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双胎死产剖宫产前后护理一例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双胎死产剖宫产前后护理一例

一、妊娠双胎胎死宫内合并妊高征剖宫产术前后护理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杨华光,李艳红,李怡,尹国武[1](2012)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终止妊娠时机和方式的临床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妊娠结局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剖宫产术后的安全性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36例孕龄为28~33+6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实验组),并将399例孕龄在34周以上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作为对照组。主要分析指标包括:发病孕龄、终止妊娠孕龄、孕龄延长时间、终止妊娠的方式、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围产儿病死率和新生儿窒息率。结果实验组保守治疗时间为(13.5±1.2)d,对照组为(9.6±1.0)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0,P<0.001)。剖宫产率实验组为70.8%(167/236);对照组71.2%(284/399),两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2,P=0.911)。两组胎死宫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与2.8%,χ2=0.026,P=0.871),但新生儿中重度窒息率(25.8%与10.8%,χ2=20.792,P<0.001)及围产儿病死率(22.0%与6.9%,χ2=27.782,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重度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在保证母亲安全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保守期待疗法,既可以避免或减少孕产妇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又能适当延长孕龄,降低围产儿患病率和病死率,终止妊娠的方式以剖宫产为宜。

汪雪玲,姜秀娟[2](2008)在《12例急性妊娠脂肪肝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总结12例急性妊娠脂肪肝患者的观察与护理。采取了以下护理措施:注重早期症状的观察,协助尽早诊断;加强胎心监护,及早终止妊娠;加强出血、肝肾综合征、胸腹水、脑水肿、感染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本组产妇死亡2例,痊愈10例;胎死宫内3例。

刘超斌,易劲松,卢芳,王梅英[3](2004)在《双胎妊娠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67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 ]对 67例双胎妊娠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住院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方法 ]分析妊高征严重程度、有否产前检查以及分娩方式对孕周、新生儿体重和围产儿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双胎妊娠并发妊高征的发生率高于单胎妊娠 ;并发中、重度妊高征的早产率、低体重儿发生率和围产儿死亡率均较并发轻度妊高征显着增加 ,其早产儿死亡率高于足月儿。[结论 ]双胎妊娠并发妊高征有高度危害性。定期产前检查 ,及时发现和处理妊高征 ,可延长孕周和发现妊高征至终止妊娠的时间间隔 ;适时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 ,积极防治并发症 ,可改善母子预后。

吴荞,张莉,余惠云[4](2002)在《妊娠双胎胎死宫内合并妊高征剖宫产术前后护理一例》文中研究指明 病例:我科于2000年6月收治一例孕38w双胎(胎死宫内)合并重型妊高征、心衰的患者。此病例较罕见,现将护理体会如下。 患者李某,24岁,菜农。以妊娠38w双胎(胎死宫内)、孕2产1重度妊高征、心衰急诊入院。查体T36.9℃,P120次/分,R30次/分,BP 18.0/11.0kPa一般情况差,急性危重

王德智[5](2000)在《胎儿窘迫与宫内复苏 新生儿窒息的诊断与急救》文中研究指明

韩敏佳[6](2021)在《藏族高龄多产产妇妊娠结局及围产儿结局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孕产妇以世居藏族农牧民为主,整体生活环境、饮食结构、生活方式与内地平原地区有着显着的差异。由于民族政策和生育政策的不同,藏族产妇高龄和多产的特点与内地差异尤为显着。西藏农牧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其地区的妇女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导致该地区藏族妇女产前检查不规范以及产妇的依从性较差,故藏族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高。因此,了解藏族高龄多产产妇的危险因素,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从而改善其不良妊娠结局和围产儿结局尤为重要。目的 了解藏族产妇高龄、多产两个因素与母婴不良结局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提倡适龄妊娠及优生优育,并通过孕期规范的保健和适当干预措施,减少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发生,降低母婴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方法 选取2018年01月~2020年11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分娩的4356例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高龄多产组(年龄≥35岁且产次≥5次)、高龄非多产组(年龄≥35岁且产次<5次)、非高龄多产组(年龄在18~34岁且产次≥5次)和非高龄非多产组(年龄在18~34岁且产次<5次)。比较四组产妇一般临床资料、妊娠合并症、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情况。根据是否产生妊娠不良结局,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高龄多产产妇妊娠和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将高龄多产组和高龄非多产组合并为高龄,再根据产妇年龄分为高龄组(35~39岁)和超高龄组(≥40岁)。比较两组高龄产妇一般临床资料、分娩方式、妊娠合并症及围产儿结局情况;根据是否产生围产儿不良结局,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高龄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将高龄多产组和非高龄多产组合并为多产组,再根据产妇产次分为多产组(产次=5)、超多产组(产次6~9次)和极多产组(产次≥10次)。比较三组多产产妇一般临床资料、分娩方式、妊娠合并症及围产儿结局情况;根据是否产生围产儿不良结局,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多产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1.非高龄非多产组胎盘早剥、死胎的发病率最低(P<0.001)。2.高龄非多产组:顺产率最低(P<0.001),剖宫产率最高(P<0.001);早产儿发病率大于非高龄组(P<0.05);新生儿体重小于非高龄多产组(P<0.05)。3.非高龄多产组:顺产率最高(P<0.05),巨大儿的发病率大于非高龄非多产组(P<0.05)。4.高龄组: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龄组(P<0.001);孕周小于非高龄非多产组(P<0.001)。5.多产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非多产组(P<0.05);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多产组(P<0.001)。6.高龄多产组:助产率、前置胎盘、羊水Ⅲ度污染、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低、胎儿畸形、死胎的发生率最高(P<0.05)。7.高龄多产组围产儿不良结局的Logistic回归结果:羊水多、羊水Ⅲ度污染是高龄多产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P<0.05,OR>1),孕周是其保护因素(P<0.05,OR<1)。8.超高龄组:其年龄、孕次、产次均大于高龄组(P<0.001),孕周小于高龄组(P=0.001);超高龄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羊水Ⅲ度污染、新生儿早产、1分钟Apgar评分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高龄组(P<0.05);同时新生儿体重明显低于高龄组(P<0.05),分娩方式与高龄组无明显差异。9.高龄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宫内窘迫、羊水多和羊水Ⅲ度污染是高龄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而孕周是保护因素(P<0.001,OR<1)。10.极多产组:极多产组产妇HELLP综合征、产后出血、新生儿早产和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多产组和超多产组(P<0.05)。11.多产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Logistic回归分析:羊水Ⅲ度污染是多产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OR>1);孕周是其保护因素(P<0.001,OR<1)。结论1.高龄多产产妇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发生率、助产率、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均明显升高;羊水多、羊水Ⅲ度污染是高龄多产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孕周是其保护因素。2.高龄产妇妊娠合并症及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龄产妇;超高龄产妇的妊娠并发症和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会进一步升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多、宫内窘迫和羊水Ⅲ度污染是高龄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孕周是保护因素。3.多产产妇妊娠合并症及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多产产妇;产次达到10次及以上的多产产妇其妊娠合并症发生率和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率进一步升高。羊水Ⅲ度污染是多产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孕周是保护因素。4.对于藏族高龄产妇、多产产妇、尤其是高龄多产产妇,临床应加强重视程度,强调适龄妊娠及优生优育的重要性,同时强调规律产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对孕产妇及其家属的医疗卫生知识普及和教育、切实做好孕期产期护理和保健工作、积极干预和治疗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最大程度改善母婴结局。

单可记[7](2019)在《云南省主要产科急危重症的相关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二孩政策”前后产科重症患者临床特点的变化[背景及目的]尽管妊娠不是一种疾病,但迄今为止,在全球范围内孕产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由于妊娠的生理变化使得孕产妇成为一个独特的人群。与一般患者相比,妊娠的生理变化使得怀孕妇女更容易受到危及生命的合并症/基础疾病的影响,并且这些因素也使得临床医生更加难以识别。多数文献从流行病学的角度进行描述产科重症患者,较为常见的产科危重病种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科出血、产褥感染、妊娠急性脂肪肝、围产期心肌病、羊水栓塞以及各种妊娠期合并的内、外科基础疾病。但从全球范围内来看,有关产科重症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因地区不同而不同。而由于转入ICU的产科患者的数据更加详细,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产科危重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对转入ICU的产科患者的研究可能是比较接近产科危重疾病监测的最佳方法之一。另外,近年来ICU在降低危重孕产妇死亡率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我国近年来高剖宫产率的历史遗留了大量的瘢痕子宫妇女,并于2015年10月全面实施的“二孩政策”,以及高龄孕产妇的增加和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使得这些妇女面临着妊娠和分娩的较大风险。本研究目的是探索“二孩政策”前后产科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结局的变化,为降低孕产妇发病率和死亡率寻找理论依据。[方法]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2007年1月1日-2019年6月30日期间,转入ICU的产科重症患者进行回顾。回顾的对象其中包括本院产科转入ICU的产科重症患者和其他医院直接转入ICU的产科重症患者。将患者分为两组,第1组:2007年1月1日-2016年5月31日期间转入ICU的产科重症患者;第2组:2016年6月1日-2019年6月30日期间转入ICU的产科重症患者。通过住院病历收集数据,包括一般资料,转入ICU的主要原因(ICU第一诊断),疾病严重程度,ICU内的主要干预等数据,比较两组患者之间转入ICU的主要原因,一般资料、临床特征,主要妊娠并发症/合并症及母亲结局。另外,按照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孕产妇死亡疾病编码-10(ICD-10)将产妇死亡原因分为:直接产科因素死亡和间接产科因素死亡。[结果]①研究期间,本院共计分娩63703人次。两组共计转入ICU 540例产科重症患者,其中第1组共计376例(本院340例,外院36例),第2组共计164例(本院159例,外院5例)。本院孕产妇ICU转入率0.78%(499/63703)。②在转入ICU主要原因中以产科因素为主,前五位原因依次是产后出血,妊娠合并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心脏病,脓毒症和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其中,第2组患者产后出血(P=0.02)和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P<0.01)的比例更高,但脓毒症患者的比例较前下降(P=0.04)。③在一般资料和临床特征的比较中,第2组患者年龄更大,孕次、产次、流产次数更多,失血量更大,ICU住院天数和总住院天数均更长(均P<0.05),而通过介入栓塞动脉止血的比例更高,ICU内机械通气的比例也更高(均P<0.05)。④在主要妊娠并发症/合并症的比较中,第2组产后出血的比例较高,其中以胎盘因素导致产后出血的比例升高,宫缩乏力的因素下降(均P<0.05)。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及甲状腺问题的比例均增加,但HELLP综合征、先心病的比例较前下降(均P<0.05)。⑤研究期间,孕产妇死亡共计13例(本院8例,外院5例)。其中,10例间接产科因素死亡,3例直接产科因素死亡。本院孕产妇死亡率(MMR)为 12.6/10 万(8/63703),濒临死亡率(MNMR)为 536.9/10 万(342/63703)。其中,因产科大出血死亡的比率为4.7/10万(3/63703)。[结论]研究期内,重症孕产妇转入ICU的主要原因仍以产科因素为主,分别为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心脏病和脓毒症;“二孩政策”之后,短期内年分娩数量达到顶峰,转入ICU的重症孕产妇数量也随之上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增加,其中胎盘因素导致的产后出血比例增加而宫缩乏力所占的比例下降,失血量增加,住院时间延长,ICU内机械通气的比例增加;孕产妇的死亡比率和濒临死亡率无明显变化。孕产妇死亡原因中以间接产科因素死亡(妊娠期的合并症/并发症)为主,而直接产科因素死亡因素中唯有产科大出血(死亡率为4.7/10 万)。第二部分云南省33家医院妊娠期完全性子宫破裂的临床分析[背景及目的]妊娠期完全性子宫破裂是一种罕见的围产期并发症,临床上通常与灾难性的母儿结局相关。而且妊娠期完全性子宫破裂通常因产科大出血而导致母儿死亡。但由于妊娠期完全性子宫破裂的发生率较低,使得临床医生对妊娠期完全性子宫破裂发生的危险因素缺乏充分的了解。而且之前有关子宫破裂的研究报告基本上都是在有限的时间间隔内进行的小样本的临床报告。国际上,检索到的有关妊娠期完全性子宫破裂的大样本、长期限的临床研究有沙特阿拉伯为期20年的报告(49例,发生率为0.04%)和挪威为期42年的报告(173例,发生率为0.013%)。而在国内,有关妊娠期子宫破裂的报告基本都是临床个案报道。另外,在有关此方面的大多数研究中作者都使用了国际诊断编码。但这些诊断编码却不能区分灾难性的完全性子宫破裂和基本无害的部分性子宫破裂的类型。并且妊娠期完全性子宫破裂预计会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而显着增加。因此,我们需要更准确地了解完全性子宫破裂的危险因素。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在云南省内,近十四年间,33家医院中妊娠期完全性子宫破裂的发生率、常见病因、临床特征及母儿结局。[方法]以病例报告表(Cases Report Form,CRF)的形式调查,在200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 1日,云南省各级医院妊娠期完全性子宫破裂的发生情况。收集孕妇的一般临床资料、分娩特征、术中所见以及母儿结局,然后按照子宫有无瘢痕史将其分为瘢痕组和无瘢痕组,对比分析这些指标,并对符合随访条件的母儿进行随访。[结果]云南省33家医院共105例妊娠期完全性子宫破裂,其中瘢痕组65例,无瘢痕组40例。调查期间妊娠期完全性子宫破裂的总体比例0.012%。瘢痕组妇女不良孕史、妊娠期糖尿病、子宫原瘢痕破裂比例较高(P<0.05)。无瘢痕组患者高龄产妇、巨大儿、梗阻性难产和医源性产程加速(缩宫素使用不当)、产程中子宫破裂、失血性休克、死胎死产的比例更高(P<0.05)。瘢痕组以原瘢痕破裂为主并以子宫下段累及较多,无瘢痕组以梗阻性难产为主并以子宫颈受累为主(均P<0.05)。瘢痕组新生儿窒息率和NICU的转入率较高,无瘢痕组死产和新生儿早期死亡情况更常见(均P<0.05)。105例妇女中,8例(7.6%)妇女死亡(瘢痕组3例,无瘢痕组5例),胎儿宫内死亡68例(64.8%),新生儿窒息13例(12.4%)。在成功随访的46例母亲中43例因避孕措施而未孕,再次妊娠者3例,其中2例意外妊娠早期人工流产,1例计划妊娠并于妊娠第38周再次剖宫产成功分娩,母儿结局良好。成功随访的13名儿童均正常发育。[结论]瘢痕子宫破裂的主要危险因素主要是剖宫产史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史;无瘢痕子宫破裂主要危险因素是胎位异常所致难产、多胎妊娠、滥用催产素类药物、不当的宫内操作以及分娩管理不善等因素。子宫破裂的临床症状以产前剧烈腹痛,胎心异常,失血性休克,产前阴道流血为主要表现,其中无瘢痕子宫破裂者的组织损伤更重,失血更多,母儿结局预后更差,临床上也更容易延迟其诊断。第三部分 近十年围产期子宫切除的病因和母亲结局[背景及目的]围产期子宫切除与产科大出血的死亡率密切相关。本研究回顾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十年来所有围产期子宫切除病例。探索围产期子宫切除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产妇临床特征,围手术期及术中情况,并发症及结局。[方法]回顾200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所有子宫切除病例。按照术前是否计划子宫切除情况将其分为两组:计划性子宫切除组和非计划性子宫切除组。从住院病历系统收集产妇的一般资料,术前基本资料,麻醉方式,术中特征,子宫切除主要指征,胎盘异常的类型,转入ICU的情况以及ICU内主要干预,以及术后主要并发症等资料。组间变量的比较,根据资料类型分别采用x2检验、t检验(正态分布)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和Mann-Whitney U检验(非正态分布)。[结果]①研究期间,本院共计分娩51152人次,围产期子宫切除共计133例,其中计划性子宫切除组49例,非计划性子宫切除组84例,总体围产期子宫切除率为2.6/1000(133/51152);其中68.4%(91/133)的妇女至少有一次剖宫产史。②133例围产期子宫切除时机的分布情况为,54.1%的发生在剖宫产术中,31.6%的发生在剖宫产术后,14.3%的发生在阴道分娩后。③围产期子宫切除术的主要指征为胎盘异常(71.4%),宫缩乏力导致的出产后大出血(13.5%)和凝血功能障碍(5.3%)。④胎盘异常的危险因素主要与患者的剖宫产史有关。⑤88.7%(118/133)的妇女术后需要转入ICU管理。⑥围产期子宫切除的产妇常见的并发症有发热,急性肾损伤,膀胱损伤,切口感染和DIC。⑦在产妇特征中,计划性子宫切除组妇女术前血红蛋白水平高于非计划性子宫切除组妇女。但在麻醉和围手受术期处理方面,与计划性子宫切除组相比较,非计划性子宫切除组妇女全身麻醉比例更高,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失血量和液体输注量更多,缩血管药物使用的比例更高,但术后血红蛋白更低。⑧133例围产期子宫切除妇女中共计死亡3例,其中在计划子宫切除组中的1名妇女因疤痕子宫并凶险型前置胎盘伴穿透膀胱,导致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在非计划子宫切除组中2名妇女分别为子宫破裂和羊水栓塞合并失血性休克而死亡。[结论]围产期子宫切除的常见指征有胎盘异常,宫缩乏力导致的产后大出血以及凝血功能障碍。其中导致胎盘异常的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剖宫产史。与计划性子宫切除妇女相比,非计划性子宫切除妇女围手术期的情况更为复杂。第四部分 休克指数对产后出血的识别及其不良事件的预测作用[背景及目的]尽管在过去的25年中,因产科出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人数有所减少,但它依然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直接产科因素。据报告,2015年全球因产科出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人数超过80,000人。并且数据表明,在全球范围内由产科出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构成比为29.3%,导致产妇严重不良结局的构成比为26.7%,但这些数据存在区域差异。造成这些数据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目前产科出血的定义本身标准的不统一,或定义的标准本身存在缺陷。同时,也造成临床上不能满足对产科出血的早期识别,且临床上达不到简单易用的程度。比如,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产科出血的定义:阴道分娩失血量>500ml,剖宫产分娩失血量>1000ml。但经研究发现,许多失血量>500ml的孕产妇并无任何不良临床后果,而有些孕产妇即使失血量较少,但仍会出现临床不良后果的风险。此外,按照分娩方式进行划分的产科出血的定义也令人困惑:为何阴道分娩后失血量达到500rnL就会对产妇造成临床不良后果的风险,而剖宫产分娩后失血量达到500mL却不会造成临床不良后果风险?所以,在临床上除了对失血量的准确评估是一个难点之外,可能还要考虑孕产妇的基础健康状况的影响。因为基础健康状况较好的妇女通常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失血量,而不会出现重要器官灌注失代偿的情况(通常>1000 mL)。换言之,产科出血的定义既要考量患者实际的失血量,同时还要考量患者器官灌注的临床表现。比如,患者的生命体征或血流动力学或一些代谢指标(酸中毒、碱缺失、血乳酸)的情况。这些指标的变化均能够及时提醒临床医生对产科出血的识别和初步评估孕产妇失血的程度。但是临床上需要一个能够及时识别产科出血,并且这个指标还要尽可能地适用于所有医疗场景,比如不仅适用于产科专科医生,还可适用于全科医生,急诊科医生,甚至其它的非产科专业医生。最重要的是要具备简单快速,床旁易用的特点。初步研究表明,休克指数可能是一个具备上述这些要求的指标。休克指数(Shock index,SI)虽然使用常规的个体生命体征(脉搏和收缩压)来评估低血压的准确性,但它们的简单组合可能会将一般常规的临床参数转变为更准确的、能够及时反映低血容量指标。休克指数是通过心率除以收缩压进行计算的,并且可以利用生命体征来提高个体化的预测能力,这有助于早期个体化识别产科出血。目前,国际上有关休克指数在产科出血中的使用方兴未艾,而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资料较少,多为综述且语焉不详。为此,我们就有关休克指数对产科出血的识别和对产科出血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预测作用进行观察和探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收治的8240例患者,排除多胎妊娠,高血压,心脏病,甲状腺问题,产前出血患者以及资料不全者,仅纳入剖宫产且产后出血(产后24h失血量≥1000ml)患者作为观察组,共计70例;按照剖宫产方式(紧急剖宫产/择期剖宫产)和麻醉方式(局部麻醉/全身麻醉)进行匹配70例非产后出血患者(产后24h失血量<1000ml)作为对照组。收集入院时和产后24h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产后24h失血量,产后出血l0min,30min的心率、收缩压、不同时间SI(SI1=入院时、S12=产后出血10min、SI3=产后出血30min),不良事件(大量输血,侵入性操作和转入ICU)等各指标。比较两组各指标的统计学差异;使用相关分析探讨SI与失血量和输血量的相关性;使用ROC观察SI对失血量和不良事件的预测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急诊剖宫产均为46(65.7%)人,择期剖宫产均为24(34.3%)人。观察组和对照组局部麻醉均为45(64.3%)人,全身麻醉均为45(35.7%)人。两组之间年龄,产次,孕周,孕前BMI,入院时HR、SBP、Hb、SI均无显着差异(均P>0.05),两组入院时的休克指数(SI1)总体中位数和四分位数是0.75(0.68-0.84);对照组的产后出血10minSBP和产后出血30min的SBP均高于观察组,而观察组的产后出血10minHR和产后出血30min的HR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产后出血10minSBP,产后出血30minSBP均高于观察组,而观察组SI2,SI3,产后24h失血量,住院天数和ICU转入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均P<0.01)。另外,SI2和SI3均高于SI1,且以SI2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SI2和SI3均与产后24h失血量和输血量呈明显正相关。ROC曲显示,SI2和SI3均对24h失血量,输血量,侵入性操作和术后转入ICU均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结论]休克指数对产后出血的失血量,输血量以及产后出血患者的不良事件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许昌[8](2018)在《基于风险调整的公立医院产科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科学的产科医疗质量评价应当结合产妇的特征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估,而传统的评价在衡量产妇疾病复杂程度及相关特征方面尚有欠缺。本研究针对这一点,基于产科风险调整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探索产科评价理论模型及方法,为产科医疗质量评价,以及医院科室为单位的精细化质量管理提供现实及相关理论依据。同时,根据其评价的结果提出相应的产科质量与产科质量评价方式的改进策略。【方法】方法1.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法:采用约翰霍普金斯循证医学级别文献分析法,通过查看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700余篇,并进行系统性文献整理,确定所有与产科质量相关的指标作为备选指标库;采用专家咨询法,邀请来自于多个省份及直辖市21位产科及质量管理专家。通过两轮专家咨询,结合一对一深入访谈及反复讨论,充分对指标进行筛选,获得具有代表性的产科医疗质量评价指标,构建产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方法2.样本对象选择与资料收集:本研究的对象为山西省2016-2017年135家公立医院产科。通过135家医院产科现场调研,获取相关产科在2016-2017年收治产妇的病案首页数据共计444920条,每条统计类目共计220余项。并结合样本医院在山西省级平台的质量管理系统数据、科室人力资源配置与服务量数据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方法3.风险调整:根据孕产妇的相关个人基本特征,构建体系内多个产科结局指标的风险调整模型。对产妇层面的混杂因素进行排除,获得各指标风险调整后的标准化率。采用基于标杆理论视角的比较方法,探究关于不同产科质量指标下的标杆组医院。并根据其他医院与标杆组医院的比较,对各质量指标差距进行合理量化。方法4.综合评价:根据调整后的多个产科医疗质量指标,采用基于贝叶斯项目反应理论的潜变量模型对各家医院产科医疗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135家医院产科综合质量排名。并确定产科医疗质量评价的理论模型。方法5.影响因素研究:采用线性回归模型,从医院属性、产科服务量及产科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分析产科医疗质量的影响因素,最终提出产科医疗质量的改进策略。【结果】1.产科医疗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理论模型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专家咨询法,从产妇及新生儿负性事件的发生等情况来构建产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根据研究得到的产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当中的指标包括: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围产期院内感染率、产妇产伤率、新生儿综合不良结局发生率。并确立了将风险调整模型与贝叶斯项目反应理论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联合使用,针对评价体系中的五个产科质量指标进行先调整、后综合的理论模型框架。2.风险调整研究通过风险调整研究发现:(1)产妇层面的个人特征因素对五个产科质量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结果请见第六章);(2)绝大多数医院产科五个产科质量指标在风险调整前后的排名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3)根据标杆理论视角,发现多数医院产科在多个不同产科医疗质量指标下,与标杆值进行比较,有程度不一的差距。3.综合评价研究基于贝叶斯项目反应理论构建的评价模型,获得了各家医院产科医疗质量综合系数与排名结果。从产科质量指标权重结果上看,产后评价的各项产科指标获得的权重更高,权重从大到小依次为:产后出血权重(2.115)、围产期院内感染权重(1.927)、新生儿综合不良结局权重(1.885)、产妇产伤权重(1.434),而剖宫产权重仅为0.260。4.医方影响因素研究在所选择的变量之中,p值在0.1的显着性水平上,共有6个变量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分别是:医院级别(p=0.035,系数为0.42)、产科年均住院量(p=0.001,系数为2.16*10-6)、产科年均手术量(p=0.000,系数为-1.58*10-6)、产科年平均三四级手术占比(p=0.042,系数为0.13)、产科床助比(p=0.069,系数为0.21)、本科以上产科护理人员占比(p=0.061,系数为1.06)。【结论】1.在产科评价时,应当根据科室实际临床工作的特征,从多角度建立评价指标来评价科室不同方面的医疗质量。2.产科医疗质量受患方(产妇)与医方的多个因素的影响,采用以风险调整为手段,排除患方(产妇)混杂因素,可以更为科学、公平的对产科医疗质量进行评价。3在区域范围内的医疗评价,应当设立标杆,进行有针对性的医疗质量比较,量化差距,以求获得改进方向。4.产科多个质量指标的综合评价应当重点根据客观实际来进行,同时结合产科专家的主观意见,本研究基于贝叶斯项目反应理论的潜变量模型可以实现这一要求。5.患方(产妇)层面的产科医疗质量的改进策略应当从一下四点进行:(1)严格把握剖宫产手术指征降低甚至消除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2)根据最佳生育特征范围进行分娩。(3)针对部分可控的产科合并症和并发症进行预防。(4)提高产妇专业健康素养。6.医方层面的产科医疗质量改进策略应当从以下七点进行:(1)强化以患者的医疗质量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导向。(2)加强医师合理引导,减少无指征剖宫产术。(3)正确评估产妇生育危险。(4)适当增加三级医院3-4级医疗手术比例。(5)上下联动,加强二级与三级医院之间联系。(6)加强循证医学素质培养,提高产科医务人员业务知识量与医疗水平。(7)提高助产士比例,完善助产相关培训和奖励机制。【创新与不足】1.研究创新性(1)方法创新本研究构建的风险调整模型不仅排除了产妇层面的混杂因素,还考虑到了产妇的聚集性问题;基于标杆理论视角,在省级区域范围内建立各产科质量指标下标杆组,通过将其他医院产科与标杆组比较,反映医疗质量多方面的差距,为质量改进与提升提供了方向;基于贝叶斯项目反应理论,采用先验概率与后验概率的思想,充分综合主观与客观的构权与综合评价,评价符合实际情况。同时,利用贝叶斯项目反映理论模型的特征,解决了传统综合评价时,指标间彼此存在部分相关的问题,为医疗质量综合评价提供了参考。(2)思路创新在国内研究范围,本研究首次采用大样本的产妇数据构建基于风险调整的多指标产科质量评价体系。从患方(产妇)与医方两端来寻找医疗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一方面对国内产科质量评价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对后续以科室为单位进行精细化质量管理提供了较好的借鉴,具有很好推广作用及价值;此外,本研究还结合了新生儿的状况来对的产科质量进行评价,将新生儿的综合不良结局作为评价指标,并与产科质量联系起来,拓宽了产科医疗质量评估的视野,也为妇幼相关医疗健康管理研究也提供了较为扎实的实证依据。2.本研究的不足本研究虽然从产妇的很多方面来构建变量,但是依然还有一些如社会以及流行病学(患者既往史、生活习惯及嗜好等)的变量以及产前孕产妇产检、保健等数据资料。由于资料获取的局限性导致模型还会有一定的偏差。同时,产科的医疗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变量不够完整,因此也难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来进行更多医方层面改进策略的提出。此外,本研究虽然收集了百余家样本医院产科,但是作为合理的产科医疗质量改进策略的提出,依然缺少一些力度。且所选样本均偏向与一省,其范围与实际作用依然存在一定局限。

张林[9](2014)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如何避免子宫切口愈合不良提供依据,进一步减少产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产妇生命安全。方法:对2012年2月—2013年5月在我院行首次剖宫产的300名孕妇,因子宫切口缝合方法不同、剖宫产时机不同观察对子宫切口愈合的影响,同时就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病例进行回顾行分析,探讨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高危因素。结果:子宫切口单层锁边缝合在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切口愈合及缝线吸收上优于双层缝合,在体温,血常规异常及子宫复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产组与择期组在术中出血量,子宫复旧,子宫切口愈合方面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体温,血常规异常方面比较无差异。回顾分析28例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病例,在肛门和阴道检查次数大于5次,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子宫切口延撕,胎膜早破(PROM),羊水污染,妊娠合并症,体温检测及血常规异常等因素中相比较,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子宫切口单层连续锁边缝合法具有操作方法简单,手术时间较短,缝合组织层次少,切口对合佳平整、产生疤痕组织少,血运良好并较好地恢复原解剖结构,有利于子宫切口的愈合等优点。2.子宫切口高低的选择应与宫口开大呈反比,与先露高低呈正比,无论切口过高或过低均影响子宫切口的愈合。择期剖宫产易发生宫腔积血,临产后剖宫产易发生宫旁血肿,两者均影响子宫复旧及切口愈合3.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大多为机会感染,对一些有潜在的高危因素者,如临床上有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多、胎膜早破、滞产、术前有多次肛查及阴道内诊,分娩过程切口延撕,羊水污染,以及既往合并有基础疾病病史,如各种原因导致妊娠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肝脏疾病,高血压或妊娠期糖尿病(GDM)等疾病的患者,当其经受剖宫产手术创伤时,容易诱发感染,引起子宫切口愈合不良。4.在临床指标中,体温、血象可监测子宫切口的愈合情况,但敏感性不高,超声检查能直观、无创伤,准确及动态观察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可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李芳[10](2013)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护理及其体会》文中认为妊高征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多数发生在妊娠20周与产后2周,约占所有孕妇的5%。其中一部分还伴有蛋白尿或水肿发生,称之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病情严重者会产生头痛、视力模糊、上腹痛、抽搐、昏迷、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症状,直接影响母婴安全,是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2]。多数病例在妊娠期间出现一过性高血压、蛋白尿等表现,分娩后随即消失。据统计,妊娠高血压在我国发病率为9.4%,子痫前期占2.2%[3]。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规范化治疗

二、妊娠双胎胎死宫内合并妊高征剖宫产术前后护理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妊娠双胎胎死宫内合并妊高征剖宫产术前后护理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2)12例急性妊娠脂肪肝患者的观察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观察与护理
    2.1 密切观察病情, 协助早期诊断
    2.2 熟悉病情特点, 指导病情观察
    2.3 胎儿的监测
    2.4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2.4.1 腹水、胸水、脑水肿的护理
        2.4.2 出血的观察和护理
        2.4.3 肝肾综合征的护理
        2.4.4 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护理
        2.4.5 感染的观察护理
    2.5 心理护理
    2.6 健康教育
3 小结

(3)双胎妊娠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67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妊高征程度与孕周、体重和围产儿死亡率的关系
    1.3 妊高征程度、分娩方式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
    1.4 定期产前检查的作用
2 讨论

(5)胎儿窘迫与宫内复苏 新生儿窒息的诊断与急救(论文提纲范文)

应邀参加“专家座谈会”的专家
讨 论 内 容
    1 胎儿窘迫的病因研究
    2 急慢性胎儿窘迫的病理生理变化
    3 各种监测方法的临床价值
    4 胎儿窘迫宫内复苏的意义和方法
    5 胎儿窘迫后的脑损伤
    6 新生儿窒息的病理生理变化
    7 新生儿窒息诊断认识上的新进展
    8 新生儿窒息近期并发症的监测和防治原则
    9 新生儿窒息远期预后的评估
    10 新生儿窒息现代复苏技术的新动态

(6)藏族高龄多产产妇妊娠结局及围产儿结局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高龄产妇妊娠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云南省主要产科急危重症的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二孩政策”前后产科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的变化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云南省33家医院妊娠期完全性子宫破裂的临床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近十年围产期子宫切除的病因和母亲结局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休克指数对产后出血的识别及其不良事件的预测作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危重产科学相关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基于风险调整的公立医院产科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
    1.4 资料来源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图
2 论文中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3 国际产科医疗质量评价的现状与特征问题研究
    3.1 国际产科医疗质量评价现状
    3.2 目前国内产科质量评价存在的特征性问题
4 样本医院产科相关基本情况介绍
    4.1 样本医院状况
    4.2 样本医院产科资源配置情况
    4.3 样本医院产科2016-2017服务量情况
5 产科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5.1 基于霍普金斯循证医学理论的备选指标遴选
    5.2 应用德尔菲(DELPHI)法确立产科医疗质量评价指标
    5.3 评价指标体系的信效度检验
    5.4 产科医疗质量评价理论模型提出
6 产妇层面多个产科质量指标风险调整模型的建立与实证评价分析
    6.1 风险调整的思路与方法概述
    6.2 风险调整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法在统计学上的说明
    6.3 产妇层面多个产科质量指标风险调整模型的建立
    6.4 模型结果
    6.5 模型验证情况
    6.6 根据风险调整模型对样本医院产科进行五个质量指标下的排名
7 标杆理论视角下的产科质量指标风险调整探索性研究
    7.1 传统两类风险调整概述
    7.2 标杆理论视角下的风险调整
8 基于贝叶斯项目反应理论模型的产科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8.1 综合评价方法概述与关键问题分析
    8.2 基于贝叶斯项目反应理论模型的构建
    8.3 模型结果
9 产科医疗质量医方层面影响因素探究
    9.1 研究材料与方法
    9.2 模型结果
    9.3 讨论
10 讨论
    10.1 产科医疗质量评价方式的讨论
    10.2 产科医疗质量评价模型及方法的讨论
    10.3 研究结果讨论
11 公立医院产科改进策略
    11.1 公立医院产科医疗质量评价改进策略
    11.2 公立医院产科医疗质量改进策略
致谢
参考文献
公立医院产科医疗质量评价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山西各机构产妇与新生儿情况调查格式表
附件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及参与课题情况

(9)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预防和展望
7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10)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护理及其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结果
2 临床护理
    2.1 基础护理
    2.2 产前护理
    2.3 产时护理
    2.4 产后护理
    2.5 子痫孕妇的护理
    2.6 出院指导
3 讨论

四、妊娠双胎胎死宫内合并妊高征剖宫产术前后护理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终止妊娠时机和方式的临床探讨[J]. 杨华光,李艳红,李怡,尹国武. 中国综合临床, 2012(10)
  • [2]12例急性妊娠脂肪肝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 汪雪玲,姜秀娟. 中华护理杂志, 2008(04)
  • [3]双胎妊娠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67例分析[J]. 刘超斌,易劲松,卢芳,王梅英.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4(01)
  • [4]妊娠双胎胎死宫内合并妊高征剖宫产术前后护理一例[J]. 吴荞,张莉,余惠云.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2(S1)
  • [5]胎儿窘迫与宫内复苏 新生儿窒息的诊断与急救[J]. 王德智.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0(01)
  • [6]藏族高龄多产产妇妊娠结局及围产儿结局的临床分析[D]. 韩敏佳. 西藏大学, 2021(12)
  • [7]云南省主要产科急危重症的相关临床研究[D]. 单可记.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2)
  • [8]基于风险调整的公立医院产科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策略研究[D]. 许昌.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9]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分析[D]. 张林. 安徽医科大学, 2014(11)
  • [10]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护理及其体会[J]. 李芳. 中国医药指南, 2013(35)

标签:;  ;  ;  ;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双胎死产剖宫产前后护理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