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左心衰竭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左心衰竭

一、中西药结合治疗急性左心衰竭(论文文献综述)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1](2019)在《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指出引言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事件的最终结果和各种心脏异常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心脏泵功能下降。心血管患者一旦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提示预后差。心衰越重,死亡风险越高。因此,在面对心衰这种严重的可以致死的疾病时,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地诊断、准确地评估病情、深刻理

杨兰英[2](2019)在《参芪升脉饮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合并低血压(阴竭阳脱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参芪升脉饮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合并低血压中医证型为“阴竭阳脱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评价参芪升脉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心血管二科明确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合并低血压且中医辨证为“阴竭阳脱证”的住院患者共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予以基础治疗方案,对照组加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芪升脉饮治疗。观察周期统一设置为2周,并随访6个月再住院情况。观察期间收集疗效指标和安全指标观察数据,随访结束后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中医证候计分、纽约心功能、血压、尿量、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方面治疗后均有改善,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中医证候计分、纽约心功能、24小时平均血压(治疗两周时)、尿量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后24小时平均血压(治疗一周时)、NT-pro BNP、左室射血分数疗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多巴胺用药时间、用药总量比对照组短、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更快启用、更多使用改善心衰预后药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住院天数比对照组短,6个月再住院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指标无异常大幅度波动。结论:参芪升脉饮可有效改善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合并低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升高血压、增加尿量、改善纽约心功能分级、降低NT-proBNP;有助于有效缩短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合并低血压患者多巴胺使用时长、减少用药总量,推进改善心衰预后药物的尽早使用和联用、缩短住院时间,降低6个月再住院率。而且参芪升脉饮安全可行,适宜临床推广。

游莎,王夜明[3](2019)在《参附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伴急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和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急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和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7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重组人脑利钠肽,观察组给予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参附注射液。比较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和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73.68%,高于对照组的4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NE、NT-proBNP、E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急性心力衰竭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和神经内分泌激素等指标。

HeartFailureGroupofChinsesSocietyofCardiologyofChinsesMedicalAssociation;ChinsesHeartFailureAssociationofChinsesMedicalDoctorAssociation;EditorialBoardofChinsesJournarofCardioloy[4](2018)在《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文中研究指明

王华,梁延春[5](2018)在《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文中认为自"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1]发布以来,心力衰竭(心衰)的诊疗、预防及综合管理等相关领域有不少新进展,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组,根据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参考2017年

李玉[6](2018)在《补肺益心汤治疗肺动脉高压所致右心衰竭-心肺气虚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补肺益心汤治疗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简称PH)导致右心衰竭心肺气虚型的临床研究,观察中药对PH导致右心衰竭的患者在中医治疗上的疗效。方法:通过完全随机、对照的原则,将纳入60例符合PH导致右心衰竭心肺气虚型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西药治疗组(常规西药)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常规西药加中药)。两组患者给予3个疗程(4周为一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两组之间在临床症状、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NT-proBNP、右心射血分数、肺动脉收缩压上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在临床症状上均有改善,西药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方面有效率为86.7%,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3.3%,且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优于西药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6分钟步行试验、NT-proBNP、右心射血分数、肺动脉收缩压均有改善,且优于西药治疗组(P<0.05)。但在心功能分级方面,两组均有改善,改善情况基本一致。结论:补肺益心汤在治疗PH导致右心衰竭心肺气虚型临床研究上,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肺动脉收缩压,提高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的距离以及改善右心射血分数。是治疗PH导致右心衰竭的治疗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

陶静[7](2016)在《神龙通脉丸联合西药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一、目的观察湖北省随州市中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室维持性血液透析心力衰竭患者,探讨运用神龙通脉丸联合西药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二、方法:1.病例来源本研究病例来源于2013年10月到2016年6月选择湖北省随州市中医院血液透析室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共99例,把符合诊断标准的99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即对照组、西药组、中西药结合组,每组患者均为33例。2.对照组规律而持续的血液透析治疗,控制血压、控制血糖,纠正肾性贫血,增强营养及调整钙磷代谢紊乱,调整干体重,按照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判断容量负荷症状,有容量负荷过多如水肿的患者,限定水钠摄入。3.治疗组西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运用微泵注射单硝酸异山梨酯20mg,5mg/h,输液时间为4h,一日一次。中西药结合组在西药组的基础上加用神龙通脉丸口服。一次3丸,一日3次。4.观察时间:25天。5.观察指标:全部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均采用心脏彩超检查,使用西门子ACUSON×600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测定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HR)。记录患者血钙、血磷、C反应蛋白(CRP)、脑钠肽(BNP)、血尿素氮(BUN)、肌酐(CREA)等生化检查结果。观察各组上述指标之间有无差异。以及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中医症候积分。6.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三、结果1.中医症候改善情况比较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情况,对照组有效率为57.58%;西药组有效率为63.63%;中西药结合组有效率为93.93%。经统计学分析,中西药结合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而西药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心力衰竭疾病改善情况对照组总有效率78.79%,西药组总有效率90.90%,中西药结合组总有效率96.97%,西药组、中西药结合组疾病改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3.心脏结构,心功能指标,心率改善情况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结果发现,三组治疗后LVDd、LVDs、LAD、IVST指标较治疗前均改善,治疗后LVEF较治疗前升高。西药组及中西药结合组心脏结构、射血分数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更明显,有显着差异(P<0.05)。中西药结合组与西药组比较,LVEF升高更明显,有显着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心率均较治疗前减慢,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减少,西药组和中西药结合组治疗后和治疗前比较,改善明显,有显着差异(P<0.05)。4.生化指标比较治疗前后,三组患者BUN、CREA、P、Ca、CRP及BNP发现,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三组患者BUN、CREA、P、Ca要低于治疗前,但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西药组及中西药结合组在CRP及BNP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且中西药结合组与西药组比较,CRP及BNP下降更明显,有显着差异(P<0.05)。四、结论神龙通脉丸联合微泵注射单硝酸异山梨酯能明显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症候,有助于改善心脏结构,提高左心射血分数,降低CRP及BNP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张雪,董艳红,杨雨婷,谢晓芳,彭成[8](2016)在《参附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参附注射液由人参、附子提取而制成,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药制剂,目前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报道较多,本文对近年来参附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该药的临床应用等提供参考。

朱维芳,王智超,朱梦莉,韩瑞萍,刘霖[9](2012)在《参附注射液联合呋塞米对急性左心衰大鼠NT-proBNP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合呋塞米对急性左心衰模型大鼠N-末端脑肽前体(NT-ProBNP)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参附)组、西药(呋塞米)组以及中西药结合(参附+呋塞米)组,各组分别给药,3h后测量各组血清NT-ProBNP水平。结果各治疗组NT-proBNP与模型组比较均下降(P<0.05-P<0.01);中西药结合组NT-ProBNP水平与中药组、西药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联合呋塞米可显着提高治疗急性左心衰的效果。

罗增安,尤金搁[10](2008)在《温阳益气汤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竭30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竭的疗效。方法采用温阳益气结合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竭30例,并与单用西药组比较疗效。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竭30例,显效21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97%;对照组30例,常规西药治疗显效16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87%,中西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竭疗效优于单用西药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竭疗效显着,因此加强中医治疗是治疗此病的优势。

二、中西药结合治疗急性左心衰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药结合治疗急性左心衰竭(论文提纲范文)

(1)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心力衰竭的概述
    1.1定义
    1.2分类
    1.3分期和分级
    1.4流行病学
    1.5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1.5.1病因
        1.5.1.1原发性心肌损害
        1.5.1.2异常的心脏负荷
        1.5.2诱因
        1.5.3病理生理机制
2心力衰竭的诊断与评估
    2.1症状与体征
    2.2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2.2.1常规检查
        2.2.1.1心电图 (Ⅰ类, C级)
        2.2.1.2胸部X线片 (Ⅰ类, C级)
        2.2.1.3生物学标志物
        2.2.1.4实验室检查
        2.2.1.5经胸超声心动图 (Ⅰ类, C级)
        2.2.2心衰的特殊检查用于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患者。
        2.2.2.1心脏磁共振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
        2.2.2.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phageal echoc ardiography, TEE)
        2.2.2.3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 gr aphy, CT)
        2.2.2.4冠状动脉造影
        2.2.2.5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和 (或) 代谢显像
        2.2.2.6 6 min步行试验
        2.2.2.7心肺运动试验
        2.2.2.8基因检测
        2.2.2.9心肌活检
        2.2.2.10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评估
        2.2.2.11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2.3诊断流程
    2.4预后评估
3心力衰竭的预防
    3.1对心衰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治疗
        3.1.1高血压治疗
        3.1.2血脂异常
        3.1.3糖代谢异
        3.1.4其他危险因素
        3.1.5利钠肽水平升高
    3.2对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干预
4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4.1一般治疗
        4.1.1治疗病因和诱因
        4.1.2限钠
        4.1.3限水
        4.1.4营养和饮食
        4.1.5休息和适度运动
        4.1.6监测体重
        4.1.7心理和精神治疗
    4.2利尿剂
        4.2.1适应证
        4.2.2利尿剂的分类
        4.2.3使用方法
        4.2.4禁忌证
        4.2.5不良反应及处理
    4.3 RAAS抑制剂
        4.3.1 ACEI
        4.3.2 ARB
        4.3.3 ARNI
    4.4β受体阻滞剂
        4.4.1适应证
        4.4.2禁忌证
        4.4.3应用方法
        4.4.4不良反应
    4.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4.5.1适应证
        4.5.2禁忌证
        4.5.3应用方法
        4.5.4不良反应
    4.6伊伐布雷定
        4.6.1适应证
        4.6.2禁忌证
        4.6.3应用方法
        4.6.4不良反应
    4.7洋地黄类药物
        4.7.1适应证
        4.7.2禁忌证
        4.7.3应用方法
        4.7.4不良反应
    4.8中药
        4.8.1辨证分型
        4.8.2分期治疗
        4.8.3中西药相互作用
    4.9改善能量代谢药物
        4.9.1曲美他嗪
        4.9.2辅酶Q10
        4.9.3辅酶Ⅰ (NAD+)
        4.9.4左卡尼汀
        4.9.5注射用磷酸肌酸钠
        4.9.6雷诺嗪
    4.10血管扩张剂
    4.11抗血栓药物
    4.12心衰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的药物
        4.12.1α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4.12.2抗心律失常药物
        4.12.3 CCB
        4.12.4非甾体抗炎药或COX-2抑制剂
        4.12.5糖皮质激素
        4.12.6西洛他唑
        4.12.7口服降糖药
    4.13慢性HFrEF的治疗流程
5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治疗
    5.1利尿剂
    5.2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治疗
    5.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5.4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
6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6.1急性心衰的诊断
        6.1.1病史、症状及体征
        6.1.2急性肺水肿
        6.1.3心源性休克
    6.2急性心衰的评估
        6.2.1院前急救阶段
        6.2.2急诊室阶段
    6.3辅助检查
        6.3.1常规检查
        6.3.2超声心动图和肺部超声
        6.3.3动脉血气分析
    6.4监测
        6.4.1无创监测
        6.4.2血流动力学监测
    6.5急性心衰的分型和分级
    6.6治疗原则
        6.6.1一般处理
        6.6.2根据急性心衰临床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心衰病因。
        6.6.3容量管理
    6.7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6.7.1利尿剂 (Ⅰ类, B级)
        6.7.2血管扩张剂 (Ⅱa类, B级)
        6.7.3正性肌力药物 (Ⅱb类, C级)
        6.7.4血管收缩药物
        6.7.5洋地黄类 (Ⅱa类, C级)
        6.7.6抗凝治疗 (Ⅰ类, B级)
        6.7.7改善预后的药物 (Ⅰ类, C级)
    6.8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6.9急性心衰稳定后的后续处理
7终末期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7.1利尿剂
    7.2神经内分泌阻滞剂
    7.3静脉正性肌力药物
    7.4静脉血管扩张剂
    7.5中药治疗
8右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8.1右心衰竭的诊断和评估
        8.1.1诊断标准
        8.1.2鉴别诊断
        8.1.3病情评估
    8.2治疗原则
    8.3药物选择和合理应用
9心力衰竭病因及合并疾病的药物治疗
    9.1心衰合并心律失常
        9.1.1房颤
        9.1.2室性心律失常
        9.1.3缓慢性心律失常
    9.2心脏瓣膜病
        9.2.1二尖瓣病变
        9.2.2主动脉瓣病变
    9.3冠心病
        9.3.1慢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3.2急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4高血压
    9.5心肌炎
    9.6特殊类型的心肌病
    9.7先天性心脏病
    9.8高原性心脏病
        9.8.1高原肺水肿
        9.8.2慢性高原性心脏病
    9.9糖尿病
    9.10血脂异常
        9.10.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合并心衰
        9.10.2其他原因心衰合并血脂代谢异常
    9.1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
    9.12肥胖
        9.12.1肥胖在心衰患者中的患病率和对预后的影响
        9.12.2肥胖引起心衰的机制
        9.12.3肥胖合并心衰的处理原则
    9.13电解质紊乱
        9.13.1低钾与高钾血症
        9.13.2低钠血症
    9.14缺铁和贫血
    9.15泌尿系统疾病
        9.15.1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9.15.2心衰合并前列腺梗阻
        9.15.3心衰合并勃起功能障碍
    9.16肺部疾病
    9.17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暂停
    9.18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疾病
    9.19肿瘤治疗相关性心衰
        9.19.1抗肿瘤治疗前的基线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预测
        9.19.2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筛查与诊断
        9.19.3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监测与随访
        9.19.4抗肿瘤相关心衰的药物治疗
    9.20恶病质
10心力衰竭患者管理
    10.1心衰管理团队
    10.2优化心衰管理流程
    10.3随访频率和内容
    10.4患者教育
        10.4.1症状和体征的监控
        10.4.2饮食、营养和体重管理
        10.4.3运动
    10.5老年心衰患者的管理
        10.5.1老年心衰诊治特殊性
        10.5.2一般治疗
        10.5.3药物治疗
    10.6妊娠心衰管理
    10.7终末期心衰患者的管理
        10.7.1识别心衰终末期患者
        10.7.2与患者沟通
        10.7.3治疗方法
    附录A心力衰竭常用药物一览表
    附录B药物相互作用一览表

(2)参芪升脉饮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合并低血压(阴竭阳脱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研究技术路线设计
    2.研究目的
    3.研究对象
        3.1 病例来源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剔除标准
        3.6 中止/终止标准
        3.7 脱落标准
        3.8 脱落、中止/终止病例的处理
    4.研究方法
        4.1 分组
        4.2 治疗方案
        4.3 对照方法
        4.4 观察周期
        4.5 观察指标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病例完成情况
    2.基线资料分析
        2.1 年龄分布比较
        2.2 性别构成比比较
        2.3 原发病构成比比较
        2.4 治疗前急性心衰的临床程度床边分级构成比比较
        2.5 治疗前生化指标分布比较
        2.6 治疗前心率、24 小时尿量比较
    3.治疗前指标比较
        3.1 中医证候计分比较
        3.2 NYHA心功能分级构成比较
        3.3 血压分布比较
        3.4 NT-proBNP分布比较
        3.5 LVEF分布
        3.6 入院前(稳定性心衰期)两组改善心衰预后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4.疗效分析
        4.1 中医证候计分
        4.2 治疗后两组NYHA心功能疗效比较
        4.3 血压
        4.4 NT-proBNP
        4.5 LVEF
        4.6 24 小时尿量
        4.7 治疗期间两组多巴胺用药情况比较
        4.8 治疗后首次启用改善心衰预后药物时间比较
        4.9 治疗后两组改善心衰预后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4.10 住院时间比较
        4.11 6 个月再住院率比较
    5.安全性评价
讨论
    1.研究结果分析
        1.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1.2 NYHA心功能疗效分析
        1.3 血压疗效分析
        1.4 NT-proBNP疗效分析
        1.5 LVEF疗效分析
        1.6 24 小时尿量分析
        1.7 正性肌力药使用时长、累计用量分析
        1.8 “金三角”用药情况分析
        1.9 住院天数及6个月再住院率分析
    2.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合并低血压的西医认识
    3.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合并低血压的西医治疗
    4.祖国医学对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合并低血压的认识
    5.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合并低血压之阴竭阳脱证的中医治疗
    6.参芪升脉饮组方分析及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7.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合并低血压的优势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表
附录二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3)参附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伴急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和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判定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2.3 两组NE、NT-proBNP、ET水平比较
3 讨论

(6)补肺益心汤治疗肺动脉高压所致右心衰竭-心肺气虚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诊断标准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 中医诊断心衰病的标准
    2 病例来源
        2.1 病例纳入标准
        2.2 病例排除标准
        2.3 病例中止、剔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分组
        3.2 治疗方法
        3.3 试验疗程
    4 观察指标
        4.1 基本安全指标
        4.2 疗效性指标
    5 疗效判定标准
        5.1 心功能的疗效分级
        5.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5.3 安全性评价
    6 统计学分析方法
    7 一般资料的比较
        7.1 两组性别分布
        7.2 两组年龄构成比较
    8 观察资料的分析
        8.1 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的分布
        8.2 治疗前两组患者 NT-pro BNP 、六分钟步行试验的分布
        8.3 治疗前两组患者肺动脉收缩压、右心射血分数分布
        8.4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分布
    9 临床研究结果
        9.1 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功能的分布
        9.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 NT-proBNP 的比较
        9.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六分钟步行试验的比较
        9.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肺动脉收缩压的比较
        9.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右心射血分数的比较
        9.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
    10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传统中医医学对右心衰竭疾病的认识
        1.1 心衰病的发展过程
        1.2 心衰病的病因病机
    2.肺动脉高压定义、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2.1 肺动脉高压的定义及发病机制
        2.2 肺动脉高压的治疗研究进展
    3.中医肺胀导致心衰的发病病机
        3.1 肺胀的病因病机
        3.2 肺和心的生理关系以及疾病方面的转化机制
    4.PAH 引起右心衰竭的发病机制
    5 补肺益心汤的配伍特点及现代药理学分析
    6.试验结果分析
    7.安全性分析与不良反应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7)神龙通脉丸联合西药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观察指标及方法
    3.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尿毒症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参附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理作用
2 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
3 小结

(10)温阳益气汤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竭3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疗效评定标准
        1.3.1 临床疗效标准:
        1.3.2 心功能疗效评定标准: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1.4.2 对照组:
        1.4.3 观察指标: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比较:见表2-3。
3 讨论

四、中西药结合治疗急性左心衰竭(论文参考文献)

  • [1]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07)
  • [2]参芪升脉饮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合并低血压(阴竭阳脱证)的临床观察[D]. 杨兰英.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参附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伴急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和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影响[J]. 游莎,王夜明. 华夏医学, 2019(01)
  • [4]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 HeartFailureGroupofChinsesSocietyofCardiologyofChinsesMedicalAssociation;ChinsesHeartFailureAssociationofChinsesMedicalDoctorAssociation;EditorialBoardofChinsesJournarofCardioloy. 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 2018(04)
  • [5]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 王华,梁延春.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8(10)
  • [6]补肺益心汤治疗肺动脉高压所致右心衰竭-心肺气虚型-的临床研究[D]. 李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神龙通脉丸联合西药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D]. 陶静.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8]参附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 张雪,董艳红,杨雨婷,谢晓芳,彭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02)
  • [9]参附注射液联合呋塞米对急性左心衰大鼠NT-proBNP的影响[J]. 朱维芳,王智超,朱梦莉,韩瑞萍,刘霖. 湖北中医杂志, 2012(12)
  • [10]温阳益气汤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竭30例临床观察[J]. 罗增安,尤金搁. 宁夏医学杂志, 2008(08)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左心衰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