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治丽水市区“三条河”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胡津峰[1](2014)在《财政支农支出的效率研究 ——以浙江松阳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农业在任何国家的经济地位中都占据着关键位置,农业能否得到持续发展关乎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以及社会的安定团结,学界一直十分关注财政对农业支持的有效性。同时,农业又有其特殊性,不仅属于弱质产业,而且具有正外部性,往往造成投入不足,所以政府必须弥补私人投入不足,通过财政支农支出等方式对农业进行扶持,以保证农业的健康发展。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我国在农业方面的财政支出效率较低。县域所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也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体的“细胞”,作为县域内的主导者,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县域内经济是否健康运行,是整个经济体能否完成目标的重要因素。从县级层面对政府相关事务的探讨,逐渐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从县级层面研究财政支农效率的定量分析并不多,尤其是从这一角度对效率的具体变化以及效果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松阳县财政农业支出效率作为定量分析的研究对象,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从理论的层面阐述政府对农业支持的必然需求;(2)搜集1978-2011年松阳县财政支出总额、财政支农支出、农业生产总值等相关财政支农支出数据分析松阳县政府对农业支出的绝对规模以及相对规模;(3)根据1978-2011年财政支农支出数据以及2011年浙江省部分县(市区)所取得的相关数据,运用数据包络(DEA)的研究方法,对松阳县财政支农支出效率以纵向和横向视角进行比较分析;(4)从正向以及负向角度对松阳县财政支农支出效率进行阐述。过去多数关于此方面的研究集中在宏观层面,本文选择从县级层面的微观视角进行探讨。本文的研究结论是:(1)对于农业发展而言,财政支出的作用十分显着,尽管近年来松阳县的财政支农支出不断增长,但其相对比例并不高,而且波动幅度较大。(2)时间序列得出的分析结果表明,松阳县财政支农支出效率的综合指标偏低,多数年份偏离最优的生产前沿面。通过对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比较发现,造成综合效率值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松阳县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效率较低。县级财政相对困难,中央、省级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欠发达地区有其不可避免的劣势,资金的欠缺使其无法充分投入,因而上一级以及中央政府应该发挥其职能,加大投入力度,同时注重管理,使得资金发挥最佳效用。(3)以浙江省部分县(市区)财政支农支出的综合效率看,松阳县财政支农支出的综合效率较低,但是纯技术效率相比处于中上水平。同时,与不同地区的比较中,松阳县财政支农支出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政府应加大农业方面的投入。(4)通过DEA模型的数据分析,我们也发现:其一,与通常印象不同的是经济落后地区,财政支农资金效率中的技术效率并不一定很低,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地区;其二,某一地区与以前年份相比得到规模报酬递增或递减的结论,很可能与将其同其它地区比较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因而,参照对象的选择对于最终结论形成可能至关重要。
丽水市政府咨询委课题组,张向北,陈国锋,耿如恒[2](2013)在《优化市区空气环境质量 提升生态丽水良好形象》文中研究指明在多维度分析丽水市区空气质量状况、影响环境空气质量之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市区空气环境质量的五项建议:一是严格控制建筑施工粉尘,二是强化机动车尾气污染监管,三是切实减少燃煤废气污染物排放,四是加强餐饮业油烟污染管理,五是认真研究改善区域小气候。
陈殿美[3](2013)在《城镇化进程中江苏农民就地市民化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让绝大部分的农民变市民是世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实体,现代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阶段,农民市民化问题摆上了重要日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既要考虑农民向城市有序转移的市民化问题,更要关注农民就地市民化问题。前者已经在实践中探索出一些成功经验并得到不断推进,而后者由于其数量的庞大和特殊性,关注度并不高。中国农村地域辽阔、农业人口众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最大的问题。即使每年城镇化提高1个百分点,10年后,仍然有近5亿农民生活在农村。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引导这部分农民就地市民化,使他们的生活条件达到市民标准,充分享受与市民等值的公共服务、公民权益和文明生活,享受与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将会大幅度提升农民生活水平,逐渐缩小城乡生活水平差距,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江苏省作为全国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先行者,农村城镇化取得了骄人业绩。农民收入、居住条件、用水条件、通讯条件、教育水平、医疗水平等方面与市民差距在逐步缩小,在提升农民就地市民化水平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论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综合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方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和模型分析法,结合统计年鉴与调研数据,对江苏省农民就地市民化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研究,从中探索农民就地市民化的普遍特征、普遍规律,以期进一步丰富我国农民就地市民化的理论研究,提供农民就地市民化评价标准,并对新一轮农村城镇化应注意的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本文首先就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及方法进行了阐述,对国内外与本文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对基本概念予以界定。主要阐述了农民市民化的相关理论,并尝试界定了农民就地市民化的概念。其次,本文结合江苏省农民就地市民化的发展历程与优势条件,采用江苏省13个地市级的统计数据,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拟对江苏省农民就地市民化进行总体评估,并得出江苏省农民就地市民化发展的成绩与不足。再次,在此基础上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韩国五国的典型农民市民化模式中寻找合理内核,借鉴其成功经验。最后,提出进一步推进江苏省农民就地市民化发展的对策建议,即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科学规划与加大投入,推进农民就地居住社区化;推进转产转业,促进农民就地就业非农化;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就地变市民自主化;完善保障制度,实现农民市民待遇均等化;重视城镇文明建设,促进农民就地生活方式现代化等。
金志勇[4](2012)在《丽水市创建森林城市的实践与探索》文中研究表明丽水市是浙江省生态禀赋极为丰富的山区城市,也是发达省份浙江的一个欠发达城市。创建森林城市是丽水适应时代发展潮流,造福于广大市民福祉的民生工程。当前丽水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丽水创建森林城市的优势为森林生态环境优越、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普及和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劣势为地方经济总量小基础差、森林与城市融合度不高和生态对区域经济贡献率低。在分析优劣势的基础上,丽水在创建森林城市实践中,认真解决和处理好扬长和避短两大问题。即借助生态文明不断普及的良好基础,营造良好创建条件;针对森林与城市融合度不高问题,拓展城市森林发展空间;发挥丽水森林禀赋优势,发掘城市森林效益和潜力,走出了一条具有丽水特色的森林城市创建路子。对丽水建设森林城市特征进行总结和提炼,主要有3条经验。一是丽水作为生态环境一流的林区城市“优势放大”的建设特征,包括建设公益林提质放大绿色生态屏障优势、集体林改放大森林经营优势和森林旅游开发放大森林生态禀赋优势。二是丽水作为欠发达山区城市“开源节流”建设特征。包括采取近自然路径建设、采取节水节力节财效益控制、森林城市为长期建设过程、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参与和创新模式统筹推进。三是丽水作为发达省份城市“适度超前”建设特征。包括积极倡导环境友好型超前消费、森林公园免费开放和黄金地段建设城市绿地。四是丽水作为林区城市“文化弘扬”建设特征。包括森林文化搭台唱戏、市树市花评选和古树名木拯救保护。
Forestry Bureau of Lishui City,Zhejiang Province,Lishui 323000[5](2011)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提升丽水城市养生品质》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浙江省丽水市开展以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为主抓手的宜居养生城市建设经验。其理念是"把自然山水和森林引进城市",其格局是变"森林围城"至"森林进城","开门见山"到"开门见绿、抬头见树"。目前山上的森林实现了由"景观林"到"景观成林",人居环境明显优化,森林质量显着提高,生态经济也快速发展,由"秀山丽水"变为"养生福地"。
姜凤薇[6](2011)在《胶州城市防洪现状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自古以来,河流区域就是商贸集中、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的集中地,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是沿江河两岸发展起来的,河流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但同时,又给城市的安全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历史上不少沿河城市都有过被洪水侵袭的经历。而我国治水的历史也非常悠久,从远古女娲补天的传说,到夏禹治水的传奇,再到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兴建都江堰的事例,这些治水的成功范例被人们代代传诵着。随着历史的变迁,环境的改变,当今社会对防洪治水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的防洪工程已不仅仅是抵御洪水,更朝着管理洪水的方向发展着。防洪工程也在与时俱进地进步着,防洪不仅事关城市的安危,更关系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好城市防洪工作,就必须跟上时代步伐、统筹兼顾,不但使城市防洪与城市建设一同发展,还要使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成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契机。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防洪已成为许多城市汛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城市防洪的意义是在于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尽可能地降低洪水带来的损失。我国大部分的城市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前期规划并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抗洪能力薄弱,这也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不仅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提高城市品质的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市因规模的扩大,一旦遭受到洪水来袭,同等洪水造成的损失也是以前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目前的防洪工作尤为重要,城市防洪工程,是消除水患、保证城市安全的重要屏障,是保证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目前,我国对城市防洪问题的研究远远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速度,这不仅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防洪工程不仅是一项保民平安的“民心工程”,同时也是整个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防洪问题是不仅是关乎到个人安危,更是关系到全社会的事情,应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针对这种现状,本文通过横向对比国际、国内的防洪现状,纵向研究古往今来洪水给人们带来的灾害,综合观察之后,以胶州为载体,通过对胶州城市防洪的现状的研究,吸收国际、国内先进的防洪理念,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防洪方法,制定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防洪对策。我国的城市防洪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防汛预案不完善,机构设置不够完备,城市防洪工作的各个环节还有待完善,还需要开展大量的工作来来使防洪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城市防洪是新兴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需要在我们在工作中通过实践来总结,通过总结来完善,胶州的城市防洪对策将来也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合理,并努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成为民生发展的重要保障。
费潇[7](2009)在《区域服务业空间分层发展演变研究——以浙江省服务业发展为例》文中指出本文从空间角度出发,分析浙江省服务业在三个层面的空间布局演变情况,一是区域内与区域外,指区域服务业的引进、替代与走出去态势;二是区域内发达与欠发达地区,指区域服务业的空间差异与优势互补发展;三是城里与城外,指服务业在城区、城郊及与农村的分工格局。区域服务业空间分层研究,反映了当前服务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对于促进服务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李丹[8](2005)在《中国现代城市设计实践类型分析》文中认为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进行过像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经历的高速城市化过程,中国的城市空间环境也正以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发生着巨大转变。面对如此大规模、高速化的城市变革和城市发展,迫切需要更加理性和清晰地认识城市发展建设的客观规律,以指导中国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自上世纪80 年代至今,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经历了近20 年的发展历程,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其中存在的问题、经验和教训迫切需要进行理性和清晰的总结。本论文从城市设计实践类型的角度,对近20 年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的实践发展进行了分析总结。论文从城市设计实践分类方法开始,结合中国现代城市设计实践的发展现状,对近20 年来中国现代城市设计实践类型进行了分阶段统计分析,并通过与同时期西方现代城市设计实践类型及其发展的比较,分析了影响城市设计实践类型发展的相关背景因素,指出了我国城市设计实践类型发展存在的不足。论文最后结合对我国现代城市设计实践发展的展望,提出:中国现代城市设计实践类型近期将由“工程-产品型”转化为“政策-过程型”,远期将进一步向“综合-管理型”方向发展。相应的,城市设计实践的价值取向、城市设计控制体系及成果表现形式也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许连君[9](2005)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轨时期,土地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土地的利用结构、开发模式等方面也随之产生巨大的变化。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受制于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受制于区域历史背景、土地资源条件等相关因素影响,那么采用何种土地开发模式、选择何种土地利用方向及在研究土地利用战略的相关问题方面,都将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选取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为切入点,并以浙江省经济发达地区的金华市区为例,结合作者所参与的金华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4-2020年)课题,进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回顾了国内外战略研究的历程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战略的研究动态,在评述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同时也制定土地利用战略,但由于研究得还不够深入、全面,如土地利用开发模式及战略的研究思路等方面,因此开展本课题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研究领域的不足,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二部分是土地利用战略的理论篇。本文主要通过对企业经营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环境战略等相关战略研究的分析,并阐述这些战略与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联系,利用相关战略研究的方法论和战略思想,来完善土地利用的战略思想、概念体系及技术路线等。 第三部分是案例分析篇。本文以浙江省经济发达地区的金华地区为例,通过对金华地区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设计土地利用模式,提出土地利用的要求及方向选择,在此基础上来制定金华地区土地利用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及战略措施。在案例分析的同时,充分运用了主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SWOT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及模型设计等方法,使得在战略研究的方法上有所创新。
丁彩霄,谢良城[10](2002)在《整治丽水市区“三条河”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浙江省丽水市区内的丽阳坑、环城河、好溪堰俗称“三条河”。本文介绍了“三条河”的简史和污染现状,阐述了保护“三条河”的重要性,提出整治“三条河”的建议和措施。
二、整治丽水市区“三条河”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整治丽水市区“三条河”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财政支农支出的效率研究 ——以浙江松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
2.1 财政支农的理论基础 |
2.1.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
2.1.2 农业是弱质产业 |
2.1.3 农业外部性和公共品属性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效率与效益 |
2.2.2 财政效率 |
2.2.3 财政支农支出 |
2.2.4 财政支农政策类型 |
2.2.5 财政经济效率 |
2.2.6 财政支农支出效率 |
2.2.7 统计指标说明 |
第三章 松阳县财政支农支出现状分析 |
3.1 松阳县农业发展基本概况 |
3.2 松阳县财政支农支出力度分析 |
3.2.1 财政对农业支出的绝对规模 |
3.2.2 财政对农业支出的相对规模 |
第四章 松阳县财政支农支出使用效率的DEA模型分析 |
4.1 财政支农支出使用效率的测算方法评价 |
4.2 数据包络分析简述 |
4.3 DEA基本原理和基本模型 |
4.4 研究范围及指标选取 |
4.5 DEA测算过程 |
4.6 结果分析 |
4.6.1 纵向财政支农资金效率分析 |
4.6.2 横向财政支农资金效率分析 |
第五章 松阳县财政支农支出使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影响使用效率的正向因素 |
5.2 影响使用效率的负向因素 |
5.2.1 财力有限的影响 |
5.2.2 转移支付的影响 |
5.2.3 财权事权错位的影响 |
5.2.4 政府政绩观的影响 |
5.2.5 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欠缺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优化市区空气环境质量 提升生态丽水良好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丽水市区空气质量状况 |
(一) 空气质量情况 |
(二) 空气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 |
(三) 空气中首要污染物 |
二、影响丽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的因素分析 |
(一) 自然因素 |
(二) 人为因素 |
1. 建筑粉尘 |
2. 机动车尾气 |
3. 燃煤 (锅炉) 烟尘 |
4. 餐饮业油烟 |
5. 焚烧杂物和烧灰 |
三、优化市区空气环境质量的建议 |
(一) 严格控制建筑施工粉尘 |
(二) 强化机动车尾气污染监管 |
(三) 切实减少燃煤废气污染物排放 |
(四) 加强餐饮业油烟污染管理 |
(五) 认真研究改善区域小气候 |
(3)城镇化进程中江苏农民就地市民化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创新之处 |
1.4.1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农民就地市民化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市民的概念 |
2.1.2 农民市民化的内涵 |
2.1.3 农民就地市民化的概念与特征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理论 |
2.2.2 托达罗收入预期理论 |
2.2.3 农村城镇化发展理论 |
2.2.4 城乡一体化理论 |
3 江苏省农民就地市民化发展历程与优势条件分析 |
3.1 江苏省农民就地市民化的发展历程 |
3.2 江苏省农民就地市民化的优势条件分析 |
3.2.1 经济较快增长为农民就业拓宽空间 |
3.2.2 小康社会建设成效显着促进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
3.2.3 城乡统筹发展有力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
3.2.4 政府率先主导城镇化规划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
3.2.5 地区间城镇经济协调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差异逐步缩小 |
4 江苏省农民就地市民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综合评价分析 |
4.1 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1 构建原则 |
4.1.2 指标选取 |
4.1.3 指标体系建立 |
4.2 数据收集与方法选择 |
4.2.1 评价方法 |
4.2.2 层次分析法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3 数据收集与处理 |
4.2.4 多指标评价模型的确立 |
4.3 综合评价分析 |
4.3.1 纵向评价与分析 |
4.3.2 横向评价与分析 |
4.3.3 江苏农民就地市民化个案实践——张家港市永联村 |
5 江苏省农民就地市民化障碍因素分析 |
5.1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困难 |
5.2 土地产权制度缺陷大 |
5.3 新型农村社区制度身份与农民心里身份不匹配 |
5.4 公共服务供给失衡 |
5.5 就业机会不均等 |
6 国外农民就地市民化的经验与借鉴 |
6.1 美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同步发展实现农民就地市民化 |
6.1.1 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就地非农化 |
6.1.2 大城市化—城市病态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农民市民化 |
6.2 英国——借助小城镇规模发展实现农民就地市民化 |
6.2.1 “逆城市化”理论为指导,借助乡村城镇化实现农民就地市民化 |
6.2.2 科学性与可持续性为原则,依靠小城镇建设规划保障农民就地市民化 |
6.3 德国——注重城镇宜居环境建设实现农民就地市民化 |
6.4 日本——发挥主导产业作用实现农民就地市民化 |
6.4.1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推进农村地区建设 |
6.4.2 工业资本下乡促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
6.5 韩国——统筹城乡等值化发展实现农民就地市民化 |
6.6 国外经验对江苏农民就地市民化的启示 |
7 进一步推进江苏省农民就地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
7.1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管理一体化 |
7.2 科学规划与有效管理,推进农民就地居住社区化 |
7.3 转产转业,促进农民就地就业非农化 |
7.4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就地变市民自主化 |
7.5 完善保障制度,实现农民市民待遇均等化 |
7.6 重视城镇文明建设,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丽水市创建森林城市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2 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2.1.1 国内外城市森林发展历史 |
2.1.2 城市森林提出背景 |
2.1.3 城市森林建设范畴 |
2.1.4 国内外城市森林发展趋势 |
2.1.5 国内外城市森林建设的不足 |
2.1.6 值得丽水参考的经验 |
2.2 研究背景 |
2.2.1 森林城市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
2.2.2 森林城市是丽水区域功能定位的客观要求 |
2.2.3 城市森林是推进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
2.3 研究意义 |
2.3.1 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
2.3.2 有利于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
2.3.3 有利于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
2.4 研究内容 |
2.4.1 丽水创建森林城市SWOT分析 |
2.4.2 丽水创建森林城市实践 |
2.4.3 丽水城市森林建设途径 |
3 研究方法 |
3.1 二手资料收集 |
3.2 实证调查 |
3.3 市民访谈 |
3.3.1 访谈对象 |
3.3.2 访谈方式 |
4 丽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SWOT分析 |
4.1 丽水自然社会概况 |
4.1.1 自然概况 |
4.1.2 社会经济状况 |
4.1.3 生态环境状况 |
4.1.4 城区绿化状况 |
4.2 优势分析 |
4.2.1 森林生态环境优越 |
4.2.2 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普及 |
4.2.3 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
4.3 劣势分析 |
4.3.1 地方经济总量小基础差 |
4.3.2 森林与城市融合度不高 |
4.3.3 生态对区域经济贡献率低 |
4.4 对策和机会 |
4.4.1 对策 |
4.4.2 机会 |
5 丽水创建森林城市实践 |
5.1 借助生态文明不断普及的良好基础,营造良好的创建条件 |
5.1.1 依托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强力推进 |
5.1.2 积极倡导城市森林建设理念 |
5.1.3 大力弘扬城市森林生态文化 |
5.2 针对森林与城市融合度不高问题,努力拓展城市森林发展空间 |
5.2.1 以瓯江沿岸的滨水绿带为主轴,精心打造城市绿轴 |
5.2.2 以城市绿带美化升级为抓手,全力推进引绿进城 |
5.2.3 以城市公园建设为手段,引领创建森林群落 |
5 .2.4 以城乡森林道建设为贯穿,构建城乡一体 |
5.3 发挥丽水森林禀赋优势,不断发掘城市森林效益和潜力 |
5.3.1 以山上森林为基础,积极构建绿色屏障 |
5.3.2 以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底子,大力发展森林产业 |
5.3.3 推动森林健康发展,大力建设森林氧吧 |
6 丽水市森林城市建设特征 |
6.1 “优势放大”建设特征 |
6.1.1 通过公益林增扩提质放大优势 |
6.1.2 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放大优势 |
6.1.3 通过森林旅游开发放大优势 |
6.2 “开源节流”建设特征 |
6.2.1 采取近自然路径建设实现开源节流 |
6.2.2 采取严格的效益控制实现开源节流 |
6.2.3 采取延长创建时间实现开源节流 |
6.2.4 采取吸引市民参与实现开源节流 |
6.2.5 通过创新模式实现开源节流 |
6.3 “适度超前”建设特征 |
6.3.1 倡导环境友好型的超前消费 |
6.3.2 创造亲近自然的超前条件 |
6.3.3 实现财政倾斜的超前享受 |
6.4 “文化弘扬”建设特征 |
6.4.1 通过开展生态活动弘扬森林文化 |
6.4.2 通过评选市树市花弘扬森林文化 |
6.4.3 通过保护古树名木弘扬森林文化 |
7 结论 |
7.1 丽水市创建森林城市的优势和不足 |
7.2 丽水市创建森林城市的做法 |
7.3 丽水市森林城市的建设特征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导师简介 |
致谢 |
(5)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提升丽水城市养生品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创森理念:“把自然山水和森林引进城市” |
3 创森格局:从“森林围城”到“森林进城” |
3.1 城市里森林实现由“开门见山”到“开门见绿, 抬头见树” |
3.2 连接城市乡村的森林廊道实现由“山上造林为主”到“山上造林平地绿化并重” |
3.3 山上森林实现由“景观林”到“景观成林” |
3.4 森林产业实现由“砍树经济”到“看树经济” |
4 创森成效:由“秀山丽水”为“养生福地” |
4.1 人居环境明显优化 |
4.2 森林质量显着提高 |
4.3 生态经济也快速发展 |
(6)胶州城市防洪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1. 城市概况 |
2. 防洪工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2.1 历史洪涝灾害 |
2.2 胶州市防洪现状 |
2.3 存在问题 |
3. 胶州城市防洪对策 |
3.1 制定防洪规划 |
3.1.1 防洪规划目标和原则 |
3.1.2 防洪工程总体方案规划 |
3.2 防洪工程措施 |
3.2.1 防洪工程管理规划 |
3.2.2 胶州市防洪工程实施方案 |
3.2.3 工程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
3.3 非工程措施 |
3.3.1 防洪指挥系统 |
3.3.2 防洪预案 |
3.3.3 其他非工程措施 |
4. 防洪工程对环境影响 |
4.1 防洪工程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
4.2 防洪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8)中国现代城市设计实践类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提出问题 |
1.2 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论文研究的方法及论文框架 |
2 中国现代城市设计实践类型分析 |
2.1 时间界定 |
2.2 中国现代城市设计实践分类 |
2.3 中国现代城市设计实践类型分阶段统计分析 |
3 近二十年中西方城市设计实践类型及背景的比较分析 |
3.1 近二十年西方现代城市设计实践类型及发展 |
3.2 近二十年中西方城市设计实践类型比较 |
3.3 近二十年中西方城市设计实践的背景比较分析 |
4 中国现代城市设计实践的发展与展望 |
4.1 欧美现代城市设计实践走向及启示 |
4.2 社会发展对中国现代城市设计实践可能产生的影响 |
4.3 中国现代城市设计实践展望 |
5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9)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地利用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图表目录 |
第一篇 导论 |
1 导论 |
1.1 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历程 |
1.1.1 国外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历程 |
1.1.2 国内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历程 |
1.2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动态 |
1.2.1 国内外战略研究动态 |
1.2.2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动态 |
1.2.3 研究课题的提出、研究的核心及研究意义 |
第二篇 土地利用战略的理论篇 |
2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
2.1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 相关战略研究 |
2.2.1 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
2.2.2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
2.2.3 环境保护战略 |
2.2.4 土地利用战略与上述相关战略的联系 |
2.3 土地利用战略的完善 |
2.3.1 战略地位 |
2.3.2 战略思想 |
2.3.3 概念体系 |
2.3.4 技术路线 |
第三篇 案例分析篇-金华市区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
3 金华市区基本面概况 |
3.1 地理位置 |
3.2 社会经济发展 |
3.3 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的特点 |
4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区域功能定位 |
4.1 宏观经济分析 |
4.2 城市群内各城市经济功能联系的分析 |
4.3 金华市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选择 |
4.4 金华市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定位 |
5 土地利用模式 |
5.1 城市群体土地利用模式 |
5.2 我国中等城市郊区土地非农开发及其合理利用模式设计 |
5.3 城市群发展对土地利用的要求 |
5.4 金华市区土地利用方向的选择 |
6 金华市区土地开发和利用的SWOT分析 |
6.1 优势与机遇 |
6.2 劣势与挑战 |
7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
7.1 土地利用战略的制定原则 |
7.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 |
7.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战略目标 |
7.4 土地利用的战略重点 |
8 土地利用的战略措施 |
8.1 加强国土观念教育,提高全社会对于珍惜土地重要性的认识 |
8.2 发挥土地市场功能,鼓励土地合理流转 |
8.3 树立规划导向意识,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 |
8.4 “节流 |
8.5 深化土地管理改革,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附录一 |
四、整治丽水市区“三条河”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财政支农支出的效率研究 ——以浙江松阳为例[D]. 胡津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2]优化市区空气环境质量 提升生态丽水良好形象[J]. 丽水市政府咨询委课题组,张向北,陈国锋,耿如恒. 丽水学院学报, 2013(04)
- [3]城镇化进程中江苏农民就地市民化综合评价研究[D]. 陈殿美.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
- [4]丽水市创建森林城市的实践与探索[D]. 金志勇. 浙江农林大学, 2012(06)
- [5]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提升丽水城市养生品质[J]. Forestry Bureau of Lishui City,Zhejiang Province,Lishui 323000. 林业经济, 2011(09)
- [6]胶州城市防洪现状与对策[D]. 姜凤薇.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4)
- [7]区域服务业空间分层发展演变研究——以浙江省服务业发展为例[J]. 费潇.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2)
- [8]中国现代城市设计实践类型分析[D]. 李丹.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
- [9]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地利用战略研究[D]. 许连君. 浙江大学, 2005(06)
- [10]整治丽水市区“三条河”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J]. 丁彩霄,谢良城. 中国环境管理, 200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