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曲米生产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浅谈红曲米生产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一、谈红曲生产与应用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赵靖[1](2017)在《红曲菌黄色素液态发酵的研究》文中指出红曲色素是红曲菌发酵产生的天然色素。其中红曲红色素已经在很多食品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应用前景更为广泛的黄色素却没有足够的研究。在红曲菌合成色素的同时还会伴随着桔霉素的合成,因此如何提高红曲黄色素的产量,减少桔霉素的生成是本论文的研究目的。首先选择出高产色素,低产桔霉素的菌株M2作为研究菌株,该菌株鉴定为紫色红曲霉。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M2发酵的最佳条件为转速150r/min、温度30℃、发酵4 d。发酵后黄色价为66.0 U/mL,黄色调为1.09,桔霉素含量为10.36 mg/L。通过改变初始pH值发现,pH对色素的组分和桔霉素的影响显着。当初始pH<4.5时,橙色素是主要色素,当pH>4.5时,黄色素是主要色素;对于桔霉素,当初始pH≤6.5或最终pH≤3.5时,桔霉素的含量随着pH降低不断减少。基于红曲色素的合成途径考虑,向培养基中分别加入辛酸、癸酸等不同的脂肪酸,结果发现癸酸和软脂酸均能促进黄色素的合成。当癸酸和软脂酸的浓度分别为0.05 mL/L和0.025 g/L时,与对照相比,黄色素产量分别提高了 42.9%和17.9%。对桔霉素而言,5种脂肪酸均能抑制桔霉素的合成。依据红曲色素的结构转化关系,向培养基中分别加入抗氧化剂促进黄色素的合成。结果表明添加0.2 g/L的焦亚硫酸钾效果最明显。此时,黄色价为80.0 U/L,是对照的1.35倍。黄色调为1.28,是对照组的1.25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金属离子,最佳添加量分别为Ca2+0.40mmol/L、Fe2+0.30 mmol/L和Na+ 0.15 mmol/L。最终黄色素的产量为94.8 U/mL,是对照的1.50倍,桔霉素含量基本不受影响。通过以上实验选出对黄色素和桔霉素影响显着的因素,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发酵红曲菌M2的最优条件为:焦亚硫酸钾0.1 g/L、磷酸氢二铵0.3 g/L、癸酸0.3 mL/L、钠离子0.2mmol/L,此时黄色价为106.1U/mL,是初始的1.60倍,黄色调为1.20,是初始的1.14倍,桔霉素的含量为2.09 mg/L,比初始减少了 77.2 %。

郑生文[2](2014)在《产洛伐他汀红曲霉的筛选、诱变及发酵工艺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曲霉在中国的应用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一直作为传统食品加工的神奇微生物。1979年,日本学者远腾章从红曲霉的发酵物中发现了洛伐他汀,开启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红曲霉热潮。洛伐他汀作为红曲霉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在体内竞争性地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使胆固醇的合成减少,也使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合成增加,是目前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的药物之一。但红曲发酵收率低,纯化难,如何利用现代发酵技术提高洛伐他汀产量也是如今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本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筛选、诱变出高产洛伐他汀的菌株,并对其固体发酵的条件进行研究,为其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 HPLC法测定洛伐他汀含量的色谱条件:选用Amethyst C18-H(5um,4.6 × 250mm)色谱柱;检测波长238nm;柱温30℃;进样量10 μ L;甲醇-0.1%磷酸=80:20流动相;1.0 mL/min流速。在这一条件下可以更为准确、稳定的对洛伐他汀含量进行测定,且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精密度RSD为0.32%;重复性试验RSD为0.50%;稳定性试验RSD为1.94%;回收率范围在98.2%~103.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86%。2、从收集来的34个红曲米中分离纯化得到红曲霉菌株M1,经鉴定为真菌界(The Fungi)、真菌门(Eumycota)、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不整囊菌纲(Plectomyhcetes)、散囊菌目(Eurtoitales)、红曲科(Monascaceae)、红曲菌属(Monascus Van.tiegh),其固体发酵洛伐他汀产量为303.3μg/g。3、对M1菌株进行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诱变条件为紫外照射时间80s,LiCl 0.95‰,得到25株菌落形态明显变异的菌株,各进行固体发酵,再用HPLC法测定发酵物的洛伐他汀含量。得到4株产洛伐他汀比出发菌株M1高的菌株,菌株编号分别M1-7、M1-9、M1-16、M1-21。其中M1-16菌株产量最高,为1058μ g/g,经五次传代培养,洛伐他汀产量稳定。4、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了红曲霉M1-16菌株发酵的最佳条件。即大米、1%葡萄糖、0.2磷酸二氢钾作为培养基;大米装料100g(约1cm)、初始含水量45%、培养基初始pH值5.0、接种量6%、发酵温度变温(先30℃培养6d,再26℃培养10d)、培养环境湿度35%、发酵时间16d作为培养条件,在该发酵条件下洛伐他汀的产量高达1316 μ g/g,比原来发酵发酵条件下提高了 30%。

蔡丽[3](2013)在《红色红曲菌M-7全局性调控因子laeA功能的研究》文中提出丝状真菌红曲菌(Monascus spp.)是生产红曲的菌种。红曲菌产生的具有生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有红曲色素、莫那可林K、γ-氨基丁酸和桔霉素等,桔霉素是一种真菌毒素,具有肾脏毒性,桔霉素的存在严重影响到红曲产品的安全性,因此控制红曲菌桔霉素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表明,丝状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不仅受到生物合成途径特异性调控因子的调节,还可能受到全局性调控因子的调控。LaeA (loss of aflR expression A)是2004年首次在构巢曲霉(Aspergillus nidulans)中发现的丝状真菌全局性调控因子,其本质是一个甲基转移酶蛋白。laeA的同源基因也存在于黄曲霉(A. flavus)、烟曲霉(A. fumigatus)和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等其它丝状真菌中。研究表明,LaeA对丝状真菌的营养生长、有性/无性繁殖、色素/真菌毒素的合成均具有调控作用。本实验室于2011年完成了1株红色红曲菌(M ruber) M-7的全基因组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了M-7中laeA的同源基因。本实验构建了laeA的敲除菌株和过表达菌株,并比较了其与出发菌株M-7在形态发育和次级代谢上的差异。通过研究红曲菌中laeA的功能,旨在为构建不产或低产桔霉素的红曲菌株提供理论依据。1红色红曲菌laeA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构建了laeA基因的敲除载体pCMRLAEA,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将其转入出发菌株M-7中,获得92株转化子。采用PCR方法筛选到4株可疑的转化子,分别编号为No.2、6、18和22。选取No.22转化子进行Southern杂交鉴定,结果显示laeA基因被潮霉素抗性基因hph替换,且hph以单拷贝形式整合到M-7基因组中laeA的位置。2红色红曲菌laeA基因过表达菌株的构建构建了laeA基因的过表达载体OEPCMRLAEA,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将其分别转入出发菌株M-7和ΔlaeA菌株中,获得450株转化子。通过PCR方法筛选到No.118 trpC(p)::laeA可疑菌株和No.106 ΔlaeA::trpC(p)::laeA可疑菌株。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trpC(p)::laeA菌株中trpC(p)::laeA表达盒以非同源重组的形式整合到M-7的基因组中,使以M-7为受体的转化子有2个拷贝的laeA基因(一个为野生型,另一个受trpC启动子调控);而ΔlaeA::trpC(p)::laeA菌株中trpC(p)::laeA表达盒以同源重组的形式整合至ΔlaeA的基因组中,置换了hph,使以ΔlaeA菌株为受体的转化子只有单拷贝的受trpC启动子调控的laeA基因。在这两种遗传背景不同的过表达菌株中,trpC(p)::laeA表达盒均以单拷贝形式整合。3红色红曲菌ΔlaeA菌株和过表达菌株的性质分析分析了出发菌株M-7、ΔlaeA、trpC(p)::laeA和ΔlaeA::trpC(p)::laeA菌株在营养生长和有性、无性繁殖上的差异。结果表明,ΔlaeA菌落边缘规则,气生菌丝变长,菌落生长速率变快,在PDA培养基上28℃培养至第12d时菌落直径达到了42mmm,是相同条件下M-7菌落直径的1.2倍;分生孢子数增多,在PDA(potato dextrose agar)培养基上28℃培养10d后每mg干菌丝的分生孢子数为5×104个,约为M-7的1.1倍,每mg干菌丝的子囊孢子数为105个,约为M-7的73%;相比于ΔlaeA的菌落,ΔlaeA::trpC(p)::laeA的菌落颜色和有性繁殖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但是不能恢复到M-7的水平;而trpC(p)::laeA的营养生长和有性、无性繁殖与M-7一致。以上结果说明laeA对红曲菌的营养生长和无性繁殖具有负调控作用,对有性繁殖具有正调控作用。分析了出发菌株M-7、ΔlaeA、trpC(p)::laeA和ΔlaeA::trpC(p)::laeA菌株在红曲米发酵过程中色素和桔霉素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28℃发酵14d后,ΔlaeA的色素产量是5U/g,只有M-7色素产量(21U/g)的25%左右;ΔlaeA::trpC(p)::laeA的色素产量为19U/g,约是M-7色素产量的90%,而trpC(p)::laeA的色素产量增加到171U/g,是M-7色素产量的8倍左右。在桔霉素产量方面,ΔlaeA在红曲米的整个发酵过程中均没有检测到桔霉素;M-7和ΔlaeA::trpC(p)::laeA产生的桔霉素在6d-14d不断积累,而trpC(p)::laeA的桔霉素产量在6d-12d不断升高,在12d达到最高,第14d有所下降。第14d时,ΔlaeA::trpC(p)::laeA的桔霉素产量为28μg/g,大约是M-7桔霉素产量(35gg/g)的80%,第12d时trpC(p):laeA产生的桔霉素为100μg/g,大约是M-7的3倍。以上结果说明laeA对红曲菌色素和桔霉素的合成具有正调控作用。

左楠楠[4](2013)在《红曲黄酒酿造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曲米也称红曲,是将红曲霉接种在大米上发酵而成的一种传统产品,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红曲酒就是以大米为主要原料,红曲为糖化发酵剂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黄酒饮料,是我国南方如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特有的传统饮品。黄酒在酿造过程中产生大量酒糟,酒糟中含有丰富的未被利用的蛋白质。液化法酿造黄酒是一种新工艺,具有节能减排、便于机械化生产等优点,并且有利于黄酒的清洁生产。红曲在红曲酒的酿造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红曲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酒的品质。浙江省金华市是我国红曲米的主要产地之一,其红曲酒也是相当有名,但是目前对金华红曲的研究报道还较少。本文对收集到的金华市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红曲米的主要特性进行了研究,利用酶法将酿酒所得的酒糟中的蛋白质提取出来并应用到黄酒酿造过程中,同时液化法酿造红曲酒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对收集到的金华市的三种不同的红曲米的研究发现,其感官性质及理化性质都有较大的差异。红曲米中的主要微生物有霉菌、酵母及一些细菌。不同红曲米中的红曲霉的种类也有所不同。(2)为了选出最为适宜酿造红曲黄酒的红曲米,分别用三种红曲米酿造红曲黄酒,结果表明在红曲酒的酿造过程中三种红曲米的发酵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其中红曲米M1及M3发酵情况较好,因此用红曲米M1和M3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研究了发酵动态及酒质。红曲米M1所酿红曲红曲黄酒口感更为协调,且红曲米M1所酿黄酒中莫纳可林K (Monacolin K)含量较高,保健功能较好,因此红曲米M1较适宜酿造红曲保健黄酒。(3)为了得到碱性蛋白酶提取黄酒糟蛋白的最佳工艺,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加酶量、温度、料液比、反应时间四个主要因素进行L9(3)4正交试验,得到最佳提取工艺为加酶量2.0%,温度65℃,pH8.5,固液比1:10,水解时间240min,在此条件下蛋白质的提取率为72.25%。(4)黄酒糟蛋白水解液中氨基酸含量丰富,添加适量蛋白水解液于发酵醪中,可促进发酵。向发酵醪中分别添加2%、5%、8%、10%的蛋白水解液,结果发现添加蛋白水解液可促进酵母对其中氨基酸的利用,促进酵母生长繁殖,对发酵醪中的总糖利用率提高,酒精生成量增加,高级醇生成量有所降低,且添加量为8%时较为适宜。(5)传统黄酒酿造工艺需经浸米、蒸饭等操作,废水排放量大,能耗高,而液化法可改变这一现状。从液化法及传统工艺两种工艺所酿酒的成分分析可以看出,液化法对原料的利用更为充分,其酒精度、氨基酸含量等都较传统法高。本实验室自制的红曲采用液化法酿酒红曲的最适添加量为13%。

郑传宝,暴海军,薛强[5](2012)在《红曲色素发酵流加补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CG-1红曲霉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红曲霉菌液态发酵延长代谢稳定期的措施。实验表明:在发酵稳定期以流速为1g.L-1.h-1葡萄糖进行流加补料能够延长代谢稳定期,发酵水平可达321u/mL。

卓林霞[6](2012)在《红曲的研究概况及其产品的前景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就红曲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物质特性及其保健功能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红曲在食品中的应用并作了前景展望,指出红曲产业必须建立完整的检测机制才能更好地发展。

张建文[7](2011)在《福建代表性红曲米主要特性的研究及其标准制定》文中认为红曲是一种安全的食用色素,也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糖化发酵剂,在酿制黄酒中广泛应用。按其用途及发酵工艺等可以分为:色素红曲、发酵红曲、酯化红曲和功能红曲,广泛应用于食品、药物等方面。福建红曲是我国着名特产资源,在国内外久负盛誉,其中古田县是红曲着名产地之一。黄酒作为世界三大古酒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的民族特产,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酒与其它酒类相比营养成分丰富,且属低度饮料酒,在文化底蕴、营养健康等方面极具特色,迎合了多数消费者的需求并得以快速发展。但作为酿制闽派黄酒必备的原料红曲,目前处境尴尬,无合适的标准来判定其质量等级。本文对红曲米的研究概况及应用进行了描述,并探讨了福建代表性红曲米的历史,将传统生产工艺和现代生产新工艺进行了对比。收集福建红曲和省外红曲样品,对比研究了不同种类红曲米的水分含量、色价、糖化酶活力、发酵力等主要特性;并以采集来的样品作为糖化发酵用曲来酿制黄酒,研究红曲米的发酵特性及酒样质量;以试验数据作为依据,制定了酿酒红曲米标准。通过实验得出:古发曲2组水分含量最高,达到9.3%;武佳曲2组色价最高,达到2672 u/g;古发曲1的容重最大,达到62g/L;古升曲2、古平曲1、屏南曲2的糖化力较强,古发曲1、古发曲2的糖化力较弱;广绿曲1发酵力最高,达到190.9,其次为古升曲2,176.6,样品古发曲2最低。综合比较选择古发曲2、屏南曲1、屏南曲2、古升曲2、广绿曲1、武佳曲1进行酿酒实验,进而得出结论:色价在300u/g~1000u/g之间的红曲米,其糖化力、发酵力比低于300u/g或高于1000u/g色价的红曲米强,且在相同条件下,所酿造黄酒在酒精度、出酒率、酒基色泽和沉淀物指标均优于后者。因此色价在300u/g~1000u/g之间的红曲米更适合于酿酒。最后,本文结合实际,对福建红曲黄酒产业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推动福建红曲产业发展,进而提升闽派黄酒的产品质量。

刘淑琴[8](2011)在《红曲黄酒风味物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曲黄酒是福建特有的酒种,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本论文研究福建红曲黄酒中的风味物质,分析影响其风味的主要成分,初步探究造成福建红曲黄酒原酒与成品酒、新酒与陈酒、传统酒与清爽型酒、以及与绍兴麦曲黄酒风味差异的原因,并初步研究红曲黄酒风味物质的形成机理。首先对19种不同类型的红曲黄酒进行感官评定,通过5名经培训的感官评定人员对酒样的外观、香气、口味进行分析,评定黄酒酒样的感官品质等级。之后对各个酒样的基本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感官评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黄酒中总糖含量对黄酒风味的调节有很重要的作用;非糖固形物含量与酒的制作工艺相关,清爽型黄酒的非糖固形物含量较低;酒精度与黄酒年份呈负相关;在感官评定中显示鲜味较明显的酒中氨基酸态氮含量较高;原酒中蛋白质含量较成品酒高;总酸含量对干型黄酒的风味影响较显着;总酯与酒的年份呈正相关;总醛含量普遍较低,陈年酒中含量较高;在感官评定中显示风味较好的酒中的总酚含量也较高。在黄酒中的各组分与酒样感官品质等级的相关性分析中发现总糖含量、非糖固形物、总酚与黄酒等级显着正相关,相关值分别为0.728、0.698和0.512。之后本文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对该19种酒样的12种矿物质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测定结果显示,各酒样的矿物质含量差别较大,且无明显规律,可能与酿造原料和工艺的不同有密切关系,陶坛中陈酿的黄酒矿物质含量较高。黄酒的感官品质等级与Cu、Fe、Zn、Se77几种元素含量呈一定的正相关,相关值为0.364、0.270、0.231和0.218;而与Na含量呈负相关,相关值为0.208。但总体而言黄酒感官品质等级与其矿物含量相关性并不显着,因为矿物质主要通过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而影响风味,其含量与风味直接关系较小。本文又通过高压液相色谱分析黄酒中的八种常见有机酸的含量。结果发现,黄酒中乳酸、酒石酸、柠檬酸、琥珀酸含量较高,苹果酸、乙酸仅存在于部分酒样中且含量较低,草酸和甲酸未检出。其中乳酸含量对黄酒风味有一定积极贡献,相关值为0.387,其含量随年份增长而增加;绍兴酒样中琥珀酸含量普遍高于福建黄酒,呈现一定独特风格的鲜味和辣味;酒石酸含量较高的酒风味普遍较差;柠檬酸含量与酒样的感官品质的相关性不显着。此外,通过有机酸含量与感官品质相关性分析可知,单个的有机酸含量与黄酒风味品质相关性不高,有机酸之间的配比影响酒体综合风味。最后,本文通过气相色谱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黄酒酒样中的醇酯类风味物质及其他香气成分进行分析。通过气相色谱对黄酒中的乙酸乙酯、正丙醇、异丁醇、异戊醇、苯乙醇、乳酸乙酯和丁二酸二乙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根据香气活力值分析这些成分对黄酒风味的贡献情况,结果显示苯乙醇、异戊醇、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对黄酒的风味有较大贡献;并且发现随陈酿时间的延长,醇类物质含量下降,酯类物质含量上升。其中苯乙醇、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含量与黄酒风味有较高的正相关性,相关值分别为0.497、0.468、0.508;正丙醇含量对黄酒风味也有一定的正影响,相关值为0.428。对黄酒中其余未知风味成分采用气质联用技术进行半定量分析,本文分别采用了液液萃取与固相微萃取两种萃取方法进行提取。液液萃取方式检测到多种醇酯类化合物,其中异戊醛、己酸乙酯、4-甲基苯酚、棕榈酸乙酯、苯甲醛、糠醛几种化合物香气活力值较大,是黄酒中主要的几种风味物质。己酸乙酯、糠醛、异戊醛以及3-羟基-2-丁酮以及5-羟甲基糠醛对黄酒风味有较大正相关,相关值为0.445,、0.383、0.290、0.765和0.586。对羟基苯乙醇、2,3-丁二醇、γ-丁内酯、硬脂醇乙酸酯等与黄酒等级呈负相关,相关值为0.676、0.554、0.528和0.457。顶空固相微萃取方式提取到多种酯类和芳香族化合物等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己酸乙酯、丁二酸二乙酯、苯乙醇是黄酒中的基本香气成分,对香气有良好贡献,而2-壬醇、棕榈酸乙酯、癸基苯等是福建黄酒中特有的香气物质。本文通过对比多种类型的红曲黄酒的基本成分、矿物质含量、有机酸和多种醇酯等风味化合物的含量,初步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红曲黄酒的风味特征物质,为进一步了解红曲黄酒的风格特征提供了依据。

徐淑蓓[9](2011)在《多菌种共生发酵红茶功能饮品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低档红茶作为发酵培养基的组分,研究多菌种共生发酵的可能性。通过考查红茶菌、红曲霉和鹿角灵芝单菌种的生长趋势及发酵产物的测定分析,优化培养条件,进一步研究混合培养下各菌种代谢产物的变化。得到如下结论:1.红茶菌在25℃静置通风避光培养下,5d生物量达到最大,pH3d后稳定在2.5。红曲霉摇床培养与静置培养相比较,生物量5d达最大,比静置培养(8d)高93.6%;前者发酵主要产生红曲黄色素,后者则主产红色素,表明通氧量影响色素种类的形成。鹿角灵芝发酵液pH 2d后维持在5.0,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均在第5d达到最大。三种菌生长周期类似,pH差异较大。2.从红茶菌复合菌及红茶茶叶中筛选并分离纯化得到三株菌株K1、K2、K3,分别培养于醋酸菌、乳酸菌和酵母菌分离培养基上。按接种量2:2:1(K1:K2:K3)进行回归实验,结果是混合培养发酵液酸度低于红茶菌母液培养,生物量持平。红曲霉、鹿角灵芝菌分别与红茶菌进行混合培养后发现,发酵液pH与红茶菌单独发酵持平,红曲霉和灵芝菌都没有明显的生长。3.红茶菌及其分离菌株分别与红曲霉进行混合培养,红茶菌发酵液pH与单独培养持平,红茶菌分离菌株则表现为上升。从生物量上来看,鹿角灵芝菌、红茶菌分离菌株K3与红曲霉共同增长,红茶菌则抑制红曲霉的生长。红茶菌分离菌株以及红曲霉对鹿角灵芝发酵的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红曲霉表现为促进作用,红茶菌分离菌株K1促进生物量和胞外多糖的生成,K2不明显,K3有抑制作用。红茶菌的产酸能力较强,混合培养时对鹿角灵芝的生长不利。

李永丽[10](2010)在《高产Monacolin K功能红曲的诱变筛选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Monacolin K是红曲霉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很好的降脂效果。对实验室小规模固态发酵生产红曲米的条件进行了研究。250mL三角瓶作为发酵容器。采用斜面孢子液直接接种固态培养基的方式。籼米经清洗、浸泡18h后蒸至熟而无白心,添加一定比例的辅料,20%的孢子液接种量,并添加微量醋酸后于30℃培养4天后转至23℃低温培养至11天。发酵所得红曲米颗粒完整,不结块,内部红色,且红曲菌株的Monacolin K产量达到0.374mg/g。采用HPLC对Monacolin K含量进行测定。对萃取溶剂、萃取方法、流动相配比进行优化。红曲发酵产物在40℃下烘干、磨粉。0.5g红曲粉溶于3mL甲醇中,超声20min,40℃水浴过夜,离心得上清液进样检测。流动相配比为甲醇:0.1%磷酸水=72:28,检测波长238nm。该方法的特点是样品前处理简单,适合于大量诱变菌株发酵产物的处理。在检测过程中通过调配流动相而避免杂质的干扰,检测准确,且能同时得出发酵产物中酸型和内酯型Monacolin K含量。原始菌株的Monacolin K产量为0.374mg/g,酸型含量占52%。以此菌株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及微波两种方法分别进行诱变。紫外线最佳诱变时间为40s,微波(有热效应)最佳诱变时间为20s。两种方法诱变后筛选得到高产菌种Z4,为紫外线诱变所得,其Monacolin K产量为2.006 mg/g,是出发菌株的5.36倍,酸型含量比例提高到69%。以Z4为基础,利用复合诱变的协同效应,对其进行二次微波诱变,将筛选得到的高产菌株传代发酵培养,得到遗传稳定性菌株ZW19,Monacolin K产量为2.301 mg/g,是出发菌株产量的6.15倍,且酸型Monacolin K含量比例提高到82%。采用75%乙醇对诱变所得高产菌株的发酵产物进行萃取。经水洗、醇提、回收乙醇、配伍等步骤,将红曲降脂物质与黄酒调配。60℃灭菌30min后,Monacolin K含量损失较小,且Monacolin K以酒精作为载体,则稳定性较好。该产品保留黄酒本身的口感,引入红曲降脂物质,其中Monacolin K含量为11.389mg左右,是很好的降脂保健饮品。

二、谈红曲生产与应用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红曲生产与应用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红曲菌黄色素液态发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红曲菌概述
    1.2 红曲色素
        1.2.1 红曲色素的种类
        1.2.2 红曲色素的理化性质
        1.2.3 红曲色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1.2.4 红曲色素的生产与应用现状
    1.3 红曲黄色素
        1.3.1 红曲黄色素的种类
        1.3.2 红曲黄色素的特性
        1.3.3 红曲黄色素的研究现状
    1.4 桔霉素
        1.4.1 桔霉素的理化性质
        1.4.2 桔霉素的代谢途径
        1.4.3 桔霉素的消减方法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菌株及发酵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培养基配制
        2.2.2 菌种培养方法
        2.2.3 红曲菌M2的鉴定方法
        2.2.4 原料分析方法
        2.2.5 发酵参数的测定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原料分析
    3.2 菌株的选择与鉴定
        3.2.1 菌株的选择
        3.2.2 菌株的鉴定
    3.3 基础发酵条件的确定
        3.3.1 转速的确定
        3.3.2 发酵时间的确定
    3.4 pH值和氮源对发酵产物的影响
        3.4.1 不同初始pH的影响
        3.4.2 氮源的影响
        3.4.3 生理酸性铵盐的影响
    3.5 响应面分析金属离子的影响
        3.5.1 金属离子单因素实验
        3.5.2 响应面分析设计及结果
        3.5.3 验证实验
    3.6 脂肪酸对发酵产物的影响
        3.6.1 脂肪酸对色素的影响
        3.6.2 脂肪酸对桔霉素的影响
        3.6.3 脂肪酸对pH和桔霉素的影响
        3.6.4 脂肪酸对菌体生物量的影响
        3.6.5 不同脂肪酸影响的比较
    3.7 抗氧化剂对色素和桔霉素的影响
        3.7.1 抗坏血酸的影响
        3.7.2 半胱氨酸的影响
        3.7.3 焦亚硫酸钾的影响
        3.7.4 维生素E的影响
        3.7.5 不同抗氧化剂的比较
    3.8 关键因素正交实验
    3.9 M2与FJ46和Z1的对比分析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2)产洛伐他汀红曲霉的筛选、诱变及发酵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红曲霉的概述
    2 洛伐他汀概述
    3 洛伐他汀检测方法
        3.1 薄层扫描法
        3.2 紫外分光光度法
        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3.4 国外其他测定洛伐他汀的方法
    4 产洛伐他汀红曲霉选育
        4.1 分离纯化筛选
        4.2 诱变育种
    5 产洛伐他汀红曲霉发酵工艺研究
    6 国内外研究现状
        6.1 安全性研究
        6.2 国内外以开发的洛伐他汀产品
    7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8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洛伐他汀检测条件的确定
    1 前言
    2 材料与设备
        2.1 仪器与设备
        2.2 材料与试剂
    3 试验方法
        3.1 洛伐他汀标准溶液的制备
        3.2 红曲样品溶液的制备
        3.3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条件
        3.4 流动相的选择
        3.5 流速的选择
    4 结果与分析
        4.1 色谱条件的选择
        4.2 线性关系研究
        4.3 红曲样品的测定
        4.4 精密度试验
        4.5 重复性试验
        4.6 稳定性试验
        4.7 回收率试验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洛伐他汀红曲霉菌株筛选
    1 前言
    2 材料与设备
        2.1 材料
        2.2 设备
    3 试验方法
        3.1 红曲米红洛伐他汀的测定
        3.2 红曲霉的分离与纯化
        3.3 镜检
        3.4 分离红曲霉菌种产洛伐他汀的验证
    4 结果与分析
        4.1 产洛伐他汀红曲米的筛选
        4.2 红曲霉分离纯化及菌种的初步鉴定
        4.3 M1菌株固体发酵结果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红曲霉的诱变育种
    1 前言
    2 材料与设备
        2.1 材料
        2.2 设备
    3 试验方法
        3.1 菌种活化及扩大培养
        3.2 孢子悬液的制备
        3.3 紫外线诱变剂量的选择
        3.4 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的选择
        3.5 诱变菌株筛选
        3.6 诱变菌株的稳定性试验
        3.7 洛伐他汀的检测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紫外线诱变剂量的选择
        4.2 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的选择
        4.3 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筛选结果
        4.4 诱变菌株的稳定性试验
    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洛伐他汀红曲霉发酵工艺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设备
        2.1 材料
        2.2 设备
    3 试验方法
        3.1 红曲米发酵工艺流程
        3.2 HPLC法定量检测洛伐他汀含量
        3.3 液态种子液培养
        3.4 固体培养条件优化设计
    4 结果与分析
        4.1 固体培养条件优化设计结果
    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红色红曲菌M-7全局性调控因子laeA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红曲与红曲菌
        1.1 红曲及其应用
        1.1.1 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1.1.2 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1.1.3 在医药行业的应用
        1.2 红曲菌及其主要代谢产物
        1.2.1 色素
        1.2.2 Monacolin K
        1.2.3 GABA
        1.2.4 桔霉素
        1.3 红曲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3.1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红曲菌分类中的应用研究
        1.3.2 红曲菌遗传转化方法的研究
        1.3.3 红曲菌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
    2 丝状真菌全局性调节因子LaeA
        2.1 laeA基因的结构
        2.2 laeA基因的功能
        2.2.1 LaeA对次级代谢的调控
        2.2.2 LaeA对形态发育的调控
        2.3 laeA的调控机制
    3 丝状真菌基因功能研究的方法
        3.1 随机插入突变
        3.2 基因敲除
        3.3 RNAi
        3.4 过表达
        3.5 诱导表达
    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红色红曲菌laeA敲除菌株的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与载体构建所用质粒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培养基
        1.1.4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敲除载体的构建
        1.2.2 敲除载体转化农杆菌
        1.2.3 农杆菌介导的红曲菌转化
        1.2.4 △laeA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敲除载体的构建
        2.2 农杆菌介导的红曲菌转化
        2.3 △laeA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第三章 红色红曲菌laeA过表达菌株的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与载体构建所用质粒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培养基
        1.1.4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1.2.2 过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
        1.2.3 农杆菌介导的红曲菌转化
        1.2.4 laeA过表达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2.2 农杆菌介导的红曲菌转化
        2.3 过表达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第四章 红色红曲菌laeA敲除菌株和过表达菌株的性质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培养基
        1.1.4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LaeA对形态发育的调控
        1.2.2 LaeA对红曲色素和桔霉素合成的调控
    2 结果与分析
        2.1 LaeA对形态发育的调控
        2.1.1 菌落形态和显微形态的观察
        2.1.2 菌落生长速率的比较
        2.1.3 孢子数目的比较
        2.2 LaeA对色素和桔霉素合成的调控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1.1 分析了LaeA对红曲菌形态发育的调控
        3.1.2 分析了LaeA对红曲菌色素和桔霉素合成的调控
        3.2 讨论
        3.2.1 LaeA对红色红曲菌形态发育和产色素、桔霉素能力的调控
        3.2.2 trpC启动子驱动laeA基因在红色红曲菌中的表达不依赖于氮源的种类
        3.2.3 trpC启动子驱动laeA基因表达具有位置效应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3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红曲黄酒酿造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红曲的概述
        1.1 红曲霉菌的分类、生理特征
        1.2 红曲霉的代谢产物与功能性活性物质
        1.3 红曲的应用与发展
    2 黄酒的研究概述
        2.1 黄酒的分类
        2.2 黄酒的营养价值
        2.3 黄酒的工艺
    3 黄酒糟蛋白的研究
    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4.1 主要研究内容
        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金华市代表性红曲米的分析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主要药品及培养基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红曲米理化指标测定
        2.2 红曲米中微生物分析
        2.3 红曲米的制作
        2.4 酿造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红曲米感官指标
        3.2 红曲米理化指标
        3.3 红曲米中主要微生物分析
        3.4 八株红曲霉制备的红曲米理化性质分析
        3.5 三种红曲米的酿造试验
    4 讨论
第三章 红曲米酿酒的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主要药品及培养基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酿造方法
        2.2 酒精度的测定
        2.3 酸度的测定
        2.4 总糖含量的测定
        2.5 还原糖含量测定
        2.6 Monacolin K 含量的测定
        2.7 桔霉素的分析
        2.8 氨基酸态氮含量的测定
        2.9 氨基酸组成分析
        2.10 菌落总数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发酵动态分析
        3.2 灭菌方式对酒质的影响
    4 讨论
第四章 酶法提取黄酒糟蛋白工艺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主要药品及相关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黄酒糟蛋白含量测定
        2.2 工艺条件
        2.3 碱性蛋白酶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2.4 蛋白质提取率计算
        2.5 碱性蛋白酶提取的正交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碱性蛋白酶酶解反应各单因素对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
        3.2 正交试验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黄酒糟蛋白水解液在黄酒酿造过程中的应用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主要药品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酿造方法
        2.2 酒精度的测定
        2.3 酸度的测定
        2.4 总糖含量的测定
        2.5 氨基酸态氮含量的测定
        2.6 氨基酸组成分析
        2.7 高级醇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酒糟蛋白水解液氨基酸成分及含量分析
        3.2 各处理发酵酒理化性质分析
    4 讨论
第六章 液化法酿造黄酒的初步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主要药品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液化法最适红曲添加量的研究
        2.2 传统酿造法
        2.3 酒精度的测定
        2.4 酸度的测定
        2.5 总糖含量的测定
        2.6 氨基酸态氮含量的测定
        2.7 氨基酸组成分析
        2.8 高级醇含量的测定
        2.9 酒液色价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液化法酿造工艺黄酒与传统工艺酿造黄酒分析
        3.2 液化法酿造黄酒最适红曲添加量的研究
    4 讨论
第七章 小结与建议
    1 小结
    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红曲色素发酵流加补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仪器
    1.1 菌种
    1.2 仪器
2 方法
    2.1 培养基
        2.1.1 种子培养基3%麦芽糊精、1% 蛋白胨、0.2% KH2PO4、0.2% NaNO3、0.2% MgSO4。调节pH3.8。
        2.1.2 摇瓶发酵培养基1%蛋白胨、0.2% KH2PO4、0.2% NaNO3、0.2% MgSO4、6%葡萄糖。调节pH3.5。
        2.1.3 发酵罐发酵培养基
    2.2 发酵液色价测定方法
    2.3 还原糖与总糖的测定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CG-1红曲霉菌生长周期的判断
    3.2 pH、色价与发酵时间的关系
    3.3 补料流速的选择
    3.4 残糖消耗情况
    3.5 流加补料上罐实验
4 结论

(6)红曲的研究概况及其产品的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红曲与红曲霉
2 红曲的组成成分及红曲色素的理化性质
    2.1 红曲的组成成分
    2.2 红曲色素的理化性质
3 红曲的生理功能
    3.1 降血脂作用
    3.2 降血压作用
    3.3 预防佝偻病的作用
    3.4 其它功能
4 红曲及其产品的生产方法
    4.1 红曲的生产方法
    4.2 红曲色素的生产方法
5 红曲在食品中的应用
    5.1 用于酿酒工业
    5.2 用于腐乳生产
    5.3 在其它食品行业的应用
6 红曲的前景展望

(7)福建代表性红曲米主要特性的研究及其标准制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红曲米研究概况
    1.3 红曲米的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福建代表性红曲米的生产工艺
    2.1 福建红曲米传统生产工艺
    2.2 福建红曲米生产新工艺
第三章 福建代表性红曲米主要特性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福建代表性红曲米水分的测定与分析
        3.2.2 福建代表性红曲米色价的测定
        3.2.3 福建代表性红曲米容重的测定
        3.2.4 福建代表性红曲米糖化力的测定
        3.2.5 福建代表性红曲米发酵力的测定
        3.2.6 福建代表性红曲米酿制黄酒酒精度的测定
        3.2.7 福建代表性红曲米酿制黄酒出酒率的测定
        3.2.8 实验室酿制黄酒酒基感官性状比较
    3.3 试验结论
第四章 酿造型红曲标准的制定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要求
        4.1 原料要求
        4.2 感官要求
        4.3 理化要求
        4.4 卫生要求
    5 试验方法
        5.1 感官检查
        5.2 水分
        5.3 色价
        5.4 糖化酶活力
        5.5 发酵力
        5.6 砷
        5.7 重金属
        5.8 大肠菌群
        5.9 黄曲霉毒素B_1
        5.10 致病菌
    6 检验规则
        6.1 组批
        6.2 抽样
        6.3 检验分类
        6.4 判定规则
    7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7.1 标志
        7.2 包装
        7.3 运输
        7.4 贮存
第五章 福建红曲黄酒产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5.1 加强红曲米基础特性的研究
    5.2 建立完善红曲霉菌株库
    5.3 开展红曲黄酒功能特性的研究
    5.4 加大闽派黄酒相关产品的开发
    5.5 积极努力研究开发红曲保健食品。
参考文献
致谢

(8)红曲黄酒风味物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立题背景和意义
        1.1.1 红曲黄酒概述
        1.1.2 红曲黄酒的分类
        1.1.3 福建红曲黄酒的发展现状
    1.2 国内外风味物质研究进展
        1.2.1 酒样前处理方法
        1.2.2 风味物质定性定量
    1.3 研究课题来源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感官评价
    2.3 理化指标的测定
        2.3.1 基本指标
        2.3.2 总酯的测定
        2.3.3 总醛的测定
        2.3.4 总酚的测定
    2.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ICP-MS 测矿物元素
        2.4.1 仪器
        2.4.2 试剂
        2.4.3 样品处理
    2.5 高效液相色谱 HPLC 测有机酸
        2.5.1 仪器
        2.5.2 试剂
        2.5.3 色谱条件
        2.5.4 样品的处理
        2.5.5 定性定量
    2.6 风味物质的测定
        2.6.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6.2 风味物质提取方法
        2.6.3 色谱条件的确定
        2.6.4 定性定量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感官评价结果
    3.2 理化指标分析结果
        3.2.1 基本指标对风味的影响
        3.2.2 总酯、总醛、总酚对风味的影响
    3.3 矿物元素对风味的影响
        3.3.1 矿物元素标曲的制作
        3.3.2 酒样中矿物元素的含量
        3.3.3 结果分析
    3.4 有机酸对风味的影响
        3.4.1 有机酸标曲的制作
        3.4.2 回收率实验
        3.4.3 重复性试验
        3.4.4 酒样中有机酸含量
        3.4.5 结果分析
    3.5 黄酒中主要风味物质
        3.5.1 气相定量分析风味物质
        3.5.2 液液-气质联用分析风味物质
        3.5.3 SPME-气质分析香气物质
    3.6 测定成分与感官的相关性分析
        3.6.1 测定成分间的相关性
        3.6.2 各成分与黄酒感官的相关性
    3.7 酒样差异性风味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个人简历

(9)多菌种共生发酵红茶功能饮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红茶及其应用研究
        1.1.1 红茶的功能成分及其应用
        1.1.2 红茶的应用研究
    1.2 红茶菌及其研究应用
        1.2.1 红茶菌的菌体组成
        1.2.2 红茶菌的主要功能成分
        1.2.3 红茶菌培养
        1.2.4 功能红茶菌饮料的研究
    1.3 红曲霉的研究及应用
        1.3.1 红曲霉概况
        1.3.2 红曲霉发酵的功能成分
        1.3.3 红曲发酵的非安全性成分-桔霉素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5 红曲霉的应用
    1.4 鹿角灵芝的研究及应用
        1.4.1 灵芝功能成分
        1.4.2 灵芝发酵培养
        1.4.3 国内外灵芝研究现状
    1.5 混合培养与共生发酵
        1.5.1 混合培养的类型
        1.5.2 混合培养的方式
        1.5.3 混合培养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红茶菌的生长研究及菌种分离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红茶菌的生长与发酵过程分析
        2.2.2 红茶菌单菌株的分离
        2.2.3 红茶菌分离菌株与复合菌株的发酵的比较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曲霉的培养及功能成分的检测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同2.1.3)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红曲霉的生长曲线
        3.2.2 红曲色素的检测
        3.2.3 Lovastatin的检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鹿角灵芝发酵培养
    引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鹿角灵芝发酵液胞外多糖(EPS)的提取
        4.2.2 红茶茶叶的添加对鹿角灵芝产胞外多糖的影响
        4.2.3 培养基成分自身多糖含量对灵芝胞外多糖检测的影响
        4.2.4 鹿角灵芝生长曲线
        4.2.5 鹿角灵芝培养基发酵条件的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菌种复合发酵的研究
    引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3 主要仪器设备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红茶菌与其他菌种的共生培养研究
        5.2.2 其他菌种的加入对红曲霉发酵的影响
        5.2.3 其他菌种的加入对灵芝发酵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高产Monacolin K功能红曲的诱变筛选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
    1.1 红曲霉简介
    1.2 Monacolin K 简介
    1.3 Monacolin K 降脂机理
    1.4 固态发酵与液态发酵法生产Monacolin K
    1.5 Monacolin K 的提取和测定方法
    1.6 红曲霉菌种高产Monacolin K 方法
    1.7 功能红曲的应用及前景
    1.8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第2章 Monacolin K 红曲霉菌固态发酵工艺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菌种斜面培养观察
        2.2.2 大米种类的选择
        2.2.3 大米浸泡时间的选择
        2.2.4 大米浸泡是否添加醋酸的选择
        2.2.5 发酵容器的选择
        2.2.6 大米培养基中是否添加辅料的选择
        2.2.7 接种时是否添加醋酸的选择
        2.2.8 发酵温度的比较
        2.2.9 发酵周期的选择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斜面培养基菌种生长状态观察
        2.3.2 发酵大米种类的确定
        2.3.3 大米浸泡时间的确定
        2.3.4 大米浸泡是否添加醋酸的确定
        2.3.5 发酵容器的确定
        2.3.6 大米中是否添加辅料的确定
        2.3.7 接种时是否添加醋酸的确定
        2.3.8 发酵温度对Monacolin K 含量的影响
        2.3.9 发酵周期对Monacolin K 含量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HPLC 法测定 Monacolin K 含量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待测发酵产物的准备
        3.2.2 样品萃取方法
        3.2.3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最佳吸收波长的确定
        3.3.2 最佳萃取溶剂的确定
        3.3.3 样品萃取方法的确定
        3.3.4 最佳流动相的确定
        3.3.5 酸型和内酯型Monacolin K 标准曲线
    3.4 小结
第4章 Monacolin K 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1.1 试验材料
        4.1.2 主要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单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4.2.2 孢子悬浮液计数
        4.2.3 紫外线最佳诱变时间的确定
        4.2.4 微波最佳诱变时间的确定
        4.2.5 致死率的计算
        4.2.6 筛选方法
        4.2.7 二次诱变
        4.2.8 遗传稳定性试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最佳诱变条件的确定
        4.3.2 单一诱变高产菌株的筛选
        4.3.3 微波二次诱变
        4.3.4 遗传稳定性试验
    4.4 小结
第5章 降脂红曲黄酒的制作工艺研究
    5.1 试验材料及仪器
        5.1.1 试验材料
        5.1.2 主要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功能红曲中Monacolin K 的提取
        5.2.2 黄酒与 Monacolin K 粗提物的配伍
        5.2.3 灭菌
        5.2.4 感官评定
        5.2.5 微生物指标检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Monacolin K 粗提物的制备
        5.3.2 配伍
        5.3.3 灭菌效果
        5.3.4 微生物指标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谈红曲生产与应用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红曲菌黄色素液态发酵的研究[D]. 赵靖. 天津科技大学, 2017(05)
  • [2]产洛伐他汀红曲霉的筛选、诱变及发酵工艺优化[D]. 郑生文.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3]红色红曲菌M-7全局性调控因子laeA功能的研究[D]. 蔡丽.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2)
  • [4]红曲黄酒酿造关键技术的研究[D]. 左楠楠. 浙江师范大学, 2013(03)
  • [5]红曲色素发酵流加补料研究[J]. 郑传宝,暴海军,薛强.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12(01)
  • [6]红曲的研究概况及其产品的前景展望[J]. 卓林霞. 轻工科技, 2012(02)
  • [7]福建代表性红曲米主要特性的研究及其标准制定[D]. 张建文. 福建农林大学, 2011(06)
  • [8]红曲黄酒风味物质的研究[D]. 刘淑琴. 福州大学, 2011(06)
  • [9]多菌种共生发酵红茶功能饮品的研究[D]. 徐淑蓓. 浙江工业大学, 2011(08)
  • [10]高产Monacolin K功能红曲的诱变筛选及应用[D]. 李永丽. 武汉工业学院, 2010(02)

标签:;  ;  ;  ;  ;  

浅谈红曲米生产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