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永放光芒(论文文献综述)
黄蓉生,徐佳辉[1](2021)在《新时代红岩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论》文中提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要求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以及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解放战争初期的国统区以及重庆解放前夕的狱中,恪守初心、担负使命,矢志不渝、坚决斗争,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形成了"红岩精神",这是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的精神之源。红岩精神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浩然革命正气的精神特质,能够满足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涵养碧血丹心爱国情、砥砺豪情干云强国志、培育奇伟磅礴兴国力、激励舍我其谁报国行的现实需要,突显鲜明的涵养价值、砥砺价值、培育价值与激励价值。
张小瑛[2](2021)在《传承古田会议精神 夯实新时期党建基础》文中研究指明古田会议关于建党建军的创新探索及其成功实践,对指导当前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古田会议精神的内涵出发,立足思想建党,努力做到:坚定党领导的政治立场;加强党和红军队伍的素质建设;重视党的组织建设,严格执行党的纪律。新时期,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应将古田会议精神运用于党的先进性建设中,一要始终坚持思想建党原则,把思想建党放在党的建设首位,二要弘扬古田会议精神,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建设。
林芷锌[3](2021)在《遵义会议精神及其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邓海平[4](202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道德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迫使中华民族开始了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华民族的变局非惟体现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还体现在传统道德伦理秩序的崩塌上。宏观而言,中华道统失堕,非但治统难保,即便道统也发生西移,西方文化道德“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微观视之,绵续二千余年的封建伦理纲常遭到猛烈冲击,社会道德、家庭伦理、思维范式等皆发生变化。自太平天国运动起,中国人便开始了道德伦理领域的破旧立新,然而直到辛亥革命,道德重建难见成效,要么“破”得不彻底,要么有“破”无“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道德伦理建设拉开了新的历史帷幕。在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在斗争中不断获取革命的领导权,另一方面又要探索新道德的理论构成和实践途径,以实现道德层面的认同。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道德建设,在道德伦理的破旧立新上取得显着成效,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形成了新的革命道德,实现了新道德伦理的重建。中国共产党的道德建设与革命实践伴随始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工人阶级的权利意识空前觉醒,农民阶级的觉悟得到极大提升,形成并发展了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宗旨、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以及勇往直前的革命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理想主义、艰苦奋斗、国际主义等精神广为提倡,并经受了革命的锤炼。革命道德的形成破除了旧有的伦理道德的束缚,将人从旧制度旧伦理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阶级觉悟被激发,实现了“从前做牛马,现在要做人”的道德秩序的转换,构建了新型的政治道德关系、经济道德关系和生活道德关系。本文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背景出发,梳理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道德状况,从现实的角度对传统道德与新道德进行比较分析。文章进而指出,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中国优秀传统伦理思想以及自近代以来传入中国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有益道德文化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道德建设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行道德建设,除了具有丰富的思想资源外,外在动因就是实践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作为一支新型政党,在其成立初期,党内在道德上还不成熟,这就推动中国共产党纠正错误的道德思想,改变旧式传统的糟粕道德范式,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德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道德建设经历了由历史萌芽阶段、初步生成阶段和发展成熟三个主要阶段。在这三个发展阶段中,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提出了道德建设的不同内容。在道德建设的萌芽阶段,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中汲取养分,初步树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道德建设的相关思想,在此基础上对无产阶级的革命道德建设明确了基本方向。在初步生成阶段,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既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也要把握道德建设的主动权,把党的革命实践与道德建设充分结合起来。在发展成熟阶段,中国共产党把道德建设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完善,尤为重视对知识分子思想道德的改造,使之形成知识文化水平与道德修养水平共同提升的局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的道德建设,不仅途径和方式与以往的道德建设不同,其主要内容也不相同。中国共产党首先通过对传统道德文化进行批判与继承,逐步实现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中国化。在道德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把奖善惩恶、制度建设、典型教育分别与道德认同、道德内化、道德实践相结合,创造出了多样的道德调控方法和途径。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道德风尚的创新,通过树立共产主义革命忠德、倡导新式的家庭伦理道德、男女之间的平等关系等方式树立新的道德风尚。不仅如此,在建立新的道德关系上,中国共产党还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入手,对各个领域的关系进行道德界定,建立了新型的政治关系、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革命道德是中国共产党在进行革命实践时所形成的特殊道德类型,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从具体的革命实践入手,中国共产党把革命运动与道德启蒙相结合、革命观念与道德建设相互影响、革命教育与道德教化相融合等方法,逐步唤醒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的权利意识,并逐步展现出现代民主政治的特征,彰显出现代民主政治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和革命奋斗精神。同时,注重道德建设途径的创新,主要有:通过整风运动以加强道德建设,树立道德榜样以引领道德建设,把道德建设与知识教育相融合,思想道德建设与具体革命实践统一起来等方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道德建设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进行的一场“道德革命”,它所建构的新型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至今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具有强烈时代价值。这一时期的道德建设不仅实现了道德建设支撑革命实践的历史使命,而且也逐步展开了中国共产党进行道德建设的蓝图;不仅为党的道德建设提供根本遵循,也开拓了新的方法和途径,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长期以来,学界对党的革命实践关注颇多,但对道德建设历程的研究明显不足,即便有从道德角度切入,也多是零散切割的,总体来说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立足于对大量文献资料的爬梳剔抉,首先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出发,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初期领导下的革命斗争进行深入分析,从中国共产党自身成长过程中探寻其道德建设的经历。中国共产党自其成立之初就尤为重视道德建设,探寻这一阶段的道德文化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道德文化,对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道德建设史有着重要作用。从理论上看,能够进一步丰富伦理学的相关理论研究;从实践上看,也可以发挥“资治通鉴”之效,启发当代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道德建设。
陈成[5](2021)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贵州长征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军长征过贵州的历史,记录了长征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国革命史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光辉篇章。贵州长征文化,是红军长征过贵州历史的真实写照,是长征精神在贵州孕育和升华的生动实践。挖掘和阐释贵州长征文化,对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演进历程,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规律、基本经验和时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对贵州长征文化的内涵和内在机理的探究是题中应有之义。首先,分析贵州长征文化形成的渊源,在此基础上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路径梳理其依托载体,挖掘其蕴含的精神内涵。其次,探究贵州长征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关联,主要从贵州长征文化透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来揭示立足具体实际、紧紧依靠群众、坚持地域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规律。最后,根据贵州长征文化揭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总结贵州长征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提供的具体经验,结合“四个自信”探讨贵州长征文化的现实启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磅礴力量,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党的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十分必要,正当其时的。深化和拓展对贵州长征文化的认识和系统研究,有其特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域下研究贵州长征文化,能够从广度和深度上丰富贵州长征文化蕴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认识,进一步延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理论和实践三维逻辑的认知。
刘国胤[6](2021)在《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征精神是中国工农红军在伟大长征中铸就的精神旗帜,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谱系的标杆,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朽篇章。长征胜利后的80多年里,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弘扬优秀革命传统的重要代表,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奋斗在“新长征”路上。特别改革开放之后,长征精神的弘扬上升到国家维度,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刻总结和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新时代,置身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奋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征程上,更需要这一伟大革命精神的激励感召。当然,在长征精神的弘扬过程中,也面临着历史虚无主义解构、享乐文化冲击、网络负面信息影响等挑战,还需在把握时代脉搏和矛盾问题中弘扬精神、坚定传承。本文按照“生成条件-内涵本质-所处境遇-目标内容-实现路径”的研究思路。首先,从长征精神的生成入手,在深挖历史真相的同时,概括凝练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本质,而后,将研究指向锁定在新时代的宏大背景和境遇之下,认真分析弘扬长征精神面临的“两个大局”和现实矛盾,并探究了弘扬长征精神的目标和内容,最后,紧密结合当前的现实客观条件,与时俱进地探索弘扬长征精神的新方案、新方法、新路径,使长征精神的弘扬问题研究既有理论基石,又立足时代潮头,为推动长征精神弘扬发展提供借鉴参考。第一部分论述了长征精神生成的条件和基础。首先,提出长征精神以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精神及长征实践为源流,分析了红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对长征精神的影响,又站在实践角度论述了万里长征是长征精神生成的实践基础,探讨了遵义会议及其精神在长征精神生成中的重要作用。而后,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论述了长征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革命精神的论述为基础。最后,又挖掘了伟大长征精神生成的文化根基,从高尚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坚毅品格、求真务实的处世态度和民为邦本的亲民思想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长征精神的孕育滋养。第二部分阐释了长征精神的发展演进和内涵本质。以时间脉络为主线,认真回眸梳理了长征精神的演进发展,在此基础上,重点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关于长征精神内涵的论述为指导,系统总结了学界关于长征精神内涵的丰富解读,分理想信念、英雄气概、务实作风、团结精神、群众路线等五个方面总结了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而后,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依据,创造性地探析了长征精神的本质,提出了长征精神是反映红军长征实践的一种社会意识,也是具有长征特点的意识、宗旨和心理状态的统一,更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向前、逆境取胜的精神标识。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时代境遇。主要分三个层面对时代境遇进行了分析,首先,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世界多极化、大国关系深刻调整,以及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现实背景下,需要我们通过坚定理想信念、保持独立自主、坚定党的领导来弘扬长征精神。其次,着眼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任务,需要进行伟大斗争、需要树立核心意识、需要实事求是精神、需要广泛精诚团结来弘扬长征精神。最后,针对当前历史虚无主义解构长征史实,享乐主义价值观冲击长征记忆,网络负面信息消解革命传统等问题,论述了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必要性。第四部分论述了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目标和内容。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需要清晰的目标和具体内容,让人们在弘扬中把握方向、明确内容、找准落点。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目标就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为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供动力支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后,分为了真理而斗争、坚定“四个自信”、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坚持党的领导和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奋斗等六个方面,总结了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主要内容。第五部分探究了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路径。主要聚焦四个维度对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进行了研析:一是弘扬长征精神需要深化理论研究,这包括探究长征精神的原生形态,探究长征精神与“族谱”精神的关联性,创新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二是弘扬长征精神需要强化教育引导,既要突出党员干部这个教育重点,也要强化以长征史和长征精神为内容的学习教育,同时,还要发挥好学校教育这个主渠道作用。三是弘扬长征精神需要推进舆论传播,持续开展长征英雄事迹的宣播、加强相关题材文艺影视作品创作、加大网络媒体宣传力度、推动长征精神的国际传播。四是弘扬长征精神需要落实好相关实践活动,深入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模拟长征情景开展体验式实践锻炼等。
李竞平[7](2021)在《《共产党宣言》“三个稿本”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历经了三个阶段,产生了"三个稿本",分别是《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共产主义原理》及其终稿《共产党宣言》。目前,《共产党宣言》广为人知,但《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共产主义原理》却较少被提及。《共产党宣言》"三个稿本"伴随着马克思恩格斯创建共产主义理论、共产主义政党的全过程,均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结晶。《共产党宣言》"三个稿本"关注的焦点具有高度一致性,始终围绕着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核心内容,全面反映出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演进历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深刻性,使得《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永放光芒。
王福军[8](2021)在《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一种崇高的文化思想,是黑龙江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精神产物。它体现了黑龙江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优良的政治品格、优秀的文化传承、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执着的价值追求,是一系列优秀精神的整体体现和智慧结晶。包括黑龙江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所形成的东北抗联精神,在开发建设北大荒苦难而壮丽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北大荒精神,在大庆油田大会战艰难险阻的条件下创造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在黑龙江革命、开发、建设等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闯关东精神、东北小延安精神、大兴安岭精神、马恒昌小组精神、马永顺精神、哈尔滨城市精神、抗疫精神等共同构成了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精神资源体系。这些精神在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慢慢的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成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产物。当前,我国已开启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新征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首要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方向。为此,加强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充分认识和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总结和提炼基本特征和时代价值,探索弘扬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路径和方法,对于构筑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展现中国价值,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奋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一共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主要讲的是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研究现状,阐述相关核心概念,概括相关研究内容,阐明课题研究的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述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溯源进行梳理总结;第三章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具体体现作了深刻阐释。在此基础上凝练和升华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第四章系统分析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精准把握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第五章通过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的论述,强化黑龙江优秀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引领;第六章通过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分析,全面论证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刻阐明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原则,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深入阐述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文章试图从新的内容、新的思路、新的视角对黑龙江优秀精神产生、发展和弘扬进行必要研究,目的是将黑龙江优秀精神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策略。将黑龙江优秀精神内化为龙江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赵丹阳[9](2020)在《习近平关于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孕育形成的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次论述和讲话中提到革命文化,认为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之一,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化对新形势下我国国情的认识、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论推动、加强人民群众精神信仰教育使然的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优秀革命文化思想进行传承和发展,在此基础上赋予革命文化新时代的内容,是我国的宝贵精神和物质财富,对于传承革命文化、树立革命文化自信和应对新时代的严峻考验具有重要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围绕新时代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于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主要内容体现在:第一,习近平首次提出弘扬“红船精神”和“苏区精神”,对红船精神和苏区精神进行跨时代新的定义和阐述,提出应坚定革命理想和振兴革命老区;第二,习近平大力弘扬学习“三山精神”,即弘扬学习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弘扬革命品格和革命情怀,坚定革命信念的党性修养;第三,习近平深刻诠释“遵义会议精神”和“长征精神”,结合当今时代对遵义会议精神和长征精神的内容和价值发表了重要论述,强调应运用历史经验和发扬优良传统,走好时代新路;第四,习近平大力弘扬传承“抗战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为增强爱国情怀、民族气节和开启“赶考”新征程提供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此外,习近平对革命文化进行了理论创新,作为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习近平关于大力弘扬革命文化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意义。其理论意义表现在: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革命文化,有利于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为当前革命文化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其实践意义表现在:有利于进一步培养人们的政治价值认同,有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力量源泉,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文化自信和提高文化软实力,有利于进一步为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进一步向世界彰显中国革命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进一步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江仔馨[10](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就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鼓励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影视精品,以高质量的红色影视作品供给增强人们对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改革开放以来的红色影视作品以革命话语为创作主题,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为内核,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导致网络视频资源泛滥,线上红色影视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受众对红色影视作品的兴趣不足等问题。因此,探讨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红色影视作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的红色影视作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研究对象,从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作品的功能出发,以红色影视的概念、特征以及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为基点,在收集整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分析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作品的导向、凝聚、激励和宣传教育功能。另外,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创新红色影视作品的网络传播渠道,扩大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作品的影响力。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作品的具体功能表现和现实境遇的对照,总结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作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面临的诸多困境: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红色影视作品数量有限,红色影视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受市场化和商业化影响,红色影视创作倾向于“庸俗化”;由于红色影视作品特定的题材和特殊的表现内容,受众对红色影视作品的兴趣不高等。以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为导向,分析导致以上困境的原因,最后对症下药,探寻提升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路径。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永放光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永放光芒(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红岩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红岩精神: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的精神之源 |
二、爱国主义涵养价值:红岩精神崇高思想境界涵养碧血丹心爱国情 |
三、爱国主义砥砺价值:红岩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砥砺豪情干云强国志 |
四、爱国主义培育价值:红岩精神巨大人格力量培育奇伟磅礴兴国力 |
五、爱国主义激励价值:红岩精神浩然革命正气激励舍我其谁报国行 |
六、结 语 |
(2)传承古田会议精神 夯实新时期党建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一、思想建党,深化对古田会议精神内涵的理解 |
(一)坚定党领导的政治立场 |
(二)严格加强党和红军队伍的素质建设 |
(三)重视党的组织建设,严格执行党的纪律 |
二、紧随时代要求,夯实新时期党建基础 |
(一)始终坚持思想建党原则,把思想建党放在党的建设首位 |
1.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 |
2.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
3.加强组织建设,让“古田会议永放光芒” |
(二)弘扬古田会议精神,发展党的先进性建设 |
1.倡导古田会议精神,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2.加强党员队伍的组织纪律,强化作风建设 |
3.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夯实党内思想道德基础 |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道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选题的研究缘起 |
二、本选题的研究动态 |
三、本选题的主要内容 |
四、本选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道德建设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近代社会历史背景和道德状况 |
一、社会历史背景 |
二、传统道德危机和新道德革命 |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道德建设的思想渊源 |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思想 |
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思想 |
三、西方道德文化思想 |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道德建设的实践动因 |
一、纠正党内错误道德思想 |
二、改变中国传统道德范式 |
三、巩固党的革命道德基础 |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道德建设的理论演进 |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道德建设理论的历史萌芽 |
一、马克思主义革命道德观的广泛传播 |
二、无产阶级革命道德思想的初步树立 |
三、革命道德建设方向的基本确立 |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道德建设理论的初步生成 |
一、把握道德建设的主动权 |
二、聚焦于思想建党 |
三、道德主张须符合人民利益 |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道德建设思想的发展成熟 |
一、道德建设原则与方法的系统完善 |
二、对知识分子思想道德改造的全面认识 |
三、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的共同提升 |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
第一节 创新道德理论 |
一、创新传统儒家文化的必要性 |
二、对传统道德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
三、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创新的中国化 |
第二节 完善道德调控 |
一、奖善惩恶与道德认同 |
二、制度建设与道德内化 |
三、典型教育与道德实践 |
第三节 树立道德新风尚 |
一、树立共产主义革命忠德 |
二、倡导新式家庭伦理道德关系 |
三、主张男女性别平等的伦理地位 |
第四节 构建新型道德关系 |
一、以土地革命为基础的“农民翻身做主人”的道德关系 |
二、以法制建设为保障的民主平等的道德关系 |
三、以民主集中制为指导的党内团结活泼的道德关系 |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德建设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
一、中国共产党革命道德的渊源 |
二、中国共产党革命道德的产生 |
三、中国共产党革命道德的本质 |
第二节 革命运动与革命道德启蒙紧密结合 |
一、“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工人权利意识的觉醒 |
二、“一切权利归农会”:农民阶级的觉悟与践行 |
三、选举运动的开展:现代民主理念的体现 |
第三节 政治追求与革命道德交互并行 |
一、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宗旨 |
二、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 |
三、“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革命奋斗精神的建立 |
第四节 革命教育与革命道德教化有机融合 |
一、以整风运动为途径 |
二、以道德楷模为引领 |
三、知识文化教育与道德教育高度融合 |
四、道德的理论与道德的实践高度统一 |
第五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道德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当代启示 |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道德建设的历史经验 |
一、建立了以“翻身做主人”为目标的革命道德 |
二、建立了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党道德 |
三、建立了以法制建设为保障的民主平等的生活道德 |
四、建立了党在革命时期开展道德建设的理论体系 |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道德建设的当代启示 |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是党的道德建设的根本遵循 |
二、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是党的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
三、始终服务于中心工作是党的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
四、深入贯彻实施群众路线是党的道德建设的根本保证 |
五、弘扬新民主主义革命道德精神是党的道德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源 |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道德建设是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的重要构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贵州长征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内背景 |
(二)国际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贵州长征文化的形成 |
一、红军长征过贵州的背景与历程 |
(一)红军长征过贵州的背景 |
(二)红军长征过贵州的历程 |
二、历史积淀下的贵州长征文化 |
(一)红军长征过贵州的历史见证 |
(二)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的结晶 |
三、时代赓续下的贵州长征文化 |
(一)长征精神的时代传承 |
(二)长征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
第二章 贵州长征文化的主要载体及精神内涵 |
一、贵州长征文化的主要载体 |
(一)长征遗址遗迹 |
(二)长征纪念设施 |
(三)长征标语口号 |
(四)长征故事与文艺作品 |
二、贵州长征文化的精神内涵 |
(一)长征精神的孕育与升华 |
(二)遵义会议精神的形成和延续 |
(三)中国共产党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的生动再现 |
第三章 贵州长征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关联 |
一、贵州长征文化透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演进历程的表征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核心内涵的提升 |
二、贵州长征文化揭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规律 |
(一)中国革命道路应立足具体实际 |
(二)党的政策应始终坚持群众路线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紧紧依靠群众 |
(四)中国革命事业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第四章 贵州长征文化彰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和启示 |
一、贵州长征文化彰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 |
(一)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
(二)独立自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
(三)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法 |
(四)政策宣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 |
二、贵州长征文化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
(一)铭记历史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制度自信 |
(二)坚持真理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自信 |
(三)坚定核心意识给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自信 |
(四)承续长征精神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自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史论结合法 |
1.3.3 调查研究法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长征精神生成的条件和基础 |
2.1 长征精神生成的条件 |
2.1.1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精神是长征精神生发的精神源泉 |
2.1.2 万里长征是长征精神孕育的实践根基 |
2.1.3 遵义会议是长征精神生发的重要节点 |
2.2 长征精神以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为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革命精神的论述 |
2.2.2 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关于革命精神的论述 |
2.3 长征精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 |
2.3.1 坚定高尚的爱国情怀 |
2.3.2 自强不息的坚毅品格 |
2.3.3 求真务实的处世态度 |
2.3.4 民为邦本的亲民思想 |
第3章 长征精神的发展演进、主要内涵和本质 |
3.1 长征精神的发展演进 |
3.1.1 《随军西行见闻录》对长征精神的最早概述 |
3.1.2 毛泽东对长征精神的关键阐释 |
3.1.3 新长征激励下长征精神的升华 |
3.1.4 新时代长征精神的新寓意 |
3.2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 |
3.2.1 坚定执着、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 |
3.2.2 攻坚克难、直面生死的英雄气概 |
3.2.3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务实作风 |
3.2.4 顾全大局、互助友爱的团结精神 |
3.2.5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 |
3.3 长征精神的本质 |
3.3.1 长征精神是反映红军长征实践的一种社会意识 |
3.3.2 长征精神是具有长征特点的意识、宗旨和心理状态的统一 |
3.3.3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向前、逆境取胜的精神标识 |
第4章 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时代境遇 |
4.1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启示我们要弘扬长征精神 |
4.1.1 世界多极化趋势下更要坚定理想信念 |
4.1.2 大国关系深刻调整更要保持独立自主 |
4.1.3 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更要坚定党的领导 |
4.2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需要弘扬长征精神 |
4.2.1 实现目标需要进行伟大斗争 |
4.2.2 实现目标需要树立核心意识 |
4.2.3 实现目标需要实事求是精神 |
4.2.4 实现目标需要广泛精诚团结 |
4.3 消除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需要弘扬长征精神 |
4.3.1 防范历史虚无主义解构长征历史 |
4.3.2 反对享乐主义价值观冲淡长征记忆 |
4.3.3 抵制网络负面信息消解革命传统 |
第5章 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目标和内容 |
5.1 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目标 |
5.1.1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
5.1.2 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供不竭动力 |
5.1.3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时代新人 |
5.2 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内容 |
5.2.1 永远为了真理和理想而斗争 |
5.2.2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5.2.3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
5.2.4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
5.2.5 培育“四有”军人、锻造“四铁”部队 |
5.2.6 为实现战略目标而不懈奋斗 |
第6章 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路径 |
6.1 深化长征精神的理论研究 |
6.1.1 探究长征精神的原生形态 |
6.1.2 探究长征精神与“族谱”内精神的关联性 |
6.1.3 创新发展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
6.2 强化长征精神的教育引导 |
6.2.1 突出党员干部这个教育重点 |
6.2.2 强化长征史和长征精神的内容教育 |
6.2.3 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 |
6.3 推进长征精神的舆论传播 |
6.3.1 持续开展长征英雄事迹宣传报道 |
6.3.2 加强长征题材文艺影视作品创作 |
6.3.3 加大网络媒体弘扬长征精神力度 |
6.3.4 推动长征精神的国际传播 |
6.4 落实弘扬长征精神的实践活动 |
6.4.1 深入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 |
6.4.2 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
6.4.3 模拟长征情景开展体验式实践锻炼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8)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相关概念 |
1.4.1 优秀精神 |
1.4.2 中国精神 |
1.4.3 区域精神 |
1.4.4 黑龙江优秀精神 |
1.5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创新之处 |
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 |
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思想来源 |
2.1.2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支撑 |
2.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引领 |
2.1.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文化根基 |
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实践基础 |
2.2.1 救国图强的革命运动 |
2.2.2 开疆拓土的生产实践 |
2.2.3 艰苦卓绝的支援建设 |
2.2.4 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 |
2.3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科学内涵 |
3.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 |
3.1.1 东北抗联精神 |
3.1.2 北大荒精神 |
3.1.3 大庆精神 |
3.1.4 铁人精神 |
3.1.5 大兴安岭精神 |
3.1.6 闯关东精神 |
3.1.7 其它黑龙江优秀精神 |
3.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 |
3.2.1 忠贞报国、勇于献身的爱国奋斗精神 |
3.2.2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 |
3.2.3 尊重科学、讲究实效的求真务实精神 |
3.2.4 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开拓进取精神 |
3.2.5 胸怀全局、富国强民的顾全大局精神 |
3.2.6 淡泊名利、忘我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 |
3.3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 |
4.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 |
4.1.1 鲜明的地域性 |
4.1.2 广泛的包容性 |
4.1.3 艰苦的开拓性 |
4.1.4 奉献的无私性 |
4.1.5 优秀的传承性 |
4.1.6 先进的时代性 |
4.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主要功能 |
4.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凝聚功能 |
4.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激励功能 |
4.2.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整合功能 |
4.2.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育人功能 |
4.2.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导向功能 |
4.3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
5.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 |
5.1.1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
5.1.2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发展 |
5.1.3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繁荣龙江文化的内在动力 |
5.1.4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促进龙江振兴的重要支撑 |
5.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价值 |
5.2.1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
5.2.2 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的时代要求 |
5.2.3 当代人民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路标 |
5.2.4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使命担当 |
5.2.5 鼓舞人民建设新龙江的精神动力 |
5.3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
6.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6.1.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 |
6.1.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紧迫性 |
6.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原则 |
6.2.1 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
6.2.2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
6.2.3 全局性与区域性相结合 |
6.3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 |
6.3.1 推进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与阐释 |
6.3.2 聚焦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塑造与实践 |
6.3.3 建立黑龙江优秀精神弘扬培育机制 |
6.3.4 纳入各层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9)习近平关于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内背景 |
(二)国际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弘扬革命文化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
一、习近平关于弘扬革命文化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弘扬革命文化的理论 |
(二)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弘扬革命文化的思想 |
二、习近平关于弘扬革命文化重要论述的实践基础 |
(一)深化对新形势下我国国情的认识 |
(二)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念推动 |
(三)加强人民群众精神信仰教育的使然 |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一、习近平首次提出弘扬“红船精神”和“苏区精神” |
(一)坚定革命理想,不忘红船初心 |
(二)阐释苏区精神,振兴革命老区 |
二、习近平大力弘扬学习“三山精神” |
(一)弘扬井冈山艰苦奋斗的革命品格 |
(二)弘扬延安坚定革命信念的党性修养 |
(三)弘扬沂蒙山水乳交融的革命情怀 |
三、习近平深刻诠释“遵义会议精神”和“长征精神” |
(一)运用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
(二)走好长征新路,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和良好作风 |
四、习近平大力弘扬传承“抗战精神”和“西柏坡精神” |
(一)弘扬抗战精神,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
(二)传承西柏坡精神,开启“赶考”新征程 |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弘扬革命文化重要论述的意义 |
一、习近平关于弘扬革命文化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
(一)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革命文化思想 |
(二)有利于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三)有利于为当前革命文化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
二、习近平关于弘扬革命文化重要论述的实践意义 |
(一)有利于进一步培养人们的政治价值认同 |
(二)有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力量源泉 |
(三)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文化自信和提高文化软实力 |
(四)有利于进一步为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
(五)有利于进一步向世界彰显中国革命文化的独特魅力 |
(六)有利于进一步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红色 |
(二)红色影视作品 |
(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四)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
六、创新和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阐释 |
一、红色影视作品的特征 |
(一)政治性 |
(二)思想性 |
(三)历史性 |
(四)先进性 |
二、红色影视作品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在关联性 |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红色影视作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 |
(二)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作品的发展 |
三、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础理论 |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艺理论 |
(二)毛泽东的文艺思想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 |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接受理论 |
(五)大众传媒及其功能理论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具体表现 |
一、导向功能 |
(一)国家意识形态导向 |
(二)社会共同理想导向 |
(三)个人价值目标导向 |
二、凝聚功能 |
(一)党内外凝聚力 |
(二)军民凝聚力 |
(三)民族凝聚力 |
三、激励功能 |
(一)情感激励 |
(二)榜样激励 |
(三)精神激励 |
四、宣传教育功能 |
(一)宣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 |
(二)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作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
一、红色影视作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面临的困境 |
(一)改革开放以来优秀的红色影视作品数量有限质量参差不齐 |
(二)红色影视作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 |
(三)受众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红色影视作品兴趣不足 |
(四)部分红色影视作品缺乏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针对性 |
二、红色影视作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
(一)优秀的红色影视作品数量有限质量参差不齐的原因 |
(二)外部环境复杂的原因 |
(三)受众对红色影视作品兴趣不足的原因 |
(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缺乏针对性的原因 |
第四章 提升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政教育功能的有效路径 |
一、提高优秀红色影视作品的数量和质量 |
(一)加强对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精品的创作 |
(二)深入挖掘改革开放以来红影作品的精神内涵 |
(三)遵循红色影视创作内容真实性与形式艺术性的原则 |
二、优化红色影视作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外部环境 |
(一)加强政府部门对影视行业的监督和引导 |
(二)提高学校运用红色影视作品教学的能力 |
(三)营造浓郁的红色影视作品家庭观影氛围 |
三、培育受众对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作品的兴趣 |
(一)坚持思想至上创新艺术表现形式 |
(二)重视同辈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拓宽受众兴趣面 |
(三)培育受众的红色影视作品鉴赏能力 |
四、加强红色影视作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针对性 |
(一)明确红色影视作品主题精确功能定位 |
(二)推进红色影视作品的差异化分众化传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马克思和恩格斯永放光芒(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红岩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论[J]. 黄蓉生,徐佳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传承古田会议精神 夯实新时期党建基础[J]. 张小瑛. 长春大学学报, 2021(09)
- [3]遵义会议精神及其价值研究[D]. 林芷锌. 沈阳理工大学, 2021
-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道德建设研究[D]. 邓海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贵州长征文化研究[D]. 陈成. 大理大学, 2021(09)
- [6]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研究[D]. 刘国胤. 辽宁大学, 2021(02)
- [7]《共产党宣言》“三个稿本”的比较研究[J]. 李竞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8]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D]. 王福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9]习近平关于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论述研究[D]. 赵丹阳. 大理大学, 2020(05)
- [10]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江仔馨.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