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林业技工学校开展“我是学人,学校是我家”活动

江西林业技工学校开展“我是学人,学校是我家”活动

一、江西省林业技工学校开展“我是学校人,学校是我家”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贾罗钰[1](2021)在《农村小规模学校欣赏型探究式发展路径研究 ——以四川省F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和建设逐渐成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关注热点。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振兴乡村教育,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小规模学校布局调整经历“撤点并校”后,学校的发展面临许多的问题和难关,农村小规模学校处于劣势地位。随着“小而美”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目标提出,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已经开始呈现出新面貌。本研究旨在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欣赏型探究式发展路径进行研究,了解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特色之历程与相关核心要素。本研究以四川省F校为研究个案,采用个案研究法,同过访谈法、文献法、观察法进行研究。访谈对象为F校的校长、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居民,搜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资料,通过F校欣赏探究形式的境况分析,F校欣赏型探究式发展主要从学校师资人员、校园环境、学校管理、气质建设等方面来聚焦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过程。本研究之主要发现和结论如下:第一,F校产生欣赏型探究诉求之前提为农村小规模学校改进的迫切性,诉求之类型为问题诊断型向欣赏型转变,诉求之动机为改变农村学校颓势,F校欣赏型探究的目的与动机是建立F校“小而美”学校品牌和吸引F村附近的生源入学就读。诉求之动力为政府部门、社区资源、第三方社会组织三类外部资源对于F校的欣赏型探究式发展路径提供助力。第二,F校欣赏型探究式路径的实践探索体现为微型学校联盟聚力发展、共筑学校理念文化梦想、生本化的教学模式和全面向的欣赏型探究,从F校的实践探索经历中总结出欣赏型探究式路径具有学校从被动变为主动发展、欣赏型领导者护航、乡村教育在地化、学校组织从传统科层制向扁平化管理转变的发展路径之特点。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欣赏型探究式发展路径的讨论,F校校长与教师在行政决定上有认知差异,优质乡村教师“留不住”的背后推手,家校合作中家庭的缺位,教师专业水平和欣赏型能力有待提升。对该类型路径的思考为对与F校相似学校发展具有借鉴意义,需要创设“欣赏型探究式”环境氛围。

肖洁[2](2021)在《中职教育助力阻断返贫问题研究 ——以T县X校为例》文中指出

杨辉砚[3](2018)在《河源市龙川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县域是国家的区域的重要板块,也是体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县域经济是一种国民经济以地域划分的经济形态,在国民经济中凸显着重要地位。较高层次的县域经济发展体现国民经济发展的高标准、高质量,也为整个社会维稳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县域作为国家承上启下的枢纽,发展好县域是有利于提高国家、省、市大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乡镇发达的重要体现,有利于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促进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如何发展县域经济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新挑战。如经济结构需要调整和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发展仍存在失衡现象等。因此探讨和研究河源市龙县域经济的发展,对龙川县及整个河源市经济的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以此课题内容进行不同县域对比,能得出适合本地县域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和共性,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本文主要是考察龙川县现阶段的各方面基础条件以及经济现状,分析了龙川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存在的优势和所面对的机遇、所处于的劣势与所面临的威胁,利用SWOT研究方法提出战略矩阵,从而产生战略布局,因地制宜,因时度势,从三大产业、工业园区发展等角度出发提出四大战略,进而明确龙川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道路。本文的结论能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实用性较强的具体举措和可行性较强的发展路径,也可作为其他县域发展的借鉴经验。

江为首[4](2016)在《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以盘县M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宏观政策层面始终受到高度的重视。30年来,“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的政策是一贯的。可是,当我们认真考察我国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时,不难发现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的政策在教育实践中没有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县域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相比无论在学校数、学校规模方面还是在招生数、在校生数及毕业生数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总体来看,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不高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不健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缺乏完善的法治保障。二是“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的“立交桥”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中职毕业生上升通道不畅。三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践中客观存在重政策指导轻研究引领的状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研究人员不足、研究的队伍不健全、研究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研究成果有限,中等职业教育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引,客观上制约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四是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协调、不适应,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缺失,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缺乏生命力。五是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完全建立和完善起来,读不读职校一样就业,甚至不读职校还先就业,导致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愿望不够强烈。本研究以区域经济理论、人力资源理论、职业教育理论为基础,以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为主线,从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视角,以案例县及案例学校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及精准扶贫的关系为切入点,综合应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工作,深入研究探索欠发达地区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经验,引发对欠发达地区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及展望。同时以案例的形式对近年来欠发达地区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毕业生就业、精准扶贫方面的一些举措进行了归纳、总结和思考,对中等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提出我国职业教育具有终身性及普适性的特点,且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上述特点将越来越明显;为构建贵州特色职业教育模式,实现贵州职业教育的后发赶超,贵州中等职业教育应该走“研究引领、注重实践、服务产业、特色发展、助力扶贫”的道路,实现由项目引领的规模扩张型发展向科学理论指引下的内涵建设型发展的转变。本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度,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第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第三,优势互补,加强东西部职校合作,加强校企合作。

邹松林[5](2016)在《产教融合生态圈的建设路径研究 ——以A学院为例》文中指出新时期下,随着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越发得到重视和关注,一方面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有大量需求的缺口,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仍面临难就好业的囧境,这种人才供需的不对称严重阻碍了地方经济和高校本身的发展。经过探索与实践,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是解决这种人才供需的不对称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政府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以下简称《纲要》),根据《纲要》的精神和要求,教育部配套出台了若干支撑文件,对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也制定了相关支持性和规范性政策法规,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也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以上纲领性政策文件的出台,虽为我国校企联合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指明了方向,但实际上高校和企业的合作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入、不够稳固、不够高效,表现为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的非生态现象较为普遍,校企两者之间的合作都只停留在局部、表面或短期的合作行为,离产教融合还有较大的差距,产教融合生态体系还未形成。基于大自然生态体系理论分析,为了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提高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解决人才供需不对称的矛盾,更好的促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政府还须出台操作性更强的政策机制、统筹搭建校校企合作平台,企业和学校在合作上也须更加全面和深入,以此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助推地方社会经济、企业和地方院校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多赢的局面。本文以A学院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生态体系建设路径这一问题展开实地调查分析与研究。在理论层面,探讨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的理论基础,分析国外产教融合典型案例,为我国产教融合生态圈的构建提供借鉴。在实践层面,通过对A学院校在实施产教融合生态圈中的主要问题与障碍剖析,从政府、企业以及学校本身三个层面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产教融合生态体系路径建设建议,以实现产教融合生态圈的构建。

冯阳[6](2016)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初期,经历了“图案”教育、“工艺美术”教育等历史阶段,于上世纪的8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向艺术设计转型。到1998年我国本科专业目录的出台,学科发展完成了有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蜕变,进入综合型艺术设计时代。2012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以后,艺术设计的学科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与艺术设计转型并行的是我国轰轰烈烈的学分制改革浪潮。我国高等教育与学分制渊源颇深。在民国时期曾有过近三十年的全面的践行活动,新中国建立以后转为实行计划性较强的学时制;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学分制教学改革,旨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宜的新的教学制度。在学分制改革中,关于学分制的内涵认知分歧较大。其中关于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的认知造了一定程度的视听混淆,从而产生了成众的多徒有学分制之表却无选修之质的学分制教学模式,是我国学分制改革陷入一个难以自拔的怪圈。学分制的核心内容是选修机制、开放的课程体系、目标性的学分管理方式等。基此,得以产生多样性的人才。选修机制、学分管理须以开放的课程体系为载体,通观学分制发展历程可见,学分制改革均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先行。基于学分制模式的大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的缺失,是我国学分制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课程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艺术设计学科的转型是基于课程改革逐步展开与实现的。在此历程中,与学分制改革同行共舞,由此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完全学分制、不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学分学年制、分段式学分制(“1+3”制、工作室制等)、计划型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开放型学分制等。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分析,学分学年制是一种基于传统教学的改良型学年制教学模式。其主要形式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主要分布于二个领域,一是通识教育部分,一是专业教学部分。前者,综合类院校基于学校平台搭建文理兼顾、包含学校特色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艺术类院校则侧重于丰富基础理论教学和艺术常识的普及;后者,主要采取设置二、三年级集中选修时段,或增设平行课程等形式植入选修元素。这类教学模式践行群体众多,既有老牌艺术类院校如西安美术学院等,也有历史不足二十年的新建院校,因此,出于办学历史、以及局限于教学资源与能力等原因,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分段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有二类形式,一是“1+3”制,一是工作室制。前者施行一年的不分专业的共同基础教学。此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专业藩篱,在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配合下,建立“大设计”概念,一改传统的狭隘的专业本位思想,以及工艺美术教育阶段美术型基础教育的面貌。后者在引进他国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打破了传统的递进式、积累型的课程式教学模式,为艺术设计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多元化教学的格局。分段式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方面,在学分制改革方面主要是顺应改革趋势,建立了学分制教学形制。充分发挥学分制优势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完全学分制改革实践。南艺的学分制改革是艺术设计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它基于“突出课程、淡化专业”的革新思路,通过课程平行化和自由选修的方式,形成了“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课程表”的完全学分制教学范式。虽然南艺的完全学分制实践止于2009年,但是,基于学分制实践的课程改革成果,以及锐意革新的精神成为南艺艺术设计教学的宝贵财富。三十年的学分制改革实践,形成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多元化局面,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此期间,随着上世纪末的大学扩招,艺术设计专业历经了一段爆发式的发展过程,整体教学规模发展过速。虽然教学规模的扩大满足了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但同时也埋下了根基薄弱、简单复制等隐患,整个学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虚胖现象。尤其是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拼缀现象严重,致使整体的教学质量下滑。此外,由于课程体系建设不到位,在学分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各种形式的学分制虚假介入现象。基此,建议从明确培养目标,做好预设、铺陈,加强基础教学建议,打造精悍核心课程,开放终端课程,以及增加操作性能考量等方面入手,加强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设,为深化学分制改革、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基础性工作。

罗恒[7](2015)在《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基础性、技能型人才。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免学费和助学金是现行两种主要形式,对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免学费政策惠及人群越来越广,中等职业教育政策体系必然进一步走向完善。评估现行政策运行效率,探究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和重要的课题。本文以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为研究对象,从区域实践为入口,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调查法、定量研究法和定性研究法,回顾广州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的发展过程、收集与梳理调查问卷和访谈的素材、归纳提炼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地方政府负担过重、主管部门疲于应付、学校利益实际受损、贫困学生生存不易。基于调查研究,本人提出构建多方筹集资金,确保政府合理负担;成立各级专门机构,确保部门有效监督;确保资金及时到位,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建立健全政策体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解决方案,从而为完善国家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践素材。

刘京京[8](2015)在《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研究(1912-1937)》文中指出民国时期的中学生作为一个新“群体”登上了教育历史的舞台,他们生动活跃地演绎出一幅充满无限活力的景图。这一时期,他们成为时尚潮流的引领者、革命运动的急先锋、民众教育的启蒙者、进步思想的践行者。可以说,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时代变迁的进程。学生生活史是教育生活史的重要构成,通过全方面、多层次、多视角呈现中学生的生活样态,力图实现以小见大,管窥整体教育状况的效果。中学生生活史的研究价值,一方面可以还原原生态的教育景貌,另一方面则为当今深化教育改革提供些许的历史镜鉴。导论部分重点探讨了选题缘起与研究价值,并对相关概念做了简要介绍,同时勾勒出“学生生活史”及“中学教育”等主题的学术史脉和研究现状,阐明了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试图对全文做出宏观性概述。第一章“近代历史变迁中的中学生”,从教育制度变革及文化变迁的视角,探源与呈现中学教育的萌芽、定制的历史过程,以及在文化变迁过程中,中学生生活的迹象转变,进而发现政治、文化与教育的互联、互约、互进的复杂关系。第二章“民国时期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学习生活是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学生课堂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力图从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及灵动多彩的教学方法,展示课堂学习的原动态。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集中在图书馆、自习室内,有的则自寻“光源”之地。中学生面临着临时考试、日常考试、毕业考试、升学考试等多重考验。不同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不尽相同,有的为争夺荣誉而发奋,有的则抱有六十分主义。为了应对多种考试,便出现了开夜车、罢考、作弊等现象。此外,从“升学与就业”的问题介入,深入揭示并分析了中学生受到的社会抵拒和约束。第三章“民国时期中学生的物质生活”,首先从宏观上呈现中学生的经济生活,既有富贵子弟的华奢,也有贫寒子弟的窘迫。对于家境贫寒的学生而言,除了紧衣缩食之外,则通过争获各种奖励资助、勤工俭学完成学业。中学生除了在校着整齐划一的校服之外,有的则勇于尝试新式装扮,甚至引领着时尚界潮流。学生在校既可自办伙食,成立膳食委员会,亦可自购菜蔬亲自烹食,还可以通过自带、叫外卖等途径改善伙食。因办学水平不一,导致学生居住环境良莠不齐,但他们都要受到管理制度的各种规约。第四章“民国时期中学生的情感生活”,主要分析了师生之间的亦师亦友之情,以及因教员水平、学校管理等因素而爆发的分庭抗争型的师生情感,同时亦有相互冷漠的平淡授受关系。学生之间既有互帮互爱型,亦有因利益冲突而生的矛盾竞争型。民国时期中学生的婚恋观开始转变,自由恋爱的观念开始萌发。自由爱恋不仅表现在异性间的爱慕,也有同性以及师生间的爱恋。此外,学生经常产生异乡人的家乡思及胸怀国家的爱国情。第五章“民国时期中学生的课外活动”,重点考察了争相设立的各种文体社团、学术社团、学生自治会等多样社团;各种增广见闻的游历参观、提高生活技能的社会体验;以及回报社会的各种社会奔走和提高民智的文化教育。除此之外,为了调剂多彩生活,学生们经常聆听各种学术报告、演讲,以及寻逐各种消遣烦闷的娱乐活动。第六章,“民国时期中学生及其生活与社会变迁”,民国时期的中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群体,他们成为唤醒民众的先锋军、震荡社会结构的新鲜力量以及革命运动的主体。同时,他们成为开社会风气之先的前驱者,其生活方式影响了社会生活潮流,加速了女性解放的步伐,演绎出生机盎然的学校风貌以及净化了社会风气。余论部分,主要对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进行历史审视,分析中学生上演历史幕剧的动因。同时,对学生生活史的研究做了几点尝试性的理论思考,以期为今后学生生活史的研究提供些许的借鉴。

尚武[9](2014)在《江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构建框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二五”时期是江西省全面建设文明、和谐、富足的小康社会的发展关键时期,是促使江西中等职业教育事业持续科学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时期。怎样从江西本省实情出发,从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规律出发,从社会经济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出发,来推动江西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是江西各级行政教育主管部门在“十二五”时期必须认真思考、高度重视、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制定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突出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政策,并将其列为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江西省在“十二五”时期的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也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主要发展任务之一,在提出“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建立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的同时,明确要求加快制定适合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式下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实行人编分离的‘定编不定人’制度,增强中等职业学校根据专业发展需要选聘人才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所以,科学、全面地研究江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江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构建框架研究在保持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一致的同时,还必须以江西经济社会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情况和实际水平为基础;与此同时,还应该参考学习国内其他省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最终,再通过人力资源配置预测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科学有效地分析得到适合江西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标准。据此,本文着重比较研究了江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的框架构建体系,研究得出江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的总量配置、比例配置、结构配置的初步构想和建议。

兰小云[10](2013)在《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我国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为研究对象。首先借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着名经济学家赫维茨提出的“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确定校企合作机制研究思路为:确定校企合作影响因素;分析因素的影响作用及相互关系;决定校企合作资源配置方式,即机制构建。然后通过历史分析、案例分析、调查研究、国内外文献分析,确定校企合作影响因素。最后运用系统论、模糊综合评价理论等理论,对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影响因素及机制进行理性分析和构建。论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缘起、意义、方法、技术路线、框架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等,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从而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方向和思路。第二章:行业高职院校类型分析。研究了我国行业高职院校的整体情况,包括类型、特点和优势等。根据主管部门的性质不同,将其分为三类:政府行业部门所属高职院校、大型企业集团所属高职院校、共建型行业高职院校(即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并与行业部门共建的高职院校)。三类院校都具有与行业长期的共生共存历史,具有非常鲜明的行业优势。最突出地表现在:可以借助主管部门的计划调控甚或是行政手段来开展校企合作。通过院校类型分析确定了其校企合作发展历史的研究起点。第三章: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分析。从历史维度,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基于计划机制的合作,具有很强的依附性、计划性和指令性等特征;第二个阶段为1986年至2002年,合作关系日益疏远,计划机制特征逐渐消失;第三个阶段为2002年至今,合作形式多样化,合作范围由系统内拓展至系统外,合作机制逐渐市场化。历史经验表明: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方式、赋予企业的社会职能、对企业的考核指标、高职教育办学的顶层设计都影响校企合作。第四章: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调查与分析。调查显示:我国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正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发展,合作形式仍集中在订单培养、企业顶岗实习、员工培训、实训基地建设等上。信息沟通不够是校企双方共同认为的首要制约因素。第五章: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实证研究。选取了五种比较具有行业特色的校企合作典型模式及案例进行了机制分析。主要有:基于产业园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共建技术研究中心模式、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模式、集团公司主导下的双师团队共建模式、校企共建学生工作室模式等。总结出影响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因素主要有:院校领导的办学理念和创新与决策能力;院校的执行力;院校的内部管理机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质量;企业经营理念、对人才和技术发展需求:院校主管部门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在本行业中的地位;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划等。根据实践经验,合作中院校主管部门可给予短暂的计划调控甚或是行政手段支持,但长久的合作仍需院校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强练内功,提供优质服务,以赢取优质合作。第六章: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影响因素及其模型构建。运用德尔菲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了经前期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和五种合作模式及其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得出的影响因素。综合评判结果为:影响因素按照重要程度排序依次为“行业高职院校、企业、中央政府、院校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根据系统论观点,论文认为校企合作是各因素交叉耦合形成的矛盾统一体。其中,校企之间的供求关系是核心与基础,而行业高职院校又是这一矛盾体的主要矛盾方,是解决校企合作问题的关键。第七章: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理性分析与构建。首先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应“以市场机制为本、以计划调控为辅”。这是由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经营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行业高职院校的办学特征所决定。其次,根据系统的时变特征,论文构建了由“初级阶段‘院校主体,政府主导’、中级阶段‘双方主体,利益主导’、高级阶段‘融为一体,价值观主导”构成的校企合作机制变化模型;指出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校企合作的不断推进、对合作育人的认识趋同,校企双方将融为一体,形成由价值观主导的校企合作机制。这将是校企合作的最高境界。依据校企合作机制变化模型,分析指出我国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正处于由初级向中级发展的阶段,机制构建既要考虑以利益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又要考虑国家宏观调控机制和院校主管部门计划调控机制。第八章: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建设若干问题研究。在上述理论分析基础上,借鉴历史经验、现实经验和国际经验,提出了校企合作机制构建中几个关键问题的解决方略:(1)院校自身能力建设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是推动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根源。包括:院校领导市场经济意识、决策与创新能力建设;信息收集与沟通机制建设;校企合作决策机制建设;校企合作执行机制建设等。(2)国家的宏观调控机制是规范和推动校企合作的关键。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国家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顶层设计。(3)院校主管部门的计划调控手段可暂时性地促成校企合作,但不能取代建立在互利共赢基础上的市场机制。第九章:研究结论和展望。对论文写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从校企合作的本质——育人出发,从全社会的角度,构建一个由价值观主导的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二、江西省林业技工学校开展“我是学校人,学校是我家”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省林业技工学校开展“我是学校人,学校是我家”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小规模学校欣赏型探究式发展路径研究 ——以四川省F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政策布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现状
        (二)欣赏型探究: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新路径
        (三)实践基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探索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欣赏型探究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
        (三)发展路径
    四、研究问题
    五、研究意义
第一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框架
    六、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七、研究的信效度
第二章 F校欣赏型探究式发展的境况分析
    一、L区素描:文化深厚的川北门户
        (一)地理位置
        (二)经济与人口状况
        (三)教育情况
        (四)悠久的历史文化
    二、B镇素描:首屈一指的经济强镇
        (一)地理位置
        (二)经济状况
        (三)对F村的发展规划
    三、F村素描:地处山区的现代农村
        (一)地理位置
        (二)交通状况
        (三)经济状况
        (四)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
        (五)F村的村落建设
    四、F校素描:声名大噪的“麻雀学校”
        (一)F校的基本情况
        (二)F校的校园环境
        (三)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四)F校的SWOT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校对欣赏型探究式发展路径的诉求
    一、诉求之主体:“贫弱差”的F校
    二、诉求之背景:农村小规模学校改进的迫切性
    三、诉求之类型:问题诊断型向欣赏型转变
    四、诉求之目的:改变农村学校颓势
        (一)建立F校“小而美”学校品牌
        (二)吸引F村附近的生源入学就读
    五、诉求之联结:外部资源的助力发展
        (一)政府部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二)社区资源成为学校教育底色
        (三)社会组织弥合教育数字鸿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校欣赏型探究式发展路径分析
    一、发展路径之根:微型学校联盟聚力发展
        (一)探寻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新模式
        (二)成立微型学校发展联盟
        (三)学校联盟的教研实践
        (四)学校联盟中的“盟主”张校长
    二、发展路径之茎:共筑学校理念文化梦想
        (一)教育理念之“美美与共”
        (二)班家文化之“爱的温暖”
    三、发展路径之叶:全面向的欣赏型探究
        (一)欣赏型评价方式
        (二)欣赏型教师参与情境
        (三)欣赏型校长专业领导
        (四)欣赏型学校的外延
    四、发展路径之花:生本化的教学模式
        (一)开展全动力自主学习
        (二)设计项目式乡土课程
    五、发展路径之果:欣赏型探究式学校的特征
        (一)积极性的导向:学校从被动变为主动发展
        (二)坚定理想信念:欣赏型领导者护航
        (三)善于发现优势:乡村教育在地化的实践
        (四)进行组织变革:传统科层制向扁平化管理转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欣赏型探究式发展路径的讨论与思考
    一、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欣赏型探究式发展路径的讨论
        (一)校长与教师在行政决定上有认知差异
        (二)优质乡村教师“留不住”的背后推手
        (三)家校合作中家庭的缺位
        (四)教师专业水平和欣赏型能力有待提升
        (五)项目式乡土课程的评价体系尚未健全
    二、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欣赏型探究式发展路径的思考
        (一)对与F校相似学校的借鉴意义
        (二)创设“欣赏型探究式”环境氛围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河源市龙川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区域经济的涵义
        2.1.2 空间经济的涵义
        2.1.3 县域经济的涵义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升级理论
        2.2.2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2.3 产业转移理论
        2.2.4 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
    2.3 SWOT分析法
3 龙川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1 龙川县简介
    3.2 龙川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3.3 龙川县三大产业结构现状
        3.3.1 农业
        3.3.2 工业
        3.3.3 旅游服务业
    3.4 龙川县园区建设现状
    3.5 龙川县域经济发展SWOT分析
        3.5.1 龙川县域经济发展优势分析
        3.5.2 龙川县域经济发展机遇分析
        3.5.3 龙川县域经济发展威胁分析
        3.5.4 龙川县域经济发展劣势分析
4 龙川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4.1 龙川县经济发展战略矩阵
    4.2 龙川县经济发展战略布局
        4.2.1 SO战略举措
        4.2.2 ST战略举措
        4.2.3 WO战略举措
        4.2.4 WT战略举措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以盘县M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
        1.1.1 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
        1.1.2 职业教育仍然存在诸多瓶颈
        1.1.3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息息相关
        1.1.4 职业教育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3.3 小结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中等职业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2.1.1 欠发达地区
        2.1.2 中等职业教育
        2.1.3 区域经济
        2.1.4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2.2 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2.2.1 区域经济理论
        2.2.2 人力资源理论
        2.2.3 职业教育理论
第3章 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调查研究:基于盘县地区的调查
    3.1 盘县区域经济调查与分析
        3.1.1 盘县概况
        3.1.2 盘县区域经济现状分析
    3.2 盘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调查与分析
        3.2.1 盘县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3.2.2 盘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3.3 盘县区域经济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判断与思考
        3.3.1 盘县区域经济发展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3.3.2 盘县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3.3.3 盘县职业教育需要提质增效,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4 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契机与展望
        3.4.1 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契机
        3.4.2 县域职业教育发展展望
第4章 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案例分析:以盘县M学校为例
    4.1 盘县M学校概况
    4.2 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及毕业生就业案例
    4.3 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案例
第5章 加强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提高宣传度、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5.2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5.3 优势互补,加强东西部职校合作、加强校企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产教融合生态圈的建设路径研究 ——以A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1.3.2 生态圈
        1.3.3 应用型人才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主要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产教融合生态圈的理论分析
    2.1 产教融合及其生态圈的内涵分析
        2.1.1 产教融合生态圈
        2.1.2 产教融合生态圈的特征
        2.1.3 产教融合生态圈的结构
    2.2 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的必要性
        2.2.1 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2.2.2 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2.3 产教融合生态体系中主要角色定位与影响
        2.3.1 政府是校企合作中的统筹群体
        2.3.2 高校是校企合作的积极群体
        2.3.3 企业是校企合作的关键群体
    2.4 产教融合生态圈的主要运行模式分析
        2.4.1 成果需求模式
        2.4.2 订单培养模式
        2.4.3 资源共享模式
        2.4.4 合作育人模式
        2.4.5 股份合作模式
第三章 产教融合生态圈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以A学院为例
    3.1 A学院概况
    3.2 A学院产教融合的现状——基于实地调查的分析
        3.2.1 积极寻求地方政府支持
        3.2.2 主动对接地方企业
        3.2.3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
    3.3 校企产教融合生态圈主要问题与障碍
        3.3.1 政府行政职能的发挥不到位
        3.3.2 院校自身主要问题与障碍
        3.3.3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
        3.3.4 校企产教融合生态圈尚未形成
    3.4 A学院产教融合生态圈现状分析启示
第四章 国外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分析
    4.1 典型案例分析
        4.1.1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4.1.2 英国的“三明治”模式
        4.1.3 美国的“CBE”模式
        4.1.4 意大利“企业参与大学教育”模式
    4.2 典型经验及其启示
        4.2.1 政府的主导保障了校企合作有效开展
        4.2.2 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了校企合作育人环境
        4.2.3 合作模式的因地制宜促进了校企产教融合
        4.2.4 校企的深度对接促进了产教融合的良性循环
第五章 产教融合生态圈建设路径的建议
    5.1 政府主导构建校企合作政策平台与运行机制
        5.1.1 政府部门提高校企合作的战略意识
        5.1.2 制定完善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
        5.1.3 政府统筹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5.1.4 面向市场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
    5.2 校企合作重构合作模式
        5.2.1 校企合作构建总体思路与框架
        5.2.2 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
        5.2.3 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5.2.4 校企合作模式
    5.3 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对接,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
        5.3.1 学科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岗位群
        5.3.2 学校课程内容对接岗位职业标准
        5.3.3 学校教学过程对接企业生产过程
        5.3.4 学校文化培养对接企业文化
        5.3.5 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
    5.4 完善产教融合生态圈多元化评价
        5.4.1 学校和企业自身的内部评价
        5.4.2 政府行业组织的第三方质量评价
        5.4.3 政府教育部门建立激励奖惩制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A学院校内实训场所一览表
附录 2:A学院校外实训基地一览表

(6)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路线
第一章 学分制教学模式概述
    第一节 学分制与选修制的渊源
        一、“选修制”: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
        二、“学分制”:美国高等教育对选修制的延展
        三、兼容并蓄:学分制的完善与发展
    第二节 学分制内涵与外延的解读
        一、我国学分制内涵之争与原因分析
        二、学分制的内涵:采用学分管理的选修制
        三、学分制的外延:学习自由理念下的教学模式
    第三节 学分制教学模式及其特色
        一、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与表现形式
        二、学分制教学模式的主要特色
第二章 我国学分制教学模式辨析
    第一节学分制改革及其教学模式变迁
        一、民国时期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二、建国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摈弃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兴盛
    第二节多元学分制教学模式的辨析
        一、从“六种模式论”到“两种模式论”
        二、“不完全学分制”与“完全学分制”
    第三节 现下学分制教学模式面面观
        一、不完全学分制是逆水行舟的产物
        二、定位相宜的计划型学分制体系
        三、多头并举的深化学分制改革
第三章 我国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流变
    第一节 艺术设计教育的源流
        一、从“图案”起步的艺术设计教育
        二、在“工艺美术”中彷徨的艺术设计教育
        三、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艺术设计教育
    第二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传承与变革
        一、早期图案教学与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形成
        二、艺术设计对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承袭与更新
        三、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进步与存在问题
    第三节 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发展
        一、学分制改革对教学制度改革的推动
        二、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多元发展
第四章 不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践
    第一节 学分型学年制:传统教学模式的延续
        一、西安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南京林业大学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二节 分段式学分制:基础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三节 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的兴起
        一、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四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主要特征的分析
        一、四位一体的课程结构
        二、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三、集中切块的修选管理
        四、固定学制的适形方案
        五、面向市场的实践教学
第五章 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验
    第一节 南京艺术学院学分制改革概述
        一、学分制改革的前奏
        二、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历程
        三、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概貌
    第二节 设计学院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呈现
        一、一个屋檐下的两种教学模式
        二、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运作
    第三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分析
        一、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先进性
        二、课程体系中的缺憾与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三、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涟漪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关于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后的一些思考——以课程体系为例
附录 2:我国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学情况一览表(2015 年)
附录 3:本文所涉高等学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一览表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

(7)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研究现状
        1.3.1 文献梳理
        1.3.2 文献评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中等职业教育
        1.4.2 学生资助
        1.4.3 贫困学生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对象
        1.5.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现状
    2.1 学校基本情况
        2.1.1 学校 2007-2012年基础数据
        2.1.2 学校2014年生源结构
        2.1.3 学校 2009-2013年教育经费收入
    2.2 学生资助政策演变及主要特征
        2.2.1 学生资助政策历史演变及主要特征
        2.2.2 现行学生资助政策及主要特征
    2.3 学生资助历年经费投入情况
        2.3.1 免学费财政补助资金
        2.3.2 国家助学金财政补助资金
    2.4 学生资助管理现状
        2.4.1 业务主管部门及处室职能
        2.4.2 申请和审核流程及核心概念
        2.4.3 免学费财政补助资金下达和国家助学金发放流程
        2.4.4 监督和检查流程介绍
第三章 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学生资助主要问题
        3.1.1 地方财政负担过重
        3.1.2 主管部门疲于应付
        3.1.3 学校利益实际受损
        3.1.4 贫困学生生存不易
    3.2 产生学生资助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 财政分担不合理
        3.2.2 资金渠道不丰富
        3.2.3 管理体制不统一
        3.2.4 监管机制不健全
        3.2.5 免补政策不到位
        3.2.6 资金下达不及时
        3.2.7 政策体系不完善
        3.2.8 政策导向不科学
第四章 完善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的对策建议
    4.1 多方筹集资助资金,确保政府合理负担
        4.1.1 保持适合本市经济发展的在校生总规模
        4.1.2 提高中央和省财政补助标准和比例
        4.1.3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参与积极性
        4.1.4 合理分配全市教育经费
    4.2 成立各级专门机构,确保部门有效监督
        4.2.1 建立健全各级专门机构
        4.2.2 统一学生身份认定标准
        4.2.3 及时处理投诉意见建议
        4.2.4 创新监督管理方式方法
    4.3 确保资金及时到位,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4.3.1 及时下达免学费补助资金
        4.3.2 补齐免费补助资金缺
        4.3.3 按期发放国家助学金
        4.3.4 规范高效使用财政补助资金
    4.4 建立健全政策体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4.1 建立健全奖学金制度
        4.4.2 探索试点贷款金制度
        4.4.3 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
        4.4.4 暂缓推行免学费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问题”调查问卷
附录 2.“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问题”调查问卷
附录 3.面向学校的调研提纲
附录 4.面向学生的调研提纲
附录 5.访谈记录
致谢
附件

(8)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价值
    二、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及研究现状分析
    四、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历史变迁中的中学生
    第一节 制度的变迁:中学教育的历史嬗变
        一、中学教育的萌芽
        二、中学教育的定制
    第二节 文化的变迁:中学生生活转变的时代土壤
        一、清末文化的变局以及中学堂的生活印象
        二、民国初期文化的变迁及中学生生活概貌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化运动及学生生活
第二章 民国时期中学生的学习生活
    第一节 课堂学习:学校生活的主旋律
        一、双语并重的课堂教学
        二、学习内容的丰富多样
        三、教与学的灵动多彩
        四、课堂学习的不同状态
    第二节 自主学习:纷繁多样的变奏曲
        一、图书馆生活的丰富体验
        二、自习室内的学习景观
        三、其他地点的多形式学习
    第三节 考试生活:不同考态样样观
        一、各种考试的多重考验
        二、学生应试的心态分析
    第四节 升学与就业:社会抵拒与约制
        一、升学与就业的两难境地
        二、升学与就业问题之影响
        三、升学与就业问题之原因
第三章 民国时期中学生的物质生活
    第一节 经济生活:中学生生存的物质基础
        一、富贵子弟的华奢
        二、贫寒子弟的窘迫
        三、另辟蹊径的奋力求学
        四、求学成功的各方动因
    第二节 衣饰装扮:时尚追求的外显表征
        一、整齐划一的校服着装
        二、崇尚个性的装扮风格
    第三节 膳食生活:维系日常生活的营养源
        一、食堂里的多样态幕剧
        二、多种途径的伙食改善
    第四节 住宿生活:生活与文化的双重变奏
        一、不尽欢颜的住宿环境
        二、管理规范的宿舍制度
        三、住宿生活的多方影响
第四章 民国时期中学生的情感生活
    第一节 和谐与对抗的师生情
        一、亦师亦友型
        二、分庭抗争型
        三、平淡授受型
    第二节 互助与竞争的同学情
        一、互帮互爱型
        二、矛盾竞争型
    第三节 或明或暗的爱恋情
        一、中学生婚恋观及表现
        二、不同类型的婚恋表态
    第四节 孤寂浓厚的家国情
        一、异乡人的家乡思
        二、胸怀国家的爱国情
第五章 民国时期中学生的课外活动
    第一节 多样社团:校园文化的有机构成
        一、娱乐身心的文体社团
        二、培育才能的学术社团
        三、彰显权力的学生自治会
        四、其他形式的学生社团
        五、学生社团的价值审视
    第二节 实践活动:培养能力的历练场域
        一、增广见闻的各种游历参观
        二、提高生活技能的社会体验
        三、实践活动产生原因及影响
    第三节 社会服务:回报社会的先遣操练
        一、国难时期的社会奔走
        二、提高民智的文化教育
    第四节 其他活动:多彩生活的调节剂
        一、聆听学术报告与演讲
        二、排遣烦闷的多种娱乐
第六章 民国时期中学生及其生活与社会变迁
    第一节 中学生成为推动社会化变革的重要力量
        一、中学生成为唤醒民众的先锋队
        二、中学生成为震荡社会的新血液
        三、中学生成为革命运动的生力军
    第二节 中学生的多样生活改良了社会风貌
        一、中学生生活方式影响了生活潮流
        二、中学生生活观念加速了女性解放
        三、中学生校园生活活跃了学校风貌
        四、中学生服务生活改良了社会风气
余论
    一、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的历史审视
    二、学生生活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9)江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构建框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缘起与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范围和概念界定
        1.3.1 研究范畴的界定
        1.3.2 基本概念界定
    1.4 江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1.4.2 人力资源配置理论
        1.4.3 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理论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2 论文的结构
2 江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的发展情况分析
    2.1 江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的发展历史
        2.1.1 编制管理探索期
        2.1.2 中等职业学校编制管理法制化和规范化发展
    2.2 江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的基本现状
        2.2.1 江西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现状
        2.2.2 江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现状及问题
        2.2.3 江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的比较研究
3 江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的构建框架
    3.1 江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的总量配置
        3.1.1 “十二五”江西中等职业学校师生规模发展趋势分析
        3.1.2 “十二五”江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总量发展预测
        3.1.3 江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增长规模的散点分析
    3.2 江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的结构配置
        3.2.1 学校人员编制结构分类
        3.2.2 “十二五”江西中等职业学校人员结构分类
    3.3 江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的比例配置
        3.3.1 “十二五”江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工作质量提升分析
        3.3.2 “十二五”江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标准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案
第二章 行业高职院校类型分析
    第一节 政府行业部门所属高职院校
    第二节 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所属高职院校
    第三节 共建型行业高职院校
    第四节 行业高职院校的共性与优势
    第五节 案例学校的发展历程与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分析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企、校“相生相随”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时期的关系演变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的合作探索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校企合作现状的了解层面调查
    第二节 企业合作意愿与合作意向调查
    第三节 校企合作影响因素与合作模式调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模式一——基于产业园的校企合作模式
    第二节 模式二——校企共建技术研究中心模式
    第三节 模式三——集团公司主导下的双师团队共建模式
    第四节 模式四——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模式
    第五节 模式五——校企共建学生工作室模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影响因素及其模型构建
    第一节 影响因素评价与模型构建
    第二节 行业高职院校因素分析
    第三节 企业因素分析
    第四节 中央政府因素分析
    第五节 地方政府因素分析
    第六节 院校主管部门因素分析
    第七节 影响因素之耦合关系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理性分析与构建
    第一节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应然分析
    第二节 “以市场机制为本、以计划调控为辅”校企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第三节 “以市场机制为本、以计划调控为辅”校企合作机制的内涵分析
    第四节 时变系统下的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变化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构建若干问题研究
    第一节 行业高职院校能力建设
    第二节 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建设
    第三节 院校主管部门计划调控机制建设
    第四节 对策与建议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附录一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影响因素评价
附录三 校企合作影响因素专家评价结果整理
附录四 校企合作现状与影响因素访谈记录(摘录)
附录五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税收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说明
后记

四、江西省林业技工学校开展“我是学校人,学校是我家”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小规模学校欣赏型探究式发展路径研究 ——以四川省F校为例[D]. 贾罗钰.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中职教育助力阻断返贫问题研究 ——以T县X校为例[D]. 肖洁. 新疆师范大学, 2021
  • [3]河源市龙川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 杨辉砚.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4]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以盘县M学校为例[D]. 江为首.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6(04)
  • [5]产教融合生态圈的建设路径研究 ——以A学院为例[D]. 邹松林.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3)
  • [6]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D]. 冯阳.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7]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问题研究[D]. 罗恒.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1)
  • [8]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研究(1912-1937)[D]. 刘京京.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6)
  • [9]江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构建框架的研究[D]. 尚武. 江西农业大学, 2014(02)
  • [10]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 兰小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2)

标签:;  ;  ;  ;  

江西林业技工学校开展“我是学人,学校是我家”活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