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61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及胃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邱思燃,黄柏机,赵念[1](2021)在《透明帽辅助胃镜在治疗十二指肠球部出血中的临床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将透明帽辅助胃镜应用于十二指肠球部出血治疗中,观察患者的诊断状况、治疗效果及止血时间。方法搜集32例十二指肠球部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本院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接收,所有患者均运用随机的方法分为2组,分别记录为对照组(胃镜治疗,无透明帽辅助)和研究组(透明帽辅助胃镜治疗,具体操作为:胃镜将直式透明塑料帽安装于内镜顶端,全面显示出血病灶,通过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对出血位置有效冲洗,暴露出血位置,于内镜前端送推钛夹送器,运用钛夹按压病灶血管及其周围组织,夹闭后,观察止血效果。完成操作后,去甲肾上腺素有效冲洗创面血迹,无活动性出血后,完成治疗),每组16例。观察治疗效果,记录定位准确率、暴露清洗率及止血时间,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处理数据。结果对照组定位准确率、暴露清洗率、治疗总有效率分别是56.25%(9/16)、62.50%(10/16)和62.50%(10/16),研究组定位准确率、暴露清洗率、治疗总有效率分别是87.50%(14/16)、93.75%(15/16)和93.75%(15/16),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呈统计学意义(c2=3.865、4.286、4.286;P=0.049、0.038、0.038);研究组止血时间为(7.84±5.32)min,低于对照组的止血时间(16.28±4.2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53;P<0.01)。结论透明帽辅助胃镜在十二指肠球部出血治疗中,可准确定位,提高暴露清洗率,缩短止血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林珊瑜[2](2021)在《芪术海参汤治疗脾胃气虚型Hp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运用导师的经验方芪术海参汤治疗脾胃气虚型Hp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症状积分、胃镜下溃疡的愈合情况及Hp感染的根除率,来评价芪术海参汤治疗脾胃气虚型Hp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疗效,并探求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前2周予泮托拉唑钠肠溶片40mg/次,早晚饭前,枸橼酸铋钾颗粒2g/次,早饭前及睡前半小时,阿莫西林胶囊1g/次,早晚饭后半小时,甲硝唑片0.4g/次,早中晚饭后半小时,后2周改为口服泮托拉唑钠肠溶片1次,早餐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予加用口服中药汤剂“芪术海参汤”,每日1剂,每日2次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Hp根除情况、胃镜征象、中医症候积分变化以评价其有效性,采用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心电图等作为安全性指标,结合不良反应情况评价其安全性。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病例72人,剔除3人,最终成功收集病例69人,其中对照组35人,观察组34人。2.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病程、Hp感染情况、胃镜分期、溃疡大小、中医证症状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3.胃镜疗效情况比较:两组胃镜疗效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对照组临床痊愈率28.57%,显效率31.43%,有效率20%,无效率20%;观察组临床痊愈率44.12%,显效率35.29%,有效率20.59%,观察组中西医联合治疗的中医证候疗效较高。5.Hp根除情况比较:两组Hp根除情况中观察组根除率优于对照组。结论1.芪术海参汤治疗脾胃气虚型Hp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方式能更有效改善DU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DU的愈合情况、增加Hp感染的根除率,疗效更佳。2.芪术海参汤尚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林欣[3](2021)在《儿童过敏性紫癜临床特征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对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患儿的消化道症状、皮疹、肾脏损害、关节损害、实验室指标、腹部影像学、内镜下表现等临床特征有无影响。方法:以2014年1月~2020年1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确诊为HSP的有进行Hp相关检测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Hp感染分为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特征有无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2例HSP患儿,Hp阳性组25/72例,Hp阴性组47/72例。1.临床表现:(1)肾脏表现:46/72例(63.9%)患儿在随访过程中发生紫癜性肾炎,其中阳性组20/25例(80.0%),阴性组26/47例(55.3%),阳性组患儿紫癜性肾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患儿(P=0.038)。两组患儿紫癜性肾炎的类型均以孤立性蛋白尿型最多见,两组患儿紫癜性肾炎临床分型无统计学差异(P=0.579)。(2)两组患儿腹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消化道出血、皮疹、关节受累等临床表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实验室检查:两组患儿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白蛋白、血肌酐、尿素氮、尿酸等指标是否异常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影像学检查:两组患儿腹部彩超/腹部CT表现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以肠壁/胃壁增厚最多见。4.内镜检查:72例患儿均进行内镜检查,内镜下表现阳性组以胃窦黏膜病变最多见(25/25例,100.0%),阴性组以胃体黏膜病变最多见(47/47例,100.0%)。黏膜病变类型以花斑样充血水肿、糜烂、红斑多见,部分患儿有黏膜溃疡、粗糙,少数患儿有黏膜出血、紫癜样皮疹。食管、胃黏膜病变均以充血水肿最明显,十二指肠黏膜病变以红斑、糜烂为主。两组患儿的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的各种病变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黏膜活检:共64/72例患儿行胃和(或)十二指肠黏膜活检,阳性组19/72例(胃窦黏膜活检10/19例、十二指肠黏膜活检6/19例、胃窦及十二指肠黏膜均活检3/19例),阴性组45/72例(胃窦黏膜活检16/45例、十二指肠黏膜活检20/45例、胃窦及十二指肠黏膜均活检9/45例)。所有活检患儿的胃窦黏膜和(或)十二指肠黏膜均有单个核细胞浸润,部分患儿黏膜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少数患儿黏膜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此外,少数患儿活检可见胃窦黏膜或十二指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坏死渗出的表现。结论:1.Hp感染可能增加HSP患儿紫癜性肾炎的发生率。2.未发现Hp感染对HSP患儿的消化道症状、皮疹严重程度、关节损害、实验室指标、腹部彩超/腹部CT表现等有影响。3.对合并Hp感染的HSP患儿积极抗Hp治疗能否降低肾脏损害发生的风险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潘大维,何雨芩,邱竹箐,陈东风,杜向禹[4](2020)在《IgG4相关上消化道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10例IgG4相关上消化道损伤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收治的10例IgG4相关上消化道损伤患者的临床、内镜、CT影像及病理形态学资料,分析归纳其特征。结果10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5~74岁;主要临床症状有吞咽梗阻、恶心、呕吐、胸骨后疼痛、中上腹痛、黑便、黄疸,内镜下表现为消化道肿块及溃疡,伴梗阻、出血、瘘道形成。其中2例食管多发溃疡并食管狭窄,1例食管溃疡并肉芽增生,1例食管隆起性病变,1例胃窦溃疡并十二指肠窦道形成,1例胃窦溃疡合并幽门梗阻,1例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溃疡、胃-结肠瘘,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CT检查可见相应病变部位黏膜肿胀、增厚、管腔纤维性狭窄;8例患者血清IgG4升高,2例正常;活检标本病理学均可见弥漫或片状淋巴细胞及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IgG4阳性浆细胞值大于40~50个/HPF,IgG4阳性/IgG阳性比值大于30%~40%。结论 IgG4相关上消化道损伤常见症状无特异性,高血清IgG4水平及病理见大量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伴显着纤维化为其主要特征,内镜及CT影像学可以辅助诊断,激素治疗有效,临床预后较好。
兰晓杰,李琦[5](2020)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CT表现》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胃镜确诊的4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溃疡组)和51例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对照组)的上腹部平扫及增强CT,比较组间十二指肠球部肠壁厚度、肠壁强化程度[动脉期及门静脉期CT值与平扫CT值的差值(ΔCT动脉期和ΔCT门静脉期)]、强化方式、黏膜面CT表现及周围脂肪间隙改变,绘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诊断溃疡的ROC曲线,计算其AUC,评价其诊断效能;计算溃疡组CT漏诊率。结果溃疡组十二指肠球部肠壁厚度[(7.52±2.30)mm]大于对照组[(2.89±0.75)mm,t=12.76,P<0.01],2组肠壁ΔCT动脉期及ΔCT门静脉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7、0.80,P均>0.05)。溃疡组十二指肠球部肠壁分层样强化、黏膜面不规则及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发生率高于对照组(χ2=56.12、65.94、45.71,P均<0.01)。根据十二指肠球部肠壁厚度、强化方式、粘膜面CT表现及周围脂肪间隙改变诊断溃疡的AUC分别为0.99、0.90、0.93及0.84。溃疡组CT漏诊36例,漏诊率81.82%(36/44)。结论肠壁增厚、分层样强化、黏膜面不规则伴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典型CT表现,准确识别有利于降低漏诊率。
周惠志[6](2020)在《10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型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中医证型及其在不同病理改变情况的分布特点,为进一步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10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患者,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与一般人口学资料、相关致病因素、既往病史和家族遗传病史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其在不同病理改变中的分布特征。运用SPSS.26统计软件,对性别、年龄、病程、地域分布等基线资料进行描述性研究,对计数资料采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平取a=0.05。研究结果:1.本组研究一共收集107例病例,其中男性有62例,女性有45例,男女比例1.37:1,其中年龄最大者为80岁,年龄最小者为29岁,平均年龄为55.30±10.29岁;本组患者民族以汉族为主,占95.33%,学历以中学和本科居多,共占74.77%,劳动性质以脑力劳动居多,占59.81%;本组病例患者不良生活方式排名前五的为进食过快、吸烟、饮食偏嗜、熬夜、饮酒;本组患者BMI为22.21±3.05,正常者占69.17%,偏瘦者占10.29%,偏胖者占18.70%,肥胖者占0.94%;本组患者既往病史最多见的胆道疾病和十二指肠疾病;本组患者Hp既往感染率为78.50%,现症感染率为12.15%;本组研究中有29.91%的患者消化系统疾病家族史,其中27.10%的患者有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2.81%的患者有CAG家族史;本组患者中胃镜伴发诊断中黄色瘤所占的比例最高,其次为胆汁反流和十二指肠炎;本组患者十二指肠白斑在部位分布上以降部为主,占99.06%,球部及降部均有者1例,占0.94%,无分布于球部的病例;在形态分布上以散在分布为主,占82.25%,密集分布者占17.75%;2.本组患者证型频次为224次,证型频次占比为脾胃虚弱证(34.82%)>肝胃郁热证(18.30%)>脾胃湿热证(16.96%)>胃络瘀血证(14.29%)>肝胃气滞证(11.16%)>胃阴不足证(4.46%);复合2种证型中,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最多;复合3种证型中,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最多。3.(1)不同病理改变与证型分布:萎缩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为主;肠化生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为主。(2)不同病理改变程度与证型分布:1.在轻度萎缩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血证为主;2.在中度萎缩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血证为主;3.在重度萎缩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为主;4.在轻度肠化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为主;5.在中度肠化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为主;6.在重度肠化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胃络瘀血证为主;(3)不同病理改变范围分布:萎缩以1个部位萎缩居多;肠化以3个部位肠化居多;(4)不同病理改变范围与证型分布:在1个部位萎缩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血证为主;在2个部位萎缩中证型的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血证为主;在3个部位萎缩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为主;在1个部位肠化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血证为主;在2个部位肠化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为主;在3个部位肠化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胃络瘀血证、脾胃湿热证为主;结论:1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的患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的发病率略高于女性;2.十二指肠白斑的分布以降部和散在分布为主;3.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弱证为主,其次为肝胃郁热证和脾胃湿热证,复合证型多于单一证型;萎缩和肠化均以脾胃虚弱证和脾胃湿热证占比最高;脾胃虚弱证在不同的病理改变阶段占比始终最高;轻度萎缩和轻度肠化中更容易出现是脾胃湿热证;在中、重度萎缩和中、重度肠化中更容易出现的是肝胃郁热和胃络瘀血证,随着病理程度的加重,脾胃湿热证的比重逐渐降低,胃络瘀血证的比重逐渐上升;4.3个部位肠化的病人占比重,提示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的发生可能与萎缩肠化的范围有关。
黄世祥[7](2020)在《以消化性溃疡为表现的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以消化性溃疡为表现的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下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治疗及转归情况,旨在提高对以消化性溃疡为表现的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及治疗水平,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6月期间在江西省儿童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诊断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且胃镜下表现为消化性溃疡(胃或十二指肠溃疡)28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下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治疗及转归等情况。结果:1、一般资料:研究共纳入28例患儿,男25例,女3例,男:女为8.33:1。年龄最小8月17天,最大14岁,平均年龄(9.33±3.13)岁。其中<1岁1例(3.57%),13岁1例(3.57%),37岁3例(10.71%),>7岁23例(82.14%)。2、临床表现:腹痛23例(82.14%)、呕吐18例(64.29%)、面色苍白17例(60.71%)、黑便15例(53.57%)、呕血8例(28.57%)、乏力8例(28.57%)及反酸嗳气1例(3.57%)。查体腹部有压痛15例(53.57%)。3、实验室检查:21例(75.00%)外周血(Hb)降低(<110g/L),4例(14.29%)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增高(>0.47×109/L),平均(0.35±0.50)×109/L(比较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血液EoS计数(t=-0.619,P=0.5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例患儿免疫球蛋白测定,其中5例(50.00%)免疫球蛋白E(IgE)增高。21例患儿食物过敏与食物不耐受检查,其中10例(47.62%)食物特异性IgE阳性,另外有14例(66.67%)食物特异性IgG阳性(>100u/ml);12例(80.00%)血清幽门螺旋杆菌(Hp)抗体阳性。所有患儿粪便样品寄生虫卵检查及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均阴性。11例完善骨髓穿刺术检查,其中7例(63.64%)提示增生性骨髓象,其余17例患儿家属拒绝骨髓穿刺术检查。4、胃镜检查:28例患儿胃镜下均表现溃疡,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3例(82.14%),胃窦部黏膜充血水肿23例(82.14%);胃溃疡5例(17.86%),其中3例累及胃角,2例累及胃窦部,5例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充血水肿(17.86%),其中3例伴糜烂(10.71%)。在所有患儿中有8例表现为巨大溃疡(直径≥25mm),溃疡表面覆盖有淡黄色厚苔。5、病理组织学检查:胃窦活检主要表现为黏膜慢性炎症,伴大量EOS浸润。28例苏木素-姬姆萨-伊红染色(HGE染色)Eos计数,均大于20个/HPF(每高倍视野)平均(35.76±14.60)个/HPF,同时行Csaba阿尔辛蓝沙红染色法肥大细胞计数示肥大细胞浸润,平均(15.56±11.41)个/HPF。17例(60.71%)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6、治疗及转归:本组患儿中20例经饮食回避、制酸和抗幽门螺杆菌等治疗治愈,未用激素治疗。另外8例经饮食回避、制酸和抗幽门螺杆菌等治疗8周后复查胃镜,溃疡无好转,在原治疗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8周后,如病理幽门螺杆菌感染未转阴,继续抗幽门螺杆菌感染2周,再复查胃镜,7例胃镜下溃疡痊愈,其中3例停用激素后4-8周症状再现,复查胃镜又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例再予制酸、保护胃黏膜和糖皮质激素治疗8周后复查胃镜,溃疡痊愈,后予小剂量激素(5-10mg)治疗,病情稳定;另一例担心激素副作用转上海某专科医院治疗,予制酸、保护胃黏膜和氨基酸饮食半年后复查胃镜溃疡痊愈,考虑激素依赖型可能;1例溃疡无好转,考虑激素耐药,另外4例考虑激素敏感。结论:1、以消化性溃疡为表现的儿童EG临床特点和胃镜下表现无特殊,在临床上遇到消化性溃疡,除了HP感染外,还应注意食物过敏,病理活组织检查需特殊染色完善EoS计数,以明确是否为EG;2、外周血EoS计数是否升高不能作为EG的诊断标准,还需排外其他引起胃肠道EoS增多的疾病,要明确诊断均需完善内镜及活组织病理检查;3、以消化性溃疡为表现的EG患儿绝大多数经过饮食回避和制酸等治疗可治愈,部分需联合激素治疗,有少数可出现激素依赖,极个别可出现激素耐药。
许裕伟[8](2020)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作用机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课题共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四联疗法方案治疗。通过观察中医症状积分变化、Hp根除率和复发率情况、胃镜疗效情况、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溃疡复发情况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此探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作用机制。结果:1.一般情况:治疗组和对照组共纳入统计分析的60例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上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总体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80.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3.症状改善情况:(1)症状总积分比较:(1)治疗前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项症状积分比较:(1)治疗前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的各单项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各单项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单项症状均有明显改善。(3)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的单项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的单项症状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单项症状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Hp根除率和复发率情况:(1)在对比Hp根除率上: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83.3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Hp根除率方面疗效相当。(2)在对比Hp复发率上:治疗组为7.14%,对照组为36.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降低Hp复发率方面优于对照组。5.胃镜疗效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促进溃疡愈合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6.血清胃泌素水平:(1)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的血清GAS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方案均能降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血清GAS水平。(2)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胃泌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降低血清GAS水平上,治疗组更具有优势。7.用药安全性情况:两组患者本次研究期间均未发生任何药物不良反应。8.溃疡复发情况:在治疗结束停药6个月后,分别对两组胃镜下表现为临床治愈、显效的患者行复查胃镜,结果显示:治疗组未发现溃疡复发;对照组的复发率为22.22%。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降低溃疡复发率方面治疗组比对照组更有优势。结论:(1)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能有效地改善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降低溃疡复发率、降低Hp复发率,并且用药相对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2)安胃二号方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有关,值得继续研究。
王玉婷[9](2020)在《特发性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特发性消化性溃疡是病因不明的上消化道溃疡,其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无关,缺乏明确的治疗策略。本文旨在研究其临床及病理特征,及某些黏膜保护因素在其中的改变,以探究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门诊收集具有消化内镜指征的患者,根据H.pylori检测结果(13C尿素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胃黏膜组织学至少两项阳性者为阳性,三项均阴性者为阴性)及胃镜下十二指肠诊断进行分组,收集临床资料及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组织样本。根据悉尼组织学分级标准评估胃黏膜病理,根据绒毛形态、炎性细胞浸润及十二指肠腺增生程度评估十二指肠黏膜病理;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十二指肠黏膜的H.pylori、胃化生(mucin 5AC)、紧密连接闭合蛋白(claudin-4和claudin-18)、杯状细胞及上皮内淋巴细胞的表达。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125例:H.pylori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组(DU-P)26例,H.pylori阴性十二指肠溃疡组(DU-N)26例,H.pylori根除后十二指肠溃疡组(DU-E)20例,H.pylori阳性对照组(NOR-P)25例,H.pylori阴性对照组(NOR-N)28例。特发性十二指肠溃疡包括了DU-N和DU-E两组。DU-E组年龄(58.85±10.21岁)较其他组更大。DU-N及DU-E组均不合并胃溃疡,胃黏膜没有明显炎症(慢性炎症分级分别为0.88±0.18和1.18±0.21,均不存在活动性炎症)。DU-N和DU-E组大部分样本十二指肠黏膜存在病理改变:76.09%(35/46)绒毛形态异常,50.00%(23/46)中性粒细胞浸润,60.87%(28/46)淋巴、单核细胞浸润,以及56.52%(26/46)十二指肠腺增生。DU-N组十二指肠腺增生程度大于其余各组(P<0.01)。各组间claudin-4和claudin-18的平均光密度及mucin 5AC阳性面积均无明显差异。DU-N组杯状细胞数低于DU-P组(10.92±4.16 vs13.01±7.61,P=0.022);DU-E组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数目低于其余各组(P<0.05)。上皮内淋巴细胞数目与特发性溃疡的发生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DU-N和DU-E中,13.04%(6/46)的患者十二指肠黏膜组织H.pylori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十二指肠黏膜H.pylori阳性者相对于阴性者,发生DU的风险增加(P=0.011,OR=8.40,95%CI:1.63-43.48)。结论:特发性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黏膜组织呈炎性改变,可存在明显十二指肠腺增生。H.pylori根除后溃疡患者十二指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减少。部分H.pylori阴性溃疡的十二指肠黏膜H.pylori免疫组化阳性。
张富花[10](2020)在《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胃癌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危害严重。位于中国西北部的甘肃省武威市为胃癌高发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为Ⅰ类致癌因子。本研究利用大规模自然人群建立的武威队列,开展了人群Hp感染状况及主要毒力因子的基线调查研究。第一部分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相关因素分析目的利用建立的武威市大规模(25000人)自然人群队列开展横断面基线调查,探讨当地人群Hp的感染状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以及Hp感染与胃及胃外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为探询武威市人群胃癌及其他上消化道疾病高发的原因,帮助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武威队列为研究对象,采用14C呼气试验测定队列人群中Hp的感染状况,胃镜检查诊断胃部疾病,并根据需要取胃黏膜活检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分析Hp在不同胃疾病中的感染率。开展武威队列的问卷调查,包括人口及社会学、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胃肠外疾病病史等。统计学分析不同人口学、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与Hp感染的关系、以及人群常见胃外疾病与H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1.武威队列中最终有21291人完成了14C呼气试验,其中21265人行胃镜检查,9479人取活检进行了组织病理学检查。Hp感染率为52.95%(11275/21291),其中男性的感染率是52.79%(5290/10021),女性的感染率是53.11%(5985/11270),(P=0.644)。Hp感染阳性人群的平均年龄(50.10±7.47岁)显着低于阴性人群(51.04±7.85岁)(P<0.001)。2.Hp的感染率在<40岁、40~、50~岁,以及60~岁以上人群中的感染率依次为56.53%、55.12%、52.56%、46.83%,呈现出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的趋势(P<0.001)。有配偶人群Hp的感染率(53.19%)显着高于无配偶人群(47.99%)(P=0.002);农民人群中Hp的感染率(53.42%)显着高于非农民人群(46.18%)(P=0.002);文盲中Hp的感染率(49.25%)显着低于接受了小学(51.83%)和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人群(55.26%)(P<0.001);家庭年收入在10000-19999元的人群Hp感染率(55.59%)显着高于家庭年收入为20000-29999元人群(52.79%)和收入超过30000元的人群(49.66%)(P<0.001)。Hp感染率在不同BMI人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队列中每年进食蔬菜和水果大于6个月人群Hp的感染率(51.15%)显着低于少于1个月(55.36%)、1~个月(55.54%)和4~个月(53.62%)的人群(P<0.001);进食速度快的人群Hp感染率(51.35%)显着低于进食速度慢的人群(53.39%)(P=0.014);Hp在睡眠正常人群中的感染率(53.53%)显着高于轻度失眠(49.20%)、中度失眠(50.50%)及重度失眠(46.67%)的人群(P=0.001)。Hp感染率在是否吸烟、饮酒及进食烫食习惯、进食油炸饮食及不同体力活动人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Hp感染的风险降低12%(OR:0.88,95%CI:0.84-0.91);家庭年收入增加到30000元以上,Hp感染的风险可以降低6%(OR:0.94,95%CI:0.91-0.96);每年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6个月以上,Hp感染的风险可以降低6%(OR:0.94,95%CI:0.91-0.97);具有快速进食习惯者Hp感染的风险降低8%(OR:0.92,95%CI:0.86-0.98)。和文盲相比,接受小学教育、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Hp感染的风险增加1.11倍(OR:1.11,95%CI:1.07-1.16);从事农业生产者Hp感染的风险增加1.39倍(OR:1.39,95%CI:1.24-1.57)。5.Hp在胃镜诊断的不同胃疾病中的感染率分别是:非萎缩性胃炎46.59%、慢性萎缩性胃炎55.29%、胃溃疡69.5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0.76%、复合型溃疡76.36%、胃息肉53.69%、十二指肠炎55.16%、胃癌49.32%、胃黄色素瘤72.06%、急性胃炎41.51%、黏膜下病变4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不同组织病理学诊断中的Hp感染率分别是:非萎缩性胃炎44.31%、萎缩性胃炎54.28%、肠化生56.58%、低级别上皮内瘤变58.53%、胃癌4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武威队列人群有胆囊炎/胆囊结石、高血压、哮喘病史者Hp的感染率显着低于无这些病史的人群(50.13%vs 53.37%)(48.73%vs 53.67%)(47.49%vs53.05%)(P<0.05)。Hp的感染率在是否有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肌梗塞、贫血及病毒性肝炎等病史人群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率为52.95%,呈随年龄增高而降低的趋势。Hp感染在40岁前已经达到高峰,和胃癌低发区相比高峰提前,这可能与当地胃癌的高发有关。2.年龄的增加、家庭年收入的提高、足量进食蔬菜和水果的天数增加、快速进食的习惯是降低武威市人群Hp感染的独立风险因素,农民以及接受了小学以及初中以上教育是增加Hp感染的风险因素。3.Hp感染与武威市人群胃部疾病的发生有关,尤其是与胃黏膜癌前病变程度的加重密切相关。4.Hp感染与武威市人群胆囊炎/胆囊结石、高血压及哮喘的发生呈负相关。第二部分武威队列Hp主要毒力蛋白血清抗体、血清学分型与胃疾病、胃癌前病变的相关性研究尿素酶(Ure)、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CagA)、空泡细胞毒素(Vac A)、热休克蛋白60(Hsp60)是幽门螺杆菌(Hp)产生的重要毒力因子。硝基还原酶(Rdx A)与Hp对甲硝唑的敏感性密切相关,上述因子的表达对Hp的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通过对武威队列Hp感染者血清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抗体的检测,明确当地Hp上述因子的血清抗体的阳性状况及血清分型;明确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血清抗体结果与胃疾病及胃癌前病变的关系,为当地Hp的精准治疗及胃癌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抽取武威队列中1162例14C-UBT阳性者的血清,用免疫斑点法检测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抗体,分析当地Hp感染血清分型。结合对目标人群的问卷调查、胃镜检查和胃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Hp感染者血清抗体及血清分型与人口社会学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与不同胃疾病及胃癌前病变的关系,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1.Hp感染者血清中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的抗体阳性率依次为100%、89.50%、85.97%、9.90%和18.24%。Ⅰ型Hp感染占90.10%,Ⅱ型占9.90%。2.CagA、Vac A和Rdx A抗体阳性者的平均年龄均低于阴性者(P<0.05),女性的Vac A和Rdx A抗体阳性率(88.25%和22.06%)高于男性(83.59%和13.93%),不吸烟者Rdx A抗体阳性率(18.66%)高于吸烟者(13.11%)(P<0.05)。其他人口社会学因素间血清Hp抗体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胃镜检查有胃息肉者CagA抗体阳性率和Ⅰ型Hp感染率分别是82.14%和83.93%,显着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92.05%)(P<0.05)。CagA抗体阳性者胃息肉的风险降低48%(OR:0.52,95%CI:0.28-0.97)、Ⅰ型Hp感染者胃息肉的风险降低47%(OR:0.43,95%CI:0.24-0.85);萎缩性胃炎者Hp Hsp60抗体阳性率(10.59%)显着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6.53%),Hsp60抗体阳性者胃镜下萎缩性胃炎的风险增加1.66倍(OR:1.66,95%CI:1.01-2.73)。其他Hp血清抗体阳性率在不同的胃疾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人群血清CagA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5.38%、86.06%、90.15%和92.41%,血清CagA抗体阳性者增加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风险分别为3.09倍(OR:3.09,95%CI:1.22-7.82)、4.70倍(OR:4.70,95%CI:1.73-12.8)及6.50倍(OR:6.50,95%CI:2.38-17.8)。Ⅰ型Hp感染率在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人群中依次为80.77%、87.27%、90.15%和92.41%,呈升高趋势,感染者患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风险逐渐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Hp血清抗体的阳性率在胃癌前病变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武威市人群中流行的Hp以高致病Ⅰ型菌株感染为主,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以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2.武威市人群感染CagA阳性的Hp显着增加了胃癌前病变的发生风险。CagA抗体阳性、Ⅰ型Hp感染可一定程度上降低胃息肉发生的风险;Hp Hsp60的表达增加萎缩性胃炎发生的风险。3.武威市人群感染Hp者CagA、Vac A和Rdx A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女性和不吸烟者中Rdx A抗体阳性率高,提示这些人对甲硝唑敏感性高。
二、261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及胃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61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及胃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透明帽辅助胃镜在治疗十二指肠球部出血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诊断状况 |
2.2 治疗效果 |
2.3 止血时间 |
3 讨论 |
(2)芪术海参汤治疗脾胃气虚型Hp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中止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分组方案 |
2.3 给药方案 |
2.4 合并用药 |
2.5 依从性把控方案 |
2.6 观察指标 |
2.7 疗效评价 |
2.8 安全性评价 |
2.9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可比性分析 |
3.2 疗效分析 |
3.3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理论讨论 |
1.1 现代医学对DU的病因研究 |
1.2 DU的现代西医学治疗 |
1.3 DU中医病因探讨 |
1.4 DU中医病机讨论 |
1.5 DU中医治疗原则 |
1.6 脾胃气虚型DU |
2 芪术海参汤的组方及用药分析 |
3 芪术海参汤联合泮托拉唑治疗DU的结果分析 |
3.1 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分析 |
3.2 剔除病历分析 |
3.3 安全性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随机数字表 |
附录B 2.1 安全性评价标准 |
附录C 芪术海参汤联合泮托拉唑治疗脾胃气虚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观察 |
文献综述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儿童过敏性紫癜临床特征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4 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发病季节、发病诱因、过敏史、既往史及家族史 |
2.3 临床表现 |
2.4 实验室检查 |
2.5 影像学检查 |
2.6 内镜检查 |
2.7 黏膜活检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过敏性紫癜遗传多态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IgG4相关上消化道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方法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临床资料 |
2.2 内镜下表现 |
2.3 影像学检查 |
2.4 病理学 |
2.5 治疗 |
3 讨论 |
(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CT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十二指肠球部肠壁厚度 |
2.2 十二指肠球部肠壁强化程度 |
2.3 十二指肠球部肠壁强化方式 |
2.4 十二指肠球部黏膜面CT表现 |
2.5 十二指肠球部周围脂肪间隙改变 |
2.6 十二指肠球部CT征象诊断溃疡的效能 |
2.7 CT漏诊率 |
3 讨论 |
(6)10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型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3. 临床表现 |
4. 诊断 |
5. 治疗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1. 定义 |
2. 流行病学 |
3. 发病机制 |
4. 临床症状 |
5. 诊断 |
6. 治疗 |
7.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 |
1. 中医病因病机 |
2. 辨证分型 |
3. 中医治疗 |
4.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 |
5. 讨论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周斌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撷英 |
1. 脾胃虚弱,寒湿深伏胃络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的根本病理病机 |
2. 脾肾同调以治本 |
3. 多脏调燮以治标 |
4. 用药特点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研究方案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证型的分布特征 |
2.3 证型与病理改变 |
3 讨论 |
3.1 一般资料 |
3.2 中医证型分布特征 |
3.3 证型与病理改变 |
3.4 不足与展望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以消化性溃疡为表现的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2 胃镜及活组织病理检查 |
2.3 骨髓涂片检查 |
2.4 诊断标准 |
2.5 纳入标准 |
2.6 排除标准 |
2.7 疗效判断标准 |
2.8 激素治疗反应 |
2.9 随访 |
2.10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过敏性疾病史 |
3.3 临床表现 |
3.3.1 症状 |
3.3.2 体征 |
3.4 实验室检查 |
3.5 骨髓涂片 |
3.6 影像学检查 |
3.7 胃镜及活组织病理检查 |
3.8 治疗与转归 |
3.9 随访情况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研究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 |
1 病例来源 |
2 疾病相关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1.1 十二指肠溃疡诊断标准 |
2.1.2 良性溃疡内镜下分期及分级 |
2.1.3 病理诊断 |
2.1.4 Hp的诊断标准及根除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病例剔除、脱落以及中止标准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1 病例分组方法 |
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情况观察指标 |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3.3 疗效观察指标 |
4 疗效判定标准 |
4.1 中医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
4.2 根除Hp疗效判定标准 |
4.3 胃镜疗效判定标准 |
4.4 溃疡复发判定标准 |
5 统计学处理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比较 |
1.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1.2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2 疗效比较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个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Hp根除率比较 |
2.5 两组患者Hp根除后复发率比较 |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镜疗效比较 |
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 |
2.8 两组患者溃疡复发情况比较 |
2.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用药安全性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中医学对十二指肠溃疡的认识 |
1.1 病名的研究 |
1.2 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
1.2.1 古代中医家的认识 |
1.2.2 现代中医家的认识 |
1.3 中医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 |
1.3.1 辨证论治 |
1.3.2 中药复方治疗 |
1.3.3 中成药治疗 |
1.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1.3.5 针刺疗法 |
1.3.6 艾灸疗法 |
1.3.7 穴位贴敷 |
1.3.8 穴位注射疗法 |
1.3.9 推拿按摩疗法 |
2 西医对十二指肠溃疡的认识 |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1 胃酸与胃蛋白酶 |
2.1.2 幽门螺杆菌(Hp) |
2.1.3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
2.1.4 其他因素 |
2.2 西医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 |
2.2.1 抑制胃酸分泌 |
2.2.2 根除Hp |
2.2.3 保护胃黏膜 |
3 安胃二号方方药分析 |
3.1 安胃二号方创制、组成及功效 |
3.2 安胃二号方的理法分析及现代药理学分析 |
4 胃泌素 |
5 疗效分析 |
5.1 中医症状积分变化分析 |
5.2 总体临床疗效分析 |
5.3 Hp根除率和复发率变化分析 |
5.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镜疗效分析 |
5.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分析 |
5.6 用药安全性 |
5.7 两组患者溃疡复发情况比较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特发性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绪论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案 |
2.4 数据统计 |
3 结果 |
3.1 基本资料 |
3.2 内镜表现 |
3.3 胃黏膜组织病理 |
3.4 十二指肠黏膜组织病理 |
3.5 十二指肠上皮胃化生 |
3.6 黏膜屏障相关因素的表达 |
3.7 十二指肠幽门螺杆菌染色 |
3.8 十二指肠溃疡相关因素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10)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相关因素分析 |
第一章 前言 |
1.1 幽门螺杆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
1.2 螺旋菌及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历史 |
1.3 Hp的感染与致病性 |
1.3.1 Hp的流行病学 |
1.3.2 Hp在人群中的感染状况 |
1.3.3 Hp感染的风险因素 |
1.3.4 Hp感染与胃肠外疾病 |
1.3.5 Hp的致病性 |
1.4 Hp的诊断 |
1.5 Hp感染的防治 |
1.6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筛查人群选择 |
2.1.2 参加者的权益保护 |
2.1.3 人群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问卷调查 |
2.2.2 ~(14)C-UBT检测方法 |
2.2.3 胃镜检查 |
2.2.4 组织病理学检查 |
2.3 变量定义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武威队列Hp流行病学研究人群构成情况 |
3.2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状况 |
3.3 武威队列人群不同人口经济学因素与Hp感染 |
3.4 武威队列人群生活方式暴露因素与Hp感染 |
3.5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风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6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风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3.7 武威队列不同胃疾病及胃癌前病变间Hp感染的关系 |
3.8 武威队列Hp感染与既往消化性溃疡及家族消化道肿瘤病史的关系 |
3.9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与胃外疾病的关系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二部分 武威队列Hp主要毒力蛋白血清抗体、血清学分型与胃疾病、胃癌前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
第一章 前言 |
1.1 Hp的重要毒力及耐药因子 |
1.1.1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蛋白 |
1.1.2 空泡细胞毒素A |
1.1.3 尿素酶 |
1.1.4 热休克蛋白60 |
1.1.5 硝基还原酶 |
1.2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人群 |
2.2 参加者的权益保护 |
2.3 主要的仪器设备和试剂耗材 |
2.4 研究方法 |
2.4.1 问卷调查 |
2.4.2 血标本收集和保存 |
2.4.3 ~(14)C-UBT检测 |
2.4.4 胃镜检查 |
2.4.5 组织病理学检查 |
2.4.6 免疫斑点检测法 |
2.4.7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Hp感染者Ure、CagA、VacA、Hsp60及RdxA血清抗体检测结果与Hp感染分型 |
3.2 Hp感染者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结果及不同血清分型与人口及社会因素比较 |
3.3 不同胃疾病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在结果比较 |
3.3.1 1154例Hp感染者胃镜检查结果 |
3.3.2 不同胃疾病中Ⅰ型、Ⅱ型Hp感染状况分析 |
3.3.3 不同胃疾病中血清Hp 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结果分析 |
3.3.4 武威队列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对不同胃疾病的风险评估 |
3.4 武威队列胃癌及胃癌前病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RdxA抗体结果分析 |
3.4.1 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阳性间胃癌及胃癌前病病理检查结果 |
3.4.2 胃癌及癌前病变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RdxA抗体结果 |
3.4.3 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检测结果与胃癌前病变的风险评估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三部分 全文总结与展望 |
3.1 全文总结 |
3.2 本研究的优势 |
3.3 本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261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及胃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透明帽辅助胃镜在治疗十二指肠球部出血中的临床价值[J]. 邱思燃,黄柏机,赵念. 智慧健康, 2021(17)
- [2]芪术海参汤治疗脾胃气虚型Hp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观察[D]. 林珊瑜.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儿童过敏性紫癜临床特征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D]. 林欣.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IgG4相关上消化道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J]. 潘大维,何雨芩,邱竹箐,陈东风,杜向禹.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20(12)
- [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CT表现[J]. 兰晓杰,李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0(07)
- [6]10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型特征研究[D]. 周惠志.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7]以消化性溃疡为表现的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分析[D]. 黄世祥. 南昌大学, 2020(08)
- [8]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观察[D]. 许裕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特发性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D]. 王玉婷.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10]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D]. 张富花. 兰州大学, 2020(04)
标签:十二指肠论文; 十二指肠炎的症状论文; 胃镜论文; 病理检查论文; 队列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