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包衣种子引进取得成效

小麦包衣种子引进取得成效

一、引进小麦包衣种子获成效(论文文献综述)

张欣悦[1](2021)在《河北省三大生态类型区小麦种植成本收益分析》文中提出基于我国大国小农的现状,为了满足人民对于农产品需求,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2015年提出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为基本目标,在农产品价格下行、成本上涨的发展趋势下,不断探究供给侧农产品生产成本与利润问题成为最主要的核心问题。河北省始终重视小麦产业的发展,但是近些年小麦整体发展呈下降趋势,由于种植过程中所必须的农药、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的价格一直呈上涨趋势,同时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的不断增加,这些因素成本上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小麦种植成本的大幅度上升的现状,最终致使小麦种植的收益降低,导致种植户对小麦种植积极性受到较大影响。通过对河北省三大生态类型区小麦种植成本收益进行研究,不但开阔了河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内小麦成本收益领域的研究视野,建立了更有效的分析框架,丰富了对河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小麦成本收益问题的研究思路,并且研究体系得到更加细化的分类。进而有利于找到不同生态类型区小麦种植成本存在的差距以及对净利润产生的影响,提出促使各生态类型区积极发展的具体对策,进而为不同地区技术集成方向提供理论依据,最终促进农民增收及河北省小麦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加强我国小麦国际进出口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本文通过采用文献综述法、实地调研法、比较分析法与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河北省三大生态类型区小麦种植成本的地区差异,深入剖析内在造成成本与净利润差异化原因,可以为各地区进行不同的技术集成、降低生产成本,从提高小麦每亩净利润提供思路和借鉴。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对当前河北省三大生态类型区现状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二是对河北省小麦种植成本收益进行差异化对比分析,从不同生态类型区与不同生产要素层面进行比较;三是对不同生态类型区小麦成本收益影响进行分析,对不同种植成本对净利润的关联程度进行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一是河北省三大生态类型区的小麦种植过程中成本收益差异明显,且影响因素各不相同;二是通过对比同生态类型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小麦种植成本收益,可以看出河北省三大生态类型区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除土地成本外,其余各成本要素均低于小农户的各项成本;三是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检验,河北省各生态类型区的种植成本构成要素对其小麦收益变动的关联度存在差异。通过分析,有针对性的对河北省三大生态类型区小麦种植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提出有效地改善对策。本文的创新点是:通过对比河北省三大生态类型区小麦种植过程中,同生态类型区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成本收益差异以及不同生态类型区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本收益情况,找出并分析影响河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小麦每亩收益的关键成本构成要素。

白慧慧[2](2019)在《新疆沙湾县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快速转移,农民对耕地的种植意愿逐渐降低,土地零星化、碎片化问题凸现,“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而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农户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成股权,农民变成股东。入社土地由合作社统一耕种,农户除劳动收益外,还可享受年底分红。作为合作制与股份制的联合产物,土地股份合作社无疑是一个突破性的创新,不但同时具备股份公司与合作社的典型特征,也体现了合作社为农民服务的基本原则。沙湾县作为农业大县,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着力培育以共营制土地股份合作社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解决了三权分置后经营权放活的难题,推动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但是在土地股份合作社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沙湾县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现状与运行机制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总结出沙湾县为推行土地股份合作社所采取的诸多措施,归纳出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实践取得的成效:促进农业产业化、生态化,农民实现多元化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等。其次,分析了沙湾县土地股份合作社实践探索过程中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问题: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成立门槛较低,运行质量不高;政府推动行为存在偏差;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高素质人才不足;运营成本高、稳定性欠佳;经营层次单一等。最后,针对上述不足之处,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对策建议,为当地政府在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发展问题上提供决策参考,以推动沙湾县土地股份合作社健康持续发展,壮大当地农村经济,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通过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促进沙湾县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的八条建议:完善合作社管理制度;提升合作社竞争力;明确政府职能;构建农民收入和经营效益联动;创新灵活的融资机制,增强社员责任意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外部环境;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拓宽合作社经营范围等。

王振[3](2018)在《基于产消互动的消费者食物安全信任构建路径研究 ——以B市农夫市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食物是人类社会诞生以来永恒的话题,食物在某种程度上等于人类,人类以食物为生存来源,食物又成为人类的研究对象。食物的数量保障和质量获得是食物研究的两大主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各有侧重。在现代中国,食物数量安全已经处于历史最高水平,而食物的质量安全与营养保障成为当下民众关心的社会话题之一。本研究从食物质量安全困境和治理现状出发,聚焦食物的科学指标安全和消费者对食物安全产生信任危机这一核心矛盾,从社会信任缺失、食物安全事件频发以及食物安全谣言肆意等多元视角分析当前消费者主观意义上的“食物不安全”心理以及消费者食物安全信任危机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消费者基于食物安全自我保护而自发组织的替代性食物市场,进而落脚到位于B市的食物生产—消费共同体环境中,采用质化研究方法,以半结构访谈为主要调查手段,结合结构化调查问卷收集一手资料,研究食物安全保障过程中包括生产者、消费者、中介组织、研究者和志愿者等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和态度等影响因素。初步研究发现,在食物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生产者、消费者与中介组织形成了事实上的信任共同体,生产者、消费者基于“安全食物”交换为原始出发点,以熟人关系为基本纽带,形成了紧密的信任关系。而此间的中介组织承担着信任中介的功能,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了双向筛选的机制,通过约定俗成的规则和利益化为导向的制度建设,从源头上促进食物生产过程的公开化,继而中介组织借助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多层互动,将生产—消费关系进一步拉近,形成了民间食物安全自保的食物产消共同体。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信任共同体内,生产者、消费者和承担信任中介功能的中间组织在理念认同、消费者教育、农业多功能性等方面有着相对较高的一致性特征,生产者对安全食物生产的追求与消费者基于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形成的关系逐渐强化。考察食物产消互动下的信任共同体这一关系下的信任度较强,但忠诚度相对较弱,而在国家食物安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信任共同体内部的食物品质与一般食物市场上的品质差距在逐步缩小,同时生产者追求资本化和工业化农业的冲动感始终存在,且在技术变革的环境中逐渐出现生产者与消费者脱离“面对面”互动的倾向。这些因素都影响着信任共同体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而在基于食物安全追求下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对接,也在品质“下降”(消费者主观意义上)的情况下出现松动的迹象,部分生产者对食物生产全程的把控能力下降,消费者对生产者和食物安全的信任程度也可能出现松动,即基于食物安全形成的熟人关系,在国家食物安全治理能力提升的背景下,产消互动的紧密程度下降,双方的信任关系步入瓶颈。最终,本研究结合实地调查,认为信任共同体这一“模式”的小众化只能形成于特殊的历史阶段,从更为长远的历史视野来审视食物安全领域的信任问题,终究要回归到更具普遍性的制度信任层面。基于上述研究,本研究从公共管理视角针对当前中国食物质量安全保障提出几项对策和建议:第一,从食物生产环节采取安全的生产方式,注重从源头上把控食物的质量安全,尤其注重化学农药等可能危及食物安全的药物的使用量。国家需要加大对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无公害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对采取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种养殖进行补贴,同时注重发挥农业的多元价值,改善食物生产的农业环境。第二,普及法律与普及科学素养相结合,且重视后者工作,建立健全消费者教育的普遍性制度。国家在食物安全这一具有公共安全属性的领域,针对公众开展全民科普教育,提升公众对农业和食物的认知水平。同时,健全国家和各级地方层次的专家资源库,提升科学社群的权威性。第三,从技术和法律的角度健全食品安全谣言治理水平,让真相走在谣言前面。第四,采取开放性和包容性政策容纳民间食物安全自保机构或组织,从健全制度的角度将民间食物安全保障行动正规化、合法化。第五,针对小规模农户设定专门的市场准入和扶持政策,从政府的角度打破小农户进入食物市场的“双重排斥”。本研究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从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以及伦理学角度等学科出发,借助信任这一相对小众但至关重要的视角,审视当前中国食物安全领域出现的消费者信任度低的问题。在研究内容上,本研究注重从微观层面观察当前产消关系的分裂与弥合,透过食物生产与消费形成的信任共同体,研究消费者重建消费者食物安全信任的过程节点和信任获得的基本要素,在研究中将生产者、消费者、中介组织和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纳入考察范畴,形成多元主体下的消费者食物安全信任研究。同时,本研究将回归国家现代治理体系中的食物安全治理,以小观大,尝试探究更大范围内重建消费者食物安全信任关系的有效路径,并以此为切入点,指向社会信任重建这一更大视野。

张成亮[4](2014)在《种衣剂对冬小麦东农冬麦1号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衣剂作为种子处理的一种新型药剂,近十几年来在许多作物上得到大面积应用,是种子标准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种子工程的实施,我国种衣剂研究和应用飞速发展。其中抗寒种衣剂能够提高冬小麦发芽势及发芽率,增加种子的发芽速度和整齐度;使秧苗在低温胁迫下维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促进营养的正常吸收;减轻或延缓秧苗体内蛋白质的降解,促进可溶性糖的大量积累,为增强秧苗抗寒性及产量奠定了生理学基础。本研究以冬小麦品种东农冬麦1号为实验材料,应用ABA、氨基酸、黄腐酸及硫酸锌等抗寒与增产试剂配制种衣剂,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分析其配方对东农冬麦1号返青后的农艺性状、抗寒生理指标及其光合速率的影响,分析、筛选出能够有效提高冬小麦出苗率及抗寒性的配方,并测定其品质和产量。本研究对于建立、丰富和发展种衣剂理论指导高寒地区冬小麦种衣剂的研制、开发和应用,充实作物节支增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结果如下:(1)种衣剂对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测定并统计学分析表明,种衣剂处理组小麦的株高、分蘖数、秧苗湿重、干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尤以第2组(有效成分:0.264mgABA,160mg氨基酸、240mg黄腐酸及1000mg硫酸锌)和第8组(有效成分:0.792mgABA、160mg氨基酸、120mg黄腐酸及1500mg硫酸锌)差异显着。(2)种衣剂对冬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种衣剂处理组冬小麦叶片的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可溶性糖测定中第2组(分蘖期:110.61g、拔节期:88.66g、抽穗期:53.84g、灌浆期:51.64g)第6组(分蘖期:104.40g、拔节期:79.43g、抽穗期:55.75g、灌浆期:48.38g)及第8组(分蘖期:110.32g、拔节期:79.50g、抽穗期:55.54g、灌浆期:49.04g)与对照组(分蘖期:81.55g、拔节期:66.86g、抽穗期:51.89g、灌浆期:33.54g)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可溶性蛋白含量第2组(分蘖期:57.42g、拔节期:37.29g、抽穗期:26.95g、灌浆期:13.05g)、第3组(分蘖期:55.27g、拔节期:32.74g、抽穗期:22.61g、灌浆期:10.82g)及第8组(分蘖期:56.02g、拔节期:33.73g、抽穗期:25.10g、灌浆期:13.37g)与对照组(分蘖期:41.35g、拔节期:28.55g、抽穗期:16.28g、灌浆期:7.99g)相比差异显着(P<0.05)。表明种衣剂提高了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有利于其苗期抗寒性的增强。光合特性测定表明种衣剂提高了冬小麦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使上述各项均明显优于对照,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为小麦植株更多的干物质积累提供基础。(3)种衣剂对冬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产量的测定结果,实验处理组单株小麦的穗粒数、穗粒重及有效穗数与对照组差异显着。第2组及第8组与对照组对比,上述指标差异最明显,其中穗粒重增加4.49%,穗粒数增加为16.67%。因此,在生产实践中选用第2组、第8组种衣剂对冬小麦种子进行包被,对于小麦的生长、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何美文[5](2014)在《番茄种子抗猝倒病包衣配方筛选、安全性评价与防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番茄(Solanum lycopersicone)是全世界最为普遍的果菜之一,在我国广泛栽培。猝倒病是番茄苗期重要病害,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造成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以‘合作903’番茄种子为材料,研究了杀菌剂包衣处理对番茄种子活力和幼苗质量的影响,以及对苗期猝倒病的防控效果。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了番茄猝倒病病原菌,经形态学观察、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ITS)区序列分析和致病力测定等方法鉴定,明确了引起本地番茄猝倒病的主要致病菌为瓜果腐霉菌。病原菌落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上呈辐射状,菌丝透明无隔,分枝繁茂,藏卵器光滑,卵孢子不满器,符合瓜果腐霉菌的典型特征;病原菌核糖体DNA-ITS区序列与GenBank中瓜果腐霉的ITS区序列同源性均为99%。2、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市场上广泛用于防治猝倒病的几种杀菌剂对瓜果腐霉菌的室内毒力,筛选出精甲霜灵和吡唑醚菌酯用于包衣番茄种子防治瓜果腐霉菌引起的苗期猝倒病。精甲霜灵和吡唑醚菌酯单剂对瓜果腐霉菌菌丝生长的半有效浓度(EC50)分别为0.0003、3.4027μg·mL-1,吡唑醚菌酯与精甲霜灵1:1复配制剂的EC50值为0.0002μg·mL-1。3、采用发芽试验、氧敏感(Q2)技术和基质土出苗试验检测了包衣种子的安全性,结果表明,0.6%精甲霜灵包衣处理提高了番茄种子的活力,促进番茄幼苗生长(P<0.05);低浓度吡唑醚菌酯包衣处理抑制了幼苗株高生长,促进幼茎增粗,表现出一定的壮苗效应;精甲霜灵与吡唑醚菌酯1:1复配包衣处理总体上抑制了番茄幼苗生长。4、采用人工接种病原菌方法,研究了包衣种子对瓜果腐霉菌引起的苗期猝倒病的防控效果。人工接种致病菌情况下,不包衣种子(CK)出苗率为36%、发病率为42.6%、成苗率为20.7%,0.6%精甲霜灵包衣处理组幼苗出苗率为88%、发病率为2.3%、成苗率为86%,与CK相比均达到极显着性差异水平(P<0.01)。吡唑醚菌酯包衣处理组成苗率均低于80%,防病保苗效果较差。

翟国胜,邢茂江,李峰,鲍广云[6](2010)在《农垦种业 逆境起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优良品种对农作物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控制了种子,就掌握了农业竞争的主动权。因此,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加强种子科技研究,推动种子产业发展,列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世界种业巨头不断加大"围剿"力度,大大加快了我国种业"洗牌"的速度。种子产业是农垦系统的优势产业之一。

田建民[7](2010)在《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之说,“仓禀实,天下定”,“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鉴于粮食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大国中的特殊战略地位,选择自给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是由国情所决定,也是我国的既定方针。长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尽管我国曾数次出现“卖粮难”现象,但都是市场不畅或制度缺陷引发的期间性过剩表象,并非根本上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充裕。然而正是这种时发性的粮食过剩表象,从而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天时机遇和有力保障,也从而彻底改变了我国历史上固有的“南粮北调”的粮食生产大格局。“鱼米之乡”之美誉已难再名副其实,“江浙熟,天下足”、“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等民谣说辞也不再有闻。到了上世纪末,我国再次出现粮食过剩现象,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粮食的过剩,还伴随着诸多大宗农产品的全面过剩,导致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中央据此做出了我国农业已告别短缺时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并提出了对农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也正是此时,我国中西部尤其中部地区开始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时期。然而进入新世纪后,全国粮食面积出现急剧下降趋势,加之自然灾害影响,到了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出现了大幅下降,并由此引发了全面通胀的发生。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中央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之后年份,中央开始连续出台一系列高含金量的刺激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使我国粮食生产得以快速回复和持续增长。也正是由于这种高瞻远瞩的举措,使得我国在近年来发生的世界粮食危机和世界金融危机中立于极为难得主动地位。然而问题是这一系列的政策,尤其是以基本农田制度为核心的土地新政的实施,使得中西部地区的现代化路径将不可能选择东部地区以牺牲农业尤其是粮食为代价的现代化道路。这不谓是一个崭新课题。基于上述背景的分析,本文认为,长期以来,我国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践中的粮食安全政策,多是注重和围绕如何提高粮食产量、提高种粮农民收益等问题开展分析研究和政策制度的设计等。事实情况是,一方面现行的粮食安全政策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粮食生产,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是不足以弥补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的。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我国新的粮食生产布局格局,使得粮食安全的主要职责落在了现有的粮食主产区。然而,与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已经有着巨大差距的这些粮食主产省份(本文以河南省为例),正在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上推进的时期,既要推动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要肩负起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和义务,也就是说我国进入新世纪后,粮食安全也处在了一个新的形势下和新的阶段时期,在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约束下,这些粮食主产区的现代化道路将不允许选择牺牲农业的道路。然而,作为粮食主产区,选择粮食生产的同时,必将在资源的配置上发生巨大的机会成本。经调查和计算分析,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以及所享受的社会福利水平,与所在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差异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当前大多粮食主产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普遍偏低的状况,已经成为我国粮食安全与粮食主产区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矛盾和困惑,是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必须排除的隐患。因此在新的时期,新的阶段和新的形势下,必须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促进粮食主产区区域经济发展两个视角,构建起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本文以河南省为例,从实证的角度,就上述观点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和佐证。文.中分析到,作为我国主要粮食生产省份的河南,从上世纪末至今,粮食生产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增长,成为了我国第一产粮大省。迄今为止,粮食产量已连续12年居全国之首,并连创新高,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文章通过对河南粮食生产持续增产现象的全面、深入剖析,一方面分析了河南在发展粮食生产上采取的“发展‘小麦经济’,拉长产业链条;集中打造核心产区,发挥规模集群效应;变‘天下粮仓’为‘国人厨房’再到‘世界餐桌’,推动产业不断升级;创新科技体系,夯实科技支撑”等成功有效的经验做法。另一方面也从中发现了河南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累和暴露出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的表现一是“贡献”、“待遇”不对称,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越来越大;二是省内产粮大县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洼地”;三是贫困这一尴尬现象的发生,粮食主产区竟然越来越成为贫困的主体,贫困人口开始了向粮食主产区的集中;四是经济落后的连锁反应导致的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薄弱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突出。在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粮食安全政策的成效和突出缺陷与隐患之后,本文最后结合河南实际,提出了通过粮食核心区建设,从建立利益补偿调节机制、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健全服务保障机制和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机制四个方面构建我国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设想和对策建议,使粮食主产区走出一条粮食生产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农民收入得到快速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粮食安全互为“双赢”、协调一致的全新发展之路。

牛建刚[8](2009)在《陕南稻茬小麦油菜免耕覆盖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效益分析》文中指出我省陕南地区常年14.6万公顷水稻收获后的田块种植油菜和小麦,在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实际生产中,小麦、油菜播栽期正值陕南秋雨连绵的季节,病害、草害、湿害“三害”严重,生产中常年采用的常规翻耕种植方法,造成耕种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播栽质量差、产量低而不稳、土壤耕性退化、水土流失、稻草焚烧污染环境等一系列突出问题。传统的耕作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既要发展生产又要保护生态环境,既要提高粮食产量又要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以先进适宜技术为突破口,研究与推广陕南稻茬麦油免耕覆盖栽培技术,对于解决陕南稻区生产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生产节本增效、保护环境、减轻劳动强度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陕南稻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针对陕南稻茬麦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自2001年开展小麦、油菜免耕栽培多点区域试验,推行麦油免耕覆盖栽培,形成了稻茬田块不翻耕、开沟排水、化学除草、科学施肥、小麦免耕播栽、覆盖稻草为关键技术的稻茬小麦油菜免耕覆盖栽培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稻茬田小麦、油菜采用免耕栽培,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促使作物增产,特别是在多雨的秋播季节,可抗淋播种,不违农时,节约成本,确保产量。本研究作为一项节本增效、省时省工、节能环保、高产稳产的技术措施,具有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兼收并蓄的优点,有利于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本研究2002年大面积示范首获成功,2003年示范面积一举达到3334公顷,2004年~2006年三年共在汉中、安康两市10个县区115个乡镇的31.91万户实际推广6.8万公顷,实现免耕小麦每公顷平均节本1312.5元、油菜亩均节本1050元,节本7946.75万元;增产小麦692.5万公斤、油菜籽671.5万公斤,增值2715.4万元;共计节本增值10662.15万元,扣除新增成本1456.41万元,总新增纯收入9205.74万元。以上研究对于发掘免耕栽培技术的增产、节本、增收潜力和生态环保优势,对于陕南稻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成广雷[9](2009)在《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种子作为人类主要的生活资料和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种子科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早在农业发生之初的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了种子的汰劣选优、检验、加工、贮藏等的实践,但作为一门科学被系统研究还时间很短,只不过刚刚一百多年的历史。尤其在19世纪中叶以后,种子科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一科学的发展进行客观的分析总结。本论文以种子科学研究内容为主线,通过收集、整理文献,明确断代依据,按照历史时序,对国内外古代、近代、现代种子科学的发展背景、重要事件、标志性人物等进行记述。系统介绍了国内外种子生物学、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种子检验科学的发生和发展。对国内外种子科学的发展分阶段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利用国内外三个文献数据库,对1950年至今的种子科学文献进行了检索处理,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定性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结论。论文研究结果对我国种子科学与产业的发展将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对种子科学的发展历史提出了自己的断代依据,梳理出了种子科学确立和发展的背景、标志性人物及里程碑事件。在本研究中,将种子科学的发展历史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公元1869年之前为古代这一阶段的种子科学知识主要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经验积累和肉眼观察得出,还没有人专门从种子角度进行有目的实验研究,这一阶段为经验种子科学发展阶段。从1869年建立专业种子实验室至1980年为近代,这一阶段的种子科学研究有着明确的实验目的,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入,显微镜等试验工具、物理和化学技术、动力机械等开始应用于种子科技,种子生物学研究向细胞水平微观层次和生理生化方向发展,该阶段是实验室(经典)种子科学发展阶段。1980年至今为现代,该阶段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物理、化学和其他边缘学科的渗透,为种子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现代种子科学研究有趋向多元和学科交叉的特点,这一阶段为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应用阶段。2.通过对国内外三大数据库检索,对1950年至2009年种子科学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明确了该阶段有关国家对种子科学的贡献,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通过研究得知,该阶段美国对种子科学发展的整体贡献最大,发表文献数比第2位的英国高出2倍多。中国排在日本之后居第4位,其后是德国、法国、丹麦。美国在1950年以后种子科学研究一直居领先位置,上世纪80年代后占绝对优势地位。中国在1985年以前一直处于最落后地位,至1999年首次超越丹麦后开始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有关种子科学的文献发表数量更是直线上升,2005年至今飞速超越德国、日本、英国居世界第2位。在国际上发表的文献数已与美国2004年发表数量相当。3.讨论了种子学科发展中存在的科研队伍不稳定、学科影响力小、没有真正的建立种子工程学科等问题,提出了自己对该学科的发展建议。主要观点有:一是种子科学需要连续性、深入性研究,呼唤终身种子科学家;二是种子科学与遗传育种学科分离后其影响力较小,需要建立学科组织,加强学科宣传、公关力度;三是种子科学作为应用性学科不能只搞生物学等基础研究,要加快与信息、机械工程等学科的交叉,建立真正的种子工程学科。4.对国内外种子产业的种子市场容量、种子出口情况及世界规模企业发展情况有关资料进行了整理和比较分析,明确了世界种子产业的发展特征及趋势。在中国种子产业发展研究中,通过对1989—2004年各大作物主产省区审定品种及2004—2007年的主要作物品种推广面积资料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对中国的种子科研状况、研发体系及品种贡献进行了评价。

侯流沙[10](2009)在《进一步完善小麦良种补贴制度之浅见》文中提出文章总结了2005-2008年山西实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对小麦良种补贴全覆盖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搞好项目的实施提出三点建议,即采用先购种后拨款的"一卡通"模式,加强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的宣传,进一步提高种子的科技含量。

二、引进小麦包衣种子获成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进小麦包衣种子获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省三大生态类型区小麦种植成本收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范围界定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成本
        2.1.2 农产品种植成本构成要素
        2.1.3 收益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规模经济理论
3 河北省三大生态类型区现状
    3.1 自然条件
    3.2 经济发展水平
    3.3 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指标
4 小麦种植成本收益对比分析
    4.1 数据来源
    4.2 小麦种植成本及构成要素
    4.3 同生态类型区内小麦种植成本收益对比
        4.3.1 小麦种植总成本分析
        4.3.2 小麦种植物质与服务费用分析
        4.3.3 小麦种植人工成本分析
        4.3.4 小麦种植土地成本分析
        4.3.5 小麦种植净利润分析
    4.4 不同生态类型区间小麦种植成本收益对比
        4.4.1 小麦种植总成本分析
        4.4.2 小麦种植物质与服务费用分析
        4.4.3 小麦种植人工成本分析
        4.4.4 小麦种植土地成本分析
        4.4.5 小麦种植净利润分析
    4.5 不同生态类型区小麦种植成本收益分析
        4.5.1 种子品种差异
        4.5.2 化肥用量差异
        4.5.3 灌溉成本差异
        4.5.4 经济发展差异
        4.5.5 粮丰项目差异
5 不同生态类型区小麦成本收益影响分析
    5.1 小麦种植成本构成要素及净利润灰色关联分析
        5.1.1 灰色关联分析法概述
        5.1.2 分析指标的选取与数据说明
        5.1.3 灰色关联度测算
        5.1.4 结果分析
    5.2 三大生态类型区小麦种植成本构成要素的影响度分析
        5.2.1 模型建立
        5.2.2 模型分析检验与结论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相关对策建议
        6.2.1 太行山山前平原生态类型区对策建议
        6.2.2 黑龙港平原生态类型区对策建议
        6.2.3 燕山山麓生态类型区对策建议
        6.2.4 三大生态类型区内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河北省小麦生产经营情况调查表
作者简介
致谢

(2)新疆沙湾县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民专业合作社
        2.1.2 土地股份合作社
        2.1.3 土地股份合作制与部分土地流转模式的比较
    2.2 理论基础
        2.2.1 产权理论
        2.2.2 制度变迁理论
        2.2.3 交易费用理论
第三章 沙湾县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实践探索
    3.1 沙湾县土地股份合作社产生背景
        3.1.1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3.1.2 土地整合推进规模经营
        3.1.3 土地流转不规范
    3.2 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现状
        3.2.1 数量与规模
        3.2.2 运行机制
        3.2.3 主要类型
        3.2.4 收益分配机制
    3.3 推行土地股份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3.3.1 做好农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3.3.2 强化政策支持与示范引领
        3.3.3 强化金融支持,创新土地经营权贷款模式
        3.3.4 以规范清理、示范创建活动为抓手,全面提升合作社发展质量
第四章 沙湾县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成效与问题
    4.1 取得的成效
        4.1.1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生态化
        4.1.2 促进了农民多元化持续增收
        4.1.3 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4.2 存在的问题
        4.2.1 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
        4.2.2 成立门槛低,运行质量不高
        4.2.3 政府推动行为存在偏差
        4.2.4 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4.2.5 高素质人才不足
        4.2.6 运营成本高、稳定性欠佳
        4.2.7 经营层次单一
第五章 沙湾县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合作社管理制度
    5.2 提升合作社竞争力
    5.3 明确政府职能
    5.4 构建农民收入与经营效益联动机制
    5.5 创新融资机制,增强社员责任感
    5.6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外部环境
    5.7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5.8 拓宽合作社经营范围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3)基于产消互动的消费者食物安全信任构建路径研究 ——以B市农夫市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3 核心概念与文献评述
    1.4 研究意义、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消费者食物安全信任困境的逻辑与表征
    2.1 社会领域中的信任困境
    2.2 食物生产与消费链条的异化
    2.3 食物安全:错位的理解认知与谣言盛行
    2.4 食物安全治理参与主体的多重失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消费者食物自保行动与替代性食物网络的兴起
    3.1 食物安全困境与民间自保行动的兴起
    3.2 民间食物自保策略:替代性食物网络的兴起
    3.3 初入田野:农夫市集的观察和消费者群体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消费者食物安全信任构建的过程与特征
    4.1 农夫市集:制造信任共同体与产消双向筛选
    4.2 生产者与消费者参与多维度互动
    4.3 农夫市集信任构建的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夫市集:信任共同体的挑战
    5.1 信任中介组织及食物标签的合法化困境
    5.2 食物品质“下降”的信任隐患
    5.3 较高的信任构建成本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本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
第七章 展望:消费者食物安全信任治理的政策建议
    7.1 食物生产过程的去化学化与食物市场的开放化
    7.2 消费者教育与科学社群权威的重塑
    7.3 多元主体参与的消费者食物安全信任共治:监管、技术与包容性
    7.4 对作为个案的农夫市集等替代性食物网络的兼顾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1: 主要知情人方案提纲
    附录 2: 消费者食物安全信任调查问卷
    附录 3: 农夫市集农友调查问卷
    附录 4: 农夫市集志愿者调查问卷
    附录 5: 35家农场基本情况
    附录 5: 养殖类PGS农场拜访表清单
    附录 6: 种植类PGS农场拜访清单
个人简介

(4)种衣剂对冬小麦东农冬麦1号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种衣剂的发展概况
    1.2 种衣剂的技术指标
    1.3 种衣剂的组成及类型
        1.3.1 种衣剂的组成
        1.3.2 种衣剂的类型
    1.4 种衣剂的作用机理
    1.5 种衣剂的发展前景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自然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和取材
    2.4 试验仪器与试剂
        2.4.1 试验仪器
        2.4.2 主要试验试剂
    2.5 试验方法
        2.5.1 农艺性状的测定
        2.5.2 生理指标的测定
        2.5.3 产量性状的测定
        2.5.4 试验数据与统计分析
    2.6 技术路线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种衣剂对冬小麦各生育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3.1.1 种衣剂对冬小麦各生育期株高的影响
        3.1.2 种衣剂对冬小麦各生育期分蘖数的影响
        3.1.3 种衣剂对冬小麦各生育期湿重、干重的影响
        3.1.4 种衣剂对冬小麦各生育期含水率的影响
    3.2 种衣剂对冬小麦各生育期生理指标的影响
        3.2.1 种衣剂对冬小麦各生育期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2.2 种衣剂对冬小麦各生育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2.3 种衣剂对冬小麦各生育期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 种衣剂对冬小麦各生育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3.3.1 种衣剂对冬小麦各生育期光合速率的影响
        3.3.2 种衣剂对冬小麦各生育期蒸腾速率的影响
        3.3.3 种衣剂对冬小麦各生育期气孔导度的影响
        3.3.4 种衣剂对冬小麦各生育期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3.4 种衣剂对冬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4 讨论
    4.1 种衣剂对东农冬麦1号农艺性状的影响
    4.2 种衣剂对东农冬麦1号抗寒生理指标的影响
    4.3 种衣剂对东农冬麦1号光合特性指标的影响
    4.4 种衣剂对东农冬麦1号产量性状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番茄种子抗猝倒病包衣配方筛选、安全性评价与防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番茄猝倒病
    1.2 种子包衣技术
        1.2.1 种子包衣技术研究进展
        1.2.2 种衣剂组成、类型及功效
        1.2.3 种子包衣技术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3 我国蔬菜作物种子包衣研究概况
        1.3.1 瓜类蔬菜种子包衣
        1.3.2 豆类蔬菜种子包衣
        1.3.3 茄果类蔬菜种子包衣
        1.3.4 根菜类和叶菜类种子包衣
    1.4 选题依据、目的及内容
2 番茄猝倒病致病菌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病原菌形态特征
        2.2.2 病原菌的致病性
        2.2.3 病原菌核糖体 DNA-ITS 区
    2.3 讨论
3 杀菌剂毒力分析及番茄种子包衣配方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杀菌剂毒力测定与分析
        3.2.2 包衣种子效果评价
    3.3 讨论
4 包衣番茄种子安全性检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包衣处理对番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及籽苗质量的影响
        4.2.2 基础配方包衣对番茄种子活力的影响
        4.2.3 杀菌剂包衣对番茄种子活力的影响
        4.2.4 包衣处理对番茄种子出苗率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4.3 讨论
5 杀菌剂包衣种子对番茄苗期猝倒病的防治效果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杀菌剂包衣对基质接种病菌情况下番茄出苗率的影响
        5.2.2 杀菌剂包衣对基质接种病菌情况下番茄病苗率的影响
        5.2.3 杀菌剂包衣对基质接种病菌情况下番茄成苗率的影响
    5.3 讨论
6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由来
        1.1.2 世纪之交的粮食过剩——一种幼稚粮食安全观的形成
        1.1.3 "小麦经济"——粮食安全的新视野
        1.1.4 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的构建——一个未能破解的困惑
        1.1.5 "核心区"建设——构建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创新之举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粮食安全的概念
        1.3.2 粮食安全的测度
        1.3.3 对我国粮食安全政策的分析和评价
        1.3.4 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
        1.3.5 对外国经验的借鉴
        1.3.6 粮食安全的实现途径
        1.3.7 河南粮食生产状况研究
        1.3.8 粮食安全相关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本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1.6.1 本研究的创新点
        1.6.2 本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粮食安全长效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2.1 有关概念界定
        2.1.1 粮食及粮食安全的概念
        2.1.2 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概念
    2.2 粮食安全长效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2.2.1 机会成本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产业关联理论
        2.2.5 弹性理论
        2.2.6 博弈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粮食安全状况的动态分析和战略选择
    3.1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国际国内背景
        3.1.1 世界粮食安全面临的新问题
        3.1.2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国内背景
    3.2 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我国粮食安全状况测算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2 我国粮食安全水平的测算
        3.2.3 基于测算结果的我国粮食安全变化态势分析
    3.3 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粮食安全政策的经济学评价
    4.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安全主要政策回顾
        4.1.1 改革开放初期的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4.1.2 大丰收之后的变粮食统一收购为合同定购
        4.1.3 通胀后的国家粮食专项储备制度的建立与保护价收购
        4.1.4 阻止粮价下跌的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为核心的"粮改新政"
        4.1.5 抑制粮食生产下滑的全面市场化改革与保障粮食安全全面政策体系的建立
    4.2 当前我国保障粮食安全政策的成效及存在问题分析
        4.2.1 主要成效
        4.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4.3 基于博弈分析的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分析
        4.3.1 政府财政补贴与粮农生产之间的博弈分析
        4.3.2 中央政府政府与粮食主产区政府之间的博弈分析
    4.4 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分析
        4.4.1 耕地生产粮食的机会成本
        4.4.2 粮食生产中劳动力的机会成本
        4.4.3 粮食主产区区域发展视角:粮食生产的区域机会成本分析
        4.4.4 粮食生产机会成本的政策诠释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河南省粮食生产的实证分析1:主要举措与成效
    5.1 发展粮食生产的实践举措
        5.1.1 发展"小麦经济",拉长产业链条
        5.1.2 集中打造核心产区,发挥规模集群效应
        5.1.3 变"天下粮仓"为"国人厨房"再到"世界餐桌",推动产业不断升级
        5.1.4 创新科技体系,夯实科技支撑
    5.2 取得的主要成效
        5.2.1 实现了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增长
        5.2.2 "小麦经济"一枝独秀,推动食品工业快速发展
        5.2.3 粮食及其转化加工食品逐渐走向世界餐桌
    5.3 河南省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的贡献分析
        5.3.1 生产环节贡献
        5.3.2 流通环节贡献
        5.3.3 储藏环节贡献
        5.3.4 粮食政策贯彻落实环节贡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河南省粮食生产的实证分析2:困惑与问题
    6.1 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与发达地区差距越拉越大
    6.2 产粮大区的经济"洼地"现象:生产粮食越多的地区也是省内经济最落后的地方
    6.3 必须引起警觉的贫困趋势:粮食主产区正在成为贫困的主体
    6.4 自身难以破解的"连锁效应":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恶化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世界部分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政策措施及启示
    7.1 美国的粮食安全政策
        7.1.1 农产品最低保护价
        7.1.2 粮食差额补贴
        7.1.3 耕地保护措施
        7.1.4 粮食储备制度
        7.1.5 农业保险和灾害补贴
    7.2 欧盟的粮食安全政策
        7.2.1 60年代初,欧盟实施农产品支持价格政策
        7.2.2 直接支付政策
        7.2.3 干预价格政策
        7.2.4 强制性关税
        7.2.5 休耕计划
        7.2.6 粮食储备
    7.3 日本的粮食安全政策
        7.3.1 农户直接支付制度
        7.3.2 稻作安定经营对策
        7.3.3 自然灾害补贴
        7.3.4 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7.4 印度的粮食安全政策
        7.4.1 生产者价格支持政策
        7.4.2 农业投入补贴政策
        7.4.3 粮食分配政策
        7.4.4 保护耕地资源
    7.5 国外国家粮食安全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7.5.1 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7.5.2 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7.5.3 保护粮食生产者的利益
        7.5.4 在加大政策扶持的基础上注重运用法律手段
        7.5.5 完善粮食物流体制
        7.5.6 加强粮食国际贸易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我国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构建与探索
    8.1 我国粮食安全长效机制构建的基本立足点
    8.2 基于长效机制的粮食安全政策缺陷分析
    8.3 粮食安全长效机制构建的制度安排与主要内容
        8.3.1 建立合理完善的利益补偿调节机制
        8.3.2 完善投入保障机制
        8.3.3 健全服务保障机制
        8.3.4 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一览
致谢

(8)陕南稻茬小麦油菜免耕覆盖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免耕栽培
    1.2 国内外免耕栽培的发展与应用
        1.2.1 国外免耕栽培的发展情况
        1.2.2 国外免耕栽培的推广应用情况
    1.3 我国免耕栽培的发展与应用
        1.3.1 我国免耕栽培的发展概况
        1.3.2 我国免耕栽培的推广应用情况
    1.4 陕西省免耕栽培的发展与应用
        1.4.1 陕西省免耕栽培的发展情况
        1.4.2 陕西省免耕栽培的推广应用情况
    1.5 免耕栽培的目的和意义
        1.5.1 免耕栽培的目的
        1.5.2 陕西省发展免耕栽培的意义
        1.5.3 发展陕南稻茬麦油免耕栽培的重要性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稻茬小麦免耕覆盖栽培技术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区域基本情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方法
        2.1.4 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调研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稻茬小麦免耕覆盖栽培关键技术
        2.2.2 稻茬小麦免耕覆盖栽培配套技术
        2.2.3 稻茬小麦免耕覆盖栽培机理研究
        2.2.4 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调研
第三章 稻茬油菜免耕覆盖栽培技术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2.3 稻茬油菜免耕栽培技术增产机理研究
        3.2.4 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调研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稻茬油菜免耕覆盖栽培关键技术
        3.3.2 稻茬油菜免耕覆盖栽培配套技术
        3.3.3 稻茬油菜免耕栽培技术增产机理
        3.3.4 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调研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稻茬小麦免耕覆盖栽培技术
        4.1.2 稻茬油菜免耕覆盖栽培技术
        4.1.3 推广成效
    4.2 讨论
        4.2.1 存在问题
        4.2.2 扶持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种子科学史研究进展
        2.1 种子科学发展史研究现状
        2.2 种子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3.2 种子科学发展史研究中阶段的划分
        3.3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3.3.1 研究方法
        3.3.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种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1. 中国古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1.1 中国古代种子形态生物学的发展
        1.1.1 种子形态学的早期记载和发展
        1.1.2 中国古代植物生殖器官的名称及描述
        1.2 中国古代种子发育生物学的发展
        1.2.1 中国古代对种子发育的整体认识
        1.2.2 古人对水、肥及其他农艺措施影响种子形成发育的认识
        1.2.2.1 对水分影响种子发育的的认识
        1.2.2.2 对肥料影响种子发育的的认识
        1.2.2.3 对中耕除草、压蔓影响种子发育的认识
        1.2.3 对物理方法控制开花结实的认识
        1.2.4 对种子败育现象发现及防治的认识
        1.2.5 对种子成熟及后熟的认识
        1.2.5.1 对适时收获的认识
        1.2.5.2 对种子后熟和休眠现象的认识
        1.3 中国古代种子生理生态学的发展
        1.3.1 古代对生态环境影响种子生产的整体认识
        1.3.2 对节气、物候影响种子萌发及生长发育的认识
        1.3.3 对水分影响种子萌发的认识
        1.3.4 对光照、温度影响种子萌发和生长发育的认识
        1.3.5 对土壤、肥料影响种子生产的认识
        1.3.6 对其他生态因素影响种子安全及生长发育的认识
        1.3.7 对有关农艺措施影响种子生产的认识
        1.3.8 对播深、镇压影响种子萌发生长的认识
        1.3.9 对播量、密度及其种群分布影响种子萌发、生长发育的认识
        2. 中国近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2.1 中国近代种子生物学的奠基
        2.2 中国近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2.3 中国近代种子生物学发展及评述
        3. 中国现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3.1 现代种子发育的研究及进展
        3.2 现代种子活力的研究进展
        3.3 现代种子劣变及寿命的研究进展
        3.4 现代种子休眠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国外种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1. 国外古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1.1 国外古代的种子科技知识及早期文献
        1.2 国外古代对种子生物学的重要发现及认识
        1.2.1 对种子贮藏营养物质的认识
        1.2.2 对果皮和种皮的认识
        1.2.3 对种子传播的认识
        1.2.4 对土壤、水分、温度、气候等生态条件影响种子萌发的认识
        1.2.5 对种子寿命、种子休眠及后熟作用的认识
        1.2.6 对生态环境影响豆类硬实的认识
        1.2.7 对种子群体效应的认识
        1.2.8 对种子发育的认识
        2. 近代种子生物学的确立及发展
        2.1 近代种子生物学的萌芽及奠基
        2.2 近代种子生物学建立及其标志
        2.3 近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2.3.1 近代种子发育生物学的发展
        2.3.2 近代种子解剖学、种子形态解剖学及生理学的发展
        2.3.3 近代种子发芽生理的发展
        2.3.4 近代种子寿命的研究及发展
        2.3.5 近代种子休眠研究及发展
        2.3.6 近代种子活力研究及发展
        3. 现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3.1 现代种子发育研究进展
        3.2 现代种子活力研究进展
        3.3 现代种子寿命、劣变研究进展
        3.4 现代种子休眠研究进展
第三章 国内外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
        1. 中国古代加工、贮藏种子的技术和方法
        1.1 中国古代的种子收获及加工工具
        1.2 中国古代的种子处理技术
        1.2.1 古人应用物理方法处理种子的技术
        1.2.1.1 光、热处理技术
        1.2.1.2 温、湿处理技术
        1.2.1.3 种子层积处理技术
        1.2.1.4 硬实种子处理技术
        1.2.2 古人应用化学方法处理种子的技术
        1.2.2.1 药、肥处理技术
        1.2.2.2 包衣处理技术
        1.3 中国古代的种子贮藏方法及贮藏生理知识
        1.3.1 我国古代对种子贮藏生理的认识
        1.3.2 我国古代的种子贮藏技术和方法
        2. 中国近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2.1 中国近代种子加工机械的引进和发展
        2.2 中国近代种子处理及种子包衣技术的发展
        2.3 中国近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3. 中国现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
        3.1 现代种子加工设备的发展
        3.2 现代种子处理技术的发展
        3.2.1 化学方法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2.2 物理方法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2.3 生物方法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3 现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3.3.1 现代种子贮藏设施及设备的发展
        3.3.2 现代种子贮藏条件研究的发展
    第二节:国外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历史
        1. 国外古代加工、贮藏种子的技术和方法
        2. 近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
        2.1 产业革命及种子产业发展与种子收获、加工机械化
        2.2 近代种子处理及种子包衣技术的发展
        2.3 近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2.3.1 近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况
        2.3.2 近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研究进展
        2.3.1.1 近代种子贮藏设施及设备的发展
        2.3.1.2 近代种子贮藏条件研究的发展
        3. 国外现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3.1 国外现代种子加工技术的发展
        3.1.1 现代种子加工机械的发展
        3.1.1.1 “知识爆炸时代”与种子加工机械的发展
        3.1.1.2 现代种子加工机械的发展及特点
        3.1.2 现代种子处理技术的发展
        3.1.2.1 化学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1.2.2 物理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1.2.3 生物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2 现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3.2.1 现代种子贮藏设施及设备的发展
        3.2.2 现代种子贮藏条件、方法研究的发展
第四章 国内外种子检验科学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种子检验科学技术及检验机构的发展
        1. 中国古代检验种子的技术和方法
        2. 中国近代种子检验机构及种子检验科学技术的发展
        3. 中国现代种子检验机构、规程和检验科学技术的发展
        3.1 现代种子检验机构及规程的发展
        3.2 现代种子检验科学技术的发展
        3.2.1 电泳技术在种子检验中的应用及发展
        3.2.2 免疫技术在种子检测中的应用及发展
        3.3.3 分子标记技术在种子检测中的应用及发展
        3.3.4 计算机技术在种子检验中的应用及发展
    第二节 国外种子检验科学的发展
        1. 国外古代检验种子的技术和方法
        2. 近代种子检验机构的创立及种子检验科学的发展
        2.1 近代种子检验室、检验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2.1.1 世界第一所种子检验实验室的出现
        2.1.2 种子检验室及种子检验协会的建立和发展
        2.1.3 国际种子检验协会性质及其业务
        2.2 近代种子检验科学的创立和发展
        2.2.1 近代种子检验科学创立的背景
        2.2.2 近代种子规程及标准方法的发展
        2.2.3 近代种子检验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2.3 现代种子检验科学技术的发展
        2.3.1 免疫检测技术在种子纯度及健康检验中的应用及发展
        2.3.2 分子标记技术在种子检验中的应用及发展
        2.3.3 计算机技术在种子检验上的应用及发展
第五章 国内外种子科学发展比较研究
    第一节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发展比较
        1. 国内外古代种子生物学发展比较
        2. 国内外近代种子生物学发展比较
        3. 国内外现代种子生物学发展比较
        4.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发展历史的横向比较
        5.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各发展时期的纵向比较
    第二节 国内外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与比较
        1. 国内外古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与比较
        2. 国内外近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与比较
        3. 国内外现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与比较
    第三节 国内外种子检验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1. 国内外古代种子检验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2. 国内外近代种子检验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3. 国内外现代种子检验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第四节 国内外种子科学发展文献计量比较分析
        1. 国内外种子科学研究内容整体比较及研究热点趋势分析
        1.1 国内外种子科学研究有关内容比较
        1.2 国内外种子科学各阶段研究热点趋势分析
        1.3 有关各国种子科学贡献比较及发展分析
        1.4 各国种子科学研究内容及整体贡献分析比较
        2.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各阶段研究热点及趋势比较
        2.1 有关国家种子萌发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2.2 有关国家种子休眠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2.3 有关国家种子寿命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2.4 有关国家种子活力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3. 国内外种子加工、贮藏科学各阶段研究热点及趋势比较
        3.1 有关国家种子加工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3.2 有关国家种子处理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3.3 有关国家种子包衣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3.4 有关国家种子贮藏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4. 国内外种子检验科学各阶段研究热点及趋势比较
        4.1 有关国家种子检验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4.2 有关国家种子纯度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4.3 有关国家品种鉴定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第六章 国内外种子产业的发展与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
        1. 中国种子管理体制的确立及发展
        1.1 中国种子管理体制、机构的建立及沿革
        1.2 品种审定机构的建立及发展
        2.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历程
        2.1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阶段
        2.1.1 家家种田、户户留种的种子自给阶段(1957 年以前)
        2.1.2 计划体制下的种子产业形成阶段(1957—1980 年)
        2.1.3 双轨体制下的种子产业发展阶段(1980—2000 年)
        2.1.4 市场体制下的种子产业发展阶段(2001 年以后)
        3. 中国的种子科研状况、研发体系及品种贡献
        3.1 主要作物主产省区品种审定情况计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3.1.1 各主产省区水稻品种审定情况及育成单位构成统计分析
        3.1.2 各主产省区小麦品种审定情况及育成单位构成统计分析
        3.1.3 各主产省区玉米品种审定情况及育成单位构成统计分析
        3.1.4 各主产省区棉花品种审定情况及育成单位构成统计分析
        3.2 主要农作物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3.2.1 水稻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3.2.2 小麦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3.2.3 玉米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3.2.4 棉花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4. 中国种子科研状况、研发体系及品种贡献评价
        4.1 主要作物主产省份品种审定及育成单位构成
        4.2 有关省区育种科研实力、育成单位构成及品种贡献
    第二节 国外种子产业的发展
        1. 国外种子管理及立法的发展
        1.1 国外种子管理立法
        1.2 发达国家的种子管理体制及其模式
        2. 国外种子产业发展
        2.1 国外种子产业的发展阶段(以美国为例)
        2.2 国际种子贸易及企业发展
        2.2.1 各国种子市场容量
        2.2.2 世界种子贸易的发展
        2.2.3 世界规模种子企业的发展
        2.2.3.1 世界种业巨头的兼并重组
        2.2.3.2 世界种业十强变化及发展
        2.2.3.3 种子产业发展的趋势与特征
        3. 国内外种子产业的发展比较分析
        3.1 国内外主要种子市场容量及比较
        3.2 全球种子贸易的发展及比较
        3.3 国内外种子规模企业发展与比较
        3.4 国内外新品种保护力度比较
        3.5 国内外种业科技投入方式和力度比较
第七章 结论、讨论
    1. 讨论
    2. 结论
        2.1 梳理出了种子科学发展的断代依据及阶段特点
        2.1.1 古代种子科学发展的分期及特点
        2.1.2 近代种子科学发展的分期及特点
        2.1.3 现代种子科学发展的分期及特点
        2.2 对国内外种子科学及产业发展进行了系统归纳整理及评价比较
        2.2.1 国内外种子科学发展评价与比较
        2.2.2 国内外种子产业发展评价与比较
    3.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10)进一步完善小麦良种补贴制度之浅见(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成效
    1.1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1.2 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
    1.3 促进了优质专用小麦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
    1.4 提高了优质小麦转化能力
    1.5 调动了种子企业参与供种的积极性
2 存在问题
    2.1 供种环节倒卖种子问题
    2.2 企业依赖行政组织供种问题
    2.3 项目区小麦病虫草害问题
    2.4 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问题
    2.5 实行良种补贴“一卡通”潜在的问题
3 探讨与建议
    3.1 采用先购种后拨款的“一卡通”模式
    3.2 加强小麦良种补贴宣传工作
    3.3 进一步提高种子科技含量

四、引进小麦包衣种子获成效(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三大生态类型区小麦种植成本收益分析[D]. 张欣悦.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2]新疆沙湾县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白慧慧. 石河子大学, 2019(05)
  • [3]基于产消互动的消费者食物安全信任构建路径研究 ——以B市农夫市集为例[D]. 王振.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4]种衣剂对冬小麦东农冬麦1号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D]. 张成亮. 东北农业大学, 2014(12)
  • [5]番茄种子抗猝倒病包衣配方筛选、安全性评价与防效研究[D]. 何美文. 浙江农林大学, 2014(03)
  • [6]农垦种业 逆境起舞[J]. 翟国胜,邢茂江,李峰,鲍广云. 中国农垦, 2010(06)
  • [7]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 田建民.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4)
  • [8]陕南稻茬小麦油菜免耕覆盖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效益分析[D]. 牛建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9]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 成广雷.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6)
  • [10]进一步完善小麦良种补贴制度之浅见[J]. 侯流沙. 种子科技, 2009(05)

标签:;  ;  ;  ;  ;  

小麦包衣种子引进取得成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