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湾水文沉积特征分析

兴化湾水文沉积特征分析

一、兴化湾水文泥沙特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蔡豪哲,张晶晶,吕振波,王以斌[1](2021)在《福建兴化湾海域游泳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研究典型的中国亚热带海域游泳动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选取福建兴化湾及周围海域作为研究海域,分别于2017年9月、11月,2018年3月、5月在该海域开展了12个站位(1—12号站位)的底拖网调查,对渔获的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调查共渔获游泳动物127种,包括鱼类79种,甲壳类43种(虾类24种,蟹类19种),头足类5种;全年优势种为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游泳动物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6.61 kg/h和3356尾/h。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2.45,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68,Margalrf种类丰富度指数(D)为5.46。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游泳动物群落可划分为两组(A组和B组),分组较显着(p<0.05)。其中,A组包含1—2号站位,水深条件在-5 m以下,典型贡献种主要有中颌棱鳀(Thrissa mystax)、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等鱼类和小型甲壳类(断脊小口虾蛄Oratosquillina interrupta、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等);B组包含3—12号站位,该站位大部分位于水深-20 m以下的海域,典型贡献种主要有真鲷(Pagrus major)、四线天竺鲷(Apogon quadrifasciatus)等鱼类以及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细螯虾、断脊小口虾蛄等甲壳类。兴化湾及其周围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整体差异较小,A组、B组鱼类生态类群有一定差异,虾蟹类群落结构无明显差异。

陈阜[2](2021)在《福州港江阴港区13A号、13B号、13C号泊位总平面布置方案优化》文中认为针对在用海边界已确定的区域新建码头的布置方案,探讨在湾顶和水闸下游等特殊水流动力条件下码头总平面优化布置,为类似条件的码头布置方案提供参考。结合福州港江阴港区13A号、13B号、13C号泊位工程,重点考虑新建工程对于周边流场及泥沙回淤的影响,根据港区规划、周边现状设施情况以及水动力条件的深入分析提出两个布置方案,并通过方案比选以及模型试验研究,推荐采用斜向布置+重力式布置方案。结果表明,推荐布置方案码头前沿流态平稳、横流较小、港区回淤较小,同时新建工程建设对周边工程影响较小,码头工程布置方案合理。

王恒波,张汉女,许江,李海东[3](2020)在《南日水道“泥质”楔形沉积体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根据2016年6—7月在南日水道采集的单波束测深、浅地层剖面测量以及地质钻探等数据资料,发现并确定了南日水道发育的较厚"泥质"楔形沉积体,对沉积体位置的浅地层剖面划分为4个地震单元(SU1、SU2、SU3、SU4),分析了该沉积体的分布和沉积特征。结果表明:该沉积体在南日水道中心深水区发育,沉积体中间厚、两边薄,东西宽约2 km,最大沉积厚度大于20 m;沉积体的沉积物成分在南日水道北部海域以粉砂为主,南部海域以淤泥、淤泥混砂为主;地震剖面显示沉积体内有较大面积的声学屏蔽区,推测为浅层气发育,且浅层气由北向南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该沉积体的形成与地形有密切联系,木兰溪的入海泥沙及沿岸小溪或冲沟向海的输沙是该沉积体的主要物质来源。通过沉积环境的分析,探讨了南日水道海域晚更新世以来经历的4个沉积阶段。

蔡豪哲[4](2020)在《中国亚热带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以兴化湾为例》文中指出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于2017年9月(夏季)、2017年11月(秋季)、2018年3月(冬季)、2018年5月(春季)四个航次游泳动物底拖网调查。通过研究兴化湾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类型、优势种和重要种、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群落稳定性,以了解该海域游泳动物群落与资源概况,以期为进一步摸清亚热带海域游泳动物的资源状况提供基础研究以及为兴化湾海域工程建设、资源利用与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本次调查共捕获游泳动物127种,隶属于21目64科98属。按季节分析,春季捕获游泳动物51种,夏季79种,秋季37种,冬季50种。按类别分析,鱼类共79种,甲壳类共43种,头足类共5种。按照分类分析,鲈形目种类数最多,共37种;其次为鲽形目、鲱形目、鲉形目各8种;再其次为鳗鲡目4种。按照生物量组成分析,鱼类占总生物量的59.95%,甲壳类占总生物量的38.09%,头足类占总生物量的1.96%。按照尾数组成分析,鱼类占总尾数的17.84%,甲壳类占总尾数的81.78%;头足类占总尾数的0.37%。兴化湾鱼类大多为浅水性鱼类,出现了较多的河口性鱼类,这与海域地理位置、水文因素相关。鱼类的种类组成与季节分布主要受鱼类洄游的影响。由于过度捕捞东海鯷科鱼类衰退的趋势在此海域同样存在。甲壳类多为东海经济种和常见种。此外,兴化湾湾口位置是各类游泳动物的产卵场和索饵场。全年优势种仅有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1种,其IRI值为2841,重要种有5种,分别为扁足异对虾(Atypopenaeus stenodactylus)、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断脊小口虾蛄(Oratosquillina interrupta)、真鲷(Pagrus major)和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IRI值依次为405、267、263、261、105。春季优势种有1种,为真鲷,其IRI值为5122;夏季优势种有2种,为细螯虾、扁足异对虾,其IRI值分别为6085、1955;秋季优势种有2种,为细螯虾、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其IRI值分别为3450、1277;冬季优势种有1种,为细螯虾,其IRI值为2906。兴化湾的优势种和重要种,多为地方性种类或者洄游性种类,优势种的季节更替与鱼类的洄游和虾类的繁殖有关,虾类优势种可能有由中型虾类向小型虾类衰退的趋势。鱼类生态类型分别从适温性、栖息水层进行划分。从适温性性来看,暖水性种数>暖温性种数>冷温性种数,暖水性46种,暖温性31种,冷温性2种。从栖息水层来看,底层鱼类有56种,近底层鱼类有12种,中上层鱼类有11种。甲壳类根据宋海棠、俞存根等人的研究,划分为广温低盐、广温广盐、高温高盐三大生态类群。兴化湾近岸海水形成的广温低盐的水系、外来的高温高盐水系、二者混合形成的广温广盐的水系,这三种水系决定了兴化湾游泳动物的生态特征。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MDS)结果显示,四个季节标序图均具有一定解释意义。聚类分析(CLUSTER)分析表明,春季在相似性25%的水平上可以分为三组,夏季在相似性30%水平上可以分为三组,秋季在相似性15%的水平上可以分为两组,冬季在相似性16%的水平上可以分为两组。ANOSIM分析表明,四个季节组间均差异显着。春季、秋季群落特征可能与物种丰富度以及站位水文条件有关,夏季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受海水海水盐度影响较大,冬季可能与南日水道与兴化水道有关。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0.93~2.13,夏季最高,秋季最低;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50~0.71,夏季最高,秋季最低;种类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1.81~3.50,夏季最高,秋季最低。游泳动物平均生物量资源密度为113.51kg/km2,最高为12号站位(212.83 kg/km2),最低为3号站位(29.24 kg/km2);平均尾数资源密度为84.82×103 ind./km2,最高为4号站位(520.27×103 ind./km2),最低为7号站位(13.51×103 ind./km2)。四个季节的季节更替指数(AI)均在96以上,迁移指数(MI)夏季、冬季接近为0,表明兴化湾海域游泳动物物种迁入量和迁出量处于非动态平衡状态。ABC曲线结果显示,兴化湾海域游泳动物群落除冬季外均处于严重干扰状态,受干扰程度如下: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夏季受到的干扰强度较大可能是由于台风侵袭。

李文丹,郑玮,韩志远,解鸣晓[5](2019)在《半封闭海湾内电厂建设水沙条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通过现场实测的波浪、潮位、潮流、含沙量、底质等资料分析,岸滩演变分析以及沿岸输沙数值模拟和波浪、潮流、泥沙数学模型计算,对福建省莆田市兴化湾西侧海域建设某电厂的水动力泥沙条件进行了研究论证。主要研究成果表明:(1)工程位于兴化湾口石城南侧岬湾内,东南面临开敞海域,潮差大、湾内潮流较弱、水体含沙量低、泥沙来源有限。(2)工程海域海床长期处于稳定状态,且沿岸输沙微弱。(3)电厂取水口位于岬角南侧-7.5m等深线附近水域,取水明渠内泥沙淤积强度较小。综上,工程海域具有良好的建厂条件。

黄晨[6](2019)在《兴化湾工程建设对周边海域水沙环境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建立和验证了兴化湾海域大小嵌套的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模型与实测结果在水动力泥沙方面吻合,验证结果良好。以兴化湾港口规划工程为例,运用所建模型分析相关工程实施对周边海域水沙环境影响。结果表明:规划工程实施后,湾内流速局部有所调整;但变化范围和幅度均相对有限。采用断面潮量计算方法,得出工程前后湾内纳潮量中潮期间减小15%,大潮期间则为13. 1%; 1个月后,湾内水体交换率均在40%以上,与天然条件相比,交换率减小了6. 8%;工程后湾内含沙量仍保持了较低的状态;同时受近岸区滩涂围垦影响,使浅海区再悬浮泥沙来源减少,导致南侧海域含沙量有所降低。研究成果为兴化湾海域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提供一定的参考。

黄博强[7](2019)在《陆海统筹视角下福建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环境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的交界地带。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扰动下,海岸带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海湾与近海流域水污染频发,水生态严重退化。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引发了海岸带剧烈的土地利用变化,并耦合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环境效应,其过程机制与影响机理亟需深入探讨。本论文基于陆海统筹的视角,以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为研究主线,以福建省13个海湾和最大的流域—闽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开展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机制与水质、水土流失环境效应研究,研究结果可为国土空间开发管制、水资源保护、陆海统筹与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土地利用强度分析(Intensity Analysis)、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环境脆弱性评价等方法,探究福建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系统阐明了近30年福建省13个主要海湾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过程机制。闽江口、泉州湾、深沪湾和厦门湾在2002-2009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最快,其它海湾在近3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加速;建设用地持续增加。除福清湾第三个时间间隔(2009-2017)外,城市化挤占了 13个海湾大量的农业用地;围填海导致的滩涂大量丧失在近30年成为一种常态。除福清湾第三个时间段,其余海湾水体相对稳定。相比传统的指数法,强度分析方法可更好地展示土地利用内在转移过程。人口增长、地形、法律法规、和自然保护区建立等相关政策因素是福建省主要海湾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揭示了近30年福建省13个主要海湾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并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阐释了海湾水质的影响机制。在1990-2016年期间,海湾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是福建省海湾水质超标的主要因子;海湾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具有显着地空间分布特征,呈河流入海口向湾口逐渐减小趋势,除旧镇湾、诏安湾为湾内<湾口和东山湾外;提出了福建省13个海湾水质监测优化方案;探讨了海湾土地利用变化与海湾水质的关系,发现二者具有显着相关,海湾林地不断减少,建设用地的增加、大规模的围填海、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是导致福建省海湾水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探究了福建省最大的近海流域--闽江流域近3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机制及其水土流失效应。1985-2014年,闽江流域的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城市化过程中主要以损失林地和农业用地为代价。各支流及全流域年均土壤侵蚀强度主要为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流域水土流失受到气候变异性、土地利用变化、地形因素的共同驱动;降雨量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大于土地利用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林地和农业用地持续转移到建设用地和裸地,是导致河流出口输沙率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土壤侵蚀量与TP呈显着正相关,是导致河流TP增加的重要因素。闽江流域的水质状况对闽江口的水质状况具有显着的影响。进一步开展了福建省海湾环境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13个主要海湾的环境脆弱性程度均属于中度脆弱以上,闽江口、兴化湾和旧镇湾的环境脆弱性属于重度脆弱,福清湾、泉州湾和厦门湾的环境脆弱性属于极度脆弱,并提出了控制入海污染物总量、流域综合治理、海岸带生态修复措施和生态补偿等针对性管理措施。

郑晓莹[8](2018)在《莆田兴化平原地区地域景观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特点的不同,使得各地的地域景观呈现出极大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这是值得珍视与维护的宝贵财富。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使经济和社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升。然而,快速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发展过程中没有对独特的地域景观给予足够的重视、关注与保护,使得许多地区的地域景观特色开始逐渐消失,国土景观风貌逐渐呈现同质化,城乡自然系统逐渐趋于破碎化。因此,如何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好一个地区的地域景观特色与风貌,保护区域自然系统的完整性是风景园林学科需要面对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浙闽滨海的平原地区依山面海、山峦起伏、河海交错、水网密布、人多地少,是能够体现人与自然长期互动融合关系的典型代表,也是进行地域景观研究的理想样本。莆田兴化平原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相对封闭、水利设施建设丰富、土地利用方式优秀等原因,是这其中值得研究的典型代表。然而,目前针对这一区域展开的研究缺乏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视角下进行综合调研分析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选取浙闽滨海平原地区地域景观中的典型样本莆田兴化平原进行研究分析,作为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视角下完善国土景观普查性研究的一个补充部分。本论文首先对莆田兴化平原地区的自然环境基础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文条件、土壤条件等长期保持稳定特征的自然环境要素,得出了其自然环境基础具有地理单元相对封闭独立、气候温暖湿润、山水资源丰富、山洪海潮多发等地域特征,这些根本特征是进行地域景观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对地域景观风貌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基础性的影响。其次,基于风景园林学的宏观视角着眼于整个动态变化的历史时期,动态地梳理了莆田兴化平原地区地域景观风貌在各个时期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和探讨了区域先民们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土地利用的智慧和方法。然后,将莆田兴化平原地区的地域景观拆分为自然山水、人工水系统建设、农业建设和城乡营建四大部分,分层次地挖掘和研究了各个层次要素的形成原因、组成内容及其特征,以期从一个宏观全面的视角下系统性地解读这些要素,形成对当地地域景观的完整认识,并为未来地域景观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可参考的基础论据和资料。最后,通过对莆田兴化平原地区快速城市化发展以后的景观风貌和成熟的传统地域景观风貌进行今昔对比,归纳总结了当今快速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城乡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借鉴当地传统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规律和方式,尝试从传统的滨海小平原营建方法中寻找历史智慧,探索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地域景观的保护、修复与发展策略。

赵金鹏,范代读,涂俊彪,张悦,刘伟[9](2018)在《木兰溪河口及邻近海域春季水文环境特征及悬沙输移机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基于2016年春季航次观测数据,分析了木兰溪河口及邻近海域温度、盐度及浊度等水文环境要素特征;并运用通量机制分解法分析该区兴化湾南日水道连续观测站位资料,以揭示该海域悬沙输移的控制机制。结果表明,春季兴化湾及邻近海域温盐变化受木兰溪径流、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暖流共同控制,湾外东南侧海域受高温高盐台湾暖流控制,西北侧近岸海域受低温低盐的浙闽沿岸流显着影响。调查海域悬沙浓度总体较低,外海泥沙通过南日水道向兴化湾内输移,但净输运量非常有限,仅为0.32×10-4kg/(m·s)。平流输沙与潮泵输沙是南日水道泥沙净输运的主要机制,底沙再悬浮作用较显着,且剪切扩散效应也不容忽视。

田佳,余嵘[10](2017)在《福建兴化湾附近海域水动力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兴化湾海域实测水文资料,采用相关潮汐潮流调和分析方法建立了附近海域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研究了附近海域的潮汐潮流特性。结果表明,兴化湾海域潮汐属于规则半日潮,平均落潮流历时长于涨潮流历时;测区实测涨潮流流速大于落潮流流速,但落潮流历时长于涨潮流历时;工程海域潮流变化主要受协振波所控制,潮流性质属于不规则半日浅海潮流,潮流运动形式是以往复流为主并伴有旋转性质的混合流态;兴化湾湾内和口门附近以往复流为主,湾外呈旋转流特征;兴化湾内是受南日水道和兴化水道两股潮流作用,水流动力变化特征是兴化水道强于南日水道,其中湾内南侧海域主要受南日水道潮流控制,湾内北侧和深槽海域主要受兴化水道潮流作用。

二、兴化湾水文泥沙特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兴化湾水文泥沙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兴化湾海域游泳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样品采集
    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1.2.1 多样性
        1.2.2 优势种分析
        1.2.3 群落结构聚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类及生态类群组成
    2.2 优势种组成
    2.3 资源密度及时空分布
    2.4 多样性
    2.5 群落结构
3 讨论
    3.1 游泳动物生态类群及优势种组成
    3.2 游泳动物多样性
    3.3 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2)福州港江阴港区13A号、13B号、13C号泊位总平面布置方案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位置
    1.2 建设规模
    1.3 建设条件分析
        1.3.1 潮流
        1.3.2 泥沙
2 总平面方案的确定
    2.1 相关规划对本工程的界定
    2.2 与周边现状设施和拟建工程的衔接
    2.3 平面布置方案和存在问题分析
3 总平面方案比选优化数模试验研究
    3.1 平面优化思路
    3.2 数模试验研究
        3.2.1 流场变化分析
        3.2.2 回淤量分析
    3.3 数模研究的推荐方案
4 研究结论和建议

(3)南日水道“泥质”楔形沉积体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泥质”楔形沉积体地震特征
    2.2 钻孔揭示的海域沉积特征
    2.3 地形因素
    2.4 物源分析
        2.4.1 河流输入
        2.4.2 海岸侵蚀
        2.4.3 外海泥沙
        2.4.4 闽浙沿岸流及闽江径流输沙
    2.5 沉积环境分析
3 结论

(4)中国亚热带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以兴化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1.1.1 气候
        1.1.2 地理概况
        1.1.3 发展现状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渔业发展现状
    1.4 目的及意义
        1.4.1 游泳动物定义及其研究意义
        1.4.2 本研究目的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1.1 调查区域
        2.1.2 调查方法
    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1 相对重要性指数
        2.2.2 生态类型
        2.2.3 群落结构的多元分析
        2.2.4 多样性指数
        2.2.5 扫海面积法
        2.2.6 ABC曲线
        2.2.7 季节更替指数(AI)与迁移指数(MI)
第三章 结果
    3.1 游泳动物种类及数量组成
        3.1.1 游泳动物春季种类及数量组成
        3.1.2 游泳动物夏季种类及数量组成
        3.1.3 游泳动物秋季种类及数量组成
        3.1.4 游泳动物冬季种类及数量组成
    3.2 游泳泳动物优势种与重要种
        3.2.1 游泳动物春季优势种与重要种
        3.2.2 游泳动物夏季优势种与重要种
        3.2.3 游泳动物秋季优势种与重要种
        3.2.4 游泳动物冬季优势种与重要种
    3.3 游泳动物生态类型
    3.4 游泳动物群落结构
        3.4.1 春季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分组
        3.4.2 夏季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分组
        3.4.3 秋季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分组
        3.4.4 冬季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分组
    3.5 游泳动物多样性
    3.6 游泳泳动物资源密度与分布
    3.7 ABC曲线
    3.8 季节更替指数与迁移指数
第四章 讨论
    4.1 游泳动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
    4.2 游泳动物优势种组成特征与变化
    4.3 游泳动物生态类型组成
    4.4 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4.5 游泳动物多样性分析
    4.6 游泳动物群落稳定性
    4.7 游泳动物资源密度构成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发表论文
    2.学术交流情况
致谢

(5)半封闭海湾内电厂建设水沙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条件
    1.1 地形地貌
        1.1.1 地貌
        (1)炉厝—石城。
        (2)屿仔山—炉厝。
        1.1.2 地形
    1.2 波浪
    1.3 潮汐潮流
        1.3.1 潮汐
        1.3.2 潮流
    1.4 含沙量
        1.4.1 水文全潮悬沙观测
        1.4.2 工程附近定点取样观测
    1.5 悬沙粒径及底质
        1.5.1 悬沙粒径
        1.5.2 底质
    1.6 泥沙来源
2 沿岸输沙数值模拟
    2.1 计算软件
    2.2 研究区域选择
    2.3 沿岸输沙计算结果
3 波浪潮流泥沙数学模型
    3.1 模型建立及网格剖分
    3.2 模型验证
    3.3 工程水域潮流特征[6-9]
    3.4 取水明渠泥沙回淤
    3.5 对周围海区影响
4 结论

(6)兴化湾工程建设对周边海域水沙环境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模型建立
2 模型结果验证分析
3 工程前后水沙环境变化分析
    3.1 流场变化
    3.2 潮量变化
    3.3 水体交换能力变化
    3.4 含沙量场变化
4 结论

(7)陆海统筹视角下福建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海岸带范围的界定
        2.1.1 海湾的定义
        2.1.2 海岸带范围的界定方法
        2.1.3 国内海岸带调查范围
        2.1.4 国外海岸带范围界定案例
    2.2 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研究
        2.2.1 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格局与过程
        2.2.2 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水质效应
        2.2.3 土地利用变化的水土流失效应
    2.3 海湾水质时空变异性研究
        2.3.1 海湾水质时空变化研究内容
        2.3.2 海湾水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方法
        2.3.3 海域水质评价方法
    2.4 海岸带环境评价研究
    2.5 海岸带管理上推到流域尺度
    2.6 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海湾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3.1.2 闽江流域研究区概况
    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2.1 遥感影像数据来源
        3.2.2 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3.2.3 海湾环境调查数据来源
    3.3 研究方法
        3.3.1 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法
        3.3.2 土地利用强度分析
        3.3.3 海湾水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方法
        3.3.4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3.3.5 RUSLE模型和SEDD模型
        3.3.6 环境脆弱性评价
第4章 福建省主要海湾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过程机制
    4.1 海湾土地利用总体变化格局
    4.2 基于指数法的土地利用变化
    4.3 基于强度分析的土地利用变化
        4.3.1 时间间隔水平强度分析
        4.3.2 类别水平强度结果分析
        4.3.3 转移强度水平分析结果
    4.4 指数法与强度分析方法对比
    4.5 海湾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福建省主要海湾水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
    5.1 水质指标的选择和预处理
    5.2 海湾水质评价结果
    5.3 海湾水质时间变化特征
    5.4 海湾水质聚类分析
    5.5 海湾水质判别分析
    5.6 海湾水质空间差异性分析
    5.7 海湾水质监测站点优化方案
    5.8 土地利用变化对福建省主要海湾水质的影响分析
        5.8.1 海湾土地利用变化与水质关联性
        5.8.2 水质变化驱动力分析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闽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土流失效应
    6.1 闽江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
        6.1.1 闽江流域土地利用总体变化情况
        6.1.2 闽江子流域土地利用转移水平强度分析
        6.1.3 闽江子流域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
    6.2 闽江流域土壤侵蚀量和产沙模数变化
        6.2.1 土壤侵蚀量总体变化情况
        6.2.2 土壤侵蚀转移变化特征
        6.2.3 流域的产沙模数情况
    6.3 闽江流域水土流失的影响机制分析
        6.3.1 气候变异性的水土流失效应
        6.3.2 土地利用变化的水土流失效应
        6.3.3 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6.4 流域水土流失与水质的相关性分析
    6.5 闽江流域出口水质对海湾水质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海岸带环境脆弱性评价及管理
    7.1 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2 脆弱性评价结果
    7.3 海岸带环境管理建议
        7.3.1 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管理建议
        7.3.2 沿岸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建议
        7.3.3 防治工业污染排放的管理建议
        7.3.4 流域面源污染控制的管理建议
        7.3.5 海水养殖污染的管理建议
        7.3.6 流域水土流失和围填海的生态修复
        7.3.7 农业用地保护的管理建议
        7.3.8 林地保护的管理建议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课题与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8)莆田兴化平原地区地域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缘起: 特征鲜明、丰富多样的国土景观风貌
    1.2. 研究背景
        1.2.1. 快速现代化建设下的地域景观特色丧失问题
        1.2.2.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对象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国内相关课题研究
        1.5.2. 国外相关课题研究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读
        1.6.2. 田野调查
        1.6.3. 图解分析
        1.6.4. 归纳总结
    1.7. 研究框架
2. 枕山面海: 莆田兴化平原地区的自然环境基础
    2.1. 地质地貌
    2.2. 气候特点
    2.3. 土壤类型
    2.4. 森林植被
    2.5. 自然灾害
    2.6. 小结
3. 沧桑之变: 莆田兴化平原地区景观风貌演变概述
    3.1. 秦汉以前——海堤未筑、东沼西洋、潮汐往来、泻卤弥天
    3.2. 魏晋南北朝——人口南迁、八姓入闽、地少人多、矛盾突出
    3.3. 隋唐五代——修塘蓄水、开发土地、围塘而居、逐步拓展
    3.4. 宋代——水利兴盛、与海争地、围海造田、始修城邑
    3.5. 元明清时期——渐围渐垦、水网密布、沃野田畴、绿树红楼
    3.6. 小结
4. 耦合发展: 莆田兴化平原地区地域景观分层解析
    4.1. 自然山水
        4.1.1. 主要山脉
        4.1.2. 主要河流
    4.2. 人工水系统建设
        4.2.1. 海堤建设
        4.2.2. 陂坝建设
        4.2.3. 沟渠建设
        4.2.4. 涵闸建设
        4.2.5. 人工水系统建设小结
    4.3. 农田建设
        4.3.1. 农业围垦
        4.3.2. 作物种植
        4.3.3. 农业体系
    4.4. 城乡营建
        4.4.1. 城市营建
        4.4.2. 村镇营建
        4.4.3. 宗庙营建
        4.4.4. 道桥营建
    4.5. 景观意向
    4.6. 小结
5. 留住乡愁: 莆田兴化平原地区地域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5.1. 莆田兴化平原地区地域景观风貌今昔对比
    5.2. 莆田兴化平原地区地域景观的保护与发展建议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山海扞卫、特征显着的自然环境基础
        6.1.2. 沧桑巨变、逐步扩展的土地开发进程
        6.1.3. 逐层叠加、融合发展的地域景观体系
        6.1.4. “望山、见水、知乡愁”的保护发展策略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木兰溪河口及邻近海域春季水文环境特征及悬沙输移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概况
2 资料与方法
    2.1 野外观测与仪器布放
    2.2 数据处理插值方式
3 结果与讨论
    3.1 表底层水文泥沙特征
    3.2 断面温盐特征
    3.3 水文环境要素的动力响应
    3.4 泥沙输移机制
4 结论

(10)福建兴化湾附近海域水动力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3 潮汐特征与分析
    3.1 实测潮汐特征
    3.2 潮汐性质
4 潮流特征与分析
    4.1 潮流类型
    4.2 潮流运动形式
    4.3 潮流与潮位关系
5 数值模拟潮流分析
6 结论

四、兴化湾水文泥沙特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兴化湾海域游泳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研究[J]. 蔡豪哲,张晶晶,吕振波,王以斌. 海洋湖沼通报, 2021(06)
  • [2]福州港江阴港区13A号、13B号、13C号泊位总平面布置方案优化[J]. 陈阜. 福建交通科技, 2021(09)
  • [3]南日水道“泥质”楔形沉积体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探讨[J]. 王恒波,张汉女,许江,李海东.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20(03)
  • [4]中国亚热带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以兴化湾为例[D]. 蔡豪哲.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5]半封闭海湾内电厂建设水沙条件研究[J]. 李文丹,郑玮,韩志远,解鸣晓. 水道港口, 2019(04)
  • [6]兴化湾工程建设对周边海域水沙环境影响[J]. 黄晨.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16)
  • [7]陆海统筹视角下福建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环境效应研究[D]. 黄博强. 厦门大学, 2019(08)
  • [8]莆田兴化平原地区地域景观研究[D]. 郑晓莹.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9]木兰溪河口及邻近海域春季水文环境特征及悬沙输移机制分析[J]. 赵金鹏,范代读,涂俊彪,张悦,刘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8(01)
  • [10]福建兴化湾附近海域水动力特征研究[J]. 田佳,余嵘. 水电能源科学, 2017(09)

标签:;  ;  ;  ;  

兴化湾水文沉积特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