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蔬菜种子的质量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于冬菊[1](2020)在《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优惠政策的扶持、科技的进步以及市场的蓬勃发展为蔬菜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发展环境不断向好。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蔬菜产业,不仅符合国家“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推进、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倡导,并且能够使蔬菜产业的发展势头保持良好稳定的状态。2019年2月5日起施行、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涵盖了食品安全全链条、全过程监管,政府督促地方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长效机制,对食品安全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社会背景下,在当前资源与环境的冲突和矛盾愈发明显的现实条件下,如何实现蔬菜产业逐渐由“大”变“强”,并进一步由“强”变为“更强”的目标,成为当前蔬菜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供应链的相关研究聚焦工业和制造业领域,以生产、加工、运输等系列环节为主的蔬菜产品供应链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很多地区不仅存在蔬菜产品质量安全难保障的问题,同时还面临着蔬菜产品供应链效率低下造成的压力,这些问题阻碍了我国蔬菜产业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蔬菜质量安全和供应链管理受到学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随着质量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深入研究,将供应链和质量管理相结合成为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发展前景良好。目前虽有相关探讨,但大多集中于蔬菜产品国际竞争力、出口能力以及蔬菜产品国际贸易等方面,对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研究甚少,如何保障我国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这一问题没有有效的解决。且目前业缺乏系统分析方法和理论体系和完整的蔬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因此,本文以寿光市蔬菜产业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层次分析法、博弈论分析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融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质量生态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博弈论和质量安全可追溯理论的基础上,从供应链角度出发,建设“自源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体系,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完善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保证“体系健全、管理科学、风险可控、共赢共享、群众满意”的蔬菜产品质量,同时提高蔬菜产品供应链管理效率。依据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建设“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追溯,全面合作”的整体管理体系,并针对四个系统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操作性阐述。即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预警系统、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过程控制系统、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追溯系统和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合作系统。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质量生态理论、供应链理论、质量安全可追溯理论和博弈理论构建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的整体框架,并深刻剖析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以寿光市为例,通过对寿光市蔬菜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地调研,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获得反映寿光市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情况的指标体系。(2)深入研究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首先,明确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系统的重要性及其基本组成、结构及工作流程。其次,确定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并设计出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再次,确定各风险预警指标的赋值方法,并结合预警模型计算总风险值。最后建立了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体系。(3)深入研究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过程。对蔬菜供应链全过程各环节进行分析,围绕蔬菜的生产、运输、销售三个环节设计三类调查问卷,并分别针对蔬菜生产商、蔬菜运输商、蔬菜销售商及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构建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信息共享平台,将蔬菜供应链中所有上下游经营者的诚信状况公开共享,消除蔬菜供应链各环节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4)根据追溯系统的发展现状、不足和需求,设计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构建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信息共享平台,形成完整的蔬菜供应链闭环,达到“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全面质量管理,责任明确,有效保证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5)运用博弈分析法探究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合作,了解蔬菜供应链的现状,利用价格杠杆的作用,从质量博弈的角度对蔬菜质量安全进行分析。在明确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合作主体基础上,构建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合作中的信号博弈模型,根据博弈模型得出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设计了“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的综合模型,丰富了供应链、食品安全和质量安全领域的研究。目前关于蔬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蔬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出口能力以及蔬菜产品国际贸易等方面,对蔬菜产品供应链结构和供应链质量安全的研究还存在较大探索空间。我国蔬菜产品供应链结构需要优化,然而针对该方面的研究较为零散,不系统不深入,缺少“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的跨界融合。因此,本研究系统全面地探索了以寿光市为代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深层次关键原因及影响机理,以蔬菜供应链为主体,进行了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针对目前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性探索和优化,设计出“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的综合模型,弥补了蔬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方面的研究不足。(2)以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研究聚焦于单个企业如何整合各个部门的资源以提供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本研究拓展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范围并且引入了质量生态的视角。在供应链视角下,全面质量管理不再局限在一个企业中,而是贯穿蔬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本研究将PDCA循环的思想在供应链情境下发展为“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追溯、全面合作”的体系框架。(3)信号博弈模型和产品可追溯都强调信息的透明共享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即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但少有研究将博弈论中的信号博弈模型和产品的可追溯性进行整合研究。本研究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将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与信号博弈模型指导下的合作联盟打通。(4)从实用性角度出发,丰富了多部门集成的供应链管理研究。以往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多从供应链协调契约、信息不对称下的供应链管理、闭环供应链管理、供应链中决策行为研究等角度进行研究,虽然开始关注多部门集成的供应链管理研究,但集成程度不够,本研究立足蔬菜行业,在更大的范围内研究供应链管理中运作管理、安全效率、合作等领域的集成优化问题并提出了系统整合的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包括预警系统、过程系统、追溯系统和合作博弈四个部分,对应的研究结论如下。(1)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预警系统是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构建了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首先,对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的重要性进行阐释,指出风险预警系统的基本结构和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的工作流程。其次,明确如何设计蔬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确定相应的原则并且进行设计。再次,对蔬菜供应链进行风险评估,对蔬菜供应链的风险预警指标进行赋值,结合本研究的模型进行计算,得出蔬菜产品供应链的总风险值。最后,使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管理得以形成,该体系将包括三种模式,即日常监测、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从而达到对蔬菜产品供应链的预警管理;(2)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过程应着眼于蔬菜的生产、运输、加工和销售各个环节,立足于供应链条中每一个环节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从而确保消费者所购买到的蔬菜是安全可靠的;(3)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合作涉及不同的参与主体,主要参与主体包括了生产者、政府、第三方物流和终端市场等,供应链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使得蔬菜质量安全的监管失灵。政府和市场都应该有所作为,如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提供蔬菜质量安全虚假信息的个人和企业,加强对蔬菜种植企业的引导和规范,从而提升蔬菜产品市场的信息透明度,进而为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政策保障;(4)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需要优化蔬菜供应链追溯流程,建立以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信息共享平台为基础的追溯系统,实时保障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建立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面的协同,实现传统蔬菜供应链向有机低碳的新型蔬菜供应链模式转变。本研究立足于目前现实问题,将提高蔬菜产业发展的效率和保障蔬菜质量安全统筹纳入考虑之中,研究蔬菜产品供应链结构的优化和整合。这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提升蔬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运营效率,进一步优化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另一方面,为我国政府农业部门等相关决策机构提供可供参考的数据支持,以便其进行蔬菜产品政策的制定,并最终为蔬菜产业供应链管理在部分地区的引入提供实证支持。
刘宇佳[2](2020)在《陕西省果蔬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管理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陕西省64家果蔬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每个合作社质量管理的绩效评估,判断陕西省果蔬类合作社的质量管理绩效水平,并分析影响质量管理绩效的主要因素。基于该研究目标,本文通过对64家果蔬类农民合作社访谈,获取一手调查数据;针对每个合作社质量管理绩效评价的具体指标进行测度;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评估陕西省果蔬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质量管理绩效,并分析影响陕西省果蔬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管理绩效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变量组织特征、预防措施设计、监控系统设计、控制活动的运作、有效性验证五个指标对质量管理绩效产生着显着的正向影响;产品特征、生产特征、供应链特征三个指标对质量管理绩效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其中对合作社质量管理绩效影响最大的指标是组织特征。根据计算得到陕西省十市一区的质量管理绩效均值处于0.861到0.957之间,位于陕南地区的安康居于第一位,杨凌农业示范区、宝鸡、西安、咸阳位于二到五位,而铜川市的整体质量管理绩效位于最后一位。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借鉴国外的食品安全管理指标体系来评估位于生产端的农业合作社的质量管理绩效,并利用Frontier4.1软件分析影响质量管理绩效的因素。
苏加前[3](2020)在《苍南农作物良种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行切实可行的农作物良种推广是推动苍南县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苍南县特色农副产业的重要保障。苍南县自“十一五”以来,苍南县农业局通过农作物良种推广,极大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也碰到了很多的问题。从而显得对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就变得很必要,而且在新时代以及智能时代苍南县的良种推广必将发生巨大的变革,所以本文的研究不仅对苍南县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也能给其他与苍南县存在类似情况的县市提供有用的借鉴。本文以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为主线,综合运用了各种理论结合参考国内外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林产品良种推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和实地调查,研究了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现状对苍南县良种推广发展进行了分析。同时,了解了苍南县推广农作物良种的背景和工作,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苍南县良种推广现阶段的表现以及问题成因,提出了促进种子生产、管理及种业体系创新的相应措施,进一步完善苍南县的种业体系,为苍南县的种业发展提供科学可行的措施建议。本文共分7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一九i方法以及研究数据的来源。第二部分阐述了良种推广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还有国内外的良种推广的研究现状,并分析总结了国外种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种业发展的启示。第三部分是分析了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的现状,包含苍南县水稻、番茄及蔬菜的良种推广现状及出现的问题,以及苍南县以及做出的措施对策。第四部分是通过现场调查以及大量的数据研究,当前苍南县在开展农作物良种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民族种业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引领作用发挥不够;推广经费不足满足不了良种推广工作需要;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制约良种推广工作的开展;农作物品种选择不合理;推广对象分散与推广效率低下;种子市场存在无证经营及假冒伪劣产品。第五部分是经过分析,得出种业体系不健全;良种推广中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良种推广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企业盲目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造成选择不合理;良种推广对象认知水平能力有限;种子管理主体方面执法力度不够等是当前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的主要制约因素。文章第六部分认为,为进一步推动苍南县农作物良种的推广和提升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效能,需要发挥政府职能完善良种推广体系;建立多重保障机制,加大良种推广资金投入;加强良种推广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对良种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多种途径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加大执法力度,净化种子市场等措施建议。通过相应的措施能够最终形成苍南县种业体系合理的市场环境。
朱怡航[4](2019)在《贮藏流通过程中蔬菜种子质量管理关键点分析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蔬菜种子贮藏与流通过程直接关系到种子行业内的竞争,同时又受到蔬菜市场、气候条件的影响和政府部门的监管,导致其成本构成复杂,利润空间受限,经营管理困难。种子企业为了提升经济效益,往往需要面对保障种子质量和控制经营成本的难题,因此如何寻找蔬菜种子贮藏与流通过程中的管理关键点,平衡蔬菜种子质量和管理成本,提高优化管理水平,成为种子企业在蔬菜种子贮藏与流通过程中的迫切需求。传统的人工生产、监控与管理方式与现代种业产业化、信息化、规模化的发展方向不匹配;同时,由于种子贮藏与流通过程本身和其他农业生产一样存在许多不确定和不可控的影响因素,现有的决策理论与优化方法在蔬菜种子贮藏与流通过程的优化管理中难以有效应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针对蔬菜种子在实际贮藏与流通过程中存在的特殊性和问题,将相关理论模型和分析方法应用到经营管理实践中,以提升蔬菜种子贮藏与流通过程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目的,总结出蔬菜种子需求预测、蔬菜种子包装计划优化、蔬菜种子贮藏温湿度条件优化管理和蔬菜种子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4个关键问题并开展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蔬菜种子需求预测。针对蔬菜种子需求缺乏预测,导致贮藏和包装流程无法有效管理的现状,提出蔬菜种子需求预测的问题。由于蔬菜种子需求量存在季节性变化和随机波动,同时还受到种子库存、蔬菜市场价和天气条件等动态因素影响,采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结合支持向量机的混合预测模型进行蔬菜种子需求预测研究。该方法首先用Holt-Winters模型分解种子销售历史数据中的线性变化趋势和季节因子,再输入种子库存、蔬菜市场价和天气条件等动态因子,利用支持向量机的两种核函数精确预测和修正过度拟合,得到预测结果并分析参数和动态因子的影响。该预测结果可以帮助决策者判断种子需求的增长空间和增长量,指导蔬菜种子贮藏流通的优化管理。2、蔬菜种子包装计划优化。目前蔬菜种子包装工作缺乏全局计划,存在按订单生产、包装流水线闲置等问题。由于蔬菜种子包装工作涉及到种子采购、库存、包装和销售等多方面条件限制,其计划优化问题具有多约束、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提出多项目动态批量模型,以多个蔬菜种子品种在既定计划时段内通过人工和流水线包装的产品数量作为决策变量,最小化包装和库存的总成本。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回溯的启发式算法求解该模型并应用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实现多品种蔬菜种子包装计划优化的目标,为蔬菜种子包装工作优化管理提供指导依据。3、基于种子贮藏寿命的蔬菜种子仓库温湿度条件优化管理。目前种子企业对蔬菜种子贮藏条件的管理方式粗放,导致蔬菜种子劣变事故频发。通过较高温度和相对湿度的试验设计,探究蔬菜种子贮藏温度和相对湿度对蔬菜种子贮藏寿命的影响,并根据Ellis种子寿命预测公式预测蔬菜种子在不同贮藏温湿度条件下的贮藏寿命。结合蔬菜种子贮藏寿命和种子仓库管理要素建立非线性规划模型,研究多种类蔬菜种子长期贮藏温湿度条件优化问题,量化计算蔬菜种子长期贮藏的最优温度和相对湿度,以指导种子企业根据不同的蔬菜种子种类进行贮藏条件的精准优化管理,降低蔬菜种子在贮藏过程发生劣变的风险。4、基于物联网的蔬菜种子质量分析与关键点控制管理。根据QACCP(Quality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质量分析与关键点控制)管理理论和2016《种子法》修订案的要求,提出了蔬菜种子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软件的开发策略和软件模块设计。该软件应用物联网技术,对蔬菜种子贮藏流通过程的关键环节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蔬菜种子的贮藏温湿度监控、包装计划优化、销售订单管理和种子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同时为保障蔬菜种子质量安全提出科学与实践依据。上述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和应用意义在于:提出蔬菜种子需求预测方法,实现误差小于20%的蔬菜种子需求预测;提出蔬菜种子包装计划优化方法,实现蔬菜种子包装计划优化管理,节省种子包装及库存成本约30%;探究贮藏条件对蔬菜种子贮藏寿命的影响,提出蔬菜种子贮藏温湿度条件优化管理方法,为蔬菜种子长期贮藏节省约25%的开支;提出蔬菜种子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软件的开发策略和软件模块设计,改进种子企业贮藏与流通工作流程,帮助种子企业进行蔬菜种子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综上,本文研究成果为蔬菜种子贮藏与流通工作提供了一些创新性理论与方法,有望填补蔬菜种子贮藏与流通管理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空白。
常雪艳,杜爽,周莹,董传锋[5](2019)在《天津市农作物种子(种苗)企业质量管控体系调研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种子质量管控体系是确保高质量种子市场供应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种子企业生产高质量种子、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手段。通过对天津市30家持证种子生产经营企业进行调研,分析了天津市种子(种苗)企业质量管控体系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王岳含[6](2016)在《我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其质量水平与国家的粮食安全及食品安全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虽然不断加强对种子质量的监管力度,但种子质量安全事件屡禁不止,很多农户辛苦一年却颗粒无收。推行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是解决我国种子质量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国际种子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我国对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制度机制仍不完善。为此本文将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理论及准公共产品理论等相关理论系统梳理了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关键要素与相关技术,明确了可追溯系统主体,并指出建立该系统的必要性。在分析种子质量管理目标与主要模式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种子质量管理与可追溯系统的发展状况,通过对国外质量可追溯系统先进经验深入分析,得出了对我国系统建立的相关启示。通过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种子企业与农户参与可追溯系统意愿的相关因素,从而为系统建设与完善提供了发展方向。本文还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水平与种子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建立的目标与原则,继而对可追溯系统进行了系统设计,并提出与系统建设相适应的政策建议。研究主要结论为:1.信息不对称、产品存在外部性及准公共产品性质是导致种子产品质量管理困难与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实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可以有效增加信息的透明度,消除负外部性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种子产品质量,有利于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与行业可持续发展。2.法律体系不完善、检验认证能力有限和管理机制混乱是我国种子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实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可以有效促进政府管理能力提升,实现种子质量全面管理的目标。3.通过分析国外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相关经验发现,国外在可追溯系统建设方面普遍采取分阶段、分层级的推广模式,政府主导与企业自愿参与相结合的发展机制,强化市场准入与退出管理。因此我国在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过程中也应做到法律先行,理顺机制,根据国情与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4.目前我国企业参与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意愿并不强烈,这主要受企业级别、产品出口情况、管理者的认知程度等因素的制约。而影响我国农户对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购买意愿的因素主要为文化程度、收入情况、对种子安全的关注度等。为此在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时,应采取相关措施增强各主体参与意愿。5.鉴于我国种子质量管理的现状,实施质量可追溯系统应以规范企业质量管理、增强产品质量信息透明度、明确问题产品的相关责任为主要建设目的,在统一性、便捷性和低成本性的原则基础上,完善对总体结构及相关系统的设计。
陈曦[7](2016)在《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现状》文中研究指明一、中国蔬菜种子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国内企业规模与技术设备目前蔬菜种子企业规模较小,技术装备较差,我国前10强种业在世界种子贸易中所占份额仅为0.8%,外资企业蔬菜种子经营量已控制了我国蔬菜种50%以上的市场。杂、多、乱、小、散,是国内种业的明显特征。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基础薄弱,育、繁、加、销仅有几十年的积累,市场规模小,辐射能力弱,我国蔬菜种业市
王华杰[8](2015)在《寿光市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研发中心项目建设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指出寿光市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研发中心项目由寿光市人民政府全面投资建设,是该市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本人根据自己的工程管理经验,对该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存在问题进行细致分析,运用PDCA循环理论,阐述寿光市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研发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涂装工程、混凝土工程等强度偏低问题,并提出施工过程中容易忽略的安全管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质量管理与整改建议;最后,围绕工程施工“五要素”,分析寿光市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研发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总结项目管理经验与不足之处。本文根据项目实际情况,主要选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首先使用理论与案例分析结合法,在阅读和整理大量的有关的书籍、文献等后将理论运用于寿光市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研发项目的实证分析中,深入阐述了问题的根本:随后通过动态分析与静态论证结合法对寿光市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研发项目的动态质量管理数据及静态质量管理情况进行分析,为后续深入分析项目的质量管理问题及措施提供依据;最后,使用了层次分析法对寿光市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研发项目质量管理过程存在的质量隐患进行了数理化的分析,通过该种方法的科学运用,使本文的质量管理实施及质量管理的保障更有针对性。经过上述研究,本文形成如下研究成果,即首个成果是对项目质量管理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梳理:第二个成果则是运用项目质量管理方法对寿光市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研发项目质量管理进行研究和分析,最终为确保该项目能够提升质量管理效果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最后的则是总结性成果,即运用项目管理相关理论对完善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提出建议,通过对该项目分析,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体系,为其他项目开展科学的质量管理提供有效的方法与借鉴。通过对寿光市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研发中心项目建设质量控制的分析,本文形成如下创新,一是研究视角的直接性创新。本文对案例项目进行了在单一、微观和复合、微观领域并存的研究,即从研究入手点即项目质量控制属于单一、微观的研究,但研究过程中将PDCA、质量管理“五要素”及层次分析法等纳入研究视野,这就使研究变得复合化、宏观化的,本研究是宏观和微观层次的统一、探索性研究;二是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灵活运用各项理论及研究方法,如PDCA、质量管理“五要素”及层次分析法以此在创新选题视角的前提下提升了研究方法的创新性。在分析寿光市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研发项目的质量管理保障使用质量管理“五要素”及层次分析法,同时又将PDCA贯穿始终,通过对寿光市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研发项目质量管理具体情况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一套系统性的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方案,进一步升华本文研究的普适性。
孟淑春,马连平,邢宝田,谢莉娇[9](2015)在《种子检验机构如何获得ISTA认可》文中认为种子检验的目的是保证农业生产、加工、仓储、销售的种子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为农业生产用种提供准确的质量信息,实现对农作物种子从种到收的全程质量评价和监控。充分发挥种子检验工作的作用,推动种子产业健康发展,对加速我国种业参与国际贸易、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6]。未来农业的竞争首先
张珏坪[10](2014)在《广西南宁市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颁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给种业的发展带来历史性的机遇。广西南宁市具有优越的自然资源环境和良好的区位优势,应该把握好这一机遇,加快发展蔬菜种子产业。本文基于对南宁市蔬菜种子产业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SWOT分析提出南宁蔬菜种子产业发展战略和对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南宁蔬菜种子产业“育繁推一体化”蔬菜种子企业开始出现;.企业重视种子产品的宣传、销售推广与售后服务,并建立销售网络;企业的品牌意识、产权保护意识均有所提高;经营的蔬菜种子种类较多。但是也存在着蔬菜种子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育种与繁种投入过少;企业的育种成果保护力度不强;种子行业协会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等问题。通过SWOT分析,提出南宁市蔬菜种子产业应采取增长型战略与多种经营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建议制定增长型战略、合作型战略和后防御型略等三个层次的发展战略。增长型战略包括强化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育种材料创新等应用基础性研究,为规模开展商业化育种打好基础;调动人才积极性,有针对性地选育新品种和开发具有特色优势品种;积极开拓新市场,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市场。合作型战略包括降低蔬菜种子企业经营成本,加强企业品牌效应建设,深化制度改革建立稳定市场秩序;积极与国内外实力较强的育种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提升经营品种的竞争力。防御型战略即并购战略,鼓励有一定实力的蔬菜种子企业兼并弱小的企业,增强实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结合南宁市蔬菜种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提出可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南宁蔬菜种子产业的发展。强化种业作为基础性和公益性产业的地位;加强蔬菜种业创新人才培养;鼓励蔬菜种子企业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本土种质资源优势,大力研发特色优势品种;通过政策扶持,鼓励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蔬菜种子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充分发挥种子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蔬菜新品种的审定(登记),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和品种育成者的利益;加强育种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鼓励蔬菜种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等。
二、我国蔬菜种子的质量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蔬菜种子的质量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1.2 博弈理论 |
2.1.3 供应链管理理论 |
2.1.4 质量安全可追溯理论 |
2.1.5 质量生态理论 |
2.2 食品安全相关研究 |
2.2.1 食品安全的界定 |
2.2.2 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的关系 |
2.2.3 食品追溯系统 |
2.2.4 危害分析临界控制点(HACCP) |
2.3 关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
2.3.1 供应链界定、特征与管理研究 |
2.3.2 食品安全供应链的研究 |
2.4 关于蔬菜质量安全与管理的研究 |
2.4.1 关于蔬菜质量安全的研究 |
2.4.2 关于蔬菜供应链的研究 |
2.5 已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框架构建 |
3.1 理论框架 |
3.2 构建目标 |
3.3 构建思路 |
3.4 构建框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影响因素 |
4.1 问卷调查研究设计 |
4.1.1 问卷设计方法 |
4.1.2 指标设计与开发 |
4.1.3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
4.2 数据分析与讨论 |
4.2.1 数据分析方法 |
4.2.2 问卷信、效度检验 |
4.2.3 对比矩阵的构造和一致性检验 |
4.2.4 各因素层对目标层合成权重的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预警系统分析 |
5.1 预警系统的结构和工作流程 |
5.1.1 预警系统的基本结构 |
5.1.2 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工作流程 |
5.2 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
5.2.1 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5.2.2 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设立 |
5.3 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评估 |
5.3.1 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的赋值 |
5.3.2 综合评估蔬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 |
5.4 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管理系统 |
5.4.1 日常监测系统 |
5.4.2 组织保障系统 |
5.4.3 制度保障系统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过程控制分析 |
6.1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6.2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的生产管理系统 |
6.2.1 农民专业合作社 |
6.2.2 投入品污染治理系统 |
6.2.3 技术研发与应用 |
6.2.4 产品认证与质量标准 |
6.3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的流通管理系统 |
6.3.1 运输与存储系统 |
6.3.2 分级质量检测系统 |
6.4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的消费保护系统 |
6.4.1 终端消费市场中影响蔬菜质量安全的问题 |
6.4.2 消费者保护措施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追溯系统分析 |
7.1 追溯系统的结构 |
7.1.1 蔬菜供应链追溯系统参与主体 |
7.1.2 蔬菜供应链追溯流程 |
7.2 蔬菜供应链追溯系统功能设计 |
7.2.1 基于频射识别技术的信息采集 |
7.2.2 追溯链条信息处理结构 |
7.3 蔬菜供应链追溯系统的构建 |
7.3.1 蔬菜供应链追溯系统的总体框架 |
7.3.2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信息共享平台的开发和建设 |
7.3.3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合作系统分析 |
8.1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的合作主体 |
8.2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中合作各方的信息不对称 |
8.3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合作中的信号博弈模型 |
8.3.1 信号博弈模型描述 |
8.3.2 蔬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信号博弈的完美贝叶斯均衡 |
8.3.3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信号博弈分析结论 |
8.4 蔬菜供应链合作联盟构建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陕西省果蔬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管理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4.3 研究述评 |
1.4.4 相关概念界定 |
1.5 论文创新之处与重难点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1.5.2 研究的重难点 |
第二章 陕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2.1 陕西省果蔬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
2.1.1 陕西省果蔬类农产品的基本情况 |
2.1.2 陕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
2.2 访谈总结与分析 |
2.2.1 预调研分析 |
2.2.2 调研分析 |
2.3 陕西省果蔬类合作社面临的困境和难题 |
2.3.1 外部困境 |
2.3.2 内部困境 |
第三章 陕西省果蔬类合作社质量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
3.1 陕西省果蔬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管理绩效问卷 |
3.1.1 问卷来源 |
3.1.2 问卷设计 |
3.1.3 指标测度 |
3.2 问卷信效度检验 |
3.2.1 信度分析 |
3.2.2 效度检验 |
第四章 陕西省果蔬类合作社质量管理绩效的数据整理分析 |
4.1 数据来源及样本分布 |
4.1.1 数据来源 |
4.1.2 样本分布 |
4.1.3 合作社基本情况 |
4.2 陕西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管理绩效测度 |
4.2.1 背景因素的风险性测度 |
4.2.2 质量管理体系现状测度 |
4.2.3 内外部质量管理结果测度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陕西省果蔬类合作社质量管理绩效评价 |
5.1 随机前沿模型 |
5.2 合作社质量管理绩效综合得分的计算 |
5.2.1 输入指标与输出指标的确定 |
5.2.2 基于SFA的绩效评价模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附录 |
(3)苍南农作物良种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农作物良种推广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
1.1.2 农作物良种推广是促进村容整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重要保障 |
1.1.3 新形势下进一步强化良种推广工作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数据来源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推广框架模型理论 |
2.2.2 创新扩散理论 |
2.2.3 目标团体理论 |
2.2.4 双向沟通理论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2.3.1 良种方面的研究 |
2.3.2 农业推广方面的研究 |
2.3.3 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
2.4 国外研究现状 |
2.4.1 良种方面的研究 |
2.4.2 农业推广方面的研究 |
2.4.3 发达国家种业发展现状 |
2.5 国外种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种业发展的启示 |
第3章 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现状 |
3.1 研究区域概括 |
3.1.1 苍南县水稻良种的推广现状 |
3.1.2 苍南县番茄良种推广现状 |
3.1.3 苍南县蔬菜良种推广现状 |
3.2 苍南县良种推广效果分析 |
第4章 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存在问题 |
4.1 民族种业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引领作用发挥不够 |
4.2 推广经费不足满足不了良种推广工作需要 |
4.3 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制约良种推广工作的开展 |
4.4 农作物品种选择不合理 |
4.5 推广对象分散与推广效率低下 |
4.6 种子市场存在无证经营及假冒伪劣种子 |
第5章 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5.1 种业体系不健全 |
5.2 良种推广中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 |
5.3 良种推广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
5.3.1 种子科技人员比重不足 |
5.3.2 种子科技队伍文化学历偏低 |
5.3.3 人才断层现象严重 |
5.3.4 中高级技术人员比例小 |
5.3.5 定员编制与担负的任务不协调 |
5.4 企业盲目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造成选择不合理 |
5.5 良种推广对象认知水平能力有限 |
5.6 种子管理主体方面执法力度不够 |
第6章 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的措施建议 |
6.1 发挥政府职能完善良种推广体系 |
6.2 建立多重保障机制,加大良种推广资金投入 |
6.3 加强良种推广人员队伍建设 |
6.4 加强对良种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和管理 |
6.5 多种途径提升农民科学素质 |
6.6 加大执法力度,净化种子市场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贮藏流通过程中蔬菜种子质量管理关键点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蔬菜种子质量与贮藏 |
1.2.1 种子质量标准化的概念 |
1.2.2 表征蔬菜种子质量的标准化指标 |
1.2.3 其他表征蔬菜种子质量的指标 |
1.2.4 蔬菜种子质量指标之间的关系 |
1.2.5 蔬菜种子寿命及其影响因素 |
1.3 蔬菜种子质量管理及其流通过程管理关键点 |
1.3.1 种子质量管理的概念 |
1.3.2 种子质量检验 |
1.3.3 种子包装与标签管理 |
1.3.4 蔬菜种子贮藏管理 |
1.3.5 蔬菜种子销售流通的特点 |
1.3.6 农业物联网与蔬菜种子质量安全可追溯 |
1.3.7 QACCP管理理论与实践 |
1.4 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在蔬菜种子质量管理时存在的问题 |
1.4.1 政府监管及《种子法》修订 |
1.4.2 种子企业的任务及面临的问题 |
1.4.3 消费者的需求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蔬菜种子需求预测 |
1.5.2 蔬菜种子包装计划优化 |
1.5.3 蔬菜种子贮藏条件优化管理 |
1.5.4 蔬菜种子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化管理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与时间序列的蔬菜种子需求预测 |
2.1 前言 |
2.1.1 蔬菜种子的需求与销售特征 |
2.1.2 蔬菜种子需求预测方法 |
2.1.3 研究目标 |
2.2 模型构建及算法设计 |
2.2.1 理论模型背景 |
2.2.2 基于支持向量机与时间序列的混合预测模型 |
2.3 案例研究数据及结果分析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
2.4.2 模型参数和动态因子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动态批量模型的蔬菜种子包装计划优化 |
3.1 前言 |
3.1.1 蔬菜种子包装计划优化的问题描述 |
3.1.2 生产优化问题的求解方法 |
3.1.3 研究目标 |
3.2 模型构建及算法设计 |
3.2.1 传统蔬菜种子包装计划策略及优化目标 |
3.2.2 基于蔬菜种子需求的动态批量模型 |
3.2.3 启发式算法 |
3.3 案例研究数据及结果分析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优化设计与结果对比 |
3.4.2 优化结果敏感度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种子寿命预测的蔬菜种子贮藏温湿度条件优化 |
4.1 前言 |
4.1.1 蔬菜种子的贮藏管理及其贮藏寿命 |
4.1.2 蔬菜种子的贮藏条件及其影响 |
4.1.3 蔬菜种子长期贮藏的场所及其特点 |
4.1.4 对蔬菜种子长期贮藏温湿度条件优化的必要性 |
4.1.5 研究目标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蔬菜种子及模拟贮藏试验方法 |
4.3 模型构建及优化方法 |
4.3.1 多品种蔬菜种子长期贮藏温湿度条件优化模型 |
4.3.2 模型优化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温度、相对湿度对四种蔬菜种子含水量的影响 |
4.4.2 丸粒化对甘蓝种子含水量及发芽率的影响 |
4.4.3 温度、相对湿度对四种蔬菜种子贮藏寿命的影响 |
4.4.4 蔬菜种子长期贮藏温湿度条件优化与结果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蔬菜种子质量关键点分析与管理系统 |
5.1 前言 |
5.1.1 蔬菜种子质量安全可追溯与管理的必要性 |
5.1.2 传统的蔬菜种子质量管理与物联网软件的应用 |
5.1.3 研究目标 |
5.2 蔬菜种子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软件的开发策略 |
5.2.1 软件总体方案 |
5.2.2 软件实现功能 |
5.3 软件模块设计 |
5.3.1 软件模块结构 |
5.3.2 库存管理模块 |
5.3.3 加工管理模块 |
5.3.4 出库管理模块 |
5.3.5 追溯管理模块 |
5.4 蔬菜种子质量安全可追溯与管理实例应用 |
5.4.1 基本信息管理 |
5.4.2 生产安排和生产操作 |
5.4.3 导出追溯码并装箱 |
5.4.4 销售订单管理 |
5.4.5 扫描二维码追溯产品 |
5.4.6 应用效果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及其他相关工作 |
致谢 |
(5)天津市农作物种子(种苗)企业质量管控体系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天津市种子市场基本情况 |
2 天津市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内部质量管控体系建设情况 |
2.1 调研范围及内容 |
2.2 调研结果 |
3 天津市种苗企业内部质量管控体系建设情况 |
4 结论及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2.1 鼓励企业参加能力验证活动,加强检验人员培训 |
4.2.2 引导企业开展种子质量认证 |
5 结语 |
(6)我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内涵研究 |
1.3.2 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构建研究 |
1.3.3 质量可追溯系统的主体行为研究 |
1.3.4 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功能 |
1.4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分析框架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我国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理论分析 |
2.1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内涵与相关理论 |
2.1.1 种子质量可追溯的内涵 |
2.1.2 种子质量可追溯管理的基础理论 |
2.2 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关键要素与相关技术 |
2.2.1 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关键要素 |
2.2.2 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相关技术 |
2.3 我国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主体及必要性 |
2.3.1 我国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主体 |
2.3.2 我国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必要性 |
第三章 国内外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现实状况 |
3.1 我国种子质量管理的现实状况 |
3.1.1 我国种子质量管理的内涵 |
3.1.2 种子质量管理的主要模式 |
3.1.3 我国种子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 我国种子质量追溯管理的发展现状 |
3.2.1 我国种子质量追溯管理的主要进展 |
3.2.2 我国种子质量追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 国外质量追溯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
3.3.1 国外质量追溯管理的发展现状 |
3.3.2 国外质量追溯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
第四章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意愿的实证分析 |
4.1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动因分析 |
4.1.1 企业内部激励的动因分析 |
4.1.2 利益相关者的外部动因分析 |
4.2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经济学分析 |
4.2.1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供求分析 |
4.2.2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成本收益分析 |
4.3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的描述性数据分析 |
4.3.1 数据来源、问卷设计 |
4.3.2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
4.4 描述性数据分析总结 |
4.5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4.5.1 研究假设 |
4.5.2 理论模型 |
4.5.3 模型结果 |
4.5.4 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农户对种子质量可追溯产品的购买意愿研究 |
5.1 农户对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影响分析 |
5.1.1 农户购买种子质量可追溯产品的主要动因 |
5.1.2 农户对种子质量可追溯产品的影响 |
5.1.3 农户的购买决策分析 |
5.2 农户对种子质量可追溯产品购买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
5.2.1 数据来源、问卷设计 |
5.2.2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
5.2.3 描述性数据分析总结 |
5.3 农户对种子质量可追溯产品购买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5.3.1 研究假设 |
5.3.2 理论模型 |
5.3.3 模型结果 |
5.3.4 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我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构建 |
6.1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总体框架 |
6.1.1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建设目的 |
6.1.2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建设目标 |
6.1.3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建立原则与主体职责 |
6.2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结构设计 |
6.2.1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管理结构 |
6.2.2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溯源结构 |
6.3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分项设计 |
6.3.1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模块设计 |
6.3.2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技术设计 |
6.4 现阶段实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政策建议 |
6.4.1 完善法律标准,增进部门协调 |
6.4.2 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参与 |
6.4.3 加强监管力度,保障追溯质量 |
6.4.4 普及宣传教育,提高消费意愿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种子企业调查问卷 |
附录2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农户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站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蔬菜种子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国内企业规模与技术设备 |
2、科技投入问题 |
3、蔬菜种子流通体系不健全, 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
4、蔬菜种子企业管理尚不完善 |
二、发展我国蔬菜种子的产业对策 |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严格市场管理 |
2、科技发展策略 |
3、种子经营规模化, 加强区域联合, 打破区域封锁, 使蔬菜种子尽快进入国际、国内统一大市场 |
4、全面质量监管 |
5、人才培养机制 |
(8)寿光市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研发中心项目建设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选题背景 |
0.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0.2.1 研究目的 |
0.2.2 研究意义 |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1 国外研究现状 |
0.3.2 国内研究现状 |
0.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0.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0.4.1 研究方法 |
0.4.2 研究内容 |
0.5 创新与框架 |
0.5.1 创新之处 |
0.5.2 论文框架 |
1 项目质量管理理论基础 |
1.1 概念界定 |
1.1.1 质量管理 |
1.1.2 项目质量管理 |
1.2 项目质量管理特点分析 |
1.3 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与程序 |
1.3.1 项目质量管理的过程 |
1.3.2 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程序 |
1.4 项目质量管理要求 |
1.5 基于项目五大要素的质量管理 |
1.5.1 人的因素 |
1.5.2 机器设备因素 |
1.5.3 材料因素 |
1.5.4 方法因素 |
1.5.5 环境因素 |
1.6 本章小结 |
2 寿光市蔬菜种业创新创业研发项目质量管理计划 |
2.1 项目概况 |
2.1.1 项目背景 |
2.1.2 建设地址 |
2.1.3 自然条件 |
2.1.4 投资估算 |
2.2 项目建设质量管理计划 |
2.2.1 质量管理目标 |
2.2.2 质量管理人员组织计划 |
2.2.3 材料管理计划 |
2.2.4 机械、设备质量管理计划 |
2.2.5 环境质量管理计划 |
2.2.6 质量管理方法计划 |
2.3 本章小结 |
3 寿光市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研发项目的质量管理实施 |
3.1 寿光市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研发项目各阶段质量分析 |
3.1.1 工程设计方面 |
3.1.2 招投标方面 |
3.1.3 施工方面 |
3.2 质量管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
3.2.1 质量管理方法不健全 |
3.2.2 项目人员素质不高,无法准确掌握质量管理 |
3.2.3 项目质量管理环境不成熟,全过程质量控制严重缺位 |
3.2.4 项目质量管理的机械、设备不到位 |
3.2.5 项目质量管理的材料管理缺失 |
3.3 质量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
3.3.1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
3.3.2 培育项目人员质量意识 |
3.3.3 加强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 |
3.3.4 提高项目技术含量,确保项目质量 |
3.4 项目质量偏差及管理 |
3.4.1 偏差调查 |
3.4.2 偏差处理程序 |
3.4.3 处理时限及结果批准 |
3.5 层次分析法在本项目中的应用 |
3.6 本章小结 |
4 寿光市蔬菜种业创新创业研发项目质量管理的保障 |
4.1 质量控制制度 |
4.1.1 交底制度 |
4.1.2 材料设备检验制度 |
4.1.3 例会制度 |
4.1.4 资料管理制度 |
4.1.5 质量奖罚制度 |
4.2 质量检查制度 |
4.2.1 施工阶段质量检查 |
4.2.2 质量检查考核评价 |
4.3 质量过程管理 |
4.3.1 事前质量控制 |
4.3.2 事中质量控制 |
4.3.3 事后质量控制 |
4.4 质量管理“五要素” |
4.4.1 人员质量管理 |
4.4.2 设备质量管理 |
4.4.3 材料质量管理 |
4.4.4 方法质量管理 |
4.4.5 环境质量管理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趋势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9)种子检验机构如何获得ISTA认可(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种子检验协会( ISTA) 简介 |
2 我国种子质量检验工作发展概况 |
3 ISTA 认可流程 |
3. 1 ISTA认可实验室( 站) 的申请程序 |
3. 1. 1申请成为ISTA会员检验室( 站) |
3. 1. 2参加ISAT组织的盲样检验能力验证 |
3. 1. 3建立质量保证管理体系 |
3. 1. 4提交检验室( 站) 认可申请 |
3. 1. 5人员培训 |
3. 1. 6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审核 |
3. 1. 7现场审核巡查 |
3. 1. 8授权和发证 |
4 结 语 |
(10)广西南宁市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研究方法 |
1.4 种子产业概述 |
1.5 蔬菜种子产业在蔬菜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 |
1.6 国外先进国家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
1.7 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
1.8 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2 南宁市概况和蔬菜种植业 |
2.1 南宁市概况 |
2.2 南宁市蔬菜种植业 |
3 南宁市蔬菜种子产业调查研究与结果分析 |
3.1 南宁市蔬菜育种情况 |
3.2 主要经营的蔬菜种子种类 |
3.3 蔬菜种子企业规模与种子交易量 |
3.4 经营模式与品种来源 |
3.5 主要销售推广手段 |
3.6 品牌建设与产学研结合程度 |
3.7 企业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状况 |
4 南宁市蔬菜种子产业发展SWOT分析 |
4.1 南宁市蔬菜种子产业内部环境的优势(S)与劣势(W)分析 |
4.2 南宁市蔬菜种子产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与威胁(T)分析 |
4.3 SWOT矩阵 |
4.4 南宁市蔬菜种子产业SWOT分析 |
5 促进南宁市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
5.1 强化种业作为基础性和公益性产业的地位 |
5.2 加强蔬菜种业创新人才培养 |
5.3 鼓励蔬菜种子企业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 |
5.4 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本土种质资源优势,大力研发特色优势品种 |
5.5 通过政策扶持,鼓励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蔬菜种子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
5.6 积极与外国种业集团竞争 |
5.7 充分发挥种子行业协会作用 |
5.8 加强蔬菜新品种的审定(登记),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和品种育成者利益 |
5.9 加强育种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鼓励蔬菜种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四、我国蔬菜种子的质量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D]. 于冬菊. 山东大学, 2020(09)
- [2]陕西省果蔬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管理绩效研究[D]. 刘宇佳. 青海大学, 2020(02)
- [3]苍南农作物良种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 苏加前. 西南大学, 2020(01)
- [4]贮藏流通过程中蔬菜种子质量管理关键点分析与优化[D]. 朱怡航.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5]天津市农作物种子(种苗)企业质量管控体系调研报告[J]. 常雪艳,杜爽,周莹,董传锋. 天津农林科技, 2019(04)
- [6]我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研究[D]. 王岳含.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7)
- [7]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现状[J]. 陈曦. 河北农业, 2016(02)
- [8]寿光市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研发中心项目建设质量控制研究[D]. 王华杰.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7)
- [9]种子检验机构如何获得ISTA认可[J]. 孟淑春,马连平,邢宝田,谢莉娇. 种子, 2015(02)
- [10]广西南宁市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张珏坪. 广西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