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黄姑鱼养殖试验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徐开达,王好学,姜亚洲,胡翠林,王忠明,卢占晖,朱文斌,柴学军,周永东[1](2018)在《3种日本黄姑鱼放流标志方法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挂牌、金属线码和切腹鳍3种标志方法对大规格(平均体长(10.3±0.6)cm)和小规格(平均体长(6.8±0.5)cm)的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进行标志实验.14d室内暂养实验结果表明:3种标志方法对日本黄姑鱼平均成活率影响不大;而挂牌标志组标志成功率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且其中大规格组标志成功率显着高于小规格组(p<0.05).除肝体比外,标志鱼的主要生长指标受标志方法影响均极显着(p<0.01);饵料转换效率和脏体比受标志鱼体规格影响极显着(p<0.01);标志方法和鱼体规格的交互作用对脏体比影响显着(p<0.05),对饵料转换效率和肝体比影响极显着(p<0.01).3种标志方法中挂牌标志组的多项生长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金属线码标志组的饵料转换效率和切腹鳍标志组的脏体比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其他生长指标无显着差异.综合分析得出:切腹鳍可用于短期标志,金属线码标志对鱼体生长影响较小,当日本黄姑鱼体长大于10.0cm时可采用挂牌标志法以提高标志鱼回捕率.
成艳波,张月星,董智勇,路冰岩,王永超[2](2017)在《小麦蛋白替代鱼粉及大豆蛋白对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和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文中提出本研究通过在低鱼粉型膨化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混合型小麦蛋白(GWT,由小麦蛋白、低筋面粉和牛磺酸分别以77.5%、20.5%和2.0%的比例混合而成),逐步替代饲料中低温干燥鱼粉(LT-FM)或大豆浓缩蛋白(SPC),饲喂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初始体重为(12.83±0.91)g]和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幼鱼[初始体重为(15.40±0.02)g]59 d,研究其对2种鱼类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本研究配制8种等氮、等能饲料(粗蛋白:44.1%–45.6%、总能:21.5–22.0 MJ/kg),其中,对照组饲料以LT-FM(20.0%)和SPC(21.4%)为主蛋白源,6种实验饲料以GWT分别替代对照组饲料中33.3%、66.7%和100%的LT-FM或SPC蛋白,另配制1种实验饲料(联合替代组),用GWT替代对照组饲料中50%的LT-FM和SPC蛋白。结果显示,用GWT替代对照组饲料中的LT-FM对日本黄姑鱼血清总蛋白(TP)、甘油三酯(TG)和肝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无显着影响(P>0.05),但显着降低了血清总胆固醇(TC)、葡萄糖(GLU)含量(P<0.05)。相较对照组,GWT高比例(66.7%和100%)替代LT-FM引起日本黄姑鱼血清SOD活性的显着升高(P<0.05)。GWT替代对照组饲料中LT-FM或(和)SPC均未对黑鲷幼鱼血清中的TP、TG、TC、GLU含量、肝脏MDA含量和血清SOD活性产生显着影响(P>0.05),而GWT完全替代LT-FM组、GWT替代33.3%和66.7%SPC组以及GWT联合替代组的黑鲷幼鱼肝脏SOD活性均显着上升(P<0.05)。总之,在本研究中,日本黄姑鱼相较黑鲷对低鱼粉饲料中鱼粉用量的进一步下降更为敏感,GWT高比例甚至完全替代LT-FM和SPC,未对黑鲷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抗氧化指标造成显着影响。本研究首次以小麦蛋白作为饲用蛋白源替代LT-FM和SPC在日本黄姑鱼和黑鲷中开展研究;实验采用低鱼粉型(20%)膨化实用饲料作为对照组。
王跃斌,胡成硕,胡则辉,朱云海,柴学军[3](2017)在《养殖密度对日本黄姑鱼幼鱼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文中指出以初始体质量(7.67±0.85)g的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不同养殖密度对日本黄姑鱼幼鱼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将其随机分为5组,每缸(200 L)分别放养50、100、150、200、250ind幼鱼,密度分别相当于1.9、3.8、5.7、7.6、9.0 kg·m-3,依次记为G1、G2、G3、G4、G5,养殖时间为30 d。结果显示,G5组幼鱼增重率显着低于其它各组(P<0.05),其成活率也较低。血清溶菌酶活性、皮质醇含量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分别表现出降低、增加的趋势,但各组间差异不显着。不同养殖密度下日本黄姑鱼幼鱼的肾脏、肝脏、肌肉及鳃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力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没有明显差异。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不同实验密度组间日本黄姑鱼幼鱼生长及存活出现了差异,但其非特异性免疫性能并未受到明显影响。
王跃斌,胡则辉,朱云海,柴学军[4](2015)在《盐度对日本黄姑鱼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文中认为以初始体重8.36±0.85 g的日本黄姑鱼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30 d的养殖试验,研究不同盐度(分别为盐度0、6、12、18、24及30)对日本黄姑鱼生长、存活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盐度0组日本黄姑鱼从第7天开始停止摄食并出现死亡,至第10天时死亡率达100%,其余各盐度组日本黄姑鱼生长良好,均无死亡。试验结束后,盐度24组日本黄姑鱼的体重及特定生长率最高,显着高于盐度6、12和18组(P<0.05),但与盐度30组无显着差异(P>0.05);盐度6组日本黄姑鱼体重及特定生长率均最低但与盐度12、18组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结束后,对各盐度组日本黄姑鱼的肾脏、肝脏、肌肉及鳃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盐度24组日本黄姑鱼的肾脏AKP活力显着低于盐度6及18组(P<0.05),但与盐度12及30组差异不显着(P>0.05);其它各组织中SOD、CAT、AKP和ACP活力在不同盐度下均未发现有显着差异(P>0.05)。结果表明,日本黄姑鱼对低盐度的耐受力较强,在盐度6的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可以正常生长存活,其适宜的盐度范围为1830。
李朝纪[5](2014)在《日本黄姑鱼对Vc、VE和胆碱需要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包括三个实验,以日本黄姑鱼(Nibeajaponica)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方法,每个实验分别设计了6组等能等氮的饲料,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C、维生素E和胆碱。以生长表现、饲料利用、机体组成和组织积累等为指标,综合评价得出日本黄姑鱼对这三种维生素的营养需要量。这三个养殖实验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了8周,每组设3重复,每个养殖桶放15尾初始重8.15g左右的日本黄姑鱼幼鱼。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日本黄姑鱼的维生素C营养需要量研究日本黄姑鱼维生素C需要量的实验设计了6组饲料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Vc(0、50、150、300、600、1200mg/kg)。结果表明,未添加Vc饲料组的WG和SGR值显着地低于添加水平为50和150mg/kg饲料组的值。未添加Vc饲料组蛋白质效率显着地低于150、1200mg/kg组。肌肉和肝脏中Vc的含量均随着饲料Vc添加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并在饲料中Vc达到和超过150mg/kg时不再升高。综合生长和组织中Vc含量数据,日本黄姑鱼幼鱼最适Vc添加水平为150mg/kg2-单磷酸酯形式的Vc。2.日本黄姑鱼的维生素E营养需要量研究日本黄姑鱼维生素E需要量的实验设计了6组饲料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E(0、50、100、200、400、800mg/kg)。结果表明,未添加维生素E饲料组的WG和SGR显着地低于其余组,添加量在50800mg/kg的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肌肉和肝脏中维生素E的含量均随着饲料维生素E添加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并在饲料中维生素E达到和超过200mg/kg时不再升高。以生长性能为评价指标,日本黄姑鱼饲料中仅需50mg/kg的dl-α-醋酸生育酚便可满足其正常生长要求;以组织中维生素E的积累为指标,日本黄姑鱼饲料中最大可利用维生素E含量为200mg/kg。3.日本黄姑鱼的胆碱营养需要量研究日本黄姑鱼胆碱需要量的实验设计了6组饲料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胆碱(0、250、500、1000、3000、5000mg/kg)。结果表明,未添加胆碱饲料组的WG、SGR和PER值显着地低于添加水平1000mg/kg饲料组的值。未添加胆碱饲料组的FCR显着地高于500mg/kg和1000mg/kg饲料组的值。肝脏中胆碱的含量均随着饲料胆碱添加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并在饲料中胆碱达到和超过1000mg/kg时不再升高。另外还发现肝脏的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胆碱添加水平的升高而降低。综合生长和肝脏中胆碱含量数据,日本黄姑鱼幼鱼饲料中最适胆碱添加水平为1000mg/kg。
杨育凯[6](2013)在《黄姑鱼雌核发育诱导及遗传分析》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了黄姑鱼的人工雌核发育诱导条件,观察比较了黄姑鱼雌核发育体和正常二倍体的胚胎发育及早期生长情况,利用微卫星和AFLP对雌核发育子代进行了亲子鉴定及相关遗传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紫外线照射使黄姑鱼精子遗传失活,与卵子授精后再通过冷休克抑制第二极体排放进行倍性恢复,成功诱导出黄姑鱼雌核发育二倍体。精子经强度为3800μw/(cm2·s)的紫外线照射10100s,受精卵孵化率呈现明显的Hertwig效应;当照射时长达到60s以上,各试验组全部孵出仔鱼均呈现典型的单倍体综合症。精子的紫外线照射时间、受精卵冷休克起始和持续时间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精子经紫外线照射60s,受精2min后卵子在34℃海水中持续冷休克10min为最佳诱导条件组合,可以获得最高的孵化率(16%)。最佳组合仔鱼形态表现出典型的正常二倍体特征,其细胞相对DNA含量也与正常二倍体相同,经微卫星标记检验证明全部不含有父本基因,为雌核发育二倍体。2、按上述最优条件诱导黄姑鱼雌核发育,观察了雌核发育二倍体(G)、单倍体(H)和正常受精二倍体(N)的胚胎发育过程,并对仔鱼早期生长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1)受精率N>H>G,孵化率N>G>H,畸形率H>G>N,72h成活率N>G>H;(2)水温(24±0.5)℃,盐度2627条件下,正常二倍体胚胎经21h10min孵化出膜,雌核发育二倍体和单倍体孵化出膜分别用时23h10min和23h30min;雌核发育二倍体发育滞后主要出现于原肠早期和孵出期,单倍体滞后出现于原肠晚期。从形态上看,单倍体胚胎呈现典型的单倍体综合症,雌核发育二倍体和正常受精二倍体胚胎发育形态正常且两者无明显差异。各组死亡高峰均出现在原肠晚期,单倍体组仔鱼开口前全部死亡;(3)60日龄之前雌核发育二倍体仔鱼生长速度明显慢于正常二倍体且个体间差异较大。3、分别利用微卫星和AFLP分子标记对诱导的黄姑鱼雌核发育子代进行遗传鉴定,并分析了这些分子标记在雌核发育家系和正常对照组家系F1代的传递和分离情况,同时对其纯合性和家系间的遗传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雌核发育家系在8个微卫星位点和5对AFLP引物组合扩增出的位点均未发现父本等位基因,雌核发育诱导率为100%。(2)用于遗传分析的7对微卫星引物在两家系并未发现完全纯合的位点。相对正常对照组家系而言,雌核发育家系平均纯合度提升,个别位点纯合度下降;纯合度最高的位点是LYC0267,纯合度为0.825;纯合度最低的位点是LYC0012,纯合度为0;平均纯合度为0.382,是对照组(0.161)的2.37倍。除位点LYC0012外,其余位点等位基因在雌核发育家系的分离比均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P>0.05)。雌核发育家系个体的纯合位点为06个,纯合比例为0.0000.857。(3)5对AFLP引物共扩增出182条带,21条父本特异性条带,16条母本特异性条带。16条母本特异性条带中有10条出现分离,为杂合位点,其中7个位点在雌核发育家系中显着偏分离(P<0.05);2个母本特异条带在雌核发育家系子代全部出现,而在正常对照组子代部分出现,可能与母本隐性致死基因紧密连锁。(4)根据微卫星和AFLP检测的结果,雌核发育家系与母本的遗传相似性高于正常对照组家系,后者为两性融合个体,同父母本的遗传距离大致相同。
孙敏,柴学军,许源剑,王跃斌,胡则辉[7](2012)在《日本黄姑鱼早期发育过程中消化酶活性变化研究》文中指出测定了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多种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在日本黄姑鱼的胚胎发育阶段即能检测出较低的淀粉酶、脂肪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而胃蛋白酶和酸性磷酸酶不能被检出;淀粉酶、脂肪酶和胃蛋白酶的活性随着仔稚鱼的生长变化显着,淀粉酶和脂肪酶在仔鱼孵化后活力迅速增强,在仔鱼开口前比活值增至较高水平,分别为(0.433±0.010)U/mg和(388.53±16.16)U/g,这表明日本黄姑鱼在开口前体内就已经存在相应的消化酶,并可能具备了一定的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的消化能力,为其食物摄取作准备。胃蛋白酶活性最早于8d仔鱼中检出,比活力值仅为(0.33±0.09)U/mg,之后15d内仔稚鱼酶活力快速增强,23d稚鱼胃蛋白酶比活力显着高于其余各组,为(1.83±0.12)U/mg。在受精卵内能检测出微弱的碱性磷酸酶活力,且在仔鱼孵化后酶比活力缓慢上升,至13d仔鱼,酶比活力值达到峰值,为(156.74±5.17)U/g,之后值稳定于较高水平,标志着仔稚鱼阶段日本黄姑鱼肠道消化功能逐渐完善,可能是仔鱼主要消化场所。
毛小伟,兰时乐,肖调义,黄云,金红春,郇志利,李金龙[8](2012)在《日本黄姑鱼养殖生物学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俗称黑毛鲿、巨鸣鱼、白鱼免,根据1985、1987年研究进展,学名更改为日本银身鱼(Argyrosomus japonicus),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是我国沿海黄姑鱼7个种之一。日本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工试养,1985年人工育苗成功。1991年,由日本引入韩国,
柴学军,孙敏,许源剑[9](2011)在《温度和盐度对日本黄姑鱼胚胎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确定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胚胎孵化的最适水温和盐度,采用不同水温和盐度对日本黄姑鱼受精卵进行了孵化试验。结果显示,在盐度为30的条件下,日本黄姑鱼受精卵在14~28℃范围内均能正常孵化,最适孵化水温为18~20℃。孵化时数与温度呈幂函数相关,孵化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盐度试验表明,在水温为18℃的条件下,日本黄姑鱼受精卵在盐度25~32的海水中呈悬浮或者半悬浮状态,在盐度14~45范围内均能孵化,适宜孵化盐度为26~32。盐度对初孵仔鱼全长有显着影响,盐度较低组仔鱼全长显着大于高盐度组(P<0.05)。
梁君,王伟定,林桂装,徐开达,郭爱[10](2010)在《浙江舟山人工生境水域日本黄姑鱼和黑鲷的增殖放流效果及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2004-2008年浙江舟山趋礁性鱼类的增殖放流数据,以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和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与理论推算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放流后放流点附近海域放流种类的回捕率、移动分布情况、生长情况及死亡情况。结果表明,黑鲷和日本黄姑鱼的回捕率逐年增长,黑鲷在2008年仅游钓回捕率就达到3.68%,手钓率逐年上升,规格逐年变小,补充群体数量有增加的趋势;放流3个月后回捕的黑鲷平均叉长和平均体质量分别增加70.29%和390.25%,而日本黄姑鱼平均体长可增加200%,日均体质量增长速度为1g/d;预计至放流后第4年黑鲷总的投入产出比将达1:6.55,日本黄姑鱼投入产出比当年就可达1:12以上。生长比对实验表明,黑鲷和日本黄姑鱼在自然海域生长比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更具优势,岩礁性种类在连续放流3年以上时增殖的累积正效应才逐渐得以体现。结论认为,人工生境水域的增殖放流增加了渔业产量,使种群得以恢复,也丰富了自然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改善了水域生态群落结构,有利于水域生态环境的修复。
二、日本黄姑鱼养殖试验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黄姑鱼养殖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3种日本黄姑鱼放流标志方法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标志实验 |
1.3 日常管理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标志日本黄姑鱼的成活率和标志成功率 |
2.2 不同标志日本黄姑鱼的生长情况 |
2.3 不同标志日本黄姑鱼的生长指标差异 |
3 讨论 |
3.1 不同标志方法对标志鱼成活率和标志成功率的影响 |
3.2 不同标志方法对标志鱼生长的影响 |
3.3 不同标志的可辨识性 |
4 结论 |
(2)小麦蛋白替代鱼粉及大豆蛋白对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和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饲料 |
1.2 实验鱼 |
1.3 养殖系统与饲料投喂 |
1.4 样品采集与分析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GWT替代LT-FM或SPC对日本黄姑鱼的影响 |
2.2 GWT替代50%LT-FM和SPC对日本黄姑鱼的影响 |
2.3 GWT替代LT-FM或SPC对黑鲷的影响 |
2.4 GWT替代50%LT-FM和50%SPC对黑鲷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小麦蛋白对日本黄姑鱼和黑鲷血清TP、TG、TC和GLU含量的影响 |
3.2 小麦蛋白对日本黄姑鱼和黑鲷血清ALT、AST、SOD活性和肝脏SOD活性、MDA含量的影响 |
4 结论 |
(3)养殖密度对日本黄姑鱼幼鱼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设计 |
1.3 样品采集及测定 |
1.4 计算方法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养殖密度对日本黄姑鱼幼鱼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
2.2 不同养殖密度对日本黄姑鱼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
2.2.1 不同养殖密度对日本黄姑鱼血清中溶菌酶、谷丙转氨酶和皮质醇的影响 |
2.2.2 不同养殖密度对日本黄姑鱼不同组织SOD、CAT活力的影响 |
2.2.3 不同养殖密度对日本黄姑鱼不同组织AKP和ACP活力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养殖密度对日本黄姑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不同养殖密度对日本黄姑鱼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
(5)日本黄姑鱼对Vc、VE和胆碱需要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进展 |
1.1 国际鱼类营养研究趋势 |
1.2 我国鱼类营养研究动态 |
2 鱼类维生素营养研究进展 |
2.1 维生素的性质和功能 |
2.2 鱼类维生素营养研究历史 |
2.3 鱼类维生素需要量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 |
2.4 鱼类维生素需要量 |
2.5 鱼类维生素缺乏症 |
2.6 维生素与鱼类免疫机制 |
2.7 其他营养素对维生素需量的影响 |
2.8 维生素在饲料中的添加和稳定 |
3 鱼类主要维生素营养研究进展 |
3.1 鱼类维生素C营养研究进展 |
3.2 鱼类维生素E营养研究进展 |
3.3 鱼类胆碱营养研究进展 |
4 日本黄姑鱼研究现状 |
4.1 日本黄姑鱼简介 |
4.2 日本黄姑鱼养殖现状 |
4.3 日本黄姑鱼营养和饲料研究进展 |
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日本黄姑鱼的维生素C营养需要量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饲料制备 |
1.2 实验鱼及养殖管理 |
1.3 样品采集和分析 |
1.4 数据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饲料中不同Vc含量对日本黄姑鱼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 |
2.2 饲料中不同Vc含量对日本黄姑鱼肝体比、内脏比和肥满度指数的影响 |
2.3 饲料中不同Vc含量对日本黄姑鱼体成分的影响 |
2.4 饲料中添加Vc对日本黄姑鱼肝脏和肌肉组织中Vc积累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章 日本黄姑鱼的维生素E需要量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饲料制备 |
1.2 实验鱼及养殖管理 |
1.3 样品采集和分析 |
1.4 数据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饲料中不同维生素E含量对日本黄姑鱼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 |
2.2 饲料中不同维生素E含量对日本黄姑鱼肝体比、内脏比指数和肥满度的影响 |
2.3 饲料中不同维生素E含量对日本黄姑鱼体成分的影响 |
2.4 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对日本黄姑鱼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维生素E积累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章 日本黄姑鱼的胆碱需要量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饲料制备 |
1.2 实验鱼及养殖管理 |
1.3 样品采集和分析 |
1.4 数据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饲料中不同胆碱含量对日本黄姑鱼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 |
2.2 饲料中不同胆碱含量对日本黄姑鱼肝体比、内脏比指数和肥满度的影响 |
2.3 饲料中不同胆碱含量对日本黄姑鱼体成分的影响 |
2.4 饲料中不同胆碱含量对日本黄姑鱼肝脏脂肪水平和胆碱积累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黄姑鱼雌核发育诱导及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黄姑鱼概况 |
1.1.1 黄姑鱼的生物学特性 |
1.1.2 黄姑鱼人工繁育和养殖概况 |
1.1.3 黄姑鱼相关研究进展 |
1.2 鱼类人工雌核发育研究概况 |
1.2.1 人工雌核发育原理和诱导方法 |
1.2.2 人工雌核发育二倍体的鉴定 |
1.2.3 鱼类人工雌核发育研究进展 |
1.2.4 人工雌核发育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1.3 DNA分子标记在鱼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1.3.1 分子标记概述 |
1.3.2 分子标记的应用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黄姑鱼人工雌核发育诱导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剂与仪器 |
2.1.3 精子紫外照射试验 |
2.1.4 正交试验优化诱导条件 |
2.1.5 雌核发育真实性鉴定 |
2.2 结果 |
2.2.1 雌核发育诱导 |
2.2.2 雌核发育鉴定 |
2.3 讨论 |
2.3.1 雌核发育诱导条件 |
2.3.2 雌核发育真实性鉴定 |
第3章 雌核发育黄姑鱼胚胎发育及早期生长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黄姑鱼正常二倍体、雌核发育二倍体和单倍体的受精率、孵化率以及 72h存活率 |
3.2.2 黄姑鱼正常二倍体、雌核发育二倍体和单倍体的胚胎发育形态特征和时序 |
3.2.3 雌核发育二倍体和正常二倍体黄姑鱼早期生长的比较 |
3.3 讨论 |
3.3.1 黄姑鱼正常二倍体、雌核发育二倍体和单倍体胚胎发育特点 |
3.3.2 黄姑鱼正常二倍体与雌核发育二倍体早期生长差异 |
第4章 雌核发育黄姑鱼的遗传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4.1.3 基因组DNA提取 |
4.1.4 SSR分析 |
4.1.5 AFLP分析 |
4.1.6 荧光电泳 |
4.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 |
4.2.1 基因组DNA抽提结果 |
4.2.2 微卫星分析结果 |
4.2.3 AFLP分析结果 |
4.3 讨论 |
4.3.1 雌核发育的鉴定 |
4.3.2 微卫星标记在雌核发育家系的传递与分离 |
4.3.3 AFLP标记在雌核发育家系的传递与分离 |
4.3.4 各家系的遗传相似性和遗传差异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日本黄姑鱼早期发育过程中消化酶活性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
1.3 样品分析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淀粉酶活力的变化 |
2.2 胃蛋白酶活力的变化 |
2.3 脂肪酶活力变化 |
2.4 磷酸酶活力变化 |
3 讨论 |
(8)日本黄姑鱼养殖生物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种群鉴定 |
2 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
2.1 孵化环境 |
2.2 饵料 |
2.3 饲喂 |
3 饥饿再投喂机制 |
4 越冬 |
5 耗氧率与排氨率 |
6 病害 |
(10)浙江舟山人工生境水域日本黄姑鱼和黑鲷的增殖放流效果及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目标种的选择 |
1.2 放流情况 |
1.3 调查与评价方法 |
1.3.1 调查方法 |
1.3.2 自然死亡系数与总死亡系数的估算方法 (1) 自然死亡系数的估算 |
1.3.3 资源量和渔获量的估算方法 |
1.3.4 评价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放流群体的回捕率和移动分布 |
2.2 标志鱼的生长 |
2.3 黑鲷和日本黄姑鱼的放流效果评估 |
2.3.1 黑鲷自然死亡系数 |
2.3.2 黑鲷总死亡系数 |
(1) 标志放流法 |
(2) 体长变换渔获曲线法 |
(3) HOENIG’S MODELS法 |
(4) 总死亡系数的确定 |
2.3.3 黑鲷的增殖放流效果评估 |
2.3.4 日本黄姑鱼的增殖放流效果 |
3 讨论 |
3.1 标志鱼回捕率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
3.2 自然海域和池塘养殖、网箱养殖的生长情况比较 |
3.3 基于增殖种类种群恢复的生态效应的分析 |
四、日本黄姑鱼养殖试验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3种日本黄姑鱼放流标志方法的比较[J]. 徐开达,王好学,姜亚洲,胡翠林,王忠明,卢占晖,朱文斌,柴学军,周永东.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2]小麦蛋白替代鱼粉及大豆蛋白对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和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J]. 成艳波,张月星,董智勇,路冰岩,王永超. 渔业科学进展, 2017(03)
- [3]养殖密度对日本黄姑鱼幼鱼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J]. 王跃斌,胡成硕,胡则辉,朱云海,柴学军. 海洋渔业, 2017(01)
- [4]盐度对日本黄姑鱼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J]. 王跃斌,胡则辉,朱云海,柴学军.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5]日本黄姑鱼对Vc、VE和胆碱需要量的研究[D]. 李朝纪. 浙江海洋学院, 2014(08)
- [6]黄姑鱼雌核发育诱导及遗传分析[D]. 杨育凯. 集美大学, 2013(08)
- [7]日本黄姑鱼早期发育过程中消化酶活性变化研究[J]. 孙敏,柴学军,许源剑,王跃斌,胡则辉.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2(06)
- [8]日本黄姑鱼养殖生物学研究进展[J]. 毛小伟,兰时乐,肖调义,黄云,金红春,郇志利,李金龙. 水产科学, 2012(04)
- [9]温度和盐度对日本黄姑鱼胚胎发育的影响[J]. 柴学军,孙敏,许源剑. 南方水产科学, 2011(05)
- [10]浙江舟山人工生境水域日本黄姑鱼和黑鲷的增殖放流效果及评估[J]. 梁君,王伟定,林桂装,徐开达,郭爱. 中国水产科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