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管网事故的理论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包诣正[1](2021)在《汽车锂电池燃烧爆炸抑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凭借绿色环保、能量转化效率高、循环性能好等优势满足消费者购车需求,不断发展占领汽车市场。然而在人们享受新能源汽车带来舒适体验的同时,由动力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引发的新能源汽车火灾爆炸时有发生,不仅严重危害到驾驶员和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还极大阻碍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发展。因此,研究锂离子电池燃烧爆炸抑制技术,研发可靠、高效针对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燃烧爆炸的自动灭火抑爆系统,对减少火灾爆炸事故导致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选取新能源汽车主流动力电池三元锂电池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热失控机理,分析新能源汽车火灾特点和危险性,研究汽车锂电池燃烧爆炸抑制技术。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分析多种灭火剂性质及灭火机理,基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运行环境,选择二氧化碳和七氟丙烷作为抑制锂离子电池燃烧爆炸灭火剂的研究对象,通过试验对二氧化碳和七氟丙烷的灭火抑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二者灭火降温效果均表现良好,但七氟丙烷的综合性能要优于二氧化碳。(2)针对锂离子电池燃烧爆炸特性,依据电池类型及汽车灭火要求,提出设计一种充装七氟丙烷的灭火抑爆装置,对装置外型结构、管路选型、喷嘴等进行了设计,并确定了七氟丙烷充装量、充装压力、喷撒流量等关键参数。针对新能源汽车研发灭火抑爆系统,基于锂离子电池燃烧爆炸的特征参数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根据新能源汽车的火灾特点设计控制器,灭火抑爆系统工作时,如果传感器单次测得的温度数据触发火警预警,控制器内判定程序立即触发传感器采样周期控制单元,提升采样频率,若连续三次温度数据超过阈值则为真实火警,即刻触发灭火装置,持续喷洒灭火剂进行灭火降温,同时传输数据给相关部门请求支援,降低火灾造成的危害。(3)通过锂离子电池火灾爆炸试验平台对开发出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燃烧爆炸灭火抑爆装置进行了性能验证试验,装置启动后可迅速扑灭明火,并有效降低锂离子电池温度,验证了充装七氟丙烷的灭火抑爆装置可成功抑制锂离子电池燃烧爆炸,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杨楠[2](2020)在《高压开关柜的热气溶胶自动灭火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生产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电力系统也经历着飞速地发展,电力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对维持供电的可靠性和连续性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高压开关柜是在电力系统中起到关键控制作用和保护作用的重要综合性一体化电气设备,火灾事故对其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威胁极大,但由于技术手段和灭火材料的限制,电力工作者一直未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热气溶胶灭火技术的发展,为处理高压开关柜带电火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仿真计算与实验论证相结合的方式,根据高压开关柜的火灾特征围绕着热气溶胶灭火技术展开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介绍了高压开关柜层次化的独立隔室结构以及柜内一次设备承载高电压和大电流的实际运行特点,通过分析大量火灾事故案例,归纳总结出引起高压开关柜起火的五大根本原因,即电阻过大起火、漏电起火、过负荷起火、短路起火和环境因素的影响。2)为了进一步探究电接触部位的发热影响,本文以KYN28A-12型高压开关柜为目标,简化后使用Auto CAD建立了高压开关柜的立体模型,并利用COMSOL有限元仿真计算软件求解得到了正常运行状态下10k V高压开关柜在达到稳定状态后的温升数据和温度分布情况,证明了电接触部位的严重发热是引起高压开关柜在正常运行状态下大幅温升的主要原因,指出在灭火设计中应将电接触部位作为重点防护对象。3)从K型气溶胶和S型气溶胶在化学成分上的差异入手,全面分析了热气溶胶的基本性质,详细描述了热气溶胶的灭火机理,通过与传统灭火材料的对比,总结了热气溶胶在清洁程度、安全性能、灭火效率等方面的优势。为了清晰热气溶胶对高压开关柜中带电设备的绝缘影响,本文对经过K型气溶胶喷射后的10k V高压电缆进行工频耐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热气溶胶并不会使设备的绝缘强度降低,并于此初步验证了热气溶胶灭火技术在高压开关柜中应用的可行性。4)使用K型气溶胶灭火技术,在KYN28A-12型高压开关柜中模拟真实的火灾场景,进行高压开关柜全淹没式灭火实验,验证了热气溶胶灭火的高效性;进行热气溶胶越障能力测试,验证了热气溶胶超强的扩散保护能力;进行启动方式的综合测试实验,筛选出了快速灵敏的自动感应启发方式。本文针对热气溶胶自动灭火技术和高压开关柜带电火灾场景开展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工作,应用热气溶胶自动灭火技术在高压开关柜中形成有了高效、可靠的保护,弥补了传统灭火技术的缺陷,打破了灭火材料选择的局限。本研究具有较高的实际工程应用价值,对高压开关柜的安全运行和高压带电场景的火灾防护意义重大。
康文杰[3](2020)在《宁夏羊场湾矿小煤柱工作面煤自燃规律及防灭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自燃现象在煤炭开采过程中普遍发生,而且综采放顶煤工艺和沿空掘巷技术在厚煤层广泛应用,小煤柱工作面防灭火问题严重。沿空掘巷虽然能提高资源回收率,但是在回采过程中,护巷的小煤柱容易受到采动应力的影响,使煤柱受压变形,产生裂隙。目前很多学者对沿空掘巷小煤柱受到的围岩应力,采动影响,及围岩控制技术进行研究,但是较少有人对小煤柱工作面防灭火问题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的研究。比如小煤柱裂隙引发的邻近采空区自燃,工作面漏风,小煤柱煤壁升温自燃等问题。本文以羊场湾矿小煤柱工作面防灭火工作为例,对煤样进行自燃特性研究,针对工作面的小煤柱、废弃巷道、采空区提出专项治理方案。(1)通过井下实地调研、矿井工作面地质资料调查、CFD数值模拟研究,对工作面生产时的自然发火危险性进行分析。发现羊场湾煤矿一、二级热害区域大面积存在,小煤柱易被压裂与临近采空区形成漏风通道,废弃巷受地应力及回采应力影响巷道变形,与现工作面风巷之间煤柱受压破碎形成漏风通道,都可能导致工作面采空区与临近采空区自然发火。(2)利用煤氧化动力学测定系统、气相色谱等试验系统研究羊场湾2#煤层测样的自然发火特性,发现羊场湾2#煤层测样属I类易自燃煤,其最短自然发火期为23.36天。CO、C2H4、C2H2是比较明显的标志性气体。只要出现C2H4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防灭火措施。C2H2的出现标志着煤样局部温度超过216.2℃。(3)参考工作面危险性分析,煤样自然规律研究结果,结合工作面已有的防灭火系统,设计了以三相泡沫为主,结合注浆、注惰、均压等措施的综合防灭火系统。针对工作面风巷小煤柱、废弃巷道、采空区分别提出了专项治理方案,取得良好效果。该论文有图52幅,表23个,参考文献71篇。
周光华[4](2019)在《液态二氧化碳高效防灭火机理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宁夏宁东煤田主要开采易自燃煤层,自然发火期最短18天,采空区煤自燃灾害频发。在综放面开采过程中、停采撤架期间与大采高工作面发生过多起煤自燃封闭工作面事故,其中在羊场湾II020210工作面采取传统灭火措施后存在短时间内发生复燃现象。宁东煤化工基地每年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废气,若将二氧化碳液化并利用其降温、惰化等功能,进行规范化和常态化地用于煤层自燃火灾治理与预防中,将形成安全生产与废物利用的双赢局面。论文基于液态二氧化碳的惰性与低温性质,选取宁东典型煤样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分析液态二氧化碳在松散煤体中吸附、降温与扩散规律,利用数值模拟软件模拟不同工况下采空区二氧化碳运移规律与对应的传质传热过程,开展了大流量液态二氧化碳管路输送高效防灭火关键技术研究并对现场复杂条件下的煤自燃灾害防治进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液态二氧化碳比氮气更容易被煤吸附,有助于抑制煤自燃;煤样粒径越大,降温效果越好;以气态二氧化碳自由扩散与液态二氧化碳冲击波作用运移和相态转化两种形式在松散煤体中扩散移动;在松散煤体内的降温区域可划分为相变降温区、对流降温区、传导降温区与扩散降温区,在降温和防止复燃效果明显优于液氮。(2)采空区二氧化碳释放后,降温区域主要集中在释放口附近,纵向上呈现出明显的重气扩散特征,靠近采空区底部集聚,横向上主要靠压力和浓度梯度作用扩散,高浓度区域比较集中;二氧化碳管路埋深在40~60m之间,注入流量为5kg/s的工况下,对采空区的惰化效果较好,进风巷风流为0.5m/s时,二氧化碳扩散效果最佳。(3)液态二氧化碳保压输送过程中水平和垂直各段最小安全输送距离的计算方法为VT×L≤To-Tc,确定了水平输送和垂直输送过程的最小安全输送距离,在控制范围内二氧化碳可以以液气两相在管路内安全输送。现场实现流量最大60T/h,水平输送4000m,垂直输送距离1000m以液相为主的液态二氧化碳输送防灭火技术。选取宁东矿区典型的煤自燃灾害工作面进行了液态二氧化碳管路输送高效防灭火技术应用。对清水营110205工作面封闭火区治理,实现封闭18天后各项指标均符合启封条件并成功启封。实现了羊场湾II1020210工作面多次启封未扑灭火区的有效治理且防治临时停采期间的采空区煤自燃预防中取得了成功应用。
蓝优生[5](2019)在《综合管廊消防自动灭火系统方案优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广城市综合管廊建设,但管廊将众多电力电缆敷设在一起也增加了火灾发生的概率,一旦发生火灾将严重影响大片区域的生产、生活用电。而《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仅要求应在电力电缆舱室设置自动灭火系统,该规范及其他专业设计规范都没有指明应采用哪种自动灭火系统,更没有明确的设置形式、设置参数上的指导,目前业内设计人员对管廊自动灭火系统的选择与做法还存在很大争议,前人的研究仅局限于对各灭火系统的性能进行简单对比分析的层面,本文针对此问题开展研究。本文以城市综合管廊为研究对象,简要介绍了综合管廊的定义、组成、分类、特点等,明确综合管廊与其他建筑物相比,具有空间狭长、高压电缆众多、火灾荷载大等特点,无法完全照搬其他类型建筑物的消防灭火系统做法直接应用于综合管廊。管廊内的火灾起因主要是电缆起火,管廊火灾具有火灾隐蔽、蔓延速度快、难以从外部扑救、影响范围广等特点。管廊内的消防措施主要有土建防火措施、电气防火措施、通风防火措施和消防灭火措施等,其中消防灭火措施是唯一的主动灭火措施,承担主要的灭火功能。经性能分析指出:在综合管廊内主要适用的自动灭火系统有水喷雾灭火系统、细水雾灭火系统和超细干粉自动灭火装置这三大系统,其中细水雾灭火系统在安全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超细干粉灭火装置在简洁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水喷雾灭火系统在经济性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这三种自动灭火系统各有优缺点,仅从性能分析的角度还无法直接判定哪一种是综合管廊自动灭火系统的综合最优设置方案。在性能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综合管廊自动灭火系统的层次结构模型,并利用专家打分的数据构造判断矩阵进行分析计算,此部分的研究表明:(1)一级指标层面,安全要素是综合管廊自动灭火系统选择时需要考虑的最重要因素;(2)灭火成功率、输送管道大小、初始建设成本在各自一级指标中所占的比重最大;(3)二级指标层面,灭火成功率和输送管道大小相对于总体目标的合成排序权重最大,是选择总体方案最看重的两项评价指标;(4)通过层次总排序的计算,超细干粉灭火装置的层次总排序值最高,为综合考虑所有评价指标的综合最优设置方案,工程实践中建议在综合管廊内采用超细干粉灭火装置。最后,本文对超细干粉灭火装置在管廊内的设置提出了进一步优化设计的建议。
万盼盼[6](2015)在《配电室消防系统的优化选择及施工方案的分析研究》文中认为变配电场所是建筑工程使用功能的核心组成部分,通常设置于建筑的地下空间内,其配套的消防工程即气体灭火系统的选型配置与管理成为日益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对于各类气体灭火系统的设计选型与应用已经形成常规的研究方法,但是作为一类受应用场所空间限制且专业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变配电场所的气体灭火系统选择、设计与施工部分往往需要综合为一整套方案为业主提供服务,即EPC总承包模式。本论文将对变配电室的气体灭火系统方案进行优选研究,以分析结果为依据,进行下一步施工管理部分的技术组织措施研究,并形成可操作性的施工方案与标准,完成整个变配电室消防系统从方案优化设计选择,设备选型到施工方案研究制定及竣工试运行的全部流程。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综合论述了气体灭火系统应用于变配电室等场所的背景条件,我国气体灭火系统应用研究的发展以及将气体灭火系统优化设计选择与施工管理结合进行整套方案研究的实际意义;(2)选取了可应用于高层建筑的变配电室消防工程的不同类型最具代表性的气体灭火剂,对其灭火机理、灭火效率以及整个灭火系统的配置特点和应用效果进行阐述;(3)根据我国现行国家消防规范的要求,以某变配电室的设备配置和场地条件为基础,从灭火性能、环保特性和安全性角度对应用较广泛的气体灭火系统进行场所适配分析,筛选出七氟丙烷灭火剂、IG541气体灭火剂作为进一步研究对象,再通过对以上两种气体灭火系统的设计计算,确定出各气体灭火系统灭火剂的规范要求设计用量和选用设备的规格参数。经过对以上两种气体灭火系统工程造价方面的综合分析对比,得出了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为各项指标最优化选择方案。(4)结合上述分析研究结果,根据某变配电室消防工程实例,参考《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3-2007,运用相关工程管理知识,从工程进度控制、质量安全控制、成本控制这三大管理目标入手进行该变配电室气体灭火系统的施工技术组织措施研究,形成可用于实施该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工程管理的施工方案,以指导此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全过程中各项活动的技术、经济和组织,保证整个施工阶段能够有序、高效、科学合理地进行。
马砺,王伟峰,邓军,刘洁,王振平[7](2015)在《液态CO2防治采空区自燃应用工艺流程模拟》文中研究指明液态CO2具有惰化降氧、汽化降温、抑爆及扩散范围大等特点,能够有效解决采空区火源位置模糊、灭火危险大等难题。液态CO2在管道输送过程中易形成干冰或流速过快极易发生堵塞、爆震现象,制约了在采空区自燃火灾防治中的应用。在分析采空区煤自然发火特点及CO2物性基础上,确定了液态CO2通过管路直接输送到采空区的防灭火工艺流程。通过建立CO2气-液两相管道输送热力学模型,利用Aspen HYSYS V7.3软件模拟计算CO2在管道输送参数变化及影响因素,得出的管道输送距离与温度、压力、流量、内径等相互之间的关系。通过模拟确定了CO2气-液两相管道安全输送参数及现场应用工艺。在压力为2 200 k Pa,温度为-28℃,摩尔流量为75 kmole/h的条件下,管道输送内径为25.4 mm时,对应的安全输送距离不大于500 m;在内径为101.6 mm时,管道输送的安全距离不大于50 000 m.结果表明,模拟得出的输送工艺参数能够满足液态CO2防灭火系统管路直接输送过程的安全。
张秀丽,郝丽娟[8](2011)在《浅谈常用的几种气体灭火系统》文中提出介绍了常见的几种气体灭火介质,并对其特性参数进行比较,对气体灭火系统的选择原则进行较为详细地说明。
张秀丽,郝丽娟[9](2011)在《目前国内气体灭火标准中涉及的几种气体灭火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气体灭火标准中所涉及的几种气体灭火介质,并对其特性参数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对文中这几种气体灭火系统从灭火效果、环保性能、人员的安全性、对保护对象的安全性和工程造价等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比较,同时对这些系统的特点、应用场合、选择原则等方面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高广振[10](2010)在《七氟丙烷灭火系统优化设计及喷嘴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七氟丙烷(FM-200)气体灭火剂具有较高的灭火效率和无污染等特点,针对国内越来越多的重要场所需要使用七氟丙烷(FM-200)气体灭火系统进行保护的要求,本论文叙述了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计算及其喷嘴数值模拟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对七氟丙烷气体灭火剂的灭火机理、灭火效率、毒性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七氟丙烷灭火剂是目前国内外使用的比较理想的气体灭火剂。本论文结合工程实例,通过对七氟丙烷灭火剂及其固定灭火系统的特点和方式的分析,确定了系统灭火剂的优化设计用量;通过对不同场所选用七氟丙烷(FM-200)气体灭火系统的设计浓度、系统管网布置方式的论述,分析研究了进行工程设计时应考虑的条件和要求。根据实际工程参数,对工程中所用到的JP-36型喷嘴进行了三维几何建模,并将建好的模型导入Gambit软件中,进行网格划分,对喷嘴的边界设定、求解计算等一系列关键步骤进行研究,将已经做好的网格文件导入FLUENT软件后设置边界条件并进行计算。通过对喷嘴数值模拟研究,得到各区域的速度矢量分布、流线分布,并进行性能分析比较,得出此类型喷嘴在该工程中的喷放效果达到了全淹没灭火系统的目的。本论文通过对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优化设计及喷嘴数值模拟研究,相关研究数据为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二、低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管网事故的理论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管网事故的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汽车锂电池燃烧爆炸抑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机理研究 |
1.2.2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火灾防治研究 |
1.3 存在的不足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锂离子电池燃烧爆炸机理研究 |
2.1 锂离子电池基本原理 |
2.1.1 锂离子电池结构组成 |
2.1.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
2.2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机理研究 |
2.3 新能源汽车火灾特性及危险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灭火抑爆技术研究 |
3.1 多种灭火技术对比分析 |
3.1.1 细水雾灭火机理分析 |
3.1.2 干粉灭火剂灭火机理分析 |
3.1.3 气溶胶灭火剂灭火机理分析 |
3.1.4 气体灭火剂灭火机理分析 |
3.2 锂离子电池燃烧爆炸试验 |
3.2.1 试验装置 |
3.2.2 试验测试 |
3.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 二氧化碳灭火抑爆试验 |
3.3.1 试验测试 |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七氟丙烷灭火抑爆试验 |
3.4.1 试验测试 |
3.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5 二氧化碳和七氟丙烷灭火抑爆对比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灭火抑爆系统研发及试验 |
4.1 灭火抑爆系统工作原理 |
4.2 灭火抑爆装置开发 |
4.2.1 灭火抑爆装置工作原理 |
4.2.2 整体结构设计 |
4.2.3 灭火抑爆装置相关参数计算 |
4.2.4 电磁阀选型 |
4.3 探测模块及控制模块设计 |
4.3.1 探测参数选择与控制系统框架 |
4.3.2 温度传感器接线 |
4.3.3 远程监测与数据传输 |
4.3.4 高危险情单元程序设计 |
4.3.5 远程监控终端用户界面 |
4.4 灭火抑爆装置试验研究 |
4.4.1 试验测试 |
4.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高压开关柜的热气溶胶自动灭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高压开关柜的火灾事故原因及其温度场分析 |
2.1 高压开关柜起火的理论分析 |
2.2 高压开关柜内的温度场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热气溶胶灭火技术的机理及应用研究 |
3.1 热气溶胶灭火剂的主要成分及性质 |
3.2 热气溶胶的灭火机理 |
3.3 热气溶胶用量设计 |
3.4 热气溶胶对10kV电力电缆绝缘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4.1 高压开关柜全淹没式灭火实验 |
4.2 热气溶胶越障能力测试 |
4.3 启动方式综合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宁夏羊场湾矿小煤柱工作面煤自燃规律及防灭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小煤柱工作面危险性分析 |
2.1 矿井工作面概况 |
2.2 小煤柱发火危险性 |
2.3 废弃巷发火危险性 |
2.4 采空区发火危险性 |
2.5 工作面自然发火危险区模拟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3 羊场湾2#煤自燃特性研究 |
3.1 自燃倾向性鉴定 |
3.2 最短自然发火期测定 |
3.3 煤自燃指标性气体临界值研究 |
3.4 采空区煤样贫氧燃烧及复燃特性热重实验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综合防灭火系统设计 |
4.1 防灭火系统构建 |
4.2 小煤柱防灭火治理 |
4.3 废弃巷治理 |
4.4 采空区治理 |
4.5 工作面治理效果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液态二氧化碳高效防灭火机理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煤自燃灾害及防治措施 |
1.2.2 二氧化碳抑制煤自燃机理 |
1.2.3 液态二氧化碳运输技术 |
1.2.4 二氧化碳防灭火应用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液态二氧化碳对煤自燃阻化作用规律及机制研究 |
2.1 二氧化碳对煤自燃的抑制机理 |
2.1.1 基本物理性质 |
2.1.2 二氧化碳相变的热量转移特点 |
2.1.3 二氧化碳对煤自燃氧化的抑制作用 |
2.2 煤对二氧化碳的吸附性 |
2.2.1 实验原理及测试仪器 |
2.2.2 实验条件及方法 |
2.2.3 吸附性能参数分析 |
2.3 二氧化碳对煤体的降温规律研究 |
2.3.1 实验装置 |
2.3.2 实验过程 |
2.3.3 实验结果分析 |
2.4 液态二氧化碳在高温松散煤体的扩散规律研究 |
2.4.1 实验装置 |
2.4.2 实验条件 |
2.4.3 实验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液态二氧化碳在采空区中扩散规律及数值模拟研究 |
3.1 液态二氧化碳在采空区相变传递模型 |
3.1.1 连续性方程 |
3.1.2 动量守恒方程 |
3.1.3 湍流方程 |
3.1.4 组分传输方程 |
3.1.5 能量守恒方程 |
3.2 模拟背景及工况条件 |
3.2.1 工作面概况 |
3.2.2 几何模型 |
3.2.3 模拟参数 |
3.2.4 边界条件 |
3.3 模拟结果 |
3.3.1 采空区氧气分布规律 |
3.3.2 采空区温度变化规律 |
3.3.3 采空区二氧化碳气体扩散规律 |
3.4 关键压注参数分析 |
3.4.1 释放口对采空区二氧化碳扩散影响规律 |
3.4.2 流量对采空区二氧化碳扩散影响规律 |
3.4.3 通风量对采空区二氧化碳扩散影响规律 |
3.5 本章小结 |
4 长距离管路输送直注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技术研究 |
4.1 液态二氧化碳压注防灭火技术可行性分析 |
4.1.1 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技术比较 |
4.1.2 管路输送直注灭火的理论分析 |
4.2 长距离液态二氧化碳直接压注灭火技术 |
4.2.1 系统构成 |
4.2.2 液态二氧化碳输送过程 |
4.2.3 主要技术参数 |
4.3 液态二氧化碳管路输送关键部分临界距离参数研究 |
4.3.1 地面管路输送距离 |
4.3.2 垂直管路输送距离 |
4.3.3 井下水平输送距离 |
4.3.4 保压阀输出距离 |
4.4 长距离管路输送液态二氧化碳相变特征研究 |
4.4.1 实验方法 |
4.4.2 液态二氧化碳输送过程参数变化规律 |
4.4.3 液态二氧化碳输送过程中状态变化规律 |
4.5 本章小结 |
5 长距离管路输送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技术的应用 |
5.1 封闭火区治理技术 |
5.1.1 工作面及发火原因 |
5.1.2 液态二氧化碳治理火区的灌注工艺及方法 |
5.1.3 治理效果 |
5.2 液态二氧化碳快速治理多次启封情况下煤自燃 |
5.2.1 工作面及发火原因 |
5.2.2 液态二氧化碳管路灌注直接灭火技术 |
5.2.3 治理效果 |
5.3 开放工作面煤自燃预防技术 |
5.3.1 工作面概况及发火隐患 |
5.3.2 预防技术 |
5.3.3 预防效果 |
5.4 封闭工作面预防煤自燃 |
5.4.1 工作面概况及发火隐患 |
5.4.2 预防技术 |
5.4.3 预防效果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综合管廊消防自动灭火系统方案优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综合管廊消防灭火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综合管廊消防灭火系统国内的研究现状 |
1.2.2 综合管廊消防灭火系统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综合管廊火灾特性分析 |
2.1 综合管廊概述 |
2.1.1 综合管廊的基本概念 |
2.1.2 综合管廊的特点 |
2.1.3 综合管廊的国内外建设情况 |
2.2 综合管廊火灾的起因 |
2.3 综合管廊火灾的特点 |
2.4 综合管廊防火措施 |
2.4.1 土建防火措施 |
2.4.2 电气防火措施 |
2.4.3 通风防火措施 |
2.4.4 消防灭火措施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综合管廊自动灭火系统的性能分析 |
3.1 水喷雾自动灭火系统 |
3.1.1 水喷雾灭火系统概述 |
3.1.2 水喷雾灭火系统在综合管廊中的应用 |
3.1.3 水喷雾灭火系统的性能分析 |
3.2 细水雾自动灭火系统 |
3.2.1 细水雾灭火系统概述 |
3.2.2 细水雾灭火系统在综合管廊中的应用 |
3.2.3 细水雾灭火系统的性能分析 |
3.3 超细干粉灭火装置 |
3.3.1 超细干粉灭火装置概述 |
3.3.2 超细干粉灭火装置在综合管廊中的应用 |
3.3.3 超细干粉灭火装置的性能分析 |
3.4 其他自动灭火系统 |
3.4.1 气体灭火系统 |
3.4.2 自动巡检机器人灭火装置 |
3.5 综合对比分析 |
3.5.1 安全性方面 |
3.5.2 简洁性方面 |
3.5.3 经济性方面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管廊自动灭火系统优化研究 |
4.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4.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4.3 构造判断矩阵并分析 |
4.3.1 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权重 |
4.3.2 层次分析法计算及结果分析 |
4.4 一致性检验 |
4.5 层次总排序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综合管廊自动灭火系统的设计优化探讨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配电室消防系统的优化选择及施工方案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2 变配电场所消防工程概述 |
2.1 变配电场所适用的气体灭火系统 |
2.1.1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 |
2.1.2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 |
2.1.3 IG541气体灭火系统 |
2.1.4 气溶胶灭火系统 |
2.2 气体灭火系统的工作原理 |
2.3 各气体灭火系统的特点对比 |
3 基于变配电室消防项目的方案优化选择 |
3.1 气体灭火系统性能分析 |
3.1.1 灭火性能分析 |
3.1.2 环保性能分析 |
3.1.3 对现场人员安全性分析 |
3.1.4 对变配电设备安全性分析 |
3.2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计算 |
3.2.1 七氟丙烷气体系统设计计算 |
3.2.2 IG541系统设计计算 |
3.3 工程造价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优选方案的变配电室消防工程管理研究 |
4.1 工程概述 |
4.1.1 工程概况 |
4.1.2 主要施工工艺研究 |
4.2 施工技术组织措施控制研究 |
4.2.1 施工进度计划与控制 |
4.2.2 施工质量安全控制 |
4.2.3 工程成本管理与控制 |
4.3 施工方案 |
4.3.1 施工前准备 |
4.3.2 系统安装流程及要求 |
4.3.3 调试验收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液态CO2防治采空区自燃应用工艺流程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CO2的物性 |
2液态CO2灌注采空区工艺流程模拟 |
2.1工艺模拟流程 |
2.2模型求解 |
2.2.1压降的计算 |
2.2.2管段其它参数计算 |
3工艺流程模拟结果分析 |
3.1变温输送模拟 |
3.2变压输送模拟 |
3.3变流量输送模拟 |
3.4变内径的输送模拟 |
3.5输送工艺参数的确定 |
4应用工艺 |
5结论 |
(8)浅谈常用的几种气体灭火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目前常用的几种气体灭火系统 |
2.1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 |
2.2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 |
2.3 三氟甲烷灭火系统 |
2.4 氮气 (IG-100) |
2.5 烟洛尽 (IG-541) |
2.6 热气溶胶 |
3 气体灭火系统的选型及设计注意事项 |
3.1 灭火效果 |
3.2 环保性能 |
3.3 人员的安全性 |
3.4 对保护对象的安全性 |
3.5 工程造价 |
4 结束语 |
(9)目前国内气体灭火标准中涉及的几种气体灭火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目前常用的几种气体系统 |
2.1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 |
2.2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 |
2.3 烟洛尽 (IG-541) |
2.4 热气溶胶 |
2.5 各种气体灭火剂性能参数比较 (见表1) |
3 气体灭火系统的选型、设计注意事项 |
3.1 灭火效果 |
3.2 环保性能 |
3.3 人员的安全性 |
3.4 对保护对象的安全性 |
3.5 工程造价 |
4 结论 |
5 其他 |
(10)七氟丙烷灭火系统优化设计及喷嘴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气体灭火系统的发展状况 |
1.2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计算研究现状 |
1.3 喷嘴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意义 |
2 气体灭火系统组成及设计方案研究 |
2.1 七氟丙烷灭火剂的选择依据 |
2.1.1 洁净气体灭火剂技术要求 |
2.1.2 气体灭火剂的性能参数比较及选择 |
2.2 气体灭火系统的主要组成及部件 |
2.3 系统分类 |
2.4 气体灭火系统的启动方式及工作原理 |
2.4.1 气体灭火系统启动方式 |
2.4.2 气体灭火系统的工作原理 |
2.5 系统设计计算方法研究 |
2.5.1 防护区划分 |
2.5.2 喷放时间的确定 |
2.5.3 灭火剂用量选择 |
2.5.4 灭火剂设计浓度的确定 |
2.5.5 管网系统的选择 |
2.5.6 系统管网设计分析 |
2.5.7 灭火剂储瓶尺寸和充装密度 |
2.5.8 灭火剂输送管道通径选择 |
2.5.9 七氟丙烷管流计算方法研究 |
2.5.10 系统的管网布置 |
2.5.11 储存容器的增压压力的选择 |
2.5.12 对其它专业的设计要求 |
3 气体灭火系统工程优化设计 |
3.1 工程概况 |
3.2 防护区的划分 |
3.3 管网系统的选择 |
3.4 确定防护区灭火设计浓度以及灭火剂喷放、浸渍时间 |
3.5 计算防护区灭火剂设计用量 |
3.6 选定灭火剂储瓶规格及数量 |
3.7 各个防护区的计算 |
3.7.1 电力电池室(Q6) |
3.7.2 机房(Q7) |
3.7.3 机房(Q8) |
4 气体灭火系统中喷嘴的数值模拟与性能分析 |
4.1 喷嘴内部流体运动的基本控制方程 |
4.1.1 连续性方程 |
4.1.2 动量守恒方程 |
4.1.3 控制方程的通用形式 |
4.2 喷嘴湍流计算方法 |
4.2.1 湍流的基本方程 |
4.2.2 CFD 中的三维湍流模型 |
4.3 喷嘴几何建模及网格划分 |
4.3.1 建模工具Unigraphics 软件概述 |
4.3.2 喷嘴与防护区的几何数字化建模 |
4.3.3 网格划分 |
4.4 数值模拟及性能分析 |
4.4.1 FLUENT 软件简介 |
4.4.2 FLUENT 求解步骤 |
4.4.3 喷嘴内部流场数值模拟结果 |
4.4.4 喷嘴外部流场数值模拟结果 |
4.4.5 喷嘴内外部流场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低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管网事故的理论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汽车锂电池燃烧爆炸抑制技术研究[D]. 包诣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高压开关柜的热气溶胶自动灭火技术研究[D]. 杨楠. 三峡大学, 2020(06)
- [3]宁夏羊场湾矿小煤柱工作面煤自燃规律及防灭火技术研究[D]. 康文杰.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液态二氧化碳高效防灭火机理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周光华.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5]综合管廊消防自动灭火系统方案优选研究[D]. 蓝优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配电室消防系统的优化选择及施工方案的分析研究[D]. 万盼盼. 西安工业大学, 2015(02)
- [7]液态CO2防治采空区自燃应用工艺流程模拟[J]. 马砺,王伟峰,邓军,刘洁,王振平.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5(02)
- [8]浅谈常用的几种气体灭火系统[J]. 张秀丽,郝丽娟. 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1(08)
- [9]目前国内气体灭火标准中涉及的几种气体灭火系统[J]. 张秀丽,郝丽娟. 中国标准导报, 2011(07)
- [10]七氟丙烷灭火系统优化设计及喷嘴数值模拟研究[D]. 高广振. 西华大学, 2010(04)