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生存期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伍好[1](2021)在《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与单纯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探究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是否优于单纯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2、观察卡瑞利珠单抗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原发性肝癌中晚期患者;经过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的筛选,共入组44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卡瑞利珠单抗联合TACE治疗组22例,单纯TACE治疗组22例;记录两组病人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后并发症、住院天数、TACE次数及卡瑞利珠单抗使用次数;随访两组治疗后第1、3、5、7个月肿瘤治疗情况,统计最佳疗效及相应月份肿瘤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随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时间;收集及分析以上数据,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不同治疗方式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44例患者随访9-21个月;1、患者一般情况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BCLC分期、Child-pugh分级、体能ECOG评分、是否远处转移、是否存在门静脉癌栓及肿瘤血供情况等等)及两组实验室相关检查(肝功能、凝血功能及AFP等等)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2、TACE治疗相关情况卡瑞利珠单抗联合TACE治疗与单纯TACE治疗组在TACE治疗次数、术后栓塞综合征发生率及术后平均住院天数的差异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3、局部疗效评估(1)记录每例患者最佳的疗效,最佳疗效时卡瑞利珠单抗联合TACE治疗组客观缓解率(81.82%)明显高于单纯TACE治疗(50.0%)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5)。(2)术后第1个月疗效评价;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68.18%)及疾病控制率(86.36%)高于单纯TACE组客观缓解率(50.50%)及疾病控制率(77.27%),但两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3)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组术后第3月的客观缓解率(77.27%)明显高于单纯TACE治疗组的(45.45%),且差异(P=0.030<0.05)有统计学意义;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疾病控制率(90.90%)高于单纯TACE治疗组(68.18%),但两组差异(P=0.062>0.05)无统计学意义。(4)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组术后第5个月的客观缓解率(72.27%)、疾病控制率(90.90%)明显高于单纯TACE的客观缓解率(31.82%)、疾病缓解率(54.55%),且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5)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组术后第7个月的客观缓解率(54.55%)、疾病控制率(77.27%)明显高于单纯TACE的客观缓解率(22.73%)、疾病缓解率(31.82%),且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4、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比较(1)44例患者中仍有2例患者在随访结束时病灶处于未进展状态,卡瑞利珠单抗联合TACE治疗组和单纯TACE治疗组分别为1例。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差异(P=0.035<0.05)有统计学意义,卡瑞利珠单抗联合TACE治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8.0(95%CI,6.692-9.31)个月及无进展生存期平均值8.1(95%CI,6.62-9.57)个月明显高于单纯TACE治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5.0(95%CI,2.70-7.298)个月及无进展生存期均值5.4(95%CI,3.92-6.90)个月。(2)卡瑞利珠单抗联合TACE治疗组有12例患者、单纯TACE治疗组有7例患者至随访结束中未到OS时间。两组患者总生存期差异(P=0.032<0.05)有统计学意义;卡瑞利珠单抗联合TACE治疗组中位总生存期为15.00(95%CI,11.66-18.34)个月,明显高于单纯TACE治疗中位OS时间10.00(95%CI,8.02-11.98)个月。5、卡瑞利珠单抗治疗不良反应情况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100%;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共18例(81.82%),其中一级反应15例(68.18%);二级反应3例(13.6%);食欲下降6(27.27%)例;乏力2(9.1%)例;输液反应1例(4.54%);腹泻2例(9.1%);白细胞减低出现2(9.1%)例;促甲状腺升高2例(9.1%)、丙氨酸激酶升高3例(13.6%)。结论1、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中晚期肝癌较单纯TACE治疗更具优势;2、卡瑞利珠单抗治疗中晚期肝癌免疫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但级别一般较低;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中晚期肝癌是安全有效的。
刘皎皎[2](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王欢[3](2021)在《TACE联合索拉非尼与单独应用TACE对治疗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癌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TACE联合索拉菲尼与单独应用TACE对治疗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癌安全性与有效性,并讨论其降期转化的可行性[方法]通过计算机系统地检索中外文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维普期刊、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等,寻找对比TACE联合索拉非尼与单独使用TACE治疗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癌的文献。整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提取数据。运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2651例患者,其中TACE联合索拉菲尼的联合组1320例,单独应用TACE的对照组1331例。本Meta分析:六个月生存率(OR=3.29,95%CI:1.91 to 5.66,P<0.0001),一年生存率(OR=3.03,95%CI:2.32 to 3.96,P<0.00001),两年生存率(OR=2.40,95%CI:1.09 to 5.31,P<0.03)经敏感性分析剔除Kudo这篇文献后(OR=3.22,95%CI:1.96 to 5.29,P<0.00001),完全缓解率(OR=1.70,95%CI:1.21 to 2.38,P=0.002),部分缓解率(OR=1.64,95%CI:1.36 to 1.99,P<0.00001),客观有效率(OR=1.87,95%CI:1.55 to 2.25,P<0.00001),疾病控制率(OR=3.17,95%CI:2.11 to 4.79,P<0.00001),发热(OR=1.12,95%CI:0.79 to 1.60,P=0.53),高血压(OR=2.42,95%CI:1.76 to 3.32,P<0.00001),手足综合征(OR=14.75,95%CI:10.66 to 20.41,P<0.00001),骨髓抑制(OR=1.15,95%CI:0.83 to 1.60,P=0.41),肝功能异常(OR=1.14,95%CI:0.85 to 1.53,P=0.37),疾病进展时间(HR=0.85,95%CI:0.74 to 0.99,P=0.04),中位生存期(HR=0.94,95%CI:0.76 to 1.16,P=0.57)。[结论]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癌的有效性上,六个月的、一年的和两年的生存率,联合组均优于对照组,但对于中位生存期,联合组与对照组相当,基于mRECIST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和客观有效率,联合组均优于对照组。安全性上,不良反应之发热、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联合组与对照组相当,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联合组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对降期转化的可行性,认为为了确实提高中晚期肝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在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后,对这部分患者有条件地实施外科干预,可能可以提高其远期生存获益。
潘树茂[4](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对治疗原发性肝癌中药组方规律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2)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对真实世界临床中药处方治疗PHC的用药规律进行挖掘与分析,为中医治疗PHC提供一定的参考。(3)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治疗PHC的中药核心药物组合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1)循证医学分析方法制定相关的检索策略,在CNKI、CBM、VIP、WANFANG、Pub 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口服中药联合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与单独使用TACE治疗PHC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相关临床文献,提取文献中的数据,利用Rev 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2)数据挖掘分析方法在江西省省会城市—南昌市的多所三级甲等医院,收集中医药治疗PHC的临床处方,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处方中治疗PHC的高频药物、性味归经、关联药物以及核心药物组合进行数据挖掘,进而分析中医药治疗PHC的用药规律。(3)网络药理学方法对于数据挖掘得到的核心药物组合,通过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检索相关中药的化合物以及化合物对应的靶点;在比较基因组数据库(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CTD)、人类疾病数据库(Mala Cards)等疾病数据库,检索和PHC相关的蛋白靶点。对两者靶点取交集,即为核心药物组合治疗PHC的潜在靶点,利用Cytoscape3.6.1软件和String在线分析平台,对潜在靶点进行蛋白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得到核心靶点。通过Discovery Studio 4.5软件对核心靶点和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最后,利用DAVID在线分析平台对潜在靶点进行GO生物功能及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1)通过循证医学方法,将口服中药联合TACE与单独使用TACE治疗PHC进行比较,共纳入75项研究,共包括7406例患者,其中治疗组3929例、对照组347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瘤体近期疗效改善、肿瘤标志物AFP的降低、肝功能改善、免疫功能的提高、卡氏评分改善率、中医证候的改善、生存率的提高和不良反应的降低方面,中药联合治疗PHC具有显着优势(P<0.01)。另外,在生存率的指标中,3月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但其余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中药联合TACE疗法可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结果较可靠,具有参考价值。其中对免疫功能中的CD8+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时,Meta分析结果发生显着性变化,提示中药联合治疗是否改善CD8+细胞水平,仍需更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支持。发表偏倚显示结果较为对称,表明偏倚不明显,但是存在一定的小样本效应。(2)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对中药处方治疗PHC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从临床真实世界得到904首中药处方,共涉及痰瘀互结、正虚瘀结、肝郁脾虚等10个证型。分析结果发现,临床治疗PHC常用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药等药物;药物四气多为寒、温、平,五味多为甘、苦、辛,归经多为脾、肝、胃、肺、心、肾经。白术、党参、茯苓、甘草,半夏、陈皮、柴胡、白芍、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药物处于核心地位,常与多种药物配伍出现。而其中白术、党参、茯苓、甘草四味药又最为常见,这与PHC患者正气虚弱有关,故以四君子汤加减配伍,以达健气补脾之功效。(3)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对数据挖掘得到的核心药物组合(以下简称为SJZB2,药物包括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进行作用机制的分析。结果发现:(1)槲皮素、木犀草素、芹菜素、熊果酸、汉黄芩素和山奈酚作用的靶点较多,属于SJZB2主要成分;(2)得到包括TP53、AKT1、VEGFA和MMP9等在内的18个核心靶点;(3)对槲皮素、木犀草素和芹菜素等活性化合物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对接结果显示配体和受体之间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并且参与对接的化合物大都具有抗癌活性,具有一定的参考性;(4)GO分析主要得到包括凋亡细胞的负调控、细胞增殖的负调控、血管生成和肝再生在内的124个生物过程,细胞质、核质、细胞外间隙和线粒体等在内的24组细胞组分,酶结合、蛋白质结合、相同蛋白质结合和转录因子结合等在内46组分子功能;(5)富集到91条KEGG信号通路,主要涉及癌症通路、乙型肝炎、胰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前列腺癌、黑色素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膀胱癌、胶质瘤、小细胞肺癌、VEGF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结论(1)中药联合TACE疗法治疗PHC具有更显着的治疗效果,具有增效减毒、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充分表明了中药在治疗PHC上具有潜在的研究与应用价值。(2)数据挖掘结果显示临床上治疗PHC的中药处方主要采用健脾益气、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方法多角度进行治疗,符合医家“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用药法则。(3)SJZB2主要通过诱导凋亡、阻滞周期、抗血管生成和调控炎症等多个复杂的生物过程、信号通路来治疗PHC,且彼此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进一步验证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思想,并且p53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得到了有关文献实验研究结果的佐证,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徐伟[5](2020)在《TACE联合冷冻消融治疗不可切除性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经皮穿刺冷冻消融治疗不可切除性巨块型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并初步观察对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青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不可切除性巨块型肝癌(最大径≥5cm)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纯TACE组,联合治疗组46例,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氩氦刀冷冻消融术,术后间隔1月复查,视复查情况间隔4-6周按需重复治疗。单纯TACE组44例,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术后间隔1月复查,视复查情况间隔4-6周按需重复治疗。对比近期客观缓解率;对比两组患者1年、2年、3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根据肿瘤大小、有无门脉癌栓分成亚组对比观察1年、2年、3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对比主要不良事件及次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结果;总样本中位生存时间14月,1年生存率65.6%,2年生存率23.3%,三年生存率4.4%。联合治疗组中位生存期18.4月,优于单纯TACE组的12.0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TACE术后1月,联合治疗组客观缓解率为63.0%,单纯TACE组客观缓解率为患者的4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首次TACE术后1月内无死亡病例发生,术后1月内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主要不良事件11例(23.9%),略高于单纯TACE组患者的7例(1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TACE术后1月两组患者的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高于单纯TAC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CD8+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低于单纯TAC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最大径<1Ocm患者队列,联合治疗亚组中位生存期22.3月,优于单纯TACE治疗亚组的12.3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最大径>10cm患者队列,联合治疗亚组中位生存期12.4月,单纯TACE亚组中位生存期11.7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门静脉侵犯的患者队列,联合治疗亚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9月,优于单纯TACE亚组的14.8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门静脉侵犯的患者队列,联合治疗亚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2月,单纯TACE亚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1.2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动脉介入治疗联合经皮冷冻消融治疗不可切除性大肝癌相较于单纯动脉介入治疗近期疗效显着,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是一种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法。远期疗效因患者异质性较大而有差异,在肿瘤最大径<10cm、无门静脉侵犯的患者群联合治疗优势更为显着。意义:不同特征的巨块型肝癌患者在经动脉介入治疗联合经皮冷冻消融治疗后短期均可获得较高的客观缓解率,但长期预后存在较大差异,提示巨块型肝癌患者近期客观缓解率高不一定能带来总生存期的延长,巨块型肝癌患者的预后评估需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及肿瘤异质性,进一步研究需增加样本量并细化风险因素分层分组。
穆锐,赵礼金[6](2020)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式已不仅仅局限于手术切除,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被认为是能够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病情、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有效治疗方法。本文就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许梅[7](2020)在《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观察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发热、肝区疼痛、腹胀便秘、恶心呕吐症状的发生情况,以及中医证候、KPS评分、肝功能指标的情况,探讨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作用及安全性,以及对中医证候、KPS评分、肝功能指标情况的影响,为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住院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3例(n=23),对照组给予TACE术后患者常规西医对症处理(退热、止吐、护肝、止痛),治疗组予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于术前d1穴位埋线治疗以及d1-d7桂枝加大黄汤随证加减水煎剂内服治疗,于术后d1-d7监测记录患者发热、肝区疼痛、腹胀便秘、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记录患者术前d1及术后d7的肝功能情况,分别于术后d1-d7运用中医证候积分表进行证候积分评测、以及KPS评分。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探讨桂枝加大黄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治疗作用。结果:(1)两组原发性肝癌患者在TACE术前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及KP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统计学差异。(2)治疗组在发热程度控制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腹胀便秘程度分级上,治疗组发生情况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治疗组在恶心呕吐程度分级上病例数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治疗组肝区疼痛发生病例及疼痛发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症状持续方面,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术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相比,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术后两组的KPS评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术后d7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升高,但治疗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可有效减轻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发热、腹胀便秘、肝区疼痛、恶心呕吐症状的发生程度,以及缩短该症状的持续发生时间,可明显改善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中医临床证候及KPS评分,以及术后肝功能损伤的恢复情况。
孙健[8](2020)在《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TACE术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对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TACE术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为提高治疗效果和准确评估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年1月份至2019年12月在苏北人民医院诊断的114例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患者被选进此项研究,所有患者符合2017年颁布的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的诊断标准,均经过临床症状、临床病理检查、上腹部增强CT、上腹部B超、甲胎蛋白检查证实。将所有患者按照住院号单双号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A组采用奥沙利铂联合雷替曲塞TACE治疗,对照组B组采用奥沙利铂联合表柔比星TACE治疗,两组均行2-5周期TACE治疗,记录所有患者基本特征,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AFP、肿瘤直径及不良反应情况。统计两组病例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生存期情况,寻找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患者随访研究采用生存分析。包括K-M法估计患者生存期,Log-rank法检验行分组变量之间生存曲线的比较,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SPSS 19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所有结果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1.1.近期疗效比较1.1.1肿瘤大小变化比较全部病例TACE治疗2周期后4~6周复查,依据mRECIST肿瘤疗效评价,雷替曲塞组(A组)与表柔比星组(B组),A组疾病控制率是87.93%;B组疾病控制率是82.14%,两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2 AFP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FP下降大于50%例数分别为24例和19例,下降率为41.37%和33.93%,两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远期疗效比较A、B两组患者的6、12、18、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3.10%、86.21%、50%、22.41%;91.07%、71.43%、28.53%、19.64%,两组患者的生存率比较,18月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进展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9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8、16个月,A组中位生存期18月大于B组中位生存期,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层分析,雷替曲塞组女性患者,乙肝患者,Child-Pugh分级B级患者,ECOG评分2分患者,肿瘤多发患者,肿瘤直径和大于8cm患者,有门脉癌栓患者,TNM分期Ⅲa期患者,术前AFP>400ug/ml较雷替曲塞组患者中位生存期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2.1两组患者的胃肠道反应比较A组发生8例,B组发生42例,AB组发生率分别为13.7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骨髓抑制比较根据两组血常规术前术后结果比较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下降例数为8例和17例,下降率为13.79%和3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肝功能损伤比较根据两组肝功能术前术后结果比较表明,术前的A组的ALT、AST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的ALT、AST低于B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生存期影响因素分析3.1.单因素分析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可能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ECOG评分、肿瘤数目、肿瘤直径、有无门脉癌栓、TNM分期、术后AFP变化、TACE治疗次数(P<0.05)。3.2多因素回归分析Cox回归进一步筛选出影响肝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为有无门脉癌栓、TNM分期、肿瘤个数、肿瘤大小、术后AFP值变化、TACE治疗次数。提示有门脉癌栓、TNM分期高、肿瘤多发、肿瘤大的肝癌患者预后较差;术后AFP值变化明显、TACE治疗次数多肝癌患者生存率相对较高。结论:1.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比表柔比星联合奥沙利铂好,不但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而且临床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更高。2.雷替曲塞组与表柔比星组比较,在女性患者,乙肝患者,Child-Pugh分级B级患者,ECOG评分2分患者,肿瘤多发患者,肿瘤直径和大于8cm患者,有门脉癌栓患者,TNM分期Ⅲa期患者,术前AFP>400ug/ml患者生存期有优势。3.影响肝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为有无门脉癌栓、TNM分期、肿瘤数目、肿瘤大小、术后AFP值变化、TACE治疗次数。
吴昊天[9](2020)在《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依据及启发。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诊治研究标准确定为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64例,将其分成两组,具体为TACE组(28例,患者行单一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A组(36例,患者行TACE+阿帕替尼联合治疗,口服阿帕替尼);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期间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 RECIST进行相关疗效评价分析。具体项目如下:两组患者一般社会学资料分析(性别、身高、体重、最大瘤径、肝功能Child-Pugh及基础性疾病等);不良反应: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蛋白尿、发热、恶心、呕吐、胸腹水发生率及肝硬化程度等;两组患者AFP水平分析;术后12个月内两组患者PFS生存曲线分析;Cox回归模型分析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并且对其独立危险因子做出统计分析。结果一般社会学资料: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Child-Pugh分级、肿瘤个数、主瘤直径、乙肝、KPS评分、BCLC分期、基础性疾病研究分析,p均大于0.05,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ACE次数比较分析,p=0.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FP水平分析:两组患者AFP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阿帕替尼干预组降低的幅度更加明显,在各个时间段比较均低于TACE组,在术后1周及术后1月的分析中,p=0.034及0.0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效果及生存率分析:在术后3个月的统计分析中,阿帕替尼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明显高于单独TACE治疗组,DCR比率分别为39.29%与66.67%,统计学数据p值为0.0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阿帕替尼干预组患者明显高于单独TACE治疗组,DCR比率分别为35.71%与55.56%,统计学数据p值为0.034(p<0.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分析阿帕替尼干预组患者依然明显高于单独TACE治疗组,DCR比率分别为21.42%与38.89%,统计学数据p值为0.029(p<0.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逐渐降低,阿帕替尼组要明显高于单独TACE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无进展生存期进行了比较分析。在随访的12~18个月内,单独TACE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为(6.15±1.23)个月,阿帕替尼干预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为(9.45±3.08)个月,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557,p=0.015,<0.05)不良反应统计分析:在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蛋白尿发生率方面,两组数据比较,阿帕替尼干预组数据比例明显较高,统计学数据p值分别为0.010,0.023,0.0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皮疹、消化道出血、肝功能障碍、发热、腹痛、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腹泻及乏力的统计分析中,p值均大于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预后高危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患者年龄、肿瘤直径、TACE次数以及阿帕替尼干预等项目数据分析提示p值分别为0.045,0.045,0.038,0.029,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高血压、Child-Pugh分级、评分、基础性疾病、AFP水平等项目数据分析p值均大于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TACE手术干预可以较好的降低血清AFP的表达含量,阿帕替尼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性作用,降低炎性反应及患者的复发率,提高康复的可能性。(2)阿帕替尼干预组术后3个月、6个月及9个月的疾病控制率明显高于非干预组;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疾病控制率逐渐降低,患者生活质量逐渐减弱。阿帕替尼干预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要明显高于单纯TACE组。(3)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预后的高危因素为患者年龄及肿瘤的直径;患者年龄越大,肝癌肿瘤的直径越大,患者TACE术后预后的良好性越差;而其TACE次数及阿帕替尼的干预是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预后的保护性因素,减少TACE次数以及阿帕替尼的干预均可以有效的提高肝癌患者术后预后的良好性,值得临床借鉴。
沈健[10](2020)在《循环肿瘤细胞及循环肿瘤DNA对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疗效的评估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循环肿瘤细胞对TACE治疗肝癌患者生存预后的预测价值目的:本课题对不可行切除术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患者进行 了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并通过检测上皮细胞粘附分子阳性的循环肿瘤细胞(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positive circulating tumor cell,EpCAM-positive CTC)数量,评价 CTC 在 HCC 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CellSearch系统检测了 97例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不可手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CTC数量。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来评价每个CTC计数截断值(1-10)对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survival,OS)的影响,基于风险比率,将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低水平CTC组(CTC计数0/1,计为0组)、中水平CTC组(CTC计数2-5,计为1组)以及高水平CTC组(CTC计数≥6,计为2组)。采用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模型来评价CTC数量与患者生存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根据入排标准,97例中8例患者达到排除标准而被剔除,最终共有89例HCC患者纳入本研究。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TC数量是肝癌患者TACE术后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的独立预测因素,P值分别为0.049和0.007。经调整混杂因素之后,高水平CTC组和中水平CTC组患者的死亡风险分别比低水平CTC组升高2.819倍(95%可信区间:1.218-6.526;P=0.016)和1.301倍(95%可信区间:0.630-2.685;P=0.477)。高水平CTC组和中水平CTC组患者的疾病进展风险分别比低水平CTC组升高3.705倍(95%可信区间:1.628-8.433;P=0.002)和 1.648 倍(95%可信区间:0.843-3.223;P=0.144)。结论:高水平CTC数量(CTC≥6)提示行TACE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疾病进展和死亡风险明显增加,预示较差的预后。第二部分 索拉非尼对TACE治疗肝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与生存预后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目的:观察索拉非尼对TACE治疗肝细胞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数量及生存预后的影响,并通过实验研究,观察索拉非尼对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收治的肝细胞癌患者。根据入排标准,共纳入66例患者,其中36例接受单用TACE治疗,30例接受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以及治疗前后的CTC数量。采用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模型来评价影响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TC数量的变化。同时通过缺氧培养HepG2细胞系模拟TACE术后肿瘤局部缺氧微环境,采用CCK-8、Transwell以及划痕试验评价索拉非尼对HepG2细胞增殖、迁移以及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blot检测索拉非尼对HepG2细胞E-cadherin、VE-cadherin以及Vimentin表达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结果差异的显着性。结果: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组患者的中位OS相比单用TACE治疗组明显延长(16.3 vs.11.2个月;P=0.016),中位PFS相比单用TACE治疗组也明显延长(10 vs.4.5个月;P=0.001)。TACE联合索拉非尼组患者治疗后CTC数量明显下降(2.6±0.6 vs.1.2±0.2个;P=0.01),而单用TACE组患者治疗后CTC数量无显着下降(2.4±0.5 vs.1.6±0.3个;P=0.08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法(P=0.003)以及BCLC分期(P=0.006)两项指标是影响肝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HepG2细胞缺氧培养后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观察到EMT相关的蛋白表达改变。索拉非尼可以抑制HepG2缺氧后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以及EMT现象。结论:索拉非尼可明显降低TACE治疗肝癌患者CTC数量,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索拉非尼可能通过抑制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而减少CTC的产生。第三部分 循环肿瘤DNA与TACE治疗肝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及疗效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索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与TACE治疗肝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cell,CTC)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TACE近期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0例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TACE治疗前后外周静脉血,检测CTC数量,并纯化提取血浆游离DNA(cell-free DNA,cf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P53突变的ctDNA含量。采用改良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modified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mRECIST)评估患者 TACE 术后临床疗效,比较 TP53突变ctDNA与CTC之间相关性,以及TP53突变组与非突变组之间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并分析ctDNA与TACE近期疗效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0例患者中11例TP53基因突变检测为阳性,突变率为36.7%。TP53突变组和非突变组中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数目、巴塞罗那肝癌分期(BCLC分期)、血管侵犯以及肝外转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53突变组与非突变组CTC数量无明显差异(P>0.05)。TACE术后六个月,TP53突变组患者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和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分别为12.5%和25%,明显低于非突变组的60%和73.3%,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8和P=0.037)。突变组11例患者中有7例进行了 TACE术后第二次ctDNA检测,显示7例患者中有6例TACE前后ctDNA含量的变化与近期疗效相符,一致率为85.7%。结论:TP53突变ctDNA与CTC无明确相关性,TP53突变可能是影响近期疗效的危险因素。TACE前后ctDNA含量的变化趋势与近期疗效有较高一致性,有望成为监测TACE近期疗效的可靠指标。
二、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生存期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生存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与单纯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不足与展望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中英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 B 本文中相关分期分级 |
附录 C 个人简历 |
附录 D 文章发表情况 |
附录 E.综述 TACE 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中晚期肝癌现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2)“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剔除标准 |
2.4 退出标准 |
2.5 中止标准 |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
2.7 疗效判断 |
3 治疗方法 |
4 统计学分析 |
5 结果 |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
讨论 |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实验操作流程 |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 结果 |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
SF-36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3)TACE联合索拉非尼与单独应用TACE对治疗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癌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介入治疗对不可切除肝癌降期转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基于数据挖掘对治疗原发性肝癌中药组方规律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1 中医药信息处理与原发性肝癌现状概述 |
1.1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概况 |
1.1.1 原发性肝癌的现状 |
1.1.2 中医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1.1.3 中医药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法 |
1.2 Meta分析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概况 |
1.2.1 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估 |
1.2.2 中医药安全性评价 |
1.2.3 中医药新药评价 |
1.2.4 循证医学在中医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概况 |
1.3.1 中医药数据挖掘方法 |
1.3.2 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1.3.3 中医药数据挖掘中存在的问题 |
1.4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概况 |
1.4.1 网络药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 |
1.4.2 网络药理学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1.4.3 中药网络药理学存在的问题 |
2 口服中药辅助治疗原发性肝癌的META分析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文献纳入标准 |
2.1.2 文献排除标准 |
2.1.3 检索策略 |
2.1.4 评价方法 |
2.2 评价与结果 |
2.2.1 文献纳入的基本情况 |
2.2.2 质量评价 |
2.2.3 瘤体近期疗效改善 |
2.2.4 甲胎蛋白 |
2.2.5 肝功能 |
2.2.6 免疫功能 |
2.2.7 卡氏评分改善率 |
2.2.8 中医证候改善率 |
2.2.9 生存率 |
2.2.10 不良反应发生率 |
2.2.11 敏感性分析 |
2.2.12 发表偏倚 |
2.3 讨论与总结 |
3 中药处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组方规律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处方数据来源 |
3.1.2 处方的纳入标准 |
3.1.3 处方数据库建立与规范 |
3.1.4 频次统计分析 |
3.1.5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
3.1.6 组方规律分析 |
3.2 研究结果 |
3.2.1 证型分布 |
3.2.2 整体用药规律 |
3.2.3 痰瘀互结证用药规律 |
3.2.4 正虚瘀结证用药规律 |
3.2.5 肝脾血瘀证用药规律 |
3.2.6 气滞血瘀证用药规律 |
3.2.7 脾虚湿困证用药规律 |
3.2.8 湿热蕴结证用药规律 |
3.2.9 肝气郁结证用药规律 |
3.2.10 肝郁脾虚证用药规律 |
3.2.11 肝胆湿热证用药规律 |
3.2.12 肝肾亏损证用药规律 |
3.3 分析与讨论 |
3.3.1 频次用药规律分析 |
3.3.2 性味归经分析 |
3.3.3 关联用药规律分析 |
3.3.4 复杂系统熵聚类用药规律分析 |
3.4 小结 |
4 核心药物组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机制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核心药物组合活性成分及靶点的筛选 |
4.1.2 PHC疾病靶标的筛选 |
4.1.3 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
4.1.4 PPI网络图的构建 |
4.1.5 核心靶点的获取 |
4.1.6 分子对接验证 |
4.1.7 GO生物功能过程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
4.2 研究结果 |
4.2.1 SJZB2 的成分及靶点的筛选 |
4.2.2 PHC靶标的获取 |
4.2.3 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
4.2.4 PPI网络图的构建 |
4.2.5 核心靶标筛选 |
4.2.6 分子对接验证 |
4.2.7 GO和 KEGG分析 |
4.3 讨论与总结 |
5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5)TACE联合冷冻消融治疗不可切除性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手术操作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总样本一般资料 |
2.2 联合治疗组与单纯TACE组组间比较 |
2.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2.2 两组患者客观缓解率对比 |
2.2.3 两组患者中远期疗效对比 |
2.2.4 两组患者主要不良事件及次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
2.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对比 |
2.3 亚组疗效观察 |
4.讨论 |
5.结论 |
5.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或缩略词表 |
致谢 |
(6)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TACE的概述 |
2 TACE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
3 TACE药物及栓塞剂的选择 |
3.1 化疗药物的选择 |
3.2 栓塞剂的选择 |
3.2.1 碘油乳剂: |
3.2.2 明胶海绵微粒栓塞剂: |
3.2.3 无水乙醇栓塞剂: |
3.2.4 载药微球: |
3.2.5 其他栓塞剂: |
4 以TACE为主的多模式介入治疗方法 |
4.1 TACE联合经门静脉介入治疗 |
4.2 TACE联合非血管介入治疗 |
4.2.1 TACE联合局部消融治疗: |
4.2.2 TACE联合经皮肝穿刺注射热碘油治疗: |
4.2.3 TACE联合索拉菲尼治疗: |
5 影响TACE治疗效果的因素 |
5.1 肝功能储备 |
5.2 肿瘤假包膜形成 |
5.3 门静脉癌栓 |
5.4 HBV |
5.5 机体的营养状态 |
5.6 介入治疗的次数和治疗间隔时间 |
6 小 结 |
(7)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文献研究一:现代医学对肝癌的认识及TACE综合征的研究 |
1 肝癌流行病学 |
2 肝癌的治疗 |
3 TACE术后综合征的相关研究 |
4 小结 |
文献研究二:中医对肝癌的认识和TACE综合征的研究 |
1 中医对肝癌的认识 |
2 肝癌TACE后的中医认识 |
3 中药治疗 |
4 外治治疗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研究背景 |
2 导师学术思想 |
3 临床运用 |
4 作用及药理分析 |
5 穴位分析 |
6 特色与优势 |
7.疗效分析 |
8.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防治原发性肝癌 TACE 术后并发症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TACE术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AFP水平分析 |
3.3 治疗效果及生存率分析 |
3.4 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
3.5 两组患者预后高危因素Logistics多因素分析 |
4 讨论 |
5 研究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介入综合治疗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现状研究分析 |
参考文献 |
(10)循环肿瘤细胞及循环肿瘤DNA对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疗效的评估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循环肿瘤细胞对TACE治疗肝癌患者生存预后的预测价值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结果 |
1. 肝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结果 |
2. 循环肿瘤细胞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 |
3. 肝癌患者TACE术前和术后CTC的比较 |
4. 肝癌患者TACE前后CTC变化与生存期的相关性 |
5. 肝癌患者TACE术前CTC对总生存期的影响 |
6. 影响总生存期的CTC截断值确定与CTC风险分组 |
7. CTC风险组与患者生存期的相关性分析 |
8. 循环肿瘤细胞与患者死亡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
9. 影响总生存期的临床特征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
10. 循环肿瘤细胞与患者疾病进展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
11. 影响无进展生存期的临床特征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索拉非尼对TACE治疗肝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与生存预后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结果 |
1. TACE组及其联合索拉非尼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比较 |
2. TACE及其联合索拉非尼治疗的不良反应及随访情况 |
3. TACE及其联合索拉非尼治疗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比较 |
4. TACE及其联合索拉非尼治疗的总生存期(OS)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
5. TACE及其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前后CTC比较 |
6. 索拉非尼对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
7. 索拉非尼在肝癌细胞增殖和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循环肿瘤DNA与TACE治疗肝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及疗效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结果 |
1. 肝癌患者的TACE治疗 |
2. TP53基因突变检测及相关因素分析 |
3. TP53突变组与非突变组血浆游离DNA浓度比较 |
4. TP53突变与循环肿瘤细胞的相关性 |
5. TP53突变与肝癌TACE疗效的相关性 |
6. 循环肿瘤DNA与肝癌患者疗效的相关性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综述 循环肿瘤细胞与循环肿瘤DNA在肝细胞癌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缩略词表 |
致谢 |
四、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生存期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与单纯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对比研究[D]. 李伍好.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2]“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3]TACE联合索拉非尼与单独应用TACE对治疗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癌的Meta分析[D]. 王欢.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基于数据挖掘对治疗原发性肝癌中药组方规律及机制研究[D]. 潘树茂.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TACE联合冷冻消融治疗不可切除性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疗效研究[D]. 徐伟. 青岛大学, 2020(01)
- [6]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J]. 穆锐,赵礼金. 广西医学, 2020(11)
- [7]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许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TACE术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孙健. 扬州大学, 2020(04)
- [9]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分析[D]. 吴昊天.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10]循环肿瘤细胞及循环肿瘤DNA对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疗效的评估价值[D]. 沈健. 苏州大学, 2020(06)
标签:原发性肝癌论文; 肝癌晚期治疗方法论文; 肝癌介入治疗论文; 化疗药物论文; 肝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