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换机制 多种经营 搞好公路养护(论文文献综述)
黄超[1](2018)在《道德变迁视角下的裕固族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研究 ——以裕固族自治县柳方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少数民族异地移民搬迁引起民族文化变迁的同时,也带来了民族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对少数民族移民社区社会转型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乡村社会转型理论,而且有利于移民社区的社会整合和社区发展。本研究从道德变迁的视角出发,以一个裕固族移民社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田野调查方法收集研究资料,通过深描和比较分析,呈现了裕固族移民生产方式转型带来的家庭、邻里、社区等群体和组织在结构、功能及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转型过程,从而整体性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移民社区社会转型过程,揭示了社会转型的机制。移民搬迁促使移民生计方式完成了“定居牧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转型,移民身份实现了“定居牧民-传统农民-现代农民”的转型,发展理念由“生存性发展”理念向“投资性发展”理念的转型。在发展转型的推动下,移民的家庭结构、功能、家庭成员关系中的道德规范发生变迁。移民家庭结构核心化速度加快,客观上形成了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的夫妻道德规范,家庭代际关系呈现出赡养负担减轻、抚养责任加重子代为重的特征,兄弟姐妹之间基于人情伦理的礼仪性互动依然存在,但互动过程中的利益考量成为影响兄弟姐妹关系的重要因素。移民搬迁使得移民邻里关系发生了转型。以人情化为主要特征的邻里道德规范进入移民社区之后,更多地呈现出利益性交换的特征。移民生计方式从牧业向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对灌溉系统的依赖,客观上要求成立新的邻里组织——方田,方田在移民社区建设、灌溉管理、组织生产、社区管理、娱乐整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管理运行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形成了以方田整体利益至上及对斤斤计较者排斥的组织伦理。在发展乡村经济和“项目制”背景下,移民社区基层组织的功能实现了由移民前主要承担税金收缴等“向上”的职能向“向下”的转型,村委会的职责除了日常管理服务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申请各种发展项目。在项目的申请和分配的实践中,社区公共道德从移民初期的机会均等的公平观向工具性公平观的变迁。在移民社区发展过程中,移民们为了实现相关家庭的利益,适时组织成立小群体,开展超越家庭、方田、社区组织、甚至是跨社区的利益争取和权益维护的实践,有选择地运用人情、亲戚、道德、法律等规范实现自我利益,移民社区的道德整合机制呈现出“混合性道德规范”的特征。从道德变迁的视角出发考察裕固族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过程,发现从移民个体联结成群体和组织的社会联结纽带的性质来看,移民社区的社会结构由“人情性差序场”向“混合性差序场”转型;移民互动规范从“人情性道德规范”向“工具性道德规范”变迁;共同体的道德内涵从价值引导的工具转型为利益调整的工具。从裕固族移民的社区社会转型机制来看,发展转型是移民社区社会转型的外源性推动力量,移民主体在发展转型过程中形成的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移民社区转型的内源性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口流动加速了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过程。
刘鑫渝[2](2011)在《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建国后土地制度变迁为着眼点,探讨哈萨克牧区社会在土地变革中的土地实践。由于自然条件、生产资料的差异与技术手段选择的不同,中国游牧地区的土地实践与内地农村存在着较大差异。民主改革以前,牧区牧地公有,即为部落、氏族共有,但实质上草场所有权归部落贵族、头人所有。而牧业民主改革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公营,牲畜私有私营。新疆草原的民族公有制延续了大约6年(1952~1958)。这6年中,牧民对自己的草牧场可以全面地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牧业互助组和初级合作化阶段未触动草原集体所有和牲畜家庭经营的根基,符合哈萨克族游牧社会互帮互助抵御自然灾害和外族侵略的传统,受到了牧民的普遍欢迎,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尽管牧业初级合作社是对互助组的替代,但在初期牧场集体所有,牲畜私有,牧民拥有比较充分的退出权,且退出的自由度与合作社的经营风险呈正相关。牧民不仅可以实施对合作社的监督,使管理者改善制度绩效,还可以参与对合作社的监督,对于社员来说,拥有较完整的退出权意味着有完整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初级社既成功地分割了部分私有产权,又通过给予社员较完善的退出权,有效化解初级社解散的风险。人民公社化实行草原全民所有,牲畜集体所有。变牲畜家庭个体经营为集体统一经营,加上国家控制商业和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牧民没有退社自由,降低了劳动的机会成本以维持牲畜及畜产品生产的低成本,也迫使牧民放弃了可能的边际生产和可能取得的边际收益。牲畜及畜产品国家征购及诸如关闭集市、限制区域交换等一系列规则,剥夺了牧民对其产品——牧业剩余价值的支配权。草原集体所有和集体经营,牲畜集体所有,牧民不再是独立的经济单元。人民公社时期,国家权力全面侵入农村。对单个牧民来讲,草原和牲畜都是一种公共物品,他不拥有相对于其它成员的对土地和牲畜的排他性使用、转让、收益和处置权,牧民土地和牲畜产权都出现“残缺”。人民公社、大跃进、公共食堂、牧业学大寨、牧民定居是与土地制度相伴生的国家自上而下理性设计的社会改造工程。这些体现了控制与改善逻辑的社会工程通过重新设计力图使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与清晰,以便更加有效地对公共和私人领域进行治理。这些项目始于官僚知识分子、革命精英作为“立法者”的远大抱负和无限雄心,他们不仅主张“人为自然立法”,而且主张通过行动来对自然界或整个社会秩序进行彻底和理性的改造;而在这种雄心的背后,则是对持续的线性进步、科学知识发展、生产的扩大、社会秩序的理性设计以及对自然甚至人类本性的控制能力的超强自信。“致命的自负”注定要走向失败。即使失败了的项目也并非没有任何积极的成效。我们是各种现代化项目的受益者,改善的目的本意是良善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善。是把自然和社会改造为容易被国家识别和控制的清晰而又简单的对象,还是站在人民的角度关心和改善人民的福祉。国家将建基于农耕社会的土地制度实施于牧区是国家强力推行下的简单化实践。在这一实践中牧民成了没有性别、传统和价值、特定个性的异常抽象的可以互换的个体。这种简单化设计因为忽视了牧民的生存传统、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而遭遇失败。草原生态恶化与牧民生计两难困境成为新项目实施的挚肘。为了避免仍然存活着的“国家乌托邦”,需要在牧区现代化现实路径选择的实施中,关注地方性知识和传统文化、注重项目谨慎推进、规划要有弹性,利用互助传统建设“新公共性”,建立完善的牧民参与机制。
张忠辉[3](2011)在《云南云岭高速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是海湾地区到中国陆路能源进口的重要战略通道,是对中国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促进民族融合和民族稳定的关键地区。“十二五”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时期。对于云南云岭高速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岭路桥)而言,“十二五”的到来同样是一个把握时机、梳理战略的良好契机;考虑到路桥行业的发展特点和行业特性,云岭路桥在“十二五”规划制定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从专业角度对市场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如此才能时刻保持清晰的发展思路。在市场需求日趋多样化,企业经营日益国际化,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企业之间优劣势的转换越来越快,单一的竞争战略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跟随、甚至超越,形成有别于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和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更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公司战略是着眼于长远、适应公司内外部形势而作的指导性发展规划,其关键在于培养、发展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公路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云岭路桥重新制定发展战略势在必行。本报告主要研究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在了解公司基本情况和领导层对战略的期望以及公司所处的环境的基础上,提出公司的定位、远景、使命、核心文化以及公司未来5年、10年以及20年的目标,并进行详细描述。然后对公司的各个业务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如养护业务、施工业务、代建业务、BT业务及设备租借与经营等,从其目标、市场与客户、运营策略、人力资源策略、技术策略和财务策略方面进行规划,并提出公司战略重点任务,以及制定出实施战略的步骤和对策,以期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使公司获得可持续发展。文章首先简单梳理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和企业发展战略理论,接下来深入分析了云岭路桥的经营现状,包括该路桥公司概况、经营环境和内部业务。基于对云岭路桥公司经营环境的分析,结合路桥施工行业的现状和特点,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下从市场、技术和管理三个层面建立云岭路桥公司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采用优化建模技术对云岭路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认为云岭路桥市场情况较好,技术层面表现一般,管理层面情况较差,整体核心竞争力趋向较好,有待进一步加强。最后提出云岭路桥以培育打造核心竞争力为手段的发展战略实施方案。
季钧[4](2007)在《大理公路管理总段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公益性基础设施。做好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对于巩固公路建设成果,实现公路建、管、养的良性循环,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公路管理体制是公路事业的依托,公路管理体制的优劣,关系到能否有效地提高养路资金的使用效益,关系到公路的路况质量和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水平。因此,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改革公路管理体制,明确管理主体和养护主体的责任,实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将公路养护纳入市场化运行的轨道,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公路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这种事企不分的管理体制暴露出许多不适应公路事业发展的问题,导致公路行业职能交叉、队伍庞大、效率低下、缺乏活力。近年来,国家加大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社会公众对道路出行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交通部对公路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公路管理体制面临重大变革。为了适应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国各省对公路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深化了公路管理体制改革,取了一定成果。本文运用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组织变革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公路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理论,对国内外公路管理体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比较,总结了现行公路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探讨了今后公路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在对大理公路管理总段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公路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和方向,提出了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些建议和构想,旨在为大理公路管理总段今后的改革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并使研究结果能够指导改革实践工作。
张道华[5](2006)在《重庆高发司高速公路附属产业开发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首先对重庆高发司高速公路附属产业开发的内外环境进行了分析,归纳出重庆高发司附属产业开发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内部优势与劣势;再运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SWOT矩阵分析法及其他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拟订出重庆高发司高速公路附属产业开发战略备选方案,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备选方案进行评价与选优,最终得出附属产业最优开发战略,从而总结出最优开发战略的方针、目标和实施此目标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以解决目前重庆高发司附属产业开发中统一与分散、总体与局部、长远与短期经营目标的矛盾和冲突,并结合重庆市高速公路的附属产业结构特点,有理、有利、全面地实施重庆高发司附属产业开发战略。
努尔尼莎[6](2006)在《公路养护机制改革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阐述了探索新的公路养护管理模式的重要性,结合新疆公路养护改革的实践,提出彻底实行养管分离;改革养护用工和分配制度;探索财务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学习适应改革,转换角色搞好服务。
李文刚[7](2006)在《水利工程管理费用预算体系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填补水利工程管理费用预算规范这方面的空白,落实中央有关水利产业政策,形成水利工程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为今后管养修分离、物业化管理打下基础,构建新的水利工程管理费用预算体系势在必行。预算体系致力于使养护修理工作在工程量计算、资金预算及使用分配上有一个量化标准,科学合理地制定养护人工、材料和机械消耗量,准确确定养护资金需求,优化资金使用,促进工程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为水管单位编制工程管理、运行、养护修理费用,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核算、审批费用提供依据。 本文首先针对水利工程管理运行存在的突出的问题,结合正在进行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水管单位“管养分离”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分析现有水管资金配置方式,建立管理资金的合理配置体系。在研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经费的预算和控制思路后,构建新的水利工程管理费用预算体系。 新的水利工程管理费用预算体系由全国和地方水利工程管理费用预算规范两大部分组成。全国规范是按全国行业平均水平制定的标准,主要用于规范中央直属水库、水闸、河道等水利工程管理费用预算编制;地方规范是全国规范的补充。 水利工程管理费用预算规范由《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费用预算编制规定》、《水利工程养护修理预算定额》及《水利工程养护修理工程量计算规定》三大部分组成,从量、价、费全方面规范预算的编制。 编制规范首先在实地调研和函调基础上,搜集大量的基础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多种技术方法编制定额,通过工程实例测算确定适中的取费标准,最后汇编形成规范。
陈滢滢[8](2003)在《转换机制 多种经营 搞好公路养护》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公路养护经费严重不足,交通量逐年增加,人员工资一再上涨。如何养好路,提高职工收入,是摆在公路人面前的严峻问题。依靠养护经费来提高职工的经济收入、提高公路路况质量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只能发展多种经营增加额外创收,才能提高职工的收入,从而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
许新忠[9](1999)在《努力开创阿盟公路养护工作新局面》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阿拉善盟公路交通发展现状,根据阿盟公路管理局近几年对公路建养工作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变革阿拉善公路交通的具体操作办法,阐述了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蔡华[10](1999)在《深化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 提高公路路网整体服务水平》文中研究说明 《公路法》的颁布实施,对我国公路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公路路网整体服务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要提高公路路网整体服务水平,就必须完善现行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养护管理关系,走市场化的道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养护管理机制,更好地适应我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确立基本思路是深化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
二、转换机制 多种经营 搞好公路养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换机制 多种经营 搞好公路养护(论文提纲范文)
(1)道德变迁视角下的裕固族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研究 ——以裕固族自治县柳方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乡村社会转型研究述评 |
二、社会转型与道德变迁的人类学研究 |
三、移民视角下的裕固族研究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基本概念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 |
四、本文的架构 |
第四节 田野点概述及资料收集过程 |
一、田野点概述 |
二、资料收集情况 |
第二章 裕固族移民搬迁与发展转型 |
第一节 国家反贫困视野中的裕固族移民搬迁 |
一、国家层面的“异地搬迁扶贫” |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移民村 |
三、发展话语构建:LH乡裕固族的移民动员 |
第二节 裕固族移民的生计变迁 |
一、移民前的生计方式:定居牧业 |
二、移民初期的生计方式:传统农作物的种植 |
三、订单农业后的生计方式:多元生计 |
第三节 裕固族移民发展理念的转型及家庭收入差距的出现 |
一、移民之前的发展理念:生存性发展理念 |
二、移民初期的发展理念:生存性发展理念 |
三、订单农业引进后的发展理念:投资性发展理念 |
四、移民社区家庭收入差距的出现 |
第三章 裕固族移民家庭转型 |
第一节 裕固族移民家庭结构的转型 |
一、牧业生活时的家庭结构及规模 |
二、移民社区的家庭类型及规模 |
三、移民社区的家庭结构演变的趋势 |
第二节 裕固族移民家庭夫妻关系中的道德变迁 |
一、牧业时期家庭夫妻关系中的道德:男主女辅 |
二、移民社区家庭夫妻关系中的道德:分工合作 |
三、家庭夫妻关系中的道德变迁:分工更加明确 |
第三节 裕固族移民家庭代际关系中的道德变迁 |
一、牧业生活时期家庭代际关系中的道德 |
二、移民家庭代际关系中的道德 |
三、移民家庭代际关系中的道德变迁 |
四、未来孝道受到的可能冲击 |
第四节 裕固族移民兄弟姐妹关系中的道德的变迁 |
一、牧业时期兄弟姐妹关系中的道德:礼仪性互动与父母赡养 |
二、移民社区兄弟姐妹关系中的道德:互助及共同赡养父母 |
三、老家与移民社区兄弟姐妹互动中的道德:礼仪性互动与父母赡养 |
四、兄弟姐妹互动关系的边界:经济利益 |
第四章 裕固族移民邻里关系的转型 |
第一节 裕固族移民邻里日常人际关系中的道德变迁 |
一、邻里关系居住格局的变迁:分散居住-比邻而居 |
二、邻里日常人际关系性质的转型:村民关系-邻里关系 |
三、邻里日常人际关系中的道德变迁:人情性互动-工具性互动 |
第二节 裕固族移民邻里关系的组织化:方田的形成及其运行 |
一、新的生活需要方田和井长 |
二、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井长 |
三、井长的产生:从推选到抓阄 |
四、方田制度:先定政策后执行 |
五、监督井长:井灌小组 |
第三节 方田的功能及整体性伦理观 |
一、方田的功能 |
二、方田组织伦理:整体利益至上 |
三、被疏远的斤斤计较者:对违背方田整体利益者的惩罚 |
第五章 裕固族移民社区基层组织的转型 |
第一节 裕固族移民村村委会职责转型的背景:项目制 |
一、对户帮扶与移民社区生成 |
二、政策项目与社区建设 |
三、生活适应与生计发展项目 |
四、项目支持与社区发展 |
第二节 裕固族移民村村委会职责的转型 |
一、移民前村委会的主要职责 |
二、订单农业之前村委会的责任:移民生活适应及脱贫 |
三、订单农业后的村委会的主要责任:争取项目为主 |
第三节 裕固族社区公共道德的变迁 |
一、移民过程中项目分配道德:人情伦理 |
二、移民初期项目分配道德:机会均等的公平观 |
三、订单农业后项目分道德:工具性的公平观 |
第六章 家庭、方田、社区互动中的利益与道德 |
第一节 裕固族移民社区项目竞争人情伦理 |
一、移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地少了 |
二、柳方村打井开地申请的多次尝试 |
三、养殖小区一期项目的报名与分配 |
四、养殖小区一期项目分配中的“关系”运作 |
第二节 小群体项目争取中的人情伦理、方田组织伦理、社区公平观 |
一、五户人家的林带 |
二、林带中的利益:耕地 |
三、管道铺设过程:小群体的行动 |
四、林地管道铺设中的利益与人情伦理、方田组织伦理、社区公平观 |
第三节 小群体维权实践中的法律、人情伦理及社区道德 |
一、老家草场承包权问题的来源:从鸡肋到资金补贴 |
二、移民争夺草场承包权的实践 |
三、移民维权行动中的法律、人情伦理及社区道德 |
第七章 结论及讨论 |
第一节 裕固族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 |
一、移民社区的发展转型 |
二、移民家庭结构和功能的转型 |
三、邻里关系的转型 |
四、基层社区组织转型 |
五、家庭、方田、社区互动机制的转型 |
第二节 裕固族移民社区的道德变迁 |
一、发展理念转型:“生存性发展理念-投资性发展理念” |
二、移民家庭道德的变迁 |
三、邻里关系中的道德变迁 |
四、移民社区公共道德的变迁:工具性公平观念的生成 |
五、移民社区道德变迁的趋势:“人情性道德规范——工具性道德规范” |
第三节 裕固族移民社区社会转型与道德变迁的主导机制 |
一、发展转型与社会转型 |
二、利益主导与道德变迁 |
三、国家、市场与社会转型 |
第四节 讨论:少数民族移民社区社会转型的性质 |
一、“差序格局”范式的再应用:从人伦主导到利益主导 |
二、个体联结纽带的复杂性:利益与道德互构 |
三、少数民族移民社区社会转型的多元属性:“混合性差序场” |
第五节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主要内容及提纲 |
附录(二) 访谈对象一栏表 |
附录(三) 移民社区村貌及居住格局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缘起 |
1.2 牧区社会研究的知识谱系 |
1.2.1 关于游牧社会的研究 |
1.2.2 土地制度变迁与乡村社会的研究 |
1.2.3 研究的贡献与缺憾 |
1.3 典型个案、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1.3.1 个案简介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资料来源 |
第2章 本研究的理论资源、概念和分析框架 |
2.1 牧区社会:边缘社会研究的切入点 |
2.1.1 土地改革与牧区社会 |
2.1.2 土地制度变迁:牧区社会研究的新视角 |
2.2 相关理论资源 |
2.2.1 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与“失败的逻辑” |
2.2.2 F·A·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负”与“限制国家权力” |
2.2.3 何·彼特的“空制度”理论 |
2.2.4 诺思的“制度及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 |
2.3 核心概念界定 |
2.3.1 土地制度 |
2.3.2 土地制度变迁 |
2.3.3 牧区社会 |
2.4 基本观点与基本思路 |
2.4.1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 |
2.4.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
2.5 论文结构 |
第3章 哈萨克族群背景与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 |
3.1 哈萨克族群的历史演进 |
3.1.1 清代以降哈萨克族群的历史演进 |
3.1.2 牧区民主改革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
3.1.3 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
3.1.4 草原承包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
3.2 哈萨克牧区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 |
3.2.1 清代以降哈萨克族群的土地制度 |
3.2.2 民主改革时期的草原民族公有制 |
3.2.3 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哈萨克牧区的土地制度 |
3.2.4 草原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共存时期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民主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
4.1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民主改革 |
4.1.1 新疆哈萨克牧区的民主改革 |
4.1.2 新源县哈萨克牧区民主改革 |
4.1.3 草原民族公有:关照地方性的土地实践 |
4.2 牧业合作化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
4.2.1 农业合作化的理论渊源 |
4.2.2 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性设计 |
4.2.3 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路 |
4.3 牧业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
4.3.1 大跃进和牧业人民公社:激进现代主义的牧区实践 |
4.3.2 公共食堂:牧民生活方式的乌托邦实践 |
4.3.3 阶级斗争:历史与传统的决裂 |
4.3.4 牧业学大寨:激进现代化意识的表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土地承包责任制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
5.1 牧业生产责任制下草原改革的时间序列 |
5.1.1 家庭承包牧区实践的开端(1978-1984 年) |
5.1.2 家庭承包牧区实践的深化(1985-1991 年) |
5.1.3 从国家战略出发的产业调整(1992-2001 年) |
5.1.4 草原制度改革的战略转型期(2002 年以后) |
5.2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草原产权制度及其变迁 |
5.2.1 《草原法》符号化背景下的草原产权 |
5.2.2 牧区草原产权制度 |
5.2.3 新疆哈萨克牧区草原产权制度的变迁及启示 |
5.2.4 草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与法律期望 |
5.3 牧民定居:强制村庄化运动 |
5.3.1 哈萨克游牧社会的终结 |
5.3.2 哈萨克牧民定居的运作逻辑 |
5.3.3 牧民定居模式的考量:以新源县为个案 |
5.3.4 游牧定居的生态后果 |
5.4 草原承包: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两难 |
5.4.1 草原生态状况:忽略牧民生存逻辑的土地实践结果 |
5.4.2 草原承包:草原生态退化根本原因 |
5.4.3 草原管理制度对牧民生计的影响 |
5.4.4 兼顾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相关措施 |
5.5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变迁与整合 |
5.5.1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结构分化 |
5.5.2 哈萨克牧区的社会整合 |
5.5.3 草原承包制后哈萨克牧区社会的变迁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现牧区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
6.1 牧区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
6.1.1 哈萨克牧区现代化现状 |
6.1.2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的现实路径 |
6.1.3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状况 |
6.1.4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
6.2 牧区现代化与哈萨克牧民的现代化 |
6.2.1 新牧村建设与人的现代化 |
6.2.2 哈萨克牧民的综合素质状况 |
6.2.3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牧民 |
6.2.4 新牧村建设与农牧民权益保障 |
6.3 新牧村建设与草原生态保护 |
6.3.1 明晰草原产权与草原生态保护 |
6.3.2 新牧区建设中草原生态保护的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
(3)云南云岭高速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设计 |
1.5 本文总体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战略研究理论综述 |
2.1 战略研究理论主要综述 |
2.2 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
第三章 公司环境分析 |
3.1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1 PESTEL分析 |
3.2 市场分析 |
3.2.1 养护业务 |
3.2.2 BT业务 |
3.2.3 施工与总承包 |
3.3 客户分析 |
3.4 资源与能力分析 |
3.4.1 人力资源 |
3.4.2 财务分析 |
3.5 竞争分析 |
第四章 云岭路桥顶层战略研究 |
4.1 云岭路桥愿景 |
4.2 云岭路桥使命 |
4.3 云岭路桥核心价值观 |
4.3.1 公司核心文化 |
4.3.2 公司的文化应用理念 |
4.4 岭路桥的目标设计 |
4.5 岭路桥战略定位 |
第五章 公司业务策略研究 |
5.1 养护业务 |
5.1.1 目标 |
5.1.2 市场与客户 |
5.1.3 运营策略 |
5.1.4 人力资源策略 |
5.2 代建业务 |
5.2.1 目标 |
5.2.2 市场与客户 |
5.2.3 运营策略 |
5.2.4 人力资源策略 |
5.2.5 技术策略 |
5.2.6 财务策略 |
5.3 BT业务 |
5.3.1 目标 |
5.3.2 市场与客户 |
5.3.3 运营策略 |
5.3.4 人力资源策略 |
5.3.5 技术策略 |
5.3.6 财务策略 |
5.4 施工业务 |
5.4.1 目标 |
5.4.2 市场与客户 |
5.4.3 运营策略 |
5.4.4 人力资源策略 |
5.4.5 技术策略 |
5.5 多种经营 |
5.5.1 目标 |
5.5.2 市场与客户 |
5.5.3 运营策略 |
5.5.4 人力资源策略 |
5.5.5 技术策略 |
5.5.6 财务策略 |
第六章 公司战略重点任务及对策 |
6.1 品牌建设 |
6.2 流程建设 |
6.3 营销能力建设 |
6.4 团队建设 |
6.4.1 招聘 |
6.4.2 培训 |
6.4.3 考核 |
6.4.4 形成固定的周末学习制度 |
6.5 技术能力培养 |
6.5.1 拓宽企业技术人才发展渠道 |
6.5.2 设立技术研发基金 |
6.5.3 多渠道技术合作 |
6.6 项目管理能力培养 |
6.6.1 项目范围管理能力 |
6.6.2 项目时间管理能力 |
6.6.3 项目成本管理能力 |
6.6.4 项目质量管理能力 |
6.6.5 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
6.6.6 项目沟通管理能力 |
6.6.7 项目风险管理能力 |
6.6.8 项目采购管理能力 |
6.6.9 项目集成管理能力 |
6.6.10 信息管理能力 |
6.7 人力资源发展 |
6.7.1 推动以人为本管理,满足员工需求 |
6.7.2 引进与培养人才相结合 |
6.7.3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
6.8 企业文化建设 |
6.9 专业化施工团队打造 |
第七章 公司战略对策 |
7.1 打基础阶段,2011—2012 |
7.2 市场扩张阶段,2013—2015 |
7.3 巩固优化阶段,2016—2020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大理公路管理总段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的框架 |
1.4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理论探讨 |
2.1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因及重要性 |
2.2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可行性的理论分析 |
2.3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准则 |
2.4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目标 |
第三章 国内外公路管理体制分析 |
3.1 国外公路管理体制的特点 |
3.2 国内公路管理体制的特点 |
3.3 云南公路管理体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四章 大理公路管理总段现状及分析 |
4.1 大理公路管理总段概况 |
4.2 大理公路管理总段的SWOT分析 |
4.3 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障碍 |
4.4 强化管理体制改革动力和减少阻力的路径选择 |
第五章 大理公路管理总段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
5.1 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
5.2 大理公路管理总段的组织结构改革 |
5.3 公路养护工程市场的培育 |
5.4 国有公路资产的运营及监管 |
5.5 人事制度的改革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重庆高发司高速公路附属产业开发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题目的来源与意义 |
1.2 高速公路附属产业的概念 |
1.3 本文研究思路 |
1.4 论文的内容 |
1.5 本文具有一定新意之处 |
2 论文的理论基础 |
2.1 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 |
2.2 现代公司制度的基本理论 |
3 重庆高速公路附属产业开发内外环境分析 |
3.1 重庆高速公路附属产业开发外部环境分析 |
3.2 重庆高速公路附属产业开发内部环境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重庆高速公路附属产业开发战略备选方案的拟订、评价及选优 |
4.1 SWOT 矩阵分析与备选方案的拟订 |
4.2 附属产业开发战略各备选方案的评价与选优 |
4.3 最优开发战略的方针及目标 |
5 实施重庆高速公路附属产业最优开发战略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
5.1 附属产业开发实施的要点 |
5.2 制订重庆高发司附属产业开发布局规划 |
5.3 附属产业投资的额度预算管理 |
5.4 附属产业开发的模式 |
5.5 附属产业开发的管理 |
5.6 重庆高发司附属产业开发的方向和实施途径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公路养护机制改革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彻底实行养管分离, 实行真正企业化管理。 |
二、改革养护用工和分配制度, 建立用人新机制。 |
三、探索财务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
四、加强学习适应改革, 转换角色搞好服务。 |
(7)水利工程管理费用预算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现状 |
1.2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进展 |
1.3 建立水利工程管理费用预算体系的意义 |
1.4 论文的基本思路、技术路线、方法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内容和基本思路 |
1.4.2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管养分离”研究 |
2.1 概述 |
2.2 现有水管单位的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 |
2.3 水管单位“管养分离”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2.3.1 “管养分离”的提出 |
2.3.2 “管养分离”是理顺现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 |
2.3.3 “管养分离”是转换运行机制的改革 |
2.3.4 “管养分离”改革是其财政供给或补贴方式适应公共财政体制的必然 |
2.3.5 改革实践已证明“管养分离”的有效性 |
2.4 实施“管养分离”的目标模式 |
2.4.1 水管单位的定位与职能 |
2.4.2 养护修理企业 |
2.4.3 政府、水管单位和养护修理企业的关系 |
2.4.4 养护修理市场 |
2.4.5 “管养分离”中要解决的几个具体问题 |
2.5 “管养分离”改革的实施 |
2.6 “管养分离”改革的政策支持 |
2.7 小结 |
第三章 构建水利工程管理费用预算体系 |
3.1 现有水管资金配置方式 |
3.2 建立管理资金合理配置体系 |
3.3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费用预算及控制思路 |
3.4 水利工程管理费用预算规范构成 |
3.5 编制目的、原则和依据 |
3.5.1 编制目的 |
3.5.2 编制原则 |
3.5.3 编制依据 |
3.6 工作程序及编制过程 |
3.6.1 制定工作程序 |
3.6.2 实际工作过程 |
第四章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基本支出编制规定 |
4.1 编制原则 |
4.2 编制思路 |
4.3 基本支出汇总表格 |
4.3.1 基本支出汇总表 |
4.3.2 人员经费汇总表 |
4.3.3 日常公用经费汇总表 |
4.4 人员经费计算办法 |
4.4.1 人员经费内容 |
4.4.2 人员经费计算办法及标准 |
4.5 日常公用经费计算办法 |
4.5.1 日常公用经费内容 |
4.5.2 日常公用经费计算标准 |
4.6 标准的编制与测定方法 |
4.6.1 理论推算法 |
4.6.2 调研统计法 |
4.7 实例测算 |
第五章 水利工程养护修理项目预算编制规定 |
5.1 水利工程修理项目预算编制规定 |
5.1.1 作用及原则 |
5.1.2 预算文件组成 |
5.1.3 项目划分 |
5.1.4 费用构成 |
5.1.5 建筑工程修理预算 |
5.1.6 机电及金属结构设备修理预算 |
5.1.7 独立费用预算 |
5.1.8 单价及工程实例测算 |
5.2 水利工程养护项目预算编制规定 |
5.2.1 作用及原则 |
5.2.2 预算文件组成 |
5.2.3 项目划分 |
5.2.4 费用构成 |
5.2.5 养护预算 |
第六章 水利工程养护修理预算定额 |
6.1 概述 |
6.1.1 定额定义 |
6.1.2 定额模式 |
6.1.3 定额组成内容 |
6.1.4 定额编制原则 |
6.2 定额框架结构 |
6.3 定额章节内容 |
6.3.1 第一章 土方工程 |
6.3.2 第二章 石方工程 |
6.3.3 第三章 砌筑工程 |
6.3.4 第四章 混凝土工程 |
6.3.5 第五章 钻孔灌浆工程 |
6.3.6 第六章 道路工程 |
6.3.7 第七章 林草工程 |
6.3.8 第八章 机电设备修理 |
6.3.9 第九章 金属结构设备修理 |
6.3.10 第十章 其他工程 |
6.3.11 第十一章 养护预算定额 |
6.3.12 附录 |
6.3.13 机械台时费定额 |
6.4 定额样式 |
6.4.1 修理定额-土建工程样式 |
6.4.2 修理定额-林草工程样式 |
6.4.3 修理定额-设备修理样式 |
6.4.4 养护定额-堤防养护样式 |
6.4.5 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样式 |
6.5 定额编制主要技术方法 |
6.5.1 技术测定法 |
6.5.2 统计分析法 |
6.5.3 比较类推法 |
6.5.4 经验估算法 |
6.6 定额编制典型 |
6.6.1 运用技术测定法采集数据 |
6.6.2 运用统计分析法分析整理数据 |
6.6.3 运用经验估算法确定定额水平 |
6.6.4 运用比较类推法制定定额 |
第七章 制订地方水利工程管理费用预算规范 |
7.1 制订地方预算规范的必要性 |
7.2 地方预算规范的定位 |
7.2.1 规范控制经费范围 |
7.2.2 规范适用范围 |
7.2.3 规范编制的前提条件 |
7.2.4 规范的编制原则 |
7.3 地方预算规范的构成 |
7.3.1 XXX省(市、区)水利工程养护维修预算编制办法 |
7.3.2 XXX省(市、区)水利工程养护维修定额 |
7.4 地方预算规范的编制程序 |
7.5 地方预算规范测算结果 |
7.5.1 测算目的 |
7.5.2 测算范围 |
7.5.3 测算依据和方法 |
7.5.4 测算结果 |
第八章 结论 |
8.1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费用预算编制规定”成果特点 |
8.1.1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基本支出编制规定” |
8.1.2 “水利工程养护项目预算编制规定”、“水利工程修理项目预算编制规定” |
8.2 “水利工程养护修理定额”成果特点 |
8.2.1 修理定额 |
8.2.2 养护定额 |
8.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转换机制 多种经营 搞好公路养护(论文提纲范文)
1 目前养护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2 转换机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公路养护质量 |
3 建立管养运行机制,推动公路事业的发展 |
四、转换机制 多种经营 搞好公路养护(论文参考文献)
- [1]道德变迁视角下的裕固族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研究 ——以裕固族自治县柳方村为例[D]. 黄超. 兰州大学, 2018(10)
- [2]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D]. 刘鑫渝. 吉林大学, 2011(08)
- [3]云南云岭高速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张忠辉.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5)
- [4]大理公路管理总段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研究[D]. 季钧.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9)
- [5]重庆高发司高速公路附属产业开发战略研究[D]. 张道华. 重庆大学, 2006(05)
- [6]公路养护机制改革的探索[J]. 努尔尼莎. 交通财会, 2006(05)
- [7]水利工程管理费用预算体系研究[D]. 李文刚. 河海大学, 2006(09)
- [8]转换机制 多种经营 搞好公路养护[J]. 陈滢滢. 广西交通科技, 2003(06)
- [9]努力开创阿盟公路养护工作新局面[J]. 许新忠. 内蒙古公路与运输, 1999(04)
- [10]深化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 提高公路路网整体服务水平[J]. 蔡华. 四川政报, 199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