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有关印花税政策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李经路,刘笛,詹亮[1](2021)在《中国减税降费:演进轨迹与未来取向》文中研究指明税收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的功能,也会扭曲相对价格,影响福利水平和GDP增长,合理的税收结构和恰当的税负水平是财政政策关注的焦点。我国的减税降费历经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3—2007年以增值税转型试点为主的减税;第二阶段为2008—2011年的结构性减税;第三阶段为2012—2017年以营改增为主的减税;第四阶段为2018年以来的大规模普惠性减税降费。虽然采取了多阶段的减税降费措施,但中国的宏观税负水平、税收弹性系数依旧偏高。因此减税降费需在以下方面精准发力:税收结构方面,提升直接税占比;开征房地产税和零售税等新税种;增加地方主体税种,完善地方税体系;延长退休年限、适度增发国债以缓解财政压力。
唐贺强[2](2021)在《人口老龄化风险及社会保障制度建构——基于法治财税的视野》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深化,与之俱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已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课题,不仅对社会保障制度提出巨大挑战,更对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财政税收制度带来重大风险。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财政税收体系面对财富储备不足、收入分配失序、政府间财政关系失衡等风险挑战,应发挥法治财税理念在制度建构、凝聚共识、实现公平、保障健全等方面的指引作用,探索推进老龄化社会治理的立法进程,巩固财源保障能力,强化财税政策激励,优化养老收入分配,推动多元共治格局,实现老龄化社会的普惠共赢。
王晓洁,李小倩,陈肖肖[3](2021)在《推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由轻度老龄化迈向中度老龄化。要实现到2022年全面建成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会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亟须构建配套的税收政策。我国现行与养老服务相关的税收政策存在居家养老税收激励力度不够,社区养老服务税收支持尚处起步,机构养老税收支持不平衡且链条不完整等问题。基于此,文章从宏观角度提出了规范养老税收支持政策,拓宽税收支持政策覆盖面,鼓励民间投资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刘芳池[4](2020)在《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制度研究》文中提出非营利组织可以依照市场模式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其本身公益性的特性又使它与市场的逐利本质相区分,非营利组织的出现弥补了政府与市场在社会治理方面的缺陷。各个国家为了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纷纷采取各项举措,其中提供税收优惠是较为普遍的做法。我国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制度给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这期间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瑕疵。本文全面梳理国内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相关规定,从宏观把控到细节分析,深入研究了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制度在立法层面、实体性规定和程序性规定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总结借鉴国外成熟的立法经验,提出符合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制度的完善建议,希望可以促进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杨宇[5](2015)在《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政体制在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中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我国在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财政体制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先后建立了“统收统支”、“包干制”和“分税制”的财政体制,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现行的“分税制”体制已运行二十多年,产生了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诸多问题,如何在“分税制”的框架内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已成为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这是一场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财政体制改革发挥着排头兵的重要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完善财政体制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从理论上看,财政体制内容繁杂,总结起来,不外乎事权、财权和财力这三大要素,事权是基础,财权是手段,财力是保障,三者的划分是否明确、合理、规范,组合方式是否符合国情,直接影响着我国财政体制运行效率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财政体制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上三个要素,“药方”也应从这三方面来抓。本文在第二章阐述财政职能理论、公共品理论、财政分权理论、外部性理论和激励相容理论的基础上,第三章构建了财政体制核心三要素模型,阐述了事权、财权和财力的概念和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衡量三者之间关系是否合理,财政体制是否科学完善的落脚点和实现途径。从实践上看,财政体制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经济关系的重要内容,科学合理的国家财政体制应该在保证国家集中统一的基础上,辖区内的所有省份公平地履行事权,获得应有财权和财力,以实现全国范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某种程度上说,辖区内的每个省份是全国财政体制是否完善的评判员,当中央和每个省份的体制都较为完善,科学合理的财政体制便建立了。正是基于以上理论和实践观点,本文以财政体制三要素为理论基础,选取黑龙江省这一单独个体,以点带面,将中央与该省的财政体制进行庖丁解牛式的分析。首先,第四章基于财政的公共品理论、财政分权理论和激励相容等理论,梳理该省建国以来经历的“统收统支”、“包干制”和“分税制”三个阶段财政体制的动因、沿革和影响。第五章接着分别指出黑龙江省目前财政体制在事权、财权和财力方面的问题。具体而言:在事权方面,按照《2013年政府支出分类科目》的项级列举了黑龙江省当年近600项支出科目的划分现状,得出了中央事权下放过多的结论,加之中央刚性支出要求多以及部分支出政策不符合地方实际,使地方承受了过重负担。在财权方面,不仅税收制定权和税收划分集中在中央,而且由于制度不合理,黑龙江省出现了税收向辖区外转移,特别是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实行进一步减少了该省税收;收费权产生的非税收入和政府性基金缺乏制度约束和可持续性,收费收入占黑龙江省财政收入比例高,无法形成可用稳定财力。在财力方面,由于转移支付结构不优,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低,专项资金项目数量和配套要求过多,直接造成可支配财力不足。事权、财权和财力三方面的问题,最终导致黑龙江省财力和事权不相匹配。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通过量化数据说明黑龙江省在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环保生态、公共文化以及整体公共服务水平上都同其他省份有一定差距。为了满足本省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和完成中央的各项指令任务,黑龙江省政府债务长期持续上升,债务风险和未来还款压力较大。中国幅员辽阔,拥有31个省份和13亿多人口,每个省份的历史、气候、资源、人口和经济发展情况千差万别,科学的财政体制必须将以上因素都纳入考量范畴。在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如何结合具体省份的实际情况,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黑龙江省作为财政体制特殊因素的研究范本,有很强的典型性和示范性:地处最东北,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有最大的油田,生产最多的粮食,最早解放和工业化建设地区,集边疆大省、生态大省、能源大省、产粮大省、老工业大省和冰雪大省与一身,为国家累计提供大量资源,其中原油占全国的1段煤炭占1/10、木材占1/3、商品粮占1/7。本文第六章分析了以上特殊因素如何通过事权、财权和财力影响着黑龙江省的财政体制,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有所侧重,边疆大省和生态大省侧重于履行国防和环保事权、能源和粮食因素侧重于税收水平低和税收转移,而老工业基地和高寒因素侧重于需要财力的补贴和扶持。黑龙江省在事权、财权和财力方面的问题,是财政体制的共性问题,在全国其他省份也普遍存在。正是如此,本文从个性看共性,第七章提出完善财政体制的基本思路和六项原则之后,分别针对这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在事权方面,首先对我国宪法和现行的246部法律进行了系统的文本分析,对政府现行所有的事权进行了界定和分类,提出了事权法定的目标,为事权的合理划分奠定了法制基础。其次,将事权分为中央事权、地方事权、共同承担事权和目标事权四大类,并提出事权划分应该达到“能托低、准浮动、可增长、易执行、被监督、有保障”六个标准。再次,在第四章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说明当前近600项支出中央和地方划分现状的基础上,逐项提出了该支出应属于中央、地方或共享事权,并对共享事权提出了分享比例。最后,提出中央应尽快将涉及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社会公平正义和公共安全、地方政府不合理投资及国家整体利益等领域中的事权上收。在财权方面,从税权权和收费权两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提出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房产税、环境税、社保税的改革建议和税种收入划分的整体方案,在此基础上,辅之以立法、征管等方面配套措施。其次在将非税收入分类的基础上,实行费改税,取消不合理收费,对保留的收费项目依法征收。在财力方面,本文提出了转移支付的总体原则,即公平与效率兼顾、纵向与横向方式并用、分配与使用过程公开,具体体现在扩大一般转移支付规模,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的设立和分配,并建立以生态功能区补偿为主的横向转移支付。在提出共性对策后,本文第八章对于黑龙江省的特殊因素提出相关建议。在事权方面:针对边疆因素,由于部队事权划分不清晰,承担了中央的国防支出责任,提出国防领域实行以中央财政为主的经费保障模式;涉及国家和地方共同安全的事权共同承担;保障地方经济发展和安全的事权应划归地方。财权方面:税收政策全国统一,税权高度集中在中央,不应有针对不同省份特殊因素的不同政策,而收费权随着费改税和收费权的规范统一,地方的收费权也逐步减少,因此对于特殊因素的财权方面的对策,已经在第七章详细阐述。财力方面:针对生态因素,由于履行生态保护事权,导致经济发展缓慢、财政减收、公共基础设施落后,提出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力度、提高天保工程补助标准、完善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针对能源因素,石油税收大部分上缴中央,煤炭资源税税收较低,收入受价格影响变动大,资源面临枯竭,收入不可持续,提出建立资源可持续发展准备金,支持资源型城市和企业转型。针对粮食因素,由于粮食产业带来的收入低且需地方政府大量投入,而商品粮低价调出转移当地政府财政投入,提出合理确定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利益关系、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技推广的投入力度、支持粮食深加工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针对老工业基地因素,由于国企改革遗留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人员安置费用高、基础设施亟需改造、职工基本养老金缺口大、企业欠税和不良贷款尚未完全清缴等诸多问题,都需要政府财力支撑,提出支持解决企业“三供”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减轻养老保险负担。针对高寒因素,建造和养护成本较高、供热取暖成本高、居民健康增加开支、引进人才成本高,提出增加对寒冷地区居民的高寒补贴,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专项,并建立对供热的专项补贴。
王希岩[6](2015)在《基于地方公共财政视角的中国不动产税制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与机制设计理论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土地制度与不动产税制度进行优化设计,借鉴了土地制度与不动产税制度的国际经验,分析了中国土地制度与不动产税制度的历史演变与当前现状,从地方公共财政的角度提出我国土地物权制度及房地产税制度的优化方案。为便于房地产税的顺利实施,还给出了设定与房地产税开征激励相容的引导机制的方案建议。历史的纵向分析表明,中国具有对房产和地产分别课税的传统。国别的横向比较表明,房地产税可分为对房产和地产分别课税或对房屋和土地分别课税的个别财产税以及对房屋和土地合并课税的一般财产税两类三种模式。结合历史的纵向分析与国别的横向比较,本文认为我国房地产税应采取对房产和地产分别课税的个别财产税模式,在这样的指导原则下,本文设计出包括房产税、土地使用税、闲置土地税在内的我国房地产税优化方案。作为对房地产税的补充,本文同时探讨了我国资源税的优化。由于不动产税与不动产物权密切相关,在探讨不动产税的同时,本文也对我国不动产物权制度的历史演变以及国际不动产物权制度的借鉴进行了研究。为配合房地产税顺利开征,在明清永佃权、清租界永租权、建国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基础上,借鉴波兰和前苏联曾实施过的永久土地使用权,本文提出我国应采取“免费续期,定期登记”的长期土地使用权制度,赋予土地使用者长期、稳定的土地使用权。通过对人口、疆域、经济总量这三项指标的综合排名,本文界定出美国、俄罗斯、日本、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印尼这八个“大国”,分析其“大国”财政的特点。就财政体制而言,这几个“大国”的共同特征是均实行财政联邦制,通过征收不动产税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筹集资金。我国唐朝中叶一度出现地方财政现象,但没有形成地方公共财政体制,反而因藩镇割据导致王朝覆灭。借鉴国际经验,吸取历史教训,本文提出以公共财政约束地方政府,通过开征房地产税引入地方政府与辖区纳税人利益相容的激励机制,让地方纳税人通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加强对于地方政府的监督,让广大人民群众来分解中央政府与日俱增的政治压力。利用双重差分法(DID),本文对沪渝房产税试点的经济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房产税开征对两地房价的影响方向截然相反。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区分了房地产税的消费税成分与资本所得税成分,探讨了房地产税与房地产市场的关系以及房地产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我国开征房地产税的功能定位。世界各国开征不动产税的主要功能在于为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收入以及促进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在我国开征房地产税,除了这两项基本功能之外,其实际功能还在于规范地方公共财政体系,完善国家治理机制以及消除房地产市场失灵,促进经济内生增长。就路径实现而言,本文设计了与房地产税开征激励相容的引导机制,包括结构性减税、对房地产税纳税人开放户籍、小产权房有条件合法化、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及社会信用体系、推行预算民主等。由于土地批租时间早、产业升级效果佳、外来人口及小产权房占比较高,深圳适宜列为推行房地产税试点的第一批城市。当前我国应从大战略的视角出发,以房地产税改革为突破口,积极试点,稳步推进,在地方政府层面大力推行地方公共财政建设,创造制度红利,凝聚社会共识,建立起一个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并有助于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包括房地产税和资源税在内的不动产税制。
刘颖[7](2014)在《产业转型升级与税制优化问题研究 ——基于经济全球化的产业竞争力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从发展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可知,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的结构主导型经济增长是现代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经济全球化从其实质来看,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国家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也正是国家如何刺激产业升级和创新的关系。目前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制造业国家、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影响和联系日益加深。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革、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变化,国际分工格局也出现新的趋势。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①税收制度通过对劳动力、资本和生产率施加影响进而对一国的物质生活水平产生影响,通过对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与利益配置调节来实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节作用,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之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当前税制所面临的外部大环境已经从如何促进“增长”转变为如何适应并促进“转型”,从国内外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来看,我国应该如何促进税制的优化,形成怎样的税制结构,才能建立一个融收入功能与调控功能为一体、充分发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现代税制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比较分析与系统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基于经济全球化的产业竞争力视角,首先应用并拓展迈克尔·波特关于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理论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产业集聚、企业结构战略与竞争等四个方面阐述税制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动作用机制,从激励引导和矫正作用方面突出税制所能够发挥的积极作用。其次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的特征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今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动态匹配是发展目标,揭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通过对税制演进与产业结构变化做关联性分析,指出产业结构所体现的经济结构制约着税制结构的发展演变,而税制是否能够适应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特征,对于产业结构的顺利发展演进同样具有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随后研究重点是分析税制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效应,从我国税制对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产业集聚、中小企业发展效应等方面,对当前税制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适应性进行具体分析,认为税制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低税负正向激励不足,以高税负的约束机制实施的税制也严重缺失,同时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产业转型升级。进而本文还对税制与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了实证检验与案例分析,通过建立VAR模型对我国主要税种与二、三产业增长关系进行验证,从实证结果得出各主要税种都存在进一步改革空间的结论;以浙江省为案例,从产业税收构成分析浙江省产业结构主要问题,并从亩产税收视角对浙江省传统产业、集聚性较强产业——绍兴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行分析,认为地方可以运用适当的税收政策工具引导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税制结构有不断趋同的发展趋势,为此本文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税制进行国际比较与借鉴。在总结各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可以借鉴的税制基础上,最后本文提出税制优化路径并围绕具体税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调整要素结构来看,实施促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战略以及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的税制优化;从调整需求结构来看,实施有利于扩大内需、调整投资结构与方向、发展贸易平衡战略的税制优化;从促进产业集聚来看,实施促进产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税制优化;从产业组织结构来看,实施鼓励与扶持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税制优化。本文主要的创新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以提高经济全球化下的产业竞争力为切入点,围绕迈克尔·波特关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钻石理论模型展开分析,从模型中的辅助性要素——“国家税收制度”如何对决定产业竞争优势四个关键要素发挥促进作用的视角出发,结合管理学、产业经济学以及税收经济学等多学科相关理论,探讨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税制优化路径。二是研究工具的创新。近年来已有的实证分析更多地是对主要税种与GDP(或地区GDP)建模研究,但是对于各个税种与主要产业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较少。本文通过分析产业税收的税种来源构成,根据主要税种与各产业增加值数据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实证检验得出结论,认为在促进二、三产业发展,尤其是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等方面,五大主要税种还存在较大的改革优化空间。三是研究论据的创新。2008年金融危机后,“浙江模式”所面临的产业转型升级要求非常迫切,浙江省产业结构呈现的问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现实性。本文通过对浙江省产业结构以及产业税收结构进行分析,以传统制造业(纺织业)为例、从亩产税收视角对税收政策促进产业升级做阐述,认为税制可以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许金柜[8](2014)在《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模式研究(1949-2013)》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要完善立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预算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核心,它在一国的政治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集中体现了一国政府在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法进行筹资、分配和管理财政资金以及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是规范、约束和监督政府行为的一种根本方法。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府预算思想和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预算经验基础上,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政府预算制度,当时称为“国家预算”。之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转轨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先后经历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计划经济时期、经济体制转轨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建立四个时期60余年的历史演进,形成了与各时期相应的预算内容与特点,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初步建立起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基本相适应的政府预算制度。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未来是建立在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在现行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框架下,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我国的政府财政预算制度展开分析。一方面,从历史发展角度考察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变迁过程,揭示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演变规律、特征与经验教训,为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另一方面,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预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预算改革的绩效、难点与局限,提出今后我国政府预算改革的基本思路、对策建议和未来政府预算的目标模式。我国政府预算改革近期目标主要不是强化预算绩效问题,而是要强化和实现预算在行政层面的全面控制,中长期目标主要是要实现预算在立法层面的全面控制,未来政府预算模式是通过构建“五级政府、三级预算”的中间过渡型预算模式改革,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级政府三级预算”的分级分权预算体制和以基金制为特征的完善的政府复式预算体系,走向预算国家。
李异凡[9](2014)在《温州金融综合改革涉税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民间金融发达、民间资本活跃、民间借贷盛行一直是温州模式的主要特征之一。自2010年国家开始收紧银根,货币政策趋紧,民间借贷的后遗症不断显现,经济金融问题逐步发酵,如部分中小企业的资金链断裂、部分企业倒闭甚至出现企业主“跑路”事件。2012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要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体系,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随着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涉及的税收问题日益凸显,甚至成为改革的瓶颈,亟需破解。温州金融综合改革作为国家战略,理应有更加明确、有竞争力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改革应允许在税收政策层面“先行先试”。本文在概述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背景、进展情况、温州市金融业及税收的基础上,梳理了与金融改革创新相关的税收政策;总结并分析了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民间借贷行为、民间金融组织、民间资本流动、民营企业发展、扶小支农贷款等五方面存在的涉税问题;阐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性以及破解相关涉税问题要坚持的法治性、导向性、创新性、适应性原则;最后提出支持民间借贷行为阳光化、民间金融组织多元化、民间资本流动企业化、民营企业发展规范化、降低扶小支农高门槛等一系列具体税收政策。本文从金融学和税收学等相关视角出发,基于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相关数据,采用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研究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相关涉税问题。当前浙江包括全国对金融创新和涉税问题的研究时间不算很长,主要的研究力量和理论培育,基本上集中于定性分析,能服务于温州市乃至全国金融综合改革的理论仍显匮乏,本文分析提出温州金融综合改革中的涉税问题和解决方案,为金融创新的税制改革提供温州实践样本。
王卓琳[10](2013)在《论税制优化对长期投资基金和资本市场互动发展的引导作用》文中提出放眼全球,国际长期投资基金从创立以来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各国资本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长期投资基金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中,税收制度始终贯穿其中。国际经验表明,一套行之有效的税收制度能够通过发挥其调节引导作用,为长期投资基金和资本市场各自的发展带来积极作用,并对两者的良性互动产生深远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证券税制的环境和各个投资环节的税制征收,分析了国内长期投资基金的运作机制和投资渠道,研究了证券税制在中国长期投资基金和资本市场互动发展中已经起到的积极引导作用和存在的缺失。随后介绍了国际几个重要市场证券税制的环境和主要投资环节的税制征收,回顾了国际长期投资基金的发展历程以及税收扶持政策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归纳了国际市场长期投资基金和资本市场相互影响的三个重要特征。重点以量化分析的方法,选取美国的养老基金市场为分析对象,研究了税收优惠政策对多种养老基金产品带来的影响,对国际证券税制的引导作用做了综合评价。最后对我国借鉴国际经验的国情背景和现实环境以思考分析,为我国的证券税制优化提出了四点建议。
二、关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有关印花税政策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有关印花税政策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减税降费:演进轨迹与未来取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减税降费的理论渊源 |
三、减税降费的演进历程 |
(一)第一阶段(2003—2007年):增值税转型试点的减税 |
(二)第二阶段(2008—2011年):结构性减税 |
(三)第三阶段(2012—2017年):营改增由试点到全面 |
(四)第四阶段(2018年至今):大规模普惠性减税 |
四、减税降费的趋势研判 |
(一)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优化税制结构 |
1. 调整直接税和间接税比重,逐步提升直接税占比 |
2. 完善税种,提高税收体系的完整性 |
3. 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完善地方税体系 |
(二)适度增发国债以缓解财政压力 |
(三)深度推进延迟退休政策 |
五、结论 |
(2)人口老龄化风险及社会保障制度建构——基于法治财税的视野(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财税体系面临的风险挑战 |
(一)社会财富储备不足的风险 |
(二)收入再分配失序的风险 |
(三)政府间财政关系失衡的风险 |
二、法治财税理念对化解人口老龄化风险的价值指引 |
(一)坚持财税民主,汇集老龄化社会保障的最大共识 |
(二)坚持财税法定,建构老龄化社会保障的制度体系 |
(三)坚持财税公平,实现老龄化社会保障的普惠共赢 |
(四)坚持财税健全,确保老龄化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 |
三、法治财税视野下老龄化社会保障的制度建构 |
(一)加快构建老龄化社会治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
(二)推进养老保险基金充裕、稳健和可持续运营 |
(三)推动激励养老保障“三支柱”体系建设 |
(四)支持养老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
(3)推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
二、现行养老服务体系构成及税收支持政策 |
(一)激励“居家养老”发展的税收政策工具 |
1.个人所得税。 |
2.有利于提高个人养老能力所涉及的税种。 |
(二)鼓励“社区养老”发展的税收政策工具 |
(三)促进“机构养老”发展的税收政策工具 |
1.企业所得税。 |
2.个人所得税。 |
3.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 |
4.耕地占用税、契税。 |
5.印花税。 |
三、相关税收政策面临的问题 |
(一)税收激励政策和“9073”养老服务体系不匹配 |
(二)居家养老税收激励政策力度不够 |
(三)社区养老服务的税收支持政策尚处于起步阶段 |
(四)机构养老的税收支持政策不平衡且链条不完整 |
四、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税收政策的建议 |
(一)从宏观角度优化人口老龄化风险下的税收政策 |
(二)规范居家养老税收支持政策并加大支持力度 |
(三)拓宽社区养老服务税收支持政策的覆盖面 |
(四)吸引民间资本,完善机构养老的税收支持政策 |
(5)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2.1 分税制改革评价及建议 |
1.2.2 事权、财权和财力 |
1.2.3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1.3 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可能的创新点 |
1.3.3 存在的不足 |
2 理论基础 |
2.1 公共品理论 |
2.1.1 公共品的公共性 |
2.1.2 公共品的层次性 |
2.2 财政分权理论 |
2.2.1 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 |
2.2.2 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 |
2.3 外部性理论 |
2.3.1 外部性的概念 |
2.3.2 外部性的测量 |
2.4 激励相容理论 |
2.4.1 激励相容的内涵 |
2.4.2 激励相容理论在财政的应用 |
3 财政体制核心三要素理论模型构建 |
3.1 事权、财权和财力的相关概念 |
3.1.1 事权和支出责任的相关概念 |
3.1.2 财权的相关概念 |
3.1.3 财力的相关概念 |
3.2 事权、财权和财力的关系 |
3.2.1 事权是财权和财力的基础 |
3.2.2 财权影响财力 |
3.2.3 财力是履行事权的保障 |
3.3 科学的财政体制要实现财力和事权相匹配 |
3.3.1 财力和事权相匹配 |
3.3.2 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路径 |
4 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沿革对黑龙江省的影响 |
4.1 “统收统支”时期黑龙江省财政体制情况 |
4.1.1 “统收统支”时期黑龙江省财政体制的内容 |
4.1.2 “统收统支”财政体制的成效和问题 |
4.2 “包干制”时期黑龙江省财政体制情况 |
4.2.1 “包干制”时期黑龙江省财政体制的内容 |
4.2.2 “包干制”财政体制的成效和问题 |
4.3 “分税制”时期黑龙江省财政体制情况 |
4.3.1 “分税制”时期黑龙江省财政体制的内容 |
4.3.2 “分税制”对黑龙江省财政的积极作用 |
5 从黑龙江省角度看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 |
5.1 事权划分不合理,地方承载过多 |
5.1.1 中央事权下放过多 |
5.1.2 刚性支出要求多 |
5.1.3 部分支出政策不符合地方实际 |
5.2 地方财权自主性较弱,财力愈益依赖中央转移支付 |
5.2.1 地方税权少,税收占比低 |
5.2.2 收费权收入无法形成可用稳定财力 |
5.3 转移支付结构不优,地方可支配财力不足 |
5.3.1 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低,指定用途多 |
5.3.2 专项转移支付数量和配套要求过多 |
5.4 事权和财力不相匹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低 |
5.4.1 指标体系 |
5.4.2 因子分析法 |
5.4.3 数据来源和运行结果 |
5.4.4 结果分析 |
5.5 依靠发债弥补财力不足,债务规模大、风险高 |
5.5.1 债务规模刚性上升 |
5.5.2 债务风险高 |
5.5.3 偿还债务压力大 |
6 黑龙江省特有因素对财政体制影响的路径分析 |
6.1 事权方面 |
6.1.1 边疆大省,承担国防支出责任 |
6.1.2 生态大省,履行区域生态保护事权 |
6.2 财权方面 |
6.2.1 能源大省,资源税收低且不可持续 |
6.2.2 产粮大省,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多 |
6.3 财力方面 |
6.3.1 老工业大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需要财力支撑 |
6.3.2 冰雪大省,寒冷气候增加财力支出 |
7 完善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的一般性建议 |
7.1 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
7.1.1 总体思路 |
7.1.2 基本原则 |
7.2 事权法定的基础上,按支出科目合理划分事权 |
7.2.1 全面梳理现行法定事权 |
7.2.2 明确政府事权类别和标准 |
7.2.3 按照政府支出科目逐项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 |
7.2.4 将部分事权上划中央 |
7.3 进一步调整和规范财权 |
7.3.1 推进税制改革,适度增加地方税收权力 |
7.3.2 分类规范收费权 |
7.4 强化转移支付均等化财力的作用 |
7.4.1 明确转移支付的总体思路和原则 |
7.4.2 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 |
7.4.3 规范专项转移支付 |
7.4.4 完善生态功能区为主的横向转移支付 |
7.5 推进相关配套改革 |
7.5.1 用法制规范财政体制的各个环节 |
7.5.2 完善干部考核体系 |
7.5.3 增强预算执行的硬约束 |
8 统一财政体制框架内黑龙江省特有因素的改革思路 |
8.1 特有因素的一般性意义 |
8.1.1 特有因素重要性强,相似省份多 |
8.1.2 现有转移支付体系中的重要因素 |
8.2 规范中央和地方国防领域事权划分 |
8.2.1 实行以中央财政为主的经费保障模式 |
8.2.2 涉及国家和地方共同安全的事权共同承担 |
8.2.3 保障地方经济发展和安全的事权应划归地方 |
8.3 优化转移支付,提高地方财力 |
8.3.1 建立生态事权补偿机制 |
8.3.2 建立资源可持续发展准备金 |
8.3.3 建立粮食主产区新增粮食投入返还机制 |
8.3.4 减轻地方国企改革财力负担 |
8.3.5 增加高寒补贴 |
附表1 中央和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情况表 |
附表2 根据宪法梳理的政府事权分类情况表 |
附表3 2012年黑龙江省整合涉农资金统计表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6)基于地方公共财政视角的中国不动产税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
第四节 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
第一节 中国不动产税制优化研究综述 |
第二节 财政联邦主义与地方公共财政 |
第三节 产权理论与代理理论 |
第四节 制度变迁与机制设计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不动产物权兴废与税制沿革 |
第一节 中国古代田制与赋役制度 |
第二节 近代中国租界的永租制与房地产税制 |
第三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土地私有制与房地产税制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土地制度与房地产税制 |
第五节 评述与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大陆不动产物权与税制现状 |
第一节 中国大陆不动产物权现状 |
第二节 中国大陆不动产税制现状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港澳台地区不动产物权与税制现状 |
第一节 中国香港不动产物权与税制现状 |
第二节 中国台湾不动产物权与税制现状 |
第三节 中国澳门不动产物权与税制现状 |
第四节 评述与小结 |
第六章 国际不动产物权与税制现状 |
第一节 土地私有为主的国家不动产物权现状 |
第二节 土地公有为主的国家不动产物权现状 |
第三节 不对保有土地单独课税的国家不动产税制现状 |
第四节 对保有土地单独课税的国家不动产税制现状 |
第五节 评述与小结 |
第七章 不动产税与地方公共财政 |
第一节 制度均衡大国的地方财政特征 |
第二节 中国地方财政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三节 分权体制下我国地方政府的经济扩张 |
第四节 我国不动产市场中的央地博弈与地方机会主义 |
第五节 以公共财政约束地方政府 |
第六节 小结 |
第八章 中国不动产税制优化设计 |
第一节 从开征物业税转向开征房地产税 |
第二节 路径依赖下我国不动产税制优化的路线选择 |
第三节 我国土地物权制度与批租制度改革 |
第四节 我国房地产税及资源税税制优化设计 |
第五节 沪渝房产税试点的经济效应 |
第六节 小结 |
第九章 中国不动产税功能定位及引导机制设计 |
第一节 房地产税与房地产市场 |
第二节 房地产税的税负归宿 |
第三节 房地产税与经济内生增长 |
第四节 我国不动产税的功能定位 |
第五节 房地产税开征引导机制设计及政策建议 |
第六节 小结 |
结语 |
附录 |
附图:1953年北京市房地产税收款书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科研成果 |
(7)产业转型升级与税制优化问题研究 ——基于经济全球化的产业竞争力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税制优化问题 |
1.2.2 产业结构、税制与经济增长关系 |
1.2.3 产业结构与税制、税制结构的互动关系 |
1.2.4 税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
1.2.5 小结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结构安排 |
1.4 主要概念的界定 |
1.4.1 产业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界定 |
1.4.2 税制与税制优化的概念界定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产业转型升级与税制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 |
2.1 产业分类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意义 |
2.1.1 产业分类方法 |
2.1.2 产业转型升级的意义 |
2.2 产业转型升级理论依据 |
2.2.1 产业结构演变模式理论 |
2.2.2 竞争优势理论与钻石体系 |
2.2.3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
2.3 税制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分析 |
2.3.1 生产要素 |
2.3.2 需求条件 |
2.3.3 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 |
2.3.4 企业结构、战略与竞争 |
2.4 税制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定位 |
2.4.1 积极作用 |
2.4.2 局限性 |
3. 产业结构演变与税制变迁的实践互动 |
3.1 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与问题 |
3.1.1 世界产业结构发展规律 |
3.1.2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与问题 |
3.2 税制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关联分析 |
3.2.1 世界税制发展规律 |
3.2.2 我国税制发展及现状 |
3.2.3 税制变迁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关联分析 |
4. 我国税制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效应分析 |
4.1 税制对生产要素的效应分析 |
4.1.1 生产要素 |
4.1.2 税制与生产要素调整的适应性分析 |
4.2 税制对需求结构的效应分析 |
4.2.1 需求情况 |
4.2.2 税制与扩大内需的适应性分析 |
4.3 税制对产业集聚的效应分析 |
4.3.1 产业关联度 |
4.3.2 税制与产业集聚的适应性分析 |
4.4 税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效应分析 |
4.4.1 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 |
4.4.2 税制与中小企业发展的适应性分析 |
5. 税制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证检验与案例分析 |
5.1 主要税种与二、三产业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 |
5.1.1 变量选取与平稳性检验 |
5.1.2 模型设立与估计 |
5.1.3 实证检验的主要结论 |
5.2 税制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案例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
5.2.1 浙江省产业结构概况 |
5.2.2 浙江省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基于产业税收视角 |
5.2.3 浙江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基于亩产税收视角 |
6.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税制:国际比较与借鉴 |
6.1 21世纪世界产业结构发展的基本特征 |
6.1.1 产业结构高科技化 |
6.1.2 呈现经济服务化趋向 |
6.1.3 垂直专业化分工深化 |
6.1.4 产业生态化趋势日益显现 |
6.2 国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税制 |
6.2.1 促进资源环境保护的税制 |
6.2.2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制 |
6.2.3 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制 |
6.2.4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制 |
6.3 经验与启示 |
6.3.1 保护资源环境的税制经验与启示 |
6.3.2 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制经验与启示 |
6.3.3 推进服务业发展的税制经验与启示 |
6.3.4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制经验与启示 |
7.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税制优化路径研究 |
7.1 调整要素结构的税制优化 |
7.1.1 优化资源环境税制 |
7.1.2 实施创新驱动税制 |
7.1.3 提升人力资本税制 |
7.2 调整需求结构的税制优化 |
7.2.1 扩内需促消费的税制优化 |
7.2.2 调整投资方向与结构的税制优化 |
7.2.3 发展贸易平衡战略的税制优化 |
7.3 促进产业集聚的税制优化 |
7.3.1 税制应有利于强化企业垂直关联 |
7.3.2 税制应支持物流业加快发展 |
7.3.3 税制应支持劳动力要素流动 |
7.4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制优化 |
7.4.1 制定针对性税收法律法规 |
7.4.2 降低中小企业税收负担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8)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模式研究(1949-2013)(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CONTENTS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文献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
五、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政府预算基本理论 |
第一节 政府预算概述 |
一、政府预算的基本内涵 |
二、政府预算的基本特征 |
三、政府预算的一般原则 |
四、政府预算的基本功能 |
五、政府预算的体系、形式与管理流程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府预算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府预算思想 |
二、列宁的政府预算思想 |
三、毛泽东、邓小平的政府预算思想 |
四、简评 |
第三节 西方政府预算理论 |
一、政府渐进预算理论 |
二、公共选择中的预算理论 |
三、“软预算约束”理论 |
四、公共决策中的预算理论 |
五、绩效预算理论 |
六、简评 |
第四节 制度变迁理论 |
一、制度与制度变迁 |
二、制度变迁的原因、条件与方式 |
三、制度变迁的三大理论组合 |
四、制度变迁的渐进性与路径依赖 |
五、简评 |
第二章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预算制度(1949——1977) |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政府预算制度 |
一、政府预算制度的形成背景 |
二、政府预算制度的初步形成 |
三、政府预算制度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
第二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预算制度 |
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
二、分类分成的预算管理体制及其特点 |
三、财政分权与预算管理体制的调整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前政府预算制度的基本评价 |
一、政府预算制度的基本特点 |
二、政府预算制度的基本成就与缺陷 |
第三章 经济体制转轨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政府预算制度(1978——1997) |
第一节 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
一、“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78——1992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探索 |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1997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探索 |
第二节 放权让利与政府预算制度的分权化改革 |
一、“分灶吃饭”:1980——1984年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预算体制 |
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1985——1987年的财政预算体制 |
三、“财政大包干”:1988——1993年的财政预算体制 |
四、“分灶吃饭”改革中政府预算制度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 |
第三节 分税制改革与政府预算管理权的上收 |
一、分税制改革的提出 |
二、分税制改革的原则、指导思想 |
三、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
四、分税制配套改革与政府预算制度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 |
第四节 政府预算制度分权化改革评价 |
一、政府预算制度分权化改革的成就与不足 |
二、政府预算制度分权化改革的基本特点 |
第四章 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建立与政府预算制度改革(1998——2013) |
第一节 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建立 |
一、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提出 |
二、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思路 |
第二节 以公共化为导向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 |
一、部门预算改革 |
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
三、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
四、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 |
五、“金财工程”建设 |
六、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
七、全口径预算改革的提出与启动 |
第三节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尝试 |
一、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依据 |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演进过程 |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主要内容 |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的关系 |
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成效与不足 |
第四节 政府预算公共化改革的基本评价 |
一、政府预算公共化改革的成就 |
二、政府预算公共化改革的基本特征 |
三、制度变迁视角下的政府预算公共化改革趋向 |
第五章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政府预算制度与经验借鉴 |
第一节 英国政府预算制度与经验借鉴 |
一、英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
二、英国政府预算收支分类 |
三、英国政府预算编制与执行 |
四、英国政府的预算监督 |
五、英国政府预算法律体系 |
六、英国政府预算制度的经验借鉴 |
第二节 美国政府预算制度与经验借鉴 |
一、美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
二、美国政府预算的编制、审批与执行 |
三、美国政府预算的审计与监督 |
四、美国政府预算的法律体系 |
五、美国政府预算制度的经验借鉴 |
第三节 日本政府预算制度与经验借鉴 |
一、日本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
二、日本政府预算的编制 |
三、日本政府预算的审议和执行 |
四、日本政府预算监督 |
五、日本政府预算的法律体系 |
六、日本政府预算制度的经验借鉴 |
第六章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现行模式与缺陷 |
第一节 中央政府预算改革分析 |
一、中央层面政府预算改革 |
二、中央层面政府预算改革存在的不足 |
第二节 地方政府预算改革模式探索 |
一、“河北模式”:系统规范化预算改革 |
二、“广东模式”:阳光财政改革 |
三、“温岭模式”:参与式预算改革 |
四、地方政府预算改革简评 |
第七章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思路与创新模式 |
第一节 树立现代政府公共预算理念 |
一、公共理念 |
二、法治理念 |
三、绩效理念 |
第二节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 |
一、坚持的基本原则 |
二、近期目标 |
三、中长期目标 |
第三节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
一、近期改革建议 |
二、中长期改革建议 |
第四节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创新模式的初步构想 |
一、“五级政府三级预算”的中间过渡型预算模式 |
二、以“基金制”为特征的政府复式预算体系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温州金融综合改革涉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金融创新文献综述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社会排斥及金融排斥理论 |
2.2.3 公平课税理论 |
2.2.4 供给学派的减税理论 |
2.3 金融创新与金融业税收 |
3 温州市金融业及税收概略 |
3.1 温州市金融业概况及特点 |
3.2 民间金融机构及税收情况 |
3.3 上市企业及其税收情况 |
3.4 其他要素市场的相关情况 |
4 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涉税问题分析 |
4.1 民间借贷行为的阳光化涉及的税收问题 |
4.2 民间金融组织多元化的涉税问题 |
4.2.1 小额贷款公司涉及的税收问题 |
4.2.2 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涉及的税收问题 |
4.2.3 农村资金互助社涉及的税收问题 |
4.3 民间资本流动的企业化涉及的税收问题 |
4.4 民营企业发展的规范化涉及的税收问题 |
4.5 扶小支农贷款的高门槛涉及的税收问题 |
5 国外相关金融税制与相关税收政策及其借鉴 |
5.1 国外的银行业税制及相关税收政策 |
5.1.1 流转税 |
5.1.2 所得税 |
5.2 国外的保险业税制及相关税收政策 |
5.3 国外的信托业税制及相关税收政策 |
5.4 国外的金融衍生工具税制及相关税收政策 |
5.5 国外金融业的特别税制及相关税收政策 |
5.6 国外金融税制的经验借鉴 |
6 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涉税问题之对策 |
6.1 破解金融改革税收问题的基本原则 |
6.1.1 法制性原则 |
6.1.2 导向性原则 |
6.1.3 创新型原则 |
6.1.4 适应性原则 |
6.2 支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的税收政策建议 |
6.2.1 支持民间借贷行为阳光化的税收政策建议 |
6.2.2 支持民间金融组织多元化的税收政策建议 |
6.2.3 支持民间资本流动企业化的税收政策建议 |
6.2.4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规范化的税收政策建议 |
6.2.5 降低扶小支农贷款高门槛的税收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10)论税制优化对长期投资基金和资本市场互动发展的引导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创新 |
1.1.1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
1.1.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2 重要概念的阐释 |
1.2.1 税收的原则与作用 |
1.2.2 长期投资基金的内涵 |
1.2.3 资本市场的内涵 |
1.3 国内外研究成果 |
1.3.1 长期投资基金对资本市场发展影响的研究成果 |
1.3.2 税收制度对长期投资基金发展影响的研究成果 |
1.3.3 税收制度对资本市场发展影响的研究成果 |
1.4 本文结构 |
第2章 中国证券税制环境及影响分析 |
2.1 中国证券税制环境概况 |
2.2 中国长期投资基金在资本市场中的发展现状 |
2.2.1 长期投资基金的运作机制 |
2.2.2 长期投资基金的投资渠道 |
2.3 中国证券税制对长期投资基金和资本市场互动发展的引导作用 |
2.3.1 中国长期投资基金和资本市场互动发展现状 |
2.3.2 中国证券税制的引导作用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际证券税制环境及影响分析 |
3.1 国际重要市场的证券税制环境概况 |
3.2 国际长期投资基金和资本市场的互动发展 |
3.2.1 国际长期投资基金发展的历程 |
3.2.2 国际长期投资基金的税收扶持政策 |
3.2.3 长期投资基金和资本市场的相互影响 |
3.3 国际证券税制对长期投资基金和资本市场互动发展的引导作用 |
3.3.1 证券税制对长期投资基金收益率的影响 |
3.3.2 证券税制对长期投资基金种类的影响 |
3.3.3 国际证券税制的引导作用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对中国证券税制优化的思考和建议 |
4.1 对中国证券税制优化的思考 |
4.2 对中国证券税制优化的建议 |
第5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四、关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有关印花税政策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减税降费:演进轨迹与未来取向[J]. 李经路,刘笛,詹亮. 华东经济管理, 2021(10)
- [2]人口老龄化风险及社会保障制度建构——基于法治财税的视野[J]. 唐贺强. 地方财政研究, 2021(09)
- [3]推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 王晓洁,李小倩,陈肖肖. 税收经济研究, 2021(04)
- [4]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制度研究[J]. 刘芳池. 企业合规论丛, 2020(01)
- [5]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的案例分析[D]. 杨宇.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5(12)
- [6]基于地方公共财政视角的中国不动产税制优化研究[D]. 王希岩.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6)
- [7]产业转型升级与税制优化问题研究 ——基于经济全球化的产业竞争力视角[D]. 刘颖. 江西财经大学, 2014(12)
- [8]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模式研究(1949-2013)[D]. 许金柜.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9]温州金融综合改革涉税问题研究[D]. 李异凡. 浙江大学, 2014(08)
- [10]论税制优化对长期投资基金和资本市场互动发展的引导作用[D]. 王卓琳.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