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刘家新[1](2021)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函数教学为例》文中指出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课是主渠道,在各学科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也责无旁贷。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的元素,使学科课程在育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践行课程思政的理论模型,即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优良品德和个性品质教育这四个维度,从这四个维度出发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之中,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当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的现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以初中函数教学为例,探索“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并进行实践和效果检验,提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方法与途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又能通过思政案例的呈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对于数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践行课程思政:学校要加强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领导,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实现课程思政资源和案例共享,保证课程思政的践行效果;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树立在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的教育信念,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并在教学各环节中落实。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赵时垒[3](2019)在《函数概念及其例习题的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函数概念是高中数学的内容之一,是高考必考知识点,地位不言而喻.高中函数概念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为抽象,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一定困难.高中数学有相当大一部分知识都和函数有关,学习好函数概念才能为今后打下基础.为了帮助年轻教师解决高中函数概念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笔者展开了高中函数概念及其例习题的教学研究.本研究着重探讨三个问题:1.函数概念的学习过程中易产生的错误和函数概念教学的难点研究;2.函数概念教学案例研究;3.函数概念例题和习题的教学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方式展开研究.首先,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和有关书籍,并根据自己需要收集的数据制作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其次,对教师和学生展开访谈调查,记录他们的回答,收集数据,吸取老教师的经验;接着,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整理对教师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结合其他教师的经验,对教材中的一些例习题做出分析评价,点明合适的教学方式;再者,对高中函数概念中的教学难点和教学策略进行归纳,并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案例中的优劣,提出改正的方法;最后,形成高中函数概念教学设计,并将教学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去,在课后结合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点评进行一些修改,形成高中函数概念教学的最终方案.通过以上五个研究步骤,笔者最终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其一,例习题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设计例习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题目典型、难度有别、讲解有方,既要考虑难度梯度,又要考虑讲解方法,教材中的题目都是好题,但是针对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二,函数概念的难点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对函数的符号的含义不清晰、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不透彻、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认识不到位.其三,高中函数概念的教学应该师生充分交流互动、学生动手探究概念、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引、板书结合多媒体共同教学,设计好例习题并进行恰当地讲解,习题给予学生必要的时间进行思考.其四,根据研究结果和教学实践结果,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和其他教师的指导,收集学生课后的反馈,进行调整,形成了最终的高中函数概念教学设计.
张蜀青[4](2019)在《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十年来,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改革进行了若干轮,从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到2017年的新课标,除了对教学知识版块进行了增减,还产生了各种教育理念.在教师群体中,则主要是基于教学形式的课堂教学改革.教育届有识之士提出数学教育应该是数学的再创造过程,我们也看到很多论文言必称弗莱登塔尔和“再创造”,但是什么是真正的数学再创造?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内涵解释和操作行为准则.本研究所提出的“问题驱动”是对弗莱登塔尔数学教育观的发展和丰富,是其“再创造”思想的具体化.它倡导教师借助数学史等深入了解知识内部,通过挖掘知识产生的背景,了解数学思想形成的过程,剖析其文化价值.具体实施过程则是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引发概念被创建或定理被发现的问题嵌入到情境中,实现问题驱动教学.本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文献综述新中国建国以来的中学数学教育改革,及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世界数学教育改革情况.根据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问题驱动的数学课堂教学理论.2.从数学教育的本质、数学教育的价值来详细阐述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指导思想,强调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重视思辨和直觉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数学教育除了体现学科价值还应该体现人文价值.3.深入阐述了“问题驱动”的内涵与外延,指出何为“真问题”和“真情境”,如何通过问题驱动实现数学的再创造.给出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解读.4.本研究在积累了近百篇教学设计基础上,通过三种课型的5个典型案例的教学设计进行对比评价,从多个角度用实际案例示范引领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实现问题驱动.5.总结了近四年的研究成果与不足,明确下一步研究的方向.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和导师一起建立了问题驱动的数学课堂教学理论并进行了实践.2.和导师一起建立了反映数学本质的简单易操作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3.提出了数学教育是数学的有限再创造的观点,丰富发展了弗莱登塔尔的再创造理论.4.大、中学教师以及教研员长期扎根一线教学,通过教学研讨形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崭新合作模式,使理论研究落到实处,也使课堂教学有章法可循,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教育研究水平.本研究通过行动研究形成一套有效可行的实现数学再创造的理论,一方面落实“四基”和“四能”,一方面探索出一条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寻找平衡点的道路.本研究已在高中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
许玉琴[5](2018)在《高中向量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向量理论具有深刻的数学内涵、丰富的物理背景。向量既是代数研究对象,也是几何研究对象,是沟通几何和代数的桥梁。向量是近代数学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其他数学领域问题的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向量进入中学数学已有十几年,目前高中各学校学生对向量的学习情况如何?学习过程中遇到哪些麻烦?教师在向量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有哪些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入调查研究。尤其是在颁布新的课程标准,进行新的课程改革的今天,向量在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教育价值都需要我们重新进行探讨。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归纳了近几年来在向量教学方面的科研成果,对比了新旧《标准》对向量的要求,阐述了向量在数学新课程中的价值。为了了解目前平面向量和空间向量的教学情况,笔者通过测试卷和调查问卷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高中生在平面向量的学习上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对平面向量的相关概念理解不清;2.对平面向量的运算掌握不牢;3.对平面向量三种语言的转化能力不强;4.对向量的学习兴趣大,但后续学习效果不佳;5.对向量的学习过程偏机械,较被动;6.对向量的应用意识不强。在空间向量的学习上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更倾向使用向量法来解决立体几何中的度量问题,学使用综合法来解决立体几何中的证明问题;2.学生学习空间向量前后对立体几何的难度认识有明显差异;3.学生对向量法的认同程度高;4.学生使用向量法和综合法解题的正确率差别不大;5.学生对向量法的认识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向量今后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再探讨。主要总结了以下几条教学策略:1.研读新《标准》,准确把握新课标的新要求;2.加强对向量概念的教学;3.挖掘向量运算实质,建立运算模型;4.重视思想方法的渗透;5.强调向量的应用价值;6.营造师生共同探究的课堂氛围。最后提出了一些向量教材编写建议。希望可以对向量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以期能够促进学生对向量的理解,强化对向量知识的运用。
胡扬洋[6](2018)在《高中物理教科书编写呈现科学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新高考改革以及课程改革相继成为热点和难点。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涉入深水区,教科书研究、教师教育改革逐渐成为焦点。现实中,教师群体包括物理等各学科教学的思想则一直以来缺乏进展和突破。改进这一现实需要找寻良好的契机和杠杆,教科书编写研究以及科学方法这一范畴有可能成为一个具有优势的选择。在当下,高中物理教科书编写呈现科学方法的研究亦具有鲜明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第1章引言部分从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方面对整个研究给予界定。第2章研究综述选用了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分别对我国物理科学方法教学的思想史、我国物理教材编写与教材分析的思想史、思想史视角的汇交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并综述了教科书框架与内容呈现的研究。第3章发掘并归纳了思想与现实中科学方法教育的观念与实践疑难,主要存在文化视域下的科学方法“有无”之争、我国科学方法教育的“显隐”之争以及科学方法教学的实践之困等三个方面。第4章对中外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比较,首先确定了教科书的选取及其分析标准,进而分别梳理了我国教科书与欧美教科素呈现科学方法的特征,最后归纳了相应的启示。具体的研究共分为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理论研究、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编写研究以及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效果研究三个子研究。研究规划试图通过思想史、文本分析、叙事分析等研究方法,找到既切合我国物理教师群体理解物理教学的实际,又具有鲜明实践特征,且具备良好学理依据的理论系统和实践范例。研究Ⅰ共包括第5章和第6章。首先试图确定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基本理论,在关于“科学方法”的历史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科学方法的历史内涵、哲学内涵以及在教科书中呈现时的教育内涵;其次,研究探讨了科学方法与物理学科之间关系模式的一种理论;第三,探讨了教科书文本书写的理论;最后,在相应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概念界定。基于理论研究的成果,研究建构了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类属的三维空间模型,并在这一分类框架下探讨了不同类属科学方法的内涵、特性及其功能。研究Ⅱ共包括第7章~第12章。首先,在科学方法类属三维空间的框架下,确定了高中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内容为物理学科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其次,论述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三种篇章形式以及呈现科学方法的三种陈述模式;第三,基于呈现内容与呈现形式的确定,制定了人教版新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方案;最后,基于方案,给出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单设专节”、“系统置入”以及“部分重构”的编写案例。研究Ⅲ为第13章。为检验呈现科学方法的效果,研究首先系统地探讨了呈现效果检验的方法论并进行了设计,共包括呈现科学方法对教师教学设计的影响、呈现科学方法对学生阅读教科书的影响以及呈现科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三个维度。第14章总结了研究结论并进行了综合讨论。结论认为科学方法相关理论建构体现出基本的合理性以及实践可用性,呈现科学方法的编写范例具有良好的范例价值,且呈现效果在教科书应用中得到了多维度的体现。
田仕芹[7](2017)在《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高等数学课程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理工、农、林、医、经管等学科的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和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目前,高等数学教材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不够紧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照本宣科、知识本位、预定程序、自导自演等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初等数学思维向高等数学思维的转变困难、学习方法与策略不当等问题。综观国内外对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已有研究大多以传统的课程和教学理论为指导,对解决当前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许多矛盾,有一定的局限性;定性的研究多于定量的研究,在定量研究方面,对高等数学课程现状缺乏有针对性的调查统计数据;对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有待深入和细化。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在有机、整合思维框架下构建一种超越现代性的世界观,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学家关注课程理解和课程对人心灵的启迪与解放,倡导课程的开放性、多元性、过程性,有力地推动了现代课程理念的变革与创新。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与教育思想虽不能为高等数学课程提供具体的模式,但是它可以促使高等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反思和自我批判,获得对高等数学教学实践的深层次理解,化高等数学课程的现实困惑为课程新进步的实际开端。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可概括为:(一)教育要培养文化与专门知识兼备的人才,提倡课程目标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结合。(二)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倡导复杂性思维和一切有利于催生建设性后现代教育世界的思维方式。(三)强调教育过程必须保持有张力的节奏,经验在师生对话性交互作用中转变,意义在阐释与理解中建构,能力在回归性反思中发展,教师应成为有责任和智慧的舞伴和导师。(四)将课程理解为达成个体经验转变的过程,倡导用“自组织”作为基本假设设计非线性的开放性课程,强调评价应成为共同背景之中以转变为目的的协调过程。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观察法、比较法、调查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高等数学课程大纲、教材、教师、学生的调查,分析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调查发现,高等数学课程目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同院校或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目标趋同、高等数学课程目标过于宽泛、重预设轻生成、重知识轻情感、表述不清。高等数学课程内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数学理论与数学应用比例失调、重数学知识而轻数学思想方法、缺乏与相关专业课程的融合、呈现形式单一。高等数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拘泥于课本知识、教学过程缺乏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高等数学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方式、主体和内容单一,缺乏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反馈。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高等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偏失、外部需求在高等数学教育领域的反映具有滞后性、教师的观念更新缓慢。针对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探讨高等数学课程的改进策略。一是设计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的多元化高等数学课程目标。二是构建KTAC一体化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体系(K-数学知识、T-数学思想、A-数学应用、C-数学文化)。三是开展过程教学,主要包括促进高等数学教学系统的自组织性,在节奏性对话教学中发展学生智慧,在展现数学思维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四是实施多元动态评价,学生参与评价,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素质,注重过程评价。五是教师树立过程教育理念,通过反思转变观念,借助研究提升经验。基于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与教育思想对高等数学课程问题与改进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高等数学课程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又有助于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的深入和细化,同时为指导和改善高等数学教学实践提供借鉴,为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具体落实提供一定参考,促进高等数学与学科教学的有效对接、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发展。
徐建星[8](2011)在《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GX实验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初中数学教改实验”的简称(“G”、“X”分别为“高效”一词的汉语拼音Gao Xiao的首字母),是陈重穆先生、宋乃庆教授于1992年正式提出并实施,以“减负提质”为核心,旨在通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师生负担、提升学生能力与素质,是一项融教育思想、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为一体的综合性数学教学改革实验。GX实验教学原则的“32字诀”是:积极前进,循环上升;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开门见山,适当集中;先做后说,师生共作。它是GX实验的基本理念,其中“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等观念已渗透到数学教育中,影响广泛。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否则“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减负提质要落实到中小学各科的课程与教学中,但反思当下课程改革中存在的师生负担过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等现象,更有必要对GX实验的教学原则进行传承与挖掘。数学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一系列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这些改革构成了数学学科教育的发展史,在数学教学的历史长河中,不是今天的教学创造了教学的历史,而是教学的历史造就着今天的教学。教学的传统与历史远比我们所能认识的要丰富、深厚与完整,它们是先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的智慧累积,是人类教学发展的“源”与“流”。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人们对数学课程改革理解的偏见或缺失,课堂教学改革出现的简单与重复等一系列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遗忘了以前许多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经验,割裂了数学教学改革的历史,不前返教学改革的历史就失去了继承传统的阶梯,没有“源”与“流”的改革与发展将会迷失正确的路向。本研究主要在素质教育视域下,审视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以期在当下教育背景下挖掘与激活GX实验的教学原则,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同时也反思GX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过程中主要以GX实验教学原则的集中体现——“GX32字诀”为研究基点与核心,具体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学、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教育改革涵盖的教育理论与改革理论二个维度上,结合数学课程改革中存在的相关教学问题展开研究。除导言、文献综述与结语外,论文还有6章,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第3、4、5、6章,主要参照教育改革的阶段性理论框架,把GX实验教学原则的发展历程划分为酝酿、启动、实施、提升四个阶段。对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研究,首先梳理本阶段中影响改革的因素,力图把GX实验教学原则的发展置于当时的背景下进行思考,然后根据教育改革的两大构成要素:教育理论——改什么的问题;改革理论——如何改的问题。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在教育理论维度上的分析,主要在当代素质教育视域下,本源性的梳理每一个发展阶段GX实验教学原则的内涵与特征,阐述了在每一个阶段GX实验教学原则是什么;其次,在改革理论维度上的分析,主要在GX实验教学原则构思、启动、实施与提升的历程中,窥视其改革实践的策略与方法。基于两个维度的分析,系统探讨了GX实验教学原则由散到聚,由教材到教法,再到教材与教法融合于一体的教学改革实验的内涵及其实践的方法策略。通过教学改革事件的衔接,还原了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从数学观、数学教学观、数学学习观等角度系统梳理了GX实验教学原则的整体概貌。第二个部分为第7章,主要对GX实验作一个方法上的考量。由于GX实验是一项数学的教学实验,因此把讨论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把GX实验置于数学教育研究的范式下来思考,从GX实验的发展路径来看,GX实验属于经验的——科学家的研究传统。从GX实验教学原则构建的路向来分析,GX实验属于数学——归纳的研究范式:二是把GX实验置于教学实验的视角下来审视,GX实验是一项自然教学环境下的准实验,通过其改革事件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GX实验的实验假设、实验变量、实验评价等。并试图回答人们对GX实验科学性、方法论上的追问。第三部分为第8章,主要根据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启示当下的数学课程改革要认识数学形式化谱系,构建学校数学的知识体系;切实物化理念,构建易于师生操作的一体化课程资源;高效课堂释放课外,突破减负提质的现实困境;加强教师培训的“数学化”,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等。反思认为GX实验教学原则的研究要进一步提高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水平,加强对GX实验教学原则的传播与发展。研究的拟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从改革史的角度,首次对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尽管对GX实验研究的硕博学位论文有十余篇,期刊论文有一百四十余篇,但这些主要是对GX实验教材编写、教学效果、学习策略等某一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缺少整体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弥补了这一缺失;二是研究中采用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结合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大量的改革史料从质与量两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按教学理论与改革理论两个维度,通过改革事件的续接,对GX实验教学原则的发展进行全景式的发展性透视;三是通过对GX实验教学原则的历史挖掘,为数学教学改革史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增添了一份素材,为当下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当然,研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如对GX实验研究史料的挖掘还不是很全面,对GX实验史料的理论提炼还有待提高,如何进一步继承与深化GX实验教学原则的内涵与特色,当下GX实验如何再发展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也是以后将继续探讨的问题。
王怀友[9](2008)在《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取向》文中指出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论述了在高职数学的教学中应侧重的几个问题:抓好概念教学,以使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打好学习数学的基础;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要突出数学的应用性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体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也要兼顾各专业的特点和需求,适当取舍。
王凌云[10](2008)在《论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应该突出的几个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教学实践,论述了在高职数学的教学中应突出的几个问题:抓好概念教学,以使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打好学习数学的基础;同时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要突出数学的应用性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高等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等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函数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4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1.5 论文结构 |
2 文献综述、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2 核心概念界定 |
2.3 理论基础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假设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4 研究实施过程 |
3.5 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4 调查研究 |
4.1 问卷调查 |
4.2 教师访谈 |
4.3 践行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
5 教学设计 |
5.1 设计依据 |
5.2 框架与切入点 |
5.3 教学设计示例 |
6 教学实践 |
6.1 示例:“二次函数”第一节的第一课时 |
6.2 评析 |
6.3 效果对比分析 |
7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建议 |
7.3 研究不足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初中数学教学中课程思政践行现状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2:学生测试题(以二次函数为例) |
附录3:“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5:教师访谈示例 |
致谢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3)函数概念及其例习题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必要性与意义 |
1.3.1 研究的必要性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过程 |
1.5 论文结构 |
2 文献综述与研究基础 |
2.1 函数概念的演变与发展 |
2.2 函数概念教学研究现状 |
2.2.1 国外函数教学的相关研究现状 |
2.2.2 国内函数教学的相关研究现状 |
2.3 已有研究的进一步分析 |
2.4 理论基础 |
2.4.1 利用APOS理论指导函数概念教学 |
2.4.2 发现学习理论 |
2.4.3 有意义学习理论 |
2.4.4 脚手架理论 |
3 高中函数概念的教学现状与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
3.1 调查的对象 |
3.2 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问卷调查 |
3.2.1 对教师的访谈问卷编制 |
3.2.2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编制 |
3.3 对教师的访谈结果分析 |
3.3.1 如何处理函数内容 |
3.3.2 如何进行函数概念的教学 |
3.3.3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
3.3.4 例习题的设计和讲解应注意哪些要点 |
3.4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4.1 学生对函数概念的观点 |
3.4.2 学习难点和错因分析 |
3.5 函数概念的教学现状与学生学习情况总结 |
4 教学过程中例题和习题的分析与研究 |
4.1 例题和习题的作用 |
4.2 例题和习题的选取和讲解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
4.2.1 对例习题的基本认识 |
4.2.2 例题和习题设计的原则 |
4.2.3 例题和习题的讲解 |
4.3 教师对课本上例习题的教学分析 |
4.4 学生对例习题的看法 |
4.5 教材部分例习题的分析与评价 |
4.6 小结 |
5 函数概念教学研究 |
5.1 函数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
5.2 教学目标分析 |
5.2.1 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求 |
5.2.2 把握课标要求的几个注意要点 |
5.3 教材内容分析 |
5.4 函数概念的教学 |
5.4.1 函数概念教学的策略 |
5.4.2 函数概念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
5.4.3 利用APOS理论指导函数概念的教学 |
5.4.4 函数概念的教学案例分析 |
5.5 函数概念教学设计与实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4)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1.2.1 新中国中学数学教育研究发展概述 |
1.2.2 国外当代中学数学教育改革历程 |
1.2.3 我国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与问题驱动教学设计相关的研究综述 |
1.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3.3 研究的意义 |
1.3.4 研究的目的 |
1.3.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理论 |
2.1 何为数学的再创造? |
2.2 何为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 |
2.3 如何实现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 |
2.4 我们应该教什么样的数学 |
2.4.1 思辨、演绎、算法并重的数学课堂教学 |
2.4.2 培养直觉能力的数学教学 |
第三章 从数学教育的本质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核心要素 |
3.1 数学教育的本质 |
3.1.1 数学的本质 |
3.1.2 数学教育的本质 |
3.2 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核心要素 |
3.3 案例分析 |
3.4 体现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的教学评价量表 |
第四章 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
4.1 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 |
4.1.1 概念课案例1 |
4.1.2 概念课案例2 |
4.1.3 概念课案例3 |
4.2 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原理课教学 |
4.2.1 原理课案例1 |
4.2.2 原理课案例2 |
4.3 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解题课教学 |
4.3.1 问题驱动的习题课教学设计 |
4.3.2 教学评析 |
第五章 反思与展望 |
5.1 研究成果 |
5.1.1 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对学生数学价值观念的改变 |
5.1.2 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影响 |
5.1.3 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对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
5.1.4 开创了一线教学实践者和理论研究工作者的合作新模式 |
5.1.5 研究的不足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5)高中向量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向量教与学的已有研究 |
2.2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向量内容的要求 |
2.2.1 对比新旧《标准》对向量内容的要求 |
2.2.2 新《标准》对向量的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 |
2.3 高中生学习向量知识的重要性 |
2.3.1 学习向量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 |
2.3.2 学习向量有助于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
2.3.3 学习向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
2.3.4 学习向量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
2.3.5 学习向量有助于学生从初等数学过渡到高等数学 |
3.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3.2 研究工具的生成 |
3.3 研究过程的实施 |
4. 向量教学情况的数据分析 |
4.1 平面向量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 |
4.1.1 平面向量测试卷的数据分析 |
4.1.2 平面向量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
4.2 关于空间向量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 |
4.2.1 空面向量测试卷的数据分析 |
4.2.2 空面向量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
4.3 关于向量教学现状的分析 |
5. 向量的教学策略与教材编写建议 |
5.1 向量的教学策略 |
5.1.1 研读新《标准》,准确把握新课标的新要求 |
5.1.2 加强对向量概念的教学 |
5.1.3 挖掘向量运算实质,建立运算模型 |
5.1.4 重视思想方法的渗透 |
5.1.5 强调向量的应用价值 |
5.1.6 营造师生共同探究的课堂氛围 |
5.2 向量的教材编写建议 |
6. 结束语 |
附录1 平面向量测试卷 |
附录2 平面向量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3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测试卷 |
附录4 高中生对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高中物理教科书编写呈现科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设计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1.6 核心概念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科学方法教育的基础研究 |
2.2 我国物理科学方法教学的思想史 |
2.3 我国物理教材编写与教材分析的思想史 |
2.4 思想史视角的汇交 |
2.5 教科书框架与内容呈现的研究 |
第3章 科学方法教育的观念与实践疑难 |
3.1 文化视域下的科学方法“有无”之争 |
3.2 我国科学方法教育的“显隐”之争 |
3.3 科学方法教学的实践之困 |
第4章 中外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现状研究 |
4.1 教科书的选取及其分析标准 |
4.2 我国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特征 |
4.3 欧美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特征 |
4.4 对比与启示 |
研究Ⅰ: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理论研究 |
第5章 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基本理论 |
5.1“科学方法”的历史与反思 |
5.2“科学方法”在科学教育中的历史与反思 |
5.3 科学方法与物理学科的关系 |
5.4 教科书文本书写的理论探讨 |
第6章 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分类理论 |
6.1 科学方法类属的“逻辑”与“历史”维度 |
6.2 科学方法类属的“学科-思维”维度 |
6.3 科学方法类属的三维空间 |
6.4“科学实践”视域下的科学方法类属 |
研究Ⅱ: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编写研究 |
第7章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内容 |
7.1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内容的两类参照 |
7.2 三维空间理论下呈现科学方法的类群确定 |
7.3 科学方法内容厘定的原则 |
7.4 呈现内容Ⅰ:物理学科方法 |
7.5 呈现内容Ⅱ:科学思维方法 |
第8章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形式 |
8.1 呈现科学方法的篇章形式:专节/置入/重构 |
8.2 呈现科学方法的陈述模式:提示/分解/诠释 |
8.3 呈现科学方法的分解陈述 |
第9章 人教版新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方案 |
9.1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原则 |
9.2 对样章的意见征集与反馈 |
9.3 呈现科学方法的整体规划 |
第10章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单设专节”的编写 |
10.1 专节“物理学的方法”编写 |
10.2 编写说明 |
第11章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系统置入”的编写 |
11.1 系统置入物理学科方法的编写 |
11.2 系统置入科学思维方法的编写 |
第12章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部分重构”的编写 |
12.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重构 |
12.2“机械能守恒定律”重构 |
12.3“电场强度”重构 |
12.4“楞次定律”重构 |
研究Ⅲ: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效果研究 |
第13章 呈现科学方法的效果 |
13.1 呈现效果检验的方法论与设计 |
13.2 呈现科学方法对教师教学设计的影响 |
13.3 呈现科学方法对学生阅读教科书的影响 |
13.4 呈现科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 |
第14章 综合讨论 |
14.1 研究结论 |
14.2 反思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7)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高等数学课程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高等数学课程现状引发的思考 |
(二)开放的数学教育哲学研究背景 |
(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四、有关概念界定 |
(一)课程 高等数学课程 |
(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
(三)其他有关概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综述 |
(一)国外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综述 |
(二)国内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综述 |
二、建设性后现代思想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三章 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
一、建设性后现代哲学 |
(一)怀特海及其过程哲学 |
(二)大卫·格里芬及其后现代精神 |
二、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 |
(一)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目的 |
(二)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思维 |
(三)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实践 |
(四)建设性后现代课程思想 |
第四章 高等数学课程现状调查 |
一、高等数学课程现状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
(一)课程大纲与教材的调查设计 |
(二)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选取 |
(三)访谈提纲设计与样本选取 |
(四)课堂观察 |
二、高等数学课程现状调查结果 |
(一)对课程大纲的调查结果 |
(二)对教材的调查结果 |
(三)对教师的调查结果 |
(四)对学生的调查结果 |
第五章 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
(一)课程目标趋同、宽泛、轻生成与情感、表述不清 |
(二)课程内容结构不协调 |
(三)课程实施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局限、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薄弱 |
(四)课程评价主体、内容、方式单一 |
二、高等数学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高等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偏失 |
(二)外部需求在高等数学教育领域的反映具有滞后性 |
(三)教师的观念更新缓慢 |
第六章 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高等数学课程的改进策略 |
一、设计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的多元化课程目标 |
(一)注重预设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的结合 |
(二)设计多维度、多层次的高等数学课程目标 |
二、构建KTAC一体化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体系 |
(一)体现数学知识的确定性、不确定性和过程性 |
(二)渗透数学思想 |
(三)突出数学应用 |
(四)融入数学文化 |
三、开展过程教学 |
(一)促进高等数学教学系统的自组织 |
(二)在节奏性对话教学中发展学生智慧 |
(三)在展现数学思维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四、实施多元动态的发展性评价 |
(一)学生参与评价 |
(二)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素质 |
(三)注重过程评价 |
五、教师树立过程教育理念 |
(一)在反思中转变观念 |
(二)在研究中提升经验 |
结论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
1.1 研究的缘起 |
1.1.1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需要 |
1.1.2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素质教育概述 |
2.1.1 素质教育的提出 |
2.1.2 素质教育的内涵 |
2.1.3 素质教育的特征 |
2.2 GX实验教学原则概述 |
2.2.1 教学原则概述 |
2.2.2 数学教学的主要原则 |
2.2.3 GX实验的数学教学原则 |
2.3 GX实验研究述评 |
2.3.1 GX实验的经验总结性研究 |
2.3.2 GX实验的理论基础研究 |
2.3.3 GX实验的推广与迁移研究 |
2.4 GX实验的阶段划分 |
2.4.1 教学改革过程的阶段性理论 |
2.4.2 GX实验的四个阶段 第3章 GX实验对中学数学形式化的批判与重建 |
3.1 对中学数学形式化的批判 |
3.1.1 基础教育改革的社会背景 |
3.1.2 数学教学改革的传统 |
3.1.3 数学教学内容的过度形式化 |
3.1.4 数学教学过度形式化的批判 |
3.2 GX实验淡化形式的提出与初步形成 |
3.2.1 淡化数学形式的思想溯源 |
3.2.2 GX实验教学原则初步形成的主要路径 |
3.2.3 酝酿阶段GX实验教学原则的教材呈现 |
3.3 GX实验教学原则初步形成的基础 |
3.3.1 丰厚的学术背景奠定了重建的数学基础 |
3.3.2 多元化的合作与交流搭建了重建的平台 |
3.3.3 多套教材的编写提供了重建的实践经验 第4章 GX实验教学原则由教材到教法的渗透与融合 |
4.1 教法改革启动的影响因素 |
4.1.1 教材多样化的政策 |
4.1.2 教师参与改革的阻力 |
4.1.3 改革理念由教材到教法的发展 |
4.1.4 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事件的道德诱因 |
4.2 教材与教法融合的初步试验 |
4.2.1 编写GX实验教材与启动实验 |
4.2.2 初步试验的效果 |
4.3 教材与教学融合的改革策略 |
4.3.1 关注智力、政策和精神的有机融合 |
4.3.2 构建数学教学原则表达的民族话语 |
4.3.3 切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第5章 GX实验教学原则的实施与形成 |
5.1 GX实验数学教学原则的实践与澄清 |
5.1.1 教学改革核心观点的实践与澄清 |
5.1.2 形式化与非形式化之争 |
5.1.3 GX实验教学原则的确认 |
5.2 实施阶段的GX实验教学原则 |
5.2.1 "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形成 |
5.2.2 "积极前进,循环上升"的形成 |
5.2.3 "开门见山,适当集中"的形成 |
5.2.4 "先做后说,师生共作"的形成 |
5.3 GX实验教学原则实施与形成的对策 |
5.3.1 构建观点澄清的多元化路径 |
5.3.2 构建学导研三级互动的培训制度 |
5.3.3 构建基于教学现实的改革策略 第6章 GX实验教学原则的发展 |
6.1 实施后的追问 |
6.1.1 追问GX实验"32字诀"的内涵 |
6.1.2 追问GX实验的理论基础 |
6.1.3 追问GX实验的方法 |
6.1.4 追问GX实验的推广 |
6.2 GX实验教学原则的发展 |
6.2.1 GX实验数学观的分析 |
6.2.2 GX实验教学观的构建 |
6.2.3 GX实验学习观的发展 |
6.2.4 GX实验教材意涵的挖掘 |
6.2.5 GX实验教学原则的整体认识 |
6.3 GX实验教学原则提升与完善的路向 |
6.3.1 演绎与归纳的双向理论构建 |
6.3.2 科学精神的改革导引 |
6.3.3 学术传播推动改革的发展 第7章 GX实验研究的方法考量 |
7.1 基于数学教育研究范式的审视 |
7.1.1 数学教育研究概述 |
7.1.2 数学教育研究的范式 |
7.1.3 GX实验的研究范式 |
7.2 基于教学实验方法的审视 |
7.2.1 教学实验的内涵与特征 |
7.2.2 GX实验的实验设计 |
7.2.3 GX实验的实施程序 |
7.2.4 GX实验的实验评价 |
7.3 实验方法的现实反思 第8章 GX实验教学原则研究的启示与反思 |
8.1 GX实验教学原则研究的启示 |
8.1.1 认识数学形式化谱系,构建学校数学的知识体系 |
8.1.2 切实物化理念,构建易于师生操作的一体化课程资源 |
8.1.3 高效课堂释放课外,突破减负提质的现实困境 |
8.1.4 加强教师培训的"数学化",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 |
8.1.5 协调利益与力量,构建和谐改革共同体 |
8.1.6 遵循实践的理性,推动数学课程改革的稳步发展 |
8.2 对GX实验教学原则研究的反思 |
8.2.1 GX实验教学原则的理论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
8.2.2 GX实验教学原则的实证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
附录一:1993-2008年以GX实验为主题发表的论文 |
附录二:GX实验的博硕学位论文统计表 |
附录三:陈重穆先生关于GX实验的部分报告、信件、手稿 |
附录四:宋乃庆教授组织教材编写活动的文件 |
附录五:GX实验学校的实验计划 |
附录六:沙坪坝区实验学校考试通知、考试成绩与教师概况统计表 |
附录七:GX实验教师的调查问卷 |
附录八:GX实验教研员的访谈提纲 后记 |
(9)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取向(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职数学教学要突出概念教学 |
1.1 掌握基本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和关键 |
1.2 概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1.3 概念教学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1.4 注意概念的明确和理解 |
2 高职数学教学要突出应用性 |
2.1 减少理论推导, 弱化理论的逻辑性 |
2.2 提倡数形结合, 增强知识的直观性 |
2.3 加强应用环节教学, 突出知识的应用性 |
3 高职数学教学要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 |
3.1 坚持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3.2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
3.3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
4 高职数学要在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选择上结合具体的系部和专业 |
4.1 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决定了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及方式的差异化 |
4.2 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注意事项 |
(10)论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应该突出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职数学教学要突出概念教学 |
1.1 掌握基本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和关键 |
1.2 概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1.3 概念教学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2 高职数学教学要突出应用性 |
2.1 减少理论推导, 弱化理论的逻辑性 |
2.2 提倡数形结合, 增强知识的直观性 |
2.3 加强应用环节教学, 突出知识的应用性 |
3 高职数学教学要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 |
3.1 坚持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3.2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
3.3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
四、高等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函数教学为例[D]. 刘家新.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函数概念及其例习题的教学研究[D]. 赵时垒.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D]. 张蜀青. 广州大学, 2019(01)
- [5]高中向量教学策略研究[D]. 许玉琴.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6]高中物理教科书编写呈现科学方法研究[D]. 胡扬洋. 首都师范大学, 2018(10)
- [7]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高等数学课程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D]. 田仕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8]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 徐建星. 西南大学, 2011(06)
- [9]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取向[J]. 王怀友.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35)
- [10]论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应该突出的几个问题[J]. 王凌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