的实验平台,LCC谐振电路实现了软开关和恒流特性,进一步验证了电流型LCC谐振变换器对于油烟净化电源良好的适应性。该论文有图60幅,表10个,参考文献55篇。
二、餐饮油烟净化处理技术与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餐饮油烟净化处理技术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餐饮源VOCs组成特征及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餐饮油烟VOCs的形成、组成特征及危害 |
1.1 餐饮油烟VOCs的形成 |
1.2 餐饮油烟VOCs组成特征 |
1.3 油烟的危害 |
1.3.1 环境效应 |
1.3.2 毒理学效应 |
2 餐饮油烟VOCs净化技术 |
2.1 回收技术 |
2.1.1 吸附法 |
2.1.2 吸收法 |
2.2 破坏技术 |
2.2.1 生物降解法 |
2.2.2 催化燃烧法 |
2.2.3 光催化降解法 |
2.2.4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 |
2.2.5 复合技术 |
1)等离子体-催化技术。 |
2)低温等离子体-光催化技术。 |
3)热催化-光催化技术。 |
3 总结与展望 |
(2)高压静电—DBD联用技术脱除餐饮油烟的实验研究与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餐饮油烟概述 |
1.1.1 餐饮油烟的定义 |
1.1.2 餐饮油烟污染现状 |
1.1.3 餐饮油烟污染的成因及危害 |
1.1.4 相关控制标准 |
1.2 国内外餐饮油烟的治理技术 |
1.2.1 国内治理技术 |
1.2.2 国外治理技术 |
1.3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 |
1.4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技术 |
1.4.1 等离子体概念 |
1.4.2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技术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设备的设计与安装 |
2.1.1 油烟发生装置 |
2.1.2 油烟净化装置 |
2.1.3 烟道与采样点位 |
2.1.4 风机 |
2.2 实验工况的测定与方法 |
2.2.1 烟温和湿度的测定 |
2.2.2 烟气流速的测定 |
2.2.3 烟气流量与标况流量的测定 |
2.3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烟道内的CFD模拟 |
2.3.1 计算流体力学(CFD)简介 |
2.3.2 ANSYS Fluent简介 |
2.3.3 3D模型的建立与网格的划分 |
2.3.4 相关参数与边界条件 |
2.4 餐饮油烟浓度检测的材料与方法 |
2.4.1 方法依据 |
2.4.2 仪器与设备 |
2.4.3 采样方法 |
2.4.4 分析方法 |
2.5 餐饮油烟中VOCs的检测仪器与方法 |
2.5.1 方法依据 |
2.5.2 仪器与设备 |
2.5.3 采样方法 |
2.5.4 分析方法 |
2.5.5 油烟发生浓度的控制方法 |
2.6 健康风险评估方法 |
2.7 臭氧生成潜势评估方法 |
2.8 实验流程 |
2.8.1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测试阶段 |
2.8.2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与DBD联用测试阶段 |
第三章 高压静电处理油烟的影响因素与效果 |
3.1 工况条件测定结果 |
3.1.1 等速追踪采样法的跟踪率 |
3.1.2 各监测点位风速随风机频率的变化 |
3.1.3 进出口风量随风机频率变化 |
3.2 各参数下设备出口油烟浓度达标情况 |
3.3 进口油烟浓度与治理效率关系 |
3.4 流速对净化器治理效率的影响探究 |
3.5 电压对净化器治理效率的影响探究 |
3.6 静电模块数量与净化器治理效率的关系探究 |
3.7 Fluent模拟结果 |
3.8 设备最佳参数的选择及设备的改进 |
3.8.1 实验设备最佳参数选择 |
3.8.2 设备的改进与提升 |
3.9 高压静电沉降油烟的机理探讨 |
3.9.1 宏观机理 |
3.9.2 微观机理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压静电与DBD联用对烧烤油烟净化效果评价 |
4.1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对VOCs的净化能力 |
4.1.1 选用的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参数 |
4.1.2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对各种类VOCs的净化能力 |
4.2 DBD对油烟中VOCs的去除效率 |
4.3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与DBD联用效果分析 |
4.3.1 两种设备联用对烧烤油烟颗粒的去除能力 |
4.3.2 两种设备联用对烧烤油烟中VOCs的净化能力 |
4.3.3 对高压静电及介质阻挡放电降解VOCs机理的推断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处理前后油烟中VOCs的健康风险评估与臭氧生成潜势 |
5.1 烧烤油烟中VOCs的成分分析 |
5.2 烧烤油烟VOCs的致癌与非致癌风险评估 |
5.3 烧烤油烟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食堂厨房排油烟系统调研及测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商业厨房排油烟系统概述 |
1.3 商业厨房排油烟系统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食堂及厨房概况调研 |
2.1 食堂调研概述 |
2.2 厨房调研信息概述 |
2.3 烹饪操作间相关调研信息 |
2.3.1 灶具信息 |
2.3.2 排油烟系统基本信息 |
2.4 大锅灶间运行情况 |
2.4.1 大锅灶间运行基本情况 |
2.4.2 灶具使用情况 |
2.4.3 厨师在工位情况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食堂厨房热舒适及排油烟系统关键参数测试 |
3.1 测试对象 |
3.2 测试内容及测试方法 |
3.3 测点布置 |
3.4 测试仪器 |
3.5 测试数据概述信息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厨房室内热舒适参数分析 |
4.1 厨房室内工作区热舒适参数概述 |
4.1.1 室内温度概述 |
4.1.2 室内湿度概述 |
4.1.3 室内风速概述 |
4.2 室内热湿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4.2.1 排油烟系统对室内温湿度影响分析 |
4.2.2 灶具运行对室内温湿度影响分析 |
4.3 厨房室内热湿环境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排油烟系统关键参数测试结果及分析 |
5.1 排油烟系统各点的温度分析 |
5.2 排油烟系统各点的风速分析 |
5.2.1 控制点风速 |
5.2.2 罩口断面风速 |
5.2.3 吸风口及风管风速 |
5.2.4 罩口断面吸风均匀度分析 |
5.3 通风量分析 |
5.4 油烟排放浓度分析 |
5.4.1 油烟排放浓度测试结果 |
5.4.2 不同烹饪方式油烟排放量分析 |
5.5 排油烟系统能耗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食堂厨房问卷调查及分析 |
6.1 问卷设计 |
6.2 问卷统计结果及分析 |
6.2.1 厨师基本信息 |
6.2.2 厨师热舒适感受问卷统计结果及分析 |
6.2.3 厨师室内空气品质感受问卷统计结果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后续工作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专利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基于多层丝网惯性捕集原理的餐厨油烟净化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餐厨油烟的净化原理 |
1.2.1 机械分离 |
1.2.2 离心净化 |
1.2.3 静电沉积 |
1.2.4 湿式净化 |
1.2.5 催化氧化 |
1.3 基于多层丝网惯性捕集原理的餐厨油烟净化过程 |
1.3.1 纤维过滤原理 |
1.3.2 液滴凝聚与丝网纤维润湿 |
1.3.3 惯性捕集原理的实际应用 |
1.3.4 油烟惯性捕集过程与多层丝网填料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2.2 实验装置 |
2.3 餐厨油烟的采样过程与检测方法 |
2.4 实验流程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3.1 圆形管路内气流流速分布与主体气速 |
3.2 主体气速对丝网填料压降的影响 |
3.3 主体气速与油烟生成环境对油烟净化效率的影响 |
3.4 丝网填料压降与油烟净化效率的关系 |
3.5 丝网填料使用时间对油烟净化效率的影响 |
3.6 计算流体力学模拟与分析 |
3.6.1 物理模型 |
3.6.2 结果与讨论 |
3.7 餐厨油烟净化产品设计方案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与导师简介 |
附件 |
(5)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的基本问题 |
第一节 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相关概念 |
一、餐饮业的概念 |
二、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概念及特征 |
第二节 餐饮业油烟污染的现状、危害 |
一、餐饮业油烟污染的现状 |
二、餐饮业油烟污染的危害 |
第三节 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意义 |
一、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的现实需要 |
二、健全监督管理体制的需要 |
第二章 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 |
一、中央层级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现状 |
二、地方层级的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现状 |
三、我国主要地区油烟排放标准概况 |
第二节 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存在的问题 |
一、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体系尚不完善 |
二、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三、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基本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四、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的法律责任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的完善 |
第一节 完善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 |
一、国家总结各地立法经验出台专项法规 |
二、修订油烟污染排放标准 |
三、出台专项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
第二节 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具体内容建议 |
一、建立高效的餐饮业油烟污染监管机制 |
二、完善餐饮业油烟污染的社会管理机制 |
三、完善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基本法律制度 |
四、明确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法律责任 |
五、拓展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救济途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餐饮油烟中VOCs代表物的排放特征及催化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餐饮油烟概述 |
2.1.1 餐饮油烟成分概述 |
2.1.2 餐饮油烟的危害 |
2.2 餐饮油烟净化技术现状 |
2.3 催化燃烧法常用催化剂概述 |
2.3.1 贵金属催化剂 |
2.3.2 非贵金属催化剂 |
2.4 催化燃烧法用于餐饮油烟净化现状 |
2.4.1 餐饮油烟催化燃烧净化现状 |
2.4.2 用于餐饮油烟催化燃烧的反应器 |
2.5 材料特性的量子化学计算 |
2.6 研究内容与意义 |
3 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
3.1 主要研究材料 |
3.2 主要实验仪器 |
3.3 材料表征方法 |
3.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3.4.1 餐饮油烟中VOCs的排放特征研究 |
3.4.2 餐饮油烟中NMHCs的催化氧化实验研究 |
3.4.3 涂层材料对催化剂催化餐饮油烟中NMHCs的影响研究 |
3.4.4 餐饮油烟中代表物的净化机制 |
4 餐饮油烟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特征研究 |
4.1 餐饮油烟中NMHCs的排放特征 |
4.1.1 餐饮油烟中NMHCs的检测结果 |
4.1.2 餐饮油烟中NMHCs的排放特征 |
4.2 餐饮油烟中醛类物质的排放特征 |
4.2.1 餐饮油烟中醛类物质的检测结果 |
4.2.2 餐饮油烟中醛类物质的排放特征 |
4.3 餐饮油烟中烃类物质的排放特征 |
4.3.1 餐饮油烟中烃类物质的检测结果 |
4.3.2 餐饮油烟中烃类物质的排放特征 |
4.4 餐饮油烟中苯系物的排放特征 |
4.4.1 餐饮油烟中苯系物的检测结果 |
4.4.2 餐饮油烟中苯系物的排放特征 |
4.5 本章小结 |
5 堇青石负载型催化剂催化氧化餐饮油烟中NMHCs试验研究 |
5.1 催化剂活性组分筛选 |
5.1.1 不同活性组分的催化剂性能研究 |
5.1.2 不同负载量的Mn/Cordierite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 |
5.1.3 焙烧温度对Mn/Cordierite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 |
5.2 Ce掺杂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5.3 浸渍法和溶胶凝胶法合成催化剂的性能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6 涂覆涂层的堇青石负载型催化剂催化氧化餐饮油烟中NMHCs试验研究 |
6.1 涂层材料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6.2 造孔剂用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6.3 超声辐射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6.3.1 涂覆过程中引入超声辐射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6.3.2 负载活性组分过程中引入超声辅助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6.4 造孔剂种类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7 餐饮油烟中代表物的净化机制 |
7.1 催化剂催化氧化正己醛性能评价 |
7.2 正己醛反应动力学分析 |
7.2.1 不同浓度及反应温度下正己醛的转化率及氧化反应速率 |
7.2.2 利用Power-rate law动力学模型拟合的结果 |
7.2.3 利用MVK动力学模型拟合的结果 |
7.2.4 利用不同模型求催化氧化正己醛的反应活化能 |
7.3 催化剂氧化还原性能的理化计算 |
7.4 催化氧化正己醛的反应机制 |
7.4.1 GC-MS分析 |
7.4.2 FTIR分析 |
7.4.3 催化氧化正己醛的反应机制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新媒体环境下S环保公司品牌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研究背景 |
1.2.研究意义 |
1.2.1.理论意义 |
1.2.2.实践意义 |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国内研究现状 |
1.3.2.国外研究现状 |
1.3.3.小结 |
1.4.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1.5.研究方法 |
1.5.1.文献研究法 |
1.5.2.案例分析法 |
1.5.3.二手数据分析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新媒体 |
2.1.1.新媒体的概念 |
2.1.2.新媒体营销 |
2.2.品牌营销 |
2.2.1.品牌营销的概念 |
2.2.2.品牌营销相关理论 |
2.3.相关分析工具 |
2.3.1.PEST分析工具 |
2.3.2.波特五力模型 |
第3章 S环保公司品牌营销环境分析 |
3.1.S环保公司企业概况 |
3.2.PEST分析 |
3.2.1.政策环境 |
3.2.2.经济环境 |
3.2.3.社会环境 |
3.2.4.科技环境 |
3.3.内部环境分析 |
3.3.1.优势 |
3.3.2.劣势 |
3.4.竞争环境分析 |
3.4.1.行业内竞争者 |
3.4.2.潜在竞争者 |
3.4.3.购买者议价能力 |
3.4.4.供应商议价能力 |
3.4.5.替代品的威胁 |
3.5.新媒体环境对品牌营销的影响 |
3.5.1.新媒体环境下品牌营销新特点 |
3.5.2.新媒体对于品牌营销的价值 |
第4章 S环保公司新媒体品牌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S环保公司新媒体品牌营销现状 |
4.1.1.微信营销 |
4.1.2.微博营销 |
4.1.3.企业官方网站 |
4.2.S环保公司新媒体品牌营销存在的问题 |
4.2.1.新媒体品牌营销投入不足 |
4.2.2.品牌传播力弱缺乏全局规划 |
4.2.3.内容建设缺乏深度 |
4.2.4.活动营销品质有限 |
4.2.5.客户互动不足 |
4.2.6.品牌个性欠缺 |
第5章 S环保公司新媒体品牌营销策略建议 |
5.1.加深对新媒体品牌营销的认知 |
5.2.S环保公司新媒体品牌营销策略的设计思路和目标 |
5.2.1.设计基本思路 |
5.2.2.新媒体品牌营销策略的目标 |
5.3.S环保公司新媒体品牌营销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
5.3.1.逐步加大投入提升营销效果 |
5.3.2.建立账号矩阵形成整合传播 |
5.3.3.明确账号定位深耕内容建设 |
5.3.4.融入跨界创意提升活动品质 |
5.3.5.引入KOL合作加强客户互动 |
5.3.6.塑造行业专家形象吸引客户 |
第6章 结论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S环保公司经销商调查问卷 |
附录2 S环保公司客户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我国餐饮业大气污染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餐饮业大气污染环境管理现状 |
1.1 政策、法律法规 |
1.2 油烟排放标准 |
2 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技术现状 |
2.1 机械式净化 |
2.2 湿式净化 |
2.3 静电式净化 |
2.4 紫外光解法 |
2.5 复合式净化 |
3 我国餐饮油烟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1 缺少对油烟排气筒高度的规定 |
3.2 餐饮服务单位规模划分标准模糊 |
3.3 未贯彻预防为主原则和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
3.4 油烟净化设备选择不合理 |
4 建议 |
4.1 增加对排气筒高度的规定 |
4.2 明确饮食业单位规模划分标准 |
4.3 强化环保审批与公众参与机制 |
4.4 科学选择油烟净化设备 |
5 结语 |
(9)高校食堂油烟净化工艺改造设计及运行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餐饮油烟概述 |
1.2.1 餐饮油烟的形成 |
1.2.2 餐饮油烟的组成 |
1.2.3 餐饮油烟的危害 |
1.3 餐饮油烟净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方法、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油烟浓度 |
2.1.1 仪器条件与采样方法 |
2.1.2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
2.2 颗粒物浓度 |
2.2.1 仪器条件与采样方法 |
2.2.2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
2.3 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浓度 |
第三章 油烟净化系统工艺比选与理论分析 |
3.1 引言 |
3.2 食堂现状调查与分析 |
3.2.1 现状调查 |
3.2.2 原因分析 |
3.3 工艺的分析与比选 |
3.3.1 工艺的选定原则 |
3.3.2 工艺的比选 |
3.4 油烟净化设备的工作原理 |
3.4.1 运水烟罩原理 |
3.4.2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原理 |
3.4.3 紫外光解机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油烟净化设备工艺改造设计 |
4.1 引言 |
4.2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的设计 |
4.2.1 设计依据 |
4.2.2 主要参数设计计算 |
4.2.3 总体设计 |
4.3 紫外光解装置的设计 |
4.3.1 紫外灯管的选择 |
4.3.2 紫外反应器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油烟净化系统运行参数优化研究 |
5.1 引言 |
5.2 油烟净化系统改造设计前后去除效率分析 |
5.3 运水烟罩运行优化 |
5.3.1 实验步骤 |
5.3.2 结果分析 |
5.4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运行优化 |
5.4.1 实验步骤 |
5.4.2 油烟净化器清洗前后去除效率分析 |
5.4.3 油烟净化器清洗周期 |
5.5 紫外光解装置运行优化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应用于油烟净化电源的级联电流型LCC谐振变换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高压静电式油烟净化器 |
1.3 高压直流电源的发展 |
1.4 谐振变换器的研究现状 |
1.5 谐振变换器的控制策略概述 |
1.6 两级式电路拓扑结构概述 |
1.7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级联电流型LCC电路拓扑工作原理分析 |
2.1 引言 |
2.2 三种谐振变换器的对比分析 |
2.3 Buck电路工作原理分析 |
2.4 LCC谐振变换器工作原理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电流型LCC谐振变换器的基本特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LCC谐振变换器的稳态建模 |
3.3 LCC谐振变换器的恒流特性 |
3.4 Q_r和 n_c值对电流电压增益和幅值分析 |
3.5 Q_r和 n_c值对输出电流幅值灵敏度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主功率拓扑参数及高频变压器的设计 |
4.1 引言 |
4.2 前级Buck电路的设计 |
4.3 后级高频变压器的设计 |
4.4 后级LCC谐振参数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仿真和实验结果分析 |
5.1 引言 |
5.2 电源主功率拓扑仿真分析 |
5.3 原理样机设计及实验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餐饮油烟净化处理技术与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餐饮源VOCs组成特征及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王亚琪,常甜,陈庆彩. 环境工程, 2021(06)
- [2]高压静电—DBD联用技术脱除餐饮油烟的实验研究与效果评价[D]. 欧阳雨川. 贵州大学, 2020(01)
- [3]食堂厨房排油烟系统调研及测试分析[D]. 郝瑞森. 天津大学, 2020(02)
- [4]基于多层丝网惯性捕集原理的餐厨油烟净化过程研究[D]. 赵振楠.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5]我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研究[D]. 高嘉利.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餐饮油烟中VOCs代表物的排放特征及催化氧化研究[D]. 黄永海.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7]新媒体环境下S环保公司品牌营销策略研究[D]. 陈恳.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2)
- [8]我国餐饮业大气污染问题与对策研究[J]. 王恒嘉,王旭,董大伟. 环境科技, 2019(05)
- [9]高校食堂油烟净化工艺改造设计及运行参数优化研究[D]. 杨成炜. 兰州大学, 2019(03)
- [10]应用于油烟净化电源的级联电流型LCC谐振变换器的研究[D]. 姚宏旭.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标签:油烟净化器论文;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tvoc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