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钠素系统与蛛网膜下腔出血(论文文献综述)
赵斐[1](2012)在《脑利钠肽与脑出血及出血后低钠血症相关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脑利钠肽的浓度变化。初步探讨脑利钠肽与脑出血部位、出血量及脑出血后低钠血症的关系。方法:实验组选取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脑出血病人共60例,对照组选取健康体检者30名,所有入选者,收集血浆后,统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BNP水平。所有病人均记录入院后一般情况、出血量、出血部位及是否有低钠血症。结果:脑出血后患者血浆BN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其中大量及中量脑出血组血浆BNP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小量脑出血组血浆BNP水平升高不明显;丘脑基底节区出血组与其他脑叶出血组相比较,血浆BNP水平均有明显升高;脑出血后低钠血症组与非低钠血症组相比,血浆BNP水平也有明显升高;低钠血症与脑出血量、脑出血部位及脑出血的预后均具有相关性。结论:脑出血后病人血浆BNP水平升高,且BNP水平与脑出血量及脑出血部位有关,BNP水平与脑出血后是否并发低钠血症也有相关性,BNP水平对于脑出血后病人水电解质平衡及脑水肿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赵斐,万慧[2](2011)在《脑利钠肽与急性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iritic peptide,BNP),是一种由心脏和脑分泌的神经类激素,在人体中主要分布在心、脑、肺、脊髓及脑脊液等部位,1988年由学者Sudoh等从猪脑中分离纯化,在人体内分布广泛,具有强大的排尿钠、利尿及扩张血管的作用。
王焱浩[3](2010)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手术夹闭治疗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及预后的比较的荟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脑血管痉挛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的致死致残性的并发症之一。蛛网膜下腔的积血量被认为是影响脑血管痉挛发生的最重要的因素。早期手术治疗清除蛛网膜下腔的积血块能够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而血管内栓塞治疗无法术中清除蛛网膜下腔的血块,理论上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将高于早期手术夹闭,而事实上不同治疗方法对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的影响尚存在着争议。本文荟萃分析通过综合分析相关的文献,评价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治疗中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英文关键词“subarachnoid hemorrhage”、“intracranial aneurysm”、“cerebral vasospasm”、“clipping”、“coiling”以及对应的中文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动脉瘤”、“脑血管痉挛”、“手术夹闭”、“血管内栓塞”等分别搜索Pubmed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寻找研究指标包含脑血管痉挛的研究,应用Review Manager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符合要求的文献5篇,全部为英文文献。将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后发现早期血管内治疗与早期开颅手术治疗相比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较低,二者有显着差异,相对危险度RR值0.57,95%的CI为0.41-0.79,P=0.0007,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结果如脑梗死的发生率、死亡率、迟发性缺血性神经损害(DIND)及预后等的比较都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现有的资料表明,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早期应用血管内治疗相比于早期开颅手术治疗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于预后的影响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冯金福[4](2009)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的统称,占急性脑血管意外的15%左右,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转归不良主要有3个重要原因为:1、SAH的直接结果:包括急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acuteischemic neurological deficit,AIND)、血肿和脑水肿;2、再出血:发生率很高,SAH后2周内约为20%;3、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DCVS):可造成脑缺血或脑损害,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约70%并发DCVS;36%患者于此基础上继发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elayed ischemicneurological deficit,DIND),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死亡或残疾的最主要原因。在动脉瘤手术或血管内治疗技术和疗效提高的情况下,再出血问题已得到较好解决,对DCVS预防和处理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SAH迟发性CVS(DCVS)发生的相关临床因素,对防治DIND并发症的发生,降低SAH患者残疾、死亡率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临床影响因素,从而为临床上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提供参考。材料和方法:回顾性队列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74例动脉瘤性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判定DCVS,统计患者的年龄、吸烟史、出血次数、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白细胞计数峰值等因素的分布,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各因素与DCVS的关系,对初步筛选预期变量采用χ2检验,对可能引起DCVS的预期变量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影响DCVS的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74例患者中有37例发生DCVS,总发生率50%。其中,≤60岁患者DCVS发生率为56.9%(33/58),出血二次以上患者发生率为81.8%(9/11),吸烟组患者发生率为76.9%(10/13),Hunt-Hess分级Ⅲ级以上患者发生率为68.1%(32/47),Fisher分级Ⅲ以上患者发生率为83.8%(31/37),白细胞计数峰值>15×109/L患者发生率为75.0%(12/16),以上各因素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发生率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高血压、高血糖及性别因素与DCVS的发生无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以上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对有统计意义的6个因素分别赋值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出血次数、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均进入最终模型,为DCV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年龄因素的偏回归系数为—2.702,提示年龄与DCVS的发生呈负相关,年龄越小DCVS发生率越高。整个回归模型对组内病例的判对率为85.1%。结论:低年龄、出血2次以上及Hunt-Hess分级或Fisher分级Ⅲ级以上患者更易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临床上对此类患者应加强监测、及早发现和处理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改善患者预后。
施力[5](2007)在《颅脑损伤患者低钠血症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并发低钠血症的相关因素、发生率、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工作中低钠血症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自2005年1月至2006年10月南昌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颅脑损伤患者64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GCS评分分成轻度(13-15分)、中度(9-12分)、重度(3-8分)脑损伤三组。按血钠水平分为低钠血症组和正常血钠组。分析不同伤情、损伤类型、处理方式及药物等因素与低钠血症发生的关系。结果:脑损伤患者低钠血症发生率为36.04%。低钠血症患者表现为头痛加剧162例,呕吐加剧20例,意识障碍加深65例,癫痫10例,应激性溃疡14例。轻度、中度、重度脑损伤三组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6.5%,46.8%,49.4%,经χ2检验,三组脑损伤的低钠血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低钠血症和无低钠血症者病情恶化率分别为41.6%,19.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低钠血症、中度低钠血症和重度低钠血症病情恶化率分别为29.5%、36.2%和87.8%,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低钠血症的发生与年龄、伤情,使用川芎嗪、银杏达莫注射液类血管扩张药、颅内血肿清除术、脑挫裂伤、脑室出血有关。结论:1.颅脑损伤患者易并发低钠血症,其发生率为36.04%。2.低钠血症发生起始日为伤后第1-50天,平均第6.61±5.4天,持续1-48天,平均持续6.62±6.39天。头痛加剧、意识障碍加深为低钠血症发生时的常见表现。3.中、重度脑损伤较轻度脑损伤更易发生低钠血症;脑室出血和脑挫裂伤是低钠血症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低钠血症的发生及程度与患者病情恶化有关。
迟相林,李振光,郭兆荣,鞠卫萍,周丽,吴喜鹃,蔄红好,董春玉[6](2007)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
韩陈保,刘洲,王义刚,黄贯中[7](2006)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浆心房钠尿肽与低钠血症及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浆心房钠尿肽(ANP)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及低钠血症的关系。方法动态测定42例SAH患者发病后第13天和第7天、第14天的血浆ANP、血钠水平及颅内主要动脉的血流速度,分析三者间的关系。结果42例SAH患者中,28例出现CSV,其血浆ANP水平高于对照组及无CVS者(P<0.05);CVS患者低钠血症发生率高于无CVS患者(P<0.05);SAH后第7天和第14天的血浆ANP水平与血钠浓度呈负相关(r2=-0.778和r3=-0.653;P<0.01和P<0.05);出血后第7天的ANP与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呈正相关(r3=0.702,P<0.05);病后第7天和第14天的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与血钠浓度呈负相关(r2=-0.693和r3=-0.653,均为P<0.05)。结论ANP可能导致了SAH后的低钠血症,并在早期CVS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
于光圣[8](2005)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低钠血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低钠血症的发生机制、发生率及与Fisher分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和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统计自2002年3月至2005年2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动脉瘤性SAH患者126例,男性56例(44.4%),女性70例(55.6%),年龄范围21-70岁。经DSA及颅脑CT检查,按解剖部位分成前循环动脉瘤、后循环动脉瘤和大脑中动脉瘤三组,其中前循环动脉瘤组54例,Fisher分级Ⅰ~Ⅱ级34例,Ⅲ~Ⅳ级20例;后循环动脉瘤组43例,Fisher分级Ⅰ~Ⅱ级25例,Ⅲ~Ⅳ级18例;大脑中动脉瘤组29例,Fisher分级Ⅰ~Ⅱ级16例,Ⅲ~Ⅳ级13例。按血钠水平分为低钠血症组和正常血钠组,分析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 结果:动脉瘤性SAH低钠血症发生率为29.4%;前循环动脉瘤、后循环动脉瘤和大脑中动脉瘤三组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6.3%、16.3%、17.2%,三组重度低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29.6%、7.0%、6.9%;FisherⅢ~Ⅳ级、FisherⅠ~Ⅱ级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7.1%、17.3%,重度低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31.4%、6.7%;有低钠血症组和无低钠血症组SCVS的发生率分别为51.4%、20.2%;FisherⅢ~Ⅳ级、FisherⅠ~Ⅱ级SCVS的发生率分别51.0%、14.7%;有低钠血症和无低钠血症者死亡恶化率分别为43.2%、20.2%;轻度低钠血症和重度低钠血症死亡恶化率分别为25.0%、57.1%;SAH发生后1~5天内出现低钠血症死亡恶化率为60%,SAH后6~14天内出现低钠血症死亡恶化率为31.8%;发生低钠血症后,1周内纠正者死亡恶化率29.2%,1
冷振璞,姚红[9](2003)在《利钠素系统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文中研究指明
二、利钠素系统与蛛网膜下腔出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钠素系统与蛛网膜下腔出血(论文提纲范文)
(1)脑利钠肽与脑出血及出血后低钠血症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脑出血概述及其危害 |
1.2 BNP 的概述 |
1.2.1 BNP 的来源、结构及其生物化学特性 |
1.2.2 BNP 的生理作用 |
1.2.3 BNP 目前的研究情况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分组方法 |
2.3 BNP 检测 |
2.3.1 ELISA 法简介 |
2.3.2 ELISA 法基本原理 |
2.4 实验步骤 |
2.4.1 血浆采集 |
2.4.2 实验用品 |
2.4.3 实验具体步骤 |
2.5 数据收集及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脑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 |
3.2 根据不同脑出血量分组 |
3.3 根据不同脑出血部位分组 |
3.4 根据是否有低钠血症分组 |
3.4.1 低钠血症组、非低钠血症组及对照组 BNP 水平的比较 |
3.4.2 低钠血症与脑出血量的关系 |
3.4.3 低钠血症与脑出血部位的关系 |
3.4.4 低钠血症与脑出血预后的关系 |
第4章 讨论 |
4.1 BNP 的概念 |
4.2 BNP 与脑出血 |
4.3 脑出血后血浆 BNP 水平升高的原因 |
4.4 低钠血症与 BNP |
4.5 BNP 与脑出血的治疗及预后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2)脑利钠肽与急性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BNP |
2 BNP与脑出血 |
3 BNP与急性脑梗死 |
4 BNP与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
(3)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手术夹闭治疗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及预后的比较的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手术夹闭治疗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及预后的比较的荟萃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机制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定义 |
二.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 |
三.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诊断与治疗 |
第二章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
一.引言 |
二.设备及材料 |
三.对象与方法 |
四.分析方法 |
五.结果 |
六.讨论 |
七.附典型病例 |
全文小结 |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致谢 |
统计学审稿证明 |
(5)颅脑损伤患者低钠血症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病历选择 |
2.2 一般资料 |
2.3 分析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1. 低钠血症的发生率 |
2. 性别、年龄与低钠血症发生率的关系 |
3. 脑损伤程度与低钠血症发生率的关系 |
4. 脑损伤类型及处理方式与低钠血症的关系 |
5.药物与低钠血症发生率的关系 |
6.甘露醇的使用剂量与低钠血症发生率的关系 |
7.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
8. 低钠血症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
第四章 讨论 |
1. 不同伤情对低钠血症发生率的影响 |
2.脑损伤类型对低钠血症发生率的影响 |
3. 药物对低钠血症发生率的影响 |
4.多种因素在低钠血症发生中的作用 |
5.低钠血症与预后的关系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浆心房钠尿肽与低钠血症及脑血管痉挛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SAH后不同时期血浆ANP水平的变化 |
2.2 血浆ANP水平与血钠浓度及MCA平均流速的关系 |
2.3 MCA平均流速与血钠浓度关系 |
3 讨论 |
(8)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低钠血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论文正文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利钠素系统与蛛网膜下腔出血(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 |
2 利钠素系统与SAH |
2.1 利钠素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及分泌 |
2.2 利钠素系统与SAH后的低血钠和低血容量 |
2.3 利钠素系统与SAH后脑血管痊挛 (CVS) 及DID的关系 |
3 对SAH治疗的指导作用 |
四、利钠素系统与蛛网膜下腔出血(论文参考文献)
- [1]脑利钠肽与脑出血及出血后低钠血症相关性的研究[D]. 赵斐. 南昌大学, 2012(03)
- [2]脑利钠肽与急性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赵斐,万慧. 江西医药, 2011(10)
- [3]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手术夹闭治疗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及预后的比较的荟萃分析[D]. 王焱浩.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4)
- [4]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D]. 冯金福. 南方医科大学, 2009(01)
- [5]颅脑损伤患者低钠血症的相关因素分析[D]. 施力. 南昌大学, 2007(03)
- [6]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机制的研究进展[J]. 迟相林,李振光,郭兆荣,鞠卫萍,周丽,吴喜鹃,蔄红好,董春玉.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7(06)
- [7]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浆心房钠尿肽与低钠血症及脑血管痉挛的关系[J]. 韩陈保,刘洲,王义刚,黄贯中.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6(04)
- [8]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低钠血症的临床研究[D]. 于光圣. 山东大学, 2005(08)
- [9]利钠素系统与蛛网膜下腔出血[J]. 冷振璞,姚红. 山东医药,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