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组稳定性在线监测与诊断系统在龙羊峡水电站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颜现波,毛琦,陈小松,颜增强,孙黎全,姚方禄[1](2021)在《基于SMA2000的龙羊峡水电站设备趋势分析系统》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介绍了以SMA2000高级应用软件为基础,利用全新的高级分布式计算技术,构建了龙羊峡水电站机电设备智能诊断分析系统。该系统具有丰富多样的人机交互界面、支持数据统计分析和高级决策支持,结合水电厂机组工况状态,实现对各类水泵、气泵、油泵等设备运行规律的统计与智能诊断分析,评价各种泵的性能等。在该设计过程中利用商业关系型数据库为核心,并优选RAID技术解决大容量历史数据存储问题;并利用最新的Python语言设计了智能化报表,可以实现数据、趋势曲线同时显示的运行报表。
郭竞之[2](2021)在《某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进步,社会对电力能源供应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发电厂总装机规模也不断增加。随着电网规模的逐渐增大,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很有必要提升电网稳定性、安全性、电能质量而满足其未来发展要求,这就需要开发出高性能的发电企业监控系统。某水电站是四川东北部高压传输电网的主力电站,担负着高压传输电网调节波峰、调节频率与意外突发事故配备等重要工作任务。2001年5月投入正式运行的南瑞SSJ 3060型计算机监控系统为安全、连续、稳定发供电打下了坚实的设备基础,提高了电站的综合自动化水平。本文研究了此水电站监控系统的性能缺陷和难扩展相关问题,依据电力标准要求而对其进行重新设计。首先叙述了当前水电站监控系统的发展进步实际情况,根据水电站监控系统的真实状况以及特征,在对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需求研究的基础之上,指出了满足实际要求的设计方案。通过对计算机监控系统网络组成结构、上位机、现地控制单元、安全防护、AGC/AVC(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utomatic Voltage Control)等进行研究,结合现场的设备结构及实际生产情况,找到符合要求且安全可行的设计方案。在对系统整体结构进行设计的基础上,对硬件、软件进行了选型配置,同时对开停机流程、AVC/AGC等功能进行了研究设计,提高了生产运行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当代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是集自动智能化专业技术、电子信息化专业技术、网络专业技术、多数字媒体专业技术等多专业学科的结果。计算机监控系统通过对水电站运行设备的展开参数采集、实时监视、调节控制、操作,在节约人力成本,减轻工作人员工作压力的同时,也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与安全可靠性。
许贝贝[3](2020)在《水力发电机组系统可靠性与多能互补综合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在国家进行电力结构化、市场化改革大背景下,风水等随机可再生能源将会更多地被电力系统所消纳。水电作为调峰调频重要角色,将会面临更为频繁的过渡工况调节和非最优工况运行两个重要发展趋势。准确认识在非最优工况运行下水轮发电机组动态变化特征,对提高水轮发电机组系统的灵活性运行和维护区域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价值。机组在非最优工况区轴系振动剧烈,以传统水轮机调节系统为核心的PID调速器控制效果无法保证发电机角速度的稳定性,这严重威胁了水轮发电机组在非最优工况区的发电可靠性。论文以水轮机调节系统发电机角速度控制与轴系振动相互作用关系为关键科学问题并对传统水轮机调节系统模型进行改进以研究水轮发电机组发电可靠性和综合性能评估问题,并取得以下三方面研究成果:1.基于最优工况设计的传统水轮机调节系统因轴系振动微小而忽略其对调速器控制的影响,这已不适应能源结构改革背景下电力系统对水轮发电机组全工况运行的新要求,故提出基于传统水轮机调节系统评估非最优工况下水轮发电机组发电可靠性建模新思路——传统调节系统与水轮发电机组轴系统模型的耦合统一围绕水轮机调节系统控制与水力发电机组轴系振动相互作用关系问题,系统论述和分析调节系统与机组轴系耦合关系和参数传递方式。通过对三种耦合方法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了水轮机调节系统在部分负荷或过负荷工况下的模拟精度。主要包括:(1)以水轮机调节系统中发电机角速度与水轮发电机组转子形心偏移一阶导数为耦合界面参数,实现了调速器控制与轴系振动相互作用的模型统一;选择经典调节系统模型和基于纳子峡水电站现场测量轴系偏移峰峰值数据作对比探究统一模型模拟精度。结果表明:机组轴系形心偏移不受流量变化的影响,即工况变化形心偏移值保持不变,且轴系固有频率基本保持不变。可见,通过发电机角速度耦合的水轮发电机组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相互作用关系极不明显,且在轴心偏移上模拟精度较差。(2)以水力不平衡力和水轮机动力矩为耦合界面参数,并选择经典调节系统模型与耦合统一模型仿真结果对比探究模型模拟精度。结果表明:水轮机调节系统动态响应模拟误差在稳定值无差别,在过渡过程下模拟误差超过10%。可见,基于水力不平衡力和水轮机动力矩耦合的系统模型能够较好反映机组在过渡过程下调节系统与轴系振动相互作用关系,但在过渡过程中模拟误差较大。(3)以水力激励力、水力不平衡力和水轮机动力矩为耦合界面参数,并对轴系不对中故障振动实验测量的轴心轨迹和振动频率与所建耦合统一模型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机组固有频率模拟误差小于3%。可见,通过水力激励力、水力不平衡力和水轮机动力矩耦合的系统模型在模拟不对中故障时表现出较好的模拟精度。2.围绕非最优工况下水轮机调节系统耦合关系复杂且参数取值存在不确定性导致的发电可靠性评价困难问题,提出利用敏感性和可靠性分析工具量化不同工况下机组发电可靠性的新构想——水轮发电机组系统发电可靠性指标及其初步应用(1)稳定工况和过渡工况下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分析从水电站参数设计角度对机组模型参数进行随机不确定性定义,并选择发电机角速度和发电机形心偏移作为调节系统和轴系系统模型输出值,从而得到机组在稳定运行工况和过渡工况下模型单参数敏感性排序和参数间相互作用的敏感性排序,进而确立水力发电系统发电可靠性的场景设计原则。(2)不同场景下水轮发电机组发电可靠性指标选取与评估通过设计不同可再生能源占比、不同风速干扰等场景,选择最小调节值、最大调节值、超调、欠调和峰值五个动态指标作为发电可靠性评估指标,研究风水互补发电系统的故障响应、调节性能等动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水力发电系统调节能力对随机风低标准差和梯度风高平均值低标准差极为敏感。相反,对阵风属性指标(即风速频率、幅值和偏移量)的调节敏感性较弱。此外,快速响应(以调节时间和峰值时间表示)与稳定响应(以最小调节值、最大调节值、超调、欠调和峰值表示)之间的主导因素评价比较复杂。但当快速响应与稳定响应相一致时,就很容易对水轮发电机组动态调节性能做出评价。3.为克服传统风水互补系统以天为最小时间尺度而忽略水轮发电机组动态性能状态的经济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秒级尺度动力学模型的经济性评估方案——资源利用度、平抑性等级和综合效益分析通过研究风电资源的时间与空间尺度效应,给出简单时空尺度等效方案,进而提出基于秒级尺度的风水互补发电系统模型风速变异系数、波动系数和平抑系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通过设计不同可再生能源占比、不同风速干扰等场景,获取风水互补系统的动态响应,并计算年运行内的售电效益、调峰效益、节省能源效益、机组启停成本、导叶疲劳损失成本、维护成本(无导叶损失)等,全方位衡量水电站在调节风电功率变化场景下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情况。初步试算结果表明,基于秒级尺度的风水互补系统的经济性评估方案是可行的。
刘沛均[4](2020)在《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大功率励磁系统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力行业的不断进步,发电机组单机容量也变得越来越大,对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而作为发电机控制核心的励磁系统,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尤其是励磁系统发生故障时,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排除故障,极有可能导致严重的电力事故发生,所以对励磁系统进行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后,本文首先对励磁系统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介绍了励磁系统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和功能。其次在MATLAB仿真平台建立了励磁系统功率单元仿真模型,并在此模型上对晶闸管开路、短路故障以及正常运行的情况进行了仿真,并对各个故障波形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分析。以单桥励磁功率单元为基础,搭建了多桥并列运行的励磁功率单元仿真模型,并对晶闸管开路故障进行了仿真,并对不同类型故障的特征进行了分类分析。本文还对励磁系统较为复杂、严重的失磁故障进行了建模仿真,并对励磁电压、励磁电流等故障特征量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励磁系统三种典型故障的仿真分析,提出了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励磁系统故障诊断策略。然后通过对故障机理的分析和故障特征提取,在MATLAB平台利用提取的各个故障特征构建了BP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模型,实现了对单桥励磁功率单元开路和短路故障、多桥并列的励磁功率单元开路故障以及失磁故障的诊断。最后本文将励磁系统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分成了两级,一级是现地级,另一级是厂站级。现地级实现对励磁系统晶闸管开路故障、短路故障等简单故障的诊断和监测,并将结果上传至后台;厂站级建立MATLAB智能故障诊断系统,运用BP神经网络融合算法对励磁系统失磁故障等较复杂的综合性故障进行诊断,并显示诊断结果。
刘卓[5](2019)在《高水头水电站超标振动特性与开机优化控制研究》文中指出水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为此国内外制定了相关标准对水力发电机组关键部位的振动限值作出了具体规定。当机组在不推荐的运行区内或在开机等过渡工况下运行时,容易发生超标振动,这会对水电站造成危害甚至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如萨扬水电站“8·17”事故发生时其水轮机顶盖轴承振幅超出了规范允许值的4倍。本文通过原型观测、理论推导和数值计算等手段对超标振动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机组的开机过程进行优化控制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开展水力发电机组超标振动的类型识别与响应特性研究。首先提出了机组超标振动的分类及其识别方法;然后对一高水头水电站全年时间内的机组振动进行识别分析,结果表明固定负荷工况的超标时间最长,共持续了779min,最大振动双幅值为294μm,是规范允许值70μm的4.2倍,开机是振动幅度最大的超标振动类型,最大振动双幅值达到582μm,是规范允许值70μm的8.3倍;分析了各类型超标振动发生时的水头及负荷特征;最后建立了一个水轮机效率拟合公式并加以验证。(2)基于提出的振动信号处理新方法开展固定负荷工况下水电站厂房结构振动特性研究。首先针对实际工程对水电站厂房结构的振源进行理论计算及实测分析,确定了主要振源成分;然后应用提出的针对非平稳信号的自适应变分模态分解方法AVMD与针对平稳随机信号的基于自相关函数的子信号标准差计算方法详细分析了多振源混叠作用下厂房结构振动随水头及负荷的变化规律;最后建立了强度-关联度指标评价各振源在厂房结构振动中的重要程度。(3)对水力发电机组开机过程进行单目标及多目标优化控制研究。首先分析了开机过程中厂房结构振动的时频特性,确定了厂房结构的最大振动发生在导叶开启至导叶回调的过程中;然后在考虑机组速动性与水力稳定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开环开机过程的3个影响因素与4个控制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针对实际工程应用遗传算法对机组开环开机过程进行单目标优化控制研究,得到的结果可以在不延长开机时长的情况下,将最大压力波动降低14.9%;最后应用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对开环开机过程进行多目标优化控制研究,并提出了Pareto二次占优解集优化方法,其所对应的开机过程可将最大压力波动降低18.36%~31.14%,开机时长缩短1.13%~19.63%。
王鸿振[6](2019)在《高水头水电站厂房结构耦合振动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水电事业的发展,水轮发电机组的单机容量和额定水头逐渐增大,水电站厂房中水力荷载、电磁荷载和机械荷载的作用相应增强,水电站厂房的结构振动现象愈发突出。国内外多个水电站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振动安全问题。本文从水电站机组与厂房结构的耦合关系、不同振源荷载对厂房结构振动的贡献程度、多机组间厂房结构振动的影响等问题出发,通过原型观测、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仿真等手段,对高水头水电站厂房结构的耦合振动特性开展系统研究,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建立了机组与厂房结构的耦合振动分析模型,系统研究一高水头水电站机组与厂房结构的耦合振动特性。通过模型响应与实测振动校核,验证了耦合振动分析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基于耦合模态分析和响应计算发现机组和厂房结构的第一阶振型表现为发电机转子、上机架、定子机架和风洞围墙的联合水平振动,自振频率为8.4Hz;机组和厂房结构各节点在水平向的相互耦合作用比较显着,呈现分层耦合的特点。基于荷载和结构刚度开展敏感性分析,发现了机组轴系及厂房结构的竖向振动对实测水力荷载中不同频率成分的敏感性差异;研究了轴承刚度和磁拉力刚度等参数对机组和厂房结构振动的不同影响。(2)基于原型观测分析,结合信息熵方法和数值模拟技术对高水头水电站厂房结构的振动特性开展了进一步研究。通过对水电站厂房结构进行振动测试,分析了不同结构测点的振动规律。基于长时间低频监测数据的信息熵特征,研究了不同厂房结构与机组振动的相关性差异,量化分析了不同荷载对厂房结构振动的贡献程度,发现水力荷载在振动剧烈的低负荷工况下作用最显着,单独贡献占比达到76.7%。最后基于有限元模型对极限工况水力荷载作用下的厂房结构振动进行研究,得到不同结构振动强度的分布规律。(3)综合运用现场实测、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水电站厂房结构振动在机组间的传播问题开展系统研究。通过理论分析推导了机组间结构振动的传播公式,揭示了不同方向和不同频率振动在多机组段间的传播规律。研究发现横河向振动在相邻机组间的振动传播比例为17%到25%左右,强于顺河向振动和竖向振动;低频水力荷载与转频荷载引起结构振动的传播比例基本相当。最后应用有限元模型得以验证。
王明军,彭德民[7](2019)在《龙羊峡水电站监控系统改造及光伏电站的接入》文中认为主要介绍了龙羊峡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的设计原则、总体功能、系统构成与实现;以及光伏电站的接入。电站监控系统中采用了最新H9000 v4.0监控系统。
武桦[8](2017)在《水力发电机组局部放电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研究》文中认为水力发电机组是水电站的核心设备,在水电站及整个电力系统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主绝缘性能的好坏会极大地影响机组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决定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局部放电(partial discharge,PD)作为主绝缘体老化的前兆信息和主要诱因,可以有效地表征水力发电机组的主绝缘健康状况,因此研究水力发电机组局部放电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对掌握机组设备的绝缘劣化程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某水力发电机组为例,对机组主绝缘系统的老化机理、局部放电故障诊断与故障评估进行了研究。水电机组局部放电信号中通常含有大量的噪声信号,传统的小波变换方法信号检测方法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抑制噪声的干扰,但存在的误判及漏判的问题,为此本文引入相关空域法理论,并将分位数的概念运用到小波变换的各分解层上多尺度阈值的设定,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关概率小波变换的信号检测方法,从而地有效抑制信号中存在的噪声干扰。由于局部放电信号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和时变性,而且在检测时会受到多个干扰信号的叠加,本文将流形学习理论引入局部放电信号的处理中,提出了基于时频流形的局部放电信号特征提取方法,有效地去除背景噪声,解决了局放信号频带分散、去噪困难等问题。将发电机组的局部放电现象划分为三大典型的绝缘缺陷,并以局部放电信号的时/频特征参数为输入向量,构建了基于SVM-KNN算法的发电机组局放故障诊断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水电厂的发电机局部放电故障诊断中,提高了故障诊断精度。根据水力发电机组的实际运行情况和放电能量,将发电机局部放电故障等级划分为:正常、异常、预警等3个状态等级。选取正、负半周放电脉冲数N+和N-,正负最大脉冲幅度umax+和umax-及等值累计放电量Qc等5个参数来描述局放故障程度,建立了发电机组局放故障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实现对机组局放故障严重程度的模糊评估,为大型发电机组的状态检修提供技术指导。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在水力发电机局部放电特征提取、故障模式识别以及故障严重程度评估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李庆庆[9](2017)在《大河家水电站工程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电站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河流及其下游生态环境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导致下游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因此开展水电站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以指导水电站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对黄河大河家水电站工程评价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基础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开展了地表水环境现状监测、水生生态调查与评价工作。取得的相关成果如下:1、系统分析了大河家水库建成蓄水后对下游生态流量、库区水生态系统和水质以及陆域生态系统的影响。2、通过Tennant法和生态水力学法进行计算分析,确定了大河家水库初期蓄水时可通过的生态泄水流量为125m3/s,可满足下游生态用水要求。3、水库蓄水后会导致水生生境萎缩,对土着鱼类繁殖、栖息不利,种群数量减少,鱼类种群将由大型土着鱼类向小型鱼类和外来鱼类转化。库区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生物量在短期内可能上升。4、通过实施栖息地保护、增殖放流、渔政管理等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可使鱼类种群数量维持稳定。同时通过加强水源水质保护和污染治理,确保水库整体水质不降低。
何洋洋[10](2016)在《基于随机共振和多维度排列熵的水轮发电机组振动故障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水电事业的蓬勃发展,水力发电的比重以及机组的容量都在不断增大,机组一旦发生事故,不仅影响水电站或水电厂自身的安全,而且也会对电网的稳定运行造成重大影响。在水轮发电机组中,大约80%的故障在振动信号中都有所反映,因此,开展水轮发电机组振动故障诊断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将随机共振和多维度排列熵的理论引入水轮发电机组的振动故障诊断中,提出了基于随机共振和多维度排列熵的水轮发电机组振动故障诊断方法,为水轮发电机组的振动故障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手段。本文首先论述了水轮发电机组振动故障诊断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目的,介绍了水轮发电机组振动故障诊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现存问题。其次,针对传统去噪方法容易破坏信号有用成分的缺陷,引入了随机共振理论,提出了基于随机共振的去噪方法,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优越性,另外,着重研究了影响随机共振输出的主要因素,这是达到最佳去噪效果的关键。再次,在阐述排列熵原理的基础上,介绍了排列熵中两个重要参数的确定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数值验证;针对排列熵提取信号特征能力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多维度排列熵的特征提取方法,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优越性。然后,针对粒子群算法的早熟问题,对其做了改进,利用改进后的粒子群算法来优化支持向量机的参数,建立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的故障诊断模型;同时将该模型与遗传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对比,实例仿真结果显示,前者的诊断效果优于后者。最后,应用上述诊断方法对水电站机组的故障数据进行分析,其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为准确的诊断出机组的故障类型,与实际故障情况相符,具有较高的诊断精度。
二、机组稳定性在线监测与诊断系统在龙羊峡水电站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组稳定性在线监测与诊断系统在龙羊峡水电站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MA2000的龙羊峡水电站设备趋势分析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研究技术路线 |
1.1 如何提前了解设备状态及时消除设备隐患 |
1.2 如何实现设备运行趋势分析及故障诊断功能 |
2 系统设计原则及系统结构 |
2.1 项目总体设计理念 |
2.2 系统主要功能需求分析 |
2.2.1 机电设备全生命周期分析 |
2.2.2 单一设备多种运行状况条件分析 |
2.2.3 全厂机组经济运行分析 |
2.2.4 机组压油泵及漏油泵运行趋势分析 |
2.2.5 风机水泵油泵运行统计分析 |
2.3 软件数据RAID存储技术 |
2.3.1 RAID存储技术原理 |
2.3.2 RAID存储技术优势 |
3 状态趋势分析系统实现 |
3.1 以H9000 V4.5监控系统为应用支撑平台 |
3.1.1 应用支撑平台 |
3.1.2 平台主要功能 |
3.2 以SMA2000及iReport智能报表为工具 |
3.3 趋势分析人机交互界面 |
3.4 智能报表软件示例 |
4 结论 |
(2)某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功能与需求分析 |
2.1 基本需求 |
2.1.1 现地控制级 |
2.1.2 电厂控制级 |
2.2 功能需求 |
2.2.1 系统软件需求 |
2.2.2 开发软件需求 |
2.2.3 应用软件需求 |
2.3 性能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
3.1 监控对象 |
3.2 设计原则 |
3.3 结构设计 |
3.4 设计难点及解决方案 |
3.4.1 数据采集软件的问题 |
3.4.2 主控平台与被控设备通讯软件配置参数及数据库修改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 |
4.1 上位机的硬件设计 |
4.1.1 上位机的硬件需求 |
4.1.2 上位机的硬件设计 |
4.2 现地控制单元(LCU)的硬件设计 |
4.2.1 现地控制单元(LCU)概述 |
4.2.2 现地控制单元(LCU)功能需求分析 |
4.2.3 机组LCU控制单元硬件设计与配置 |
4.2.4 公用LCU控制单元硬件设计与配置 |
4.2.5 开关站LCU控制单元硬件设计与配置 |
4.2.6 闸门LCU控制单元硬件设计与配置 |
4.3 安全防护硬件设计 |
4.3.1 主要安全风险分析 |
4.3.2 安全防护硬件设计的总体原则 |
4.3.3 分区防护 |
4.3.4 硬件设计 |
4.4 不间断电源系统(UPS)的硬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界面设计 |
5.1.1 设计原则 |
5.1.2 监控系统、触摸屏界面设计 |
5.2 系统平台 |
5.3 软件设计 |
5.3.1 监控系统的软件结构 |
5.3.2 监控软件功能模块 |
5.3.3 软件设计思想 |
5.3.4 监控系统应用软件 |
5.4 机组自动控制流程的软件设计 |
5.4.1 开机过程控制流程框图 |
5.4.2 开机过程控制PLC程序设计 |
5.4.3 正常停机过程控制流程框图 |
5.4.4 正常停机过程PLC程序设计 |
5.4.5 事故停机过程控制流程框图 |
5.4.6 事故停机过程PLC程序设计 |
5.5 机组自动发电控制(AGC)、自动电压控制(AVC)设计 |
5.5.1 自动发电控制(AGC)的设计 |
5.5.2 自动电压控制(AVC)的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评估分析 |
6.1 测试目的和计划 |
6.1.1 测试目的 |
6.1.2 测试计划 |
6.2 系统的试运行 |
6.2.1 运行监视和事件报警 |
6.2.2 顺控流程控制 |
6.2.3 机组自动发电控制(AGC) |
6.2.4 机组自动电压控制(AVC) |
6.3 系统的测试用例 |
6.4 服务器性能测试 |
6.4.1 用户的并发数据测试 |
6.4.2 服务器流量需求测试 |
6.4.3 实时性的测试 |
6.5 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
6.6 系统优缺点分析及解决思路 |
6.6.1 系统整体优缺点及解决思路 |
6.6.2 LCU硬件回路及软件程序优缺点及解决思路 |
6.6.3 上位机软件程序优缺点及解决思路 |
6.6.4 设备布置优缺点及解决思路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水力发电机组系统可靠性与多能互补综合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能源结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能源结构大转型下的水电角色 |
1.2.2 能源结构调整水电调节重任 |
1.3 水力发电系统运行稳定性研究综述 |
1.3.1 水轮机调节系统之发电可靠性 |
1.3.2 水轮发电机组轴系统之轴系振动 |
1.3.3 风光水多能互补分析 |
1.4 发电可靠性研究综述 |
1.4.1 敏感性分析 |
1.4.2 可靠性分析 |
1.4.3 经济性分析 |
1.5 课题来源 |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思路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轮机调节系统基本模型及随机扰动分析 |
2.1 引言 |
2.2 水轮机调节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随机扰动概述 |
2.2.1 引水系统动态模型随机扰动 |
2.2.2 水轮机线性化(非线性)动态数学模型及随机扰动 |
2.2.3 同步发电机动态模型随机扰动 |
2.2.4 负荷动态模型随机扰动 |
2.2.5 调速器动态模型 |
2.2.6 励磁系统动态模型 |
2.2.7 水轮机调节系统任务与调节模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轮发电机组轴系与水轮机调节系统耦合建模 |
3.1 引言 |
3.2 水轮发电机组轴系与水轮机调节系统耦合建模 |
3.2.1 以发电机角速度为传递参数的耦合统一建模 |
3.2.2 以水力不平衡力和水轮机动力矩为传递参数的耦合统一建模 |
3.2.3 以水力激励力为传递参数的耦合统一建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轮发电机组系统参数不确定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数值仿真抽样方法 |
4.2.1 蒙特卡洛(Monte-Carlo)抽样方法原理 |
4.2.2 蒙特卡洛(Monte-Carlo)抽样方法步骤 |
4.3 敏感性分析方法 |
4.3.1 扩展傅里叶幅度检验法 |
4.3.2 Sobol敏感性分析 |
4.4 基于发电机角速度耦合统一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分析与模型验证 |
4.4.1 水轮机调节系统与水轮发电机组轴系耦合系统模型 |
4.4.2 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分析与模型验证 |
4.4.3 不对中参数对系统模型状态变量动态演化过程影响 |
4.4.4 发电机转子形心晃动幅度和不对中量关系 |
4.4.5 小结 |
4.5 基于水力不平衡力和动力矩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分析与模型验证 |
4.5.1 水轮机调节系统与水轮发电机组轴系耦合系统模型 |
4.5.2 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分析 |
4.5.3 水轮机调节系统与水轮发电机组轴系耦合系统模型验证 |
4.5.4 小结 |
4.6 基于水力不平衡和动力矩的耦合系统振动模态分析 |
4.6.1 水轮机调节系统与水轮发电机组轴系耦合系统模型 |
4.6.2 非线性模态级数法 |
4.6.3 非线性振动模态分析方法验证 |
4.6.4 一阶振动模态分析 |
4.6.5 讨论 |
4.6.6 小结 |
4.7 相继甩负荷工况下水力发电系统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分析 |
4.7.1 全局敏感性分析 |
4.7.2 模型验证 |
4.7.3 相继甩负荷对管道压力的影响 |
4.7.4 相继甩负荷对调压室涌浪的影响 |
4.7.5 相继甩负荷对转速波动的影响 |
4.7.6 小结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风光水互补发电系统发电可靠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可靠性分析方法 |
5.2.1 一阶可靠度法 |
5.2.2 二阶可靠度法 |
5.3 混合光伏/风电/水电微电网系统建模与参数不确定性分析 |
5.3.1 基于水力激励力的耦合系统模型 |
5.3.2 混合光伏/风电微电网 |
5.3.3 参数不确定性对水力发电系统发电可靠性的影响 |
5.3.4 水力发电系统参数间相互作用对并网可靠性影响 |
5.3.5 水力发电系统轴系模型验证 |
5.3.6 混合光伏/风电/水电微电网系统建模 |
5.3.7 混合光伏/风电/水电微电网系统三相短路故障分析 |
5.3.8 小结 |
5.3.9 微电网系统参数 |
5.4 风水互补发电系统发电可靠性分析 |
5.4.1 风水互补发电系统模型说明 |
5.4.2 风力发电系统风速模型场景 |
5.4.3 风水互补系统互补特性分析 |
5.4.4 风水互补系统发电可靠性评估指标 |
5.4.5 风水互补系统水轮发电机组发电可靠性评估 |
5.4.6 小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水力发电系统的综合调节优势 |
6.1 引言 |
6.2 基于时空尺度风水互补发电资源利用度与平抑性等级评估 |
6.2.1 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时间序列多尺度分解 |
6.2.2 基于连续小波变换分析的时间序列多尺度分解 |
6.2.3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等级评估 |
6.2.4 系统资源利用度与平抑性等级评估模型 |
6.2.5 风水互补发电系统联合模型 |
6.2.6 各类风速条件下风力发电资源评估 |
6.2.7 小结 |
6.3 水力发电系统在调节风力波动方面的经济性评估 |
6.3.1 综合评价方法 |
6.3.2 风水互补特性分析 |
6.3.3 十四节点网络风水互补发电系统综合优势分析 |
6.3.4 风水互补系统综合调节效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贡献 |
7.2 工作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大功率励磁系统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励磁系统故障诊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论文章节安排 |
2 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简介 |
2.1 励磁系统的基本结构 |
2.1.1 灭磁系统 |
2.1.2 励磁调节器 |
2.1.3 功率整流柜 |
2.2 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任务 |
2.2.1 控制发电机的机端电压 |
2.2.2 合理分配发电机间的无功功率 |
2.2.3 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
2.3 本章小结 |
3 励磁功率单元典型故障建模仿真与特征提取 |
3.1 仿真软件MATLAB简介 |
3.2 单桥励磁功率单元典型故障仿真分析 |
3.2.1 单桥励磁功率单元MATLAB仿真建模 |
3.2.2 单桥励磁功率单元典型故障分类 |
3.2.3 单桥励磁功率单元典型故障仿真分析 |
3.3 多桥并列运行励磁功率单元典型故障仿真分析 |
3.3.1 双桥并列运行励磁功率单元工作原理 |
3.3.2 双桥并列运行励磁功率单元故障分类 |
3.3.3 双桥并列运行励磁功率单元MATLAB仿真 |
3.3.4 双桥并列运行功率单元典型故障仿真分析 |
3.4 失磁故障仿真分析 |
3.4.1 失磁故障数学模型 |
3.4.2 失磁故障MATLAB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大功率励磁系统故障诊断研究 |
4.1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简介 |
4.2 神经网络简介 |
4.3 BP神经网络简介 |
4.3.1 BP神经网络结构 |
4.3.2 网络的算法 |
4.3.3 构建BP神经网络 |
4.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单桥励磁功率单元故障诊断 |
4.4.1 同步时窗的基本概念 |
4.4.2 单桥励磁功率单元典型故障特点及故障编码 |
4.4.3 单桥励磁功率单元典型故障诊断 |
4.5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双桥并列运行励磁功率单元故障诊断 |
4.5.1 双桥并列运行功率单元典型故障特点及故障编码 |
4.5.2 双桥并列运行励磁功率单元典型故障诊断策略 |
4.5.3 双桥并列运行励磁功率单元典型故障诊断 |
4.6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励磁系统失磁故障诊断 |
4.6.1 失磁故障诊断系统的基本结构 |
4.6.2 失磁故障诊断策略 |
4.6.3 失磁故障诊断 |
4.7 本章小结 |
5 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平台设计 |
5.1 在线监测系统 |
5.1.1 现地监控层 |
5.1.2 厂站监控层 |
5.2 故障诊断系统 |
5.2.1 现地级故障诊断系统 |
5.2.2 厂站级智能故障诊断系统 |
5.3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5)高水头水电站超标振动特性与开机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水电站状态监测系统的振动特性研究 |
1.2.2 固定负荷下不同水头时水电站振动特性研究 |
1.2.3 水力发电机组开机过程振动特性研究 |
1.2.4 水力发电机组开机过程优化控制研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高水头水力发电机组超标振动类型识别与响应特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水力发电机组超标振动类型 |
2.3 水力发电机组超标振动类型的识别 |
2.3.1 识别指标 |
2.3.2 识别流程 |
2.3.3 识别结果 |
2.4 水力发电机组超标振动响应特性分析 |
2.4.1 超标振动响应特性分析 |
2.4.2 超标振动发生的运行工况参数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固定负荷工况下高水头水电站厂房结构振动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高水头水电站厂房结构振动振源频率分析 |
3.2.1 水电站厂房结构振动原型观测试验 |
3.2.2 水电站厂房结构振动振源频率理论计算 |
3.2.3 水电站厂房结构振动振源频率实测分析 |
3.3 多振源混叠的自适应变分模态分解方法AVMD |
3.3.1 信号分解方法概述 |
3.3.2 自适应变分模态分解原理 |
3.3.3 自适应变分模态分解仿真信号分析 |
3.4 高水头水电站厂房结构振动多振源的AVMD分解与特性分析 |
3.4.1 水电站厂房结构振动振源信号分解 |
3.4.2 水电站厂房结构不同振源振动特性分析 |
3.5 高水头水电站厂房结构多振源振动的自相关频谱分析 |
3.6 高水头水电站厂房结构多振源振动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开机过程高水头水电站厂房结构振动特性与优化控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开机过程高水头水电站厂房结构振动特性分析 |
4.2.1 连续小波变换分析方法 |
4.2.2 振动特性的时频分析 |
4.3 机组开机过程优化控制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指标 |
4.3.1 机组开环开机过程计算方法 |
4.3.2 机组开环开机过程优化控制的影响因素 |
4.3.3 机组开环开机过程优化控制的控制指标 |
4.3.4 机组开环开机优化控制的相关性分析 |
4.4 机组开机过程单目标优化控制方法 |
4.4.1 单目标优化基本原理及优化流程 |
4.4.2 机组开机过程单目标优化控制结果与分析 |
4.5 机组开机过程多目标优化控制方法 |
4.5.1 多目标优化基本原理及优化流程 |
4.5.2 多目标优化Pareto二次占优解集 |
4.5.3 机组开机过程多目标优化控制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5.1.1 主要结论 |
5.1.2 创新点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高水头水电站厂房结构耦合振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电站机组振动研究 |
1.2.2 水电站厂房结构振动研究 |
1.2.3 机组与厂房耦合振动研究 |
1.2.4 机组间振动影响及传播研究 |
1.2.5 现有研究不足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水电站机组与厂房结构耦合振动分析模型 |
2.1 引言 |
2.2 耦合振动结构体系的概化 |
2.2.1 耦合振动结构体系竖直方向概化 |
2.2.2 耦合振动结构体系水平方向概化 |
2.3 耦合振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
2.3.1 竖直方向耦合振动微分方程 |
2.3.2 水平方向耦合振动微分方程 |
2.4 耦合振动分析模型结构参数分析和计算 |
2.5 耦合振动分析模型荷载参数分析和计算 |
2.5.1 水力荷载 |
2.5.2 电磁荷载 |
2.5.3 机械荷载 |
2.6 耦合振动响应计算及校核 |
2.6.1 响应计算 |
2.6.2 实测校核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电站机组与厂房结构耦合振动模态及响应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耦合振动模态分析 |
3.3 不同荷载要素与耦合振动响应的敏感性分析 |
3.3.1 荷载幅值大小 |
3.3.2 荷载频率成分 |
3.3.3 荷载相位差 |
3.4 不同部位刚度与耦合振动响应的敏感性分析 |
3.4.1 竖向刚度 |
3.4.2 水平刚度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电站厂房结构振动特性实测分析与数值模拟 |
4.1 引言 |
4.2 厂房结构振动现场测试分析 |
4.2.1 测试概况 |
4.2.2 振动位移强度分析 |
4.2.3 振动位移频域特性分析 |
4.3 厂房结构振动与机组振动的相关性研究 |
4.3.1 机组结构振动规律分析 |
4.3.2 信息熵方法 |
4.3.3 不同测点厂房结构振动与机组振动的相关性分析 |
4.4 不同荷载对厂房结构振动的贡献程度分析 |
4.5 厂房结构振动安全数值模拟研究 |
4.5.1 模态分析及共振校核 |
4.5.2 极限水力荷载下的结构振动响应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机组间厂房结构振动传播研究 |
5.1 引言 |
5.2 厂房结构振动现场测试 |
5.2.1 现场测试概况 |
5.2.2 初步测试结果分析 |
5.2.3 实测振动传播规律 |
5.3 机组间厂房结构振动传播机理 |
5.3.1 结构简化 |
5.3.2 振动传播模型的构建 |
5.3.3 传播规律分析 |
5.4 数值模拟和验证 |
5.4.1 多机组段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
5.4.2 模型计算和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6.1.1 主要结论 |
6.1.2 创新点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龙羊峡水电站监控系统改造及光伏电站的接入(论文提纲范文)
1 电站概况 |
2 改造方案 |
3 计算机监控系统实现 |
3.1 厂站层控制系统 |
3.2 现地控制单元 |
4 水光互补 |
4.1 水光互补数据交互 |
4.2 水光互补AGC |
4.3 水光互补AVC |
5 结束语 |
(8)水力发电机组局部放电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发电机局部放电监测方法 |
1.2.2 局部放电特征提取方法 |
1.2.3 局部放电故障诊断方法 |
1.2.4 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
1.3 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领域未来发展趋势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2 水力发电机绕组绝缘结构及其绝缘老化机理分析 |
2.1 绕组绝缘结构 |
2.2 绕组绝缘老化机理分析 |
2.3 局部放电的产生机理 |
2.4 局部放电的危害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相关概率小波变换的局部放电信号检测方法 |
3.1 引言 |
3.2 相关概率小波变换基本理论 |
3.2.1 空域相关法 |
3.2.2 多尺度阈值 |
3.3 相关概率小波变换方法 |
3.4 仿真信号分析 |
3.4.1 仿真信号 |
3.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5 实测信号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典型绝缘缺陷的局部放电信号的特征参数提取 |
4.1 引言 |
4.2 基于时频流形的局放信号时频特征提取方法 |
4.2.1 流形学习理论 |
4.2.2 时频流形构造 |
4.2.3 相空间重构 |
4.2.4 时频流形 |
4.3 实例分析 |
4.4 基于PRPD模式分析的局放信号统计特征提取 |
4.5 实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水力发电机组局部放电故障诊断模型 |
5.1 引言 |
5.2 支持向量机算法 |
5.2.1 基本原理 |
5.2.2 数据描述及核函数 |
5.3 SVM-KNN算法 |
5.4 基于SVM-KNN的发电机局部放电故障诊断 |
5.5 发电机局放故障诊断结果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水力发电机组局放故障严重程度评估 |
6.1 引言 |
6.2 局部放电故障等级划分 |
6.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6.3.1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 |
6.3.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6.3.3 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 |
6.4 水力发电机组局放故障严重程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6.5 发电机局放故障严重程度评判流程 |
6.6 实例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状况发表科研论文 |
(9)大河家水电站工程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4.1 研究内容 |
1.5 评价工作等级 |
1.5.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
1.5.2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
1.5.3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
1.5.4 风险评价等级 |
1.6 评价范围 |
1.6.1 生态环境评价范围 |
1.6.2 地表水环境评价范围 |
1.6.3 地下水环境评价范围 |
2 大河家水电站工程分析 |
2.1 自然环境 |
2.1.1 地形地貌及地质概况 |
2.1.2 气候气象 |
2.1.3 水文泥沙 |
2.1.4 水文地质及地下水环境 |
2.1.5 水温 |
2.1.6 土壤 |
2.2 运行期影响分析 |
2.2.1 初期蓄水 |
2.2.2 水库运行 |
2.2.3 地下水影响分析 |
2.2.4 生活污水影响分析 |
2.3 工程分析结论 |
3 水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3.1 水生生态环境 |
3.1.1 水生生态调查时段、范围、采样点和方法 |
3.1.2 水生生物环境现状 |
3.1.3 鱼类现状 |
3.1.3.1 种类组成 |
3.1.3.2 鱼类区系组成及其变化情况 |
3.1.3.3 鱼类资源量现状调查 |
3.1.3.4 主要鱼类生态习性 |
3.1.3.5 珍稀保护及特有鱼类 |
3.1.3.6 主要经济鱼类生物学特性 |
3.1.3.7 鱼类重要生境 |
3.2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3.2.1 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 |
3.2.2 水功能区划 |
3.2.3 水环境监测及评价 |
3.2.4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3.3 工程建设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
4 水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
4.1 水文、泥沙影响评价 |
4.1.1 初期蓄水影响 |
4.1.2 库区水文情势 |
4.1.3 坝下水文情势 |
4.1.4 泥沙情势 |
4.2 生态流量分析方法 |
4.2.1 Tennant法计算成果及分析 |
4.2.2 生态水力学法 |
4.3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
4.3.1 水温影响分析 |
4.3.2 水库富营养化预测分析 |
4.3.3 初期蓄水水质影响 |
4.3.4 运行期库区水质影响 |
4.3.5 对下游河道水质影响 |
4.3.6 地下水影响 |
4.4 水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4.4.1 对水生生物栖息环境的影响 |
4.4.2 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
4.4.3 对底栖生物的影响 |
4.4.4 对水生植物的影响 |
4.4.5 对鱼类的影响 |
4.4.6 水生生态影响综合评价 |
5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措施 |
5.1 水环境保护措施 |
5.1.1 砂石料加工系统废水处理 |
5.1.2 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处理 |
5.1.3 施工辅助企业废水处理 |
5.1.4 施工期生活污水处理措施 |
5.1.5 运行期生活污水处理措施 |
5.1.6 运行期含油废水处理措施 |
5.1.7 生态流量泄放措施 |
5.1.8 库区水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
5.2 水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
5.2.1 鱼类保护措施体系 |
5.2.2 栖息地保护 |
5.2.3 鱼类增殖放流措施 |
5.2.4 施工期鱼类保护措施 |
6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随机共振和多维度排列熵的水轮发电机组振动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
1.1.1 背景 |
1.1.2 意义 |
1.1.3 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技术及理论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技术及理论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1.3.1 存在问题 |
1.3.2 发展趋势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主要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基于随机共振的信号去噪 |
2.1 随机共振的基本原理 |
2.1.1 朗之万方程 |
2.1.2 福克-普朗克方程 |
2.1.3 绝热近似理论 |
2.1.4 数值求解方法 |
2.2 随机共振的分类与评价指标 |
2.2.1 随机共振的分类 |
2.2.2 随机共振的评价指标 |
2.3 仿真分析 |
2.3.1 小参数条件下的仿真分析 |
2.3.2 大参数条件下的仿真分析 |
2.3.3 随机共振的影响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多维度排列熵的特征提取 |
3.1 排列熵算法原理 |
3.2 排列熵算法的有效性验证 |
3.2.1 Logistic模型 |
3.2.2 仿真信号分析 |
3.3 排列熵参数的确定 |
3.3.1 互信息函数法确定延迟时间 |
3.3.2 CAO方法确定最佳嵌入维数 |
3.3.3 数值验证 |
3.4 多维度排列熵 |
3.5 基于轴承故障的实例仿真 |
3.5.1 轴承外圈故障 |
3.5.2 轴承内圈故障 |
3.5.3 轴承滚动体故障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IPSO-SVM的故障诊断 |
4.1 支持向量机理论 |
4.1.1 支持向量机的概念 |
4.1.2 支持向量机的求解 |
4.1.3 核函数 |
4.1.4 参数优化方法的选择 |
4.2 粒子群算法 |
4.2.1 粒子群算法概述 |
4.2.2 粒子群算法原理 |
4.2.3 粒子群算法的参数选择 |
4.2.4 粒子群算法的优缺点 |
4.3 改进粒子群算法 |
4.3.1 对惯性权重的调整 |
4.3.2 对学习因子的改进 |
4.4 IPSO-SVM模型的建立 |
4.5 IPSO-SVM模型的测试 |
4.5.1 诊断测试一 |
4.5.2 诊断测试二 |
4.6 本章小结 |
5 实例分析 |
5.1 基于压力脉动信号的故障诊断 |
5.1.1 信号去噪 |
5.1.2 特征向量提取 |
5.1.3 故障诊断 |
5.2 基于水导轴承摆度信号的故障诊断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机组稳定性在线监测与诊断系统在龙羊峡水电站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MA2000的龙羊峡水电站设备趋势分析系统[J]. 颜现波,毛琦,陈小松,颜增强,孙黎全,姚方禄. 水电站机电技术, 2021(10)
- [2]某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郭竞之.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水力发电机组系统可靠性与多能互补综合性能研究[D]. 许贝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4]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大功率励磁系统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D]. 刘沛均.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5]高水头水电站超标振动特性与开机优化控制研究[D]. 刘卓. 天津大学, 2019(06)
- [6]高水头水电站厂房结构耦合振动特性研究[D]. 王鸿振. 天津大学, 2019(06)
- [7]龙羊峡水电站监控系统改造及光伏电站的接入[J]. 王明军,彭德民. 水电站机电技术, 2019(01)
- [8]水力发电机组局部放电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研究[D]. 武桦. 西安理工大学, 2017(01)
- [9]大河家水电站工程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 李庆庆. 西安理工大学, 2017(11)
- [10]基于随机共振和多维度排列熵的水轮发电机组振动故障诊断研究[D]. 何洋洋. 西安理工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