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5型精细脱硫剂在过氧化氢生产中的应用

SC-5型精细脱硫剂在过氧化氢生产中的应用

一、SC-5型精脱硫剂在双氧水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韩智超[1](2020)在《锌渣-粉煤灰基磁性沸石的制备及催化处理印染废水》文中提出锌渣和矸石电厂粉煤灰是炼锌行业和燃煤行业的主要固体废弃物,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锌渣和粉煤灰的产量也急剧增加,大量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堆积,不仅占用土地资源、恶化生态环境,而且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因此,对锌渣和矸石电厂粉煤灰这类工业固体废弃物进行高附加值的资源化综合利用迫在眉睫。本文以工业固废锌渣及矸石电厂粉煤灰为原料,通过一步水热法直接合成磁性Na-P型沸石。研究了磁性Na-P型沸石制备的水热反应条件对产物结构的影响,得出了最佳合成条件。采用XRD、SEM、EDS、FT-IR和VSM等手段对沸石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及磁性能进行表征,并将其作为类芬顿催化剂应用于印染废水降解。XRD、SEM、EDS及FT-IR结果表明:合成的磁性Na-P型沸石呈现均匀地球状形貌,且质量比为0.66:1:0.73:15的锌渣、粉煤灰、氢氧化钠、去离子水,水热晶化时间48小时是合成Na-P型沸石的最佳条件。VSM结果表明:磁性Na-P型沸石具有很小的矫顽力(70.02 G)和剩磁(0.05 emu/g),样品的磁滞回线大致为一重合的“S”型曲线,表明合成的Na-P型沸石具有良好的超顺磁性,磁性Na-P沸石可以在外部磁铁作用下容易分离回收,其饱和磁化强度为3.85 emu/g。磁性Na-P型沸石作为类芬顿催化剂降解直接墨绿染料的结果表明:在催化剂用量4 g/L、过氧化氢加入量8 mmol/L、初始pH=3.2的条件下,合成的磁性沸石催化剂经60 min反应对直接墨绿染料的降解率为96.2%。磁性Na-P型沸石催化剂的稳定性较好,在经过4次循环实验后,其直接墨绿染料降解率仍可保持87%。此外,通过响应面设计法考察了催化剂用量,过氧化氢浓度以及pH对降解直接墨绿染料的影响。根据模型预测得出,最佳的降解条件为:催化剂用量为4.5 g/L、过氧化氢加入量8.58 mmol/L、pH=3.0,此时预测的墨绿染料降解率为99.2%。相同条件下,实验验证的降解率为98.4%,实验值与预测值接近,回归模型可靠。

王伟菁,齐涛,李永利,郭强,刘亚辉,孟凡成,田登超,付明波[2](2019)在《钛铝危废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鉴于我国含钛和含铝危废引起的严重环境污染潜在风险和有价元素资源浪费等弊端,以硫酸法钛白粉行业产生的酸解废渣和铝冶炼过程产生的铝灰为典型代表,回顾了国内外近年来在钛铝危废资源利用和无害化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就。主要结论如下:(1)旋流器分离法和磁选法,是目前钛白行业处理酸解废渣应用最广的两种方法,但仍存在Ti O2回收率不高和回收产品中Ti O2品位低等问题;碱法虽解决了上述问题,实现了高效回收利用酸解废渣中钛资源,但其经济性差、规模小的现状有待进一步升级。(2)铝灰处理的研究繁多,主要集中在资源化利用方面,而其无害化处理才是彻底解决铝灰危废的根本手段,进一步制定铝灰的毒性检测标准和环境风险评估,加强对铝灰中氟和氮等元素的监测和无害化管理,实现铝灰资源化与无害化技术的推广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程浩然[3](2018)在《大气环境工业硅钙系造渣除磷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低成本的冶金法制备太阳能级多晶硅技术备受关注。通常,硅中的金属杂质通过酸洗和定向凝固去除,硼通过造渣去除,磷则通过真空条件去除。然而由于除磷所需要的真空条件苛刻,因此系统地探索一种有效地除磷的新工艺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本论文提出采用低成本造渣工艺,参照实际工业生产的大气环境条件,深入研究CaO-SiO2-CaF2渣系的除磷工艺与机理,取得如下结果:(1)用正交分析方法,研究了 CaO-SiO2-CaF2造渣剂除硼和除磷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影响除硼效果最大的是渣硅比和造渣时间,硼的最大去除率达94%,且造渣熔炼半小时的除硼效率较高。但与除硼不同,影响造渣除磷最大的因素是碱度和渣硅比。熔硅在冷却过程中会生成次生相CaSi2,且渣碱度越大,CaSi2含量越多,而磷容易在CaSi2中富集,并经酸洗去除。磷的最大去除率达99%。还发现,当造渣后所得的渣碱度高于1.39时,由于Ca2Si04的β-γ相变,其体积增加了 12%,渣冷却时会发生自然粉化,有利于渣硅分离。(2)研究次生相CaSi2的生成机理:结果表明,钙系造渣时,硅中的一部分磷被氧化进入到渣中,而其余部分磷则是被还原了,磷在渣硅间的分配比和磷在CaSi2与硅间的分配比在造渣10分钟时分别达到最大值0.82和33.63。研究表明,在短时间造渣熔炼时,Si与CaO反应生成的Ca进入到硅中,并在浇铸后冷却过程中,Ca与Si、P发生了反应生成CaSi2与CaxSiyPz,且CaSi2也有利于Fe、A1、Ca等金属的去除。当造渣时间超过15分钟后,Si和Ca会被氧化,降低了渣碱度,从而使渣中的磷大量进入硅中,因此低碱度渣不利于除磷。(3)研究硅钙合金直接除磷的可行性:研究发现,硅钙合金可以去除硅中的磷,并且去除效果随合金添加量增加而上升。当硅钙合金与硅的比例为2时,磷在CaSi2与Si间的分配比达到74.39,此时P去除率达到95.45%。

杨敏建[4](2010)在《镁基储氢材料的制备及对二硫化碳、噻吩的加氢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焦炉煤气合成甲醇的关键在于其深度脱硫,有机硫的加氢脱硫程度是影响甲烷转化催化剂和甲醇合成催化剂寿命的重要因素。将镁基储氢材料用于焦炉煤气中含硫化合物的加氢脱硫是解决此问题的一项应用基础研究。本文以氢气反应球磨法制备了镁基储氢材料,对影响镁基储氢材料制备的关键参数——碳原料种类、Mg/C配比、金属催化剂、球磨时间等进行了研究;以焦炉煤气中二硫化碳和噻吩为镁基储氢材料加氢反应的对象,对镁基储氢材料放出的氢与二硫化碳和噻吩之间的加氢反应进行了对比,并对含硫化合物加氢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镁基储氢材料供氢与含硫化合物加氢的反应机理。碳原料是制备镁基储氢材料优良的分散剂、助磨剂和改性剂。无烟煤经脱灰、碳化可脱除煤中碳骨架上氢原子和氧原子,制得具有类石墨晶体结构的微晶碳。添加微晶碳40 wt.%制得的镁基储氢材料60Mg40C颗粒大小均匀,粒度为30~50nm,且微晶碳在储氢材料中的分布较均匀,没有团聚现象。微晶碳含量为30 wt.%和40 wt.%时,材料的储氢密度较大,分别为4.93wt.%和4.78 wt.%。微晶碳含量过少或过多都会使材料的储氢密度降低。针状焦比微晶碳对镁粉具有更加优异的分散性能,添加10 wt.%即可使粉体避免冷焊和粘附。针状焦在球磨过程中易发生非晶化。针状焦添加量对储氢材料储氢密度的影响显着,添加量为5 wt.%时材料的储氢密度可达4.35 wt.%,但添加量超过10 wt.%时,材料的储氢密度变得很低。活性炭对镁粉也具有良好的分散作用,添加20 wt.%可使粉体不发生冷焊和粘附。在保证镁碳粉体分散性的同时,活性炭的添加量越高,材料的储氢密度越低。XRD显示,添加以上碳原料制备的镁基储氢材料中,Mg为主要的储氢体。此外,添加微晶碳、针状焦、活性炭可降低镁基储氢材料的放氢温度。金属催化剂Al、Co、Fe、Mo的添加能降低储氢材料的放氢温度,改善材料的放氢性能。其中添加Co的储氢材料50Mg40C10Co的初始放氢温度最低,为210.7℃。金属催化剂的含量以4 wt.%-7 wt.%为宜,所制储氢材料具有较明显的放氢吸热峰和较低的放氢温度。球磨时间能明显影响储氢材料的储氢性能,适宜的球磨时间为4 h。储氢材料的循环吸放氢对材料的储氢性能并没有明显改善,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多,储氢密度会衰减。Co、Mo、Ni三种金属的协同作用可有效降低材料的放氢温度。储氢材料的成型性能与储氢材料中的金属含量有关,不同硬度的金属相互嵌合,可使材料的成型性能提高。储氢材料60Mg35C5Mo对二硫化碳进行加氢反应时,产物中有Mg和H2S生成,反应温度在350℃时,储氢材料中氢转入H2S的比例最高,为20.55%;对噻吩进行加氢反应时,产物中有MgS和H2S生成,反应温度在300℃时,储氧材料中氢转入H2S的比例最高。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含硫化合物利用储氢材料放出的氢进行加氢反应,只有在特定温度区间内才能促进储氢材料放氢与含硫化合物加氢,生成更多的H2S。反应温度对加氢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影响着储氢材料的放氢与供氢,还影响着储氢材料对含硫化合物加氢反应的程度。二硫化碳和噻吩与储氢材料进行加氢反应的活性不同,二硫化碳的C-S键键能较低,比较容易断裂,而噻吩由于具有硫杂环的芳香性,较难发生加氢反应。二硫化碳加氢反应采用连续操作的管式反应器,载气连续流动,含硫化合物与储氢材料的接触时间短,反应管内载气温度受流速影响,进入反应区后载气温度经加热才能达到反应温度。噻吩加氢反应的高压反应釜装置虽然可以延长噻吩与储氢材料的接触时间,但整个反应过程密闭,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降低,对反应产生不利影响。碳原料中以添加微晶碳制备的镁基储氢材料对含硫化合物的加氢反应性能改善效果最好,金属催化剂以Mo对加氢反应的催化作用最好。镁基储氢材料供氢与含硫化合物进行加氢反应,微晶碳对镁基储氢材料的供氢提供了扩散通道,金属催化剂对镁基储氢材料的供氢起到催化作用。

宋磊[5](2003)在《活性炭纤维吸附法精细脱除二氧化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劳动保护、人体健康保护对空气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生产对工艺气体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气体中精细脱除二氧化硫的技术对环境保护及工艺气体的净化有重要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传统的精脱硫技术能耗高、脱硫精度差,因而限制了其在工业上的应用。针对此问题,本文采用新型碳材料——活性炭纤维(ACF)作为精脱硫剂,对其在低浓度二氧化硫(<0.01%)气体中的吸附过程进行了研究。 目前,文献报道的以活性炭纤维作为脱硫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氧化硫的浓度为0.1%以上,对于二氧化硫的浓度在0.01%以下的气体中脱除二氧化硫气体的研究鲜有报道。本论文在低浓度二氧化硫(<0.01%)的气体范围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1.考察了动态条件下低浓度SO2气体分析测试方法,结果表明“甲醛——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是适合的检测方法,从显色时间、线性范围、检出限和灵敏度都可以达到实验的要求。 2.测试了活性炭纤维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质,考察其比表面积,孔径分布,表面元素及其结合态,研究其作为精脱硫剂的可能性。 3.对活性炭纤维精脱硫过程进行了研究: ①通过考察活性炭纤维在常温、常压下对低浓度的二氧化硫(<0.01%)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二氧化硫气体的浓度越低、床层温度越高、空速越大其吸附容量就越小。 ②得出活性炭纤维在此浓度范围下的传质区的高度为40~60mm,空速对传质区高度的变化影响较大。 ③得到活性炭纤维在此浓度范围下的吸附热为30.IKJ/mol,为其凝聚潜热 的1 .37倍。 ④探讨了活性炭纤维的吸附模式,不同的情况下其吸附模型不同,Langmuir 和DR方程适合不同的浓度下吸附模型。 ⑤对活性炭纤维的传质过程进行了计算和研究,结果表明其扩散过程为内 扩散控制机理,传质系数受到吸附质的浓度变化的影响浓度越高其传质 系数就越大。4.初步研究了活性炭和活性炭纤维混合装填的精脱硫效果。从压降,脱硫率等 方面综合考虑,当活性炭和活性炭纤维的装填高度的比例为1:2时,其性 价比较高。

张兆和[6](2001)在《SC-5型精脱硫剂在双氧水生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吕正平,刘壬川,朱力,张建宇,吕待清[7](2000)在《S系列脱硫产品的特点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孔渝华,王国兴,王先厚[8](2000)在《常温精脱硫新技术的进展及其工业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由本所开发的常温精脱硫新技术、并简述了该新技术应用于联醇、单醇、双甲、氨的联产、氨合成原料气高压深度净化、精细化工、天然气脱硫等方面的使用情况及经济效益。

钱水林[9](1996)在《近期合成原料气精脱硫技术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综述了国内合成原料气精脱硫技术,着重介绍活性炭、氧化铁、氧化锌、有机硫水解等精脱硫剂的物化特性和使用条件以及工业应用实例,选用原则和有关应用注意事项。

孔渝华,王国兴,王先厚,李增敏,李小定[10](1995)在《常温精脱硫工艺的新进展及其应用》文中提出本文叙述了由T504水解催化剂下串T101精脱硫剂(特种活性炭)与由EZX多功能精脱硫剂单独组成的常温精脱硫新工艺,新工艺可将气体中的总硫(COS+H2S)脱除至<0.06 ppm,它们已在保护甲醇、甲烷化、氨合成催化剂、贵金属催化剂、特种吸附剂与食品CO2气体中等50多家中、小化肥厂使用,取得了显着的效果。

二、SC-5型精脱硫剂在双氧水生产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C-5型精脱硫剂在双氧水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锌渣-粉煤灰基磁性沸石的制备及催化处理印染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锌渣简介
    1.2 锌渣的综合利用
        1.2.1 回收有价金属
        1.2.2 生产建筑材料
    1.3 矸石电厂粉煤灰来源及研究现状
        1.3.1 矸石电厂粉煤灰的来源
        1.3.2 矸石电厂粉煤灰的研究现状
    1.4 磁性沸石研究进展
        1.4.1 磁性沸石概述
        1.4.2 磁性沸石的制备方法
    1.5 类芬顿法处理印染废水
        1.5.1 染料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1.5.2 类芬顿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1 目的
        1.6.2 意义
    1.7 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7.2 技术路线
    1.8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1.1 锌渣
        2.1.2 矸石电厂粉煤灰
        2.1.3 碱源
        2.1.4 其他试剂
    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3 主要表征方法
第3章 磁性Na-P型沸石的制备及表征
    3.1 磁性Na-P型沸石的制备
    3.2 磁性Na-P型沸石的XRD分析
    3.3 磁性Na-P型沸石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3.4 磁性Na-P型沸石的微观形貌
    3.5 磁性Na-P型沸石的磁性能
    3.6 磁性Na-P型沸石的孔径分布
    3.7 本章小节
第4章 磁性Na-P型沸石的催化性能
    4.1 染料及催化降解性能检测
        4.1.1 直接墨绿染料及类芬顿催化降解实验
    4.2 磁性Na-P型沸石用于类芬顿降解印染废水
        4.2.1 溶液pH值的影响
        4.2.2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4.2.3 双氧水投加量的影响
        4.2.4 直接墨绿初始浓度的影响
    4.3 直接墨绿溶液降解前后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4.4 磁性Na-P型沸石的稳定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响应面优化磁性Na-P沸石降解直接墨绿染料
    5.1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
    5.2 响应面法研究磁性沸石类芬顿催化性能
        5.2.1 响应面实验设计
        5.2.2 响应面模型的建立及统计学分析
        5.2.3 响应面图形分析
        5.2.4 模型优化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磁性Na-P型沸石催化降解反应动力学
    6.1 不同催化剂投加量降解动力学分析
    6.2 不同H_2O_2浓度降解动力学分析
    6.3 不同初始溶液pH降解动力学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2)钛铝危废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硫酸法酸解泥渣资源化利用
    1.1 硫酸法酸解泥渣物相组成
    1.2 从酸解废渣中提取有价组分
        1.2.1 直接反渣法
        1.2.2 浮选法
        1.2.3 磁选法
        1.2.4 旋流器分离法
        1.2.5 两段酸浸法
        1.2.6 萃取分离法
        1.2.7 碱法
    1.3 制备建筑材料
    1.4 回收酸解废渣中铁资源
    1.5 无害化中和处理
2 铝灰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
    2.1 铝灰的组成及结构特点
    2.2 铝灰资源化技术现状
        2.2.1 回收金属铝
        2.2.2 生产氧化铝
        2.2.3 制备净水剂
        2.2.4 回收盐
        2.2.5 制备铝基材料
    2.3 二次铝灰无害化技术现状
        2.3.1 AlN的水解脱氨
        2.3.2 氟化物、氯化物的脱除
3 结论

(3)大气环境工业硅钙系造渣除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创新和贡献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伏发电
        1.2.1 光伏发电历史
        1.2.2 光伏电池原理
        1.2.3 光伏电池分类和发展
    1.3 工业硅提纯
        1.3.1 硅性质
        1.3.2 光伏发电对晶体硅纯度的要求
        1.3.2.1 硅中的杂质
        1.3.2.1.1 金属杂质
        1.3.2.1.2 非金属杂质
        1.3.2.2 SEMI标准
        1.3.2.3 除磷除硼必要性
        1.3.3 工业硅提纯方法
        1.3.3.1 化学法
        1.3.3.2 冶金法
        1.3.3.2.1 吹气精炼
        1.3.3.2.2 定向凝固与合金结合定向凝固
        1.3.3.2.3 真空熔炼
        1.3.3.2.4 造渣
        1.3.3.2.5 酸洗
    1.4 造渣除磷
    1.5 本文选题依据和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目标
        1.5.3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工业硅冶炼及其造渣提纯探索
    2.1 工业硅冶炼原理
        2.1.1 冶炼方法
        2.1.2 原料
        2.1.2.1 硅石
        2.1.2.2 碳质还原剂
        2.1.2.3 电极
    2.2 工业硅冶炼热力学分析
    2.3 工业硅杂质来源
        2.3.1 牌号
        2.3.2 杂质主要来源
    2.4 工业硅造渣提纯探索
        2.4.1 工业硅原料分析
        2.4.2 造渣剂分析
        2.4.3 造渣后工业硅
        2.4.4 造渣后的渣分析
        2.4.4.1 造渣后的渣相
        2.4.4.2 坩埚炉口凝结渣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造渣及辅助材料和分析设备
    3.1 造渣设备及辅助材料
        3.1.1 感应加热原理
        3.1.1.1 电磁感应原理
        3.1.1.2 焦耳定律
        3.1.1.3 集肤效应
        3.1.1.4 感应加热的功率和频率
        3.1.1.5 热传导定律
        3.1.2 感应加热特点与应用
        3.1.3 中频炉
        3.1.4 耐火材料
        3.1.4.1 酸性耐火材料
        3.1.4.2 中性耐火材料
        3.1.4.3 碱性氧化物
        3.1.4.4 耐火材料的性能
        3.1.5 熔炼坩埚
    3.2 分析设备
        3.2.1 仪器分析的主要性能指标
        3.2.1.1 精密度
        3.2.1.2 准确度
        3.2.1.3 选择性
        3.2.1.4 标准曲线
        3.2.1.5 灵敏度
        3.2.1.6 检出限
        3.2.2 分析设备
        3.2.2.1 ICP-AES/ICP-OES
        3.2.2.2 SIMS
        3.2.2.3 XRD
        3.2.2.4 SEM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造渣除硼除磷的正交分析
    4.1 研究背景及正交分析
        4.1.1 研究背景
        4.1.2 正交分析
    4.2 实验过程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过程
        4.2.3 实验结果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渣相分析
        4.3.2 除硼结果和正交分析
        4.3.3 除磷结果及正交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工业硅钙系造渣除磷机理的研究
    5.1 研究背景及造渣剂
        5.1.1 研究背景
        5.1.2 造渣剂
        5.1.2.1 造渣剂组成及熔点
        5.1.2.2 造渣剂黏度
        5.1.2.3 造渣剂密度
    5.2 实验过程
        5.2.1 造渣
        5.2.2 酸洗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造渣后酸洗实验结果分析
        5.3.1.1 造渣酸洗对工业硅中Fe、Al和Ca等主要金属杂质的去除
        5.3.1.2 硅中CaSi_2
        5.3.1.3 不同造渣时间、碱度、渣硅比对硅中CaSi_2含量的影响
        5.3.1.4 CaSi_2去除
        5.3.2 CaO硅热反应还原成Ca进入Si
        5.3.3 除P实验分析
        5.3.4 除P的理论分析
        5.3.4.1 氧化除P
        5.3.4.2 还原除P
        5.3.5 高碱度还原除P过程中熔炼石墨坩埚的腐蚀
        5.3.5.1 石墨主要化学成分
        5.3.5.2 石墨的化学稳定性
        5.3.5.3 造渣熔炼时石墨坩埚腐蚀
        5.3.5.3.1 石墨坩埚的氧化
        5.3.5.3.2 石墨坩埚的内壁腐蚀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硅钙合金除磷的探索
    6.1 硅钙合金及其相图
        6.1.1 硅钙合金相图
        6.1.2 硅钙合金生产
        6.1.2.1 钙的主要理化性质
        6.1.2.2 硅钙合金的生产方法
    6.2 硅钙合金除P实验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造渣及合金实验中的CaSi_2
        6.3.2 合金实验后CaSi_2中的B和P的计算
        6.3.3 硅钙合金除P
        6.3.4 硅钙合金实验后Si的损失计算
        6.3.5 硅钙合金除B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1 发表的期刊论文
    2 申请的发明专利
    3 参与的科研项目
    4 获奖情况
致谢

(4)镁基储氢材料的制备及对二硫化碳、噻吩的加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焦炉煤气利用现状
    1.2 焦炉煤气脱硫方法
    1.3 储氢材料用于加氢反应的研究进展
    1.4 加氢脱硫反应机理的研究现状
    1.5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2 实验方法
    2.1 储氢材料制备用实验原料
    2.2 储氢材料制备用实验设备
    2.3 镁基储氢材料的制备方法
    2.4 镁基储氢材料的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方法
    2.5 镁基储氢材料对二硫化碳、噻吩的加氢方法
3 镁基储氢材料的控制性制备
    3.1 引言
    3.2 碳原料种类的影响
    3.3 Mg/C配比的影响
    3.4 金属催化剂的影响
    3.5 制备参数的优化
    3.6 小结
4 镁基储氢材料对二硫化碳、噻吩的加氢
    4.1 引言
    4.2 对二硫化碳的加氢反应
    4.3 对噻吩的加氢反应
    4.4 二硫化碳、噻吩加氢反应的比较
    4.5 模拟焦炉煤气中噻吩的加氢反应
    4.6 小结
5 镁基储氢材料供氢与含硫化合物加氢反应机理的探讨
    5.1 引言
    5.2 镁基储氢材料供氢机理
    5.3 含硫化合物加氢机理
    5.4 供氢与加氢耦合机制
    5.5 小结
6 结论与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问题与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参考文献

(5)活性炭纤维吸附法精细脱除二氧化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1.1 精细脱除二氧化硫气体的意义与作用
        1.1.1 精脱硫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1.1.2 精脱硫对烟气脱硫技术的作用
        1.1.3 精脱硫在生产工艺当中的作用
    1.2 精细脱除气体中二氧化硫技术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2 实验装置及方法
    2.1 材料
        2.1.1 脱硫剂
        2.1.2 气体
    2.2 仪器
        2.2.1 二氧化硫气体分析仪
        2.2.2 气体流量控制仪器
        2.2.3 脱硫剂表面物理化学性能测试仪器
    2.3 实验装置
3 二氧化硫分析方法的选择和脱硫剂的性能表征
    3.1 二氧化硫气体分析方法比较
        3.1.1 显色时间的影响
        3.1.2 温度和浓度对显色时间的影响
        3.1.3 线性范围、检出限和灵敏度
    3.2 脱硫剂的性能表征
        3.2.1 GAC和ACF的表面物理性能
        3.2.2 GAC和ACF表面形貌
        3.2.3 GAC和ACF表面化学性能
        3.2.4 活性炭纤维吸附前后表面化学性能
        3.2.5 精脱硫剂的选择
        3.2.6 小结
4 活性炭纤维对低浓度二氧化硫气体的吸附过程研究
    4.1 不同体系下活性炭纤维的吸附性能
        4.1.1 吸附质气体的浓度对ACF的吸附性能的影响
        4.1.2 吸附温度对活性炭纤维的吸附性能影响
        4.1.3 空速对活性炭纤维的吸附性能的影响
        4.1.4 流量对活性炭纤维的吸附性能的影响
    4.2 传质区的计算
    4.3 吸附热的计算
    4.4 活性炭纤维在低浓度下的吸附模型
        4.4.1 吸附的基础理论
        4.4.2 吸附等温线
        4.4.3 活性炭纤维在低浓度下的吸附模式
    4.5 传质机理和扩散系数
        4.5.1 传质机理
        4.5.2 扩散系数
    4.6 精脱硫吸附装置的初步探讨
        4.6.1 长周期模拟试验
        4.6.2 关于“ACF-GAC”组合式精脱硫装置的构想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致谢

(6)SC-5型精脱硫剂在双氧水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
2 运行情况及效果
3 运行总结

四、SC-5型精脱硫剂在双氧水生产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锌渣-粉煤灰基磁性沸石的制备及催化处理印染废水[D]. 韩智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2]钛铝危废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进展[J]. 王伟菁,齐涛,李永利,郭强,刘亚辉,孟凡成,田登超,付明波.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19(03)
  • [3]大气环境工业硅钙系造渣除磷的研究[D]. 程浩然. 厦门大学, 2018(12)
  • [4]镁基储氢材料的制备及对二硫化碳、噻吩的加氢性能研究[D]. 杨敏建. 山东科技大学, 2010(08)
  • [5]活性炭纤维吸附法精细脱除二氧化硫研究[D]. 宋磊. 四川大学, 2003(01)
  • [6]SC-5型精脱硫剂在双氧水生产中的应用[J]. 张兆和. 小氮肥, 2001(01)
  • [7]S系列脱硫产品的特点及其应用[J]. 吕正平,刘壬川,朱力,张建宇,吕待清. 小氮肥, 2000(08)
  • [8]常温精脱硫新技术的进展及其工业应用[J]. 孔渝华,王国兴,王先厚. 小氮肥设计技术, 2000(02)
  • [9]近期合成原料气精脱硫技术综述[J]. 钱水林. 小氮肥设计技术, 1996(03)
  • [10]常温精脱硫工艺的新进展及其应用[J]. 孔渝华,王国兴,王先厚,李增敏,李小定. 氮肥设计, 1995(03)

标签:;  ;  ;  ;  ;  

SC-5型精细脱硫剂在过氧化氢生产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