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对性格外向型学生进行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乐珊[1](2021)在《俄国汉语学习者学习策略与性格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
王铭[2](2021)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儿童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征[3](2021)在《泰国中学生汉语学习焦虑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梦飞[4](2021)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男性形象研究》文中认为语文教材是学生知识获取、人格养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的官方渠道,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教材中塑造的典型男女人物形象能够增进学生对男女两性人物特质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性别意识、性别价值取向及性别角色规范的形成,能够促进学生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及健康人格的养成有着巨大的裨益。本文以部编版小学(一至六年级)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综合前人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通过文本分析法、内容分析法、访谈法等探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男性形象以及教材中塑造的男性形象对学生性别意识、性别角色的影响。本文共有五部分组成,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目前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的阐释等,对部编版语文教材、男性形象、性别角色社会化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同时,对本文采用的社会学习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进行了理论梳理。第一章是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分析,主要对教材中男性作者的数量、题目中含有性别倾向的篇目、课文中男性人物的数量、插图中人物的性别、精读与略读课文及课后辅助系统中男性人物的数量等外在形象进行了量的统计与分析,初步了解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男性人物的分布。第二章主要从教材中男性人物所处的时代、国别、职业、家庭角色等外在形象及道德品质、心理情绪等内在形象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总结得出男性的内外形象,并通过对学生的访谈、问卷调查、日常观察、游戏活动、教师访谈等方面搜集教师与学生对教材中男性形象的看法,从教师与学生对该版本语文教材的感知层面进行论述,主要探讨了教师与学生是否感知到教材中的男性形象,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男性形象,以及教材中的男性形象是否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学生怎样理解文中的男性形象等方面进行了叙述。第三章主要试图探究该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男性形象形成的原因:父权制文化的缩影、教材编者的无意识行为、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再现、女性作者声音的缺失以及该版本小学语文教材是通过何种形式呈现男性人物的形象:故事情节的刻画、插图的呈现、活动系统的展现。第四章是本研究的结论及建议,从教材中的男性形象、男性形象对学生性别角色社会的影响两方面进行总结。同时,根据前文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男性形象的呈现特点及形成原因从而提出教材编订与审定、教师层面的建议。在教材的编订层面:首先,教材编者要摒弃性别刻板印象,秉承两性平等的理念编写教材。其次,教材中的男性人物形象应该更加多元化、立体化、时代化。最后,增加女性人物数量,丰富女性形象。在教材的审定层面:教材审定部门要制定相关原则和规定,将性别意识、性别平等的理念融入审定工作,为教材编定者树立正确的编订方向。要加强与学科专家、心理学家等社会力量的联系,检核教科书,剔除性别偏见与性别歧视。在教师层面:教师要对男性形象进行多元化解读,恰当地传递教材中的性别意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注意“因性施教”,在教育活动中正确引导学生角色行为,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何佳乐[5](2021)在《云南省少数民族大学生课堂参与有效性研究》文中认为高校课堂是大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高校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认知、情感和行为投入以达到课堂的有效参与,这种交往与互动的活动能够帮助高校学生身心获得良好的发展。有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受语言文字、生活习俗、民族文化心理等影响,往往更敏感、更脆弱、更不爱表达,更需要关心。因此,研究并提出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课堂参与有效性的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而且有助于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研究以“期望×价值”成就动机理论、投入学习理论和主体间性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总结和评述了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课堂参与的现有研究成果,对云南省四所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形式,了解当前云南省少数民族大学生课堂参与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课堂参与有效性的策略。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整理和评述,通过对现有文献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及其课堂参与的梳理和总结,充分认识到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课堂参与的重要性。基于对以上问题的理解展开了论文的第二部分,即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深入了解到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课堂参与的现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认知参与中还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计划、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不足、缺乏主动质疑和反思能力的问题;在情感参与中还存在着学习专注度和投入度不够、对新知识学习的敏感度不够、与师生交往存在不信任的问题;在行为参与中还存在着缺乏主动预习复习的学习习惯、课后交流与探索能力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还选择了性别、学校属性、专业类别、年级、班级人数、汉语水平、父母文化程度和性格等变量,分析了它们与课堂有效参与之间的相关性。第三部分则是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从学生、教师、家庭、民族文化四方面总结出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结合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及其成因,第四部分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维度提出了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课堂参与有效性的策略。学生方面包括:树立自主参与意识,提高自我效能感;转变学习方法,主动预习复习;打开心扉,注重合作学习;参与组织各项活动,增强自信心。教师方面包括:树立学术沟通意识,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新教学内容方法,促进师生交流互动;注重教师肯定行为,鼓励探究式学习;改变传统评价方式,重视学习个体差异。学校方面包括:创设良好文化环境,渗透多元教育理念;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活动;开展各类民族活动,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资助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加强人文关怀;学校与家庭协同合作,共同帮助少数民族学生。第五部分则以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为切入,提出了对该问题的研究展望。
杜金燕[6](2021)在《小学生英语课堂参与的现状调查 ——以五年级故事教学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课程改革清晰地表明,基础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由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是学生发展的基本途径,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过程,才算是真正地学习,也只有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体现其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然而,通过笔者的亲身实践和体会,大多数学生的课堂参与只流于“形式”,学生们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收获。英语课程的两大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而高年级英语课中故事教学课占有较重比例,是培养学生阅读技能的主要方式,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发现故事教学课中学生参与情况不理想。基于此,本论文开展小学生英语课堂参与的现状调查——以五年级故事教学课为例。本研究以上海市两所公办小学的两个班级以及这两所小学的40名英语在职教师为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访谈法、并结合课堂观察对小学五年级学生在英语故事教学课中的参与情况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旨在了解目前小学五年级学生在英语故事教学课中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的现状,发现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最后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研究发现,在故事教学课中,五年级学生在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上都有着紧密联系,行为参与中的专心表现要多于钻研表现;认知参与中的深层次参与多于依赖参与和浅层次参与;积极情感要多于消极情感的参与;学生的成绩是影响参与故事教学课的重要因素;学生的性别、性格、角色、班级氛围、教师的课堂参与观、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都影响着学生的课堂参与水平。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最后建议要优化教学时间,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促进课堂参与均等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学生参与深度;丰富教学内容与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动机等相关建议。
陆佳丽[7](2021)在《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调查研究》文中指出课堂评价是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课堂评价水平较高的教师能够快速、准确的研判学情,采取更为有效的教学。目前国内外对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的研究还不多,本研究对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在文献分析基础上,本研究将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评价素养作为一种学科教学认知来研究,认为教师课堂评价素养是教师在自身评价知识储备和能力的基础上,以课堂为核心,在课堂回答、课堂练习、当日课后作业、课堂学业解读和课堂自编试题等实践活动中选择、运用恰当的评价方法以评估教学的素质与修养,是教师对实践活动的价值判断和教学规划的所需要心理品质的总和。并且在小学英语课堂评价素养的构成上划分为课堂评价意愿、课堂评价知识和课堂评价能力三个维度。研究聚焦于“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评价素养存在怎样的特征?”和“影响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两个问题而研究,主要通过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索。在对248名小学英语教师进行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问卷调查以及部分教师进行访谈后,本研究研究发现,被测教师的课堂评价能力、评价意愿和评价知识这三个一级维度总体情况较好,均值都在4分以上(满分5分)。其中,评价能力在三个一级维度中的均值最高,评价知识的均值最低。在评价意愿方面,均值从高到低的二级维度分别为:行为成分(M=4.3427)、认知成分(M=4.2648)、情感成分(M=3.9552)。在评价知识方面,均值从高到低的二级维度分别为:语言知识(M=4.1953)>过程知识(M=4.1885)>解读知识(M=4.0806)>测评知识(M=3.9909)。在评价能力方面,均值从高到低的二级维度分别为:掌握评分技能(M=4.1478)>关注评价效度(M=4.1381)>了解评价方法(M=4.1065)>解读运用评价结果(M=3.8965)。为了更好分析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基本特征,本研究将调查对象按照年龄、教龄、职称、任教年级、地区、学历、班额、专业、初步评价意识等差异,分为不同群体,通过群体比较表明,不同群体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评价素养在整体上没有显着性差异,但也存在一些群体特征。年龄为20-30岁的教师、教龄4-10年的教师、本科学历的教师和英语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等,在各自群体中的课堂评价素养表现最佳。在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影响因素方面,研究发现影响程度从高到低分别为在职学习、个人自发、职前学习和外界影响,这四个维度的影响因素都达到显着性水平。回归分析表明,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0.432×在职学习+0.413×职前学习+0.227×个人自发+0.093×外界影响。将各种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发现,在内部影响因素中,性格内外均衡型、4-10年教龄、小学二级职称、班额为30人的课堂环境对于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养成有良好的影响;在外部因素中,学校的评价文化、学生的反馈、同事的影响、第三方评价等影响着教师的课堂评价素养,比较好的校园评价文化,学生积极的反馈,自身评价素养比较高的同事和第三方对于教师评价素养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外部的压力和同事等的影响在专业性方面不够强,影响也可能是负推进。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本研究认为教师要善于克服职业的“瓶颈期”,对职业既要有合理的期望值,又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关部门要规范职前和在职相结合的课堂评价素养的培训,职前侧重于“评价意愿”和“评价能力”,职后培训内容侧重于与时俱进;教育管理者要关注校园课堂评价文化并控制好班额等。通过各种渠道,让学校的文化氛围更为积极,孕育建立课堂评价信心的土壤,最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陈烨[8](2020)在《上海市部分随班就读初中生体育课程个别化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对上海市部分随班就读初中生的体育课程个别化设置进行研究,设计出更符合特殊学生的体育课程,适应随班就读初中生的个别差异性,不仅能够为各学校的体育课程个别化设置提供参考和借鉴,还对随班就读的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得出结论:1随班就读初中生男生多于女生,以14-17岁之间为主,处于八年级(初二)的比例最高,智力障碍和肢体掌握学生居多,多为轻度障碍。2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初中体育课程标准进行体育课程的个别化设置,并以以人为本、科学性、针对性、灵活性等原则开展体育课程个别化设置的实施。3个别化体育课程设置均提高了随班就读初中生的运动技术、身体健康、性格、社会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其中多数随班就读学生掌握了2-3个运动技术,身体素质测试成绩也有所提高,不过相比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普通学生,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性格上随班就读初中生呈现出从内向型向外向型变化的现象,随班就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生存能力均有所提高,但提高并不明显。
卢达梦[9](2020)在《中学生性格与化学学习相关性调查与施教策略 ——以福建莆田某高中高一学生为例》文中提出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要求每个教师以个性化的教学手段,以学生的差异为出发点,以兴趣与需要为中心,以能力与个性的最大发展为目标,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促使学生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每个老师了解学生性格上的特点,发现学生性格在化学学习中体现出来的相对差异性,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素质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基于《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对福建莆田某高中高一年级4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按相应计分键计分确定每位学生的性格类型,获得学生个体差异性信息。结果表明:该校高一年级400名学生中,有12.5%的学生性格属于内向型,52.5%的学生属于外向型,35%的学生属于中间型。这些学生分布在8个教学班,每个教学班学生性格类型分布不均匀,其中内向型性格在8%-25%之间,外向型性格在44%-60%之间,中间型在29%-44%之间。同时,对每位学生进行了化学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将调查结果与其性格类型进行一一对应分析,讨论性格类型与化学学习情况的相关性。利用因材施教策略、鼓励表扬策略和抓两头带中间策略,在各班开展化学教学实践。通过学生的前测和后测,检查教学效果。结果表明:在8个教学班中,每个教学班后测成绩平均分均比前测提高了1-2分,说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周思丽(WARISARA SAWAENGSRI)[10](2020)在《来华汉语学习者社会策略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策略是学习策略的一个重要部分,是通过学习者与他人交流和意义协商获取更多学习机会的一种学习技巧和方法。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社会策略不仅影响二语习得者学习适应和学习效果,而且还是社会文化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关于来华汉语学习者社会策略使用的实证研究较少,在社会策略使用的个体差异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也相对匮乏。本论文通过调查和访谈的方法,了解汉语学习者社会策略使用的总体情况和差异情况,探索汉语学习者的社会策略与其个性特征因素、学习动机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影响社会策略使用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来华汉语学习者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使用社会策略频率较高。从个体因素的差异来看,主要有以下结论:女性比男性更擅长社会策略,但两者差异不显着;从总体来看,非华裔比华裔更频繁地使用社会策略;汉语水平高的学生比水平低的学生更频繁地使用社会策略,这在很多项目上呈现显着性差异;年龄大的学生比年龄小的学生更善于使用社会策略。本次调查对象绝大部分是获得奖学金学生,学业类型之间差异不大。从学习动机、个性特征这两个因素分别与社会策略使用的关系来看,得到的结论如下:在学习动机方面,第一,学生学习动机越强,就会越频繁地使用社会策略,而且在每个项目上都呈现显着性差异;第二,在学习中工具性动机和融合性动机都强的学生使用社会策略的频率高。融合性动机强的学生在多数项目上使用社会策略的频率高于工具性动机强的学生。在个性特征方面,对筛选出典型的内向型学生和外向型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外向型学生社会策略在各方面都与内向型学生呈现出显着性差异。从影响因素来看,影响社会策略使用的积极因素主要有三种。按照影响力从高到低排序,分别是外向型性格、融合性动机、外语兴趣,这三种因素对社会策略的使用起到正向预测作用。除此之外学习焦虑对社会策略的使用则产生消极影响。最后,论文基于研究发现,提出教学和管理建议。希望本次研究能够提高来华汉语学习者对社会策略的认识,加深社会策略对学习影响的认知,并对推进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二、怎样对性格外向型学生进行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对性格外向型学生进行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4)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男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部编本教材的出现 |
(二)追求男女平等的热点 |
(三)对教材中的男性研究较少 |
(四)社会性别角色互渗现象的出现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对语文教材的研究 |
(二)对教材中男女性别的研究 |
(三)非语文教材中的男性形象 |
(四)有关语文教材中的男性形象 |
(五)语文教材对学生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研究 |
(六)对相关研究的评述 |
四、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1.男性形象 |
2.部编版语文教材 |
3.性别角色社会化 |
(二)理论基础 |
1.社会学习理论 |
2.符号互动理论 |
五、研究内容 |
六、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过程 |
七、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难点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男性人物数量的统计与分析 |
一、课本中男性人物分布及量的分析 |
(一)选文男性作者的数量分析 |
(二)课文题目中含有性别倾向篇目的统计分析 |
(三)对精读、略读课文及辅助系统中两性人物的统计 |
(四)教材插图人物性别的统计与分析 |
(五)课文中两性人物的数量统计与分析 |
第二章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男性形象与师生感知 |
一、教材中男性人物外在形象的统计与分析 |
(一)男性所处时代的统计与分析 |
1.课文中男性所处时代的统计 |
2.各时期男性人物形象的分析 |
(二)男性人物国别的统计与分析 |
1.课文中男性人物的国别统计 |
2.国外男性形象的分析 |
(三)男性角色的统计与分析 |
1.男性社会角色的统计与分析 |
2.男性家庭角色的统计与分析 |
二、教材课文中男性的内在形象统计与分析 |
(一)男性道德形象的统计与分析 |
1.有关他人的道德品质 |
2.有关自我的道德品质 |
3.有关集体的道德品质 |
4.有关自然的道德品质 |
(二)男性心理形象的统计与分析 |
1.情绪 |
2.性格 |
三、男性形象与师生感知 |
(一)教师对教材中男性形象的认识与运用 |
(二)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男性形象的感知 |
第三章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男性形象形成的原因及塑造方式分析 |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男性形象形成的原因 |
(一)父权制文化的缩影 |
(二)教材编写者的无意影响 |
(三)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再现 |
(四)女性作者声音的缺失 |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男性形象塑造的方式 |
(一)故事情节的刻画 |
(二)插图的呈现 |
(三)活动系统的展现 |
1.口语交际与习作 |
2.经典阅读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一)教材中的男性形象 |
(二)男性形象与育人价值 |
1.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引领学生角色担当 |
2.增强学生角色归属感,提高学生行为动机 |
3.深化学生角色认知,影响学生职业选择 |
二、研究建议 |
(一)教材的编订 |
(二)教材的审定 |
(三)教师及其对教材的运用 |
1.恰当地传递教材中的性别意识 |
2.教育活动中正确引导学生角色行为 |
3.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5)云南省少数民族大学生课堂参与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工具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研究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 |
二、课堂参与 |
三、课堂参与有效性 |
第五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期望×价值”成就动机理论 |
二、投入学习理论 |
三、主体间性教育理论 |
第二章 少数民族大学生课堂参与有效性调查分析 |
第一节 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少数民族大学生课堂参与有效性现状分析 |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课堂认知参与有效性现状分析 |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课堂情感参与有效性现状分析 |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课堂行为参与有效性现状分析 |
第三节 少数民族大学生课堂参与有效性的差异性分析 |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课堂认知参与有效性差异性分析 |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课堂情感参与有效性差异性分析 |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课堂行为参与有效性差异性分析 |
第三章 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课堂参与有效性的因素 |
第一节 学生因素 |
一、兴趣 |
二、能力 |
三、动机 |
四、责任感 |
第二节 教师因素 |
一、教学理念及教学风格 |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
三、教学沟通能力 |
第三节 家庭因素 |
一、家庭经济情况 |
二、父母受教育水平 |
三、家庭成员关系 |
第四节 民族因素 |
一、语言文字 |
二、生活习俗 |
第四章 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课堂参与有效性的策略 |
第一节 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意识,培养主动参与的习惯 |
一、树立自主参与意识,提高自我效能感 |
二、转变学习方法,主动预习复习 |
三、打开心扉,注重合作学习 |
四、参与组织各项活动,增强自信心 |
第二节 完善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建立“教学共同体” |
一、树立学术沟通意识,提高自身职业素养 |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三、更新教学内容及方法,促进师生交流互动 |
四、注重教师肯定行为,鼓励探究式学习 |
五、改变传统评价方式,重视学生个体差异 |
第三节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 |
一、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渗透多元教育理念 |
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活动 |
三、开展各类民族活动,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 |
四、资助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加强人文关怀 |
五、学校与家庭协同合作,共同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 |
结束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点 |
三、研究不足 |
四、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小学生英语课堂参与的现状调查 ——以五年级故事教学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改对“课堂参与”问题的重视 |
1.1.2 当前小学生参与状况不乐观 |
1.1.3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课堂中学生参与不足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学生课堂参与的内涵研究 |
1.3.2 关于学生课堂参与的类型研究 |
1.3.3 关于学生课堂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 |
1.3.4 关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策略的研究 |
1.3.5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与反思 |
1.4 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方法 |
第2 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学生课堂参与 |
2.1.2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3 章 小学生在英语故事教学课中参与情况的调查设计与实施 |
3.1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2 调查问卷的实施 |
3.2 课堂观察记录表设计与实施 |
3.2.1 课堂观察记录表的设计 |
3.2.2 课堂观察记录表的实施 |
3.3 访谈设计与实施 |
3.3.1 访谈的设计 |
3.3.2 访谈的实施 |
第4 章 小学生在英语故事教学课中参与的研究结果分析 |
4.1 小学生在英语故事教学课中参与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
4.1.1 小学生行为、认知及情感参与的调查结果 |
4.1.2 小学生参与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 |
4.1.3 影响小学生参与相关因素的调查结果 |
4.2 影响小学生在英语故事教学课中参与的相关因素调查结果分析 |
4.2.1 教师问卷中各参与维度的调查结果分析 |
4.2.2 教师问卷中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 |
4.2.3 影响小学生课堂参与因素的调查结果 |
4.3 小学生在英语故事教学课中参与的课堂观察记录结果分析 |
4.3.1 课堂观察记录表的描述 |
4.3.2 课堂观察记录表的结果分析 |
4.4 小学生在英语故事教学课中参与的访谈结果分析 |
4.4.1 学生参与现状 |
4.4.2 影响学生参与的相关因素 |
4.4.3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策略 |
第5 章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课中学生参与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课中学生参与存在的问题 |
5.1.1 英语故事教学课中学生参与意识不足 |
5.1.2 英语故事教学课中学生参与存在两极分化 |
5.1.3 英语故事教学课中学生参与深度不够 |
5.1.4 英语故事教学课中学生参与形式单一 |
5.2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课中学生参与问题的原因分析 |
5.2.1 学生性格和性别的驱使 |
5.2.2 学生成绩对课堂参与的影响 |
5.2.3 学生角色和参与动机的导向 |
5.2.4 教师对课堂参与引导不深入 |
第6 章 提高小学英语故事教学课中学生参与的策略 |
6.1 优化教学时间,营造学生主动参与氛围 |
6.1.1 合理分配学生参与时间 |
6.1.2 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 |
6.2 关注不同层次学生,促进课堂参与均等化 |
6.2.1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
6.2.2 鼓励参与度低的学生 |
6.3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参与深度 |
6.3.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
6.3.2 创造适宜的质疑氛围 |
6.4 丰富教学内容与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动机 |
6.4.1 以学情为基础,进行文本再构 |
6.4.2 以兴趣为落脚点,设计教学活动 |
第7 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7.1 研究结论 |
7.2 本论文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小学生在英语故事教学课堂中参与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二 小学生在英语故事教学课堂中的参与现状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三 小学生在故事教学课中的参与观察记录表 |
附录四 小学生英语故事教学课堂参与情况及教师教学策略观察记录表 |
附录五 小学生在英语故事教学课堂中参与的访谈提纲 |
附录六 小学生在英语故事教学课堂中参与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7)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评价范式的转变 |
1.1.2 教师评价素养研究的必要性 |
1.2 研究问题和意义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意义 |
1.2.3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内涵研究 |
2.1.1 教师评价素养的内涵研究 |
2.1.2 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内涵研究 |
2.2 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结构研究 |
2.2.1 评价意愿 |
2.2.2 评价知识 |
2.2.3 评价能力 |
2.3 教师课堂评价素养测评与发展研究 |
2.3.1 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测评 |
2.3.2 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发展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1.1 文献分析法 |
3.1.2 问卷调查法 |
3.1.3 访谈调查法 |
3.1.4 案例分析法 |
3.2 研究工具 |
3.2.1 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评价素养调查研究初始问卷的编制 |
3.2.2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调查研究初始问卷修订 |
3.2.3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调查研究实测问卷修订 |
3.2.4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调查研究实测问卷的测评 |
3.3 研究对象 |
3.3.1 问卷调查对象 |
3.3.2 样本的基本信息 |
第四章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主要特征 |
4.1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总体特征 |
4.1.1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总体的描述性分析 |
4.1.2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构成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
4.1.3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构成要素的描述性分析 |
4.2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群体差异比较 |
4.2.1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总体的群体差异比较 |
4.2.2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意愿的群体差异比较 |
4.2.3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知识的群体差异比较 |
4.2.4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能力的群体差异比较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影响因素 |
5.1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影响因素的总体 |
5.1.1 影响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
5.1.2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5.1.3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5.2 不同群体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影响因素差异性分析 |
5.2.1 本科是否师范专业的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
5.2.2 不同区域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
5.2.3 不同教龄的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
5.2.4 不同性格的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基本特征 |
6.1.2 影响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主要因素 |
6.2 研究建议 |
6.2.1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发展建议 |
6.2.2 不足与建议 |
6.2.3 本次调查研究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问卷 |
附录二 访谈 |
致谢 |
(8)上海市部分随班就读初中生体育课程个别化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
1.1.2 随班就读学生的课程现状 |
1.1.3 课程个别化设置是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重要途径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随班就读概念的界定 |
1.4.2 相关个别化课程设置概念的界定 |
1.4.3 初中体育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 |
1.4.4 随班就读初中体育课程个别化设置的相关研究 |
1.4.5 文献总结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测试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随班就读初中生基本情况 |
3.1.1 随班就读初中生性别 |
3.1.2 随班就读初中生年龄 |
3.1.3 随班就读初中生年级 |
3.1.4 随班就读初中生障碍情况 |
3.2 随班就读初中生体育课程个别化设置 |
3.2.1 体育课程目标设置 |
3.2.2 体育课程课时设置 |
3.2.3 体育课程内容设置 |
3.2.4 体育课程评价设置 |
3.2.5 个别化体育课程实施 |
3.3 个别化体育课程对随班就读初中生的影响 |
3.3.1 随班就读初中生运动技术的变化 |
3.3.2 随班就读初中生身体素质的变化 |
3.3.3 随班就读初中生性格的变化 |
3.3.4 随班就读初中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变化 |
3.3.5 随班就读初中生生存能力的变化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调查问卷 |
附录 B 淡路向性检查卡 |
附录 C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
附录 D 访谈提纲 |
致谢 |
(9)中学生性格与化学学习相关性调查与施教策略 ——以福建莆田某高中高一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研究理论 |
2.1 研究方法 |
2.2 研究工具 |
2.3 性格定义 |
2.4 性格类型 |
2.5 化学学习 |
第3章 中学生性格类型与化学学习相关性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过程 |
3.4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4.1 学生性格类型调查结果分析 |
3.4.2 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
第4章 教学策略与教学实践 |
4.1 教学策略 |
4.1.1 因材施教策略 |
4.1.2 鼓励表扬策略 |
4.1.3 抓俩头带中间策略 |
4.2 教学实践 |
4.2.1 案例一“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
4.2.2 案例二“钠与水的反应”教学设计 |
4.2.3 案例三“趣味灭火器”活动课教学设计 |
第5章 教学效果分析 |
5.1 对全年级不同性格学生 |
5.2 对各班级不同性格学生 |
第6章 研究总结 |
6.1 研究小结 |
6.2 不足之处 |
6.3 今后要做的工作 |
附录1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 |
附录2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计分键 |
附录3 高中学生化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4 班级学生成绩统计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来华汉语学习者社会策略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社会策略的基本内涵研究 |
1.2.2 二语习得领域对社会策略的研究 |
1.2.3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对社会策略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定量研究设计 |
2.1.1 研究工具 |
2.1.2 调查对象 |
2.2 定性研究设计 |
2.2.1 访谈提纲 |
2.2.2 访谈对象 |
第三章 来华汉语学习者社会策略调查结果分析 |
3.1 来华汉语学习者社会策略使用情况分析 |
3.2 来华汉语学习者使用社会策略的差异性分析 |
3.2.1 来华汉语学习者使用社会策略的性别差异 |
3.2.2 来华汉语学习者使用汉语策略的华裔与非华裔差异 |
3.2.3 来华汉语学习者使用社会策略的年龄差异 |
3.2.4 来华汉语学习者使用汉语策略的汉语水平差异 |
3.2.5 小结 |
3.3 来华汉语者学习动机与使用社会策略的关系分析 |
3.3.1 学习动机强度与使用社会策略的关系 |
3.3.2 学习动机类型与使用社会策略的关系 |
3.4 来华汉语学习者个性特征与使用社会策略的关系分析 |
3.5 来华汉语者使用社会策略的影响因素探讨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4.1 研究结论 |
4.2 建议 |
4.2.1 对教学的建议 |
4.2.2 对学习者的建议 |
第五章 结语 |
附录一: 来华汉语学习者社会策略调查研究问卷(中英文版) |
附录二: 来华汉语学习者社会策略调查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三: 来华汉语学习者社会策略的访谈实录(部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怎样对性格外向型学生进行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俄国汉语学习者学习策略与性格的相关性研究[D]. 乐珊.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儿童形象研究[D]. 王铭.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泰国中学生汉语学习焦虑调查研究[D]. 李征. 西南大学, 2021
- [4]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男性形象研究[D]. 张梦飞.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云南省少数民族大学生课堂参与有效性研究[D]. 何佳乐.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小学生英语课堂参与的现状调查 ——以五年级故事教学课为例[D]. 杜金燕.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调查研究[D]. 陆佳丽.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上海市部分随班就读初中生体育课程个别化设置研究[D]. 陈烨.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9]中学生性格与化学学习相关性调查与施教策略 ——以福建莆田某高中高一学生为例[D]. 卢达梦. 赣南师范大学, 2020(12)
- [10]来华汉语学习者社会策略调查研究[D]. 周思丽(WARISARA SAWAENGSRI). 山东大学,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