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院士落户珠海

美国院士落户珠海

一、美国院士落户珠海(论文文献综述)

卢建昊[1](2021)在《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文中认为在改革开放的40余年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成为全球生产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经济崛起也推动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航空服务市场的发展,为国际与中国民航飞机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整机的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与麦道这样的商用客机公司合作进行总装生产,一方面通过技术合作的“三步走”战略来自主开发支线飞机,但遗憾的是这两条路径均以失败告终。但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产业政策出现重大调整。2002年4月,支线飞机ARJ21项目正式立项。时隔4年后,在ARJ21项目尚未完成之时,干线飞机C919项目于2007年2月得到了立项。这两个表面上看起来相似的项目为何会先后出台?是哪些国内外因素与力量促使中国政府对民用航空产业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如何从产业政策制订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对中国重大产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这些问题是本研究重点回答的问题。论文采用“倡导联盟框架”(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或称ACF)对中国民航制造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该框架强调政策子系统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特别提出以社会为中心的视角解读不同部门的政策联盟的重要性。本论文在研究中试图将该分析框架运用于中国民航制造业的重大战略调整问题的分析上。本研究主要结论性的观点包括:伴随着国际航空制造业的日渐全球化,出现了主制造商-国际供应商的系统集成开发方式。中国决定利用该系统集成开发方式,推出ARJ21与C919两个重大项目。这两个项目是中国国家和社会对国际航空制造业全球化的挑战与系统集成开发方式出现的机遇的战略反应。1990年代以后中国日益高涨的经济民族主义主张,提倡实施战略产业政策,以促进中国的产业安全与大国发展战略施行。在社会力量的推动下,2003年新一任领导集体上台以后,将国家再一次设定为发展主体,《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是新的经济与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象征。ARJ21项目是在参与国际分工的前提下,瞄准“缝隙”市场的阶段式发展方式;而C919项目则充分考虑与波音和空客这两个国际航空制造巨头的可能竞争与冲突,通过集中国家资源,利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与关键零部件的可获得性,实现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跳跃式发展。在这个方面,论文提出C919项目决策正是中国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政策观念调整与上海地区特殊政治地位相互结合的产物。目前呈现出的研究结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术意义:第一,论文展示了在全球生产网络环境下国家以战略贸易政策为基础形成选择性产业政策的过程,并通过C919项目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研究。第二,国际政治经济学对于产业政策形成过程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行为者层位分析,微观地观察了政策集团之间的相互竞争,系统地考察了作用于国家-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压力,并为此将广泛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第三,关于C919项目的立项过程及相关的各种信息,在各方的争论过程中呈现出了分散和碎片化的状态。同时,由于各方的不同立场,又使得彼此之间的视角和信念有着微妙的差异。本论文以此为基础,通过政策联盟行为对政策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再现,同时对国际航空制造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航空制造业商用客机发展战略展开了综合分析,并对ARJ21和C919之间所产生的发展政策变化脉络进行了结构性的把握。

邱丹逸[2](2020)在《珠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国际交流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生物医药产业国际交流合作日益频繁。为推动珠海市加强生物医药产业国际交流合作,打造国际化生物医药资源新型配置中心,对珠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总体情况、国际交流合作情况及存在问题展开系统研究,基于国内先进经验,提出珠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国际交流合作对策建议。

陈纵[3](2020)在《“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它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沿特征,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建国后苏联模式的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发展停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由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新校区建设井喷,中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近20年,当代中国大学以有目共睹的速度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容纳能力。但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大学城模式,高度扩张的大学校园,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逐渐压缩的城市空间,抑制着校园空间的对外膨胀,对校园建设既有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高潮的逐渐冷静,大学校园的发展进入了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院士的领导下,实践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大学校园设计,随着实践的深入,何镜堂院士也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名为“两观三性”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创造性的把“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理论统一在“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之中。本论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的新阶段,以“两观三性”理论为视角,立足当代,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体系,旨在为我国大学校园的更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由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组成,先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比较国内外优秀校园更新发展案例,发现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主要矛盾,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的现实目标与原则。第二部分引入理论,由第三章构成。通过对“两观三性”理论及其实践的解读,分析并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并基于“两观三性”建筑与规划理论构建校区规划激活、空间更新唤醒、建筑改造更新三个层次设计目标与策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与理论运用,以“两观三性”规划与建筑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大学规划与建筑更新实践案例,从两个不同层面逐层分析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第4章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层级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其中第一部分以城市区域为背景分析当代大学校园与城市联动,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发展构建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既有校园空间规划的工作与城市整体协调,统筹规划、更新升级,促进校园与城市环境整体融合、动态提升;第二部分,面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并为了校园的可持续生长,搭建不断优化演进的校园交通系统,以及满足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环境系统。第三部分以校园组团级别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景观空间的更新,唤醒校园空间特色和的生态内核,搭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中向上承接校园服务城市的职能、向下指导建筑单体更新的策略桥梁,形成设计策略从规划层级到建筑层级的转换过渡。第5章以“两观三性”为视角,以“整体观”为基石,构建校园建筑层级的更新改造的基础——校园建筑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整体统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构建校园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改造程序。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大学校园内建筑单体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切入点,通过传承建筑历史价值、功能空间转换、建筑性能提升,创造体现校园地域文脉、满足当代教学科研需求的校园建筑空间。从而实现校园建筑层面“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统一。第四部分为第6章,策略实践,展望未来更新发展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工作室相关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实践,综合验证前部分提出的分级设计策略,进一步说明“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与探索。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以“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理论为视角,并以此为框架发展出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创新点,以及待完善之处。通过校园规划—建筑的逐级更新,整合不同层级的空间建构,建立适应当代大学教育和科研发展趋势的校园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为解决现有校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谭秀娟[4](2020)在《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的主要驱动力。地方政府通过制定科技创新补贴政策促进本地科技创新和产业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对于科技创新活跃度和产业经济具有重大影响,反映了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源流向扶植产业的方向和聚集的程度。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珠三角九市的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对相关主体的科技创新活跃度和产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扩散效应,从而更有利于形成区域协同创新格局,以及共同打造引领全国、辐射周边的创新发展战略高地。本文主要以珠三角九市2014-2018年期间有效执行的230份科技创新补贴政策为样本数。一方面通过文本量化的方法,从政策的有效执行时间、颁布主体、补贴对象和补贴方式等四个维度对政策文本进行频数统计和量化分析。由于不同的分类维度中存在交叉和重叠,因此形成一个多维度、多序列、多层次的相互关联的网络关系。通过这个网络关系反映出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的颁布情况、补贴政策的作用点、不同城市对科技创新补贴的范围及组合的偏好,以及科技创新补贴方式的合理性等内容。另一方面,以政策文本数量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对产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活跃度的影响。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夏云[5](2020)在《地方政府科技人才政策优化研究 ——以上海和深圳为例》文中认为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实力已然成为助推一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力量。而科技发展的核心在于科技人才。为此各地方政府纷纷不遗余力的颁布各种与科技人才相关的政策,以期获得科技人才的“青睐”。各地颁布的人才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为本地区吸引到了很多的人才,但是同时也引起了恶性竞争,人才政策同质化严重。上海和深圳作为我国发展最好的城市之一,其科技发展相对其他地区具有显着优势,科技实力不容小觑。近些年,上海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深圳为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城市的目标均颁布了一系列科技人才政策。基于此,本研究以政策--需求契合为视角,利用政策工具、人才需求构建二维分析框架,以政策工具--人才需求--政策契合作为研究路径,将2015年--2019年上海和深圳的科技人才政策为研究对象,对两地人才政策措施与人才需求之间的契合性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其政策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改进对策。经研究发现:一、上海和深圳的科技人才政策和人才需求总体比较契合,人才的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二、上海和深圳的科技人才政策存在供给型政策工具“供给过溢”,需求型政策工具和环境型政策工具供给不足;三,供给型政策工具中教育培训和人才信息支持政策措施供给力度较小,对人才需求的满足不够,契合性不高;四,环境政策工具中,法规管制、目标规划、税收金融政策措施供给不足,政策内容较为笼统模糊,无法有效满足人才需求;五,需求型政策工具中,公共技术采购、贸易管制、海外机构管理等措施供给偏低,无法满足人才的多样性需求。针对两地政策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政策进行优化。首先,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达到政策工具组合的优化配置,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种政策工具的作用,使政策更加科学合理。其次,从供给导向型政策的角度,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政策,为人才提供更多促进其成长发展的机会,满足人才个人成长的需要;同时也要加大人才信息支持的供给力度。再次,从环境导向型政策的角度,注重优化人才的科研环境,为人才提供更多的金融税收服务,减轻人才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资金难问题;并且要加大对战略性措施的倾斜力度,更好的引导人才工作的开展。最后,从需求导向型政策的角度,需要加大政府的购买力度、加强贸易管制措施的使用、积极开拓海外机构,进而为科技人才提供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

浦恩菱[6](2020)在《南方英文网汉英新闻编译实习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笔者在南方英文网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2019年7月至9月),主要负责中文稿件、采访录音及视频的编译工作,共完成稿件64篇。本报告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编译实习经历,对南方英文网平台、编译人员职责、编译产出过程以及质量控制做出介绍。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下探讨南方英文网的汉英新闻编译,总结出编译原文本的特点,包括中国特色政治话语和新词的使用、标题中对政府官员的突出、引语、主动语态以及小标题的运用等。结合原文本特点,以具体实例分析编译过程中的适应性选择,并有针对性地从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提出相应的翻译技巧。具体而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可通过增译、省译、意译、仿译、转换等翻译技巧,解决中国特色政治话语、新词、标题、直接与间接引语以及主动句等的翻译问题。在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方面,可使用直译与意译处理文化对等和文化差异。而在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方面,可通过增译、省译和转换来分别解决信息缺失、信息冗余及信息可视化的问题。基于本次实习经历,笔者希望提高自身的翻译技能,掌握新闻编译技巧,为将来快速融入相关行业做准备。同时也希望本报告能为其他新闻编译以及相关专业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张琼[7](2020)在《南昌市政府人才引进政策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世界各国都处于全力转型高速发展的时期,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是在这样的重要时期,科学技术与创新创造,逐渐成为了世界各国加速经济创造、战略转型、社会持续进步的核心竞争力。而科技的发展和创新的产出要依靠人才,优质的人力资源也成为国家之间必然会竞争的焦点。中国作为人口大国,要想走在世界科技创新的前列,更是致力于提高人口素质,不断强化人才创新驱动,加快构建在全球都有无可替代的竞争力的人才体制机制。随着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的提出,各地纷纷响应,各地都在为组建区域高质量人才队伍付诸行动,打造了专门为人才服务的一系列因地制宜的人才引入政策,以期能满足地区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南昌市瞄准“做大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目标,发布了“人才新政”,提出要努力吸引天下英才聚南昌,加快引进各类人才来南昌释放创新活力和潜力,力争使南昌的人才队伍建设能够更加富有规模,各类人才配备结构更加合理,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更加高质量高水平。通过利用文献、比较等分析方法,以人才的流动、激励理论以及人力的资本为基础,加上相关方面的研究,通过分析南昌市的人才引进情况,来对人才引进中形成的好的经验进行总结,并且同时分析外部压力和内部动力。针对目前人才引进的现实情况提出适当的优化对策和建议。本研究总结出人才引进的经验和完善南昌市人才引进政策的建议,扩大南昌市人才新政影响面、精准政策导向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本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政策、改善人才引进的软环境,拥有一定的决策依据来为南昌市地方政府的人才引进工作提供方便,形成良好的例子来供其他中部地区市州的人才引进工作进行借鉴。

李东梅[8](2020)在《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认为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是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在实践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国家住建部部署的2016年至2020年的历史建筑“五年划定工作”基本结束之际,总结我国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1)国家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较为笼统,在实践工作中指导性不足。(2)地方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未进一步细化,在实践工作中指导性不足。(3)年代界定不清晰是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的问题之一。(4)“自下而上”的申报机制造成部分历史建筑潜在对象被忽视。本文的研究针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增强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在实践工作中的指导性,促进历史建筑确定工作高效、高质推进展开讨论。为提出这些问题的应对之策,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比较的研究方法及资料调查与归纳的方法展开研究。首先,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厘清历史建筑概念的提出背景及其确定工作历程,然后对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及其申报体系进行分析,再总结了国外历史建筑登录机制(评价体系)的经验及从《山东省历史建筑确定专项工作第三方评估》项目中获得的启示,最终提出细化地方标准是加强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指导性的重要手段。并基于此,提出了地方细化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的三个工作思路:(1)梳理本地的历史文化脉络,总结其历史文化特点。(2)对照国家标准,细化地方标准的各项价值。(3)结合各项价值包含的历史时期,分项确定年代界定标准。结合以上研究,本文以西安为例,借鉴住建部《中华文明历史文化脉络及其城乡载体研究》及陕西省住建厅《陕西文明历史文化脉络及其城乡载体研究》两个课题研究历史脉络的方法,将西安市的近现代历史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四大主题类别,以见证国家凝成、工业、商业贸易等9个价值主题对其近现代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将其历史文化发展特点总结为5条。综合以上研究,参照国家住建部公布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将西安市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为20条,其中历史文化价值标准13条、艺术价值标准5条、科学技术价值2条,针对各价值项分别确定了年代标准,并选取案例对相应的标准进行说明,以期增强西安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在实践工作中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何嘉雯[9](2020)在《地方政府民营企业人才政策的研究 ——以广东省肇庆市为例》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等是企业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而民营企业作为民营经济的主要载体之一,在肇庆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为肇庆市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民营企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福祉,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和谐。但是当前民营经济仍旧存在创新力不敷、行业标杆和知名品牌甚少、吸纳就业能力差等短板,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着人才难留住的严峻挑战,人才问题也越已成为民营企业成长的瓶颈。进入21世纪,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在肇庆市逐渐被重视起来。尤其是2016年,肇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有史以来最系统、最全面、含金量最高的人才政策——“西江人才计划”1+10+N系列政策,为人才提供全方位、立体式激励保障。因此,厘清肇庆市各类人才政策,以及目前人才政策在民营企业人才建设中落实的情况,探究肇庆市应如何通过人才政策来加强民营企业人才资源的开发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而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本研究力图从肇庆市各类人才政策的实际出发,借鉴人力资本理论和公共政策相关研究成果,以肇庆市委、市政府发布的人才政策以及民营企业的人才调查问卷为支撑,综合运用理论分析、问卷分析、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首先对肇庆市的人才政策进行系统分析,寻找出肇庆市人才政策应该目前具有的优势和竞争力,并对肇庆市民营企业的人才发展的引进手段、人才享受政策优惠的情况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进而对肇庆市通过人才政策推动民营企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杨菲菲[10](2020)在《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创新人才引进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粤港澳企业创新人才的建设已成为中国经济生态建设不可阻挡的新生力量。随着广东、香港、澳门公司国际化的发展,区域性公司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侧重于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而本质是人力资源之间的竞争。如何利用这一契机引进高层次人才以促进粤港澳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在大湾区一体化背景下,人才资源意味着发展的第一动力。借鉴国际湾区历史发展的经验,面对现企业招聘定位不明确、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政府人才引进政策实施力度欠缺等原因,导致粤港澳大湾区企业高层次创新人才稀缺的同时,企业人才还出现流失。在此基础上,本论文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目前企业间人才资源的现状,提出利用港珠澳的优势来引进高端人才的建议,为了降低人才流失率,保留核心人才,使区域企业在人才竞争中获得更大优势。为人才引进生态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如何促进企业更好地引进人才、保持人才优势,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对策。结论研究表明,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企业已经具备了人才引进生态建设的条件,在企业中引进各领域的高级创新人才例如技术骨干等,通常会成为企业发展的转折点,从而打开企业创新人才引进的新局面。本文还从多个层面阐述企业创新人才引进的重要性,提出企业引进创新型人才引进问题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以“生态圈”整合人才资源,加快创新人才引进生态建设的有机结合,打造全球高级创新以及创新科技平台的设想。

二、美国院士落户珠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院士落户珠海(论文提纲范文)

(1)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提出问题
    1.2 研究方法
    1.3 分析范围
    1.4 本论文的组成
第二章 理论背景和分析框架
    2.1 政策过程视角下的产业政策形成和变化
    2.2 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
        2.2.1. 倡导联盟框架的核心逻辑
        2.2.2. 倡导联盟框架与贸易政治经济学的衔接
        2.2.3. 国家和宪政体制
    2.3 产业政策倡导联盟的信念基础:发展主义
        2.3.1. 战略产业政策的经济逻辑
        2.3.2. 李斯特的不均衡发展观
        2.3.3. 不均衡发展观以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3.4. 日本的官僚制
        2.3.5. 中国产业政策体制
    2.4 全球生产网络和战略性产业政策
    2.5 小结
第三章 国际民用航空制造行业的结构变化
    3.1 航空运输市场“去管制”及其对航空制造业的影响
        3.1.1. 轴辐式航线的发展对干线飞机的影响
        3.1.2. 馈线航路的发展与支线飞机
        3.1.3. 航空运输的国际自由化
        3.1.4. 波音和空客双寡头结构形成
    3.2 喷气式支线飞机的出现与小双寡头的新生产组织
    3.3 系统集成的Tier-1开发模式
    3.4 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商用飞机制造的发展历程
    4.1 改革开放后中国航空制造产业变化概述
        4.1.1.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
        4.1.2. 首个商用客机研制项目:“运-10”
    4.2 学习的开始:MD-80组装生产
    4.3 MPC-75项目
    4.4 三步走战略
        4.4.1. 商用客机干、支之争的苗头
        4.4.2. MD-90
        4.4.3. AE-100 项目
    4.5 小结:存活下来的政策子系统
第五章 经济学者认知共同体的政策信念分化
    5.1 1990 年代经济学家的主流化与思想分化
        5.1.1. 新左派的经济体制构想
        5.1.2. 民族主义情绪的扩散
    5.2 非主流经济学派的出现和成长
    5.3 非主流经济学家与民族主义者的联手
        5.3.1. 大国优势和大国战略
        5.3.2. 战略产业和航空制造
        5.3.3.入世与非主流经济学者的活跃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产业政策导向变化
    6.1 “追赶期”产业政策体系概况
    6.2 “入世”前后的改革和产业政策体系
    6.3 国有企业制度改革:郎顾之争和反思改革
    6.4 创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
        6.4.1. 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
        6.4.2. 高铁建设与集成创新
        6.4.3. 大型飞机项目
    6.5 小结
第七章 从系统集成商的道路到大飞机项目
    7.1 支线飞机项目的推进
        7.1.1. 新舟60
        7.1.2. 喷气式支线飞机ARJ21的推进
        7.1.3. ERJ-145合作生产项目
    7.2 大飞机争论的序幕:运-10的神话化
        7.2.1. 大飞机与大型运输机
        7.2.2. 摇摆不定的ARJ21
    7.3 大飞机论证
        7.3.1. 支线道路与大飞机道路
        7.3.2. 第一次论证
        7.3.3. 第二次论证
    7.4 大飞机政策形成过程的主要参与者以及博弈
    7.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珠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国际交流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珠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2 珠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国际交流合作基本情况
    2.1 建设辐射全球的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产业园
    2.2 着力打造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珠海国际健康港
    2.3 创新主体国际合作水平稳步提升
    2.4 积极举办生物医药国际交流合作活动
    2.5 引进培育生物医药高层次国际人才
3 珠海生物医药产业国际交流合作主要问题
    3.1 中医药国际知名度及影响力有待提升
    3.2 与跨国企业及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创新平台较少
    3.3 本土生物医药企业走出去能力有待提升
    3.4 国际化高水平生物医药人才引育水平不高
    3.5 生物医药产业资源跨境流动不够通畅
    3.6 与港澳生物医药创新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
4 “一带一路”倡议下珠海市加快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国际交流合作对策建议
    4.1 推动中医药产业走向世界舞台
    4.2 合作共建国际领先水平生物医药创新载体
    4.3 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引进来”、“走出去”
    4.4 推动生物医药国际创新资源孵化育成
    4.5 构筑生物医药国际化人才高地

(3)“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缘起
        1.1.1 中国校园高速建设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2 高等教育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1.1.3 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的需求
    1.2 研究的对象
        1.2.1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
        1.2.2 更新、改造设计
        1.2.3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
        1.2.4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大学校园空间的相关研究
        1.4.2 更新、改造设计的相关研究
        1.4.3 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研究综述
    1.5 研究的创新点
        1.5.1 创新点一,视角创新: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整体视角,对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化研究。
        1.5.2 创新点二,思路创新:本文以“两观三性”这种系统性理论来解决大学校园更新这类系统型研究工作的思路,为大学校园的其他研究工作探索了一条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1.5.3 创新点三,内容创新:构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整体设计理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发展与认知
    2.1 国外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1.1 中世纪欧洲大学校园
        2.1.2 近代美国大学校园
        2.1.3 当代欧美综合化研究型大学校园
    2.2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2.1 古代书院式校园空间
        2.2.2 封建社会末期学堂校园空间
        2.2.3 近代中西合璧型校园空间
        2.2.4 解放后苏联模式和文革时期的校园建设
        2.2.5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校园空间发展探索
    2.3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和需求
        2.3.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2.3.2 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
        2.3.3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理论建构
    3.1 “两观三性”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3.1.1 “两观三性”理论的思想内涵
        3.1.2 “两观三性”理论的历史传承
        3.1.3 “两观三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
    3.2 “两观三性”视角应用于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理论导入
        3.2.1 整体观视角——整体性理论与城市学理论
        3.2.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生态建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 地域性视角——地域主义理论
        3.2.4 文化性视角——文脉理论
        3.2.5 时代性视角——创新理论
    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建构
        3.3.1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分类
        3.3.2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现实目标
        3.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内涵
        3.3.4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体系的建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第一部分 :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4.1 “校园—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相关分析
        4.1.1 “校园—城市”的整体关系
        4.1.2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下大学校园与城市结合的结构矛盾
        4.1.3 大学校园与城市空间整体更新的策略目标
        4.2 “大学—产业—城市”整体发展的校园更新功能植入
        4.2.1 大学在“大学—产业—城市”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4.2.2 强化“校—城”联系的功能更新与植入
        4.2.3 着眼于校园长期发展的用地预留储备
        4.3 校园与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结构网络
        4.3.1 校园与城市对接的空间结构层级
        4.3.2 校园与城市空间肌理缝合
        4.3.4 校园衔接城市的社区网络
        4.4 满足城市多元需求的“校园—城市”过渡区空间布局更新、改造策略
        4.4.1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类型
        4.4.2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公共空间整合
        4.4.3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整体更新机制
    第二部分 :面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策略
        4.5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的现状和策略目标
        4.5.1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4.5.2 新时期校园空间更新改造需要处理好的校园关系
        4.5.3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的策略目标
        4.6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4.6.1 合理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目标体系
        4.6.2 动态更新的校园总体规划文件
        4.6.3 项目计划评估和实施程序
        4.7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4.7.1 校园道路交通疏解能力的优化
        4.7.2 公共交通系统管理
        4.7.3 校园自行车系统的完善
        4.7.4 停车场的规划与管理
        4.8 绿色低碳校园的规划更新
        4.8.1 节地与室外环境
        4.8.2 节能与能源利用
        4.8.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8.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第三部分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空间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4.9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4.9.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文脉的传承塑造
        4.9.2 “文化性”视角下功能布局的整合重组
        4.9.3 “时代性”视角下空间格局的有机缝合
        4.10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校园景观空间更新、改造
        4.10.1 传统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形式
        4.10.2 大学校园景观更新、改造的原则
        4.10.3 校园景观的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5.1 “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策略建构
        5.1.1 “整体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策略的基础——校园建筑的既有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
        5.1.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的项目实施过程
        5.1.3 本章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目标
    5.2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保护
        5.2.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原则
        5.2.2 校园历史建筑地域文化价值再现
        5.2.3 回应校园地域景观
        5.2.4 契合校园场所记忆
    5.3 “文化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功能转换
        5.3.1 文化视角下的既有建筑功能转换
        5.3.2 校园建筑更新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联接模式
        5.3.3 校园创新文化特征下的空间赋能
    5.4 “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性能提升
        5.4.1 体现当代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更新
        5.4.2 满足现代大学需求的环境性能提升
        5.4.3 体现当代环保理念的校园建筑生态节能改造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综合实践
    6.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展望
        6.1.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策略
        6.1.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6.1.3 “两观三性”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趋势的展望
    6.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综合实践
        6.2.1 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及图书馆更新、改造项目
        6.2.2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3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4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理论研究
    二、策略建构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外文专着
    中文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4)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科创补贴政策促进珠三角九市科创及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2.1 科创补贴政策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理论依据
    2.2 科技创新补贴政策促进产业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
    2.3 科技创新补贴和政府投资基金之间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3 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3.1 样本的选择
    3.2 分析维度的确定
    3.3 定义分析单元与编码
    3.4 信度与效度评估
    3.5 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频数统计和量化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研究与开发投入比例结构失衡
    4.2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4.3 项目补助方式有待改进
    4.4 区域创新系统开放度有待提升
    4.5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亟须强化
    4.6 本章小结
5 科创补贴政策对珠三角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效应的实证分析
    5.1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5.2 模型选择
    5.3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 实证分析
    5.5 主要结论
6 对策建议
    6.1 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持力度
    6.2 加强创新平台的有效建设
    6.3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机制
    6.4 提高创新系统的开放性
    6.5 提升科技创新补贴资金效能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词

(5)地方政府科技人才政策优化研究 ——以上海和深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研究述评
    第四节 概念、内容与方法
        一、相关概念解释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科技人才政策分析框架构建
    第一节 政策文本分析框架构建
        一、政策工具维度
        二、人才需求维度
    第二节 科技人才政策样本选择与编码
        一、案例选择依据
        二、政策样本的选择
        三、政策文本的编码
    第三节 科技人才政策基本情况分析
        一、政策工具维度分析
        二、人才需求维度分析
第三章 供给导向型政策
    第一节 政策资源契合性比较
        一、资金投入
        二、基础设施建设
        三、人才信息服务机制
    第二节 政策保障契合性比较
        一、教育培训
        二、公共服务
第四章 环境导向型政策
    第一节 战略性政策契合性比较
        一、法规管制
        二、目标规划
        三、策略性措施
    第二节 环境生态契合性比较
        一、税收优惠
        二、金融支持
        三、创新成果转化
第五章 需求导向型政策
    第一节 发展性政策契合性比较
        一、人才管制
        二、产学研结合
        三、海外机构管理
    第二节 市场激励机制契合性比较
        一、公共技术采购
        二、贸易管制
第六章 科技人才政策优化路径
    第一节 政策工具使用均衡合理
    第二节 优化供给导向型政策使用
        一、完善人才培养政策
        二、加大人才信息支持力度
    第三节 推进环境导向型政策运用
        一、更加注重优化人才科研生态
        二、高度重视战略性规划措施的作用
    第四节 强化需求导向型政策运用
        一、加大政府对科技人才购买力度
        二、加强贸易管制的政策力度
        三、积极开拓海外机构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6)南方英文网汉英新闻编译实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1.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of transediting internship
        1.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transediting
        1.1.2 Overview of Newsgd.com
        1.1.3 Responsibilities of a transeditor at Newsgd.com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1.3 Outline of the report
2.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editing preparation
        2.1.1 Parallel texts
        2.1.2 Information collection
        2.1.3 Eco-translatology theory study
    2.2 Transediting process
        2.2.1 Routine of transediting at Newsgd.com
        2.2.2 Tools used in the transediting
    2.3 Post-transediting management
        2.3.1 Quality control
        2.3.2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2.3.3 Glossary collection
3.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CO-TRANSLATOLOGY
    3.1 Overview of eco-translatology
    3.2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3.3 Multi-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s
    3.4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translatology and news transediting
4.CASE ANALYSIS
    4.1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of C-E news transediting
    4.2 Adaptive selections in linguistic dimension
        4.2.1 Lexical level
        4.2.2 Syntactic level
        4.2.3 Discourse level
    4.3 Adaptive selections in cultural dimension
    4.4 Adaptive selections in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5.CONCLUSION
    5.1 Summary
    5.2 Reflections
        5.2.1 On news transediting and eco-translatalogy
        5.2.2 On transediting job as a transeditor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5.3.1 Limitations
        5.3.2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CE
    Appendix A Glossary sheet
    Appendix B Practice materials

(7)南昌市政府人才引进政策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问题的提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拟解决关键问题与创新之处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人才
        2.1.2 人才政策
        2.1.3 人才引进
    2.2 相关理论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人才激励理论
        2.2.3 人才流动理论
第3章 南昌市人才引进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3.1 南昌市人才引进政策的变迁
    3.2 南昌市现行的主要人才引进政策
    3.3 南昌市人才引进的成效
第4章 南昌市人才引进政策实施的外部压力与内在动力
    4.1 南昌市人才引进政策实施的外部压力
        4.1.1 中部城市相继崛起
        4.1.2 各地人才政策迭出
        4.1.3 产业集群人才储备纷争不断
    4.2 南昌市人才引进政策实施的内部动力
        4.2.1 在中部六省城市排名靠前
        4.2.2 人才新政助力发展
        4.2.3 内部需求催生前进的动力
第5章 南昌市人才引进政策的优化建议
    5.1 坚持需求导向,扩大南昌市人才新政影响面
    5.2 打造品牌城市,精准政策导向产业发展
    5.3 大力推进本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政策
    5.4 改善人才引进政策实施的服务软环境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调查问卷

(8)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我国历史建筑概念的提出及确定工作历程
        1.4.2 我国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现状及相关研究概述
        1.4.3 国外历史建筑登录标准(评价体系)及相关研究概述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我国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现状及应用中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2.1 我国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
        2.1.1 国家住建部公布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
        2.1.2 各方地政府制定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
    2.2 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2.1 国家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较为笼统,在实践工作中指导性不足
        2.2.2 地方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未进一步细化,在实践工作中指导性不足
        2.2.3 年代界定不清晰是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的问题之一
        2.2.4 “自下而上”的申报机制造成部分历史建筑潜在对象被忽视
    2.3 本章小结
3 地方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工作思路
    3.1 国外历史建筑登录标准(评价体系)的启示
        3.1.1 美国的历史建筑登录标准
        3.1.2 英国的历史建筑登录标准
        3.1.3 法国的历史建筑登录标准
        3.1.4 加拿大的历史建筑评价体系
        3.1.5 国外历史建筑登录标准(评价体系)的启示
    3.2 山东省历史建筑确定专项工作第三方评估过程的启示
    3.3 细化地方标准是加强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指导性的重要手段
    3.4 地方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的工作思路
        3.4.1 梳理地方的历史文化脉络,总结其历史文化特点
        3.4.2 对照国家标准,细化地方标准的各项价值
        3.4.3 结合各项价值包含的历史时期,分项确定年代界定标准
    3.5 本章小结
4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现状
    4.1 西安市第一阶段的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4.2 西安市第二阶段的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现状及不足
    4.3 本章小结
5 西安近现代历史脉络梳理及历史文化特点分析
    5.1 西安近现代历史脉络梳理思路及技术路线
    5.2 西安近现代历史脉络
        5.2.1 西安近现代历史发展脉络概述
        5.2.2 政治变迁历史脉络
        5.2.3 经济发展历史脉络
        5.2.4 社会发展历史脉络
        5.2.5 文化科技发展历史脉络
    5.3 西安近现代历史文化特点总结
    5.4 本章小结
6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方案
    6.1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的历史文化价值标准细则
    6.2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的艺术价值标准细则
    6.3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的科学技术价值标准细则
    6.4 关于年代界定的补充说明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表目录
图目录
致谢

(9)地方政府民营企业人才政策的研究 ——以广东省肇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目的、思路和方法、重点与难点
        1.2.1 研究内容和目的
        1.2.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3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3 国内外民营企业人才政策的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民营企业人才政策的相关研究
        1.3.2 国内民营企业人才政策的研究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民营企业
        2.1.2 人才与人才资源
        2.1.3 人才政策
        2.1.4 人才建设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需求层次理论
        2.2.3 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肇庆市人才政策的分析
    3.1 肇庆市人才政策的发展历程
        3.1.1 上世纪九十年代肇庆市人才政策的发展
        3.1.2 进入二十世纪肇庆市人才政策的发展
    3.2 肇庆市人才政策的概况
        3.2.1 肇庆市人才政策的数量
        3.2.2 肇庆市人才政策的内容
        3.2.3 肇庆市人才政策的分类
    3.3 肇庆市人才政策的特征
        3.3.1 政策数量呈上升趋势
        3.3.2 政策对象侧重高层次人才
        3.3.3 政策重“引才”轻“育才”
        3.3.4 政策紧贴产业发展需求
        3.3.5 强调科技成果转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营企业人才政策效能的调查与统计
    4.1 问卷设计与发放
        4.1.1 问卷的编制
        4.1.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4.2 样本统计与基础性分析
        4.2.1 肇庆市民营企业人才资源的现状及需求情况
        4.2.2 肇庆市民营企业对人才政策的评价及需求情况
    4.3 肇庆市民营企业人才政策的综合性分析
        4.3.1 肇庆市民营企业人才政策宣传和执行的效果
        4.3.2 肇庆市民营企业人才政策与其他城市相比存在的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肇庆市民营企业人才政策优化的建议
    5.1 肇庆市人才政策优化的基本原则
        5.1.1 需要原则
        5.1.2 导向原则
        5.1.3 效益原则
        5.1.4 参与原则
        5.1.5 可行原则
    5.2 民营企业人才政策优化的建议
        5.2.1 梳理各类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政策体系
        5.2.2 强化落实人才政策,确保民营企业政策优惠
        5.2.3 推动人才政策精准化,促进人才资源优化配置
        5.2.4 制定人才评估政策,健全人才评价机制
        5.2.5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体现保障激励兜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肇庆市民营企业人才政策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创新人才引进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心理学理论
    2.2 人力资本理论
    2.3 人才流动理论
第3章 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创新人才引进的现状和问题
    3.1 企业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任用现状
    3.2 企业创新人才引进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第4章 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创新人才引进的改革方向
    4.1 企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明确需求
    4.2 企业人才引进措施的多元化
    4.3 企业创新人才引进的“生态圈”构建
第5章 案例研究
    5.1 以中山火炬开发区中炬高新技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为案例研究
    5.2 以珠海市格力公司为案例探究
第6章 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创新人才引进的对策建议
    6.1 增强湾区企业人才聚合力落实区域协同发展战略
    6.2 实现湾区企业规则、法律、人文交流一体化保障体系
    6.3 打造全球创新高地企业合作创新平台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四、美国院士落户珠海(论文参考文献)

  • [1]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D]. 卢建昊. 北京大学, 2021(09)
  • [2]珠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国际交流合作研究[J]. 邱丹逸. 科技和产业, 2020(12)
  • [3]“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陈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研究[D]. 谭秀娟. 暨南大学, 2020(05)
  • [5]地方政府科技人才政策优化研究 ——以上海和深圳为例[D]. 夏云.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6]南方英文网汉英新闻编译实习报告[D]. 浦恩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7]南昌市政府人才引进政策的优化研究[D]. 张琼. 南昌大学, 2020(01)
  • [8]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D]. 李东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地方政府民营企业人才政策的研究 ——以广东省肇庆市为例[D]. 何嘉雯.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创新人才引进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杨菲菲. 长江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美国院士落户珠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