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奇志 大兵:相声——中国幽默(论文文献综述)
刘梦婧[1](2020)在《相声艺术中的言语幽默研究 ——以郭德纲和于谦的经典对口相声为例》文中提出相声是产生在中国的笑的艺术,幽默是相声艺术的生命,没有幽默相声毫无乐趣而言。相声由一个又一个的“包袱”串联而成,所谓的“包袱”体现在相声语言的幽默艺术上,而语言是创造幽默的主要因素。本文以郭德纲和于谦的对口相声为例,选取三十部经典对口相声,反复观摩影像材料,根据现场观众反应的热烈程度,整理出三百多个幽默段子形成本文研究的封闭语料库。坚持从分析到综合的研究方法,拟构建一个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研究框架。以现代汉语的语音层面、语汇层面、语法层面和语用层面四个维度为横轴,以不同层面中的不同角度为纵轴,对相声艺术中的幽默语言进行系统的语言学研究。其中,第一章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加以概述,分析了定题围绕“相声与言语幽默”的原因以及目前对于两者的研究现状等。第二章立足于语音层面,从押韵、谐音、重音、调值等角度探究语音层面在相声艺术中所体现的致笑技巧。第三章立足于语汇层面,从词语巧释、词汇歧义、词语误用、语码混用等角度探究语汇层面在相声艺术中所体现的致笑技巧。第四章立足于语法层面,从变换语序、转换结构、句法歧义和超常搭配的角度探究语法层面在相声艺术中的致笑技巧。第五章立足于语用层面,从语用原则、修辞方式、关联理论等角度探究语用层面在相声艺术中所体现的致笑技巧。本文研究目的在于探究语言不同层面的不同致笑技巧,以及对言语幽默的形成所发挥的作用和效果。通过分析相声艺术中营造的幽默现象,有助于为艺术家提供创作源泉,也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具体地掌握相声中的幽默语言,以期对欣赏喜剧艺术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对实际的语言运用和语言交际也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胡月[2](2018)在《对口相声视频中包袱英译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相声在中国家喻户晓,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中国语言幽默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理应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相声的翻译至关重要,其中尤以相声的点睛之笔——包袱的翻译最为重要。相声翻译在当前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总体而言缺乏活力,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不够,在国外几乎没有得到广泛传播。本文以中央电视台CCTV-4中文国际频道的电视相声翻译字幕,YouTube上相声爱好者翻译的网传相声的翻译字幕为例,结合关联理论、关联翻译理论、语域理论等认知翻译理论,探讨相声及其包袱英译的翻译现状,进而分析其可译性及具体的翻译策略,以期促进西方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相声和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式幽默,从而为更好地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添砖加瓦。本文回答了以下三个问题:(1)相声中包袱的分类标准是什么?包袱是怎么构建的?(2)翻译相声中的包袱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3)相声包袱的翻译可以采用哪些策略?本论文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相声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其语言特征和文化特征上。作为一门笑的艺术,相声依靠幽默而生成,又依靠幽默而生存,而相声幽默的主要产生方式是抖包袱。包袱是相声塑造人物、推动情节、表达主题的重要手段。一段相声,不论什么题材,都是以不同类型大大小小的包袱来构成的。相声中的包袱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借助于语言、修辞等的手段构架出的包袱为语言包袱,借助于文化因素构建出的包袱为文化包袱,借助于预设情境或突发情境构建出的包袱为情境包袱。包袱的完整构建过程是从装料进包袱开始,依次是系包袱,转移观众视线,刨包袱,最后以抖包袱为终。(2)相声包袱的翻译总体应遵循两大基本原则:一是要以相声包袱的幽默效果传递为主,以相声包袱的文化传递为辅;二是要突出包袱整体效果的再构建。(3)相声包袱的宏观翻译策略是要采用动态的翻译策略,根据包袱语境及观众反应这两个主要层面灵活选用多种翻译策略,以期实现最佳翻译效果。具体来说,就语言包袱而言,译者要灵活调整原有形象,尝试在译作中创建新的语境;就文化包袱而言,译者应有选择性地输出部分原有形象,增加原作与译作的语境关联;就情境包袱而言,译者在译文中要保留原文原有形象,还原原文的相关语境。本研究属于跨学科探索性研究,借用关联理论和语域理论及相关的翻译理论与方法,对比了CCTV和YOUTUBE上对口相声视频中的包袱英译,探讨了相声的可译性及翻译策略的选择,对相声翻译及相声文化走出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艺亦[3](2018)在《长沙“塑料”普通话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沙“塑料”普通话是长沙城区年轻群体在日常生活交际中刻意使用的一种区别于标准普通话的、带有长沙方言口音并夹杂着方言词汇、具有某些方言语法特点的特殊地方普通话,使用者同时掌握标准普通话,使用这种特殊地方普通话是为了表达地域文化色彩。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本章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长沙“塑料”普通话、它与一般的长沙口音普通话之间的差异,并介绍了相关研究和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是长沙“塑料”普通话的形成。本章对长沙方言概况进行了简单介绍,分析了长沙“塑料”普通话的使用场景、形成背景及原因、简单描述了长沙“塑料”普通话的语音特点。第三章是长沙“塑料”普通话的词汇系统。本章对长沙方言特色词汇进入“塑料”普通话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塑料”普通话中的长沙方言词汇进行了分类,总结了长沙“塑料”普通话词汇系统的特点。第四章是长沙“塑料”普通话的语气词系统——长沙“塑料”普通话语法系统中最有特色的一部分。本章对“塑料”普通话中的长沙方言语气词的语气意义进行了描写,分析了普通话语气词在“塑料”普通话中的使用情况,着重分析了长沙“塑料”普通话中出现的新语气词“呗”。第五章为结语。本章对全文的主要内容作了总结和归纳,并指出了文章的不足以及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周一凡[4](2016)在《相声语言变异修辞及语境的探究》文中提出相声是中国特有的能引发观众笑声的喜剧艺术,是典型的以语言为主的综合性调控系统。本文以七届“全国电视相声大赛”专业组获奖作品和近七年“CCTV春晚”相声类作品为主要研究语料,分三章节重点论述了相声语言的变异修辞手段、相声变异修辞语言解码中的语境利用,以及相声变异修辞语言艺术的文化反思。相声,始终坚持语言的主体地位,采用与衍生既有的变异修辞手段促使语言趋于时尚新奇,又借用丰富复杂的语境因素通过在相声变异修辞语言解码中发挥激活作用、填充作用和制约作用来实现语言幽默效果。与此同时,变异修辞手段作用下的相声语言,也能充分发挥沟通创新发展与传统回归中的纽带作用,发掘出在女性修辞语言表达中的文化魅力。总之,本文运用案例分析、综合分析、对比分析的方法较全面地分析了新兴相声语言与语境因素的构成、关联和文化价值,以期能呈现出时下相声语言的发展新貌,为相声振兴提供语言学借鉴。
张亚成[5](2015)在《奇志大兵相声中的方言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奇志大兵是20世纪90年代末活跃于湖南本土的一对相声组合,他们相声的特别之处在于一个说方言,一个说普通话,两者相互配合,这种相声形式不仅深受湖南本土观众的欢迎,也吸引了一批外省观众,把湖南本土相声推向了高潮。本文从应用的角度对奇志大兵相声中的方言现象进行系统研究,把方言理论与相声艺术结合起来,重点分析方言要素在相声中的应用策略与表现功能,并尝试探讨奇志大兵相声中方言应用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绪论。简要介绍了相声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奇志大兵相声的发展历程,并对奇志大兵相声中的方言现象与传统相声技艺中的“怯口活”进行了区别;阐述了关于奇志大兵相声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内容、意义;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二、奇志大兵相声中方言应用的总体情况。探讨方言要素在节目中的呈现特点和呈现方式。三、奇志大兵相声中方言应用的策略。结合相声艺术的特点,从方言语音和方言词语的选用这两方面入手,对奇志大兵相声中方言应用的策略及独特效果进行具体考察和详细分析。四、奇志大兵相声中方言应用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主要从顺应相声本土化与娱乐性的要求、传播湖湘文化、保护和传承方言的角度讨论了其合理性;从本土相声的对外传播、相声文本的记录与保存等方面总结了其局限性。五、结语。对本文研究进行总结,指出方言元素在奇志大兵相声中的应用策略和表达效果,归纳本文的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并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朱捷飞[6](2015)在《漫谈电视综艺节目中的喜剧要素》文中提出喜剧是戏剧的一种重要类型,它使人发笑,使人们认识丑陋和美好。当电视这一现代社会最普及的大众传媒独领风骚后,喜剧也在电视艺术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除了电视剧中的喜剧外,以喜剧为看点的电视节目也应运而生。那么,这些电视节目为何让人们发笑,让人们喜欢呢?本文将谈谈戏剧节目中的"笑点"。
黎佳[7](2014)在《奇志大兵相声中幽默语言的偏离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相声”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传统表演艺术,用其诙谐、尖酸、讥讽来惹人发笑,达到娱乐人的目的。说到相声的研究大部分学术着作都是对北方相声的研究,而以南方方言为代表的“奇志大兵”在湖南可谓家喻户晓,笔者认为相声无论南北方言,其语言都是构成相声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纵观以往对相声的研究,国内方面主要围绕相声语言的特点、包袱的构成手段、相声语言的修辞特色,也有些研究以西方理论作为切入点,如“预设”、“合作原则”以及“会话含义”等理论,但从“语言偏离”视角研究相声幽默却颇为少见。论文以Geoffrey N. leech的偏离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奇志大兵相声为研究对象,对其台词文本从词汇、语法、语音、语义、语域以及方言等层面进行研究,分析了偏离现象在不同语言层面上的实现幽默的表现形式。研究发现:奇志大兵相声中幽默语言的表达充分考虑到相声这种艺术形式通过口头渠道传播的特点,广泛运用押韵、谐音、有意误读、停顿不当、方音等语音偏离手段,创造大量“上口段子”,增强语言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产生了喜剧效果;另外,论文结合王希杰先生的零度偏离,与其零度形式相比较,分别从语言内部、外部分析了奇志大兵相声中幽默语言偏离的生成机制,揭示出相声中幽默语言偏离的产生,除了语言符号自身能指与所指的对应关系外,也与具体语境等外部因素相关。最后,论文探讨了语言偏离在奇志大兵相声中频繁使用的原因和动机,从而得出结论:相声是一种重在口头表演的舞台艺术,它之所以能使观众发笑,并达到应有的语言效果是因为相声语言偏离了语言运用常规。相声演员在创作中机智地运用偏离语言常规的词语或者句子,而听众受原有思维定势的影响常常会按照语言常规意义去理解,但在特定语境中,听众又会发现常规意义的理解根本行不通,因而造成了观众的期望与相声演员表达的真正含义之间的偏离,而幽默的本质就在于不同语言层面所包含的“期待与含义”之间的偏离,信息冲突越强烈,相声效果就越明显。论文通过对奇志大兵相声中幽默语言偏离现象的研究,证明了偏离理论的适用性,丰富了相声语言的研究,望能促进对相声和脱口秀语言的更深研究。
王高岩[8](2014)在《大兵:把一个梦想追逐到底终成“正果”》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春节,着名相声演员大兵在东方卫视名牌栏目"笑林盛典"上表演了新创作的相声《教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一个个令人开怀大笑的包袱,指出了当前家庭教育中的一些误区,使人们在笑声中引发思考,表演结束后观众们盛赞大兵这段相声紧贴生活,很有现实意义。
黎佳[9](2014)在《简析奇志大兵相声中语言偏离的幽默效应》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Geoffrey N.leech对偏离类型的分类,对奇志大兵相声中幽默语言的表现形式进行研究,发现"笑"的本质是对常规的偏离,而奇志大兵的相声作品恰恰抓住这一规律,造成语言偏离,从而达到幽默效果。
周田莉[10](2012)在《奇志大兵相声的认知语境研究》文中指出相声是我国独有的一种语言艺术,其的目的就是使人发笑,这也是相声艺术的魔力所在。但是任何语言要达到一定的交际效果必须以语境为依托。熊学亮的实验表明,我们所说的语境就是认知语境,认知语境的研究对提高语言的交际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相声的研究主要都是些相对比较传统的研究,比如说,相声语言的特点,包袱的构成手段,相声语言的修辞特色等。也有些研究以西方的理论作为切入点,如“预设”理论,“合作原则”以及“会话含义”等理论。但是从语境方面专门对相声进行研究的学者很少,特别是用认知语境,最多只是把语境作为其中一个小方面进行分析。而相声的研究大部分学术着作都是对北方相声的研究,对南方相声的研究很鲜见。本文以奇志大兵的相声为研究对象,试图从认知语境的角度对奇志大兵相声的语言效果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以丰富相声语言的研究,促使人们更为深刻地了解南方一些本土相声。作者借鉴中西理论对相声的研究成果,整理了奇志大兵当下最流行的26个相声,运用认知语境理论对其台词文本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本文主要对奇志大兵相声的方言,独特的语言风格,语用偏离,及相声语言认知语境的构建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相声语言本身并不幽默,也并不像文学语言一样优美。它之所以能使观众发笑,并达到应有的语言效果是因为相声语言激活了观众大脑中的认知图示即认知语境,对相声语言语境的认知使观众发笑;相声所呈现的语境与观众头脑中的认知语境差异越大,矛盾冲突越激烈,语言效果越明显。
二、奇志 大兵:相声——中国幽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奇志 大兵:相声——中国幽默(论文提纲范文)
(1)相声艺术中的言语幽默研究 ——以郭德纲和于谦的经典对口相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对象 |
1.2 选题依据 |
1.2.1 相声的地位较重要 |
1.2.2 相声的相关研究尚显不足 |
1.2.3 相声言语幽默的研究不深入 |
1.3 研究现状 |
1.3.1 言语幽默研究 |
1.3.2 相声艺术研究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4.3 方法论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定量分析法 |
1.5.2 归纳总结法 |
2. 语音分析 |
2.1 设置押韵 |
2.2 巧用谐音 |
2.2.1 同音 |
2.2.2 近音 |
2.3 借助重音 |
2.3.1 改变词重音 |
2.3.2 加强语法重音 |
2.4 摹声增趣 |
2.5 误读调值 |
2.6 顿跌转意 |
2.7 方音利用 |
2.8 小结 |
3. 语汇分析 |
3.1 词语巧释 |
3.1.1 别解 |
3.1.2 曲解 |
3.1.3 直解 |
3.1.4 释名 |
3.2 词语歧义 |
3.2.1 多义词语型歧义 |
3.2.2 缩略短语型歧义 |
3.3 词语误用 |
3.3.1 同素词误用 |
3.3.2 同义词误用 |
3.3.3 含相同元素的词误用 |
3.4 语码混用 |
3.4.1 汉夹英 |
3.4.2 普夹方 |
3.5 词语拆合 |
3.6 首字母缩略 |
3.7 小结 |
4. 语法分析 |
4.1 变换语序 |
4.1.1 词内换序 |
4.1.2 句内换序 |
4.2 转换结构 |
4.3 句法歧义 |
4.3.1 利用语法结构 |
4.3.2 利用断句方式 |
4.3.3 利用词语省略 |
4.3.4 句子本身歧义 |
4.4 超常搭配 |
4.5 小结 |
5. 语用分析 |
5.1 语用原则 |
5.1.1 违反合作原则 |
5.1.2 放大礼貌原则 |
5.1.3 违反礼貌原则 |
5.2 修辞方式 |
5.2.1 比喻 |
5.2.2 比拟 |
5.2.3 仿拟 |
5.2.4 夸张 |
5.2.5 双关 |
5.2.6 引用 |
5.3 关联理论 |
5.3.1 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的反差生成的言语幽默 |
5.3.2 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的差异产生的言语幽默 |
5.3.3 非互明认知环境生成的言语幽默 |
5.4 语用预设 |
5.4.1 利用预设可取消性 |
5.4.2 利用预设可追加性 |
5.4.3 取消预设合适性 |
5.4.4 违反预设己知性 |
5.5 话语分析 |
5.5.1 顺应话轮 |
5.5.2 分支现象 |
5.5.3 会话含意 |
5.6 小结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对口相声视频中包袱英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
1.3 Research Questions and Methods |
1.4 Thesis Structure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English Translation of Xiangsheng |
2.2 Studies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Xiangsheng |
Chapter 3 Introduction to Baofu in Xiangsheng |
3.1 Introduction to Xiangsheng |
3.2 Baofu: Decisive Factor of XiangSheng |
3.2.1 Definition of Baofu |
3.2.2 Functions of Baofu |
3.2.3 Classification of Baofu |
3.2.4 Design Techniques of Constructing Baofu |
Chapter 4 Translatability and Basic Principles for Translating Baofu |
4.1 Translatability of Baofu |
4.1.1 Seen from Relevance Theory and Register Theory |
4.1.2 Seen from Baofu’s Translation Practice |
4.2 Basic Principles for Translating Baofu |
4.2.1 Giving Priority to Transmission of Humorous Effect |
4.2.2 Giving Priority to Reproduction of Overall Effect of Baofu |
Chapter 5 Strategies for Translating Baofu |
5.1 Macroscopic Strategies: Dynamic Translation |
5.1.1 Adaptation to the Context |
5.1.2 Adaptation to the Viewers’ Response |
5.2 Specific Methods |
5.2.1 Methods of Translating Linguistic Baofu: Adjusting Images andCreating New Context |
5.2.2 Methods of Translating Cultural Baofu: Selective Outputs of Imagesand Increasing contextual relevance |
5.2.3 Methods of Translating Situational Baofu: Retaining Original Imagesand Restoring Original Context |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Appendix B 详细中文摘要 |
Acknowledgements |
(3)长沙“塑料”普通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对象 |
1.1.1. 长沙口音普通话 |
1.1.2. 长沙“塑料”普通话 |
1.2. 长沙“塑料”普通话的研究状况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4. 本文研究方法 |
1.4.1. 调查方法 |
1.4.2. 语料来源和处理 |
1.5. “地方普通话”概述 |
1.5.1. 什么是“地方普通话” |
1.5.2. “地方普通话”相关研究 |
第二章 长沙“塑料”普通话的形成 |
2.1. 长沙及长沙方言概况 |
2.1.1. 长沙概况 |
2.1.2. 长沙方言概况 |
2.2. 长沙“塑料”普通话的使用场景 |
2.3. 长沙“塑料”普通话形成的背景 |
2.3.1. 年轻人较高的普通话水平 |
2.3.2. 长沙方言的强势 |
2.4. 长沙“塑料”普通话的形成原因 |
2.4.1. 语言态度 |
2.4.2. 区别身份 |
2.4.3. 长沙“塑料”普通话的强势地位造成的模仿、从众心理 |
2.4.4. 语言使用的经济心理 |
2.5. 长沙“塑料”普通话的语音特点 |
2.5.1. 长沙方言语音系统与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对比 |
2.5.2. 长沙“塑料”普通话的声韵母特征 |
2.5.3. 长沙“塑料”普通话的声调特征 |
第三章 长沙“塑料”普通话的词汇系统 |
3.1. 长沙方言与普通话词汇系统比较 |
3.1.1. 与普通话的差异 |
3.1.2. 特殊用词 |
3.2. 长沙“塑料”普通话词汇系统中的长沙特色方言词汇 |
3.2.1. 长沙“塑料”普通话词汇系统中长沙特色方言词汇的调查 |
3.2.2. 长沙“塑料”普通话词汇系统中长沙特色方言词汇的分类 |
3.2.3. 长沙“塑料”普通话词汇系统中长沙特色方言词汇的使用情况 |
3.3. 长沙“塑料”普通话词汇系统中的普通话词汇 |
第四章 长沙“塑料”普通话的语气词系统 |
4.1. 长沙方言的语气词系统 |
4.1.1. 句中语气词 |
4.1.2. 句末语气词 |
4.2. 普通话的语气词系统 |
4.3. 长沙“塑料”普通话的语气词系统 |
4.3.1. 长沙“塑料”普通话中来源于长沙方言的语气词 |
4.3.2. 长沙“塑料”普通话中来源于普通话的语气词 |
4.3.3. 长沙“塑料”普通话中的特殊语气词“呗”[pei]/[piε] |
第五章 结语 |
5.1. 结论 |
5.2. 本文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1:可以进入长沙“塑料”普通话的长沙方言特色词汇 |
附录2:长沙“塑料”普通话语料转写示例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4)相声语言变异修辞及语境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相声语言研究的现状及动态 |
1.2.2 变异修辞理论的研究成果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标 |
第2章 相声语言的变异修辞手段 |
2.1 语音形态变异 |
2.1.1 韵律变异 |
2.1.2 谐音变异 |
2.1.3 摹声变异 |
2.2 语义内容变异 |
2.2.1 词义变异 |
2.2.2 词语超常搭配的语义变异 |
2.2.3 悖离常识的语义变异 |
2.3 语法结构变异 |
2.3.1 词语变异 |
2.3.2 句子成分变异 |
2.4 语体风格变异 |
2.4.1 语体渗透 |
2.4.2 方言情趣 |
2.4.3 辞格的综合运用 |
第3章 相声语言变异修辞解码中的语境利用 |
3.1 相声的语境要素 |
3.2 激活作用 |
3.2.1 语言激活 |
3.2.2 情感激活 |
3.2.3 消极激活 |
3.3 填充作用 |
3.3.1 语言因素的填充 |
3.3.2 副语言因素的填充 |
3.4 制约作用 |
3.4.1 语言制约 |
3.4.2 文化制约 |
3.4.3 心理制约 |
3.4.4 物理制约 |
第4章 相声语言变异修辞艺术的文化反思 |
4.1 相声创新发展与传统回归的纽带 |
4.2“女相声”语言修辞魅力的展现 |
第5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奇志大兵相声中的方言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奇志大兵相声概况 |
1.1.1 相声概述 |
1.1.2 奇志大兵的相声创作 |
1.1.3 奇志大兵相声与“怯口活”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步骤 |
1.5 语料来源 |
1.6 长沙方言音系 |
2 奇志大兵相声中方言应用的总体情况 |
2.1 方言要素的呈现特点 |
2.1.1 方言和普通话相得益彰 |
2.1.2 大量应用地方普通话 |
2.1.3 表现功能多样化 |
2.2 方言词语的呈现方式 |
2.2.1 单独呈现 |
2.2.2 与普通话同现 |
3 方言应用的策略和效果 |
3.1 方言语音的应用策略和效果 |
3.1.1 谐音 |
3.1.2 拟口 |
3.1.3 插口 |
3.2 方言词语的应用策略和效果 |
3.2.1 名词性方言词语的选用 |
3.2.2 动词性方言词语的选用 |
3.2.3 形容词性方言词语的选用 |
4 奇志大兵相声中方言应用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
4.1 奇志大兵相声中方言应用的合理性 |
4.1.1 适应本土化的需要 |
4.1.2 符合相声“笑”的本质 |
4.1.3 反映和传播湖湘文化 |
4.1.4 保护和传承方言 |
4.2 奇志大兵相声中方言存在的局限性 |
4.2.1 不利于本土相声的对外传播 |
4.2.2 不利于相声文本的记录与保存 |
5 结语 |
5.1 论文的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
5.2 论文的不足之处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附录 奇志大兵相声《审贼》台词的方言语音标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漫谈电视综艺节目中的喜剧要素(论文提纲范文)
一、言语要素 |
1、小品中的言语幽默 |
2、相声中的言语幽默 |
3、脱口秀节目中的言语幽默 |
二、动作要素 |
1、语言类节目中的动作要素 |
2、其他综艺节目中的动作要素 |
三、其他视听语言要素 |
1、音乐与音效要素 |
2、字幕要素 |
(7)奇志大兵相声中幽默语言的偏离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
1.3 Status of the Research |
1.3.1 Studies on Language Deviation |
1.3.2 Studies on Qi Zhi & Da bing's Crosstalks |
1.4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2 Relevant Theories |
2.1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Deviation |
2.2 Leech's Classifications of Deviation |
2.2.1 Lexical Deviation |
2.2.2 Grammatical Deviation |
2.2.3 Phonological Deviation |
2.2.4 Semantic Deviation |
2.2.5 Deviation of Register |
2.2.6 Dialectal Deviation |
2.3 Wang xijie: "zero" Degree Deviation |
Chapter 3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Humorous Expressions in Qi zhi&Da bing's Crosstalks |
3.1 Lexical Deviation |
3.1.1 Neologim |
3.1.2 Nonce-formation |
3.2 Grarmmar Deviation |
3.2.1 Changing the Part of Speech of Some Words |
3.2.2 Improper Words Collocation |
3.2.3 Reversing the Sequence of the Word in Sentences |
3.3 Phonetical Deviation |
3.3.1 Rhyme |
3.3.2 Homonymy |
3.3.3 Mispronunciation and Sub-standard Pronunciation |
3.3.4 Pause hnproperly |
3.4 Semantic Deviation |
3.4.1 Intended Misinterpretation |
3.4.2 Pun |
3.4.3 Creating Some Illogical Sentences |
3.5 Deviation of Register |
3.5.1 Deviation of Field |
3.5.2 Deviation of Tenor |
3.5.3 Deviation of Mode |
3.6 Dialectal Deviation |
3.6.1 Different Pitch |
3.6.2 A large Number Using of Vulgo |
3.7 Summary |
Chapter 4 Analyzing the Mechanism of Humorous Language Deviation inQi zhi&Da bing's Crosstalks |
4.1 Internal Motivations |
4.1.1 The form of language deviates,the meaning deviates |
4.1.2 The form of language deviates,the meaning standard |
4.1.3 The form of language standard,the meaning deviates |
4.2 External Motivation trigger of context |
4.3 Summary |
Chapter 5 Functions for Language Deviation in Qi zhi&Da bing'scrosstalks |
5.1 To Make Its Language More interesting and Appealing |
5.2 To Reinforce the message of irony |
5.3 To Form a unique style |
5.4 To Satisfy People's Psychological Expectations |
5.5 To Give Crosstalks a Way Out |
Chapter 6 Conclusion |
6.1 Summary |
6.2 Findings |
6.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作者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
(8)大兵:把一个梦想追逐到底终成“正果”(论文提纲范文)
广播为媒, 风华少年与相声结缘 |
立志学艺, 曲线迂回踏入相声圈 |
义无反顾, 历尽艰辛终成“正果” |
(9)简析奇志大兵相声中语言偏离的幽默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一、偏离理论 |
二、奇志大兵相声中的语言偏离现象 |
(一)词汇偏离 |
(二)语法偏离 |
(三)语音偏离 |
1.押韵 |
2.谐音 |
3.停顿 |
(四)语义偏离 |
(五)方言偏离 |
(10)奇志大兵相声的认知语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
1.3 Outlin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Cognitive Context |
2.1.1 Definition of Cognitive Context |
2.1.2 Features of Cognitive Context |
2.1.3 Research of Cognitive Context |
2.2 Crosstalk |
2.2.1 Origin of Crosstalk |
2.2.2 Development of Crosstalk |
2.2.3 Research of Crosstalk |
2.3 Qizhi-Dabing's Crosstalk |
2.3.1 Introduction of Qizhi-Dabing's Crosstalk |
2.3.2 Research of Qizhi-Dabing's Crosstalk |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Cognitive Context Theory |
3.1 Construction of Cognitive Context |
3.1.1 Linguistic Knowledge |
3.1.2 Situational Knowledge |
3.1.3 Background Knowledge |
3.2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Context and Cognitive Schema |
3.3 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ion Process of Cognitive Context |
3.3.1 Pattern Recognition |
3.3.2 Cognitive Schema Activation |
3.3.3 Knowledge Choice |
3.3.4 Hypothesis Formation |
3.4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 |
Chapter 4 Analysis of Qizhi-Dabing's Crosstalks |
4.1 Language Effect of Qizhi-Dabing's Crosstalks via Cognitive Context |
4.1.1 Hunan Dialect Understood via Linguistics Knowledge |
4.1.2 Unique Language Effect Achieved via Situational Knowledge |
4.1.3 Pragmatic Deviation Caused via Background Knowledge |
4.1.3.1 Pragmatic Deviation |
4.1.3.2 Pragmatic Deviation in Qizhi-Dabing's Crosstalks |
4.2 Humor of Qizhi-Dabing's Crosstalks Via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Cognitive Context |
4.2.1 Pattern Recognition of Audience |
4.2.2 Cognitive Schema Activated by Crosstalk |
4.2.3 Audience Knowledge Choice |
4.2.4 Humor from Differences between Audience's Cognitive Context and Crosstalk Context |
4.3 Summary |
Chapter 5 Conclusion |
5.1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ments |
四、奇志 大兵:相声——中国幽默(论文参考文献)
- [1]相声艺术中的言语幽默研究 ——以郭德纲和于谦的经典对口相声为例[D]. 刘梦婧.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2]对口相声视频中包袱英译策略研究[D]. 胡月. 湖南大学, 2018(02)
- [3]长沙“塑料”普通话研究[D]. 王艺亦.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4]相声语言变异修辞及语境的探究[D]. 周一凡. 南昌大学, 2016(03)
- [5]奇志大兵相声中的方言应用研究[D]. 张亚成.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6)
- [6]漫谈电视综艺节目中的喜剧要素[J]. 朱捷飞. 新闻世界, 2015(02)
- [7]奇志大兵相声中幽默语言的偏离现象研究[D]. 黎佳.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8)
- [8]大兵:把一个梦想追逐到底终成“正果”[J]. 王高岩. 新青年(珍情), 2014(05)
- [9]简析奇志大兵相声中语言偏离的幽默效应[J]. 黎佳.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 [10]奇志大兵相声的认知语境研究[D]. 周田莉. 武汉理工大学,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