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移植肾气肿型肾盂肾炎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蒋暑雨[1](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冯德超,杨玉帛,白云金,王晓明,韩平[2](2020)在《气肿性肾盂肾炎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气肿性肾盂肾炎(EPN)是一种严重的危及生命的急性暴发性肾脏感染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产气致病菌产生的气体在肾脏集合系统内、肾实质内及肾周围形成并集聚。本病最常见于成人糖尿病患者中,也常见于尿路梗阻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大肠杆菌是本病最常见的致病菌,腹部CT是目前确诊公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本病临床少见,关于气肿形成和EPN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案尚无定论。本文在回顾既往案例报告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就其病因、发病机制、影像学特征和目前诊疗进展进行综述。
彭苏元[3](2019)在《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CKD4期中医慢病管理疾病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拟采集针对慢性肾脏病的慢病管理相关诊疗信息,构建慢病管理疾病风险预测模型,对预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并有效验证,为更优的管理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改善患者预后水平。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数据分析方法,以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广东省中医院慢病管理门诊规律随访的慢性肾脏病4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面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中医症状与辨证分型、中医慢病管理实施情况、服用药物情况等相关变量,并记录患者主要结局发生情况,包括:透析、肾移植及死亡,并进行结局分组。通过结合知识图谱表示学习,应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基于病、证、症、风险因素等多个维度的知识、关系、路径向量的分类模型,对肾脏疾病的中医慢病管理临床获益预测实验进行分析。通过特征选择、参数调整等多种实验手段,对不同预测模型的性能分析验证及优化。区分度方面,利用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及F1系数评估不同模型的性能;一致性方面,使用Kappa值和Accuracy值进行判断。结果:本研究一共纳入256名慢性肾脏病4期患者,其中未发生终点事件组155人,发生终点事件组101人。通过Boruta算法共筛选出21个变量,包括:裂纹,舌胖大,齿印,降压药,服药种类,药物作用,肾毒药物,饮食不健康,优质蛋白,食物禁忌,盐分摄入,恶化停药,微信文字版,ALT/AST,ALB,Urea,TC02,Cr,体重分数,BMI及上臂肌围百分比。随后共采用8种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训练,在区分度方面,稳定线性判别分析(Stabilized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SLDA)模型取得了最优的性能,AUROC为0.8;偏最小平方(Partial Least Squares,PLS)模型取得了次优的性能,AUROC为0.78;另外,K近邻(k-Nearest Neighbors,KNN)模型的性能不十分理想,AUR0C最低,为0.54;其余的模型AUROC没有显着性的差别。与AUC性能表现相似,对不同模型的F1系数进行分析,结果提示:SLDA仍然是性能表现最优异的模型,F1系数为0.84,次优的是仍然是PLS模型,F1系数为0.83,但没有显着性的差别。KNN模型的F1值为0.67,表现不十分理想。结论:基于计算机的机器学习算法,如利用SLDA及PLS模型,可以实时识别实践层面的干预效果,并且能更有针对性地纠正慢性疾病管理中的偏差。因此,机器学习方法为肾脏疾病的中医慢病管理提供了一种常规的策略管理方法,或许可以推广至其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慢病管理中。
王建辉,万华,李永华[4](2015)在《气肿性肾盂肾炎的CT表现(附8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气肿性肾盂肾炎的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2012年10月收集的8例气肿性肾盂肾炎的CT表现并文献复习,全部病例经病理证实。结果本组8例,CT扫描可见肾实质、肾周间隙、肾盂及输尿管内大量气体存在,肾实质多处破坏,肾周筋膜增厚;其中6例有糖尿病史;2例结石性输尿管梗阻。结论气肿性肾盂肾炎临床少见,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死率高。CT扫描有助于早期诊断,充分认识本病,提高诊断水平。
张喆,王祎熙,须冰,孙伟玲,陈海琳,胡晓华,范朝华,何燕铭[5](2013)在《糖尿病并发气肿性肾盂肾炎1例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气肿性肾盂肾炎(EPN)是一种临床上极为少见的疾病,好发于糖尿病、尿路梗阻、免疫机能低下等患者。由于本病早期不易发现且死亡率高,应当在临床上予以重视。现将我科收治1例糖尿病合并气肿性肾盂肾炎患者报道如下。病例患者女性,74岁,因"口干乏力30余年,加重伴腰腹痛1周"入院,疼痛以左上腹及腰部为主,无放射痛,伴神疲乏力,
林辉[6](2011)在《寒热错杂型反复尿路感染中阳虚证的脏腑病位初探》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尿路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泌尿系感染性疾病,部分患者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对此类疾病不十分重视,合并各种复杂因素,临床诊断不明确,不合理及规范应用抗生素,临床治愈率低等诸多问题,增加引起或加重尿感的反复发作率。反复发作尿路感染属于中医学“淋证”、“劳淋”范畴。因年高肾亏,房劳过度,失时不治,误治邪陷,过服寒凉,久病及肾,外寒直中,情绪不稳等因素,损及机体之阴阳,转变为寒热错杂型反复尿路感染。然而,目前对反复尿路感染病因病机的认识,多认为是肾虚和膀胱湿热,而对于其它因素如寒邪,特别是内寒对于本病的影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目的本研究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对寒热错杂证型的反复尿路感染患者进行脏腑辨证学研究,初探其寒性尤其是内寒因素在寒热错杂型反复尿路感染中的脏腑病位特征。方法与结果对符合条件纳入到研究的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共84例病例入组,女性84例,年龄分布在23~80岁之间,平均年龄60.5岁,大于50岁占总体89.3%。对临床症状的统计分析,总结了寒热错杂型反复尿路感染常见的临床症状。按阳虚型脏腑辨证统计,阳虚证60例,71.4%,非阳虚证24例,28.6%。在所有阳虚证当中,肾阳不足59例,占98.3%,膀胱虚寒27例,占45%,脾(胃)阳不足16例,占26.1%,心阳不足4例,6.7%,大肠虚寒、小肠虚寒、肝阳虚寒各1例,各占1.7%。结论寒热错杂型反复尿路感染患者多见于50岁以上女性,阳虚易生内寒,其内寒因素,首先多见于肾、再次多见于膀胱、其次多见于脾,然后多见于心。另外,个别病例,其内寒多见于大肠、小肠、肝。内寒因素在反复尿路感染疾病中的作用值得重视。
王宇光[7](2010)在《加味升阳益胃汤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小管间质损害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观察补脾肾活血升阳除湿法组方加味升阳益胃汤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小管间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及CTGFmRNA的影响,探讨此方对肾小管间质损害的保护性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本实验采用尾静脉二次注射阿霉素建立模型。实验动物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苯那普利组、中药低剂量组及中药高剂量组。观察实验大鼠治疗前后一般状态及肾功能情况;将肾组织病理切片进行HE、Masson染色,观察动物模型治疗前后的病理改变及肾间质病变情况;采用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法检测肾小管间质中的α-SMA、VEGF及CTGF表达水平;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肾小管间质CTGFmRNA表达水平。结果:1、实验10周末,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低、高剂量组、苯那普利组大鼠尿蛋白明显下降且差异显着(P<0.05),而中药组与苯那普利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2、实验10周末,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低、高剂量组及苯那普利组大鼠血肌酐、血尿素氮水平均有所降低且差异显着(P<0.05),中药组与苯那普利组比较差异不显着( P>0.05); 3、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病理评分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的肾小管间质损害评分下降明显(P<0.05),而中药低剂量组及苯那普利组肾小管间质损害评分下降不明显(P>0.05);4、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低、高剂量组及苯那普利组肾间质中α-SMA和CTGF的过度表达均减少,肾间质中VEGF表达均增加,且差异显着(P<0.05),而中药组与苯那普利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低、高剂量组及苯那普利组肾小管间质CTGFmRNA的表达均下调,且差异显着(P<0.05),而中药组与苯那普利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6、肾小管间质α-SMA、VEGF、CTGF的表达水平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及肾功能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补脾肾活血升阳除湿法组方加味升阳益胃汤能减少阿霉素肾病大鼠尿蛋白排泄量;2、加味升阳益胃汤能下调肾小管间质α-SMA表达,从而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分化来减轻肾小管间质损害;3、加味升阳益胃汤能下调肾小管间质组织CTGF及CTGFmRNA表达水平,并上调肾小管间质VEGF表达水平,从而减轻肾小管间质损害,延缓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进展;4、补脾肾活血升阳除湿法组方加味升阳益胃汤通过多靶点、多部位干预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小管间质损害起到保护性作用。
王冬燕[8](2009)在《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医学的肾脏疾病属于中医的“水肿”、“淋证”、“腰痛”、“癃闭”、“关格”等病范畴,中医古代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国以来的西医学迅速发展,对于肾脏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手段不断提高,但是由于肾脏疾病发病机理复杂,单纯中医中药疗效欠佳,而西药又有极大的副作用,因此,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的确是治疗肾脏疾病的有效方式。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回顾,对各阶段中西医结合对肾脏疾病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研究进行系统总结,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文献学基础。正文共分为7个部分,首先对近代的中西医汇通和现代的中西医结合进行了简要回顾;第二部分对中医脏腑学说的肾与西医解剖生理的肾脏的兼容与差异进行了考辨;第三部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回顾;第四、五、六部分,分别研究了有效单味中药在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常见肾脏病诊疗思路的变迁,中草药肾损害的问题;第七部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历史经验进行客观的评价,为今后治疗肾脏病临床疗效的提高提供借鉴。
赫岩[9](2008)在《通淋八草汤对尿路感染大鼠模型疗效性观测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中药汤剂通淋八草汤(Tonglin Bacao Soup)对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对该药的作用机理作以进一步探讨。方法:将筛选合格的96只Wistar大鼠随机平均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通淋八草汤低、中、高剂量组(简称低、中、高剂量组)及三金片组。实验前禁水18小时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5组动物分别用5号针抽取已配制的大肠杆菌O111B4菌液0.75ml缓慢注入膀胱,制备尿路感染模型。在各组动物手术后次日开始给药,每日灌胃1次。其中通淋八草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11g/kg·d-1、22g/kg·d-1、33g/kg·d-1相应药物灌胃,三金片组予三金片混悬液2.625g/kg·d-1灌胃,在给药的第7天,第14天检测左右肾重量及比值、尿细菌培养、血常规的变化,在光镜下进行大鼠肾脏组织HE染色切片观察。结果:实验表明,通淋八草汤可明显抑制大鼠尿中细菌数,并使各用药组左右肾重量比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降低血中白细胞数,对给药组大鼠左肾组织的病理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其作用强度与浓度有关,经统计学处理以高剂量组疗效最为显着。结论:提示通淋八草汤对实验性UTI大鼠具有良好抑制体内细菌,保护肾小管及肾小球改变的作用,对UTI的治疗效果明显。
封翠芸[10](2007)在《糖尿病肾病中医药数据库建立及证治规律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特有而严重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文献报道,美国40%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病人是由DN所致。近年来,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人数明显增多,DN的发病率也随之呈上升趋势,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日趋加重,因此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重视。DN病至后期,病情凶险复杂,最终可导致死亡,而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研制出能够治疗或者延缓糖尿病肾病发展的理想药物。通过阅读大量治疗DN的临床报道发现,目前中医药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成效卓着,因此从这些有效经验中总结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一般用药规律用以指导临床,试图抛砖引玉,为以后DN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一部分文献回顾研究目的与方法:以糖尿病肾病为主线,对于古今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梳理和提炼,总结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治疗方案,以及目前现代医学对于糖尿病肾病的认识以及研究现状,为以后的研究思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近年来,中医药在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很大成就。临床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DN具有较好疗效,实验研究已从单纯疗效验证、疗效比较向作机制探讨方向发展,基础研究正从整体水平向细胞分子生物学水平过渡,这为研究中药作用机制,提高疗效和新药开发奠定了基础。但是研究上仍旧存在不足,特别是全国统一的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尚欠完善。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使其更具可比性、科学性。第二部分文献计量研究一、文献报道研究目的:分析近年来文献中糖尿病肾病治疗概况,总结糖尿病肾病早期、临床期的主要证型、治疗情况,从而指导临床。方法:选择1995~2006年文献报道中符合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的临床报道,建立糖尿病肾病Access数据库,按照“笔录—建库—统计—输出结果”的顺序,运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分析各证型及方药(包括药物、类别、归经)的分布情况,运用聚类分析总结主要方剂组成,列出主要方剂并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记录文献352篇,其中属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文献73篇,临床期134篇,其他145篇。其中73篇早期糖尿病肾病文献报道中共用药103味,频数为5以上的37味,前三位的为黄芪(11.04%)、丹参(8.57%)、山药(6.26%);主要证型为脾肾两虚、脾虚挟瘀、阴虚内热等。而134篇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文献报道中共用药159味,其中频数为5以上的56味,前三位的为黄芪(9.07%)、丹参(7.24%)、茯苓(6.01%);主要证型为脾肾两虚、脾虚挟瘀、阴虚内热等。总体而言,对于文献报道中的用药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统计结果:352篇治疗糖尿病肾病文献报道中,共用药203昧,其中频数为5以上的76味,用药前三位的为黄芪(7.79%)、丹参(7.04%)、茯苓(5.03%);主要用药种类有补气药、活血祛瘀药以及利水渗湿药,三者的累积频数达到了55.96%;主要证型有肾虚、血瘀、脾虚、阴虚、湿热等六种。结论:从352篇文献报道中可以看出糖尿病肾病主要证型有瘀血、脾虚、肾虚、阴虚等,而瘀血则贯穿于糖尿病肾病的始终,在临床各期中都分布有瘀血证型;另外,脾肾两虚证型占比较大,是糖尿病肾病患者中一个常见证型,其余如阴虚湿热挟浊毒这一证型,一般在糖尿病肾病晚期,出现阴阳衰败的过程中,这一证型较为常见。用药则根据各期的不同运用补气药、活血祛瘀药以及利水渗湿药等。因此临床运用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分型论治。二、病案资料分析目的:通过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病案室治疗糖尿病肾病病案资料的回顾研究,分析临床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一般情况。方法:选择1995~200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的病案,建立糖尿病肾病治疗数据库,按照“笔录—建库—统计—输出结果”的顺序,分别统计用药的种类、归经、性味,计算其使用频数构成比,并根据治疗情况总结出一般的辨证用药规律。结果:303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主要证型有脾肾亏虚、瘀血阻络、痰浊内阻以及阳虚水泛,这四个证型所占比例超过了84%。用药频数前三位的为茯苓(12.34%)、黄芪(20.75%)、丹参(8.04%);较常用的中药种类有利水渗湿药、补气药、活血祛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结论:本研究中主要收集病例为糖尿病肾病Ⅴ期的患者,肾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脾肾亏虚是主要证型,瘀血、水饮、浊毒是主要病理产物,治疗上比较注重健脾补肾、利水渗湿等。另外不同的地区由于自然地理、地域气候特点,使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表现产生了差异,因此在治疗上也应该兼顾这些特点,体现在用药上就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二、移植肾气肿型肾盂肾炎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移植肾气肿型肾盂肾炎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二十四节气简介 |
1 节气的由来 |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总体设计 |
2.2 具体步骤 |
3 结果 |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
3.5 结果总评价 |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
3.9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简历 |
(2)气肿性肾盂肾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 诊断 |
3 治疗及预后 |
4 结论 |
(3)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CKD4期中医慢病管理疾病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
一、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
二、慢性肾脏病的慢病管理 |
第二节 机器学习在医疗数据中的应用 |
一、大数据的定义 |
二、医疗大数据的应用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设计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基线资料对比 |
二、中医慢病管理执行力度关联规则分析 |
三、变量筛选 |
四、模型表现与评估 |
五、模型评价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CKD中医慢病管理的经验与挑战 |
第二节 CKD中医慢病管理措施关联规则分析 |
一、CKD中医慢病管理获益因素关联规则分析 |
二、CKD中医慢病管理风险因素关联规则分析 |
第三节 模型表现与评价 |
一、机器学习模型比较 |
二、模型表现评价 |
第四节 研究局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气肿性肾盂肾炎的CT表现(附8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临床资料 |
1.2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3.1病因及发病机制 |
3.2临床表现及预后 |
3.3 CT表现 |
3.4鉴别诊断 |
(5)糖尿病并发气肿性肾盂肾炎1例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病例 |
讨论 |
(6)寒热错杂型反复尿路感染中阳虚证的脏腑病位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尿路感染的认识 |
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 雌激素水平降低的影响 |
1.3 尿路感染的诊断与定位 |
1.4 分类 |
1.5 治疗 |
1.6 小结 |
综述二 中医学对淋证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2.1 淋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2.2 尿路感染中医诊断标准 |
2.3 淋证治疗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2.4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寒热错杂型反复尿路感染中阳虚证的脏腑病位初探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1.4 研究结果 |
1.5 讨论 |
1.6 结论 |
附表:调查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加味升阳益胃汤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小管间质损害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中医认识 |
1.1 古代研究 |
1.1.1 病名 |
1.1.2 病因病机方面 |
1.1.3 治疗 |
1.2 现代中医学研究进展 |
1.2.1 病因病机 |
1.2.2 现代中医药治疗进展 |
2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2.1 肾小管间质病变简介 |
2.2 蛋白尿与肾小管间质损害 |
2.3 细胞表型转分化与α-SMA |
2.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肾脏疾病 |
2.4.1 VEGF 的分子生物学性质 |
2.4.2 VEGF 受体 |
2.4.3 VEGF 的生物学功能 |
2.4.4 VEGF 在肾组织的表达及与肾脏疾病的关系 |
2.4.5 影响VEGF表达的因素 |
2.4.6 VECF 与肾小管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化的关系 |
2.5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与肾纤维化 |
2.5.1 CTGF 的生物学特性 |
2.5.2 CTGF 与TGF-β |
2.5.3 CTGF 在肾脏病中的作用机制 |
2.6 西医治疗肾小管间质病变进展 |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药物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1.4 主要实验试剂 |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与处理 |
2.2 观察指标和测定方法 |
2.2.1 一般情况 |
2.2.2 肾组织病理学检查 |
2.2.3 免疫组化实验方法 |
2.2.4 原位杂交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详细摘要 |
(8)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西医结合相关概念辨析 |
一、近代以来的中西汇通 |
(一) 中西汇通思潮的形成 |
(二) 中西汇通学派的概念 |
(三) 中西汇通学派的主张及贡献 |
二、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的兴起与发展历程 |
(一) 中西医结合起点的界定 |
(二) 中西医结合与中西汇通的区别 |
(三)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历程 |
第二部分 脏腑学说的肾与西医解剖生理的肾脏的兼容与差异考辩 |
一、中医学肾脏象理论 |
(一) 中医肾脏象理论的解剖学基础 |
(二) 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 |
(三) 肾主水 |
(四) 从膀胱的脏象生理说明肾主水的功能 |
二、西医肾脏解剖生理 |
(一) 肾脏的结构 |
(二) 肾脏的生理功能 |
三、中医肾脏功能理论与现代肾脏生理学的兼容 |
(一) 肾与水液代谢 |
(二) 肾与骨的关系 |
(三) 肾与血的关系 |
第三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三个发展阶段 |
一、早期阶段(20 世纪50~60 年代) |
(一) 时代背景 |
(二) 学科发展概况 |
(三) 代表人物 |
(四) 西医对肾脏病的诊断与治疗 |
(五) 肾脏病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
(六)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研究 |
(七) 小结 |
二、发展阶段(20 世纪70~80 年代) |
(一) 时代背景 |
(二) 学科发展概况 |
(三) 代表人物 |
(四) 病因病机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
(五)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研究 |
(六) 小结 |
三、成熟阶段(20 世纪90 年代以后) |
(一) 时代背景 |
(二) 学科发展概况 |
(三) 代表人物 |
(四) 病因病机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
(五)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研究 |
(六) 小结 |
第四部分 单味中药用于肾脏病治疗的研究与探索 |
一、雷公藤及其提取物 |
(一) 本草方面的论述及用于肾脏病治疗的缘由 |
(二) 早期研究及辅助用药阶段 |
(三) 深入研究及作为主药应用阶段 |
(四) 推广应用阶段——成为疗效可靠的免疫抑制剂 |
二、冬虫夏草及其替代物 |
(一) 本草方面的论述及用于肾脏病治疗的缘由 |
(二) 提出用于肾脏病——从传统的补肾功效到用于治疗肾功能衰竭 |
(三) 有目的的进行研究阶段——改善肾功能的临床观察与保护残余肾功能的实验研究 |
(四) 深入研究及推广应用阶段——作用机制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
三、大黄及其提取物 |
(一) 本草方面的论述 |
(二) 初步研究应用阶段——从传统通腑泄浊到尿毒症治疗 |
(三) 深入研究阶段——大黄延缓肾功能衰竭的机制与有效制剂的研究 |
(四) 推广应用阶段——向多种肾脏病应用的拓展 |
第五部分 常见肾脏病诊疗思路的变迁 |
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
(一) 西医临床分型的演变 |
(二) 中医分型标准的演变 |
(三) 治疗思路的变迁 |
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
(一) 西医诊疗思路进展 |
(二)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进展 |
三、肾小管-间质性疾病 |
(一) 开始重视肾小管间质性肾病 |
(二) 防治肾间质纤维化的研究 |
第六部分 中药肾损害问题的研究 |
一、古代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
二、本草书中对马兜铃酸属中草药的论述 |
三、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现 |
四、马兜铃酸肾病的研究 |
(一) 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病机制 |
(二) 中国和欧洲马兜铃酸肾病的比较研究与综合评价 |
五、对木通、防己等中草药肾损害的研究 |
(一) 木通毒性的研究 |
(二) 防己的肾毒性研究 |
六、分析与展望 |
第七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经验 |
(一) 奠定了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理论基础 |
(二) 深化了对肾脏病病因病机理论的认识 |
(三) 丰富了肾脏病的诊断方法 |
(四) 确立了肾脏病的一系列治则治法 |
(五) 发现了治疗肾脏病的有效药物 |
(六) 建立了临床疗效评价的科学体系 |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研究的启示 |
(一) 发古启今是永远不变的研究主题 |
(二) 中西医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
(三) 多学科交流促进肾脏病研究发展 |
(四) 创立新的医学思维模式 |
讨论 |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优势 |
(一)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
(二)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
(三) 将中西医病机理论有机结合 |
(四) 发挥中药药理的作用 |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不足 |
三、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详细摘要 |
(9)通淋八草汤对尿路感染大鼠模型疗效性观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尿路感染的研究进展 |
2 现代医家对尿路感染的研究 |
2.1 尿路感染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 尿路感染的西医治疗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4 统计学方法 |
5 实验结果 |
讨论 |
1 立法思想 |
2 方药组成及配伍意义 |
3 实验结果分析 |
4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10)糖尿病肾病中医药数据库建立及证治规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研究 |
一 糖尿病肾病中医药研究概况 |
1. 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名探讨 |
2.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因认识 |
3.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机 |
4.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5. 实验研究 |
6. 评述与展望 |
二 糖尿病肾病西医研究概况 |
1. 发病原因及机制 |
2. 病理改变 |
3. 临床表现及分期 |
4. 临床诊断 |
5. 治疗及防治 |
三 统计学方法在中医文献研究中应用概况 |
1. 统计学历史回顾 |
2. 统计学方法在中医文献中的应用 |
第二部分 文献计量研究 |
一 文献报道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诊断标准 |
4. 研究方法及步骤 |
5. 研究内容 |
6. 研究结果 |
二 病案资料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诊断标准 |
4. 病案纳入标准 |
5. 研究方法 |
6. 研究内容 |
7. 数据管理 |
8. 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 糖尿病肾病中医病机、证候演变规律探讨 |
二 糖尿病肾病中医药治疗探讨 |
1. 糖尿病肾病早期 |
2. 糖尿病肾病中期 |
3. 糖尿病肾病晚期 |
4. 糖尿病肾病早期与临床期用药比较 |
5. 导师治疗 DN的经验举隅 |
三 研究中的其他体会和启示 |
1. 辨证论治亦应顾及体质因素 |
2. 药补与食补结合 |
3. DN治疗尚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4. DN研究中需注重勤求古训,发掘创新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参编专着与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移植肾气肿型肾盂肾炎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气肿性肾盂肾炎的研究进展[J]. 冯德超,杨玉帛,白云金,王晓明,韩平.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20(04)
- [3]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CKD4期中医慢病管理疾病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D]. 彭苏元.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气肿性肾盂肾炎的CT表现(附8例分析)[J]. 王建辉,万华,李永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10)
- [5]糖尿病并发气肿性肾盂肾炎1例及文献复习[J]. 张喆,王祎熙,须冰,孙伟玲,陈海琳,胡晓华,范朝华,何燕铭.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3(09)
- [6]寒热错杂型反复尿路感染中阳虚证的脏腑病位初探[D]. 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7]加味升阳益胃汤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小管间质损害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王宇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6)
- [8]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研究[D]. 王冬燕.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9]通淋八草汤对尿路感染大鼠模型疗效性观测的实验研究[D]. 赫岩.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8(02)
- [10]糖尿病肾病中医药数据库建立及证治规律初探[D]. 封翠芸.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