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底细胞癌的病理生物学行为与临床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侯文娜,陈阳,赵志慧,路迎龙,宁建[1](2021)在《眼周少见类型基底细胞癌临床病理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眼周少见类型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河北省唐山市眼科医院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116例眼周基底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6例中病理类型为结节型基底细胞癌64例(55.2%),结节型伴浸润性混合型基底细胞癌18例(15.5%),鳞状细胞基底细胞癌17例(14.7%),色素性基底细胞癌11例(9.5%),硬化型/多形性基底细胞癌6例(5.1%),眼周少见类型基底细胞癌为鳞状细胞基底细胞癌、色素性基底细胞癌、硬化型/多形性基底细胞癌。结论眼周少见类型基底细胞癌诊断时应注意与大体及组织学形态相似的良恶性肿瘤相鉴别。
王茺茺[2](2021)在《Gli1上调YAP1表达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食管癌是世界上死亡率位列第六位的恶性肿瘤,其组织类型主要包括食管鳞状细胞癌和食管腺癌,国内以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居多。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地区已发现家庭聚集性,说明食管癌的发生具有遗传易感性。刺猬信号(Hedgehog,Hh)信号通路转录因子,胶质瘤相关癌基因转录因子1(glioma-associated oncogene transcription factor 1,Gli1),已被发现在人食管癌样本中高表达,并与其侵袭、转移和不良预后具有相关性,但Gli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具体致癌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Hippo信号通路转录共激活因子,Yes相关蛋白1(yes associated protein1,YAP1),已被证实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致癌功能,但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激活的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已有研究表明Hh与Hippo信号在消化道平滑肌分化以及肝脏再生中存在相互调控,提示Gli1可能与YAP1存在一定的关联。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是真核细胞的一种保护性应激反应。过度的ERS则能导致细胞凋亡或坏死,但是,适度的ERS却能够使细胞回归稳态而促进细胞存活。已有研究表明激活的ERS可以促进肿瘤发生发展,但ERS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功能与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发现,在肝癌细胞中,YAP1能够通过上调ATF6调控非折叠蛋白反应,从而抑制肝癌细胞死亡。由此,我们推断:Gli1可能与YAP1协同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增殖、侵袭和迁移,并参与ERS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调控。目的:研究Gli1协同YAP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增殖、侵袭、迁移以及内质网应激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1.Real-time PCR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分别观察Gli1与YAP1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E1、EC109、EC9706、KYSE-450细胞以及食管上皮永生化细胞系NE-1细胞中m RNA及蛋白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Gli1与YAP1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Kaplan-Meier生存分析分别研究Gli1与YAP1的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Spearman非参数相关分析研究Gli1与YAP1表达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关系;Kaplan-Meier生存分析研究Gli1与YAP1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同时高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2.Western blot实验检测Gli1或YAP1敲低效率;MTT实验检测敲低Gli1或YAP1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生存能力的影响;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敲低Gli1或YAP1对食管鳞状细胞癌体外增殖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评估敲低Gli1或YAP1对食管鳞状细胞癌体外迁移的影响;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敲低Gli1或YAP1对食管鳞状细胞癌体外侵袭的影响;TG(毒胡萝卜素,thapsigargin)处理TE1细胞48 h诱导内质网应激,对照组则利用二甲基亚砜处理细胞48 h,MTT实验检测敲低Gli1对TE1细胞生存能力的影响;毒胡萝卜素处理EC109细胞48 h诱导内质网应激,对照组则利用二甲基亚砜处理细胞48 h,MTT实验检测过表达Gli1对EC109细胞生存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内质网应激条件下,敲低Gli1对TE1和EC109细胞中PARP剪切的影响。3.免疫荧光双标实验检测Gli1与YAP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E1和EC109细胞以及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中的空间相关性;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Gli1与YAP1在TE1和EC109细胞中的结合情况;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实验探索Gli1与YAP1相互调控的分子机制。4.MTT和裸鼠成瘤实验分别检测Gli1调控YAP1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体外和体内生长的影响。5.Real-time PCR实验检测内质网应激条件下,TE1细胞敲低Gli1对XBP1 m 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内质网应激条件下,TE1细胞敲低Gli1对IRE1α信号通路下游靶分子JNK的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以及总的JNK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Real-time PCR实验检测内质网应激条件下,TE1细胞敲低Gli1对PERK信号通路靶基因CHOP m 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实验分别检测内质网应激条件下,TE1细胞敲低Gli1对ATF6蛋白和m RNA的影响;Real-time PCR实验检测内质网应激条件下,TE1细胞敲低Gli1对ATF6信号通路靶基因Grp94、Ero1Lβ以及Orp150 m RNA表达的影响;Spearman非参数相关分析研究Gli1与ATF6表达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关系;MTT、细胞划痕以及transwell侵袭实验分别检测内质网应激条件下,过表达ATF6对TE1细胞生存能力、迁移以及侵袭的影响;挽救实验结合细胞划痕、transwell侵袭以及裸鼠肺转移模型实验检测ATF6对Gli1介导的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挽救实验结合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实验探究YAP1是否介导了内质网应激条件下Gli1对ATF6的上调。结果:1.Gli1与YAP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1.1 Gli1与YAP1 m RN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Gli1与YAP1 m RNA在EC9706、TE1、EC109、KYSE-450细胞中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食管上皮永生化细胞系NE-1细胞。1.2 Gli1与YAP1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Gli1与YAP1蛋白在EC9706、TE1、EC109、KYSE-450细胞中要高于食管上皮永生化细胞系NE-1细胞。1.3 Gli1与YAP1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患者不良预后的相关性Gli1与YAP1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均呈现高表达,Gli1高表达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总生存率低于Gli1低表达的患者,且YAP1高表达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总生存率低于YAP1低表达的患者。1.4 Gli1与YAP1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的相关性Gli1与YAP1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1.5 Gli1与YAP1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同时高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的相关性Gli1与YAP1同时呈高表达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总生存率低于Gli1与YAP1同时低表达的患者。2.Gli1与YAP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体外增殖、侵袭、迁移以及内质网应激中的作用2.1 Gli1对食管鳞状细胞癌体外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敲低Gli1后,TE1和EC109细胞均在第3 d和4 d时细胞存活减少,克隆形成数量减少,细胞划痕的愈合范围缩小,且transwell小室中侵袭的细胞数量减少。2.2 YAP1对食管鳞状细胞癌体外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敲低YAP1后,TE1和EC109细胞均在第3 d和4 d时细胞存活减少,克隆形成数量减少,细胞划痕的愈合范围缩小,且transwell小室中侵袭的细胞数量减少。2.3 Gli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抵抗内质网应激中的作用在内质网应激条件下,敲低Gli1降低了TE1细胞的存活率,过表达Gli1提高了EC109细胞的生存,敲低Gli1上调了TE1和EC109细胞中剪切的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的表达。3.Gli1与YAP1相互调控的分子机制3.1 Gli1与YAP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空间相关性Gli1与YAP1在TE1和EC109细胞以及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中均存在共定位。3.2 Gli1与YAP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结合情况在TE1和EC109细胞中,Gli1与YAP1存在相互作用。3.3 Gli1与YAP1相互调控的分子机制3.3.1 Gli1上调YAP1表达的分子机制在TE1和EC109细胞中,敲低Gli1抑制YAP1蛋白表达水平;过表达Gli1可以上调YAP1蛋白表达水平,同时,丝氨酸127位磷酸化的YAP1以及苏氨酸1079位磷酸化的LATS1蛋白表达水平均受到抑制,而LATS1总蛋白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变化;过表达Gli1不会引起YAP m RNA表达水平的变化。3.3.2 YAP1上调Gli1表达的分子机制在TE1和EC109细胞中,敲低YAP1能够显着地抑制Gli1蛋白表达水平;过表达YAP1上调Gli1蛋白表达水平,且呈现剂量依赖;敲低YAP1不会影响Gli1m RNA表达;在TE1和EC109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能够下调Gli1蛋白表达水平,而当同时过表达YAP1和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时,则能够挽救由过表达YAP1引起的Gli1蛋白表达上调。4.Gli1调控YAP1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生长的影响过表达YAP1或Gli1可以挽救敲低Gli1或YAP1引起的TE1和EC109细胞体外增殖能力降低;过表达YAP1或Gli1可以挽救敲低Gli1或YAP1引起的TE1细胞体内裸鼠成瘤能力降低。5.Gli1调控YAP1参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抵抗内质网应激的分子机制5.1 Gli1对内质网应激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5.1.1 Gli1对IRE1α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在内质网应激条件下,敲低Gli1诱导TE1细胞中剪切的XBP1 m RNA表达水平;敲低Gli1上调IRE1α信号通路下游靶分子c-Jun氨基端激酶1(c-Jun N-terminal kinase 1,JNK1)的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而总的JNK1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变化。5.1.2 Gli1对PERK信号的调控作用在内质网应激条件下,敲低Gli1对TE1细胞中PERK信号通路靶基因CHOP的m RNA表达没有明显影响。5.1.3 Gli1对ATF6信号的调控作用在内质网应激条件下,敲低Gli1抑制TE1细胞中ATF6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敲低Gli1抑制TE1细胞中ATF6下游靶基因Grp94和Ero1Lβm RNA表达,而对Orp150 m RNA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影响;Gli1与ATF6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5.2 Gli1调控ATF6参与对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影响5.2.1 ATF6对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在内质网应激条件下,敲低ATF6抑制食管鳞状细胞癌TE1细胞增殖;敲低ATF6抑制食管鳞状细胞癌TE1细胞体外迁移和侵袭。5.2.2 ATF6对Gli1介导的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敲低ATF6抑制了Gli1介导的食管鳞状细胞癌TE1细胞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以及体内肿瘤转移能力。5.3 YAP1介导内质网应激条件下Gli1对ATF6的上调的机制在正常条件和内质网应激条件下,过表达Gli1能够上调EC109细胞中YAP1蛋白表达水平;在内质网应激条件下,敲低YAP1能够挽救EC109细胞中过表达Gli1引起的ATF6蛋白上调;在内质网应激条件下,敲低YAP1能够挽救EC109细胞中过表达Gli1引起的ATF6下游靶基因Grp94和Ero1Lβm RNA表达上调。结论:1.Gli1与YAP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均呈高表达,两者的高表达均与患者不良预后呈正相关;Gli1与YAP1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Gli1与YAP1同时呈高表达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相对于Gli1与YAP1同时低表达的患者呈现出更加不良的预后。2.Gli1和YAP1均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体外增殖、迁移和侵袭,且Gli1能够帮助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抵抗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细胞死亡。3.Gli1与YAP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相互作用,且两者形成正反馈调节,机制上Gli1通过调控LATS1上调YAP1表达,YAP1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上调Gli1表达水平。4.Gli1调控YAP1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体外和体内生长能力。5.Gli1通过上调YAP1诱导ATF6表达,进而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抵抗内质网应激。
陈威良[3](2021)在《292例皮肤基底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回顾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皮肤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病理科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皮肤BCC的292例病例,综合统计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通过分析292例皮肤BCC临床病理相关信息,结果表明,本研究样本86.0%来源于江苏省泰州市,10年来年确诊例数呈缓慢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介于1-95岁之间,平均发病年龄(59.48±15.11)岁。本病多见大于或等于40岁人群(91.4%),男女性别构成比为0.96:1,病程时间中位数为5年。发病部位主要为光暴露部位,其中以眶部(22.9%)和鼻部(22.6%)尤为多见。皮损最大直径为(1.47±0.95)cm,临床主要表现为浅褐色至黑色色素(78.1%)、液性渗出(62.3%)和溃疡(42.1%)。临床误诊率为29.8%,容易被误诊为色素痣、鳞状细胞癌、Bowen病等,与初步诊断准确率主要相关的因素包括皮损位于光暴露部位(P=0.001,OR=5.613,95%CI:1.985-15.870)及出现色素(P<0.001,OR=8.348,95%CI:3.812-18.283)、液性渗出(P<0.001,OR=4.077,95%CI:1.856-8.956)和溃疡(P=0.003,OR=4.307,95%CI:1.639-11.319)等临床表现。BCC组织病理改变主要为基底样细胞呈栅样排列(96.2%)、黏液变性(94.5%)和人工收缩间隙(90.8%),三者同时可存在者达85.3%,最常见的病理组织亚型为结节型(55.1%)。相对其他类型,浅表型BCC多见于非光暴露部位(P<0.001)。本研究样本均为传统手术切除标本,术后标本切缘见癌肿侵犯的阳性率达31.8%,标本切缘情况与临床初步诊断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X2=65.654,P<0.001),在最初被误诊为良性疾病的切缘阳性率(85.4%)明显高于被误诊为除BCC以外的其他恶性疾病(26.4%)。所有病例在HE切片中均未见脉管侵犯,仅1例见神经侵犯。按照改良Clark分级,91.4%病例为Ⅰ-Ⅲ级,浸润深度在表皮和真皮层,仅7.2%突破真皮层侵犯皮下组织被评为Ⅳ级。Logistic回归分析侵袭性生长型病理亚型的相关因素包括皮损表现溃疡(P=0.005,OR=4.983,95%CI:1.642-15.121)和改良Clark高级别(P<0.001,OR=3.865,95%CI:2.301-6.493)。Ki-67的表达在侵袭性生长型BCC中明显高于惰性生长型(t=2.276,P=0.030)。此外,较高Ki-67值也出现在溃疡(t=2.781,P=0.009)和改良ClarkⅢ-Ⅳ级(t=2.293,P=0.029)的病变中。结论:10年来,本地区皮肤BCC呈缓慢增长趋势,本病病程缓慢,多发于4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皮损主要分布在光暴露部位,因此紫外线照射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而防晒是预防的重要措施。本研究临床及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0.2%,掌握皮损的部位和临床表现并辅以皮肤镜检查是初步诊断的重要依据。BCC病理亚型常见于结节型,本病极少发生转移,也很少侵犯脉管和神经,浸润深度通常为真皮层以其上层。联合检测Ki-67抗原对预测疾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其高表达与BCC表现出侵袭性生物学行为有关。
王利群,王昀,晋薇,丁效蕙,曹晨,马亚琪,刘爱军[4](2020)在《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与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并比较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和腺样囊性癌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提高临床及病理医师对该类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9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诊治的9例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和3例腺样囊性癌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详细复习临床资料,复阅全部病理切片,观察EnVision法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电话随诊其预后并查阅相关文献。结果二者均以绝经后妇女多见(发病年龄43~74岁)。腺样基底细胞癌患者临床常无症状,多以体检时宫颈涂片异常就诊,阴道镜检查时常无肿块。而腺样囊性癌患者多以阴道异常出血就诊,阴道镜检查时常有肿块。组织学上两种病变的共同特点为肿瘤呈巢状生长,由基底样肿瘤细胞构成,细胞巢周围常有栅栏状结构。两种病变可以共存,也可与鳞状细胞癌或鳞状上皮内病变混合存在。不同点为腺样基底细胞癌多位于宫颈鳞柱交界区及上皮下,巢团中央伴鳞状分化,或呈双层腺样排列,细胞形态温和,核分裂象偶见,间质反应不明显;而腺样囊性癌细胞巢内肿瘤细胞多呈筛状排列,筛孔内见均质红染及蓝染分泌物,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有显着的间质反应,其中1例癌巢周围为肉瘤区域。二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多呈阳性,9例腺样基底细胞癌中3例行HPV检测,5例行p16检测,均呈阳性表达;3例腺样囊性癌中2例行HPV检测,3例行p16检测,均呈阳性表达。电话随访截至2019年6月,随访时间2~37个月,9例腺样基底细胞癌中7例未出现复发转移,1例出现肺部毛玻璃样结节,1例术后32个月出现阴道残端复发。腺样囊性癌1例术后8个月出现肺部转移,并于术后2年死亡;另1例随诊6个月无复发、转移;1例失访。结论宫颈腺样囊性癌和腺样基底细胞癌均是来源于宫颈储备细胞的肿瘤,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因二者的临床处理方式和预后不同,应对二者进行仔细的组织学评估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作出准确的病理诊断。
乔琪[5](2020)在《包头市基底细胞癌389例临床及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基底细胞癌发病率有着明显的地区、人种、肤色差异,且有多项研究表明其与长期日晒、摄入或接触过多砷剂、放疗、化疗、烧伤、局部慢性伤口、遗传因素、免疫抑制剂等有关。内蒙古包头地区为紫外线照射强度较强及照射时间较长的地区,包头亦为工业城市,且肿瘤的发病率及皮肤病发病率逐年增加,上述因素均与基底细胞癌发病因素相关。探讨近10年基底细胞癌发病率在包头地区的趋势,利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包头地区基底细胞癌发病率与患者一般因素、生活及工作方式因素、既往病史因素的相关性,有利于该地区各大医院积极开展基底细胞癌的防治工作。方法:收集包头市各大医院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这10年间住院及门诊治疗的确诊为基底细胞癌的患者,采集统计每个病例的三方面因素,包括:(1)基本资料(年龄、性别、患病部位等),(2)生活及工作方式(常年接触紫外线的户外工作者、经常接触砷、煤焦油及沥青的工人等),(3)既往病史(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脂溢性角化、日光性角化、色素痣、肿瘤等)的相关信息,利用统计学分析方法,探讨包头近10年基底细胞癌的发病趋势,得出基底细胞癌发病率及其与上述三大类因素的相关性。结果:1.10年中确诊基底细胞癌共389个患者,近5年与前5年人数比例为1.46:1,年发病率于0.01‰到0.02‰之间波动,呈增长趋势。男165例,女224例(男女比例为1:1.36)。其中年龄最小的患者23周岁,年龄最大的患者91周岁,平均患者年龄为65.63±12.21岁,约73.78%的患者超过60周岁,男女构成和发病年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2.病程2月-30年,中位数为4年。3.皮损以鼻单位(29.82%)、眼单位(20.31%)和颊单位(18.77%)尤为常见,患者躯干部、头颈部、四肢皮损分布上在性别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所有临床分型中,有285例(73.26%)糜烂或溃疡型、316例(81.23%)为色素增加型,男女患者的肿瘤表面溃疡或糜烂形成有显着差异(P<0.05),不同年龄患者的发病部位亦有显着差异(P<0.05)。5.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职业长期日光暴露及局部慢性伤口。结论:包头地区基底细胞癌好发于老年人,多见于女性。病程长,病灶主要分布于头颈部,多表现为糜烂或溃疡型伴色素型。此病与职业长时间日晒、局部慢性伤口等因素相关。
王琳艳[6](2020)在《眼睑肿瘤病理特征分析及基于新型人工智能算法的诊断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常见眼睑肿瘤及瘤样病变的病变部位、组织病理学类型及组织胚胎学来源的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0年1月-2018年12月共19年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浙二眼科中心)收检的5146例眼睑肿瘤及瘤样病变病理标本进行分析,探究眼睑肿瘤在不同解剖学部位及组织胚胎学来源的构成比差异以及临床发病特征。同时进行大规模文献调研,对比不同人种、地区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结果:眼睑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共4378例,占据全部病变的85.08%,恶性病变768例(14.92%)。良性病变中,十大高发病变中的八类更易累及上睑;以色素痣1448例(33.07%)、鳞状细胞乳头状瘤539例(12.31%)、脂溢性角化病418例(9.55%)居多。其中约33.60%(1471/4378)的病人手术年龄都小于40岁,随年龄组增大,患者人数逐渐降低。19年间患者人数增长的线性回归分析R2分别为男性0.946(P<0.01),女性0.914(P<0.01)。恶性肿瘤下睑(396例,51.5%)比上睑(206例,26.9%)更易累及,绝大部分(81.8%)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最高发的为基底细胞癌374例(48.70%),睑板腺癌263例(32.24%),鳞状细胞癌95例(12.37%)。结论:过去19年间,浙二眼科中心的绝大部分眼睑肿瘤都是良性病变,病例数在男女性患者中都随着时间增长而增加,在手术意愿较为强烈的年轻女性尤为明显。而恶性病变中,基底细胞癌仍为最常见的类型,但是发病构成比低于肤色较浅的欧美人群。眼睑肿瘤疾病谱构成受人种、社会经济情况及患者就医意愿等因素共同影响。目的:开发一套可以从数字化病理切片中自动检测眼睑恶性黑色素瘤(恶黑),并与良性色素痣鉴别,可视化突出恶性区域的深度学习诊断系统。方法:实验设置:双中心研究。研究对象:回顾性纳入了155张包含恶黑和良性色素痣病例的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数字化全景病理切片(whole-slide image,WSI),并从中切割生成225,230张病理切片滑块(patch,指从医生标注的HE染色的病理数字图像中切割出来的小块组织)。研究流程:使用带有医生标注信息的数字病理切片进行patch级别诊断模型的开发和测试,通过卷积神经网络,预测每一个patch的恶性概率。再将小块patch回填到整张切片水平,生成WSI的可视化热力图,最终使用随机森林算法生成WSI水平的诊断。主要评估指标:受试者特征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度等指标均被用于评估深度学习模型在检测恶性黑色素瘤时的诊断分类性能。结果:在patch级别的诊断,模型实现了0.989(95%confidence interval[CI]:0.989–0.991)的AUC,94.9%的准确性,94.7%的敏感度和95.3%的特异度。同时,我们根据恶性概率生成了可视化热力图,在展示WSI时根据恶性度进行分级。在WSI级别的诊断,模型的AUC为0.998(95%CI:0.994–1.000),98.2%的准确性,100%的敏感度和96.5%的特异度。结论:本研究的深度学习模型,通过使用人工智能的优势,实现了在数字化病理切片上对恶黑的自动诊断;同时还利用概率热力图在整张切片图像上对于恶性概率较高的区域进行突出强调。该模型有一定的潜在可能性泛化迁移到其他类型肿瘤的诊断上。目的:构建基于高压循环-卫星扫描质谱技术(PCT-SWATH)技术的常见眼睑高发肿瘤蛋白组学数据库,分析差异蛋白,并使用人工智能开发一套计算机辅助诊断初筛分类系统。方法:回顾性纳入了来自216位患者的332个(233个训练集/99个测试集)眼睑组织石蜡标本,包括良性色素痣、鳞状乳头状瘤、脂溢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睑板腺癌、鳞状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及正常眼睑组织(整形手术患者)。从蜡块上打孔取下直径约0.8毫米的肿瘤组织小圆柱(punch),经一系列预处理后进入质谱仪,使用PCT-SWATH采集质谱数据。在完成质控后,对比不同类别差异蛋白;使用遗传算法挑选特征组合,并随机子空间加入具有生物意义的特征,最后使用多层感知机完成整个深度学习网络模型的构建,进行疾病类别预测。结果:实验共测得60360个肽基和4636个蛋白,正常组织在3482个蛋白类别中表达水平低于肿瘤组织,133个蛋白表达水平高于肿瘤组织(P值<0.05),存在蛋白差异化表达。本章节中构建的新型人工智能算法模型,从4636个蛋白中挑选了18个特征蛋白用于最终分类。在正常/肿瘤组织的二分类任务中,模型达到了0.973的曲线下面积,0.949的诊断准确率(含平衡准确率),86.4%的敏感度和97.4%的特异度。在单一病种的七分类诊断,模型的准确率为0.828(平衡准确率0.818)。结论:本研究利用PCT-SWATH技术,完成了常见眼睑肿瘤蛋白组学数据库的构建,其中肿瘤组织的蛋白表达丰度远高于正常眼睑组织。基于新型人工智能算法,构建了一套对常见眼睑肿瘤有较高准确率,且不依赖于传统病理形态学特征的诊断系统。不同疾病类别的差异蛋白以及使用深度学习筛选18个特征蛋白,有一定的潜力作为生物标志物应用于将来的机制研究及靶向药物开发。
李乾赫[7](2020)在《Ezrin蛋白和c-fos蛋白在皮肤鳞癌中的表达》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由皮肤鳞状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引起的皮肤鳞状细胞癌(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是当前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之一。在已知的非恶性黑色素瘤皮肤癌中,皮肤鳞癌发病率仅次于皮肤基底细胞癌[1]。在欧美的皮肤肿瘤的研究中,皮肤鳞癌发病率占据皮肤恶性肿瘤的20%,男、女比例约为3:1[2]。皮肤鳞癌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根据近年来的研究,与人种[3]、年龄[4]、长期紫外线的照射[5]等因素有关,也有文献报道,上述原因导致部分基因的异常表达,使皮肤的鳞状细胞发生癌变[6]。在最近的研究中,皮肤鳞癌有侵袭性增强、转移和恶化程度增加的趋势,一旦有神经血管的侵袭,会引起重要脏器的转移,甚至危及生命[7]。在皮肤鳞癌侵袭和转移的过程中,蛋白的相关研究报道比较少,其作用机制目前仍然在研究中。Ezrin蛋白分布于各类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内,可以起到支架作用,协助连接细胞骨架的肌动蛋白和细胞的膜蛋白,使肌动蛋白和膜蛋白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可以维持细胞的正常运动和正常形态[8]。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Ezrin蛋白在多种肿瘤中,利用与细胞黏附分子的作用、介入信号传输过程,参与到肿瘤的发生、侵袭和转移等过程中,是部分肿瘤中一个重要的靶分子[9]。c-fos基因是一类原癌基因,它所表达的产物c-fos蛋白呈现在细胞核内,它可以对癌基因进行重新编码,并产生出各种转录因子,通过调控其它基因的表达及转录来调节正常细胞的生长、发育和分化[10]。近年来研究发现,c-fos蛋白多数是在肿瘤的早期细胞周期中发挥作用,诱导上皮性肿瘤细胞向间充质肿瘤细胞转变,导致肿瘤行为的变化[11]。研究目的:本文通过研究Ezrin蛋白和c-fos蛋白在皮肤鳞癌中的表达,以及两种蛋白的表达与皮肤鳞癌分化程度的关系,来阐述这两种蛋白在皮肤鳞癌发生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的变化。探讨Ezrin蛋白、c-fos蛋白在皮肤的鳞癌细胞中的表达及这两种蛋白与肿瘤病理分化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明确Ezrin蛋白和c-fos蛋白是否可以作为皮肤鳞癌进展和预后的影响因子,最终为研究蛋白在皮肤鳞癌的早期诊断、肿瘤转归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到2019年1月四年内,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病理确诊为皮肤鳞癌,并接受肿瘤组织切除术的患者的组织样本,其中包括皮肤鳞癌组织23例、配对的癌旁组织23例,以及正常的皮肤组织20例作为空白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分别检测Ezrin蛋白、c-fos蛋白在23例皮肤鳞癌的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通过使用Image-J软件,分析Ezrin蛋白、c-fos蛋白的光密度的平均表现值和阳性颗粒表达面积的大小。采用χ2检验对两种蛋白在皮肤鳞癌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以及在不同分化皮肤鳞癌中阳性表达率进行比较。采用r检验对两种蛋白在皮肤鳞癌中的表达相关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Ezrin蛋白、c-fos蛋白在正常的皮肤组织中阴性表达或者表达较低。研究中发现,Ezrin蛋白在皮肤鳞癌的癌组织中,阳性颗粒的表达率可达到78.3%,明显超出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为4.3%)和正常皮肤组织(阳性表达率为5%)(P<0.05)。Ezrin蛋白在低分化皮肤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在高分化和中分化皮肤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在中分化皮肤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在高分化皮肤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以上结果说明,皮肤鳞癌组织分化的程度越低,Ezrin蛋白的表达水平越高。在皮肤鳞癌的癌组织中,c-fos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检测结果可达73.9%,这个表达结果显着高于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为4.3%),以及正常的皮肤组织(阳性表达率为0%)(P<0.05)。c-fos蛋白在高分化皮肤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在中分化和低分化皮肤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在进一步分析中,发现c-fos蛋白在中、低分化皮肤鳞癌中的表达并无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还发现,在皮肤鳞癌的癌组织中,Ezrin蛋白和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呈正相关(r=0.887,P<0.05),即Ezrin蛋白表达越高,c-fos蛋白表达越高。研究结论:Ezrin蛋白、c-fos蛋白在皮肤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在癌旁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0.05)。二者在皮肤鳞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r=0.887,P<0.05),且Ezrin蛋白、c-fos蛋白的表达率和皮肤鳞癌分化程度有一定的关系,说明这两种蛋白可能在皮肤鳞癌的产生、侵袭、转移等过程中有协同性,可能影响皮肤鳞癌的进展和预后,为评估皮肤鳞癌的肿瘤转归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申发燕,白冬雨,张海萍,钟山,庄严阵[8](2020)在《前列腺基底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前列腺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相关预后,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前列腺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相关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结果前列腺基底细胞癌男性老年患者多见,临床上常出现尿路梗阻的症状,表现为排尿不尽、尿频、尿急、尿痛等,血清学检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水平在正常范围之内,镜下见肿瘤细胞大多呈巢团状、腺样及腺样囊性结构,外围的瘤细胞可呈栅栏状排列,部分癌巢中心可见坏死,部分腔内可见分泌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3/3例)p63、CK5/6及BLC-2大部分细胞呈阳性,但位于最内层的腺腔样细胞阴性,(3/3例)CK7部分细胞阳性,主要是最内层的管腔样细胞阳性,1例行GATA-3、Ber-EP4检测部分肿瘤细胞阳性,(3/3例)肿瘤细胞P504s、PAS、CK20、S-100、CD117阴性,3例Ki-67增殖指数为10%~60%,1例行HER-2检测呈阴性。3例患者均行前列腺电切术,随访6个月至3年,1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肿瘤复发死亡,其余2例患者无瘤生存。结论前列腺基底细胞癌临床非常罕见,诊断时要结合临床血清学检查、镜下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该肿瘤并非完全惰性,应注意定期随访或进一步治疗。
张天璐[9](2019)在《120例眼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120例眼睑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整理20142018年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眼科住院治疗并且经病理学确诊的眼睑恶性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分析其病理类型、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随访情况。结果:120例眼睑恶性肿瘤患者中基底细胞癌62例(51.7%),皮脂腺癌34例(28.3%),鳞状细胞癌12例(10.0%),淋巴瘤3例(2.5%),毛母细胞癌2例(1.7%),恶性黑色素瘤2例(1.7%),粘液腺癌2例(1.7%),多形粘液腺癌1例(0.8%),神经内分泌癌1例(0.8%),小细胞癌1例(0.8%);眼睑恶性肿瘤的发病年龄为3093岁,平均年龄64.9岁,中位年龄65岁;男女比例1:1.6;117例患者为单眼患病,3例为双眼患病;左右眼别未见差异;肿瘤主要好发于下睑,上睑37例,下睑54例;平均病程4年;治疗方法主要采用肿物切除术联合眼睑成形术或者放化疗;随访时间0.34年,随访率80%,其中15例复发,3例转移,2例发生肿瘤相关性死亡,6例因其他疾病去世。结论:眼睑恶性肿瘤主要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女性,基底细胞癌最多见,皮脂腺癌的复发率高于基底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恶性程度高于其他肿瘤,手术方式采用距肿瘤边缘的56mm手术切除具有较好的疗效,总的来说,眼睑恶性肿瘤恶性程度不高,预后较好。
程龙波[10](2017)在《DAB2IP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利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DAB2IP蛋白在皮肤BCC、皮肤纤维瘤以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观察其表达变化,初步探讨DAB2IP在皮肤BCC演进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为本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基因靶向治疗建立实验基础。方法:1、收集临床组织样本,包括:皮肤BCC组织样本20例,皮肤纤维瘤组织样本15例,以及15例正常皮肤组织(来源于手术切除时所带的正常皮肤组织)。所有样本均来源于2014年9月至2016年12月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皮肤科门诊及病房患者,并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筛选,筛选标准为:(1)样本供体为经过我院病理科病理确诊的患者且无其它恶性肿瘤相关病史;(2)在取材前1个月内,患者未进行化疗、放疗等任何形式的肿瘤相关治疗;(3)取材已经取得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对所收集的组织样本中DAB2IP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并探讨其表达差异性。3、统计学分析:本实验的数据分析均通过SPSSl7.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DAB2IP蛋白在组织中的阳性率以及细胞阳性率分别运用计数资料的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准判断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正常皮肤组织与皮肤纤维瘤组织DAB2IP蛋白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27,P>0.05)。DAB2IP蛋白在正常皮肤组织和皮肤纤维瘤组织中细胞阳性率平均值分别为6.11±0.27和5.99±0.4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P>0.05)。2.BCC组织与正常皮肤组织DAB2IP蛋白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70,P<0.05)。DAB2IP蛋白在BCC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细胞阳性率平均值分别为0.36±0.23和6.11±0.2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7,P<0.05)。BCC组与正常皮肤组织组DAB2IP蛋白阳性细胞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6.23,P<0.05)。3.BCC组与皮肤纤维瘤组DAB2IP蛋白阳性细胞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54,P<0.05)。DAB2IP蛋白在BCC和皮肤纤维瘤组织中阳性细胞率平均值分别为0.36±0.23和5.99±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1,P<0.05)。结论:DAB2IP在皮肤基底细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及细胞阳性率平均值均显着低于正常皮肤组织及皮肤纤维瘤组织。提示DAB2IP参与皮肤基底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
二、基底细胞癌的病理生物学行为与临床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底细胞癌的病理生物学行为与临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眼周少见类型基底细胞癌临床病理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2)Gli1上调YAP1表达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实验材料 |
2.1 患者标本的收集 |
2.2 实验动物 |
2.3 主要试剂 |
2.4 主要仪器设备 |
3.实验方法 |
3.1 Real-time PCR实验 |
3.2 Western blot实验 |
3.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 |
3.4 细胞培养及转染 |
3.5 MTT实验 |
3.6 克隆形成实验 |
3.7 细胞划痕实验 |
3.8 Transwell侵袭实验 |
3.9 细胞免疫荧光 |
3.10 组织免疫荧光 |
3.11 免疫共沉淀 |
3.12 裸鼠成瘤实验 |
3.13 裸鼠肺转移模型 |
3.14 H&E染色 |
3.15 统计方法 |
4.实验结果 |
4.1 Gli1与YAP1 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
4.1.1 Gli1与YAP1 m RN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 |
4.1.2 Gli1与YAP1 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 |
4.1.3 Gli1与YAP1 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患者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
4.1.4 Gli1与YAP1 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的相关性 |
4.1.5 Gli1与YAP1 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同时高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
4.2 Gli1与YAP1 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体外增殖、迁移、侵袭以及内质网应激中的作用 |
4.2.1 Gli1 对食管鳞状细胞癌体外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
4.2.2 YAP1 对食管鳞状细胞癌体外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
4.2.3 Gli1 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抵抗内质网应激中的作用 |
4.3 Gli1对YAP1 信号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 |
4.3.1 Gli1与YAP1 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空间相关性 |
4.3.2 Gli1与YAP1 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结合情况 |
4.3.3 Gli1与YAP1 相互调控的分子机制 |
4.4 Gli1 调控YAP1 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
4.5 Gli1 调控YAP1 参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抵抗内质网应激的分子机制 |
4.5.1 Gli1 对内质网应激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
4.5.2 Gli1 调控ATF6 参与对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影响 |
4.5.3 YAP1 介导内质网应激条件下Gli1对ATF6 的上调的机制 |
5.讨论 |
6.结论 |
7.创新之处 |
8.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Hedgehog信号通路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292例皮肤基底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回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材料来源 |
2.研究方法 |
结果 |
1.临床特征 |
2.病理特征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光动力疗法治疗基底细胞癌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包头市基底细胞癌389例临床及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紫外线所致基底细胞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眼睑肿瘤病理特征分析及基于新型人工智能算法的诊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眼睑肿瘤的特殊性 |
1.2 现有常规病理诊断的局限性 |
1.3 拟实现的研究目标 |
第2章 常见眼睑肿瘤及瘤样病变的临床病理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资料 |
2.2.2 方法 |
2.2.3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 |
2.3.1 眼睑肿瘤总体发病特征描述 |
2.3.2 按组织发生学部位分类 |
2.3.3 按临床病理诊断分类 |
2.3.4 随时间变化趋势 |
2.3.5 年龄分布情况 |
2.3.6 发病部位(上下睑)分布情况 |
2.3.7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病构成比的差异 |
2.4 讨论 |
2.4.1 眼睑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临床病理特征概况 |
2.4.2 眼睑恶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概况 |
2.4.3 眼睑肿瘤及瘤样病变随时间临床病理特征的改变(2000-2018) |
2.4.4 局限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深度学习构建眼睑恶性黑色素瘤数字病理切片自动诊断系统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恶性黑色瘤及良性色素痣数据库建立 |
3.2.2 数字病理切片图像预处理及增强 |
3.2.3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patch级别病理切片分类 |
3.2.4 可视化热力图的生成 |
3.2.5 特征提取及基于随机森林分类器在WSI水平的诊断 |
3.2.6 人机对比 |
3.2.7 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 |
3.3.1 Patch级别分类 |
3.3.2 WSI级别分类 |
3.3.3 人机对比 |
3.3.4 可视化热力图的生成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构建基于PCT-SWATH蛋白组学数据的常见眼睑肿瘤初筛分类系统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样品来源 |
4.2.2 实验主要耗材与仪器 |
4.2.3 蛋白组学样品预处理及质谱进样设置 |
4.2.4 质谱数据质控 |
4.2.5 使用人工智能算法筛选生物标记物 |
4.2.6 统计学方法及计算机软件 |
4.3 结果 |
4.3.1 总体病人样品构成 |
4.3.2 总体蛋白/多肽表达情况及质控 |
4.3.3 不同类别在全体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 |
4.3.4 基于新型人工智能算法的蛋白组学分类诊断系统 |
4.3.5 特定蛋白的通路富集 |
4.4 讨论 |
4.4.1 蛋白组学数据获取方法学优势 |
4.4.2 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及总体蛋白表达情况 |
4.4.3 新型人工智能算法的优势 |
4.4.4 研究的局限性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眼部疾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7)Ezrin蛋白和c-fos蛋白在皮肤鳞癌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Ezrin蛋白和c-fos蛋白在皮肤恶性肿瘤的表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前列腺基底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方法 |
结果 |
讨论 |
1临床特点 |
2 病理特征 |
2.1 大体检查 |
2.2 组织学特点 |
2.3 免疫组织化学表型 |
2.4 鉴别诊断 |
3 治疗和预后 |
(9)120例眼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眼睑基底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DAB2IP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附图 |
四、基底细胞癌的病理生物学行为与临床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眼周少见类型基底细胞癌临床病理学分析[J]. 侯文娜,陈阳,赵志慧,路迎龙,宁建. 中国医药导报, 2021(20)
- [2]Gli1上调YAP1表达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D]. 王茺茺.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292例皮肤基底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回顾分析[D]. 陈威良.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与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比较[J]. 王利群,王昀,晋薇,丁效蕙,曹晨,马亚琪,刘爱军.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0(08)
- [5]包头市基底细胞癌389例临床及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D]. 乔琪.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6]眼睑肿瘤病理特征分析及基于新型人工智能算法的诊断应用研究[D]. 王琳艳. 浙江大学, 2020(01)
- [7]Ezrin蛋白和c-fos蛋白在皮肤鳞癌中的表达[D]. 李乾赫.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8]前列腺基底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文献复习[J]. 申发燕,白冬雨,张海萍,钟山,庄严阵.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20(01)
- [9]120例眼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D]. 张天璐.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10]DAB2IP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 程龙波. 牡丹江医学院,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