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缺失的法律思考

信用缺失的法律思考

一、对信用缺失的法律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曾莹[1](2020)在《失信联合惩戒的行政法思考》文中认为失信联合惩戒是在构建诚信社会的长远设想下,依托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通过覆盖全国的惩戒机制,使失信主体受到多部门、多领域、多措施联合限制的制度设计。失信联合惩戒在诚实守信的道德传统与法律原则的指引下,已逐步演变为最具威慑力的治理手段之一。该机制发挥着确保失信惩治效率、提升公众信用意识、形成社会共治等制度功能。由于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依据、完备的程序设置,失信联合惩戒在适用中存在诸多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必须受到法治原则的约束。通过失信联合惩戒的法律依据、适用原则、行政程序、救济途径以及守信激励等制度设计,使其在行政法规制的框架下有效运行,以充分发挥失信联合惩戒的全部功效。

丁仕太[2](2019)在《E银行中小企业抵押贷款违约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抵押担保作为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重要手段,一直备受关注,尤其对信用缺失、报表不规范、破产率高的中小企业而言,第一还款来源不稳定,抵押担保便成为商业银行防范违约风险的有力法宝。2016年起,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周期又适逢金融去杠杆、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叠加,抵押担保不再是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有力屏障,中小企业违约频频发生,在这种大背景下,贷款违约风险又受哪些因素显着影响呢?为了研究中小企业抵押贷款违约因素,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选取E商业银行四川地区中小企业抵押贷款业务作为研究样本,将中小企业抵押贷款业务数据分成违约与非违约两个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然后采用Logistic模型对筛选出的有效样本从企业注册资本、企业规模、是否有进出口资格、是否集团、是否有董事会、经营场地所有权、是否有对外担保、法人与实际控制人是否一致、审批抵押率等多个维度对影响中小企业抵押贷款违约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和模型验证。最后得出的研究结论为:企业规模对中小企业抵押贷款违约具有显着影响,中型企业违约概率高于小型企业违约概率;是否有董事会对中小企业抵押贷款违约具有显着影响,有董事会中小企业违约概率高于没有董事会的中小企业的违约概率;是否涉及房地产对中小企业抵押贷款违约具有显着影响,不涉及房地产业务的中小企业违约概率高于涉及房地产业务的中小企业违约概率;是否拆分贷款对中小企业抵押贷款违约具有显着影响,拆分贷款中小企业的违约概率高于不存在拆分贷款中小企业的违约概率;是否有对外担保在10%水平下显着,但是法人与实际控制人是否一致、注册资本、是否有进出口资格、是否集团、经营场地所有权情况、审批抵制押率等因素均不显着。最后,笔者根据研究结果,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一些对应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李珊珊[3](2019)在《马克思信用理论及其对我国政府信用体系建设的启示》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熟人社会”正在转变为“陌生人社会”。日益频繁而多样的交往和交换关系更多地是在陌生人之间展开的,因而对人们间的信任、社会信用、政府信用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的信用制度、社会信用体系、政府信用体系等还处在建设过程中,还不能充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因而现实中失信现象时有发生、信用缺失行为屡见不鲜,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如果任其发展,将会给社会治理、甚至整个国家治理带来极大挑战和风险。因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备受关注的重大时代课题。而政府信用又是所有信用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现代经济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追求和实现美好生活全都离不开完善的政府信用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快推进我国政府信用体系建设已经迫在眉睫,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结合实际的层面思考解决之策。马克思信用理论,是在批判资产阶级信用思想基础上产生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关于银行信用、商业信用以及信用制度的二重性等理论,对后世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对当前我们正在探索完善的我国政府信用体系建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价值。但是,从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看,无论是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实践应用领域,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都远远不够。就理论研究而言,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大拓展空间;就实践应用来说,不仅非常有限,而且也很不系统。本文正是着眼于此,通过梳理文献,对马克思的信用理论进行提炼概括,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探讨它对我们府信用体系建设的现实启示。本文除导论外,正文分为三部分。导言阐述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部分阐述了马克思信用理论的思想来源、形成过程及主要内容。首先,论文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信用思想是马克思信用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正是在反思和批判高利贷信用和资产阶级信用思想的基础上,经历了思想观点萌生、核心概念产生、理论基本形成三个阶段,马克思信用思想得以形成。在此基础上,论文着重从概念、形式、作用三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信用理论的内容。马克思将信用定义为“贷和借的运动”,主要论述了私信用、公共信用和国际信用三种信用形式,并认为信用具有二重性,既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种种消极影响。第二部分着重分析我国政府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制约因素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论文在辨析信用概念基础上阐述了政府信用的三层内涵,指出政府信用体系建设主要包括政府实施管理的信用、政府进行服务的信用以及政府信用的监督测评等三个方面。其次,论文梳理了我国政府信用体系建设从萌芽、起步到发展、完善的历史进程,其现状表现为虽然成就喜人,但也存在公共政策不完善、市场监管不当、信息不公开、执法混乱等问题。再次,论文着重从主体、体制、系统性、制度和监管五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国政府信用体系建设的制约因素。最后指出,我国政府信用体系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提升全民信用意识、完善政府信用评价体系、完善法治保障和健全政府信用制度体制等。第三部分着重探讨了马克思信用理论对我国政府信用体系建设的启示,提出了“四位一体”推进我国政府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即以提升政府公信力为宗旨、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基础、以降低信用风险为手段和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为目的。具体来说,一是要坚持依法行政、实行政务公开、加强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加强社会管理以提升政府公信力;二是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技术创新、坚持党的领导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三是要建立健全信用法律制度、完善征信法律制度、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开展信用道德教育以降低信用风险;四是要完善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平台、加强行业监管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许圣举[4](2019)在《失信惩戒法律制度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是信用社会,信用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近年来我国失信现象却十分普遍,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阻碍,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从个人到企业再到社会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信用缺失状况,只依靠道德规范约束人们的内心活动已经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失信惩戒法律制度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保障环节,不仅能够对失信现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惩罚与打击,而且能够有效防范失信行为的再次产生,这对于重建信用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为了维持社会信用关系的稳定,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失信惩戒法律制度亟待构建。本文共分为五部分对失信惩戒法律制度构建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失信惩戒法律制度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该部分首先对信用缺失和失信惩戒进行简单的介绍,其次重点从法理角度并结合相关案例对失信惩戒法律制度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一定的分析。第三部分是对失信惩戒法律制度构建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难题进行论述,分析该法律制度在构建过程中将会面临的困境与障碍,从而引发对于该法律制度构建的框架与解决思路的思考。第四部分是介绍和梳理美国、德国与日本在征信工作和失信惩戒制度建设方面的做法,予以比较并总结其先进经验,以寻求对我国失信惩戒法律制度构建的启迪。第五部分则是在结合上文论证的基础上,针对失信惩戒法律制度构建存在的难题,通过国外相关制度的对比分析,提出符合现实国情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失信惩戒法律制度的构建思路:确定失信惩戒的法律依据;明晰失信者的法律责任;完善失信惩戒系统与平台的建设;健全隐私保护和信用救济。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失信惩戒法律制度构建进行论述与研究,能够有效地对失信主体进行打击与惩戒,从而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所裨益。

施婼涵[5](2016)在《“资源诅咒”视角下F县信用缺失问题研究 ——基于治理网络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信用关系是人们对长远利益的一个预期,规范的个人行为便是达到这一预期的必要法则。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信用缺失的问题成了各界人士关注的重点,人们在无法兑现承诺之后,不仅破坏自己良好信用记录,也损坏了健康有序的社会制度。社会进步,各界各阶层的组织关系却越发显得脆弱,传统落后的管治方法早已无法适应多元发展的经济社会体系,这就要求国家管理方法和防治理论、制裁手段跟上时代的步伐,并且以往的经验表明,任何一种单一纯粹的模式都不可能长期有效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信用治理的环境变化无常,尽管国家、各级政府、各社会组织都在信用体系建设问题上下功夫,也取得了些许成绩,但是在研究信用缺失的原因、信用缺失的治理对策时,过于笼统,没有细化,碍于权势,没有做到法律及信用面前人人平等,方法低级,没有实现系统的治理网络模式,实际上,在公共管理领域,政府机关以外的非营利性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早已承担了公共管理和治理的重要角色,充分调动各组织和权力关系之间的积极性,形成信用问题的治理网络,并通过相关确立相关的的制度规范条例,保证治理网络的协调工作,再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提出治理方案,着重强调发展新信息技术下的治理网络平台,同时兼顾参与者核心组织,决策机构,共同目标的建立和维护,治理网络本身就是全方位、全主体的模式,它的运用是信用体系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本文以F县的“资源诅咒”为视角,概括分析资源大县中的特产资源和煤炭资源在当地十年时间产生的经济效益,通过调查各个煤矿井口的煤炭开采种类、安全设施配置、经营证照等基本信息,了解“资源诅咒”为什么会给媒体企业带来无法生存的经济问题,对于“成也资源、败也资源”的资源型经济县城发作的信用缺失问题,与主流产业的地位、群众的意识、政府及法律的监管密切关联,失信问题典型暴露在信用借贷渠道,银行信贷、民间借贷、小额贷款公司都曾代表着F县信用关系的流通,通过银行年度报表、民间借贷流动资金的调查统计,并分析相关融资案例,了解银行信贷、民间融资与信用问题的关系,得知群众的富余金钱大部分用于借贷,以致于资源诅咒一开始就直接影响信用关系的继续,根据资源县城的政府应对信用缺失问题的策略到实施,办法到效果,手段到影响,以及社会自发形成解决信用危机的方式做问卷调查,发现政府治理信用缺失问题的不足之处,信用问题纠纷的解决落实不到位,只注重大额信用关系的处理,忽视市场纵向和横向治理网络的协调共进。国家职能部门与社会成员间的关系日渐松散,已不足维护经济管理的有序发展,参照网络治理的结构特点,将国家政府、信用监管机构、非正式组织(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组织)、社会群体中的网民组建成治理网络,明确了期间关系的复杂性,必须制定相应的规范条例来约束各参与者的行为,还需确定核心的主导机构,对资源型经济中爆发的信用问题进行决策性引导治理,新时期治理信用缺失问题构建治理网络,一方面,扩大治理的范围,快速融入社会资源,提高信用缺失问题治理的效率;另一方面,增加了治理的透明度,依法治理,使百姓信服,也鞭策着信用不良者的行为举止。不仅横向扩充治理网络的参与数量,还要通过第三方网络平台的搭建,提高治理的效率。本论的治理网络以资源诅咒、信用理论为研究基础,认识分析信用缺失问题频发的原因,根据调查的情况逐一制定治理策略,在核心组织的引导下,实现各组织的共同参与、共同治理。

林平[6](2011)在《大学生信用教育与信用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所得的定量资料,在分析了学生对教育领域里的信用状况及信用缺失的看法,以及学生本身的信用状况评价的基础上,总结得出了学生对高校信用教育开展和评价体系构建的改进建议。通过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地域学生具体情况的分析,发现高年级大学生的信用意识低于低年级大学生,并且高年级学生对高校信用教育的参与意识也相对欠缺;男生对信用意识的重视程度不及女生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后高校信用教育的开展和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

张爽[7](2009)在《转型期中国企业信用缺失及其治理研究》文中指出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基本步入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轨道,市场机制逐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信用交易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基本交易方式。然而,由于经济转型中多种因素长期积聚作用的结果,中国目前正在进入企业信用问题的高发期。本文在对经济转型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转型期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表现和影响,对现阶段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现状进行了概括和梳理。从交易成本、市场融资风险和资源配置等多等角度对企业信用缺失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行了逐一分析。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产权结构多元化、决策主体分权化和多重制度规则并存等方面,分析了转型期企业信用缺失的制度环境。探讨了企业信用缺失的制度性成因,认为经济转型期信用秩序缺失、信用约束机制减弱、制度承诺不足等因素综合作用,是经济转型期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正式制度成因;同时,我国非正式信用制度变迁中,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道德理念、思维模式变革,规则的冲突与不确定,是转型期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非正式制度成因;此外,转型期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协调性减弱和约束软化也对信用体系的有效运行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运用了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转型期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经济主体的信用行为可以发现,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罚,提高企业失信成本,使企业的短期博弈失信成本远高于因此获得的收益,能促使企业倾向于长期博弈,减少企业失信行为。因此,构建企业信用缺失治理机制的设计需要从增加失信成本、加大守信收益,而使守信成为博弈方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出发,同时通过加大监管体系的建设,使得守信成为经济主体的自主选择。本文还对企业信用建设进行了国际借鉴比较。分析了对以欧洲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信用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信用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行业协会信用模式的不同特点,从信用立法、信用监管、信用管理与服务、不良信用行为惩罚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中国信用模式设计与建设必须考虑现阶段经济和其它方面的制约因素,采用遵循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兼取发达国家的优点,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信用体系。最后,本文提出了对我国企业信用治理问题的总体设想。提出了构建企业信用治理的制度规范机制、健全企业信用治理的信息传递机制、强化企业信用治理的环境约束机制和完善企业信用治理的技术辅助机制的具体设计四方面治理对策。

张超豪[8](2008)在《政府与构建网络营销信用》文中研究表明现行的商业信用问题是阻碍网络营销发展的重要原因。理论和实践都表明,这需要一个好的制度安排,能够形成对选择信用的激励,对信用缺失行为惩罚的制度环境。政府是网络营销信用建设的主体,制定完善的网络营销信用法规制度是制度化发展成熟的一个标志。政府应在借鉴各国建立信用制度经验的基础上,把建立信用政府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任务。

许文蓓[9](2008)在《信用道德体系现状分析——江苏省银行信用道德体系个案调查研究报告》文中指出在社会信用道德体系中,银行的信用道德是联系社会、国家和个人信用的基石,在整个信用道德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全社会融资总量和全年净融资量中,通过银行信贷融资的比例分别高达80%以上。良好的银行信用道德体系是维护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的保证,也是社会信用道德体系完善的标志。本文以江苏省银行为个案,通过对当前信用道德体系现状的实证分析,发掘根源,提出加强与完善我国信用道德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刘志标[10](2007)在《转型期中国民营企业信用缺失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民营企业占了全国企业数量的一半以上,是最活跃的经济成分之一,但是,在目前的经济转型期,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它们却体现出许多信用缺失的表征,做出许多失信的行为。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民营企业信用缺失的影响因素,在理论上、实践中寻求改善这种现状的政策与措施就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在对民营企业信用缺失影响因素进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三个命题假说,即一是由固有文化产生而在动态变化的社会经济中促成中国民营企业阶段式时序性的信用缺失;二是由不确定性引发粘性预期的连锁效应导致中国民营企业信用缺失;三是由经济转轨中有序变化因素及无序变化因素导致中国民营企业信用缺失。论文并对命题假说进行了理论分析。论文通过非结构式访谈和结构式访谈编制成民营企业信用缺失影响因素的问卷,并选择珠海民营企业家商会的会员作为被试开展问卷调查,整理问卷调查结果,构建出民营企业信用缺失五因素模型,并对五因素模型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研究结果证实了论文所提出的三个命题假说,得出民营企业信用缺失主要是由于经济转型期民营企业预期不确定,法制建设与信用体系不健全,社会信用道德与民营企业信用文化较差,对民营企业失信惩罚不力、失信成本低,以及民营企业信用管理水平较低等五个因素所造成的。为了解决民营企业信用缺失的问题,促进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论文认为,应该强化社会信用文化的建设,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管理的微观基础,建立与健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现阶段,尤其应加快征信行业的发展,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激励约束与奖惩机制。

二、对信用缺失的法律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信用缺失的法律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失信联合惩戒的行政法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
第一章 失信联合惩戒的基本概述
    一、失信联合惩戒的相关内涵
        (一) 失信联合惩戒的定义
        (二) 失信联合惩戒的形式
        (三) 失信联合惩戒的主要特征
        (四) 失信联合惩戒的法律性质
    二、失信联合惩戒的制度功能
        (一) 确保失信惩治效率的提升
        (二) 增强公众的参与感与信用意识
        (三) 形成对信用行为的正向激励导向
        (四) 营造社会共治的信用建设格局
    三、失信联合惩戒的实践基础
        (一) 建设信用社会的紧迫要求
        (二) 传统的惩戒模式效果甚微
第二章 失信联合惩戒在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一、失信联合惩戒缺乏完善的法律规范支撑
        (一) 规范依据位阶过低
        (二) 法律条款存在越位
        (三) 失信范围过度泛化
    二、失信联合惩戒的适用存在不合理现象
        (一) 惩戒措施与目的不具有关联性
        (二) 惩戒手段违反必要性原则
        (三) 惩戒主体存在不公平对待
    三、失信联合惩戒的程序性设置不完备
第三章 失信联合惩戒的完善
    一、完善失信联合惩戒的相关规定
        (一) 厘定联合惩戒的适用范围
        (二) 明晰联合惩戒权的规范设定
    二、明确失信联合惩戒的适用
        (一) 联合惩戒应遵守不当联结禁止原则
        (二) 惩罚手段须遵循比例原则
    三、加强失信联合惩戒的程序规制
        (一) 保障相对人的知情权
        (二) 确保相对人的参与权
    四、拓宽失信联合惩戒的救济渠道
        (一) 异议处置、信息更正
        (二) 信用修复
        (三) 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五、强化守信激励的协同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E银行中小企业抵押贷款违约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小结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方法
第二章 商业银行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2.1 中小企业主要概念
        2.1.1 中小企业的概念
        2.1.2 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
        2.1.3 中小企业的特点
    2.2 抵押贷款及其主要特征
        2.2.1 抵押贷款的定义
        2.2.2 抵押贷款的主要特征
    2.3 信用风险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2.3.1 信用风险的概念
        2.3.2 信用风险的分类
        2.3.3 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
    2.4 违约的定义及认定标准
        2.4.1 违约的定义
        2.4.2 违约认定标准
    2.5 违约风险的识别与预测
        2.5.1 财务因素分析
        2.5.2 非财务因素分析
        2.5.3 其他因素分析
        2.5.4 抵押物分析
    2.6 本章总结
第三章 E银行中小企业抵押贷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中小企业抵押贷款现状
        3.1.1 中小企业的地位和重要性
        3.1.2 中小企业融资与银企关系发展特征
        3.1.3 E银行中小企业抵押贷款现状分析
    3.2 E银行中小企业抵押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不动产抵押贷款存在的问题
        3.2.2 动产抵押贷款存在的问题
    3.3 本章总结
第四章 E银行中小企业抵押贷款违约因素的描述分析
    4.1 背景分析
    4.2 样本选取
    4.3 变量设定与样本描述
        4.3.1 因变量
        4.3.2 自变量
    4.4 差异性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E银行中小企业抵押贷款违约因素模型验证
    5.1 模型介绍
    5.2 数据处理
        5.2.1 样本数据收集
        5.2.2 样本数据的清洗
    5.3 样本变量设定
        5.3.1 因变量设定
        5.3.2 自变量设定
    5.4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5 小结
第六章 中小企业抵押贷款违约风险防控策略
    6.1 建立信用生态系统
    6.2 加强战略引导和调整
    6.3 加速推进金融科技应用
    6.4 引入信用担保和保险机制
    6.5 强化全流程风险管理
    6.6 中小企业要强化内部管理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贡献和结论
    7.2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7.3 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马克思信用理论及其对我国政府信用体系建设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选题背景
    0.2 研究现状综述
        0.2.1 关于马克思信用理论的研究现状
        0.2.2 关于我国政府信用体系建设的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
        0.3.1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0.3.2 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
        0.3.3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
    0.4 创新之处
        0.4.1 研究视角有新意
        0.4.2 观点和思路有新意
1 马克思信用理论的思想来源、形成过程及主要内容
    1.1 马克思信用理论的思想来源
        1.1.1 商品经济和商品关系的起源与发展
        1.1.2 传统社会基于高利贷借贷实践产生的信用思想
        1.1.3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信用思想
    1.2 马克思信用理论的形成过程
        1.2.1 思想观点萌生阶段
        1.2.2 核心概念产生阶段
        1.2.3 理论基本形成阶段
    1.3 马克思信用理论的主要内容
        1.3.1 信用概念的界定
        1.3.2 信用的基本形式
        1.3.3 信用的双重作用
2 我国政府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制约因素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政府信用与政府信用体系建设概述
        2.1.1 政府信用的含义
        2.1.2 政府信用体系建设
    2.2 我国政府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和现状
        2.2.1 我国政府信用体系建设的历史进程
        2.2.2 我国政府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概述
    2.3 我国政府信用体系建设的制约因素
        2.3.1 从信用主体看:政府信用制度不健全、群众信用意识缺乏
        2.3.2 从信用体制看:政府职能超载、信用范围过大
        2.3.3 从信用系统性看:信息不对称、公众参与不充足
        2.3.4 从信用制度看: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环境待优化
        2.3.5 从信用监管看:权力约束乏力、失信追究难
    2.4 我国政府信用体系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2.4.1 提升全民信用意识
        2.4.2 建立健全政府信用制度、体制和机制
        2.4.3 完善政府信用体系的法治保障
        2.4.4 建立和完善政府信用评价体系
3 马克思信用理论对我国政府信用体系建设的启示
    3.1 以提高政府公信力为宗旨推进我国政府信用体系建设
        3.1.1 坚持依法行政以提高政府公信力
        3.1.2 实行政务公开以提高政府公信力
        3.1.3 加强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以提高政府公信力
        3.1.4 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提高政府公信力
    3.2 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基础推进我国政府信用体系建设
        3.2.1 全面深化改革以发展社会生产力
        3.2.2 大力推动科学技术创新以发展社会生产力
        3.2.3 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以发展社会生产力
    3.3 以降低信用风险为手段推进我国政府信用体系建设
        3.3.1 建立健全信用法律制度以降低信用风险
        3.3.2 完善征信法律制度体系以降低信用风险
        3.3.3 建立和完善失信惩戒机制以降低信用风险
        3.3.4 开展信用道德教育以降低信用风险
    3.4 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为目的推进我国政府信用体系建设
        3.4.1 完善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平台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3.4.2 加强行业监管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失信惩戒法律制度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文献检索情况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2 失信惩戒法律制度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 失信惩戒法律制度构建的必要性
        2.1.1 失信范围广且危害大
        2.1.2 道德规范存有不足
        2.1.3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需要
    2.2 失信惩戒法律制度构建的可行性
        2.2.1 道德与法律的共同价值取向
        2.2.2 信用实践取得的成效
3 失信惩戒法律制度构建亟待解决的难题
    3.1 失信惩戒的法律依据亟待确定
    3.2 失信者的法律责任亟待明晰
    3.3 失信惩戒系统与平台亟待完善
    3.4 隐私保护与信用救济亟待健全
4 国外关于失信惩戒的制度及启示
    4.1 美国的失信惩戒制度
    4.2 德国的失信惩戒制度
    4.3 日本的失信惩戒制度
    4.4 国外失信惩戒制度的比较与启示
5 失信惩戒法律制度构建难题的解决思路
    5.1 确定失信惩戒的法律依据
    5.2 明晰失信者的法律责任
    5.3 完善失信惩戒系统与平台的建设
    5.4 健全隐私保护和信用救济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5)“资源诅咒”视角下F县信用缺失问题研究 ——基于治理网络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简评国内外研究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 本项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失信问题的表现及原因
    2.1 理论阐释
        2.1.1 资源诅咒的定义
        2.1.2 信用理论的释义
        2.1.3 治理网络的精义
    2.2 “资源诅咒”下富源县信用往来的表现
        2.2.1 银行信贷往来的表现
        2.2.2 民间借贷往来的表现
    2.3 富源县信用缺失的原因
        2.3.1 “资源诅咒”演进的条件充足
        2.3.2 主导产业的地位动摇
        2.3.3 信用借贷中存在缺陷
        2.3.4 意识薄弱和监管滞后
第3章 “资源诅咒”下信用治理网络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制度,组建核心机构,确保治理网络的进行
    3.2 协调市场,进行产业转型,稳定经济基础
    3.3 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创建第三方治理平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资源诅咒”视角下富源县信用缺失情况调查问卷

(6)大学生信用教育与信用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二、统计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 教育领域里学生身边的信用状况及其对信用缺失的看法
    (二) 学生的信用意识状况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 研究结论
    (二) 相关建议

(7)转型期中国企业信用缺失及其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研究的意义
    0.3 研究的方法
    0.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0.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1 国内外文献综述
    1.1 国外文献综述
        1.1.1 国外关于信用缺失成因的研究
        1.1.2 国外关于信用缺失治理的研究
    1.2 国内文献综述
        1.2.1 国内关于信用缺失成因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信用缺失治理的研究
2 转型期中国企业信用缺失的表现及其影响
    2.1 经济转型及转型期企业信用关系的变化
        2.1.1 经济转型及其界定
        2.1.2 经济转型期企业信用关系的变化
    2.2 转型期中国企业信用缺失的表现
        2.2.1 企业商业信用缺失
        2.2.2 企业资金信用缺失
        2.2.3 企业商品信用缺失
    2.3 转型期中国企业信用缺失的影响
        2.3.1 对企业成本和赢利的影响
        2.3.2 对市场融资和风险的影响
        2.3.3 对资源配置和市场秩序的影响
3 转型期中国企业信用缺失的制度性成因分析
    3.1 传统经济条件下信用制度的特征
        3.1.1 传统经济体系与企业产权特征
        3.1.2 传统产权体系与企业信用特征
    3.2 转型期企业信用缺失的制度环境
        3.2.1 产权结构多元化
        3.2.2 决策主体分权化
        3.2.3 信用规则复杂化
    3.3 转型期企业信用缺失的正式制度成因
        3.3.1 制度规则变迁下的信用秩序机制缺失
        3.3.2 政策监管转换下的信用约束机制减弱
        3.3.3 制度承诺不足下的信用权威机制失效
    3.4 转型期企业信用缺失的非正式制度成因
        3.4.1 转型期企业非正式信用关系的环境演变
        3.4.2 转型期企业非正式信用关系的演变特点
        3.4.3 转型期企业非正式信用关系的分化与整合
    3.5 转型期企业信用缺失的制度问协调性成因
        3.5.1 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协调性降低
        3.5.2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双重软约束
4 转型期中国企业信用缺失的信息与监管因素分析
    4.1 信息结构因素的影响
        4.1.1 信息结构对企业信用行为的影响
        4.1.2 信息结构对企业行为影响的博弈分析
    4.2 监管激励因素的影响
        4.2.1 监管激励对企业行为影响的静态博弈
        4.2.2 监管激励对企业行为影响的动态博弈
5 企业信用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5.1 政府主导型信用制度模式
        5.1.1 政府主导模式的执行机构
        5.1.2 政府主导模式的监管体系
        5.1.3 政府主导模式的主要特点
    5.2 市场主导型信用制度模式
        5.2.1 市场主导模式的执行机构
        5.2.2 市场主导模式的法律体系
        5.2.3 市场主导模式的监管体系
    5.3 协会主导型信用制度模式
        5.3.1 协会主导模式的产生环境
        5.3.2 协会主导模式的运行体系
        5.3.3 协会主导模式的主要特点
    5.4 发达国家信用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5.4.1 发达国家信用制度的比较
        5.4.2 发达国家信用制度的借鉴
        5.4.3 发达国家信用制度的启示
6 转型期中国企业信用制度的总体构建
    6.1 构建激励约束机制
        6.1.1 完善产权制度激励
        6.1.2 强化法律体系约束
        6.1.3 加强政府治理效用
    6.2 健全信息传递机制
        6.2.1 建立适度的信用标准
        6.2.2 选择合理的征信模式
        6.2.3 完善评级与担保功能
        6.2.4 规范信用信息的管理
    6.3 强化环境约束机制
        6.3.1 推行行业保障约束
        6.3.2 引导舆论监督约束
        6.3.3 提高道德自律约束
        6.3.4 有效实现自身管理
    6.4 完善技术辅助机制
        6.4.1 开发智能辅助工具
        6.4.2 发挥市场技术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0)转型期中国民营企业信用缺失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4 论文框架及主要内容
    1.5 论文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与评价
    2.1 信用、民营企业信用与民营企业信用缺失
    2.2 民营企业信用缺失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
    2.3 民营企业信用缺失影响因素理论研究的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命题假说及其理论分析
    3.1 民营企业信用缺失影响因素命题假说
    3.2 民营企业信用缺失影响因素命题假说的理论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转型期民营企业信用缺失及其影响因素的基本评价
    4.1 转型期民营企业信用缺失的类型与特点
    4.2 转型期民营企业信用缺失影响因素的描述
    4.3 本章小结
5. 民营企业信用缺失影响因素的问卷测试及验证分析
    5.1 民营企业信用缺失影响因素问卷项目的收集和整理
    5.2 民营企业信用缺失影响因素问卷的测试与结果分析
    5.3 民营企业信用缺失影响因素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5.4 民营企业信用缺失影响因素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中国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6.1 构建中国民营企业信用管理模式
    6.2 强化社会信用文化基础建设
    6.3 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管理的微观基础
    6.4 建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6.5 加快征信行业的发展步
    6.6 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激励约束与奖惩机制
    6.7 本章小结
7. 结束语
    7.1 基本结论
    7.2 适用性和启示
    7.3 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致谢

四、对信用缺失的法律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失信联合惩戒的行政法思考[D]. 曾莹. 苏州大学, 2020(03)
  • [2]E银行中小企业抵押贷款违约因素的研究[D]. 丁仕太.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3]马克思信用理论及其对我国政府信用体系建设的启示[D]. 李珊珊.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2019(02)
  • [4]失信惩戒法律制度构建研究[D]. 许圣举.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5]“资源诅咒”视角下F县信用缺失问题研究 ——基于治理网络的分析[D]. 施婼涵.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6]大学生信用教育与信用评价体系研究[J]. 林平. 伦理学研究, 2011(02)
  • [7]转型期中国企业信用缺失及其治理研究[D]. 张爽. 辽宁大学, 2009(04)
  • [8]政府与构建网络营销信用[J]. 张超豪. 知识经济, 2008(06)
  • [9]信用道德体系现状分析——江苏省银行信用道德体系个案调查研究报告[J]. 许文蓓. 南京社会科学, 2008(01)
  • [10]转型期中国民营企业信用缺失影响因素研究[D]. 刘志标. 暨南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信用缺失的法律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