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μ_3-Fc-C≡CH}FeCo_2(CO)_7dppe簇的合成与表征

{μ_3-Fc-C≡CH}FeCo_2(CO)_7dppe簇的合成与表征

一、{μ_3-Fc-C≡CH}FeCo_2(CO)_7dppe簇合物的合成和表征(论文文献综述)

李进平[1](2019)在《铁硫铁硒簇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文中指出氢化酶是一种能可逆地催化质子还原产生氢气的生物金属酶。由于其在新能源方面拥有可观的应用前景,引起了金属有机和生物无机化学家们广泛的关注。对氢化酶仿生化学的模拟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模拟与中心结构相似的功能性模型物;二是合成与活性位点相关的Fe/E(E=S,Se,Te)簇合物。一方面我们能在分子水平上更好地研究其催化机理,另一方面我们希望筛选出具有催化产氢活性的模型化合物,以缓解当前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为了丰富和发展与氢化酶相关铁硫铁硒簇的研究工作,本论文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的含膦配体Fe/E(E=S,Se)簇合物,表征了它们的结构以及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取得了如下成果:1.硫代氨基酸酯、十二羰基三铁和三乙胺在四氢呋喃中的三组分反应得到了以硫原子为中心的阴离子簇合物[(μ-PhN=COR)Fe2(CO)6(μ-S-)](R = CH3,CH2Ph)的三乙胺盐。该阴离子簇合物与碘甲烷反应得到了[(μ-k2N,C-PhN=COR)Fe2(CO)6(μ-SCH3)](1,R = CH3;3,R =CH2Ph)和[(μ-k2N,C-PhN=COCH3)Fe2(CO)6(μ4-S)Fe2(CO)6(μ-SCH3)](2)。在氧化三甲胺存在下,化合物1与一当量的PPh2R反应得到了相应的单膦取代化合物[(μ-k2N,C-PhN=COCH3)Fe2(CO)5(L)(μ-SCH3)](4,L = PPh3;5,L = PPh2Py)。与化合物 1 相似,化合物3与PPh2R反应得到了相应的单膦取代化合物[(μ-k2N,C-PhN=COCH2Ph)Fe2(CO)5(L)(μ-SCH3)](6,L = PPh3;8,L = PPh2Py)和一个非预期的双膦取代化合物[(μ-k2N,C-PhN=COC H2Ph)Fe2(CO)4(PPh3)2(μ-SCH3)](7)。所有这些新的化合物均通过了元素分析、红外、核磁的表征,单晶X衍射测定化合物1,2和4-8的结构。电化学研究表明,当用乙酸或者三氟乙酸作质子源时,化合物1,4-6和8表现出催化产氢活性。我们发现,在化合物浓度及测试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化合物之间电催化活性存在差异,其中PPh3取代化合物4与化合物1相比催化活性增加,表明膦配体对化合物催化质子还原能力有促进作用。2.硒代氨基酸酯、十二羰基三铁和三乙胺在四氢呋喃中的三组分反应得到了以硒原子为中心的阴离子簇合物[(μ-ArN=COCH3)Fe2(CO)6(μ-Se-)]的三乙胺盐。该阴离子簇合物与碘甲烷反应得到 了两对异构体[(μ-k2N,C-ArN=COR)Fe2(CO)6(μ-SeCH3)](9-e,9-a,Ar = C6H5)和[(μ-k2N,C-ArN=COR)Fe2(CO)6(μ-SeCH3)](10-e,10-a,Ar = 4-ClC6H4)。小此外,将以硒原子为中心的阴离子簇合物[(μ-ArN=COR)Fe2(CO)6(μ-Se-)]与二苯基氯化膦反应得到[(μ-k2N,C-ArN=COR)Fe2(CO)6(μ-k2Se,P-SePPh2)](11,Ar = C6H5,13,Ar = 4-ClC6H4,R = CH3;12,Ar = C6H5,14,Ar = 4-ClC6H4,R = CH2Ph)。在氧化三甲胺存在下,化合物9与一当量的单膦配体L反应得到了相应的取代化合物[(μ-k2N,C-PhN=COCH3)Fe2(CO)5(L)(μ-SeCH3)](15-e,15-a,L = PPh3;16-e,L = PPh2Py)。所有这些新的化合物均通过了元素分析、红外、核磁的表征,单晶X衍射测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电化学研究表明,当用乙酸或者三氟乙酸作质子源时,这些化合物均表现出催化产氢活性。我们发现,在化合物浓度及测试条件相同的情况下,PPh3和PPh2Py取代化合物15-a和16-e与化合物9-e相比催化活性并未明显增加,这一点与前一章节有所不同,表明铁硒化合物与铁硫化合物有着不一样的电化学催化性能。3.含碱基双膦配体NPS2(NP2 =(Ph2PCH2)2NCH3)和十二羰基三铁在四氢呋喃中反应形成[{Fe2(CO)6(μ-PPh2)}2(μ4-S2)](17)和[Fe3(CO)8(μ3-S)2{PPh2[N(CH3)(CH2P(=S)-Ph2)]}](18)。类似地,NPSe2和十二羰基三铁反应得到了[{Fe2(CO)6(μ-PPh2)}2(μ4-Se2)](19)和[Fe3(CO)7(μ3-Se)2{k2P,P-(PPh2CH2)2NCH3}](20)。所有这些化合物均通过了元素分析、红外、核磁的表征,单晶X衍射测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电化学研究表明,当用乙酸或者三氟乙酸作质子源时,化合物18和20表现出催化产氢活性。4.二苯基膦硫代酰胺和二环戊二烯基四羰基二铁在甲苯中回流反应得到化合物[CpFe(CO)(μ-PPh2)(μ-SPPh2)Fe(CO)Cp](21)和[Cp2Fe2(CO)2(μ-CNR)2](22,R = Ph)。和膦硫代酰胺不一样,在相同条件下二苯基膦硫硫代酰胺和二环戊二烯基四羰基二铁反应得到了化合物[CpFe(CO)2(kP-P(=S)Ph2)](23)和[CpFe(CO)(kP-P(=S)Ph2)(CNR)](24,R = Ph,25,R =Et)。而二苯基膦硫吡啶基硫代酰胺则生成[CpFe(CO)2(kP-P(=S)Ph2)](23)和[C5H3(CH=NPy)(CHNHPy)](26)。化合物26和六水合氯化镍反应得到[C5H3(CHNHPy)(CHO)](27)。所有这些新的化合物均通过了元素分析、红外、核磁的表征,单晶X衍射测定了化合物21-23和25-27的结构。电化学研究表明,当用乙酸作质子源时,化合物21,23和25表现出催化产氢活性。我们发现,在化合物浓度及测试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化合物的23和25的电催化活性存在很大差异,其中EtNC取代化合物25与化合物23相比催化活性明显增加,表明异腈配体对催化质子还原能力有较强的促进作用。5.二苯基膦硒硫代酰胺和二环戊二烯基四羰基二铁在回流的甲苯中反应得到化合物[CpFe(CO)(k2P,S-Ph2PC(S)=NPh)](28)和[CpFe(CO)2(kP-P(=Se)Ph2)](29)。在氧化三甲胺存在下,化合物29与一当量的PPh2R反应得到了化合物[CpFe(CO)(kSe-SeP(=Se)Ph2)(L)](30,L=PPh3;31,L = PPh2Py)。和化合物 29 不一样,在相同的条件下[CpFe(CO)(kP-P(=S)Ph2)]和PPh2R 反应得到相应的膦取代化合物[CpFe(CO)(kP-P(=S)Ph2)(L)](32,L = PPh3;33,L =PPh2Py)。所有这些新的化合物均通过了元素分析、红外、核磁的表征,单晶X衍射测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电化学研究表明,当用乙酸或者三氟乙酸作质子源时,化合物28-33均表现出催化产氢活性。我们发现,在化合物浓度及测试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膦配体取代化合物的电催化活性不同,其中PPh3取代化合物30与PPh2Py取代化合物31相比催化活性增加。

杨金斗[2](2016)在《羰基钌活化炔酮及羧酸的热解研究》文中指出目前以Ru3(CO)12为代表的过渡金属羰基簇合物以其得天独厚的催化优势而受到广泛青睐且在许多经典催化反应及复杂有机合成中得到广泛应用。对于Ru3(CO)12作为催化剂的研究重点及热点仅限于通过优化底物结构及反应条件来提高催化活性。而针对催化机理方面的研究存在严重不足,因此限制了Ru3(CO)12作为高效催化剂应用于新的反应体系的研究。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研究兴趣集中到了Ru3(CO)12参与的小分子活化。羰基钌与炔类化合物拥有多种配位模式,可以提供丰富的化学键转化模式,且在探究Ru3(CO)12参与的催化反应过程,发现含Ru与O原子的相互作用对特定催化循环的完成至关重要。因此我们的研究兴趣集中在含酮羰基导向基的功能炔化合物与Ru3(CO)12的活化反应,精心选取含酮羰基的炔类化合物1-(4-甲氧基苯基)-3-苯基丙-2-炔-1-酮和苯丙炔酸及同样具有酮羰基的羧酸类化合物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用Ru3(CO)12 (1)与1-(4-甲氧基苯基)-3-苯基丙-2-炔-1-酮(2)进行热解反应来探究炔酮诱导的钌羰基簇的转化。通过调节反应比例得到一系列新化合物。当化合物1与2摩尔比为1:1时,[Ru3(CO)9(μ-CO){μ-η1:η2:η1-(Ph)CC(4-CH3O-PhC(O))}](3)和[Ru4(CO)10(μ-CO)2{μ4-η1:η2:η1:η1-(Ph)CC(4-CH3OPhC(O))}](4)被成功分离出来。进一步增加2的量会得到三种Ruthenol型化合物[Ru(CO)3 {μ4-η1:η2:η1:η1-(4-CH3OPhC(O))CC(Ph)-C(4-CH3O-PhC(O))C(Ph)Ru(CO)3] (5a), [Ru(CO)3{μ4-η1:η2:η1:η1-(4-CH3O-PhC(O))CC(Ph)C(Ph)C(4-CH3OPh-C(O))Ru(CO)3-CO] (5b) 和[Ru(CO)3{μ4-η1:η2:η1:η1-(Ph)CC(4-CH3OPhC-(O))C(4-CH3O PhC(O))-C(Ph)Ru(CO)3}] (5c)。通过进一步探究Ruthenol型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发现化合物4是该转化过程的重要中间体。第二,我们研究了Ru3(CO)12参与的苯丙炔酸及羧酸的活化反应。当化合物1与苯丙炔酸摩尔比1:1在110℃甲苯中反应3h得到化合物(μ-H)Ru3(CO)9(C≡CPh) (6) 和 Ru4(CO)12(HC≡CPh) (7),及少量的化合物Ru4(CO)9 (HC≡CPh)(η6-C6H5CH3) (8)。当化合物1与苯丙炔酸摩尔比1:3在110℃甲苯中反应3h除过化合物6-8外,还得到得到了一种Ruthenol型化合物[Ru(CO)3{μ4-η1:η2:η1:η1-PhCC(H)PhCC(H)Ru(CO)3(μ-CO)}] (9),而且实验发现化合物6最终可以转化为化合物7。转化为化合物7后,如果将反应温度升至130℃后,意外得到化合物Ru6-(μ6-C)(μ-CO)(CO)16 (10)及Ru6(μ6-C)(μ-CO)(CO)13 (η6-C6H5CH3)(11),也可以通过延长反应时间来完成化合物10的形成。在130℃同样条件下的甲苯溶液中Ru3(CO)12参与羧酸的热解反应,得到含具有还原能力H的化合物β-H2Ru4(CO)13(12)也可以转化为化合物10。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化合物10的转化来自于四核羰基钌簇与体系中产生的双核钌单元的结合,而其具体的形式并不影响化合物10的形成第三,探究了Ru3(CO)12参与杂环羧酸分子的热解反应研究,分别得到Ru4(CO)8(μ2-O,η1-N-pic)4 (pic= picolinate) (14), [Ru2(CO)4(fur)2]m (fur= 2-furoate)(15)和[Ru2(CO)4(thi)2]n (thi= 2-thiophenecarboxylate) (16)三种化合物。单晶解析得知化合物Ru4(CO)8(μ2-O,η1-N-pic)4(14)由四个金属Ru原子,四个吡啶羧酸配体及八个端羰基构成,其中心金属原子构建了一个Ru4O4单元。含分散Ru2(CO)4单元的四核羰基钌骨架结构的化合物14,通过μ2-O侨联构建了含两组Ru2(CO)4单元的特殊十字交叉结构,当然该结构的构建离不开吡啶环上N原子与中心Ru原子间的配位相互作用,进而增强了化合物稳定性。当其在含水的甲苯及乙腈溶液中结晶时分别得到溶剂化物Ru4(CO)8(μ2-O, η1-N-pic)4·H2O (17)和Ru4(CO)8(μ2-O, η1-N-pic)4·CHaCN (18)。而化合物15和16为典型的锯马型结构,当其分别结晶于含水的二氯甲烷及甲醇中时,分别得到Ru2(CO)4(fur)2 (H2O)2·H2O和 Ru2(CO)4(thi)2 (CH3OH)2·CH3OH.通过原位红外跟踪发现,[Ru2(CO)4(pic)2] (14a), Ru2(fur)2(CO)6 (15a) 和 Ru2(thi)2(CO)6 (16a)分别是化合物14-16的形成过程的中间体。

吴乐[3](2013)在《十二羰基三铁与取代炔烃(RCCR’)的反应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过渡金属簇合物与炔烃反应得到的环戊二烯酮类化合物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有机化工原料,它不仅是重要的茂配体及多种精细化学品的反应中间体,也是通过狄尔斯-阿尔德反应,设计合成特种芳香化合物的反应原料。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一直是过渡金属簇合物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过渡金属簇合物十二羰基三铁的制备方法简单,原料价格低廉。在与取代炔烃的反应中,不仅参与了反应,起到催化剂前体的作用,而且还是反应产物环戊二烯酮的一氧化碳源。本文利用十二羰基三铁与取代炔烃反应,不仅得到了取代环戊二烯酮类化合物,而且还分离出含有取代环戊二烯酮配体的羰基铁配合物及羰基铁碳不饱和五元环状化合物。本文得到了两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Fc4C3(CO)2(5)和(η4-C4Ph2Fc2CO) Fe(CO)3(6),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测定了它们的分子与晶体结构。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以五羰基铁为初始原料,采用新鲜二氧化锰氧化法制备了十二羰基三铁。以氯丙烯醛和氢氧化钠为原料,通过消除反应,合成了二茂铁基乙炔FcC≡CH;以二茂铁基乙炔和碘化亚铜为原料,通过取代反应,合成了二茂铁乙炔亚铜FcC≡CCu;以氯汞基二茂铁和碘为原料,通过取代反应,合成了碘代二茂铁FcI;以二茂铁乙炔亚铜和碘代二茂铁或碘代苯为原料,通过Castro-Stephens偶联反应,合成了双二茂铁基乙炔FcC≡CFc或二茂铁基苯乙炔FcC≡CPh。2.以二苯基乙炔和十二羰基三铁为原料,甲苯为溶剂,通过催化环化和CO插入反应,得到了四苯基取代的羰基铁簇合物C4Ph4Fe2(CO)6(1)和2,3,4,5-四苯基环戊二烯酮C4Ph4(CO)(2)。3.以二茂铁基乙炔和十二羰基三铁为原料,甲苯为溶剂,通过催化环化反应,得到了二茂铁基取代的羰基铁簇合物C4H2Fc2Fe2(CO)6(3)。4.以双二茂铁基乙炔和十二羰基三铁为原料,甲苯为溶剂,通过催化环化和CO插入反应,得到了2,3,4,5-四二茂铁基环戊二烯酮基三羰基铁配合物C4Fc4(CO)Fe(CO)3(4)和2,2,4,5-四二茂铁基环戊烯-1,3-二酮C3Fc4(CO)2(5)。5.以二茂铁基苯乙炔和十二羰基三铁为原料,甲苯为溶剂,通过催化环化和CO插入反应,得到了2,4-二苯基-3,5-二二茂铁基环戊二烯酮基三羰基铁配合物η4-C4Ph2Fc2(CO) Fe(CO)3(6)。6.通过红外光谱监测簇合物C4Ph4Fe2(CO)6(1)的羰基伸缩振动吸收峰变化,分别在太阳光和紫外光照射下,研究了簇合物1的光分解反应性能。太阳光照射簇合物1的二氯甲烷溶液2.5小时,可分离出光分解产物2,3,4,5-四苯基环戊二烯酮C4Ph4(CO)(2),从而证实了簇合物1的光分解为化合物2。7.利用FTIR,UV,1H NMR,13C NMR,MS和元素分析等测试手段,对化合物1-6进行了表征,确定了它们的组成和结构。8.通过柱层析和重结晶技术,成功地培养出化合物1-6的单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确定了化合物1-6的分子与晶体结构。

白艳红[4](2007)在《含Co2C2单元桥联四面体及Co-Fe异核炔桥羰基簇合物的合成与表征》文中提出本文工作主要涉及两个方面:1.含有双炔官能团的有机二酸二丙炔醇酯的合成与表征;2.同核及异核炔桥二元多面体羰基簇合物的合成。在得到的8个化合物中,2个是新合成的有机双炔化合物,另外6个为过渡金属羰基簇合物,其中1个为已知物簇合物(簇合物4)。对它们进行了C/H元素分析、IR和1HNMR谱的表征,还对部分簇合物进行了质谱表征以及13CNMR谱的表征。还利用循环伏安分析法考察了簇合物3的电化学性质。首先,本文分别选用戊二酸,癸二酸与丙炔醇反应得到了两个新的有机二酸二丙炔醇酯:戊二酸二丙炔醇酯(CH≡CCH2OCO)2(CH2)3(化合物1)和癸二酸二丙炔醇酯(CH≡CCH2OCO)2(CH2)8(化合物2)。其次,用Co2(CO)8分别与所合成的戊二酸二丙炔醇酯和癸二酸二丙炔醇酯,得到两个桥联Co2C2四面体羰基簇合物(簇合物1、簇合物2)。第三,为了考察桥联簇合物不同单元间的电子传递情况,还选择具有共轭体系的间苯二乙炔与Co2(CO)8反应,得到一个具有共轭体系的桥联Co2C2四面体羰基簇合物(簇合物3),并用循环伏安法进行了电化学分析。最后,本文考察了簇合物1、簇合物3及对苯二甲酸二丙炔醇酯合双六羰基二钴(Co2(CO)6)(μ-CH≡CCH2OCO)C6H4(OCOCH2C≡CH)(簇合物4)与Fe3(CO)12的扩核反应,得到了两个新的异核桥联簇合物(簇合物5、簇合物6),丰富了多元簇合物的物种。

高霜宇[5](2007)在《含三膦配体(μ3-CR)Co3四面体羰基簇合物的合成与表征及含稀土钴羰基簇合物的合成》文中指出本文工作主要涉及两个方面:1.有机三膦化合物与四面体过渡金属羰基簇合物进行配体反应构造桥联簇合物;2.尝试选用不同的稀土配合物与丙炔醇钴羰基簇合物进行反应,希望得到钴簇—稀土桥联配合物。首先,本文选用PhCCo3(CO)9、CHCo3(CO)9、ClCCo3(CO)、HOOCCCo3(CO)9及(CH3)3O2CCo3(CO)9五个μ3-CCo3四面体钴羰基簇合物,分别与三膦配体[(C6H5)2PCH2]3CCH3(1,1-Tris(diphenyl-phosphiomethyl)ethane)(L)反应得到了八个含三膦配体的μ3-CCo3四面体钴羰基簇合物,对它们进行了C/H元素分析,IR和1H NMR谱的表征。还对部分簇合物进行了31PNMR谱和质谱的表征;还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测定了簇合物1的晶体结构。根据测试结果,我们可知簇合物1结构是是配体中的三个磷原子分别取代了四面体中的三个钴原子的羰基,形成一笼状结构。通过表征,推测簇合物4的结构与簇合物1相似。簇合物2~3,簇合物5~8中,四面体中的钴不仅与磷相联,而且还与一个或两个Co(CO)3碎片连接。其次,选择了不同的稀土配合物与含羟基的丙炔醇钴羰基簇合物进行了反应,试图利用羟基与稀土配位来构造钴簇—稀土桥联配合物以考察过渡金属与稀土之间的电子相互作用。可能由于选用的体系不理想,较难合成钴簇—稀土桥联配合物,但为后续相关化合物的合成及相关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方面。同时,本文还对部分产物进行了C/H元素分析、IR、荧光和ICP的测试。

红红[6](2006)在《含多膦配体Fe、Co、Ru羰基簇合物及含Co2C2核桥联羰基簇合物的合成与表征》文中指出本文工作主要涉及两个方面:1.有机多膦化合物与简单过渡金属羰基簇合物的反应;2.异核炔桥二元多面体羰基簇合物的合成。 在先后得到的8个簇合物中,有7个未见文献报道,1个为已知物,但是所用方法不同。对它们进行了C/H元素分析,IR和1HNMR谱的表征,并对部分含有膦配体的簇合物进行了31PNMR谱表征:还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测定了其中1个簇合物的晶体结构。 首先,本文分别选用Fe3(CO)12、Ru3(CO)12、Co2(CO)6(C2Ph2)和Co2(CO)6(HCCCH2OH)与三膦配体[(C6H5)2PCH2]3CCH3(1,1-Tris(diphenylphosphiomethyl)ethane)(L1)反应得到了三个含三膦配体的二核羰基簇合物(簇合物1、簇合物2、簇合物4)和两个含Co2C2核桥联羰基簇合物(簇合物3、簇合物5)。其中簇合物Fe2(CO)4(μ,η2-OCC6H5)((C6H5)2PCH2)2(C6H5PCH2)CCH3的合成过程中三膦配体上的苯基重排到了与铁配位的羰基C上,形成一种不寻常的配位方式:(μ,η2-OCC6H5),该结构已被单晶X射线衍射结果证实。 其次,选择了Co2(CO)6(C2Ph2)与四膦配体[(C6H5)2P(CH2)]3P(Tris(2-diphenyl phosphinoethyl)phosphine)(L2)反应,得到一个四膦配位的桥联Co2C2四面体羰基簇合物(簇合物6)。 第三,考察了桥联四面体簇合物(Co2(CO)6)2(CH≡CCH2OCO)2与Fe3(CO)12的扩核反应,得到了一边是四面体构型,另一边是八面体构型的桥联簇合物(簇合物7),丰富了多元簇合物的物种。 最后,本文选择Co2(CO)6(C2Ph2)作为母体与双(硫代磷酸异丙酯)L3反应,试图得到一种含硫桥二元或多元金属簇合物,意外地得到了一种已知的六硫配位的单核钴化合物(簇合物8),但合成方法不同。

王一兵,韩利民,索全伶,冶杰慧,竺宁[7](2003)在《{μ3-Fc-C≡CH}FeCo2(CO)7dppe簇合物的合成和表征》文中认为通过双齿膦配体dppe(Ph2PCH2CH2PPh2)与母体簇合物{μ3-Fc-C≡CH}Fe-Co2(CO)9(Fc=C5H5FeC5H4-)进行取代反应,合成了一个新的混金属簇合物{μ3-Fc-C≡CH}FeCo2(CO)7dppe簇合物的合成和表征.利用IR,NMR,MS等方法对新化合物进行了组成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双齿膦配体dppe的两个膦原子取代了金属簇核FeCo2中两个Co上的羰基.

冶杰慧,王一兵,索全伶,韩利民,王威[8](2003)在《(μ3-S)(μ-H)Fe2Co(CO)7(dppe)簇合物的合成与表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双齿膦配体dppe与母体簇合物(μ3-S)(μ-H)Fe2Co(CO)9进行取代反应,合成了一个新的混金属簇合物(μ3-S)(μ-H)Fe2Co(CO)7dppe.利用IR,NMR,MS等方法对新化合物进行了组成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在Fe2Co簇核中,两个Fe原子之间含有一个H桥,配体dppe中的两个P原子取代了Co和其中一个Fe原子上的CO.

索全伶,张浩,王一兵,冶杰慧,韩利民,翁林红,冷雪冰[9](2003)在《乙烯基混金属羰基簇取代衍生物的合成和分子结构》文中研究说明

二、{μ_3-Fc-C≡CH}FeCo_2(CO)_7dppe簇合物的合成和表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μ_3-Fc-C≡CH}FeCo_2(CO)_7dppe簇合物的合成和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1)铁硫铁硒簇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铁硫铁硒簇合物的研究进展
        1.1.1 双核铁硫铁硒簇合物的研究
        1.1.2 单核铁硫铁硒簇合物的研究
    1.2 铁硫铁硒簇合物的电化学研究进展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创新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含桥连SNC电子供体的铁硫簇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2.1 结果和讨论
        2.1.1 化合物的合成
        2.1.2 化合物的表征
        2.1.3 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2.1.4 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2.2 实验部分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含桥连SeNC电子供体的铁硒簇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3.1 结果和讨论
        3.1.1 化合物的合成
        3.1.2 化合物的表征
        3.1.3 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3.1.4 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3.2 实验部分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含碱基双膦配体的三核铁硫/铁硒簇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4.1 结果和讨论
        4.1.1 化合物的合成
        4.1.2 化合物的表征
        4.1.3 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4.1.4 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4.2 实验部分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含膦配体的CpFe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5.1 结果和讨论
        5.1.1 化合物的合成
        5.1.2 化合物的表征
        5.1.3 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5.1.4 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5.2 实验部分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含膦配体的单核CpFe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6.1 结果和讨论
        6.1.1 化合物的合成
        6.1.2 化合物的表征
        6.1.3 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6.1.4 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6.2 实验部分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2)羰基钌活化炔酮及羧酸的热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羰基钌簇合物参与的催化反应研究进展
        1.1.1 羰基钌参与构建C-X键的催化反应研究进展
        1.1.2 羰基钌参与构建C-C键的催化反应研究进展
    1.2 羰基钌簇合物参与的小分子活化研究现状
        1.2.1 羰基钌参与的配位原子导向化合物的活化
        1.2.2 羰基钌参与的含不饱和烃类化合物的活化
    1.3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第2章 羰基钉活化1-(4-甲氧基苯基)-3-苯基丙-2-炔-1-酮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药品及仪器
        2.2.2 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2.2.3 化合物3-5c的单晶培养及测试方法
        2.2.4 计算方法陈述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化合物3和4的合成结构分析
        2.3.2 炔酮诱导的Ruthenoles 5a-5c的形成
        2.3.3 化合物3到Ruthenol型化合物5a-5c的逐步转化
    2.4 小结
第3章 羰基钌活化非杂环羧酸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药品及仪器
        3.2.2 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3.2.3 化合物6-12的单晶培养及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羰基钌参与的苯丙炔酸的活化
        3.3.2 羰基钌参与的羧酸化合物的活化
    3.4 小结
第4章 羰基钌活化杂环羧酸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实验药品及仪器
        4.2.2 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4.2.3 化合物14-18的单晶培养及测试方法
        4.2.4 计算方法陈述
    4.3 结果与讨论
        4.3.1 Ru_3(CO)_(12)参与的吡啶甲酸的活化
        4.3.2 Ru_3(CO)_(12)参与的2-呋喃甲酸和2-噻吩甲酸的活化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3)十二羰基三铁与取代炔烃(RCCR’)的反应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金属羰基簇合物与有机化合物反应的研究现状
    1.3 取代环戊二烯酮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1.4 取代环戊二烯酮类化合物的反应研究现状
    1.5 课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2.2 合成部分
        2.2.1 二茂铁乙炔的合成
        2.2.2 双二茂铁基乙炔的合成
        2.2.3 二茂铁基苯乙炔的合成
        2.2.4 十二羰基三铁的合成
        2.2.5 化合物 1,2 的合成
        2.2.6 化合物 3 的合成
        2.2.7 化合物 4,5 的合成
        2.2.8 化合物 6 的合成
        2.2.9 化合物 1 的光分解反应研究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化合物 1,2 的合成与表征
        3.1.1 化合物 1,2 的合成与性质
        3.1.2 化合物 1,2 的谱学表征
        3.1.3 化合物 1,2 的分子与晶体结构
    3.2 化合物 3 的合成与表征
        3.2.1 化合物 3 的合成与性质
        3.2.2 化合物 3 的表征
        3.2.3 化合物 3 的分子与晶体结构
    3.3 化合物 4,5 的合成与表征
        3.3.1 化合物 4,5 的合成与性质
        3.3.2 化合物 4,5 的表征
        3.3.3 化合物 4,5 的分子与晶体结构
    3.4 化合物 6 的合成与表征
        3.4.1 化合物 6 的合成与性质
        3.4.2 化合物 6 的表征
        3.4.3 化合物 6 的分子与晶体结构
    3.5 化合物 1 的光分解反应
        3.5.1 太阳光照射化合物 1
        3.5.2 化合物 1 在 254 nm 下紫外照射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含Co2C2单元桥联四面体及Co-Fe异核炔桥羰基簇合物的合成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二、英文摘要
三、前言
四、实验部分
    4.1 试剂与仪器
    4.2 有机二酸二丙炔醇酯的合成
    4.3 簇合物1—6的合成
    4.4 簇合物1、3和4与Fe_3(CO)_(12)的扩核反应
    4.5 簇合物3的电化学性质
五、结果与讨论
    5.1 簇合物1—6反应条件
    5.2 簇合物1—6的稳定性及溶解性
    5.3 化合物1、2的结构表征
    5.4 簇合物1—6的谱学分析
    5.5 簇合物的结构推测
    5.6 簇合物3的循环伏安分析
六、结论
七、参考文献
八、附图
九、致谢
十、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5)含三膦配体(μ3-CR)Co3四面体羰基簇合物的合成与表征及含稀土钴羰基簇合物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羰基簇合物
    1.2 含膦簇合物的研究概况
    1.3 稀土-过渡金属多元簇合物的研究背景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含三膦配体(μ_3-CR)CO_3四面体羰基簇合物的合成
    2.1 实验部分
        2.1.1 母体的合成
        2.1.2 簇合物的合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簇合物1~8的反应条件
        2.2.2 簇合物1~8的稳定性和溶解性
    2.3 簇合物1~8的谱学分析
        2.3.1 簇合物1~8的红外光谱分析
        2.3.2 簇合物1~8的~1H-NMR谱分析
        2.3.3 簇合物1,2,4~8的~(31)P-NMR谱分析
        2.3.4 部分簇合物的MS谱表征
        2.3.5 簇合物1的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
    2.4 簇合物的结构推测
        2.4.1 簇合物2的结构推测
        2.4.2 簇合物3的结构推测
        2.4.3 簇合物4的结构推测
        2.4.4 簇合物5的结构推测
        2.4.5 簇合物6的结构推测
        2.4.6 簇合物7的结构推测
        2.4.7 簇合物8的结构推测
第三章 稀土-过渡金属多元簇合物的合成
    3.1 引言
    3.2 配体的选择
    3.3 合成方法
    3.4 实验部分
        3.4.1 实验原料
        3.4.2 仪器及测试
        3.4.3 实验操作
        3.4.4 稀土-钴簇合物的合成
    3.5 结果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附图

(6)含多膦配体Fe、Co、Ru羰基簇合物及含Co2C2核桥联羰基簇合物的合成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二、前言
三、实验
    3.1 试剂与仪器
    3.2 前配体的合成
    3.3 簇合物的合成
    3.4 簇合物的晶体结构测定
四、结果与讨论
    4.1 反应条件的选择
    4.2 簇合物的稳定性及溶解性
    4.3 谱学解析
    4.4 簇合物的晶体结构分析
    4.5 结构解析
五、参考文献
六、英文摘要
七、附图
八、致谢
九、发表论文目录

(7){μ3-Fc-C≡CH}FeCo2(CO)7dppe簇合物的合成和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方法及测试仪器
    1.2 新簇合物{μ3-FcC≡CH}FeCo2 (CO) 7 (dppe) 的合成
2 结果与讨论

四、{μ_3-Fc-C≡CH}FeCo_2(CO)_7dppe簇合物的合成和表征(论文参考文献)

  • [1]铁硫铁硒簇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 李进平. 扬州大学, 2019(05)
  • [2]羰基钌活化炔酮及羧酸的热解研究[D]. 杨金斗.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 [3]十二羰基三铁与取代炔烃(RCCR’)的反应性能研究[D]. 吴乐.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3(05)
  • [4]含Co2C2单元桥联四面体及Co-Fe异核炔桥羰基簇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 白艳红. 内蒙古大学, 2007(06)
  • [5]含三膦配体(μ3-CR)Co3四面体羰基簇合物的合成与表征及含稀土钴羰基簇合物的合成[D]. 高霜宇. 内蒙古大学, 2007(06)
  • [6]含多膦配体Fe、Co、Ru羰基簇合物及含Co2C2核桥联羰基簇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 红红. 内蒙古大学, 2006(12)
  • [7]{μ3-Fc-C≡CH}FeCo2(CO)7dppe簇合物的合成和表征[J]. 王一兵,韩利民,索全伶,冶杰慧,竺宁.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4)
  • [8](μ3-S)(μ-H)Fe2Co(CO)7(dppe)簇合物的合成与表征[J]. 冶杰慧,王一兵,索全伶,韩利民,王威.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3)
  • [9]乙烯基混金属羰基簇取代衍生物的合成和分子结构[J]. 索全伶,张浩,王一兵,冶杰慧,韩利民,翁林红,冷雪冰. 无机化学学报, 2003(05)

标签:;  ;  ;  ;  

{μ_3-Fc-C≡CH}FeCo_2(CO)_7dppe簇的合成与表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