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吸虫脑病CT表现(论文文献综述)
张新奇[1](2020)在《IL-26通过调控TGF-β1/Smad2信号通路介导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活化而促进肝纤维化》文中指出目的: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LF)是肝脏对损伤刺激的异常修复过程,其特征表现为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的激活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沉积。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是一类作用十分广泛的细胞因子,其在信息传递,免疫细胞激活与调节,T和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炎症反应中起着十分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L通过调节HSC细胞的活化参与了LF的病理过程,包括IL-1β、IL-6、IL-7及IL-9等。IL-26属于IL-10细胞因子超家族,与类风湿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IL-26在LF中的生物学功能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检测IL-26对LF的影响,分析其对HSC细胞增殖和活化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构建HBV-Tg转基因小鼠模型,连续2周通过尾静脉每天注射0.25μg/g的人IL-26重组蛋白,饲养8-10个月后,获取肝脏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和马松(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的LF情况。采用ELISA实验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L-6、IL-10、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eptidase-9,MMP-9)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水平。体外分离并成功培养HSC细胞,采用饥饿疗法,将HSC细胞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24 h,随后分别给予0、50、100和200 pg/ml浓度的人IL-26重组蛋白刺激12 h,并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情况,采用Annexin V-FITC/PI双重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HSC细胞中胱天蛋白酶3(caspase 3,CASP3)、Bcl2关联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及信号传导蛋白Smad2(SMAD family member 2)m RNA的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分析HSC细胞中上述基因及磷酸化Smad2(p-Smad2)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实验检测HSC细胞中TNF-α、IL-6、IL-10、MMP-9及α-SMA蛋白的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尾静脉注射人IL-26重组蛋白促进HBV-Tg转基因小鼠LF,并显着增加肝脏组织中TNF-α、IL-6、IL-10、MMP-9及α-SMA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IL-26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着增加HSC细胞的增殖(P<0.05)。IL-26刺激呈剂量依赖性导致HSC细胞中S期比例升高,而降低G0/G1期比例(P<0.05)。在不同浓度的IL-26刺激组中,HSC细胞中G2/M期比例没有显着差异(P>0.05)。IL-26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着降低HSC细胞的凋亡(P<0.05)。IL-26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显着下调CASP3和BAX m RNA的表达水平(P<0.05)。给予不同浓度的IL-26刺激后,HSC细胞中CASP3、cleaved CASP3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呈剂量依赖性下降(P<0.05)。IL-26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着诱导HSC细胞的活化,其机制主要通过增加IL-6、IL-10、TNF-a、MMP-9和α-SMA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P<0.05)。此外,IL-26以剂量依赖性方式上调HSC细胞中TGF-β1、Smad2及p-Smad2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尾静脉注射人IL-26重组蛋白促进HBV-Tg转基因小鼠LF,并显着增加肝脏组织中TNF-α、IL-6、IL-10、MMP-9和α-SMA蛋白的表达水平。IL-26以剂量依赖性方式增加HSC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促进LF。IL-26通过调控TGF-β1/Smad2信号通路介导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促进HBV-Tg转基因小鼠LF。该研究揭示了IL-26在LF中的重要作用,并将为LF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潜在靶点。
Chinese Society of Hepatology,Chinese Medical;[2](2020)在《肝硬化诊治指南》文中认为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根据已发表的证据和专家共识,制定了当前肝硬化诊治指南,旨在进一步改善临床实践。该指南不包括既往系列肝硬化并发症指南中已有的内容,对这些指南中未提及的内容和新的进展进行了补充。强调,肝硬化患者应尽早明确病因诊断,并进行并发症的评估。应尽早开始综合治疗,重视病因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应动态评估病情,警惕肝癌。
ChineseSocietyofHepatolog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3](2019)在《肝硬化诊治指南》文中研究说明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根据已发表的证据和专家共识,制定了当前肝硬化诊治指南,旨在进一步改善临床实践。该指南不包括既往系列肝硬化并发症指南中已有的内容,对这些指南中未提及的内容和新的进展进行了补充。强调,肝硬化患者应尽早明确病因诊断,并进行并发症的评估。应尽早开始综合治疗,重视病因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应动态评估病情,警惕肝癌。
徐小元,丁惠国,李文刚,徐京杭,韩莹,贾继东,魏来,段钟平,令狐恩强,庄辉[4](2019)在《肝硬化诊治指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前言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以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形成、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阶段,代偿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失代偿期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严重损伤为特征,患者常因并发腹水、消化道出血、脓毒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癌变等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美国肝病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AASLD)、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zation,WGO)、欧洲肝病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国际
徐小元,丁惠国,李文刚,徐京杭,韩莹,贾继东,魏来,段钟平,令狐恩强,庄辉[5](2019)在《肝硬化诊治指南》文中指出1前言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以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形成、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阶段,代偿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失代偿期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严重损伤为特征,患者常因并发腹水、消化道出血、脓毒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癌变等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美国肝病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徐芸,龚志红,谢慧群[6](2017)在《江西省14例脑型血吸虫病临床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脑型血吸虫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6年3月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临床部治疗的14例脑型血吸虫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4例患者中12例诊断为慢性型,2例诊断为急性型,血清、脑脊液均为血吸虫抗体阳性。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者10例,百分比为5.1%60.3%。Kato-Katz法粪检查见血吸虫卵7例。13例行内科治疗,12例治愈,1例好转;1例手术切除病灶。结论脑型血吸虫病主要表现为癫痫、头痛、头昏、发热等。头颅MRI特征性影像呈簇状聚集融合成团块状。脑型血吸虫病口服吡喹酮治疗可以取得很好的预后。
葛宇曦,张联合,延根,张键锋,潘永明,玄英花[7](2017)在《脑型血吸虫病的磁共振早期诊断——家兔急性脑型血吸虫病模型建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家兔急性脑型血吸虫病模型,探讨急性血吸虫脑病早期磁共振表现。方法家兔分3组,每组10只;实验组通过钻颅法注射日本血吸虫虫卵悬浮液1 ml(0.9 mg);阴性对照组用相同方法经颅注射生理盐水1 ml;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前两组术后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观察3组动物的临床表现,并于术后30 d行头颅磁共振检查;随后取脑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实验组家兔术后均出现食欲不振、精神异常,偏瘫及体重下降等症状;阴性对照组家兔术后3 d内均出现食欲下降,1周后消失,无异常精神症状;空白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实验组10只家兔磁共振表现均发现异常,表现为T1WI增强,出现片状、结节状强化,脑水肿,脑室扩张,注射针道异常强化,SWI脑内强化结节内异常点低信号及手术侧脑半球内片状低信号。阴性对照组2只磁共振表现为针道异常强化,1只脑室轻度扩张。空白对照组磁共振表现无异常。实验组10只脑组织病理切片均发现异常,其中6只为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结节、非特异性肉芽肿结节以及血管周围炎并存;阴性对照组未发现肉芽肿结节,2只出现血管周围炎;空白对照组脑组织切片正常。结论经颅注射血吸虫虫卵可成功建立家兔急性血吸虫脑病模型;通过观察磁共振图像总结早期血吸虫脑病表现,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的正确率。
黄劲柏[8](2010)在《脑型血吸虫病的影像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脑型血吸虫病的MRI表现特征和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66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脑型血吸虫病患者,常规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在MRI表现分型的基础上,对病变的部位、数目、信号改变、灶周水肿、邻近脑膜和脑沟内血管强化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单发结节型9例,8例位于大脑半球,7例位于皮层及皮层下白质区等浅表部位。T1WI呈等信号4例,稍低信号5例,T2WI呈等信号2例,呈稍高信号7例。7例为中度灶周水肿。增强扫描8例可见多个明显强化的小结节融合为大结节。3例出现邻近脑膜强化和脑沟内血管强化较对侧增多、增强表现。2.多发结节型45例,42例位于大脑半球,累及脑皮层及皮层下区44例,均可见结节聚集、融合征象。多处病灶者16例,均可见“主体病灶”。T1WI呈等信号16例,稍低信号29例。T2WI呈等信号11例,稍高信号29例。34例为中度灶周水肿。增强扫描均呈多发大小不等均匀结节状强化。35例出现邻近脑膜线样强化,34例出现邻近脑沟内血管强化较对侧增多、增强表现。3.环状强化型2例,均位于大脑半球,呈中度灶周水肿,增强扫描呈多发小环状强化,可见结节聚集、融合征象。4.脑炎型8例,6例位于大脑半球,5例为轻度灶周水肿,3例为中度灶周水肿。增强扫描呈淡薄小片状、条状及边缘模糊的小点状强化。5例有邻近脑膜线状强化和脑沟内血管强化较对侧增多、增强表现。5.脑梗塞型2例,均位于小脑半球。增强扫描呈不规则片状、脑回样强化。1例出现邻近脑膜线状强化。结论1.脑型血吸虫病依据其MRI表现可分为单发结节型、多发结节型、环状强化结节型、脑炎型和脑梗塞型,以多发结节型最多见。2.单发和多发结节型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利于临床鉴别诊断。3.脑炎型和脑梗塞型表现无特征性,应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 CTPI)的方法对脑型血吸虫病进行研究,探讨脑血吸虫病灶及灶周水肿的灌注参数特性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10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型血吸虫病患者,常规CT扫描的基础上行CT灌注成像检查。分析灌注图像,分别测量脑血吸虫病灶、近侧灶周水肿、远侧灶周水肿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脑血流量(CBV)、脑血容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值;并以对侧正常脑白质为标准,分别计算相对CBF(rCBF), rCBV, rMTT和rPS值。各部位的CT灌注参数值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10例脑型血吸虫病中,脑炎型1例,单发结节型2例,多发结节型7例。2.脑血吸虫病灶、近侧灶周水肿、远侧灶周水肿及对侧正常脑白质的CBF均值分别为(44.6±13.94)、(7.82±1.79)、(7.85±2.23)和(11.85±2.05)(ml/100g/min)。脑血吸虫病灶的CBF值较近、远侧灶周水肿和对侧正常脑白质的CBF值均明显增高。近、远侧灶周水肿间CBF值无明显差异,但均较对侧正常脑白质的CBF减低。脑血吸虫病灶的rCBF值较近、远侧灶周水肿的明显增高,而近、远侧灶周水肿间rCBF值无明显差异。3.脑血吸虫病灶、近侧灶周水肿、远侧灶周水肿及对侧正常脑白质的CBV均值分别为(1.99±0.59)、(0.47±0.089)、(0.45±0.11)和(0.64±0.13)(ml/100g)。脑血吸虫病灶CBV值较近、远侧灶周水肿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CBV值均明显增高。近、远侧灶周水肿间CBV值间无明显差异,但均较对侧正常脑白质的明显减低。脑血吸虫病灶的rCBV值较近、远侧灶周水肿的明显增高,近、远侧灶周水肿间rCBV值无明显差异4.脑血吸虫病灶、近侧灶周水肿、远侧灶周水肿及对侧正常脑白质的MTT均值分别为(3.17±0.74)、(5.89±1.47)、(5.81±2.02)和(4.42±1.02)(s)。脑血吸虫病灶的MTT值较近、远侧灶周水肿及对侧正常脑白质的MTT值均明显减低。近、远侧灶周水肿间MTT值无明显差异,但均较对侧正常脑白质的明显增高。脑血吸虫病灶的rMTT值较近、远侧灶周水肿的明显减低,而近、远侧灶周水肿间rMTT值无明显差异。5.脑血吸虫病灶、近侧灶周水肿、远侧灶周水肿及对侧正常脑白质的PS均值分别为(4.86±2.36)、(0.82±0.33)、(0.61±0.26)、(0.72±0.38)(ml/100g/min)。脑血吸虫病灶的PS值较后三者明显增高。近、远侧灶周水肿及对侧正常脑白质的PS间均无显着性差异。脑血吸虫病灶的rPS值较近、远侧灶周水肿的明显增高,近、远侧灶周水肿间rPS值无明显差异。结论脑血吸虫病灶是一种高血流灌注、高表面通透性、短平均通过时间的病灶。其灶周水肿呈低血流灌注、长平均通过时间特性。CTPI能对脑型血吸虫病微循环水平进行量化评价,其灌注参数值对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对脑型血吸虫病、高级别胶质瘤和脑转移瘤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检查,探讨DWI、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cient, ADC)值及指数表观弥散系数(exponential ADC, eADC)值对脑型血吸虫病的诊断与鉴别价值,提高对脑型血吸虫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16例脑型血吸虫病、18例高级别胶质瘤和16例脑转移瘤患者行常规MRI平扫、增强扫描及DWI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分析DWI图像,测量脑血吸虫、胶质瘤和转移瘤病灶,近、远侧灶周水肿,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ADC和eADC值,并进行组内比较。以对侧正常脑组织为参照,计算三种病灶及相应水肿的rADC和reADC值,并进行组间比较。所有数据均经SPSS 14.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组内及组间差异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脑型血吸虫病16例中,脑炎型3例,单发结节型3例,多发结节型10例。DWI图上,血吸虫病灶呈低信号1例,等信号10例,稍高信号5例;灶周水肿呈等信号11例,稍低信号2例,稍高信号4例。脑血吸虫病灶、近侧灶周水肿、远侧灶周水肿和对侧正常脑白质的ADC值分别为(12.81±1.28)、(16.74±2.03)、(16.97±1.37)、(8.89±0.61)(×10-4 mm2/s),eADC值分别为0.28±0.034、0.19±0.040、0.19±0.022、0.41±0.031。脑血吸虫病灶的ADC值较对侧正常脑组织的明显增高,较近、远侧灶周水肿的明显减低,而eADC值较对侧正常脑组织的明显减低,较近、远侧灶周水肿的明显增高。近、远侧灶周水肿的ADC值和eADC值间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其ADC值均较与对侧正常脑组织明显增高,eADC值均明显减低。高级别胶质瘤18例。DWI图上,肿瘤实质呈稍高信号8例,不均匀高信号10例;水肿呈等信号9例,稍低信号3例,稍高信号6例。胶质瘤实质的ADC值较对侧正常脑组织的明显增高,较近、远侧灶周水肿的明显减低;而eADC值较对侧正常脑组织明显减低,较近、远侧灶周水肿的明显增高。近侧灶周水肿的ADC值较远侧灶周水肿的明显减低,eADC值明显增高。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相比,近、远侧灶周水肿的ADC值均明显增高,eADC值均明显减低。转移瘤16例。DWI图上,肿瘤实质呈高或稍高信号12例,等信号4例;水肿呈等信号11例,稍低信号3例,稍高信号2例。转移瘤实质的ADC值较对侧正常脑组织的明显增高,较近、远侧灶周水肿的明显减低,而eADC值较对侧正常脑组织的明显减低,较近、远侧灶周水肿的明显增高。转移瘤近、远侧灶周水肿的ADC值和eADC值间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ADC值均较对侧正常脑组织明显增高,eADC值均明显减低。脑血吸虫病灶rADC值较转移瘤的明显减低,reADC值明显增高。高级别胶质瘤的rADC值和reADC值与脑血吸虫病灶和转移瘤间均无明显差异。高级别胶质瘤近侧灶周水肿的rADC较脑血吸虫病灶和转移瘤的减低,reADC值增高。脑血吸虫病和转移瘤的近侧灶周水肿rADC值和reADC值间均无明显差异。三种病变远侧灶周水肿的rADC值和reADC值间无显着差别。结论脑血吸虫病灶的ADC和eADC值与正常脑组织和灶周水肿间均有显着性差异,有助于病变成份的区分。与高级别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相比,血吸虫病灶具有相对较低的rADC值和相对较高的reADC,特别是与脑转移瘤间具有明显差异,有助于脑型血吸虫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脑血吸虫病灶近侧灶周水肿的rADC和reADC值与高级别胶质瘤间有显着差异,有助于二者的鉴别,但与脑转移瘤间无差别。远侧灶周水肿的rADC和reADC值在三者间均没有差异,对鉴别诊断没有价值。脑型血吸虫病DWI检查及ADC值和eADC值测量可为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目的检测CD34和Ki-67在脑型血吸虫病和低、高级别胶质瘤中的表达,分析三种病变之间微血管密度(miarovessel density, MVD)和Ki-67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提高对脑型血吸虫病的分子病理学认识。材料与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streptavidin-perosidase, SP)检测12例脑血吸虫病灶、12例低级胶质瘤和12例高级别胶质瘤手术标本的CD34和Ki-67的阳性表达情况。Ki-67的表达水平根据阳性细胞表达率分为四个等级,计算三组Ki-67的阳性表达率,并采用秩和检验进行比较。MVD表达采用CD34抗体标记测定,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三组间MVD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Ki-67在脑型血吸虫病组、低级别胶质瘤组和高级别胶质瘤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67%、41.7%和100%。脑血吸虫病灶Ki-67的表达水平与低级别胶质瘤间没有差异,但比高级别胶质瘤明显减低。脑血吸虫病灶、低级别胶质瘤和高级别胶质瘤MVD值分别为(16.6±7.75)、(54.34±15.37)和(97.69±27.78)个/视野,三组的MVD值相互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脑型血吸虫病组最低,高级别胶质瘤组最高。结论脑血吸虫病灶内具有Ki-67的表达,表明病灶内具有较强的细胞增殖活性;其阳性表达率为66.67%,表达水平比高级别胶质瘤低,对二者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但与低级别胶质瘤间没有差异,不能用以二者的鉴别诊断。脑血吸虫病灶的MVD值比低、高级别胶质瘤均明显减低,对脑型血吸虫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张廷坚[9](2007)在《肝硬化中医证候及临床用药相关文献之计量学探讨》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肝硬化患者男性居多,男女比例为2.2~18∶1。可能与男性自身免疫功能、生活方式和饮食卫生、接触人员广泛等因素有关。职业分布以工人最多,占43.3%,其次为农民占20.1%。说明肝硬化与生活条件、营养状况及自我保健意识的强弱、文化水平的高低有一定关系,发病高峰以41~60岁占绝大多数,近六成。肝硬化病因较多,诱因复杂,其中以肝炎后肝硬化最多,在大陆地区平均约占六成以上,且主要由乙型肝炎所致,故要降低肝硬化发病率,首先应做好乙型肝炎防治工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及人与人之间交往日益频繁,大陆地区饮酒者也逐渐增多,台湾地区酒精性肝硬化与地区别有极大的关系,一般以花莲台东等地区病患数较高,其次为屏东等山地部落,都会区又居其次,这里所谓的都会区包括大台北以及高雄市等台湾的重点都市,另就台湾地区酒精性肝硬化地理区分布而言,呈现南多北少的局面。相关资料,请详见本文附录。此外对胆汁性肝硬化也要提高警惕性,根据此次文献调查:由胆汁淤积引起者约占百分之七上下,临床上要重视各种原因所致胆汁淤积的早期治疗。由药物或化学毒物引起的肝硬化约占在有明显诱因的肝硬化百分之五左右,因此临床医生用药宜少而精,对原有肝病患者更不能滥用药物;另外如不可避免接触化学毒物时也应严格采取防护措施,以尽量减少对肝的损害。此次文献研究分析许多病例,可看出肝硬化发病还与许多诱因密切相关,可查到明显诱因者约占整体的三分之二强。故预防本病应强化自我保健意识,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精神状况,避免各种诱发因素。肝硬化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通常以乏力、腹胀及厌食最常见,因此临床上对有上述症状者,除考虑胃肠道疾病外,应想到本病的可能,必要时应进一步做针对性检查以确定诊断。只有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才能有效地防止病情恶化,终止肝纤维化等损害。其并发症以上消化道出血最多见,约近四成,因此对肝硬化患者应注意上消化道出血的防治。肝硬化病死率较高,病死率约为一成上下。年龄在50岁以上者所占比例较大,约近七成。可见影响肝硬化的预后,除治疗是否及时、病情严重程度、肝脏贮备能力外,年龄也是一个独立因素。【目的及意义】本文搜集了大陆地区近十年肝硬化相关的论文,在数理逻辑计量诊断的基础上,为肝硬化中医宏观辨证提供数理统计上的依据,对提高中医诊断肝硬化证候的水平,促进肝硬化中医证候诊断的规范化、定量化和标准化有一定意义,且有利于中西医学的沟通和交流。并期盼在这些论文的基础上,探讨肝硬化常见证候的计量诊断,初步实现肝硬化常见证候的定量诊断;探讨中医治疗肝硬化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和科研组方用药及专病专证治疗肝硬化提供了客观依据及理论基础。使得肝硬化的微观辨证和“证”的实质研究建立在更为严谨的科学基础上。更欲将证候的量化研究方法带入一个新的领域。【研究内容和方法】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使用计算机以“肝硬化、辨证施治、辨证分型、病案举例、典型病例”关键词为检索途径,检索1994-2006年2月间的文献题录,获得目标文献,再从目标文献和综述类文献所列的参考文献中进行追踪查寻,共检出文献题录10706条。通过重庆维普咨询有限公司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医药卫生部分)根据上述10706条题录计算机检索中文全文,计算机检索未找到的再通过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过刊合订本手工检索:其次通过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按中图分类号8575(肝硬化),检索名老中医治疗肝硬化的专着。按文献入选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373篇(作者来自18个省市自治区)及部分名老中医治疗肝硬化专着11本,其中肝硬化病案共604例。其中肝炎后肝硬化569例,酒精性肝硬化11例,血吸虫性肝硬化19例,胆汁性肝硬化4例,心源性肝硬化1例,药物性肝硬化1例。本课题主要运用频率、排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最大似然法模型。统计是一门被运用资料采矿技术的人所广为运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现在人们已经将统计工具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本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相关因素进行了筛选,确定了常见证候的相关因素;然后采用运用最大似然法建立了肝硬化常见证候的计量诊断表、当代大家用方遣药规律。并根据试验性诊断的评价原则,对建立的计量诊断表进行了回顾性检验,结果显示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似然比及阴性似然比,说明此量化标准与黄金标准(专家的诊断标准)有较高的一致性。【研究成果及结论】本文所建立的6个计量诊断表,可独立诊断,亦可随机组合,具有可计量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及简便易行的特点,亦为开展肝硬化的多中心、大协作深入研究及临床学术交流奠定了基础。本项研究在中医疾病证候规范的研究方面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和良好开端,证实了中医的病及证是可以进行规范化和计量化的。初步得出肝硬化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案,为其临床诊断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模式。但其研究方法尚须改进,并须得到进步临床验证。为探索中医治疗肝硬化的用药规律,对562首治疗肝硬化复方中313味中药进行研究,发现治疗肝硬化所用的药模拟较集中在补气、利水消肿、理气、活血调经、补阴和补血类,而清热凉血药、消食药和化湿药的使用率也较高;高频次药物功效中,出现频次较多的依次为具有利水渗湿、活血化瘀、健脾胃、行气、补气、补肝肾等作用的药物;其中常用中药有:茯苓、白术、丹参、黄芪、泽泻、鳖甲、当归、大腹皮、柴胡、猪苓、赤芍、甘草等;得到肝硬化常见证型的用药。中医药治疗肝硬化前景广阔,探讨其用药规律有积极意义,为治疗肝硬化的新药开发,尤其相关中药新药研制及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制定提供了依据。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治疗肝硬化应用频次较高、疗效好、重复率高的方药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从而开发出疗效理想、具有可重复率、中西医工作者乐于应用、患者喜于接受的新方剂、新剂型、新成药,无疑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体现中医病证相关特点,抓主要矛盾与分析病机相结合,首先西医辨病,明确疾病的诊断,把握疾病的总体病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中医辨证,发挥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以病统证,才能使证的广泛性因病的特异性而得到深层次的认知。病证结合是现代中西医结合研究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治疗模式,病证结合研究更能从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正确把握证的本质。(2)采用文献学方法,借鉴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合理应用数理统计。(3)从药用功效、高频次用药、低频次用药、常见证型用药、用药特点,多种角度探讨肝硬化的用药规律。
王传明,金军波[10](2005)在《CT延迟扫描对血吸虫脑病的诊断价值》文中认为 血吸虫病是一种地方性传染病,主要累及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亦可受累,称之为血吸虫脑痫。血吸虫脑病主要见于大脑顶叶,也可累及额叶及枕叶,临床上出现脑炎、癫痫发作和和疑似脑内肿瘤的占位性症状。但血吸虫脑病在CT平扫及增强表现无其特异性,很容易与其它疾病混淆。但随着CT延迟扫描的临床应用,使鉴别诊断获得了更有价值的证据。我们回顾分析了15例经临床证实的血吸虫脑病的CT征象,旨在提高CT的诊断水平。
二、血吸虫脑病CT表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吸虫脑病CT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IL-26通过调控TGF-β1/Smad2信号通路介导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活化而促进肝纤维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IL-26 促进HBV-Tg转基因小鼠肝纤维化 |
一、引言 |
二、设备、材料及试剂 |
三、方法 |
四、结果 |
五、讨论 |
六、结论 |
第二章 IL-26诱导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促进肝纤维化 |
一、引言 |
二、设备、材料及试剂 |
三、方法 |
四、结果 |
五、讨论 |
六、结论 |
第三章 IL-26 通过调控TGF-β1/Smad2 信号通路促进肝纤维化 |
一、引言 |
二、设备、材料及试剂 |
三、方法 |
四、结果 |
五、讨论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白细胞介素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急诊临床管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2)肝硬化诊治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病因及病理生理 |
2.1 病因 |
2.2 病理生理 |
2.2.1 肝纤维化和代偿期肝硬化 |
2.2.2 失代偿期肝硬化 |
2.2.2. 1 门静脉高压 |
2.2.2. 2 肝功能减退 |
2.2.3 肝硬化常见并发症的病理生理 |
2.2.3. 1 腹水 |
2.2.3. 2 食管等静脉曲张 |
2.2.3. 3 肝性脑病 |
2.2.3. 4 肝肾综合征 |
2.2.4 肝硬化持续进展的因素 |
3 肝功能及门脉高压评估 |
3.1 肝功能及代偿能力评估 |
3.2 肝功能分级评估 |
3.2.1 Child-Pugh评分 |
3.2.2 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
3.2.3 吲哚氰绿(indocyanine |
3.3 影像学评估 |
3.3.1 腹部B超 |
3.3.2 肝脏硬度测定(Liver |
3.3.3 CT |
3.3.4 MRI及磁共振弹性成像(Magnetic |
3.4 肝组织学评估 |
3.5 门脉高压症的评估 |
3.5.1 内镜检查 |
3.5.2 肝静脉压力梯度(Hepatic |
3.6 营养风险筛查与营养不良评估 |
4 诊断 |
4.1代偿期肝硬化的诊断依据(下列四条之一) |
4.2 失代偿期肝硬化的诊断依据 |
4.3 肝硬化再代偿和(或)逆转 |
4.4 临床分期特点 |
5 肝硬化相关并发症 |
5.1 浆膜腔积液 |
5.2 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
5.3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
5.4 肝性脑病(hepatic |
5.5 肾功能损伤 |
5.6 肝硬化心肌病 |
5.7肝肺综合征 |
5.8 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 |
5.9 原发性肝癌 |
5.1 0 其他肝硬化并发症 |
5.1 0. 1 肝性骨病 |
5.1 0. 2 肝硬化性肌萎缩 |
6 肝硬化的治疗 |
6.1 病因治疗 |
6.2 抗炎抗肝纤维化治疗 |
6.3 并发症的防治 |
6.3.1 腹水 |
6.3.2 消化道出血 |
6.3.3 感染 |
6.3.4 肝性脑病(HE) |
6.3.5 肾功能损伤 |
6.3.6 肝硬化性心肌病(CCM) |
6.3.7 肝肺综合征 |
6.3.8 门静脉血栓(PVT) |
6.3.9 脾肿大伴脾功能亢进 |
6.3.1 0 肝性骨病 |
6.3.1 1 营养支持 |
6.3.1 2 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
7 待解决问题 |
7.1 检测技术 |
7.2 诊断方法和标准 |
7.3 治疗和预防措施 |
执笔: |
秘书: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件: |
附件1 Child-pugh分级 |
附件2 MELD评分 |
附件3 LaennecF1-F4分期系统 |
(4)肝硬化诊治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病因及病理生理 |
三、肝功能及门脉高压评估 |
四、诊断 |
五、肝硬化相关并发症 |
六、肝硬化的治疗 |
七、待解决问题 |
(5)肝硬化诊治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病因及病理生理 |
2.1 病因 |
2.2 病理生理 |
2.2.1 肝纤维化和代偿期肝硬化 |
2.2.2 失代偿期肝硬化 |
2.2.2. 1 门静脉高压 |
2.2.2. 2 肝功能减退 |
2.2.3 肝硬化常见并发症的病理生理 |
2.2.3. 1 腹水 |
2.2.3. 2 食管等静脉曲张 |
2.2.3. 3 肝性脑病 |
2.2.3. 4 肝肾综合征 |
2.2.4 肝硬化持续进展的因素 |
3 肝功能及门静脉高压评估 |
3.1 肝功能及代偿能力评估 |
3.2 肝功能分级评估 |
3.2.1 Child-Pugh评分 |
3.2.2 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及MELD-Na评分[17] |
3.2.3 吲哚氰绿(indocyanine green,ICG)排泄试验 |
3.3 影像学评估 |
3.3.1 腹部B超 |
3.3.2 肝脏硬度测定(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或瞬时弹性成像(transient elastography,TE) |
3.3.3 CT |
3.3.4 MRI及磁共振弹性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elastogra-phy,MRE) |
3.4 肝组织学评估 |
3.5 门静脉高压症的评估 |
3.5.1 内镜检查 |
3.5.2 肝静脉压力梯度(hepatic venous pressure gradient,HVPG)测定 |
3.6 营养风险筛查与营养不良评估 |
4 诊断 |
4.1 代偿期肝硬化的诊断依据(下列四条之一) |
4.2 失代偿期肝硬化的诊断依据 |
4.3 肝硬化再代偿和(或)逆转 |
4.4 临床分期特点 |
5 肝硬化相关并发症 |
5.1 浆膜腔积液 |
5.2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
5.3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或相关感染 |
5.4 肝性脑病或相关神经系统损伤 |
5.5 肾功能损伤 |
5.6 肝硬化心肌病(cirrhotic cardiomyopathy,CCM) |
5.7 肝肺综合征(hepatopulmonary syndrome,HPS) |
5.8 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 |
5.9 原发性肝癌 |
5.1 0 其他肝硬化并发症 |
5.1 0. 1 肝性骨病 |
5.1 0. 2 肝硬化性肌萎缩 |
6 肝硬化的治疗 |
6.1 病因治疗 |
6.2 抗炎抗肝纤维化治疗 |
6.3 并发症的防治 |
6.3.1 腹水 |
6.3.2 消化道出血 |
6.3.2. 1 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 |
6.3.2.2门脉高压性胃病和门脉高压性肠病出血 |
6.3.2. 3 感染 |
6.3.2. 4 肝性脑病 |
6.3.2. 5 肾功能损伤 |
6.3.2. 6 肝硬化心肌病(CCM) |
6.3.2. 7 肝肺综合征(HPS) |
6.3.2. 8 门静脉血栓(PVT) |
6.3.2. 9 脾肿大伴脾功能亢进 |
6.3.2.10肝性骨病 |
6.3.2.11营养支持 |
6.3.2.12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
7 待解决问题 |
7.1 检测技术 |
7.2 诊断方法和标准 |
7.3 治疗和预防措施 |
附件1 Child-Pugh分级 |
附件2 MELD评分 |
附件3 Laennec F1~F4分期系统 |
(6)江西省14例脑型血吸虫病临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患者资料 |
1.2 血吸虫抗体检测 |
1.3 影像学检查 |
1.4 病理检查 |
2 结果 |
2.1 流行病学资料 |
2.2 临床表现 |
2.3 实验室检查 |
2.4 治疗和随访 |
2.5 影像学改变 |
2.6 病理特点 |
3 讨论 |
(7)脑型血吸虫病的磁共振早期诊断——家兔急性脑型血吸虫病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动物 |
2虫卵悬液制备 |
3动物分组及处理 |
4磁共振扫描 |
5图像分析 |
结果 |
1临床表现 |
2磁共振表现 |
2.1实验组 |
2.2阴性对照组 |
2.3空白对照组 |
3病理切片及肉芽肿结节 |
讨论 |
(8)脑型血吸虫病的影像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1 第一部分 脑型血吸虫病的MRI表现分析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附图 |
1.5 参考文献 |
2 第二部分脑型血吸虫病的CT灌注成像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附图 |
2.5 参考文献 |
3 第三部分脑型血吸虫病与脑肿瘤的弥散加权成像对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附图 |
3.5 参考文献 |
4 第四部分 脑型血吸虫病与胶质瘤的免疫组织化学对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附图 |
4.5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附录 |
(9)肝硬化中医证候及临床用药相关文献之计量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 肝硬化的流行病学 |
1.1 性别比例 |
1.2 季节性 |
2. 病因病机 |
2.1 中医病因病机 |
2.2 西医病因病机 |
2.3 肝硬化的病理表现 |
3. 实验室及理学检查 |
3.1 MELD 分级与 Child 分级肝硬化患者临床评估的比较 |
3.2 B 型超声与彩色超声 |
3.3 肝功能 |
3.4 纤维化血清标志物检查 |
3.5 食道钡餐造影与内窥镜检查 |
3.6 CT 扫描与磁共振影像(MRI)检查 |
4. 治疗方法 |
4.1 老中医经验 |
4.2 辨证施治 |
4.3 治则治法 |
4.4 专方治疗 |
4.5 外治法 |
4.6 综合疗法 |
4.7 中西医结合疗法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1. 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运用计量诊断之现状 |
2. 客观化研究肝硬化中医证候之现状 |
3. 计量方法应用于疑难病为主的处方用药规律研究现状 |
4.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意义 第三章 中医治疗肝硬化的症候分析 |
1. 肝硬化常见证候的计量诊断 |
2. 肝硬化计量诊断的数据与方法 |
2.1 资料 |
2.2 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 |
3.2 肝硬化主要症状和体征 |
3.3 肝硬化常见证候的计量诊断 |
4. 小结 |
4.1 肝硬化常见中医证候计量诊断在临床应用方法 |
4.2 肝硬化中医证候计量诊断临床应用表格 |
4.3 肝硬化中医证候计量诊断临床应用的优缺点 第四章 中医治疗肝硬化的用药规律 |
1. 数据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肝硬化的用药归类分析 |
2.2 高频次用药分析 |
2.3 低频率用药分析 |
2.4 肝硬化常见证型的用药分析 |
2.5 肝硬化辨证用药特点 |
3. 小结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
附录一 肝硬化误诊相关文献理 |
附录二 2005年台湾地区主要死亡及男性、女性死亡因 |
附录三 2005年台湾地区各县市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死亡统表 参考文献 致谢 |
四、血吸虫脑病CT表现(论文参考文献)
- [1]IL-26通过调控TGF-β1/Smad2信号通路介导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活化而促进肝纤维化[D]. 张新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2]肝硬化诊治指南[J]. Chinese Society of Hepatology,Chinese Medical;. 现代医药卫生, 2020(02)
- [3]肝硬化诊治指南[J]. ChineseSocietyofHepatolog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9(11)
- [4]肝硬化诊治指南[J]. 徐小元,丁惠国,李文刚,徐京杭,韩莹,贾继东,魏来,段钟平,令狐恩强,庄辉.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9(06)
- [5]肝硬化诊治指南[J]. 徐小元,丁惠国,李文刚,徐京杭,韩莹,贾继东,魏来,段钟平,令狐恩强,庄辉.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9(11)
- [6]江西省14例脑型血吸虫病临床特点[J]. 徐芸,龚志红,谢慧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7(06)
- [7]脑型血吸虫病的磁共振早期诊断——家兔急性脑型血吸虫病模型建立[J]. 葛宇曦,张联合,延根,张键锋,潘永明,玄英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7(05)
- [8]脑型血吸虫病的影像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研究[D]. 黄劲柏.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9]肝硬化中医证候及临床用药相关文献之计量学探讨[D]. 张廷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2)
- [10]CT延迟扫描对血吸虫脑病的诊断价值[A]. 王传明,金军波. 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交流大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集,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