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4月6日辽宁省大风吹沙天气分析

2000年4月6日辽宁省大风吹沙天气分析

一、2000年4月6日辽宁大风扬沙天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明虎[1](2020)在《低能见度天气的多地基遥感设备探测及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低能见度天气会造成交通事故,危害人身健康。对低能见度天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利用多地基遥感设备对雾、霾和沙尘暴等低能见度天气进行了长时间联合探测;通过分析各气象要素的结构特征,总结了雾和霾的概念模型和形成机制,研究了毫米波雷达探测沙尘粒子在理论和应用上的关键问题。为了得到雾、霾天气更精细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大气垂直结构,本文选择了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探测地点,利用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大气透射仪和地面自动站在2015年1月到2017年12月对影响航空飞行的雾和霾进行了连续探测。首先利用泾河气象站的探空数据与微波辐射计探测的气温和相对湿度进行了对比,两种数据的相关性都大于0.8,并且差值在合理范围;对风廓线雷达探测数据进行了质量控制,有效地提高了风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然后对37场大雾过程和3场能见度在1km-1.5km霾过程进行分析得到:咸阳机场的稳定边界层高度在500m-600m,混合层高度最大达到1200m左右。雾基本上属于辐射雾,发生在21:00-10:00,此时段低空为稳定边界层,且9月和10月的雾基本为雨后雾,11月、12月和1月的雾基本为雨前雾;能见度在1km-1.5km霾多发生1月份的10:00-18:00,此时段低空出现混合层。在雾和霾期间,低空水平风速小于3m/s,都有微弱的下沉气流。雨后雾的逆温层高度约为200m,雨前雾的逆温层高度大于500m,霾的逆温层高度小于100m,霾的逆温差值远小于雾的逆温差;从地面升高到1000m时,雾的温差小于1.5℃,而霾的平均差值为4.91℃,雾比霾的大气结构更稳定。雾低空的平均相对湿度大于80%,而霾的平均相对湿度约为40%。当逆温层增厚同时低空相对湿度增大时,霾会转化成雾,当人类工业活动导致空中颗粒物增多,逆温层降低且相对湿度减小时,雾会转化成霾。为了实时定量监测沙尘暴,本研究是国内首次利用连续波毫米波雷达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尘暴和云进行长时间、连续的探测,并联合铁塔资料、激光粒子分析仪、Grimm180和地面观测资料对沙尘谱和沙尘质量浓度进行了反演。首先对功率谱进行谱平均,有效提高了信号的信噪比;然后对毫米波雷达气象方程中沙尘粒子的介电常数和复折射指数进行了理论可行性分析,利用探测的功率谱数据计算并分析了沙尘反射率因子的特征。在2018年4月1日-6月30日,3次沙尘暴发生在13:00-17:00,热力结构不稳定,风速大于8m/s;38次扬沙主要发生在10:00—22:00,风速在6m/s-8m/s;两种天气相对湿度都在15%-30%。在沙尘暴和扬沙发生期间,由于沙尘粒子悬浮空中,会增多云结核,此时段云的平均出现时间(每小时大于15min)、平均云厚度(大于1.5km)、平均反射率因子(约5d BZ)和液态水含量(约10-0.5gm3)都比其它时间段大。在沙尘暴过程中,沙尘概率密度分布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反射率因子取值在-25d BZ~20d BZ。在浮尘阶段有效的探测高度一般小于300m,功率谱的峰值小于0.2mw,在200m高度,沙尘质量浓度小于101μg.m-3。扬沙阶段有效的探测高度小于600m,功率谱的峰值为1mw,在200m高度时,沙尘质量浓度小于102μg.m-3。沙尘暴阶段有效的探测高度大于1000m小于2000m,功率谱的峰值功率为10mw;当高度为100m时,沙尘质量浓度在1220μg·m-3-42146μg·m-3,平均值为9287μg·m-3;当高度为1200m时,沙尘质量浓度在2μg·m-3 and 820μg·m-3,平均值为24μg·m-3。建立反射率因子Z和沙尘质量浓度M的关系为:Z=651.6M0.796。对比Grimm180探测数据本文反演的沙尘质量浓度基本正确,为实时定量监测沙尘暴提供了新的手段。

彭路[2](2020)在《西北地区不同季节沙尘天气的数值模拟与沙尘气溶胶的输送及来源》文中认为沙尘天气是干旱地区特有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使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还会对空气质量、人体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西北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气候特征复杂,土地类型多样,是我国沙尘天气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同时也是中亚沙尘暴区的一个重要贡献源。沙尘天气多发于春季,在2017年冬季也出现了沙尘天气,因此,研究该地区不同季节沙尘天气特征、沙尘气溶胶的运输和潜在源区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使用WRF-Chem模型和NCEP资料,耦合MOZART-MOSAIC化学-气溶胶方案和AFWA起沙方案,对2017年发生在西北地区春季、冬季两次沙尘过程进行模拟,通过气象站点观测值验证了模型对沙尘天气的模拟效果,展示了沙尘天气过程和沙尘浓度的变化过程。其次,利用HYSPLIT模式、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和权重浓度法(CWT),追溯两次沙尘天气的气团移动轨迹,定量计算潜在源区对西北典型城市沙尘气溶胶浓度的影响程度。最后,利用逐小时监测数据,分析不同季节沙尘天气颗粒物(PM10、PM2.5)浓度变化特征和沙尘发生前期、中期、后期的污染特点,然后进一步分析大气颗粒物与风速和气温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WRF-Chem模式较好地再现了沙尘天气变化过程。春季(5月)沙尘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气旋与地面冷锋,冬季(12月)则为地面冷锋。模式识别出了春季沙尘主要源区为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及周边地区、内蒙古西北部、陕西北部,冬季为吐鲁番盆地和库姆塔格沙漠。同时,也较好地捕捉到塔里木盆地、甘肃北部沙尘气团的移动。模式对于气温的模拟效果较风速更为理想,相关系数为0.89。不同季节的模拟效果也存在差异,对于春季气温与风速模拟效果较好,对于冬季极端气象条件下的天气过程模拟效果不甚理想。(2)WRF-Chem模拟结果显示,春季与冬季沙尘强度不同。春季沙尘天气强度较大,地面沙尘浓度最高超过400 mg/m3,沙尘排放通量最高为128μg/(m2·s);冬季沙尘天气强度较小,地面沙尘浓度最高为162 mg/m3,沙尘排放通量最高为86μg/(m2·s)。(3)利用HYSPLIT模式对沙尘期间气团进行后向轨迹研究,不同季节沙尘的输送路径不同。春季沙尘为偏北路径,冬季为西北路径,且都有来自于境外的气团;CWT与PSCF方法的结果存在差异,CWT结果显示的潜在源区更为全面和细致,且对于目标城市的贡献大小有很好的体现;不同季节沙尘的潜在源区不同,春季沙尘的潜在源区为西北方向的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和内蒙古西部戈壁滩;冬季为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河西走廊。(4)沙尘天气对城市空气质量有严重影响。AQI在沙尘发生时明显升高,在沙尘期间保持高值,个别城市AQI持续为500;沙尘天气对粗颗粒物PM10的影响较PM2.5大,在沙尘中期,各个兰州、西安、西宁、乌鲁木齐和银川的PM10的平均浓度分别为797.42μg/m3、991.20μg/m3、193.55μg/m3、231.07μg/m3和951.36μg/m3,PM2.5的平均浓度为174.91μg/m3、305.80μg/m3、42.37μg/m3、41μg/m3和239.28μg/m3。(5)无论春季还是冬季,在整个沙尘过程中,PM2.5/PM10的突降时刻较各地PM10或PM2.5浓度突增时刻较为提前。春季颗粒物与风速和气温的相关性较冬季更强,沙尘前期颗粒物与风速和气温的相关性较中期和后期强。综上所述,西北地区不同季节沙尘天气、沙尘气溶胶的时空分布不同,沙尘通量和浓度存在差异,春季沙尘为偏北路径,冬季为西北路径,且春季沙尘较冬季的潜在源区范围更大。沙尘天气对空气质量有较强负面影响,对PM10影响更大,PM2.5/PM10可作为沙尘天气预警的指标,需引起重视。

池梦雪[3](2020)在《东亚沙尘源区土地利用类型的遥感分析》文中指出沙尘天气是指强风把细小的土壤颗粒物携带到大气中的一种天气现象,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沙尘天气严重危害着生态环境,同时也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文明。东亚是全球沙尘的主要源区。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东亚沙尘排放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为了进一步明确沙尘天气的发生规律与起尘地,沙尘源区的空间分布及尘源类型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将东亚分为蒙古国、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锡林郭勒草原及科尔沁沙地七个研究分区。利用19年(20002018)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L1B(Level 1B)数据对东亚沙尘天气过程进行遥感监测与分析,以探究东亚沙尘天气发生的时空规律;通过MODIS L1B数据与Landsat数据的叠置分析,明确东亚地区的沙尘源类型。研究表明,20002002年、2004年和2006年为东亚地区沙尘天气发生最频繁的年份。20002018年19年间,蒙古国、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锡林郭勒草原以及科尔沁沙地七个研究分区分别发生沙尘天气86次、60次、399次、140次、102次、85次和63次,共发生沙尘天气935次;以上研究分区4月份发生沙尘次数分别占沙尘天气总次数的36%、45%、18.3%、27.9%、23.5%、38.8%和34.9%;春季发生沙尘次数分别占沙尘天气总次数的82.6%、86.7%、52.6%、58.6%、49.0%、81.2%和79.4%。由此可见,春季(35月)是东亚地区沙尘频发的季节,4月是沙尘频发的月份。除塔里木盆地外,其余地区冬季沙尘天气发生频次仅次于春季,塔里木盆地则表现为夏季(28.3%)次于春季。近些年来,沙尘频次年际变化呈总体下降趋势与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绿化工程有关,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度可以对沙尘暴的发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东亚的沙尘源地主要分布在蒙古国与中国西北地区,位于沙漠、戈壁、农牧交错带以及绿洲荒漠交错带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带。包括蒙古南部、青藏高原西北部、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河西走廊西部入口处地区北部及东部、黄土高原西北部、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西北部,共涉及53个旗县区。东亚地区沙尘源的类型主要有干涸湖泊、盐湖、河道、湖床沉积物、山前冲积物、洪积物、活动沙丘、盐碱化土地以及资源开发、农业开发用地等。其中,干涸湖泊、盐湖、水体、河道及河床是东亚共同、普遍的沙尘源类型。由此可见,沙尘源的形成主要与水文条件有关。沙尘源的研究表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导致沙尘天气频繁发生。影响沙尘源形成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特征、地形地貌特点、土质条件以及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等;然而多数沙尘源的形成与人口压力剧增、人类频繁的经济活动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有关。沙尘天气的遥感监测捕捉了东亚地区沙尘活动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高效地识别了沙尘源地、解析了尘源类型,对东亚沙尘源地的生态环境整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周晓敏,张涛[4](2019)在《2019年4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文中指出2019年4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中高纬环流呈不典型3波型,我国基本为正距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南支槽强度均偏强。全国平均气温为12.7℃,较常年同期(11.0℃)偏高1.7℃,全国平均降水量为49.0 mm,较常年同期(44.7 mm)偏多9.6%。月内共出现2次较强冷空气过程;全国范围内共发生8次大范围强降雨天气过程,同时出现9次强对流过程,多地遭受风雹袭击,局部地区受灾较重;而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发生干旱。此外,北方地区出现4次沙尘天气过程。

王雨歌[5](2019)在《低空风切变的激光雷达回波特征及识别方法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空风切变因其突发性强、尺度小、生命期短和破坏性极强等特征对飞行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尤其是在飞机起飞以及降落阶段,激光测风雷达可以提供更加精细的三维风场信息,弥补了常规探空测风的时空密度不足,是低空风切变监测预警的有效探测设备,因此对激光雷达下低空风切变风场特征分析以及识别算法的研究是急迫和重要的工作。利用2018年46月、2017年12月2018年6月和2018年18月在我国攀枝花保安营机场、西宁曹家堡机场和昆明长水机场开展的激光测风雷达测风应用数据,将适用于天气雷达的最小二乘法拟合识别风切变的算法首次用于激光雷达的低空风切变识别,并使用“K-邻域频数法”进行噪声剔除和缺测填补。根据国际民航组织现行的风切变强度标准验证不同强度风切变下的识别效果,并运用实例典型案例对低空风切变识别算法进行效果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1)激光雷达具有多种探测模式,利用PPI扫描,可以得到设备周边空中风分布演变特征,利用RHI扫描可以得到空中风沿某方位的垂直分布,利用起降通道扫描可以得到飞机起降通道的顺、逆风和侧风变化,为气象学研究动力作用和开展航空气象服务提供了有效手段。分析表明:激光测风雷达在晴空、多云以及阴天等稳定风场下探测范围广,低空风场的变化能被精确捕捉到,有利于低空风切变风场的分析。降水系统影响下,激光测风雷达受雨水衰减比较强,但从衰减造成的探测范围缩小可推断降水强度和移动位置。非降水系统影响下,地表热力作用在正午到午后时段达到最强,低层偶尔会出现大风,贴地湍流层向上拓展,受地形动力及热力作用影响,表现出山地迎风坡辐合,逆风坡辐散的流场形式,风切变出现频繁。(2)在进行激光雷达数据质量控制时,“K-邻域频数法”对噪声剔除以及缺测值填补十分有成效,通过多组对比试验进行调参,得到适用于该雷达的最优参数配置,并且通过试验,该算法下激光雷达径向速度的库间脉动性在进行噪声剔除以及缺测值填补后没有被改变。(3)利用最小二乘拟合法分别进行径向和方位切变值的计算,然后合成两种切变,这种算法在天气雷达中对识别低空风切变非常有效。本文将这种算法初次应用在激光测风雷达风切变识别,经过识别效果分析,证明该算法能有效区别严重风切变、中度风切变以及轻度风切变的等级和强度值大小判定。(4)通过发生于西宁曹家堡机场20例真实低空风切变个例作为验证样本,依据不同天气类型,运用本文的识别算法进行低空风切变等级和强度值计算,并与航空器语音报告、自观设备数据作对比,经实例验证证明,低空风切变识别算法在识别晴空风切变时,识别到的风切变发生时间、水平落区以及切变强度都与自观设备观测资料、航空器空中语音报告以及真实风场数据分析结果吻合,体现了激光测风雷达晴空探测优势和算法的有效性。激光雷达在雷暴天气以及扬沙天气时激光衰减严重,探测能力显着减弱,探测范围缩小,导致算法对低空风切变的识别效果不稳定,这个事实提醒我们,这两类天气下算法的识别结果只能作为参考。

毛旭,张涛[6](2018)在《2018年4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4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极涡偏强且呈偶极型分布,中高纬环流呈4波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较常年偏弱,南支槽强度较常年偏强。4月全国平均气温12.4℃,较常年同期偏高1.4℃;全国平均降水量43.6mm,比常年同期(44.7mm)偏少2.5%。月内我国有3次冷空气过程,其中2—7日为一次全国性强冷空气过程,造成大范围剧烈降温和雨雪天气;北方地区出现5次沙尘过程;南方地区出现3次暴雨过程,其中22—24日的暴雨过程给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

王敏仲[7](2014)在《基于风廓线雷达的沙尘暴和降水过程探测分析》文中认为利用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开展了对沙尘暴、降雨、降雪过程的探测试验研究,重点分析了沙尘暴过程回波信号和速度功率谱分布特征,对沙尘暴过程测风数据进行了评估,计算归纳了沙尘暴的回波强度量值范围,定量反演估算了沙尘暴高空粒子数浓度和质量浓度。此外,从风的精细结构分析、锋面系统判识、温度平流反演、回波强度等角度探讨了高时分辨率的风廓线资料在干旱区降雨(雪)天气分析中的应用技术方法。主要结论如下:(1)CFL-03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在沙尘暴环境进行探测时,由于大气干燥,加之沙尘粒子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抑制湍流起伏脉动的特性,使得大气折射率结构分布相对均匀,湍流散射回波信号微弱,而沙尘粒子群散射回波信号较强,雷达主要识别到沙尘返回信号,往往淹没忽略了大气湍流散射回波。(2)CFL-03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在沙尘暴过程测风有效数据获取率较低,2000m高度以下有效数据获取率可以达到40%以上,2500~4000m高度有效数据获取率在20~40%之间,4000m高度以上有效数据获取率低于20%。大气干燥、湍流起伏较弱、折射率结构分布均匀是影响风廓线雷达有效测风的关键因素。RASS系统对沙尘暴过程大气虚温的探测结果不理想,有效探测高度多在500m以下,沙尘暴对声波的严重衰减以及返回信号微弱是测温不理想的重要原因。(3)沙尘暴天气现象在雷达回波强度(反射率因子)时间-高度图上有着清晰的印痕,可判识沙尘输送的高度和厚度,可反映沙尘的垂直强度分布。扬沙和沙尘暴天气的雷达等效回波强度约在-1~13dBZ。范围变化。(4)水平风垂直切变以及低空东风的维持常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暴天气发生的动力成因,低空水平风场随时间出现切变的时刻,往往是扬沙和沙尘暴的开始时间。(5)塔克拉玛干沙漠夏季晴空湍流旺盛区可发展到3500~4000m高度,湍流平均以0.13~0.16m/s的上升速度向高空发展,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n2时间~高度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边界层的演变特征,沙漠夏季晴天边界层高度有可能会达到3500~4000m。(6)风廓线雷达在干旱区降雨(雪)条件下的有效数据获取率较高,虽为单点探测设备,但可以精细的记录和刻画降雨(雪)过程测站上空不同高度大气连续演变运动情形,通过对风向风速的深入分析,可以认识降雨(雪)过程大气的精细垂直结构和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可以判定锋面性质、锋面是否过境,确定高空锋区所在的位置高度、锋大致的走向以及水平风垂直切变所在的层次,可以有效监测低空急流和槽脊发展变化,也可以根据风向垂直变化进一步判定测站上空温度平流和气压系统垂直空间结构。(7)降雨(雪)天气现象在风廓线雷达回波强度(反射率因子)时间~高度图上有着清晰的印记和表现,回波强度大值区间与降雨(雪)天气过程、云雨(雪)粒子形成的高度以及降水强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回波强度越强,降水量越大,回波强度越小,降水量越小,风廓线雷达回波强度可作为降水定量估计和监测预报的一个参考指标。(8)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对沙尘暴、降雨、降雪、晴空湍流均有一定的探测能力,降雨和降雪回波强度较为接近,量级相当,约在15~40dBZ范围变化,沙尘暴回波强度偏弱,约在-1~13dBZ。范围变化;降雨谱最宽、降雪次之、沙尘和晴空湍流谱宽相当;在一般的降水过程中,雨滴下落速度比雪粒大,利用风廓线雷达对沙尘暴的探测,目前只能得到其回波强度信息,暂无法从中提取沙尘粒子的多普勒速度信息。

李正涛[8](2013)在《京津冀地区沙尘活动及其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饱受风沙危害。冬春季节频繁发生的沙尘天气,导致大气颗粒物含量和降尘量急剧增多,污染大气环境,引起空气能见度降低,严重威胁交通运输安全和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目前,对京津冀地区沙尘整体特征进行研究的较少,对该地区沙尘环境影响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本研究采用野外观测、数理统计和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京津冀地区春季沙尘活动及其对城市大气环境影响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1)地质历史时期沙尘活动规律。距今22万年以前,京津冀地区水动力作用较强,风动力作用较弱,沙尘天气频率较低、程度较弱。距今22万年-16万年间,以风动力作用为主,沙尘活动较活跃,沙尘天气发生频率较高。距今16万年-8万年间,水动力作用逐渐增强,风动力作用逐渐减弱,沙尘活动发生频次呈波动性减少的趋势。(2)现代沙尘活动特征。京津冀地区沙尘天气以扬沙为主,浮尘次之,沙尘暴最少。空间上总体呈自西向东逐渐减少的趋势。根据沙尘天气区域差异,大体可将京津冀地区划分为4个沙尘活动的类型区。1980-2012年沙尘天气总体呈波动减少的趋势。春季是沙尘天气的多发季节。(3)各种因素对沙尘活动的影响。风速因子与沙尘天气频率的年际、年内变化正相关。湿度因子与沙尘天气频率的年际相关性较差,但具有一定的年内相关性。全球尺度的气候周期性波动及其影响下的大气环流因子的年际波动是造成京津冀地区沙尘天气年际变化的主因。京津冀地区西北部和中南部成为沙尘天气的高发区,与其地面有较丰富沙尘源有关。北京市沙尘活动较多,除受上风向东移南侵沙尘的影响外,与本地沙尘源较多也有很大关系。东部沿海地区尽管风力较强劲,但因地面沙物质较少,沙尘天气发生频次较低。(4)沙尘与城市大气污染的关系。京津冀地区沙尘活动与大气污染之间具有一定的年际、年内相关性和空间耦合性。沙尘对靠近西北沙尘源的北京、天津市大气环境的影响较大,对远离西北沙尘源的石家庄市大气环境影响较小。每次沙尘天气过程,基本上都会对京津冀地区大气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近年来,京津冀沙尘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有减轻的趋势,沙尘型大气污染在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中所占比重已不大,但在春季所占比重仍较高,因此,针对春季裸露沙源的治理是改善春季大气环境的一条重要措施。(5)沙尘对城市春季大气降尘的贡献。土壤风沙尘、焚烧冶炼尘、汽车尾气与道路扬尘、建筑水泥尘和煤烟尘是城市春季大气降尘的5大主要来源,累计可占到降尘来源总量的97%以上。其中,土壤风沙尘是石家庄市春季大气降尘最主要的来源,占2014年整个春季大气降尘的34.23%。土壤风沙尘也是北京市春季大气降尘的重要来源,占市城区降尘量的20.88%,郊区降尘量的30.07%,是城区降尘的第三大来源,是郊区降尘的第一大来源。沙尘天气发生日数与春季降尘量在年际变化上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远、近距离搬运的沙尘对京津冀地区城市春季大气降尘贡献很大,对城市大气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是导致春季大气颗粒物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6)治理沙尘型大气污染的建议。一是深入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主要措施包括:①农田普遍实行保护性耕作;②改退耕还林还草为退耕还荒;③加强对围栏封育的监管;④加大对农民的补贴。二是加强对本地沙尘源的治理。主要措施包括:①加强对城市周边干涸河道的综合整治;②加快推进矿山废弃地的恢复治理;③减少冬春季裸露农田的面积;④严格控制城市建筑扬尘。

李岩瑛,张强[9](2012)在《水平螺旋度在沙尘暴预报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为了更准确地预报中国北方沙尘暴的强度和范围,应用2002—2010年3—6月逐日08和20时高空流场资料、高空图资料和地面每3 h的天气图资料,计算近地面至500 hPa的水平螺旋度。结果表明,螺旋度负值中心值越大,辐合上升运动越强,风速越大,对应沙尘暴的强度就越强。螺旋度负值中心常常在河西走廊附近最强,沙尘暴发生在螺旋度负值中心附近或下游。在沙尘关键区(40°—48°N,84°—120°E)当出现螺旋度≤-600 m2/s2的负值中心时,6 h内该区或其下游将产生能见度低于500 m的强沙尘暴,螺旋度负值中心与下游沙尘暴发生区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通过对中国北方区域性强沙尘暴典型个例、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沙尘天气的对比分析,螺旋度有较强的日变化,白天强于夜间,对冬春季中国北方干旱区的冷锋型沙尘暴天气有较强的预报能力。

金正润[10](2008)在《中国和韩国沙尘天气过程与气溶胶物理特性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气气溶胶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对人体和其它生物的生理健康也有密切的影响。在东亚地区北部的干燥地区多产生沙尘气溶胶,特别是每年春季,沙尘气溶胶影响中国和韩国等地,沙尘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和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本论文主要通过统计、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并利用卫星反演资料(MODIS、MISR和TOMS)、PM10和TSP浓度、AERONET资料等对中国和韩国沙尘天气的特征以及大气气溶胶物理特征进行了探讨。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首先,1960~2005年中国沙尘暴主要集中出现在春季和夏季。70年代以后沙尘天气出现的次数逐渐减少,而韩国沙尘天气主要集中出现在春季,2000年以后出现的沙尘天气呈现比以前增多的趋势。2000~2006年中国出现的沙尘天气中,在同样的天气系统下影响韩国的沙尘天气平均频率为33.7%。其次,影响北京和首尔的沙尘源地和传输路径几乎一致,影响韩国的沙尘天气源地和传输路径主要有以下4种:第一条路径(浑善达克沙地附近)是影响韩国最多的沙尘天气路径。在沙尘天气过程中,在韩国附近高低层都形成了西北气流,其气流有利于输送沙尘。第二条路径(巴丹吉林沙漠附近)与高空急流有密切关系。在韩国上空通常形成高层为西风,低层为西北风的配置,大部分沙尘在高层输送然后下降的可能性较大。第三条路径(科尔沁沙地附近)与副冷锋有关系。沙尘发生后在西北风的引导下经过约12小时左右输送到韩国,传输时间最短。第四条路径(蒙古国中部)与第一条路径的特征较相似,中国出现的沙尘天气范围较广,而影响韩国的频率较小。第三,TOMS气溶胶指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可以较好地描述沙尘气溶胶和冬季燃烧气溶胶。用气溶胶指数可以监测大规模沙尘天气的发生、发展和传输过程,而且气溶胶指数能排除云的影响,能准确地检测到云覆盖的地区。第四,在中国东部地区,春夏两季的MODIS和MISR的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较大,而秋冬两季的光学厚度分布较低。MODIS光学厚度对沙尘等气溶胶的观测效果较好,而MISR光学厚度对海上和西部地区的观测效果较好,所以将两种观测资料相结合,对大气气溶胶的研究更有益。春季在韩国周围的风场主要有西北气流,在夏季有西-西南气流,兼有利于中国北部和蒙古国频繁发生的沙尘以及中国东部工业地区出现的高值气溶胶粒子传输到韩国。在春天,北京和安眠的PM10与MODIS光学厚度产品的日平均变化趋势一致,但北京的PM10与MODIS光学厚度都比安眠略大。第五,北京和安眠从AERONET大气气溶胶资料得到的AOD月均极大值出现在春夏季,最小值出现在秋冬季。北京的AOD比安眠高。两地细粒子的AOD值要比粗粒子大。安眠春夏季节的细粒子AOD要比秋冬季节的略高,而春季的粗粒子AOD要比其他三个季节都高。北京一年四季都多出现细粒子,细粒子和粗粒子的季节变化趋势也与安眠的相似,但总体数值偏高。气溶胶粒子的谱分布主要出现沙尘气溶胶类型即粗粒子的含量较高,城市/工业气溶胶类型即细粒子含量较高。在两个地区细粒子气溶胶显着的情况下,细粒子和粗粒子的体积差异都不大。在粗粒子气溶胶显着的情况下,粗粒子比细粒子的体积大。与细粒子显着的个例相比,粗粒子气溶胶含量明显较高。在春季北京和安眠都是粗粒子的出现较多,夏季细粒子出现较多,秋冬季粗粒子和细粒子差异不大。北京的粗粒子含量比安眠高,而两地细粒子的含量几乎一样。

二、2000年4月6日辽宁大风扬沙天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4月6日辽宁大风扬沙天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低能见度天气的多地基遥感设备探测及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对雾和霾的研究
        1.2.2 国内对雾和霾的研究
        1.2.3 沙尘暴天气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设备应用进展
    1.3 低能见度天气研究存在的问题
        1.3.1 雾和霾天气研究存在的问题
        1.3.2 沙尘暴天气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1 多地基遥感设备对雾和霾的探测研究
        1.4.2 多地基遥感设备对沙尘暴的探测研究
        1.4.3 本文的各章结构
第二章 多地基遥感设备介绍与资料处理
    2.1 引言
    2.2 多地基遥感设备的原理和参数
        2.2.1 微波辐射计
        2.2.2 风廓线雷达
        2.2.3 大气透射仪
        2.2.4 连续波毫米波雷达
        2.2.5 激光粒子分析仪和Grimm180 粒子仪
    2.3 多地基遥感设备的探测资料处理
        2.3.1 微波辐射计数据与探空数据的对比
        2.3.2 风廓线雷达数据的质量控制
        2.3.3 毫米波雷达的功率谱平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地基遥感设备对咸阳机场雾的探测研究
    3.1 探测地点和数据
        3.1.1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3.1.2 设备布局
        3.1.3 数据
    3.2 雾的时空演变特征
        3.2.1 天气背景
        3.2.2 地面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时间演变特征
        3.2.3 风场的时空演变特征
        3.2.4 气温的时空演变特征
        3.2.5 相对湿度的时空演变特征
    3.3 咸阳机场雾的统计特征
        3.3.1 风场的统计特征
        3.3.2 气温的统计特征
        3.3.3 相对湿度的统计特征
        3.3.4 气温和相对湿度随时间变化的统计特征
    3.4 咸阳机场雾的辐射特性
        3.4.1 雾起和雾消的时间统计
        3.4.2 稳定边界层
        3.4.3 混合层
    3.5 咸阳机场雾的概念模型和形成机制
        3.5.1 咸阳机场雾的概念模型
        3.5.2 咸阳机场雾的形成机制
    3.6 咸阳机场雾的预报模型和检测
        3.6.1 咸阳机场雾的预报模型
        3.6.2 预报模型检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地基遥感设备对咸阳机场霾的探测研究
    4.1 数据
    4.2 霾天气要素的时空演变特征
        4.2.1 天气背景
        4.2.2 地面气温和相对湿度
        4.2.3 风的时空演变特征
        4.2.4 气温的时空演变特征
        4.2.5 相对湿度的时空演变特征
    4.3 霾气象要素的统计特征
        4.3.1 风的统计特征
        4.3.2 垂直温差和相对湿度的统计特征
    4.4 霾的概念模型和形成机制
        4.4.1 咸阳机场霾的概念模型
        4.4.2 咸阳机场霾的形成机制
    4.5 咸阳机场雾和霾特征的讨论
        4.5.1 雾和霾概念模型的对比
        4.5.2 雾和霾的相互转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毫米波雷达对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暴和云的探测研究
    5.1 试验地点和数据
        5.1.1 塔克拉玛干沙漠
        5.1.2 数据
    5.2 毫米波雷达探测沙尘暴功率谱的特征
        5.2.1 沙尘暴、扬沙和浮尘的功率谱分析
        5.2.2 沙尘暴、晴空和降雨的功率谱对比
    5.3 毫米波雷达气象方程计算沙尘粒子反射率因子的探究
        5.3.1 毫米波雷达气象方程
        5.3.2 信噪比
        5.3.3 沙尘粒子的复折射指数
        5.3.4 沙尘暴和云的反射率因子
        5.3.5 沙尘反射率因子的特征
    5.4 塔克拉玛干沙漠云的特征
        5.4.1 云层高度和云中液态水含量的计算
        5.4.2 塔克拉玛干沙漠云的基本特征
        5.4.3 三类云的平均垂直特征
        5.4.4 塔克拉玛干沙漠云的日变化特征
    5.5 扬沙、沙尘暴和云相互作用的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地基遥感设备对沙尘暴的定量探测试验
    6.1 试验与数据
        6.1.1 试验介绍
        6.1.2 数据
    6.2 沙尘质量浓度的计算
        6.2.1 沙尘概率密度分布函数
        6.2.2 沙尘谱的计算
        6.2.3 沙尘质量浓度的计算
    6.3 结果分析
        6.3.1 天气分析
        6.3.2 地面观测资料分析
        6.3.3 沙尘谱
        6.3.4 沙尘质量浓度
        6.3.5 Grimm180 探测数据
        6.3.6 Z-M关系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1.1 雾、霾、沙尘暴和扬沙的对比
        7.1.2 浮尘、扬沙和沙尘暴的定量特征
    7.2 研究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7.3.1 存在的不足
        7.3.2 未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西北地区不同季节沙尘天气的数值模拟与沙尘气溶胶的输送及来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沙尘暴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沙尘天气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3 沙尘来源识别研究现状
        1.2.4 沙尘天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资料
        2.1.1 气象资料
        2.1.2 大气污染物资料
    2.2 WRF-Chem模式介绍
        2.2.1 WRF简介
        2.2.2 物理过程方案
        2.2.3 WRF-Chem简介
        2.2.4 起沙参数化方案
    2.3 实验方案设置
        2.3.1 研究区域概况
        2.3.2 沙尘事件描述
        2.3.3 模式设置
    2.4 HYSPLIT模型
第三章 西北地区2017年两次沙尘过程的模拟研究
    3.1 模型模拟结果的验证
    3.2 2017年春季沙尘天气过程个例
        3.2.1 沙尘天气过程
        3.2.2 沙尘浓度的时空分布
        3.2.3 起沙过程
        3.2.4 PM10浓度的变化
        3.2.5 PM10的垂直分布
    3.3 2017年冬季沙尘天气过程个例
        3.3.1 沙尘天气过程
        3.3.2 沙尘浓度的时空分布
        3.3.3 起沙过程
        3.3.4 PM10浓度的变化
        3.3.5 PM10的垂直分布
    3.4 不确定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季节沙尘天气气溶胶传输路径和潜在源区
    4.1 HYSPLIT轨迹计算和聚类分析
        4.1.1 春季沙尘的传输路径
        4.1.2 冬季沙尘的传输路径
    4.2 潜在源区分布及其相对贡献
        4.2.1 春季潜在源区分布及其相对贡献
        4.2.2 冬季潜在源区分布及其相对贡献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季节沙尘天气对西北地区大气颗粒物的影响
    5.1 不同季节沙尘天气大气颗粒物的变化特征
        5.1.1 春季沙尘天气大气颗粒物变化
        5.1.2 冬季沙尘天气大气颗粒物变化
    5.2 不同季节气象因素对大气颗粒物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东亚沙尘源区土地利用类型的遥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可行性分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2 研究内容及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3 数据与方法
    3.1 沙尘天气研究方法
    3.2 沙尘天气遥感
        3.2.1 沙尘天气遥感原理
        3.2.2 影像来源与预处理
    3.3 方法有效性验证
        3.3.1 沙尘天气对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影响
        3.3.2 沙尘天气对能见度的影响
        3.3.3 沙尘天气对PM_(2.5)、PM_(10) 及空气质量指数的影响
4 沙尘天气时空变化特征
    4.1 2000 ~2018 年沙尘天气统计及时间分布特征
    4.2 沙尘天气空间分布特征
    4.3 小结
5 沙尘源区下垫面类型解析
    5.1 蒙古沙尘源区下垫面类型解析
    5.2 青藏高原沙尘源区下垫面类型解析
    5.3 塔里木盆地沙尘源区下垫面类型解析
    5.4 河西走廊沙尘源区下垫面类型解析
    5.5 黄土高原沙尘源区下垫面类型解析
    5.6 锡林郭勒草原沙尘源区下垫面类型解析
    5.7 科尔沁沙地沙尘源区下垫面类型解析
    5.8 小结
6 沙尘源变化及其成因
    6.1 沙尘源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6.2 沙尘源成因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与讨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4)2019年4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天气概况
    1.1 降水
    1.2 气温
2 环流特征和演变
    2.1 环流特征
        2.1.1 极涡呈偶极型分布
        2.1.2 中高纬环流呈不典型3波型,我国基本为正距平
        2.1.3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南支槽强度偏强
    2.2 环流演变与我国天气
3 冷空气活动和沙尘天气
    3.1 冷空气过程
    3.2 沙尘天气过程
    3.3 4月4—6日沙尘天气过程分析
4 主要降水过程和强对流过程
    4.1 概况
    4.2 4月8—10日黄淮、江淮强降水及强对流过程分析
    4.3 4月24—25日南北方大范围强对流过程分析
5 其他灾害性天气——干旱
致谢:

(5)低空风切变的激光雷达回波特征及识别方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激光测风雷达的研究进展
    1.3 风切变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低空风切变与激光测风雷达
    2.1 低空风切变成因
    2.2 低空风切变类型
    2.3 激光测风雷达和探测性能
        2.3.1 探测设备介绍
        2.3.2 雷达探测模式及产品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激光雷达下低空风切变风场特征分析
    3.1 降水系统影响下风场特征分析
    3.2 非降水系统影响下风场特征分析
        3.2.1 晴空天气回波分析
        3.2.2 多云天气回波分析
        3.2.3 阴天天气回波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激光雷达的低空风切变识别算法设计
    4.1 识别算法概括
    4.2 数据质量控制
        4.2.1 K-邻域频数法
        4.2.2 参数化方案选取
    4.3 数据质量控制的作用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空风切变识别效果分析
    5.1 试验背景及资料
    5.2 典型实例分析
        5.2.1 局地雷暴天气
        5.2.2 晴空天气
        5.2.3 扬沙天气
        5.2.4 其他天气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6)2018年4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天气概况
    1.1降水
    1.2气温
2环流特征和演变
    2.1极涡呈偶极型分布, 强度偏强
    2.2中高纬环流呈4波型分布, 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 南支槽强度偏强
    2.3环流演变与我国天气
3冷空气活动和沙尘天气
    3.1冷空气过程
    3.2沙尘天气过程
    3.3 4月2—7日强冷空气和沙尘天气过程分析
4主要降水过程
    4.1概况
    4.2 4月22—24日降水过程分析

(7)基于风廓线雷达的沙尘暴和降水过程探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风廓线雷达发展回顾
        1.2.1 风廓线雷达探测特点
        1.2.2 与多普勒天气雷达、激光雷达的对比
        1.2.3 风廓线雷达发展回顾
    1.3 研究进展
        1.3.1 风廓线雷达探测应用研究进展
        1.3.2 沙尘暴监测与探测技术进展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风廓线雷达探测原理及研究资料介绍
    2.1 风廓线雷达探测原理
    2.2 风廓线雷达信号与数据处理流程
        2.2.1 信号处理过程
        2.2.2 数据处理过程
    2.3 风廓线雷达产品介绍
    2.4 本文所用的风廓线雷达资料及其可用性分析
        2.4.1 风廓线雷达硬件参数标定
        2.4.2 CFL-03风廓线雷达与探空资料的对比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风廓线雷达的沙尘暴探测分析
    3.1 引言
    3.2 研究区概况
    3.3 风廓线雷达探测沙尘暴外场试验
        3.3.1 设备及主要技术参数
        3.3.2 风廓线雷达探测沙尘暴外场试验
    3.4 沙尘暴天气过程简述
    3.5 沙尘暴过程风廓线雷达测风结果分析
        3.5.1 沙尘暴过程回波信号分析
        3.5.2 沙尘暴过程测风数据评估
        3.5.3 风廓线资料在沙尘暴天气分析中的应用
    3.6 沙尘暴过程RASS系统测温结果分析
    3.7 沙尘暴过程速度功率谱及其回波强度分析
        3.7.1 沙尘暴过程速度功率谱分布特征
        3.7.2 沙尘暴过程雷达等效回波强度
        3.7.3 沙漠晴空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
    3.8 基于风廓线雷达的高空沙尘浓度定量反演估算
        3.8.1 沙尘暴期间80气象塔沙尘粒径分布
        3.8.2 沙尘暴过程高空粒子数浓度的定量估算
        3.8.3 沙尘暴过程高空质量浓度的定量估算
    3.9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风廓线雷达的降雨过程探测分析
    4.1 引言
    4.2 风廓线雷达探测降雨过程外场试验
    4.3 基于风廓线雷达的降雨过程探测分析与应用
        4.3.1 水平风廓线资料在降雨天气分析中的应用
        4.3.2 垂直速度资料在降雨天气分析中的应用
        4.3.3 风廓线资料反演温度平流的应用
        4.3.4 降雨过程雷达回波强度计算与分析
        4.3.5 降雨过程云中含水量反演估算
        4.3.6 降雨过程雨滴谱反演
    4.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风廓线雷达的降雪过程探测分析
    5.1 引言
    5.2 风廓线雷达探测降雪过程外场试验
    5.3 基于风廓线雷达的降雪过程探测分析与应用
        5.3.1 水平风廓线资料在降雪天气分析中的应用
        5.3.2 垂直速度资料在降雪天气分析中的应用
        5.3.3 降雪过程雷达回波强度计算与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风廓线雷达探测沙尘暴、降雨、降雪及晴空湍流的对比分析
    6.1 引言
    6.2 沙尘暴、降雨、降雪及晴空湍流典型速度功率谱对比
    6.3 沙尘暴、降雨、降雪回波强度对比
    6.4 沙尘、雨滴、雪粒、晴空湍流垂直运动对比
    6.5 小结
第七章 结果与讨论
    7.1 主要研究结果
    7.2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7.3 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7.3.1 存在的问题
        7.3.2 未来的研究方向
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京津冀地区沙尘活动及其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2.1 沙尘天气成因
        1.2.2.2 沙尘源与传输路径
        1.2.2.3 时空分布特征
        1.2.2.4 地质历史时期沙尘活动
        1.2.2.5 物理化学特性
        1.2.2.6 遥感监测
        1.2.2.7 预测预报
        1.2.2.8 沙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1.2.2.9 沙尘对大气降尘的贡献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2.1 京津冀地区风沙活动特征
        1.3.2.2 沙尘与城市大气污染的关系
        1.3.2.3 沙尘对城市大气降尘的影响
    1.4 研究方法
        1.4.1 数据收集和分析
        1.4.2 样品采集和分析
        1.4.2.1 地层样品采集和分析
        1.4.2.2 降尘样品采集和分析
        1.4.3 模型分析
    1.5 技术路线
2 京津冀沙尘活动特征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社会经济条件
        2.1.5 沙尘活动历史
    2.2 地质历史时期沙尘活动状况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剖面描述及样品采集
        2.2.3 结果研究
        2.2.3.1 测年结果
        2.2.3.2 孢粉分析
        2.2.3.3 磁化率和粒度分析
        2.2.4 地质历史时期的沙尘活动
        2.2.4.1 孢粉组合和磁化率揭示的古气候变化与沙尘活动
        2.2.4.2 粒度对地质历史时期沙尘活动的指示
        2.2.4.3 粒度与孢粉、磁化率指示结果的一致性分析
    2.3 现代沙尘活动特征
        2.3.1 类型特征
        2.3.2 空间特征
        2.3.3 年际变化特征
        2.3.4 年内变化特征
    2.4 沙尘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2.4.1 影响沙尘天气的气象气候因素分析
        2.4.1.1 风速与沙尘天气的相关性
        2.4.1.2 湿度因子与沙尘天气的相关性
        2.4.1.3 气象因素对沙尘天气的影响
        2.4.1.4 气候因素对沙尘天气的影响
        2.4.2 下垫面对沙尘活动的影响
        2.4.3 人类行为对沙尘活动的影响
        2.4.3.1 正面影响
        2.4.3.2 负面影响
3 沙尘活动与大气污染的关系
    3.1 京津冀大气污染特征
        3.1.1 大气污染状况及主要污染物
        3.1.2 年际变化
        3.1.3 年内变化
        3.1.4 空间分异
    3.2 沙尘活动与大气污染的关系
        3.2.1 沙尘天气与大气污染的年际相关性
        3.2.2 沙尘天气与大气污染的年内相关性
        3.2.3 沙尘天气与大气污染在空间上的耦合性
        3.2.4 沙尘型大气污染的比重
        3.2.5 沙尘活动日的大气污染状况
    3.3 典型沙尘天气过程对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4 沙尘对城市大气降尘的贡献
    4.1 大气降尘采集和分析
        4.1.1 降尘样品的采集
        4.1.1.1 采样点
        4.1.1.2 采样设备
        4.1.1.3 采样时间
        4.1.1.4 采样方法
        4.1.2 降尘样品的处理和分析
        4.1.2.1 样品的处理
        4.1.2.2 元素含量分析
        4.1.3 降尘来源解析方法
        4.1.3.1 富集因子法
        4.1.3.2 因子分析法
    4.2 沙尘对石家庄春季大气降尘的贡献
        4.2.1 石家庄春季大气降尘特征
        4.2.1.1 降尘量
        4.2.1.2 降尘元素组成特征
        4.2.1.3 降尘元素富集特征
        4.2.2 石家庄春季大气降尘来源解析
        4.2.2.1 各排放源的标示元素
        4.2.2.2 排放源贡献解析
        4.2.2.3 降尘来源解析结果
        4.2.3 沙尘对石家庄春季大气降尘的贡献
    4.3 沙尘对北京春季大气降尘的贡献
        4.3.1 北京春季大气降尘特征
        4.3.1.1 降尘量
        4.3.1.2 降尘元素组成特征
        4.3.1.3 降尘元素富集特征
        4.3.2 北京春季大气降尘来源解析结果
        4.3.2.1 各排放源的标示元素
        4.3.2.2 排放源贡献解析
        4.3.2.3 降尘来源解析结果
        4.3.3 沙尘对北京春季大气降尘的贡献
        4.3.4 沙尘对北京春季大气降尘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地质历史时期沙尘活动规律
        5.1.2 现代沙尘活动特征
        5.1.3 各种因素对沙尘活动的影响
        5.1.4 沙尘与城市大气污染的关系
        5.1.5 沙尘对城市春季大气降尘的贡献
    5.2 创新点
    5.3 治理沙尘型大气污染的建议
        5.3.1 深入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5.3.2 加强对本地沙尘源的治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9)水平螺旋度在沙尘暴预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资料和方法
3 螺旋度客观判别沙尘暴及其强度的指标条件
4 螺旋度在沙尘强度预报中的应用
    4.1 空间预报
        4.1.1 中国、甘肃省和南疆地区
        4.1.2 沙尘关键区
    4.2 时效预报
5 重大沙尘暴过程预报
    5.1 空间对比
    5.2 典型个例对比
    5.3 历史多例对比
6 螺旋度在沙尘暴预报中的应用分析
7 问题与结论

(10)中国和韩国沙尘天气过程与气溶胶物理特性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韩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动态
    1.3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国和韩国的沙尘天气概况
    2.1 中国沙尘暴的概念、规定和标准
    2.2 沙尘天气的定义和分级方法
    2.3 韩国沙尘天气的定义和分级方法
    2.4 中国和韩国的沙尘天气统计分析
        2.4.1 1960~2006年中国强沙尘和韩国沙尘天气出现日数
        2.4.2 2000~2006年中国和韩国的沙尘暴天气统计分析
    2.5 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
        2.5.1 2000年中国和韩国的沙尘天气概况
        2.5.2 2001年中国和韩国的沙尘天气概况
        2.5.3 2002年中国和韩国的沙尘天气概况
        2.5.4 2003年中国和韩国的沙尘天气概况
        2.5.5 2004年中国和韩国的沙尘天气概况
        2.5.6 2005年中国和韩国的沙尘天气概况
        2.5.7 2006年中国和韩国的沙尘天气概况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北京与首尔沙尘天气移动路径分析
    3.1 中国主要沙漠和沙地
    3.2 北京的沙尘天气过程路径类型特征分析
    3.3 韩国沙尘天气过程路径类型特征分析
        3.3.1 第一条路径(西北路1)
        3.3.2 第二条路径(西北偏西路)
        3.3.3 第三条路径(北路)
        3.3.4 第四条路径(西北路2)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TOMS气溶胶指数的季节变化和沙尘天气过程分析
    4.1 TOMS气溶胶指数
    4.2 气溶胶指数和降水季节变化
    4.3 气溶胶指数、风场和相对湿度
    4.4 气溶胶指数与沙尘天气分析
        4.4.1 2001年4月7~10日的沙尘天气与气溶胶指数
        4.4.2 2002年3月20~21日的沙尘天气与气溶胶指数
        4.4.3 2001年3月5~6日的沙尘天气与气溶胶指数
        4.4.4 2005年4月14~15日的沙尘天气与气溶胶指数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沙尘天气个例诊断和数值模拟分析
    5.1 韩国出现沙尘天气的大气环流模型分类
        5.1.1 韩国沙尘天气持续时间5天以上的大气环流场特征
        5.1.2 韩国沙尘天气持续时间1天的大气环流场特征
        5.1.3 中国出现了沙尘天气而在韩国没有出现沙尘天气的环流场特征
    5.2 中国与韩国沙尘天气数值模拟分析
        5.2.1 天气概况
        5.2.2 WRF模式简介和模拟设计
        5.2.3 地表向上的热通量
        5.2.4 地面摩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5.2.5 10m风场模拟分析
        5.2.6 500hPa高度场和温度场
        5.2.7 高空急流
        5.2.8 冷锋和沙尘的移动
        5.2.9 垂直速度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气溶胶光学厚度和PM10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6.1 气溶胶光学厚度
    6.2 PM10对空气污染研究情况
    6.3 MODIS和MISR气溶胶数据
    6.4 MODIS与MISR气溶胶光学厚度分析
    6.5 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月变化
    6.6 北京和安眠的PM10的月平均浓度年变化
        6.6.1 2001~2005年北京的月年平均PM10浓度
        6.6.2 2001~2005年韩国的月年平均PM10浓度
    6.7 气溶胶光学厚度资料在环境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6.7.1 MODIS与AERONET的气溶胶光学厚度相关分析
        6.7.2 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与PM10浓度的相关分析
        6.7.3 MODIS和AERONE的光学厚度与PM10浓度日变化
    6.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AERONET气溶胶物理特性分析
    7.1 大气气溶胶物理特性与AERONET数据资料
    7.2 气溶胶物理特征的季节变化
        7.2.1 AERONET的AOD和埃斯屈朗指数
        7.2.2 细粒子和粗粒子的AOD特征
    7.3 气溶胶粒子的谱分布
        7.3.1 显着细粒子和粗粒子气溶胶的谱分布
        7.3.2 北京和安眠的月平均气溶胶的谱分布
        7.3.3 北京和安眠每年3~5月平均气溶胶的谱分布
        7.3.4 韩国沙尘天气出现时气溶胶的谱分布
        7.3.5 气溶胶的谱分布的月变化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总结和讨论
    8.1 总结
        8.1.1 中国和韩国的沙尘天气过程统计分析特征
        8.1.2 北京和首尔沙尘天气传输路径特征
        8.1.3 气溶胶指数分布对沙尘天气过程的演变特征
        8.1.4 韩国沙尘天气持续的大气环流模型及个例诊断分析
        8.1.5 气溶胶光学厚度资料在环境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8.1.6 北京和安眠大气气溶胶物理特征对比
    8.2 本研究的新意
    8.3 展望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2000年4月6日辽宁大风扬沙天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低能见度天气的多地基遥感设备探测及关键问题研究[D]. 明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2]西北地区不同季节沙尘天气的数值模拟与沙尘气溶胶的输送及来源[D]. 彭路. 兰州大学, 2020(01)
  • [3]东亚沙尘源区土地利用类型的遥感分析[D]. 池梦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2019年4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 周晓敏,张涛. 气象, 2019(07)
  • [5]低空风切变的激光雷达回波特征及识别方法初探[D]. 王雨歌.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019(05)
  • [6]2018年4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 毛旭,张涛. 气象, 2018(07)
  • [7]基于风廓线雷达的沙尘暴和降水过程探测分析[D]. 王敏仲. 兰州大学, 2014(03)
  • [8]京津冀地区沙尘活动及其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D]. 李正涛. 河北师范大学, 2013(10)
  • [9]水平螺旋度在沙尘暴预报中的应用[J]. 李岩瑛,张强. 气象学报, 2012(01)
  • [10]中国和韩国沙尘天气过程与气溶胶物理特性对比研究[D]. 金正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8(10)

标签:;  ;  ;  ;  ;  

2000年4月6日辽宁省大风吹沙天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