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学校必须重视美育(论文文献综述)
詹轩[1](2021)在《中小学管弦乐团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建设学生管弦乐团是我国普通中小学全面落实美育的重要途径,作为中小学美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管弦乐团具有自发性、实践性、创造性、欣赏性等特征。美育指导下的学生管弦乐团,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重点是发挥音乐教育的主观能动性。本文基于学生管弦乐团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成员流动性大、师资力量不足、管理缺位以及硬件设施不匹配等常见问题,提出加强思想引导、完善基础管理制度、统筹整合各方面教学资源、强化乐团"品牌建设"等有利于乐团长足发展的改进建议。
徐承[2](2021)在《“想象力”美育话语的公共性诉求》文中研究说明格林的"想象力"美育话语既强调个人的主动学习、探索与意义建构,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对话和共同创造,个体的"全面觉醒"取决于公共意识的养成以及意义的相互激发与共同建构。在公共想象中实现个体发展,这既是格林的美育愿景,也是她对教师、学生乃至教育机构、社会环境提出的殷切期望。努斯鲍姆的同情式想象的美育话语与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等中国现代美学家的"同情/移情"论话语相比,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其一,努斯鲍姆的美育话语是以培养世界公民为教育目标的,因此尤其重视移情想象过程中对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他人的尊严、社会公正、跨文化理解等价值观念的引导;其二,努斯鲍姆更强调在激发想象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李刚[3](2021)在《“课程思政,知行合一”应用型高校音乐学专业美育实践课程的实践与创新——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的美的感知、评鉴、创新及情感的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战略手段。我国应用型高效音乐学专业培养要求明确提出了我国应用型高效音乐学专业的美育教育重要性。美育实践作为美育的重要渠道,有着更为明确的指导意义。玉林师范学院音乐专业是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摇篮,也是音乐专业学生职后再提升的培训基地,提升音乐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无疑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研究围绕素质和技能两大主线,通过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实地调研等方式,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主要研究和实验基地,深入剖析该校在"美育"现状下,潜在美育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可行性改革措施并给予实施。因此,本项目的开展对于音乐专业学生自身思想和美育水平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李悦[4](2021)在《浅谈民族高校美育的现实意义》文中指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变革与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但受应试教育的体制影响,教学中往往将"五育"分裂开来,呈现出发展不均衡的状态,"美育"更是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忽视。本文从美育教育的功能出发,结合民族高校开展美育教育的必要性,探讨了在民族高校中开展美育教育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审美观、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期引起民族高校教师对美育的重视,从而推进高校形成"五育并举"的良好态势。
黄硕[5](2021)在《提升江西村镇小学支教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国家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各省市教育部门都以高校作为阵地,创新性地将音体美支援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抓手,把经过培训的师范院校的音体美优秀准毕业生送至村镇小学教育第一线,提升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与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同向同行,与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同向同行。笔者通过对自己负责的音乐支教生的教学现状的分析及其教案的分析,基于本校音乐教学小组的案例,对江西村镇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有效性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周乐乐,程岭[6](2021)在《陶行知美育思想指引下的新时代学校美育体系建构策略》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学校美育发展存在美育地位的边缘化与形式化、美育目的的功利化与工具化、美育实施的狭隘化与粗陋化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育人目标的良好实现。分析发现,陶行知先生真善美统一的美育目标、知情意结合的美育内容和教学做合一的美育方法等美育思想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付诸实践,可以通过寓美于教,构建系统性美育课程体系;融美于学,打造全面性审美课堂形态;立美于行,开展综合性美育实践活动来构建学校美育体系。
孙文霞[7](2021)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做好中小学美育评价的有效探索》文中指出在教育现代化大背景之下,中小学美育可以利用美的特征与形象,培育学生的心智,熏陶学生的情操,升华学生的人格精神,培养中小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郭声健,刘珊[8](2021)在《国家美育评价政策:背景、内容与原则》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专门美育文件,制定美育评价政策,以评价为杠杆切实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学校美育评价政策主要包括建立中小学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公示、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等三项美育评价制度,以及推进中小学美育评价、高校美育评价、美育督导评价、美育问责评价等四项美育评价改革举措。贯彻落实国家美育评价政策必须坚守育人为本、遵循美育规律、明确以学定评、坚持因地制宜。
王静[9](2020)在《我国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聘任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存在不同程度的数量缺失和结构性缺失,学校通过招聘一些兼职体育教师来弥补这些缺失,从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兼职体育教师这一群体在体育教师队伍中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小学中现有的兼职体育教师在教学和训练中存在着多重问题,究其根源是因为在兼职体育教师的聘任过程中缺乏完善的聘任程序。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目前与中小学兼职教师相关的研究不多,对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聘任制度的研究更少,因此本研究以我国教育部2017年颁布的《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为政策背景,以中小学校聘任兼职体育教师的过程为切入点,以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聘任制度为研究对象,对比美国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的聘任方法,构建出适用于我国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入职的聘任程序并提出实践性的建议,完善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聘任制度,补充前人对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聘任制度研究的不足。本研究通过文献法和访谈法来获取中美两国兼职体育教师聘任制度的相关现状,通过比较法对中美两国目前的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聘任现状进行梳理和对比,立足于我国学校体育开展的现实之本,汲取美国兼职体育教师聘任制度的可鉴之处,以完善我国的兼职体育教师聘任制度,通过特尔菲法对专家意见进行三轮筛选,目的是构建我国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入职基本要求的框架,最后通过逻辑法对研究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使内容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结论:(1)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聘任制度是指选聘兼职体育教师过程中主聘人和应聘者需要遵守的按照聘任规程进行招聘和应聘的程序,包括兼职体育教师聘任形式、聘任要求和聘任程序。(2)目前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的聘任形式有城乡支教制度、“校对校”兼职和校外兼职教师,前两种聘任形式已具备较为规范的流程,而校外兼职教师的聘任过程虽然完整但不够完善,在发布信息环节招聘信息发布方式单一,合同的签订和合同内容的细化程度需加强。(3)目前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的聘任要求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体能,这些聘任要求较为笼统。兼职体育教师的聘任要求应包括工作经历和学历两个外部条件要求和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三个基本素养要求。(4)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的聘任程序的主要环节包括制定招聘计划、发布招聘公告、选定招聘小组、面试、公布名单和签订就业合同。在聘任程序实施过程中,对应聘者能力的考评方式单一,聘任程序中对能力的考核方向需加强与教学实际的联系。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扩大招聘信息的传播的广度和针对性。在兼职体育教师的中小学聘任程序中发布招聘信息时,通过丰富兼职招聘信息的发布方式和有目的的传播招聘信息,扩大招聘信息的传播广度,使招聘信息的发布更具有目的性。(2)完善兼职体育教师的合同制度。根据招聘学校的发展需要丰富合同的类型增加不同期限的合同,充实合同的内容,明确招聘单位和兼职体育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使每一位兼职体育教师的劳动能够得到法律的保障。(3)制定兼职体育教师入职标准。相关机构和人员提高对兼职体育教师聘任要求的重视程度,明确兼职体育教师入职要求,制定出适合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兼职体育教师入职标准。(4)丰富对应聘者能力的考评方式。在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的聘任程序的实施过程中,招聘学校根据本校教学实际情况,丰富对应聘者教学能力的考评方式,对应聘者进行全面的考核,加强与教学现实的联系,以选聘适合学校体育发展的高水平兼职教师。
梁炜莹[10](2020)在《未来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中学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国内普通中学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组成的“三级课程体系”。自此,地方和学校选修课逐渐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出现在各中学的课程教学计划当中。这类具备地方特色、校本特色以及具有一定活动课程性质的中学选修课程,俗称为中学特色课程。然而,传统中学对于校园教育空间的设计,仍停留在以国家课程授受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体系层面内。随着近年来中学特色课程受重视程度的提升和开展规模的逐步扩大,传统的中学教学用房空间愈发无法适应中学特色课程不断创新的教学模式和不断改良的教学内容。在此背景下,传统中学校园纷纷针对新开设的特色课程,调整和改造原有的教学用房空间。新建的中学校园,也纷纷针对未来可能开展的特色课程内容,采用更具创新适应性的教育空间设计。针对中学特色课程开展的教育空间设计,逐渐成为近年来各中学校园教育空间设计的热点。论文在实地调研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和总结了当前中学特色课程的主流开课类型和授课模式,并提出对应类型课程所需要的空间功能和环境氛围。在问题导向下,论文由整体到局部,从校园总体空间组织、平面功能组织、教学空间单元具体布局和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等多个层面,逐层分析针对特色课程开展需求,未来中学校园需要准备怎样的教学空间和教育环境,并通过建筑学的设计手段,去满足功能的需求、营造合适的氛围。论文最后通过具体的项目实践,作为理论的践行和检验,将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空间设计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具体实践当中,并总结设计要点和设计趋势,供未来更多相似的项目参考。
二、中小学校必须重视美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学校必须重视美育(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学管弦乐团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中小学管弦乐团的发展概况 |
二、学生管弦乐团的美育特征、性质和目标 |
(一)性质和特征 |
(二)教学目标 |
三、学生管弦乐团建设中的常见问题 |
(一)乐团招生问题 |
(二)硬件设施不匹配 |
(三)乐团管理缺位 |
(四)师资力量不足 |
四、改进对策 |
(一)加强思想引导,促进有效沟通 |
(二)完善基础制度,优化创新 |
(三)统筹整合各方面教学资源 |
(四)强化乐团“品牌”建设,凸显特色 |
五、结语 |
(2)“想象力”美育话语的公共性诉求(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3)“课程思政,知行合一”应用型高校音乐学专业美育实践课程的实践与创新——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育的起源和发展概述 |
二、当前玉林师范学院音乐专业美育教育中的问题 |
(一)玉林师范学院音乐专业美育缺乏体系化的计划 |
(二)玉林师范学院音乐专业美育缺乏有效的参考材料 |
(三)玉林师范学院音乐专业美育教学缺乏氛围 |
三、玉林师范学院音乐专业美育实践课程开展策略 |
(一)将音乐专业美育内化成学生一种重要的品质 |
(二)与中小学共建师范学院音乐专业学生实践基地 |
(三)增强师范学院音乐专业美育教学师资力量 |
(四)利用社会活动的方式建设社会音乐专业美育课堂 |
四、结语 |
(4)浅谈民族高校美育的现实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育教育的功能 |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
(二)促进“五育并举” |
(三)加强文化认同与民族自信 |
(四)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
二、民族高校开展美育教育的必要性 |
三、民族高校开展美育教育的现实意义 |
(一)有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
(二)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审美观 |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
四、结语 |
(5)提升江西村镇小学支教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的具体方法 |
三、症结问题分析 |
(一)音乐课存在受援学校要求、支教学生现状与国家要求差距较大的现象 |
(二)受援学校的教学器具、乐器欠保养,也很欠缺 |
(三)村镇教学情况与高校教学存在差距 |
四、提升音乐课教学有效性的理论策略 |
(一)支教过程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从学生出发,润物无声 |
(二)支教生适当学习乐器保养及信息技术知识 |
(三)高校做好总结,适时修正培养方案 |
五、结 语 |
(6)陶行知美育思想指引下的新时代学校美育体系建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校美育问题探究 |
(一)美育地位的边缘化与形式化 |
(二)美育目标的功利化与工具化 |
(三)美育实施的狭隘化与粗陋化 |
二、陶行知美育思想的内涵 |
(一)真善美统一的美育目标 |
(二)知情意结合的美育内容 |
(三)教学做合一的美育方法 |
三、陶行知美育思想指引下学校美育体系建构策略 |
(一)寓美于教:构建系统性美育课程体系 |
(二)融美于学:打造全面性审美课堂形态 |
(三)立美于行:开展综合性美育实践活动 |
(7)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做好中小学美育评价的有效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优化路径、打造队伍,展现美育实践痕迹 |
二、遵循原则、掌握方法,让美育下潜入深 |
三、确定内容、确定方法,让美育评价科学客观 |
(一)对具体活动内容进行评价 |
(二)美育评价的主要方法 |
(8)国家美育评价政策:背景、内容与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家美育评价政策的出台背景 |
二、国家美育评价政策的主要内容 |
1. 建立三项美育评价制度 |
2. 推进四项美育评价改革 |
三、国家美育评价政策的实施原则 |
1. 坚守育人为本 |
2. 遵循美育规律 |
3. 明确以学定评 |
4. 坚持因地制宜 |
(9)我国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聘任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政策背景 |
1.1.2 现实背景 |
1.2 概念的界定 |
1.2.1 兼职体育教师 |
1.2.2 聘任制度 |
1.3 文献综述 |
1.3.1 现阶段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聘任的相关研究 |
1.3.2 国内外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聘任形式的相关研究 |
1.3.3 国内外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聘任要求的相关研究 |
1.3.4 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聘任程序相关研究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特尔菲法 |
2.2.3 比较研究法 |
2.2.4 访谈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聘任形式 |
3.1.1 现有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的入职方式 |
3.1.2 中小学校外兼职体育教师聘任流程 |
3.2 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聘任要求 |
3.2.1 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的外部条件要求 |
3.2.2 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基本专业能力的要求 |
3.2.3 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入职基本要求构建 |
3.3 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的聘任程序研究 |
3.3.1 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的聘任程序 |
3.3.2 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聘任程序的实施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访谈提纲 |
附录B 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入职基本要求构建专家调查问卷(第一轮) |
附录C 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入职基本要求构建专家调查问卷(第二轮) |
附录D 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入职基本要求构建专家调查问卷(第三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未来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必要性 |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 |
1.2.1 研究的对象 |
1.2.2 研究的范围和边界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的方法 |
1.5.2 研究的框架 |
第二章 国内中学特色课程开展需求及对教育空间的适应性要求 |
2.1 特色课程的开展趋势与用房需求 |
2.1.1 特色课程的开展趋势 |
2.1.2 特色课程的用房需求 |
2.1.3 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对相关教学用房的配比要求 |
2.1.4 特色课程专用用房设计要求的空白 |
2.2 中学特色化教育对教育空间的设计需求 |
2.2.1 满足课程授课形式的多元化需求 |
2.2.2 教育空间的开放化、灵活性需求 |
2.2.3 教育空间组织的高效化需求 |
2.2.4 未来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空间的设计趋势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中学特色课程授课空间的实地调研与分析 |
3.1 调研工作内容 |
3.2 实地调研对象的选取 |
3.3 调研对象的特色课程设置情况 |
3.3.1 调研对象的特色课程开课情况 |
3.3.2 调研对象的访谈情况总结 |
3.4 特色课程教育空间需求的问卷调研 |
3.4.1 问卷调研的内容和对象 |
3.4.2 调研问卷的设计 |
3.4.3 问卷调研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
3.5 调研对象的教育空间使用现状 |
3.5.1 实地调研的基本情况 |
3.5.2 实地调研现场情况总结 |
3.6 调研总体情况的总结与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适应中学特色课程开展的校园建筑布局 |
4.1 常见的中学校园总体布局 |
4.1.1 离散型布局 |
4.1.2 串联型布局 |
4.1.3 集聚型布局 |
4.1.4 垂直复合型布局 |
4.2 中学校园常见的单体平面布局及其创新设计 |
4.2.1 板式平面的创新设计 |
4.2.2 折线式平面的创新设计 |
4.2.3 中庭式平面的创新设计 |
4.2.4 合院式平面的创新设计 |
4.2.5 锯齿式平面的创新设计 |
4.3 适应中学特色课程开展的校园建筑布局 |
4.3.1 公共空间串联布局缩短走班距离 |
4.3.2 营造纵向多元空间提高利用效率 |
4.3.3 学习组团平面提供共享空间 |
4.3.4 适应特色课程开展的未来校园空间规划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适应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的教学空间布局 |
5.1 从行政班教室到走班教室 |
5.1.1 传统普通教室的设计要求 |
5.1.2 适应走班功能的教室设计 |
5.2 科学技术类教学用房的特色化设计 |
5.2.1 传统科学类专用教室的设计要求 |
5.2.2 实验教室、辅助用房与办公用房的混合布局 |
5.2.3 实验教室的多元化布局 |
5.2.4 地理教室的独立设置和特色化设计 |
5.2.5 科技教室和科技活动室的功能创新 |
5.3 艺术文化类特色课程教学空间设计 |
5.3.1 传统艺术文化类专用教室的设计要求 |
5.3.2 国学特色课程的教学空间设计 |
5.3.3 绘画美术空间和工艺美术空间的分区设计 |
5.3.4 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的多功能复合 |
5.3.5 根据办学条件补充设置乐器教室 |
5.4 生活健康类特色课程空间 |
5.4.1 传统生活健康类公共教学用房的设计要求 |
5.4.2 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空间 |
5.4.3 生命教育组团空间概念的引入 |
5.4.4 阅读特色课的开展空间 |
5.5 多功能教学用房的创新设计 |
5.5.1 传统合班教室、多功能教室空间的设计要求 |
5.5.2 微格教室概念的引入和应用 |
5.5.3 调整阶梯教室的起坡位置 |
5.5.4 风雨操场的特色设计和多功能运用 |
5.5.5 多功能教学用房的开放化设计 |
5.6 中学特色课程教学用房的设计要点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适应中学特色课程模式的教育公共空间氛围营造 |
6.1 教育公共空间的特色化设计策略 |
6.1.1 门厅、架空层的混合功能利用 |
6.1.2 结合公共阶梯的开放空间设计 |
6.1.3 学习组团式布局的公共空间设计利用 |
6.1.4 模糊教室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边界 |
6.1.5 交通空间的装饰设计和扩大利用 |
6.1.6 半地下空间、下沉庭院、屋顶平台的利用 |
6.1.7 边角空间的利用 |
6.2 适应特色课程开展的教育空间氛围营造手法 |
6.2.1 校园风格及色彩系统的设计 |
6.2.2 校园特色文化空间的打造 |
6.2.3 校园特色课程成果的展示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适应特色课程开展的未来教育空间设计实践 |
7.1 DW学校概念性方案设计 |
7.1.1 项目概况及设计需求 |
7.1.2 平面布局设计分析 |
7.2 SM实验中学“未来学校”教学空间改造设计 |
7.2.1 项目概况及设计需求 |
7.2.2 特色空间改造设计 |
7.3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实地调研访谈内容 |
附录二 教师问卷内容 |
附录三 学生问卷内容 |
附录四 实地调研案例现场情况记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四、中小学校必须重视美育(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学管弦乐团建设研究[J]. 詹轩. 大学, 2021(52)
- [2]“想象力”美育话语的公共性诉求[J]. 徐承. 美育学刊, 2021(06)
- [3]“课程思政,知行合一”应用型高校音乐学专业美育实践课程的实践与创新——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J]. 李刚. 作家天地, 2021(30)
- [4]浅谈民族高校美育的现实意义[J]. 李悦. 艺术评鉴, 2021(19)
- [5]提升江西村镇小学支教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 黄硕.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1(05)
- [6]陶行知美育思想指引下的新时代学校美育体系建构策略[J]. 周乐乐,程岭. 生活教育, 2021(10)
- [7]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做好中小学美育评价的有效探索[J]. 孙文霞. 新课程, 2021(38)
- [8]国家美育评价政策:背景、内容与原则[J]. 郭声健,刘珊.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1(03)
- [9]我国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聘任制度研究[D]. 王静. 河南大学, 2020(02)
- [10]未来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空间设计研究[D]. 梁炜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