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掘区队出勤情况调查及提高出勤率的办法(论文文献综述)
潘秀荣[1](2018)在《成本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受国家环保政策的影响,煤炭市场前景不乐观,通过加强成本管控,对冲煤炭市场价格降低对企业的影响,势在必行。同时,不断健全完善成本管理体系,也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管理课题,成本管控的措施、执行的效果反映了一个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高低,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金源[2](2018)在《煤炭企业责任成本管理报告体系设计》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的经济利润不容乐观,一方面煤炭产品的替代品导致煤炭需求量减少,另一方面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导致煤炭资源浪费巨大。因此,进行成本管理从而提升经济利润的方法逐渐被煤炭企业所重视。责任成本管理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先进管理方法。相关学者也尝试将责任成本管理方法运用于煤炭企业,但始终没有设计出一套从时间、空间进行全方位管理的责任成本管理报告体系,而该体系恰恰体现了责任成本管理应具有的全方位、全过程管理的原则。本文将责任成本与管理会计报告相结合,设计符合我国煤炭企业管理模式的责任成本管理报告体系。首先分析了我国煤炭企业的行业特征与现状,归纳煤炭企业成本构成特点,并将煤炭企业冗杂的成本项目进行分类;其次,从空间角度,分析适宜责任成本管理的煤炭企业组织机构,其中包括责任中心的划分、责任中心成本管理范围、总公司与二级单位责任成本管理机构等;再次,按照成本管理的时间顺序,对预算管理、承包合同的签订、核算方法、分析考核进行了制度设计,并设计了管理报告的具体内容。最后,以S矿业公司为例,将S矿业公司某一时期内的成本数据代入设计方案进行责任成本管理报告体系设计的案例分析,以验证其可行性。结果表明本文中对于责任成本管理报告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责任成本管理作为重要的成本管理形式,必须引起管理层的重视。煤炭企业要做好责任成本管理工作应注重责任的划分与管理制度的建立,以管理报告的形式对各个责任中心进行监管,科学的奖惩机制有助于调动各单位积极性,从而改善煤炭企业成本管理现状,提升煤炭企业经济利润。
张杰[3](2017)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北伐战争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实现对中国形式上的统一。政权的巩固使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了较为稳定连续的政策,而不再像北京政府时期,教育政策常因政权更替而具有间断性。但另一方面,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战争、经济危机和自然灾害等种种因素,又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高校学生管理为研究对象,充分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从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管理和救济帮扶政策等角度阐述该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改革实践,以期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历史演变、内容范畴、方法举措、历史地位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研究,从而力图从根本上去把握该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内涵与变化规律。本文认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高校学生管理,是国民党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实践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系统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增强国民党对青年学生的管制力,并向社会输送具有“共和精神”的大学毕业生的重要途径。党化教育和训育,旨在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政治化、系统化、制度化的党义教育课程和训育管理举措,使“三民主义”理论和国民党党义的灌输融入学生日常管理。高校训育机关围绕训育目标,依照训育原则,组织实施对学生的训练、教育,试图让学生时时处于国民党的思想控制之下,目的就是让学生认同国民党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观念,进而认可国民党的统治地位。自治组织的管理和操行的培养,旨在规范大学生的操守行为。高校学生自治组织主要有学生自治会和学生团体两种组织形式。学生在组织活动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锻炼了能力,学习了知识,联络了感情,但过度的学生自治权力有时又对学校日常秩序产生了负面影响。各专科以上学校制订操行考查规程,随时考查学生的操行,并评定等级或酌予操行成绩,将其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条件之一,借此达到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目的。学生资助和就业管理,旨在帮扶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学生。抗战时期,许多大学迁移至西部,产生了大批流亡大学生。政府为适应战时各方面人才的需求,并争取这部分青年向国民党政府靠拢,先后制定了奖学金、贷金、公费以及战区学生优待等资助措施,同时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援手,捐资助学。高校一方面积极向政府请求补助,另一方面也设立本校奖学金,设置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学生发起筹款运动,多渠道筹措资金救济学生。南京国民政府中后期,在政治、经济、教育以及学生个人主观选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严峻形势。一方面,经济不景气,许多企业面临破产倒闭,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疲软;另一方面,高校的招生结构和课程体系的不合理,以及学生就业指导的缺乏,使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此外,社会用人机制不科学和大学生职业期望值过高,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政府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立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开办毕业生就业训导班,高校亦成立职业介绍机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但没有达到治本的效果。综观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高校学生管理概貌,一些教育家摒弃封建教育观念,积极引入西方教育理论,在管理中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管理思想的进步性,促进了中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新陈代谢。但另一方面,在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下,高校沦为统治阶级教化学生的工具,导致高校学生管理带有浓厚的“管制”色彩。官僚作风的束缚,管理制度的欠科学性,管理机制的被动性以及经费支持的不力,制约了高校学生管理的发展。
其布热[4](2017)在《A电力企业一线技术员工激励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力行业是关系着我国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之一,从国内推行电力体制革新之后,电力企业的发展环境经历了极大的转变,特别是伴随高学历人才蓬勃涌现,极大地冲击了电力企业。过去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已然无法与当前高学历人才需求相适应,所以电力企业如何管理人力资源成了对其成长发展产生关键影响的一个因素。而一线技术员工作为电力企业最基本的人力资源,直接对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产生影响,是推动电力企业成长的先决基础。换句话说,电力企业的一线员工活动模式会对其安全生产形成重要影响,是推动企业服务趋于优质化的关键因素,是达成企业运营管理目标的基础。所以,探索电力企业一线技术员工激励制度对推动电力企业未来成长是意义非凡的。内蒙古A电力企业现在正处在迅猛发展时期,这无法脱离一线技术员工始终坚持奋斗的热情,然而该企业一线技术员工激励制度不完善对企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正因为此,本文将内蒙古A电力企业一线技术员工激励制度视为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企业一线技术员工激励制度中产生的问题展开研究,且指出优化策略,希望对其一线技术员工的激励达到改进的效果,为该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提供指导性建议与意见。
申建飞[5](2014)在《浅议思想政治工作在稳定职工出勤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结合煤炭企业形势,针对井下队组职工出勤率不高的问题,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大力开展"两包两带"活动,化解职工思想,提振职工信心,凝聚职工士气,激发了全员立足岗位积极工作的热情,有效解决了职工出勤率低的问题,推动了企业科学发展。
徐晶晶[6](2011)在《城市化视阈下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研究(1978-201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过渡性群体,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为城市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制度的限制,使农民工遭受“经济上被接纳,社会上被排斥”尴尬处境,享受不到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保障。由此也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势在必行!社会保障权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覆盖着人的生存与发展,它不是施舍与恩赐,而是法律层面的制度安排与需求,公平与平等是其内在属性。本文注重以主体关系的平衡为标准,把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分为三个维度,并将每个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力量对比作为分析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问题的“切入点”,结合各种理论,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综合介绍农民工与城市化,着重分析二者的相互关系,点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必要性和特殊性,为接下来的分析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其次,以特殊事件为节点分三个阶段介绍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史,总结并分析其发展特点。再次,着眼于现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状况,系统对造成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制度主体关系、制度操作流程、权益责任意识以及相关配套措施等方面做了较为细致的研究。最后,从制度发展应坚持的原则出发,强调可及性与可得性、前瞻性与适应性的统一,从政府、企业、农民工的关系出发,提出完善优化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路,要从城乡二元结构及其相关制度的大胆改革开始,具体到从制度设计到操作实施再到反馈控制都应该公平合理、有序高效。
管义伟[7](2010)在《供给、认同与社会融合:我国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变迁及其后果 ——对河南省息县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一个县域农村社区服务体制为个案,讨论了建国以来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变迁过程及其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本文认为公共服务不仅是民生问题,而且它对社会关系,诸如农民认同、社会融合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服务方式,对社区认同和社会融合的影响各不相同。本文从三个历史时段分析农村社区服务体制对认同与社会融合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后果。首先,考察了集体背景下农村的社区服务及其对农民认同与社会融合的影响。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区服务体制逐渐形成。这是一种在国家支持下、以村集体自我供给服务为特征的运行机制。这个时期,以集体为主、国家为辅的二元主体是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投入者;集体税收、提留与一平二调是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主要筹资渠道;通过采用强制下的非自主合作原则持续地向农民供给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实质上,这些服务是一种农村范围内的封闭的服务,在五十年代曾一度满足了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因而得到了农民的一致认同。但是,由于农村社区服务供给存在强制性和非自主合作性的因素,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加剧了资源紧张之势,削弱了社区服务的供给能力,并因此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使城乡二元结构固定下来。这种运行后果客观上增加了社区服务供给与实际承受能力之间的张力,加之操作层面无法避免的失误,使得农民同质性认同逐步出现分离,形成整体性社会认同。农民有了改变社区服务体制的内在需要。其次,考察了农村改革之后社区服务对农民社会认同与社会融合的影响。在家庭联产承包制时期,社区服务产品过去由村集体作为投入主体供给,现在部分地甚至大部分地转到农户家庭供给,国家主要通过政策对农村社区服务进行调控,有时也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到了后期,还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农村社区服务体制得到了完善。这个时期的筹资渠道既有制度内的渠道,也有制度外的渠道,主要通过集体收入、“三提五统”与集资摊派的形式筹集资金。过去那种强制性供给原则现在开始松动,呈现为政府倡导下的准强制性合作。此时,在农村社区服务体制上的改革,对农民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并创造了八十年代前半期农业生产的黄金发展期。但是,这些改革仍然是在城乡二元格局下进行的,仅是满足农民对土地实施家庭承包的需要。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公共服务的二元体制及以城市和市民为中心的公共服务政策,直接造成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严重失衡。在农村,这些本该由国家供给的公共服务大多经由农村社区供给,分税制的实行进一步弱化了地方政府的供给能力,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制度外筹资方式加重了农民负担,引发了“三农”问题。农民对此有所不满,一些年轻人便自发外出打工。农民工的流动使农民的职业和身份出现分化,认同发生裂变,农民认同出现危机。再次,考察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改革及其对农民认同与社会融合将要产生的影响。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建设工程,农村社区服务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和政府将基本公共服务引入农村,从而对社区重建产生了推进作用,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传统供给模式被初步打破,国家开始逐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形成了国家主导下的多元化供给体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一体化,是农民认同重建与社会融合的切入点。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来满足农民共同的需求,农民就将会产生一致的认同。以土地流转作为农民认同重建的载体,使农民手中的土地转化为资本,为迈向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切实的物质保障,从而加快了社会融合的进程。最后,笔者作出了这样的基本判断:以服务重建认同,从而实现社会融合。首先,认为服务是认同与合法性的基础,这是本文的逻辑起点。由于认同与合法性具有心理内化的特性,只要是认同的,政权的合法性就一定强。从认同到合法性,都与利益有着密切的关联度,利益得到实现和维护,就意味着人们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和尊重。这一切都离不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因此,服务是认同与合法性的基础。其次,服务是社会联系和组织的纽带,这是基于个人与社会以及国家的中介的识别。现阶段农村社区建设所走的服务之路,实质上是以服务为中介,将分散的人们重新联系和组织起来,增强农民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共同体的认同,建立起“个人——社区——国家”之间的联系。再次,通过社区服务增强农民的社区认同,这是微观层面上的社会融合。社区服务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也是最重要的需要,由此产生的认同便是最稳定的认同。这就是社区作为微观社会组织的价值所在。重建社区,就要以服务来增强人们的社区认同,使之与现代市场经济所体现的独立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相适应,打破传统认同所具有的等级性、封闭性和排他性。最后,通过公共服务实现社会团结与融合,这是宏观层面上的社会融合。通过公共服务建构整个社会一致的认同,逐步把社区共同体与国家共同体联系起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社会走向融合。
向道松[8](2007)在《煤炭成本的特性及管理办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企业是传统型生产企业,以天然资源为劳动对象,生产过程中主要材料消耗不构成产品实体特点的企业。正因为煤炭企业自身的特点制约了煤炭生产成本的管理,企业成本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参与竞争的成败。如何降低成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降低产品成本是企业加速生产发展和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
苏星[9](2006)在《回忆陈云主持召开的煤炭、钢铁座谈会》文中认为
陈益元[10](2004)在《醴陵县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7)》文中研究说明民国时期,醴陵国民党的政权建设面临两大难题:一是要解决长期军阀战争所带来的财政压力;二是要应付20年代兴起的中共苏维埃运动。为此,国民党企图通过两条渠道来达到国家权力的下移。在制度层面上,它构建了区的组织、乡的建制。同时,为加强对农村基层的层层控制,又建立了形式多样的防匪组织。清乡队、团防队、保安团、守望队、常备队等组织,都是想在区、乡建制基础上进一步使基层政权军事化。保甲制度的推行,更是显露出国民党强化农村社会基层控制的野心。困扰国民党的是,它无法解决保甲制与乡民自治两者之间的紧张。“寓保甲于自治之中”的真正意图照旧是为了强化国家的权力,自治只不过是它的一块遮丑布而已。可是,这种政权下移的实践,却由于实际运行中基层政权人员仍由旧有乡村势力(表现为土豪、劣绅)把持而出现了杜赞奇所言的“内卷化”命运。因此,严格说来,国民党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并不成功。 醴陵和平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外来的陌生者,为了对农民进行充分的社会动员,就需要进行乡村社会的动员和重建工作。开始,通过征粮支前、双减反霸、减租退押等运动,打破了旧有乡村中的传统势力,保甲制衰亡了。之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民主建政和划乡建政。这样,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贫雇农份子发动起来了,乡村社会旧有的宗族、家族社会文化网络被瓦解了,国家权力下移到了乡村。在此基础上,为彻底打破原有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中共发动了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运动中,中国共产党以农民协会作为联系、发动农民的组织载体。实际上,它已经成为醴陵农村中推行各项社会改革的领导机关。与此配套的是,土改工作队为加强同农民的直接联系,实行了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发动路径。在社会动员上,推行扎根串连、以点带面、波浪推进、重点突破、四面开花的做法。这样,农村中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动。体现在:诉苦会、斗争会,建构了农民的阶级意识,强化了他们的权力观念。阶级的划分重建了农村社会新的权力网络和社会关系。从此,在社会地位上,阶级出身、经济地位取代了原来乡村权威基于知识、才能、财产、声望而获得认同的标准。农村中涌现了一大批出身低微、能积极响应政权号召的贫雇农积极分子和骨干。他们经过同政权系统干部的交心和土改运动的锻炼逐渐上升为农村社会中新的力量。因此,土改运动不仅经由动员农民而完成了国家权力的下移,而且在极大的程度上完成了乡村社会的重组和乡村经济的逐步恢复。 过渡时期理论提出后,农村政权建设的方向发生了转向,原来作为政权依靠和动员的农民这时变成了要改造的对象。为实现对农民的社会主义改造,根除农村中“资本主义”产生的土壤,党号召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从此,社会主义话语逐渐成为了农村中的主流和强势话语,政权建设路径选择上也由原来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强调的几个阶级联合专政,转向了要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组织起来”,是要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来引导、组织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在互助运动发展进程中,国家实际己面临着上级政策如何同基层相结合的问题。醋陵县互助运动较为清晰具体的呈现了地方基层干部和农民对国家力量下移的不同思量和操略。从它的实际发展看,国家通过党员规模的扩大、党支部的监控、基层干部工作队等渠道,逐渐在宣传的话语优势、互助组长人选的择定、互助组织的功能定位、互助运动的发展方向等方面,取得了控制权。而且,运动中基层政权在策略上又把互助作为一个考量农民是否具有社会主义积极性的指标。这样,随着互助运动的发展,它在很大的程度上演变成为了一个准行政组织。对它本身要求的互利、调剂原则反而弱化了。以这种方针和策略来实行对农民的改造,必然在实践中出现许多脱离农民实际政治状况,以及过重依靠政权力量来推动的现象。这样,互助也就演化成了“强助”并最终同合作化同流并进。 由于主观上过分强调农村中“资本主义”产生的危险,导致了政权建设上要依靠贯彻党在农村中的阶级政策;构建统购统销网络;促使初级社向高级社过渡;依托农业社管理委员会规划、引导乃至领导农业生产等方法,来最终实现对农民的社会主义改造。这种改造,一方面使得国家的权力纵向上在原有的基础上下移到了社、队、组,横向上它的影响力深入到了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诸领域。醋陵县合作化运动中干部队伍的扩大;支部组织权力的掌控;党员、积极分子、骨干任务指标的量化;购销网络的组建等做法,就是这种权力加强的鲜明图像。因此,从国家与社会的角度上说,它摆脱了晚清民国以来基层政权建设上国家权力下移失败的命运,重构了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的权力结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但是,这种依托政权力量对农民的改造运动,也造成了社会主义的困顿发展和基层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话语的符号化行为取向。这种互动,在醋陵所呈现的,不是一种良哇的发展态势,而是一种表面上认同而实际上紧张的生存性策略。因此,这种以铲除“资本主义”为旗帜,以防止农民滑向资本主义道路为目的的政权建设之路,只会在形式上形
二、采掘区队出勤情况调查及提高出勤率的办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掘区队出勤情况调查及提高出勤率的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2)煤炭企业责任成本管理报告体系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2 责任成本管理报告相关理论概述 |
2.1 责任成本管理相关概念 |
2.2 责任成本管理相关理论 |
2.3 责任成本管理基本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3 煤炭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
3.1 煤炭企业经营现状分析 |
3.2 煤炭企业成本构成分析 |
3.2.1 煤炭企业成本特点 |
3.2.2 煤炭企业成本构成影响因素 |
3.2.3 煤炭企业成本构成分析及管理思路 |
3.3 煤炭企业责任成本管理报告建立的必要性 |
3.4 煤炭企业成本管理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4 煤炭企业责任成本管理报告体系构建 |
4.1 煤炭企业责任成本管理原则 |
4.2 煤炭企业责任成本管理内容 |
4.2.1 责任成本管理要素组成 |
4.2.2 责任中心的划分 |
4.2.3 责任成本管理组织机构 |
4.3 责任成本管理制度设计思路 |
4.3.1 预算制度 |
4.3.2 责任承包制度 |
4.3.3 核算制度 |
4.3.4 考核评价制度 |
4.3.5 分析制度 |
4.4 责任成本管理报告 |
4.4.1 成本中心管理报告 |
4.4.2 利润中心管理报告 |
4.4.3 投资中心管理报告 |
4.5 责任成本管理保障措施 |
4.5.1 成立相关管理部门保障实施 |
4.5.2 完善的制度保障成本管理 |
4.5.3 加强工作中的监督检查 |
4.5.4 利用相关财务软件系统 |
4.6 本章小结 |
5 煤炭企业责任成本管理报告体系案例分析 |
5.1 案例简介 |
5.1.1 S矿业公司简介 |
5.1.2 Z矿业公司简介 |
5.2 S矿业公司责任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
5.2.1 责任成本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5.2.2 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5.3 S矿业公司责任成本管理设计 |
5.3.1 组织机构责任划分 |
5.3.2 责任成本管理的执行 |
5.4 S矿业公司责任成本管理报告设计 |
5.4.1 Z矿业公司责任成本管理报告 |
5.4.2 S矿业公司责任成本管理报告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概念界定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酝酿 |
一、历史背景 |
二、初步发展 |
第二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全面发展 |
一、各项管理措施协同推进 |
二、管理内容进一步拓展 |
第三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衰微 |
一、战后重建分散了高校精力 |
二、高校学生管理的弱化 |
小结 |
第二章 党化教育: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管理 |
第一节 “党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一、确立阶段 |
二、调整阶段 |
三、衰弱阶段 |
第二节“党化教育”的组织机构与课程安排 |
一、组织机构 |
二、课程安排 |
第三节 开展“党化教育”的辅助手段 |
一、加强对共产主义的防范 |
二、在学生中发展国民党员 |
第四节 “党化教育”的评价 |
一、“党化教育”是国民党“以党治国”的政治手段 |
二、“党化教育”扼杀了学生的自由精神 |
小结 |
第三章 训育:高校学生的道德教育与管理 |
第一节 训育体系的构建 |
一、训育目标与原则 |
二、训育制度与组织 |
第二节 导师制 |
一、实施动因 |
二、方法措施 |
三、各校推行的差异化 |
第三节 个案研究——以国立暨南大学为例 |
一、训育组织的演变 |
二、训育特色 |
第四节 训育成效与问题 |
一、训育成效 |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
小结 |
第四章 自治组织:高校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管理 |
第一节 学生自治组织机构 |
一、学生自治会与学生团体 |
二、学生自治组织的功能 |
第二节 学生自治组织的运行机制 |
一、经费 |
二、工作机制 |
第三节 校方对学生自治组织的监管 |
一、制度约束 |
二、工作指导 |
三、行政管控 |
第四节 学生自治组织的评价 |
一、学生自治组织发挥了育人作用 |
二、过度自治对高校学生管理造成了困扰 |
小结 |
第五章 操行:高校学生的行为教育与管理 |
第一节 操行的培养 |
一、仪式教育塑礼仪 |
二、入学训练助适应 |
三、宿舍管理营舍风 |
四、学业管理促学风 |
五、服务社会践责任 |
第二节 操行的考查 |
一、考查操行的目的 |
二、操行的考查制度 |
第三节 操行的奖惩 |
一、奖励措施 |
二、惩戒措施 |
第四节 操行培养与管理的评价 |
一、积极意义 |
二、存在问题 |
小结 |
第六章 资助:高校学生的生活救济与管理 |
第一节 高校学生资助的动因 |
一、流亡学生的需求 |
二、争取青年的政治目的 |
第二节 政府的资助政策 |
一、中央政府的资助政策 |
二、地方政府的资助政策 |
第三节 社会各界的援助 |
一、国际组织与个人的援助 |
二、国内组织与个人的援助 |
第四节 学校与学生的自助措施 |
一、校方的资助举措 |
二、学生的自发筹款 |
第五节 学生资助的评价 |
一、学生资助的作用 |
二、学生资助的不足 |
小结 |
第七章 就业:高校学生的职业教育与管理 |
第一节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
一、毕业生就业的职业类型 |
二、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情况 |
三、毕业生供求不平衡 |
第二节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问题 |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与职业运动的爆发 |
二、就业困难问题的影响因素 |
三、学界对就业困难问题的研究 |
第三节 政府的就业扶助措施 |
一、成立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 |
二、开办毕业生就业训导班 |
第四节 高校的就业管理措施 |
一、安排学生实习 |
二、职业指导与职业介绍 |
小结 |
第八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评析 |
第一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特点 |
一、“生本理念”的零星体现 |
二、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
三、方法措施的管制性 |
四、不同高校学生管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
第二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缺失 |
一、官僚作风束缚 |
二、管理机制被动 |
三、制度有失科学 |
四、经费支持不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
致谢 |
(4)A电力企业一线技术员工激励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激励的定义 |
2.2 激励方法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章 内蒙古A电力企业一线技术员工激励制度分析 |
3.1 内蒙古A电力企业基本概况 |
3.2 内蒙古A电力企业维护部、运行部简介 |
3.3 内蒙古A电力企业一线技术员工激励制度现状分析 |
3.3.1 调查内容及问卷设计 |
3.3.2 A电力企业一线技术员工激励制度现状分析 |
3.4 内蒙古A电力企业一线技术员工激励问题总结 |
3.4.1 A电力企业一线技术员工激励制度存在问题 |
3.4.2 A电力企业一线技术员工激励制度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4章 内蒙古A电力企业一线技术员工激励制度优化 |
4.1 内蒙古A电力企业一线技术员工激励因素分析 |
4.1.1 A电力企业一线技术员工激励优势 |
4.1.2 A电力企业一线技术员工激励劣势 |
4.1.3 A电力企业一线技术员工激励方案优化原则 |
4.2 内蒙古A电力企业一线技术员工激励制度优化措施 |
4.2.1 注重物质激励 |
4.2.2 加强精神激励 |
4.2.3 完善制度激励 |
4.2.4 促进职业发展 |
4.2.5 建立文化激励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XX电力企业一线技术员工激励制度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浅议思想政治工作在稳定职工出勤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持党政一体推进, 立足解决问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
二、充分整合党建资源, 围绕发挥优势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
三、注重方法提炼创新, 突出体现绩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
(6)城市化视阈下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研究(1978-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二) 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1、理论价值 |
2、现实意义 |
(三) 学术史回顾 |
1、国外相关理论 |
2、国内研究动态 |
(四)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2、创新之处 |
(五)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城市化 |
2、农民工 |
3、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障制度 |
4、制度变迁 |
二、城市化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关系 |
(一) 我国城市化发展与农民工发展的同步性 |
1、城市化的推进 |
2、农民工的产生及其原因 |
3、农民工与城市化发展的一致性 |
(二) 城市化与农民工发展的互动性 |
1、城市化发展对农民工的影响 |
2、农民工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 |
(三) 社会保障:解决农民工问题的突破口 |
1、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必要性 |
2、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特殊性 |
三、城市化动力机制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及其特点 |
(一)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 |
1、萌芽阶段:1978—1992 年 |
2、初创阶段:1992—2002 年 |
3、快速发展阶段:2002—2010 年 |
(二)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特征 |
1、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
2、因地制宜与渐进统一相结合 |
3、问题凸显与发展完善相伴生 |
4、从消极应对到积极导取的转变 |
四、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致因分析 |
(一)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
1、制度设计的针对性不强 |
2、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
3、制度操作与落实不到位 |
4、制度建设与制度发展结果取向不一致 |
(二)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存在问题的致因分析 |
1、制度主体关系约束失衡 |
2、制度体制的羁绊与依赖 |
3、权益责任的不对称 |
4、制度配套措施的缺失 |
5、社会生产力的内在差距 |
五、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思考 |
(一)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
1、坚持“以人为本”与“分层分类分步”相结合 |
2、坚持可及性与可得性相统一 |
3、坚持前瞻性与适应性相统一 |
4、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相统一 |
(二)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对策 |
1、约束制度主体,制衡相互关系 |
2、改造制度环境,顺畅制度运行 |
3、强化责任意识,加大执行力度 |
4、完善配套措施,健全制度体系 |
5、加强制度实践,强化管理控制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一览表 |
(7)供给、认同与社会融合:我国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变迁及其后果 ——对河南省息县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与问题 |
二、研究的进度与实践中的问题 |
(一) 农村社区服务定义和分类的研究 |
(二) 农村社区服务投入主体及供给方式的研究 |
(三) 农村社区服务筹资方式研究 |
(四)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集体背景下农村的社区服务与社会认同 |
一、小农的社会需求与集体化的逻辑 |
(一) 小农的社会需求与人民公社集体化的出现 |
(二) 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形成和确立 |
二、国家安排下的农民自我服务 |
(一) 投入主体:以集体为主、国家为辅的二元主体 |
(二) 筹资渠道:集体税收、提留与一平二调 |
(三) 供给原则:计划调配与划拨 |
三、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社会影响 |
(一) 加剧农村内部分割与城乡二元分割 |
(二) 社会认同弱化:农村社区服务的供给计划与实际承受能力的张力 |
(三) 操作层面的失误加速了农民认同的分离 |
(四) 总体性社会认同的出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农村改革后社区服务与社会认同的变迁 |
一、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
(一) 农民的分散经营与需求的多元化 |
(二) 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发展及其限度 |
二、从集体化服务到市场化服务 |
(一) 投入主体:集体主体逐步消退,农户与市场主体开始出现 |
(二) 筹资渠道:集体收入、"三提五统"与集资摊派 |
(三) 供给原则:从计划调拨转向社会化服务 |
三、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社会影响 |
(一) "三农"问题凸显 |
(二) 农民职业和身份的分化 |
(三) "搭便车"与分税制加速了农民认同的裂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改革 |
一、新农村建设:重大的社会建设工程 |
(一) 新农村建设中的社区重建 |
(二) 将基本公共服务引入农村 |
二、新时期农村社区服务的运行机制 |
(一) 投入主体:国家主导下的多元组合 |
(二) 筹资渠道:公共财政与多种资金来源 |
(三) 供给原则:等价交换和市场交易 |
三、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一)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二) 城乡一体化与社会融合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以服务重建认同:通向社会融合之路 |
一、服务:认同与合法性的基础 |
二、服务:社会联系和组织的纽带 |
三、通过社区服务增强农民的社区认同 |
四、通过公共服务实现社会团结与融合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醴陵县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表次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政权下移:国民党目标的落空 |
第一节 民国初年醴陵乡村政权建设的混杂图景 |
晚清时期醴陵乡村政权的架构 |
旧基础既倒,新基础未立 |
第二节 中共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初步展示:醴陵暴动与苏维埃运动 |
共产党的力量 |
醴陵暴动 |
开全省先河的苏维埃政权组织 |
第三节 制度和实践的脱节:国民党基层政权建设的内卷 |
基层政权的下移:区机构、乡建制 |
防“匪”:强化基层控制 |
“寓保甲于自治之中”:外在形式与内在本质 |
第二章 基层政权的新格局:社会-政治结构的重建 |
第一节 政权的变更:接管建政与干部队伍 |
接管建政 |
干部的来源 |
干部的待遇与结构 |
第二节 支前委员会与保甲制:过渡组织的双重功能 |
粮食问题的严重性 |
支前委员会:过渡性的政权组织 |
保甲制的衰亡 |
第三节 乡村社会政治结构的重建 |
共产党的组织 |
县机构 |
划乡建政:乡村社会的重构 |
第三章 民主建政的难局 农民协会的权力 |
第一节 农民权利的行使:理论建构与现实语境的紧张 |
代表大会:社会动员的形式 |
民主建政:表达与现实之间 |
第二节 肃清敌对势力的“镇反”与农民视野中的乡村政治 |
利剑出鞘:纯洁组织的“镇反” |
农民视野中的乡村政治 |
第三节 乡村权势力量的转换:旧有格局的打破和农民协会的权力 |
社会动员呈现的各种面相 |
从贫农团到农民协会 |
第四章 重组乡村权力结构 构建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
第一节 四步走策略:土改工作队的权力建构 |
土改动员的多重考量 |
土改工作队:重建乡村权力网络 |
第二节 农民权力和国家意识的建构:诉苦、阶级的划分、新的政治精英的模塑 |
“诉苦”:国家观念的形成 |
阶级划分:权力意识的建构 |
政治认同:新的政治精英的模塑 |
第三节 土改、土改复查和查田定产: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厘定 |
土改:乡村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动 |
土改复查:纯洁队伍、稳固政权组织 |
查田定产: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新厘定 |
第五章 改造农民:基层政权在互助运动中的操略 |
第一节 新的话语:组织起来 |
发家致富抑或改造农民 |
“组织起来”的发展脉络 |
农民对政权建设的思量 |
第二节 互助运动:政权力量的助推和农民的反应 |
互助方式:组织力量的控制 |
互助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话语和党的力量 |
乡村选举的操作:干部、农民的思想和行为 |
第六章 合作化中的党、政府与农民 |
第一节 统购统销:国家权力下移的又一管道 |
第二节 支部办社、阶级政策:根除“资本主义”因素 |
合作社的发展:基层政权的操略 |
农业社发展的真正动因和困扰所在 |
阶级政策:保证政权建设方向的关键举措 |
第三节 农业社的权力:管理委员会和评工记分的推行 |
农业社组织权力的行使 |
干部与社员的权力:集体制下的劳动控制与管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采掘区队出勤情况调查及提高出勤率的办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成本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A]. 潘秀荣. 中国煤炭学会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8
- [2]煤炭企业责任成本管理报告体系设计[D]. 金源. 西安科技大学, 2018(01)
-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研究[D]. 张杰. 苏州大学, 2017(04)
- [4]A电力企业一线技术员工激励制度研究[D]. 其布热.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7(01)
- [5]浅议思想政治工作在稳定职工出勤中的作用[J]. 申建飞. 品牌(下半月), 2014(10)
- [6]城市化视阈下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研究(1978-2010)[D]. 徐晶晶. 安徽师范大学, 2011(05)
- [7]供给、认同与社会融合:我国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变迁及其后果 ——对河南省息县的实证研究[D]. 管义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10(09)
- [8]煤炭成本的特性及管理办法[A]. 向道松. 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论文集(2007年), 2007
- [9]回忆陈云主持召开的煤炭、钢铁座谈会[J]. 苏星. 中共党史资料, 2006(02)
- [10]醴陵县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7)[D]. 陈益元. 复旦大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