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寸水分含量仪器回顾

1 英寸水分含量仪器回顾

一、1英寸含水率仪器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冯宪光[1](2021)在《车载柴油含水量红外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燃油(柴油和汽油)是重型运载工具与装备的主要供给能源,其成份中含有水分会直接影响动机性能,甚至造成不可估量的事故损失。由于油品成分复杂,若使用专用仪器设备按照国家标准方法检测不仅耗时,而且不能在线监测,难以满足车载油品安全的检测的需求。为此,本文开展安全、高效、高精度、小型化的车载柴油含水量检测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含水柴油在红外波段的光谱吸收理论模型,研究了柴油样品中的C-H、H-O等化学键以及-CHx等基团在红外波段所产生的倍频和合频特征吸收峰,引入散射理论,分析由浊度产生的光损对乳化态含水柴油样品吸收光谱造成的影响。(2)给出了含水柴油的红外光谱数据建模方法,采用预处理方法与多种机器学习建模回归算法相互组合的方式,给出了35组通过光谱数据预测油品中水分含量的模型。针对车载传感器数据存储小和计算效率低的特点,引入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对于光谱数据进行了特征点的选择,将512维光谱数据降至23维,表现最优的S-G卷积平滑+高斯过程回归模型超参数经贝叶斯优化后均方根误差为46.68×10-6(v/v),平均绝对误差为37.99×10-6(v/v),实现了去除冗余数据并提升计算效率的目标。(3)采用金属导光毛细管取代传统的比色皿,将光谱检测、样品池与光源进行集成设计,提出采用电机驱动的线性渐变可调滤波器+光电探测器方案进行光谱检测,研制了近红外油品车载传感器,可实现流动样品的在线检测。使用得到的光谱数据高斯过程回归建模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均方根误差为18.99×10-6(v/v),最大绝对误差为13.42×10-6(v/v),在车载微量水分检测方面达到了良好的预测效果。

苗永卫[2](2021)在《公路机械化施工扬尘检测方法与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国家对道路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但公路交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施工建设过程也带来了一定环境污染,其中扬尘的扩散就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公路施工建设中,路基的填挖、土石方的调运、工程机械的施工等都会对裸露土源及道路积尘等造成很大的扰动,这些是道路施工对周边空气质量的主要影响方面。本文以施工地区扬尘源的特性为研究切入点,探究其产生与扩散规律,为后续的扬尘监测、抑尘措施提供方向和依据。通过对扬尘源颗粒组成、含水率变化和实际工程车辆扰动扩散的监测,得到了有关扬尘扩散的规律,然后针对工程运输车辆扰动起尘设计了相应的抑尘装置,对装置的实际抑尘效果进行了有关试验验证,得到了如下结论:(1)通过筛分试验,得到了周口地区常见土质的粒径组成,分析了施工扬尘的尘源的组成特点,为后续的抑尘重点提供指导;(2)通过测试不同温度下黏土和沙土水分蒸发的速率,得到了地面表层土体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施工现场采取保湿抑尘措施的频率提出了建议;(3)通过在公路施工现场对运输车辆扬尘扩散情况的连续性观测,发现了车辆不同速度下产生扬尘的扩散规律,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研究了公路施工扬尘的发生、传播和影响范围;(4)搭建了模拟施工扬尘产生的试验室及喷雾装置抑尘效果验证平台,通过在所搭建的试验室内大量的试验研究,确定了适合抑制地面尘源和已扩散扬尘的不同型号喷嘴;(5)设计了可以加装在运输车辆上的抑尘喷雾系统,并在施工现场进行了车辆行驶过程中实际效果的试验研究,发现了喷雾系统对铺装道路上PM10的抑制效率67%左右,PM2.5的抑制效率50%-70%;在表层含水率在6.5%左右的路基上行驶时,车速不大于20km/h情况下该系统对PM2.5与PM10的抑制效率均在40%左右;(6)基于在施工现场大量观测试验,在表层土体含水率低于10%的路基上,工程车辆行驶速度大于30km/h时产生的扬尘非常严重;在有铺装的施工道路上行驶车速超过40km/h时,也会产生大量扬尘;因此建议为控制施工扬尘,工程车辆在路基上行驶速度应控制在30km/h以内,且应该采取洒水措施使地表含水率应不低于10%,在有铺装的施工道路上行驶速度应控制在40km/h以内。

刘俊[3](2020)在《香根草边坡的水文效应与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植被护坡技术是固土护坡和生态恢复重要的防治措施之一。植物固土护坡技术不仅表现在根系对土体的力学加筋作用,同时其水文作用也不容忽视。因此,揭示植物根系水文效应对边坡土体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论文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基于根系构型定向调控的植物边坡固土机理研究”(项目编号:51608545),通过大量查阅文献,采用理论分析、室内外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从植物根系对边坡土体水分迁移的作用方面进一步研究根系固土护坡的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香根草根系形态特征试验研究通过全断面开挖方法获取一年生长期的香根草根系,发现香根草根系生长形态呈倒三角形分布,统计并分析了根系数量、根表面积、根系密度、根系横截面积比等相关的根系生长形态参数,得到了根系数量等参数都随土层深度呈Logistic函数递减规律。2.室外土水特征曲线试验研究(1)通过现场土水特征曲线试验,得到了边坡土体的体积含水率和基质吸力的相关关系,且较好地符合Gardner模型。相对于素土边坡,香根草根系有效地提高了土体的进气值和边坡土体的持水能力。同时分析了边坡土体不同位置处体积含水率和基质吸力的变化规律:随着持续的高温天气,素土边坡与香根草边坡土体整体的体积含水率都不断减小,基质吸力都不断增大。相对于素土边坡,香根草边坡土体整体的体积含水率和基质吸力都更大,且缩小了上坡向土体与下坡向土体体积含水率之间的差距,证明香根草根系引起了土层间的水分迁移和基质吸力的二次分布。(2)基于测试的土水特征曲线和土体饱和渗透系数,利用简化的Gardner 土水特征曲线模型公式得到了土体渗透系数和基质吸力之间的关系方程。研究发现香根草边坡土体的渗透系数总是较素土边坡的小,但随着基质吸力的增大,两者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小。3.边坡土体降雨入渗试验研究(1)通过设置不同降雨强度和降雨时间进行降雨入渗试验,试验发现:降雨过程中香根草植物可以保护坡面土体,加快坡面雨水入渗,减少坡面径流量,显着降低雨水对边坡浅层土体的冲刷,减小土体变形下沉量。(2)对比同降雨时段的素土边坡和香根草边坡,雨水入渗时相同时间内素土边坡上侧和下侧土体浸润线变化的幅度相同,而香根草边坡坡脚位置处的浸润线变化幅度要大于坡顶位置,并由坡脚逐渐向坡顶漫延,改变了雨水入渗边坡土体的路径,减缓了水分入渗土体的湿润锋整体下移速度。4.边坡稳定性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1)根据水的质量守恒定律和Richards方程,结合香根草根系吸水理论,考虑香根草根系对边坡土体中孔隙水渗流的影响,在传统的Green-Ampt入渗模型和Mein-Larson入渗模型的基础上,基于非饱和土体土水特性,分析了香根草边坡孔隙水压力的分布情况,得到了非积水入渗和积水入渗两种情况下的湿润锋深度解。(2)根据Wu-Waldron模型和Fredlund抗剪强度公式,结合香根草根系分布作用下的孔隙水压力分布和湿润锋深度解,推导了强降雨条件下边坡非积水入渗和积水入渗状态时香根草边坡安全稳定系数的计算公式。(3)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有关香根草边坡的数值计算模型,得到了降雨前后有无植被边坡土体的应力场、位移场和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分析了香根草根系的吸水蒸腾作用对边坡安全稳定性的影响。上述研究结果从香根草根系水文作用方面分析了香根草植物边坡浅层土体的稳定性,为后续对生态护坡的研究提供了些许思路,为进一步开发新型植物护坡技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丁泽钊[4](2021)在《聚丙烯复合土工布的制备及其在污泥脱水领域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废弃污泥,如水体底泥、工业污泥、市政污泥以及收集在围堵池中的粉煤灰泥浆等。这些含有大量污染物和高含水率的污泥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污泥脱水是处置污泥过程中的关键步骤,经脱水固化至含水率低于80%的污泥运输方便,也可用于制砖或其他资源化利用。土工管袋脱水法因具备易于施工、放置方便、占地较少、效率高、成本低、节省劳动力以及对环境影响小等显着优势,目前正广泛应用于污泥脱水领域。但是,为满足土工布高强度和污泥快速脱水要求,进而采用机织土工布作为污泥过滤介质时会因颗粒的大量流失而造成过滤功能失败。聚丙烯纺粘针刺土工布(SNN)作为非织造土工布中的一种,具有独特的三维网络结构和优异的过滤功能。因此,本课题首先对SNN的过滤和脱水性能进行了初探,并进一步将SNN与聚丙烯裂膜丝机织土工布(SFW)针刺复合,调节针刺工艺参数并制备了兼具高过滤、高脱水效率和高强度的聚丙烯复合土工布(SNN&SFW),旨在为复合土工布在污泥脱水领域的应用提供一些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聚丙烯切片为原料,采用纺粘针刺工艺并调节成网帘的前进速度制备了4种不同面密度(100~300g/m2)的SNN。随后,对其进行形貌表征、拉伸/压缩试验、孔径及垂直渗透性能测试以探究面密度对SNN力学和水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SNN的拉伸强度、撕破强力和顶破强力均随面密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大,但是,孔径特征和透水率随面密度增大呈减小趋势。采用压力过滤测试,对4种SNN实施粉煤灰浆脱水试验,结果发现,颗粒透过率随土工布O98增大而增大,经验公式为y=2.69E-7x^4.04,R2=0.98295。但是,滤饼固含量与土工布孔径、垂直渗透性能无关。(2)将起到支撑作用的SFW作为基材与可提高土工布过滤效率的SNN针刺复合。随后,依次改变针刺深度和针刺密度制备了多组SNN&SFW,通过形貌分析及物理、力学和水力学性能等测试研究了针刺工艺参数对SNN&SFW各项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针刺深度的增大,SNN&SFW的拉伸强度、顶破强力(CBR)先减小后趋于稳定,撕破强力随针刺深度的增加而显着提高。此外,在未过多损失SFW的基础上,SNN&SFW的O98相比于SFW有明显下降,且随针刺深度先减小后增大。同时,SNN&SFW的垂直渗透性能有所提高且与O98的变化趋势相同。针刺密度对SNN&SFW各项性能的影响与针刺深度不同,力学性能随针刺密度的增大均呈线性增大或线性减小趋势,O98和垂直渗透性能随针刺密度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3)使用优选出的SNN&SFW,对高含水率粉煤灰浆实施压力过滤脱水试验。同时,将SNN&SFW的脱水性能与SFW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通过与SNN复合,SNN&SFW的颗粒透过率(1443.7 g/m2)明显低于SFW(2650.9g/m2),此外,使用SNN&SFW获得的滤饼固含量更高,表明其脱水效率更优。在落差脱水试验中,使用SNN&SFW的脱水时间为290min,远快于SFW所需的550min,证明SNN&SFW具有更高的脱水速率。

贺一轩[5](2020)在《钢筋混凝土柱多物理场耦合实验及有限元模拟》文中认为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HPC)以其高强度、高施工性能、高耐久优异的性能在建筑工程中广泛应用。但在火灾中高性能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急剧下降,致使建筑结构出现不同程度损伤。钢筋混凝土柱是建筑结构的主要承重构件,在高温环境下的损伤情况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安全和使用寿命。研究钢筋混凝土柱构件高温下的劣化损伤情况,探讨高性能混凝土高温损伤机理,对提高构件、建筑物的抗火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78290),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柱进行温度-荷载-蒸汽压-热应变多物理场耦合试验及有限元模拟分析,探究不同强度等级及PP纤维(素混凝土:C60、C80,聚丙烯体积掺量为0.2%纤维混凝土:PPC60、PPC80)对钢筋混凝土柱高温损伤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钢筋混凝土柱温度-荷载-蒸汽压耦合试验研究。通过自行组装蒸汽压装置测试钢筋混凝土柱温度-荷载-蒸汽压耦合下不同埋深(25mm、50mm、75mm)、不同强度等级(C60、C80)的劣化损伤规律。结果表明:混凝土内部存在温度梯度、蒸汽压梯度。C60峰值蒸汽压范围:0.126MPa~4.02MPa,C80峰值蒸汽压范围:0.176MPa~1.68MPa。PP纤维对抑制混凝土峰值蒸汽压、延缓其高温损伤具有积极作用。随着受火温度20℃、100℃、200℃升高,混凝土水充压呈下降趋势。在相同受火温度下,与素混凝土相比纤维混凝土水充压值较大。2.钢筋混凝土柱温度-荷载-热应变耦合试验研究。通过在钢筋混凝土柱内埋置横纵方向振弦应变计探究温度-荷载-热应变多物理场耦合下钢筋混凝土柱劣化损伤规律。结果表明:C60、C80、PPC80在受火过程中纵向热应变始终保持拉应变,33.8℃时PPC60纵向热应变由压应变逐步转变为拉应变;39.7℃~56℃时C60、C80横向热应变由拉应变转变为压应变,PPC60、PPC80在受火过程中横向热应变始终保持压应变。3.高性能混凝土在温度-荷载-蒸汽压耦合下的模拟分析。借助能量方程、质量方程探究C60、C80混凝土多物理场耦合下的相对湿度、蒸汽压随受火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C60、C80混凝土75mm埋深处蒸汽压模拟值与实验值最大误差不超过28%。随着受火时间的延长,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蒸汽压由表及里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饱和水层逐步向混凝土内部迁移。PP纤维混凝土相对湿度大于素混凝土。4.钢筋混凝土柱在温度-荷载-热应变耦合下的模拟分析。借用ABUQUS等有限元软件分析钢筋混凝土柱在温度-荷载-热应变耦合下的温度、热应力、应变、沿重力方向位移,并将热应变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在温度-荷载耦合下,钢筋混凝土柱热应变、应力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钢筋混凝土柱纵向热应变以拉应变为主,横向热应变以压应变为主。混凝土内部存在温度梯度、应力梯度。热应力最大值出现在柱底边角处。柱顶施加荷载处位移量最大,柱底位移量最小。相同受火温度下距离受火面越近位移变化速率越快,距离受火面越远位移变化速率越慢。综上所述,高性能混凝土高温爆裂损伤是温度-荷载-蒸汽压-热应变多物理场耦合作用的结果,蒸汽压是导致高性能混凝土高温爆裂重要因素。PP纤维对于减缓高性能混凝土高温损伤有明显作用。

黄奇鹏[6](2020)在《磨粉机齿辊磨损特性研究及齿形测量仪设计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齿辊是磨粉机的重要部件,对面粉品质影响及设备性能起决定性作用。齿辊在研磨物料过程中伴随着辊面磨损,使齿辊表面几何特性产生变化,对能耗、研磨效果和齿辊寿命等相关参数产生影响。齿辊磨损严重需进行重新拉丝或换辊,换辊或拉丝过早会影响磨辊寿命、不必要的停机和磨辊拉丝带来的资本投入。换辊或拉丝过晚,不仅加快磨辊磨损速度,也影响物料产量、面粉品质及增加能耗等,故准确判断齿辊磨损状态至关重要。目前面粉厂对磨辊磨损状态判断大部分仅凭经验,所以研究磨辊磨损特性及设计开发一款适用于磨辊齿形测量的仪器非常必要。针对以上问题,确定本文研究内容是磨粉机齿辊磨损特性研究及齿形测量仪的开发。首先,通过对磨粉机齿辊磨损关键影响参数进行总结归类,将影响指标分为工艺指标、经济指标和表面特性指标,从三类指标中选取剥刮率、功耗、磨下物温度和磨辊磨损量作为本文理论与试验的重点研究对象,分别从已有齿形实验参数数据对剥刮率的影响关系、基于德邦定律对功耗进行建模分析和基于摩擦学原理对齿辊磨损过程进行理论研究等,为磨粉机齿辊磨损特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其次,基于弹性变形理论和能量守恒定律对磨辊受力进行研究,结合有限元分析,确定试验测量区域磨损点的位置。再次,通过对FMFQ 10×2型磨粉机2B及2M磨辊连续磨损80天的表面形貌、剥刮率、电流和磨下物温度进行测量,得到各参数间的量变关系。最后,根据客户测量齿形的所需功能不同,利用显微镜成像技术和机器视觉技术对齿形测量仪进行产品设计,该测量仪可以测量齿顶宽和齿间距等参数,结合磨粉机齿辊磨损规律,达到判断齿辊磨损状态的目的。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结合目前面粉厂测量数据和齿辊磨损相关影响参数,将磨辊磨损关键影响参数分为工艺指标、经济指标和表面特性指标,该三类指标用于确定选取剥刮率、功耗、磨下物温度和磨辊磨损量作为本文理论与试验的重点研究对象。通过齿辊几何特征研究,建立了齿顶宽与齿深和齿槽面积几何参数关系。2.根据实验数据,得到锋角比齿角对剥刮率影响大,且钝对钝比锋对锋对剥刮率影响小。基于邦德定律建立磨粉机粉碎功耗模型,得出物料在Ⅰ-ⅣB研磨时,功耗逐渐减小,且齿辊磨损会使功耗逐渐增大,当磨损达到一定程度时,功耗变化急剧增大。结合试验验数据进行验证。基于摩擦学原理,以单颗粒物料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磨辊磨损数学模型,在磨损总量和其它齿型参数一定时,磨损总量随锋角和钝角的增大而减小,且钝角的影响程度大于锋角的影响。3.基于弹性变形理论和能量守恒定律对磨辊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磨辊周向辊间线压力、线剪切力和辊间平均压力和平均剪切力数学模型,通过对MDDK 1000/250磨粉机在ⅠB工艺过程有限元仿真分析,得到沿轧距方向磨辊表面轴向等效应力峰值出现在距离磨辊端面30mm的位置,其值为125.91Mpa,磨辊轴向总应变峰值出现在距离磨辊端面100mm的位置,其值为13.598μm,故磨辊辊面的易磨损点在距端面30-100mm位置,该结论可以用于确定齿辊磨损的位置。4.对FMFQ型磨粉机2B齿辊磨损过程的表面形貌、剥刮率、电流和磨下物温度进行测量,齿形磨损80天后,钝面磨损深度为0.32㎜,锋面为0.21mm,剥刮率下降4.77%,电流增加3.0A,磨下物温度差升高4.2℃,且明显存在函数关系。通过对影响参数与不完整度的关系进行曲线拟合,得到本次测试齿辊不完整度是9.854%时,各项综合指标达到极点,即面粉厂最优化使用这台磨粉机在该工况下能够接受的剥刮率最小值、电耗最大值和物料温度差的最大值的条件。5.对FMFQ型磨粉机2M喷砂辊磨损过程的表面形貌、取粉率、电流和辊面及磨下物温度进行测量,喷砂辊磨损80天后粗糙度Ra减小至2.512μm,取粉率下降1.26%,电流增加2.33A,辊面温度差提高7.35℃,物料提高5.5℃,整体呈上升趋势。通过对影响参数进行曲线拟合与粗糙度的关系研究,拟合曲线交点位置是磨辊达到使用极值点。当喷砂辊磨损至交点位置时,各项综合指标达到极点,即面粉厂最优化使用这台磨粉机在该工况下能够接受的剥刮率最小值、电耗最大值和辊面及物料温度差的最大值的条件。6.根据客户测量齿形所需要功能不同,对齿形测量仪进行设计,利用显微镜成像技术和机器视觉技术,通过对总体结构、光路和硬件选型进行设计,该仪器可测量齿辊的齿顶宽等主要参数,可判断齿辊磨损程度。

武猛[7](2020)在《基于MIP-CPTU原位测试技术的挥发性有机污染场地检测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污染地下土体与地下水已成为我国环境治理的难题之一,目前对于地下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分布特征的定位方法耗时长、费用高。传统的污染场地调查技术包括钻孔、取样和实验室分析。由于钻孔和监测井在布置时所获取的场地地质信息有限,因而许多钻孔位置和监测井因布置不合理而效果不理想。并且通常钻孔和监测井获取样品需花费数周时间在实验室进行分析。膜界面探测器(Membrane Interface Probe,MIP)作为一种高效的有机污染场地调查手段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目前MIP数据的应用仍仅通过信号值的绝对大小而相对确定场地污染物浓度分布,在污染场地的调查中忽略了土体岩土工程性质差异对测试结果产生的影响。孔压静力触探(Piezocone Penetration Test,CPTU)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场地岩土工程特性勘察最主要的原位测试方法之一,可进行高分辨率的土层划分和水平渗透系数评价。这些参数均可反应土体差异,进而分析对MIP测试结果产生的影响。可二者的组合使用,提高污染场地的测试精度,同时更加准确的了解场地概况,为后续场地治理、再利用方案的制定提供支持。在此背景下,针对国内基于膜界面探测器-孔压静力触探测试技术(简称MIP-CPTU)进行污染场地原位评价的研究空缺,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对其检测机理及应用开展研究。首先探究通过MIP测试原理以及Comsol数值模拟确定测试影响域,设计并开展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土体细粒含量对MIP测试结果的影响。后开展MIP现场测试,并辅以电阻率孔压静力触探测试(Resistivity Piezocone Penetration Test,RCPTU)获取、解译场地岩土工程参数,评价其对MIP测试结果的影响。最后对测试数据进行修正,获取场地污染物浓度分布图。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MIP测试机理进行分析介绍,针对MIP的测试原理,分析总结了现有有机污染土特性,主要为土体热学特性、电学特性。总结了MIP测试系统应用于污染场地调查的案例,分析了MIP测试技术在我国污染场地原位调查中存在的问题。(2)结合MIP探头尺寸及测试机理进行室内模型试验进行设计。由于模型试验应制备空心柱状土样,需对制样模具进行设计。通过对试验土体进行原位热传导孔压静力触探测试,获取土体的热学特性。进而通过Comsol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对MIP测试影响域进行分析,确定试样尺寸。并进行室内模型试验,研究测试土体细粒含量对MIP测试产生的影响。(3)对南京某废弃加油站试验场地开展MIP现场测试,对有机污染场地MIP测试进行了描述。并对场地进行现场取样分析,探明场地污染物种类以及浓度,并作为MIP场地分析基准。通过对MIP测试数据进行整理解译,确定MIP数据与取样数据结果的差异点,并分析其产生因素。分析了场地主要污染物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TPH)与MIP测试信号的相关性以及表层土体-地下水结合带对测试的影响。(4)MIP测试数据作为主要研究目标,辅以RCPTU测试提供场地岩土工程特性为MIP测试的影响因素分析提供支持,同时以获取的土体电阻率作为反演污染物浓度的参数对MIP试验的测试结果进行佐证。通过分析结果对MIP测试结果进行修正并绘制场地污染物分布图。

李其哲[8](2020)在《基于电容法的活立木树干边材质量含水率检测仪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含水率测定仪只能测木质材料纤维饱和点(约30%)以下含水率,活立木(高含水率介质)含水率测量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难点。针对这一难题,提出了电容法含水率检测理论。该理论参考平行板电容器,设计了插入式测量探头,将活立木树干介电常数的变化转变为含水率传感器的电路元件C1的实际电容值变化。含水率传感器输出周期信号,输出信号周期随插入深度和介质的质量含水率而变化,而波形不变(方波),具有较好的可测量性。但此时的输出方波为模拟信号,需要下位机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进而代入预置的公式,在显示屏上显示活立木边材质量含水率具体数值。本文设计了活立木树干边材质量含水率检测仪总体方案,分别介绍了传感器、下位机硬件、下位机软件、供电模块及外壳的具体设计和制作流程,之后进行了整机调试,给出了活立木树干边材质量含水率检测仪尺寸规格、技术参数以及使用方法;模拟仿真了探头电容值,实际测量了探头电容值和输出方波周期;对DMC-1型活立木树干边材质量含水率检测仪进行了标定试验,得到活立木树干边材质量含水率和输出信号周期的关系,选择了针、阔叶树最优标定方程,进行了仪器零点标定,并给出了推荐插入深度;最后使用DMC-1型活立木树干边材质量含水率检测仪就室内和野外的树干边材质量含水状态进行了实际测量。主要结论如下:(1)将探头的探针(紫铜棒)部分等效成平行板电容器,近似计算得出探头电容值在0.07到5.67pF之间;用COMSOL软件来1:1仿真探头电容,得到电容值介于1到8pF之间;用VC6013数字电容表测得电容值在0.1到8pF之间连续变化;用DS1052E示波器测得含水率传感器输出波形不变,信号周期随插入的介质而变化。以上从不同角度得到的结果具有一致性,故探头的电容值或者含水率传感器输出波形周期随介电常数(含水率)和插入深度呈现规律性变化,具有一一对应关系。这表明电容法可以作为一种检测活立木树干边材质量含水率的有效手段。(2)活立木树干边材质量含水率(y,%)和检测仪输出方波周期(x,μs)之间存在定量关系,在特定树种和插入深度下,可拟合为二次或三次多项式,其中1cm插入深度较优。(3)DMC-1型活立木树干边材质量含水率检测仪,可以用来检测活立木树干边材质量含水率,且能检测质量含水率范围0~190%,测量精度为±2%。

李雷[9](2019)在《水平井油水两相流电法含水率测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中石油有水平井近7000口,随着水平井钻井及大规模压裂技术的日趋完善,其规模仍将不断扩大。水淹是影响水平井开发的重要因素,发生水淹后,水平井含水急剧上升,而完善的水平井生产测试技术可以为堵水、压裂等措施方案提供技术支持。受水平井流型流态影响,当前的含水率测试技术仍不完善,无法达到水平井生产测试的需求。因此,本文以国内油田水平井实际开发测试需求为背景,采用有限元和流体力学仿真技术,并结合动态模拟实验研究,开展水平井电法含水率测量方法研究。首先,针对近水平条件下油水两相流复杂的流型影响传感器含水率测试精度的问题,采用FLUENT仿真和动态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水平管道内的油水两相流流型变化规律和分布特性研究。建立三种水平管道的仿真模型,研究水平管内油水两相流在不同倾角、流量、含水率下的流动状态,分析流型对传感器的影响程度。搭建模拟实验平台,开展动态研究,得到流型分布图,验证仿真的真实有效性。其次,研究一种采用周向电导探针阵列在近水平条件下测量水相电导率的新方法,解决现有电导含水率计在水平油水两相层流条件下无法获取水相电导率的问题。根据水平油水分层流油水分布特性,设计周向电导探针阵列全水值测量方法的结构模型,通过ANSYS软件研究模型在不同电极结构、水平倾角下的电场分布和响应规律,以及不同矿化度下该模型与电导含水率计响应之间的对应关系。设计该模型样机,开展不同水平角度、温度、矿化度下的静态实验,验证模型测量含水率的可行性。再次,研究一种水平井新型结构电容含水率测量方法,解决传统同轴电容含水率计在低产液水平井含水率测量中分辨率低的问题。开展同轴、筒状和新结构电容含水率测量方法原理分析,通过COMSOL软件构建新型电容含水率测量方法的结构模型,分析模型在不同电极长度、流道半径、绝缘层厚度下的灵敏度分布,得出最优的模型结构设计方案;分析该模型在水平井不同流态、不同油泡接触方式、以及不同倾角下的响应特性,得出该模型在水平井中适应的流型范围,为新型电容含水率计的研制奠定了基础。最后,设计开发新型电导、电容含水率测量方法样机,在水平模拟井筒开展油水两相流动态实验研究,分析不同流量、含水率条件下两种含水率测量方法的响应规律及测量精度。开展水平井现场试验,分析新型电法含水率测量方法的现场测试结果,通过现场试验验证新结构电法含水率测量方法的实用性。

王兴[10](2019)在《宁夏香山地区压砂地土壤水分蒸发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针对西北旱区压砂地土壤蒸发过程中水分运移规律不明确的问题,以宁夏中部干旱带中卫香山地区压砂地为研究对象,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蓄水保墒为目的,通过田间试验,采用三因素五水平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降雨量、砂土混合比、砂土覆盖厚度对压砂地土壤水分蒸发过程的影响。通过资料收集并结合试验特定条件下的实际监测结果,本文对该地区土壤蒸发过程水分运移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对试验区不同降雨量、砂土混合比、砂土覆盖厚度条件下累积蒸发量随时间变化的研究分析,发现土壤累计蒸发量均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在本试验特定范围内,高降雨量对应更大的累计蒸发量,累积蒸发量增长速率随着砂土混合比的增加而减小,砂土覆盖厚度越大累积蒸发量越小。(2)通过对土壤蒸发过程中不同降雨量、砂土混合比、砂土覆盖厚度条件下试验区含水率的监测,分析得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特征。在水分再分布过程中,土壤剖面存在明显的分界点,分界点以上土壤体积含水率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小,分界点以下则相反。降雨量越大分界点位置越深。砂土混合比和砂土覆盖厚度越大分界点的位置越浅,越能够促进更多的土壤水分不断向下运移。(3)利用最小二乘法对不同降雨量、砂土混合比和砂土覆盖厚度条件下土壤累积蒸发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拟合分析,发现可用2次多项式来描述不同影响因素下土壤累积蒸发量与时间的关系,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5。(4)土壤水分蒸发阈值随降雨量、砂土混合比、砂土覆盖厚度的增加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可用多项式函数来表示土壤水分蒸发阈值与其之间的关系,其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705、0.8967、0.8527,拟合优度高,均达到了显着水平。本文研究对认识压砂地蒸发过程中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为完善水分控制下的土壤蒸发理论提供数据支持,为客观评价西北生态脆弱区土壤水的承载能力、水量调配以及压砂地生态环境维护与恢复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二、1英寸含水率仪器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英寸含水率仪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车载柴油含水量红外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油品中水分检测方法
        1.2.1 常见的燃油含水检测方法
        1.2.2 红外光谱法燃油含水量检测技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油品含水传感器及检测设备研究
        1.3.2 油中含水量检测算法研究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油中微量水分红外光谱检测及分析
    2.1 油中微量水分红外光谱检测实验
        2.1.1 样品制备
        2.1.2 样品含水率标定
        2.1.3 标准红外光谱测量实验
    2.2 红外光谱原理
        2.2.1 吸收光谱原理
        2.2.2 朗伯——比尔定律
        2.2.3 油中微量水分红外光谱模型理论分析
    2.3 含水油品散射模型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油中微量水分红外光谱建模分析
    3.1 光谱预处理
        3.1.1 光谱预处理方法
        3.1.2 光谱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3.2
        3.2.1 偏最小二乘法
        3.2.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LS-SVM)
        3.2.3 随机森林
        3.2.4 高斯过程回归
        3.2.5 BP人工神经网络
    3.3 模型建立
        3.3.1 预处理方法组合建模
        3.3.2 模型评价标准
        3.3.3 模型预测结果
    3.4 特征工程
        3.4.1 特征工程的意义
        3.4.2 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算法实现特征选择
    3.5 超参数优化模型
    3.6 本章小结
4 车载油中微量水分测定红外光谱传感器设计
    4.1 车载设计需求
    4.2 车载微量含水柴油传感器方案设计
        4.2.1 金属波导毛细管
        4.2.2 可调滤波器与光电探测器集成设计
        4.2.3 光路设计
        4.2.4 设备结构设计
        4.2.5 设备使用场景与安装设计
    4.3 传感器实验验证
        4.3.1 基于金属毛细管的含微量水柴油红外光谱检测
        4.3.2 光谱建模训练及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公路机械化施工扬尘检测方法与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公路施工扬尘的特性及扩散规律研究
    2.1 公路施工扬尘的定义、分类
        2.1.1 公路施工扬尘的定义及其工程特性
        2.1.2 公路施工扬尘的分类
    2.2 公路施工扬尘的物化特性
        2.2.1 密度和比重
        2.2.2 比表面积
        2.2.3 凝聚与附着
        2.2.4 湿润性
        2.2.5 电性质
        2.2.6 光学特性
    2.3 扬尘颗粒基本理论简介
        2.3.1 粉尘的粒度
        2.3.2 粉尘的分散度
        2.3.3 粉尘粒度分布函数
    2.4 公路施工扬尘的形成分析
        2.4.1 公路施工扬尘发生因素分析
        2.4.2 公路施工扬尘的受力分析
    2.5 公路施工扬尘扩散规律探究
        2.5.1 粉尘扩散基本方程的建立
        2.5.2 静态流体中粉尘颗粒的扩散
        2.5.3 层流状态下颗粒物的扩散
        2.5.4 粉尘颗粒在湍流条件下的扩散
    2.6 粉尘在空间中的运动状态
        2.6.1 粉尘在铅直方向的运动状态
        2.6.2 粉尘在水平方向的运动状态
    2.7 裸土风蚀开放源颗粒物扩散距离的探究
        2.7.1 颗粒物的扩散状态与条件探究
        2.7.2 颗粒物扩散距离的探究
    2.8 扬尘源的研究
        2.8.1 周口地区的土质探究
        2.8.2 扬尘源颗粒大小组成探究
        2.8.3 扬尘源含水率及蒸发速率探究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路施工扬尘试验观测研究
    3.1 公路施工扬尘监测方法研究
        3.1.1 监测试验方案的确定及监测仪器简介
        3.1.2 监测仪器的校正
    3.2 工程运输车辆扬尘扰动监测试验的实施方案
        3.2.1 试验设计与安排
        3.2.2 监测试验实施方案条件与变量简介
        3.2.3 纵向监测试验
        3.2.4 横向监测试验
        3.2.5 车辆尾部扬尘监测
    3.3 地面表层不同含水率起尘浓度探究试验
        3.3.1 试验合理风速的确定
        3.3.2 地面表层沙土不同含水率起尘浓度数据分析
        3.3.3 地面表层黏土不同含水率起尘浓度数据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路施工扬尘抑制方法的选择
    4.1 目前抑尘措施的现状
        4.1.1 水雾降尘技术研究现状
        4.1.2 国内喷雾抑尘研究现状
        4.1.3 国外喷雾抑尘研究现状
    4.2 抑尘方案的确定
    4.3 水雾抑尘机理
        4.3.1 水雾形成机理
        4.3.2 水雾捕尘机理
        4.3.3 雾化效果的评价
    4.4 喷雾降尘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4.4.1 水的特性对喷雾降尘的影响
        4.4.2 喷嘴类型对喷雾降尘的影响
        4.4.3 喷雾系统参数对喷雾降尘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施工车辆抑尘喷雾系统的设计与效果验证
    5.1 专项抑尘装置工作状况及性能要求
    5.2 喷雾系统的部件选择与设计
        5.2.1 动力装置的选择
        5.2.2 电机与泵的选择
        5.2.3 喷头的选择
        5.2.4 水箱的选择与设计
        5.2.5 过滤装置的选择
        5.2.6 管件及相应的管接头的选择
    5.3 喷嘴雾化抑尘效果探究试验准备
        5.3.1 喷嘴喷雾有效作用范围确定的试验方案
        5.3.2 喷雾系统试验平台的搭建
    5.4 喷嘴雾化抑尘效果试验
        5.4.1 试验合理发尘量的确定
        5.4.2 各型号喷嘴雾化作用范围的确定
        5.4.3 针对车辆扰动起来扬尘抑制雾化喷嘴的确定
        5.4.4 抑制地面尘源起尘喷嘴的确定
    5.5 工程运输车辆抑尘装置设计
    5.6 喷雾系统采用前后扬尘浓度的监测
        5.6.1 试验工况介绍与平台搭建
        5.6.2 铺装道路上喷雾系统加装前后扬尘浓度对比
        5.6.3 未铺装道路上喷雾系统加装前后扬尘浓度对比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香根草边坡的水文效应与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植物护坡的研究现状
        1.2.1 根系形态分布的相关研究
        1.2.2 根系力学特性的相关研究
        1.2.3 根系与土体作用机理的相关研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2 植物护坡的水分迁移机理分析
    2.1 概述
    2.2 植物根系的吸水和蒸腾作用
    2.3 植物吸水蒸腾对土体的影响
        2.3.1 植物吸水蒸腾对土体结构的影响
        2.3.2 植物吸水蒸腾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
        2.3.3 植物吸水蒸腾对土体渗透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香根草边坡土体的土水特征曲线研究
    3.1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3.2 现场土水特征曲线试验
        3.2.1 试验研究区域概况
        3.2.2 护坡植物的选用与栽种
        3.2.3 香根草植物根系特征
        3.2.4 试验土样的性质
        3.2.5 试验设备与方法
        3.2.6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边坡土体渗透系数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边坡土体降雨入渗试验
    4.1 概述
    4.2 试验准备与设计方案
        4.2.1 试验用土
        4.2.2 试验植物
        4.2.3 人工降雨装置
        4.2.4 降雨强度
        4.2.5 试验设计方案
    4.3 降雨入渗对边坡土体的影响
        4.3.1 降雨入渗分析
        4.3.2 坡体浸润线变化分析
        4.3.3 坡体位移变化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香根草植物边坡的水文效应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研究
    5.1 概述
    5.2 强降雨下香根草植物边坡孔隙水压力
        5.2.1 香根草植物边坡水分平衡的宏观过程
        5.2.2 香根草根系吸水方程
        5.2.3 香根草植物边坡渗流控制方程
        5.2.4 强降雨下香根草植物边坡孔隙水压力分布
    5.3 香根草植物边坡的湿润锋
        5.3.1 Green-Ampt入渗模型
        5.3.2 Mein-Larson入渗模型
        5.3.3 边坡入渗深度
    5.4 香根草植物边坡稳定性
    5.5 数值分析
        5.5.1 模型尺寸的构建
        5.5.2 材料属性的定义
        5.5.3 边界条件的确定及网格的划分
        5.5.4 模拟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聚丙烯复合土工布的制备及其在污泥脱水领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含水率污泥的产生及现状
    1.2 传统污泥脱水方式
        1.2.1 堆场自然干化法
        1.2.2 机械脱水法
    1.3 土工布及脱水应用
        1.3.1 土工布的功能
        1.3.2 土工管袋脱水法
        1.3.3 土工布的分类
    1.4 针刺及针刺复合工艺
        1.4.1 针刺工艺
        1.4.2 针刺复合工艺
    1.5 土工管袋脱水性能的影响因素
        1.5.1 污泥特性
        1.5.2 土工布特征
        1.5.3 其他因素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聚丙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制备及脱水性能初探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试样制备
        2.2.4 表征及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丙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性能
        2.3.2 聚丙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污泥脱水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丙烯复合土工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试样制备
        3.2.4 表征及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针刺深度对SNN&SFW性能的影响
        3.3.2 针刺密度对SNN&SFW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丙烯复合土工布的脱水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3 压力过滤测试
        4.2.4 落差脱水测试
        4.2.5 孔径分布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NN&SFW和SFW的压力过滤测试
        4.3.2 SNN&SFW和SFW的落差脱水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钢筋混凝土柱多物理场耦合实验及有限元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高性能混凝土背景及意义
    1.2 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混凝土热损伤研究结果
        1.3.1 国外混凝土热损伤研究结果
        1.3.2 国内混凝土热损伤研究结果
    1.4 混凝土爆裂理论
        1.4.1 蒸汽压理论
        1.4.2 热应力理论
    1.5 钢筋混凝土柱高温损伤研究综述
    1.6 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图
第2章 试验方案
    2.1 原材料及配比
        2.1.1 试验材料
        2.1.2 混凝土配合比
    2.2 试件设计及制备
    2.3 试验测试方法
        2.3.1 水充压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2.3.2 蒸汽压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2.3.3 热应变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2.4 本章总结
第3章 高性能混凝土柱多物理场耦合试验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钢筋混凝土柱温度-荷载-蒸汽压耦合试验结果与分析
        3.1.1 高性能混凝土试件含水率试验结果与分析
        3.1.2 钢筋混凝土柱高温后试验现象
        3.1.3 钢筋混凝土柱蒸汽压试验结果与分析
        3.1.4 钢筋混凝土柱相同埋深蒸汽压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3.1.5 钢筋混凝土柱蒸汽压与受火时间、温度的变化关系
        3.1.6 高性能混凝土水充压试验结果与分析
    3.2 钢筋混凝土柱温度-荷载-热应变耦合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钢筋混凝土柱热应变试验结果与分析
        3.2.2 钢筋混凝土柱横、纵热应变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3.3 本章总结
第4章 钢筋混凝土柱多物理场耦合模拟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高性能混凝土温度-相对湿度-蒸汽压耦合模拟结果与分析
        4.1.1 高性能混凝土多物理场下耦合分析理论
        4.1.2 高性能混凝土相对湿度模拟结果与分析
        4.1.3 高性能混凝土蒸汽压模拟结果与分析
    4.2 钢筋混凝土柱温度-荷载-热应变耦合模拟结果与分析
        4.2.1 混凝土热应力理论
        4.2.2 钢筋混凝土柱温度-荷载-热应变模型
        4.2.3 温度场模拟结果与分析
        4.2.4 热应变场模拟结果与分析
        4.2.5 热应力场模拟结果与分析
        4.2.6 沿重力方向的位移模拟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总结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磨粉机齿辊磨损特性研究及齿形测量仪设计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外磨粉机发展现状
        1.3.2 磨粉机磨辊磨损研究综述
        1.3.3 齿辊磨损与研磨效果相关试验研究进展
        1.3.4 磨辊齿形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及难点
        1.5.1 创新点
        1.5.2 难点
    1.6 本章小结
2 磨粉机齿辊表面特性及研磨过程分析
    2.1 引言
    2.2 制粉工艺流程
    2.3 齿辊结构及表面技术特性
        2.3.1 磨辊基本结构
        2.3.2 齿辊表面技术特性
        2.3.3 齿辊表面几何参数关系
    2.4 齿辊研磨过程分析
        2.4.1 研磨系统的工作原理
        2.4.2 研磨效果的评判指标
        2.4.3 研磨直线长度及研磨角计算
        2.4.4 磨辊接触弧长计算
    2.5 本章小结
3 磨粉机齿辊磨损关键影响参数研究及理论分析
    3.1 引言
    3.2 齿辊磨损关键影响参数
        3.2.1 工艺指标
        3.2.2 经济指标
        3.2.3 表面特性指标
    3.3 齿型参数对剥刮率影响研究
        3.3.1 齿角和前角
        3.3.2 齿斜度
        3.3.3 齿顶宽和齿数
        3.3.4 排列方式
    3.4 齿辊粉碎功耗模型及齿型对功耗影响分析
        3.4.1 粉碎的功耗理论
        3.4.2 皮磨系统制粉粒径分布研究
        3.4.3 磨粉机粉碎功耗模型建立
        3.4.4 齿型磨损对功耗影响分析
    3.5 磨粉机齿辊磨损数学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3.5.1 齿辊失效形式
        3.5.2 磨辊磨损过程分析
        3.5.3 三体磨粒磨损基本原理
        3.5.4 单颗粒物料对磨辊磨损量的计算
        3.5.5 磨辊磨损量与磨损深度关系
    3.6 本章小结
4 磨粉机磨辊力学特性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
    4.1 引言
    4.2 分析
        4.2.1 磨辊周向辊间线压力
        4.2.2 磨辊周向辊间线剪切力
    4.3 基于能量守恒定律的磨辊辊间受力分析
        4.3.1 磨辊辊间平均压力
        4.3.2 磨辊辊间平均剪切力
    4.4 磨辊受力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4.4.1 磨辊受力载荷的计算
        4.4.2 磨辊仿真前处理模块设置
        4.4.3 磨辊受力的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磨粉机2B及2M磨辊磨损规律及关键参数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目的
    5.3 材料与装置
        5.3.1 试验材料
        5.3.2 试验装置
    5.4 试验方法与试验步骤
        5.4.1 齿辊试验方法
        5.4.2 喷砂辊试验方法
        5.4.3 试验测试步骤
    5.5 齿辊试验结果与讨论
        5.5.1 齿辊磨损表面形貌变化
        5.5.2 齿辊磨损对电耗的影响
        5.5.3 齿辊磨损对剥刮率的影响
        5.5.4 齿辊磨损对物料温度的影响
        5.5.5 齿辊磨损与关键参数综合分析
    5.6 喷砂辊实验结果与讨论
        5.6.1 喷砂辊表面形貌试验结果
        5.6.2 喷砂辊磨损对电耗的影响
        5.6.3 喷砂辊磨损对取粉率的影响
        5.6.4 喷砂辊磨损对辊面及物料温度的影响
        5.6.5 喷砂辊磨损与关键参数综合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磨粉机齿辊光学齿形测量仪的设计及误差分析
    6.1 引言
    6.2 方案设计研究
    6.3 磨粉机磨辊齿形测量仪的设计
        6.3.1 总体结构设计
        6.3.2 工作原理
        6.3.3 光路设计
    6.4 光学齿形测量仪的设计
        6.4.1 总体结构设计
        6.4.2 工业相机选型
        6.4.3 工业镜头选型
        6.4.4 视觉光源选型
        6.4.5 选型部件测试
    6.5 测量误差分析
        6.5.1 误差来源
        6.5.2 齿距误差分析
        6.5.3 齿角误差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MIP-CPTU原位测试技术的挥发性有机污染场地检测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膜界面探测器测试机理
        1.2.2 MIP探测有机物污染土理论研究
        1.2.3 MIP测试场地调查应用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膜界面探测器测试机理试验研究
    2.1 室内模型试验设计
    2.2 MIP加热模块测试特性研究
        2.2.1 试验仪器
        2.2.2 试验土体基本物理性质
        2.2.3 测试流程
        2.2.4 试验结果分析
    2.3 MIP探头测试影响域有限元模拟研究
        2.3.1 数值模拟建模
        2.3.2 模型参数赋值
        2.3.3 模拟结果分析
    2.4 模型试验内容及方案
        2.4.1 试验材料及仪器
        2.4.2 试验方案
    2.5 试验结果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MIP的有机物污染场地现场测试研究
    3.1 场地概况
    3.2 取样分析
    3.3 MIP现场测试
    3.4 MIP测试数据统计与分析
        3.4.1 TPH浓度对MIP响应的影响
        3.4.2 表层土体-地下水结合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RCPTU的有机污染场地MIP测试影响因素分析
    4.1 RCPTU现场测试
    4.2 RCPTU现场测试数据解译
        4.2.1 场地细粒含量对电阻率测试的影响
        4.2.2 场地污染物含量对电阻率测试的影响
    4.3 基于RCPTU的场地岩土工程特性对MIP测试的影响
        4.3.1 土体渗透系数的影响
        4.3.2 场地土类的影响
    4.4 基于现场测试的场地污染物分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学习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基于电容法的活立木树干边材质量含水率检测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基于电容法的活立木树干边材质量含水率检测理论
    2.1 活立木树干的构造及水分情况
        2.1.1 活立木构造
        2.1.2 活立木树干水分情况
        2.1.3 活立木树干边材水分表示方法
    2.2 边材质量含水率的检测优势
    2.3 介电常数法含水率检测理论
    2.4 电容法含水率检测理论
    2.5 电容法含水率检测理论的验证
        2.5.1 探头电容值的仿真
        2.5.2 探头电容值的实际测量
        2.5.3 输出方波周期的实际测量
    2.6 本章小结
3 活立木树干边材质量含水率检测仪总体方案
    3.1 检测仪总体方案
    3.2 检测仪传感器
        3.2.1 含水率传感器
        3.2.2 温度传感器
    3.3 下位机硬件设计
    3.4 下位机软件设计
    3.5 检测仪供电模块
    3.6 检测仪外壳
    3.7 检测仪整机调试
    3.8 本章小结
4 活立木树干边材质量含水率检测仪的标定及检测
    4.1 活立木树干边材质量含水率检测仪的标定试验
        4.1.1 试验材料及设备
        4.1.2 试验方法
        4.1.3 试验结果
        4.1.4 结果分析
    4.2 活立木树干边材质量含水率检测仪的室内检测试验
        4.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4.2.2 试验方法
        4.2.3 试验结果
        4.2.4 结果分析
    4.3 活立木树干边材质量含水率检测仪的野外检测试验
        4.3.1 试验材料及设备
        4.3.2 试验方法
        4.3.3 试验结果
        4.3.4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水平井油水两相流电法含水率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近水平井油水两相流流动参数综述
        1.2.2 近水平井产液剖面测试方法发展现状
        1.2.3 近水平管油水两相流体流型流态研究现状
        1.2.4 电导法含率测量方法发展现状
        1.2.5 电容法含率测量方法发展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近水平管油水两相流型流态理论仿真及实验研究
    2.1 近水平管油水两相流数值模拟及动态模拟实验装置
        2.1.1 水平直井模拟装置
        2.1.2 电导含水传感器测量通道动态模拟装置
    2.2 近水平直井油水两相流动规律研究
        2.2.1 水平直井油水两相流动规律研究
        2.2.2 不同倾角水平直井油水两相流动规律研究
        2.2.3 近水平直井油水两相流流型分布
    2.3 电导含水传感器测量通道油水两相流动规律研究
        2.3.1 水平条件下电导传感器测量通道内油水两相流动规律研究
        2.3.2 不同水平倾角电导传感器测量通道内油水两相流动规律研究
        2.3.3 近水平条件下电导传感器测量通道内油水两相流型分布
    2.4 组合电容传感器测量通道油水两相流动规律研究
        2.4.1 水平条件下组合电容传感器测量通道油水两相流动规律研究
        2.4.2 水平正角度下组合电容传感器测量通道油水两相流动规律研究
        2.4.3 水平负角度下组合电容传感器测量通道油水两相流动规律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平井单截面周向电导探针全水值测量方法研究
    3.1 CCPA含水率测量原理及模型建立
        3.1.1 电导法含水率测量原理
        3.1.2 近水平井油水两相流全水值测量新方法
        3.1.3 CCPA几何模型构建
    3.2 CCPA模型电场及敏感度分布特性仿真分析
        3.2.1 CCPA模型电场分布及敏感度
        3.2.2 CCPA模型在不同电极直径下电场及敏感度分布特性
        3.2.3 CCPA模型在不同探针高度下的电场及敏感度分布特性
    3.3 不同工况及结构的CCPA模型响应特性仿真分析
        3.3.1 CCPA模型在不同水平倾角下静态响应特性对比分析
        3.3.2 CCPA模型在不同探针高度下静态响应特性对比分析
        3.3.3 CCPA模型在不同矿化度下与电导含水率计响应关系分析
    3.4 CCPA模型室内实验样机设计及静态实验研究
        3.4.1 CCPA室内实验样机电路系统设计
        3.4.2 CCPA室内实验样机在不同水平倾角下的静态实验研究
        3.4.3 不同温度和矿化度下CCPA室内实验样机标定实验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平井组合电容含水率测量方法研究
    4.1 电容含水传感器测量方法原理
        4.1.1 同轴电容传感器测量方法原理
        4.1.2 筒状电容传感器测量方法原理
        4.1.3 组合电容传感器测量方法原理
    4.2 组合电容含水率测量方法模型静态仿真分析
        4.2.1 组合电容传感器的建模
        4.2.2 组合电容测量方法模型的电场分析
    4.3 组合电容测量方法模型结构优化
        4.3.1 电极长度对灵敏度的影响
        4.3.2 流道半径对灵敏度的影响
        4.3.3 金属层内绝缘层的厚度对灵敏度的影响
    4.4 组合电容测量方法模型水平条件下仪器响应特性分析
        4.4.1 不同流型状态下组合电容测量方法模型的响应特性分析
        4.4.2 油泡接触电极时组合电容测量方法模型的响应特性分析
        4.4.3 近水平条件下组合电容测量方法模型响应特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平井含水率样机开发与模拟装置动态实验研究
    5.1 水平井含水率测量方法模型样机开发
        5.1.1 电导组合一体含水率测量方法模型样机
        5.1.2 组合电容含水率测量方法模型样机
    5.2 水平井模拟实验装置
    5.3 电导组合一体模型样机动态实验研究
        5.3.1 CCPA模型样机动态实验研究
        5.3.2 电导组合一体模型样机动态试验研究
        5.3.3 电导组合一体模型样机与快关阀法测量持水率对比
        5.3.4 基于滑动比模型的持水率预测含水率方法研究
    5.4 组合电容含水率模型样机动态实验研究
        5.4.1 近水平油水两相流条件下组合电容模型样机动态试验
        5.4.2 组合电容模型样机瞬态响应结果分析
        5.4.3 组合电容模型样机测量精度检测
    5.5 水平井含水率测量方法模型样机现场试验
        5.5.1 预置式水平井测井工艺
        5.5.2 水平井井下牵引器
        5.5.3 水平井含水率测量方法模型样机现场试验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10)宁夏香山地区压砂地土壤水分蒸发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1.3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特征
        2.1.3 经济状况
        2.1.4 土样的采集及预处理
    2.2 试验设计及田间布置
        2.2.1 试验设计
        2.2.2 试验布置
    2.3 试验观测内容及方法
        2.3.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
        2.3.2 土壤蒸发量的观测
        2.3.3 土壤含水率的测定
第三章 降雨量对土壤水分蒸发过程的影响
    3.1 不同降雨量条件下土壤蒸发动态变化过程
    3.2 不同降雨量条件下土壤体积含水率的动态变化过程
    3.3 土壤水分蒸发阈值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砂土混合比对土壤水分蒸发过程的影响
    4.1 不同砂土混合比下土壤蒸发动态变化过程
        4.1.1 不同砂土混合比下土壤日蒸发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4.1.2 不同砂土混合比下土壤累积蒸发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4.2 不同砂土混合比下土壤体积含水率的动态变化过程
    4.3 土壤水分蒸发阈值与砂土混合比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砂土覆盖厚度对土壤水分蒸发过程的影响
    5.1 不同砂土覆盖厚度下土壤蒸发动态变化过程
    5.2 不同砂土覆盖厚度下土壤体积含水率的动态变化过程
    5.3 土壤水分蒸发阈值与砂土覆盖厚度之间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创新点
    6.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四、1英寸含水率仪器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车载柴油含水量红外检测技术研究[D]. 冯宪光.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2]公路机械化施工扬尘检测方法与控制技术研究[D]. 苗永卫. 长安大学, 2021
  • [3]香根草边坡的水文效应与稳定性研究[D]. 刘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4]聚丙烯复合土工布的制备及其在污泥脱水领域的应用研究[D]. 丁泽钊. 东华大学, 2021(09)
  • [5]钢筋混凝土柱多物理场耦合实验及有限元模拟[D]. 贺一轩.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6]磨粉机齿辊磨损特性研究及齿形测量仪设计开发[D]. 黄奇鹏.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7]基于MIP-CPTU原位测试技术的挥发性有机污染场地检测理论与应用研究[D]. 武猛. 东南大学, 2020(01)
  • [8]基于电容法的活立木树干边材质量含水率检测仪研究[D]. 李其哲.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9]水平井油水两相流电法含水率测量方法研究[D]. 李雷. 燕山大学, 2019(03)
  • [10]宁夏香山地区压砂地土壤水分蒸发影响因素研究[D]. 王兴. 宁夏大学, 2019

标签:;  ;  ;  ;  

1 英寸水分含量仪器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