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中风恢复期的家庭综合行为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杨亚男,刘小江[1](2021)在《中医康复治疗联合针灸在中风患者康复中的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中医康复治疗联合穴位针灸对中风恢复期患者临床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72例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取方式分为对照组85例和观察组87例。对照组按照中医饮食、生活和情志三方面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之上对患者的手阳明大肠经穴和足阳明胃经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MRS、长谷川痴呆量表评分HD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以及压疮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对临床康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的NIHSS、MRS、SDS和SAS评分均降低(P<0.05),而HDS和ADL评分均有所增加(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相比于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我院开展的中医康复治疗联合穴位针灸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神经功能、行为能力和心理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陈子龙[2](2021)在《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素调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索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合并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年龄、发病季节和体重指数(BMI)对其证素分布的影响,总结脑病科治疗IS后遗症期的核心治法,探索IS合并ED患者核心病机,并依据“以药测证”及“异病同治”理念,探索IS和ED的核心病机相关性。方法:1流行病学调查:依据朱文锋教授的《证素辨证学》中《证候辨常见证素量表》为基础制作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IS合并ED的受试者共计425例,IS组患者共115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证素分布规律及其差异,并根据年龄、季节、BMI等对IS合并ED患者进行分组,分析IS合并ED患者中医证素在不同分组中的差异。2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符合IS合并ED组纳入标准的住院治疗的IS后遗症期患者共90例,按照观察期间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是否接受中药辨证治疗分成中药组和对照组,最终中药组共纳入50例,对照组共纳入40例,中药组接受中药辨证治疗结合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西医基础治疗,观察时长为4周,总结中药组中药用药规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勃起功能及证素积分的变化。结果:1流行病学调查1.1本调查中IS合并ED组共出现病位证素是17个,病性证素是25个,IS组共出现病位证素是16个,病性证素是23个,其中IS合并ED组常见的病位证素是肝、肾、经络,常见的病性证素是湿、痰、血瘀、气虚、阳虚、阴虚,IS组常见的病位证素是肝、经络,常见的病性证素是痰、湿、阴虚;1.2 IS合并ED患者与IS组患者相比,证素肝、经络、湿、血瘀、阴虚分布相同,而在肾、痰、阳虚、气虚分布上存在差异(P<0.05);1.3 IS合并ED的老年患者在肺、肾、筋骨、寒、血瘀、阳亢、精亏等证素的出现频率比青中年患者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 IS合并ED患者的证素肺、肝、经络,热、气滞和阳虚在四季中的分布是存在差异的,具体表现为证素肺秋季组>夏季组(P<0.05),证素肝春季组>夏季组(P<0.05),证素经络秋季组>夏季组(P<0.05),证素热夏季组>冬季组(P<0.05),证素气滞春季组、夏季组>冬季组(P<0.05),证素阳虚秋季组、冬季组>夏季组(P<0.05);1.5相比于体重正常的IS合并ED的患者,超重及肥胖患者在证素脾、湿、痰及阳亢的发生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与IS组患者比较,IS合并ED的患者伴有抑郁、焦虑及抑郁焦虑合病的情况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前瞻性队列研究1.1 IS后遗症期的使用的中药四气是以温、寒及平性药物为主,五味是以苦、辛、甘味药物为主,归经是以肝、脾、心、肺、胃、肾经为主,中药药效归类主要是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化痰平肝熄风药及清热药为主;1.2治疗4周后,中药组患者NIHSS评分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改善更多,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IIEF-5评分及性生活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高频证素肝、肾、经络、气虚、阳虚、血瘀、阴虚、痰、湿积分改善较对照组更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IS合并ED患者主要病位在肝、肾、经络,主要病性是湿、痰、血瘀、气虚、阳虚、阴虚,可知IS合并ED患者的基本病理基础为痰浊、血瘀,基本病机为肝肾不足、痰浊血瘀内生;2 IS合并ED患者与IS组患者在证素肾、痰、阳虚、气虚上存在差异,IS合并ED患者多属于络脉瘀滞,久病及肾,而更多表现为气虚、阳虚等虚性的证候特点,而IS组患者处于疾病发展的初级阶段,病位在肝和经络,尚未及肾,标实为主,表现为邪壅经络的实性证候特点为主;3相较于青、中年患者,IS合并ED的老年患者在肺、肾、筋骨、寒、血瘀、阳亢、精亏等证素的出现频率要更高,提示我们在针对老年IS合并ED患者的治疗上在活血祛瘀的基础上,应加强扶正固本的治疗;4不同季节中,IS合并ED患者的证素分布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肺、肝、经络,热、气滞和阳虚在四季中的分布是存在差异的(P<0.05),提示我们在治疗IS合并ED患者时应该根据发病季节的不同,因时制宜,根据病机不同有所侧重;5相比于体重正常的IS合并ED的患者,超重及肥胖患者在证素脾、湿、痰及阳亢的发生率更高,提示我们对于超重及肥胖患者的干预在常规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需要更加注重健脾化痰的治疗思路,另外,超重及肥胖患者还需要警惕阳亢的发生。6抑郁、焦虑可能对于IS合并ED的发生是危险因素,同时IS合并ED的患者多伴有抑郁或者焦虑等不良的情绪障碍,故临床在治疗时应该注意患者情绪的疏解,采用心理疗法或者疏肝解郁的中药配合常规治疗,对于疾病的防治会有更好的疗效;7IS后遗症期的中药四气主要为温、寒及平性药物,五味主要为苦、辛、甘味药物,药物归经主要为肝、脾、心、肺、胃、肾经;中药功效归类主要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化痰平肝熄风药及清热药为主,可知IS合并ED组中药核心治法为“益气养血、化痰祛瘀”,依据“以药测证”中医理念可见IS患者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痰浊血瘀”;8IS后遗症期“益气养血、化痰祛瘀”核心治法对于IS合并ED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勃起功能均有改善作用,可知IS合并ED患者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痰浊血瘀”,依据“异病同治”的中医理念,可见IS与ED可能具有相同的核心病机,亦为“本虚标实,痰浊血瘀”;并且治疗前后患者证素积分改善与神经功能及勃起功能改善具有较强相关性,可见证素作为中医药疗效评价指标是可行的。
王兆忻[3](2020)在《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评价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遵循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符合纳入条件的脑梗死(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60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以随机对照试验为标准开展研究。将60例患者按1:1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二级预防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蒺藜皂苷胶囊进行治疗,共治疗28天。记录治疗前,治疗28天后、发病180天后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巴氏指数(Barthel-Index)、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及中医单项症状评分等项目。用统计学方法,通过组间对比及组内前后对比综合评价药物疗效。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入组后,治疗组脱落2例,故用统计学方法对治疗组28例,对照组30例患者的MRS评分、B-I评分、NIHSS评分及中医单项症状评分进行分析处理。组内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各时间节点、各项评分组内比较,结果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28天后组内前后比较,下肢不遂、口舌歪斜、痰多三个症状评分P>0.05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时间节点、各项评分均P<O.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28天后对两组患者各项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言语謇涩与痰多两个症状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评分P<0.05,有统计学意义。发病180天后对两组患者各项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口舌歪斜、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言语謇涩、痰多等症状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评分P<O.05,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所有入组病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凝血四项、肝功、肾功能、12导联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均未出现与用药相关的具有临床意义的异常变化。结论:本试验初步证明了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患者的疗效。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患者肢体相关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作用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主要的中医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水平与家庭负担。同时用药安全性较高,试验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
张丹丹[4](2020)在《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R胞吞动态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供血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属中医“中风病”范畴。通络化痰胶囊(Tongluo Huatan Capsule,THC)有活血通络、化痰熄风的功效,用于治疗中风病中经络痰瘀阻络证。团队课题组前期已完成该药Ⅳ期临床试验资料采集,但未对数据进行总结,现基于前期收集的临床数据进行系统性总结及分析,进一步评价通THC治疗中风恢复期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基于中医“异病同治”思想,痰瘀阻络证也是缺血性卒中后引发血管性痴呆(Vescular Dementia,VD)常见证型,由此提出假设:THC对VD是否也会有效?据最新研究显示,上调网格蛋白(clathrin)及其内吞标记物Rab5B能够促进神经元表面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NMDAR)的内吞,减少神经元膜表面的NMDAR分布,从而减轻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造成的神经元损伤,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但是clathrin和NMDA受体在这一过程中各个时点的变化还未明确。故本研究拟针对VD大鼠模型,早期给药干预后造模,取海马组织,按照造模后3h/1d/3d/7d/14d不同时点,采用动物行为学及Western blotting(WB)、RT-PCR检测clathrin及其内吞标记物Rab5B、NMDAR1(NMDAR功能亚单位)的表达,探索脑缺血再灌注海马神经元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胞吞过程动态变化特点,同时探讨THC在VD早期干预中可能存在的作用,从而从微观表征层面证明中药异病同治的疗效。临床研究目的:进一步评价THC治疗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痰瘀阻络证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单臂队列临床研究,纳入34家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中符合西医脑梗死恢复期及中医中风病中经络痰瘀阻络证诊断标准的病例,予THC治疗4周。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课题组前期采集的临床试验数据进行分析。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中医证候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为疗效评价指标;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为安全性评价指标。结果:(1)2012年01月-2016年12月于34家二级甲等以上的医院纳入的受试者共2169例,THC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4.09%、81.01%;mRS总分减少50%及以上者817例(37.67%),总分下降至0-1者1187例(54.73%);(2)影响NIHSS综合疗效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24,95%CI 1.009-1.039,P=0.002)、基线合并高血压(OR=4.720,95%CI 3.513-6.341,PP=0.000)、冠心病(OR=2.601,95%CI 1.530-4.421,P=0.000)、高脂血症(OR=2.234,95%CI1.234-4.407,P=0.008)、基线 NIHSS 评分(OR=0.902,95%CI 0.849-0.957,P=0.001)影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综合疗效。(3)影响中医证候疗效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中医证候评分对中医证候疗效有影响(OR=62.023,95%CI 37.407-113.026,P=0.000);(4)影响mRS改善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19,95%CI 1.007-1.031,P=0.001)、基线合并高血压(OR=2.898,95%CI 2.144-3.917,P=0.000)冠心病(OR=3.625,95%CI 1.516-8.673,P=0.004)对 mRS 的改善有影响;(5)THC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为0.00%。结论:(1)THC在中风恢复期的治疗中单用或联用其他西医基础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残障及中医症状均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2)THC在中风恢复期的治疗中,年龄小、基线病情轻、没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疗效越好。实验研究目的:(1)探索VD大鼠海马区神经元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胞吞过程动态变化特点;(2)探索THC在VD早期干预中可能存在的作用。方法:大鼠适应性饲养7天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THC组、美金刚组(MH组)、参知健脑方组(SZJN组),分别予相应药物灌胃,假手术组、模型组予等量的蒸馏水灌胃,1次/日,连续7日。采用2VO+腹腔注射硝普纳的方法制备VD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但不夹闭血管,不注射硝普钠。造模后进行跳台实验、新物体识别实验、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造模后3h、1d、3d、7d、14d分别取大鼠海马组织通过RT-PCR、WB检测海马clathrin、NMDAR1、Rab5B在造模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水平。结果:(1)行为学①跳台试验(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潜伏期以及错误次数无统计学差异;VD大鼠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潜伏期缩短,错误次数增加(P<0.05);②新物识别实验,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新物辨别指数下降(P<0.01);THC组、SZJN组、MH组辨别指数均比模型组高(P<0.01);③水迷宫: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均有不同程度缩短(P<0.01)。不同分组对逃避潜伏期的影响有差异(P<0.05),模型组与其他四组大鼠相比逃避潜伏期延长;撤去平台后,模型组与其他四组大鼠相比在目标限停留时间缩短(P<0.01)。和模型组相比,假手术组、SZJN组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1)。(2)病理学HE染色显示,假手术组海马CA1区结构形态未见异常,神经元形态完整,排列整齐,胞核与胞质界限清晰可见无坏死。V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不完整,排列紊乱,间隙增大,胞质稀少,神经元胞核深染,固缩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核仁不明显。造模后随着时间延长,V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排列紊乱程度加重,间隙增加明显。与模型组比较,THC组、SZJN组大鼠海马CA1区整体组织损伤情况均有明显改善,神经元排列较为整齐,细胞形态结构较完整,胞质较均匀,胞核与胞质界限较清晰,少数细胞核深染、固缩,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核仁不明显。MH组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层次减少,神经元排列稀松,形态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部分细胞核深染、固缩,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尼氏染色显示,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排列整齐紧凑,染色后呈现为颗粒或状块状,染色浓密且规则。V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散乱,造模后随着时间延长,细胞带出现了断裂,细胞凋亡数量增加,大量神经细胞出现尼氏体碎裂。THC组、SZJN组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排列较为整齐,少数细胞间隙增宽,细胞带稍有变薄,少量的神经细胞可见到有尼氏体碎裂、胞质中央尼氏小体消失。MH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形态和排列较模型组有所改善,部分神经元细胞凋亡,细胞带变薄。RT-PCR结果①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3h、1d、3d、7d、14dVD大鼠clathrin mRNA表达均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MHG组(P<0.01)、THC组(P<0.01)、SZJN组(P<0.01)大鼠海马clathrin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②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h、7d、14d模型组大鼠NMDAR1 mRNA表达增加(P<0.01),术后1d NMDAR1 mRNA表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术后3h SZJN组NMDAR1 mRNA 表达降低(P<0.01),术后 7d、14dMH 组(P<0.01)、THC 组(P<0.01)、SZJN组(P<0.01)NMDAR1 mRNA 表达降低;③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h、1d、3d、7d、14d VD大鼠Rab5B mRNA表达均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术后 3h、1d、3d、7d、14dMH 组(P<0.01)、THC 组(P<0.01)、SZJN组(P<0.01)大鼠海马Rab5B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3)WB结果①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h、1d、3d、7d、14d模型组大鼠clathrin蛋白表达均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THC组大鼠在术后3h(P<0.01)、1d(P<0.05)clathrin 蛋白表达升高,SZJN 组在术后 3h(P<0.01)、1d(P<0.05)、7d(P<0.05)、14d(P<0.05)clathrin蛋白表达升高,MH组在术后3h(P<0.01)clathrin蛋白表达增加。②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h(P<0.01)、7d(P<0.01)、14d(P<0.01)模型组大鼠的膜蛋白NMDAR1表达增加,术后1d表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THC组大鼠术后3h(P<0.05)、7d(P<0.01)NMDAR1表达减少,1d时表达增多(P<0.01),SZJN组、MH组大鼠术后3h、7d NMDAR1表达减少(P<0.01)。结论:(1)THC早期干预可减轻VD大鼠海马CA1区的病理损伤,提高学习及记忆能力,具有脑保护作用;(2)VD大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神经元NMDAR1表达的动态演变在造模后先升后降再上升。clathrin及Rab5B表达降低导致神经元表面NMDAR内吞减少加重了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导致学习记忆能力降低。(3)THC早期干预VD大鼠,可通过上调clathrin表达使神经元表面的NMDAR内吞增加,或下调NMDAR表达来减少兴奋性毒性作用对神经元的损伤,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李慧妍[5](2020)在《基于授权理论的健康教育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基于授权理论的自我管理健康教育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行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进而为临床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自我管理教育方案。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选取在海口市某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住院病区的不同,将神经内科一病区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5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神经内科二病区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的52例患者作为干预组,开展类试验研究。采用脑卒中自我效能量表(Stroke Self-Efficacy Questionnaire,SSEQ)、脑卒中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Stroke Self-Management Scale,SSMS)以及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C)测评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康复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行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情况。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即刻、干预后1个月和干预后3个月的差异(SSMS在干预后1个月不收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04例,样本流失10例,最终完成94例研究对象的资料收集,其中对照组47例,干预组47例。结果显示: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总分以及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即刻、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总分、活动功能维度得分、自我管理维度得分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自我效能总分、自我管理维度得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功能维度得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管理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干预后即刻、干预后3个月两组患者自我管理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自我管理总分以及疾病管理维度得分、用药管理维度得分、生活管理维度得分、情绪管理维度得分、人际与社会管理维度得分和康复锻炼管理维度得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饮食管理维度得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及干预后即刻两组患者MB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个月及干预后3个月,两组患者MB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基于授权理论的健康教育可促进患者自我效能的提高,同时也可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基于授权理论的健康教育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贺琳[6](2020)在《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ACO)制备大鼠左侧急性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针刺对大鼠血清中Fas,Fasl和大脑皮质中凋亡细胞caspase-3与caspase-9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针刺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清洁级SD大鼠,雄性,220g-300g,按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假手术组只分离左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不结扎血管,不插入栓线。模型组和针刺组大鼠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造模成功后,针刺组于6h,24h,48h,72h将大鼠捆缚后,分别针刺百会,大椎,双侧足三里,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于相同时间段,实施捆缚但不实施针刺。各组大鼠麻醉清醒后2h,24h,48h,72h,用五分评分法和脑卒中指数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法观察脑梗死面积的变化;HE染色法检查大鼠脑细胞形态结构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Fas,fasl含量表达的变化;T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荧光检测caspase-3和caspase-9阳性表达。结果1.针刺对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大鼠麻醉清醒后2h,24h,48h,72h用五分评分法和脑卒中指数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2h和24h时模型组,针刺组评分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模型组和针刺组则区别不明显,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48h和72h时模型组,针刺组评分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模型组评分明显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因此可得,针刺干预48h后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2.针刺对各组大鼠脑组织梗死面积变化的影响TTC染色后发现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染色均为红色,未见白色梗死灶。模型组和针刺组大鼠脑组织染色后均可见右侧半脑为红色,左侧半脑则出现白色梗死灶,且针刺组梗死灶显着小于模型组梗死灶。3.针刺对各组大鼠脑形态学的影响肉眼观察大鼠脑组织大体形态可见,假手术组的鼠脑左右半球对称,颜色淡粉,分布均匀。模型组鼠脑左右半球不对称,梗死侧脑组织颜色苍白,大面积脑组织肿胀,正常侧呈淡粉色。针刺组鼠脑左右半球较为对称,梗死侧脑组织颜色苍白,脑组织肿胀较之模型组要轻,正常侧也呈淡粉色。HE染色后观察各组大鼠大脑皮质的病理变化。假手术组:脑组织神经细胞排列致密,整齐。模型组:梗死侧脑组织大量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萎缩,周围间隙扩大,胞浆嗜伊红着色,胞质呈空泡变性,疏松,胞核浓缩深染。针刺组:梗死侧脑神经元排列较为致密,整齐,周围间隙较小。4.针刺对各组大鼠血清中Fas,Fasl含量的影响模型组和针刺组大鼠血清中的Fas和Fasl含量与假手术组相比,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大鼠血清中的Fas和Fasl含量与模型组相比较,针刺组明显少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针刺对各组大鼠大脑皮质细胞凋亡影响假手术组大鼠大脑皮质中可见少量凋亡细胞,模型组和针刺组大鼠大脑皮质中均有较多的凋亡细胞,且均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模型组相较,针刺组大鼠大脑皮质中凋亡细胞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针刺对各组大鼠大脑皮质中caspase-9,caspase-3的表达影响假手术组大鼠大脑皮质中可见少量凋亡细胞caspase-9和caspase-3表达,模型组和针刺组大鼠大脑皮质中均有较多的凋亡细胞caspase-9和caspase-3表达,且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模型组相较,针刺组大鼠大脑皮质的凋亡细胞caspase-9和caspase-3阳性细胞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能够有效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2,针刺能够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梗死面积和脑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3,针刺治疗后大鼠血清中的Fas和Fasl含量减少,大鼠大脑皮质中凋亡细胞caspase-3和caspase-9表达减少,提示这些凋亡因子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损伤中有着重要作用,针刺通过降低凋亡因子的表达,达到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减轻脑水肿,减少脑梗死面积,发挥脑保护的作用。
刘枫[7](2020)在《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耻感水平及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从急性住院治疗期间至出院后6个月内不同时间点病耻感及其影响因素水平,并分析其变化轨迹;探究各个阶段影响病耻感水平的主要因素,为后期实施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纵向研究设计,从2018年12月始,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在湖州市某三级综合性医院神经内科、康复医学科、急诊科符合纳排标准的16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慢性病病耻感量表(SSCI)、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抑郁自评量表(SDS)在患者急性住院治疗期间(基线)、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随访)四个时间点进行调查。出院后在患者每月的门诊复诊进行调查或采用电话随访方式。所收集的数据资料采用双人核对录入,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频数、百分比、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对患者SSCI得分与一般资料、BI得分、SSRS得分、SDS得分进行相关的分析;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患者各个阶段病耻感水平的影响因素;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病耻感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随访调查完成情况:本研究共纳入160例研究对象,经过6个月的随访,失访9人,失访率5.63%,死亡3人,死亡率1.88%。2.不同时间点病耻感水平:(1)研究对象T1时间点病耻感平均得分为(46.31±8.90)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内在病耻感维度得分为(26.43±5.52)分,外在病耻感维度得分为(19.89±4.00)分。(2)研究对象T2时间点病耻感平均得分为(52.05±8.19)分,处于中等水平。内在病耻感维度得分为(27.82±4.76)分,外在病耻感维度得分为(24.23±5.03)分。(3)研究对象T3时间点病耻感平均得分为(63.25±14.69)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内在病耻感维度得分为(36.57±9.39)分,外在病耻感维度得分为(26.68±6.63)分。(4)研究对象T4时间点病耻感平均得分为(60.66±14.86)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内在病耻感维度得分为(37.41±9.01)分,外在病耻感维度得分为(23.24±7.21)分。3.病耻感变化趋势:研究对象在四个时间点的SSCI评分整体呈随时间先上升后略微下降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内在病耻感维度得分呈不断上升趋势,外在病耻感维度得分也呈先上升后略微下降的趋势。4.病耻感各时间点的影响因素分析:(1)T1时间点病耻感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家庭人均月收入、发病后就诊时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主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抑郁状态。(2)T2时间点病耻感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家庭人均月收入、发病后就诊时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主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和抑郁状态。(3)T3时间点病耻感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发病后就诊时间、是否合并其他慢性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主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和抑郁状态。(4)T4时间点病耻感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家庭人均月收入、发病后就诊时间、是否合并其他慢性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抑郁状态。研究结论:1.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间至出院后6个月康复期内的病耻感水平不容乐观,整体处于中等偏高水平。2.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间至出院后6个月康复期内的病耻感水平整体呈随时间先上升后略微下降的趋势。3.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程度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应注重加强对家庭经济负担重、发病后就诊时间间隔长、合并有其他慢性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低、社会支持水平低、发生卒中后抑郁的患者的干预,从而降低其病耻感水平。4.各时间点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所不同,提示医护人员应注意甄别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及时对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和心理支持。
吕巧弟[8](2020)在《埋针推拿与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救治技术的大幅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传统的治疗疾病逐渐转变为“治未病”,也就是对未知的疾病进行预防,人们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个体健康,社会健康和国家健康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疾病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我国成年人群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脑卒中的发病对患者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使患者失去工作能力,生活能力一蹶不振,社交活动无能为力,不但破坏了个人的生存能力,而且对家庭以及社会也带来了承重的负担。虽然在临床上有很多关于脑卒中的治疗方法,但是各种方法有着不同的特点与疗效。如埋针法是中医外治技术中的一种针刺疗法,历经数百年的不断实践证明,其针法安全可靠、疗效显着、无副作用,广大患者容易接受。目前中医学界对单独的埋针治疗脑卒中的探究尚无先例,需要后期不断地探索。本课题研究的是埋针、推拿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康复作用,对收集到的有关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对全套方案的有效性进行探究,为我国循证医学数据库补充关于综合干预脑卒中治疗的实践案例,以便于给患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在甘肃省中医院经过严格的筛选,本研究总共选取符合实验标准的30名脑卒中患者,运用Doll’s临床病例随机表进行分组,随机分为实验组15名,对照组15名。实验组在以甘肃省中医院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上埋针推拿与康复训练,7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两天进行第2个疗程,共计两个疗程。对照组以甘肃省中医院治疗方案为准。在实验开始前对两组患者进行病情的记录,在实验第一个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病情进行记录,在实验第二个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记录,两组患者分别共记录三次。本课题采用VAS视觉模拟疼痛量表、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NDS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FAM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来进行客观的康复评定情况。分类数据采用卡方检验,组间比较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符合运用秩和检验。实验组采用埋针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选取相应的点和区。一侧腕部为6个进针点,其选区位置在腕横纹上2寸处,环绕手腕一圈。起于掌面内侧(尺侧),止于掌面外后侧(桡侧),分别为上1区、上2区、上3区、上4区、上5区和上6区。同腕部,一侧踝部有6个进针点,大约在踝部最高点3寸处,几乎与三阴交平行一圈处,起于内侧跟腱旋转止于外侧跟腱处,分别是下1区、下2区、下3区、下4区、下5区以及下6区,埋针治疗每天1次,7天为一个疗程,休息两天进行第二个疗程,共两个疗程。实验组推拿方法:根据不同部位进行取穴,头面部取穴、上肢部位取穴、躯干部位取穴、下肢部位取穴。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采用按法、点法、揉法、拿法、滚法等相关手法进行推拿,推拿时间30分钟,一天1次,7天一疗程,休息两天进行第二个疗程,共2个疗程。实验组的康复训练,针对患者不同肌力分级,分为三种康复训练方案:完全被动训练(0级)、被动-助力训练(1-2级)、主动-助力训练(3-4级),每次训练时间为1小时,一天1次,7天一疗程,休息两天进行第二个疗程,共2个疗程。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在实验前对性别、年龄、病程经过统计学处理分析,两组患者在接受实验前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在实验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具有可比性。2.在经过治疗后,实验组在实验前与实验后VAS疼痛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无显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治疗方法能够对患者的活动疼痛起到良好的缓解作用,且效果优于对照组。3.在经过治疗后,实验组在实验前与实验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均可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起到改善作用,且实验组好于对照组。4.在经过治疗后,实验组在实验前与实验后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DS)评分(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在实验前与实验后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DS)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由此得出,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DS)的恢复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均能起到改善作用,且实验组好于对照组。5.在经过治疗后,实验组实验前与实验后患者的简化Fugl-Meyer(FAM)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在实验前与实验后的简化Fugl-Meyer(FAM)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由此得出,在运动功能的恢复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均能起到有效的改善作用,且实验组好于对照组。6.就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疗效。研究结论:1.埋针、推拿、康复训练均能够减轻脑卒中患者的疼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以及运动能力。2.埋针作为祖国传统的外治方法与推拿、康复训练三者相结合,能够使脑卒中患者的疼痛明显降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日益改善、神经功能逐渐恢复、运动能力大大增强。3.埋针推拿与康复训练三者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对脑卒中患者疗效显着且安全可靠,是一种值得选用和推广的方法。
吴颖[9](2020)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关于延续性护理干预手段应用在中风恢复期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效果探究。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中风恢复期患者36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来我院进行治疗的中风恢复期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出院以后分别进行延续性护理和常规的随访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为94.44%(34/36),对照组为75.00%(27/36),P <0.05;对两组患者出院时和出院3个月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出院的时候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 0.05,出院3个月,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中风恢复期患者通过延续性护理手段进行干预可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林秀梅[10](2019)在《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加坡人口的迅速老龄化,慢性病如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的案例正迅速增加。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在40岁以上的国人当中,每四个人中有一人将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不少慢性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因此,新加坡政府正积极寻找符合成本效益的疗法以舒缓医疗体系所承受的压力,而中医的发展有助于满足老龄化社会对慢性病治疗的需求。新加坡政府的保健政策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以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需求。在生活步伐不断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的新加坡,中医的治未病的养生思想与新加坡政府促进预防性的保健政策相辅相成。新加坡中医逐渐进入西方社会的医疗体系,因此在本地有越来越多的西医对中医持开放的态度,有助于促进中医在新加坡的发展。另一方面,非华族的国人(马来族、印度族、欧美等)9也接受低收费的中医治疗或义诊,使中医成为本地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脑卒中是新加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复发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很高,已成为新加坡第四大死亡因素,其总死亡率为40.4/10万,发病率为3.65%,发生率则为1.8/1000[304],其中近四分之三是缺血性卒中,而肢体功能障碍对卒中患者的生活影响最大。近年来脑卒中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因此脑卒中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在新加坡无论是华族、马来族或印度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新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约有75%以上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障碍、吞咽困难、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视觉障碍、二便障碍、焦虑和抑郁等,其中以肢体偏瘫最为常见。脑卒中后遗症所产生后续问题甚多,例如行动不便导致跌倒、易呛导致而吸入性肺炎等,都会影响到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脑卒中不论是对患者、家属或社会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调查发现只有27%的卒中患者在出院后一年内有进行持续的康复,出院一个月后又坚持康复的病人只有约33%[163]。研究显示,新加坡脑卒中复发率占总发病率人数的30%,其中1年内复发者占16.5%,2年内复发者占56.3%,5年以上复发者占15.6%。基于脑卒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已经成为新加坡脑卒中康复治疗热点问题。目前大量研究提倡脑卒中后治疗及康复护理进行得越早,康复功能恢复得越好。脑卒中后3个月内是治疗恢复的黄金期。然而有很多卒中患者由于缺乏基本的康复知识或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错过最有利的康复时机而进入后遗症期(病程>6个月)。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风病的预防诊治、康复调养以及提高生存质量中均具有一定的特点及优势,目前中医已经是中风患者经西医治疗后长期防治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前景广阔。具体思路效仿西医的脑卒中二级预防模式,中医治未病也应该有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方案。由于脑卒中后遗症的症状众多,机理复杂,临床治疗手段十分广泛。治疗方法的靶向性主要是从病变部位角度以及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来思考。因而治疗本病必须先根据其运动系统障碍的主症及所涉及的病变部位为目标来治疗,同时根据不同的体质所出现的不同证候类型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此外,还要针对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所涉及的病变部位来做相应的治疗。非运动症状包括肌肉痉挛、假性球麻痹、肩手综合症、肩关节半脱位、坠积性肺炎、褥疮、汗出异常、共济失调、骨质疏松、肌肉废用性萎缩、误用综合症、忧郁症或焦虑症等。运动障碍的改善并不能使病人的非运动症状随之改善,而非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具体思路包括:医师和患者的被动和主动性治疗。针对病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综合手段加强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针对体质辨证施治、扶正祛邪;针对主症以及非运动症状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质量。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程一般较长,病变累及脏器较广,因此需要整体的系统调节。本研究重点是对缺血性卒中后遗症期肢体偏瘫的患者做相应的研究。目的本课题以新加坡为研究背景,从中医整体观、中医养生学的视角,通过系统的临床研究,针对个体的危险因素、不同的疾病证型,制定出个性化的中医康养方法,并观察与分析脑卒中后遗症期缺血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探讨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同时为本病患者康复与调养的临床研究提供客观评价指标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个随机对照性研究来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康养方法疗效评估,在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收集年龄50~90岁,卒中6个月以上的脑梗塞偏瘫患者,排除合并有重大器官疾病的病患。对卒中登记的病人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包括一般资料、入院诊断、既往史、家族史、发病情况、影像学检查等的内容)。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病例,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分组:试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两组均同时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为接受针剌疗法,包括“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试验组为中医康养方法,包括辨证论治针刺疗法(同对照组)、中药调养(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饮食调养、起居调节、精神调养、运动调养、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两组病人每周治疗5天,周六和周日休息,前后治疗4周,共20次,分别在干预开始前、干预14天后和干预28天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并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统计方法: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用(Mean±SD)表示,同时满足方差齐性的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部分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平均年龄和病程、性别、种族差异以及证型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完成观察,未有脱落、剔除情况,未见不良反应发生。2.两组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8天后各量表评分及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ND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14天和28天后,两组NDS、FMA、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存在组间差别,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都具有临床意义,其中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两组治疗14天、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14天后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天后评分优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优于治疗后14天,提示NDS、FMA、Barthel指数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治疗后28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14天后有显着改善,治疗14天后比治疗前有显着改善。3.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针灸之后也未出现晕针、心慌、断针等不良反应,提示两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是安全的。结论中医康养方法优于单纯针刺疗法。研究特点一、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是中医的优势。本研究从治疗、预防、保健以及养生等多领域多角度拓展传统中医学价值,重视传统中医多种康复治疗措施的综合性应用,强调“整体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体现了多样性和突显了中医特色。二、汇中西医之长新加坡是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汇合中心,有条件推动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的交流与结合。虽然西方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不同,但是在了解两者的差异后可能为两者的结合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将能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并提供更有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中医师已经进驻本地的公共与私人医院,与西医一起并肩合作为病人提供无缝接轨的医疗。中医介入在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证实中医能在西医的治疗基础上扮演了中西医结合的积极性角色,并吸收了西医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对本方案进行系统研究9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是在传统针灸学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西医学中神经生理学的内容,使针灸处方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三、前瞻性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以及中医康养方法,评定和比较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14天、28天的综合能力,证明了中医康养方法对综合功能的改善作用。四、科学性研究的对象来源于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患者真实的病例、案例,每一个论点都有科学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五、有效性本研究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康复和防治方法(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不仅疗效肯定,依据充分,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六、实用性本研究采取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做到在了解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预防治疗,在预知病人疾病演变的前提下采取主动调理和干预,体现了传统医学中“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凸显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激发了国人对养生保健的兴趣,对中医的重新认识。
二、脑中风恢复期的家庭综合行为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中风恢复期的家庭综合行为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康复治疗联合针灸在中风患者康复中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治疗方法 |
1.3.1 对照组 |
1.3.2 观察组? |
1.4?评价方法 |
1.5?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比较 |
2.2 2组治疗前后病残程度比较 |
2.3 2组治疗前后认知能力比较 |
2.4 2组治疗前后精神状态比较 |
2.5 2组压疮发生率比较 |
2.6?2组住院时间和满意度比较 |
3 讨论 |
(2)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素调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勃起功能障碍和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研究概况 |
1 勃起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
2 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研究概况 |
综述二 勃起功能障碍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及证素研究的进展 |
1 勃起功能障碍和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 |
2 勃起功能障和缺血性脑卒中证候要素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流行病学调查 |
一、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标准 |
6 调查表制定 |
7 调查方法 |
8 样本量估算 |
9 统计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人口学资料 |
2 一般情况统计 |
3 脑梗情况统计 |
4 IS合并ED组勃起功能情况统计 |
5 两组证素分布一般规律 |
6 IS合并ED组证素季节分布规律 |
7 IS合并ED组证素BMI分布规律 |
8 IS合并ED组证素年龄分布规律 |
9 两组患者情绪调查 |
三、讨论 |
1 一般情况分析 |
2 两组患者证素分布一般规律讨论 |
3 IS合并ED患者证素季节分布规律讨论 |
4 IS合并ED组证素BMI分布规律讨论 |
5 IS合并ED组证素年龄分布规律讨论 |
6 两组患者情绪调查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前瞻性队列研究 |
一、对象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
6 观察指标 |
7 研究方法 |
8 中药标准化 |
9 统计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中药用药规律 |
2 患者一般情况 |
3 治疗前后病位证素积分情况 |
4 治疗后神经功能与勃起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
5 两组治疗后证素积分改变情况比较 |
三、讨论 |
1 用药规律分析 |
2 中药疗效分析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性分析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研究现状 |
1 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溯源 |
2 现代中医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现代中医对中风病诊断的认识 |
4 现代中医对中风病的治疗 |
5 小结 |
6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研究现状 |
1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
2 脑卒中的病因分型 |
3 脑梗死恢复期二级预防 |
4 小结 |
5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研究标准 |
4 治疗方案 |
5 观察指标 |
6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处理 |
7 临床观察与结果 |
8 药物安全性评价 |
9 脱落病例 |
讨论 |
1 对风邪致病的讨论 |
2 对风痰瘀阻证的讨论 |
3 对刺蒺藜的讨论 |
4 临床疗效分析 |
6 问题展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R胞吞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治疗进展研究 |
1 中药治疗 |
2 针灸治疗 |
3 推拿按摩治疗 |
4 运动疗法 |
综述二 血管性痴呆中西医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1 血管性痴呆西医发病机制 |
2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研究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R胞吞动态变化研究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研究设计 |
6 治疗方案 |
7 观察指标及方法 |
8 疗效评价标准 |
9 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1 观察对象入选及完成情况 |
2 受试者基本信息 |
3 受试者基线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 |
4 受试者基线合并疾病情况 |
5 药品使用情况 |
6 基线体格检查情况 |
7 基线辅助检查 |
8 疗效评价 |
9 安全性评价 |
第三节 讨论 |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
2 临床研究治疗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情况 |
3 临床结果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实验研究通络化痰胶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1 行为学实验结果 |
2 通络化痰胶囊对VD大鼠海马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3 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海马组织clathrin、NMDAR1及Rab5b mRNA RT-PCR结果 |
4 造模后不同时间点海马组织clathrin、膜蛋白NMDAR1 Western Blot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1 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特点 |
2 组织形态学特点 |
3 通络化痰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早期海马神经元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胞吞过程不同时点的动态变化研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创新与优势 |
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1. 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病中经络(脑梗塞)恢复期(痰瘀阻络证)临床研究CRF表 |
2. 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组织形态观察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基于授权理论的健康教育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
1.4 研究类型及技术路线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及内容 |
2.3 研究工具 |
2.4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2.6 伦理原则 |
结果 |
3.1 样本的流失情况 |
3.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性比较 |
3.3 两组患者SSEQ、SSMS、ADL均衡性比较 |
3.4 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比较 |
3.5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的比较 |
3.6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
讨论 |
4.1 研究对象的基线材料分析 |
4.2 基于授权理论的自我管理健康教育方案对患者的自我效能的影响 |
4.3 基于授权理论的自我管理健康教育方案对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
4.4 基于授权理论的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对患者的ADL的影响 |
4.5 研究的局限性及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卒中患者自我效能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评估工具 |
附录3 脑卒中偏瘫患者健康指导手册 |
附件4 自我管理手册 |
作者在校学习期间参加科研与发表论文的情况 |
致谢 |
(6)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认识 |
2 祖国医学对脑卒中的认识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针刺对各组大鼠自主行动的影响 |
2.2 针刺对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
2.3 针刺对各组大鼠脑梗死面积的影响 |
2.4 针刺对各组大鼠脑组织形态的影响 |
2.5 针刺对各组大鼠血清中FAS,FASL含量的影响 |
2.6 针刺对各组大鼠大脑皮质凋亡细胞的影响 |
2.7 针刺对各组大鼠大脑皮质中caspase-9,caspase-3 的表达影响 |
3.讨论 |
3.1 实验动物和造模方法的选择 |
3.2 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成功的评价 |
3.3 改良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方法和经验 |
3.4 干预方法和穴位的选择 |
3.5 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针刺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7)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耻感水平及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现状 |
1.1.2 病耻感的内涵与相关理论 |
1.1.3 病耻感研究现状 |
1.1.4 病耻感的测量工具 |
1.1.5 病耻感的影响因素 |
1.1.6 脑卒中与病耻感 |
1.2 提出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2.1 对象来源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剔除标准 |
2.2.5 样本量计算 |
2.3 资料收集 |
2.3.1 基线资料调查收集 |
2.3.2 随访资料调查收集 |
2.4 研究工具 |
2.4.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2.4.2 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arthel Index,BI) |
2.4.3 慢性病病耻感量表(Stigma Scale for Chronic Illness,SSCI) |
2.4.4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 |
2.4.5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
2.5 质量控制 |
2.5.1 研究设计阶段 |
2.5.2 研究实施阶段 |
2.5.3 数据处理阶段 |
2.6 伦理原则 |
2.6.1 自愿参与原则 |
2.6.2 保密原则 |
2.7 数据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随访完成情况 |
3.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情况 |
3.3 研究对象急性住院治疗期(T_1)基线资料分析 |
3.3.1 研究对象T_1时间点病耻感水平 |
3.3.2 研究对象T_1时间点病耻感各影响因素的水平 |
3.3.3 T_1时间点不同特征患者SSCI得分比较 |
3.3.4 T_1时间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支持及抑郁状态对患者病耻感的影响 |
3.3.5 研究对象T_1时间点病耻感的多因素分析 |
3.4 研究对象出院后1个月(T_2)随访资料分析 |
3.4.1 研究对象T_2时间点病耻感水平 |
3.4.2 研究对象T_2时间点病耻感各影响因素的水平 |
3.4.3 T_2时间点不同特征患者SSCI得分比较 |
3.4.4 T_2时间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支持及抑郁状态对患者病耻感的影响 |
3.4.5 研究对象T_2时间点病耻感的多因素分析 |
3.5 研究对象出院后3个月(T_3)随访资料分析 |
3.5.1 研究对象T_3时间点病耻感水平 |
3.5.2 研究对象T_3时间点病耻感各影响因素的水平 |
3.5.3 T_3时间点不同特征患者SSCI得分比较 |
3.5.4 T_3时间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支持及抑郁状态对患者病耻感的影响 |
3.5.5 研究对象T_3时间点病耻感的多因素分析 |
3.6 研究对象出院后6个月(T_4)随访资料分析 |
3.6.1 研究对象T_4时间点病耻感水平 |
3.6.2 研究对象T_4时间点病耻感各影响因素的水平 |
3.6.3 T_4时间点不同特征患者SSCI得分比较 |
3.6.4 T_4时间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支持及抑郁状态对患者病耻感的影响 |
3.6.5 研究对象T_4时间点病耻感的多因素分析 |
3.7 研究对象T_1、T_2、T_3、T_4四个时间点的病耻感水平及相关因素的纵向变化趋势分析 |
3.7.1 研究对象四个时间点病耻感的趋势分析 |
3.7.2 研究对象四个时间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支持及抑郁状况的趋势分析 |
4 讨论 |
4.1 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四个时间点病耻感水平 |
4.2 四个时间点病耻感的变化趋势 |
4.3 各阶段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 |
4.4 减轻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的措施 |
5 小结 |
5.1 结论 |
5.2 研究创新性 |
5.3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埋针推拿与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大政方针指引和对中医药日益重视 |
1.1.2 广大的人民群众对身体健康的迫切需求 |
1.1.3 医疗方法手段要不断探索及创新的需要 |
1.1.4 中医外治法具备无毒副作用的鲜明特色 |
1.1.5 占死因首位脑卒中患者呈现的多发趋势 |
1.1.6 埋针推拿康复训练首次组合治疗脑卒中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埋针 |
2.1.2 推拿 |
2.1.3 康复 |
2.1.4 脑卒中 |
2.1.5 康复训练 |
2.2 脑卒中形成的病因 |
2.2.1 脑卒中的诱发因素 |
2.2.2 脑卒中的直接因素 |
2.3 脑卒中中医外治技术治疗方法研究 |
2.3.1 针灸治疗脑卒中 |
2.3.2 推拿治疗脑卒中 |
2.3.3 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 |
2.3.4 其他针法治疗脑卒中 |
2.3.5 中医其他特种治疗方法 |
2.3.6 针灸结合推拿治疗脑卒中 |
2.3.7 针灸推拿结合康复训练脑卒中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研究设计 |
3.3.1 诊断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3 分期标准 |
3.3.4 排除标准 |
3.3.5 退出脱落标准 |
3.3.6 疗效评定标准 |
3.4 研究内容 |
3.4.1 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 |
3.4.2 日常生活活动功能量表(ADL) |
3.4.3 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DS) |
3.4.4 脑卒中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 |
3.5 分组方法 |
3.6 实施方案 |
4 研究结果 |
4.1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 |
4.2 两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比较 |
4.3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比较 |
4.4 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DS)评分比较 |
4.5 两组患者简化Fugl-Meyer评分比较 |
4.6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
4.7 两组患者回访比较 |
5 分析与讨论 |
5.1 分析 |
5.1.1 实验前两组患者基本资料 |
5.1.2 实验前后两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 |
5.1.3 实验前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 |
5.1.4 实验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DS)评分 |
5.1.5 实验前后两组患者简化Fugl-Meyer(FAM)评分 |
5.1.6 实验后两组患者的疗效与回访 |
5.2 讨论 |
5.2.1 康复治疗的基本原理 |
5.2.2 埋针推拿与康复训练自然疗法的特色 |
5.2.3 埋针推拿与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的机理及作用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Doll,s 临床病例随机表 |
附录三 治疗记录 |
附录四 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 |
附录五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量表(ADL) |
附录六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DS)评分标准 |
附录七 简化 Fugl~Meyer(FAM)评分表 |
附录八 实验仪器 |
附录九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延续性护理干预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1纳入标准: |
1.2.2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10)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古代医家的相关论述 |
一、对相关疾病的概述 |
二、对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
三、病因病机的记载 |
四、对中风后遗症偏瘫的论述 |
五、中风病分期标准 |
六、类证鉴别 |
第二节 中医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的文献综述 |
一、对相关疾病的防治方法 |
二、相关的方药记载 |
三、相关的针灸治疗记载 |
第三节 中医学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进展 |
一、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
二、中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
三、中医综合疗法 |
四、中西医结合疗法 |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第一节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
一、脑卒中的定义 |
二、脑卒中的病名起源 |
三、脑卒中的病理分型 |
四、西医鉴别诊断 |
五、脑卒中后遗症的危险因素 |
六、脑卒中后遗症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
七、脑卒中后偏瘫与脑解剖关系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进展 |
一、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机制的认识 |
二、脑卒中偏瘫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
三、近代医学康复技术 |
四、现代仪器服辅助康复治疗技术 |
五、脑卒中的预防 |
第三节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
一、脑卒中世界流行概况 |
二、脑卒中新加坡流行概况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择 |
三、诊断标准 |
四、纳入标准 |
五、排除标准 |
六、剔除标准 |
七、退出(脱落)、中止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案 |
一、技术路线图 |
二、器具选择 |
三、样本含量及分组 |
四、治疗方案 |
第三节 观察指标 |
一、基本资料 |
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
三、统计方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一般资料分析 |
一、两组性别比较 |
二、两组年龄和病程比较 |
三、两组种族比较 |
四、两组证型比较 |
第二节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
一、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
二、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
三、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
二、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比较 |
三、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
第四节 研究结论 |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
第一节 本次综合康养防治的必要性 |
一、整体康复 |
二、辨证康复 |
三、形神合一 |
四、被动康复 |
五、自我管理 |
第二节 本次康养方案的理论依据 |
一、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理论依据 |
二、中药调养--辨证施药,审慎施治 |
三、饮食调养--辨证施食,三因制膳 |
四、起居调养--规律生活,劳逸结合 |
五、精神调养--调摄情志,内守精神 |
六、运动调养--功能锻炼,持之以恒 |
七、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 |
第三节 病案举例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
第六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四、脑中风恢复期的家庭综合行为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康复治疗联合针灸在中风患者康复中的效果[J]. 杨亚男,刘小江. 吉林中医药, 2021
- [2]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素调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D]. 陈子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兆忻.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R胞吞动态变化研究[D]. 张丹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基于授权理论的健康教育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李慧妍.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6]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D]. 贺琳.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
- [7]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耻感水平及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D]. 刘枫. 湖州师范学院, 2020(12)
- [8]埋针推拿与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研究[D]. 吕巧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延续性护理干预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 吴颖. 中国医药指南, 2020(14)
- [10]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D]. 林秀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