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实用程控信号源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磊[1](2021)在《基于LabVIEW的开关电源自动测试系统设计》文中提出自动测试系统(Automatic Test System,ATS)因其精度高、速度快、操作简单等优点,在电路测试、汽车电子、仪表生产等领域有着极大的应用优势。而为了减少项目投入,加快研制速度,ATS在设计时常采用虚拟仪器技术(Virtual Instrument,VI)进行开发完善,利用其平台兼容性高的特点进行仪器测控。目前,VI开发的ATS已经引起了测试人员的关注,成为各类测试项目开发的首选工具之一。本文便是以开关电源作为测试单元,以VI技术开发ATS,在完善ATS功能设计的同时,实现对开关电源的部分性能测试,保证产品的供电质量。首先,文中对ATS、VI技术及Lab VIEW进行了基本介绍,分析了ATS的整体方案设计、软硬件分工、各模块功能。根据常见ATS架构需求及测试流程,设计了相关的测试节点与辅助电路,以保障测试程序成功运行,完成各项信号采集任务。本文以PCI采集卡、信号源、程控电源作为主要测量仪器,采用VISA串口及PCI总线两种方式实现通讯控制。同时,测试节点与负载组的设计有效的替代了开关矩阵、电子负载,实现了测试单元及电路信号的切换。其次,对于ATS上位机的常用功能、测试过程、单元测试进行了分析设计。为优化自动测试的执行过程,将关键的运行步骤进行了单独的设计介绍。同时设立了多个测试单元模块,以单元测试的结果对方法设计进行改进,加强测试过程的数据分析,验证自动测试流程的可行性。此外,上位机设计了用户管理、数据报表、仪器控制以及单元测试等功能,并将Lab VIEW与Multisim进行了互联仿真,加入了电路的仿真测试,仿真测试单元的电路特性以便于测试设计。最后,对ATS的整体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将各测试结果与设计参数对比,分析误差,验证ATS自动测试的运行效果。实验表明ATS能够对开关电源的主要性能指标进行测试与判断,采集的电压误差能够保持在0.5V左右。其中,在稳定性测试上,ATS能够响应输入端电压与输出端负载的变换请求,所测负载调整率维持在±5%的参数标准之内。各实验结果表明ATS从登录注册到自动测试能够流畅的运行,各单元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测试效果。
龙彦卿[2](2021)在《四象限程控信号源模块设计》文中认为信号源是一种常用于各大实验室及教学等场所,能为其他设备提供低噪声的标准电信号的供电仪器。科技的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科研生产环境,如高校实验室、航空、军工等,对供电设备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最常用的指标便是噪声水平与精度。而近几年以来,这些高精度仪器的主要来源是海外市场进口,无论是技术研究还是生产水平,国内的生产厂家仍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国外。在这种环境下,本文设计了一种四象限程控信号源模块,借此为信号源的研究与生产提供新的竞争力与突破。通过对比近几年来国内外产品各指标性能,在设计过程中分析各种方案的可能性,提出一种解决方案。在现有实验室对于高标准信号源的应用背景下,为实现四象限程控信号源,该设计采用了模块化的思想,主要内容如下:(1)信号源部分采用多级稳压方法,对传统信号源的开关稳压或线性稳压结构进行优化改进。其中前级稳压采用与开关稳压功能相近的工频变压器,主要实现交流信号与直流信号的转换,再经整流滤波进行初步稳压;而后级稳压利用线性稳压的高精度低噪声,对前级稳压输出的直流信号做二次稳压处理,同时利用TDA72XX功放的内部结构实现模块的四象限输出功能。TDA72XX的主从并联式结构与LM3XX的组合使用则可以提高其功率输出与带载能力。(2)核心控制部分采用ARM处理器芯片与FPGA芯片共同组成的多核心控制方案,对于普遍采用的单核ARM核心或单核FPGA核心更具有优势。其中ARM处理器的主要功能为信号采集获取、信号处理及滤波等功能,FPGA则控制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之间的转换与输出等功能,两者相互独立却又相辅相成,共同承担模块的核心控制功能。(3)控制部分则通过调理电路与高精度模数转换,实现内部数据采集、测量与显示。利用16位高速双通道DAC8552与24位同步采样∑-△型AD77XX,使模块满足高精度的数据采集与稳定可靠的内部测量。
叶俊浩[3](2021)在《基于LabVIEW的声级计自动检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声级计作为测量声音声压级大小最常见的仪器使用场所广泛,确保其测量准确性有着重要意义。但声级计检定过程复杂,随着日常送检声级计日益增多,计量院人工检定方式难以应付,因此结合检定规程与计量院检定工作实际情况提出设计了基于LabVIEW的声级计自动检定系统,以减轻检定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检定效率和检定结果准确率。在硬件方面,系统以多串口工控机为控制核心,依托虚拟仪器技术,为所有需要程控的仪器提供标准的接口,将它们集成到单个系统。使用Key Sight 33520B型信号源代替原有的正弦信号发生器、猝发音信号发生器,简化了标准仪器且输出电信号准确度更高。在软件方面,系统采用了LabVIEW操作者框架,应用面向对象封装、继承和多态技术,构建硬件虚拟层封装标准仪器设备和被检声级计;测试虚拟层封装声级计各检定部分检定过程、检定指标。系统软件总体结构分为三个层次:顶层交互主程序,该层面向用户,可以调用各个检定功能模块,实现用户对整个检定过程的监控与管理;中间层功能模块包含了声级计检定各部分功能、手动检定功能、不确定度评定功能、报告生成功能,通过调用底层的仪器驱动实现各功能模块流程;底层仪器驱动包括了标准仪器和被检声级计的控制驱动。各个功能模块通过封装完成的“类”搭建,模块之间相互配合,耦合性低,系统软件运行的高效和稳定。系统可实现声级计检定工作中仪器控制、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处理、原始数据记录报告生成等工作的自动化,可检定声级计频率范围1 Hz~200 k Hz,声压级动态范围110 d B。经过多次考核验证,系统工作稳定可靠,检定消耗时间缩短为人工检定的一半,有效的提高了声级计检定工作效率。此外,通过软件同步和延时功能设计,所有检测数据实现了自动时间标识,消除了人工检定读数的不确定性,提高了检定结果的准确度;系统软件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降低了后续扩展不同型号被检声级计的难度。
荣佑信[4](2020)在《XXX机构综合测试仪研制》文中研究说明XXX机构作为某防空装备的重要部件,其性能指标不仅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而且还影响以该机构作为控制装置的某防空装备的战场打击精度。本课题依托云南某公司的合作开发项目,在国内外自动测试系统研究基础上,展开对XXX机构综合测试仪的软硬件设计与研究工作。针对项目委托方手动测试效率低、数据可靠性差、测试结果手动记录繁琐的问题,通过运用现代测控技术、数据采集技术和数据库相关技术,研制了一台综合测试仪。本文首先对综合测试仪进行需求分析,阐明了该综合测试仪适用于测试XXX机构各项性能指标的设计要求,明确了研制该综合测试仪所需的技术和待解决的技术难点,设计出系统的总体方案,并分别从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进行方案设计与分析。然后阐述了该综合测试仪的硬件选型及设计方案,最终搭建了完整的综合测试仪硬件平台。针对脉冲电流测量问题,分析并对比了常用方法,为待测脉冲电流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并设计了测量电路结构;设计并介绍了一种基于PCI采集卡的相位测量方案。为了实现对XXX机构信号数据的采集和可视化功能,本文对基于PCI数据采集卡的数据采集算法进行了设计,同时采用波形显示控件和其他组件实现了波形数据的可视化、平移、放大和缩小等功能;为了实现对XXX机构两路特殊信号的相位差计算,本文介绍了相位差的基本原理和计算相位差的常用算法。针对XXX机构两路信号的特殊性,通过分析相关法、DFT法和过零点法设计了一种改进的过零点相位求解法,实现了计算两路信号相位差的功能。基于Visual Studio 2017平台和C#编程语言,开发了XXX机构综合测试仪应用软件。运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和多线程技术对应用软件的各部分功能进行设计,并进行了程序流程分析和功能实现;运用数据库技术和报表生成技术实现了测试数据的自动保存和报表定制并针对大量数据存取数据库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测试表明:该综合测试仪运行稳定、具备通信、数据测量与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显示、数据存储和报表生成等功能,满足实际使用需求。本综合测试仪能够满足针对XXX机构自动测试的要求,提高了检测效率和测试数据的安全性,达到了研制目的。
田林江[5](2020)在《基于矢量信号源的雷达回波模拟软件》文中认为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断更新,传统雷达系统测试方法已无法胜任新体制雷达的测试需求,在此背景下,雷达回波模拟器应运而生。一般地,通用的雷达回波模拟器由矢量信号源与雷达回波模拟软件组合构成,由于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因而具有功能丰富、实用高效等特点。因此,进一步研发一款通用性更好、扩展性更强、实用性更高的雷达回波模拟软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研发的软件对此做出了尝试。本文首先依据雷达回波模拟软件的需求分析,提出可同时模拟发射信号与回波信号的雷达回波模拟软件总体设计方案,并自顶而下地将雷达回波模拟软件划分为核心功能模块、界面交互模块和数据接口模块。其中,核心功能模块基于回波模拟相关算法,在后台产生所需的雷达发射信号与回波信号;界面交互模块负责完成人机交互和软件整体操控;数据接口模块负责软件与外部进行通信。其次,本文基于Visual Studio2013与Qt 5.7平台,使用C++语言详细实现了各个模块。其中,核心功能模块对于发射信号,实现了连续波、脉冲压缩等八种制式雷达发射信号,按照逻辑流程,包括生成包络、信号重频、脉内调制等步骤,对于雷达回波信号,可通过模拟天线方向图与运动模型,获得目标实时回波信号,对于雷达环境回波信号,可模拟杂波信号、干扰信号、噪声信号,其中,杂波类型支持海杂波、地杂波及气象杂波等,干扰类型支持压制式干扰、欺骗式干扰及箔条干扰等;界面交互模块实现了波形数据显示与仿真参数设置,完成对软件的整体控制;数据接口模块通过LAN接口与GPIB接口,与矢量信号源组成雷达模拟系统,通过数据文件接口完成数据的存储与传输。最后,搭建软件测试场景,并针对性设计测试用例,对软件各个模块完成测试,以保证软件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本文研发的软件,与同类雷达回波模拟软件相比,除了具有雷达发射信号种类多、制式全的特点以外,还实现了对多种复杂雷达环境和目标回波信号的模拟功能,功能更全面。特别是其充分利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使软件升级更方便,并可与现有信号发生仪器,组成通用雷达信号模拟器,进而在雷达系统的开发和测试中被广泛采用。
何强[6](2020)在《捷变频信号源的ARM控制模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5G通信、国防安全的快速发展对信号源的测试精度、相位噪声、易用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此外还要求其具有频率捷变、功率精确可调等功能。捷变频信号源不仅在元器件测试、天线、自动测试系统等频率切换时间对系统测试影响较大的领域有着明确应用,还被广泛应用在电子战、捷变频制导系统、捷变频雷达等国防领域。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捷变频信号源的ARM控制模块研究。在分析捷变频信号源的需求后设计了对ARM控制模块硬件方案和软件方案,并实现了硬件电路和软件功能设计。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有:1)外围功能电路设计。以高性能处理器IMX6Q为核心对外围电路进行搭建,完成电路原理图和版图设计。2)人机交互界面设计。针对仪器功能进行分析,采用了跨平台工具Qt,设计了界面结构及菜单结构,完成人机交互界面的逻辑设计,能够在界面进行各个参数设置,实现对仪器的本地控制。3)捷变频信号源ARM模块与FPGA模块的通信设计。设计Linux底层通信驱动,采用DMA技术,将FPGA当成SDRAM-like设备挂载在ARM总线接口上,实现应用程序与底层硬件的快速通信。针对捷变频信号源捷变的特性,设计了捷变控制字数据结构。通过在ARM端将多频点控制字数据编辑成序列,下发并存储在FPGA端DDR内,以序列播放的形式对控制字做出响应,利用FPGA并行处理的特点,提高捷变效率。4)自动测试系统接口设计。采用LXI接口和SCPI命令解释器实现自动测试系统接口。在LXI接口中,主要采用VXI-11协议实现仪器发现与识别机制,可以在网络中被识别;采用CGI实现Web访问接口,可通过浏览器对仪器进行访问控制。根据仪器特性设计了一套SCPI命令,针对SCPI命令解释器设计的复杂的难点,采用查找操作时间复杂度为O(1)的哈希桶算法存储SCPI命令并实现SCPI命令解释器。通过以上研究工作,本课题实现了捷变频信号源ARM模块的软硬件内容,包括ARM与FPGA通信实现点频、扫频输出等功能、通过LXI接口发送SCPI控制命令实现仪器程控操作、在Web浏览器中完成对本地仪器的访问控制。
王琪璘[7](2020)在《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的程控化测量及应用》文中认为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作为助航系统,可以提高船舶航行的安全性。AIS的不断发展使得AIS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其通信性能的优劣决定了整个AIS网络是否可以正常运作,直接影响着各个船只海上航行的安全性。本文围绕AIS的发射机性能和接收机性能的测量,针对传统测量方法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改进。影响AIS发射机物理层性能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对其中的AIS信号的载波频率、载波功率和下降沿时间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频谱仪的AIS信号载波频率的程控化测量方案。计算机与频谱仪通过网口进行局域网通信,频谱仪的输入端口连接AIS发射机的射频输出端口,计算机通过发送可编程仪器标准命令(Standard commands for programmable instruments,SCPI)设定频谱仪进入信号捕捉的工作模式,当频谱仪捕捉到信号后,若符合AIS信号的工作频段范围且信号功率大于5d Bm,将该信号对应的数据传输至计算机,计算机根据频偏是否小于500Hz来判断是否为有效的AIS信号。其次,本文提出了基于功率计的AIS载波功率测量方案,即计算机发送SCPI指令控制功率计对AIS载波功率进行测量,根据载波功率偏差是否在±1.5d B以内来判断待测AIS船台的发射功率是否合格。最后,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示波器的AIS下降沿时间的程控化测量方案,即计算机发送SCPI指令控制示波器,使其开始捕获AIS下降沿信号。根据下降沿时间是否小于1ms判断接收到的数据是否合格。影响AIS接收机物理层性能的因素也有很多,由于影响AIS接收机性能的指标大多需要计算误包率,且人工测量误包率效率非常低,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任意波形发生器(Arbitrary Waveform Generator,AWG)的AIS误包率(Packet Error Rate,PER)程控化测量方案。通过不断改变AWG的发射功率,测得多组误包率及待测AIS的灵敏度。此外,在检测同道抑制性能、邻道抑制性能等AIS接收机性能的时候,往往需要AIS信号和干扰信号并存。本章提出一种仅用一台AWG同时产生AIS信号和干扰信号的方案。综上,本文对AIS发射机和接收机的几种物理层性能进行了程控化测量,与传统的人工测量方案相比,大大提高了测量效率和准确性,有一定的实用性。
屈胜平[8](2020)在《多导睡眠生物电信号监测与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睡眠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因此高效高质量地采集睡眠生物电信号对睡眠监测及治愈相关睡眠疾病十分重要。但是国外多导睡眠监测设备性能良好但价格较为昂贵,而国内设备价格相对较低但性能难以保证,这就为高质量地获取睡眠生理信号提高了难度;同时,数据采集者难以精准获取采集设备的稳定运行状态和环境噪声的影响程度,使得数据采集效率和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结合美国睡眠医学会标准和设计需求指标,自主设计开发的多导睡眠生物电信号监测及评估系统有效提升了多导睡眠生物电信号采集实验的效率和可靠性。下面将详细阐述主要研究工作:首先,针对多导睡眠生理信号监测系统,为了采集幅值微弱的脑电信号,依托脑电噪声抑制技术,本文重点设计了模拟前端电路和右腿驱动电路,并分析了电路的工作特性和共模抑制比改善特性;为了精准获取人体生物阻抗,基于人体生物电学模型,进行了仿真设计,给出了合适激励输入和阻抗检测方案;另外从电源噪声抑制和安全角度出发,给出了低噪声电源和接口安全保护解决方案。其次,为了满足信号源有标准测试信号输出模式、共模抑制比测试模式、真实生物电信号回放模式的三种输出模式,依托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人体生物电学模型和FPGA技术,完成了高精度生物电信号源的硬件和软件设计。然后,有机联动睡眠监测系统和高精度生物电信号源完成系统整体测试和性能验证。设计信号源测试实验,保证了信号源输出信号的高精度特性和稳定可靠性;进一步利用信号源作为测试评估平台,对多导睡眠监测系统的性能参数进行验证;上述测试完成后,最后完成了真实多导睡眠监测实验。最后,经过整理测试数据和数据处理分析,和商业化产品比较,自主研发的系统具备高采样精度(24bit)、高采样频率(1kSPS)、在满足睡眠采集需求的前提下(连续监测10小时)便携性更好这些优良特点,同时创新性地给出了高精度生物电测试评估平台,使得本系统在生物电信号数据采集更加高效和可靠。
宫大鹏[9](2020)在《空间行波管自动化测试技术及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空间行波管作为卫星通讯系统和星载转发器的关键部件,是卫星系统最核心的系统单机,负责对微波信号实现放大、转发和传输等功能,广泛应用于各类卫星系统。例如,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每颗卫星上都应用了数支空间行波管。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空间行波管的应用范围会不断地扩展,应用系统会不断地升级,应用需求也会不断地增多,所以对产品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需要在理论、仿真、设计和制造水平上进行全面提升,而且作为器件研制“审判官”的特性参数测试也需要具有更高的标准。因此,提高空间行波管测试方法的准确性、高效性,测试数据的客观性和完整性,测试流程的标准化、规范性,数据管理的科学性迫在眉睫。本文以空间行波管的自动化测试方法及系统为研究课题。1、研究了现有空间行波管测试的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及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一系列能够提高测试精度和效率的自动测试方法,例如自适应式功率扫描步进的饱和特性自动测试方法,以二分法为核心的高精度定功率特性自动测试方法,精确而快速的谐波特性自动测试方法,如何消除前级驱动放大器对测量的影响等,从而构建了完整的空间行波管电参数自动测试方法体系。2、在此工作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测试精度、效率及安全性的措施,研制了空间行波管全电参数自动测试软件。3、构建了开放式空间行波管全电参数自动测试平台,提出了一体化自动校准技术,实现了全电参数一键式快速、准确、安全地测量。4、结合多目标优化算法和高精度程控高压电源,提出了空间行波管多目标智能调试方法,并建立了智能调试系统,实现了对空间行波管最佳工作点的自动搜寻。5、研究了基于LabVIEW的生产者/消费者模式的软件开发,有效地提升了自动老炼软件的可靠性,实现了长时间、无故障运行。实验表明,空间行波管全电参数自动测试系统完成全部电参数特性测试时间小于30分钟,测试效率至少提升了1个数量级。除了最基本的电参数测试能力,该系统还具备测试平台自动校准、测试数据规范化存储、测试报告自动生成等功能。通过对L波段空间行波管测试对比实验可知,自动测试系统与手动测试的最大相对误差满足工程需要,但是测试时间至少节省了80%。目前,该系统已在多家空间行波管研制单位应用。此外,空间行波管多目标智能调试系统能够实现对多个电参数的同时优化调试,并自动寻找最平衡的工作点。不仅解决了目前人工调试的部分问题,避免了繁琐且枯燥的重复性工作,而且还有助于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调试流程,甚至能够进一步挖掘产品性能。论文中针对Ku波段空间行波管的总效率和群时延波动进行了实验,验证了本系统具有对多电参数同时优化的功能,而且实验结果表明优化效果明显优于人工调试,进一步提高了被测行波管的综合性能。从本文对Ku波段空间行波管的调试实验结果来看,系统可以在人工调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被测行波管的综合性能。而空间行波管微小放电现象自动监测系统及自动开关机老炼系统均能实现长时间、高可靠运行,性能满足工程应用需求。本论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全面提升空间行波管生产过程中参数测试、优化调试和老炼试验的自动化和数字化水平,为提升产品研制效率提供了强力的支撑。
翟旭东[10](2020)在《无源互调现象的研究及测试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通信系统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通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提升通信质量和效率,在通信设备中广泛应用了大功率、多信道的方式进行信号传输。然而,高功率复杂频谱信号通过无源器件时,使原本电压与电流的比值表现为线性的器件变的非线性,进而引起整个系统的非线性,引发无源互调产物,一旦落入接收频带内,轻则引起通信干扰,重则使通信信道阻塞,降低通信质量,对信道的通信效率产生较大影响,严重的甚至使整个通信系统瘫痪,造成重大损失。所以,对无源互调现象的研究和测试,及其对整个通信信号质量的影响分析也变得不容轻视和意义重大。本论文基于特定项目的需求设计,进行了如下的研究工作:第一,在本文的研究中,就无源互调现象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其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从基本理论出发,探究无源器件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互调现象的主要机理,得出结论:无源互调产物的产生可以归结到无源器件层面,即无源器件因为各种不牢靠的接触或者金属-绝缘体-金属结构内部电子在一定势能状态下表现出的各种非线性效应。第二,本文对器件非线性原理在接触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在微观层面通过建立大功率下器件产生非线性主要机理的简化数学模型,对所述机理进行严谨的数学推导分析,得出结论:无源器件的非线性是无法完全消除的,只能通过一些抑制手段减小其产生的互调产物,本文中还描述了一些在多数情况下产生效果的抑制系统无源互调现象的措施,其本质上还是要保证整个系统的线性特性。第三,本文描述了无源互调测试的必要性,以近几年发展较快、测试需求较大的Ka频段测试系统为例,分析了无源互调测试系统实际设计中要考虑的高功率、低电平、长时间、低无源互调部件的特殊性,依据项目需要,在基本测试原理的指导下,以点代面,阐述了无源互调测试系统的搭建思路。第四,本文详细论述了组成测试系统硬件的信号源子系统、无源互调检测子系统和微波无源组件的构成并制作了硬件组成表,研究选型通用仪表,选型对应频率的专用模块,设计整机软件,对系统进行设计与组建。第五,本着测试结果精确化、测试流程标准化、人机交互友好化三原则,软件设计中包含有数据测试、用户交互、数据响应、异常响应、实验数据分析处理五大模块。最后,论文阐述了基于实测结果对该测试系统功率误差与残余互调进行保证。本测试系统充分利用了已有通用仪表,有效的降低了测试成本,并可通过变更专用设备,实现测试频段的扩展或变更,为大功率微波无源器件或卫星通信天线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测试系统设计方案。
二、一种实用程控信号源的设计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实用程控信号源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LabVIEW的开关电源自动测试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ATS的发展现状 |
1.3 论文结构与创新点 |
1.3.1 论文创新点 |
1.3.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
2.1 ATS的需求分析 |
2.2 ATS的方案设计 |
2.3 测试单元分析设计 |
第三章 ATS的硬件设计 |
3.1 硬件设计概述 |
3.2 主要测量仪器 |
3.2.1 数据采集卡 |
3.2.2 程控电源 |
3.2.3 示波器与信号源 |
3.3 辅助电路设计 |
3.3.1 开关电源概述 |
3.3.2 测试节点设计 |
3.3.3 负载组设计 |
第四章 ATS的软件设计 |
4.1 软件设计概述 |
4.1.1 软件结构层次 |
4.1.2 软件模块及工作流程 |
4.2 模块驱动程序设计 |
4.2.1 仪器驱动设计 |
4.2.2 数据存储驱动设计 |
4.2.3 仿真功能设计 |
4.3 自动测试设计与实现 |
4.3.1 单元测试设计 |
4.3.2 自动测试的界面设计 |
4.3.3 自动测试流程 |
第五章 ATS运行验证 |
5.1 人机界面功能 |
5.2 自动测试的验证与分析 |
5.2.1 测试单元的分析验证 |
5.2.2 自动测试的运行验证 |
5.3 误差分析与校正 |
第六章 总结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致谢 |
(2)四象限程控信号源模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 |
1.2.1 国内发展态势 |
1.2.2 国外发展态势 |
1.2.3 发展方向 |
1.3 研究内容及主要任务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模块总设计方案 |
2.1 模块总体介绍 |
2.2 需求分析 |
2.2.1 功能需求分析 |
2.2.2 性能需求分析 |
2.3 设计重难点 |
2.4 方案设计对比 |
2.5 总体方案选择 |
2.5.1 硬件设计方案 |
2.5.2 软件设计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硬件系统设计 |
3.1 PFC功率因素校正电路 |
3.2 前级稳压电路 |
3.2.1 EMI滤波电路 |
3.2.2 工频变压器设计 |
3.3 整流电路 |
3.4 后级稳压电路 |
3.4.1 四象限实现 |
3.4.2 采样反馈 |
3.5 四象限档位调整 |
3.6 多核控制系统 |
3.6.1 信号调理部分 |
3.6.2 模数转换 |
3.6.3 ARM控制核心 |
3.6.4 FPGA控制核心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系统设计 |
4.1 软件设计总方案 |
4.2 软件工作流程 |
4.3 数模转换 |
4.4 模拟采样 |
4.5 软件校准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路仿真及性能测试 |
5.1 前级稳压仿真 |
5.1.1 EMI滤波仿真 |
5.1.2 工频变压器仿真 |
5.2 整流电路仿真 |
5.3 调理电路测试 |
5.4 性能指标测试 |
5.4.1 基本测试 |
5.4.2 电流输出测试 |
5.4.3 电压输出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基于LabVIEW的声级计自动检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声级计检定工作现状 |
1.2 声级计自动检定研究现状 |
1.3 LabVIEW在测试领域应用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声级计计量原理 |
2.1 声级计检定依据 |
2.2 检定项目方法及允许误差 |
2.2.1 级线性 |
2.2.2 时间计权 |
2.2.3 自噪声 |
2.2.4 1 kHz处频率计权差值 |
2.2.5 频率计权 |
2.2.6 单个猝发音响应 |
2.2.7 重复猝发音响应 |
2.2.8 计算功能 |
2.2.9 滤波器功能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检定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1 检定系统总体构成 |
3.2 系统功能设计 |
3.3 程序开发模式 |
3.4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3.4.1 检定效率 |
3.4.2 检定准确度 |
3.4.3 扩展性与维护性 |
3.5 系统检定对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检定系统硬件设计 |
4.1 系统硬件组成 |
4.2 系统工作原理 |
4.2.1 声信号校准部分 |
4.2.2 声级计检定部分 |
4.3 硬件部分仪器介绍 |
4.3.1 系统硬件性能指标 |
4.3.2 系统主要仪器介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检定系统软件设计 |
5.1 检定系统软件整体设计 |
5.1.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5.1.2 系统工作流程设计 |
5.2 操作者类层设计 |
5.3 测试虚拟层(MAL) |
5.3.1 功能模块设计关键问题 |
5.3.2 声信号校准模块 |
5.3.3 声信号检定模块 |
5.3.4 电信号检定模块 |
5.3.5 手动检定模块 |
5.3.6 不确定度评定模块 |
5.4 硬件虚拟层(HAL) |
5.4.1 声级计类 |
5.4.2 标准信号源类 |
5.4.3 衰减器类 |
5.4.4 信号分析仪类 |
5.5 系统主界面 |
5.6 报告保存模块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验证 |
6.1 自动检定系统功能测试 |
6.2 不确定度评定 |
6.3 合格性性评定 |
6.4 自动检定系统与手动检定对比 |
6.4.1 检定效率对比 |
6.4.2 检定结果对比 |
6.5 重复性和稳定性考核 |
6.5.1 重复性考核 |
6.5.2 稳定性考核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XXX机构综合测试仪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3 XXX机构综合测试仪需求分析 |
§1.4 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
§1.4.1 脉冲电流测量技术 |
§1.4.2 基于PCI数据采集卡采集技术 |
§1.4.3 相位差值计算 |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XXX机构综合测试仪总体方案设计 |
§2.1 XXX机构综合测试仪系统组成 |
§2.2 硬件测试模块功能方案 |
§2.3 软件系统构建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XXX机构综合测试仪的硬件设计 |
§3.1 XXX机构综合测试仪的硬件结构 |
§3.2 脉冲电流测量 |
§3.2.1 分流器法 |
§3.2.2 光学电流传感器法 |
§3.2.3 霍尔电流传感器法 |
§3.2.4 罗氏线圈法 |
§3.2.5 脉冲电流测量方法选取 |
§3.2.6 脉冲电流测量方案设计 |
§3.3 XXX机构综合测试仪硬件选型及设计 |
§3.3.1 PCI采集卡 |
§3.3.2 程控电源 |
§3.3.3 噪声仪 |
§3.3.4 测试箱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数据采集卡的相位测量方案设计与实现 |
§4.1 数据采集卡的相位测量方案设计 |
§4.2 数据采集功能的实现 |
§4.2.1 数据采集卡的组成 |
§4.2.2 数据采集卡的功能 |
§4.2.3 数据采集卡主要的性能指标 |
§4.2.4 PCI总线技术 |
§4.2.5 数据采集 |
§4.3 相位差值计算 |
§4.3.1 相位差的基本概念 |
§4.3.2 相关法 |
§4.3.3 DFT法 |
§4.3.4 过零点法 |
§4.3.5 一种改进的过零相位检测法 |
§4.3.6 相位差测量方案功能验证与误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XXX机构综合测试仪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 软件系统总体概述 |
§5.2 性能测试软件模块设计与实现 |
§5.2.1 综合测试仪测试流程控制 |
§5.2.2 综合测试仪测试状态监控 |
§5.3 通信模块设计与实现 |
§5.4 数据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5.5 曲线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5.6 自检模块设计与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XXX机构综合测试仪的功能验证 |
§6.1 综合测试仪的组装与测试 |
§6.2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基于矢量信号源的雷达回波模拟软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基于矢量信号源的雷达回波模拟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
2.1 软件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 |
2.1.1 软件开发环境 |
2.1.2 软件开发工具 |
2.2 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2.2.1 软件需求分析 |
2.2.2 软件总体结构设计 |
2.3 软件模块设计 |
2.3.1 软件核心功能模块 |
2.3.2 界面交互模块 |
2.3.3 数据接口模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矢量信号源的雷达回波模拟软件核心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3.1 发射信号模块 |
3.1.1 功能描述 |
3.1.2 实现流程 |
3.2 发射机I/Q参数设置模块 |
3.2.1 功能描述 |
3.2.2 实现流程 |
3.3 天线设置模块 |
3.3.1 功能描述 |
3.3.2 实现流程 |
3.4 目标回波模块 |
3.4.1 功能概述 |
3.4.2 实现流程 |
3.5 噪声信号生成模块 |
3.5.1 功能概述 |
3.5.2 实现流程 |
3.6 杂波信号生成模块 |
3.6.1 功能概述 |
3.6.2 实现流程 |
3.7 干扰信号生成模块 |
3.7.1 功能概述 |
3.7.2 实现流程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矢量信号源的雷达回波模拟软件人机交互模块设计与实现 |
4.1 软件接口设计 |
4.1.1 软件接口结构 |
4.1.2 输入接口设计 |
4.1.3 联机接口设计 |
4.1.4 数据文件传输接口设计 |
4.2 软件技术实现 |
4.2.1 VTK |
4.2.2 OSG |
4.2.3 Sqlite |
4.3 软件界面交互设计与实现 |
4.3.1 系统功能区 |
4.3.2 界面布局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矢量信号源的雷达回波模拟软件的测试 |
5.1 测试环境 |
5.2 测试用例与测试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捷变频信号源的ARM控制模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信号源简介 |
1.2 国内外情况 |
1.3 论文研究意义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二章 总体方案 |
2.1 硬件总体设计 |
2.2 软件总体设计 |
2.2.1 软件平台 |
2.2.2 方案介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硬件设计 |
3.1 主控选择 |
3.2 USB电路 |
3.3 LCD驱动电路 |
3.4 以太网电路 |
3.5 前面板按键电路 |
3.6 电源供电电路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设计 |
4.1 FPGA通信模块 |
4.1.1 Linux驱动概述 |
4.1.2 EIM接口 |
4.1.3 EIM驱动的实现 |
4.1.4 通信内容定义 |
4.2 人机交互模块 |
4.2.1 Qt概述 |
4.2.2 仪器界面 |
4.2.3 参数结构 |
4.2.4 前面板按键响应 |
4.3 自动测试系统接口 |
4.3.1 LXI简介 |
4.3.2 仪器发现与识别实现 |
4.3.3 Web接口实现 |
4.3.4 SCPI简介 |
4.3.5 SCPI解释器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 仪器本地功能测试 |
5.2 远程控制功能测试 |
5.2.1 仪器发现与识别验证 |
5.2.2 SCPI命令解析测试 |
5.2.3 Web接口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改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7)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的程控化测量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程控化的优点 |
1.4 本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AIS基础 |
2.1 AIS数据的报文结构 |
2.2 AIS数据打包 |
2.3 GMSK调制与解调 |
2.3.1 GMSK调制 |
2.3.2 GMSK解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IS发射机物理层性能的程控化测量 |
3.1 AIS载波频率的程控化测量 |
3.1.1 安捷伦频谱仪N9020A简介 |
3.1.2 VB简介 |
3.1.3 SCPI简介 |
3.1.4 人工测量方法 |
3.1.5 原理 |
3.1.6 测量程序设计 |
3.1.7 实验 |
3.2 AIS信号载波功率的程控化测量 |
3.2.1 功率计简介 |
3.2.2 人工测量方法 |
3.2.3 原理 |
3.2.4 测量程序设计 |
3.2.5 实验 |
3.3 AIS报文下降沿时间的程控化测量 |
3.3.1 人工测量方法 |
3.3.2 原理 |
3.3.3 测量程序设计 |
3.3.4 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IS接收机物理层性能的程控化测量 |
4.1 AIS报文误包率的程控化测量 |
4.1.1 AWG简介 |
4.1.2 MATLAB简介 |
4.1.3 人工测量方法 |
4.1.4 原理 |
4.1.5 测量程序设计 |
4.1.6 实验 |
4.2 AWG同时产生AIS信号和干扰信号 |
4.2.1 AIS信号和干扰信号的常规产生方法 |
4.2.2 原理 |
4.2.3 仿真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多导睡眠生物电信号监测与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t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
1.2 多导睡眠生物电信号监测与评估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分析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设计及实施方案 |
2.2.1 多导睡眠生物电信号监测系统的总体方案 |
2.2.2 高精度生物电信号源的总体设计方案 |
2.3 应用的关键技术 |
2.3.1 人体生物电信号模型 |
2.3.2 脑电信号噪声抑制技术 |
2.3.3 DDS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导睡眠生物电信号监测系统设计 |
3.1 电源管理部分 |
3.2 模拟设计部分 |
3.2.1 噪声分析及低噪声设计 |
3.2.2 模拟前端电路 |
3.2.3 ADC采集电路 |
3.2.4 右腿驱动电路 |
3.2.5 阻抗检测电路 |
3.3 数字设计部分 |
3.4 接口安全保护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精度生物电信号源设计 |
4.1 高精度生物电信号源的硬件部分 |
4.1.1 电源模块电路 |
4.1.2 FPGA配置电路及时钟复位电路 |
4.1.3 DDR3模块 |
4.1.4 D/A转换模块 |
4.1.5 滤波模块 |
4.1.6 程控人体阻抗网络模块 |
4.2 高精度生物电信号源的软件部分 |
4.2.1 基于Quartus软件实现的数字接口平台 |
4.2.2 基于Eclipse软件实现的软核平台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和验证 |
5.1 系统开发和调试 |
5.1.1 系统开发 |
5.1.2 系统调试 |
5.2 信号源性能测试和验证 |
5.2.1 输出信号一致性测试 |
5.2.2 输出信号幅度平坦度测试 |
5.2.3 生物电信号回放测试 |
5.2.4 热成像测试 |
5.3 监测系统性能测试和验证 |
5.3.1 噪声水平测试 |
5.3.2 共模抑制比测试 |
5.3.3 输入阻抗测试 |
5.3.4 通频带宽测试 |
5.3.5 耐极化电压测试 |
5.4 睡眠生物电信号采集实验及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9)空间行波管自动化测试技术及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空间行波管概述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现状分析 |
1.3.1 国外现状分析 |
1.3.2 国内现状分析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空间行波管自动测试系统基础 |
2.1 引言 |
2.2 空间行波管自动测试需求 |
2.2.1 驻波特性 |
2.2.2 功率特性测量 |
2.2.3 谐波特性 |
2.2.4 增益波动特性 |
2.2.5 群时延特性 |
2.2.6 非线性相移特性 |
2.2.7 三阶互调比特性 |
2.2.8 噪声特性 |
2.3 空间行波管自动测试方法 |
2.3.1 饱和点特性自动测试方法 |
2.3.2 定功率特性自动测试方法 |
2.3.3 消除前级放大器对功率测量影响的方法 |
2.3.4 谐波特性自动测试方法 |
2.3.5 群时延斜率及增益波动斜率自动测试方法 |
2.4 空间行波管自动测试硬件平台 |
2.4.1 一体化测试硬件平台 |
2.4.2 自动校准 |
2.5 空间行波管自动测试软件结构 |
2.5.1 应用程序开发环境 |
2.5.2 可编程仪器标准命令——SCPI |
2.5.3 虚拟仪器软件结构——VISA |
2.5.4 测试总线 |
2.6 空间行波管测试数据管理规范 |
2.6.1 空间行波管电参数测试数据结构 |
2.6.2 空间行波管电参数测试数据本地管理 |
2.6.3 空间行波管电参数测试数据数据库存储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空间行波管全电参数自动测试系统 |
3.1 引言 |
3.2 空间行波管电参数自动测试系统 |
3.2.1 硬件系统 |
3.2.2 软件系统 |
3.3 提升空间行波管电参数自动测试精度的措施 |
3.3.1 数据校准机制 |
3.3.2 统一测试条件 |
3.3.3 参数手动调整 |
3.3.4 电源数据补偿 |
3.4 提升空间行波管电参数自动测试效率的措施 |
3.4.1 测量模板 |
3.4.2 测量模式 |
3.4.3 激励功率 |
3.4.4 屏幕截图 |
3.4.5 谐波特性测量 |
3.4.6 三阶互调比特性测量 |
3.5 提升空间行波管电参数自动测试安全的措施 |
3.6 空间行波管电参数自动测试数据管理 |
3.6.1 测量工程文件 |
3.6.2 通用报表文件 |
3.6.3 关系型数据库 |
3.7 实验结果 |
3.7.1 饱和特性测量 |
3.7.2 谐波特性测量 |
3.7.3 群时延特性测量 |
3.7.4 非线性相移特性测量 |
3.7.5 测量时间对比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间行波管多目标智能调试系统 |
4.1 引言 |
4.2 多目标优化问题 |
4.2.1 多目标优化的解 |
4.2.2 多目标优化算法 |
4.2.3 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 |
4.2.4 空间行波管多目标优化系统 |
4.3 电参数自动测试 |
4.3.1 模块化系统 |
4.3.2 数据格式 |
4.3.3 驱动方式 |
4.4 程控高压电源 |
4.5 系统保护 |
4.5.1 电压组合的合理性 |
4.5.2 电压组合排序 |
4.5.3 静态螺流保护 |
4.6 智能调试系统 |
4.7 实验结果 |
4.7.1 决策变量 |
4.7.2 遗传算法参数设置 |
4.7.3 空间行波管总效率调试 |
4.7.4 空间行波管总效率及群时延波动调试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空间行波管高可靠自动老炼系统 |
5.1 引言 |
5.2 空间行波管自动老炼系统软件框架 |
5.3 空间行波管微小放电现象自动监测系统 |
5.3.1 空间行波管微小放电现象概述 |
5.3.2 空间行波管微小放电现象自动监测系统研究 |
5.3.3 空间行波管微小放电现象自动监测系统实验结果 |
5.4 空间行波管自动开关机老炼系统 |
5.4.1 需求分析 |
5.4.2 系统实现 |
5.4.3 数据存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10)无源互调现象的研究及测试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无源互调理论概述 |
1.3 无源互调理论的发展及测试研究现状 |
1.4 本文各章内容安排 |
第二章 无源互调理论 |
2.1 无源互调基本理论 |
2.2 无源互调产物的主要产生机理 |
2.2.1 接触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 |
2.2.2 几种重要的导致非线性的机理 |
2.3 无源互调产物的危害及抑制措施 |
第三章 无源互调测试系统硬件设计概述 |
3.1 无源互调产物测试的特点和一般方法 |
3.2 无源互调产物测试系统设计 |
3.2.1 系统方案设计 |
3.2.2 系统总体技术指标 |
3.2.3 系统组成 |
3.2.4 系统硬件设计概述 |
3.2.5 通用仪表选型 |
第四章 功率放大器设计 |
4.1 设备组成及工作原理 |
4.2 功率放大器系统方案设计 |
4.2.1 主要技术指标 |
4.2.2 主要功能指标 |
4.2.3 整机指标验证及结论 |
4.3 分机研制方案设计 |
4.3.1 驱动模块 |
4.3.2 末级功放模块 |
4.3.3 电源模块 |
4.3.4 监控模块 |
第五章 无源组件设计 |
5.1 三工器 |
5.2 双工器 |
5.3 波导转换器 |
5.4 无源接口箱 |
第六章 系统软件设计 |
6.1 软件功能与特点 |
6.1.1 软件功能简述 |
6.1.2 软件功能模块 |
6.2 软件内部算法 |
6.2.1 自动功率标定算法 |
6.2.2 自动系统功率校准算法 |
6.2.3 功率动态跟踪算法 |
6.2.4 系统功率过载检测保护算法 |
6.3 软件实测 |
第七章 系统集成 |
第八章 关键系统指标保证 |
8.1 功率误差保证 |
8.2 系统残余互调保证 |
8.3 设备质量保证 |
8.3.1 可靠性 |
8.3.2 维修性及保障性 |
8.3.3 测试性及安全性设计 |
8.3.4 环境适应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A |
四、一种实用程控信号源的设计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LabVIEW的开关电源自动测试系统设计[D]. 周磊.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四象限程控信号源模块设计[D]. 龙彦卿.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LabVIEW的声级计自动检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叶俊浩.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4]XXX机构综合测试仪研制[D]. 荣佑信.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5]基于矢量信号源的雷达回波模拟软件[D]. 田林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6]捷变频信号源的ARM控制模块研究[D]. 何强.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7]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的程控化测量及应用[D]. 王琪璘.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8]多导睡眠生物电信号监测与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屈胜平. 燕山大学, 2020(01)
- [9]空间行波管自动化测试技术及系统研究[D]. 宫大鹏.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10]无源互调现象的研究及测试系统设计[D]. 翟旭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