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MT—2000: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张传均,陈阳[1](2013)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传输技术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简要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和无线传输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几种主要的候选无线传输技术,最后提出了对中国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展的几点建议。
陆晓生,田国杰[2](2010)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概述》文中提出随着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发放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3G时代。但是很多人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概念还是很陌生,基于此,简要地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在介绍其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简要地叙述了其对于移动通信的意义。
王延涛[3](2007)在《WCDMA移动通信无线组网技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际上第三代移动通信商用网络的增多,以及中国3G执照发行的临近,3G网络规划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因为前期网络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的结构,对网络投资以及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将来网络发展的基础,故3G无线网络的规划与设计成为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需要重点攻关的项目之一。本文分析了有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应用及其无线传输方面的背景需求,比较了WCDMA、CDMA2000和UWC-136H的构成和异同点。重点研究了第三代系统的网络规划过程引入的大量的各种比特率和多样化的业务,并引入性能测量,如掉话和闭塞,用于度量网络质量,以便在小区中均匀覆盖地提供高比特率业务,也可以在小区边缘提供较低的数据数率。对规划中无线环境的详细特征、CDMA控制信道功能规划、导频污染、软切换参数规划、频间切换、迭代网络覆盖分析和无线网络测试进行了研究,明确网络设计所需要达到的各项指标和具体的无线传输环境,并根据各种技术指标进行估算,完成WCDMA无线组网。在此基础上,以全上海地区为蓝图,从覆盖和容量两方面进行完成对上海地区WCDMA无线组网方案,进行了系统模拟仿真,证实一期建设完全能够满足目标业务需求,具备较好的抗风险能力,并能满足一定程度的突发快速增长业务需求。
孙承先[4](2007)在《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的发展与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移动通信发展简史、发展3G的必然性、3G的标准化进程、3G系统的构成等几个方面着手,详细介绍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刘杨[5](2007)在《基于3G核心网的超级分布式归属移位寄存器测试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呈现出迅猛增长的趋势,如何在移动通信网络中,正确、有效地存储并处理如此庞大的用户数据成为通信界关注的技术焦点。超级分布式归属移位寄存器-S-DHLR(Super– Distribute Home Location Register)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作为核心网中用户数据的基本信息库,它有效的解决了执行存储和处理用户数据工作的难题。本论文的工作目的就是对S-DHLR软件产品进行测试,保证产品的功能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基于这一目的,本论文采用先进的软件测试技术与方法,在对S-DHLR软件产品进行全面的测试的基础上,重点测试了软件新版本加入的功能,并就测试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准确的定位,提出改进的建议,为S-DHLR软件的商用奠定了基础。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软件测试一般性理论与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采用由多用户、多协议可编程测试系统所提供的图形化消息和图形化状态机编辑器编写测试脚本,进行动态黑盒测试,从而大大提高了测试的效率。本论文所涉及的内容是朗讯科技(中国)公司的研发项目——“超级分布式移位寄存器-S-DHLR(Super– Distribute Home Location Register)”的组成部分。论文第一章分析了核心网中数据存储与处理的发展现状与前景。第二章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原理进行阐述,并论述了3G的关键技术。第三章在介绍HLR原理的基础上,对3G核心网中的超级分布式归属移位寄存器(S-DHLR)进行了深入研究。第四章分析了软件工程测试理论与方法,并针对S-DHLR提出了测试策略。论文的第五章重点论述了S-DHLR软件测试的实现,并进行了测试结果的分析。最后论文对所做工作进行总结,并给出了S-DHLR软件测试进一步优化的建议和发展方向。
杨松鹤[6](2006)在《浅谈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高辉[7](2006)在《3G及其无线传输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又称IMT-2000),然后通过欧洲和日本的WCDMA技术以及北美的cdma-2000技术的比较及TD-SCDMA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向读者阐述了第三代移动通信主要无线传输技术。
周夕良[8](2006)在《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发展与挑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th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4G)的起源、发展、特点,及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的研究进展作了介绍,并讨论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可能涉及的几种核心技术:OFDM、软件无线电以及智能天线技术,最后提出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空中接口在多址方式上将面临的挑战。
周夕良[9](2006)在《4G的发展与挑战》文中提出新一代移动通信,被称为超三代,或称为第四代移动通信。移动通信技术的竞争愈来愈归结于核心技术以及相关知识产权的竞争。若无法在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产生的初期加入竞争行列,就无法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战略性的主动地位并获得未来产业发展所必须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
尚学忠[10](2006)在《GSM/3G无缝网络融合技术及网关解决方案》文中研究说明移动通信诞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近十年来发展尤为迅猛。虽然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GSM)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随着移动用户的增长,对通信要求的不断提高,GSM系统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正逐渐被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所取代。本文简要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主流体制WCDMA、TD-SCDMA和cdma2000。综合比较了三种体制的优缺点。CDMA系统有着GSM系统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是,GSM网络比CDMA网络发展早,CDMA网络在全球的覆盖范围相比GSM网络小很多,对于具有GSM和CDMA两个网络的运营商来说,迫切需要解决两网融合的问题以支持移动通信用户在GSM和CDMA两网之间漫游。本文主要针对WCDMA、cdma2000 1x网络,GSM和cdma2000 1x网络双向融合的GSM 1X技术及其MSN及GGG网关解决方案。并对方案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做具体分析。同时深入讨论GSM和WCDMA无缝网络,WCDMA和TD—SCDMA的无缝网络以及WCDMA和TD—SCDMA等混合组网策略的探讨。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列举了WCDMA的组网模型。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系统分析了辽宁移动的网络状况,以及规划3G后的网络状况的探讨。最后给出了本论文的结论。
二、IMT—2000: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MT—2000: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传输技术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国际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进展 |
3 如何发展我国的第三代移动通信 |
4 结语 |
(3)WCDMA移动通信无线组网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目标 |
1.3 论文的结构 |
1.4 课题的成果 |
第二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概述 |
2.1 无线接口标准 |
2.2 应用 |
2.2.1 Internet 的应用 |
2.2.2 无线视像 |
2.2.3 多媒体服务 |
2.2.4 IMT-2000 承载服务 |
2.2.5 IMT-2000 商用化的发展动态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传输技术 |
3.1 基本特征及演进策略 |
3.1.1 特点和基本特征 |
3.1.2 系统组成及演进策略 |
3.2 系统关键技术 |
3.2.1 初始同步与Rake 多径分集接收技术 |
3.2.2 高效信道编译码技术 |
3.2.3 智能天线技术 |
3.2.4 多用户检测技术 |
3.2.5 功率控制技术 |
3.3 无线传输技术 |
3.3.1 WCDMA(UTRA FDD) |
3.3.2 cdma2000 |
3.3.3 UWC-136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WCDMA 网络规划设计 |
4.1 概述 |
4.2 业务量强度 |
4.3 性能测量 |
4.4 无线网络的规划过程 |
4.4.1 准备阶段 |
4.4.2 小区估算 |
4.4.3 详细的网络规划 |
4.5 CDMA 中的微小区网络规划 |
4.5.1 拐角效应 |
4.5.2 微小区/宏小区在同一频率上 |
4.6 室内规划 |
4.7 分区和智能天线 |
4.8 网络计算 |
4.8.1 BTS 信道单元规划 |
4.8.2 BSC 和交换机数目、HLR 和VLR 信令业务量 |
4.8.3 传输容量 |
4.8.4 传输网络优化 |
4.9 共存 |
4.9.1 互调(IM) |
4.9.2 保护频段和保护带 |
4.10 频率共享 |
4.11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海移动WCDMA 无线组网设计实例 |
5.1 根据覆盖进行小区规划 |
5.1.1 基本参数的定义 |
5.1.2 无限覆盖估算 |
5.2 根据容量进行小区规划 |
5.2.1 基本原理 |
5.2.2 基本参数定义 |
5.3 上海地区设计方案模拟仿真 |
5.3.1 整体建设思路 |
5.3.2 规划参数取定 |
5.3.3 站址规划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4)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的发展与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移动通信发展简史 |
2 发展3G的必然性 |
3 3G的标准化进程 |
4 3G系统的构成 |
5 结束语 |
(5)基于3G核心网的超级分布式归属移位寄存器测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 |
2.1 第三代移动通信概述 |
2.2 第三代移动通信三大技术评述 |
2.3 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IMS 技术 |
第三章 超级分布式归属移位寄存器的研究 |
3.1 归属移位寄存器(HLR)的基本原理 |
3.2 分布式归属移位寄存器(S-DHLR)的研究 |
3.3 分布式归属移位寄存器(S-DHLR)支持的协议协同工作功能 |
第四章 软件测试理论与方法 |
4.1 软件测试的一般性理论 |
4.2 软件测试的过程 |
4.3 本论文采取的测试策略 |
第五章 分布式归属移位寄存器的软件测试 |
5.1 测试系统设计 |
5.2 S-DHLR 软件测试的基本流程 |
5.3 S-DHLR 软件测试的实现 |
5.4 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工作的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6)浅谈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性能 |
3G简介 |
3G的基本特征 |
3G标准中的主要技术 |
1、TD-SCDMA技术 |
2、智能天线技术 |
3、WAP技术 |
4、快速无线IP技术 |
5、软件无线电技术 |
6、多载波技术 |
7、多用户检测技术 |
8、功率控制技术 |
3G的新增业务 |
(9)4G的发展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发展现状和特点 |
可能涉及的核心技术 |
OFDM技术 |
软件无线电技术 |
智能天线 |
空中接口在多址方式上的挑战 |
2006研华全球技术应用高峰论坛 |
(10)GSM/3G无缝网络融合技术及网关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移动通信发展现状 |
1.2 GSM 与 CDMA 网络双向融合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
2.1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主要目标 |
2.2 第三代移动通信提供的主要业务 |
2.3 IMT-2000 概述 |
2.4 WCDMA 系统结构、关键技术及其主要特点 |
2.5 CDMA 2000 系统结构、关键技术及其主要特点 |
2.6 TD-SCDMA 系统结构、关键技术及其主要特点 |
2.7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主流体制的比较分析 |
第三章 GSM 与3G 网络双向融合的解决方案 |
3.1 GSM 与3G 网络融合的组网策略 |
3.2 GSM/WCDMA 无缝网络解决方案 |
3.3 GSM 与 CDMA 2000 网络融合解决方案 |
第四章 针对某一地区网络状况规划3G 后的网络情况 |
4.1 某一地区 GSM 数字移动通信网现状 |
4.2 本地区 GSM 数字移动通信网现状 |
4.3 某一地区设计3G 网络后的数字移动通信网探讨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四、IMT—2000: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传输技术的分析[J]. 张传均,陈阳. 电子制作, 2013(11)
- [2]第三代移动通信概述[J]. 陆晓生,田国杰.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10(S1)
- [3]WCDMA移动通信无线组网技术分析[D]. 王延涛.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6)
- [4]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的发展与现状[J]. 孙承先.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07(06)
- [5]基于3G核心网的超级分布式归属移位寄存器测试的研究[D]. 刘杨.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5)
- [6]浅谈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J]. 杨松鹤. 厦门科技, 2006(06)
- [7]3G及其无线传输技术[J]. 高辉. 科技资讯, 2006(31)
- [8]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发展与挑战[J]. 周夕良. 信息与电子工程, 2006(02)
- [9]4G的发展与挑战[J]. 周夕良. 电子技术, 2006(04)
- [10]GSM/3G无缝网络融合技术及网关解决方案[D]. 尚学忠. 吉林大学, 2006(10)
标签:中国移动论文; 通信论文;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论文; 移位寄存器论文; gsm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