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助数7则(初三)(论文文献综述)
吴红艳[1](2018)在《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学的发展历史中,由于引入了函数与变量,使得数学从常量数学发展为变量数学。占初中函数的重要地位的二次函数,无论是从平时教学还是从中考考试,学生学习二次函数都存在很大困难。针对此类现象,期望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具体的困难以及原因,可以使学生能在初中阶段学好二次函数,也为进入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函数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可以为本地区初中教师的二次函数教学,提供一些实践建议和参考价值。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测试题和问卷调查法等对所在地区中学二次函数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了研究,全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主要针对二次函数教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背景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主要针对二次函数教学的相关概念和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对理论的分析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第三部分通过测试题和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目前内蒙古乌海市的两所中学进行了调查研究,针对目前二次函数教学的现状和教学方式进行了数据整理和分析,总结了目前本地区学校在二次教学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第四部分主要针对第三章分析结果进行目前二次函数的教学现状分析,提出了二次函数教学应该采取的策略,并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根据实际情况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目前中学二次函数教学中应该使用的手段和运用的工具。第五部分对全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同时反思不足并提出了未来二次函数教学的研究方向。最后通过教学实例分析提出了初中二次函数教学应该从三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在二次函数教学中建立知识思维导图,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教学思想的渗透来进行教学,第二,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来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及兴趣,并加深学生记忆,运用多媒体软件来提升教学效果。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本文的研究对于初中二次函数教学提出了一些教学实践的方法和建议。希望能够为提升本地区初中二次函数教学水平有所帮助。
刘师妤[2](2018)在《论数学简洁性的表现形式与教学启示》文中指出众所周知,数学总以"抽象、严谨"的面目示人,殊不知背后推进的每一步都体现了简洁性,追求着这份无与伦比的美."问题解决"作为数学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在担负起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的责任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做数学"究竟是怎样一回事.由未知转化到已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化简,也是数学的求简精神的体现,尽管转化的方式和手段不一致,"简单是真的印记",数学知识逻辑结构的简约、解题方法的
朱瑾[3](2017)在《关于中学生构造图形能力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构造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构造图形是构造思想实现的重要手段.我国的数学教学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构造图形能力,强调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充分的建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构图创造力.构造图形来解决代数问题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中学生构造图形解决代数问题的能力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文从构造图形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出发,重点研究了如何进行图形的构造,从而提升中学生构造图形解决代数问题的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构造图形解代数题的研究现状,并对中学生构造图形解决代数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调研,从而分析、归纳出目前中学生在构造图形解决代数问题的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其次,对提升构造图形能力的基本原则、策略和注意事项进行了归纳总结.再次,本文第四章结合构造图形的理论依据,针对中学生构造图形解决代数问题方面存在的不足,以构造对象为分类依据,重点研究“怎样构造图形”.最后,通过构造图形的典型教学案例,为教师提供了一些构造图形的教学策略,并提出了提升中学生构造图形解决代数问题能力的具体途径.
黄秋香[4](2011)在《培养初中生数学课本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学课本是数学知识的主要载体,是数学课程的具体化,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而且是学生进行学习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材料,它体现了数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既反映了作为科学数学的特点,又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心理顺序,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好的来源,也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最佳材料。然而一谈到阅读,人们往往认为阅读是英语和语文的任务,数学只需教会学生如何做题即可。且中学生很少有人会阅读数学课本,阅读缺少具体策略,阅读数学课本时仅停留在感知阶段,读而不思,只满足于记住几个定理和公式,数学课本阅读不得其法的现象严重。课本阅读是学生学习数学系统知识最好的途径,在实践教学中却并未受到学生的重视,这两种巨大的反差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反思,数学课本阅读为何得不到重视?数学课本阅读的教育价值何在?目前数学课本阅读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初中生阅读课本时采取什么的方式?存在哪些障碍?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什么样的阅读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课本阅读?有何方式最为有效?文章采用问卷调查与测验的方式针对上述问题做了详细的调查研究,首先对初中生数学课本阅读动机和态度、阅读习惯、阅读方式方法以及阅读存在障碍与困难表现等做了问卷调查,然后对初中生数学课本阅读能力进行了阅读测试,根据调查和测验统计结果,对学生现有的阅读现状、阅读能力水平和阅读等级进行了系统的比较与分析。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现行初中生数学课本阅读的兴趣不强;阅读数学课本主要是为了考试或是完成课本后面的练习;对数学课本阅读重要性理解偏颇,阅读意识模糊;阅读存在不良习惯;阅读时一目十行、无计划,急于完成阅读任务;阅读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多采用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方式;畏惧文字量大的数学题;缺乏努力克服疑难问题的意志,遇到读不懂的问题懒于思考,不愿脱离教师,依赖教师;不理解数学符号、读不懂数学语句;根据阅读内容寻求到与之相关的解题策略或推出新的知识的能力差。此外,根据阅读水平及等级的划分,初中生概念、定理、例题阅读水平大都处于认读、表述、辨析等低级水平。调查是为了能更好的实施教学,数据的分析是为了给理论提供量的支持。以调查统计所得结果为依据,以学生现有阅读水平为基点,结合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理论认识,文章提出了培养初中生数学课本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从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把握阅读时机,到重视数学语言的教学、加强阅读方式的指导,再到阅读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的有机结合等具体指导方法分别做了详述。教学策略只有被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文章还以初中数学课本“数与代数”部分为例,结合“数与代数”的特点和阅读教学策略编写了《整式的加减》阅读教学教案,供教师们参考。
刘红妮[5](2009)在《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文中研究表明词汇化与语法化研究是语言演变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当今国内外学界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语法化研究蔚为大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词汇化研究却还方兴未艾,处于发展阶段。近年来,虽然词汇化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多薄弱地带和空白领域,还远远没有深入。对于句法结构的词汇化,研究较多,国内也有学者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而对于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大多只是零散、个别或宽泛的研究,在本文之前,迄今为止这方面还没有比较具体、系统的专门性研究。“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与“句法结构的词汇化”相对,指的是两个没有直接组合关系、而只在句子线性序列上相邻的成分序列经由词汇化而成为一个独立的词的语言演变过程。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是词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即以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从汉语的实际出发,立根于扎实的语言文献,采用共时和历时、词汇和语法,特别是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西方理论相结合的方法,以概论和典型个案专论考察相结合的形式,在这个封闭的范围和系统内具体考察了汉语非句法结构词汇化研究中关注较少或虽有关注但还需进一步探讨的10个类别、30多个非句法结构词汇化的现象。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首次比较系统、深入地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汉语非句法结构词汇化的研究背景、范围、种类、共性与个性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机制、规律和影响因素等,提出了“多元词汇化”等观点,力图找出特点,揭示一定的规律,力图尝试对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研究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事实和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文的研究不但具有词汇化本体研究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语言教学、辞书编纂、中文信息处理等多方面的实际应用价值。全文前有绪论,后有结论,主体部分共包括14章,可分为4个部分。第一章是全文论题的背景部分。理清语法化和词汇化的概念、国内外研究概况、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界限、汉语双音虚词的演变归属等热点和难点问题。认为汉语非句法结构形成实词的就是词汇化,形成双音虚词的则很多是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重合,还有的演变是词汇化和语法化相继发生,本文主要侧重于从非句法结构的成分序列到成词的词汇化角度,但其中也自然会牵涉到语法化或功能的演变。第二章是全文的基础部分。在讨论汉语句法结构的词汇化及其主要的几种构成方式之后,重点讨论汉语非句法结构概念的提出、研究现状、范围与性质、分类标准及类别等等。除了前人已经深入研究过的类别和个案外,将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共分为10个类别,具体探讨了30多个非句法结构形成的词语,其中不少是虚词,也包括一些实词。这10个类别分别体现在第三章-第十三章中。第三章到第十三章这11章是全文的主体部分。每一部分采取总论和专论的形式,旨在揭示现象,发掘规律。第三章探讨“动+助”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X着/了/过”的典型个案是“算了”“X的/地/得”的典型个案是“免得”。“算了”的词汇化后又发生语法化,具有情态和话语标记两种功能。“免得”经由多种词汇化途径分别演变为连词和动词,是“多元词汇化”。本章主要侧重于助词并入和附缀化。第四章探讨“动+介(于)”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典型个案是副词“终于”和连-介兼类词“由于”。这一类演变都是发生在句法演变后,即介词“于”后面的宾语由名词性成分扩展为谓词性成分之后,介词“于”和其前动词相继发生去范畴化,介词并入,完成词汇化。“由于”还有一定的个性。介词并入在这类非句法结构词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五章探讨“动/形+介(以)”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典型个案是“加以”和“难以”。它们的形成都是由于介词“以”后的宾语由名词性成分扩展为谓词性成分而导致的,因此都多少具有一些助动词的性质。“加以”的连词用法和形式动词用法是经由不同的途径、在动词“加”不同的义项基础上分别演化成的。这是一种“多元词汇化”模式。“难以”的词汇化说明其是“半助动词或边缘助动词”。本章主要侧重于非句法结构词汇化中的“多元词汇化”模式和句法演变的影响。第六章探讨“动+连”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典型个案是“继而”“进而”。这一类演变主要都是与动词的非范畴化尤其是整个句子的句法结构的简化有关。另外,这一类演变结果一般都兼有副词和连词两种特征。非范畴化、句法结构的简化在词汇化中的作用值得重视。第七章探讨“形+连、动”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典型个案是“幸而”“甚而”“甚至”。“幸而”的演变途径为:非句法结构→副词。“甚而”的演变途径为:非句法结构→连词→副词。“甚至1”是并列短语句法结构的词汇化演变为形容词,“甚至2”最基本的连词用法演变过程和“甚而”相似:非句法结构→连词→副词,而后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一系列的用法和功能。这一类演变都与句法演变尤其是结构简化有关。第八章探讨“副+连”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典型个案是“时而”“忽而”。这一类词汇化的演变都是和“而”的附缀化有关,还和相应或相近的叠用格式的构式化、同义或近义的这一族词内部的调整、分工有关。附缀化、特异性、构式化等是这一类词汇化的特点。第九章探讨“连+动”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典型个案是“则已”和“以期、以免、以便”等“以V”类词。“则已”的词汇化和“不V则已”特定构式化、“则”和“已”的去范畴化、主观化和韵律有关。“以V”1类除了和非范畴化等有关外,还和连词“以”的附缀化及强化机制有关,“以V1”词语内部的不同则是和V的语素义不同有关。另有特殊的“以V2”演变,其形成则是和介词“以”的宾语省略,介词功能悬空有关。主要侧重于非句法结构词汇化中非范畴化、构式化、语素义、附缀化等的互动与影响。第十章探讨“反诘副+动”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典型个案是连词“哪怕”和副词“何须”。语用推理在这一类词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还和句法环境、动词的非范畴化、主观性等因素有关。“哪怕”在词形上有“那怕”的问题。“何须”的词汇化有“何”功能需要强化的因素。因为语用推理的作用,“反诘副+动”词汇化后都表示“不V”的语义,有的词汇化程度高的还会更进一步,表示假设、非现实的情况。本章主要侧重于语用推理的影响。第十一章探讨“名/动+副”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典型个案是:“其实”“势必”“想必”“谅必”。认为“其实”是“代词‘其’+副词‘实’”非句法结构形成的。“势必”“想必”的形成与表义差异与各自的语素义有关。“谅必”由“想必”类推成词。“势、想、谅”和“必”的语素义决定了词汇化后的词语推测性高低强弱。语素义在词语词汇化中的作用需要重视。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探讨一类经由实词省缩形成的比较特殊的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典型个案分别是“再不”“之后”“从中”;“据说、据称、据云”“据悉”“按说、照说”“据传、据闻”“照办”“听说”等。连词“再不”是经“再不然”省缩“然”词汇化形成的,“之后”是“X之后”的X省缩后形成的。副词“从中”是在“X,从(X)中VP”的句法环境中,“从X中”语用省略凝缩为“从中”。它们的形成都和语用有关。“据说、据称、据云”是“据X说/称/云”结构中省缩X词汇化整合成词。“据悉”是“据X(Y)悉”经过二重隐含和省缩形成的。“据传”“据闻”和“照办”,均有两种以上的省缩成词路径,比较特殊。“按说”是“按X说”省缩形成,X一般是“规矩、(道)理”等表常理或常规性的词语。“听说”是“听(X)说”中兼语省缩的结果。这与语言的经济性、整合、创新等分不开的。本章主要侧重于省缩形成的非句法结构词汇化中的语用、整合等因素。总之,每一章都围绕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进行论述,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第十四章是全文的总结部分。通过对10类非句法结构的30多个典型个案的深入考察,总结出汉语非句法结构词汇化的总体特点和规律,共性与个性,形成动因和机制,互动影响的因素,学术价值和意义等方面。并且探讨了英语中类似的同类现象,揭示了本文研究的类型学意义,最后指出了以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最后是附录。附录1:《现代汉语词典》(2005)句法结构词汇化形成的虚词词表;附录2:《现汉》(2005)后缀派生式、重叠形成的复合虚词以及联绵虚词;附录3:《现汉》(2005)非句法结构词汇化形成的词语列表;附录4:本文词条索引。
杨浦斌[6](2003)在《形助数7则(初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列举了7个题,说明:若能看出数或式子蕴含的形的信息,用形沟通数,可以得到独特的,直观形象的解法.
二、形助数7则(初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形助数7则(初三)(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2 教学实践的需要 |
1.1.3 后续学习的要求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访谈法 |
1.4.4 统计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2.1 二次函数教学 |
2.2 教学策略 |
2.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2.4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2.5 皮亚杰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初中生当前学习二次函数现状的调查 |
3.1 调查对象 |
3.2 调查过程及设计 |
3.3 学生问卷及试题调查的数据整理与分析 |
3.4 教师访谈 |
第4章 二次函数教学的具体策略与实施 |
4.1 二次函数的教学策略 |
4.1.1 厘清概念,从常量到变量,实现由方程到函数的思维转变 |
4.1.2 实现重要数学思想渗透 |
4.1.3 反思常态化,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
4.2 二次函数的教学策略实施与案例分析 |
4.2.1 厘清概念的教学策略实施——建立知识系统化 |
4.2.2 实现数学思想渗透的教学策略实施及案例分析 |
4.2.3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的培养的实施与案例 |
第5章 总结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关于中学生构造图形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关于构造图形的研究 |
1.2.2 国外关于构造图形的研究 |
1.3 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 |
1.3.1 研究的意义 |
1.3.2 研究的创新点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中学生构造图形现状调查与分析 |
2.1 研究问题 |
2.2 研究对象 |
2.2.1 学生 |
2.2.2 教师 |
2.3 测试卷的编制与实施 |
2.3.1 测试卷的编制 |
2.3.2 测试卷的实施 |
2.4 访谈 |
2.4.1 访谈的目的 |
2.4.2 访谈的对象和实施 |
2.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2.5.1 问卷结果及分析 |
2.5.2 学生访谈分析 |
2.5.3 教师访谈分析 |
3. 提升构造图形能力的原则和策略 |
3.1 构造图形解代数题的原则 |
3.1.1 熟悉化原则 |
3.1.2 和谐化原则 |
3.1.3 直观性原则 |
3.1.4 等价性原则 |
3.1.5 简单化原则 |
3.2 构造图形解代数题的策略 |
4. 提升中学生构造图形能力的方法研究 |
4.1 关于平面图形的构造能力 |
4.1.1 关于点的构造 |
4.1.2 关于线段的构造 |
4.1.3 关于三角形的构造 |
4.1.4 关于多边形的构造 |
4.1.5 关于圆的构造 |
4.2 关于简单立体图形的构造能力 |
4.2.1 关于长方体的构造 |
4.2.2 关于四面体的构造 |
4.3 关于数轴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造能力 |
4.3.1 关于数轴的构造 |
4.3.2 关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造 |
4.4 关于一题多构 |
5. 构造图形的教学案例 |
5.1 构造线段的教学案例设计 |
5.2 构造三角形的教学案例设计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提升中学生构造图形能力的建议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培养初中生数学课本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阅读 |
1.4.2 数学阅读 |
1.4.3 数学阅读能力 |
1.4.4 阅读教学策略 |
第二章 初中生数学课本阅读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2.1 调查设计 |
2.1.1 调查目的 |
2.1.2 调查对象 |
2.1.3 调查方法 |
2.1.4 调查步骤 |
2.2 研究结果统计与分析 |
2.2.1 阅读动机分析 |
2.2.2 阅读习惯问题 |
2.2.3 阅读方法、方式问题 |
2.2.4 数学课本阅读的理解程度及其主要障碍 |
2.2.5 阅读元认知监控 |
2.2.6 初中生阅读能力水平分析 |
第三章 培养初中生数学课本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
3.1 培养初中生数学课本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
3.1.1 更新观念,激发兴趣,强化动机 |
3.1.2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
3.1.3 根据课本教学内容,确定阅读时机 |
3.1.4 重视数学语言的教学 |
3.1.5 注重编写阅读提纲 |
3.1.6 分类指导阅读 |
3.1.7 分步指导阅读——粗读、细读、精读、复读 |
3.1.8 加强元认知训练,提高元认知能力 |
3.1.9 重视阅读教学中的无意识活动 |
3.2 “数与代数” 的阅读教学设计 |
3.2.1“数与代数” 内容概述 |
3.2.2“数与代数” 的阅读价值 |
3.2.3 案例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对象、内容与选题来源 |
2.研究目的、创新点和意义 |
3.研究方法和角度 |
4.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一章 语言演变的两个重要方面:词汇化和语法化 |
1.1 语法化 |
1.1.1 语法化概念的基本一致 |
1.1.2 语法化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 词汇化 |
1.2.1 词汇化概念的多义性 |
1.2.2 词汇化的有关研究概况 |
1.3 词汇化与语法化研究的不平衡性 |
1.4 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关系、界限等问题 |
1.4.1 国外关于词汇化与语法化关系的观点 |
1.4.2 国内关于词汇化与语法化关系的讨论 |
1.4.3 汉语双音虚词演变现象的归属问题 |
1.4.4 我们的思考和观点 |
1.5 小结 |
第二章 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概说 |
2.1 句法结构的词汇化 |
2.1.1 句法结构 |
2.1.2 句法结构词汇化的构成方式 |
2.2 非句法结构词汇化概念的提出 |
2.2.1 “跨层结构”及其词汇化 |
2.2.2 “跨层非短语结构”及其词汇化 |
2.2.3 “非句法构词”、“非结构”及其他说法 |
2.2.4 “非句法结构”及其词汇化 |
2.3 汉语非句法结构词汇化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2.3.1 汉语非句法结构词汇化的研究现状 |
2.3.2 汉语非句法结构词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
2.4 汉语非句法结构词汇化的范围与性质 |
2.4.1 汉语非句法结构词汇化的范围 |
2.4.2 汉语非句法结构词汇化的性质 |
2.5 汉语非句法结构词汇化的分类标准及类别 |
2.5.1 汉语非句法结构词汇化的分类标准 |
2.5.2 汉语非句法结构词汇化的类别 |
2.6 小结 |
第三章“动+助”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 |
3.1 概论 |
3.2 非句法结构“算了”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
3.2.1 引言 |
3.2.2 “算了”的词汇化 |
3.2.3 “算了”的语法化和情态功能的形成 |
3.2.4 “算了”的进一步语法化和话语标记功能的形成 |
3.2.5 现代汉语中“算了”的句法分布和功能 |
3.2.6 结论和余论 |
3.3 助词并入、附缀化与“免得”类的词汇化 |
3.3.1 引言 |
3.3.2 讨论前提:带“得”的状态补语结构的产生与发展 |
3.3.3 “免+得”的最初连用 |
3.3.4 从“免+得+C”到连词“免得” |
3.3.5 从“免+得+(O)”到句中和句尾的动词“免得2” |
3.3.6 连词“省得”的成词及其和连词“免得”的竞争 |
3.3.7 结语 |
3.4 小结 |
第四章“动+介(于)”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 |
4.1 概论 |
4.2 “终于”的词汇化 |
4.2.1 引言 |
4.2.2 “终于”词汇化的历程 |
4.2.3 “终于”词汇化的动因和机制:去范畴化和介词并入 |
4.2.4 “X 于”的词汇化 |
4.2.5 结语 |
4.3 连-介兼类词“由于”的词汇化 |
4.3.1 引言 |
4.3.2 “由于”的词汇化历程 |
4.3.3 “由于”演变的类型学特点 |
4.3.4 “由于”演变的机制和动因 |
4.3.5 从词汇化角度看“由于”和“因为”的异同 |
4.3.6 结语 |
4.4 小结 |
第五章 “动/形+介(以)”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 |
5.1 概论 |
5.2 “加以”的“多元词汇化”研究 |
5.2.1 引言 |
5.2.2 “多元词汇化”研究及其意义 |
5.2.3 “加”和“以”的词义引申发展路径 |
5.2.4 先秦时期的“加以” |
5.2.5 “加以”连词功能的产生与发展 |
5.2.6 “加以”形式动词用法的产生及发展 |
5.2.7 小结 |
5.3 半助动词“难以”的词汇化 |
5.3.1 引言:已有成果所提出的问题 |
5.3.2 “难”的两种最主要的句法位置和功能 |
5.3.3 先秦时期“难以”连用的多样性 |
5.3.4 “难以”在先秦以后的历时发展 |
5.3.5 结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动+连”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 |
6.1 概论 |
6.2 “继而”的词汇化和结构简化 |
6.2.1 引言 |
6.2.2 唐代以前的“继而” |
6.2.3 “继而”在唐宋的成词与结构简化的作用 |
6.2.4 “继而”及其搭配格式在明清的发展 |
6.2.5 现代汉语“继而”的新旧用法 |
6.2.6 结语 |
6.3 “进而”的词汇化和结构简化 |
6.3.1 引言 |
6.3.2 “进”和“而” |
6.3.3 先秦的“进+而” |
6.3.4 结构简化和副词“进而”的形成 |
6.3.5 “进而”从副词到连词的演变 |
6.3.6 结语 |
6.4 小结 |
第七章 “形+连/动”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 |
7.1 概论 |
7.2 “幸而”的词汇化 |
7.2.1 引言 |
7.2.2 先秦时期的“幸+而” |
7.2.3 汉魏六朝时期的“幸+而/幸而” |
7.2.4 唐代及其后世的副词“幸而” |
7.2.5 “幸而”、“幸亏”、“幸好”和“幸喜” |
7.2.6 结语 |
7.3 “甚而”的特殊词汇化路径及其演变 |
7.3.1 引言 |
7.3.2 先秦、两汉时期的“甚而1”、“甚而2”与“甚则” |
7.3.3 宋元时期“甚而2”的使用与渐趋成词 |
7.3.4 明清时期成熟的连词“甚而”及其在现代的功能扩展 |
7.3.5 “甚而”连词→副词的特殊演变路径 |
7.3.6 与“甚而”相关的“甚而至于” |
7.3.7 结论 |
7.4 “甚至”的“多元词汇化”与多种功能的形成 |
7.4.1 引言 |
7.4.2 述补短语的词汇化与“甚至1” |
7.4.3 连词“甚至”(“NP+ VP1+甚至VP2”)的形成 |
7.4.4 连词“甚至2”(“S′1+ 甚至S′2”)用法的形成 |
7.4.5 连词“甚至2”(“X1+ 甚至X2”)用法的形成 |
7.4.6 副词“甚至”(“NP+甚至VP”)用法的形成 |
7.4.7 “甚至”的多种句法语义功能的演变路径与联系 |
7.4.8 结语 |
7.5 小结 |
第八章 “副+连”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 |
8.1 概论 |
8.2 “时而”的词汇化和特异性 |
8.2.1 引言 |
8.2.2 “时…时”与“有时…有时” |
8.2.3 先秦时期的“时而” |
8.2.4 汉代——明代的“时而”和“有时而” |
8.2.5 “时而”在清代的突然成词 |
8.2.6 “时而”词汇化的一般性和特异性 |
8.2.7 结语 |
8.3 “忽而”的词汇化及其叠用格式的构式化 |
8.3.1 引言 |
8.3.2 “而”的附缀化与“忽而”的词汇化 |
8.3.3 词汇系统的调节与“忽而 |
8.3.4 结语 |
8.4 小结 |
第九章 “连+动”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 |
9.1 概论 |
9.2 助词“则已”的词汇化和构式语法化 |
9.2.1 引言 |
9.2.2 “则已”的历史来源 |
9.2.3 “则已”的历时发展 |
9.2.4 “则已”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
9.2.5 余论 |
9.3 “以便”和“以免”的词汇化对比研究 |
9.3.1 引言 |
9.3.2 “以便“的词汇化 |
9.3.3 “以免”的词汇化 |
9.3.4 “以便”和“以免”词汇化的共性与个性 |
9.3.5 结语 |
9.4 “以期”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兼论“以V”的词汇化、共性与个性 |
9.4.1 引言 |
9.4.2 “以期”的词汇化:共时和历时的考察 |
9.4.3 附缀化、语素义、非范畴化与强化在“以期”词汇化中的作用 |
9.4.4 “以V”的词汇化:共性与个性 |
9.4.5 结语 |
9.5 小结 |
第十章 “反诘副+动”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 |
10.1 概论 |
10.2 “哪怕”的词汇化——兼论语用推理在词汇化中的作用 |
10.2.1 引言 |
10.2.2 “哪”和“那”的词性和词形 |
10.2.3 “哪怕”的成词和历时发展 |
10.2.4 “哪怕”词汇化的动因和机制 |
10.2.5 结论和余论 |
10.3 “何须”的词汇化 |
10.3.1 引言 |
10.3.2 “何须”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的使用特点 |
10.3.3 “何须”的历时考察 |
10.3.4 “何须”及“何V”类词汇化的动因和机制 |
10.3.5 结语 |
10.4 小结 |
第十一章 “代/名/动+副”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 |
11.1 引言 |
11.2 “其实”词汇化的源结构 |
11.3 也谈“势必”的词汇化 |
11.4 “想必”的词汇化 |
11.5 “谅必”的词汇化 |
11.6 小结 |
第十二章 实词省缩形成的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一) |
12.1 概论:实词省缩形成的非句法结构词汇化的多种表现 |
12.2 “再不”的语义、语用功能及其词汇化 |
12.2.1 引言 |
12.2.2 “再不”的句法特点 |
12.2.3 “再不”的语义特征 |
12.2.4 “再不”的语用功能、衍生及动因 |
12.2.5 “再不”的词汇化及对共时用法的影响 |
12.2.6 “再不”与相关词语的比较 |
12.2.7 结论 |
12.3 口语中表连接的话语标记“之后” |
12.3.1 引言 |
12.3.2 “之后”在共时平面用法的多样性 |
12.3.3 “之后”适用文体的多面性及其语义的多义性 |
12.3.4 “之后”的历时发展考察 |
12.3.5 句首弱化连词、话语标记的“之后”的出现 |
12.3.6 从“之后”看“之X”类词 |
12.3.7 结语 |
12.4 语用省略与“从中”的词汇化 |
12.4.1 引言 |
12.4.2 “从中”与“用来”类词汇化的不一致性 |
12.4.3 “从中”最初连用的多义性 |
12.4.4 副词“从中”的形成 |
12.4.5 结语 |
12.5 小结 |
第十三章 实词省缩形成的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二) |
13.1 概论 |
13.2 “据说”类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 |
13.2.1 “据说”的词汇化 |
13.2.2 “据称”的词汇化 |
13.2.3 整合、省缩与“据云”的形成 |
13.2.4 “据悉”的省缩词汇化 |
13.3 “据传”“照办”类多重途径的词汇化 |
13.3.1 “据传”的多重词汇化 |
13.3.2 “据闻”的词汇化 |
13.3.3 “照办”的词汇化 |
13.4 实词性介宾的省缩与话语标记“按说”的形成 |
13.4.1 引言 |
13.4.2 话语标记“按说”在共时语料中的使用 |
13.4.3 “按说”的历时发展考察 |
13.4.4 “按说”成词的理据和使用场合 |
13.4.5 结语 |
13.5 兼语省缩与“听说”的形成 |
13.5.1 引言 |
13.5.2 先秦“听说”:“听说(shuì)” |
13.5.3 中古“听说”:“听我说” |
13.5.4 近代“听说”:“听人说” |
13.5.5 兼语省缩及其原因 |
13.5.6 结语 |
13.6 小结 |
第十四章 结论 |
14.1 引言 |
14.2 汉语非句法结构词汇化的特点和规律 |
14.3 汉语非句法结构词汇化形成的动因和机制 |
14.4 汉语非句法结构词汇化的影响因素 |
14.5 汉语非句法结构词汇化研究的价值和理论意义 |
14.6 汉语非句法结构词汇化研究的类型学意义 |
14.7 汉语非句法结构词汇化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14.8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现代汉语词典》(2005)句法结构词汇化形成的虚词词表 |
附录2 《现汉》(2005)后缀派生式、重叠形成的复合虚词以及连绵虚词词表 |
附录3 《现汉》(2005)非句法结构词汇化形成的词语列表 |
附录4 本文词条索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形助数7则(初三)(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教学策略研究[D]. 吴红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12)
- [2]论数学简洁性的表现形式与教学启示[J]. 刘师妤. 中学数学, 2018(02)
- [3]关于中学生构造图形能力的研究[D]. 朱瑾.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4]培养初中生数学课本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D]. 黄秋香. 赣南师范学院, 2011(04)
- [5]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D]. 刘红妮. 上海师范大学, 2009(07)
- [6]形助数7则(初三)[J]. 杨浦斌.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