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间工艺的挚爱者(论文文献综述)
潘俊[1](2019)在《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手工艺企业在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回归个体经营、家庭作坊、公司制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模式,因其文化产品与服务蕴含深厚传统技艺文化基因,与当下个性化文化需求市场、文化消费理念高度契合,深受消费者市场青睐,是当下深受国家文化产业关注的特色型文化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大部分第一代企业主年事已高,企业逐渐迈入交接班时期,然而代际传承面临种种困境与挑战:首先是传统手工艺家族企业“子承父业”的问题;其次是基于企业“传统技艺、文化”特征而呈现的技艺型员工的问题;再者是传统手工艺企业永续传承、兴盛发展中的品牌传承问题。现有“代际传承”理论与实践研究多基于西方理论体系,缺乏适用于传统手工艺企业规范、系统、扎根本土情景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试图从管理学、文化人类学、经济学的交叉学科视野出发,以代际传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无形资产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依托,首先进行文献理论梳理,通过对现阶段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过程中呈现的父子传承、师徒传承以及品牌传承三种传承模式进行传承缘由、传承核心内容以及相契合的传承路径的深入分析,构建基于三种传承模式的代际传承理论框架。然后,选取本土三个特色案例,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得到基于案例实证分析的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理论,与本文最初构建的代际传承理论框架进行对比、分析、修正,最终提炼得到基于多案例的父子传承、师徒传承、品牌传承理论模型图,基于多种传承模式的代际传承整合理论模型图以及一般规律概念模型图。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父子传承模式是以血缘为传承纽带,以继承者培养、继任为核心的企业家族型传承。传承者“言传身教”,继承者“耳濡目染”“继往开来”,“传”与“承”相互沟通融合的企业家族型传承,是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的传承核心之根基。父子传承模式中的关键点在于继承者的继承意愿、继承能力、以及上下两代人“传”与“承”的沟通与契合。(二)师徒传承模式是以技艺、文化为传承纽带,以学徒的选择、培养与任用为核心的企业技艺型传承,是企业技艺传承和异质性人力资本培养的重要模式,是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的协助之策略。师徒传承中的关键点在于:以工匠精神之内涵重塑企业异质性人力资本培养的思想导向;将SCEI知识创造理论充分运用于师徒之间技艺、文化传授、习得与交流;应明确企业、师傅、徒弟间的劳动管理机制,对异质性人力资本培养、留任形成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于优秀的异质性人力资本,应适度实行股权激励。(三)品牌传承模式是以品牌无形资产为传承纽带,通过品牌孕育创建、成长创新阶段优势无形资产培育、传承与创新的品牌化系统运作,提升无形资产的市场占有率以及资产增值率,最终实现传统手工艺企业永续传承、兴盛发展的传承模式。品牌传承的关键点在于:品牌文化的引领作用;品牌优势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认知以及制度激励;品牌产品、服务与消费者市场相契合;品牌知识产权的形成、维护以及市场化运作。(四)三种传承模式的逻辑关联与理论模型的灵活运用。传统手工艺企业的代际传承是以父子血缘传承为传承核心之根基,师徒技艺传承为传承协助之策略,品牌无形资产传承为传承兴盛之目标的三位一体的代际传承有机综合体,传统技艺、文化的传承为统领多种传承模式的核心传承基因。(五)企业内、外部制度环境支持。企业内部制度支持包括代际传承过程中渐近性管理理念及制度构建;异质性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机制构建;实体和网络平台优势互补的营销与推广。企业外部政策环境改善主要包括本国文化层面、教育层面、法律层面制度政策的指导、支持以及他国先进经验借鉴。企业内、外部制度环境的改善与支持为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本文聚焦于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模式分析、理论模型图的构建,主要贡献如下:第一、提炼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的本质内涵:以父子血缘传承为传承核心之根基,师徒技艺传承为传承协助之策略,品牌无形资产传承为传承兴盛之目标的三位一体的代际传承有机综合体。传统技艺、文化的传承为统领多种传承模式的核心传承基因,引领并贯穿于多种传承模式过程始终,三位一体传承模式的灵活运用将逐步推动、实现传统手工艺企业的基业长青、永续经营。第二、构建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三种传承模式图以及代际传承总体模型图。借鉴上述理论模型图,汇合企业所能聚集的人力资本、技艺知识、资金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支持力度,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规模、发展阶段以及未来不同的传承目标,选择一种或多种与企业契合的代际传承模式,为传统手工艺企业“小而美”家族作坊或“大而强”公司制企业的传承发展目标,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第三、构建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的一般规律概念模型图。基于多重案例类属范畴的共同关键点提炼以及典范模型的逻辑分析,得出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的一般规律概念模型,并对传承核心要素进行本质内涵、作用机理和延伸意义的详尽论述,实现了对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为现实情境下传统手工艺企业的代际传承提供一定普适性的理论指导与支持。
谢庆子,李颖[2](2017)在《灵韵术巧铸陶葩——记绥棱现代黑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刘兴印》文中研究指明黑陶,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1928年首次发掘于山东省章丘龙山,故称"龙山文化"。中外史学家称其为"原始文化的瑰宝"。绥棱,中国现代黑陶的发祥地。绥棱黄土经水的浇溶,经火的烧熔,经人的全程精心制造,培育出陶瓷工艺园囿的一朵寒地艺术奇葩——现代黑陶。近年来,中国绥棱黑陶被当今社会各界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其中,灵透黑陶以其"黑中
李奇辰[3](2014)在《合肥火笔画的保护与创新设计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下,国内无论从生活方面还是生产方面都趋向西化。中华民族本土文化受到了商品经济的冲击,使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改变,认为民间工艺是过时、落后的雕虫小技。为更正这种扭曲的观念,让公众对民间工艺的现状有客观了解,另外也作抛砖引玉之用,对保护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产业化开发研究提供参考。文章从国家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引申到地方民间工艺的保护传承,根据对合肥火笔画这一个案的保护、设计、开发、推广,探讨民族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未来的生存方式,以求人类文明进程中文化的多样性。近年来各地政府在非遗的挖掘与整理工作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众多的传统工艺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保护和媒体的关注。可是保护方式居多是被动的、静止的,只是维持其存在,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发展民间工艺。本文在探究对合肥火笔画的保护及开发研究进程中,涉及到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恪守和与时俱进的现代化开发。从这一对立面,论文对合肥火笔画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其文化底蕴及艺术价值。根据当今信息化、经济化的时代环境,对民间工艺火笔画的发展提出了创新性设计、数字化保护、产业化开发以及品牌推广等实际性建议,望其摆脱目前岌岌可危的困境。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合肥火笔画的历史变革,从民间传说、文献记载和田野调查,归纳火笔画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第二章,合肥火笔画的成因。从合肥经济与人文环境以及资源、社会需求等方面阐述火笔画滋生原因。第三章,合肥火笔画的艺术价值。从烙绘工艺、材质、题材以及承载样式来分析火笔画的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第四章,以设计创新思维保护和开发火笔画。政府给予扶持也只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权宜之计,权衡对非遗的“输血”和“造血”。在现代社会理应要站在设计的角度,重新审视火笔画这门传统工艺,剖析产业化开发思路。第五章,创新开发探索合肥火笔画。以适应现代人们的生活,创新设计火笔画产品的新题材、新品种以及数字化表现方式。第六章,合肥火笔画品牌战略及推广。为了顺利实现火笔画产业化发展,实施推广安徽火笔画的品牌战略,完善产业链的策略指导。本论文创新点在于:一、从新视角渗析触发人们对火笔画形式的审美情趣,为有效性保护、可持续性发展火笔画工艺提供理论指导。二、在符合现代化视野条件下,利用创新思维设计方式、新媒介的传播以及高科技手段为火笔画找到更合适的宣传路径以及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弘扬地方特色品牌,以求突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周冬艳[4](2013)在《现代“陶艺铁绘”瓷板画的实践创作与应用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内容从宋代北方最大的民窑磁州窑进行深入展开,在借鉴和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把实验和设计创作相结合,逐步丰富和完善陶艺铁绘这一陶瓷新领域。这种实验包含了对使用材料的选择、烧制温度、氧化铁溶液的涂抹厚度等方面;设计创作包含了装饰手法上、材料应用、瓷板画的创作、实际应用等内容。本论文包含了陶艺铁绘风格的演变过程、陶艺铁绘的烧制温度与色彩的关系、氧化铁材料的呈色比较研究、陶艺铁绘瓷板画的制作与应用研究几个方面对陶艺铁绘的内容进行阐述。首先,本文通过陶艺铁绘的两个实验分别获得了实验结论,整理归纳出陶艺铁绘的温度控制与烧制结果之间的对比结果;通过氧化铁呈色剂的呈色试验得出氧化铁的厚度对烧制结果的影响,并针对每个试验进行了详细的方案设计,并对试验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举例论证,进一步完善了陶艺铁绘的科学性。其次,将试验的结论运用到实践创作上,实践创作了一系列的陶艺铁绘瓷板画,这些瓷板画分为六大类共九种装饰方法,这九种装饰方法均属于陶艺铁绘试验性的创作,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分证明了陶艺铁绘实践的重要性和对实际应用的可借鉴作用。论文最后部分介绍了陶艺铁绘陶瓷作品的实际应用,主要是作为壁画的应用部分,并列举了实例加以阐述。而这些实例也充分证明了陶艺铁绘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的可持续性。本文通过对现代陶瓷陶艺铁绘的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了陶瓷绘画材料的扩展性,并发展了陶瓷瓷板画的创作领域。通过不断的研究扩展更多领域的应用,在陶瓷创作领域有新突破,为陶瓷创作提供更加系统化的理论指导。
叶崇凉[5](2011)在《城镇化背景下民间手工艺传承保护研究 ——基于温州米塑的田野调查》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围绕民俗主体之“民”和民俗属性之“民间”对温州米塑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进行研究。在田野作业和文献分析基础上,总结发现作为温州民众共同享有的米塑手工艺,它的“民”和“民间”都已发生巨大的变迁,如果米塑秉承传统的传承方式,那么它会因不适应民俗时空的变迁而成一种“记忆之所”;只有对其做出合理的、适应性的变革,找到新时期的生长点和新的传承方式,温州米塑工艺才能代代相传。本论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民间手工艺以及米塑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米塑的民俗地图概况;第二部分是对温州米塑的历史渊源进行全面的探析,论述温州米塑在不同民俗场域的运用及其民俗功能,米塑的制作技艺及米塑技艺传承艺人;第三部分是以民俗主体之“民”和民俗属性之“民间”为视角,选取温州四个标志性地域的米塑传承状况为案例,运用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探究“民”和“民间”在城镇化背景下的传承和变革,民已不民,民间已非民间,原生态的米塑生存环境已经发生改变;第四部分论述城镇化背景下,米塑手工艺可以通过民俗主体之“民”到“精英”、民俗属性之“民间”到“精英”的方式传承并保护。“民”的改变、“民间”的发展,意味着新的文化生态的滋长。“精英”是指传承人的精英化和手工艺品的艺术化,雅化(或称精英化)是城镇化过程中温州米塑传承保护的一种有效途径,这一过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由新的文化生态所决定。结论部分是对民间手工艺传承保护的展望,希翼民间手工艺能通过有效的途径得到全面的保护,促进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二、民间工艺的挚爱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间工艺的挚爱者(论文提纲范文)
(1)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与设计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工艺、机械工艺与传统手工艺 |
二、传统手工艺企业 |
三、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界定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父子传承及文献综述 |
二、师徒传承及文献综述 |
三、品牌传承及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代际传承理论 |
二、人力资本理论 |
三、无形资产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理论构建 |
第一节 传统手工艺企业父子传承模式理论构建 |
一、父子传承历史缘由 |
二、父子传承内容 |
三、父子传承路径 |
四、父子传承模型图的构建 |
第二节 传统手工艺企业师徒传承模式理论构建 |
一、师徒传承历史缘由 |
二、现阶段师徒传承困境及问题解决机制 |
三、师徒传承路径 |
四、师徒传承模型图的构建 |
第三节 传统手工艺企业品牌传承模式理论构建 |
一、品牌传承缘由 |
二、品牌传承的核心内容 |
三、品牌传承路径 |
四、品牌传承模型图的构建 |
第四节 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整体模型图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校企合作类德艺品牌式开拓创新型代际传承 |
第一节 案例企业基本情况 |
第二节 案例数据收集 |
第三节 案例数据编码与分析 |
一、开放性编码 |
二、轴心性编码 |
三、选择性编码 |
第四节 案例企业代际传承特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博物馆依托品牌式渐进引导型代际传承 |
第一节 案例企业基本情况 |
第二节 案例数据收集 |
第三节 案例数据编码与分析 |
一、开放性编码 |
二、轴心性编码 |
三、选择性编码 |
第四节 案例企业代际传承特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少而精”式稳妥传统型代际传承 |
第一节 案例企业基本情况 |
第二节 案例数据收集 |
第三节 案例数据编码与分析 |
一、开放性编码 |
二、轴心性编码 |
三、选择性编码 |
第四节 案例企业代际传承特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多重案例扎根理论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和整合分析 |
第一节 多重案例代际传承模式梳理及其整合框架模型 |
一、父子传承模式理论梳理与整合 |
二、师徒传承模式理论梳理与整合 |
三、品牌传承模式理论梳理与整合 |
四、基于多种传承模式的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整合理论模型 |
第二节 多重案例类属范畴比较 |
一、基于多重个案范畴归类的共同关键点提炼 |
二、多重案例共同关键点的典范模型与一般规律概念模型 |
第三节 多重案例代际传承核心要素的作用机理和延伸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改善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的对策研究 |
第一节 企业内部制度管理的改善 |
一、企业代际传承过程中渐近性管理理念及制度构建 |
二、异质性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制度构建 |
三、实体与网络平台优势互补的营销与推广 |
第二节 企业外部政策环境的支持 |
一、文化层面的政策支持 |
二、教育层面的政策支持 |
三、法律层面的政策支持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合肥火笔画的保护与创新设计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 |
1.2 省级非遗——合肥火笔画 |
1.2.1 火笔画的历史渊源 |
1.2.2 何为“合肥火笔画” |
1.2.3 合肥火笔画近况调研 |
1.3 烙画的工艺与艺术特征 |
1.4 火笔画研究现状 |
1.4.1 合肥火笔画研究 |
1.4.2 国外火笔画研究 |
1.5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合肥火笔画的成因分析 |
2.1 地域环境的滋生 |
2.1.1 钢铁业的带动 |
2.1.2 艺术表演与文化活动的影响 |
2.1.3 工艺品生产的催化 |
2.2 社会文化的需求 |
第3章 合肥火笔画艺术价值 |
3.1 技艺与材质美 |
3.1.1 高超的技艺美 |
3.1.2 自然的材料美 |
3.2 题材与样式美 |
3.2.1 题材内容的多样性 |
3.2.2 借鉴的艺术形式 |
3.2.3 呈现样式与社会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以设计创新思维保护与开发合肥火笔画 |
4.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4.1.1 非遗保护理论探索 |
4.1.2 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的建立 |
4.1.3 传承人的保护 |
4.1.4 数字化非遗保护 |
4.1.5 院校立项研究应用 |
4.2 关于设计创新思维 |
4.3 合肥火笔画的创新保护原则 |
4.3.1 关于非遗保护的原则 |
4.3.2 创新保护的思考 |
4.4 产业化开发思路 |
4.4.1 火笔画保护与开发的调和 |
4.4.2 火笔画产业化开发 |
第5章 合肥火笔画创新开发探索 |
5.1 题材内容创新 |
5.2 新产品设计开发 |
5.2.1 品种的多样化开发 |
5.2.2 综合材料创新手段 |
5.3 合肥火笔画动漫及软件开发 |
5.3.1 火笔画动画开发 |
5.3.2 火笔画绘画软件开发 |
第6章 合肥火笔画的品牌战略及推广 |
6.1 健全产业化管理机制 |
6.2 产业化的品牌战略与推广 |
6.2.1 品牌策划战略 |
6.2.2 新媒体品牌推广 |
6.3 产品的包装设计策略 |
6.3.1 地域化设计 |
6.3.2 现代化设计 |
6.4 当地政府行使职责职能 |
6.4.1 实施法律保障市场环境 |
6.4.2 积极引导与地方旅游业合作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现代“陶艺铁绘”瓷板画的实践创作与应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陶艺铁绘”对磁州窑的继承和演变 |
2.1 宋磁州窑的历史概述 |
2.2 宋磁州窑风格形成的条件 |
2.3 工艺条件的成熟 |
2.4 卓越的陶瓷绘画艺术成就 |
2.5 独树一帜的“铁锈花”装饰艺术 |
2.5.1 “铁锈花”材料特征 |
2.5.2 “铁锈花”装饰的表现手段 |
2.5.3 “铁锈花”的装饰题材 |
2.6 “陶艺铁绘”风格的确立 |
2.6.1 “陶艺铁绘”的艰难探索 |
2.6.2 “陶艺铁绘”中铁元素化合物的选用 |
2.6.3 “陶艺铁绘”装饰的绘画性 |
2.6.4 “陶艺铁绘”的烧制温度 |
2.6.5 “陶艺铁绘”色彩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陶艺铁绘”烧制温度实验和氧化铁呈色实验 |
3.1 “陶艺铁绘”烧制温度比较研究 |
3.1.1 实验方案设计 |
3.1.2 实验材料 |
3.1.3 实验效果比对分析 |
3.2 “陶艺铁绘”氧化铁呈色比较 |
3.2.1 实验方案的设计 |
3.2.2 施“釉”的方式方法 |
3.2.3 氧化铁呈色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陶艺铁绘”瓷板画创意与制作 |
4.1 瓷板画的历史渊源 |
4.2 “陶艺铁绘”瓷板的成型和瓷画创作 |
4.2.1 瓷板的成型 |
4.2.2 “陶艺铁绘”瓷画实践创作 |
4.3 本章小结 |
5 “陶艺铁绘”壁画的应用 |
5.1 “陶艺铁绘”壁画创意类制作 |
5.2 “陶艺铁绘”壁画的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5)城镇化背景下民间手工艺传承保护研究 ——基于温州米塑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1 选题缘由 |
2 研究综述 |
2.1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手工艺研究 |
2.2 米塑研究 |
3 基本思路、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
3.1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基本框架 |
3.2 选题意义 |
3.3 研究方法 |
4 米塑的民俗地图 |
二、米塑的民俗时空 |
1 米塑手工艺的起源 |
2 米塑的民俗场域 |
2.1 人生仪礼情境下的米塑 |
2.2 信仰空间下的米塑 |
2.3 村落人情往来的米塑 |
2.4 新屋落成庆典的米塑 |
3 米塑的民俗功能 |
3.1 米塑的实用性功能 |
3.2 米塑的审美功能 |
3.3 米塑的民俗文化传播功能 |
4 米塑的制作技艺和标志性米塑技艺传承人 |
4.1 米塑的制作技艺 |
4.2 温州米塑技艺传承人 |
三、城镇化背景下米塑之“民”和“民间”的变迁 |
1 “民”和“民间” |
2 温州标志性地域米塑手工艺的田野调查 |
2.1 田野调查1:鹿城区莲池街道米塑艺人王锦荣 |
2.2 田野调查2:苍南县灵溪镇米塑艺人洪孝别 |
2.3 田野调查3:乐清市蒲岐镇米塑艺人蔡岩仁 |
2.4 田野调查4:苍南县龙港镇米塑艺人杨继昆 |
3 从田野看米塑之“民”变迁 |
3.1 米塑传承人 |
3.2 民俗文化享有者——民众 |
4 从田野看米塑之“民间”变迁 |
4.1 作为空间概念的“民间” |
4.2 作为艺术属性的“民间” |
四、“民到精英”、“民间到精英”:城镇化背景下的米塑传承 |
1 民到精英:由民俗主体现状看未来传承人发展模式 |
1.1 民间手工艺传承人现状 |
1.2 精英式传承:传统与创新意识兼备 |
1.3 自觉性传承:精英团队培养的旨趣 |
2 民间到精英:从米塑之“民间”属性变迁看民间手工艺蜕变 |
2.1 民间手工艺雅化的历史必然性 |
2.2 民间手工艺雅化的传承合理性 |
3 “民到精英”“民间到精英”的可行性路径 |
3.1 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 |
3.2 民俗文化场的建构 |
五、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民间工艺的挚爱者(论文参考文献)
- [1]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研究[D]. 潘俊. 云南大学, 2019(09)
- [2]灵韵术巧铸陶葩——记绥棱现代黑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刘兴印[J]. 谢庆子,李颖. 北方人(悦读), 2017(02)
- [3]合肥火笔画的保护与创新设计开发研究[D]. 李奇辰. 安徽工程大学, 2014(05)
- [4]现代“陶艺铁绘”瓷板画的实践创作与应用性研究[D]. 周冬艳.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3)
- [5]城镇化背景下民间手工艺传承保护研究 ——基于温州米塑的田野调查[D]. 叶崇凉. 温州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