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体热泵空调新化霜控制模式的开发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编辑部[1](2021)在《第十七届中国家用电器创新成果一览》文中认为"第十七届(2021)中国家用电器创新成果推介"以专业、权威和公正的评选方式,从卓越、技术、产品、设计、品牌多个维度,遴选家电创新成果,让优质的品牌、优秀的产品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家电领域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年度活动。本届活动共设置年度卓越创新、年度技术创新、年度产品创新、年度设计创新以及年度最具影响力家电品牌、年度最具影响力小家电品牌、年度最具影响力外资家电品牌、年度最具创新力家电品牌、年度最具成长力家电品牌等多个类别,致力于让全球消费者了解"中国创造"的产品质量和科技水平。
余萌[2](2021)在《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特性及在严寒地区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气源热泵在低温环境下由于室外蒸发器吸热不足会导致制热性能下降,严重影响其在严寒地区的应用。相变蓄热技术可针对严寒地区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对空气源热泵系统进行短周期蓄/放热,避免了系统在极低温环境下运行,是现阶段解决严寒地区空气源热泵应用问题最具潜力的途径之一。而目前针对基于相变蓄热的空气源热泵系统的研究存在系统中相变蓄热装置蓄/放热性能不足、系统动态运行特性不明晰以及缺乏系统可行性分析等问题。为此,本文开展了以下工作:(1)通过制冷剂与相变材料直接换热的方式,设计了与空气源热泵系统相结合的高效相变蓄热装置—冷凝蓄热器。利用压焓图对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系统循环进行了热力学分析,指出了系统性能会随着蓄热时间的增加而衰减,为保持系统高效稳定运行,可通过设置过冷器控制冷凝蓄热器过冷度的方式来实现。对冷凝蓄热器内相变材料进行了选取,以R410A空气源热泵系统和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热末端为例,可选用相变温度为48℃的石蜡作为冷凝蓄热器内填充相变材料。对冷凝蓄热器结构进行了选型,优化改造了管翅式换热器,将管翅式换热器单程管设计成双程管,使制冷剂与循环水进行逆流换热;再将改造后的管翅式换热器进行封装并填充,构造出冷凝蓄热器单元结构雏形,通过设置多并联管式的制冷剂/循环水管道形式可进一步提高冷凝蓄热器的蓄/放热性能。(2)通过模拟与实验研究了系统动态运行特性,提出了系统安全高效运行方法、高性能冷凝蓄热器优化设计方法以及系统应用制冷剂优选准则。利用Matlab对系统各部件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了系统在严寒地区连续运行条件下的动态特性规律,对冷凝蓄热器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同时对系统应用不同制冷剂条件下的性能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环境温度为-20℃的工况下,该系统只需连续蓄放热运行6天即可稳定;系统中冷凝蓄热器连续蓄热14 h后,平均蓄热功率为7.2 k W,COP为2.0,蓄热量达到100.6 k W·h;冷凝蓄热器在放热过程中平均放热功率为10.1 k W,理论上可为164 m2的房间持续供暖10 h,实现了该系统在严寒地区的全天候连续供暖。冷凝蓄热器内翅片间距和管间距越小,蓄/放热性能越好;考虑到R290具有更低的GWP值以及一定的低温适应性,是该系统在严寒地区应用中可替换R410A的最佳制冷剂。研制了冷凝蓄热器,并搭建了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系统实验台,分析了系统动态运行特性,并结合实验数据对系统模型进行了验证,还研究了环境温度对系统蓄热性能的影响以及供水流量对系统放热性能的影响。为保证系统安全有效运行,应确保蓄热结束前冷凝蓄热器内仍有石蜡尚未完成相变熔化过程。此外,实验研究表明环境温度越低,系统所需蓄热时间越长、平均耗功越高、平均蓄热功率与平均COP越低;供水流量越大,系统有效放热时间越短、平均放热功率越高。(3)对系统进行了技术经济性分析,从能耗、环保及经济层面对比了该系统与其他供热系统间的性能差异,为其在严寒地区的应用提供了可行性方案。从一次能源消耗量、一次能源利用率、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初始投资成本、运行投资成本等角度对系统进行了技术经济性分析,重点比较了该系统与准二级压缩空气源热泵、燃煤锅炉、燃气锅炉以及直接电加热在上海、北京、沈阳及哈尔滨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相较于准二级压缩空气源热泵系统在低温环境下一次能源消耗量更低,节能性更好;热泵供热系统将CO2、SO2以及NOX从建筑供热区转移到了发电厂,而发电厂可通过稀释,脱硫以及反硝化过程来减少这些污染物排放,因此热泵供热系统相较于传统供热系统更具环保性;该系统相较于准二级压缩空气源热泵系统在哈尔滨地区应用投资回收期约为10年;若将冷凝蓄热器折扣率设置为40%,则其投资回收期将减少至6年左右。综上,从能耗、环境以及经济角度看,该系统相较于准二级压缩空气源热泵系统具有更强的低温适应性,为其在严寒地区的大规模供热应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段佳慧[3](2021)在《空气源热泵室外蒸发器超疏水抑霜机理及性能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幅员辽阔,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分集中供暖区域。北方区域因“煤改清洁能源”政策目前多采取空气源热泵作为清洁供暖新形式,而长江中下游地区隶属夏热冬冷气候区域,冬季各户多采用分体热泵空调形式进行分户采暖。因此,空气源热泵在我国有着广泛应用的实际背景。但空气源热泵在冬季低温多湿环境中使用时,其室外机换热器翅片上极易发生结霜现象,导致实际运行效果并不理想,严重结霜时甚至导致机组停机无法工作。空气源热泵室外机除霜已刻不容缓。为解决实际生活中空气源热泵室外蒸发器翅片严重结霜问题,本文从研究结霜影响因素及霜层生长条件出发,改善了一种抑霜表面改性方法,从根源抑制霜层生长;基于超疏水抑霜机理分析,制备超疏水铝基翅片,针对超疏水翅片实用性(耐久性、自清洁性、排液性、耐腐蚀性)进行分析,并对超疏水铝基平片表面霜层初始生长阶段抑霜效果以及竖直超疏水铝基翅片抑霜/融霜效果展开相关实验研究。首先,对于超疏水抑霜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得出:从液滴成核位垒角度出发,由于在超疏水冷表面上液核的临界半径cr与临界相变能障(35)GC增大,致使冷凝液滴在超疏水冷表面上难以产生。依据冰桥传播原理,冷凝液滴在超疏水表面上冷凝速度较常规冷表面慢;由于空气进入超疏水表面微观微纳米孔隙中,导致冷凝液滴在超疏水冷表面上接触面积减小、接触角θ增大,可发生跳跃现象的临界半径CR较常规冷表面小,液滴频繁发生合并、弹跳、滚动、滑落现象,使得超疏水冷表面上的液滴覆盖率降低,超疏水冷表面上的液滴尺寸较常规冷表面小、数量亦少且位置分布不均。其次,本文采用化学刻蚀法成功制备出接触角达158.3°的具有表面微-纳二次结构的超疏水铝基翅片。通过一系列实用性分析实验验证得出超疏水铝基具有良好耐久、自清洁、排液、耐腐蚀特性,为超疏水铝基翅片实际应用于空气源热泵室外蒸发器奠定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基础。为测试超疏水铝基翅片的抑霜性能和融霜效果,本文搭建了一个模拟低温、高湿环境的强制对流可视化实验平台,以测试超疏水铝基翅片结霜和融霜效果。最后,为实验验证超疏水抑霜机理,本文开展了不同润湿性铝基平片表面霜层初始生长阶段实验测试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液滴只有在低表面能的超疏水铝基冷表面上才能发生自发弹跳;并且,造成超疏水铝基冷表面霜晶分布不均、大小不等、结构差异的初始因素为液滴的自跳跃现象,液滴的分布不均引起霜层分布的不均匀性。超疏水冷表面较常规冷表面上液滴冻结传播速率慢的多,冷表面温度越高,超疏水冷表面抗冻结性能越优。在室外相对湿度86%,风速1.3 m/s,铝基周围环境温度5°C,制冷温度-13°C的实验工况下,超疏水铝基平片冷表面开始结霜的时间较常规铝基平片冷表面上延迟165 s,常规铝基冷表面与超疏水铝基冷表面在结霜过程中的霜层覆盖率平均增速分别为0.643%/s和0.15%/s,超疏水铝基平片冷表面在结霜初始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抑霜性能。针对强制对流条件下超疏水竖直铝基翅片表面结霜过程中厚度、重量增长、生长速率变化情况,对翅片融霜时间、化霜水最终停留位置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工况为室外环境温度7°C,实验腔内测试环境温度为6.85°C,翅片迎风侧相对湿度91%、风速0.6 m/s,翅片背风侧相对湿度77%、风速0.73 m/s,制冷温度-18°C的环境下,超疏水铝基翅片结霜量为常规铝基翅片的69.84%,霜层的平均生长速率为常规铝基翅片的65.22%。在室外环境中超疏水铝基翅片霜层完全融化所需时间是常规铝基翅片的57.69%,且常规铝基翅片及超疏水铝基翅片上残留化霜水的比例分别为76.55%和28.70%,超疏水竖直铝基翅片在整个结霜/融霜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抑制结霜、快速融霜的特性。
梁士民[4](2020)在《基于空气源热泵机组本构配置优化的抑霜理论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空气源热泵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在我国不同地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空气源热泵在冬季的制热运行中经常面临结霜问题,当其室外换热器表面温度同时低于空气露点温度和冰点温度时,就会发生结霜现象。结霜会使机组制热性能降低30%~60%,严重时会造成机组停机保护,甚至物理性损坏,在高湿气候区域结霜问题尤为严重。可见,抑制结霜对保障空气源热泵高效运行与稳定供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抑霜技术局限于室外换热器及其内外部运行条件的优化,存在抑霜能力不足、工程实用性差等问题;空气源热泵传统的设计开发方法是以制热为主的单目标设计方法,并未充分考虑不同地域结霜的差异,严重制约了空气源热泵在我国不同地域的高效适用和良性发展。本研究从优化空气源热泵关键部件(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室外风机)的本构配置关系角度,探究一种新的空气源热泵抑霜理论和技术,以提升空气源热泵在不同地域的适用性,主要工作如下:首先,进行空气源热泵关键部件本构配置关系对结霜性能影响实测研究,验证了本构配置抑霜的可行性。实测结果表明,当空气源热泵室外风机和室外换热器的本构配置同时增大1倍时,抑霜效果较为显着,机组平均结霜速率降低和结霜损失系数降低了37.2%~39.6%和31%~34.2%,平均制热能力和COP改善高达11%~15%和5%~14%。其次,开展基于空气源热泵关键部件本构配置关系的抑霜理论研究,分析空气源热泵抑霜的关键影响因素,探究空气源热泵关键部件本构配置对抑霜的影响规律,提出表征本构配置关系的抑霜特征参数,建立简便、准确的半经验抑霜模型并验证。通过研究得到:(1)换热温差是空气源热泵抑霜的关键影响因素,增大室外换热器面积、室外风机风量、压缩机转速以及压缩机的行程容积,有利于降低换热温差,实现抑制结霜;(2)抑霜特征参数CICO清晰地表达了室外换热器、室外风机以及压缩机之间的本构配置关系;(3)抑霜半经验模型综合考虑了空气源热泵类型和本构配置的差异,可有效表征空气源热泵本构配置关系对抑霜的影响。再次,依据抑霜半经验模型,以“制热优先、兼顾抑霜”的设计开发理念为导向,针对严重结霜气候区域,开发基于抑霜和制热多目标优化的空气源热泵设计开发方法,并验证其适用性和经济性。研究结果表明,抑霜型空气源热泵COP在额定条件下较标准中的规定值高了22%~27%,同时现场应用对比结果表明,抑霜型空气源热泵COP较常规机组在典型结霜工况下可提升21%~54%,长期运行能效可提升22%~45%,且其费用年值可降低13%~19%,1年左右可回收追加的投资。可见,该方法不仅能满足抑霜和制热的双目标需求,而且具有较高的节能潜力和技术经济优势。最后,分析空气源热泵在我国适宜地域范围,确定不同地域空气源热泵结霜影响程度,因地制宜的完成空气源热泵抑霜技术在我国不同地域应用的区划。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空气源热泵适宜地域包括261个地级行政区和4个直辖市,这265个城市的结霜影响程度总体呈现出自南到北、自东向西递减的趋势,并以空气源热泵能效等级降低系数作为划分基准,确定了124个抑霜技术强烈推荐的城市。综上,本课题发展了基于空气源热泵关键本构配置关系的抑霜理论,开发了基于制热和抑霜多目标优化的空气源热泵设计开发方法,并因地制宜的完成了空气源热泵抑霜技术在我国不同地域应用的区划,研究将有助于突破现有抑霜技术局部优化的技术瓶颈,弥补空气源热泵传统开发未考虑不同地域结霜差异的不足,推动空气源热泵由传统标准配置向全地域个性化配置的转型,为空气源热泵在我国多地域的高效适用和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于仙毅[5](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热泵系统节能运行及泄漏模式识别研究》文中认为暖通空调设备的节能高效运行是长期的研究目标。热泵空调系统将低品位热源转化为高品位热能,广泛应用于工程实际,从设计生产到长期运行各个阶段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本文应用数据挖掘方式对热泵系统在热泵干燥和热泵热水系统上积累的大量数据,针对热泵干燥系统提炼节能高效运行状态规则,分析满足干燥指数前提下最佳运行方案;针对热泵热水系统提取故障表征特征,实现热泵空调设备的故障模式识别,对于热泵系统高效安全运行有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结合热泵系统在热泵干燥和热泵热水系统的故障诊断背景,从无监督类和监督类数据挖掘算法两方面进行阐述并建立基于数据挖掘的热泵系统节能运行及故障诊断识别研究的整体框架。其次,针对洗碗机热泵干燥系统的干燥性能影响因素和节能运行优化分析问题建立“预处理-关联规则挖掘-节能策略分析”的无监督类挖掘研究流程,筛选出餐具整体干燥性能和各类餐具性能之间的关联规则,并从数值数据角度来对比分析,验证了干燥指数间关联规则的可解释性;在干燥指数和各类影响因素间分析了热泵干燥系统状态参数和干燥性能之间的关联关系,提取了充注量、环境温度、供风方式三类外界影响因素和干燥指数的关联规则,分析了三个外界因素对干燥性能的影响。分析热泵系统制热性能和干燥性能之间的关联规则,结合各类影响因素与干燥性能影响关系,总结了洗碗机热泵干燥系统的节能运行策略,从热泵系统制热性能和热风与餐具换热两大类影响因素分析干燥性能与热泵节能的关系,得到完整的节能运行策略。最后,针对热泵系统的制冷剂泄漏及其他故障的诊断识问题建立了“特征提取-故障诊断识别”的基于监督类数据挖掘流程,通过实验的方式收集到模拟热泵系统实际制冷剂泄漏和其他故障的数据,原始数据预处理得到包含41个原始数据参数特征的数据集。利用用Reflief F特征选择方法和PCA方式进行泄漏及其他故障的特征提取,筛选得到泄漏故障相关性权重最高的10维新的参数特征,PCA特征提取方法将原始41维参数特征进行空间线性变换得到用于表征的泄漏故障或其他故障的特征。最后建立泄漏及其他故障诊断识别的PCA-SVM模型,分别在二分类和多分类识别模式下验证了PCA-SVM模型的识别精度,得到以Model-pca5模型为代表的泄漏识别准确率高达100%的模型。研究了不同故障和泄漏速率对模型的诊断识别性能的影响,并对经过Reflief F特征选择算法优化的PCA-SVM模型进行验证和对比,得到优化后的PCA-SVM模型。
熊匀均[6](2019)在《车载空调用四通阀的设计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雾霾现象逐渐严重。传统燃油车的尾气排放物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新能源车几乎没有尾气排放物,极大降低了对环境污染,是全球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电动汽车迅速发展。续航里程是新能源车重要指标,新能源车采暖方式有热泵空调和PTC采暖,PTC方式需要耗费更多电能,因此热泵空调是新能源车必然趋势。四通阀在热泵空调系统中可以进行有制冷制热切换,化霜除雾和除湿等重要功能。研究车载空调用四通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论文以车用四通阀为研究对象,对四通阀的技术方案设计、影响四通阀内泄漏密封副设计和开阀动作电压优化等进行分析研究,具体内容如下:技术方案设计中分析现有结构不足,提出本文研究结构,构建出车用四通阀三维模型。根据提出的车用性能指标要求,采用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相结合方法对产品进行设计。重点从强度、压力降、结构等方面对阀芯和阀体进行详细设计,得出满足压力降在15KPa以下要求时阀芯流道尺寸最小为10.5mm。并对其它元件选型和设计也进行了说明。密封副设计中阐述密封在于设计比压高于必需比压低于材料许用比压,提出固定式结构球阀设计比压的计算方法及影响设计比压的各因素;并且通过Solidworkssimulation有限元仿真分析得出设计比压在密封副上的分布是靠近密封垫内径最大;中间部位最小且接近于理论计算的平均值;外径处略大于中间部位。且密封力越大设计比压越高,内泄漏越低,但负载扭矩过大会降低产品开阀性能和产品使用寿命。在车用四通阀动作电压优化中说明了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从单相线圈通电角度提出电磁扭矩的计算方法,通过Maxwell电磁有限元软件对转子和爪极变化对电磁扭矩变化趋势进行仿真,分析得出:转子高度尺寸增加,磁通量增大,电磁扭矩增加;转子中心位置越远离线圈中心位置,磁通量减小,电磁扭矩越小,两者配合最佳位置是在中心位置;通过改变爪极的材料厚度、爪极齿底部高度、爪极齿部高度、槽角物理特征得出电磁扭矩的变化趋势,分析可知材料厚度从0.8mm提升至1mm,性能可提升约15%。
贾鹏[7](2019)在《微通道换热器空气源热泵系统性能与结除霜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微通道换热器较传统翅片管式换热器具有换热效率高、体积小、铜耗量小、制冷剂充注量小等优点,其作为制冷系统的冷凝器已经得到了大规模使用,但其作为空气源热泵的蒸发器使用时一直存在冷凝水难排泄、易结霜、系统性能差等问题。本文针对微通道换热器作为空气源热泵蒸发器使用展开了其系统性能与特性的研究,并提出了改进技术措施。具体工作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对微通道换热器作为水冷空气源热泵蒸发器时的凝水排泄、制冷剂分配以及系统性能与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传统微通道换热器直接用作蒸发器时换热器内制冷剂分布极不均匀,液相制冷剂从各流程下侧扁管流过而气相制冷剂从上侧扁管流过。扁管水平引起冷凝水在翅片根部聚积,难排泄,对机组性能影响很大,COP由3.03减小至2.58,降幅达到15%。针对传统微通道换热器旋转90°的安装措施后,结果显示换热器内制冷剂分配均匀性以及冷凝水排泄效果得到了很大改善,机组COP维持在3.30左右,但中间流程仍存在气液逆向、扁管各微通道之间制冷剂分液不均问题。对微通道换热器空气源热泵系统结/除霜特性及其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制冷剂分布不均引起换热器表面结霜不均,结霜不均又会进一步影响制冷剂分配,最终导致机组性能快速恶化。采用传统布置方式时,首次结霜除霜周期平均EER仅为1.8,制热周期内EER降幅高达41.6%。通过微通道换热器空气源热泵系统连续性周期实验研究发现,扁管水平致使化霜水排泄难,导致除霜不彻底,机组再次供热运行时翅片间形成冰堵,不仅影响供热,而且除霜更加困难。实验数据显示,在采用微通道换热器进行连续性结/除霜实验时,热泵的性能系数逐次降低,且除霜时间逐次增加。实验发现,第3结除霜周期结霜运行结束时EER低至1.13,分别较第1结除霜周期和第2结除霜周期减小了0.29和0.15。第3结除霜周期除霜时间达到440s,较第1结除霜周期和第2结除霜周期除霜分别延长了200s和120s,消耗了0.062KW.h电能,较第1结除霜周期和第2结除霜周期除霜分别多了0.028KW.h和0.018KW.h。针对微通道换热器空气源热泵系统结/除霜运行中供热性能差、除霜困难等问题进行了优化探究。通过微通道换热器空气源热泵系统结霜实验发现,将传统微通道换热器旋转90°安装表面结霜仍不均匀,对于改善热泵制热性能系数并不明显,平均EER仅提高了0.04。如果采用无隔板单流程竖直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时,制冷剂分配均匀性变好,平均EER提高了0.33。通过微通道换热器空气源热泵系统除霜特性研究发现,虽然换热器表面结霜主要分布换热器迎风外侧扁管,但室外机风机反吹风促进化霜水排泄的方法效果不佳;将微通道换热器旋转90°安装改善了化霜水排泄效果,但表面化霜水蒸干周期较长,难以实现彻底除霜。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扁管竖直放置并辅以室外机风机低频送风蒸干化霜水的除霜方法,重复性实验将结果显示该方法可实现微通道换热器彻底除霜,该方法可靠有效。本文研究工作为推进微通道换热器作为空气源热泵系统蒸发器使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储备,为开发出高可靠性、高能效的空气源热泵现代化产品提供了新思路。
苏俊波[8](2019)在《湘中丘陵地区多层城镇住宅集成化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正处于大规模新型城镇化建设阶段,这种大规模建设将持续30-35年,在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提出,我国必须加强建筑的节能工作。率先开展建筑节能先进标准行动,实施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建筑的建设试点。其中发现集成化建筑设计方法在建筑节能上有重大的作用。国内外大量学者通过研究,构建了集成化建筑设计的方法、流程及整体框架图。集成化建筑设计是将建筑作为整个系统(包括技术设备和周边环境)从全寿命周期来加以考虑和优化设计的流程。它的关键是从项目开始立项阶段就进行多专业的配合的设计方法。目前针对湖南夏热冬冷的气候特征,以及丘陵的地形特征的详细集成化设计流程比较少。通过归纳整理,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湘中丘陵地区的多层城镇住宅,实地调研并总结出湘中丘陵地区传统民居的低能耗自适应策略,通过提炼这些自适应策略作为集成化设计的策略,以及在集成流程中加以运用,接下来重点阐述湘中丘陵地区城镇住宅的集成设计流程,重点研究城镇住宅应变气候动态变化的自适应策略和国内外先进技术的整合。本文阐述的集成化设计思路是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的集成化设计流程的各个阶段。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叙述课题背景与意义,界定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与范围。对国内外集成化建筑设计的相关研究和发展进行综述;第二章阐述集成化设计的概念以及在住宅领域的设计原则与评价方法,第三章调研和分析湘中丘陵地区传统村落——上溪村,得出传统村落中民居的布局地形环境、构造做法、遮阳与通风的自适应策略,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通过提炼传统民居的自适应策略与集成化设计的应用,从湘中丘陵地区的气候背景出发,借助计算机仿真模拟软件阐述集成设计的前期阶段、方案阶段、详细设计阶段的影响因素,得出一套适合湘中丘陵地区多层城镇住宅的集成设计策略与集成流程。第五章为案例实证,对湘中某已建小区(采用传统设计方法)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集成设计方法对现状小区优化,将两者用计算机模拟软件的结果进行对比。最后作者对全文进行总结,得出一套适合湘中丘陵地区特殊的地形与气候背景下的多层城镇住宅的集成设计流程与技术策略。达到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解决当前湘中城镇化建设中新建和既存城镇住宅建筑的典型能耗问题,形成具有地域性特色的低能耗建筑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的集成化设计方法,同时减少环境污染,达到生态住宅的要求。
郭亚宾[9](2019)在《基于数据驱动的多联机空调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研究》文中提出空调系统的故障会引起设备性能下降或者设备失效,进而引起能源浪费、室内热舒适性降低及设备使用寿命缩短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重点开展了空调系统的故障检测与诊断研究。多联机空调系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及优点,近年来在中小型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且目前关于多联机空调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的研究较少,因此多联机空调系统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因为多联机系统自动化程度高,机组本身携带了大量的传感器,并且部分多联机具有数据收集和传输能力,这为采用数据驱动方法的多联机空调系统故障诊断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且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方法在图像识别及语音识别等领域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此数据驱动方法将是解决空调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重点研究了多联机系统的传感器故障、室内机故障及室外机故障,针对运行数据波动、室内机数量多、特征变量选择及深度学习应用等问题,采用SG方法、主元分析、关联规则挖掘、神经网络及深度信念网络等数据驱动方法,开展了一系列故障检测与诊断研究,主要工作如下:由于多联机系统采集的原始数据存在锯齿形波动问题,会影响传感器故障检测与诊断效果,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G算法的数据平滑优化方法,对数据进行优化,然后利用主元分析方法建立了SG-PCA传感器故障检测与诊断模型。为了确定SG方法中多项式阶数与滑动窗口宽度两个参数设置,提出了一种参数优化指标,该指标通过平滑数据的信噪比、标准差和自检测效率计算得到。然后引入不同程度的故障到实际运行数据中来验证模型的效果,结果表明与传统的PCA模型相比,SG-PCA模型可以显着提高传感器故障检测与诊断性能。针对多联机空调系统具有多个室内机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模块化PCA模型故障检测策略,该策略不仅可以检测出故障,同时可以判定故障的室内机位置。首先使用模块化PCA方法分别建立室内机和室外机在各种模式下的故障检测模型,然后利用六个特征变量开发了基于专家知识的多变量解耦故障诊断策略。采用四种故障对本文提出的故障检测与诊断策略进行评估,包括两个室内机故障(电子膨胀阀故障和室内机换热器脏污)、一个室外机故障(四通阀故障)和一个系统级故障(制冷剂充注量不足)。通过结果分析表明,基于模块化PCA故障检测方法和多变量解耦故障诊断策略对上述四种故障是有效的。针对特征变量优化选择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故障诊断模型特征集优化选择方法。首先利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去除冗余变量,然后采用关联规则挖掘方法优化特征集选择。通过特征选择优化,共选择出了五个特征变量集(FS1-FS5)。FS1是原始特征集,FS2是去除冗余变量后的特征集,FS3-FS5为关联规则挖掘出的特征集。利用上述的特征集分别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方法的故障诊断模型,并采用室外机换热器脏污故障、四通阀故障、制冷剂充注量不足和过量故障对模型性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相关性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剔除冗余变量,并且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可以优化特征变量集。采用FS5时的故障诊断模型具有最好的故障诊断结果,其故障诊断正确率从88.71%提高到了96.40%,且四种故障的命中率均高于90%。最后,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方法(深度信念网络)的故障诊断策略,研究了其在空调故障诊断领域的应用潜力。针对深度学习方法参数多及选择困难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各个参数对模型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种参数优化选择方法。利用制热模式下四种故障对深度信念网络模型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深度信念网络模型可以应用于空调系统的故障诊断问题。通过参数优化选择,优化后模型的故障诊断正确率达到了97.70%,比具有初始参数的故障诊断模型提升了5.05%。另外,深度信念网络模型隐含层深度优化选择为2层,表明对于多联机故障诊断问题可能不需要非常深层的模型。此外,对比分析了深度信念网络模型与上述神经网络模型性能,结果表明深度学习模型具有更好的故障诊断效果。
余柯忆[10](2019)在《翅片表面疏水改性在空气源热泵抑霜上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冬季气候普遍表现出低温高湿的特点,室内人体湿冷感明显,即使该地区冬季未实行集中供暖,但仍具有采暖的需求。而空气源热泵因其冷暖两用、节能环保的特点,被广泛地运用于空调和采暖的设备。但空气源热泵在低温高湿的环境下制热运行时,无法避免室外换热器结霜的问题,结霜的累积将严重影将响机组的性能。而机组的除霜过程不仅会消耗额外的能量,也会降低室内的舒适性。因此本文从抑霜的角度,对表面疏水改性的抑霜方式在换热器翅片管上的应用展开了研究。首先对空气源热泵结霜的区域和传热传质过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其室外换热器结霜过程的仿真计算模型;再通过抑霜机理的分析,将表面特性即接触角对结霜的影响考虑到结霜模型中,模拟得到了在不同的结霜工况下,裸铝翅片和疏水翅片的换热器表面霜层厚度和结霜量随时间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接触角较大的疏水表面其霜层厚度和结霜量都低于裸铝翅片表面。为了验证结霜模型的合理性与准确性,将其与后续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两结果之间的变化趋势相同且误差小于20%,表明该计算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空气源热泵换热器结霜的过程及反映表面特性对结霜的影响。接着为了探究疏水表面改性在空气源热泵室外换热器抑霜上应用的实际效果,以三台分体式空气源热泵机组为测试对象,分别选择石墨烯浆料和纳米无机涂料对其中两台室外换热器整体进行了翅片疏水改性处理。并以焓差实验室为基础搭建了可视化的换热器结霜性能测试平台,模拟低温高湿地区冬季多种典型室外工况,对不同表面特性换热器的结霜、除霜以及融霜排液的过程和性能参数等进行了测试,分析了各工况下不同特性表面对霜层形成过程和形态、抑霜效果和机组运行性能参数的影响。最后实验测试结果表明:(1)纳米疏水涂料改性后的翅片在环境温度为25℃时抑霜效果良好,表现为:结霜前期液滴冻结缓慢,霜层形成时间延后,后期霜层薄且疏松、结霜区域小等特点。相较于亲水的裸铝翅片,5℃时霜层延后535s形成、45min累积的结霜量减少了1/2;但疏水翅片抑霜效果会随着结霜运行时间的增长、环境温度的降低而减弱;(2)翅片疏水涂层改性强化了换热效果、降低了机组的排气温度和融霜所需的温度;并且在一个除霜周期内最大可延长32%制热时间以及缩短20%的化霜时间,提高了机组制热的性能;(3)纳米涂层疏水翅片的排液性能较亲水的裸铝翅片差,其融霜排液后翅片上会滞留部分液滴,但未形成“水桥”也无“二次结霜”的现象;(4)本实验采用石墨烯浆料喷涂制作得到的石墨烯涂层,未能表现出石墨烯材料疏水的特点。以上结果表明疏水涂层改性的方式在换热器抑霜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效果,而本文也为表面疏水改性技术在空气源热泵上抑霜的应用提供了一定参考。
二、分体热泵空调新化霜控制模式的开发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体热泵空调新化霜控制模式的开发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第十七届中国家用电器创新成果一览(论文提纲范文)
卓越创新 |
01海尔:AI智能全空间保鲜冰箱 |
02卡萨帝:中子和美洗干护一体机 |
03格力:空气源热泵连续供热高效热气除霜技术及其应用 |
04卡萨帝:水晶胆热水器银河PRO、银河「混动」燃气热水器CT7、「矿泉水」净水机鉴赏家 |
05老板:一种变频控制的中式强力洗洗碗机(WB755) |
06A.O.史密斯:AI-Li NK冷暖风水专业集成 |
技术创新 |
07海尔:智慧感知净化技术 |
08美的:高湿冻鲜技术 |
09美菱:零冲击微微冻保鲜技术 |
10科龙空调:同步带驱动风板转动技术 |
11TCL:P2新风柜机空调 |
12海信:大风量热泵干衣技术 |
13COLMO:AI轻干洗技术 |
14海尔:燃气热水器混动技术、空气能热泵双对流强化换热技术 |
15方太:第2代集成烹饪中心 |
16美的:洗碗机ADS智能投放系统 |
17格力:高效常温催化除醛技术及在空气净化器中的应用 |
18西曼帝克:智能烹饪机CF9 Pro |
19格兰仕:DR空气炸微波炉【D90F25MSXLDV-DR(B0)】 |
20优瑞家:实时电解水杀菌技术;脚踏自清洁滚刷技术 |
产品创新 |
21卡萨帝:立式冻藏柜BD-331WEGAU1*2 |
22西门子:精控恒鲜对开门冰箱KA98NVA22C |
23卡萨帝:F+冰箱鉴赏家系列 |
24Leader:i Case虹光系列智慧冰箱 |
25美菱:M鲜生神鲜系列冰箱BCD-510WQ5F |
26TCL:急冷智屏冰箱R510C12-UA |
27奥克斯:环域风系列变频挂机 |
2 8海尔:雷神者II睡眠空调KFR-35GW/12KNA81VU1、KFR-26GW/12KNA81VU1 |
29海信:新风空调·春风系列KFR-(26)35GW/X710X-X1 |
30卡萨帝:银河空调CAS358GAB(81)U1、CAP728GAB(81)U1 |
31COLMO:图灵空调KFR-72LW/CA1C-9 |
32米家:新风空调尊享版KFR-35GW/F1A1 |
33博世:10 kg进口洗烘套装WGA656B00W洗衣机,WQA655A00W干衣机 |
34惠而浦:帝王H系列滚筒洗烘一体机 |
35长虹美菱:5G成套家电滚筒洗衣机 |
36COLMO:星图热泵干衣机 |
37A.O.史密斯:软水美容燃气热水器 |
38海尔:零水雾平板太阳能热水器 |
39COLMO:灭菌零冷水燃气热水器JSQ30-CE516 |
40A.O.史密斯:瀞油烟机 |
41安吉尔:大水量净水器A7 Pro |
42COLMO:十年长效净水机CWRC800-B139(I2000) |
43西门子:全新旗舰进口嵌入式洗碗机SN67ZX00CC |
44西门子:双眼智能防干烧燃气灶ER8PT232MP |
45卡萨帝:智慧厨电银河套系 |
46优瑞家:随抛型轻量化洗地机FC mini |
47九阳:不用手洗破壁机Y521,Y536,Y511 |
48奥普:热能环浴霸Q360S、Q360A |
设计创新 |
49博世:维他焕颜冰箱 |
50卡萨帝:Homey私享Bar系列冰箱 |
51美的:风语者II系列艺术柜机KFR-72LW/BP3DN8Y-YK100(1) |
52卡萨帝:采暖炉L1PB28-CS9(T)U1 |
53博世:T8智能双净吸油烟机DWF9GCR70W |
54西门子:X7大吸力油烟机LS78FC9C0W |
55华帝:魔尔套系厨电(CLASSIC) |
56奥马:智零母婴冰箱 |
57IQAir:Clean Zone Sky空气净化器 |
品牌创新 |
58年度最具影响力家电品牌—海尔 |
59年度最具影响力小家电品牌—九阳 |
60年度最具影响力外资品牌—博世 |
61年度最具创新力家电品牌—奥克斯 |
62年度最具成长力家电品牌—美博 |
(2)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特性及在严寒地区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1.1 我国能源与环境现状 |
1.1.2 我国建筑能耗现状 |
1.1.3 空气源热泵技术 |
1.2 严寒地区空气源热泵系统研究现状分析 |
1.2.1 新型空气源热泵系统循环设计 |
1.2.2 非共沸混合工质应用 |
1.2.3 除霜技术 |
1.2.4 相变蓄热技术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章节安排 |
2.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系统理论分析 |
2.1 系统构建及运行原理 |
2.2 系统理论分析 |
2.3 理论分析结果 |
2.3.1 蒸发/冷凝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2.3.2 过冷/过热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2.3.3 蓄热时间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2.4 系统内关键部件—冷凝蓄热器设计 |
2.4.1 相变材料选取 |
2.4.2 装置结构选型 |
2.5 本章小结 |
3.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系统数值计算研究 |
3.1 系统内各部件数值模型建立 |
3.1.1 压缩机模型 |
3.1.2 冷凝蓄热器模型 |
3.1.3 过冷器模型 |
3.1.4 蒸发器模型 |
3.1.5 制冷剂充注量模型 |
3.1.6 求解方法 |
3.2 系统严寒地区连续运行条件下动态特性分析 |
3.3 冷凝蓄热器结构参数影响分析 |
3.3.1 翅片间距 |
3.3.2 管间距 |
3.4 不同制冷剂条件下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系统实验研究 |
4.1 实验原理及方法 |
4.1.1 实验设备 |
4.1.2 测量系统及误差 |
4.1.3 实验方法 |
4.1.4 性能评价指标 |
4.2 实验结果分析 |
4.3 数值模型验证 |
4.4 蓄/放热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4.4.1 环境温度对系统蓄热性能影响 |
4.4.2 供水流量对系统放热性能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系统技术经济性分析 |
5.1 应用地点选取及相应建筑热负荷设计 |
5.2 系统技术经济性分析模型建立 |
5.2.1 能耗分析模型 |
5.2.2 环境分析模型 |
5.2.3 经济分析模型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能耗分析结果 |
5.3.2 环境分析结果 |
5.3.3 经济分析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3)空气源热泵室外蒸发器超疏水抑霜机理及性能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2.1 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 |
1.2.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超疏水抑霜机理及其理论基础 |
2.1 成核位垒 |
2.2 冷表面冰桥传播现象 |
2.3 液滴在超疏水表面接触面积小 |
2.4 超疏水表面液滴的合并、弹跳、滚动、滑落现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疏水铝基翅片制备及其应用性能分析 |
3.1 超疏水铝基翅片制备实验 |
3.1.1 实验方案选择 |
3.1.2 超疏水翅片制备 |
3.1.3 制备结果与分析 |
3.2 超疏水铝基耐久性能测试 |
3.3 超疏水铝基自清洁性能、排液性能测试 |
3.4 超疏水耐腐蚀实验 |
3.4.1 超疏水耐腐蚀实验 |
3.4.2 超疏水铝基抗高盐侵蚀能力测试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平台与数据处理技术介绍 |
4.1 可视化实验平台介绍 |
4.2 实验内容介绍 |
4.2.1 实验对象 |
4.2.2 实验步骤 |
4.2.3 实验数据采集 |
4.3 实验数据处理与图片处理仪器 |
4.3.1 图像处理软件 |
4.3.2 图像处理技术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疏水铝基表面抑霜性能实验研究 |
5.1 不同润湿性表面霜层初始生长阶段 |
5.2 超疏水铝基(有缺陷)表面霜层生长及融霜阶段 |
5.2.1 霜层初始生长过程 |
5.2.2 融霜过程 |
5.3 两种润湿性表面上冰桥传播现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竖直铝基翅片表面抑霜性能实验研究 |
6.1 竖直翅片抑霜实验 |
6.1.1 翅片结霜重量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6.1.2 翅片结霜厚度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6.1.3 影响铝基翅片表面结霜的因素分析 |
6.1.4 铝基翅片霜层密度增大成因分析 |
6.2 竖直翅片融霜实验 |
6.2.1 翅片表面成霜霜重与化霜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6.2.2 两润湿性表面融霜时间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与特色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空气源热泵机组本构配置优化的抑霜理论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抑霜技术研究现状 |
1.2.2 ASHP产品传统设计开发方法 |
1.3 现存的主要问题 |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任务 |
第2章 ASHP本构配置关系对结霜性能影响的实测研究 |
2.1 测试地点选取 |
2.2 现场实测平台 |
2.2.1 平台简介 |
2.2.2 测试系统 |
2.3 测试方案 |
2.4 结除霜性能评价方法 |
2.5 测试结果分析 |
2.5.1 重霜工况下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2.5.2 一般结霜工况下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ASHP关键部件本构配置关系的抑霜理论研究 |
3.1 基于ASHP关键部件本构配置的抑霜机理研究 |
3.1.1 抑霜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 |
3.1.2 ASHP关键部件本构特性与抑霜能力的机理分析 |
3.2 基于ASHP关键部件本构配置关系的抑霜特征参数CICO |
3.3 基于CICO的 ASHP抑霜半经验模型建立与验证 |
3.3.1 实验平台简介 |
3.3.2 基于CICO的 ASHP抑霜半经验模型的建立 |
3.3.3 基于CICO的 ASHP抑霜半经验模型的验证 |
3.3.4 讨论 |
3.4 不同CICO下的结霜程度和抑霜水平划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制热和抑霜多目标优化的ASHP设计开发方法研究 |
4.1 不同CICO下 ASHP制热和抑霜性能分析 |
4.1.1 基于不同本构参数的制热性能计算模型的建立 |
4.1.2 不同CICO下制热和抑霜性能的变化规律分析 |
4.2 基于制热和抑霜多目标优化的ASHP设计开发方法 |
4.2.1 设计开发理念 |
4.2.2 设计开发方法 |
4.3 设计开发方法的应用案例 |
4.3.1 抑霜型户用ASHP热风机设计开发与验证 |
4.3.2 抑霜型商用ASHP热水机设计开发与验证 |
4.4 抑霜型机组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
4.4.1 技术经济性指标 |
4.4.2 技术经济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ASHP抑霜技术在我国不同地域应用的区划研究 |
5.1 ASHP在我国适宜地域的确定 |
5.2 不同地域ASHP结霜影响程度分析 |
5.2.1 我国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分析 |
5.2.2 不同地域的ASHP结霜影响程度分析 |
5.3 ASHP抑霜技术在我国不同地域应用的区划 |
5.3.1 划分依据 |
5.3.2 区域划分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致谢 |
(5)基于数据挖掘的热泵系统节能运行及泄漏模式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数据挖掘在制冷空调领域研究现状 |
1.2.1 制冷空调行业数据挖掘流程框架 |
1.2.2 制冷空调设备能耗模式及节能运行分析研究现状 |
1.2.3 制冷空调设备故障检测诊断研究现状 |
1.2.4 热泵空调系统数据挖掘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数据挖掘技术基础与应用框架 |
2.1 数据挖掘理论 |
2.1.1 数据挖掘技术概要 |
2.1.2 数据挖掘技术功能 |
2.2 热泵空调系统节能运行及故障诊断识别数据挖掘路线框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挖掘在热泵干燥系统节能运行优化的应用 |
3.1 热泵干燥系统数据挖掘研究背景 |
3.1.1 热泵干燥系统项目介绍 |
3.1.2 热泵干燥系统干燥性能指标 |
3.1.3 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的热泵干燥系统节能运行分析策略 |
3.2 热泵干燥项目数据描述及预处理 |
3.2.1 数据集成 |
3.2.2 数据清洗 |
3.2.3 数据离散化 |
3.3 干燥性能影响因素的关联规则分析 |
3.3.1 关联规则挖掘方法介绍 |
3.3.2 热泵干燥项目整体事项集关联规则挖掘结果 |
3.3.3 干燥指数影响因素事项集关联规则挖掘结果 |
3.4 热泵干燥系统运行特性优化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热泵系统制冷剂泄漏故障特征提取 |
4.1 暖通空调系统制冷剂泄漏故障特征概述 |
4.2 热泵系统制冷剂泄漏特征提取实验 |
4.2.1 实验系统 |
4.2.2 实验工况与过程 |
4.2.3 实验数据描述与预处理 |
4.3 热泵系统制冷剂泄漏故障特征提取 |
4.3.1 基于Reflief F特征选择算法的制冷剂泄漏特征选取 |
4.3.2 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的制冷剂泄漏特征提取 |
4.3.3 特征提取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SVM的热泵系统泄漏故障模式识别 |
5.1 概述 |
5.2 热泵系统制冷剂泄漏故障诊断识别的SVM方法应用 |
5.3 热泵系统制冷剂泄漏诊断识别模型评价 |
5.3.1 泄漏识别模型 |
5.3.2 模型评价指标 |
5.3.3 PCA-SVM模型识别结果 |
5.3.4 Reflie F特征选择后的PCA-SVM泄漏识别结果 |
5.3.5 特征选择前后识别结果对比 |
5.4 多故障类中SVM泄漏识别模型的应用与评价 |
5.5 泄漏速率对泄漏故障诊断识别性能影响 |
5.5.1 泄漏/非泄漏模式下的速率影响研究 |
5.5.2 多分类模式下的速率影响研究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成果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车载空调用四通阀的设计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
1.1.2 新能源汽车空调发展现状 |
1.1.3 四通阀的应用研究 |
1.2 四通阀研究现状 |
1.2.1 四通阀特性对系统影响研究 |
1.2.2 四通阀换向特性研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车载空调用四通阀方案设计 |
2.1 车载空调用四通阀的技术方案 |
2.2 车载空调用四通阀的详细设计 |
2.2.1 产品设计流程介绍 |
2.2.2 车载空调用四通阀设计要求 |
2.2.3 车载空调用四通阀阀芯设计 |
2.2.4 车载空调用四通阀阀体设计 |
2.2.5 车载空调用四通阀其它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车载空调用四通阀密封设计与仿真分析 |
3.1 车用空调用四通阀密封原理与影响因素 |
3.2 密封设计计算 |
3.2.1 密封力设计 |
3.2.2 密封比压设计 |
3.3 密封比压仿真分析 |
3.3.1 车用四通阀密封副模型建立 |
3.3.2 车用四通阀球阀仿真分析设置 |
3.3.3 仿真分析结果处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车载空调用四通阀动作电压优化及仿真分析 |
4.1 步进电机分类及原理 |
4.2 车载空调用四通阀电磁扭矩理论基础 |
4.3 车载空调用四通阀驱动装置电磁仿真分析 |
4.3.1 车载空调用四通阀驱动装置模型建立 |
4.3.2 车载空调用四通阀电磁仿真分析设置 |
4.3.3 电磁扭矩仿真分析结果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车载空调用四通阀性能试验研究 |
5.1 车载空调用四通阀泄漏量测试 |
5.2 转子位置对开阀性能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与项目 |
(7)微通道换热器空气源热泵系统性能与结除霜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微通道换热器在空调制冷系统中的应用及对其性能影响研究 |
1.2.2 微通道空气源热泵结/融霜研究 |
1.2.3 微通道换热器传热模型与特性研究 |
1.2.4 微通道换热器内制冷剂分配特性研究 |
1.2.5 国内外研究总结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第2章 微通道换热器空气源热泵运行特性与性能测试实验台 |
2.1 焓差实验平台介绍 |
2.1.1 空气调节系统 |
2.1.2 水路循环系统 |
2.2 热泵机组介绍 |
2.3 数据测量、采集及处理 |
2.3.1 实验数据测量 |
2.3.2 数据采集系统 |
2.3.3 实验数据处理 |
2.4 实验误差分析 |
2.4.1 直接误差分析 |
2.4.2 间接误差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微通道蒸发器空气源热泵系统制冷运行实验研究 |
3.1 实验工况及实验步骤 |
3.1.1 实验工况 |
3.1.2 实验步骤 |
3.2 实验数据及分析 |
3.2.1 微通道蒸发器表面冷凝水分布情况 |
3.2.2 微通道蒸发器内制冷剂分配情况 |
3.2.3 机组制冷运行系统特性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微通道换热器空气源热泵系统结/除霜运行研究 |
4.1 实验工况及实验步骤 |
4.1.1 实验工况 |
4.1.2 实验步骤 |
4.2 初次结/除霜特性研究 |
4.2.1 结霜过程 |
4.2.2 除霜过程 |
4.3 连续结/除霜特性研究 |
4.3.1 结霜过程 |
4.3.2 除霜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微通道换热器空气源热泵系统结/除霜优化实验研究 |
5.1 实验工况及实验步骤 |
5.1.1 实验工况 |
5.1.2 实验步骤 |
5.2 结霜优化研究 |
5.2.1 结霜优化方法介绍 |
5.2.2 结霜优化实验结果分析 |
5.3 除霜优化研究 |
5.3.1 除霜优化方法介绍 |
5.3.2 最优除霜方法实验结果分析 |
5.3.3 最优除霜方法的重复性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个人学术成果 |
致谢 |
(8)湘中丘陵地区多层城镇住宅集成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
1.3.1 集成化设计 |
1.3.2 传统村落民居的自适应技术 |
1.3.3 湘中丘陵地区 |
1.3.4 集成化设计与传统村落民居自适应技术的关系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1 国内研究概况 |
1.4.2 国外研究概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章 住宅集成化设计的影响因素和设计原则 |
2.1 住宅集成化设计的概念 |
2.1.1 集成化建筑设计方法的特点 |
2.2 住宅集成化设计的总体原则 |
2.2.1 整体设计的原则 |
2.2.2 气候适应的原则 |
2.2.3 能源高效的原则 |
2.3 集成化设计各阶段的设计原则 |
2.3.1 场地设计阶段 |
2.3.2 建筑设计阶段原则 |
2.3.3 设备设计阶段原则 |
2.4 集成化设计的评价体系 |
2.4.1 国外评价体系 |
2.4.2 国内评价体系发展 |
2.5 小结 |
第3章 湘中丘陵地区传统民居低能耗自适应体系 |
3.1 湘中传统民居概论 |
3.2 新化县自然因素研究 |
3.2.1 地理位置 |
3.2.2 地形地貌 |
3.2.3 气候 |
3.3 新化县水车镇上溪村住宅现状及生活方式分析 |
3.3.1 上溪村简介 |
3.3.2 生活方式和居住文化 |
3.3.3 房屋朝向布局 |
3.3.4 基本户型分析 |
3.3.5 细部构造分析 |
3.4 遮阳体系 |
3.4.1 自然地形遮阳 |
3.4.2 屋檐遮阳 |
3.4.3 走廊遮阳 |
3.5 通风体系 |
3.5.1 基地通风 |
3.5.2 天井通风 |
3.5.3 开敞空间通风 |
3.5.4 屋架通风隔热 |
3.6 水的综合应用 |
3.7 能源模式分析 |
3.8 湘中丘陵地区传统民居现状总结以及自适应策略分析 |
第4章 湘中丘陵地区多层城镇住宅集成化设计流程及主要阶段 |
4.1 设计建设要点 |
4.2 设计前期阶段 |
4.2.1 气候分析 |
4.2.2 能源系统与目标 |
4.2.3 室内环境目标 |
4.3 方案阶段设计方法及流程 |
4.3.1 场地选址 |
4.3.2 场地因素 |
4.3.3 总体布局 |
4.3.4 方案整合 |
4.3.5 拟定方案 |
4.3.6 户型设计 |
4.3.7 方案阶段成果 |
4.4 初步阶段设计方法及流程 |
4.4.1 自然通风分析 |
4.4.2 自然采光分析 |
4.4.3 外窗遮阳与采暖分析 |
4.4.4 总平面太阳辐射分析 |
4.4.5 屋顶太阳能分布 |
4.4.6 小结 |
4.5 施工图设计阶段方法及流程 |
4.5.1 围护结构材质 |
4.5.2 楼梯间热压通风技术 |
4.5.3 太阳能光电通风屋面 |
4.6 小结 |
第5章 案例优化对比研究 |
5.1 小区简介 |
5.2 方案阶段优化对比 |
5.2.1 日照分析 |
5.2.2 室外风环境分析 |
5.2.3 对比小结 |
5.3 初步设计阶段优化对比 |
5.3.1 户型设计 |
5.3.2 采光分析 |
5.3.3 遮阳分析 |
5.3.4 室内通风分析 |
5.3.5 总平面太阳辐射分析 |
5.3.6 太阳能在屋顶的分布分析 |
5.4 施工图设计阶段优化对比 |
5.4.1 围护结构材质分析 |
5.4.2 新型技术的使用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及竞赛获奖情况 |
附录B 湘中丘陵地区冷水江市桃园小区住宅能耗问卷 |
附录C 技术参数详细值 |
致谢 |
(9)基于数据驱动的多联机空调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空调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研究现状 |
1.3 数据驱动方法故障检测与诊断研究概述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2 多联机系统及故障实验 |
2.1 多联机系统 |
2.2 多联机系统故障及实验 |
2.3 故障诊断效果评价参数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SG方法优化的多联机系统传感器故障检测与诊断 |
3.1 概述 |
3.2 Savitzky-Golay数据平滑方法原理 |
3.3 基于SG和 PCA方法的传感器故障检测与诊断策略 |
3.4 故障检测与诊断策略评估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模块化PCA和多变量解耦的故障检测与诊断研究 |
4.1 概述 |
4.2 基于模块化PCA的故障检测方法 |
4.3 基于专家知识的多变量解耦故障诊断策略 |
4.4 故障检测结果 |
4.5 故障诊断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优化的神经网络故障诊断研究 |
5.1 概述 |
5.2 关联规则挖掘方法 |
5.3 基于特征集优化的神经网络故障诊断策略 |
5.4 故障诊断结果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多联机故障诊断研究 |
6.1 概述 |
6.2 限制玻尔兹曼机方法 |
6.3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故障诊断策略 |
6.4 故障诊断结果及参数优化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第一作者发表期刊论文目录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非第一作者发表期刊论文目录 |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交流 |
附录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10)翅片表面疏水改性在空气源热泵抑霜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空气源热泵的使用现状 |
1.1.2 空气源热泵存在的问题 |
1.2 空气源热泵室外换热器结霜、除霜及抑霜的研究现状 |
1.2.1 结霜特性的研究 |
1.2.2 除霜技术的研究 |
1.2.3 抑霜方法的研究 |
1.3 研究现状的总结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结霜及抑霜的理论基础 |
2.1 结霜理论分析 |
2.1.1 结霜的途径与条件 |
2.1.2 结霜的理论判定 |
2.2 空气源热泵结霜区域研究 |
2.2.1 翅片管换热器结霜分析 |
2.2.2 空气源热泵结霜的温湿度范围 |
2.3 疏水特性表面抑霜的机理分析 |
2.3.1 相变驱动力 |
2.3.2 相变成核能障 |
2.3.3 表面成核密度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空气源热泵换热器结霜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
3.1 霜层生长模型 |
3.2 换热器结霜过程的数学描述 |
3.2.1 传质过程 |
3.2.2 传热过程 |
3.2.3 霜表面的过饱和 |
3.2.4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分析 |
3.3 表面特性对结霜过程的影响 |
3.4 模型的求解 |
3.5 空气源热泵结霜模型的计算结果 |
3.5.1 换热器参数及环境参数设定 |
3.5.2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3.5.3 模型计算结果的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换热器翅片表面疏水改性后空气源热泵的结霜实验测试 |
4.1 结霜实验测试平台的建立 |
4.1.1 焓差实验室 |
4.1.2 数据采集系统及控制平台 |
4.1.3 可视化图像采集系统 |
4.1.4 结霜测试平台工作原理 |
4.2 换热器翅片表面的疏水改性处理 |
4.2.1 分体式样机的规格参数 |
4.2.2 疏水表面改性材料的选择 |
4.2.3 翅片表面改性的处理方法 |
4.3 结霜实验测试内容、步骤和方法 |
4.3.1 测试工况的确定 |
4.3.2 测试流程 |
4.4 空气源热泵机组结霜参数的测量、计算方法 |
4.4.1 霜层高度的测量 |
4.4.2 结霜量的计算 |
4.5 误差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测试结果分析与探讨 |
5.1 表面特性对翅片上结霜形态的影响 |
5.1.1 前期霜层形态分析 |
5.1.2 中后期结霜分析 |
5.2 表面特性对空气源热泵机组抑霜效果的影响 |
5.2.1 初始霜层形成时间 |
5.2.2 霜层厚度的影响 |
5.2.3 结霜量的影响 |
5.3 计算模型与实验测试结果对比 |
5.3.1 霜层高度的对比 |
5.3.2 霜层高度的对比 |
5.4 翅片表面改性对空气源热泵机组运行性能影响 |
5.4.1 结霜运行的性能 |
5.4.2 除霜及融霜的性能 |
5.4.3 翅片管的排液性能 |
5.4.4 与其他换热器翅片表面改性的抑霜实验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分体热泵空调新化霜控制模式的开发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第十七届中国家用电器创新成果一览[J]. 编辑部. 家用电器, 2021(10)
- [2]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特性及在严寒地区的应用研究[D]. 余萌. 浙江大学, 2021
- [3]空气源热泵室外蒸发器超疏水抑霜机理及性能实验研究[D]. 段佳慧. 长安大学, 2021
- [4]基于空气源热泵机组本构配置优化的抑霜理论与技术研究[D]. 梁士民.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5]基于数据挖掘的热泵系统节能运行及泄漏模式识别研究[D]. 于仙毅.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车载空调用四通阀的设计及性能研究[D]. 熊匀均.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2)
- [7]微通道换热器空气源热泵系统性能与结除霜特性研究[D]. 贾鹏. 北京建筑大学, 2019(07)
- [8]湘中丘陵地区多层城镇住宅集成化设计方法研究[D]. 苏俊波. 湖南大学, 2019(07)
- [9]基于数据驱动的多联机空调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研究[D]. 郭亚宾. 华中科技大学, 2019
- [10]翅片表面疏水改性在空气源热泵抑霜上的应用研究[D]. 余柯忆.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