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宜简单提“党的领导法制化”(论文文献综述)
江玉桥[1](2014)在《党内民主法制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历程和中国当下的民主现状,人们普遍认为党内民主建设是发展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而党内民主法制化构成了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方面。本文主要从党内民主法制化的角度来分析、论证并展望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法制化,提出党内民主法制化的关键是在党的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等层面推动民主,扩大党内选举的范围,规范党内权力的运作机制,增强党内民主监督的力度,最终通过不断的民主实践将党内民主进行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在党内民主水平上能够有质的提升,并以此为基础推进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党内民主法制化的概述。主要分析了党内民主法制化的基本内涵、特征和发展历程。区分了党内民主与政党政治、民主政治的不同,提出了党内民主法制化在价值追求上应该以最终实现民主政治为归宿,在建设目标上应当实现政党的法制化,在实现路径应该是遵从渐进式改良的方案。同时,在第一章中也简要地对我党的党内民主建设的历程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使我们能够从历史实践的角度进一步看到我国加强党内民主法制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章论述了党内民治法制化的必然性。本部分主要从经济、政治、党自身的执政能力加强以及党内民主法制化对于民主政治的巨大推动作用等几个方面阐释了党内民主法制化是历史的必然。就经济层面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党内民主法制化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就社会层面来说,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对党内民主法制化提出了客观要求,而就政治层面来说,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党的改革任务使得党内民主具有了现实的必然性。第三章论述了我国当前党内民主的实践情况并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进行了分析。这一部分主要是从党内民主选举、民主决策以及民主监督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党内民主的实践情况。就党内民主选举制度来说,在候选人提名制度、差额选举制度、党内竞选制度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制度空间,这也是实现党内民主法制化的难点;就党内决策制度来说,要加强对于权力运行的机制体制的改革,主要方向是改变权力过于集中的党委常委会制度,将其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就党内民主监督而言,主要是要进一步在监督的主体、程序等问题上加强法制化建设。第四章论述了当代西方国家的党内民主法制化的建设。这一部分主要是以美国、德国两个发达国家的政党党内民主的发展历程为素材,探索了西方的党内民主法制化建设对于我国执政党的参考价值。西方政党经过了几百年的漫长发展,在党内民主法制化建设上积累了一些值得吸取的经验教训,在实现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对接以及防止党内民主异化两个问题上,更加值得我们注意。第五章提出了对推进党内民主法制化的思考和建议,主要是从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完善党内权力运行体制机制以及提高党内监督的法制化水平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党员民主权利是实现党内民主法制化的基础性保障,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规范化是实现党内民主法制化的关键领域,提升党内民主监督的法制化水平是党内民主法制化的重要环节。本文的结语部分则提出了党内民主法治化进程上的一个重要任务——政党法的立法问题,强调我国进行政党立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刘黎黎[2](2007)在《党管干部政策法治化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党自十五大以来所确立的法治化建设方针,西方发达国家开展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市场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都对法治的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但是我国目前对于包括公务员在内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特别是对于作为核心组成部分的干部的管理,还处于政策管理为主、法律管理为辅、管理效率不高、管理效果欠佳的状态,这对于顺应历史要求,巩固已有法治成果,开展下一步改革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为真正实现“法治国家”的建设目标,探讨干部管理政策的法治化问题至关重要,本文就是在这一基础上专门对干部管理政策的法治化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此外,由于干部管理工作中一直坚持了“党管干部”的原则,所以干部的管理与党的领导是密切联系的,由此也就引伸出了党管干部政策法治化问题的研究。本文运用纵向的历史考察方法和横向的国别研究方法,以党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管干部政策的法治化问题为考察对象,系统地回顾了党的干部管理政策,分析了国内外政党的干部管理状况,党管干部政策法治化的必要性及实现途径。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党管干部政策的历史回顾。对党所制定的干部管理政策进行了详细的梳理,阐明了干部管理政策在干部管理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总结了干部政策制定的规律,这既能为今天及以后的干部管理政策制定提供借鉴,也是干部管理政策法治化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第二部分:干部管理改革中的创新举措。在党和国家干部管理政策的基础上,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探索干部管理的新办法和新举措,形成一些成功经验,是制定并执行党管干部政策的重要成果。第三部分,西方国家政党的干部管理。由于党员,特别是具备良好组织领导能力的党员干部对政党各项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各国政党都十分重视在充分发挥党员及党员干部作用的同时,对其实施一系列的控制和管理,“党管干部”原则也是各国政党所共同坚持的原则,因此对各国政党干部管理的共性的总结对我国的干部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第四部分,党管干部政策法治化的必要性。实现党管干部政策法治化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符合治国理论的要求,也是现实执政实践的需要。理论要求方面,是遵循政党活动规律,推动党的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是建立宪政治理模式的需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现实需要方面,已有的干部管理法制化成果为党管干部政策法治化进程的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干部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创新需要规范性的引导;干部队伍结构的复杂性要求党管干部政策法治化;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管干部政策的法治化方向;党管干部政策法治化是解决目前干部管理政策中存在的问题的有效手段。第五部分,实现党管干部政策法治化的路径选择。既要健全各项法律制度和政策规定,又要强调并提高宪法、法律和政策在实践中的执行力,另外对国外经验的借鉴也必须顾及我国的现实国情,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具有中国特色难题的可行措施。
刘红凛[3](2006)在《法治视角下党的领导体制探析》文中认为依法执政不等于党的领导,依法执政不同于依法施政,党的领导体制包括党内领导体制、依法执政体制、依法施政体制以及相应的监督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按照民主法治原则,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改革和完善党内工作机制和领导体制;按照权力制约与党政分工协作原则,改革、完善党的依法执政体制;按照党的政治领导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改革、完善党的依法施政体制;按照民主科学法治原则,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同时,党的领导问题应该避免“法律绝对化”、“民主绝对化”、“害怕民主”等三种思想倾向。
刘红凛[4](2005)在《法政治学视角下党的领导体制探讨》文中指出本文从法政治学的视角出发来分析研究与党的领导体制相关的理论问题,认为党的领导与依法执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党的领导体制与依法执政体制有明显的区别,党的领导体制包括党内领导体制、依法执政体制、依法施政体制以及相应的监督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按照民主法治原则,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改革和完善党内工作机制和领导体制;按照权力制约与党政分工协作原则,改革、完善党的依法执政体制;按照党的政治领导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改革、完善党的依法施政体制;按照民主科学法治原则,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
陆风雷[5](2003)在《中国老年保障制度研究:理论基础、价值取向与制度选择》文中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对世界各国老年保障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中国,由于人口政策引致的老龄化加速到来,加之整个社会经济正面临剧烈的经济转轨和社会变迁,中国老年保障制度改革成为一个极其紧迫的任务。现行老年保障制度框架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影响了保障效果的发挥,需要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本文对老年保障制度的基本经济理论进行全面分析和比较,指出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中国老年保障制度问题的基本方法。从现代老年保障制度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其产生有着客观必然性,它的基本特征在于社会共济,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国际上关于老年保障制度改革模式的争论实质上是价值理念的分歧,从社会公正的角度来看,老年保障是属于公平特征的基本物品,其主要功能在于收入再分配。我国以往改革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是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失当,需要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分析进行根本性调整。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迁与经济转轨期的特定历史阶段,人口老龄化、社会收入分配格局、人口政策、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市场化改革等基本国情和现实因素,决定了我国老年保障制度改革应该保证公平优先,并以此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因而需要重构我国的老年保障制度。本文提出以“社会统筹、总体积累”的目标模式作为进一步改革的框架性政策建议,并对这一模式的核心内容、实施难点与相关的配套改革作了初步论述。 本文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为指导对中国老年保障制度进行理论研究的探索性尝试。由七章组成,共15万字。
刘红凛,李卫华[6](2000)在《不宜简单提“党的领导法制化”》文中提出
二、不宜简单提“党的领导法制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宜简单提“党的领导法制化”(论文提纲范文)
(1)党内民主法制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党内民主法制化概述 |
第一节 党内民主法制化的基本内涵 |
一、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与党内民主 |
二、党内民主法制化与政党政治法制化 |
三、党内民主法制化与民主政治法制化 |
第二节 党内民主法制化的基本特征 |
一、党内民主法制化的价值追求:民主政治 |
二、党内民主法制化的建设目标:政党法治 |
三、党内民主法制化的实现路径:渐进式改革 |
第三节 党内民主法制化的发展历程 |
一、作为革命党的党内民主法制化发展 |
二、作为执政党的党内民主法制化发展 |
第二章 党内民主法制化的历史必然 |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党内民主法制化 |
一、市场经济发展为党内民主法制化建设提供了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 |
二、社会利益多元对党内民主法制化提出了客观要求 |
三、社会阶层分化为党内民主提供了现实可能 |
第二节 政党政治与党内民主法制化 |
一、政党政治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走向 |
二、政党法治是政党政治的基本前提 |
三、党内民主法制化是实现政党法治的必然要求 |
第三节 执政能力建设与党内民主法制化 |
一、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紧迫性 |
二、党内民主法制化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正向推动 |
第四节 民主政治与党内民主法制化 |
一、当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推动党内民主法制化 |
二、依法治国的方略推动党内民主法制化 |
三、世界民主潮流推动党内民主法制化 |
第三章 党内民主法制化建设实践考察 |
第一节 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考察 |
一、党员民主权利的内涵和实质 |
二、党员民主权利保障现状及其问题 |
第二节 党内民主选举制度考察 |
一、党内民主选举制度的内容 |
二、党内民主选举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党内民主决策制度考察 |
一、党内民主决策制度的内容 |
二、党内民主决策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四节 党内民主管理制度考察 |
一、党内民主管理制度的内容 |
二、党内民主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五节 党内民主监督制度考察 |
一、党内监督制度构成 |
二、党内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四章 当代西方政党党内民主法制化建设评析借鉴 |
第一节 美国政党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
一、美国政党政治发展的历史概况 |
二、美国政党民主制度建设的经验 |
第二节 德国政党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
一、德国政党政治的历史发展概括 |
二、德国政党党内民主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三节 新加坡政党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
一、新加坡政党政治发展的历史概况 |
二、新加坡政党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经验 |
第四节 越南政党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
一、越南政党政治发展的历史概况 |
二、越南政党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经验 |
第五节 外国政党民主制度建设评鉴 |
一、外国政党民主制度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 |
二、外国政党民主制度的启示 |
第五章 推进党内民主法制化思考和建议 |
第一节 提高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的法制化水平 |
第二节 提高党内民主选举制度的法制化水平 |
第三节 提高党内民主决策制度的法制化水平 |
第四节 提高党内民主管理制度的法制化水平 |
第五节 提高党内民主监督制度的法制化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2)党管干部政策法治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的意义 |
四、基本概念解析 |
第一章 党管干部政策历史回顾 |
一、历史发展 |
二、政策制定中的特点 |
第二章 干部管理改革中的创新举措 |
一、党政机关的干部管理创新举措 |
二、国有企业的干部管理创新举措 |
三、事业单位的干部管理创新举措 |
第三章 西方国家政党的干部管理 |
一、干部管理的方法 |
二、干部管理的依据 |
三、西方政党的干部管理对我国干部管理的启示 |
第四章 党管干部政策法治化的必要性 |
一、理论要求 |
二、现实需要 |
第五章 实现党管干部政策法治化的路径选择 |
一、明确法律和政策各自的效力范围 |
二、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党管干部"的原则和内容 |
三、规范党和国家的干部管理政策上升为法律的程序 |
四、我国是否需要制定政党法来规范包括干部管理在内的政党行为 |
五、树立法治观念和依法执政的意识 |
六、建立党内政策审查制度,完善违宪审查制度 |
七、对现行各类政策进行全面清理 |
八、建立和完善干部管理的权力监督体系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3)法治视角下党的领导体制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法治语境下党的领导理论研究的视角选择 |
二、按照民主法治原则,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改革和完善党内工作机制和领导体制 |
三、按照权力制约与党政分工协作原则, 改革、完善党对国家的领导体制, 依法执政 |
四、按照党的政治领导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改革、完善党对社会的领导体制, 依法施政 |
五、按照民主科学法治原则, 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 防范和严惩权力腐败 |
(5)中国老年保障制度研究:理论基础、价值取向与制度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 问题的提出 |
1.1 老龄化、老年人贫困与老年保障制度 |
1.2 老年保障制度的世界性问题 |
1.3 中国老年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 |
2 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
2.1 研究方法 |
2.2 章节安排与写作思路 |
3 理论创新及主要局限 |
第二章 老年保障制度的理论比较与综合 |
1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老年保障理论及其演变 |
1.1 凯恩斯之前的社会福利与保障思想 |
1.2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社会保障理论 |
1.3 新古典经济学老年保障理论 |
2 西方非主流经济学的老年保障理论 |
2.1 工业制度分析 |
2.2 社会民主论 |
2.3 新马克思主义论 |
2.4 新多元主义论 |
2.5 国家中心论 |
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保险理论及其它相关分析 |
3.1 马克思的社会保险理论 |
3.2 马克思社会保险理论的启发意义 |
3.3 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及其变迁的理论 |
3.4 人的自然、社会属性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4 理论比较与综合 |
第三章 现代老年保障制度的演变和基本模式 |
1 从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 |
2 现代老年保障制度的产生:英国为案例 |
2.1 救济模式的养老措施 |
2.2 社会养老保险:从分歧到共识 |
2.3 养老金法及其评价 |
2.4 启示 |
3 全球性的老年保障体制改革 |
3.1 发达国家的改革模式 |
3.2 发展中国家的智利模式 |
第四章 老年保障基本模式分析: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 |
1 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的特征 |
2 不同制度模式下的经济效应比较 |
2.1 再分配效应 |
2.2 经济增长效应 |
2.3 道德风险效应 |
3 老年保障制度改革模式选择依据 |
3.1 世界银行和国际劳工组织的分歧 |
3.2 社会公正的视角下的老年保障制度改革 |
3.3 社会再分配机制中的老年保障制度改革 |
第五章 中国老年保障制度改革过程与评价 |
1 传统老年保障体制的缺陷 |
1.1 中国的养老传统的与新中国的老年保障 |
1.2 传统老年保障体制的特征和弊端 |
2 老年保障体制改革的进程和困境 |
2.1 改革的内容 |
2.2 改革的特征 |
2.3 改革的难点 |
3 老年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评价 |
3.1 改革的评价依据 |
3.2 改革的评价和经验启示 |
第六章 中国老年保障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 |
1 老年保障制度改革的多维目标冲突和核心问题 |
1.1 改革价值目标的多维化 |
1.2 改革目标“效率优先论”及其评价 |
1.3 价值取向的核心问题: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贫困 |
2 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分配问题与老年保障制度 |
2.1 经济改革中分配格局的变化 |
2.2 现行分配格局中的社会公正问题 |
2.3 社会再分配和老年保障制度实践中市场和政府的不同作用 |
3 老年保障制度改革与其它政策的协调 |
3.1 人口控制政策 |
3.2 工业化和城镇化政策 |
3.3 市场微观宏观经济政策 |
4 老年保障制度公平优先的价值取向 |
4.1 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再思考 |
4.2 老年保障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
4.3 “公平优先,公平与效率相互促进”为目标的改革 |
第七章 中国老年保障体制目标模式和政策框架建议 |
1 中国老年保障制度目标模式 |
1.1 从“统帐结合”到“社会统筹、总体积累”模式 |
1.2 取消个人帐户 |
1.3 实证支持 |
2 农村老年保障制度建设 |
2.1 农村人口和养老问题的特殊性 |
2.2 农村老年保障制度的建设思路 |
2.3 农村老年保障制度的建设原则 |
3 老年保障制度建设中的政府主导作用 |
3.1 政府对社会再分配的主导作用 |
3.2 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 |
4 老年保障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 |
4.1 收入信息透明化 |
4.2 相关的法制体系建设 |
4.3 社会保障“费改税 |
4.4 社区养老体系建设 |
4.5 城镇职工退休年龄调整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不宜简单提“党的领导法制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党内民主法制化建设研究[D]. 江玉桥. 武汉大学, 2014(06)
- [2]党管干部政策法治化问题研究[D]. 刘黎黎. 安徽大学, 2007(01)
- [3]法治视角下党的领导体制探析[J]. 刘红凛. 理论探讨, 2006(03)
- [4]法政治学视角下党的领导体制探讨[A]. 刘红凛. 当代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研讨会论文集, 2005
- [5]中国老年保障制度研究:理论基础、价值取向与制度选择[D]. 陆风雷. 复旦大学, 2003(02)
- [6]不宜简单提“党的领导法制化”[J]. 刘红凛,李卫华. 党建研究,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