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Kiruna型铁矿床基本地质特征和成矿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宋哲[1](2020)在《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成矿带海相火山岩型铁矿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研究》文中认为火山岩型铁矿作为我国主要的铁矿床类型之一,具有规模大、品位高的特征,有较高开采价值。陆相火山岩型铁矿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宁芜-庐枞地区,海相火山岩型铁矿主要分布于新疆的西天山、东天山、阿尔泰等地。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的海相火山岩型铁矿不仅近年来找矿取得巨大突破,而且研究工作深入,建立了包括岩浆型(塔尔塔格铁矿)、热液型(智博、查岗诺尔、松湖、备战等铁矿)、热液-沉积型(式可布台铁矿)3种铁矿化类型的矿床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式。东天山与西天山类似,在阿齐山-雅满苏成矿带中也发现了雅满苏、沙泉子、黑尖山、红云滩、赤龙峰等一系列具有经济价值的海相火山岩型铁矿,但是对成矿过程以及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程度较低,影响了对进一步找矿潜力的评估。因此本文以新疆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带中黑尖山铁矿床、雅满苏铁矿床、赤龙峰铁矿床分别作为矿浆型铁矿化、岩浆热液交代-充填铁矿化、热液-沉积型铁矿化的典型代表,通过描述每个矿化类型典型矿床的含矿构造,矿体和矿石的结构构造和矿物组合以及围岩蚀变特征,将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成矿带海相火山岩型铁矿从成矿作用、构造背景、赋矿围岩、蚀变类型、矿物组合、矿体特征、矿石矿物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探讨了成矿机理,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在黑尖山铁矿床矿体围岩安山质角砾熔岩中发现五种富铁团块(钠长石-磁铁矿型、钠长石-钾长石-磁铁矿型、钾长石-磁铁矿型、绿帘石-磁铁矿型和石英-磁铁矿型),结合富铁团块中磁铁矿电子探针显微分析,得出五种富铁团块分别代表岩浆-水热系统的不同演化阶段:依次为钠长石磁铁矿型富铁团块为岩浆活动产物;钠长石钾长石磁铁矿型和钾长石磁铁矿型富铁团块为岩浆-热液过渡的产物;而绿帘石磁铁矿型和石英磁铁矿型富铁团块则可能为热液作用的产物。且绿帘石磁铁矿型和石英磁铁矿型富铁团块的磁铁矿成分特征与矿石矿物中磁铁矿的成分特征最为相似,所以绿帘石磁铁矿型和石英磁铁矿型富铁团块是残余富铁矿浆结晶且受热液完全交代产物。建立了黑尖山铁矿床富铁团块的形成模型:是由富水且氧化的富铁矿浆在寄主角砾状安山质熔岩的裂缝中结晶并释放出气体,形成囊状和杏仁状的富铁团块。雅满苏铁矿床为岩浆热液交代-充填型铁矿床,对矿床含矿玄武岩进行全岩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雅满苏玄武岩样品均属于弧岩浆范畴,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同时玄武岩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洋壳物质的交代。利用磁铁矿单矿物Fe,O同位素和原位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对雅满苏铁矿和同处一个成矿带的多头山铁矿和骆驼峰铁矿研究,根据主要矿物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岩浆热液交代-充填铁矿化矿石中磁铁矿分为三种,根据不同类型矿石中磁铁矿组分和铁同位素分馏特征不同,表明成矿环境有两种:岩浆热液环境和后期热液环境。因此阿齐山-雅满苏火山岩型铁矿带热液型铁矿床具有岩浆作用到热液作用的连续成矿过程。赤龙峰铁矿床为热液-沉积型铁矿床,对该矿床开展了主要矿石矿物赤铁矿的单矿物Fe,O同位素分析和原位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测试以及与矿石中主要矿物重晶石S同位素的分析,提出重晶石和赤铁矿均为为海相环境。且成矿物质的富集与热液蚀变无直接联系,但矿床的主要的成分硅、铁以化学沉积物的形式析出,具有热液特征。表明硅、铁是来源于与海底火山作用有关的岩浆热液流体。综合新疆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带中三种典型铁矿化类型,认为这三种铁矿化类型反映了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成矿带中海相火山岩型铁矿的一个较为完整的火山活动及成矿的过程,具体可分为:1)母岩浆形成阶段(成矿母岩浆形成阶段);2)富铁矿浆分离结晶阶段(黑尖山铁矿床中富铁团块形成阶段);3)岩浆热液成矿阶段(区域绝大多数与雅满苏铁矿相似的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形成阶段);4)热液-沉积成矿阶段(赤龙峰铁矿形成阶段)。因此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海相火山岩型铁矿成矿带的不同矿化类型是基于时间变化(火山活动早晚、岩浆演化的不同阶段)和空间差异(以火山机构为载体,成矿位置处于火山口的近端至远端的不同)所造成的,代表的是一个连续,具有密切联系的成矿过程。
王云龙[2](2020)在《北极地区大宗矿产成矿规律研究》文中认为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及其环绕的岛屿和欧亚、北美大陆,构造上位于劳亚和环太平洋成矿域北部,面积2100万km2,其中陆地面积近800万km2,占全部面积的38%。矿产资源丰富,是海外大宗矿产资源开发合作的优良对象。本次研究共收集北极大宗矿床363处,通过规模划分、矿点投图、研究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及开发现状等方法,分析北极大宗矿产分布情况、进一步划分成矿区带、总结时空及特殊规律,对北极大宗矿产进行可利用性评价,服务于我国的北极战略及相关企业。本次研究取得的成果如下:(1)北极大宗矿产有铜矿(130处,12.75亿吨)、铁矿(119处,167.21亿吨)、铅锌矿(53处,2.20亿吨)、铝矿(14处,10.14亿吨)、锰矿(18处,60.81亿吨)、磷矿(17处,154.92亿吨)及硫矿(12处,70.60亿吨),分布于挪威、芬兰、瑞典、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及丹麦(格陵兰)。(2)北极地区可划分为2个Ⅰ级成矿区带和10个Ⅱ级成矿区带。大宗矿床大多分布于哈德孙成矿区(铜矿30处,共19600万吨;铁矿28处,共712973万吨等)与波罗的成矿区(铜矿67处,共76137万吨,铁矿84处,共827055万吨等)。成矿类型多种多样,最主要的成矿类型为条带状含铁建造型、密西西比河谷型及喷流-沉积型。(3)北极地区大宗矿床的形成时代集中分布于元古代,太古宙主要形成条带状含铁建造型铁矿和岩浆岩型铜镍矿,元古宙主要形成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及沉积磷块岩型铁矿,古生代主要形成沉积喷流型铅锌矿和沉积型铁、磷矿床,中-新生代主要形成岩浆岩型铜镍矿床。(4)北极地区大宗矿床除时间及空间规律外,还在矿床数量、矿床分布及成矿时代上表现出一致性,在成矿类型、成矿背景上表现出从聚性,同时在不同成矿区(北美成矿区及欧亚成矿区)内还各自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5)从资源、政府政策、交通情况、气候条件、人口分布等各方面来看,北极地区大宗矿产可利用性良好,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值得中方企业关注。
胡训宇[3](2020)在《南陵—宣城矿集区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与三维成矿预测》文中指出覆盖区找矿是当前地质勘探工作中的难点,也是成矿预测研究的热点。在近年来的找矿勘探工作中,南陵-宣城地区新发现了茶亭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长山、双井中型矽卡岩型铜铅锌矿床等一系列新的矿产地,同时,在麻姑山矽卡岩型铜钼矿床、荞麦山矽卡岩型铜钨矿床等已有矿床深边部也取得了新的找矿突破,显示出极大的区域成矿潜力,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新的多金属矿集区。由于该区为覆盖区,地表露头少,区域内地质工作比较薄弱,找矿工作也面临“难辨识、难发现”的问题,亟需新的找矿勘查理论和技术方法支持。近年来,三维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已在国内外覆盖区找矿工作中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的找矿效果;而成矿过程数值模拟是在矿床学、物理、化学、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或有限差分方法,对成矿过程进行模拟仿真的计算分析方法,可实现成矿作用定量化表达并定量分析矿床规模、矿体形态及品位分布等控制因素及其作用过程、矿床定位空间的控制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成矿过程持续时间等传统矿床学的难点问题。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与三维成矿预测的有效结合将可能为矿床学的理论研究及覆盖区找矿勘查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在系统收集、整理南陵-宣城矿集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内狸桥-铜山矿田、宣城-麻姑山矿田、茶亭斑岩型矿床、麻姑山矽卡岩型矿床的数值模拟模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基于Flac3D的矿田尺度三维成矿过程数值模拟方法流程以及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的矿床尺度成矿过程数值模拟方法流程,结合传统矿床学理论特别是斑岩型与矽卡岩型矿床成矿模式,对南陵-宣城矿集区内的狸桥-铜山矿田、宣城-麻姑山矿田以及茶亭斑岩型铜金矿床、麻姑山矽卡岩型铜钼矿矿进行了多场耦合成矿过程数值模拟及三维成矿预测研究。茶亭斑岩型铜金矿床与麻姑山矽卡岩型铜钼矿床的成矿过程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茶亭矿床中黄铜矿以及温度的分布与已知矿体吻合,同时也揭示出矿床深部(-1800米到-2414米)仍然具有成矿潜力。麻姑山矿床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南东翼已知矿体吻合,同时,模拟结果显示其北西翼岩枝具有一定的成矿潜力。另外,模拟估算出茶亭斑岩型铜金矿床的成矿过程持续时间约为9600年到75000年之间,在十万年尺度内,这一结果也为矿床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作证。对狸桥-铜山矿田与宣城-麻姑山矿田的三维成矿过程数值模拟研究显示,区域体应变极大值分布与矽卡岩型矿床的空间分布相关。根据体应变极大值分布,圈定出了矽卡岩型矿床找矿靶区25处,其中狸桥-铜山矿田17处,宣城-麻姑山矿田8处,同时结合区域重力异常和成矿过程数值模拟结果,提出来重点成矿潜力区。总之,本文将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三维成矿预测方法与传统矿床学理论结合,建立了多场耦合、多尺度成矿过程数值模拟方法流程,开展了矿田、矿床两级尺度以及斑岩型、矽卡岩型两种类型矿床的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与三维成矿预测研究。研究结果一方面为矿床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作证,另一方面也为南陵-宣城矿集区的找矿勘查提供了新的方向,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王嘉星[4](2020)在《西藏达若洛陇铜矿床矽卡岩和黑云母矿物学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表明达若洛陇矽卡岩型铜矿床是班-怒成矿带中段首次发现的与班公湖-怒江洋北向俯冲有关的中-晚侏罗世矽卡岩型铜矿床,研究矿床的成岩成矿过程有助于丰富班-怒成矿带中段成矿理论,指导区域找矿勘查工作。为探讨成矿过程及成矿岩体成因,本文以矽卡岩矿物和成矿岩体中原生黑云母为重点研究内容,通过详细的地质编录、系统的光薄片镜下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开展矿床地质特征、矿物学及矿物化学、岩石成因、成矿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初步建立达若洛陇矿床成岩成矿模式。论文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达若洛陇矿床三个矿体均呈层状、似层状产于矽卡岩中,矿石构造以脉状、浸染状和团斑状构造为主,矿石结构主要为结晶结构、交代结构和固溶体分离结构等。金属矿物以黄铜矿、黄铁矿、斑铜矿、辉钼矿、磁铁矿、毒砂为主,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矽卡岩矿物和黑云母、石英、方解石。2.划分了成矿期次:将达若洛陇矽卡岩成矿作用过程划分为岩浆期、岩浆期后热液期和表生期三个成矿期,进而将岩浆期后热液期划分为四个成矿阶段,即矽卡岩阶段、氧化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3.查明了矽卡岩垂向分带特征:从成矿岩体到接触带,矽卡岩类型由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变为石榴子石辉石矽卡岩;矽卡岩矿物中辉石含量增多,粒度增大;石榴子石含量减少,颜色由深棕色过渡为浅黄绿色,粒度变小,钙铁榴石端元成分降低,钙铝榴石端元成分升高;矿化分带表现为铜、钼矿化→铜、铁矿化。4.通过对矽卡岩矿物的研究判断了成矿环境的变化:矽卡岩矿物主要有石榴子石和辉石,石榴子石属于钙铁榴石-钙铝榴石系列(And62.1781.48Gro17.4536.59Pyr+Spe+Alm0.72.56),辉石属于次透辉石-钙铁辉石系列(Di4.8363.72Hd35.4594.00Jo0.631.46)。矽卡岩矿物组合及矿物化学特征表明,矽卡岩阶段处于弱酸性、高氧逸度的环境,石英-硫化物阶段,转变为还原环境。5.从原生黑云母着手,探讨了成矿岩体的成因:原生黑云母具有富镁贫铁、高钛低铝的特征,属镁质黑云母,黑云母地球化学特征指示成矿花岗闪长斑岩为I型花岗岩,在较高的温度和氧逸度环境下结晶,属造山带钙碱性系列,具有壳幔混源的成因特点。
孙策[5](2020)在《磁铁矿标型特征研究 ——以老挝帕莱通岩浆型铁矿床与云南中甸红牛-红山矽卡岩型铜矿床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磁铁矿一直以来作为成岩/成矿中主要的标型矿物,广泛赋存在自然界中各类岩石/矿石之中。同时,又因为自身特殊的晶格特征,类质同象普遍发育,因此微量元素组分变化较大。随着高精度检测技术的快速更替,许多研究者通过利用磁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来制约矿床成因、成矿机制、成矿环境(如温度、氧逸度、熔/流体成分)等关键问题。本文以老挝帕莱通岩浆型铁矿床、中甸红牛-红山矽卡岩型铜矿床这两个不同成矿类型中磁铁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磁铁矿不同的岩相学、显微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等研究,探讨了磁铁矿对这两个矿床的矿床成因类型、成矿环境及成矿机制的指示作用,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比分析岩浆型与热液型磁铁矿的异同、标型特征和应用。帕莱通铁矿床是老挝南部万象-呵叻中生代盆地中最典型的大型铁矿床,分为东、西两个矿段,西矿段为豆状、块状富磁铁矿石矿体,东部则主要发育角砾状贫赤铁矿石矿体,而其中的西矿段主要产于新生代富铁质玄武岩之中。本论文主要对西矿段中豆状、块状磁铁矿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显微结构分析,发现块状磁铁矿具有细粒它形结构特征,豆状磁铁矿具有球粒同心圆状结构特征。对较为新鲜的磁铁矿的电子探针(EPMA)以及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分析显示:帕莱通铁矿床磁铁矿Ti O2-Al2O3-Mg O三角图落入超基性-基性-中性岩浆岩区;微量元素富集V、Ti、Cr、Co、Ni及Ga等元素,亏损Sr、Ba及Mg等不相容元素;Co、Ni元素含量较高,且较高Ni/Co比值可以反映成因与深源物质;Ti含量较高且Ni/Cr比值≤1,在Ti-Ni/Cr图中落入了热液型磁铁矿的范围;Ga-Sn图解表明磁铁矿属于斑岩型热液成因;(Ca+Al+Mn)-(Ti+V)或Ni/(Cr+Mn)-(Ti+V)成因判别图显示该矿床兼具Kiruna型和斑岩型矿床的特征;V含量表明磁铁矿在较低氧化环境中形成;(Al+Mn)-(Ti+V)形成温度判别图表明磁铁矿形成温度处于300°-500℃范围内。据上认为帕莱通铁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源于岩浆演化作用形成的富铁流体,后期由于岩浆热液流体的交代作用,使得磁铁矿具有了热液成因的特征。研究帕莱通铁矿的成因,对于总结区域成矿规律,指导同类型矿床找矿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云南红牛-红山铜矿床是滇西北中甸弧区内一典型矽卡岩型矿床,可根据矿体产出位置不同划分为红山、红牛两个矿段。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脉状发育在大理岩夹层顶与角岩化变砂岩的接触顶底面位置,并且越接近碳酸盐岩部分越发育强烈的围岩蚀变。论文在收集大量相关野外地质资料与前人研究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了详细地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及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主要选取了矿区内与成矿密切相关的花岗斑岩、矽卡岩中磁铁矿进行镜下显微结构观察,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磁铁矿进行电子探针(EPMA)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微区原位成分分析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花岗斑岩中磁铁矿整体呈高的Ti、V、Ga、Cr、Ni及低的Mg、Al、Ba、Sr、Mn含量,典型岩浆成因特征,其中部分样品中发育两期磁铁矿,并且元素表现出由第一期岩浆磁铁矿向第二期热液磁铁矿演化的趋势。在Ti O2-Al2O3-Mg O和Ti O2-Al2O3-Mg O+Mn O成因判别图解中,一期磁铁矿落主要为岩浆成因,二期磁铁矿则显示了接触交代成因,并且两期磁铁矿表现出过渡的趋势;而Al+Mn-Ti+V和Ga-Sn成因判别图表明一期和二期磁铁矿都具有斑岩型矿床的特征。两期磁铁矿中均富集V,说明磁铁矿形成环境的氧逸度比偏低,并且两期磁铁矿形成环境的氧逸度差别不大。(Al+Mn)-(Ti+V)形成温度判别图表明一期磁铁矿的形成环境的温度范围大于500℃,二期磁铁矿形成环境的温度范围是300-500℃。而矽卡岩中磁铁矿为典型的热液交代成因,并且具有很高的Mg和Mn值,其平均含量分别为1992×10-6与3668×10-6;成矿温度接近200-300℃之间,同时Ga元素含量也呈现降低的的趋势;磁铁矿形成退变质阶段于矽卡岩阶段和金属硫化物沉淀(成矿期)之间,氧逸度在-30到-32之间,明显低于矽卡岩阶段,表明磁铁矿形成过程中成矿流体已由氧化性向还原性过渡,而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可能是造成成矿期金属硫化物大量沉淀的主要原因。综合以上两种不同矿床成因的磁铁矿标型特征,并与世界范围内不同地质环境中生成磁铁矿中微量元素综合研究发现,磁铁矿中微量元素的变化范围较广,特殊元素如Mg、Al、Ti、V、Co、Ni、Zn、Cr、Mn、Ga和Sn等在各种成因类型的磁铁矿中可达到检测水平,并且这些元素在岩浆磁铁矿与热液磁铁矿中的表现形式略有不同,Mn、Ti、V、Ni、Cr等元素及Ni/Cr、V/Ti等比值可以用来示踪磁铁矿成因类型,Ti、Ga、Sn可以指示温度,V、Cr可以指示氧逸度等,同时,还发现无论是岩浆或是热液磁铁矿中微量元素之间的变化都可以有效地示踪矿床学成矿过程的研究。
杨振宁[6](2020)在《河北涉县符山侵入岩中“富铁包体”特征及对邯邢式铁矿床成因的启示》文中指出邯邢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太行山板内造山带的中南段;符山位于我国重要的铁矿基地河北省武安市与涉县境内;在符山地区发育了一套中基性杂岩体,其中在斑状角闪二长岩中包体种类繁多;其中富铁包体是岩浆(富铁的熔浆)再形成、迁移和演化过程中沿岩浆通道从地幔或地壳深处捕获携带上来的。本文对斑状角闪二长岩以及富铁包体和铁质团斑中的矿物组合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进而对邯邢式铁矿的成矿的物质来源、符山岩浆演化的讨论。富铁包体多呈浑圆状、椭圆状;长轴直径2-8cm左右,包体与寄主岩浆边界平直截然,常见的微粒粒构造、流动特征。符山富铁包体主要矿物有:斜长石(35%-40%)、钾长石(5%-15%)、角闪石(5%-10%)、辉石(10%-15%)、磁铁矿(20%-25%);副矿物有:磷灰石(小于5%)、石英(约1%)等。铁质团斑的主要矿物有:磁铁矿(10%-15%)、角闪石(20%-30%)、斜长石(20%-25%)、钾长石(5%-15%)、辉石(约5%);副矿物有:磷灰石(小于4%)、绿帘石(2%-3%)、金红石(约为2%)、石英(约1%)等;寄主岩体中主要矿物为:斜长石(45%-50%)、钾长石(5%-15%)、角闪石(25%-30%)、磁铁矿(5%-10%)、辉石(约5%);副矿物有:磷灰石(小于5%)、石英(约3%)等。经研究发现富铁包体及铁质团斑中的矿物组合分别为:1.钠长石+磁铁矿+磷灰石+透辉石+阳起石,2.钠长石+角闪石+磁铁矿+磷灰石+金红石,且对寄主岩浆、富铁包体及铁质团斑中的单矿物进行分类,发现其中的磁铁矿属于岩浆型以及kiruna型中。根据富铁包体及团斑的矿物组合及结构特征,推测在深部铁矿浆上侵至上部岩浆房,在演化的过程中被其他上侵岩浆捕掳,以富铁包体及铁质团斑的形式存在寄主岩浆中。根据Ridolfi(2010)的温压计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求其寄主岩浆、富铁包体及铁质团斑中角闪石的温度、压力,推测其深度。进而推测其岩浆的演化过程。
沈崇辉[7](2020)在《宁芜盆地马鞍山绿松石矿带典型矿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鞍山绿松石矿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宁芜盆地中段。本次工作对该绿松石矿带中大黄山和笔架山典型矿床进行了详细地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实验研究,探讨了绿松石矿床成因和成矿过程,旨在丰富和完善绿松石成矿理论。马鞍山绿松石矿带中的绿松石矿床为盆地内玢岩型磁铁矿床的伴生矿床,含磷灰石磁铁矿体(岩)为绿松石矿床的成矿母岩,矿体赋存于高岭石化岩段铁矿体和邻近的围岩辉石闪长玢岩节理裂隙内。绿松石矿床成矿阶段包括假象阶段(绿松石+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和热液阶段(绿松石+石英+黄铁矿+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绿松石矿石矿物以假象状、结核状和脉状形态产出。绿松石具致密微晶-鳞片状、不规则球粒状、放射纤维球粒状等变胶结构,其结构和结晶程度受成矿方式、杂质矿物和重结晶作用控制。绿松石成矿和胶体重结晶过程中,晶体结构中Fe3+和A13+可形成完全类质同象替代。随绿松石中w(TFeO)增加,颜色由蓝色调向绿色调、黄绿色调变化;当绿松石中w(TFeO)大于w(CuO)时,可划归为绿松石矿物族中的磷铜铁矿(铁绿松石)。与绿松石共生黄铁矿的晶形特征、Co和Ni含量、Co/Ni比值(32-51)和硫同位素值(δ34S=8.3-11.9‰),指示绿松石成矿热液来源于陆相次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岩浆热液,热液中的水来源于岩浆水,并混合大气降水。根据绿松石共生矿物组合判断成矿温度约为270℃左右,成矿热液为酸性中低温热液。绿松石和磷灰石主要化学成分均为P205,二者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特征近似,表明绿松石成矿物质P来源于成矿母岩(磁铁矿岩)中的磷灰石。与绿松石共生的黄铁矿成因指示成矿物质Cu源于火山岩浆热液。绿松石共生和蚀变矿物指示成矿物质Fe和Al来源于成矿母岩中磁铁矿和钠长石。综合研究认为,马鞍山绿松石矿带中的绿松石矿床为陆相次火山活动形成的中低温热液蚀变交代(充填)成因。中低温热液蚀变交代成矿母岩(磁铁矿岩)发生绿松石矿化,并在成矿母岩和围岩(辉石)闪长玢岩的构造裂隙部位富集成矿。大面积高岭石化和黄铁矿化,地表零星分布的蓝铁矿、银星石等磷酸盐矿物,孔雀石、蓝铜矿等次生含铜矿物是绿松石矿床重要的找矿标志。陆相火山岩建造中玢岩型磁铁矿床发育区域是绿松石矿床的重要的找矿方向。
宋哲,李厚民,李立兴,丁建华,孟洁[8](2020)在《新疆东天山黑尖山铁矿床富铁团块中磁铁矿的成分特征及岩浆-热液演化过程》文中研究表明黑尖山铁矿床是新疆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成矿带中典型的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床。黑尖山矿床围岩安山质熔岩中发育大量不规则的富铁团块,可分为钠长石磁铁矿型、钠长石钾长石磁铁矿型、钾长石磁铁矿型、绿帘石磁铁矿型和石英磁铁矿型5种类型,可能代表了在岩浆-热液成矿过程中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对黑尖山铁矿床成矿过程及形成环境有指示意义。本文对上述5类富铁团块中的磁铁矿进行了主量元素分析,为了精确地测出磁铁矿中铁的总量,采用差分法加入不确定的O含量,并加以ZAF矩阵校正。对比5类富铁团块中磁铁矿Ti含量,钠长石磁铁矿型最高、钠长石钾长石磁铁矿型和钾长石磁铁矿型较高、绿帘石磁铁矿型和石英磁铁矿型最低,且Ti含量与Fe含量为正相关关系;绿帘石磁铁矿型和石英磁铁矿型富铁团块Fe含量特征与矿石中磁铁矿Fe含量相近。上述特征表明钠长石磁铁矿类型是残余富铁熔体中最早的结晶产物,钠长石钾长石磁铁矿和钾长石磁铁矿类型具有岩浆热液转变的特征,而绿帘石磁铁矿和石英-磁铁矿类型则是受热液完全交代的产物,说明矿床形成于岩浆-热液成矿作用。各类富铁团块内磁铁矿的Fe含量均大于相对应蚀变环边磁铁矿的Fe含量,表明富铁岩浆结晶与热液活动分异同期发生。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9](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段壮[10](2019)在《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鲁西莱芜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矽卡岩型富铁矿成矿区之一,也是我国平炉富矿的重要产地。莱芜地区中生代侵入岩发育,主要包括矿山、角峪、金牛山和铁铜沟岩体,其中矿山岩体是最重要的成矿岩体。矽卡岩型铁矿床主要产于矿山岩体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带中,包括大-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3处,累计探明资源储量约5亿吨,占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总储量的95%以上。前人对该莱芜地区成矿岩体地质特征、控矿构造及矿化特征等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该区成矿岩体的岩石成因、成矿流体组成和演化、成矿时代、膏岩层参与铁矿成矿的方式和机制等关键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莱芜地区的中生代侵入岩及张家洼大型富铁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和矿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岩石地球化学、成矿年代学及矿物地球化学研究,深入探讨该区侵入岩的成因、成矿流体演化、膏盐层参与成矿的方式、成岩成矿时代和成矿动力学背景,揭示该区矽卡岩型富铁矿成因机制和关键控制因素。系统的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莱芜地区的侵入岩主要形成于130Ma,是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的响应。该区几个主要侵入岩体如矿山、角峪、金牛山和铁铜沟等具高Mg#,富集LILE、Pb和LREE,亏损HFSE等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并明显富集Sr-Nd同位素,表明其初始岩浆来源于EMI型和EMII型地幔之间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并且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此外,铁铜沟岩体的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有少量软流圈物质的加入。莱芜地区富集岩石圈地幔的形成可能与三叠纪时期华南陆壳向华北克拉通俯冲过程中产生的熔体及侏罗纪时期古太平洋向中国东部俯冲产生的板片流体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交代有关。张家洼矽卡岩型铁矿床主要赋存于矿山岩体的闪长质侵入体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的接触带、石炭系本溪组与奥陶系地层之间的层间滑动离构造以及接触带与层间构造的复合部位。野外观察和岩相学特征表明,该矿床的成矿作用可以分为钠质交代阶段(钠长石、方柱石)、干矽卡岩阶段(透辉石、镁橄榄石、尖晶石)、湿矽卡岩阶段(金云母、磁铁矿、蛇纹石及少量磷灰石和榍石)、硫化物阶段(黄铁矿)和碳酸盐阶段(方解石),其中湿矽卡岩阶段是主成矿阶段,磁铁矿为主要的矿石矿物。与磁铁矿共生的热液榍石U-Pb年龄为131±4 Ma,与磁铁矿共生的金云母40Ar/39Ar年龄为130±1 Ma,二者在误差范高度吻合,并与矿山岩体的锆石U-Pb年龄(130±1 Ma)完全一致,表明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年龄为130 Ma。鲁西北淄博地区召口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石榴石U-Pb年龄为128±3 Ma,鲁西南沂南地区的铜井矽卡岩型Cu-Au-Fe矿床的石榴石U-Pb年龄为126±7–127±3 Ma。这些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均与张家洼铁矿床的年龄相似,暗示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是鲁西早白垩世130 Ma左右区域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综合华北克拉通东部已发表的矽卡岩型矿床及成矿岩体的年龄可知,华北克拉通中、东部的矽卡岩型铁矿成矿作用均爆发于130 Ma,与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一致,指示华北地区大规模矽卡岩型铁成矿作用是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和破坏的响应和产物。为了探讨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床成矿流体的演化以及膏岩层参与铁矿成矿的方式和机制,本文对成矿岩体(矿山岩体)中的硫化物和磷灰石以及矽卡岩型铁矿床中不同成矿阶段的热液矿物(钠化-干矽卡岩阶段的方柱石、湿矽卡岩阶段的热液磷灰石和磁铁矿、硫化物和碳酸盐阶段的黄铁矿)开展了系统的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山岩体中的磷灰石具有异常高的Cl含量(可达7 wt.%),暗示与成矿有关的岩浆高度富集卤族元素(尤其是Cl),从而有利于高盐度岩浆流体的出溶。该区成矿岩体中辉石堆晶和不成矿岩体中部分具有原生结构的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具有典型的岩浆硫特征(δ34S接近于0‰)。钠化-干矽卡岩阶段的方柱石Cl/Br摩尔比值介于565–1094,暗示该阶段的成矿流体以岩浆流体为主。形成于湿矽卡岩阶段且与磁铁矿共生的热液磷灰石具有明显更高的Cl/Br摩尔比值(685–8875),指示该期流体混染了围岩奥陶纪蒸发岩中的岩盐;同时,热液磷灰石的87Sr/86Sr比值(0.70765–0.70903)明显高于成矿岩体的初始87Sr/86Sr比值(0.70645–0.70792),而与奥陶系碳酸盐围岩的同位素组成相似(0.70867–0.70919),也指示该阶段大量围岩物质加入到成矿热液中。张家洼铁矿的磁铁矿具有高Mg特征(MgO含量普遍大于1 wt.%),并且伴生镁铁矿和镁钛矿,指示铁成矿阶段有大量富镁围岩物质的加入。硫化物-碳酸盐阶段的硫化物具有富重硫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δ34S值整体大于10‰),指示奥陶纪膏盐层中硫酸盐的加入为热液流体提供了大量的硫。同时,大规模富含地层重硫的热液流体叠加交代了该区成矿岩体,使岩体中富含浸染状、细脉状的热液黄铁矿,这些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与矿石中硫化物阶段的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相近。综上所述认为,奥陶系膏岩层主要以热液流体交代、萃取的方式在湿矽卡岩阶段持续加入到成矿流体系统中;成矿岩体出溶的富氯流体利于铁质出溶和搬运,是成矿的关键因素。
二、Kiruna型铁矿床基本地质特征和成矿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Kiruna型铁矿床基本地质特征和成矿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成矿带海相火山岩型铁矿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国外火山岩型铁矿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火山岩型铁矿研究现状 |
1.2.3 东天山海相火山岩型铁矿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科学问题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以及完成工作量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完成工作量 |
1.3.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4.1 火山岩特征 |
2.4.2 侵入岩特征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研究样品与实验分析方法 |
3.1 样品采集和处理 |
3.2 全岩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实验分析 |
3.3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
3.4 矿物电子探针实验分析 |
3.5 矿物LA-ICP-MS原位分析 |
3.6 稳定同位素分析 |
3.7 矿物能谱分析 |
第四章 矿浆型铁矿化-黑尖山铁矿 |
4.1 矿床地质特征 |
4.2 矿区富铁团块的特征 |
4.2.1 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 |
4.2.2 富铁基质地球化学特征 |
4.2.3 围岩地球化学特征 |
4.2.4 富铁基质Fe,O同位素特征 |
4.3 富铁团块的成因及形成机理探究 |
4.3.1 与围岩的时间关系 |
4.3.2 物质来源 |
4.3.3 成因及形成机理 |
4.3.4 与铁成矿的关系 |
4.3.5 东天山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富铁团块特征 |
第五章 岩浆热液交代-充填型铁矿化——雅满苏铁矿 |
5.1 矿床地质特征 |
5.2 含矿地层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 |
5.3 含矿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 |
5.3.1 全岩成分特征 |
5.3.2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
5.4 玄武岩源区特征 |
5.5 磁铁矿矿石特征 |
5.6 磁铁矿地球化学特征 |
5.6.1 磁铁矿成分特征 |
5.6.2 磁铁矿Fe,O同位素特征 |
5.7 磁铁矿成因 |
5.8 成矿过程探讨 |
第六章 热液-沉积型铁矿化——赤龙峰铁矿 |
6.1 矿床地质特征 |
6.2 矿石矿物学特征 |
6.3 赤铁矿地球化学特征 |
6.3.1 赤铁矿成分特征 |
6.3.2 赤铁矿Fe,O同位素特征 |
6.4 铁矿石中重晶石S同位素特征 |
6.5 矿床铁质来源 |
6.6 矿床成因 |
第七章 不同类型铁矿床的成因联系及成矿模式 |
7.1 矿浆成矿机理 |
7.2 岩浆热液交代-充填成矿机理 |
7.3 热液-沉积成矿机理 |
7.4 东天山海相火山岩型铁矿成矿模型 |
第八章 我国火山岩型铁矿对比研究 |
8.1 与长江中下游宁芜-庐枞地区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对比研究 |
8.2 与西天山阿吾拉勒地区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对比研究 |
第九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北极地区大宗矿产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论文选题依据 |
1.2 .依托项目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6 .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构造单元 |
2.1.1 .北冰洋及其周缘沉积盆地 |
2.1.2 .前新生代基底 |
2.2 构造演化 |
第3章 典型大宗矿床地质特征 |
3.1 .铜矿 |
3.1.1 .艾蒂克(Aitik)铜矿 |
3.1.2 .卡西诺(Casino)铜金矿 |
3.2 .铁矿 |
3.2.1 .基律纳(Kiruna)铁矿 |
3.2.2 .伊苏亚(Isua)铁矿 |
3.2.3 .玛丽河(Mary River)铁矿 |
3.3 .铅锌矿 |
3.3.1 .红狗(Red Dog)铅锌矿 |
3.3.2 .希特伦峡湾(Citronen Fjord)铅锌矿 |
3.3.3 .草原溪(Prairie Creek)铅锌矿 |
3.3.4 .罗克利登(Rockliden)铅锌矿 |
3.4 .铝矿 |
3.4.1 .伊克萨(Iksa)铝土矿 |
3.4.2 .蒂皮什·曼尤克(Tyapysh-Manyuk)和诺瓦娅·舒鲁塔(Novaya Shuururrta)蓝晶石矿 |
3.5 .锰矿 |
3.5.1 .丹纳莫拉(Dannemora)铁锰矿 |
3.6 .磷矿 |
3.6.1 .锡林耶尔维(Siilinj?rvi)磷矿 |
3.6.2 .索科利(Sokli)磷矿 |
3.7 .硫矿 |
3.7.1 .皮哈砂麦(Pyh?salmi)多金属硫化物矿床 |
第4章 成矿规律分析 |
4.1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
4.2 .矿床时间分布规律 |
4.3 .成矿作用的时空相关性 |
4.4 .矿床特殊规律 |
4.4.1 .一致性 |
4.4.2 .区域性 |
4.4.3 .从聚性 |
第5章 对我国的可利用性评价 |
5.1 .资源分布及储量 |
5.1.1 .铜矿 |
5.1.2 .铁矿 |
5.1.3 .铅锌矿 |
5.1.4 .铝矿 |
5.1.5 .锰矿 |
5.1.6 .磷矿 |
5.1.7 .硫矿 |
5.2 .政府及相关政策 |
5.3 .气候环境条件 |
5.4 .交通运输情况 |
5.5 .人口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学术成果 |
附录 -北极地区大宗矿床统计表 |
铜矿 |
铁矿 |
铅锌矿 |
铝矿 |
锰矿 |
磷矿 |
硫矿 |
(3)南陵—宣城矿集区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与三维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依托项目 |
1.1.2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值模拟在地质学与矿床学研究中的应用 |
1.2.2 三维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
1.3 成矿过程数值模拟研究技术难点及存在问题 |
1.3.1 研究技术难点 |
1.3.2 目前存在问题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路线 |
1.5 研究主要创新点 |
1.6 研究工作量 |
第二章、研究区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1.1 构造 |
2.1.2 地层 |
2.1.3 岩浆岩 |
2.2 矿床地质特征 |
2.2.1 茶亭斑岩型铜金矿床 |
2.2.2 麻姑山矽卡岩型铜钼矿床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研究方法 |
3.1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与软件 |
3.1.1 显式三维建模与相关建模软件 |
3.1.2 隐式三维建模与相关建模软件 |
3.2 数值计算方法 |
3.2.1 有限差分方法与Flac3D软件 |
3.2.2 有限元方法与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 |
3.3 成矿过程数值模拟耦合过程与技术方法流程 |
3.3.0 成矿过程数值模拟耦合过程 |
3.3.1 基于Flac~(3D)的矿田尺度三维成矿过程数值模拟方法流程 |
3.3.2 基于 Comsol Multiphysics 的成矿过程数值模拟技术方法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数据整合及三维地质建模 |
4.1 原始数据收集 |
4.2 2.5D 重磁联合反演 |
4.2.1 重磁联合反演剖面布设 |
4.2.2 重磁联合反演结果 |
4.3 三维地质建模 |
4.3.1 地表数字高程提取 |
4.3.2 三维地质建模 |
4.4 数据转换 |
4.4.1 目标格式选择 |
4.4.2 实现数据转换 |
4.4.3 三维地质模型转换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矿床尺度成矿过程数值模拟 |
5.1 茶亭斑岩型铜金矿床数值模拟 |
5.1.1 成矿过程概念模型 |
5.1.2 数值模拟简化模型 |
5.1.3 数值模拟数学模型 |
5.1.4 成矿过程数值模拟模型 |
5.1.5 成矿过程数值模拟结果 |
5.2 麻姑山矽卡岩型铜钼矿床成矿过程数值模拟 |
5.2.1 成矿过程概念模型 |
5.2.2 数值模拟简化模型 |
5.2.3 数值模拟数学模型 |
5.2.4 成矿过程数值模拟模型 |
5.2.5 成矿过程数值模拟结果 |
5.2.6 岩枝形态敏感性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矿田尺度三维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与成矿预测 |
6.1 狸桥-铜山矿田三维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与成矿预测 |
6.1.1 成矿过程数学模型 |
6.1.2 成矿过程数值模拟模型 |
6.1.3 三维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与成矿预测结果 |
6.2 宣城-麻姑山矿田三维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与成矿预测 |
6.2.1 成矿过程数学模型 |
6.2.2 成矿过程数值模拟模型 |
6.2.3 三维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与成矿预测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讨论 |
7.1 矿床尺度成矿过程数值模拟结果讨论 |
7.1.1 茶亭矿床数值模拟结果讨论 |
7.1.2 麻姑山矿床数值模拟结果讨论 |
7.2 矿田尺度三维成矿数值模拟与成矿预测结果讨论 |
7.3 本次工作的进展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南陵-宣城地区区域地层简表 |
附录2 Comsol软件主要符号列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1 )参加的学术交流与科研项目 |
2 )发表的学术论文(含专利和软件着作权) |
(4)西藏达若洛陇铜矿床矽卡岩和黑云母矿物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矽卡岩矿床研究现状 |
1.2.2 黑云母研究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1.1 区域地层 |
2.1.2 区域构造 |
2.1.3 区域岩浆岩 |
2.2 矿区地质特征 |
2.2.1 矿区地层 |
2.2.2 矿区构造 |
2.2.3 矿区岩浆岩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体特征 |
3.2 矿石特征 |
3.2.1 矿石类型 |
3.2.2 矿石组构 |
3.2.3 矿物组成 |
3.3 围岩蚀变 |
3.4 成矿期次划分 |
3.5 小结 |
第4章 矽卡岩、黑云母矿物特征 |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 |
4.2 矽卡岩矿物特征 |
4.2.1 石榴子石 |
4.2.2 辉石 |
4.2.3 矽卡岩垂向分带 |
4.3 黑云母矿物特征 |
4.4 小结 |
第5章 成岩成矿过程 |
5.1 黑云母对成矿岩体成因的启示 |
5.1.1 黑云母结晶的物理化学条件 |
5.1.2 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 |
5.2 矽卡岩矿物对成矿环境的指示 |
5.4 成岩成矿模式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磁铁矿标型特征研究 ——以老挝帕莱通岩浆型铁矿床与云南中甸红牛-红山矽卡岩型铜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磁铁矿标型特征 |
1.2.1.1 磁铁矿的物理特征 |
1.2.1.2 磁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 |
1.2.2 磁铁矿在矿床学研究中的应用 |
1.2.3 典型矿床研究现状 |
1.2.3.1 老挝帕莱通铁矿床的研究现状 |
1.2.3.2 云南中甸红牛-红山铜矿床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论文工作情况及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典型矿床区域地质及矿床地质特征 |
2.1 老挝帕莱通铁矿床 |
2.1.1 区域地质特征 |
2.1.1.1 区域地层 |
2.1.1.2 区域构造 |
2.1.1.3 区域岩浆岩 |
2.1.2 矿床地质特征 |
2.1.2.1 地层 |
2.1.2.2 构造 |
2.1.2.3 岩浆岩岩相学特征 |
2.1.2.4 矿体特征 |
2.1.2.5 矿石及蚀变特征 |
2.1.2.6 成矿期次划分 |
2.2 云南中甸红牛-红山铜矿床 |
2.2.1 区域地质背景 |
2.2.1.1 区域地层 |
2.2.1.2 区域构造 |
2.2.1.3 区域岩浆岩 |
2.2.2 矿床地质特征 |
2.2.2.1 地层 |
2.2.2.2 构造 |
2.2.2.3 侵入岩岩相学特征 |
2.2.2.4 矿体特征 |
2.2.2.5 矿石及矿化蚀变特征 |
2.2.2.6 成矿期次划分 |
第3章 磁铁矿显微结构与地球化学特征 |
3.1 磁铁矿显微结构特征 |
3.1.1 老挝帕莱通铁矿床西矿段磁铁矿显微结构特征 |
3.1.2 中甸红牛-红山铜矿床磁铁矿显微结构特征 |
3.2 磁铁矿样品挑选与测试方法 |
3.2.1 样品挑选 |
3.2.2 测试方法 |
3.3 磁铁矿分析测试结果 |
3.3.1 老挝帕莱通铁矿床磁铁矿分析测试结果 |
3.3.2 红牛-红山铜矿床磁铁矿分析测试结果 |
第4章 磁铁矿对成矿机制及矿床成因的指示意义 |
4.1 老挝帕来通铁矿床中磁铁矿对成矿机制及矿床成因的指示意义 |
4.1.1 磁铁矿微量元素组分特征 |
4.1.2 氧逸度和温度 |
4.1.3 磁铁矿成因分析 |
4.1.4 磁铁矿对矿床成因的指示意义 |
4.2 云南红牛-红山铜矿床中磁铁矿对成矿过程及矿床成因的指示意义 |
4.2.1 磁铁矿微量元素组分特征 |
4.2.2 溶解-再沉淀过程中微量元素的变化特征 |
4.2.3 控制磁铁矿组分含量的因素 |
4.2.3.1 水岩相互作用 |
4.2.3.2 共存矿物的沉淀 |
4.2.3.3 温度与氧逸度 |
4.2.4 磁铁矿成因分析 |
4.2.5 磁铁矿对矿床成因的指示意义 |
4.3 磁铁矿标型特征对于不同成因矿床的指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河北涉县符山侵入岩中“富铁包体”特征及对邯邢式铁矿床成因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科学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 项目依托 |
1.5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3 岩浆岩 |
第三章 岩体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
3.1 岩体地质特征 |
3.2 全岩主量元素特征 |
3.3 岩相学特征 |
第四章 地球化学特征 |
4.1 矿物主量元素 |
4.1.1 角闪石的主量元素 |
4.1.2 长石的主量元素特征 |
4.1.3 磁铁矿的主量元素特征 |
4.1.4 辉石的主量元素特征 |
4.1.5 磷灰石的主量元素特征 |
第五章 富铁包体成因 |
5.1 磁铁矿的特征及成因 |
5.2 “含矿熔体-流体”的形成及演化 |
5.3 流体晶矿物组合特征 |
第六章 岩浆演化 |
6.1 长石环带 |
6.2 角闪石环带 |
6.3 岩浆深部过程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宁芜盆地马鞍山绿松石矿带典型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绿松石概述 |
1.2 选题意义和项目依托 |
1.3 绿松石研究现状 |
1.3.1 基本特征和应用 |
1.3.2 矿床成因 |
1.3.3 马鞍山绿松石矿带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主要研究成果 |
2 区域地质概况 |
2.1 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 |
2.2 宁芜盆地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2.2.4 矿产资源 |
2.3 马鞍山绿松石矿带 |
2.3.1 绿松石矿床分布 |
2.3.2 岩石类型 |
2.3.3 岩石蚀变 |
3 典型绿松石矿床特征 |
3.1 大黄山绿松石矿床 |
3.1.1 矿床地质 |
3.1.2 矿化特征 |
3.2 笔架山绿松石矿床 |
3.2.1 矿床地质 |
3.2.2 矿化特征 |
3.3 绿松石矿床与磁铁矿矿床空间关系 |
3.4 绿松石伴生(共生)矿物 |
4 矿相学和矿物学特征 |
4.1 样品特征和测试方法 |
4.1.1 样品特征 |
4.1.2 测试方法 |
4.2 矿相学特征 |
4.2.1 绿松石产出特征 |
4.2.2 背散射(BSE)图像 |
4.3 矿物学特征 |
4.3.1 结构特征 |
4.3.2 显微形貌(SEM)特征 |
4.3.3 化学成分 |
4.4 非晶质绿松石 |
4.4.1 矿物学特征 |
4.4.2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
4.4.3 现象和讨论 |
5 宝石学和谱学特征 |
5.1 宝石学特征 |
5.1.1 常规特征 |
5.1.2 绿松石分类 |
5.1.3 原料品质评价和分级 |
5.1.4 成品品质评价和分级 |
5.2 谱学特征 |
5.2.1 红外光谱特征 |
5.2.2 拉曼光谱特征 |
5.3 差热分析 |
5.3.1 热重曲线 |
5.3.2 差热曲线 |
5.4 绿松石颜色 |
5.4.1 颜色类型 |
5.4.2 化学成分与颜色 |
6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6.1 样品特征和测试方法 |
6.1.1 样品特征 |
6.1.2 测试方法 |
6.2 矿物微区地球化学特征 |
6.2.1 黄铁矿化学成分 |
6.2.2 蚀变矿物化学成分 |
6.3 绿松石和磷灰石主量元素特征 |
6.4 微量元素特征 |
6.4.1 黄铁矿微量元素 |
6.4.2 绿松石和磷灰石微量元素 |
6.5 稀土元素特征 |
6.5.1 黄铁矿和绿松石稀土元素 |
6.5.2 绿松石和磷灰石稀土元素 |
6.6 硫同位素特征 |
7 矿床成因 |
7.1 成矿条件 |
7.2 成矿流体(热液)特征 |
7.2.1 成矿流体(热液)来源 |
7.2.2 成矿流体(热液)性质 |
7.3 成矿物质来源 |
7.3.1 P组分来源 |
7.3.2 Cu组分来源 |
7.3.3 Al组分来源 |
7.3.4 Fe组分来源 |
7.4 成因类型和成矿阶段 |
7.4.1 成因类型判定依据 |
7.4.2 成矿阶段 |
7.5 矿床成因和成矿过程 |
7.5.1 假象成矿阶段(假象绿松石+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 |
7.5.2 热液成矿阶段(绿松石+石英+黄铁矿+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 |
7.5.3 成矿后改造阶段 |
7.5.4 矿化范围 |
8 成矿预测 |
8.1 找矿方向 |
8.2 找矿标志 |
9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新疆东天山黑尖山铁矿床富铁团块中磁铁矿的成分特征及岩浆-热液演化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成矿地质背景 |
3 矿床地质特征 |
4 样品与分析方法 |
5 分析结果 |
5.1 钠长石磁铁矿型 |
5.2 钠长石钾长石磁铁矿型 |
5.3 钾长石磁铁矿型 |
5.4 绿帘石磁铁矿型 |
5.5 石英磁铁矿型 |
6 讨论 |
6.1 富铁团块与铁成矿的关系 |
6.2 东天山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富铁团块特征 |
7 结论 |
(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
2.3 21世纪初至今 |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
3.1 岩浆矿床 |
3.2 斑岩型矿床 |
3.3 矽卡岩型矿床 |
3.4 玢岩型铁矿床 |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
3.8 造山型金矿床 |
3.9 卡林型金矿床 |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
3.1 1 沉积矿床 |
3.1 2 铀矿床 |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
3.16超大型矿床 |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
4.2 若干成矿理论 |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
5.1 元素地球化学 |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
5.4 成矿年代学 |
5.5 矿田构造 |
5.6 成矿实验 |
6 找矿重大发现 |
7 结束语 |
(10)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及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矽卡岩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
1.2.2 华北矽卡岩型铁矿及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成矿作用 |
1.2.3 蒸发岩与岩浆及热液成矿的联系 |
1.3 选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案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鲁西地区区域地质特征 |
2.1.1 大地构造背景 |
2.1.2 区域地层 |
2.1.3 区域构造 |
2.1.4 区域岩浆岩 |
2.1.5 区域矿产 |
2.2 莱芜地区地质特征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第三章 鲁西莱芜地区中生代侵入岩成因研究 |
3.1 岩相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组成 |
3.1.1 岩相学特征 |
3.1.2 锆石U-Pb年代学 |
3.1.3 主-微量元素特征 |
3.1.4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
3.1.5 锆石Lu-Hf同位素 |
3.2 岩石成因 |
3.2.1 莱芜地区侵入体的形成时代 |
3.2.2 莱芜地区侵入体的源区组成与岩浆演化 |
第四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地质特征 |
4.1 张家洼铁矿床矿体地质特征及控矿构造 |
4.2 矿石类型及特征 |
4.2.1 矿石的矿物组成及其特征 |
4.2.2 矿石构造 |
4.2.3 矿石结构 |
4.3 围岩蚀变及成矿阶段 |
4.3.1 钠质交代阶段 |
4.3.2 干矽卡岩化阶段 |
4.3.3 湿矽卡岩化阶段 |
4.3.4 硫化物阶段 |
4.3.5 碳酸盐阶段 |
4.3.6 表生作用期 |
第五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矿床成矿年代学研究 |
5.1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热液榍石U-Pb定年 |
5.1.1 样品描述 |
5.1.2 分析结果 |
5.1.3 讨论 |
5.2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金云母~(40)Ar/~(39)Ar定年 |
5.2.1 样品描述 |
5.2.2 分析结果 |
5.2.3 讨论 |
5.3 淄博召口矽卡岩型铁矿床石榴石U-Pb定年 |
5.3.1 矿区地质特征简述 |
5.3.2 样品描述 |
5.3.3 分析结果 |
5.3.4 讨论 |
5.4 沂南矽卡岩型Cu-Au矿床石榴石U-Pb定年 |
5.4.1 矿区地质特征简述 |
5.4.2 样品描述 |
5.4.3 分析结果 |
5.4.4 讨论 |
5.5 华北矽卡岩型铁成矿作用与克拉通破坏的成因联系 |
第六章 膏岩层对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的作用和控制 |
6.1 方柱石卤族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6.1.1 样品描述 |
6.1.2 分析结果 |
6.1.3 讨论 |
6.2 热液磷灰石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6.2.1 样品描述 |
6.2.2 分析结果 |
6.2.3 讨论 |
6.3 磁铁矿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6.3.1 样品描述 |
6.3.2 分析结果 |
6.3.3 讨论 |
6.4 莱芜地区硫同位素组成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6.4.1 样品描述 |
6.4.2 分析结果 |
6.4.3 讨论 |
6.5 矿山岩体中磷灰石卤族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6.5.1 样品描述 |
6.5.2 分析结果 |
6.5.3 讨论 |
6.6 膏盐层加入矽卡岩型铁成矿体系的时限及对成矿的影响 |
第七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关键控制因素与找矿潜力分析 |
7.1 成矿关键控制因素 |
7.1.1 岩浆条件 |
7.1.2 构造条件 |
7.1.3 地层条件 |
7.2 成矿潜力评价与找矿方向 |
第八章 结束语 |
8.1 主要认识和结论 |
8.2 存在问题和进一步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实验分析方法 |
1.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分析 |
1.1 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分析 |
1.2 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分析 |
2.矿物成分分析 |
2.1 电子探针分析(EPMA) |
2.2 方柱石卤素含量分析(LA-ICP-MS) |
2.3 磷灰石微量元素分析(LA-ICP-MS) |
2.4 磷灰石Br含量分析(SIMS) |
2.5 石榴石LA-ICP-MS元素面扫描 |
3.U-Pb同位素定年 |
4.金云母~(40)Ar-~(39)Ar定年 |
5.锆石Hf同位素分析 |
6.磷灰石原位Sr同位素分析 |
7.硫同位素分析 |
7.1 硫化物单矿物中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
7.2 硫酸盐及全岩中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
7.3 硫化物LA-MC-ICP-MS原位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
附表和附图 |
四、Kiruna型铁矿床基本地质特征和成矿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成矿带海相火山岩型铁矿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研究[D]. 宋哲.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2]北极地区大宗矿产成矿规律研究[D]. 王云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3]南陵—宣城矿集区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与三维成矿预测[D]. 胡训宇. 合肥工业大学, 2020
- [4]西藏达若洛陇铜矿床矽卡岩和黑云母矿物学特征及地质意义[D]. 王嘉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5]磁铁矿标型特征研究 ——以老挝帕莱通岩浆型铁矿床与云南中甸红牛-红山矽卡岩型铜矿床为例[D]. 孙策.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6]河北涉县符山侵入岩中“富铁包体”特征及对邯邢式铁矿床成因的启示[D]. 杨振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7]宁芜盆地马鞍山绿松石矿带典型矿床成因研究[D]. 沈崇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8]新疆东天山黑尖山铁矿床富铁团块中磁铁矿的成分特征及岩浆-热液演化过程[J]. 宋哲,李厚民,李立兴,丁建华,孟洁. 中国地质, 2020(03)
- [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10]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D]. 段壮.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