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记者卖故事

新西兰记者卖故事

一、卖故事的新西兰记者(论文文献综述)

杜亚娜[1](2018)在《新西兰留学:超过美英加,名列2017年《全球教育未来指数》首位》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约有四万名中国学生选择在新西兰留学,其卓越的教育体系、安全优美的环境,一度使新西兰成为中国留学生的优选留学目的国。英式教育体系、与发达国家学分互认、世界前450名的大学、国民教育水平较高、签证和移民政策相对宽松以及"长白云之乡"的自然风光,新西兰有着众多的理由,吸引着国际学生前来就读。

王惠蓉[2](2018)在《福建“海丝”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以“地方感”的建构为视角》文中认为“海丝”文化产业特指与古“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历史资源相联系的地方性文化产业,该类型文化产业以丰富的“海丝”文化遗产和鲜明的文化特质为基础资源,以地方的特殊性作为地方再生资产,更重视商业市场价值及精神生活价值的统一。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福建“海丝”文化产业的创业实践,如何使情感经验、文化传播与地方认同感形成有效互动的内在机理,以此建构优质的“地方感”。论文拓展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传播相融合的理论视角,是对当前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理论回应,也对地方性文化产业发展对策提供了新的理论观照角度,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论文把“地方感”建构视角引入文化产业中的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研究,提出地方性文化产业发展应以“地方感”的建构作为核心目标,这是本研究的重要创新性视角。主要创新之处还有:将情感经验、地方认同、文化传播三者相合的文化生产作为地方性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问题与对策研究;第一次将福建省以“海丝文化”资源为基础的文化产业作为独立系统的研究对象,建立特定文化产业类型研究的理论架构。论文先对福建“海丝”文化资源进行价值重塑;再整体上分析福建地方性文化产业政策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文化政策创新路径。在以上先导性研究的基础上,对福建“海丝”文化产业的三种类型化代表深入研究,最后提出相应理论架构和对策建议,即:①以建构“地方感”为地方性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价值;②以文化传播观发展地方性文化产业;③以文化治理观创新地方文化产业政策;④使文化生产的内在冲突性成为地方性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⑤用新媒介观作为地方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路径;⑥关注小众效应等六大内容。该研究的未来展望主要为:该问题在理论上应与国家形象、国家治理以及文化治理等相关问题获得更加紧密地联系,从而拓深文化产业研究的理论道路。同时,可进一步在理论上和方法上完善地方性文化产业与“地方感”建构的研究范式。

韩强[3](2017)在《台儿庄古城文化旅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当前,随着国内文化旅游的兴起,许多地区纷纷打造文化旅游项目。枣庄市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打造台儿庄古城,通过市场化运作和良好的营销策略,古城景区的经营越来越成功。但同时,其营销策略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在对文化旅游营销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对台儿庄古城景区宏观外部环境、微观竞争环境进行分析,明确了其存在的优势、劣势、威胁和机会,并运用7P理论分析法对其营销策略进行了具体分析,明确了台儿庄古城景区营销策略的不足之处,即:文化内涵不够丰富,有待进一步挖掘;文化产品不够系统完善,许多产品还处于导入期;缺乏体验式项目,游客参与度不高;旅游纪念品开发利用力度不足;服务有形化探索得较少,管理水平有等进一步提升;门票价格相比较高,定价策略需进一步优化;营销渠道相对单一有待丰富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优化台儿庄古城景区营销策略的具体措施,分别为:丰富大战文化元素,宣传中大战文化和运河文化并重,将宣传品牌由“江北水乡、运河古城”改为“大战故地、运河古城”;用活文化题材,增加古运河划龙舟、运河浮桥以及真人实战等体验式项目;结合文化特色,研究开发相应的旅游纪念品;凸显资源优势,做好做足产品组合营销,使古城景区与附近文化场馆及周边众多景区的组合式宣传营销;对门票价格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定价,提高游客满意度;积极采取举措,拓展多元化营销渠道;加强经营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特别是提高安保应急预案和演练等。最后得出本文结论,文化旅游景区在营销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自身的文化营销定位,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元素,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采取多种营销渠道,更多地吸引游客。

张亚妮[4](2016)在《论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生成 ——以“学习故事”行动研究为进路》文中指出实践智慧是优质教育实践不可或缺的特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与标尺。教师实践智慧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理念与师德、教育实践知识和能力所达到的一种综合性品质、状态与境界。教育理念与师德、教育实践知识和能力共同构成教师实践智慧的善、真、美之追求。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展现为对教育情境中“应当做什么”的价值适切性判断与“应当如何做”的合理性行动相融合与统一的专业发展境界。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是基于认识、评价和决策的教育实践逻辑生发出来的。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要知道的、能做的、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提出了明确的期望指南。目前摆在我国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指南》准确评价每一个幼儿,用观察、评估的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幼儿学习和游戏活动组织与指导,促进儿童智慧成长,提升教师自身实践智慧。“学习故事”作为一种记录儿童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方法目前已受到我国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热切关注,2014年至今,我国各地幼教机构已纷纷开展了“学习故事”的实践探索。本研究以质性研究方法为范式,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叙事研究法,以“学习故事”行动研究为进路,探寻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研究认为,“学习故事”这种叙事性评价方法的逻辑结构与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行动逻辑结构接榫严丝合缝。“学习故事”的三个构成部分“注意、识别、回应”,与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生成“认识、评价和决策”的逻辑线索高度吻合,促使教师将一般教育理论与具体教育情境相结合,有助于教师实践智慧迅速、有效地生长和提升。采用协同式行动研究方法,实施了历时三个周期的行动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对M幼儿园参与行动研究的8位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对访谈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习故事”行动研究是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重要路径,基于“学习故事”的行动研究,有助于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实践知识,提升教育实践能力,促进教育实践与理论的融通,从而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研究采用个案法探析三位幼儿园骨干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表征,研究其共性以及差异,从中探索规律。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三位个案研究对象具有共同的特点。第一,拥有成长型思维;师德高尚,幼儿喜欢、家长信服;有职业理想、个人专业成长有规划、有上进心,不断追求进步。第二,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能结合幼儿兴趣与需要,提供有准备的环境,恰当地给与幼儿支持和回应,在行动研究中磨炼、丰富、提升自己。第三,健康的人格特征、稳定的情绪状态,享受自身的专业生活。三位个案研究对象具有不同的实践智慧类型。取得学前专业本科文凭、红色性格的朱红老师是“有心”的热情型老师;取得学前专业本科文凭、黄色性格的黄敏老师是善于“留白”的理性型老师;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蓝色性格的蓝静老师是敢于“吃蟹”的创新型老师。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经历萌芽、生长和形成三个阶段,实践智慧萌芽阶段,教师“照章行事”;实践智慧生长阶段,教师“见机行事”;实践智慧形成阶段,达到“天人合一”。阐释学习共同体情境下“反思、学习、行动”RLA的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交互循环生成机制,教师在“反思、学习、行动”的动态循环系统中生成实践智慧。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既受教师个体内部原生系统中的专业素养,如教师的教育理念与师德、教师教育实践知识和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还受教师主体的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意志品质等个性品质因素的影响;也受组织文化、社会环境等外部环境支持系统因素的影响。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策略以教师个体内生为主,外部环境支持为辅。建议教师个体以行动研究为进路,形成个体教育逻辑;更新个人教育理念,建构个体实践哲学;丰富教育实践知识,夯实自身专业理论;提升教育实践能力,实现主体转识成智。建议外部环境支持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形成学习型组织文化;创设民主型管理机制,追求教育人文化秩序;创建支持性组织氛围,发挥管理者引领作用;社会氛围齐心铸合力,提升教师专业化形象。本文共七章。第一章从当下幼儿园教师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出发,提出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介绍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第二章厘清核心概念,明晰理论基础,阐述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构成与表征;第三章实施协同式行动研究,探析基于“学习故事”行动研究中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过程。第四章使用个案法,在“学习故事”行动研究的叙事情境中,探析个案教师实践智慧生成与表征的共性和差异。第五章分析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生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第六章提出促进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策略与建议。第七章对研究进行反思、总结和展望。

孙超逸,张咏,张倩怡[5](2013)在《京交会最繁忙的一天》文中认为昨日,第二届中国北京服务贸易交易会进入了第三天的会期,这一天共有包括展会、会议、论坛、权威发布、推介和签约仪式、主题日、参观活动等42场活动,是今年京交会最繁忙、日程最密集的一天。 8:07 5分钟办好 新“参展证” 7时44分,国家会议中心东侧广

廖曾[6](2008)在《论赵光鸣的小说世界》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引入西方流浪汉小说概念的基础上,对西方流浪汉小说与中国当代流浪汉小说进行比较,得出异同,从而分析以赵光鸣流浪汉小说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流浪汉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以及赵光鸣小说创作中的一些缺失。本文分五章,第一章主要从中、西方流浪汉小说在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流浪汉形象的塑造、叙事方式、艺术风格多方面进行比较,显示差异。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使文学世界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同时在对这种差异的探讨中发掘以赵光鸣为代表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流浪汉小说与流浪汉形象。第二章分析赵光鸣小说中的流浪汉形象,以他们身份的不同而分成盲流、知识分子、和亲使团分别进行阐述。赵光鸣流浪汉小说展示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着重表现了流浪汉们艰难的生存环境和面对苦难时顽强的承受,一种主动地对抗外在事物的自觉精神承担。作者对这些“苦难”的描写使读者看到了人类精神力量的存在和生命本身的强大活力,给人以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艺术感受力。第三章主要运用叙事学理论对赵光鸣的大多数中短篇小说进行分析,力图总结赵光明小说中常见的叙述技巧以及使用这些叙述技巧所要达到的叙事效果。赵光鸣流浪汉系列小说向我们展示出,永远“在路上”的“流浪”给人以一种流动的美,它带来的生命的自在、自由状态使得赵光鸣及其小说中的人物找到了自我的终极价值,完成了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这也是本文第四章所要阐释的内容。最后一章主要从“西部经验”语境下来看赵光鸣小说创作的一些缺失。赵光鸣以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了这些流浪汉的困境,存在的无奈,但是仅仅停留在这种现象的述说上,缺乏精神上的深度。文学创作不是生活经验的简单复制,它应该是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超越,赵光鸣也需跳出写实性的故事叙述,更多地在超越的意义上观察和把握生活经验,用作家的心灵之光照亮惨淡的现实生活场景。

李芒[7](2008)在《论中国电视系列片的发展与演变》文中研究说明1958年中国电视诞生伊始,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就走上了历史舞台,并在社会变革和大众文化的影响日益广泛的情况下,实现了中国纪录片的崛起。电视系列片作为电视纪录片大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对电视纪录片的发展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纪录片崛起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角色。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中国的电视系列片以不到30年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与其他电视纪录片相同或独特的特点;它接受着社会变革、电视普及、电子技术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种种变化的浸润,也通过自己描绘着这些新变化,表现出与现实唇齿相依的关系。它的发展历史,有过辉煌,也经历过困顿,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脉络,更是一种影像记录下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缩影,电视系列片也必将为后人留下了解这个时代的珍贵的影像文献资料。论文将电视系列片作为电视纪录片家族中的重要一员,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新世纪的二00七年的电视系列片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它的发展演变历程,通过电视系列片发展史实与其生存环境、电视纪录片整体走向的勾连,发掘电视系列片对电视纪录片技术、题材、理念等方面的发展的作用,总结电视系列片发展演变的特点,勾勒其发展走向。在研究过程中,力争占有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力求遵循历史线索,全面展开,重点剖析,对该课题进行深入分析。

杨昌作[8](2001)在《卖故事的新西兰记者》文中研究表明 ◎着名记者失业 伦·麦克格瑞纳是新西兰的一个国家级着名新闻记者,硕士学位。在20多年的国外记者生涯中,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97年,47岁的他功成身退,回到新西兰基督堂市。他想寻找一份安稳悠闲的工作,然而让他惊讶的是竟然没有一个新闻单位愿意雇用他,他们礼貌地拒绝了他的请求。他太有名了,对资历远远不及他的总编而言他是一种巨大压力;他尝试到公共关系公司工作,但那里并不缺人手。

杨昌作[9](2000)在《卖故事的新西兰记者》文中研究表明他曾是一名记者,但退休后却感到生存的危机。他尝试了很多方法,最后选择了网络。通过网络他又一次创立了自己的事业,让家人过上了舒适的生活。他是新西兰人,家里住着一位中国大连留学生,他们经常谈起中国,谈起创业。在他眼中,网络是一种很好的商业工具。他的座右铭是:拼命地工作,拼命地销售。

二、卖故事的新西兰记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卖故事的新西兰记者(论文提纲范文)

(2)福建“海丝”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以“地方感”的建构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视角导入与问题的提出
    三、概念界定暨研究范畴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与研究价值
第一章 地方性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地方性文化产业的价值内涵
    第二节 产业演化之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节 地方性文化产业价值创新理论
    第四节 地方品牌(Place Brand)理论
第二章 福建“海丝”文化资源之价值再塑
    第一节 文化资源、文化资产与文化资本述论
    第二节 文化资源向文化资产的价值转塑
    第三节 文化资本的价值再塑
第三章 福建“海丝”文化产业的政策发展
    第一节 海外文化产业政策的发展变迁及其启示
    第二节 福建“海丝”文化产业的政策解读
    第三节 研究启示
第四章 福建“海丝”传统产业转型之“地方感”建构
    第一节 传统产业转型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传统产业转型的基础条件
    第三节 传统产业转型的困境与主要矛盾
    第四节 研究启示
第五章 福建“海丝”历史街区文化产业之“地方感”建构
    第一节 历史街区文化产业的发展逻辑与价值建构
    第二节 历史街区“地方感”建构的范式
    第三节 历史街区“地方感”建构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研究启示
第六章 福建“海丝”古城镇文化产业之“地方感”建构
    第一节 “空间生产”理论与古城镇文化产业
    第二节 古城镇的空间表征与“地方感”特征
    第三节 古城镇“地方感”建构的机制
    第四节 研究启示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福建“海丝”文化产业“地方感”形成的基础问卷
    附录二: 传统产业转型中“地方感”形成调查问卷
    附录三: 文化产品体验调查问卷
    附录四: 人物专访记录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语

(3)台儿庄古城文化旅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2.1 文化旅游基本理论
        2.1.1 文化旅游的内涵特征
        2.1.2 文化旅游开发的模式
    2.2 文化旅游营销策略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国外研究综述
        2.3.2 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章 景区特性及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
        3.1.1 自然环境
        3.1.2 政策环境
        3.1.3 经济环境
        3.1.4 文化环境
        3.1.5 技术环境
    3.2 微观环境
        3.2.1 现有竞争者
        3.2.2 潜在进入者
        3.2.3 替代品
        3.2.4 购买者议价能力
        3.2.5 供应商议价能力
    3.3 SWOT分析
        3.3.1 优势
        3.3.2 劣势
        3.3.3 威胁
        3.3.4 机会
第四章 台儿庄古城文化旅游营销策略分析
    4.1 整体营销思路
        4.1.1 旅游景区的营销定位
        4.1.2 定位营销案例分析
        4.1.3 台儿庄古城营销定位
    4.2 营销策略分析
        4.2.1 产品策略
        4.2.2 价格策略
        4.2.3 渠道策略
        4.2.4 促销策略
        4.2.5 人员策略
        4.2.6 有形展示策略
        4.2.7 服务过程策略
第五章 台儿庄古城文化旅游营销策略的优化
    5.1 丰富文化元素,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5.2 用活文化题材,增加体验式项目
    5.3 做好结合文章,研究开发文化旅游纪念品
    5.4 凸显资源优势,做好做足产品组合营销
    5.5 提高游客满意度,实施科学合理的价格策略
    5.6 采取多种举措,拓展多元化营销渠道
    5.7 加强经营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第六章 结论
    6.1 论文的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4)论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生成 ——以“学习故事”行动研究为进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基于幼儿园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现实诉求
        (二) 基于幼儿智慧成长与幼儿教育质量提升的迫切需求
        (三) 基于研究者自身的研究旨趣、专业体验与个人省思
    二、研究现状
        (一) 教师实践智慧研究
        (二) “学习故事”研究
        (三) 文献述评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对象
        (四) 研究效度与伦理
    五、研究内容
        (一) “是什么”的问题(what)
        (二) “为什么”的问题(why)
        (三) “怎么办”的问题(how)
    六、论文框架与创新
        (一) 论文框架
        (二)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概念、构成与表征
    一、概念厘清与关系辨析
        (一) 概念界定
        (二) 概念辨析
    二、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构成与表征
        (一) 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构成
        (二) 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表征
        (三) 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特征
        (四) 幼儿园教师眼里的智慧教师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扎根理论
        (二) 新解释主义理论
        (三) 成长型思维模式理论
第三章 基于“学习故事”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设计
        (一) 核心概念及其关系
        (二) 研究对象、研究步骤、研究资料收集与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 更新教育理念
        (二) 丰富教育实践知识
        (三) 提升教育实践能力
        (四) 融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三、讨论与反思
        (一) 讨论
        (二) 反思
第四章 基于“学习故事”的教师实践智慧生成个案研究
    一、个案研究对象的选择
        (一) 抽样过程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者
    二、个案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 数据收集与分析阶段
        (二) 数据收集方式
        (三) 数据分析
    三、个案研究的结果
        (一) 朱红老师的故事:做一个“有心”的老师
        (二) 黄敏老师的故事:做一个“留白”的老师
        (三) 蓝静老师的故事:做一个“吃蟹”的老师
        (四) 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生成机制与影响因素
    一、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生成机制
        (一) 教师实践智慧的RLA交互循环生成机制
        (二) 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生成阶段
    二、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生成影响因素
        (一) 内部原生系统
        (二) 外部支持系统
第六章 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策略
    一、教师个体内生
        (一) 以行动研究为进路,形成个体教育逻辑
        (二) 更新个人教育理念,建构个体教育哲学
        (三) 丰富教育实践知识,夯实自身专业理论
        (四) 提升教育实践能力,实现主体转识成智
    二、外部环境支持
        (一) 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形成学习型组织文化
        (二) 创设民主型管理机制,追求教育人文化秩序
        (三) 创建支持性组织氛围,发挥管理者引领作用
        (四) 社会氛围齐心铸合力,提升教师专业化形象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及未来方向
    三、研究反思
        (一) 对研究问题的反思
        (二) 对研究过程的反思
        (三) 对研究结果的反思
        (四) 研究者自己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论赵光鸣的小说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在路上”模式:流浪精神的载体
    (一) 西方流浪汉小说溯源
    (二) 比较中、西方流浪汉小说的异同
        1. 中、西方流浪汉小说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
        2. 中、西方流浪汉小说塑造“流浪汉”形象的不同
        3. 中、西方流浪汉小说叙事方式的不同
        4. 中、西方流浪汉小说艺术风格的不同
    (三) 赵光鸣——“在路上”的歌者
        1. 赵光鸣简介、作品情况
        2. 精神流浪与家园意识——赵光鸣流浪汉小说的特质
第二章 赵光鸣小说中“流浪汉”形象的类型分析
    (一) 盲流
    (二) 知识分子
    (三) 和亲使团
第三章 赵光鸣小说的叙事特征
    (一) 叙事主题:苦难与情爱
    (二) 叙述人称、视角的多样化
        1. 第一人称边缘化
        2. 第二人称叙事的介入
        3. 第三人称限知视角
    (三) 叙述分层与双重流浪叙述模式
第四章 赵光鸣小说的人生哲学
    (一) 豁达的人生态度——对死亡的超越
    (二) 自由精神境界——对物欲的超越
    (三) 流浪与寻找的永恒——对庸常人生的超越
第五章 “西部经验”下的流浪者之歌
    (一) 成就与束缚——“西部经验”之于西部文学
    (二) 坚守与超越——“西部经验”之于赵光鸣的小说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7)论中国电视系列片的发展与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早春:电视系列片的诞生(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第一节 电视纪录片发展概况
    第二节 蹒跚登场的电视系列片
第二章 乍暖还寒:电视系列片初现繁荣(八十年代)
    第一节 彷徨中起程的电视系列片
    第二节 在长江中扬帆
    第三节 我国独立制作大型电视系列片
第三章 欣欣向荣:电视系列片的转折与起伏(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
    第一节 《望长城》:与国际接轨
    第二节 九十年代系列片概况
    第三节 初遇市场化的电视系列片
    第四节 走向平民的领袖—领袖人物系列片分析
    第五节 国际纪录片:中国电视系列片国际化的良师益友
第四章 花开新枝:电视系列片的继续发展(新世纪)
    第一节 世纪之作
    第二节 短暂沉寂后的回应与创新
    第三节 特殊情境下的《永远的丰碑》
    第四节 它山之石:国际与中国
    第五节 记录明天的历史
附一: 中央电视台1978年以来的主要电视系列片
附二: 部分获奖电视系列片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卖故事的新西兰记者(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西兰留学:超过美英加,名列2017年《全球教育未来指数》首位[J]. 杜亚娜. 留学, 2018(20)
  • [2]福建“海丝”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以“地方感”的建构为视角[D]. 王惠蓉. 厦门大学, 2018(07)
  • [3]台儿庄古城文化旅游营销策略研究[D]. 韩强. 青岛大学, 2017(06)
  • [4]论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生成 ——以“学习故事”行动研究为进路[D]. 张亚妮. 陕西师范大学, 2016(12)
  • [5]京交会最繁忙的一天[N]. 孙超逸,张咏,张倩怡. 北京日报, 2013
  • [6]论赵光鸣的小说世界[D]. 廖曾. 新疆大学, 2008(02)
  • [7]论中国电视系列片的发展与演变[D]. 李芒. 山东大学, 2008(02)
  • [8]卖故事的新西兰记者[J]. 杨昌作. 财会月刊, 2001(01)
  • [9]卖故事的新西兰记者[J]. 杨昌作. 知识经济, 2000(11)

标签:;  ;  ;  ;  

新西兰记者卖故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