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篮球运动中连续起跳对篮板球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大鹏,杨清琼[1](2021)在《抢篮板球技术的训练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篮球比赛中,得到球权的主要途径就是篮板球,对攻守矛盾转化起着关键的作用,甚至能够决定一场比赛的输赢。为此,篮板球技术的训练需要引起每个队伍的重视。该文总结出冲抢篮板球对于比赛的作用,以此督促队员加强个人篮板球技术以及提高和团队战术配合的能力。为了给予广大篮球教练员在对篮球运动员个人冲抢篮板球技术训练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涂斌[2](2021)在《弹力带训练对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核心力量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为了促进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核心力量的有效提高,本文将弹力带训练引入到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中,旨在通过实验来探讨弹力带训练对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核心力量的影响,从而提高训练效果,丰富训练内容,同时也为篮球教练员和老师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以仁怀市九仓中学男子篮球队的2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以核心力量(核心部位耐力、核心部位爆发力、核心部位稳定性)和篮球专项技能(运球速度、传球力量、抢篮板球)作为测试指标。实验随机分为两个组,即弹力带训练(实验组)和传统力量训练(对照组),通过8周实验干预后,分别对两组学生的各项指标进行测试,并对比两组学生前后测试成绩的变化程度,由此分析和探讨弹力带训练对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核心力量和专项技能的影响,从而验证训练效果,得出实验结论。结果:1.通过8周的实验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核心部位耐力(躯干屈肌耐力测试、躯干伸肌耐力测试、躯干左右侧屈肌耐力测试)、核心部位爆发力(20s仰卧起坐)和核心部位稳定性(闭眼左右单足站立)的指标数据在组内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在组间实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通过8周的实验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15m×2运球折返、传球距离测试、30s连续起跳击篮板球的指标数据在组内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在组间实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弹力带训练可以有效提高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的核心力量。2.弹力带训练可以有效提高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的核心部位耐力、核心部位爆发力、核心部位稳定性,以及运球速度、传球距离、抢篮板球能力。
牟婉晴[3](2021)在《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篮球专选学生下肢快速力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篮球人才培养体系的改变,我国高校将为我国篮球后备人才贡献越来越多的力量,选择适合高等院校篮球的训练方法是本研究所致力的方向。通过调查发现伸缩复合训练对篮球下肢快速力量效果的研究较少。为丰富研究,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与专家访谈确定实验指标和训练方案,对选取20名篮球专选班学生的下肢快速力量进行研究,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基本排除了实验对象本身的个体差异等各因素后,分别对两组进行不同的训练,分析其结果,得出结论,希望该结论可为教练员日后训练提供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经过两轮专家问卷后,将全场运球上篮、立定跳远、一步纵跳摸高、4×10折返跑和20米连续单腿跳指标作为能反映篮球专选学生下肢快速力量的测试指标。(2)经过8周的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实验组学生的全场运球上篮、立定跳远、一步纵跳摸高、4×10折返跑和20米连续单腿跳,前三项均显示出实验组内检验结果更为显着,而后两项显示两组检验结果均存在差异性,总体结果显示实验组成绩要优于对照组,证明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篮球运动员对下肢快速力量提升效果更加明显。(3)经过8周实验后,进行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得实验组比进行传统抗阻力训练的对照组的成绩提升幅度显着,说明在较短训练时间里,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可以更有效的提高篮球运动员的下肢快速力量。
董伊琳[4](2020)在《高水平男子篮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与进攻技术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根据我国高水平男子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进攻技术及进攻技术赛中应用的统计数据,分析篮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与进攻技术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为科学监控篮球运动员训练比赛提供依据。运用文献资料法、测量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篮球高水平运动员在2016年CBA赛前身体素质和技能测试与应用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篮球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与进攻技术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研究结论:1)高水平男子篮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进攻技术、进攻技术应用各项指标表现不均衡,40秒负重卧推测试与60秒负重深蹲测试得分差异显着。高水平男子篮球外线运动员在专项身体素质优于内线运动员,高水平男子篮球内线运动员的进攻技术优于外线运动员。2)高水平男子篮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中的专项力量素质、专项速度与灵敏速度与进攻技术测试有显着性相关。高水平男子篮球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专项速度与灵敏素质和专项耐力素质与进攻技术应用有显着性相关。3)高水平男子篮球外线运动员相比内线运动员,进攻技术受专项身体素质影响程度更高。
毕世杰[5](2020)在《CrossFit训练对初中男子篮球运动员弹跳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弹跳素质在现代篮球运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名篮球运动员的对抗能力与竞技水平。CrossFit是近些年来新兴的混合训练,对运动员的快速力量、爆发力提升效果明显,已经在很多项目的训练中投入使用,但目前CrossFit训练在中学篮球运动员中的实证研究较少。因此,如何利用CrossFit训练来提高篮球运动员的弹跳素质,是本次研究的重点。本文结合篮球运动中的专项弹跳素质训练特点,探索CrossFit训练对初中男子篮球运动员弹跳素质的实证效果,以期为初中男子篮球运动员提升弹跳素质提供更多选择的训练参考。本研究主要运用实验法与数理统计法,以济南市莱芜区博雅篮球训练营实战班13-15周岁初中男子篮球运动员为实验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实验组(CrossFit训练)与对照组(常规的传统训练),实验时间为期8周,以原地双脚起跳摸高成绩(cm)、助跑双脚起跳摸高成绩(cm)、助跑单脚起跳摸高成绩(cm)、立定跳远成绩(cm)与半蹲最大负荷重量(Kg)这五项为弹跳素质的测试项目,分别将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与实验后进行测试,其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组在实验前与实验后的原地双脚起跳摸高成绩中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原地双脚起跳摸高成绩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原地双脚起跳成绩的提高幅度(变化率1%)要高于对照组(变化率0.4%)。(2)实验组在实验前与实验后的助跑双脚起跳摸高成绩、助跑单脚起跳摸高成绩、立定跳远成绩与半蹲最大负荷重量中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3)对照组在实验前与实验后的助跑双脚起跳摸高成绩、助跑单脚起跳摸高成绩、立定跳远成绩与半蹲最大负荷重量中同样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4)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助跑双脚起跳摸高成绩、立定跳远成绩中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在助跑双脚起跳成绩与立定跳远成绩的提高幅度上,实验组与对照组相似。(5)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助跑单脚起跳摸高成绩、半蹲最大负荷重量中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在助跑单脚起跳摸高成绩与半蹲最大负荷重量的提高幅度上,实验组要高于对照组。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经过八周训练,CrossFit训练能明显提高运动员的原地双脚起跳能力,但常规的传统训练并不能明显地提高运动员的原地双脚起跳能力,说明CrossFit训练在提高运动员的原地双脚起跳能力上更适用。从两种训练方式的训练内容中深入分析,形成这种结论的原因可能是实验组的有氧运动多于对照组,导致实验组的平均体重减轻,从而提高了运动员的原地双脚起跳能力。(2)经过八周训练,CrossFit训练与常规的传统训练都能非常明显地提高运动员助跑双脚起跳能力、立定跳远能力,且两种训练效果相似,说明在提高运动员的助跑双脚起跳与立定跳远能力上,CrossFit训练与常规的传统训练都适用。形成这种结论的原因可能是两种训练方法中的部分训练内容相似,所以导致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助跑双脚起跳摸高与立定跳远成绩的提高幅度上相似。(3)经过八周训练,CrossFit训练与常规的传统训练都能够非常明显地提高运动员助跑单脚起跳能力、半蹲最大负荷重量。从提高的幅度来看,CrossFit训练(变化率2.5%)要高于常规的传统训练(变化率1.1%),说明CrossFit训练在提高运动员的助跑单脚起跳能力与半蹲最大负荷重量上更适用。形成这种结论的原因可能是CrossFit更注重核心力量的训练,其训练内容中体操部分的大多数动作都是针对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而进行训练的,所以导致实验组在助跑单脚起跳摸高与半蹲最大负荷重量的成绩提升上更占优势。(4)CrossFit训练在训练内容、训练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和新颖性特征,对初中男子篮球运动员的弹跳素质提升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以和传统的弹跳素质训练方法有机结合。
杨尚文[6](2020)在《循环训练法在大学生公共体育篮球课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文立足于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要求,针对大学生公共体育篮球课中普遍存在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实用性较差等问题。将循环训练法融入到大学生公共体育篮球课中,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实战化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方案。研究内容:1、通过循环训练法来充分利用排队时间,设置练习点,通过提高教学效率来提高教学效果;2、练习点的设置为有利于技能发展的素质练习,将技能与素质相结合,使技能掌握更加牢靠;3、通过十六周的课程,得到两个班的投篮和上篮成绩以及教学比赛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4、通过调查问卷评判两个班对各自课堂教学的接受程度。研究方法:1、随机抽取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大二年级篮球公选课两个班级学生共61人。其中实验班30人,对照班31人,全部为男生。对实验班教学融入循环训练法,对照班进行常规体育教学,授课内容相同,授课时间为十六周。最后比较两个班级的投篮成绩、上篮成绩和教学比赛的数据。2、通过调查问卷,对两个班学生进行对于体育课的兴趣、运动量、自身变化、课堂设计四个方面的调查,从而评判学生对于课程改革的接受程度。研究结果:1、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投篮成绩:(1)实验班实验前后投篮成绩,P<0.05有显着性差异,成绩提高。(2)对照班实验前后投篮成绩,P<0.05有显着性差异,成绩提高。(3)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后投篮成绩对比,P>0.05,无显着性差异。三步上篮成绩:实验班与对照班三步上篮成绩,P<0.05有显着性差异,实验班成绩优于对照班。2、教学比赛中实验班以69:52取得胜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投篮命中率,罚篮命中率,均优于对照班3、对于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P<0.05实验班与对照班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班的接受程度要好于对照班。结论:1、循环训练法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无论是考试成绩还是实战应用,循环训练法的应用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2、利用排队浪费时间设置练习点,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使技能练习与素质练习相结合,技能掌握更加牢固。3、循环训练法的应用学生的运动强度有所提升,但在学生的接受范围内。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多样的教学竞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同学接受这种教学形式。
张凡[7](2020)在《2018-2019赛季CBA总决赛冠亚军技术运用的对比分析》文中指出CBA(CHINESE BASKETBALL ASSOCIATION,缩写为 CBA)自 1995 年正式运营以来,经过20多年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国内顶尖赛事之一,有力的促进了我国篮球事业的开展。在联赛期间共有9支队伍杀入总决赛,其中广东队和新疆队均多次进入总决赛。2018-2019赛季是CBA改革的首个赛季,广东队和新疆队再一次进入决赛,本年度决赛反映了我国职业篮球发展水平,两支球队在4场比赛中斗智斗勇,合理运用篮球运动的各种技术,反映出目前我国职业联赛的发展水平,充分展现现代篮球运动的魅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通过对2018-2019赛季CBA总决赛广东队和新疆队球员的技术运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两支球队技术运用的特点与不足,并通过因子分析,筛选影响两支球队发挥的主要因子,旨在找出其制胜技术因素,提高球员技术运用的能力,为其他球队提供相应的技术参考,尽快找到适合本队的攻防路线,同时推动我国职业篮球运动的发展,提高我国篮球运动水平。研究结果:(1)广东队队员的年龄与新疆队队员相近(p>0.05),身高稍稍优于新疆队(p>0.05),体重占微弱优势(p>0.05),总体而言两队相差不大。(2)进攻方面,广东队投篮命中率比新疆队高,传接球技术使用过程中助攻次数多,争夺前场篮板球以冲抢为主,突破分球次数较多。新疆队投篮次数比广东队多但是命中个数少,整体命中率较低,争夺前场篮板球个数较多,运球突破后上篮不中和分球次数也较多。(3)防守方面,广东队防守对手前场运球的频率高,防守传球以干扰为主,单人防突破次数多,对投篮的防守以干扰为主,以冲抢的方式获得后场篮板球较多,盖帽次数多。新疆队对前场运球防守频率低,对传球的防守效果不佳,协防突破次数虽多但是犯规较多,争夺后场篮板球次数多,对投篮的防守强度大。(4)广东队首发球员在攻防两端发挥出色,替补球员得分少但效率高,新疆队首发球员在攻防两端的发挥不如广东队,替补的得分多但效率低,对篮板的控制能力强。广东队的本土球员和外援的发挥整体比新疆队出色。(5)通过因子分析,广东队提取的三个因子中,“防守因子”占旋转方差贡献率最大为78.68%,新疆队提取的四个因子中“进攻因子”占旋转方差贡献率最大为89.65%。综合评分中广东队核心球员评分比新疆队高,分别为0.88和0.86。研究结论:(1)两队球员的年龄相差不大,均处于黄金时期。体重和身高方面广东队占据着微弱的优势但不显着。(2)进攻端球员的协同能力及效率、进攻技术运用的合理性对比赛胜负具有重要影响。(3)防守端球员防守强度的持续性、团队配合的融洽性和防守技术运用细节化是球队获胜的关键。(4)漫长的赛季对球队各层次球员的竞技状态均是考验,球队各层次球员的技术运用能力和球队各位置的配置均衡性是球队获胜的保障。(5)“防守因子”和“效率因子”对广东队比赛影响最大;“进攻因子”和“命中因子”对新疆队比赛成绩影响最大。
任乘慰[8](2020)在《高水平男子篮球强弱队攻防特征对比研究 ——以2019年男篮世界杯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篮球世界杯是国际篮联组织的最高水平赛事,其参赛队的技战术特征往往代表着后续的发展方向。攻防是篮球比赛技战术的核心,对高水平比赛进行分析,尤其是强弱队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教练员和运动员精准把握篮球比赛的致胜规律,为有针对性地训练和科学参赛提供决策支持。本研究采用录像观察法对2019年男篮世界杯强弱队小组赛(n=24)中强队与弱队的主要攻防技术指标进行了数据采集并运用数理统计法从进攻和防守两个维度对强弱队的攻防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强弱队进攻特征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得分方面,强队在二分球命中数、二分球命中率、三分球命中数和罚球命中数上优于弱队(p<0.05),其中强队后卫及前锋二分球命中率明显高于弱队同位置球员(p<0.05),强队前锋三分球命中数明显高于弱队前锋(p<0.05);强弱队投篮手段主要以接球跳投、运球跳投和突破上篮为主,但弱队运球跳投运用占比较大。(2)助攻方面,强队明显优于弱队(p<0.05),差距主要存在于后卫位置上(p<0.05)。(3)争抢进攻篮板方面,强队比弱队争抢更积极,其中强队在点拨抢进攻篮板、顶抢进攻篮板和冲抢进攻篮板数量上多于弱队,但弱队的无竞争进攻篮板数量多于强队。(4)失误方面,强队控制失误能力更加出色(p<0.05),其中强队前锋失误明显少于弱队前锋(p<0.05);强队在比赛中出现传接球失误多于弱队;弱队的持运球失误数多于强队(p<0.05)。2.强弱队防守特征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盖帽方面,强队内线防守威慑力更大,尤其是对于对手突破上篮的防守。(2)抢断方面,强队抢断数明显高于弱队抢断数(p<0.05),主要表现为防对手运球时的抢断和防对手传球时的抢断。(3)犯规方面,弱队总体犯规次数少于强队,只有前锋犯规次数多于强队前锋;强队在打手犯规的犯规次数上多于弱队(p<0.05);强队在比赛中最常发生打手犯规、推人犯规和阻挡犯规,弱队在比赛中最常发生打手犯规、推人犯规和拉人犯规。(4)争抢防守篮板方面,强队在总数上多于弱队(p<0.05),具体差距出现在中锋对于防守篮板的争抢(p<0.05);此外,强队在争抢点拨抢防守篮板和顶抢防守篮板上明显强于弱队(p<0.05)。针对以上结论,主要提出以下建议:强队得分把握性高,弱队应提高中远距离投篮能力,尤其是前锋与后卫球员;弱队主力球员肩负攻防两端重任,应注重每位球员个人能力提升,增加轮换阵容上场人数及上场时间,从而减轻主力球员的负担;提高球员团队意识,特别是增强后卫球员的组织进攻能力;弱队需加强对防守篮板的保护,提高攻守转换效率;强队应提高配合默契减少多余传球,特别需加强中锋球员的传球意识;强弱队为适应高强度防守和快节奏攻防转换,因此要加强球员的体能训练。
马睿[9](2020)在《篮球运动结合身体功能训练对9-11岁小学生身体素质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有研究表明9-11岁小学生正处在身体素质和认知功能发展的敏感时期。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并且提高认知能力,篮球运动是中小学生常见的体育锻炼方式,锻炼目的性强,易于开展。身体功能训练是一种更符合人体运动科学的锻炼方式,更加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篮球训练和身体功能训练都可以改善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认知功能,但是两种训练模式相结合的训练方式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小学生进行篮球训练和篮球结合身体功能训练,观察其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和认知功能的影响,为小学生身体素质和认知功能的发展提供更好的训练模式。研究方法:以北京市西城区中古友谊小学60名三到四年级9-11岁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篮球训练组、篮球结合身体功能训练组,每组20人(男女生各10人),对照组除参加正常的体育课外无其他体育活动,篮球训练组进行篮球训练,篮球结合身体功能训练组进行篮球训练外加身体功能训练。为期12周,每周训练两次,每次90分钟。在实验前后测试学生的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全场四分之三冲刺跑、肺活量、坐位体前屈、单脚闭目支撑、注意力和简单反应时8项指标。运用SPSS25.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研究结果:1.身体素质指标:实验前,对照组、篮球训练组和篮球结合身体功能训练组身体素质各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实验后,对照组受试者各项数据均无显着变化,篮球组受试者立定跳远,仰卧起坐,肺活量,全场四分之三冲刺跑测试指标出现显着变化;篮球结合身体功能训练组受试者立定跳远,仰卧起坐,肺活量,全场四分之三冲刺跑,坐位体前屈,单脚闭目支撑测试指标均出现显着变化;篮球结合身体功能训练组受试者肺活量、坐位体前屈和单脚闭目支撑测试指标的变化量显着大于篮球训练组出现显着差异。2.认知功能指标:实验前,对照组、篮球训练组和篮球结合身体功能训练组认知功能数据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均无显着性差异;实验后,对照组受试者各项数据均无显着变化;篮球训练组和篮球结合身体功能训练组受试者注意力和简单反应时显着变化;篮球结合身体功能训练组受试者简单反应时提高量显着高于篮球训练组。研究结论:1.篮球训练和篮球结合身体功能训练均可显着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篮球训练可使力量、速度、耐力素质显着提高,篮球结合身体功能训练可使力量、速度、耐力、平衡、柔韧各项身体素质均显着提高,且篮球结合身体功能训练组对小学生平衡、柔韧和耐力的干预效果显着高于篮球组;2.篮球训练和篮球结合身体功能训练可以改善小学生认知功能,使注意力和简单反应时显着提高,且篮球结合身体功能训练对反应时的提高效果显着高于篮球训练。3.篮球结合身体功能训练对立定跳远、肺活量和坐位体前屈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男生肺活量的提高程度大于女生,女生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的提高程度大于男生;篮球训练对注意力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注意力成绩的提高程度显着高于女生。
于建江[10](2020)在《末端释放训练对山东体育学院篮球专选生弹跳素质的影响》文中认为近几年篮球运动向着小、快、灵的方向,攻防转换节奏加快,想要适应现在的比赛节奏,需要优秀的身体素质作为前提,尤其是出色的弹跳力,是影响比赛成绩和比赛观赏程度的关键因素,但是近几年弹跳力的训练方法相对陈旧,运动员的训练兴趣不是很高。所以本次研究就是采用一种新的训练方法—末端释放训练运用到篮球运动员的弹跳素质训练中,研究这种方法对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弹跳素质的效果。本次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以山东体育学院20名篮球运动员为实验对象,将他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人10人,进行了8周的训练,在每周的周三、周五进行训练,在8周实验过程中,实验组的训练方法是末端释放的训练方法并结合Cormax末端释放训练架进行,对照组的训练方法是传统抗阻力量训练。听取了专家的建议和结合专项运动的特点,选取了能代表篮球专项弹跳素质的五项测试指标。测得两组实验前后的成绩,利用Excel和SPSS26.0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得出的结果是:1、对照组在进行了8周训练后,对实验前后测进行成对样本T检验得出,立定跳远(P=0.037<0.05),说明实验前后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余四项指标P>0.05,说明实验前后不存在显着性差异。2、实验组在进行了8周训练之后,对实验前后测进行成对样本T检验得出,测得原地双脚起跳、助跑单脚起跳、助跑双脚起跳、立定跳远四项指标P≤0.01,说明实验前后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连续十次纵跳摸高时间(P=0.071>0.05),实验结果对比无显着性差异。3、经过研究发现,传统抗阻力量训练和末端释放训练都可以提高篮球的弹跳素质,但后者比前者效果更好,无论是对原地起跳,还是助跑起跳,都有较大的增长,对连续起跳能力的提高幅度不大,需要进一步改善训练。对照组传统力量训练除了对立定跳远成绩有显着的提升,其它提高的幅度不大,但也有一定的提高,说明末端释放训练对大学生男子篮球的弹跳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二、篮球运动中连续起跳对篮板球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篮球运动中连续起跳对篮板球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抢篮板球技术的训练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对抢篮板球的技术的分析 |
2.1 起跳要领 |
2.2 位置抢占 |
3 配合是篮板球能力中的关键 |
3.1 内挡外抢、外挡内抢 |
3.2 内打外抢 |
3.3 右挡左抢,左挡右抢相互配合 |
4 抢篮板球的基本功训练 |
4.1 无球训练 |
4.1.1 在训练中强化拼抢篮板球意志的培养 |
4.1.2 脚步动作训练 |
4.2 队员有球的训练 |
4.2.1 抢篮板球与接应一传 |
4.2.2 空中连续点拨球的训练 |
4.2.3 冲抢篮板球的对抗性训练 |
4.3 对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及身体素质的训练 |
5 抢篮板球的犯规动作 |
5.1 起跳的动作 |
5.2 身体接触 |
6 结论 |
(2)弹力带训练对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核心力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核心力量对篮球运动员的作用 |
1.1.2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肌肉力量的特点 |
1.1.3 弹力带训练的优势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弹力带训练 |
2.1.2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 |
2.1.3 核心力量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内外弹力带训练的研究现状 |
2.2.2 国内外核心力量的研究现状 |
2.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3 弹力带训练的理论基础 |
2.3.1 运动生理学 |
2.3.2 运动生物力学 |
2.3.3 运动训练学 |
2.3.4 运动损伤预防原理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实验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两组核心力量测试指标的对比分析 |
4.1.1 实验前两组核心部位耐力测试指标的对比分析 |
4.1.2 实验前两组核心部位爆发力测试指标的对比分析 |
4.1.3 实验前两组核心部位稳定性测试指标的对比分析 |
4.2 实验前后两组核心力量测试指标的对比分析 |
4.2.1 实验前后两组核心部位耐力测试指标的对比分析 |
4.2.2 实验前后两组核心部位爆发力测试指标的对比分析 |
4.2.3 实验前后两组核心部位稳定性测试指标的对比分析 |
4.3 实验后两组核心力量测试指标的对比分析 |
4.3.1 实验后两组核心部位耐力测试指标的对比分析 |
4.3.2 实验后两组核心部位爆发力测试指标的对比分析 |
4.3.3 实验后两组核心部位稳定性测试指标的对比分析 |
4.4 实验前两组篮球专项技能测试指标的对比分析 |
4.4.1 实验前两组运球速度测试指标的对比分析 |
4.4.2 实验前两组传球力量测试指标的对比分析 |
4.4.3 实验前两组抢篮板球测试指标的对比分析 |
4.5 实验前后两组篮球专项技能测试指标的对比分析 |
4.5.1 实验前后两组运球速度测试指标的对比分析 |
4.5.2 实验前后两组传球力量测试指标的对比分析 |
4.5.3 实验前后两组抢篮板球指测试标的对比分析 |
4.6 实验后两组篮球专项技能测试指标的对比分析 |
4.6.1 实验后两组运球速度测试指标的对比分析 |
4.6.2 实验后两组传球力量测试指标的对比分析 |
4.6.3 实验后两组抢篮板球指测试标的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篮球专选学生下肢快速力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相关研究 |
2.1.1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概念与发展研究 |
2.1.2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原理机制研究 |
2.1.3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实践研究 |
2.2 有关下肢快速力量研究 |
2.2.1 快速力量的影响因素 |
2.2.2 快速力量的测试指标的研究 |
2.2.3 快速力量训练方法的研究 |
2.2.4 快速力量的概念及分类 |
2.2.5 不同项目的下肢快速力量训练研究 |
2.3 快速力量对篮球项目的影响研究 |
2.3.1 下肢快速力量对篮球训练的研究 |
2.3.2 篮球项目下肢快速力量评价指标的相关研究 |
2.3.3 篮球下肢快速力量的训练手段的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2.4.1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文献述评 |
2.4.2 下肢快速力量的文献述评 |
2.4.3 下肢快速力量在篮球训练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德尔菲法 |
3.2.3.1 专家选择与基本情况 |
3.2.3.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2.3.3 问卷发放与回收 |
3.2.3.4 问卷的效度检验 |
3.2.3.5 问卷的信度检验 |
3.2.4 实验法 |
3.2.4.1 实验目的 |
3.2.4.2 实验对象的选取及分组 |
3.2.4.3 实验指标及测试方法 |
3.2.4.4 预实验 |
3.2.4.5 实验设计 |
3.2.4.6 实验内容及训练计划 |
3.2.4.7 训练方案设计依据 |
3.2.4.8 实验控制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及分析 |
4.1 专家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
4.1.1 专家调查问卷初选统计结果分析 |
4.1.2 专家调查问卷复选统计结果分析 |
4.2 实验前两组学生下肢快速力量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3 实验前、后两组学生下肢快速力量指标组内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 |
4.3.1 实验前、后对照组下肢快速力量指标组内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 |
4.3.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下肢快速力量指标组内测试组内结果的比较分析 |
4.4 实验前、后两组学生下肢快速力量指标组间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4.4.1 实验前、后两组立定跳远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4.2 实验前、后两组一步纵跳摸高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4.3 实验前、后两组全场运球加速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4.4 实验前、后连续20 米单腿跳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4.5 实验前、后两组4×10 米折返跑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5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下肢快速力量指标对比分析 |
4.6 实验前后两组指标差异原因讨论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篮球专选学生下肢快速力量影响的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2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篮球专选学生下肢快速力量影响的研究测试指标专家调查问卷(第一轮) |
附件3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篮球专选学生下肢快速力量影响的研究测试指标专家调查问卷(第二轮) |
附件4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篮球专选学生下肢快速力量影响的研究训练手段调查问卷(第一轮) |
附件5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篮球专选学生下肢快速力量影响的研究训练手段调查问卷(第二轮) |
附件6 |
附件7 问卷效度评价表 |
附件8 |
(4)高水平男子篮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与进攻技术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高水平男子篮球运动员 |
2.1.2 篮球运动员的场上位置 |
2.1.3 篮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 |
2.1.4 篮球运动员进攻技术 |
2.2 篮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与进攻技术的相关性研究 |
2.2.1 篮球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与进攻技术的相关性研究 |
2.2.2 篮球运动员专项速度素质与进攻技术的相关性研究 |
2.2.3 篮球运动员专项灵敏素质与进攻技术的相关性研究 |
2.2.4 篮球运动员专项耐力素质与进攻技术的相关性研究 |
2.3 文献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测量法 |
3.2.3 录像观察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高水平男子篮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分析 |
4.1.1 高水平男子篮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总体分析 |
4.1.2 高水平男子篮球内外线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分析 |
4.2 高水平男子篮球运动员进攻技术分析 |
4.2.1 高水平男子篮球运动员进攻技术总体分析 |
4.2.2 高水平男子篮球内外线运动员进攻技术分析 |
4.3 高水平男子篮球运动员进攻技术应用分析 |
4.3.1 高水平男子篮球运动员进攻技术应用总体分析 |
4.3.2 高水平男子篮球内外线运动员进攻技术应用分析 |
4.4 高水平男子篮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与进攻技术相关性分析 |
4.4.1 高水平男子篮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与进攻技术总体相关性分析 |
4.4.2 高水平男子篮球内外线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与进攻技术相关性分析 |
4.5 高水平男子篮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与进攻技术应用相关性分析 |
4.5.1 高水平男子篮球运动员总体专项身体素质与进攻技术应用总体相关性分析 |
4.5.2 高水平男子篮球内外线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与进攻技术应用相关性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5)CrossFit训练对初中男子篮球运动员弹跳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弹跳素质对于篮球运动员的重要性 |
1.1.2 Cross Fit训练的有效性 |
1.1.3 国内中学运动员训练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篮球运动专项弹跳素质 |
2.2 关于弹跳素质训练方法的研究 |
2.3 关于篮球运动员弹跳素质训练生理机制的研究 |
2.4 关于Cross Fit训练的研究 |
2.4.1 Cross Fit训练的概念 |
2.4.2 Cross Fit训练的特点 |
2.5 Cross Fit训练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Cross Fit训练国内研究现状 |
2.5.2 Cross Fit训练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信息对比分析 |
4.2 实验组与对照组原地双脚起跳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
4.2.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原地双脚起跳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
4.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原地双脚起跳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
4.2.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原地双脚起跳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
4.3 实验组与对照组助跑双脚起跳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
4.3.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助跑双脚起跳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
4.3.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助跑双脚起跳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
4.3.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助跑双脚起跳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
4.4 实验组与对照组助跑单脚起跳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
4.4.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助跑单脚起跳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
4.4.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助跑单脚起跳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
4.4.2.1 实验组实验前、后助跑单脚起跳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
4.4.2.2 对照组实验前、后助跑单脚起跳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
4.4.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助跑单脚起跳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
4.5 实验组与对照组立定跳远成绩对比分析 |
4.5.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立定跳远成绩对比分析 |
4.5.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立定跳远成绩对比分析 |
4.5.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立定跳远成绩对比分析 |
4.6 实验组与对照组半蹲最大负荷成绩对比分析 |
4.6.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半蹲最大负荷成绩对比分析 |
4.6.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半蹲最大负荷成绩对比分析 |
4.6.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半蹲最大负荷成绩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致谢 |
(6)循环训练法在大学生公共体育篮球课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选题依据及目的 |
1.2.1 选题依据 |
1.2.2 研究目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循环训练法 |
2.1.1 循环训练法的概念 |
2.1.2 循环训练法的理论基础 |
2.1.3 循环训练法的应用 |
2.2 大学公体篮球改革现状 |
2.2.1 课程设置 |
2.2.2 教学方法 |
2.2.3 评价体系 |
2.3 篮球技术发展的素质要求 |
2.3.1 速度耐力对篮球技术发展的影响 |
2.3.2 协调与柔韧对篮球技术发展的影响 |
2.3.3 力量对篮球技术发展的影响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实验法 |
第4章 实验研究结果 |
4.1 投篮成绩 |
4.1.1 实验班投篮成绩前后分析 |
4.1.2 对照班投篮成绩前后分析 |
4.1.3 实验班与对照班投篮成绩分析 |
4.2 三步上篮成绩 |
4.3 比赛数据分析 |
4.3.1 比分 |
4.3.2 篮板 |
4.3.3 助攻,盖帽,抢断,失误 |
4.3.4 罚篮 |
4.3.5 投篮 |
4.4 教学改革的接受程度 |
4.4.1 兴趣方面 |
4.4.2 运动量方面 |
4.4.3 自我变化方面 |
4.4.4 课堂设计方面 |
4.4.5 问卷总体 |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
5.1 实验结果分析 |
5.1.1 投篮成绩 |
5.1.2 三步上篮成绩 |
5.1.3 教学比赛 |
5.1.4 教学改革接受程度 |
5.2 讨论 |
5.2.1 循环训练法的应用 |
5.2.2 提升考试成绩 |
5.2.3 提升实战能力 |
5.2.4 课程接受程度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7)2018-2019赛季CBA总决赛冠亚军技术运用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CBA |
2.1.2 职业篮球 |
2.1.3 篮球技术及运用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关于我国篮球职业联赛发展现状的研究 |
2.2.2 关于我国篮球技术发展的研究 |
2.2.3 关于篮球技术指标的研究 |
2.2.4 关于国内球员技术运用的研究 |
2.2.5 关于外籍球员技术运用的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3.1 关于技术指标的研究 |
2.3.2 关于技术运用的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录像观察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对比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两队队员的基本情况 |
4.2 两队的进攻技术运用对比分析 |
4.2.1 投篮技术运用的对比分析 |
4.2.2 传接球技术运用的对比分析 |
4.2.3 抢前场篮板球技术运用的对比分析 |
4.2.4 突破技术运用的对比分析 |
4.3 两队的防守技术运用对比分析 |
4.3.1 防投篮技术运用的对比分析 |
4.3.2 抢、打、断球技术运用的对比分析 |
4.3.3 防运球技术运用的对比分析 |
4.3.4 防传球技术运用的对比分析 |
4.3.5 封盖技术运用的对比分析 |
4.3.6 抢后场篮板球技术运用的对比分析 |
4.3.7 防突破技术运用的对比分析 |
4.4 因子分析法对两支球队制胜技术因素的研究 |
4.4.1 两队首发、替补球员的技术对比分析 |
4.4.2 两队本土球员和外援的技术对比分析 |
4.4.3 因子分析法对两支球队制胜技术因素分析 |
4.4.4 两支球队核心球员的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进攻技术统计表 |
附录2: 防守技术统计表 |
致谢 |
(8)高水平男子篮球强弱队攻防特征对比研究 ——以2019年男篮世界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强弱队 |
2.1.2 攻防特征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关于篮球进攻的研究 |
2.2.2 关于篮球防守的研究 |
2.2.3 关于篮球攻防的对比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样本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录像观察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对比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2019年男篮世界杯强弱队进攻特征的对比研究 |
4.1.1 强队与弱队进攻特征的对比研究 |
4.1.2 强队与弱队不同位置球员进攻特征的对比研究 |
4.2 2019年男篮世界杯强弱队防守特征的对比研究 |
4.2.1 强队与弱队防守特征的对比研究 |
4.2.2 强队与弱队不同位置球员防守特征的对比研究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篮球运动结合身体功能训练对9-11岁小学生身体素质和认知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文献综述 |
1.4.1 篮球运动简述 |
1.4.2 身体素质相关研究 |
1.4.3 认知功能相关研究 |
1.4.4 身体功能训练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实验法 |
2.2.3 数据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干预训练对受试者身体素质的影响 |
3.1.1 立定跳远 |
3.1.2 仰卧起坐 |
3.1.3 全场四分之三冲刺跑 |
3.1.4 肺活量 |
3.1.5 坐位体前屈 |
3.1.6 单脚闭目支撑 |
3.2 实验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结果 |
3.2.1 注意力 |
3.2.2 简单反应时 |
4 分析与讨论 |
4.1 干预训练对小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影响 |
4.1.1 干预训练对立定跳远的影响 |
4.1.2 干预训练对仰卧起坐的影响 |
4.1.3 干预训练全场四分之三冲刺跑的影响 |
4.1.4 干预训练对肺活量的影响 |
4.1.5 干预训练对坐位体前屈的影响 |
4.1.6 干预训练对单脚闭目支撑的影响 |
4.2 干预训练对小学生认知功能的影响 |
4.2.1 干预训练对注意力的影响 |
4.2.2 干预训练对简单反应时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末端释放训练对山东体育学院篮球专选生弹跳素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篮球弹跳素质的概念 |
2.2 篮球专项弹跳能力的意义及影响因素 |
2.3 末端释放训练概念 |
2.4 末端释放训练的研究 |
2.4.1 新型末端释放训练的优点 |
2.4.2 末端释放训练的生理学机制研究 |
2.4.3 末端释放训练的负荷强度因素 |
2.4.4 新型末端释放训练的训练器械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实验法 |
4.实验设计 |
4.1 实验对象 |
4.2 实验时间与实验地点 |
4.3 实验器材及测试器材 |
4.4 实验过程 |
4.5 实验控制 |
4.6 实验训练方案 |
4.6.1 实验组训练内容动作方法及涉及肌群 |
4.6.2 对照组训练内容动作方法及涉及肌群 |
4.7 弹跳素质测试的方法 |
5.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与分析 |
5.1.1 对照组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2 实验组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3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 末端释放训练和传统抗阻力量训练的分析 |
5.2.1 末端释放训练对比传统抗阻力量训练的优点 |
5.2.2 篮球力量训练中末端释放训练与传统抗阻训练结合的探讨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四、篮球运动中连续起跳对篮板球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抢篮板球技术的训练方法研究[J]. 赵大鹏,杨清琼.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1(19)
- [2]弹力带训练对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核心力量的影响研究[D]. 涂斌. 吉林体育学院, 2021(02)
- [3]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篮球专选学生下肢快速力量的影响研究[D]. 牟婉晴. 山东体育学院, 2021(02)
- [4]高水平男子篮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与进攻技术的相关性研究[D]. 董伊琳.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5]CrossFit训练对初中男子篮球运动员弹跳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D]. 毕世杰.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循环训练法在大学生公共体育篮球课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杨尚文.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2018-2019赛季CBA总决赛冠亚军技术运用的对比分析[D]. 张凡.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高水平男子篮球强弱队攻防特征对比研究 ——以2019年男篮世界杯为例[D]. 任乘慰.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9]篮球运动结合身体功能训练对9-11岁小学生身体素质和认知功能的影响[D]. 马睿.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10]末端释放训练对山东体育学院篮球专选生弹跳素质的影响[D]. 于建江.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