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0年秋巴黎P.V国际面料博览会调研报告(一)(论文文献综述)
胡占芳[1](2018)在《南京近代城市住宅研究(1840-1949)》文中指出自1840年至1949年的百余年近代化历程中,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生了本质性变化。针对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展演变展开的系列研究对于全面反映近代南京社会、城市与建筑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中,笔者在查阅大量翔实历史文献资料和对现存近代住宅实地调研踏勘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梳理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展的历史脉络,全面准确地考究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区)的发展特征。笔者在研究中翔实地考察每一历史阶段内住宅建筑本体特征、住宅区规划建设特征以及相应的住宅制度与规章策略等,并以住宅建筑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为主线对南京近代城市住宅的发展演进形成整体性认识,即南京近代城市住宅阶段性特征的翔实考证与历史发展脉络的全景式呈现。论文主体内容共由七个章节组成,各章节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系。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将其划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的南京近代城市住宅生成环境分析研究、第二部分的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展演进历史研究、第三部分的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展演进规律与启示。第一部分南京近代城市住宅生成环境分析研究由第一章南京近代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生活形态的变革、第二章南京近代居住规划思想和城市规划中居住空间图景两个章节组成;第二部分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展演进历史研究由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等四个章节组成,分别是针对1840-1927年、1927-1937年、1937-1945年和1945-1949年等四个历史时段内近代城市住宅规划建设与发展变化的综合考察;第三部分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展演进规律与启示由第七章节构成。
赵婧靓[2](2018)在《水晶宫的环境调控与现代建筑的技术维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晶宫(Crystal Palace,1851)——伦敦世界博览会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驱,这里的现代主义并非形式和美学,而是出于现代性需求,适应现代生活的建筑。它对于建筑技术史乃至世界文明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帕克斯顿能开创性地设计这个精妙的环境调控系统却并非一件偶然的事情。先进的环境调控设计往往首先出现在生产型建筑中。早期调控内部环境的目的并非为了提高建筑物的居住者的舒适程度,而是营造特定的生产所需环境条件。人工调控的生产型环境与建筑自身设计中建造、形式、空间、结构完美结合,甚至成为时代标志性建筑,并为其他类型现代建筑环境调控设计奠定了基础。中国近代生产型蚕室长泾蚕种场也呈现了这一现代性需求特征。尽管可以利用不可再生机械设备来创造所需要的温度湿度,然而,环境设计师们很快意识到,如果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环境,对机械供热的需求将会减少。因此,设计者开始将建筑物自身的设计视为控制内部环境系统的一部分。合理的设计对于促进建筑环境调控系统的运行至关重要。它必须在不同情况下以特定方式运行,并且这一性能必须受到严格控制。外维护结构必须承担负荷,选择性过滤外环境,激发自然的潜力,并将环境调控语言进行诗意呈现。随着精确地调控内部环境条件的建筑能够大规模建造,环境设计师开始构想旨在将生产型建筑技术的创新性地应用于人类,建立一个完整的环境调控巨构,解决城市环境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也正是现代建筑的出发点。真正的现代建筑是超越形式风格、符合现代功能、提升居住舒适度、满足精神诉求的。创造真正适宜于人类生存活动的环境,,最终呈现诗性表达。更为积极地适应自然与机械调节结合在一起。这其中蕴含着面向人自身以及未来社会更崇高的追求。设计师通过对不同地域环境的感知设计出充满想象力的建筑。而在当代实践中,大量建筑师们拱手放弃了用建筑自身设计实现环境调控的可能,建筑物内的环境调控几乎完全让渡给机械设备实现。建筑在能源需求上恣意挥霍,并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建筑环境发展史变成一部不断增加能源消耗的历史。我们不妨追本溯源回到环境调控发展史的起点,解读其承载的精妙调控环境设计的探索。
贺贝[3](2010)在《现代生活方式与室内纺织品视觉表现研究 ——以北京地区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为例》文中提出室内纺织品的视觉表现主要包括织物组织结构、图案、色彩和造型四个方面,其风格大概可以分为传统和现代两大类。本文选取北京地区的中产阶层为研究对象,以这一阶层的生活方式为切入点,通过分析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对其消费生活方式、文化生活方式、公共生活方式和休闲生活方式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并深入讨论生活方式与室内纺织品视觉表现之间的关系,即这四个层面的生活方式分别对中产阶层选择纺织品时的品牌意识、审美观念、个性时尚及情调趣味产生的影响,最终落脚在纺织品视觉表现的层面上。最后,总结出北京中产阶层纺织品消费的特征、现代生活方式对室内纺织品设计的影响,以及纺织品设计对生活方式的提升三个要点,为今后的室内纺织品设计提供一定的参照。?
曹华[4](2001)在《2000年秋巴黎P.V国际面料博览会调研报告(一)》文中提出 应巴黎PREMIERE VISION国际纺织品博览会组委会的邀请,由国家纺织工业局纺织产品开发中心组团赴欧洲参加了今年秋季巴黎R.V博览会。考察团共12人,其中中国纺织信息中心3人、国家纺织工业局纺织产品开发中心1人、山东德棉集团5人、江苏吴江丝绸公司新联丝织厂2人、福建南平纺织厂1人组成,考察团10月6日离京,10月21日回国,历时15天。10月7-8日我们在巴黎参观了P.V博览会,参观了
二、2000年秋巴黎P.V国际面料博览会调研报告(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秋巴黎P.V国际面料博览会调研报告(一)(论文提纲范文)
(1)南京近代城市住宅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以往相关研究综述 |
一、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历史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中国近现代住宅的相关研究 |
三、南京近代城市住宅方面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
一、历史时期的界定 |
二、研究空间的界定 |
三、研究对象——南京近代城市住宅与居住形态的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史料搜集与文献研究 |
二、实物调查与测绘 |
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式 |
第四节 学术取向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意义 |
第五节 研究框架与结构 |
第一章 南京近代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生活形态的变革 |
第一节 南京近代城市住宅产生的契机——南京近代城市的发展 |
一、南京城市的近代化转型 |
二、南京近代市政建设管理体制的建立 |
三、南京近代市政建设的发展 |
四、近代房地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
第二节 南京近代市民居住生活形态的变革 |
一、社会结构的变革 |
二、生活方式的变迁 |
三、文化特征的形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南京近代城市居住规划思想和城市规划中居住空间图景 |
第一节 南京近代城市居住规划思想 |
一、城市改良运动 |
二、都市分区制度 |
三、田园城市思想 |
第二节 近代城市规划中的居住空间图景 |
一、《北城区发展计划》和《南京市政计划》中的住宅区 |
二、《首都大计划》中的住宅区 |
三、《首都计划》中的住宅区 |
四、《首都计划的调整计划》中的住宅区 |
五、《南京城都市计划要纲》和《南京都市计划大纲》中的住宅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肇始: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展的萌芽期(1840-1927) |
第一节 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二节 南京近代城市住宅的出现 |
一、明清时期南京居住空间形态 |
二、南京近代住宅的出现及推动性因素 |
三、城市规划中的居住空间 |
第三节 天保里、天光里、天祥里:一个天主教会筑建的里弄式住区 |
一、天字号住区与天主教 |
二、天字号住区与下关商埠区 |
三、天字号住区的规划与建设 |
四、天字号住区的建筑形态与居住空间形态 |
五、天字号住宅建筑群在早期城市住宅发展中的意义 |
第四节 华兴村(华侨村):一个华侨筹资自建的西式住区 |
一、华兴村概况 |
二、华兴村出现的社会背景 |
三、华兴村的选址 |
四、华兴村的规划建设与居住空间形态的形成 |
五、华兴村在南京近代早期城市住宅发展中的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兴盛: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展的重要时期(1927-1937) |
第一节 南京城的社会状况和住房需求 |
一、政权变更 |
二、城市人口的变化 |
第二节 政府推行的住区规划与住宅策略 |
一、政府推行的城市规划与住区规划 |
二、政府实施的住宅策略 |
第三节 近代城市住宅的营建特征与空间分布 |
一、近代城市住宅的营建特征 |
二、近代住宅在城市空间的分布形态 |
第四节 多种渠道的城市住宅供给 |
一、政府主导的高级住宅区建设 |
二、住宅房地产业的住宅开发 |
三、企事业单位的住宅建设 |
四、个人住宅建设活动 |
第五节 多样化的城市住宅类型 |
一、独立式住宅的规模化建造 |
二、毗连式住宅的出现与建造 |
三、联排式住宅的规模化建造 |
四、公寓式住宅的出现与建造 |
第六节 政府介入建造的平民住宅 |
一、平民住宅区的规划与实际建造 |
二、棚户住宅区的规划与实际建造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式微:南京近代城市住宅的停滞(1937-1945) |
第一节 战争对城市的破坏与居住状况恶化 |
一、城市破坏 |
二、城市人口的变化 |
第二节 战时南京近代城市住宅概况 |
一、居住区与住宅建筑的破坏 |
二、原有住宅区规划的后续设计 |
三、住宅的日式化改造 |
第三节 原有住宅区规划的后续设计 |
一、清凉山公园住宅区 |
二、新住宅区第二、三住宅区 |
第四节 住宅的日式化改造 |
一、住宅日式化改造概述 |
二、住宅改造后的居住空间构成 |
三、住宅日式化改造对近代城市住宅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修复和再建:南京近代城市住宅的恢复(1945-1949) |
第一节 抗战后城市重建与住宅问题 |
一、战后城市重建 |
二、战后城市住宅问题 |
第二节 抗战后的住区规划与住宅策略 |
一、战后的都市计划与住区规划 |
二、政府应对房荒的住宅政策 |
第三节 百废待兴:战后城市住宅的实际建造 |
一、战后住宅的营建特征 |
二、战后住宅的城市空间分布形态 |
第四节 独立式小住宅的再造 |
一、独立式小住宅的建造概况:经济合用、现代 |
二、建筑师自宅:杨廷宝住宅、童寯住宅 |
三、现代住宅的阐释者:延晖馆、宋子文住宅 |
第五节 集合住宅的设计与建造 |
一、集合住宅建造概述 |
二、集合住宅的典范:公教新村 |
三、现代式公寓:美军顾问团公寓AB大楼 |
第六节 政府公营住宅:平民住宅的规划与建设 |
一、平民住宅的再设计 |
二、住宅区的再规划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展演进的机制、规律及启示 |
第一节 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展演进的机制 |
第二节 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展演变的规律特点 |
第三节 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展演变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近代书籍期刊文献 |
地方史志 |
专着 |
学位论文 |
期刊论文 |
南京近代城市影像与地图资料 |
档案文献及近代报刊 |
图表目录与来源 |
绪论 |
第一章 南京近代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生活形态的变革 |
第二章 南京近代城市居住规划思想和城市规划中的居住空间图景 |
第三章 肇始:南京近代住宅的萌芽(1840-1927) |
第四章 兴盛:南京近代住宅发展的重要时期(1927-1937) |
第五章 式微:南京近代住宅的停滞(1937-1945) |
第六章 修复和再建:南京近代住宅的恢复(1945-1949) |
第七章 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展演变的机制、规律及启示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水晶宫的环境调控与现代建筑的技术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路径 |
1.2.1 研究视角 |
1.2.2 研究对象 |
1.2.3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建筑技术史研究的要求 |
1.3.2 环境能源要求 |
1.4 研究基础 |
1.4.1 水晶宫文献综述 |
1.4.2 环境调控的理论文献综述 |
1.4.3 蚕种场文献综述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现代建筑与技术发展 |
2.1 西方现代生产与环境调控 |
2.1.1 生产型建筑与工业革命 |
2.1.2 西方生产型建筑与环境调控 |
2.2 现代生活与环境调控 |
2.2.1 现代生活需求背景 |
2.2.2 西方环境调控初步发展 |
2.3 温室与环境调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帕克斯顿的环境调控实践 |
3.1 帕克斯顿与玻璃温室 |
3.1.1 玻璃温室设计概述 |
3.1.2 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 Paxton 1803-1865) |
3.2 以1834实验性温室为例的通风环境控制策略研究——环境选择型 |
3.2.1 木框架表皮系统 |
3.2.2 垄沟玻璃 |
3.2.3 可移除式窗扇 |
3.2.4 通风模式的其他案例 |
3.3 1836-1840查茨沃斯温室机械化调控大跨环境的策略再生型 |
3.3.1 垄沟玻璃发展及平板玻璃安装技艺改进 |
3.3.2 装配机械化构建大规模环境调控空间 |
3.3.3 利用机械加热系统控制环境 |
3.4 1850王莲百合花房温室案例保温的环境策略保温型 |
3.4.1 结构与环境结合 |
3.4.2 封闭式表皮与整体通风策略 |
3.4.3 帕克斯顿专利垄沟玻璃屋顶 |
3.5 1851疗养院更高的环境抱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晶宫的环境调控设计 |
4.1 时空定位 |
4.1.1 时代需求下的水晶宫 |
4.1.2 调环境控理念下的水晶宫 |
4.1.3 地块区位与周边分析 |
4.2 模数化环境调控规模速度下的环境 |
4.2.1 横向延伸:平面网格 |
4.2.2 纵向生长:柱与顶 |
4.3 环境调控下的剖面空间 |
4.3.1 光线调控目的 |
4.3.2 调控下的空间形态:阶梯状金字塔与窄廊桥网 |
4.3.3 通风调控目及原理 |
4.3.4 玻璃温室通风调控先例 |
4.3.5 剖面解析结构性通风装置控制整体通风 |
4.4 结构与落水系统 |
4.4.1 结构与维护框架的最小化 |
4.4.2 垄沟屋顶 |
4.4.3 帕克斯顿沟 |
4.5 机械化设施调控环境 |
4.5.1 窗 |
4.5.2 地板 |
4.5.3 动力机械用房 |
4.6 基于环境调控材料的发展 |
4.6.1 玻璃 |
4.6.2 铁装配模数化 |
4.6.3 木纤细化 |
4.7 帕克斯顿设计改进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展览中的环境调控措施 |
5.1 从冬季温室到夏季展览馆 |
5.2 防眩光调控南部外侧白棉布 |
5.2.1 温室效应原理 |
5.2.2 遮阳措施 |
5.3 紧急通风调控 |
5.3.1 实际记录报告 |
5.3.2 夏季优化通风策略 |
5.3.3 设计缺陷导致通风问题 |
5.3.4 时代通风技术背景 |
5.4 降温调控 |
5.4.1 湿白棉布 |
5.4.2 印度风扇实例 |
5.5 本章小结水晶宫的指导意义 |
第六章 环境调控观念演变 |
6.1 教育与分离 |
6.2 隐藏的技术 |
6.3 现代建筑历史的编纂——建筑史学中的技术观 |
6.3.1 班纳姆之前现代建筑史学研究的不足 |
6.3.2 班纳姆带来的新视野——英国技术传统影响下的科学观念 |
6.3.3 能源危机后的研究发展——时代需求下的观念延伸 |
6.4 启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长泾蚕种场与中国现代环境调控 |
7.1 中国现代建筑的环境调控 |
7.1.1 中国生产型建筑与环境调控 |
7.1.2 中国现生活与环境调控 |
7.1.3 建国后初期中国环境调控技术的发展 |
7.2 长泾蚕种场及其对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的意义 |
7.2.1 长泾蚕种场概况 |
7.2.2 气候环境分析 |
7.2.3 环境调控设计策略 |
7.3 长泾蚕种场与水晶宫 |
7.3.1 共同的现代性需求 |
7.3.2 设计师的持续的探索 |
7.3.3 相似的环境调控科学背景 |
7.3.4 相同的设计逻辑——环境调控 |
7.4 小结:对于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的意义 |
第八章 结语 |
8.1 心得 |
8.2 研究不足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二 霍克斯选择型环境简介及选择型环境清单 |
附录三 水晶宫历史图纸 |
(3)现代生活方式与室内纺织品视觉表现研究 ——以北京地区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内容 |
1.2 研究背景及现状 |
1.2.1 研究背景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北京地区中产阶层生活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
2.1 关于生活方式的界定及相关研究 |
2.2 中产阶层的界定与选择依据 |
2.2.1 中产阶层的界定 |
2.2.2 选择中产阶层的依据 |
2.3 现代都市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分析 |
2.3.1 追求精致奢华的消费精神 |
2.3.2 崇尚不凡品位的文化素养 |
2.3.3 强调理性自我的公共活动 |
2.3.4 推崇悠然享受的休闲时光 |
2.4 北京地区中产阶层生活方式的实证研究 |
2.4.1 时代特性 |
2.4.2 地域特征 |
2.4.3 北京中产阶层的实证研究 |
第3章 现代室内纺织品的视觉表现研究 |
3.1 室内纺织品的概念及作用 |
3.2 室内纺织品视觉表现的构成元素 |
3.2.1 织物组织结构 |
3.2.2 图案设计 |
3.2.3 色彩搭配 |
3.2.4 造型设计 |
3.3 现代室内纺织品视觉表现的风格分类 |
3.3.1 传统风格 |
3.3.2 现代风格 |
第4章 中产阶层生活方式与室内纺织品视觉表现的关系 |
4.1 消费生活方式与品牌意识 |
4.2 文化生活方式与审美观念 |
4.3 公共生活方式与个性时尚 |
4.4 休闲生活方式与情调趣味 |
第5章 结论 |
5.1 北京中产阶层纺织品消费的特征 |
5.2 现代生活方式对室内纺织品设计的影响 |
5.3 纺织品设计对生活方式的提升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2000年秋巴黎P.V国际面料博览会调研报告(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南京近代城市住宅研究(1840-1949)[D]. 胡占芳. 东南大学, 2018(05)
- [2]水晶宫的环境调控与现代建筑的技术维度[D]. 赵婧靓. 南京大学, 2018(02)
- [3]现代生活方式与室内纺织品视觉表现研究 ——以北京地区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为例[D]. 贺贝. 北京服装学院, 2010(02)
- [4]2000年秋巴黎P.V国际面料博览会调研报告(一)[J]. 曹华. 纺织信息周刊, 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